时间:2023-06-07 09:3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思考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方法途径
【中国分类法】:G623.5
小学数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具有创造性,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出思考与探索。
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者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的思维开发的起始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学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一下方面,一是要完成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正在全面的推进。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的分析
首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是属于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应当负考试,取得高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而是学习活动的控制者,控制者课堂的教学进度,控制着习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习中的主导性,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为机械的抄书与背诵。学生全面的服从于教师与课本的权威,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得到一点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会放弃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由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断加重。据相关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课程要6到7 科,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要搞大十几个小时,学生在大量的学习任务下非常的疲惫不堪,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会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1、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建轻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
通过种种迹象表明,灌输式、接收式的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呆板活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授加法计算的时候,比如“3+8+9+12”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研究,寻找创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的不断讨论之后,教师要总结点评,公布答案,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自己不能够提高学习自己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教材中挖掘出形象有趣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数学。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根据数字的特殊性,结合实际生活,比如利用手指来进行运算。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
3、 营造活跃的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
校园课下数学文化的探讨需要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实际教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平时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每个小组的学习内容应该由集体成员共同的探讨,总结出需要集体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定期的对学习活动进行检查,检测学生的学习与探讨情况,在进行一定的指导启发、指导与检验,在这种轻松地课下学习氛围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4、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的转折点,跨越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点拨,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卡壳”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练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活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自身思维,克服思维中的惰性,促进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参考文献:
[1] 王志力:《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参考》,2010。9.
[2] 赵春发:《小学数学之怪现象》,《深圳日报》,2011,6.
[3] 李公镇:《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究》,新疆出版社,2007,4.
[4]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才智,2011,8.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人们的思考,总是从天性出发,也在思考中不断呈现自己的天性。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世界会有许多奇思妙想,那些都源自生命最初的渴望。
人的精神成长,是从思考开始的。
阅读是提供思考的原材料。孔子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习中思考这一环节的关注。如果不思考,再多阅读都只是原材料的堆砌,而不是原材料的消化。教育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人们提供思考的方法。
精确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没有写作,我们往往就没有思考的习惯和动力。我们就很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写作是最好的思考的训练。写作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面对未来。我们强调专业写作,就是希望让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通过写作与学生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人的心智的成熟,是从独立思考开始的。
独立思考,才是教育最需要对人做的事。独立思考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艰难。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习俗法律,从行动到思考,其实都在无形中接受周围的影响。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确定自我的主体意识,才能在思想的弱水三千之中,只取自己最喜爱的一瓢,才能最终成为自己。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所要做的,是为人提供独立之根本――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
深刻的思考,必须以行动为目的。
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所以,在强调思考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思考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思考就像导航仪,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为行动定位。生活的纷繁复杂,意味着我们的行动也有着无数可能,必须运用思考定位,才能在有限人生中做出最有意义的行动。对于教育来说,思考和行动的关系更是如此。如果只有思考而没有行动,就根本不存在教育。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只有娴熟的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只有正确的思考,才能最为准确地瞄准方向;只有深刻的思考,才能最为有力地坚持前行。
在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中,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目标。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其独立的开展学习和工作。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人而不是一个制造分数的机器。
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
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仍旧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灌输式教学方式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对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而言,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考试,升入好的中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给出学习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忆和背诵,学生只能盲目的全盘接受,甚至从不思考,而无法挑战权威。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大量的作业充斥着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方式,而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练习册中的内容被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只能被迫的学习,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妥协,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感到无所谓。
2.应试教育观点盛行,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评价多以考试分数为主,造成学生们看重的是高分数,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小学生的课程负担日益加重。有研究显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是6个小时,课外辅导每天1小时,家庭作业多数要写2个小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感到自己是超负荷的学习,这就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思考,客观上其主动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出现。
