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课堂

初中生物课堂

时间:2023-06-07 09:3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物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要点分析

一、前言

从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要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积极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应积极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上三项课堂教学要点,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意识

老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老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开放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乐趣。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了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满足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需要。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此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从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来看,结合生物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初中生物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鲜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充满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自觉的深入到课堂内容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考虑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

考虑到生物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应重点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利用实验手段,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将实验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来开展,应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生物课学生产生促进作用。

3、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老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复杂性,老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指导,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生物学知识。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促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发展的目的,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全面掌握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卢瑜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2期

[2] 李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3] 彭代辉;;对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4] 孙合顺;;浅析初中生物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精彩而灵动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作为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动态特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积极构建精彩而灵动的初中生物课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融入知识的海洋,在主动认知和积极思维中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初中各学科必须重视的教学要素,也是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敏感性不足,亟须以一种新颖且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出发,时刻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结合上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创设故事情境:“王奶奶非常喜欢养花草,卧室里、客厅里都是绿色植物。入冬后,王奶奶总觉得起床后没精神,医生说是屋子里的花草造成的,王奶奶就纳闷了,都说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氧气多了应该更精神呀,为何会起到反作用呢?”故事情境让学生沉浸在好奇之中,急于探知其中缘由的心理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展开教学,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很快形成。

二、运用课堂授新的情感策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授新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运用课堂授新的情感策略是实践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与体验,开发教学情感因素,不断活跃师生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髓,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范围,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营造学生的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通过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使学习内容充满情致和韵味。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时,可讲述生理学家和医生利用种子萌发时的巨大膨胀力完整分裂头骨的故事;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可介绍科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肉食杆菌的消息。第三,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枯燥的生物知识幻化为生动、直观的视频或画面,有效降低教学梯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如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动感呈现中自然地进行深度思考。第四,适时利用学生表现欲,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生物知识及应用比赛,以同学间你追我赶、拼搏向上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轻松自如地进入知识的殿堂。

三、开展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究,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对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构建与时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而能动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究,通过互动的课堂探究活动丰富其认知体验。如教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时,可以在学生通读教材并初步掌握了知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问题探究:①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各项生命活动的?②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③影响神经系统反射的因素有哪些?④分析典故“望梅止渴”这个反射的反射弧。有问题做依托,学生议有纲,探有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较好地掌握了生物知识,又进一步感受到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四、实施积极恰当的课堂评价,巩固学生学习信心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收官之举,是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课堂评价在构建精彩而灵动的初中生物课堂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按照新课程“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的要求,尊重中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爱好、学习状态、意志品质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本着激励、欣赏、期望的原则设计富有积极情感的、目标多元化的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评价每个学生,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初中生物学习过程的和谐性,巩固学生学习信心,完美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陆培培.创设情境,让初中生物课堂灵动有效[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02).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

1、前言

课堂教学阶段中,合理有效的提问,可激励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并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问阶段中,教师应基于具体教学内容,既定教学目标以及管理要求进行问题设置,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提问环节的科学有效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特征决定,其学科内容包含较多实验环节,倘若不引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设置问题,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将由于学习难度较大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们只有有效的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方能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综合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2、进行激趣性、针对性提问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中,对于抽象内容的探究,由于无法生动形象的阐释,因而会令学生在课堂之中产生疲倦之感。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应体现新意,进而令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知识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例如在讲授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的知识阶段中,教师可引入激趣性的方式,即小鱼被大鱼吃、虾米被小鱼吃,令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热情。在讲授虫媒花有关生物知识时,可通过:要想长得好,需要蜜蜂花中跑的趣味引导,进行合理的提问。

另外,教师应合理的遵循针对性提问原则。在不同章节与课程内容中,应把握问题设置关注难点与重点环节。并可选择在教育出错的环节以及疑难之处进行提问。当然,问题的设置无法面面俱到,同时也不应蜻蜓点水,略微带过。应合理的把握适度原则。同时应基于学生现实状况设置问题,尤其对于学困生,应把握在疑难以及热点问题环节进行巧妙提问,进而辅助学生最终有效的突破难点以及重点内容。

