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际礼仪论文

交际礼仪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际礼仪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际礼仪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好并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结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礼仪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是现代商务组织和个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应及时发现礼仪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礼仪课程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范围,提高礼仪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涉外礼仪 高校 人群

当前我国高校为提升办学综合水平和改进教育体制,一方面在国际上参与双边或多边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积极做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到校任教的引智工作,外事工作在高校全面及高层次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外事工作涉及内容不断拓宽领域,参与人群范围不断扩大,涉外交流活动能够得以顺利有益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是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恰当运用。在高校中目前有四类人群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外宾有较多跨交化交际,即外事管理干部、院校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根据各类人群自身特点以及涉外活动重点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也有所区别。

一、外事管理干部全面培养涉外交往能力

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和桥梁,高校外事工作要坚持以内事带外事,外事促内事,真正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鉴于外事的特殊性和服务性,高校外事工作一般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者外事办公室负责,而具体的外事工作都是由外事管理干部及工作人员来开展,他们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外事工作的成效。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的任何一个部分或者细节都应注意行为礼仪得当,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体现着学校乃至国家的尊严。

1、在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前提下,以得体的涉外礼仪进行外事工作。

外事管理干部与外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非常频繁且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礼有节,切忌发生文化冲突。但是做到有礼有节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或迁就,正如总理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政策,首先要做到立场坚定,原则性强,因为所有的国际关系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基础,所有涉外活动也只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必须在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外国专家不合理的要求和与其身份不符合的行为,一定要用得体礼貌的涉外礼仪,态度明确地予以回应,指出外专要求和行为的不合理性,即便看似小事也决不能糊涂或动摇,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利益和形象。

2、对外国专家进行适度人文关怀,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前提下的涉外交往。

外国专家离乡背井来到我国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外事管理干部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应主动关心外国专家,做好适度的人文关怀工作,以诚相待,让外国专家能安心舒适地在学校生活和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应遵守涉外交往的基本准则,例如提前预约准则、信守约定准则、尊重隐私准则等;在外专生病不舒适时应主动关心和提供帮助;在西方节日和外专生日时应表示祝贺并共同庆祝;在日常交流中可表达对他们为学校贡献的肯定与谢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把握好涉外交流的度与分寸。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每一种文化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崇尚谦虚有礼,面对别人的赞美都会以自贬来表现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说“thanks”来接受别人的称赞,或者还会称赞对方的优点以回敬;我国推崇中庸之道,重视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而西方观念中更崇尚个体思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人独立行为的能力,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对外国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不能过度,不可包办代替任何细小的事情,那样外专会认为你怀疑其自身的行为能力。例如新到校外国专家在了解学校附近环境后想外出购物,可询问是否需要陪伴,如果外专表示不需陪护,一人前往即可,就不要坚持认为外专是客气或者不好意思,坚持要陪同购物,这样外专就会认为不够尊重他/她的意见,甚至以为你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同时也应留意倾听外专话语的言外之音,尽管外专有时很委婉地说:“I am not complaining, but I think…”, but后的内容实则为需要改进或者表明其想法的重点,不能只听前半句,对其意见置之不理。

二、学校领导增强涉外交往意识

随着目前高校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增强,学校领导作为高校形象的首要代表必须具备涉外交往的正确意识,熟练掌握涉外礼仪,做到言行得体、举止优雅,从而塑造自身和所在院校的良好形象。尤其要注意以下涉外场合的交往礼仪:

1.会谈会晤:首先应将双方会见、会谈的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他注意事项及早通知对方,以便做好准备。出席涉外会晤应注重着装打扮,因为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对来宾的尊重之意,因此一般以正装出席或按约定俗成的较正式的套装或西装出席。会谈过程中内容实事求是,态度不卑不亢,仪态彬彬有礼,展现自身气质与风范。同时在会晤的公共场合不可吸烟,说话不宜太过大声,响亮清晰即可。

2.宴请用餐:中华民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在宴请宾客时认为美味佳肴多多益善,以此表示慷慨大方与热情好客。但西方人习惯事先确定用餐人数,按量准备,避免造成浪费。宴请外国来宾应先确定用餐人数、餐饮形式、用餐场所等,做好充分准备。在用餐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表达对来宾的欢迎之意致祝酒辞,并积极与来宾交谈,营造用餐和谐舒适氛围。但应避免在参会上打嗝吐痰,或大声说话,这些都是不雅的行为;也不要为表示热情,夹菜到外宾碗里或不停地劝酒,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不仅不是热情好客表现,反而会觉得是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或者不尊重对方意愿的强硬行为。

三、学校教师整体提高涉外交往基本素质

学校的所有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外国文教专家的同事甚至朋友,也是涉及涉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外国文教专家以及外宾对学校的印象,因此也需要注重涉外交往的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交往等方面的不同,整体提高交往的基本素质,对涉外交往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为宜。

教职员工应明白以下几个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国人在交往中注重谦逊有礼,讲求“卑己尊人”,可是在与外国文教专家相处过程中不用太过谦虚或自贬以表有礼,那样会令他们很尴尬与不解,认为对方太过虚伪,因为大多西方人会愉悦地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2、在计划行事方面中西方习惯也有不同:西方人做事喜欢事先做好一份较详尽的计划,或者提前预约,但是中国人常常会临时行事,通常不会预约会见某人或提前拟定出行计划。3、在低碳环保做事方面,西方人大多有着很鲜明的环保意识,节省资源,爱护环境。而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行动力不够。4、西方人看重自身个人价值,发表个人看法,认为讨论争执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而中国人看重以和为贵,不愿很坚定发表意见,因此有时会附和他人或人云亦云。在了解以上中西差异后,教师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来宾相处时就能,拿捏好分寸,更好做到交往的平衡与和谐。

四、学生应接受外事教育,具备涉外交往常识

大学生作为积极参与涉外活动的重要群体,有着数量巨大、朝气热忱、接受事物高效等特点,因此必须在参与涉外活动前接受正式的外事教育,具备基本的涉外交往常识,确保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外国友人交流过程中做到得体,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尤其在外事教育中须教导学生具备中外有别的基本意识,例如不宜谈论的话题不要提及,不能参观的机要场所不应携同外教前往,日常交流中不随意开不雅或过度的玩笑,不在外留宿也不宜随意留宿外国友人等。不要对外国专家的形象穿着等评头论足,例如在遇到一位肤色较黑的外教时,不可武断判断或直接询问外教是否为黑人,尤其不能随便使用negro一词,这个词语对于美国外教来说几近一种侮辱。另外在英语授课中或交流中,也许会遇到没听清或不明白外国专家的意思的情况,切记不要因为害羞或者不好意思询问清楚而造成误解其意,或自作聪明地答非所问。

