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数字化管理

合同数字化管理

时间:2023-06-07 09:3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数字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数字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化;档案管理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146-02

1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经济效益。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第2篇

(一)全面考虑各种实施要素

明确目标后,应确定各种实施要素,即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重点发展项目,如全文信息化项目、局域网数字化服务项目、广域网信息服务项目等等。各种实施要素需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可借用某些指标性体系。

(二)保障系统的建立

构建保障系统也是为了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保障系统指的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体制、运行及保障机制。即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及实施需要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支持,更无法脱离保障系统。

二、加快立法,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法律效力

(一)加快立法

我国已经颁布了《合同法》,其中涉及到电子信件、合同、电报、传真、电子信息交换、邮件等等有形的内容形式,对于实现我国数字化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对破坏政府信息的违法分子进行了刑事及行政责任的规定。就某种意义而言,伪造电子档案数字签名的后果,和破坏印章、文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如今,逐步实现数字化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除采用技术、方法来保障其完整性与可靠性以外,还应加快立法,明确其法律地位。

(二)加强监控,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法律效力

为了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具有足够的法律效力,不少国家纷纷制定标准化监控及管理程序,以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重要性。在完善的监控程序及高效的管理体系下,想要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非一件难事,但是,应当注意把握前端控制及全面管理的思想。除此以外,应当着重强调的一点是电子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著作权及数字化权等问题。目前,不少法律案件均涉及到数字化权问题,为保障著作权者的合法权益,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中,应对档案来源进行鉴别,看其是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若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内,应全面考虑档案信息数字化权问题。若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则无需考虑这些问题。同时,还应确认档案信息的所有权,数字化档案信息仍属复制行为,必须同著作权人积极协商,给予其足够的报酬,并获得其许可之后,方可将其档案信息收录数据库中。

三、引入新型安全技术,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建筑;比利时安特卫普闸门项目

1 焊缝信息统计

比利时闸门业主需要对焊缝信息进行统计,要求项目部制作整个项目的焊缝信息清单。若人工方式完成此项工作,耗时较长,费用较高,为此项目部与研发人员共同探讨采用焊缝信息管理系统完成的可行性,经讨论,焊缝信息管理系统仅需做很小的改动即可满足比利时闸门焊缝信息清单生成的要求。最终通过焊缝信息管理系统协助比利时闸门项目部完成5万多条焊缝的清单生成和模型中焊缝信息的集成,圆满完成了业主的需求,增强了业主对业务能力的认可度。

2 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

(1)通过完全自主开发实现基于tekla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够实现焊缝的设计、制造、检验等信息在三维数字化模型中的高度集成。(2)通过焊缝坡口库的创建,能够按照制定规则自动生成焊缝编号,生成焊缝信息数据库。(3)实现焊缝按类型筛选、修改和统计的功能,便于对焊缝进行精细化管理。(4)通过焊缝地图的自动生成功能,实现焊缝检验申请单自动生成,焊缝检验结果的便捷录入。(5)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比利时闸门和钢桥的结构进行重要的转运和吊装计算,保证结构自身及施工的安全。

而这项工作为其带来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下:(1)焊缝信息管理

具有全面化、集成化、可视化和自动化;(2)通过对模型中所有焊缝的长度,面积,重量等信息的分类统计,与原合同数据进行对比可快速计算焊缝变更量;(3)改变以往统计焊缝的方式,采用电算化处理,准确、快速;(4)满足业主提出的焊缝信息统计的要求,预计为项目争取合同外变更合同额170万美元。

3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比利时闸门项目中的应用

建筑行业的BIM技术应用已经很成熟和广泛,钢结构制造中也越来越多要求进行BIM技术的应用,BIM技术的基础就是数字化模型的建立,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工艺制造信息、焊缝设计信息、计划进度信息等制造信息在数字化模型中的集成,是BIM技术的应用的基础核心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为公司后续推行BIM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钢结构详图设计软件逐渐从二维转向三维,目前钢结构行业中比较常用的三维软件有Tekla, revit,Solidworks, Pro/E等,但是无论哪个软件,在建模阶段都很难对焊缝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焊缝编号、焊缝信息统计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这对后续的焊材采购、车间生产、质检控制方面都带来了不少麻烦。目前国内外钢结构企业较为常见的做法为:

(1)焊材采购方面。根据类似项目按钢结构吨位对焊材进行预估。焊材实行分批采购,后续不断进行修正。这种方式对订货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采购量到最后往往都偏大。(2)焊缝追踪方面。通过手工在模型外编制焊缝地图,然后将图纸和编号传递给质检部门使用。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信息传递性差、逆向查询性差。(3)车间生产方面。根据施工图纸中标注的信息和焊接工艺评定来完成坡口准备、装配、焊接、探伤工作。最后将这些信息与焊缝编号对应,填入表格。这种方式在实际车间使用时质检员需要参照图纸、焊缝地图、焊接工艺评定等多份文件,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4)施工队结算方面。目前主要根据项目类型、按吨位进行结算。这种方式较为粗放,对工作量的计算不够精准。

焊缝信息管理在钢结构项目中是一个工程量较大,耗费人工时较大的工作。采用二维绘图的项目进行焊缝信息的整理和统计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数万条焊缝需要进行编号、坡口类型、计算焊缝长度、标识连接零件、注明检测要求等工作,几乎要花费数月时间投入多人才能完成。

在Tekla三维建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API接口采用C#编程技术,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焊缝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焊缝定义和编号技术开发,实现对Tekla模型中每一条焊缝进行编号,编号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并且能在模型中进行相应的定位。通过自定义坡口数据库模块的开发,实现焊缝的坡口型式、焊缝类型、焊接方法和检验要求等信息在三维数字模型中的创建。通过焊缝信息管理模块的开发,实现对焊缝长度、焊缝种类、耗材量和焊接工时等的统一管理。将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的统计工作,采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通过自动绘图模块的应用,自动生成焊接检验用的焊缝地图。

该技术预期产生的效果如下:(1)焊材采购方面。通过统计模块将定义好的焊缝进行分类统计,实现焊材的消耗量精确统计,以此作为焊材采购的参考数据,提高焊材采购量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人员强度。(2)焊缝追踪方面。通过焊缝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焊接检验所需的焊缝地图,既节省大量人工,又提高了焊缝地图的准确性,也容易进行焊缝的逆向查询。(3)车间生产方面。通过焊缝信息管理系统的精确统计,可以根据NDT探伤要求,生成探伤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焊缝的所需信息一目了然,降低工作量,提高效率。(4)施工队结算方面。焊缝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出每条焊缝的焊材消耗、焊缝长度和焊接工时等信息,为施工结算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主要创新点有三个:(1)实现焊缝的设计、制造、检验等信息在三维数字化模型中的高度集成。(2)在模型中直接生成焊缝地图和各类焊缝信息统计报告,改变以往焊接地图、坡口通图采用人工编制的方式。(3)实现焊材采购量、焊接工作量、探伤工作量的精确统计,改变以往根据经验估算的方式。(4)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大重型性结构的转运和吊装过程,指导工艺方案和安全措施的实施。

目前焊缝信息管理技术已在港珠澳大桥CB05项目和比利时闸门项目上进行应用,在三维模型中生成所有焊缝并统一管理,自动生成焊缝地图和各类焊缝信息统计报告,计算焊材采购量、焊接工作量及探伤工作量。经过在项目上的应用,结果较为理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后续会将焊缝信息管理技术与BIM技术向结合构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逐步用在所有类型钢结构项目中。

参考文献

[1]董晶.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1,08:147-148.

