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管理基础与实务

档案管理基础与实务

时间:2023-06-07 09:3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管理基础与实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管理基础与实务

第1篇

水利水电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一项基础的、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量较大,需要分多个阶段进行,其中涉及大量协议、资料、采购文件、水文监测数据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档案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紧跟时展步伐,严格遵循最新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水电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务》针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中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该书编著的目标在于更好地贯彻实施《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文件收集及档案整理规范》(DL/T1396—2014),帮助档案及相关人员理解与掌握标准,可以作为水利水电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规范制定的目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建设项目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对规范的有关条了补充说明。同时,还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的操作经验进行总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继续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水利水电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势十分明显,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的分类、收纳管理水平。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档案管理软件的难度相对较低,只需要简单地操作档案管理软件就能够有效节省档案实时管理的工作时间,且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交接存档往往是在一个步骤中完成的。《水电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务》一书强调,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现代化需要实现档案技术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组织现代化以及干部专业化。一是档案技术现代化,主要涵盖了档案工作信息化、档案存储缩微化以及激光光盘技术、声像技术、静电复印技术的应用;二是档案管理工作组织现代化,涵盖了现代化管理思想、科学化管理方法、现代化意识培养、专业化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三是干部专业化,主要涵盖了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综合来看,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利水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水电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务》一书中的内容,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目前的基本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科学化。当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于档案信息的收集归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保存工作需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障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硬件设备的强力支持。将硬件设备的完善作为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解决纸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纸质档案易发霉,纸张信息共享能力差等。第三,定时更新档案系统。基于网络系统的水利水电工程档案信息自动化,能够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定时更新档案管理系统有助于系统工作安全,为水利水电档案信息存储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还能够跟上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对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让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水电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务》一书指出,档案管理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节省劳动成本、保障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档案数量和多元化的档案内容,甚至不断涌现的多种载体的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诉求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中,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更需要稳健发展,从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标准出发,从根本上抓好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不断提高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完善档案管理路径。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将科技含量作为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重视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发挥自身潜力与特长,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以实现水利水电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与内容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时代下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信息服务的全新理念,保持高度的信息来源与共享需求,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明白用户的潜在需求,有目的、阶段性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下各行业领域都发生着巨大改变,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改革,以自身情况与发展为基础,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改变传统管理方法的局限与不足。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记录与整理单位工作内容、人事资料、重大举措及发展状况等。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协调内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归类、统计及保存原始档案信息。目前企业改制不断深入,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相关企业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资金规模有限

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基础,也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成败与高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购入大量基础设备与设施,但这些设备与设施价值较高,档案部门往往经费来源有限,造成相关配置与设置较低,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要求,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缺乏系统规划

档案信息化建设很长时间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各单位已建成的档案信息化业务与技术缺乏通用性,对档案信息共享产生阻碍。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发现多以单机版为主,并没有联网功能,不能满足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要求。此外档案管理软件缺乏信息管理功能,还缺乏检索文件与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

(三)安全意识缺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使用难免会遇到各种安全性问题,而在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很多部门和人员都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意识,都简单的以为只要有了安全防护体系就能确保信息安全,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而且很多的档案馆为了放便,都将一些数字化工作外包给相关信息企业进行,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容易发生信息泄密和丢失的危险。

(四)业务素质不足

目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耐心与工作态度,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满足工作需求。但现阶段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来源复杂,专业素质存在差别,造成很多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自身职责,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遗漏与不全面的问题。使用计算机时,受到自身学识限制,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影响工作积极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损失。

三、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途径较多,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解决措施。分别从五个角度展开分析:拓宽资金渠道、规范建设方式、保证资源安全、完善备份管理及提高人员素质。

(一)拓宽资金渠道

档案管理部门在原有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地方政府在地方预算中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扩大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增加专项资金的规模,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足够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社会组织,比如可以和电信部门合作,获得免费网络资源与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资金、技术及资源等因素支持。

(二)规范建设方式

需要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信息资源整理、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都需要得到相关标准规范。现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建设标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共享、共用档案信息,优化档案业务流程,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三)保证资源安全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网络的使用,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对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产生严重损坏,面对这些问题,档案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安全建设工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安全、可靠。同时处理和完善好信息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处理措施,做好档案保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处理工作,提高系统安全防范。

(四)完善备份管理

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完善档案数据的备份机制非常重要。首先,精细化档案数据备份流程,明确档案人员的备份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应当重视日常档案数据的正确存储、及时汇总和定期销毁;其次,制定明确的备份规则,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企业档案数据的备份可靠性低,缺乏有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不重视档案数据备份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备份机制;最后,制定数据一致性监控方案。企业档案业务日趋复杂,业务量也越来越大,档案数据存在数据修正等情况,或是出现资料类型合并增减等数据属性变更的情况,从而备份数据和生产数据的结构和数值可能有所不同。

(五)提高人员素质

控制档案从业人员素质,聘用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经验与高素质,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人按照规则办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避免发生渎职行为。除此之外,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认档案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实务技能,从业资格证并不能说明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各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在聘用后加强培养,提高档案管理技能以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此同时,企业明确各部门职责,推行岗位责任制。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工作力度,提升互联网实际利用率,尽可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数字化时代有效结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高科技技术,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给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提高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加快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有助于提高档案资源使用效率,推动档案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春霞.信息环境下n案管理的创新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7):11.

[2]李涛.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6(06):45.

[3]段炼.数字时代档案管理转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2-14.