无论是从外国文教专家作为高校特殊且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还是从高校作为积极发展涉外交流及发展的重要阵地出发,高校中的各类人群均是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群体。因此不断规范涉外礼仪交际行为,提升师生员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风貌,正是促进高校与外国专家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愉快,同时有利于进行涉外交流从而使不断扩展高校的涉外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玉学,刘振强.涉外礼俗知识必读[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3]汤为民,王希曾,周家年.外事外贸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

第3篇

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目的由逐项测试学习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了测试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成了被测试的对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应用语言学家所倡导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基础上,Lyle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应运而生。

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之间的动态交互。语言测试应测量包括语法、语篇、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内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还以真实为准则,使受试者能同时处理清晰的语言信息和隐含的言语意义或功能意义。Bach-man(1990:81-11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5。

这一理论的优势和意义在于它不仅考察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察了受试者在语言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就意味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基于答辩的过程和本质,笔者认为它对评估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中的表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就学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过程包括5分钟的陈述和10分钟的问题答辩(时间长短各校有异)。陈述(presentation)是学生对自己所做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结构和观点等做出简明扼要的口头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提纲挈领地突出论文框架和观点,增强直观性,有效浓缩论文要点,让评委和听众对其论文迅速产生整体的印象和兴趣。陈述时尽量脱稿以体现流畅和对论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阶段是教师提问,学生或答或辩。通常教师会针对论文提出一些知识性的基础问题或学术性的探讨问题供学生回答和辩论,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倾听、正确理解和快速反应及清晰表述,学生不仅深层次上体现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深入理解、判断、分析、归纳、逻辑思辩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际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学生的陈述和回答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3,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在这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和教师、听众以及论文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细致科学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这种对受试的整体考察以及主观评估方式正是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三、根据评估参照标准,制定答辩应对策略

交际法语言测试将受试在完成测试任务时的表现同事先制定的评估参照体系进行比较,据此判断受试在测试中所达到的程度。同样,答辩时教师在评判学生的表现也参照着一份评估标准体系,虽校际之间的具体标准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覆盖的几个层面大致相同,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两部分纳入答辩评估的参照标准有所侧重。答辩学生可参照评估体系的各项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答辩策略。

1.陈述主要考察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论据的说服力及逻辑性。本部分是整个答辩的开篇,简明扼要的论文总体介绍,鲜明的观点以及充分有力的论据无疑会给教师及其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们对答辩学生的关注和对该论文的兴趣。答辩前的计时对镜演练或同学间的相互陈述,可以?

及时发现不足,强化时间观念,熟悉陈述内容,直至现场的完全脱稿。

2.问题答辩部分的考察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正确的理解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对于英语专业的答辩学生来说,这是对其听力理解能力的检测。学生接受教师问题的语言信息到理解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其心理生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即语言交际时的一种神经和生理过程,如在接收语言过程中使用的是视听技能;而在产出语言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神经机能2。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论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语听辩能力,抗高压的心理素质,听力条件和外界干扰,提问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口音及有个性特点的语音群等。要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答辩者必须沉着冷静,围绕论文主题的大语境,把握关键词,对问题的语义进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语言信息,快速做出反应。

(2)反应速度论文答辩是由答辩委员会的教师和答辩学生为主体构成的一个学术互动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样的口头交际中,教师的问题虽围绕论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听到的信息稍纵即逝,因此,答辩和口译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对答辩学生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之后的几秒之内,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出现冷场,学生的表现也会因此大打折扣。答辩现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基于平时的专业基本功和答辩前的充分准备,英语听力、口译、演讲等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一定帮助。对论文关键词、主题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让答辩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迅速激活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做出反应。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中被分为组织篇章能力(如词汇、语法、句法、衔接、组织等)和语用能力(如言语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表达是交际的产出阶段,作为答辩的最后一个环节,语言能力体现的是答辩者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

在弄清了教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杨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因此,回答问题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具有针对性;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要谦虚诚实,尽量回答,争取得到提问老师的启发,不可强辩,避免东拉西扯,答非所问,逻辑混乱,没有内在连贯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认为策略能力即指具体情景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的特征联系起来,补偿语言能力出现障碍的不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2。

答辩的本质就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其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答辩学生难免在理解或表达的过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如没听懂问题,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换时的短路等等。此时恰当使用策略无疑可以降低由此对答辩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答辩的顺利进行。没听懂问题时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请老师重复或简化问题;为争取思考时间,避免冷场、停顿,偶尔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际填充词;肯定教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启发和引导时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询问、求助的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的使用也可弥补语言的乏力,缓解答辩出现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辩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台上的答辩委员会往往由3至5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台下的听众有老师和同届或下届同学。在这样一个高度严肃紧张的学术氛围中神情自若地陈述观点、快速机敏地回答问题对答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满满的自信,洪亮的声音,得体的着装和礼仪,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答辩学生的紧张情绪。当然,自信心来自于事先充分的准备4,熟悉论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文献引用,立论依据,论点的支撑例子,试验数据,问卷调查等,并科学预测专家提问,答辩时才能冷静沉着,不至于被临时的难题吓慌手脚,脑中一片空白,出现怯场的局面。

四、结语

毕业论文答辩中蕴含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的理论。答辩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是决定其表现的关键因素,是构成答辩评估参照标准体系的主要参数。在实际操作中,答辩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应尽可能具体并进行层次划分,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答辩学生以上能力的完成情况应给出量化的划分;对参与答辩的教师事先进行相应的培训,保证答辩老师对标准参照体系有深刻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每组答辩学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的主观性差异5。

第4篇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转贴于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委婉表达 语用策略 合作原则 语用目的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6-02

一、研究的动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委婉表达是各民族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的现象,是为实现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常被称为暧昧语的日语,委婉表达是最一般的语言表现,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爱用。如下面对话:(中国人小王是刚出学校的日企职员,日本人田村是同公司的同事)

王:今都合がよければ、一wに食事に行こうか?

田村:もし、残Iがなければ行けるんだけど……

此例句在同日本交往别常见。依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考虑,这事还待定,吃饭的可能性还存在。而实际上,田村已经拒接了小王的邀请。这正是日本人怕伤害他人的感情,回避直接拒接而采取的委婉表达方式。为什么日本人爱用此类委婉表达,这样的委婉表达中又蕴含什么样的语用策略呢?笔者试图从这点做些研究。

二、委婉表达的先行研究

委婉表达在日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担当重要的作用。对日语委婉表达的研究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了。日本语言学家水谷修氏《日本Zの生B》、森本哲郎《日本Z表とY》、和金田一春彦《日本人の言Z表F》及《日本Z》等著作,主要从日本社会、文化及日本心理特征等与委婉表达的关系上分析委婉表达的特征和种类。

我国方面,日语教学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出版的书籍主要有陈红的《日本语日本人》、揭侠的《日本语修持研究》以及徐昌华、李奇楠《现代日语间接言语行为详解》等,进年来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从审美角度和语用论的ポライトネス理原t等方面对委婉表达做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但大多将委婉表达看成一种修辞或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语用学领域,主要是用礼貌的原则对其进行解读,而把委婉表达当作一种语用策略,用语用学的理论对其生成及理解机制和语用动机进行比较分析还很少见。