第4篇

投标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获取客户订单的主要模式,投标完成的订单以项目的形式立项,进而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市场部投标完成的项目需求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至设计院(部),具体流程如下:(1)设计院(部)依据项目的基本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完成的图纸交付给各制造主体进行制造,同时并行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2)技术部根据设计完成的图纸进行技术准备,处理产品的物料信息和制作信息,并将物料信息传递给采购部,将制作信息传递给生产部和储运部等部门。(3)根据技术准备的结果,采购部进行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采购,生产部进行产品零部件的制作,采购入库的原材料和生产制作完成的成品经质量部质检合格后入库。(4)在项目产品制作完成后,储运部根据装箱单进行发运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将产品交付业主并进行现场施工。结合以上生产制造流程,进一步对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项目主导下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从制造过程控制、物流控制和资金流控制的角度构建系统的业务流程主线,划分出基于项目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主线、基于项目物料需求的物料流控制主线和基于项目收支的资金流控制主线。

1.1基于项目装箱单的制造过程及多层次视图控制由于建材装备产品的大型化、复杂性,导致装备产品的零部件众多、生产周期长。产品的多主体制作、分期交付、拆解发运和现场施工使得建材装备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产品制作,而且需要考虑发运和现场装配。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制作、发运和装配的可行性,就需要有合理的装箱单对制造过程进行指导。装箱单是技术部在对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进行转化的基础上,由生产部、质量部和储运部等对装箱单信息的进一步完善而形成的指导性文件,其包括制作内容、制作工程量、尺寸信息、装箱标识等信息,是项目最终交货的依据,也是制造过程中计划制定、任务分配和工程结算的依据。装箱单信息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制作工艺信息、检验信息、其他信息等。在信息的存储过程中,各类信息以面向装箱单的具体零部件为对象进行控制,以便后续信息的处理和集成。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过程控制和进度监控两方面内容。(1)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以项目为基础,将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质检人员和库管员等通过装箱单进行有机整合。图2所示为基于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制作、质量报检、进度控制、入库和发运等基于装箱单的一系列流程。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技术部、生产部、质量部、储运部等根据装箱单组织部门工作;②提高了系统的数据集成,减少了各部门的重复工作;③具有数据的可追溯性,能够根据装箱单进行信息跟踪和反馈。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过程控制以及制造过程信息的追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这种基于项目装箱单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掌控和管理项目的生产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因信息的闭塞导致的失误,从而保证项目交付的及时性。(2)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项目进度的监控是保证项目按期交付的重要手段,其中如何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进度控制的关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以工程量作为结算和交货的依据,而这一依据是以装箱单为基准,因此,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方法,通过工序层视图、部件层视图、设备层视图、项目层视图四个层次进行控制。图4所示为多层次视图监控模型,表明了各层次视图之间的连接关系。

1.2基于项目物料需求的物料流控制物料是生产制造活动的基础,物料需求来源于技术部根据产品BOM信息汇总得到的物料信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用装箱单指导生产,根据装箱单及图纸信息领取物料,整个物料流动过程中,根据物料的计划跟踪号(由项目、计划批次及物料类型确定的唯一标识)对物料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控制,图5所示为具体的物料控制流程。基于计划跟踪号的项目物料流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以项目为源头,通过计划跟踪号来唯一标识物料从需用计划、占用、代用、询比价、订单、入库和出库等流动过程,可追溯性强;②便于统计和对比项目物料的需求量、购买量、入库量和出库量;③能有效避免物料的错领、超领等问题。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物料需求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控制提供了基础,也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1.3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及预警控制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驱动力是利润,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利润,需要对项目的资金流进行控制。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是严格区分项目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收支的统计控制资金的流动,同时对超出项目资金计划的资金流进行预警,避免事后被动的成本统计,便于事前主动采取控制措施。以下结合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从控制和预警的角度构建资金流模型和预警模型。(1)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合同主要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委外合同、运输合同和其他合同五大类,其中销售合同是作为收入类的合同,其他四类合同是作为支出类的合同,另外还可能发生资金流动的是项目的索赔,既存在收入类的索赔,又存在支出类的索赔。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项目收支的特点,提出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如图6所示。针对项目合同,分别统计收入和支出,其资金流的控制分为两部分:①针对项目合同签订金额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合同金额;②针对合同结算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按收付款统计的项目合同的实际结算金额。(2)项目资金流预警模型目前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过于被动,缺乏资金流动的事前预警,即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是事后的统计和分析,此时项目往往已经发生超支,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或超支的资金无法提前预警。因为在信息管理平台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支撑,所以提出基于内控指标体系的资金流预警策略,即在项目执行前针对不同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内控指标标准,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发生值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实现部门级、主管领导级和总经理级的多级预警。图7所示为基于内控指标的多级预警模型,假定对项目Project进行内控指标预警。

2制造过程协同与数据集成

为支持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三大业务流(制作流、物料流、资金流)以及多制造主体平台的系统集成,在统一的架构体系下,需要对集团各制造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整合,即多制造主体之间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从而实现对项目的集团化管控。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集成的目的是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由于各制造主体在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和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多制造主体进行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满足多系统的数据集成以及管理审批流程的可重构,这也是制造集团数据集成和共享的基础。

2.1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由于建材装备制造集团的多个制造主体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其制造过程协同的实质就是围绕项目任务所进行的一系列制造过程信息的共享[12],主要包括两方面:①针对项目任务执行的制造过程信息共享,如制造任务计划、零部件的检验信息、发运计划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制造任务执行进度,通过及时的制造任务进度信息共享,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②针对项目任务执行过程的资源信息共享,如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库存物料资源信息,通过及时消耗库存的多余物料来减少呆料和滞料,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图8所示为建材装备制造集团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体系下,多制造主体进行制造过程协同的示意图,制造集团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不同地域的制造主体以及任务、资源等信息的共享。

2.2基于数据传输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技术数据的集成是将不同来源、格式、特点的数据在逻辑或物理上进行集中,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目前,在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了多种信息化管理软件,如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等,这些系统在物理上分离,但在数据逻辑上关联紧密,由于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这是企业的基本现状,同时集团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迫切需要实现多个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在数据集成方面,常用的方式是联邦式和中间件模型[10-11],联邦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视图,但是需要在统一的数据库架构下同时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控制,由于各系统是封装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中间件[11]是独立于异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在实施上较为容易。为了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集成,本文提出一种可配置的数据传输中间件来满足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集成需求,该中间件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的传递,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图9所示为数据传输中间件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根据异构系统下的数据集成需求,通过模板编辑器定义模板,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平台数据与异构集成平台数据的对应关系、一些特定数据信息(如单据编号、产品代码等)的创建及匹配方法,以保证数据在异构系统的可追溯,同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集成需求定义不同的模板,组建模板库;最后根据实际的数据集成需求从模板库中调用对应的模板,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与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和OA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分发共享。

2.3基于权限与重构的流程重组技术由于制造过程中数据的流转在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需要对其流程进行变更、优化和重组,例如,企业传统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确认发票和入库单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部添加发票信息财务部钩稽发票”,在这一流程中,储运部和财务部存在重复性工作,储运部已确认发票信息,而财务还需要重新添加后再审核;优化后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添加发票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审核钩稽发票”,减少了储运部和财务部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企业在单据审批时,为了保证审批的合理性和效率,在审批的权限和流程上也存在重组和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需要具有柔性,能通过简单的配置快速适应流程重组的变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与权限结合的流程重构方法,并在管理平台中进行了应用,具体的流程如图10所示。该配置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权限和流程配置相结合,配置方法具有柔性,对于重组或新增的流程,由管理员设置数据的流转模式,如串行、并行、串并综合等,并确定处理人员,每一个人员对应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在实际应用中调用相关的审批流程,按照配置的串行、并行或串并综合的模式实现数据的流转。