3、注重启发性,引入梯度提问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令学生感觉立刻充满活力,进而令课堂有效激活,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令智慧之花展放。例如,在讲授果实与种子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注重启发性的提问:同学们银杏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杏吗,这是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比对分析,明确了两者的相似点,而后教师可继续进行点拨,令学生明确银杏为种子的道理。通过体味,可令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并快速的有所顿悟,进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应掌握梯度性提问技巧,依据不同课堂阶段应呈现出梯度转变。课程内容问题的提出,应体现层次性。通常来讲,开课阶段的问题设置应为:是什么,其目标在于引领学生全面了解该节课程具体内容,进而令其形成基础印象。而后教师可进行为什么的提问,最终引领学生我们该怎样做。例如,在讲授有关变异与遗传的知识内容时,可先设置问题:一堆双胞胎兄弟,哥哥在农村生活,皮肤黝黑,而弟弟则在城市长大,皮肤白皙,那么兄弟俩变异为可遗传性的吗?而后则进入学习新知识阶段,在讲授遗传基础知识阶段中,可进行提问:上述问题属于何类变异,这是为什么?结束课程阶段,教师应进行有效总结,并合理的过度至后续课程内容,进而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悬念,即生物变异以及遗传存在何类共同基础规律,令学生更加期待下一节课程共同的探讨与研究,并形成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有效引入激疑式提问模式

激疑式提问模式,可令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集中注意力,并形成强烈的好奇心。该提问方式引导下,学生将主动的形成疑惑,同时良好的认知疑惑,产生明显的探究学习动机,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设问可令其更深入的探究学习生物学奥秘。为此,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效引入激疑式提问模式,进而令学生在积极的探索学习阶段中主动优化知识结构,在错误、质疑以及意外的环境下积极探究,有效学习,在动态学习环境中,提升综合水平。

5、掌握科学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策略

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提问方式,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在科学具体的思考下,令难懂的生物知识合理的转变发展成更为更加明确、贴近生活的具体现象。为锻炼学生掌握良好的判断、分析技能,教师应有效的借助局部特征放大的模式,引入演示片段,合理的引领学生进行不断的分析、全面的概括与清晰的对比,进而令各类生物现象深入到学生脑海思维之中。教师还应引领学生采用有效的语言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阐述,利用清晰的概念揭示具体的物理现象。另外,教师应组织丰富生动的课外活动,选择恰当时机令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并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实验,令其在科学探究阶段中掌握多彩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教学设计阶段中,教师应契合教学内容,紧扣主题,逻辑清晰,进而为学生开创良好的学习场所,进行科学的实验指导,并通过良好的问题设置将学生引领到全新的目标层次。问题设计应契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同时应关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技能,令其达到更良好的思维水平,掌握必要的观察技能。再者,应合理体现设置问题的丰富趣味性以及可探究性。学生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可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思考,最终精准的得到正确结论。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效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思维以及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生物生长环境条件阶段中,应令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实验。由于较多学生在城市中成长生活,因而对一些生物生长较为陌生。为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杂志书籍进行自主查询,了解不同生物生长成活习性,适应环境条件等。而后可基于知识重点内容巧妙的设置问题,令学生在充分的准备后充满信心的回答,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中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热情,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6、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提问,设置疑问,不但可令学生充分渗入的学习学科内容,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同时可显著的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完善的展现教师实践教学艺术性,彰显学科魅力。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有效的进行激趣性、针对性提问、注重启发性,引入梯度提问模式、掌握科学提问技巧,方能真正优化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总体教学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川.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O1O(4).

第4篇

一、促进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策略

我们所要达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达到学生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1.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在讲解“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妨先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抛出像“花盆底下为什么要有洞”“放在冰箱里的蔬菜为什么能保鲜”等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科奥秘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2.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真菌”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联想由真菌带给人们生活中的利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真菌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对知识进行巩固。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关注生物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拓宽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

二、有效地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

在生物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生物实验的数量,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认识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种植一些盆栽,通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来培育植物,将理论的知识得以实践,形成一种技能。生物实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总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有效的“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有效的“学”,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生物教学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还是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作者:钱顺虎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课堂交流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交流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生生之间的交流只占到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进行了一再的强调,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因为教师的介入而草草结束,取而代之的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对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诸如一些只需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类的问题,这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的回答几乎不需要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路,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最后的判断即可。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惰性就会无限制的蔓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允许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担心他们会犯错误,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总好过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放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去参与课堂交流,敢于将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实的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课堂交流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真正的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顺着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发散和丰满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来让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诸如:植物在整个生物圈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是否只是消费者;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等等此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规定固定的模式,要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限充分交给学生,但是要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毕竟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要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师所设计好的正确思路去前进,进而达到知识顺利内化的教学效果。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机会,只有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异常的明显。另外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去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交流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舞台是属于学生们的,这一点初中的生物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述的模式进行的话,在学生的群体之中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即学习好的和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而且课堂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奥,反之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离这门学科越来越远,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进而对这么学科产生全面的兴趣。