三、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方法
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备要素,社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要想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小学数学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和思考能力具有很大作用,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
1.创新学习氛围,力求学生主导
众所周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严肃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只能接受教育。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即让学生主导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小组讨论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2.结合实际生活,开展趣味教学
有调查发现,84%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活跃数学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比如,老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普通的生活中提取一些趣味性强的话题和素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小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用双手慢慢合拢表示把两个物品合起来,充分理解加法的意义。再如,让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图形时,我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搜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物品,带到班里自己先摆一摆、推一推、滚一滚,感受不同物品的特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轻松环境,提倡课下思考
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堂下温故而知新。因此,在课下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技能。课堂外的学习可以通过数学文化探讨来实现,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都为参与者,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展数学基础知识探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如按班级中的四人小组进行分组,按抽签分组,或随机分组等方式来设置多个数学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指派两名联络员,主要负责小组内部的各种活动,学生联络员可以轮流担任。而进行探讨的数学话题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收集和挖掘,从而更好的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定期的进行必要的启发,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王栋生;“公民自由写作”;启示
王栋生老师的“公民自由写作”教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他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参考借鉴资源。他是教授级语文特级教师,他又是知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他本人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对写作本身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笔者试从作为特级教师的王栋生老师和作为作家的吴非两个方面谈谈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作为特级教师王栋生的启示
对照王栋生老师的写作教学,我们写作教学中的不足是很明显的。首先,我们没有真正将写作教学视作立人的重要途径,没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我们的写作教学没能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写作空间。王栋生老师写作教学的立人理念和原则、方法对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写作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1.教师要具备立人、成人的强烈的自觉意识
写作教学要重视培养健全的社会公民。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发展学生健全的情感;重视通过引领学生开展文学创作等方式,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教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具备强烈的立人、成人的自觉意识,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以培养健全的人为己任。
2.教师要开放广阔的写作空间
首先,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无限拓展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打开“发现”的视野,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社会、心灵都囊括进自己的写作天地。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实地外化自己的思维,尤其鼓励其质疑批判、自主选择、独立创新的价值取向。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写作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紧密联系,从而在专业领域里积淀起自己的开拓创新的研究素养。
此外,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题、自由安排写作时间等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生命的才华。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能够终身正视写作也是很有利的。
二、作为作家吴非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林放杂文奖”的获得者,作家吴非思想的深刻、批判锋芒的锐利、语言的清新亮丽,足以使操持语言的作家们为之刮目。王栋生的写作教学,用其成功的、丰富的写作实践,提醒我们审视写作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的写作激情和使命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强的言语能力。
1.教师要保持写作激情和使命感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意识地积蓄写作的冲动和欲望,要经常酝酿和保持写作的激情。语文教师要视不懈锻炼自己的言语能力为一己之使命。
对写作怀着真挚深沉的热爱之情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也同样有激情。激情是推动教师更积极地思考、组织和开展写作教学的一大动力。它能促进语文教师更主动地发现和认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努力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主动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最终,促进语文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获取写作教学的成效。
2.教师要炼就独立的思考能力
语文教师能够思考,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才能有独特的理解、独特的表达。如果教师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只能人云亦云,这种懒惰的精神状态很容易感染学生。写作练习中学生也很快能学会逃开独立思考,用空话、套话来搪塞。而语文教师能够独立思考,对身边的现象问题经常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得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
3.教师要优化言语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为目标的写作教学,要确保其获得成效,语文教师首先要优化自身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言语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很好地表达出来,才能在写作教学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重视在写作实践中经常运用基本规范、多种多样的技巧,对规范和技巧的运用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合理、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提高规范和技巧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坚守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永葆自由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增加我们的生活智慧,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一、前言
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在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去分析、观察、发现乃至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实验任务。
二、大学物理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大学生只有牢固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得到严格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做好物理实验。首先,大学生要熟知各种物理实验的原理、各类仪器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实验的误差分析与不确定度评定实验结果的表述方法,以及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判断等。其次,大学生要掌握如何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实验的思路与方案,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等。再次,大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实验技能,如各种调节与测试技术(粗调、微调、准直、调零、读数、定标……),电工技术(识别元件、焊接、排除故障、安全用电……)等。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时可能会比较枯燥,但却是完全必要的,它体现了学生最基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而必须首先保证这一要求的实现。
2.鼓励学生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