3应用案例

基于上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流程管理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和Mi-crosoftSQLServer2005平台上,利用Microsoft.NetFramework3.5等工具开发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进行了实际应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是中国中材集团旗下的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专业化分工原则、集旗下全部装备资源组建的从事装备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下属12家建材装备制造基地,各制造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展开,以适应集团化制造模式下的信息集成和管理需求。目前,数字化管理平台已经在中材装备制造集团下属的中材(天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和唐山海港中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行了应用,在业务管理、流程审批、计划控制、成本管理、需求传递的及时性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按部门划分,包括待办事宜、办公管理、考核管理、市场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储运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1所示。图12所示为项目的添加界面,在合同投标完成后,由技术管理人员添加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的名称、编号和日期等。图13所示为各部门汇总到采购部的物料需用计划,由储运部进行库存的占用和代用后,采购部生成询比价单及订单,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图14所示为生产部月生产进度管理界面,生产部可以根据技术部提交的装箱单及其工程量信息,结合月生产交包对生产制号及项目的进度进行监控。图15所示为质量部报检管理,各部门提交的报检计划由质量部进行统一质检,原材料及成品需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入库。图16所示为储运部库存管理界面,包括物料的基本信息、标识项目归属的计划跟踪号等。储运部根据订单进行入库,按照项目、生产制号进行出库。图17所示为合同收支界面,主要包括基于项目的各类合同的金额、收付款比较和索赔等。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物资采购 信息化

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仍然延用着传统采购的方法,即电话、直接见面或者是传真的方式,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讲,物资采购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首先,企业的采购人员对产品供应商进行寻找,对他们的产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查,例如上门调查、试生产、产品认证以及供货跟踪等来进行,从而看他们的产品与其所需的产品从数量、质量和价格上是否相符。产品供应商选定好之后,采购人员就会向产品供应商发出一份标有具体产品数量的采购订单。接着,供应商就会向企业发出通知,通知他们采购订单已经收到并且可以满足采购订单要求。当供应商把产品发出之后,会再次向采购人员发出通知以及产品的发货单。企业采购部门及相关部门在验收货物合格后出具验收单,供应商开具发票并办理出入库手续后由财务挂账并由相关领导签字后付款。在此期间,原有的采购订单发生变化时,此过程更为复杂。这一采购过程程序较繁琐,需要较长的时间,工作量很大,并且暗箱操作问题还存在其中。事实上,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常常会因为低效的商品选择过程、昂贵的采购成本、费时的手工订货操作和冗长的采购周期而被困扰着,对于价格变化快的今天,传统模式的报价方案根本无法适应,从而使得买卖双方在经济上都受到损失。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为企业采购提供了较新的模式,从而使采购效率提高了,采购成本降低了,从而使企业获取了更大的效益。

一、国有企业电子采购的必要性

首先,电子采购使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与传统的采购方式相比较,电子采购从人力、物力到时间都有所节省,并且更加高效。并且与处理、管理订单有关的交易所用的成本占采购原料总成本的40%左右。在线采购不但便宜快捷,而且减少了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失,从这方面讲,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采用电子采购来进行,过程成本降低了90%;对于采购产品的直接成本来讲,价格减少了11%。其次,电子采购扩大了采购范围,提高了采购质量。网络没有地域的限制,这是网络的一大特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通过网络来进行,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产品供应商,使采购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从而无论是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还是产品服务上都实现了最佳选择,并且使企业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再次,电子采购缩短了采购周期,使得采购效率大大提高,采购的人工操作失误也大大减少,并且库存也随着降低。传统的采购中,采购方与产品供应方由于信息闭塞,需要了解很多的信息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而电子采购系统的运用,使采购方与产品供应方获得其所需信息更加便捷,从而缩短了企业的原有周期,同时库存也有所降低。最后,电子采购使生产销售公司的供应链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个订单信息流。由于从客户服务者到网络为基础的技术转变,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相统一的数据库,全面改造了企业的价值链。也为企业通过此供应链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与各种层次的供应商交换意见提供了便利。

二、国有企业原有物资系统主要问题

首先,异地办公很难实现。采购人员出差频率较高,导致不能技术完成某些业务员,因此,使得物资采购系统的可用性和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仍需手工完成。信息查询,招投标评价,物流配送等等需是手工作业,信息传递滞后,使得采购和物料的领用时间被延长,并且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被消耗,同时造成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很难掌握最新的产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市场行情;再次,重复劳动,信息利用率低。采购合同、收料信息、发料信息等不能实现共享,造成各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完成业务处理;第四,采购业务实施全面动态监控较难。采购的整个过程人为因素较多,并且难以排出,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流失;最后,供应商管理薄弱。没有合理的评估系统,对供应商的服务、交货、价格、质量等信息无法充分利用,缺乏对主要供应商的管理能力。

三、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发展过程

物资采购信息化实施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采购数字化、采购一体化、采购虚拟化、采购智能化。本文主要对采购数字化和采购一体化进行分析,因为采购虚拟化的应用领域目前是有限的,采购智能化的理论与技术的限制,使其还不能广泛使用。

1.采购数字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常常所说的电子商务,其实就是采购数字化,它是采购信息化的最初阶段。事物状态的属性就是所谓的信息,信息能直接被处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数据。数字化的实现就是通过数据将事物状态的属性表现出来,从而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实现信息化,促进采购业务和管理的发展。国有企业涉及到的数字处理对象主要包括订单、供应商、资金和产品。

(1)订单信息。采购信息中订单是最基本的元素,订单主要包含产品、供应商和资金三个方面的信息。采购数字化的核心也就是订单信息数字化的实现。也可以说,订单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的实现也就意味着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2)供应商信息数字化。使得信息保存和搜索更加方便,并且也为信息更高级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供应商信息包括很多指标,主要有供应商资信、交货质量、报价和及时性等。常用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系统),SRM系统的运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并且有助于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通过对供应商的筛选和管理使得企业长期采购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3)资金信息。资金信息是采购数字化最先被数字化的。由于财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采购信息的处理更加便捷,对于所需各种数据能够随时获取到。企业目标实现的最主要对象就是资金,尤其是控制占有大量资金的关键性设备,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具有直接影响。

(4)产品信息。为了使采购质量得以保证和提高,产品信息实现了数字化。在采购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采购质量,而且采购质量也是采购最难信息化的部分。目前,部分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主要通过数字标签和无线射频技术来实现,从而获取采购的信息。

2.采购一体化

采购一体化就是指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理论支持下进行流程重组,从而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实现更好的采购。实现采购一体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采购数字化,它实现采购信息的共享应用时通过采购数字化提供的采购信息来进行的。

(1)从资金流来看,在国有企业外部,采购一体化是需要信息化金融来作为基础支撑,从而使得支付收款、成本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在国有企业外部,原有的MIS系统集成是需要进一步来实现的,而对于资金管理来讲,其实现是通过流程重组来进行的,从而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2)从实物流来看,在国有企业外部,采购一体化需要信息化物流的基础来进行支撑,从而其所需采购物资装载、运输、分发及相应的管理控制得以实现。采购一体化结算完成的标志就是采购的三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在企业能够很好的进行。

四、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具体措施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物资采购要经过网上招标、网上拍卖、网上报价、网上产品目录、电子合同这五个关键步骤。由于企业经营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国企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措施:

1.必须尽可能地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通过网上招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消息覆盖域,增加承包商、供应商的数量,加大相互竞争,从而迫使其降低利润,突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

2.网络监察系统实时监控,采购过程必须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参与者要能够从电脑屏幕上看到整个招投标的动态过程,使采购过程更直观、更规范。

3.要促进采购管理的科学化,使决策依据更加充分。物资的需求信息、询报价信息、审批信息、合同信息等必须永久保存在系统中,以方便各级经过授权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阅、查询、分析,实现了采购数据的永久追溯。

4.电子盖章技术必须确保合同安全合法。这样才能避免法律纠纷,同时也便于将来合同的管理和查询。

五、完善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进程需注意的问题

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的信息化进行时,要根据其自身独特优势,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规范:

1.加强采购数字化。(1)建立物资信息的动态化跟踪管理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库存查询、单据查询、物耗查询、合同查询、计划与合同分析,并据此编制短缺前的采购计划,有效防止生产中断,提高物资管理水平。(2)建立对供应商的档案化管理机制记录供应商成交的数量、价格,及时性等指标,通过指标分析,实行考评动态管理形成货源稳定、质量优质、价格合理的供应商伙伴关系,通过长期协作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分散采购带来的质量差等弊端。(3)同时对市场上的供应信息加以记录分析,并以之与供应商的供应信息相比较,准确把握各种需求物资的市场走向、精准价格、需求等信息,避免盲目采购。(4)深入浅出地汇集需求信息,物资管理部门要深入生产一线听取生产部门对物资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精准生产需求、有的放矢,同时也为评判供应商实施等级化管理提供了可行条件。