第3篇

[关键词]院校合并;档案管理新情况;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08-01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白城职工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分院、白城教育学院和通榆师范学院等四所院校合并建成的,并先后进行了四次更名。学校合并、更名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管理好合并后学校的档案,便成为几年来我们工作中深入探索和思考的一项重要工作。

院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状况。1999年,白城幼儿师范学校与白城教育学院、通榆师范学校合并,合并后更名为白城初等师范学院;2001年更名为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校;2004年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分院;2007年白城师范学院分院与白城职工大学合并,更名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原各校隶属不同的管理单位,办学宗旨、理念及服务对象各异,在档案管理上也各具特色,档案类目设置、类目排列及档号的编制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把这些以前的档案重新排序,并采取新的管理方式。

要做好合校后的档案管理应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合并的各院校档案管理体制及档案管理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如白城职工大学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档案实行微机化,白城师范学院分院档案没有实行分散管理,使用的是手工检索的方法。这些问题成为院校合并后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大障碍。二是院校合并后档案管理怎样强化全员档案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解决全宗划分问题,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确定档案工作目标。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了解档案的重要性,强化档案意识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较强的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各部门的配合与全员的支持下把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做好,而文件材料的收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合校后职业技术学院可让全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制度,以此达到强化档案意识的目标。让大家知道档案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家评估的重要指标,每位教职工都有义务和责任支持学校的档案工作,每位教职工都有义务把合校之前存在个人手中的档案及时上交,这个《档案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一位教师,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针对合校前各校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不尽相同的问题,要尽快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使新旧档案集中保管、利用。

二、加强档案队伍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娴熟档案管理队伍,是目前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建立一支专门进行档案管理的队伍。这支队伍要在年龄上合理搭配,老中青年龄的人员都要有。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结构互补,便于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每个部门选出一名档案联络员,尤其是精通网络管理的技术人员,这样能更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涉及学校各个方面,仅靠档案部门单枪匹马,是非常不利于工作的。只有建立稳定的档案工作网络,提高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档案工作落到实处,为广大教职员工接受并重视。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序开展,使档案工作有可操纵的依据

例行工作按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运行,是理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用制度去约束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一方面要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以往的一些经验材料,同时涉及到机密的文件,要用制度去约束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二是,要用制度去保障档案工作,如通过建立健全的《兼职档案员职责》《综合档案室管理人员职责》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明晰,权责明确,责、权、利对等,将档案工作常规化,确保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四、结合实际,明确目标,走自主发展之路

院校合并后,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层次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上一个新的台阶。有更高的目标要求,新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应围绕职业教育特点,能更好的指导档案工作有效地开展,一方面在明确档案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会有档案工作的发展总方向,可以根据总目标,不断消除偏离目标的因素,对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加以控制,又能通过调整局部,使日常工作的开展向着有利于促进总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有了明确的档案工作目标,便于加强日常管理,有利于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档案人员的竞争意识。为此,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确定的新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种管理措施,培养了一批档案管理人才,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了档案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促进我院档案工作的发展。并校后,困难很多情况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正视认识学院现状积极面对职业院校改革的新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院档案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4篇

一、如何完善档案管理

(一)对档案管理的完善,首先是档案馆员要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爱之情。“干一行,爱一行”,想要干好这项工作,先要热爱档案管理工作,有了这份热情,才会自觉不自觉地为之付出和投入。否则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档案编码将成为一堆乱码,查找档案将成为大海捞针,以这样的态度是做不好档案管理工作的。

(二)对档案管理的完善,还要具备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对档案管理的完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完善档案馆员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科学地管理档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质有序地展开。档案馆员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能够按照本部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理档案管理事项。这样才可以熟练运用各项制度处理工作中的管理事项和突发事件。

(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更加先进和多样化,档案馆员更要具有熟练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其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是最基本的一项技能。

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取代了绝大部分的手写工作,档案的检索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手工检索变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网络并用的方式。档案馆对档案的整理、编目、保管、外调等方面实行计算机管理,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档案的损毁和灭失率。档案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是档案管理的一项突破性进展。部分档案馆还开展了网上共享、网上阅读、网上导航以及在线咨询等业务。网络在档案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现代社会是知识的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档案馆员还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馆是以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各界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的涵盖面广,学科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档案馆员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知道相关的知识及其发展动态,才能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准确的鉴别,有针对性地提供所需的相关档案和信息,自如地应对参考咨询工作。随着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日益增多,对英语的掌握也是必需的。外语是当今档案馆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英语是时代对档案馆员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以保证档案馆在知识日显重要和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发展。

档案管理不但对档案馆员提出了要求,对档案馆员的需求也要有相应的安排和宏观的考虑,要制定规划,立足长远。

二、对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档案方面管理人才的引进也是档案管理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问题,要有长远目标,制定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二)对于档案管理的岗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设岗,根据人员的学历、擅长、知识结构、素质安排具体的岗位,择优录取,以达到人尽其才。

(三)档案馆员的分工要向专深方面发展,以满足深层次服务的需要。档案馆员的知识更新是要不间断地进行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推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新形式,才能按需提供服务。

(四)要给予档案馆员学习和交流的契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有计划地进行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参加学术科研活动,这样可以扩大视野,提升档案馆员的科研水平和学习水平,使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升华,提高档案馆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素质,不断更新观念,以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进行全面提升。还可以对档案馆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轮岗培训,补缺和拓宽档案馆员的知识层面。

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对档案馆员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这是馆员一个自我提高和提升的过程,除了注重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用知识丰富自己外,还要有创新意识,以更好的服务对档案进行管理,以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展开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屹.档案管理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英玮.专门档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薛四新.现代档案管理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档案 数字化 管理

所谓“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储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的档案管理技术。

一、“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要求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始终保持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中心,积极吸引新技术,完善各种应用系统并向网络化发展,无纸化办公已成普及之势,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同时也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此外,档案数字化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落后的办公方式与庞大的信息量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推一手段,致使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障碍。

(一)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双套制”保存,造成资源浪费。“双套制”保存是指将具有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一并保存。在一些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各部门在网上传递、承办文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文件办完后又辅发纸质文件归档保存。这样就形成了相同内容、两种类型的文件并发、保存的局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势必影响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和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不兼容,各自为政,给电子文件归档达成困难。据了解,目前很多单位都采用了以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系统绝大部分是由本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设计的软件,而同一单位的档案室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则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使档案现代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而推广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由于这两套系统设计单位不同,不同软件环境下形成的数据难以转换,无法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因而给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录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电子文件的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对它的管理和长期保存。电子文件具有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等突出优点,但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如电子文件对软硬件设备的依赖、不能直读、易更改、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数据丢失、病毒侵害等。这些都给电子文档的安全保管和长期保存带来很大威胁。

(四)数字化档案的利用率不高,给企业的现代化进程造成障碍。虽然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多时,但很多单位并没有把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意识当成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人们仍延续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对文档的借阅和检索都由人工来完成,人们只看到伸手可及的有限的档案,而忽略了以网络形式传递的浩瀚的资料宝库,不仅消耗了人力物力,而且使得电子文档由干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造成双重的浪费。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一是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档案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三是强化档案工作者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处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关系,纸质档案的信息内容附在纸质载体上,与纸质载体密不可分,因此真实性和原始性容易鉴别,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也就比较强。但受载体形式限制,纸质档案信息密度比较小,所需存储空间比较大。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通过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附在磁盘、光盘上,不能在载体上直接读取,必须通过计算机等专用设备进行再转换,虽然存储量大、节省了储存空间,但在信号转换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储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因此对电子档案真实性的鉴别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积极实行“双套制”保存电子档案,即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保存对应的纸质档案。

(三)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创造条件投入资金、配置先进设备;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工作计划,列入考核范围;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以先进带动后进,发挥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葛红.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1(1).

