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出口贸易

农业出口贸易

时间:2023-06-07 09:3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出口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出口贸易

第1篇

【关键词】FDI;出口;计量分析

1.山东农业FDI及农产品出口现状

1.1 农业FDI与农产品出口规模

随着山东省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农业利用FDI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到2006年,山东省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农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曾阶梯增长的趋势。2005年比2004年增长13.08%,达到37.24%.2006年所占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二。2007至2009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截至2009年,全省农业累计利用合同外资48.97亿美元。

自1998年以来,山东农产品出口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04年农产品的出口量有所下降降幅达1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山东省及时调整出口结构,开拓多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当年12月份创出了农产品出口额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7%的单月出口最高值。2011年上半年,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双双实现大幅增长,农产品出口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7.1%。

1.2 区域分布

山东农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滨州等沿海城市,外商投资项目数的78%集中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2009年仅青岛市农业批准外资项目13个,同比增长62.5%,占全省农业的17.8%,合同外资金额0.3599亿美元,占全省农业的10.1%。潍坊农业合同外资0.1826亿美元。相比之下,西部城市与东部有很大差距,菏泽、临沂、聊城、枣庄等市批准的外资项目只有一两个。

农产品出口与外资聚集地有很多相似之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城市,2008年这六市的出口额占比高达85%以上。其中,青岛出口3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74%。剩下的11地市的出口比重仅占到14.93%与东部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1.3 出口企业性质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营主体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国企在农产品出口市场上的地位降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异军突起。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达66.7亿美元,占同期山东口岸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7.9%。2011年上半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达3514家,其中,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占整个出口的92%以上。

2.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山东省1998-2009年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山东省农产品出口(EX)和农业FDI(FDI)。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文中对上述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2.1 单位根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lnEX、lnFDI的单位根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

结果显示,lnFDI与lnEX的原水平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序列是平稳的,即原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2.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LNEX为被解释变量,lnFDI和lnEX(-1)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农业FDI的系数为正,说明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FDI之间是互补关系。农业FDI每增加1亿美元,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增加0.209亿美元。

对上述回归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lnFDI与lnEX存在(1,1)阶协整关系说明他们之间存长期均衡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是对协整分析的延伸,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项把变量间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联系起来。

出口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927,表明校正上一年非均衡的程度为92.7%,说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9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误差修正项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3.结论及对策分析

山东农业FDI与农产品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就长期来说这种关系是均衡的,当短期内偏离均衡时又会很快被拉回到均衡状态。虽然发达国家存在着技术和资金等发面的优势,但是农产品的生产却不同于其他产业,它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劳动要素的投入,体现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而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很难再短时期内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合理的。本文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文章是立足在宏观的产业层面,缺乏国别和企业层面的微观基础,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和完善。

加强外资产业选择的政策性引导,逐步改变外资产业流向不合理的现状,引导外资流向附加值较高的农业产业领域。山东各地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引导外资投向各自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使其推动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载体来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农业关联产业。在吸引外资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严把外资质量关,对于进入农业的外资一定要严格审查,保证引进的外资能够产生一定的效应,但是不能给我省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注意外资来源结构的优化,避免过于单一而导致的对个别来源国的依赖。目前我省农业外资主要来源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地理位置较近的日韩等国,而拥有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欧美国家对我省农业的投资较少,今后要鼓励其在我省农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徐秋云.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2]岳宗敏.山东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及展望[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王强.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46-49.

[4]张凤娟,张吉国.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特征、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经济,2008(1):95-99.

第2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对策研究;

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已成为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核心,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在黑龙江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走出一条快速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注意到俄罗斯联邦的农产品贸易,在我省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1.相关理论概述

1.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Smith在1776出版的“国家的性质和原因的书“财富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史密斯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值的绝对差异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成本。

1.2比较优势理论

戴维李嘉图在1817出版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和税收对劳动价值论的一本书是原则。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和工业的比较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一个国家甚至在下生产,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2.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品种,产量高,但产品质量,对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农产品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不能得到保证,竞争力不强,难以进入俄罗斯市场。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整体水平不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储备,加上缺乏种子培养,促进投资,产品包装,保鲜,冷藏,和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农产品出口,以及一些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质量不高,在俄罗斯和黑龙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严重制约,蔬菜大多是“大路品种”,名字,优,特,新的蔬菜少;猪肉质量是质量差,差;“四大家鱼”的水产品,水产品不出名。

2.2对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过大;二是高端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增长率,较小的比例。

2.3 农业贸易出口成本较高

黑龙江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较高的农村黑龙江俄罗斯的贸易出口成本。2000黑龙江省农业产出每人610美元,和美国的199151600美元,日本4561美元,荷兰44300;黑龙江省农业人均粮食产量1400公斤,低于1700公斤,3980公斤,10.03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美国美国美国。土地生产力低。

3.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3.1打造出口名牌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俄罗斯的一个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积极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效农业体系。

3.2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中国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战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指导下,根据问题,农产品出口贸易,应该在黑龙江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贸易及时,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支持和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

3.3加强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与俄罗斯的黑龙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一个稳定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提高质量和档次。该基地承担服务包括信息,生产品种齐全,库存和销售。黑龙江省重点地区,已在该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造上市,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设和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建设将支持全国农产品基地,对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政策支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基地设施完善国家;黑龙江农产品加工的同时,区域农业发展。通过出口生产基地的建立,以提高在俄罗斯市场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强对俄罗斯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降低农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增加投资和建设力度。