三、委婉表达的语用机制

委婉表达作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是间接含蓄地表达说话人的思想的语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是动态的弹性的。使用委婉表达的一般动机是在社会生活中达到更好的语言交际目的。而对于“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间接表达来达到此交际的目的?”的这一问题在语用学领域,本文借用“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来回答。特别是著名的P・Griceの合作原则来阐释。

合作原则及其余委婉表达的关系:

为了实现理想的对话,对话双方不仅要相互协调而且要遵从既定的对话规则。在此基础上美国言Z哲学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 其具体又包含“数量原则”“质量原则”“相关原则”“方式原则” 四个原则。 Grice指出无论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如何,在会话中都必须要遵循此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但实际日常日语交流中,经常看到明显违背Grice的四个原则进行对话的情况。日语中委婉表达可以看到文字表面上与合作原则想违背,但实际的言外之意仍遵循此原则的代表。

1.与质量原则相违背:

A:……ところでお宅のお荬丹蟆ピアノがお上手ですよね。

B:いいえ、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よ。

A:Wくまで嵝膜恕

B:ええ、そんなにこえますか、これから荬颏膜堡蓼埂

A:ええ、Sしませていただいてますのよ。

2.与数量原则相违背:

A:お宅じゃいま、屋根を修理していらっしゃるんですね。

B:ええ、雨漏りがひどいものですから……

A:いつまてかかります?大工さんの音がちょっと……

3.与相关原则相违背:

客:そろそろ、おrgですから。

主人:あ、いまお茶入れるから……

4.与方式原则相违背:

日语中「耳がhい、「足が不自由だ等表示身体残障缺陷的委婉表达。此外,一般双重否定表示婉曲表达也是明显违背方式原则的。

从委婉表达的使用动机而言,是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不愉快,常间接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这种间接迂回的语言表达,在实际交际使用中或多或少的会同合作原则的“四个原则”相违背。甚至某些场合,同时与几个原则一起违背的情况也有。说话人有时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实则是要含蓄地传达自己心声。

四、作为语用策略的委婉表达

在交际中,通常为了达成各自的交际目的,在语言使用上会选择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手段。语用策略就是指人们为了达成各自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日语中人们通常借用委婉表达,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因而委婉表达作为含蓄间接地表达手段,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语用策略。委婉表达也只有在社会文化的脉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潜在的能量。社会文化的不同,委婉表达的语用形式也各有不同。为更好了解作为语用策略的委婉表达,从孕育其生长的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是必要。

1.委婉表达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森田良行曾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离开文化的视点谈语言是不可行。忽视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与研究是不能掌握语言的精髓。

生存环境:

位于亚洲大陆东海岸的日本,四周环海、山多破陡平原狭小的岛国。地形起伏较大,多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因而,危机意识比大陆国家的人强。在此地理环境的制约下,日本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性格敏感,喜欢察言观色,形成了对团体绝对服从,团体内部相互妥协调和的观念。同时日本受稻作文化影响,名族单一,从而避免名族争端的产生,协作性良好集团意识强。

思想意识:

以“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核心,是日本价值观的基础。推古时代的圣德太子年间就把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道德的戒训确立了下来。“和”不仅是包含强烈的大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也含有和外界社会环境相调和的意思。据此价值观,日本人的认知里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跟周围一致认为是有荣耀的事。因此,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尽可能地做到压抑自己的内心,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美”的意识的影响。“美”的意识在古代日本就有“沈aは金”“言わぬが花”“口は膜い卧”的古训。对持“美”的理念的日本人来说,非常重视以何种姿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修养。美的意识反映在日语上,就是同人交际时,语言措辞非常慎重委婉。长时间生活在狭长岛国的日本人把“以心传心”的作为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而被大众认可。

2.作为交际策略的委婉表达的语用目的

避讳,是委婉表达最基本的语用目的。最初产生委婉表达就是对鬼神避讳产生的禁忌语开始的。对超自然能力的敬畏、恐惧心里的影响,或对不喜欢的事物的避忌,或对不能说不想说的话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最显著表达就是“死ぬ”, “四”和“死”同音,一般日本医院就没有四,病房3过后就是5;商人把“梨”读“有りのg”;渔夫用“る”代替“る”。

礼仪,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原来的禁忌渐渐被打破,委婉表达在更多时候作为礼仪的功能来使用。笔者认为跟语用论中“ポライトレスの原t”是一致的。协调原则是情报传达的理想原则,而充分考虑对方的心情,使对话流畅进行的礼貌原则则是说话人有意违反协调原则,含蓄地传达自己的心声的体现。此外,20世纪五十年代,E.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面子”理论,他指出面子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渗透在人际交往中;人的行为受“面子”的束缚,所以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尽量维护他人的面子,而不要威胁他人颜面。笔者认为,这也是从仪礼的语用策略使用的一个延展。

伪装是委婉表达的另一语用目的。1998年森田良行就指出“伪装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掩盖,为淡化消极的联想,抑制不愉快的语言,避免让人产生伤害性的联想。而这一语用策略,被称为交际的“美化剂”。日语中对于女性“月经”一词,不仅医生就连普通人也不用这个词,而医生采用“生理”,普通人用“あれ”替代。

除以上三个外,还具有自我保护的语用目的。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遵守礼仪原则的同时在内心里就会产生防止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通常就会使用自我保护的委婉表达。这种情况尤其在政治舞台上,常常被广泛使用。既达到了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有让自己逃脱责任的语用目的。

五、结语

委婉表达的出现绝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维持社会交际的必要因素。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流对象,运用不同形式的委婉表达。本文基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不仅把日语的委婉表达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看,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的语用策略来思考分析。是日本社会的各种心理要素和语用要素的综合结果。从语用策略上,对委婉表达的“言外之意”做了解释。日语的委婉表达作为日本人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手段,也能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用心理窥探一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委婉表达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从而避免与他人产生无益冲突的语言策略使用。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Zの点~ことばをる日本人のk想~.拓社1995:207

[2]陈红.《日本语和日本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小明.《试论日语委婉表达的策略》.《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4期)2006:44-47

[4]陈小明,包志荣.《从表达心理试论日语的委婉表现》.《广东工业大学报》.2001.1(2):68-70

[5]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飨.《日本Z修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第6篇

以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的要求和全国第五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上级工作部署,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儿童,发挥少先队的特有功能,以体验教育、雏鹰争星等活动为途径,有计划有创新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少先队员更好地掌握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成为幸福生活并能创造幸福的人。

二、工作思路

转变观念,热情服务,稳抓常规,追求创新,加强实践报告,体验为主,讲求实效。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 加强学校辅导员以及校内外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为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拓少先队员的学习、活动的空间,让队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实践能力。

2. 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学期初开展大、中队委的培训工作,培养队员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组织班队干部培训,建全队委学习、交流制度。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国旗护卫队,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二)建设一个基础扎实的少先队活动阵地。