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要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地位来进行自主的交流的话,那么这样的交流必然变成一种敷衍,完全失去了生生课堂交流的意义。另外在一定程度的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交流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出现和关注会更深刻一些,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充足一些。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交流是十分关键的,充分合理的交流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些,所谓的良师益友,都是以融洽的交流为伊始的,因此较强课堂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有效的课堂交流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逐渐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取得良好成绩和锻炼出优异的能力的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李莉梅.中学生物课堂导入小议.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2]张文娟.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时间的探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6)

第6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生活是生命科学知识的源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引入课堂,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实物生物课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生物教师的课,为什么同行都爱学、学生都爱听,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艺术.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离不开融入生活味.在生物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可以让生活实物走进来.

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用生活实物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眼前一亮,迫切地想参与这节课的学习.例如,在讲“饮食与营养”时,教师可以将一锅煮熟的玉米带进课堂,用玉米的香气唤起学生的嗅觉,让学生品尝一小截玉米,吸引学生的味蕾,从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平时摄入哪些营养物质.这样,师生一起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立疑激趣,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二、利用生活实物,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在探索新知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题材或实物引入课堂,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设计营养合理食谱”时,传统的课堂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纸上写出一日三餐如何搭配.如此,学生既无兴趣,也没有直观、深刻的体验.这节内容,笔者有幸听过一堂精彩的课.上课教师将家里和食堂里好多品种的蔬菜、豆制品、鱼、蛋、肉用保鲜膜包装好带进课堂,这些“实物”包装上还有标签,写有名称、重量、价格.学生挑选食材,放入“购物篮”,再以这些“食材”为原材料设计一餐食谱,写在白板上,交流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家不易”,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知识其实就存在自己的身边.又如,在讲“水中的藻类植物”时,教师可以在菜市场买一些新鲜海带,教室里每排学生从前到后拉一条长长的海带,让学生看、摸、闻海带……学生如此仔细、近距离观察海带,就会对藻类植物的真实存在和外观特征,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确的感性知识.如此“壮观”的生物课堂,学生会终身难忘.再如,在讲“植物体的组成”时,为了直观地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教师去花鸟市场“请”盆水培的番茄植株(结有果实)来课堂.学生也将家里水培的吊兰、绿萝和风信子带来,顿时课堂生机勃勃.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植物的各部分,比较它们的根茎叶,在讨论、交流和争执中理解了“六大器官构成绿色开花植物”.

三、利用生活实物,解释应用,复习巩固

每节课的教W后期往往是本节课的总结环节,一般用知识点或习题总结,但若用生活实物,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结束环节,教师可以端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盘食物:糖拌番茄和盐拌黄瓜,让学生观察盘中有什么现象,并用本节学习的内容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再将腌好的莴笋放在清水中,让学生见证现象,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样,学生通过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实物的理解,“消化”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生物学科实质上就是生活的缩写版本,生活是生命科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生活化,让生活中的实物恰当地走进初中生物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氛围 个性 尊重学生

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生物是一切具有新陈代谢的物体。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发展,反对精英教育和选拔教育。

一、创设个性,诱发兴趣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多方位地爱学生,使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和富有创造力。

1.创设有趣的生物情境,展露学生个性才华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展露学生个性才华。

2.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民主氛围内进行辩论,挖掘主体潜能。诱发争论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二、自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风采

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然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1.恰当提问,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初中生物课堂上恰当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恰当地提问,而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某个结论。教师要鼓励爱提问的学生,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在提问中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2.灵活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主体地位;课外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现行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呆板的。在教学中,互动存在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之分。我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更要突出学生的“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关键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关键。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和课堂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主动权,情况就会不一样。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积极性发挥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感情,将使学生从情感上对教师认同,进而把情感上的认同迁移到学科学习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建立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热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

1.处理好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和蔼可亲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思想,与学生平等地讨论、交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

