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笔记语文

课堂笔记语文

时间:2023-06-07 09:3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笔记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笔记语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笔记 方法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只要一拿书,他就会动笔写写画画,总想在书上留点东西。比如像在我们班上有的学生在午休自读课外书时,时不时画一画,写一写,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笔记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自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语文课堂笔记呢?

一、记老师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教师精心计划设计好的,从板书上能突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对所教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教师为了强化重点难点,通常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并用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如学习《小松树》一文,最后学生感悟“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时,我分别叫三个学生在黑板写上自己的这些经典的感悟:“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这些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一般放在开课时或者课要结束时板书,这样便于学生做笔记,不会影响听课,顾此失彼。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帮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教师的扶持和检测少不了。

二、记下听课的主要内容

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们要抓住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忍饥挨饿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可怜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并看见了四次美好的幻觉,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文章的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四次美好的幻景: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肚子里填满食物的喷香的烤鹅、挂满礼物的美丽圣诞树、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等内容进行课堂笔记。

同时要切记,记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听课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记笔记时把握好时机。记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没记下来的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是:①知识的重、难点。②知识的疑点。③记书本上没有、老师补充的知识点。有些内容则无需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教材中的一般知识。

三、处理好听、思、记三者的关系

笔记只是辅助我们听好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所以,上课要以听讲、思考、理解为主。因为真正理解了的、抓住要点的东西,在以后翻阅笔记时,看到几行字就可以回忆起主要内容。所以应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思考、边记笔记,使三者协调进行。如果只追求笔记的完整而忽视上课认真听讲和理解,那必是舍本求末,只会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同学上课时不是以听、思为主,而是把中心工作放在了笔记上,他们因一句没听清或没跟上就挪用同桌的本子来看,到头来往往是互相都记不成。所以,对一些暂时写不上的字或记不完的内容,应果断地留下空格,做上记号,大胆地跳过去,跟上老师的讲解,课后可借记得好的同学的笔记查漏补缺。

四、记课堂笔记的位置

不少同学都有课堂笔记本,记在笔记本上当然不错。但根据经验,课堂笔记尽可能记在课本上。课本每页的上、下、左、右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生字、生词可记在左、右空白处,段落大意可记在每页结束处,重要的句子、语段分析可记在上、下空白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记在课文最后的“思考与练习”处,文章的一些背景资料与文学常识可记在课文标题处。实际上,课文上的空白之处足足可以容纳下课堂笔记的全部内容。如果实在不够,可在课文最近贴上一页白纸,把记不下的记在这页白纸上。这样记笔记,复习起来就方便了,就不用一会儿翻课文,一会儿翻笔记本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方法,究竟记在什么地方,还应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实际情况而定。方法常常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同学在课文中记笔记:“中心思想”可用“中心”来表示,“段落大意”可用“段意”来表示,甚至还可用“O”、“X”、“”等符号来表示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讲,课堂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五、准备一个专门的课堂笔记本

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笔记本不是要你把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般情况下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其次是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记录在本子上。每一个学科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比方说数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法则,书本上都有,所以这些不必记,在书上画上重点号就可以,但一些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解题的技巧等一定要记下来,因为这些可能是老师用很长时间、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说这重不重要,值不值得记下来?语文课上一些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书本上可能没有作注解,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根据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定会对这些作简要介绍,这也是老师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或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作笔记的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效率才会高,积累的东西才会多。为什么说每一个学科要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呢?因为不同的学科记笔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混用笔记本有的时候会很乱,复习起来不方便,找来找去的效率不会高。

总之,恰到好处的课堂笔记,对于把握教学的重点、要点、难点,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课堂笔记;指导策略;小学生;小学语文

1.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二是,学生能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1]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基石,做好课堂笔记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之一。

在当下的小学课堂里,课堂笔记俨然失去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本来面目。课堂上,有的学生没有目的地埋头苦记,记笔记的时间侵占了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记笔记;有的学生根本无所谓记录课堂笔记与否。在教师不经意间,要不是课堂笔记成为学生的负累,甚至是学生的敌人,就是学生成为课堂笔记的奴隶。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前,独立自主地学习根本无从谈起。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近十年,但学生在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教师有义务改变这一现状。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2]因此,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

在小学语文中,有大量的知识是需要识记的。学生通常采取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相比较而言,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是两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组织策略与精加工策略都要求建立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课堂笔记正是一种在课堂上进行的,建立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整合要求学生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包含三种类型:自由联想型、重复前提型和命题演绎型。儿童具备命题演绎型推理能力,意味着他们能够摆脱实际经验或已有观念干扰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推理对儿童的学习发展是最有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认同在7~8岁初步表现出命题演绎的可能性;在9~10岁还不十分稳定,到11~12岁才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思维的特点。[3]小学儿童常常孤立地看待个别事实或现象,不能提高到概括水平,即归纳推理能力较差。小学儿童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要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一定阶段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为学生提供练习并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也说明教师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必要性。[4]