1. 建好红领巾广播台。确保硬件过关,培训好播音员,使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能够受到全校欢迎。

2. 建好红领巾校园文化宣传栏。及时更换内容,营造优雅、活泼、趣味与知识并存的文化氛围。

(三)坚持不懈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1. 抓好队员的文明礼仪、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通过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每日进行的检查督促,通过定期的专题活动、十星学生的评比 ,使得队员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养成良好言行习惯,争做小绅士、小淑女。

2. 抓好少先队各项常规评比考核。每日对队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的检查,对每周一次的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每月进行中队阵地建设评比,对辅导员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调查,评选优秀中队及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

3. 抓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做好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的选拔、培训,做好演讲稿件审核,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升旗仪式。

4. 抓好雏鹰争星活动。把雏鹰争星活动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以雏鹰争星为载体,结合学校各类教育活动,利用班队活动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各类教育活动既有“星”可循又能自主创新,既要简化和规范雏鹰争星活动的操作顺序,又要使雏鹰争星活动落到实处,一如既往地按年级段完成争星活动,保持雏鹰争星活动良性发展。

(四)、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

1. 开展少先队专题论文评比,进行优秀少先队活动案例评比,鼓励并组织辅导员进行

投稿、参赛。

2. 开展“辅导员”专题经验交流会。

3. 开展队活动方案评比,开展班队活动课的观摩评比。

(五)、开展一系列学生欢迎的少先队活动。

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心怀理想 我们出发

1. 开学典礼

2. 寒假生活交流会

3. 定计划、定目标

三月份:

1. 开展“争当‘四好少年’开学主题日”活动

2. “我让妈妈露笑脸”庆祝三八节主题活动

3. 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文明礼仪我先行”红领巾学雷锋活动

4. 全国安全教育日活动

四月份:学习先辈 做好传人

1. 祭奠革命烈士、瞻仰革命先烈

2.“不文明现象”观察活动

3. 全体师生开展“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的活动。

五月份:火红五月 燃烧激情

1. 做好“5.12”应急演练

2. 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活动。“三个一”包括:开展一次志愿者环保活动;进行一次义务

劳动;进行一次班内文明礼仪的劝导

六月份: 快乐学习 勇攀高峰

1. 庆祝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活动

第7篇

以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的要求和全国第五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上级工作部署,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儿童,发挥少先队的特有功能,以体验教育、雏鹰争星等活动为途径,有计划有创新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少先队员更好地掌握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成为幸福生活并能创造幸福的人。

二、工作思路

转变观念,热情服务,稳抓常规,追求创新,加强实践报告,体验为主,讲求实效。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 加强学校辅导员以及校内外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为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拓少先队员的学习、活动的空间,让队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实践能力。

2. 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学期初开展大、中队委的培训工作,培养队员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组织班队干部培训,建全队委学习、交流制度。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国旗护卫队,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二)建设一个基础扎实的少先队活动阵地。

1. 建好红领巾广播台。确保硬件过关,培训好播音员,使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能够受到全校欢迎。

2. 建好红领巾校园文化宣传栏。及时更换内容,营造优雅、活泼、趣味与知识并存的文化氛围。

(三)坚持不懈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1. 抓好队员的文明礼仪、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通过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每日进行的检查督促,通过定期的专题活动、十星学生的评比 ,使得队员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养成良好言行习惯,争做小绅士、小淑女。

2. 抓好少先队各项常规评比考核。每日对队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的检查,对每周一次的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每月进行中队阵地建设评比,对辅导员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调查,评选优秀中队及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

3. 抓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做好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的选拔、培训,做好演讲稿件审核,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升旗仪式。

4. 抓好雏鹰争星活动。把雏鹰争星活动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以雏鹰争星为载体,结合学校各类教育活动,利用班队活动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各类教育活动既有“星”可循又能自主创新,既要简化和规范雏鹰争星活动的操作顺序,又要使雏鹰争星活动落到实处,一如既往地按年级段完成争星活动,保持雏鹰争星活动良性发展。

(四)、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

1. 开展少先队专题论文评比,进行优秀少先队活动案例评比,鼓励并组织辅导员进行

投稿、参赛。

2. 开展“辅导员”专题经验交流会。

第8篇

[关键词]语伴交流 成人学生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7-03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成人语言学习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当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已是平常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往是当代社会国际化背景下青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1]在国际化氛围下学习或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学生和青年才俊提升自己知识层次、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习者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和构建交际型教学模式都不可忽视,[2]而为学习者创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体验用所学语言成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学以致用,更是语言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学习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寻求语言文化交流和通过交流进行语言实践的需求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语言专业学生语言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语伴交流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语言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的外籍人士如何开展有效的语伴活动,如何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从事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成人学生语伴交流活动的缘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内,语伴交流是语言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中外学习者一入校园,便利用各种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伙伴,每周定期练习语言或者交流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本文讨论的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者和外籍学习者的语伴交流,即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组织的来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学习者和本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方语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010年至今,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内容之一的“语伴交流”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一)语伴双方背景

外方语伴:其中一些人是对汉语言有兴趣的汉语初学者,一些人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另一些人是希望通过短期来华学习和实践,获得某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学分的认可。2010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项目中的海外人士多数是初来中国,汉语语言水平和能力有限,同一批次中人员的汉语基础水平差异很大,要与他们成功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学习者对于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期望在短暂的来华期间,能够和普通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建立联系,愿望很迫切。中方语伴: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们,因为在职学习,还要兼顾工作,很多人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门的语言实践和交流。

以上这种双向的交际需要,构成了短时语伴交流的基础。虽然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很有限,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和达到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想。

(二)语伴活动设计

语伴活动最初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对外方语伴需求的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多数外方语伴汉语水平为初级,有的甚至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交流沟通难度很大,经常出现尴尬场面。于是,将活动扩大到其他语言专业,如英语、韩语、日语、法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和对外汉语专业略有不同,他们十分珍惜这个利用目的语进行语言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期待运用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和语伴交流,其间穿插少量的与对方汉语水平相当的中文交流。这样,中国学生练习了外语,外国学生也练习到中文,双方都有所获。活动在不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自愿、义务参加。一般在校园和教室内进行,如果有外出或者餐饮娱乐活动则实行AA制。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外双方共800多人次参与活动,外方语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包括教师和教育官员。2011年暑期曾经遇到一批“孔子学院暑期奖学金研修生项目”的语伴。该次活动的外方语伴有5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厄瓜多尔、乌克兰、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德国、荷兰、葡萄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场面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三、语伴交流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说话规约,遵守不同的交际原则,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继续交谈,如何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这之间都体现了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3]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各自用自己的交际方式去尝试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和提高。活动以两人一组结成“语伴对”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场面非常感人。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相互间比较陌生,交流起来也有些拘谨。但是,随着相互认识和进一步的熟悉之后,沟通顺畅起来,有的还借助肢体语言,交流的内容和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于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感觉异常兴奋。有的同学为了交流顺利进行,事先准备了纸笔,遇到口头交流不顺畅时,将交流内容借助文字(中文或英文)进行。遇到中国语伴数量不够时,为了不让外方语伴感到受冷落,同学们还尝试采取一个中国语伴应对三位外方语伴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一次,个别同学要同时面对法、意、美三国语伴,同学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很有序地将与对方的交流顺序排序为法国语伴、意大利语伴、美国语伴,他事后在总结交流时说到:“我觉得法国人比较在意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大都会一些英语,但并不十分愿意说,所以我把和法国语伴的交流排在前面,以免他不愉快;意大利人很热情、开放,但是,和意大利语伴的沟通,也要借助英语进行,交流内容很有限,但他们的民族习性使得他们很擅长肢体语言,交流难度排第二,为此,我将意大利语伴排在中间;美国人很开放,也比较大度,我感觉他不会太在意细节,所以,将美国语伴的交流放在最后,但我和美国语伴的交流时间最长。当然,这些都是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和他们事先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后才开始的。”每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快乐、兴奋的心情下惜别。