3.4 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俄罗斯农业经济和贸易战略的海外农业合作开发项目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增加。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耕作,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农业人口。在俄罗斯市场需求的关键发展和绿色线,有机和无公害食品,蔬菜,水产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罗斯的起源的标准。

结论

基于黑龙江省,在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黑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俄罗斯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优势的分析,指出了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农业生产在黑龙江的机会和我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对俄贸易的对策。(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常玉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6~56

[2] 殷丰胶.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M]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8.7

[3] 孟宏育.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第3篇

一、研究方法

(一)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1.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创立,用于研究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结果的平衡关系,其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模型形式。X表示区域内的总产出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区域内最终需求矩阵;EX、IM分别表征出口和进口矩阵。本文所用的投入产出表为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部分就会同时存在进口及自产产品,在计算中必须扣除进口部分。假设进口量与当年的该部门生产总需求成正比。其中,进口系数矩阵K为对角矩阵;ki表示部门i的进口产品量占该部门中间生产与最终消费总需求的比值。将方程(3)代入到方程(2)中,整理可得新的等式如下这里,我们把[I-(I-K)A]-1用字母R来表示,同方程(2)类比可以发现,它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换,相应的[I-(I-K)A]-1(I-K)Y部分表征为满足计算区域内需求的生产额,[I-(I-K)A]-1EX则表征为满足出口贸易需要的生产额。2.CO2排放系数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θk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式中,NCV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也称之为净发热值);CEF则为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①;COF为碳氧化因子(通常取其缺省值1);44为CO2的分子量,12为C的分子量。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涉及能源种类及消耗的权重,我们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3.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在上述模型及公式的基础上,隐含碳测算的模型可构建如下中,QEX为区域内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θ为碳排放系数列向量;F为能源结构矩阵(指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及电力消费所占比重);E^为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矩阵的对角矩阵②。

(二)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1.隐含碳结构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技术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术相关文献中,两极分解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为解决D&L方法复杂性计算的弊端应运而生[17]。对变量n<2的情形下,两极分解法为精确解;在n>2情形下,为近似解[18]。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构建模型。2.总产出结构分解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经济规模X的变化ΔX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和资本形成变动效应、出口扩张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与技术变动效应。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三、结论

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大环境,发现“碳转移”这一在传统核算碳排放总量时出现的漏洞,利用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一个地区或省级行政区域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嵌套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并以江苏省为背景测算其1997—2007年出口贸易过程中出现的CO2转移排放量,对其1997—2002年、2002—2007年增长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结构分解分析,获得的结论以及启示主要有:1.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模型的构建。设定了进口系数,真实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部门间省份内部产品的生产投入量,扣除进口产生的中间投入。结果显示1997—2002年间江苏省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相对稳定,增长过程比较缓慢(5703.442万吨增长至7138.181万吨),累计增长25.16%,但在2002—2007年间出现较为明显的转折———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2.通过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得出结论,1997—2007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与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而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同时样本期间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且绝对值非常大,构成了拉动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另一个增长极,表明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结构的严重劣化,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占据的江苏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分时段分析发现,2002—2007年较1997—2002年出现了飞跃式增长,表明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伴随着“高能耗”“高碳化”,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从分产业分析结果来看,工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排,势必主要从工业入手。3.江苏省须继续强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同时,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亦刻不容缓。此外,可利用经济手段逐步改变“碳转移”格局,如建立健全资源定价机制和产权的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应用金融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来控制碳排放的平衡等。

作者:范丽伟潘晨赵锡波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出口贸易 影响

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和效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客户。然而,宪法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法,也是基本法,其中是对我国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关于我国出口贸易所有权的法律在该法中第9条有明确的规定:水流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从这条法律中我们难看出其中最大的争议问题在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就是全民公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库,水车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护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统一管理相结合分级部门的出口贸易化管理体系;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出口贸易的国家;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由国务院规定,在协调的出口贸易管理委员会部门,协同水行政主管负责的管理出口贸易工作―县级以上水行政部门根据人民群众的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该部门的职责按照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同级负责出口贸易管理水平上。如此众说纷纭,究其根本乃是观察之角度不一。

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

1. 通过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议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授权国家可以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即对违背一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口产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2.通过推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影响国际贸易

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人权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领域,国际组织决议之类的规范性文件越来越多,它们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此被称为“软法”。这种软法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往往可以被一些国际条约直接所采纳,使其成为条约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具有约束力;或者被一些国家法规所采纳,从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行推广。

3.通过跨国企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影响国际贸易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我国一些大型企业迫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纷纷开始制定生产守则,由被动的应对变成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大型企业在其生产行为中大力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必定会对其出口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出口贸易满足进口国消费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并且在贸易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从而能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的相关规定:第一,开发和利用出口贸易,要提高出口贸易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和评价;第二,出口贸易的开发利用和控制水灾害,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移,供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须防总的总体安排的原则实施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之间,左右岸和地区的利益,充分发挥出口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五,发展和利用出口贸易,城市和农村居民应首先在屯活用水满足,综合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限制的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第六,应根据该地区水的条件,发展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第七,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第八,国家应保护和鼓励开发水运资源;第九,水闸建于鱼,虾,蟹村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迁徙路线;第十,建设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过了河,临河建筑物,河流穿越管道,电缆敷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以及导航和其他技术要求。

3.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我国的出口产品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当大,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严重,总体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缓慢

入世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却逐渐放缓,在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不景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高标准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出口。