2.进一步规范政府的采购流程。其能够促进国有企业采购信息化的实现。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各自为政,各采购机构之间没有统一的规范,经常会发生做法不统一的现象,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没有足够清晰的职责,另外,国有企业物资采购受到了采购机构和社会中介挣业务的影响。物资采购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统一操作流程有很大帮助,统一操作对于一些因机构分设、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冲突可以有效的进行避免。

3.有效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和系统平台。在此过程中,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 规划是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并且由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执行机构联手,来共同制定。

4.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但是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还需要认识到国有企业采购的有些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靠简单的市场竞争来进行。另外,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吸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的成熟技术。

5.电子招标采购方式。电子招标采购方式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使传统的招标过程电子化管理和运作。传统方式招标采购作为一种交易模式,很难体现招标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优点,而且,传统招标操作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运作成本较高,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电子招标采购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开、公正、公平,而且采用电子招标采购避免了招标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减少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电子招标也大量地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电子招标平台在线的可导出数据表单可随需自动生成各种统计表格供查阅,帮助企业从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招标业务的宏观监控和科学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六、 结语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大内容,并占有一定份量。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电子采购的必要性、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发展过程以及完善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进程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的具体方法:“加强采购数字化”、“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对网络资源和系统平台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电子招标采购方式”,这样能够使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哲.论采购信息化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06).

[2] 冯正秀. 电子商务在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商业, 2010, (05) .

[3] 邹小兰,关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分析[J]. 特钢技术, 2009, (02) .

[4]武付军.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州煤炭, 2006, (S1) .

[5] 余昕.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9,(08).

[6] 刘斌. 论企业信息化采购的优势及其发展对策[J]. 中国市场, 2007, (49) .

[7] 周翔,唐立新. 信息化在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 (06) .

第6篇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1993年3月12日,张丕基与音着协签订音乐着作权合同。合同约定:张丕基同意将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制发行权授权音着协以信托钓方式管理;张丕基保证享有授权音着协管理的权利;音着协对张丕基权利的管理,指同音乐作品使用者商谈使用条件并按音乐作品使用情况向张丕基分配使用费,上述管理活动以音着协的名义进行;张丕基应将授权音着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向音着协登记,并为此填写由音着协提供的作品登记表;音着协为有效管理张丕基授予的权利,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向侵权者提起诉讼,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有效期为3年,至期满前60天张丕基未提出书面异议,本合同自动续展3年,之后亦照此办理;合同中所称的音乐作品指张丕基现有和今后将有的作品;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诉讼中,张丕基出具证明,认可与音着协签订的合同续展至今。张丕基虽未就《乡恋》向音着协填写“作品登记表”,但双方合同约定张丕基现有和今后将有的作品均授权音着协进行管理,该音乐作品在张丕基授权音着协管理的范围之内,对此,张丕基与音着协并无异议。

    1999年3月16日,文化部下达了文艺函11999]510号《文艺部关于举办“庆祝50周年中直院团评比展演”通知》。1999年8月2、3日,东方歌舞团为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评比展演活动,在世纪剧场承办《东方之花》晚会,东方歌舞团共获取两场晚会票房收入119,733.33元。在该两场晚会上,东方歌舞团使用了张丕基作为曲作者的作品《乡恋》。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张丕基出证认可与音着协签订的音乐着作权合同续展至今,故音着协依据该合同主张张丕基作品的获得报酬的权利合法有效。虽然该合同中约定:“张丕基应将授权音着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向音着协登记”,但并不限制音着协主张张丕基作品获得报酬权。东方歌舞团在晚会中使用了《乡恋》这一作品,就应向音着协支付相应的使用费用。虽然《东方之花》晚会是依据文化部下达的通知举办的,但东方歌舞团是该台晚会的具体组织者,且东方歌舞团通过承办该台晚会获取了相应的票款收入,东方歌舞团应向张丕基托管的音着协支付使用费380.96元。

    东方歌舞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经审理,认为音着协依据与作者的音乐着作权合同向东方歌舞团主张权利,应予支持。在二审审理期间,东方歌舞团同意就所使用的歌曲作品《乡恋》向音着协支付相应的使用费,但认为原审法院计算使用费数额错误,也未能与音着协就使用费数额问题达成一致。二审法院依据国家版权局的《演出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确定东方歌舞团应支付的作品使用费。一审法院未查明《东方之花》晚会演出曲目数量,且将被使用作品《乡恋》的使用费全部确定给曲作者张丕基一人,导致所判定的给付张丕基作品使用费数额有误。故依法改判东方歌舞团给付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作品使用费174.30元。

    评析:

    一、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着作权集体管理,是指着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着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着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而出现了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着作权、介绍或者信托活动。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究侵权责任等。

    在我国《着作权法》中没有提及着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在着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着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其着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唯一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2000年8月国家版权局批准了中国文字作品着作权协会的成立,表明我国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集体管理制度多有探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确立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而且集体管理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问题也引起了版权界的关注。1999年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联合举办了有关版权集体管理的研讨会,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集体管理的影响及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的运作、信息领域版权和邻接权集体管理的经验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网站的迅猛发展使得权利人一般很难知道网络侵权事实的存在,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即使知道有时出于诉累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从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看,网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品,如要求他们逐一取得使用许可并支付费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很大优越性。从现存的着作权保护制度和国际上通行的的做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着作权行使用问题,除通过着作权人个人采取一定的措施行使和保护权利外,主要是通过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因此,着作权集体管理是适应网络环境的一种集中的、规模化的、经济的方法。根据国家版权局制定的《有关制作数字化作品的着作权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国家批准建立的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各类作品的利用,包括以数字化制品形式的利用。”除音乐作品由音着协管理外,其他作品在其集体管理机构建立之前,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管理。目前,中国文字作品着作权协会已经开始筹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作为集体管理机构已对制作数字化制品的着作权使用费标准和制作数字化制品许可合同的样式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还向各数字化制品制作、出版单位发出了通知,明确由该中心管理涉及数字化制品的作品,并自2000年7月10日起受理有关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业务。

    我国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已开始不断发展,但在实践中以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名义通过诉讼代表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案件尚不多见。1998年7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我国第一起以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为诉讼主体的案件,确立了集体管理机构在代表权利人方面的主体资格,为发展我国的集体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于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作为诉讼主体代表权利入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问题,可参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与音乐着作权人之间几个法律问题的复函》中所作出的较为具体的解释,即根据民法通则、着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着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着作权委托音乐着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着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着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此外,在前述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负责的数字化作品的集体管理制度中,也规定了“中心将代表着作权人或受着作权人委托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鉴于集体管理制度是保护权利人的着作权,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极为有利而且极为经济的制度,因而我国法律中应增加有关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确立着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并在实践中加快相关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本案可以看出,尽管音着协已经运作了9年的时间,其在运行模式、管理手段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对所管理的作品具体情况未作明确具体的登记,而且其对社会的公示方式也值得探讨。本案中东方歌舞团一审辩称不知音着协依何收取费用,也不知音着协管理哪些作品,这表明音着协对社会的宣传还很不够,同时也表明我国的集体管理制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7篇

1电子商务及其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及其分类目前,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美国政府、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给出的电子商务定义来看,定义不统一。但“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络从事商业交易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属于电子商务概念涵盖的范围。根据交易履行交付义务方式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分为离线交易(off-line)和在线交易(on-line)。离线交易又称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有形商品,例如衣物。购买者在网上挑选商品、支付价款,卖方采用传统的物流方式(如邮寄)将货物交给买方,完成商品的交付义务。由于离线交易方式没有脱离实物的传送,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线交易也称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无形的商品和劳务,如数字化后的电子图书、音乐、计算机软件、彩玲等商品以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数字化后的商品和劳务无法、也无需经由传统的物流方式购买和交付,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后,价款的支付以及商品的运送均通过网络完成。这种交易不需要交付任何有形商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将产品传输给买家;买家通过信用卡或电子货币完成支付行为。