(二)培养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尊重意识

虽然“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语伴交流只是一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但也都要不同程度接触到双方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著名景观、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国的近期重大事件,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礼仪,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物价情况,等等。因此,语伴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双方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问题。[4]对于来自宗教色彩较浓国家的语伴,更要关注其方面的情况,事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可以使交流顺畅愉快地进行。另外,青年人共同关心的“世界杯”等话题,事先如果有所准备,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有过外事经验的同学事先都会准备更多必备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从容应对。同学们之间将这些信息共同分享。在准备语伴交流的文化背景材料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增强了对背景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特别是事先了解对方语言和民族的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以利于在交流中采取宽容心态,,为正式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有,了解对方来华的行程安排和即将要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将要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某些细节的准备。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多次参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对语伴进行汉语辅导和语言交流的技巧也随着交流的次数增加在提高。有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十余次。学生C在活动心得中兴奋地说:“学校组织的‘语伴’活动,让自己有了与外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口语,效果很好。”

(四)锻炼和提高活动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活动是以自助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被指定的负责人,都是班长或者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在负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当众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在活动的参与中经受了考验。曾多次担任活动负责人的学生D说:“通过语伴交流活动的锻炼,使我重新认识了我学习的专业,提升了我做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信心,毕业后,我会改换我的工作,从事与我的专业背景相同的工作。”

四、有效开展语伴活动的措施

由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语伴项目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外方语伴背景多样化,中方语伴由于学习期限的影响参与者不断地面临新老人员的更替。要使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和谐、顺畅进行,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地滚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活动组织程序,才能保持活动的质量。[5]

(一)系列背景知识的准备和培训

1.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准备。在活动之前,需要中方语伴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外方语伴所在国家的地理、文化风情、饮食、礼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景点的了解,热点事件和问题,体育事件、重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和会议等。使中方语伴提前接触到跨文化问题,初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心态。[6]

2.自愿参加和有引导、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为便于中国学生与这些外国学习者顺利交流,对中方语伴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让每名学生从“语伴交流”中获益,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一周,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在和语伴见面的前一天,再组织中方语伴进行网上在线培训,[7]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了解活动相关规定、外事礼仪、背景国文化材料等等。

(二)语伴双方的信息提前预知,根据已知信息安排好活动细节

“语伴对”名单的准备是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方语伴提前了解外方语伴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职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可以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有效调节气氛。在和不同语言背景、初来中国的外籍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是难免的,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活动案例提供给中方语伴,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并在培训中设计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各种铺垫。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效率

因为中方参与者为在职业余学习的成年人,所以,活动要适应他们的特点。从报名、培训、各种通知的都由QQ群在线完成。[8]每次活动以指定的负责人为核心,以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主体。制定电子版《培训手册》,在培训中及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文化背景材料,还包括背景国的相关文化材料、活动的宗旨和要求(活动总则、细则、活动须知)、负责人联系方式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等。

(四)有效监控、自主管理、适当鼓励

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要尊重他们,又不能放任,否则活动不能持续进行。语伴活动毕竟属于外事活动的范围,细节不能忽略。为避免发生意外,有效监控是必须的,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有组织进行的跨文化语伴交流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是难免的。另外,语伴双方在活动进程中发生临时变化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或缺席或迟到或不守时、不守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者设立及时跟进的组织程序,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应急的措施和办法,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或零。

参加活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将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及时撰写成文字,及时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学还能将收集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经过精心整理后,作为作业和论文的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到任课教师的肯定。有关老师反映:参加过语伴活动的同学提交的跨文化相关专题的作业和论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提升。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虽然同学们是自愿参加活动,但是,适当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主办方制作了“优秀语伴”证书,为多次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总之,语伴交流活动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熊佳全.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P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73-83.

[4]周建国.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年11月,P30.

[5]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4:113.

[6]魏木春等.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世界汉语教学,1992.1:54.

第9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214 -02

一、学生社团建设情况调查及结论分析

为了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在南京市职教教研室的组织下,对50名来自各个社团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截取部分,完整版请见附页):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多的是从同学的介绍中了解社团,在同学的影响下加入社团,并且64%的同学能坚持参加每次社团活动,44%的同学曾考虑过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牵头成立一个社团。60%的同学希望在社团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锻炼能力,68%的同学觉得自己在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当然,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中也提出了对社团的一些想法和期望,对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礼仪队现状

我校学生社团从第一个社团莫愁舞团成立之日起,已经走过了十五个春秋,无数的学生从社团走过。经过社团活动的历练,他们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内向变得开朗。通过社团活动,他们开始了不一样的学校生活。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0余个,主要分为五大大类。一是理论学习类社团,主要由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其主要活动为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社会科学类社团,主要以礼仪队等社团为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社团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礼仪活动等。三是科技类社团,如家电维修社团、计算机组维社团、药物天地社等社团,主要是学生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爱好或课程建立的一些社团。这些社团中有一批专业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同时经过社团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金钥匙科技比赛、技能大赛等,获得很好的成绩。四是艺术类社团,这类社团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才能为目的,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代表社团有莫愁舞团、武术舞龙社团、健美操社团、莺歌合唱团等。五是体育健身类社团。这类社团结合阳光体育开展活动,寓竞技和娱乐于一体,主要是俱乐部的形式,如篮球社等。为了更好地建设学生社团,校团委挑选了团委的干部来负责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做好学校与社团之间的联系工作。

学校礼仪队组建于2005年,每年9月份在团委组织下进行礼仪队的招新活动,现有成员20余人,均为五年一贯制高职(下文简称为“高职”)学生。礼仪队除了学习和练习礼仪知识或形体训练,还会承担市、区、校各部门的礼仪任务:迎宾、颁奖等等。因此校团委将礼仪队长纳入团委干部的行列,负责礼仪队的训练与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礼仪队的姑娘们是通过自主报名,面试选拔进入礼仪队的,她们或许不是长得最美的,但一定是站得最直笑得最美的,一次次的活动让她们的笑容更加自信。