2.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策略――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课堂笔记是对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想的一种书面记录形式。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多采用的是课本批注式和笔记本抄写式两种类型的课堂笔记。课本批注式笔记是指学生直接在课本的空白处做课堂笔记的方式,用各种符号或者文字记录课堂信息。笔记本抄写式是指学生在笔记本上做课堂笔记的形式。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不仅包括在课堂上进行的指导,也包括在课堂前和课后指导学生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2.1课前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随时捕捉课堂上有用信息的过程。课堂上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途径进行,很多情况下,有价值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如果学生的书写达不到一定速度,即便在众多的信息中辨识出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会错过记录的机会,或者因为忙于记录上一条有用信息,而错过后续的有用信息。书写速度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虽然当下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写字课,让学生们练习书写,但练习的重点被集中在字体的美观上,很少关注书写的速度。为了提高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教师在平常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时,不仅要关注书写的外观,也要关注书写的速度。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抄写一段文字,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听写一段文字,时间一到就让学生停止书写,文字的长度逐渐增加,注意保护学生参与练习的信心。

2.2课堂上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2.2.1明确提出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

从学生接受学校语文教学的第一天,教师们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提出上课须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并且说明课堂笔记对其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不仅在每次课堂教学最初几分钟里,提醒学生准备必需的笔和纸以便做课堂笔记,而且在教学重难点前再一次提出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不断地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尤其有助于低年级的学生逐渐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其内在习惯,随着年龄增长,提醒的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学生完全养成习惯后停止。

2.2.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课堂笔记类型

由于教材排版不同、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不同的课堂笔记形式,有些教师会硬性要求学生统一将课堂笔记做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的要求是极为不合理的。一些学生在选择课堂笔记形式时往往拿不定主意或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里为学生提供课堂笔记形式方面的建议。如,教学古诗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做批注,一般教材会在古诗词周围留出较大空间,足够学生书写。为了使批注对象更加准确,教师可建议学生将古诗词中需要批注的字词先圈起来,再拉出一条线段到教材的空白处做批注。而对于教学长篇的记叙文,往往需要通过整理,画出一个完整的文章框架图,这种情况下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更加合理。

2.2.3为学生留出做课堂笔记的时间

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比记录更重要,课堂笔记是为学生的理解吸收所服务的工具。对于一部分小学生来说,同时听讲、理解、做课堂笔记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预留出给学生们做课堂笔记的时间,以确保学生不因记笔记而耽误理解。教师可将一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将教学重难点分布于不同的环节中,在各环节的间隙让学生做课堂笔记。[5]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教学重难点时放慢语速,或者有意让写有教学重难点的幻灯片多呈现几分钟。

2.2.4精心设计板书,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

好的板书可以浓缩教学内容的精华,成为学生理解复习的最佳材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逐步呈现最终的板书设计,尤其是教学游记类的课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游览地图,随着教学的推进,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标出游览示意图,其余学生自己在座位上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手脑并用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还有一些课文,需要对内容做梳理,教师用结构图替代条目式板书,如《猫》这一课的板书可以设计为:

2.2.5恰当编制学习辅助材料,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课堂笔记一般容量较小,与大段的文字内容相比,学生对图表、表格等字符较少的笔记形式更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前编制好相应的辅助材料,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填写,临下课时公布参考填法,对能正确、完整填写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帮助他们积极学习课堂内容。[6]以教学《新型玻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

在新课导入后教师可以将表格发到学生手中,填写表格的第一行作为示范,以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填写要求,其余的空格由学生自己在后面的教学时间填写。在公布填写结果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做必要的讲解,而不是仅仅公布结果了事。

2.3课后注重课堂笔记的评价和反馈

总体而言,小学生初学做课堂笔记,教师不应对课堂笔记的质量做过多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评价和反馈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笔记技巧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的笔记材料上写上有针对性的话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以积极的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笔记的优点和不足,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坚持在课堂上做好课堂笔记。

3.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条件

通过理论思考而得出的策略往往在实践中得不到意想的效果。大多是因为没有将实践策略的前提条件考虑在内。就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策略而言,需要将以下几点前提条件纳入思考范畴中。

3.1教师在课前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分析逻辑

有效课堂笔记的标准之一即重难点明确、逻辑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肯下苦工钻研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有助于理解与吸收的材料,做出详尽的规划安排。并且教师在课下应坚持进行口头表达的练习,以便能够在课堂上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讲解内容。教师授课有序,指导有条不紊,学生的学习才能亦然。