2.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上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要遵守公共物品在行使所有权方面的原则和规律:(1)何为公共物品,就是人民共同的物品,是国家和人民所有权,因此在行使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离开了这个利益,显然所做的一切行使权利是没有根本之基的,因为这种权利不是外界的,而是内部本身存在的一种所有权,要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在行使所有权时不能侵犯和危及到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当受到侵犯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对人民造成的损失要及时地按照规章制度来赔偿。(3)同为意定的权利,同时行使,无优先顺序。有人认为同为意定之权利,成立时间在先权利优先,本文并不赞同此观点。以汲水权为例,先成立的汲水权优于后成立的汲水权,但是我们都知道取水权之本质在于权利人有从某地取水的行为自由,而不是满足取水权人取得多少水的权利。

3. 影响社会安定

出口贸易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物品,其性质问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该物品可否为所有权的客体,就传统民法理论而言,所有权之客体为特定的独立为一体的有体物。而出口贸易在物理上很难独立为一体,其只能是依观念而独立为一物。其次将出口贸易理解为民法上的物很难解决河流出境的问题和洪水泛滥的问题。变通的做法是河流出境是基于人类公益的需求,是一种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须。对于洪水泛滥问题,首先对其是否为出口贸易存争议,因为泛滥的洪水是人类目前无法控制的,不符合民法物之要求;其次,洪水泛滥导致洪水过境之损失,可认为是不可抗力的自然事件。对于蓄洪、泄洪等问题可以从紧急避险等角度来处理。受损方由受益方给予补偿。诚如崔建远《公共物品与权力配置》中所认可,在这点民法很难自圆其说,若认定出口贸易作为物之一种,建立国家所有权,那么因洪水泄洪蓄洪等原因导致的损失,应由国家补偿。然而直接受益方却是下游可能遭受洪灾的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所以简单的将这样对出口贸易所有权的行使必然造成很大的限制。出口贸易之所有权的行使应是一种公共物品的所有权的行使。

四、我国出口贸易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政府应倡导和呼吁企业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政府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政府要依靠各种手段和自身权威呼吁和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市场,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

2.政府要努力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政府应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把社会责任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应遵循的社会规范,政府还可以借助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来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营造社会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普遍尊重的氛围,让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3.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做到全面仔细的检查与监督,政府的监管应到位。在监管手段上,要重实质轻形式,避免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4.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以生产厂家为核心的“产品中心地位”让位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心地位”,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承担社会责任、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应注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正确性,坚决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公平交易,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拒绝贿赂或回扣。应合理合法地处理利益冲突。

5.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用理念和行动告诉员工,我们所作的不仅是为了企业本身,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员工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这种价值观和认知的体现,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了“值得骄傲”的企业形象,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使企业更具魅力和活力,同时会吸引更多具有相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员工。

参考文献:

[1]黄邦汉,高峰,张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郭桂环,秦玉娈.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0(2)

[3]钱⒂.浅谈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J].经济与法,2012(1)

第5篇

[摘 要] 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五个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为代表,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伙伴国GDP、人均GDP及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的影响,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持续期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贸易关系持续期 生存分析 影响因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市场化的深入,中国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增长与全面发展。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贸易普遍存在贸易关系持续期比较短的现象,通常持续时间为1年~3年,短期贸易趋势占主导地位。在对外贸易中,贸易关系持续期由于受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产品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会呈较大的波动,因此,针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为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是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括日本、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结合上述因素,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五个国家为代表,分别为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通过分析中国与这五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研究。

一、 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1.影响因素选择

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及既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即GDP。通常,经济规模大的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需求会比较大,贸易状态比较稳定,贸易关系持续期会相对比较长。

(2)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人均GDP水平决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也较大,贸易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3)初始贸易规模,即每一个贸易关系中第一年的贸易额。初始贸易额越大,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度越高,贸易持续期也就越长。

(4)贸易国间的空间距离。通常空间距离越远,贸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就越大,贸易关系长久持续下去的概率越小。

2. 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直观及全面地剖析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采用生存分析法,通过绘制K-M生存曲线,对各影响因素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持续期中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影响因素生存分析

在具体影响因素的划分中,根据贸易伙伴国的GDP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GDP小于4万亿美元、介于4万亿与7万亿之间及大于7万亿;根据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人均GDP小于1万美元、介于1万美元至4万美元之间及大于4万亿美元三个层次;根据各贸易关系的首次贸易额规模,划分为首次贸易额小于10万美元、介于10万美元与100万美元之间、介于10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之间及大于1000万美元四个层次。

图1为从中国出口贸易对象国的GDP、人均GDP、地理距离及首次贸易规模四个方面对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的生存分析,每条曲线代表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关系持续期的生存情况。可以看出,每条曲线都呈现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即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中断的风险率随贸易持续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图1(a)是按照出口目的地国家经济规模即GDP水平衡量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效果。整体而言,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贸易关系在各持续期生存下来的概率要高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即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倾向于长久的持续下去,说明一国经济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作用。图1(b)中也呈现出贸易关系生存率与人均GDP规模的正向关系,这可由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越高,居民富裕越,对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也就越强来解释。图1(c)中,贸易关系生存率基本呈现出与距离的反向关系,即贸易国之间距离越大,生存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地理距离增大而增加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及运输风险,给贸易关系的持续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图1(d)为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首次贸易规模较大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首次规模稍小的贸易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贸易国之间进行大规模的交易表明了贸易双方之间信息透明度高,不确定性小,贸易风险较小,贸易关系稳定性也就越强。