1.2电子商务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具无界化、无址化、无形化、无纸化等特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新问题。其中,无纸化特点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影响很大传统贸易用各种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这种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且,电子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这使电子商务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隐匿化与无纸化特征。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也使得税务机关难以获得企业的交易资料,无法进行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2电子商务对帐簿、凭证管理的影响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额、进行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帐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但电子商务环境下,这种以纸质发票、票据、账簿等为征管依据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施。传统贸易下,纳税人用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和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其记录不易被篡改,即使被篡改,也会留下刮、擦、挖、补等痕迹,因此它们是税收征管的可靠信息来源,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的主要依据。但这些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由于税务机关对这些信息的来龙去脉追踪查询难度大、成本高,就会使税收管理工作在失去纸质的财务会计资料后变得十分被动;如果电子商务经营者不提供真实的交易信息,税务机关很难准确确认其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损益情况,税收征管因此失去可靠的基础。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交易内容及财务信息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3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中账簿、凭证管理的完善建议

电子商务中,由于记录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呈数字化,由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而且,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税务机关如果无法掌握纳税人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其税收征管工作也难以有效完成。但电子发票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电子发票是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由相关机构提供、经营者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一种电子凭证。电子发票的正常使用,必须以相应的技术规则为保证。

如为防止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填;为保证电子发票的真实,税务机关对企业申领的电子发票必须添加数字防伪标识;为防止电子发票的内容被修改,税务机关应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方式打开阅读,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为保证税务机关的稽查需要,企业填写完的电子发票必须经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等等。税务部门应当设计出成套的电子发票,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合同、电子票据、电子发票。2004年8月28日我国颁布的《电子签名法》使电子合同具备了法律效力《,票据法》也应明确电子票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应明确电子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发票的申领、填写、使用、保管、及缴销等相关程序。税务部门应积极与金融部门、电子支付公司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和使用电子发票。

第8篇

一、统筹规划 确立建设目标

出版企业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本单位实际,确立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目标。即:用户导向,统一思路,明确重点,厘清职责,形成资源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和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建设业务流程,为产品开发、销售和用户服务奠定基础。

按照这一思路,交通社确立了适应本单位实际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目标,并重点在规范数据加工、制定加工标准、做好资源规划和严格资源管理4个方面做好基础工作。通过市场比价和竞争性谈判,出版社确定了5家定点数据加工厂商,自主研发了元数据标准、存储标准和结构化标准,制定了排版厂上交电子文档规范格式和内容资源管理办法,确定了资源建设的重点、核心和切入点,提高和规范了数字内容资源的质量。

通过近5年的数字化加工,交通社已积累建设8000余种可直接面向用户提供阅读服务的高品质电子书、120余万个交通专业词条等高质量的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推出了数据库、U阅通等数字产品,上线了悦通网、交通标准服务网等数字出版平台。

建立内容资源矩阵是比较好的资源建设规划方式,有利于出版企业梳理资源现状,明确建设路径和切入点。

二、量力而行 明晰建设路径

1.明确资源获取途径

在开展资源数字化之前,出版企业应首先对本单位现有数字内容资源的存放环境、数量、质量(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格式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排查、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4种途径来进行内容资源建设:

(1)自主建设:主要通过对存量资源的外包数据加工和增量资源的外包开发制作两种方式完成。

(2)作者提供:借助协同编辑系统,从选题策划开始到交稿的全过程,由作者提供相关内容素材,并取得授权。

(3)外部购买:从满足资源的完整性、权威性需求出发,通过版权交易方式,购买相关内容资源。

(4)交换引进:通过虚拟积分、信用等级等方式授予用户一定的资源使用权,换取用户上传资源,并取得授权。

2.选取适合的切入点

(1)能较快产生效益的资源可优先。具体包括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间接为纸质图书做增值服务的资源、可以提升图书产品竞争力的资源、能满足用户一定需求的资源。

(2) 数字化工序容易的资源可优先。包括制作原版原式数字内容资源、收集数字化素材、易于拆分的内容资源。

(3)核心的、重点的资源可优先。包括企业独有的有充分竞争力的资源、有常销价值的资源、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资源。

(4)基础好的资源包可优先。包括电子文档保存质量高、完整、版本新、版权无争议且易于维护更新的资源。

交通社在选择数字内容资源建设的切入点上,以数字出版项目建设为抓手,把重点放在最核心的资源建设上。

3.制作适用的数字内容资源

(1)优先满足用户的需求。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2)确定适合的数字化加工颗粒度。针对不同资源类型,结合用户需求,分别加工成双层PDF、单层PDF、XML、试题、条目等不同类型的数字内容资源。

(3)根据用户阅读需求,确定要加工的数字内容格式,分别加工成PDF、EPUB、MOBI、TXT、video、movie、tif等不同格式的内容资源。

三、规范实施 确保建设质量

1.资源建设,标准先行

资源数字化之前,要注意建立或选择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分类标准、知识体系、加工标准、排版文件与封面文件交付标准、质量标准、存储标准、结构化标准、数据架构标准(DTD)和资源管理标准等,作为数字化加工的规范要求。

2.分类标引,规范加工

(1)对已制作完毕的数字内容,按专业属性进行分类和标引工作。

(2)对不同种类数字资源提出对应的技术加工要求。如要把图书数字化加工成双层矢量PDF文件,技术要求如下:

像素:彩色图片不低于600dpi,普通黑白图片或灰度图片不低于 300dpi;

纠偏:校正的图像允许的倾斜度不大于1度;

去污:干净、整洁和美观;

识别准确率:差错率不高于万分之三;

完整性:源文件统一,避免缺页少页多页现象;

一致性:页码顺序100%正确,文本和图像对应一致等。

(3)在数字化加工前,针对不同种类内容资源,应确定不同的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图书元数据、目次元数据、作者元数据、文章源数据、单页元数据、附件元数据、脚注元数据、图片元数据、视频元数据、音频元数据、参考文献元数据、管理元数据、表格元数据、公式元数据等。

3.细致检查,严格验收

对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应在规定的抽检范围内就文字、图像、关联关系、版式文件、流式文件等存在的差错进行计算,并对交付的以下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检查,最后形成质检验收报告。包括:原始资料、加工规格、加工质量、加工周期、交付方式、交付日期、存储介质、命名规则、数据实体、交付报告、交付清单、交付接收单、质检报告等。

4.人员齐备,制度保障

第9篇

1高校基建档案为高校的后期建设和日常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基建档案不仅具有存档价值,而且对高校后期基本建设和维修改造都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基建档案具有通用性强、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因此,在高校的后期基本建设中可以借鉴已有基建档案,参考同类工程设计资料,不仅可以提高设计质量,还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减少设计成本[2]。高校基建档案为学校的日常维修工作和建筑物改造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图文材料。例如,高校年初基建专项资金投资估算、暑期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校内建筑物的维修改造施工图纸设计、维修工程招标所用到的工程量清单以及竣工结算、工程款支付所用到的施工合同、地下管网改造所用到的管网图等均来自于高校基建工程档案。工程竣工图纸加入维修内容和要求的详细说明,可以成为一套完整的维修施工图纸;工程结算书中相关工程造价加以调整,可以成为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项目投资估算;工程竣工结算资料中的工程量计算书和审计工作底稿,对维修工程款的结算具有准确的指导意义。

2高校基建档案传统管理模式和数字化管理模式

2.1高校基建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严谨性、系统性、持久性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基本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秉着细心、耐心、专心的工作态度。只有同时具备以上要求,才能保证基建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传统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整理、记录、归类、建档等环节构成的纸质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基建档案既不能保证其完整性,又需要繁琐的人为劳动,而且增加了后期调档查阅的工作量。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引入科学的、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来改善现状。2.2高校基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所谓基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指借助计算机、扫描仪、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将基建档案转变为数字化形式的档案信息,并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存储,最后通过计算机实现基建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起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系统。基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有利用建设资料的查阅,而且还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以电子材料为数据支撑、数据库为存储空间、管理软件为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一体化基建档案管理模式必将成为基建档案管理的一大趋势。实现高校基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够保证基建档案的完整性、易查性以及档案之间联系性,对高校基建档案的保管、管理以及使用起到决定性作用[3]。