3.2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对实现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策略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必意味着教师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有助于保证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学生至少有愿意倾听、愿意接纳的心向;另一方面,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间有效沟通,相互了解,教师能有足够畅通的渠道,能让教师了解到设计什么样的笔记,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式是适合个别学生群体的。

3.3学校和社会支持小班化教学,并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

有效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在大班教学中,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而减少班级学生人数,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个人是无法控制的,主要还得依靠学校和社会方面做出调整。

课堂笔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课堂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第二,课堂笔记有助于增强学生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第三,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复习最有效的工具。[7]虽然课堂笔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思维训练依然应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笔记只是帮助思考,不应该取代课堂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否则会本末倒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坟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7.

[3]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6.

[4]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7.

[5]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0.

[6]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第3篇

提高中学语文成绩的几种方法:

一、学会听课

要学好语文,学生必须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上好语文课。首先就要学会听课。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而听课质量,又取决于会不会听课,或者说是否善于听课。在这个学习的主要阵地上,怎样来充分利用一堂课呢?

1.熟悉老师的讲课方式和特点,要抓住听课的重点

语文的教法灵活多样,各位老师的讲法也就多种多样,要熟悉掌握自己老师的教学特点,就要做到时刻跟随老师的思路,充分利用课内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能做到对老师的讲法和教学重点心里有数,就可以在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时间的同时,增加课内的容量和密度。例如,吃透老师的讲解内容后,可以利用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去精读一些重点段落,围绕着老师讲解的课文去思索,去联系,去加深,去巩固,努力提高课内时间的利用率。

2.做好课堂笔记

(1)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提到课堂笔记,有些学生却不注重做课堂笔记,是因为他们没有领悟到做课堂笔记的好处在哪里。①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③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的能力;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鉴别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⑤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⑥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总之记课堂笔记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2)记课堂笔记的方法。 ①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何为重点,何为难点……);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②整理笔记。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或者参阅同学的笔记,补充完整笔记。第二步,补。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加强其“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使其有条理。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系统笔记内容。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二、学会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成绩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高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尽快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最快的在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答案有关的信息呢?这就必须做到――圈点勾画和二次阅读。

圈点勾画,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甚至可以把一时的感触、难点、疑点等标注下来。这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从形式上节约时间,理清范围,提醒重点,进行快速准确的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解答,圈出文章对象的修饰语,特点等富有代表性的词语。点,点出最关键的字眼、要点、难点和疑点。勾画,最重要的是划出文章的关键句,例如:文段的中心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有特殊含义或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等等,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揭示文章中心,理解作者用意。

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对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读一遍是不可能做好阅读的,只有细读、精读,才能体会到词语和句子的真正含义。

三、学会研究答案

提高语文成绩还有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研究答案。考试题都是老师精心选择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来检测学生的。尤其是阅读题,看似没有标准的答案,可往往是“有理可循”的。刚开始做阅读题,往往错误率较高,但是不用担心。首先我们要对好答案,在你所做答案的基础上,用红笔订正自己不对的,保留正确的,哪怕只对了一个词,千万不可直接把答案一抄完事;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答案,看看每道题的答案出现在哪,有没有现成的答案,或者类似的句子,一定要在题目旁注明答案是从哪来的;接着,我们一定要去分析答案,看答案是怎么组成的,如何来的,要总结规律,研究答案,训练久了你会发现阅读题目无非有以下几种考点:①考特殊含义或有丰富意蕴的句子;②请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③文中某一重要语句这样说的原因或一些指示性代词所指代的内容;④萃海拾珠,赏析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广阔无限的创新天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听课和阅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开发自己的语言思维,努力培养有个性化、主体性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4篇

        如何落实这些理论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要看重课堂习惯。

        1、善于用眼观察

        注视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在面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时可以先强制要求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神态)和动作(肢体语言)。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板书非常重要)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观看黑板,密切注意书写内容。当某同学在发言或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作为基础学科,语文课堂需要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建议开展课前知识小测试、生字词听写、古诗文背诵等活动,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学会用耳倾听

        倾听也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只有良好的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才能充分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及话语的精神所在。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接纳、尊重与你的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当老师讲述或同学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学生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能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有其他问题或想法,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允许随便插话抢话,等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完毕,才可举手提问或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的训练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3、乐于动手实践

        动手,其实就是要做好课堂笔记。必要的课堂笔记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做笔记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笔记一般分为教科书笔记和课下笔记,前者用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课进程记录盲点、遗漏点,后者用来记录课下学习或者作业考试中的难点、易错点、思考点等。 