我们都知道研究物理现象和验证物理规律是进行物理实验的根本目的。但是在以往的物理实验过程中,一般的“验证性实验”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步骤来模仿一遍实验过程就可以。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仔细体会物理实验的奥妙所在,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不按规定的步骤去做会有什么问题,或者能否想出别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老师同意也可以做自己设计的实验。另外,在实验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不是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也不应轻易放过。这常常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学生要注意观察、及时记录、认真分析,有必要时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任何弄虚作假、篡改甚至伪造数据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教师要规定学生记录数据不准用铅笔,不能用涂改液,误记或错记数据的更改要写明理由并经指导教师认可。实际上,实验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好”“坏”之分。与原来预想不一致的实验结果不仅不应随便舍弃,还要特别重视,它可能是某个新发现的开端。只要认真去做实验,一定会发现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师也未必能解决的。
三、结语
大学阶段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实验课。中学的物理实验仅是物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附属环节。但是,大学阶段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是独立于“大学物理”之外、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实验课程,单独记分,是学生在高等学校受到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大学物理实验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实验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创造性地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一节数学课,题不断声不绝者有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满堂灌者有之。冷静想一想,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呢?我们的数学课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认为数学课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呢?我的观点是:“多给学生点独立思考的时间。”
18年以前,教我初三数学课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总是多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比如几何证明题的教学,我们的老师把题目出在黑板上,他并不急于启发或揭示答案,总是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同学们在独立思考中自己找出不同的见解和解题方法。这种收获的喜悦,发自学生内心,记忆深刻,理解透彻。这时同学们的大脑都已进入高度集中的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同学们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慧,数学课真正起到了开发智力的作用。这位老师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智力发展都很好,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几乎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最差的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教师。这是提早开发智力的结果。
在授新课或解决疑难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仔细考虑,于无声处锻炼了学生无穷的智慧,潜在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花出去值得。
教师是启迪儿童心灵智慧的钥匙,应掌握好启迪的最佳时间,这个最佳时间就应该是课堂。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轻易答出,如此重复如同水波,表面轻轻松松,教学效果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呢?只是一般的知识意义明白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长远看,我不赞同这种教学模式,课堂师生语言过频,弄得头脑思绪混乱,甚至有时谁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长此下去,学生头脑会僵化,又何谈课堂上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呢?沿袭了老式的灌输式,这就是没有利用好启迪的最佳时间。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发言与独立思考是紧密相连的。思考是孕育发言内容,独立思考更是深刻思维的表现;而发言则是思考的结果,发言又能促使个人独立思维得到补充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否则,学生的思维发展只会是纸上谈兵,不见效果。
一、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准备。
教学片段一:
1.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生举例。
2.出示例1组图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追问:你能说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后班内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逐渐展示板书。
提问:第四个图与前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第四幅图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出示2/3
提问:把(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猜测:可能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追问:在这几个图里,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教师引导概括分数意义。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几份,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教学片段2:
1.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5/8里有5个1/8,5/8的分数单位是1/8,3/7、1/5、1/2呢?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设计意图】联系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单位。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后班内交流。
3.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订正。
4.完成练习六(1)
同桌读一读,并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5.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是什么。生活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反思: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而孤立地从事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人际关系是泛指人们在进行这些社会实践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是信息交流、联络感情、创设环境、吸纳外力、素质互补的过程。进入学校的儿童,是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开始,他们不仅进入了崭新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学会交往,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他们处世、做人、适应社会需要。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展思路,有利于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但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品质。首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学会倾听。在和别人交往时必须认真地听清对方的话语,不要随意打断或插嘴,既要听得了表扬,又要听得进批评,克服浮躁之气、轻慢之举。在交往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并重视采纳别人的意见,真诚的取长补短。倾听可以净化我们心灵,倾听可以提高我们的素质,倾听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哲理,倾听可以使我们得到快乐。学会倾听也就得到了尊重。
2.学会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四种能力,以帮助孩子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学会共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会合作的问题。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体现各种活动中,这就要求每个成员要学会配合,学会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对方的观点,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并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人际交往中的自己的地位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他们也会深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并能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不同观点给予委婉恰当的反馈,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方,每个成员都要以大局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使用积极、文明的语言进行辩论,避免出现过激的言语,失败了要坦然面对,胜利了也不要洋洋得意。