在图1中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因素测度中个别分类下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与上面的得出的总体的影响趋势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在图1(c)中,代表中美之间距离11210千米的曲线所呈现出的贸易关系生存率高于其他3个与中国地理距离更近的国家生存率,产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样本国家数量有限,个别国家出现偏离情况,属于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不影响整体的变化趋势;二是由于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美国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原产国,中国也是进口美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的亲密性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双方间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图2 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为各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对五个贸易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情况。与出口相同,GDP、人均GDP、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都表现了正向的影响,贸易国间的距离表现了负向的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不如出口贸易中显著。图2(a)、 (b)、 (c)中各条曲线的排列较图1排列密集,表明在进口贸易中,贸易对象国的特质对贸易关系的影响不如在出口贸易中表现的那么显著,进口贸易中更多的还是由中国本身的需求、农业发展状况等特质决定。

三、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中国农业贸易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存函数曲线对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农业贸易伙伴国的GDP、人均GDP及贸易关系中的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正,且贸易伙伴国GDP及人均GDP水平影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要更多的从国内本身的需求特质考虑;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地理距离越大,贸易成本相对越高,贸易遇到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贸易中断的风险率越高,持续期越短。

参考文献:

[1] Besedes, T. A search cost perspective on duration of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5):835-849.

[2] Besedes, T., & Prusa, T.J. Ins, outs 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9(1):266-295.

[3] Nitsch, V. Die another day: Duration in German import trade [J].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085, 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8.

第6篇

一、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

(一)出口总量分析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蔬菜贸易量不断增加,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作为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现已成为世界蔬菜出口大国,且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1995年至2005年,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量由213.49万吨增加到680.19万吨,增加了2.19倍。中国的蔬菜贸易自2001年起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尤其入世几年来的几年增速迅速,2001年—2005年期间,出口量由394.02万吨增长到680.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53%,出口额由23.42亿美元增长到44.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68%。特别是2001年—2003年期间,蔬菜出口量的增长极为迅速,2004—2005年期间,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尽管如此,蔬菜出口额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说明2004—2005年期间,我国出口蔬菜的平均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进口量由1.86万吨增加到9.75万吨,增加了4.24倍;进口额由0.14亿美元增加到0.82亿美元,增加了4.86倍。虽然,蔬菜进口上升较快,但是其基数较小,所以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蔬菜出口贸易。

(二)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2006年的研究报告表明,从我国蔬菜出口金额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居支撑地位。2005年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30.0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6.91%,但是与1995年的77.08%相比下降了10.17个百分点,是我国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唯一下降的区域;其次是欧洲,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8.23亿美元,比1995年的2.99亿美元增加了175.25%,占总出口额的18.35%,比1995年的13.82%上升了4.53%,是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上升最高的区域;2005年,我国蔬菜对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3.86亿美元和1.3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8.61%和3.01%,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63%和1.72%;非洲是我国蔬菜出口金额上升最快的地区,从1995年的0.04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0.95亿美元,增加了2275%。然而,由于其起始金额较低,所以在我国蔬菜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2005年为2.12%;大洋洲是我国蔬菜出口最少的区域,2005年的出口金额为0.45亿美元,仅占总额的1.00%。从国家和地区来看,1995~2005年我国蔬菜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由64个猛增到176个。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出口多元化局面逐渐开始显现,这种出口区域分布的形成是大陆蔬菜出口企业多年来坚持充分发挥价格和地缘优势,优先占领周边蔬菜输入国和地区市场的重要成果。

(三)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蔬菜出口产品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制蔬菜。其中,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主要蔬菜出口种类。鲜冷冻蔬菜在我国蔬菜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2005年出口408.4万吨,同比增长12.63%,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06%。加工保藏蔬菜237.88万吨,同比增长15.38%,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4.98%。但是在2006年,由于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两者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是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为251.4万吨,同比增长仅为5.7%,比2005年降低近10个百分点。然而,干制蔬菜2006年的出口量为37.7万吨,同比增长11.89%,占蔬菜出口总量的5.15%,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在现有的发展阶段,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种类。与此同时,在国际蔬菜贸易壁垒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附加值高、生产效益好的干制蔬菜必将成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市场需求分析

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总产量减去出口量之差与国内供应量之比。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产品自给状况。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对农业的保护也逐渐减少,各国趋向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安排农业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加之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劳动力缺乏且昂贵的发达国家开始转向从事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应高的农产品生产,蔬菜生产日渐弱化,自给率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国际上对蔬菜的需求将会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的蔬菜进口量不断上升,使世界蔬菜需求量剧增。由此可以看出,蔬菜的国际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这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契机。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第7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编号:LQ15A02,负责人:周叮波);百色学院2015年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15TSZY02)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 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 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 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 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a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 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 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 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 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

[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

[4]郭绪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十年(2000-2010年)变化史与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1(04)

第8篇

【关键词】湖北 农产品 出口贸易 政策

一、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地理条件优越,不仅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而且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农业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湖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湖北各地加大出口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学种养、提高标准等开拓市场,迎来了农产品出口的新局面。

1、出口贸易总体分析

湖北农产品年出口额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一直徘徊在1.5亿美元左右。2002年中国加入WTO,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湖北省农产品出口额开始有较大增长。2003年农产品出口额为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且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达1.07%。2004年和2005年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到2006年,受益于国家连续三年的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各地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约20%。2007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略有上升,但增长率有所下降。

2、出口产品种类分析

在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中,传统农产品如大米、原棉、肉类、板栗等已基本退出出口市场或呈大幅下降趋势。一批新的主导出口产品形成,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蚕丝绸、魔芋等,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食用菌正在成为湖北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品牌。2006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总额近1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1.2亿多美元,成为出口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湖北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首位,水产品正成为全省第一出口产品。其中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需求增长迅速,占水产品出口量的6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加工基地。