3.以极大的热情走上讲台,并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经常环视全班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要感觉到讲台是老师施展才华的地方,我每次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一个知识点后,都会环视全班学生,当看到多数学生回报我以会心的点头时,就知道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教师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使师生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要使学生愉快地上好每一堂n,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例如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力,它可以造成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目的。教师以一个谜语、一则故事、一句成语、一幅画等,结合学生动手实验或是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头,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如讲授“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教师的导言可以从提问着手。如:“同学们,我们平时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是生物吗?”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同样结尾对本课的总结,以及对下节课的展望也很重要。设置一个悬念或结尾,留有余地,打个问号,引起共鸣。如在上完“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后,我问学生:“基因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的传递有什么规律呢?”“亲代的性状一定会在子代身上体现出来吗?”“子代为什么会出现亲代所没有的性状呢?”这样为下一节课“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设了“疑”,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认真思考,在下一节课认真地听取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解释。

四、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在课外活动中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展、体验,做到教、学、用三者统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结合教材,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生物园开展活动。如教学植物的类群后,组织学生在校园和植物园里认识各种植物。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益虫益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思想感情。

第9篇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根据目前的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学生要么安静地听,要么记笔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再将学生引导入生活情境中,就能够充分调动其学生的探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生活情境:遗传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就像你和父母在外貌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经常也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有的人长得很高,但是他的父母身高却很低,有的人是单眼皮,但他的父母却都是双眼皮,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是为什么呢?学生在了解这样的带有生活性的问题后,就会很容易被调动起兴趣,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讨论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生活类教学资源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即使教材编写得很合理,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情况不同,教师还是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能一味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生活类教学资源,让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酶的催化作用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题目:在清洗牛奶污渍时,我们选择加酶洗衣粉能够达到很好的清洗效果,那么洗衣粉中在此时起主要作用的酶是什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用对象来分析,加酶用来清洗牛奶,而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由此可以分析得知,此时主要发挥作用的是蛋白酶。

三、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物,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充满了形形的各种生物,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从生活实际中发掘生物问题,设计适当的生活化情境,把教材中抽象复杂的生物专业知识,与生活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课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亲身体验,从而得到最直接和贴近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化内容,在课堂的开始,问学生“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折射了什么样的生物知识呢?学生最直接的想法是大树将阳光挡住了,树下的温度就会低一些,这是一部分原因,但应该归属在物理知识中,而生物原理是什么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在进行蒸腾作用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思考,慢慢发现课前问题的答案。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时,会将水分子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最后在课下,学生在路过校园内的大树时,就会亲身感受到蒸腾作用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原本复杂、看起来远离生活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起点,以实际的生活现象为依托,逐步引出对生物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明确生物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安排生活化教学作业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一般会选择题海战术,为学生安排数量大,类型多的题目,这样的课后作业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很多负担,而且枯燥的作业也会让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降低。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安排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到当地主要发生污染的地方,了解污染的类型、程度以及原因。在进行小组实践探究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问题,可以是噪声污染对附近动物的影响、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等。学生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制定出具体的探究方法,然后再分工实际执行,最终总结每个人所获得的成果,完成探究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楼王初级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62-01

我是个喜欢课堂热闹的人,课堂上活跃的气氛,面红耳赤的争辩、闪耀着灵性的推理与反驳,时时会让我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惊喜,这也正是我们生物学科的学科本色。我认为初中生物课堂就该体现生命鲜活的特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这样的课堂,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现与同行探讨。

一、 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起来的土壤

让课堂“活”起来,敢活是前提,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处处放得开,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这需要老师给他们营造宽容民主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有安全感,不怕说错。教师一进教室就给人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尊重学生,让学生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进而“竞其能”。学生不敢举手往往是因为怕犯错误,我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本来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大家还小,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让学生因出错而感到老师的引导、点拔,体会到老师的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告诉学生,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一种观点与一种观点交换就得到了二种观点。鼓励学生心中有疑就举手。甚至可以打断我的课,因为问题有时一闪而过,过而就忘。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大胆质疑,可以针锋相对,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课堂有时象一片原野,没有精心修理的花圃那样有序,‘但只有这里才有“灵芝”,才有闪光的“金子”。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交流时,有同学打断交流:“老师,只要给我一只鼠妇我就能证明鼠妇不怕光!”“哦,你说说看”,“就象有的人长年呆在地底下暗处,突然见到太阳光,眼睛会瞎的,鼠妇只要一直让它在光下生活,它就会适应的。”另一个同学接着问“如果鼠妇一生下来就在光下,它还会怕光吗?”这样闪耀智慧火花的问题只有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生成。

