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专业综述

护理专业综述

时间:2023-06-07 09:3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专业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专业综述

第1篇

【关键词】护生;专业承诺;择业效能感;综述文献

在护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体系构建,还需要专业思想的培养。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是专业思想的一部分。护生的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极大程度地影响其在执业中的表现。因此,对护生进行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专业承诺、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如何提高护生的专业承诺及择业效能感提供文献参考,更为护理教育工作提供思考。

1 护生专业承诺的相关概念

1.1 专业承诺

专业承诺起源于组织承诺。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H.S.Becker)最早提出组织承诺这一概念。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入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就是在员工长期在组织中对其的各种投入的增加,因而产生的对组织的一种特殊的依赖。

1.2 护生的专业承诺

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意指对护理认同、为专业努力的意愿、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和对护理的正向评价;也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是指护理人员终其一生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增进全人类健康的行动与意愿;也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是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忠诚与投入的状况;故护理专业承诺体现在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可以认为护生的专业承诺是在对其职业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大地认同感,并且产生热爱,积极的去面对,愿意付出和奉献,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

2 护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概念

择业效能感是 Betz[1]和Hackett于1981年将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和职业咨询而提出来的,通常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能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择业效能感是护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信心,它的高低决定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并且对与其将来在工作中的表现直接相关

3 护生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3.1护理专业承诺量表

台湾吕桂云教授1998年研制并于2005年修订的护理专业承诺量表,包括四个纬即专业努力意愿、专业生涯涉入、专业正向评价、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努力意愿指学生目前护理专业学习的动力和将来深造朝向护理专业的意愿。专业生涯涉入指护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和行业待遇等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不改换行业的意志。专业正向评价指护生对本专业的地位、发展的评价。专业价值认同指护生关于专业行为及在专业实践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

3.2护生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1983年Betz和Taylor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即自我评价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的能力制定规划的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现阶段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生中。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大学本科生毕业人数多、就业难度大,针对此的相关研究也多。

4 护生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及现状

王惠珍[2]等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临床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的工作无职业性、独立性和价值。且护生毕业后,很多因素影响其思想的稳定性,护生的专业承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陈晓萍[2]调查发现,由于报考护理专业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盲目、缺乏了解,在入学阶段,其专业承诺较低。经过护理相关专业课学习后,专业承诺明显提高。翟晓玉[3]研究发现我国护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总体不高。刘海波[4]等,在对不同学历护生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期望相关性调查分析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不同层次的护生在择业效能感中差异不大,说明大多数护生能够自主选择理想的护理工作,对就业比较有信心。王进[5]等在职业期望对专科护生择业效能的预测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在护生选择职业中尤为重要。专科护生在就业形势研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择业以后,发挥自己的潜力,学以致用,达到自我实现。但对于专科护生来说,更需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时应指导其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择业心态,重视专科护生择业效能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人员紧缺的形势下,对护生的培养,让临床护士不流失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护生对职业认可以及就业的选择,顺利完成护理人才与护理工作岗位的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生的职业目标清晰、对所学专业喜爱和认同程度越高,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越好,就越能提高其专业满意度。故应加强学校和医院对护生专业承诺和择业效能感的重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护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承诺水平,才能有较高的择业效能感。以此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思想牢固的临床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Nancy E,Betz,Haekett.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efficacy Expectations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399-410.

[2]王惠珍,谢洁.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11):18-20.

[3]陈晓萍,郭靖.本科护生专业承诺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全科护理,2010,8(2):546-548.

第2篇

[关键词]护理 大学生 科研活动效果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3]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6.