        4、多动脑勤思考

        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包含听课和质疑两部分,除了上课时思维必须紧跟老师脚步外,还得在学生学习深入后逐渐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必定善于发现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用具体的公式和数据来表达。理科往往答案唯一或固定不变,而语言文字复杂多变,我们知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语文知识细节,由于认知个体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结论、得出相悖的答案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因此便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多根据自我意识自由赏析文章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其次,不能放松课后习惯。

        1、预习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在谈复习的重要性。对于未接触的知识,先期预习,可以找准自己的弱点,在听讲中着重关注,有利于针对性学习。

        2、扩大阅读面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课堂上的阅读主要用于自习、预习时的课文研读。不少老师还会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报刊、书本(名著)等。要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单凭课堂上的累积,应对考试还行,但要是想成绩拔尖并且受益终生,那么课外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阅读就不需要像课本那样要求严格的记忆,而是可以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当作一种消遣。

        3、加强记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听力训练;实践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听力训练的现状透视

1.学生听课能力差,漏听、误听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上是否能够准确捕捉教师讲的要点,对这些要点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学生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记的东西较少,甚至有些还记错了,有的学生即使记了,也是零碎的片段,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系统。这是由于学生听力水平不同造成的。

2.听力能力差导致诵读困难

很多学生完不成老师布置的课外背诵作业,大多学生表示背诵很烦、很枯燥,背诵起来很困难。究其原因,就是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听力的重要性,在背书过程中,不能忽视“听”的作用,良好的听力是学好知识的必要因素。

3.课堂上师生对话困难导致听力滞后

学生从上学那一天开始就从内心里“畏惧”老师,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大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有的学生站起来后因为太紧张而没有听清楚老师提的问题,有的学生明明听清楚了却不愿意和老师对话,这些现象都会造成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学生的这种听力问题与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模式有密切关系,他们无法马上适应“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而教师一直是“权威”角色,从心理上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话。这就造成学生听力的惰性和暂时性盲点。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缺乏学生听力培养的原因

1.大纲有要求,教材无内容

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虽然规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但是没有对听力做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看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就会发现有“写作、口语交际”板块,但是涉及内容却主要是写作。2005年初审通过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经完全取消了口语交际的板块,仅仅只有写作的板块,可见,新课程对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足的,缺乏必要的内容和重视。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听力的教学没有具体的依据,没有必要的教学指导,无法组织、实施听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几乎没有,以致学生在听力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影响了学生课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中考命题的偏差

在当前,中考已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进入高级中学的考试,但是,一直以来,我们中考的试题都以评价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价是忽略不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重读、写,轻听、说!尤其是对于“听”这一知识点,完全被忽视!

3.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听”是获取语言信息,进行整合,并作出准确判断的重要过程。有了“听”的能力,才能发挥“说”的能力,所以听、说、读、写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这条规律,从而促进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我们就应该重视听力对其他能力的积极作用。

三、课堂上学生有效听力训练的教学实践

1.实施课堂教学的优化,激起学生主动“听”的兴趣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是获取课堂知识的保证。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已经远远脱离了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加之文言文词义的艰涩,学生听不清教师的解读,听力效率不高,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教师和学生头痛的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氛围紧张,更会减弱学生主动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活泼的语言风格和肢体表现力去激起学生“听”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通常,讲述法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文本内容大多是由老师的讲述、讲解来进行的。课堂上,学生听的就是教师讲的话,因此要让学生认真听、注意听,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就显得很重要,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激起学生“听”的兴趣的首要条件!因此,激起学生“听”的欲望,教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做到简洁明了,悬念设置跌宕起伏,教学方法灵活善变,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肢体表现力调动起学生“听”的愿望,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另外,引导学生在记录听课内容的同时,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检验自己的听课效果,但是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不要重复很多遍,尽量做到说一遍学生就能记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听力更敏锐。

2.善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感官欣赏中训练听力

背诵古诗词或文言文是学生深感头痛的事,而背诵困难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调动起自己的一个重要感官――听力。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据课文描绘的情景,把自己对文本描述的感受、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讲出来,把自己对文本描述对象在头脑中的意境画面说出来,这种情况下,教师说得辛苦,学生听得迷迷糊糊,课堂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重现文本内容的情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本内容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图、文、声、画并茂地直观、生动活泼地展现文本描述,激起视觉感受,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因此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来展现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在愉悦的多媒体音频、视频的欣赏和感受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

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课时,我利用音频、视频,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把这首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完全沉浸于视听所营造的氛围中,视听感官要求受到极大满足,情绪受到诗词描述的感染,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容易了,记忆也就牢固了。