[3] 彭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1).

第6篇

关键词:医院;现代化模式;档案管理

医院人事档案在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具有不容小觑的地位。广义而言,医院档案是医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医疗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记载,是医护人员医疗专业能力、服务水准、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等情况的客观反映。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对人事资源认识不到位,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不利于医院的深层次发展。

1 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医院人事档案能够为医院领导提供人事决策的全面参考信息,能够为医院各类技术人员医护人员享受福利待遇提供凭证,是医院人才储备与开发的重要资源库。但遗憾的是,很多医院档案的管理呈现“散、乱、差”的状态,人事档案全面性差、内文资料不全面,医院的人事关系纠纷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隐患之一,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因档案的丢失不全医院的案件也不再鲜见,这些都成为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的绊脚石患。透过现象寻求问题的本质,医院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在意识上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

医院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其职责的特殊性,使得医院从领导层直至医护人员都将医疗质量作为工作首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意识的欠缺致使医院人员缺乏将自身进修、业务表现、科研成果等动态信息及时提供给档案管理的部门的意识,人事档案仅仅具有履历表、本人政治情况、入党入团材料、工资变动情况的简单集合,造成人事档案的陈旧、残缺、不完整,缺乏参考性,起不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

1.2 在管理方式上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人事档案是医院人事动态的反映,虽然很多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都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但是距离真正的医院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的管理阶段。对人事档案缺乏动态的检测,在档案信息修改的程序操作上缺乏严格的规范,涂改、损坏、丢失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归档程序混乱。在这样的情形下档案人事管理还未达到现代化信息档案的要求,归档、查找、检索还未达到最大的优化,影响档案管理的质量。

1.3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缺乏专业性

现在很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主要是放在办公室进行,办公室成为身兼数职的管理部门,这就造成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因为自身档案知识的限制,不注意档案归档的完备性、科学性、及时性另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也是档案管理建设不先进的原因之一,人事档案出现“重视管理、轻视利用”上的问题,缺乏专业档案管理的人才储备制度,不能保持档案管理的持续性,不能保持档案管理的主动服务意识,造成人事档案的质量不高,缺乏完备性。

1.4 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人事档案管理是具有专业性、机密性的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与医院其他管理制度相互配合,现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缺乏的严格的程序规定与奖惩措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被动接受档案信息建设,忽视医院人事档案的动态发展,“人档分离”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医院人事制度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医院人事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体现不出利用价值。

2 实现医院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途径

2.1 依法治档,提高对档案管理的思想重视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医院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制定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有助于发挥档案的医院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医院方面,首先应该按照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实行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人事档案微机编码调取信息管理制度。其次,院方领导应该将医院档案管理上升到与日常医疗工作管理同等的地位,将现代化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现代化实现的基础,强调医院档案存档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员工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医院的综合档案室部门在档案管理中的职责,形成自上而下地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在人财物的配置上给予强大的物质保障,促进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成。最后,提高档案录入人员档案现代化服务管理意识,实现医院人事档案源头的健全、准确,为人事流动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2 制定完备科学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

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院方领导阶层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及实际情况制定详实、具有可行性的操作细则,规范医院内部科室的档案管理工作,重要的人事档案实行数据与纸件两种保存方式,细化医院人事档案的种类与编号;建立人事资源档案资料的查询制度,利用档案资源为医院引进人才、储备人才做出参考,提高医院现代化办公效率与准确性。其次,建立积极有效的档案管理奖惩制度。在医院内部的管理中严格对档案管理中过失、重大过错等造成的档案缺损、档案丢失等情形严格处理;对在制作、管理档案优秀表现者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鼓励,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完善医院自身的人事、器械使用、后勤等档案建设,在自身体系上做好良性健康发展,使档案管理向多层次发展,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3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人才,是实现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新突破的实践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实现医院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实行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医院的人才管理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需要对优秀的人才要委以重任,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计划的进行技术的进修与培训,做好档案管理人才的储备工作,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第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现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对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与连贯性。第三,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档案管理理论学习。档案管理者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先进的理念为改良档案管理方法注入新鲜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突破,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2.4 创新医院档案管理的模式

人事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提高医疗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加强心理学、档案技术管理学的学习;总结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促进人事档案的完善,这对于医院人事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能够实现医院内部工作人员、医疗进展、医疗范畴内的信息共享,便于人事资源的查询;制定分类管理的方式,将固定人员与流动人院档案进行分类保管,实现人事档案的便捷查阅、及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

3 结语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研究模式与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者的水平、档案管理模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在不断更新观念、适应现代化管理秩序基础之上,研究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务操作,实现医院档案的信息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香仙;;医疗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2期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

一、背景简述

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所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成为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为适应会计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电算化会计产生的与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既相互配合,又密切联系的全新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二、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新特点

要了解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首先要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什么。国内外对会计电算化定义可一般表述为: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通过对电算化会计的明确定义,笔者结合电算化应用的硬件基础以及电算化规范,总结出以下几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1)会计档案的载体本身发生了变化。根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就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拥有了双重的会计档案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等形式在内的电子会计档案。

(2)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新的特点。由于不具备传统会计档案的直观可视性,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3)电算化操作流程及电算化信息系统维护要求带来的会计档案涉及范围的新特点。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条件下,从原始凭证的制作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是靠人工完成的,因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仅指那些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附属资料。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计算机是一种特殊的操作工具,财务人员首先需要设计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然后才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由于这些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既是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故障维护查询资料,因而这些资料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表格,但是由于没有它们的支持,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就无法进行,所以必须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

(4)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而对系统安全性,则更因为网络与计算机本身的原因而提高,同时也对个人安全操作使用提出了新的需要。