湖北省蜂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从1999年到2006年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然而受反倾销征税影响,2007年湖北省天然蜂蜜出口量同比下降25.4%。此外,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湖北省蜂产品频遭进口国家反退。

湖北省是中国三大禽蛋出口生产基地之一,其出口量在2004到2006年间,每年以200%到300%的速度增长。苏丹红事件虽然对湖北省禽蛋出口带来了较大损失,但在摆脱该事件影响后,湖北省禽蛋出口迅速恢复,出口量高速增长。其中鲜鸡蛋出口总额2376.5万美元,同比增长101.9%。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野菜、魔芋、脱水蔬菜、速冻保鲜菜等有机蔬菜成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2006年,恩施出口蔬菜600万美元,其中薇菜出口量为全国第一,莼菜出口居全国前列。2007年,湖北省豆类制品、山野菜、蔬菜类出口创汇达1138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2.4%。

3、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从洲际上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其中亚洲市场所占比重最大。以2007年为例,湖北省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66.7%。从国家和地区方面看,排在湖北农产品出口市场前几位的分别是香港、日本、澳门,其中,香港是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湖北省近几年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俄罗斯市场尤其明显。2005年,湖北省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只有73万美元,2006年为104万美元,而2007年达到259万美元。湖北省对马来西亚的农产品出口规模正不断扩大,2006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已达到2246万美元,同比增长41.3%,马来西亚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东盟贸易伙伴。此外,湖北省还注重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4、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近年来,湖北省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目前,湖北省建有六大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淡水虾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以襄樊为中心的芝麻加工出口基地。这批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了湖北省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解决了部分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

湖北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上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现今的农产品出口仍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小。这都限制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与扩大,导致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粗加工多,名牌产品少,分散经营多,高新技术少,无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1、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7年,湖北省对亚洲出口农产品占全省出口额的66.7%,对欧洲为14.80%,对北美洲为13.7%。过于集中的市场格局,使得湖北的农产品出口受对方进口政策和意外因素的影响过大,造成出口不稳定。而对于东欧、中东、拉美、非洲这些限制较小的国家却没有太大市场。这样的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重新定位,调整市场结构,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而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了绝对优势。2006年,湖北省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99.01%,而其他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所占比例仅为0.99%左右。粗放式的经营道路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很多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品种少及不便于贮藏和运输等原因,湖北省很多初级产品无法出口海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3、出口贸易未形成规模

湖北省从事农产品出口加工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品质欠缺,缺乏品牌意识。同时,出口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概念,在分销渠道、目标市场、营销方式、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市场行为不规范。

4、出口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的加大,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目前,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几乎都面临着绿色壁垒的限制,水产品、蜂蜜、活猪牛、干香菇、茶叶、花生、蔬菜等均未能幸免。

三、发展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1、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出口风险

继续稳定和扩大传统的出口市场,保持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稳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产品多样性,使产品在传统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辟出口市场,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发展为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开发非洲、拉美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这些地方去建立生产基地,为开拓和扩展这些市场作铺垫。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参展会、博览会、洽淡会等,及时相关消息和市场动向。

2、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

充分发挥湖北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禽蛋、优质油菜、优质蔬菜等,对其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利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出口的农产品更符合国际需要。此外,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出口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经营组织化进程,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3、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农产品多样性,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育壮大出口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出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其规模,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生产应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措施的收集研究,以保证出口农产品达到标准,做好防范工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经营模式的综合化和体系化,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绿色农业研发的投入,指导生产企业科学使用农药,杜绝滥用、乱用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7.

[2] 湖北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7.

[3] 邵桂兰、程云: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第9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10篇

1.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扩张、逆差压力显现

农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伴随着国内外市场开放的逐步推进,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92.1亿美元,增长了约1.2倍,年均增长超过了10%,由此也迈入世界前四大农产品贸易国行列。但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且呈逐步扩大之势(如表1所示)。

2.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标准拷问

近些年的贸易实践表明,技术标准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且涉及的产品范围日益扩大,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不断扩展到蔬菜、水果、花生等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种类。尤其是欧、美、日等主要目标市场国凭借技术优势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准入门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明显制约。根据WTO统计,2002~2005年,WTO成员有关农产品的TBT和SPS通报数量分别为419件和3730件,其中发达国家占40%以上。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因技术标准限制等引发的出口受阻次数居高不下。以我国食品出口为例,自2007年以来,在美、日、欧、韩等的传统市场上,出口受阻较为明显(如表2所示)。

3.国外技术标准限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尽管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出口也具有创新导向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来看,更多的还是直接的负面影响。

①提高了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门槛。发达国家凭借发达的经济水平、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优势、较高的环境意识,制定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且不断更新强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贸易规则,使我国处于明显的被动适应地位,极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

②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面对国外越来越繁多和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即便出于对已有海外市场份额和准入机会的维持,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也必须在生产、检验检疫、包装以及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这无疑增加了出口成本,削弱了出口价格优势。

③产生了示范扩散效应。一方面,一国出台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等措施往往会招致其他国家的争相效仿,2002年1月欧盟暂停进口产自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2002/69/EC禁令就是典型的个案之一;另一方面,只要有一种农产品或一家企业遭遇技术性壁垒,其他同类农产品或生产和出口同类农产品的企业也会受到牵连,2002年初欧盟以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对我国蜂蜜产品的全面封杀就曾引起连锁反应,由此也将进一步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