3.利用听写和记录课堂笔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听写了,也是部分学困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一种听力测试方法。因此,听写测试时,教师要语速平稳、缓慢兼顾听力的能力差的学困生,教师可以重复两遍但不能多次重复,以提高学生听力的敏锐度。

大家都知道,记录课堂笔记很重要,课堂笔记既记录了课堂讲的重点、难点,又是一次知识的记忆。因此,我还引导学生利用记录课堂笔记的机会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教会学生边听边记录,在记录老师讲课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自己“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课堂笔记的记录,这样既能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比如,我班陈同学,考试时文言文类的题目常常因为只回答一半的问题而丢分,以至于语文成绩上不去。一次测验后,望着失落的陈同学,我心里一动,就过去和她攀谈了起来。原来,她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老师讲解的时候似乎都听懂了,考试时却一脑门的糊涂,记不清了。找到了病因,我就说,你别急,老师会帮你的,我们先从做课堂笔记做起,好吗?

此后,我引导她先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记,能记多少是多少,下课后来我办公室补充,慢慢地,陈同学能自然而然地记录课堂笔记了,语文考试的成绩也提高了。

4.进行专业听力训练,增强学生听的敏锐度

要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重视课堂听力的训练,并且要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如果学生连字音都听不清楚怎么能够正确地识别字音呢?学生通过专门的听力训练后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

(1)所讲的内容能够立即听明白。

(2)所讲的要点能够立即进行记录。

(3)所听到的内容能够立即作出判断。

(4)听到所讲的内容后能够即时进行联想和想象。

对于这四个方面的提高,我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听力方面的训练。首先,我从听词语入手,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听的过程中辨析词语的字音,再由听词语辨析慢慢过渡到听简短的对话,从对话中透露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以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然后,从听对话而过渡到听短文。课前,我预先挑选出简短而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听过一遍后立即口头复述,听第二遍后再复述、再听!这样循环几次,学生听后复述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复述!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听力的敏锐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持久而有效!真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听”的能力对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可小觑,更不能忽略,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发地重视学生听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也对听力提出了很多要求,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听力教学实践中能有据可依,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课堂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55-01

“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出了校门全忘记、废品店里卖笔记(本)。”学生的打油诗,反映职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年来,职校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职校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改革职校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创设课堂情趣的载体,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生活中有许多语文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语文文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企业单位如何招聘,他们需要怎样的人才,今后毕业如何进行面试这些问题,对很多职校学生而言充满未知数。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语文课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设计招聘情景,设立模拟招聘内容,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如何面试,如何自我表达,如何从招聘中脱颖而出。促使学生从体验中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多媒体,让职校课堂丰盈灵动,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职校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的主渠道。巧妙地借用多媒体,能把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直接转化成生动形象的优美画面,用可视可听的直观的美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能否把握课堂内容,突出重难点,是直接关系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灵活借用多媒体技术成为语文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借用多媒体,采用课件形式,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直观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如《荷塘月色》一课时,先借用多媒体穿插《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然后播放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音频资料。随着美妙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浮现一幅幅直观、形象逼真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这样的语文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寄寓景中的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体会作者那种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这节课整体上达到显著的效果,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根据职校学生专业和就业的特点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作为职校语文教师,关键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职校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首先,职校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其次,职校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语文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快乐成长的小天地。最后,职校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做导演,把讲台当作舞台,引导每个学生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如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讲《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演完后,提出思考问题: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周朴园得知鲁大海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侍萍又是如何面对这些情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教师从各小组中选出代表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在安排每节语文课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真正把语文课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彻底打破普通高中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职校语文教学发展的新模式。

四、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校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更新观念,体现职业特点,重视职校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探讨职校语文教学改革新模式,积极使职校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魏红.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1).

[2]宁德君.浅析如何改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第7篇

关键词:语文;主动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其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外,还必须指导学生获得正确而有效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挖掘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出能主动深入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他们自学的技能,为他们今后终身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通过认真研究科学的语文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笔记的习惯

教师对学生有了做笔记的要求后,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动脑理解教师并快速筛选重点要点记录,以便课后复习巩固。鼓励学生养成勤记笔记、勤读笔记的习惯,具体可以让学生做到每节课都能记录一些重要信息在笔记本上,要求学生在每天完成作业前首先应阅读和研究自己的笔记,指导学生平时要善于和同学交换各自的笔记,讨论优点和不足,做到不断学习和取长补短。笔记上的文字不应是书本内容的简单重复。除了课堂笔记的要求,教师还可让学生做课前预习笔记和课后反省笔记,要求他们用尽可能简练的文字或图表记录和整理出重要的知识、思路方法、困惑和感悟等。这样的笔记,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抽象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其捕获有效的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技能会大大提高。