3GIS概念、构成及功能

3.1GIS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含大气层)空间中关于地理分布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管理、输出和应用的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3.2GIS的基本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3GIS的基本功能功能较齐全的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3.3.1空间数据采集GIS的核心是一个地理数据库,因此建立GIS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空间中的实体图形数据和描述该实体的属性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即空间数据采集。3.3.2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处理是将采集的空间数据,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编辑运算,清除数据冗余,弥补数据缺失,形成符合要求的数据文件格式。3.3.3空间数据管理[4]空间地理对象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以后,构成一个庞大的地理数据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就是用来对这一地理数据集进行管理的核心软件系统。它将地理对象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1.数据定义;2.数据存取;3.数据库运行管理;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5.数据传输。3.3.4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分析是一种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它利用特定的原理和算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处理、分析、模拟,从而获得和传送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用以辅助决策。空间数据分析的主要功能有:空间查询、空间量算、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

4GIS技术融入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及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是一类军民两用技术,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等方面,也应用于地域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电信、城市建设、能源、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部。GIS的应用领域覆盖较广,其中有城乡规划、灾害监测、资源清查、土地调查、环境管理、城市管网、作战指挥、宏观决策、城市公共服务、交通、导航、电子政务。根据统计显示,世界上有75%~80%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比如,基于GIS的火灾应急指挥系统,就可以利用GIS技术定位灾区坐标,自动标注火灾地点以及灾区覆盖面积,并按照距离远近派出多个消防中队进行及时扑救。高校基建档案包括前期阶段全部规划审批材料、施工前期的所有建设施工材料、施工阶段隐蔽的工程验收记录、竣工资料这几大类。这些基建档案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储于基建档案信息系统中,如前期阶段审批材料中的各类批文可以利用扫描仪转化成图片的形式存储起来,项目规划书、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施工前期建设材料可以以文本的格式录入系统,工程图纸可以以CAD格式集成于系统中。基建档案从属于各个工程项目,而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特定的空间坐标及空间信息。将所有建筑物作为地理分布坐标点,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管理等GIS技术建立的一个高校基建档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基建档案的归档、查询、再利用等功能[5]。现代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系统开发软件等高科技技术必将促使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从经验化向数字化的一种转变。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实用性的信息技术系统,引入GIS技术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够为基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稳定的基础运行环境,能够使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进入崭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由单纯性的文件保管向开发利用的转化,成就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于高校建设发展的便捷化、数字化、高效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邓哲 陈刚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测绘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 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化物流管理”的概念。“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数字化物流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Barcode)及射频技术(RF)、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DW)和Web技术的有效集成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数字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一、建筑企业的物流管理特点和状况

目前,国内的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开始在“数字化物流管理”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数字化物流管理”模式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完善物流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筑企业物流作为企业物流的一种,既有企业物流的共性,又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产品运作过程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就其整个过程从供应链和物流的角度看,前期的计划、采购、储存、控制、供应等是关键部分,而后期的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非常弱化甚至没有。建筑企业物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极高的不确定性。因建筑企业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同时,建筑产品的工期一般都非常紧,所需材料种类繁多,且每个工程地点非常分散,工程情况又千差万别,所有这些都给建筑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

现对我国建筑企业实施物流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推动“数字化物流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1.建筑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在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物资进行了多种管理模式的尝试,如分散管理、就近采购、集中管理、统一供应等。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没有对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目前,很多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仓库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不健全,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相对薄弱。现代物流是在系统化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硬件应用的支持,使得大量物流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充分利用成为可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巨大作用,而信息设备的投入也没有远见,有些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只是进行简单的项目合同、档案管理,无法进行库存动态化控制,更无法进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2.建筑企业与供应商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

施工企业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短期性没有与供应商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短期性的、不固定的,随着一次采购结束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就中断了。等到下次需要采购的时候,又必须重新选择供应商,重新进行价格协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的材料供应商有现代的供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无法衔接,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加上建设项目经常因为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也就无法进行物流准确、及时的管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有效控制。

3.建筑企业物流的物流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建筑企业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并没有从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对本企业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没有真正地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没有在认真研究物流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只履行供应物资的职责,没有把传统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建筑物流供应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推式,各个环节的连接缺乏高效的控制机制,经常造成人为的等待和重复,使建筑企业的生产进度放慢。对物流管理的不规范造成工程结束时经常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剩余,加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坏和丢失使建筑总成本升高,而这些物流成本“黑洞”又因为建设项目的高利润而被掩盖起来,不被建筑企业高层领导重视。

三、构筑现代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方式

1.建立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

在现代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中,“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是核心,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统一”和有效运作的关键,它使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可以及时集成并快速信息反馈,提高建筑施工生产效率。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应该首先解决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难题,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这样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长远效益。建筑企业需要建立“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平台,并基于这样的平台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料需求计划(MRP)、配送需求计划(D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制生产(JIT)、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如图),从而全面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较大或者施工段比较分散的建设项目中,利用网络技术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供应商企业和众多的施工地点联系起来,实现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反应迅速的物流管理目标。

2.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

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要以联盟的形式加以巩固,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竞争力影响很小且不易控制的物流资源,采取外包来降低风险,变固定成本为可变成本;对于一般性资源,通过“数字化物流管理”平台把各建设项目的需求进行及时动态汇总,形成物料需求信息,进行物流统一管理。供应链内部企业是合作关系,由公司职能部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材料供应价格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互惠低价。通过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信息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电子自动定货系统(EOS)、计算机辅助定货系统(CAO)和完善数据库信息挖掘技术DW(如图),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交互连接,形成信息交互平台。将建筑企业的工程设计变更信息、工程项目变更信息、施工进度变更信息和建筑材料需求信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一致的数据交换技术(EDI)进行数据交换,让供应商适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PS)结合各个物流流程中的资源需求情况,适时进行物流运输线路选择和优化,经过科学调控和合理配送,变整批大量供货为动态适时供货,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压力,也降低建筑企业的材料库存压力。通过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使物流管理统一化、准确化、快速化、高效化。

第11篇

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营业规模达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其中,数字报纸的收入达10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物的收入达150亿元。同时,收费阅读市场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电子书收费阅读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3000万元,2007年的3600万元,达到了2008年的6900万元,预计2009年收费阅读市场产值将达到9100万元。

面对出版资深人士指出的数字化出版的诱人前景和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面对上面那些诱人的数字所带来的致命吸引,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在21世纪又会为传统出版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所谓数字化出版,是将各种图、文、声、像信息以数字(比特,bit)形式存入数据库中,出版单位可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选择、编辑、加工(包括数字化处理)、整合,然后以纸质出版物、光盘或网络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如果说20世纪的出版是以电子化为基本特征的话,那么,数字化出版几乎可以肯定成为21世纪出版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 出版资源数字化

自20世纪末出版进入电子化阶段以来,国内很多出版单位对其出版资源大规模地进行数字化工作,期望能够在未来的出版数字化浪潮中成为幸运的弄潮儿。然而,不久他们即发现这种工作不仅没有为出版社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与累赘。这是为什么?简而言之,这是数字化处理过程不规范标准造成的。这种不标准数字化的结果只能产生大量的垃圾数据,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

数字化出版资源,应该是以标准化格式存储的有效的数字化出版资源。由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资源相比,数字化出版资源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有效性和标准化。

⒈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有效性

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即数字化出版资源的版权有效性和数字化出版资源内容的有效性。

数字化出版资源版权有效性是指相关出版单位是否被授权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并享有数字化后作品的使用权与出版权。目前,多数国内出版社在与作者签订合同时,并没有对如作品电子版的销售途径、销售范围、销售时间等作出详细规定;同时,面对数字化出版的特殊环境,出版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作品电子版进行再加工,而此种加工可能未得到作者的授权。因此,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出版社应当重视数字化出版资源的版权保护工作,要进行版权授权的认证工作,确保数字化出版资源建设的版权有效性。