二、我国农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标准限制的成因

1.内部原因

①落后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农业生产加工分散,还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方式,现代化的农场经营模式仍处在进一步探索过程中。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和粗放式经营策略下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管体系,导致出口产品质量鱼目混杂,难以把关,一旦出现问题,则会殃及其它。

②农产品标准约束较弱。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起步晚,在标准制定和完善方面跟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诸多差距,从而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技术标准限制。在我国上市销售的1000多个农产品中,有近60%农产品无国家规定的标准。从标龄上看,适用标准在5年以上的超过80%,真正做到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制定和修订的还不到20%。

③农产品技术质量意识淡漠。长期以来,出于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粮食安全的思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一直以增产为主,对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重视不够,以致农产品研发工作严重滞后,当今市场所急需的优质抗病品种、无害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投入品以及快速检测、保鲜加工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十分稀缺。

2.外部原因

①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步履维艰。处于基础地位和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是各国重点加以保护的领域之一,WTO多哈回合以来,农业谈判一直致力于WTO各成员国减少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但由于分歧过大而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反,伴随着非关税壁垒的变相盛行,技术标准、质量认证等措施也大量引入至农产品贸易领域。

②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绿色消费偏好。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愈加关注地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拥有更高收入和更为先进消费理念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群体而言,基于绿色消费选择中的“意愿标准”也越来越成为农产品贸易中的又一项标准限制。

③WTO等国际组织机构的合理许可。出于国家安全、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考虑,WTO/TBT、WTO/SPS等允许各国可以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甚至可以实施超出国际标准的技术性措施。显然,这给许多国家随意制定农产品技术标准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同时,ISO等国际标准化机构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标准约束的国际化,这都为在贸易领域中推行标准限制提供了借口。

④世界经济复苏滞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回升乏力。各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出于振兴本国经济的考虑,对外制约性干预明显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技术标准以其合理性和隐蔽性倍受青睐,往往成为设置贸易壁垒的首选。

三、国外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基于中日农产品贸易实践

1.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引用的说明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成果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考虑变量的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拟选取四个主要变量来解释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以Y表示出口贸易额)的变动,从中进一步考察国外标准限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其中,X1表示日本GDP,用于反映日本进口需求能力的变动趋向;X2表示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用于反映人民币升值趋势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X3表示中国GDP,用于反映中国出口供给能力的变动趋向;X4表示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用于反映中国农产品生产条件的变动趋向。

2006年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制约。故本文的实证分析以2006年为时间界限,通过选取1995~2005年期间数据建立经济增长函数模型,进而检验对比2006年及其以后年度的理论出口数据和实际出口数据差异,来分析解释日本标准限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计量分析和结论解释

基于上述条件和假设,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如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基于1995~2005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及相关指标(见表1),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下:模型的相关度为0.987,并且通过了F检验(其P=0.000<0.05),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所得因子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得回归方程:Y=13.234+0.191X1-0.948X2+0.284X3+0.163X4。实证结果表明,日本GDP和中国GD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促进作用,汇率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符合理论解释的预期;而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农产品出口之间的正相关联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技术、资金、设备等投入)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出口竞争力的逐步提高,这也与实际情况也相吻合。因此,所构模型具有良好的诠释能力。

基于上述回归方程,代入2006年及其以后年度相关指标数据,得出了剔除标准约束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变动的理论轨迹,通过与实际进程比照,可以清晰地看出2006~2009年间实际出口额均小于理论出口额,而且,其间的差距正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见下图),从而充分印证了日本《肯定列表》下农产品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消极影响。

四、应对技术标准壁垒、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1.积极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应首先着眼于农产品产销链基础上的标准细则确立,并据此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快和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技术标准预警机制来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进行跟踪研究,为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借鉴。

2.努力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宣传和标准推广

政府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和推进工作,积极引导和确立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标准观念。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对企业进行标准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咨询服务。出口企业应该将经验性的生产理念改为标准化生产理念,严格按照标准体系中涉及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产品加工、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标准,规范生产各个环节,提供符合标准体系要求的合格农产品。

3.严格农产品标准规范与监督

国内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商务部、农业部等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和联手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备案制度,及时正确反馈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实施效果并进行相应的动态管理,尤其是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机构、执行机构应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支持,确保标准监督、约束的有效性和规范化。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困境 对策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特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出口贸易大国,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目前每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GDP总量的30%以上,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大波动,我国每个月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度的双下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下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问题的特点。

(一)进出口不再有万亿美元,顺差呈现降低

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进出口贸易不再呈现双增长率,致使顺差减少,从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

(二)加工出口贸易小幅度降低,一般进口贸易稍微回升

据海关数据分析,我国一般进口贸易出现了增长20.8%,与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个百分点,然而加工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种一升一降的趋势逐渐明显,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打响了警钟。

(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有所变化,贸易顺、逆差来

源地日趋集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规模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额环比下降了9.1%,跌幅显著。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贸易的顺、逆差来源于美国、日本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进出口产品结构差距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虽然一些过去优势不突出的进出口商品逐步显示其竞争能力,初级产品贸易占比也逐步缩小,但是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在面对国际大环境下,存在很大的风险。

(五)服务贸易进出口达不到国际标准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为第6位,但是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38%。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是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要主流,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贸易的贡献率微弱),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困境

(一)美元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

由于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持续疲软,加速其贬值,如此环境下,同时也加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近段时间明显显示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减少。面对如此困难局面,我国发现人民币利率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热钱涌进中国市场,加速了美元贬值,对美出口贸易形成挑战。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主要优势,这种出口贸易局面,面对目前国际贸易形势下,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主要贸易国需求大幅降低