三、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结合电算化下档案管理的新特点,作者归纳实际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电算化会计虽已实施,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作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还在使用老的针式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修改,因此在没有及时修订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档案保管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人才:众所周知,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在一定层面上而言,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有果必有因,笔者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电算化会计操作与规范要求,对以上问题发生的原因作出以下可能的判断;

(1)对会计电算化本身理解的偏差: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仅仅将电算化看成自动运算做帐的工具,而忘记了它本身所应包含的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从而心理上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重视。

(2)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论是档案管理部门还是档案形成部门,对归档工作重视不够,档案部门缺乏必要的措施及相应的业务指导,造成档案形成部门交什么、交多少都任其自然的状况,严重妨碍了电子文件、数据的归档。

(3)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没有完善的、针对电子文件的制度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时仍旧沿袭手工管理时的老做法,只归档纸质文件,而且是将原来用手工记录的账簿、报表,改成了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

四、如何改善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1)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有联网,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2)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各项制度

a、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b、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c、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d、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电算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e、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3)提高会计部门人员素质,完善人员配置结构

由于电算化会计,不仅仅是要实现传统会计的功能,更有其他利用计算机高速度计算、分析能力的功能,所以必须相应增加专业人才,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为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打好基础;同时电算化软件维护及系统安全的要求较高,这也需要会计部门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电脑高级人才,维护日常运作,开发更合理、高效的软件。

(4)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单位,有关领导应当高度认识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并督促有关制度的建立。现今不少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单位,对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仍局限于手工管理阶段的经验,因此,应当进一步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把磁性介质档案资料的管理落到实处。

五、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展望

电算化会计档案作为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它与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如果说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基础,那么电算化会计档案就是电算化独特的个性,它代表着未来会计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强大功能,必须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这一基础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前,《电算化环境对会计档案的影响及管理要求》,《交通财会》,2001年第10期

2.李新惠,《电算化会计档案应注意的问题》,《档案管理》,2002年5月

3.郭利萍,《电算化会计档案制度的建立》,《档案管理》,2002年5月

4.部莉君、赵伟,(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相关影响),《现代审计与会计》,2001年第12期

5.支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财务与会计》, 2002年9月

6.马玉昆,《浅谈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l期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2.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46-01

会计电算化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 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档案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档案作为会计档案的一部分,与传统纸质载体形式的会计档案相比,有着自身的形成特点和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是信息时代会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纸质的会计档案,还应保存记录了会计资料的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软盘、硬盘等磁性介质,更重要的是应保存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财务软件及其开发文档等内容。2、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载体不是传统的纸张而是存储介质,因而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人们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就可以直接查看到会计信息。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阅读使用,也才具有生命性。因此,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时间越长,财务会计档案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的版本数就越多,科学管理电算化档案非常重要。3、存放条件要求更高。会计电算化档案中保留的大量磁性介质、软件及文档资料,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这些电子数据又受载体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档案存放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4、信息处理的便易性。会计电算化档案因其会计信息的数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

1、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收集。财务部门应将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因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硬件系统损坏后,能以最小的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同时还应收集计算机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的信息,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2、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存。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载体是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软盘、硬盘等磁性介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财务软件及其开发文档等。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备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信息的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3、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调阅。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会计档案在调阅中会有下面两种情况:一是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您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二是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需要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才能进行调阅。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的调阅会计档案,都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随意调阅会计档案。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途径

1、加大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要选择质量高、性能好、存期长的材料作为磁性介质产品。接收入库的会计电子档案要装入特制的软件盒中,软件盒须放入特制的防磁档案柜[1]。存放电子会计档案的场所,应具有防磁、防潮、防热、防火、防尘等必备的硬件条件。在不断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硬件投入的同时,应培训和配备一些既懂得会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又熟悉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尽快购买或开发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数据库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软硬件投入并重。2、注重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归档与保存。电子档案备份可采用“AB备份法”,即在归档时准备双份的电子数据,并且在每份上都作好归档记录,如:会计数据内容、数据生成时间、备份人、归档人、归档时间、软件名称等,再将其分开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档案的保存应注意防潮、防尘和远离磁场。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电算化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各类会计电算化档案资料,都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存档期限。3、建立严格的借阅审批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借阅审批制度,可防止会计电算化档案资料特别是磁性介质档案资料在借阅过程中泄密、受损和遗失。对于会计电算化档案资料在借阅过程中被借阅人泄密、损害和遗失的,应由借阅人赔偿经济损失,并追究相关责任。4、防范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事故风险。

由于目前会计核算系统多采用局域网,病毒容易通过外来渠道进入系统。为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必须制定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造成电算化信息的重大损失。因此,高校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所有需安装的软件都必须由系统管理员执行,从根本上解除病毒的威胁。另外,还要安装最新的防毒软件并要及时升级。另外,对于易遭破坏且难留痕迹的磁性介质档案,应具有以下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1)用户识别控制,防止非法用户接触会计档案。(2)数据权限限制,对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赋予不同的使用人员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使用。(3)操作日志管理,系统自动进行操作登记,建立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监督系统操作,留下审计线索。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新思路

所谓的档案管理工作从业者继续教育,乃是指档案管理机构基于特定的培训目标,对档案管理工作从业者进行系统化的在职继续教育模式,进而使其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得以切实提升。现今在档案系统和高等院校档案专业所进行的档案专业教育,主要是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对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起了很大作用,档案专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专业人员培训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缓和。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品诸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同时大量电子文件以及其他载体档案的出现,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发出了挑战,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档案的内容不断变化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方法将不断更新,这些都无不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快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技能,否则,便很难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探索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新思路对于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

一、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档案事业是个发展、动态的事业,是与其他事业同步发展的事业,因此时刻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提升了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因此,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应洞悉自身存在的业务短板,进而依托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实现对自身业务能力的切实提升,以便契合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新需要。

(一)继续教育是档案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要求。1.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类新型信息技术迅速在各行业与领域中得以普及应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也面临着由先前的纸质档案资源向数字化电子档案资源的过渡,以及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馆际共享,以便保证社会公众对档案资源的最大化便捷利用诉求得以满足。基于此种情形,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先前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理念面临着与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全新要求相脱节的风险。2.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操守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能否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继续教育对于提升职业素养养成显得尤为关键。

(二)继续教育是档案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理论需求。基于“人本主义”档案管理理念,对于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培养应切实提升其在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便使其创新意识与服务理念得以同步提升。