二、使用工具的习惯

语文学习中学生应有的工具主要是字典和词典。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它们不仅能帮助解决预习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困难,还能让我们懂得许多其他领域的课外知识,特别是成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搜查的资料记录在固定的本子上,组织不定期的检查或者评比,也可以在班级或年级范围内展示共享资源。当然,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语文学习工具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运用,让学生有了更便捷的搜索途径。这些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特别是经常运用电脑搜索相关资料的习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尤为快捷和重要。

三、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具有很高的价值。”可见,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还得依靠课外充分的预习。

课堂语文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课前的预习工作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充分预习,不妨从读查划问四个方面进行。读就是先通读,获得信息的整体感知;查就是借助工具理解一些字词的音形义以及简单用法;划就是标记出关键词或者重点要点,也可以是一些优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等;问就是把自己不能利用工具完全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写下来。

四、勤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勤动笔就是要结合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写作训练。仅仅局限于课堂作文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善于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要求学生能做到关注生活,关注细节,坚持记录观察日记,发表对真人真事的感受和见解。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些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一些让学生快速构思、快速表达的训练,并且进行当场的修改反馈,学生形成初步习作文本后,教师更加要指导他们善于修改的动笔习惯,让他们认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其中表达含糊不清或者有歧义的地方;辨一辨自己的用词,思考是否有更加生动形象的描述,看一看整篇行文的结构,揣摩是否有更加合理的顺次组织等等。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一定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多动口

在教学中应该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握整体方向。对于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示范,也可以点拨,更可以将发言权交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言,在教学中,应做到有指导性地让学生精读课文,当然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努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不谋而合读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艳丽外形。文中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使得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支持学生多交流。“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首歌当中的歌词。体现在课堂中,正是要学生充分的自主。的确,课堂不是专门为某一个人而设,它是要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地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进行组内交流,班级汇报交流。对于小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大问题则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提升自己,不仅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长远来看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锻炼积累过程。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生字词时,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先让学生组内综合。班级汇报展示环节,其中一组的学组织得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有汇报任务,他们结合自己做的字词卡教认生字,甚至提出了文中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同音不同字、多音字等等。接着再由其他学生互动提问,许多小问题在互动中迎刃而解。就是这样的生生自由对话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作为教师的我就成了课中的计分员,悠然自得。

多动脑

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源动力,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我们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灰雀》一课,学生充分朗读后提问:灰雀到底去哪里了?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灰雀,他想些什么?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自己拥有学习的自,在解疑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教师的教就显得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也变得积极主动。

鼓励小组内有序、有效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但他们却置身在一个群体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等心理特征,因而群体的力量、榜样的作用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怎样使合作学习变得有序、有效?

安排小组成员要有层次。正因为学生的学习积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所以小组成员结构要有差异互补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影响,互补互通。某方面优秀的学生带动了这方面有缺失的学生,扬长避短,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为他们以后尽快融入社会作出了铺垫。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在组合小组时,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分别由小组成员讨论推选出本组的学(负责组织学习)、中心发言人(负责总结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和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与结论)。其中的中心发言人的人数可以为多位学生。

要注意合作目标和方式。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候,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拿手好戏”,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沉默,这恰恰与合作目标相违背。要在各个小组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学习关系,培养每个成员的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

多动手

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动手,主要就是提倡学生边学边记。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基本习惯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27

要使学生语文能力水平得以提升,我以为,就必须抓好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此,我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中,重点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语文学习基本习惯培养方法的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每一个习惯的培养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坚持和努力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是最为关键之点。这也是新课标“自主学习”理念的运用。

2.活动趣味性原则。习惯是长期才能形成的,但得通过一次次的活动的开展,使其逐步养成,因此每一个活动得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在乐趣中养成习惯。

3.长期一贯性原则。习惯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养成的,要靠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做到,因此对学生的习惯的训练和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的巩固。

二、基本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有序地学习的习惯的培养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计划安排,只有有计划的学习,才不会手忙脚乱,忙而无绪。首先通过讲座的方式交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讲清学习计划的种类、结构、内容、要求。其次定期督促检查学生落实计划情况。学生往往开始时热情高涨,可大多数学生五分钟热情,很快就消退。如不定期督促,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最后还会养成应付了事的习惯,因此开始一段时间一定要认真检查落实到位。坚持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养成习惯。

(二)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要养成勤查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习惯,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学生手头应具备一些最常用的工具书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把一些东西说出来或是写出来。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1.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认真落实预习任务。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提前自主学习,独立完成预习案。这就要求教师教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其次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第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课后及时复习。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是必要的。在复习中,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