三、关于职业通用能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曾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业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他所提到的人的核心能力,即为职业通用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这样定义,“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这种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八项。

四、以礼仪队为例初探学生社团对高职学生培养职业通用能力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加入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礼仪队员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对社团的归属感,并从归属感到认同感,从认同感到荣誉感,再从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优秀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价值观。礼仪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参加一次礼仪活动都让每一位礼仪队的成员感受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而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良好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未来从事各项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另外,礼仪队在活动过程中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她们及时地做出反应,这无疑培养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礼仪队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学生社团是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特殊的团体,学生因为兴趣而参加学生社团,社团可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态度,在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的学习气氛。礼仪队在参加每一次礼仪活动时光靠兴趣是不够的,需要各种礼仪的专业知识。她们利用课余时间练形体,练站姿、走姿,听取专家讲座,提高自身修养,这对她们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礼仪队活动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外宾,需要队员们用外语跟来宾们做简单的交流,这也让学生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有助于锻炼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礼仪队是一个内部平等、轻松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地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礼仪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破班级交流的瓶颈,积极为其成员创造成员之间及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最后帮助成员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的目的,促使其成员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社团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有助于树立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能力

礼仪队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平等交换意见,可以自主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另外,在开展活动时,无论是迎宾还是引导环节、颁奖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每一位成员的配合与努力,不能有一点差错,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团队的意识。

(五)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心理阶段上正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增强。如果没有人际交流,容易找不准“自我”,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一些障碍。而礼仪队宽松和谐的环境,便于成员间融洽地接触和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一次的礼仪活动,尤其是参加市、区等级别比较高的礼仪活动时,更需要每一位礼仪队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大场面时不紧张、不出错,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社团给了中等职业学校的高职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宝忠.论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时迎芳.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3]刘奕,刘颖.高职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2,(05).