二、当前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档案继续教育不同于档案专业人员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从实效性角度看,此种继续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拓展以及实践技能的效度化提升,其培训性质为针对性岗位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学历教育是基础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岗位培训是按岗位需要,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而继续教育一般是指所有在职从业人员的教育,是着眼于对传统档案培训模式的创新,并且是对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与延展。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其注重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定向培养,进而实现对档案管理人才的从业理念创新以及工作理念革新。而现今诸多档案管理培训活动多数是相关理论层面知识基础的夯实,档案继续教育的培训专业教材严重缺乏,内容落后、滞后于现实,缺乏动态发展、相关的知识讲义而无法给予培训对象实践技能提升,同时,培训形式多采取培训对象集中授课模式,缺少系统性安排,因而培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三、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基于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效度的考量,应创设与之匹配的措施,方能保障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便使得相关的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实现良性发展。结合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完善管理机制。要发展档案事业,必须培养人才,必须抓好继续教育,因此,结合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和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国家应创设出台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扶持政策,进而构建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常态机制。同时,各地档案管理机构应结合本地实情,依托对区域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状况调研,进而以此为依据,出台契合区域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实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此外,各级政府应注重对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硬件投入与财政扶持,遴选高水平培训师资和建立专家库等,以便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常规化与规范化。

(二)立足于服务大众开展继续教育。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而言,其践行的最终目的乃是借助对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因此,在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对社会公众档案资源利用诉求的考量,进而培养适合的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专款专用,遴选契合从业人员需求的继续教育方式,充分了解从业人员的受教育需求,以便结合具体的受教育需求,为从业人员遴选继续教育项目。

(三)注重对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而言,应在工作中秉承创新思维,结合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需要,以便彰显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与创新性。

1.采取最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平台与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由国家组织实施远程教育与信息传输,使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根据同因素理论,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环境、场所、内容同其实际工作高度吻合时,则其能够实现较好的培训效果转化。因此,继续教育的相关内容设置应注重为培训对象提供于其真实工作内容近似的教学内容。

2.继续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以往的继续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课,理论讲解的模式,使得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培训效果有限。有鉴于此,对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授课模式应多样化,按层次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根据档案专业岗位人员的各种情况,把档案继续教育对象划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层次,利用不同的教育教材,因材施教。如可以采取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无领导小组的培训模式,进而充分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参与度,使受训人员克服先前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基于保证继续教育有效性的考虑,档案管理机构应创设奖惩机制,根据从业人员的表现情况以及教育成果转化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以便切实提升继续教育的效度。还应建立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并将其纳入到档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绩效考核范畴之中。结合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使其档案管理实务能力得以效度化提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统一,进而收获较好的培训效果,使档案继续教育做到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3.组织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学习。例如:进行档案法规档案著录标引、新型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新技术新方法、档案工作标准化、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暨档案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类型的专题讲座,笔者于2014年参加了南平市档案局组织的全市档案工作联席会议,通过组织参观南平市人事局,建瓯市组织部等单位人事档案标准化管理和文书档案电子目录的数字化建设,向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的单位学习,交流推广经验,这种形式不仅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而且直观、容易接受。

(四)定期召开档案学术研讨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前形势发展,学术研讨的内容有专题的,也有综合的,每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档案学术研讨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会者有助于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档案专业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交流、启发的目的。这种形式涉及面广,参加的人数多,效果好。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档案管理工作以及从业者而言,如何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为公众提供契合其实际诉求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关键取决于其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状况。因此,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活动,将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同时使其具备现代性的档案管理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这样才能更加主动、有效地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包志芳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苏红.基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航天三院档案人员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李桂梅.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3]蒋娟.如何深化档案员的继续教育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6(02).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思考

一、开展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价值

高校在发展管理中可能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工作,通过档案管理,能够使相关的教学成果与资源得以保留,利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加以记录,以供其他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使用和借鉴,进一步丰富高校的教学资源内容,使档案管理能力提升。档案资料文件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合理鉴定档案文件,还是对相应的文件资料加以搜集整理,都是最基础的工作内容,通过对高校校园数据库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当前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档案法规章制度欠缺,有待进一步健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档案法规制度通过几十年来的积累与建设,获得了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不健全的漏洞。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能力有限,意愿不足,过度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当地立法与高校档案法规的建设深受影响,进而导致高校档案法规章制度严重缺失。另一方面,高校档案法律规章制度与当地的档案法律制度匹配度不高,法规内容中存在矛盾和差异性,影响到二者的管理与配合。无论是高校,还是地方的法律建设,均站在自身发展的立场角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制度体系,使矛盾激化。2.高校档案执法落实度较低,执法模式较为单一、固定一般来说,普通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高校的档案管理是相同的,同样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违规操作,例如:对档案资料的擅自收藏、安保规定的违规操作、档案资料的延期移交以及档案资料的私自变卖,等等。上述问题在高校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也可能存在,然而这些违规行径却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惩处,执法落实力度较低的问题十分明显。执法模式较为单一和固定,造成了不良影响。3.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意识薄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社会性质、风俗习惯、历史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全民法治意识依然存在滞后性,这给高校的档案法制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关于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1.加强法制教育推广,为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做好铺垫为了实现高校法制化档案管理的目的,加强法制教育推广显得尤为必要。要强化法制教育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机制,通过宣传使民众的法制化意识得到增强,从而为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做好铺垫。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实施必要的法制教育指导,以便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思想意识。2.推进法制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档案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档案管理人员的付出,所以其综合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的效果。通过推进高校档案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工作,以定期的形式加以指导和培训,可以让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制化意识和能力逐渐获得提升。3.构建合理的高校档案监管制度,发挥执法功效为了不断推进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工作,应该将相应的法律规定作为重要的管理依据,进而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依靠严谨、科学的档案监管制度,发挥执法的功效,让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当中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对于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落实机构等加以联合监管也十分必要,利用各个部门机构的力量,使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工作的效果得以凸显,使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而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方法进行管理,还是依靠健全的档案法律法规制度加以有效约束和监管,均是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推进高校档案法制化管理进程,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到有法可依、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冠男.高校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5(19):482-483.