数字化出版资源内容的有效性是指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出版资源建设时,应当首先选取那些读者需求强烈、市场需求持久、内容可有效维护与更新的作品,以体现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效率性与可持续性。读者是一切出版物的最终消费者,读者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一件作品的价值,只有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作品才能成为出版资源。同时,所有作品在出版一段时间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中的内容总是有需要修订之处,否则就会失去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出版资源数字化建设中,选取内容可有效维护与更新的作品,努力延长作品的生命周期。

⒉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标准化

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标准化,是指在对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采用通用标准的格式对图、文、声、像等进行加工和存储,使其在不同外部环境下的读取与再加工具有同样的精度与准确度。

关于汉字编码与数字化存储的GB 18030-2005 是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是GB 18030-2000的修订版与GB2312-1980完全兼容,与GBK基本兼容,支持GB13000及Unicode的全部统一汉字,共收录汉字70244个。

图像资料的格式较多,主流图像资料的存取格式包括与硬件设备无关的BMP格式(.bmp)、最早支持彩色图像的PCX格式(.pcx)、支持多种编码方法的TIFF格式(.tiff),以及基于LZW算法的连续色调的可无损压缩的GIF格式(.gif)、目前网络最流行的可实时传输的有损压缩的JPEG格式(.jpeg或.jpg)和支持真彩与无损高压缩率的最新图像文件格式PNG(.png)。

与图像资料相比,音频资料的格式较多,无损格式如WAV、PCM、TTA、FLAC、AU、APE、TAK、WavPack(WV)等,有损格式如MP3、Windows Media Audio(WMA)、Ogg Vorbis(OGG)、AAC 等。

二、 出版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国内出版系统的出版管理数字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出版管理数字化,包括数字化信息交流、反馈与对接,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传统编辑、发行、财务软件的整合等内容,目的是实现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管理效率。

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已经进行了部分这方面的建设,开始了出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可以实现编辑与发行、编辑与印制、编辑与财务、印制与发行、印制与财务、发行与财务等之间的无缝衔接,规范了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利用通用接口技术和标准化数据,方便出版社与书店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出版社能够及时获得实时或近实时数据,并迅速做出调整,提高出版社的反应速度与应急能力。

目前,出版管理数字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低水平的无效的管理数字化和如何有效与现有编辑、发行与财务软件实现无缝对接。低水平的管理数字化主要表现为纸质单据与数字化表格数据并存,同时存在严重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事实上的管理混乱。出版管理数字化建设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盲目求高求全,要认清现实情况,对当前使用的编辑、发行与财务系统进行系统化改造与升级,逐步完成特定出版单位的数字化管理的改造。

在编辑工作数字化的工程中,主要包括智能编辑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数字化出版编辑平台的建立,选题申报、书号申请与印制的管理,以及出版管理中涉及编辑工作的内容。

编辑加工作为传统出版的核心过程,贯穿作品的出版全过程,从选题的提出、选题论证,到选题申报,再到印刷、发行,无不需要编辑的全程参与。智能化编辑软件的作用,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辅助编辑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一个好的智能化编辑软件,将帮助编辑从繁忙的文字性案头工作解脱出来,完成从案头编辑向策划编辑的转变,工作内容由文字编辑转变为选题的策划与开发,促进出版社独立研发高级能力的建设。

目前国内多数出版社已经采用的出版社管理软件中,编辑的工作作为核心环节,其重要性已得到充分重视,所有的工作均以编辑为中心展开。这实际上为编辑初步建立了数字化出版编辑平台,使得编辑工作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是通过编辑流程的细化和再分,从形式上扩大了编辑工作的范围;二是通过对数字化出版资源的再开发,从内容上扩大了编辑工作的范围。

四、 发行工作的数字化

出版社发行系统是出版社所有系统中最早涉及数字化的部门。由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发行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网上书店、网络订单、网络宣传以及网上大型发行业务平台的建设,都对传统意义上的发行工作提出了数字化要求。

发行的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缩短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将出版物及时、迅速、准确地呈送到读者面前,并在最大范围内将读者的意见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回来,即实现发行信息交流的实时化和双向化。同时,利用标准化的接口技术和数据,实现与书店、其他发行单位在网络上的信息共享。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发行工作中的应用,从时间、空间上有效缩短了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使读者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出版物,还减少了发行的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发行成本。同时,网上书店、大型网上发行业务平台的建设和共享,一方面可以使发行单位及时获取实时发行信息,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可以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发行全国化。

总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无法阻挡的。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出版机构将不得不完全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这就要我们转变思想,顺应数字化浪潮的要求,尽早完成对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改造。

参考文献

[1]庄光平:《数字化出版风头正健商机无限》,《经济日报》,2009-5-14

[2]阳志清:《数字媒介与网络出版》,《湖南电子音像》,2001(3)

[3]柳斌杰:《用数字化带动我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出版发行研究》,2006(11)

第12篇

若干政策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佛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1-2023年)》,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1]]发展方针,加快我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支持建设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

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打造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支持开展基于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5G在生产制造的应用场景,建设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

(一)数字化示范工厂[[2]]。每年认定不超过20个佛山市数字化示范工厂。综合企业投资建设、财税贡献等情况,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已获得数字化示范工厂奖励的企业,入选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按差额进行奖励。

(二)数字化示范车间[[3]]。每年认定不超过40个佛山市数字化示范车间,数字化示范车间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政策有效期内,单个企业累计获评数字化示范车间不超过5个。已获得数字化示范车间奖励的企业,入选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或数字化示范工厂,按累计奖补的差额进行奖励。

二、支持打造数字化智能改造转型标杆。

支持制造业企业综合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推动主要产业智能化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每年组织佛山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事前申报,评出项目总数不超过30个,按照不超过项目计划投入总额的30%、最高300万元给予扶持,扶持资金分两次拨付,项目计划下达后拨付30%,项目通过整体验收后拨付7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全额追回第一次拨付的扶持资金。对入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的佛山本地项目,按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予以奖励,单个项目各级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该项目投入总额的50%。

(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每年在全市重点行业,按照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分档组织以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事前申报,评出项目总数不超过30个,按照项目计划投入总额的20%、最高800万元给予扶持,扶持资金分两次拨付,项目计划下达后拨付30%,项目通过整体验收后拨付7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全额追回第一次拨付的扶持资金。项目投入中已获得市工信局其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扶持的部分,不再获得此条款的扶持。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并有针对性地创新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通过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银行贷款贴息。对佛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按照项目的数字化设备及其配套装置、数字化系统、工控软件等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银行贷款在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给予补贴。纳入补贴的贷款利率不超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上浮200个基点,根据企业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贴息比例分档,10亿元以下(含10亿元)企业贴息90%、10亿元(不含10亿元)至50亿元(含50亿元)企业贴息80%、50亿元以上(不含50亿元)企业贴息50%。在政策有效期内,企业可每年申请一次贷款贴息,单个企业每年获得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二)融资风险补偿。在市融资担保基金项下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专项资金池,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对各类金融机构发放的“数字贷”等金融产品予以风险补偿。单个企业在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池项下融资总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融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具体风险分担比例按企业融资金额分档设置,风险分担比例最高为50%。

四、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4]]。

支持制造业企业购买先进联网生产设备或升级改造非联网设备,采用云化核心业务系统,实现生产经营在线协同,促进降本提质增效。佛山制造业企业购买使用《佛山市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的产品,按不超过其实际合同金额的50%进行奖补,单个企业每年奖补金额不超过50万元。

五、支持建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加快模具、五金、塑料、有色金属、装备、家电、服装、纺织、钢贸、汽车等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联合行业龙头、行业协会等机构,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实现产业集群协同生产,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每年入库不超过10个以下(一)、(二)两类型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每年开展入库集群试点复检,通过复检的集群试点,可继续获得下一年度的奖补,政策有效期内单个产业集群奖补年限累计不超过3年。申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奖补的,不能重复申请本政策中的打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奖补。