我国主要贸易国由原先的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60%以上,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市场萎缩(据推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1%,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额相应降低7%~8%),由此可见其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幅降低。

(三)贸易产品竞争力低,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缺乏

我国贸易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企业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国际市场环境影响。据海关统计局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波动,而一般贸易受影响很小,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率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0.5%,贸易产品竞争力低。

(四)各国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增多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日本进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条“购买美货”的附加条款和裁员先裁外籍员工等本国保护政策。这些保护政策造成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破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出口产品滞销。

(五)外贸企业坏账风险加剧

欧美客户普遍出现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等方式来变相推迟付货款和节约仓储费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这样造成我国外贸企业承受风险加剧,资金链出现断裂,影响公司运营,有的企业甚至由于资金回笼不及时和死账收不回来而面临破产。数据显示,每年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坏账损失都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并打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信心。

三、应对策略

(一)政府调整进出口相关政策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可以发展“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埃及苏伊士经济区的中国工业园、美国天津商贸工业等中外合作项目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制造业和贸易。这样的形式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拓展新的国际贸易,来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走出去战略”可以避开各国贸易壁垒,实现“销地”变为“产地”。我国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手续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一体化“走出去”通道。为了使我国企业能消除对外国内部产业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区,我国政府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务体系。

(二)拉动我国内需,将出口贸易产品转内销

我国应该加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内消费良性发展。将外贸企业的一些产品转向我国内部需求。引导我国向民生、农业、科技技术、资源节能等领域投资,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通道以防范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开发我国内需。

(三)加强外贸技术和贸易服务创新,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应该加快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国内经营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适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基金来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外贸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应该加强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高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贸易档次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出口贸易;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22

中国政府于去年3月份了关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理念宣讲,描述出了贯穿整个亚欧大陆、一方衔接波动的东亚经济圈、一方衔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包涵中间广大腹地的“一带一路”提倡“蓝图”。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不仅可以满足沿岸国家的共同经济需求,而且可以为我国与东盟贸易优势互补、开放拓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推进加快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步伐,“一带一路”不但是全世界国家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是我国“走出去”和新一轮开放的战略重点,“一带一路”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商会的侧重点是完善“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加强对外贸易合作,促进国内外贸易往来,遵循市场、专业、国际化的原则进行出口贸易工作,打响了互利合作共赢的第一枪。

1 福建蜜柚出口贸易繁荣的原因

福建省平和县蜜柚是当地广为流传的名果,在乾隆年间曾被列为朝廷的上好贡品,迄今为止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500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漳州市始终是福建省地级市蜜柚产量最高的,凭借高品质、高产量的蜜柚享誉国内外。漳州蜜柚产业链不再单一化,传统化,渐渐转型成为有特色、有质量、有文化、有品牌、种类多的蜜柚生产体系,迈向国际化高端水果市场。平和县不但是“中国柚都”,更是“世界柚乡”,平和县蜜柚不仅产量高,其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福建省主要销售的柑橘类果品就是蜜柚和芦柑,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所占比例已经超过90%。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当地的蜜柚栽培面积每年高达65万亩,其每年的产值已将近50亿元,个别品种产值更是高达百亿元。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蜜柚行业也引入了“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利用网络传播,整合媒体资源,首次采取了PC+移动端的模式进行宣传,2015年10月,平和县人民政府举行了蜜柚节和白芽奇兰茶会,此次举办不同以往,节会合办,正式开启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运营的转型,融入互联网的蜜柚行业,不但可以打破传统运营的局限性,还可以扩大国内外贸易市场,打造蜜柚国际贸易平台。

2 福建蜜柚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围绕中国与东盟合作打造的自贸区,大力开发蜜柚的国际贸易市场,扩大蜜柚产业园规模,完善行业内部体系,进一步升级建设跨境贸易以及国际产能等方面的合作平台,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步伐,争取进一步推动福建漳州对东盟等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笔者曾看过相关报道,漳州市检验检疫局曾办理了10余批蜜柚的报检。它们将被输往荷兰和罗马尼亚。漳州市优质蜜柚迎来了不同凡响的出口季。在2014至2015年出口季上,面对的出口压力并不景气,漳州市水果产品出口季在东盟的贸易市场抓住了空前的机遇。从当地检疫局披露的数据来看,2015年1月份至6月份,漳州市销往东盟国家出口量近7000批、销售总额超过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和货值均有所增长,一些高质量果品在东盟的销量将近900批、销售总额远超40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其产量与货值都显著增长,均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呈现出了更多“走出去”的发展形势。福建的第一个国外农业化生产建设基地――柬埔寨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式成立,继而成为“一带一路”第一批10余个境外项目中第一家正式实施的项目。首次与产业园区衔接的10余家漳州市企业就包涵了蜜柚企业。柬埔寨的自然环境非常好,生产力、劳动力成本普遍低廉,生产利润也显著高于国内,因此,到柬埔寨开园是蜜柚企业的一条好出路。

稳定的形势下也暗藏着蜜柚企业的危机。平和县的蜜柚平均售价比其他地区低很多,上个生产季度甚至降到每箱平均售价6.5欧元,蜜柚企业的损失非常严重。其中症结在于市场日趋饱和,贸易壁垒变幻莫测。十余万吨的生产量需在一个季度之内售完,并且大约60%的销售地都聚集在欧盟经贸市场。

在所难免的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实际上平和县的蜜柚出口面对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其企业内部损失过多。做蜜柚出口贸易的企业并不少,而且品种几乎都相同,甚至购买方都相同,市场上低价战争是在所难免的。即使蜜柚品种不单一,也处在随时都会被模仿的困境。