第11篇

一、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也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

(一)会计档案的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新的特点。根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就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拥有了双重的会计档案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等形式在内的电子会计档案。由于不具备传统会计档案的直观可视性,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二)电算化操作流程及电算化信息系统维护要求带来的会计档案涉及范围的新特点。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条件下,从原始凭证的制作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是靠人工完成的,因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仅指那些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附属资料。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计算机是一种特殊的操作工具,财务人员在使用经财政部批准的软件时,对软件的运用流程和保管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故障维护查询资料。因而,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表格,但是由于没有财务软件的支持,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就无法进行,所以必须将财务软件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而对系统安全性,则更因为网络与计算机本身的原因而提高,同时也对个人安全操作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储存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储存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电算化会计虽已实施,但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理解不到位,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或虽保管但只保管一份,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做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还在使用老的针式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修改,因此在没有及时修订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档案保管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人才。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在一定层面上而言,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二)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因此仍存在许多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本身理解的偏差。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仅仅将电算化看成自动运算做账的工具,而忘记了它本身所应包含的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从而心理上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重视。

2、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论是档案管理部门还是档案形成部门,对归档工作重视不够,档案部门缺乏必要的措施及相应的业务指导,造成档案形成部门交什么、交多少都任其自然的状况,严重妨碍了电子文件、数据的归档。

3、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没有完善的、针对电子文件的制度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时仍旧沿袭手工管理时的老做法,只归档纸质文件,而且是将原来用手工记录的账簿、报表,改成了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

三、改善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计算机已日渐普及。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浪潮,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一)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有联网,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系统管理。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和完善会计核算新体系。新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算化网络财务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财务系统的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财务人员素质。首先,我们根据网络财务系统的核算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认真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及特点,把人员按其在网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四个岗位,即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数据稽核、数据输入,并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岗位责任制。其次,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支持软件开发,了解软件的全部功能及电算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最后,狠抓网络系统的工作环境和硬件管理,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完整,包括软件的环境维护、硬件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等。

(三)抓好运行管理,不断更新理念。系统运行的全面管理,要求检验系统的运行结果,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审核原始票据制作凭证,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抓好运行调试工作,力争做到每完成一步都要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运行和不断改进创新,使电算化核算更加符合管理要求。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首先,对上机人员的权限管理,虽然采用密码层层设防,但是还必须对财务人员、微机设备和系统软件加强管理。根据会计人员从事岗位差异划定级别,不同级别的上机人员操作的业务、调阅资料的范围也显然不同,同时将操作人员的记录同业务记录一同存盘。其次,对微机共享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会计重要信息保密性,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微机终端操作人员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重要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最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会计部门应设有微机房并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做到财务微机系统专机专用,防止无关人员单独上机,如遇到系统维护需外来人员对微机进行操作,也应有财务人员在场。

(五)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会计档案管理不仅包括凭证编号、微机录入、资料传递、资料保管等过程的管理,又涉及人的管理,使人与物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此外,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单位推广电算化的带头人,只有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才能使会计电算化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一要继续开展全面培训工作,加速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出既懂财务工作,又懂计算机语言的专业人员,保证计算机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完整;二要进一步拓宽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加快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为经营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资料;三要从单位整体的角度发挥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会计电算化实现网络化,由单纯的会计实务工作的电算化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

(六)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1、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2、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4、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电算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5、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资源构成核心档案资源多元化策略现代企业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从档案的形成特点和价值特点两方面定义了国家档案的本质属性,为认识国家档案及各领域的档案提供了基本依据。档案的形成特点—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揭示了档案的自然属性,对此人们的认识比较统一。而档案的价值特点—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由于反映了档案的客观属性,人们的认识见仁见智。

在国有制情况下,国有企业没有自身利益可言,国家需要的档案就是企业应该保存的,国家认定的档案价值就是企业档案的价值依据。在非国有企业成为我国企业主体的今天,现代企业的利益诉求日益明确,对其档案的价值取向必然发生变化。档案价值是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动力,决定着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策略,是档案界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前提:现代企业的档案价值观

档案是企业信息资源的基本形式,工业时代保存企业档案能够垄断档案中沉淀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老化加剧、信息传播便捷,现在拥有企业档案已经难以垄断其中的知识,而且一味地垄断档案,将阻断档案信息的交流,使企业失去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档案的价值是其内在价值因素与外在客观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企业档案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其价值因素及价值量,必然根据企业档案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企业是以提供商品获取利润的社会组织,获得最大利润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初创期的企业,其体现为尽快生产产品,完成资本积累;稳定期的企业成进入了市场竞争者的行列,产品品牌与知名度提升,企业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熟期的企业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产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需通过精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进一步发掘利润空间。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方式不同,档案需求不同,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也不同。

处于稳定期或成熟期的现代企业,对档案资源的客观需求已经不仅限于指导产品生产,更加注重它在企业科学管理中的标志与辅助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现代企业档案的价值。而且,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都要依靠信息流的带动,强化了企业管理对档案信息的依赖性。而知识经济的生产方式,将档案提升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资源与财富。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是“产权明晰”,明确档案价值标准、界定企业档案的范围,是“产权明晰”的重要内容,涉及现代企业的根本利益。现代企业必然要根据自身需要,立足于保护企业自身利益、满足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自主确定企业档案的价值标准。

二、保障:现代企业档案资源的构成

档案资源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信息保障,是现代企业规避信息风险、获取更大利润的战略资源。档案资源构成完整是档案价值的前提,探究档案资源构成,全面掌握档案资源,是企业档案价值实现的保证。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实践,为研究现代企业档案资源构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通过企业职能分析,揭示相关档案文件的价值与联系,能够具体确定企业档案的范围,以便在它们形成之时,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实进全程监控,有效地保证了档案的质量。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的这些成功经验,是目前国际档案界推崇的档案管理方法。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ARMA)在有关档案资源的政策中,提倡采用“文件系统分析方法”,即“了解联邦机构实际是怎样形成、利用、保管和处置现代办公室的信息和文件的。仔细考察其具体的工作过程和产生的文件,利用可查到的资料(如机构出版物、网站)编制一系列演示被访机构工作过程的流程图”,围绕“相关机构进行‘文件系统分析’确定实际管理的文件。”②

根据职能活动及工作流程分析,现代企业档案资源构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构成指一个单位档案资源的种类构成;微观构成则指一套档案必备的档案文件构成。只有两种构成都齐备,企业档案资源的价值才可能实现。