4.独立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人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假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一般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落实任务与责任,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我们应该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经过思考后,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中都会迸射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这就避免了不善交际的学生滥竽充数,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5.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别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欣赏。时时用使人悦服的方法赞美人,是博得人们好感的好方法。记住,人们所喜欢别人加以赞美的事,便是他们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卡耐基【美】 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由于今天城市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却没有欣赏他人、赞美他人的习惯,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培养自己健康开朗宽容的人格。
“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做学生的引路人,提高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实践,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改善学生与同伴交往的人际关系。让小学生从小就学会与人沟通,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接纳他人,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不断寻求自己学习的对象和奋斗的目标,从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1.数学课堂中独立思考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象1 课堂内老师旁征博引,学生听得鸦雀无声,教师严密的逻辑论证无懈可击,学生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必要,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到了极致,学生的主体性几乎完全被消解。
现象2 学生将教材奉为“圣经”,只有解读的职责,而缺乏质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识。
现象3 课堂上教师大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技巧,讲求解题的统一步骤和方法,使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理性。抹杀了独立思考的人性。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现象呢?从宏观而言,教师讲得越多。教材叙述得越详尽,考试的指挥棒魔力越大,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越低,课堂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被动性使独立思考成为课堂的附庸品,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从具体层面看,有以下原因:其一,课堂强化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状况,淡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独立思考缺乏必要的载体;其二,教材较为严密的叙述、论证。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其三,统一的课时,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和标准大大限制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与可能性。
2.数学课堂中独立思考意识及能力的养成的意义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过程,更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内隐的思维状态,如何从内隐走向外显,需分步剖析其思维过程。从学的过程角度而言。独立思考就是激活整合、自我建构的过程,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过程,自我反思、自我补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享用一生,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3.营造和谐的独立思考空间,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首先必须强调要尊重儿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在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快乐成长。要求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略其宽广的胸怀,乘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人,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在和谐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课堂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增添了羽翼。
4.培养科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的思维达到稳定、深刻、敏捷、灵活的水平,还必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1 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探究猜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维方法。要让学生“会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暴露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量暴露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与解题规律,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摆脱困境,提高能力。
4.2 注重定向训练,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要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归纳转化,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应重视对一般规律的揭示,加强思维的定向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强化训练教科书中归纳的5个一般步骤,前四步的目标就是转化为最简方程ax=b(a≠0),建立了这一数学模型,学生便能依据方程特点,灵活采取解题步骤,尽快实现解题目标。
4.3 关注逆向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定式往往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在思维训练中。还要引导学生打破不合理的思维定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4 更换思考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对一道习题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一道习题抓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取得举一反三、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
4.5 延伸拓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平几教学中,对命题条件进行类比变化,对命题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演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证明,对“切线长定理”的结论进行拓展等,既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复习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交叉的知识立体化,纵横的知识网络化,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例如,一次函数复习课大致可按以下结构进行复习:
知识点层面,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
相关知识的网状结构,即“三个一次”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人文素养;独立思考;文学
在十七大报告里,总书记就曾明确提出过“人文”一词,他表示“人文”是与我们的独立人格、价值、个性甚至命运休戚相关的,因此,在大学,这个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最关键的人生阶段,坚定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针势在必行。学者陈寅恪用一生的坚持和不屈守住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守住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港湾。而今,乘着互联网风浪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似乎失落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呢?面对这一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以改善现状?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深层原因
首先,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其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即指的是高校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进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信息膨胀的功利主义社会里,人们为了快速得到结果省掉思考过程。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中,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和资讯裹挟着前行。大学生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博闻强记,快餐知识开始悄然盛行。微信上很火的公众号“罗辑思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很多的现象和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剥茧抽丝,最后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写成文章。让人的阅读体验非常的舒适,同时又觉得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当学生们在四处卖弄从“罗辑思维”上看来的各种思想时,大家忽略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这个思想并不是自己的,我们只是在一步一步沦为了一个知识的储存器。当然,这还仅仅是缺乏独立思考一个“积极视角”的消极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一个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是,它培养了这个时代众多的美分和愤青。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不懂的东西就背下来”,填鸭式教学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无法辨明是非。可偏偏这个时代又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舆论、新闻自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难保良莠不齐,居心不良之人企图通过网络散播谣言,煽动民情,而热血的、想要改变社会的这代青年人,很容易成为负面言论的受害者。此外,盲从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极度不清晰。中国的大学生总是四处在问别人,以后该做什么、从事怎样的工作。因为自己的游移不定又很容易被洗脑。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知道如何在席卷而来的互联网+和金融浪潮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不知道如何向外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每个职业对于人才特质的诉求,以及它们本身的优势劣势,也不知道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向内剖析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资源的丰富造成了我们对外界很强的依赖性,而没办法通过思考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二探索大陆高校人文素养培养的发展道路