(四)记课堂笔记(包括课后进行整理),课外阅读摘抄要点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不同的教师要求不同。有些教师要求一定要做到笔记本上,而且做到有顺序有条理的记录。当然,这是非常完整而有绪的笔记。不过学会把重点要点批到课文旁边也未尝不可。我们现行的教材,在课文旁边留下很多空白,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作课堂笔记用的。

(五)大胆开口且文明得体的习惯

学生大胆开口说话且文明得体的习惯的养成在高一阶段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我校高效课堂教学“三查六步”模式以及其它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展示环节,学生大胆展示陈述是需要语言非常流畅、思维条理清晰。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大胆且文明得体的语言习惯。

(六)诵读背诵优美的诗文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主要是一些优美的诗词曲赋或是一些优美的现代散文,并作定时定量的要求,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七)深入研究、质疑问难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习的三个维度“自主、合作、探究”,其中“探究”就是这里说的“质终疑问难”。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具体做法就是一是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法指导,在学习活动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八)作文前拟写提纲的习惯

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指导,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做好精典文章结构分析;二是精心构思,在作文题目拟出后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动笔,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三是互相交流,教师在学生拟好提纲后,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彼此进行交流、探讨。

(九)写作后的修改(包括互评和独立评改)的习惯

具体作法先是把班上好中差不同等次的作文选三篇,复印出来发给学生,然后讲解修改的方法,具体指导学生操作。然后学生按要求进行修改。教师在学生修改时作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有章可循。学生学到一定的技法后,就指导学生互相交换修改。最后学生修改作文的技法熟练后,就要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上交时一定要是经过修改的文章。

(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45―01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要在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一步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良好的合作和互动,在重视小学生语文知识量增加的同时,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质的飞跃,实现“质量齐臻”,培养和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短线看,以上做法似乎在走老路、无起色,实则实实在在为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长久提升打下了基础,学生迟早有一天会“飞起来”彰显高效。以下,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学生良好听课习惯培养

首先,要督促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应该鼓励和要求学生善用、常用工具书,自学解决课文生字词,读准字音,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专用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把课文读流利(至少自读3遍),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其次,要给予学生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听课。听课要入耳用脑,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思维要跟着教师走。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再次,要让学生适时写课堂笔记。低年级可以画出重点语句,标记圈点等,中高年级就要记写教师讲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师要留给学生记写课堂笔记的时间,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提高记写课堂笔记速度的方法。同时,应该要求学生在课本的每页上自定某一固定位置,用于课堂标记重点、课后拾遗补缺,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首先,应该使小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说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坚持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写好作文,在小学学业结束后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通过课堂问答、口语日常交际、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提升学生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其次,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应该要求学生常态化地阅读适合的名家名篇,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微信往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着力使学生形成较为丰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再次,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逐步从“敢写(说)”、“会写(说)”到“能写(说)”。“敢写(说)”,即使学生能够在公众场合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说话);“会写(说)”即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熟练流畅地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写(说)”即使学生高水平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得,熟练流畅地表情达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说话)方式,富有文采,彰显语文的底蕴。

三、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杂家”。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和人文素养,作文水平应该相当高,应该常常和学生一起“下水作文”当“作家”。秉承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很好的书法功底,一手很好的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或电子笔字),成为一个“书法家”。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口才,成为一个“说家”等等。其次,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好的课堂“软掌控力”。 即在课堂中不威严以待,不强制要求,不统一规程,而是充分注意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每个学生的个性优点,注重引导,注重启发,注重“软”的要求,适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疑点、难点,及时开展师生互动和反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再次,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要适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要能够熟练地、适时地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声、光、电对课文内容的良好呈现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慎批评,着力构建起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乐在语文。

第11篇

一、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体验生活,跟文本对话,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预习安排要具体,防止预习走过场;预习刚性要求要多些,便于课堂上进行检查;课前预习的量不能太大,能扫清本节课课文阅读障碍就行。切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全部完成,上课时只做交流展示。事实上是学生课前根本无法完成。一是学生没时间,二是弄不懂了没办法,三是答错了,纠正又是个麻烦。所以,课前预习要有一个度,尽量做到课业减负。即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课前全部完成了,在课上展示交流多么顺畅,那还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耗时多,事倍功半,不值得提倡。

二、呈现目标

呈现目标是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多媒体、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