(一)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试点[[5]]。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发集群应用、搭建集群平台、运营集群平台等费用给予奖补,奖补比例不超过已投入金额的50%,单个集群每年奖补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二)中小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试点[[6]]。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联合体,每年给予试点集群牵头单位1000万元服务额度,对该集群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奖补,奖补比例不超过项目服务合同投入金额的50%,单个项目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六、支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7]]。

(一)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鼓励具有信息化、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工业设备服务等工业具体应用场景,开发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云端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支持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成立独立法人实体,提供集成数字化解决方案。每年评选不超过50家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入池企业的产品列入《佛山市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对首次入选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的企业奖励20万元,在政策有效期内,对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2000万元、纳税累计达1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二)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等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企业发展壮大。每年评选不超过35家佛山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应用服务商入池,入池企业的产品列入《佛山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应用服务目录》。对首次入选佛山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于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项目中提供服务的资源池企业,给予其服务合同金额5%、最高200万元的扶持。

(三)佛山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对本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按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规模分档次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认定为“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广东省机器人培育企业”等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上述企业纳入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名单,并直接入选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在获得此条款扶持资金的同时,可获得对首次入选资源池的企业20万元奖励。

七、支持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8]]建设及应用。

支持开展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跨行业、跨地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对国家或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有关管理部门认定为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9]]的项目,最高按项目建设金额的30%给予项目牵头单位一次性奖励,最高奖补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若项目已获得上级补助,则单个项目各级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项目建设金额的的50%。

八、支持工业互联网APP[[10]]开发应用。

推进工业互联网软件和工业APP的开发,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的需求,推动工业APP向平台汇聚。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的项目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同一年度单个企业获得奖补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九、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支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升供应商智能制造能力,以龙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佛山产业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平台功能,建设提供检测检验、能耗优化、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等应用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协同生产管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的优势,实现工业技术软件化、网络化、智能化。

(一)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1]]。佛山本地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门认定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次性奖励800万元。对获得国家工信部门认定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支持其总部落户佛山,一次性奖励800万元;二是支持其在佛山设立控股子公司,在政策有效期内,对服务本地企业达200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50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800万元。对推动佛山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平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二)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2]]、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3]]。每年认定不超过20个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地企业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特定行业平台、特定区域平台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政策有效期内入选国家级或省级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十、支持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或园区,积极对接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推动建设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化应用,深化5G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对入选国家或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含工业互联网、5G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次性奖补500万元。

十一、支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具有较强数字化服务能力相关单位、涉企行业协会等机构针对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规划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应用推广、政策宣讲等公共服务,采用事后补助方式,按不超过服务项目实际投入金额的50%进行奖补,单个机构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监测及诊断服务。①市级每年安排300万元引入产业监测服务机构,围绕机器人生产、应用与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对以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内单位为主的产业链企业情况、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项目为主的机器人应用情况和产业公共服务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分析。②市级每年安排500万元引入优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为我市不超过50家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专业安全第三方服务机构,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建设。对服务本地企业超10家、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万元的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按照不超过服务合同总额50%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100万元。

(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电信运营商等相关机构加快产业园区、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大型厂区特别是村级工业园改造园区的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5G网络覆盖率、光网传输速率、工业设备5G联网率等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按基站、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园区建设方资金补助。

十二、支持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数字人才,对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参照《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认定实施办法》给予相应奖励。鼓励企业柔性引进海内外专家智力资源,单个人才(项目)补贴最高100万元。

(二)加快人才基地建设。支持本地高校、技工院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培训项目,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训平台建设。对获评“佛山市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人才实训基地”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引进或合作的重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可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十三、附则

(一)本政策第十一(二)条涉及的扶持资金全部由市级承担,其余条款涉及的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35:65的比例共同承担。

(二)本政策第三(二)条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并实施,第十二条(一)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并实施,第十二条(二)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并实施,其余条款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并实施。

(三)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不得以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专项资金(本政策第三条除外),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确因特殊情况已申报其他专项资金的,必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原因,以申报项目最早获得的专项资金为准,后续其他专项资金作废。

(四)本政策所称的“不超过”包括本数。

(五)本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终止日期当年度奖补工作。

(六)原《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佛山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佛工信〔2020〕22号)执行至2021年12月31日止。

本政策措施由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和实施,自2021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  月  日。

 

 

附件:1.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计划表

2.名词解析

 

 

 

附件1

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计划表

 

区域

数字化示范工厂

数字化示范车间

智能化改造标杆

工业互联网标杆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全市

15

15

20

50

32

33

35

100

20

25

25

70

20

25

25

70

4

3

3

10

50

50

50

150

7

11

12

30

禅城区

2

1

2

5

4

3

3

10

2

2

2

6

2

3

3

8

1

1

5

10

10

25

1

2

2

5

南海区

4

5

6

15

10

12

13

35

6

7

7

20

6

7

7

20

2

1

1

4

25

20

15

60

3

3

4

10

顺德区

6

7

9

22

12

14

14

40

8

10

10

28

9

10

10

29

2

1

3

15

15

20

50

3

5

5

13

高明区

1

1

1

3

2

1

2

5

2

3

3

8

1

2

2

5

2

2

1

5

三水区

2

1

2

5

4

3

3

10

2

3

3

8

2

3

3

8

1

2

3

3

4

10

1

1

2

 

 

 

附件2

 

名词解析

 

[[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新型制造技术和5G、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打造提升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能力,加速业务优化升级和创新转型,促进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在线协同制造,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传递并获取新价值,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2]]数字化示范工厂:是制造企业内外部通过对数字化工作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工作高度协同,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规划、决策、执行智能制造体系,从而实现企业全部业务流程一体化运作。在生产、经营、设计、决策、产品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有较突出的示范作用。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在数字化示范工厂的基础上,参照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3]]数字化示范车间:重点涵盖生产制造过程,重点包括基础层(包括生产设备的信息采集和命令执行以及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标识)的数据化和执行层(指车间计划与调度、工艺执行与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车间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单元的数字化)的数字化,车间通过数字化赋能,具有解决企业生产车间的核心环节问题,具有可参观、可推广、可复制示范指导作用。

[[4]]上云用云:是指企业采取按需付费、以租代买、服务租赁等模式,使用云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采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管控、售后服务等云化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业务在线协同,促进降本提质增效。

[[5]]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试点:行业龙头企业面向行业的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牵头会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等联合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为产业链上中下游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6]]中小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聚焦特定行业或垂直领域,会同本地产业链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行业设备商、行业商协会等联合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打造中小企业适用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7]]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数据采集、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安全、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各类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或单位。

[[8]]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标识通过赋予每一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唯一的“身份证”,实现全网资源的灵活区分和信息管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类似于互联网域名解析,可以通过产品标识查询储存产品信息的服务器地址、产品具体信息以及相关服务。

[[9]]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特定行业或者多个行业提供标识服务的公共节点,既要向上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又要向下为工业企业分配标识编码及提供标识注册、标识解析、标识数据服务等,同时满足安全性、稳定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10]]工业APP: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面向特定工业应用场景,开发者通过调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资源,推动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模型化、软件化、再封装而形成的应用程序。

[[11]]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引导平台在工业设备连接、机理模型沉淀、工业微服务禀赋、平台开发者积累、工业APP创新、工业数据汇集等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引导平台持续迭代创新,扩大接入规模;鼓励平台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解决方案走深向实,提高解决方案的整体数量、行业及领域覆盖度、场景复杂度、技术先进性、应用效益以及可推广性,强调平台为工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作用效果,引导平台在重点行业落地发展;兼顾培育平台作为“新基建”核心要素的基础支撑能力,鼓励平台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强化平台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平台战略保障机制、安全可靠水平、投资回报潜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平台产业长远稳定发展。

[[12]]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垂直行业的深化应用,聚焦“平台+原材料”“平台+装备”“平台+消费品”“平台+电子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平台+节能减排”等领域,鼓励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打造设计制造协同、生产管理优化、设备健康管理、产品增值服务、制造能力交易等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