(一)具有人文领域的基本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还是艺术学的学生,都应该对于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典籍有所涉猎和理解。这无关乎学科,而应该是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原因有二,其一,文学经典区别于流行畅销类书籍一个最大的地方在于,它是时间为我们挑选出来的珍贵礼物,它的思想、内容曾经在岁月长河里经过漫长的洗礼、打磨、筛选,到了今天依然历久弥新,那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价值。其二,阅读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书籍没有视频那么一目了然,相对的,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量,关于知识、关于内容,它好像告诉你了,又好像没告诉你,参得几分真知,全凭个人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书籍中参得自己的人生,悟出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也许现实中无法行走的那么多山河和土地,我们可以在书中阅览,这份见过大山大海的智慧可以带给我们一份从容和淡定。当阅读到达一定的水平和层次时,人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的平和而不易怒,发现很多以前过不去的坎和解不开的结,放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也许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也许在这个功利主义日益强盛的时代,谈悲天悯人会有人不屑一顾。但笔者始终相信,无论世界怎么乱,我们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要有一份自己坚定的信仰。这份信仰不一定要是宗教,而是我们心中击不垮的希望、坚持与底线。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弄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单纯说名、说利,大家都不认可这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不同人心里自有不同的想法,我无意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却想说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至少不应违背初衷,至少要有些财富、地位无法交换的东西,至少要可以昂首挺胸的说,对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竭尽全力了。悲天悯人,不是软弱,而是一份崇高的坚守。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国情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利用课余、暑假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学生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受到熏陶,能够增强大局观,以及养成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要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深化认识,更好地感悟社会的变化。高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优良学风,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环境中不断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人文环境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坚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等传播形式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浓郁的校园风气。高校要联合政府、社会等共同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的管理,能够取缔干扰学校正常运行的娱乐场所。及时的处理侵害学生基本权益的事件。为学生稳定发展以及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政策建议
(一)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一浪高过一浪,中央下发的条条文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史无前例挑战。但就其改革成果来看,我们却不得不说当新潮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新瓶装旧酒”不是我们想要的,前卫的思想固然重要,它是引领我们变革方向的关键之所在,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加重要,改革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他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稳扎稳打的走好每一步。
(二)开展人文素养培训相关必修类科目
提出课程培训开发的确是老话重提,相信很多人会说在大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设计早已列入安排,可我今天重点想说明的,是关于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何能够让这些课程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笔者曾在台湾东华大学进行过一段时期的参访学习,鉴于一直对于人文素养培训的兴趣,特地旁听了东华大学“英语文学名著选读”这门课程,获得了很多课程实践方面的有益经验。每节课课程的开始老师会给同学们讲一些百度百科上没有的关于作品作者的奇闻佚事,吸引起大家对于作者、作品的兴趣。同时,这些关于作者的故事和经历又会渗透在作品里给人以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在学习完每一个作品之后,老师会给同学留半小时的课堂讨论时间,4人一组。这样的讨论在大陆其实也很普遍,但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这种讨论经常流于形式。然而在东华借鉴到促进学生达到讨论目的的活动是,老师会布置作业,要求每人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同人的思想看法,强迫大家在交流中集中注意力,并获得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积极性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另外,老师在阅读中一直强调,提问学生的是“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似乎与大陆对于阅读理解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在大陆的阅读教育中,问的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大陆的教育一直想要一个标准答案,但阅读应该是一件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事情。常问学生是否喜欢,进行启发式思考,而不是用标准的框架给阅读这件事本身施加太大压力,在我看来是大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需要加强和提高的部分。最后,老师会在每周课程中闲聊一些一周来国内外文坛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大事小事,让学生们渐渐培养起对于文学本身的兴趣,在之后遇到相关信息时有意无意的多投入一些关注,把文学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有益的联结,可以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时,都能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对于这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老师本身的文学素养对于课程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文素养这一主观存在的培养,应采用启发式而非灌输式的理念,让学生自己通过对作品、书籍好恶偏好的判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增强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对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进步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8-191.
[2]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156-158.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4]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5]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41-144.
[6]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37-40.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辈出的年代,是充满竞争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更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流等一切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评价方式实践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
1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照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②明确合作分工;③细化合作组织;④重视合作指导。
3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踊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4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