二、 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活”起来的保障

老教师常说,教材钻得深,情况摸得透,课才上得活。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常言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熟能生巧,这里的知已知彼,我认为就是一个精心预设的过程。课要真正活起来,课前一定要精心预设,多设计多创造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的机会,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充分表现他们的智慧与才能,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一)“预”教材,让学生的身体“活”起来

学生敢“活”了,教师就要多动脑筋,多想点子,多给学生一些“活”起来的机会,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初中生物新教材有许多内容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的,在备课中不难发现,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有①操作类:甜酒的制作、小麦种子的萌发、生态瓶、细胞模型的制作、植物的扦插等等。②创作类:如《生物圈》中让学生写“假如我是火星上的一只小白兔”,学完消化系统后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片小短文。③表演类:如“血型的发现”可以设计成学生表演发生在十七世纪的输血场面,课前让学生准备,并参与指导效果会更好。再如“西瓜子历险记”,在性格内向的班级,我让学生写作,择优展览,并送校文学社,而在性格外向的班级则布置学生表演,精彩的表演还被邀去其他班级再表演,另外还有讲故事、辩论、抢答比赛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动起来。④调查类:如调查、参观、访问、测量、查找资料等。这类活动一定要事先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才会有成效,否则往往会流于形式。如“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前准备:A.分组:根据具体情况分六大组:①阅览室调查资料组;②奔牛医院外科、妇产科调查组;③网上查阅组;④散户调查组(家长、亲戚是医护工作者);⑤常州血库调查组;⑥采访输过血的人。B.与学生一起设计“调查方案”供参考,让学生的调查不流于盲目;C.给外出调查的学生开了一张正规“介绍信”,使活动显得真实有意义,也便于学生活动,利于得到他人支持。D.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时间。E.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教师心中装着学生备课,总有学生可以做的事,不要太拘泥于课堂秩序与教学任务,初中生物的教学以兴趣为主,方法与知识最佳的呈现方式是融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感悟与体验。

(二)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但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锻炼其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预“问题”就是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各种方法,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无疑问处、枯燥处以及重点与难点处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石激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学生认为没问题,这时设问“为什么用生理盐水,用纯净水行不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节,去发现问题;植物茎的结构,知识性强且又枯燥无味,准备问题如“为什么在树皮受到损伤处有瘤状物?” “树的年轮是怎么回事?”“在野外迷了路,为什么可以根据树冠或年轮来判断方向?”“旅游时有时会看到有的树心都空了还枝繁叶茂,为什么?”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重点与难点处巧设问题,帮助学生层层揭开知识的面纱,如《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1)、对叶处为什么要进行暗处理?(2)、部分叶处为什么要遮光?(3)、用酒精褪色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判断叶在光下制造了什么物质?在学生粗枝大叶处、漫不经心时、思维处于低谷时激起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善于思考,这样的思维在课堂中培养。在课堂外就会开花。如沈昕同学发现苏果超市门口有棵树,被人去了一圈树皮还没死(因为课堂讲到人怕丢脸,树怕去皮)。我们一起去看了那棵树,是一棵健壮的香樟,主干被人剥掉了整整一圈树皮,没死。我查阅了资料知道,在果树载培中,有时夏天在果树主干的下部剥去一圈树皮,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这样经过环割的果树,当年一般可以显著增产。 课堂一起分析讨论,进一步弄清了形成层的作用及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运输。我相信灵活的思维与老师平时启发式的设疑是有因果关系的。

预问题还可以这样理解――预问题的答案,如《病毒》一节的教学,课前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充分备课后,上课先让学生来提问,把学生想了解的所有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解答。解答的方式有师生互答,生生竞答,解答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是热烈地争论的过程,虽然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一次提问与解答都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更是生物课堂这一湾湖水中的每一次风动,风起浪涌,思维活起来了,课也活起来了。

三、鼓励欣赏的课堂评价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

要让学生每堂课都有参与教学的热情,只有不断要让学生每堂课都有参与教学的热情,只有不断的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不断尝到}戊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这就是评价。评价是课堂“活”起来的动力,更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丰富潜能,他们的潜能象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利用我们的评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潜能,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互动双边教学 教学信息反馈 课堂学法指导

生物学科对中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知识枯燥,学生很难把内容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优化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无疑是摆在生物老师面前的艰巨的任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生物是中考科目,很多学生死学硬背,强化记忆,使生物课堂成了背诵的课堂,成了记忆的课堂,而忽略了理解,忽略了分析,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抓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第一要义。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生物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那么,兴趣源在哪里呢?