(一)宏观档案资源建设应重在完善基本职能活动的档案类别

现代企业档案资源的宏观构成必须覆盖企业全部职能活动,才能提供现代企业需要的各种信息。依据现代企业的基本职能,其档案宏观构成应包括以下类别:

1、企业资产档案,包括有形资产如基本建设、设备仪器和无形资产的档案;2、资本运作档案,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上市”以及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等档案;3、经营管理档案,包括招投标文件、各类合同、原材料等档案;4、企业文化建设档案,包括社团活动、企业仪式、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其他社会职责等档案;5、创新研发档案,包括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技奖励等档案;6、产品生产档案,包括产品设计、试制与鉴定、验收、制造等档案;7、市场与客户档案,包括市场分析、销售与售后服务、客户与合作伙伴、竞争对象等档案;8、行政管理档案,包括党委、综合或企划部、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质量、安全、统计等档案;9、其它管理档案,如典型团队或人物、涉外活动、重要纪念活动、突发事件及处理、工业遗产等档案。

企业职能分为基本职能与辅助职能,就档案资源建设而言,目前企业档案宏观构成中反映辅助职能活动的档案类别比较齐全,而反映企业基本职能的档案类别较薄弱,特别是反映现代企业新职能与经营特色的档案类别少、档案内容过于概括。例如,许多单位的企业上市及资本运作档案、董事会与股东大会文件没有作为档案管理;各职能活动档案多为原则性依据文件,缺少细节和操作性内容。而这些正是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档案内容,是企业活动最典型的反映,也是社会共享性最强的企业档案资源。

(二)微观档案资源建设应着力充实反映关键过程的文件

根据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微观档案分为横向运作与纵向运作两种形成方式。横向方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决策活动档案的形成。例如,一项投资决策首先要由研发部门提出的建议与研究报告,然后经过财务部门、技术部门、营销部门进一步分析论证,最终由决策人员“拍板定案”。这类档案一般由各职能部门的文件组合而成。如,生产管理档案一般由生产计划、财务、研发、材料供应等部门的文件组成;经营管理档案一般包括:生产调度、计量与检验、营销、财务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报告、计划、合同、协议及内部核算等文件构成。

纵向形成方式主要体现于产品研发、生产等活动档案的形成,这类活动呈现出相对独立、循序渐进地运作态势。以新产品开发项目为例,其档案微观构成应包括项目运作全过程的主要文件。如项目建议书、意向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或协议,以及项目研究、设计、制造、验收、使用等专业活动形成的主要文件。这些文件虽然来自不同领域和单位,但是它们之间的基础性和延续性显而易见,一般以前一阶段的档案文件为基础,形成后续的档案文件,只有囊括了项目运作全过程的主要文件,档案才能客观地记录与再现相关活动,成为技术推广应用的依据。

目前企业微观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是,某些类别档案基础较好,但整体质量不理想;重要依据和结果档案较全,中间性、操作性的档案文件很差。如,制造企业产品设计档案较全,工艺档案和检验档案不完整;化工企业设备档案中随机文件较全,日常使用维修记录和生产原始纪录不完整;企业基建项目的竣工图齐全,维修、改扩建文件支离破碎;一些企业的行业监管业务档案较规范,而其他档案质量较差……。微观档案建设的这种“短板”,已经为日后档案的利用留下隐患,“亡羊补牢”已刻不容缓。

三、关键:掌握现代企业的核心档案资源

企业档案是一种海量的信息资源,一概实行档案专业化管理,不仅生成高额的管理成本,而管理效益也值得研究。因此,现代企业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突出重点,管好核心档案资源。现代企业核心档案资源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的软实力,必须要在企业决策者的参与下,明晰其对象,界定其内容。

企业核心档案资源指现代企业运营必备的档案文件,即那些一旦失去企业将无法恢复重建、正常运转或蒙受重大损失的档案资源。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企业遭遇毁灭性破坏,只要档案在就能恢复重建。这里说的“档案”当然是核心档案资源。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尤其脆弱,一旦信息系统或信息设施出问题,电子档案将瞬间消失,势必危及企业的生存。“911”事件使企业决策者开始关注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管理,催生了一系列对核心信息资源实施重点保护的核心文件保护计划。

如何界定核心档案资源?ARMA认为应该从“①对本现代企业继续运转最为关键的那些职责;②各职责对文件保管的要求;③对每项职能至关重要的具体文件。”③的角度加以识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则明确提出“极重要档案资源”的概念,即“所记录的是各政府职能部门在紧急情况或灾难时及其后,赖以持续和有效地运作所必须要的资料。”④这两种定义同一方式,都以保证职能活动的延续为依据。

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的实际,以下档案在维系现代企业职能方面具有重要依据作用,是现代企业核心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其一、企业资产、资金及技术资源凭证,如企业营业执照、董事会记录、党委会决议、资产凭证、债权债务凭证、专利文件、特许证书以及其他维护自身利益与生产经营权的依据文件等。其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的依据性文件,如主要产品的设计文件、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文件、企业标准、重要检验数据指标、主要产品的销售市场、关键设备及设施的档案等。其三、本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如企业制度与重要规定、关键岗位技术骨干的资料等。为保证核心档案价值的实现,它们“必须具备内容、结构和脉络资料,包括副本、大纲、摘要,任何种类资讯的存贮载体及其检索工具”并且作为“档案资源保管系统的一部分”⑤实行档案专业化管理。

四、重点:企业档案资源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档案资源是在传统企业档案资源的基础建设起来的,受计划经济的局限,反映市场经济活动与现代化管理的档案信息缺失。现代企业档案资源建设应该关注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需要的档案文件。

(一)企业活动的原始纪录。如,设备运行记录、各批次原材料与产品的测试、化验、检验记录等。原始纪录的现实作用虽然得到公认,由于其数量巨大、更新快、时效性强,许多企业并没有它们作为档案。原始记录不仅能够实时地提供丰富、客观的细节信息,还是准确印证相关活动、反映其规律的可靠凭证,而且也是国际贸易经常要求追溯的凭证性文件。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为应诉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调查,短期内提供了包含130万个数据的应诉材料。内容涉及公司的组织结构、财务制度、出口和国内销售的详细交易记录、468个产品型号的钢材消耗、工时消耗、电力消耗、包装、废品回收五个生产要素的生产成本记录。⑥如果没有平时原始记录的积累,及时提供如此详细、准确的反倾销证据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保障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或国际竞争中的利益,企业必须重视原始记录的科学管理。