蜜柚行业协会没能做出必需的指引和调整作用也很大程度地造成了内部损耗。福建省的蜜柚主要以寄售模式在欧盟市场销售。市场上的“寄售”,是指出口商和进口商事先并没与约定价格,出口商将产品寄放在进口企业进行销售,售后再按实际的销售价格进行结算。这样,贸易风险将转移到出口商这一边,大部分出口商因此将企业关停。在出口贸易市场价格打压下,一些企业过度压缩各方面的成本,导致蜜柚的个头越做越小、严重性纤维化、蜜柚质量快速下滑。即便上个产业季东盟的贸易市场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好转,但是蜜柚的出口量下滑将近20%。

3 推动福建蜜柚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建设的期间,抓住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机会

实现“一带一路”的构想,可以为福建省漳州市优质蜜柚出口行业指出新的发展方向。东盟作为福建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特别是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东盟国家已远远超过欧盟国家,并领先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果蔬出口贸易重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出口市场比国内市场更有增长空间。尤其是蜜柚的出口贸易,加拿大、东盟国家以及亚洲中东部等加总起来,出口总量达不到1%。最重要的是,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严峻甚至鄙视性的际贸易壁垒,东盟、中东国家的要求相对并不高。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为蜜柚出口贸易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3.2 “一带一路”铺路,加强企业管理,保证蜜柚产品质量

漳州局应积极指导企业建设与管理,并依照GAP的要求对蜜柚出口企业进行辅导。目前为止福建省漳州市已经建设10余个GAP认证基地,占地面积已经远超8000亩。在这种条件下,漳州局还应加大力度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蜜柚企业和相对低风险的蜜柚品种采用高效检疫方式。双管齐下,福建省漳州市避免贸易壁垒的效果将突出。除此之外,对蜜柚实施的保鲜技术也有很大的不足,这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改善蜜柚质量需要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及口岸条件,栽培优质蜜柚品种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合力以满足大规模投资开发和扩大蜜柚企业对外贸易规模的需要,打造出良好的贸易环境。

3.3 走进多元化市场,拓展市场结构为首要任务

福建蜜柚平均每年出口贸易量大约10万多吨,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市场占比已远超90%,贸易区域太过密集、单调,单调的贸易市场框架,让蜜柚行业面临着不可预见的挑战。各方应大力拓展多元化市场。虽然我国已经与墨西哥、智利、秘鲁签订水果出口合约,但漳州省蜜柚企业仍很少有主动参与者。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新的贸易市场等同于新的检疫指标、新的营销体系,重新打造需要全方面的投入,然而回报周期并不短。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适应能力偏弱,另一方面原因是当地政府缺少有关政策的保护制度与必要的指导。因此,在“一带一路”带领下,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助力企业扩大境外贸易市场,拓展销售途径,助力农民增加收益,农业增加效益、加强“水果贸易大县、特产蜜柚强县、文化发展名县”建设。

3.4 打造蜜柚贸易文化交流平台,推进行业发展国际化

蜜柚贸易文化应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下继续深化,出口企业不仅要大胆“走出去”,还要打造良好的产品形象,加强与当地传媒界的沟通与交流,做好投资宣传,改善企业形象策划与对外贸易环境,为蜜柚企业投资与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在政策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协调对接各企业的发展战略,将利益集中点逐渐扩大,探索最大的合作贸易平台,争取避免贸易摩擦,消除贸易障碍,助推自由贸易园区的合作发展,促使出口便捷化和多元化。各个国家的贸易商会与贸易机构也要增进交流,共同打造全球化贸易平台,同时,加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与出口商之间的沟通,探索出口商的经济需求,协助蜜柚行业渡过贸易难关。完善贸易争议化解、风险防范和管理控制等措施,为中国蜜柚行业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展开先河。

3.5 融合互联网电商思维,大力推广国内外蜜柚线上销售

近几年来,互联网高科技飞速发展,新科技加入我国传统领域,促进电商领域不断发展,也对传统的营销理念、经营模式、战略实施产生冲击。水果行业是工作量大但利润低的传统行业,果业在我国境内的营销水平并不高,但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水果行业,可以消除其由于传统行业发展带来的内外制约的因素,从而打破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如今国际化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我国长期平稳的对外经贸策略,得益于各地政府响应“走出去”政策的积极性,更是得益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给蜜柚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可以将“一带一路”与跨境电子商务衔接起来,扩大蜜柚贸易的投资规模,打造全球化网上交易平台,为各国电商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提供便捷。如:2015年,我国大部分水果线上销售量都取得了新的突破,远远超过了传统行业发展速度。这也预示着果蔬行业的转型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高峰,网上贸易的发展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但出口商需要在融入互联网+的行业中探讨、摸索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困难。蜜柚、芦柑等果品,融入OTO模式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很多水果并非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维持水果的新鲜度对于线上销售运输环节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企业的品牌质量与线上销售可以带动客户的需求、互动以及意见反馈,因此,蜜柚线上销售的主要工作是要控制好产品质量。

“一带一路”的提出,打开了国内贸易市场,推动我国外交和国际贸易发展,有力地助推了蜜柚产业的增长。对于当地政府和蜜柚企业,首要任务是抓住机遇,探索落地方案,依托蜜柚出口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应加强与贸易方的磋商,以消除贸易摩擦,从而带动跨境电商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通关机制,采取网购保税、直购进口等新型通关监督管理模式,打造便捷、快速、高效的“一带一路”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