第10篇

1、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2、语言得当,诙谐幽默。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3、“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4、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5、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6、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8、摘要:自从人类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时,礼仪便出现了。酒桌上的礼仪便是其中之一。它集从古至今的人文智慧于一体,吸纳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儒雅温和的个人魅力,彬彬有礼的餐桌礼仪于一身,容纳了异彩斑斓的价值世界与人世之态,并以酒与语言为媒介,搭起了一道道情感桥梁。本论文巧取其中一二,一窥酒桌礼仪的局部风貌。关键词:修养魅力语言酒桌不知从何时起,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逐渐地被看作是彼此互通情感,结交新知,筹谋划事的一种方式,一道桥梁。它已不再停留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渴求,它正如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先进文明,“食”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便是礼仪。一人“食”,通常说是吃饭,众人“食”,则称之为“宴”。既然为宴,就涉及到对于修养的大讲究。根据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排在生存之道首位的是生理需求,再往上升到第四位便是尊重需要。宴的盛行必是在于温饱这种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得精神思想上的尊重需要而繁生的一种交际礼仪。这种场合下,修养、尊重,社论是主导,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分量调动着环境的气氛,主宰着彼此之间的看点与评价。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希望在对方的情感区里能以尊重为起点,以景仰为塔尖,步步攀升。这是一座庞大的精神食粮仓库,没有边际,却有无限空间。它的主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努力地住里储存内容,这是一段永远也填不完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层出不穷,借助酒桌上的的礼仪只是其中的一种。简单地说,酒桌上只有两个人,宾与主。酒桌上的礼仪也只有两种,宾的礼仪与主的礼仪。宾主间的敬意互达,归要结底可以清晰地用两个最基本的词汇来概括,即“请”与“谢谢”。一请一谢并非就是三言两语,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繁文缛节。请字体现待客之道,谢字表达宾至如归的诚意。一一展开来,礼尚往来,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礼仪之风便横贯其中。文秘专业出身的人都清楚文秘是文员与秘书连体的一项职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秘人员便是身兼文武要职,不但要具备一名文员的学问素质,更不可缺少一名秘书的各项社交能力。与文字工作划一条简明的界线,那么秘书与客人言谈,席间尔来我往的技巧与术谋便是与此处文道相对的武道。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再有魄力的人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闯出一番天地,总得需要人协助扶持。外有财政集团经济支撑,内有得力部属鼎力相助,里里外外不计其数的桩子紧密相连,便造就了他或她这样一个坚固的篱笆。从形势上来说,秘书仅仅是其中的一小分子,无足轻重。可关键之处在于,这是最高决策人信任并依赖的贴身助理。倘若失去,决策人的一切事务与起码生活都有可能全盘皆乱。因此,不消微言大义,秘书的职责就是尽心尽力地协助上司办理一切事务。而今,无酒不成事,在酒桌上牵引搭线,巧取契机,商洽协议,已是不足为奇的常事。甚至可怜说是合作成功的一道必经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助理在了解酒桌上的礼仪之后帮助上司游刃有余地周旋与彼此,在悄然中得以全身而退,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与酒有关的一系列礼仪是酒桌上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它提到前面浓墨重彩也是着重的意思。但从整体上讲,它还包括了其它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座次安排是继邀请之后主方体现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的首要体现。通常酒桌以圆桌为主,面对入口,或餐厅内视野良好,可观赏节目者为上座,然后以上宾的右位为次,左位排第三,一右一左,以此类推,入口处或上菜处为下,则是主人屈尊礼上的座位。但是,仅此安排只是主人单方面知晓,客人并不知情。因此,正式或隆重的酒桌上通常会预先放上来宾的名卡,并出于照顾上需要,会将男女宾客穿插入座。其实,只是一处细节了的体贴,宾客便无须为谁坐了上座或自己不小心坐了尊位乃至无意间与女宾挨到一起而心生尴尬,客随主便的谦和为彼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到一个新场合,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拘谨之情也是常理。这种情况下,也时常出现在宾客入座后尚未上酒菜的那段时间。一些人会故作熟稔地托着下巴,作出一副罗丹式“思想家”姿态,以此掩盖一身的不自然。或者,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会习惯于用手不停地整理自己的头发来减轻被人关注的忐忑心理。还有一部分人会作出其它一些多余的动作,如拉扯台布,检查桌上有多少餐具以至于是否干净。总结以上几种举动,要么是漫不经心,或是闲散无聊,甚至于故作熟门熟路,扭捏做作之态,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优雅不见得非要光鲜夺目,其实归纳起来就两字,自然。无论餐桌布置得多么美观,身边的人穿戴多么贵气,环境多么得富丽堂皇,都无须慌乱,崇羡,心心念念只需记得两字,自然。你想坐姿端正,但又不显得拘谨,可以将身体轻轻地靠在座椅靠背上,双手自然地放在膝部。椅子不要放得距餐桌太远,以免在进餐时不得不费很大气力才能保证不让食物掉在地板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适时地学会微笑,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觉得自己在餐桌旁的举动从容自然,为此而感到轻松自如。在酒桌上,酒是否名贵,食物是否丰盛,尽管非常重要,实际都只是一种陪衬。它们游走于一切礼仪规范的边缘,只是为了烘云托月地推陈出谈话这个核心。因此,精于交谈在良好的餐桌礼仪中显得极其重要。它意味着在掌握吃喝技巧的同时又精通语言艺术,从而在别人心里留下一种特殊的印象,也间接推动了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酒桌不是一个人的,是多数人的会聚,气氛的调动需要每位宾客的积极参与。因此不要一个人沉默寡言,金口难开,枯坐一隅,这不符合进餐的礼仪。美国礼仪之后蒲爱梅说:“礼仪有一条不可破坏的规矩是你必须对邻席谈话。你必须谈话,整个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与邻座礼貌地搭讪是席间一切话语内容的起始。但凡事都有条适可而止的界限。记住这个底线,切忌亲密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以致忽而窃窃私语忽而哈哈大笑。这种神秘与爽朗的快速更替往往会让旁人起猜忌心理。话题是由一人兴起,转而在彼此间传送的。所以与左邻右舍交谈时就尽量谈论一些能得到多数人认同得并乐于参与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不会太偏,避免了唯我独尊,天南地北,神侃无边的独自漫游现象。无论是有求而来,还是别有目的,都要避免在席间过多地谈论工作,请求以及其它的合作事项,当然也不能绝口不提,最好是一带而过,彼此心知肚明。酒酣耳热,尽兴极欢之时,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实了。频频露骨的提醒反倒坏了大事。其实,酒桌上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目的,是可以拿来显摆的。那便是交友。酒逢知己,这层意思需要更多精力去渲染,全方位地做好了这点,其它的也就水到渠成达到了预期效果。宾客要说话,引起周边人的聊天兴趣,令场面活泼有趣。这个动机是要有的,但寻求的方式也要妥当,因人而异。或许某些方面的话题对发话人很是得心应手,并乐于侃侃而谈,或者总以为自己热衷的别人也同样感兴趣。其实,如果真得一意孤行地这么认定的话,极有可能坏了气氛,甚至出现冷场,结果就是一人在那天马行空地自语。酒桌是一个适合聊天交友的场合,但不是是随意的,是有规矩有方圆的,得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人心。话说上那么一两句就得估摸清楚是否受欢迎,要学着见机行事,适可而止。抓住了话题的核心,就要开始润色话语,突显一个人的口才。当然,这不是辩论赛场,无需飞流直下三千尺地绵绵不绝,直击对手要害。要温和,就是记住这两字。哪怕是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前所未闻的奇事,也不可一惊一乍。温和的话语,就像涓涓流水,无声细腻却包罗万象。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可以在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中得以体现的。温和是一种气质与智慧,不动声色却蕴含着无限魅力。它不至于锋芒毕露,也不让别人小看自己,是一种保全了自己又迎合了众人的无为而治。它又总是语言得当,不卑不亢的,时而的诙谐幽默又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做作的。但宾客的才华、修养与交际风度却已经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酒,是继语言之后的又一大程序与学问。它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在交际实践中逐步领会的。有求于人,须得敬酒。不求于人,但以示尊意,也须敬酒。敬酒了不是一人呼朋引伴地在那大喊,来来来,大家一起来喝一杯。这种粗俗的一锅搅不符敬酒礼仪。首先,把握好敬酒的姿态。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如果自己是领导,别放太低,不然叫下面的如何做人?多人敬一人是允许的,但一人敬多人就是以已居大了,是对别人的不敬。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敬酒不是纯粹地为了敬酒。这份敬意尊意还得体现在说词上。雅致的说词,有时比敬酒本身更让人心旷神怡。敬别人,通常自己要一干为敬,但可劝对方量力而行。这一条尤其适合于女宾。一个人的修养与风度便得以展现。替上司代酒时要不动声色,不能显得上司不胜酒力而自己却胜之一筹。最好的方法是让别人以为你是因贪杯才要代上司的酒,或者是通过旁敲侧击把敬酒的人拦下,当然这需要相当高明的技巧。无论喝多喝少,酒后总是不舒服的。此时的嘘寒问暖就显得你的关怀备至,上司也好,宾客也好,都是如此。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好东西,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手巾,就是一种体贴的照顾。如果你会喝酒,以上几点还有些可取之处。倘若近乎滴酒不沾,就不能冒冒失失地主动出击。韬光养晦是得以全身而退的自保之策。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酒桌上也通常存在这种无奈。自己不会喝,但敬的人是位人物,或者哪怕只是位普通宾客,也是不好推却的。你不会喝酒,何必来这里?对方不仅会这般猜忌,便会觉得窘迫。所以,不管怎样,都得学些诀窍。一、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二、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酒,一杯放水,拿小酒蛊干杯,勤喝水。三、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四、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五、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六、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七、喝到六分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八、每次干杯时全倒满,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尽量洒出去一些,每次可少喝不少。对一件事没有把握时,就该留个心眼,为自己留条退路,不至于事到临头出尽洋相,无处安身。礼仪是一种尊重,是文明的象征,酒桌上的礼仪展现出来得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令远方来客找到宾至如归的亲切与温情。与其说这是一场物美佳肴的盛宴,倒不如说是一片人文关怀之心的汇聚。天下宴席,聚聚散散。礼,却横贯东西南北,无往不利!

9、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10、敬酒有序,主次分明。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转贴于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第12篇

关键词:场域;师范生口语技能;培养策略

“场域”能左右人的口音变化、述说能力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交流水平。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承载着未来教育的希望。人民教师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着文明,口语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的重任,所以师范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开设了培养口语技能培养的课程,但是课程仅流于形式,本科四年中仅有50课时左右的课程,敢问培养口语能力的这一艰巨任务怎么能在50课时中得到解决?所以,单纯地从教学课时中得到的效果甚微,师范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本论文在场域理论的视域下,尝试探索出培养师范生的口语技能的

新方法,从而真正提升师范生口语技能,在成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的道路上增添一块铺路砖,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场域”理论

“场域”这一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阐述了“场域”理论。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概念组成场域理论。布迪厄提出这三个概念意在辩证地分析社会实践生活。

(一)场域

“场域”是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场域与社会背景环境相类似。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加诸于其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力或者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通过其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

(二)惯习

布迪厄研究理论的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惯习”的定义是有细微变化的。早期研究中,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稳定且可以转变的性情系统,它是积淀在人的头脑中的对以往经验的累积,它指挥人的行为,并且权衡各种行动方案的预期收益”。到后期时,布迪厄认为“惯习”是:“可持续、可转换的倾向系统,倾向于使被结构的结构发挥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的功能。”这两个定义的一致性在于:“惯习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无意识的发挥作用。”

(三)资本

布迪厄对资本的定义是:“资本是积累的(以物质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的形式)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以物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四)场域、惯习与资本的关系