(二)市场分析研究文件。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卷,现代企业必须知己知彼,此信息需求使“竞争情报”变得炙手可热。有种观点认为,竞争情报必须来自企业外部,果真如此吗?情报界权威Kahaner认为“信息是事实性的,……竞争情报则是经过过滤、蒸馏和分析的信息片段的集合。”⑦强调竞争情报与一般信息的区别,在于信息分析与加工的程度。

竞争情报依据的信息分析对象,自然是企业及其对手竞争,在特定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现代企业的职能活动,尤其是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活动中已经大量形成。如市场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分析报告,不仅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记录,也是竞争情报可靠的信息源。决不能因为它们反映了大量的企业的外部信息,而忽视了它们企业档案的本质。

(三)企业合同文件,即企业形成的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作用的法律文件。如购货合同、供货合同、销售合同、服务合同、用工合同等等。合同是市场经济基本的法律凭证,由于它具有一次性,一旦履行对合同双方不再具有约束力,被认为失去了保存价值,因而许多企业没有将它纳入档案的范围。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合同拥有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鉴证企业信用等功能,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经常需要查阅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在反倾销活动中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企业应该从长计议,把重要的合同文件纳入档案范围。

(四)客户信用管理文件。“信用是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付款而获取资金、物资和服务的能力。”⑧企业客户管理主要是客户销售(赊销)信用的管理,在外国称为风险管理。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与国际贸易接轨的重要形式。

客户信用管理即“:企业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各交易环节的管理。”⑨可见,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信用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及时,直接影响企业对客户的判断和选择。这些信息既有企业内部生成的信息,也有从外部收集的信息。企业外部信息主要是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的信用评估,企业的内部信息指企业在与客户长期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记录和还款情况记录等。

目前,现代企业已经开始形成客户档案,但其内容及管理方法存在较大偏差。在内容上,目前客户档案多为客户名单,缺乏对客户赊销状况的连续记录;而客户档案的管理就更加随意,无法形成相关信用信息的关联,更不能及时提供客户信用能力的可靠凭证,应该按照档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强化客户档案管理。

(五)企业社会职责文件,如企业在安全、劳动保护与卫生条件、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等。它们体现了企业对职工权益的关注、对社会及环境责任的履行,反映了企业的文化与道德建设状况。当前,社会对企业社会职责的要求不断提高,70年代国际上兴起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考量的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例如,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企业都要定期接受供应商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如人权、劳工、环境等问题的评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目前涉及无公害技术的使用、职工健康安全、预防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防治等内容。有些企业社会职责已成形成如《职业安全卫生评价标准(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AssessmentSeries18001)》等国际指标,现代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研究这些国际标准,防患于未然及时对相关文件实行档案管理。

五、多元化:现代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策略

随着企业与环境的发展,海量档案资源的管理手段与方式日益专业化,管理成本随之提高。精细化、多元化是现代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策略。

(一)多元化的企业档案鉴定标准与方法

档案质量直接影响档案资源建设的效益,海量档案管理凸现了鉴定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传统企业档案鉴定比较保守、粗放,“重要”或“一般”是鉴定档案价值普遍运用的尺度,其结果是档案范围宽泛,保管期限偏长。例如,占企业档案数量相当比重的“科技档案”,以往鉴定结果基本是永久或长期保存,在档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还可能接受的话,海量档案长期管理必将受到现代企业价值观的质疑。

档案价值是其内在价值与外在客观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判断企业档案价值涉及各种复杂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各自存在着变数,档案价值判断变得更加复杂。面对飞速增长的电子档案,企业档案鉴定的压力剧增,重建其价值指标体系,是细化与简化企业档案资源鉴定的出路。

根据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细化企业档案的价值指标,既要考虑档案作用的性质又要考虑其作用程度,既要顾及档案使用频率又要考察其使用周期,形成多元的档案价值指标体系,就能帮助我们比较明确、精细地辨别档案的价值量。

在鉴定方式上,在严格控制永久档案数量的前提下,适应企业档案价值变化快的特点,应加强档案价值的周期性鉴定。根据档案反映的相关技术与活动的更新状况,及时对档案实施鉴定,根据鉴定结论及时采取适当方式处置相关档案,严格控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存量。

(二)多样化的档案实体

档案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结合形式,传统档案实体已经十分丰富,信息化又创造出更多的档案实体形式,使企业档案实体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重保管的档案管理阶段,人们曾一次次地试图统一档案的实体形式与保管方法,虽然消耗了大量的档案劳动,但管理效益却鲜有提高,统一电子档案实体更加困难重重。因此,应该摈弃“一刀切”的实体形式,针对不同档案实体,确定各自的保管方法。如,重要档案凭证应采用两种实体形式保管以强化其安全性;数量巨大、使用频繁的技术档案,从方便利用出发,逐步将纸质实体转化为磁性或胶片形式以缩小保管空间;海量的原始记录允许采用数据库形式留存;……。档案实体的多样化与适时调整档案实体形式,是优化档案管理、压缩档案保管空间,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三)多元化的档案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一般指对档案实体及档案机构采用的集中、分散等组织管理形式。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必须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当前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企业成为无主管组织,企业之间靠股权、产权关系维系,企业档案机构失去了行业归属。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采取职能分工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单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多元化特点,而且目前很难认定一种最适宜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综合考虑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档案价值、使用状况、实体形式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种档案最适宜的管理体制。如,核心档案资源设专人集中管理较为稳妥;对利用者相对稳定的档案采用单独管理较为合理;……。现代企业制多元化的档案管理体,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将多元管理整合成相对统一的档案资源网络,发挥多元化的优势,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现代企业档案资源建设关乎企业的根本利益,必须围绕自身需要,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的价值体系,指导企业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档案资源对现代企业的贡献率,进而履行现代企业丰富国家档案资源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②李音译:《知道公司的核心文件保存在哪里吗》,《外国档案资源工作动态》2003年第2期。

③贺真:《深圳香港两地档案资源意识管窥》,《北京档案》2003年第6期。

④《香港特别行政区档案管理守则》第七章。

⑤《香港特别行政区档案管理守则》第七章。

⑥张伟东:《用档案应诉国外反倾销》,《中国档案》2003年第4期。

⑦霍国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