1.把学生的思维转到事物本质上去。兴趣能帮助学生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可以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后,会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带着兴趣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课外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我还让学生课外完成教材中的动手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二、提倡互动双边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互动才能让效率提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

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1)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2)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在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得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注重教学信息反馈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生物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我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四、加强课堂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语),“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曾提到:“教师最大的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教师用贴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兴趣,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标本或模型导入──形象生动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认识生物”这节课就可以将能收集到的实物带进课堂,如含羞草、金鱼、珊瑚标本等让学生认识从而展开对生物特征的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则准备好常见的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帮助同学们对比观察;在学习“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展示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实物标本,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运用生物模型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如在学习躯体运动的形成时出具肱二头肌相关的模型,直观地显示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学习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心脏模型、眼球模型等进行观察和拆分,可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质疑导入──启动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从疑开始的。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触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这样设疑很好地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们的长相、体态等方面既像母亲又像父亲,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蒸腾作用这部分时先给出一些数据:一株玉米出苗到结果一生需吸收200kg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三、诗歌导入──情趣盎然

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学习藻类植物时这样引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春天气温升高,水里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荡漾着绿波。李商隐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难道真的春蚕丝尽就死了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化作茧”并没有死!宋朝诗人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辛弃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为什么鸣叫?从而引出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

课前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诗歌接力比赛,猜测诗中藏有什么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这些花儿为谁而开?引出“开花结果”的内容。这样导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整齐洪亮地接完后面半句诗,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能高效率地在快乐中学习。

四、体验或实验导入──身临其境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法或亲身体验法导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时教师演示:① 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糖不见了。再尝尝水,水有甜味。② 滴一滴红墨水在水杯中,观察水慢慢被染成红色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展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的口感,推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时,事先选中一名同学并蒙其眼,让他将手伸入准备好的牙签盒中,只见他一触及牙签就大叫并缩回,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引出该课题。俗话说“生命不停,呼吸不止”,同学们,你们会呼吸吗?摒住呼吸试试你能持续多久,有什么感受(强调安全情况下)?让学生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引出“人体呼吸”内容。再比如上课伊始教师让某学生在闭目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一样。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凉热等?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般用眼看就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内容。

五、人物故事导入──开拓视野

采用寓意深刻、轻松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如教师通过讲述前几年美国探索火星和土星的故事引出“生命的起源”;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谈到“生物变异”。“眼与视觉”教学时可这样引入:从飞在生前曾留下了捐献角膜的遗愿,他死后捐献角膜使五个人眼睛恢复光明。角膜在哪?近视眼、青光眼和白内障又是怎么形成的?用故事导入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著名人物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谈话导入──亲切自然

谈话法导入比较自然,可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心理。如“人的生殖”一节的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家预习得最好的一章,之所以预习得这么认真,说明大家对自己身心健康非常关心和重视。从本课开始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关于自身的科学。”初中生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和神秘感,早就偷偷地把“生殖”一节看过了,这是情理中的事。教师掌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用“预习最好”四个字巧妙地抖落了学生的这个秘密,谐趣产生了,再辅之以正面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地排除了因腼腆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

七、多媒体导入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渲染情感

上课时运用适当的音乐渲染背景气氛,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融情于课。如由祖海的“爱在天地间”这首歌引出人们关爱艾滋病人、甲型流感病人,从而引出“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通过“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的渲染,能唤醒人们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图文导入──启动思维

利用多媒体平台提供该课题相关的图文内容,让整节课更加的丰富和饱满,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致同学们”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也是学生对生物的初步认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导入。如先用真实的图片展现21世纪人类的几大挑战:粮食缺乏、环境危机和人口膨胀等,再介绍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否通过倍性育种、组织培养和生物杂交等生物技术培育出超级玉米、会飞的豹子、斑马象?在夸张、怪异的生物图片面前,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马上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3.动画或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将教材内容与动画、视频等媒体技术整合,加上教师精练、生动的解说,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如在屏幕上展现三维立体人体骨骼的转动和行走动画,配以动感的音乐,老师说明这节课学习内容为“人体骨骼的组成,儿童坐、立、行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后果及原理”,这样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资料:

1.杨守菊等: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中学生物教学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