布迪厄在《区隔》书中,用数学关系式很好地诠释了场域、惯习与资本的关系,即实践等于惯习与资本相乘再加上场域[实践=(惯习)(资本)+场域]。

人们的实践方式有很多,但是布迪厄这一理论却能诠释任何实践活动。在这一等量关系式中,任何元素都是变量。场域与惯习的关系是,惯习由性情培育,性情只能存活于场域之中。“场域为实践提供了场所,场域是力量与具有竞争性的场域,人们在场域中要获得资本就要争取保持在场域中的特定位置。”每个人的惯习不同,实践活动改变社会,惯习也会随着场域而变化,从而得出实践可以影响惯习。

二、师范生口语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师范生口语技能的现状

(一)师范生口语技能的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中对“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目标”有明确规定:“有较强的朗读、讲演和讲话能力,口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心理机制,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态势语的能力、听说运用能力,为实践语文教育教学搭建口语交际的必备平台。

2.阶段目标

在总体目标中“逐步”这两字体现了口语交际总体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提升完善的过程。以师范院校本科为例,四年平均分成四个阶段,并将口语交际课程总目标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入大学,很多学生来自方言区,对普通话认识不足,普通话水平低,很多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有些困难,缺少口语交际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要为学生展开口语交际基础的平台,要普及普通话及口语交际技能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要求达到发音基本标准,清楚表达语义,学会倾听交流,能够准确地理解交际对象的言语。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已经熟悉大学生活,初步形成了自己学习师范课程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因此,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在多种环境下自如的

交际。

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解释为师范生的职业需要,培养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口语技能,以演讲、朗诵、辩论、模拟讲课等形式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语言的能力。

第四阶段:在经历过前三个阶段的逐步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把理论付诸实践,要进行专业的教育实践。除了模拟讲课之外,更多的是要接触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弥补口语交际的不足,从

而为未来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基础。

(二)师范生口语技能的现状

1.方音浓重,普通话语音不合格

师范生多来自于方言区,或多或少地操着方言,来到大学之前都没受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所以普通话不标准且方言口音普遍浓

重。这是师范生成为教师的道路上,遇到的第一道门坎。在南北方的学生中,南方学生普通话照比北方学生普通话更难改正。南方学生多为n、l和in、ing不分,轻声、儿化音更难把握;并且在过去的生活中,除了在电视、广播等,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普通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师范生创造听普通话、说普通话的环境。

2.口语交际不理想

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时间里,只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口语表达的学习和训练,更是没有机会在公共场合锻炼口语表达,从而造成了缺乏口语表达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入学自我介绍时,心里紧张、胆怯,脸红,声音小,磕磕巴巴,他们的口头表达远不如书面表达的水平,更加缺乏朗诵、演讲、辩论等知识和能力。

3.缺乏职业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这个职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除了语音标准之外,言语用词、逻辑表达都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再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为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如今师范生在职业口语能力欠缺的方面有:(1)教学词汇匮乏,教学语言缺少感情。师范生缺少教学经验,在训练的过程中所用语言多为生活语言,白话居多,在课堂上不影响交流,但是教学过程不规范。(2)缺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表达不清。有些师范生看似滔滔不绝,实际上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表述不清。(3)课堂语言存在语病。(4)课堂教学中语速不当。师范生在教学设计时设计40分钟的教学,但实际讲课时,不是超时就是时间不够,这都与语速过慢和过快有关。

三、“场域”理论下师范生口语技能创新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多种“场域”,提供学习环境

过去的学习生活里,师范生接触教师的机会多、时间长,但是只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观察教师,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的冰山一角,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教师这一职业。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成为课堂中的教师,只有在实习或平时的微格课中才有少量机会,师范生发现自身问题、改正缺点、提升能力的机会少。因此,师范院校要为师范生模拟多种教学“场域”,提供学习环境。

1.创设普通话的“场域”,提高普通话水平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主要在发音、语调等方面,师范院校要通过创设普通话的场域,通过场域内的力量相互“争夺”,把师范生原有的方言发音向普通话发音趋向,最终提高师范生普通话水平。首先,教师要根据个人说话发音特点,指出其发音缺陷,或是按地区指出这一地区人说话与普通话的差别,同时给予示范;其次,要创造师范生说普通话的“场域”,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发音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也可鼓励学生之间在生活中相互纠错。最后,经常组织学生辩论、演讲等形式的比赛,在实际操作中习惯说普通话。

2.创设口语表达“场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过程中,应该侧重训练口语表达,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事先有所准备,也可让学生即兴发挥。

3.创设课堂教学“场域”,掌握课堂教学语言

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第三年时,开设微格课程,以创设课堂教学的“场域”,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以语文课为例,课堂教师语言分为:导入语、讲授语、应变语、提问语、结束语。虽说这些语言没有固定的方式,但是教师应对师范生的这些语言进行指导,或是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师的语言。

(二)根治恶质“惯习”,完善教师技能

“惯习”通过一定的行为意识改变,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师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长期训练及系统的学习,可以消除恶质惯习,完善教师技能。

1.锁定恶质惯习

以教师职业的口语交际要求为标准,并根据师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找出二者的差距,锁定恶质惯习。在前文中已叙述师范生的口语交际现状,如普通话水平不达标,方音浓重,缺乏教师职业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些都列为恶质惯习的行列。在锁定恶质惯习之后,制定详细计划,逐一改正。

2.遵循“惯习”的形成规律

“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这表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培养师范生口语交际惯习的过程中,经过长期有规律的信息刺激,记忆效果就会很好。但只有一次或间隔时间很长的刺激,惯习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消除恶质惯习,要把相对应的优质惯习信息对人进行有规律地刺激,信息在头脑中的印象加深,直至形成惯习,形成自然而然的反应。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现在学术界中认可的记忆理论有很多,比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这个研究是以人类共性为研究前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学识、阅历及生理特点不同,每个个体的记忆曲线会有细微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作为基数参考,根据自身记忆规律,找出自己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丰富师范生“资本”,提升内在底蕴

提升师范生口语交际能力是要多头并进的,但是内在底蕴缺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师职业语言不是空口无凭,要靠长期的语言积累,阅读积累。俗话说,“厚积薄发”,没有积累的“厚”,哪能得来师范生教师职业语言的“薄发”呢!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师范生学习教师技能的初期,学校给师范生列出一些教师必读书目,以便学生学习,并在每段时间内开座谈会,谈谈读过这些书的体会,相互交流学习。

2.丰富师范生口语礼仪,提升交际素养

“学无止境,行为师表”是师范院校的校训,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一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口语交际达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文明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做到这些树立榜样。如果教师为学生树立了不规范的言行,就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丰富师范生口语礼仪,提升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5.

[2]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3.

[3][法]皮埃尔・布迪厄.社会资本与文化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6.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司.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建设论文选编[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宁吉海.专科学历师范生素质培养问题研究[D].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6.

[7]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