三、问题导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成功的关键,它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又是学生“学”的过程的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问题过大过笼统或者过小过支离玻碎,都无助于学习;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和启发性,起引导作用,应负启发功能。教师的导学应该是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诱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小结,辅导个别学生,特别是要做到精讲点拨。问题导学操作的基本环节应该为: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三是交流展示,四是精讲点拨,五是整理笔记。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教师提出问题和精讲点拨是关键。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完了,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不要把所有问题一下子抖出去,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用怎样的口气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很关键。恰当好处地把问题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的成败决定于教师问题导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就得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学习一会儿,思考成熟了再回答,不然回答起来就有困难。一个问题,自学一次,交流一次,教师点拨一次。个个击破,才是金钥匙。自主学习的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文本的长短等因素而定,不要一堂课的许多问题用导学案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前半节课自学,后半节课集中回答。

(三)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大组,好中差搭配。最好的一个学生坐后排,需要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过去即可讨论。切记餐桌式的座位,餐桌式的座位无论学生看黑板、投影,还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都不方便,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决不能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合作与讨论的基础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才愿意与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果合作学习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把一些较好的见解给“合作”掉了。

(四)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具有生气,又有动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后,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五)交流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度的对话,只有通过交流、展示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展示即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又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它是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交流展示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

(六)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质量保证。对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思路阻隔、思维瓶颈,教师要讲,不讲不行。一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明白,就是弄明白的,也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精通。一讲,不会的学生就会了;一讲,会的学生就通了;一讲,通的学生就精了。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不要怕“讲就是灌”的悖论。当然,讲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先学后讲”,一定要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讲,根据学的情况讲。讲要适量、适度、适时。

(七)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是矫正错误,整理资料,积累知识,理清思路,提高能力的过程。整理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教师的精讲点拨,或在书上圈、点、勾、划、注、批,或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笔记是资料库,便于以后复习或查阅。

四、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是考查学生对当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拓展思维,及时迁移运用。教师可以用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考查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同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以便达到呈现的学习目标。

第12篇

一、巧借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原动力。然而,课堂上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时间更短。教师过分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孩子的精神疲倦和心理厌烦。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的说话、写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使孩子放松心态,并且饶有兴趣。

如在教人教版第二册口语交际四的《续讲故事》时,我首先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但是你有没有自己编过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续讲故事好吗? “续讲故事”就是继续讲故事。瞧,老师已经给这个故事开了个头。随即出示课件:今天天气真好。小白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忙向他走来。大家想一想,小松鼠这么急急忙忙地跑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借助课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看图和想象,并提供了一些词语让学生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续讲故事的难度。接下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续讲故事了。学生一个个兴致盎然,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许多学生讲的故事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二、巧借多媒体释疑解难,疏通学生理解障碍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经过冥思苦想,仍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一些凭空难以理解的现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脆弱生命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这有关生命的话题,对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光凭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和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羚羊飞渡的场景,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涧的多媒体动画及文章的配乐录音。当看到小羚羊在老羚羊背上一蹬,纵身跃到对面,老羚羊却葬身悬崖时,学生无不为之感动。听了孩子们面对特定情境的感受后,我顺势引导并用作家的话震撼孩子: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课件播放录音,同步演示文稿)。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孩子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心灵,感悟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三、巧借多媒体补充资料,丰富相关教学信息

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拓展学生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进行高年级经典诵读的组诗教学(《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我首先利用课件营造氛围,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然后借助课件提供的古诗范读、注释及背景介绍,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整体把握诗境,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接下来,抓住三首古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品悟诗情。由于时代相差太远,学生品读重点诗句、融情想象,必须借助课件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情怀。于是,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北宋、南宋疆域领土面积的比较,“遗民泪尽” “西湖歌舞”的画面对比,“汴州”曾经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清明上河图》),我都用课件展示。最后环节是全体起立,齐诵《满江红》(课件出示配乐词《满江红》),在浩气长抒的朗读中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升华了爱国情怀。

本堂课由于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补充了许多相关资料,突破教材的局限,把学生带到古诗文涉及的历史情境中学习,因而课堂迭起,学生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忧诗人所忧。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四、巧借多媒体示范引领,教会学生做笔记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记笔记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课堂笔记不规范,有的根本不懂如何做笔记。这和教师的指导是有关系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方法以及记课堂笔记的原则。告诉学生做笔记是听课的辅助,不能因此而影响听课,所以要迅速机警;记笔记要善于选择,理解概括,不是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需要记下来;要简洁,或符号或批注,精要则可;要整齐明晰,便于以后的复习理解。虽然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强调,效果仍不尽人意。多媒体这股“东风”吹进课堂,我们可以巧借多媒体做示范,教会学生做笔记。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第一册第一组“课文”部分的第5篇课文,前面4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爷爷和小树》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现,所以认识自然段很重要。但认识自然段是第一次,为了让学生很快学会,我充分借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参照,学生很快掌握,并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然而,以前在没利用多媒体的条件下教学生认识自然段,费时费力又难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