第3篇

1国外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养、教育机构的建设、相关专业课的开设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他们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是从单方面着手分析,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善。由于国内外护理专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国外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并不完全适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的经验,制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个别实验性的对比研究,没有具体成熟的健康教育措施。现在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多,结果也不尽相同。周英等[2]对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比临床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但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且1年级、2年级、3年级护理本科生心理状态比4年级学生差。申蕊娟等[3]对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但高于大学生群体水平,且2年级、3年级的护生心理状况较好,4年级次之,1年级护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虽然两者的调查结果有些差别,但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同并能说明事实的是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比较低,且各个年级学生具有特异性。在年级差异方面,早期的调查结果与近期的调查结果存在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护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较少,就业前景好,不存在就业压力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社会各方面对毕业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故其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实施得当有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护理临床或教育工作。张运生[4]以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3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使实验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护理这一特殊职业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稳定、乐观的情绪和宽容的品质、且善于交流。孙巧云等[5]在心理健康公共选修课对护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对提高护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帮助,利于培养护生积极地交往、良好的心态,对于日后护理职业工作中与病患的交流有很大益处。

2.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建设性的规划,但在实施方面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当前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入校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等,但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些问题[6];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也是由非专业非专职人员承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只是入校新生的事情,且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科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3.1科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及讲座

在课程方面,可在开设《护理心理学》的同时加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还要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需要和可能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将《护理心理学》的知识系统化展开,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理解和应用[6]。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7]。

3.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新生应从入学时抓起,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每年至少1次的心理普查,对高年级的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生应采取一定形式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有的放矢地预防,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8,9]。

3.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具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的功能,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理想、信念、人生观、恋爱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其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其解除心理困惑,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觉调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10]。

3.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护理专业是一个集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一门特殊的专业,该专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学习、生活、就业环境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教育者必须熟悉护理专业的学科特征、临床护理工作性质及护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因材施教[11]。所以,应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逐步实施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一个专业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第4篇

口腔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和口腔医学的学科交叉,要求口腔专业护士既要掌握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要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具有专科特色突出、操作能力要求高、协调配合与团队合作意识显著等特点。随着我国“四手操作”的大力推广和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专业护士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相比于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我国口腔专科护理起步晚、发展慢,滞后于口腔医学和口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我国口腔医学临床工作的需求[2],是当代口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前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我国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工作从过去的传递器械、准备材料、椅旁护理发展到了今天的四手操作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医生的协同操作。而目前国内的口腔护士仍承担着国外口腔助手和口腔卫生士类似的职责,既是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左膀右臂,又负责器械耗材、患者信息和科室交叉感染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是医生与患者的协调者、患者的健康宣教员等[3]。要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与口腔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符合国内现代口腔医疗要求的口腔护士,建立规范的团队服务模式,是现今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2教学模式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已有数家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护理专业方向的教育,经过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口腔护理教育者向“一体化”教育方向做出的相应尝试已初见成效。

2.1理论课教学理实一体化

口腔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口腔护理专业同样也对从业人员的口腔专业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分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操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之中,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以及相互衔接和过渡,使理论内容服务于技能操作,技能操作巩固理论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安排和进行教学指导,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4]。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师生双方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2.2实训课教学医护一体化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口腔医学生[5-7]和口腔护理专业学生[8]从医疗或护理角度分别开展四手操作临床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随机选取该校2010级和2011级在校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医护联合的一体化教学,结果显示: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考评分数和学生评价满意率均有显著提高[9]。该方法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的应变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是培养口腔专业护理人才的有效尝试,对口腔科学临床领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3见习、实习校企一体化

有研究[10]显示:口腔门诊护士的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之间存在差异,护士对自身的评价过高,在某些方面没有完全达到医生的要求。因此,与普通护理专业相比,口腔护理教育更加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行模块式教学,鼓励采取驻点班或课间见习、实习的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既巩固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岗位实践不断线,实现口腔护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为口腔护理人员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口腔护理专业发展的制约

国外的口腔专科护士其资历要求、执业资格、执业范围等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与界定。近年来,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已经进行重症监护、老年病、感染控制等专科护士的培训和认证,而口腔专业护士行业标准、学历认证、执业资格认证与相关政策法规依旧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发展[11-14]。实行护士认证准入制度是护理管理和专科护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基本方向,也是规范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的基础[13]。口腔专科护理作为一个专科特色鲜明的学科,护士执行的各项操作均具有口腔专业特点,因此,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符合国家对护士规范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口腔专业护理发展的趋势,需要日后我们共同努力去尝试和推进。

4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4.1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专业,我国口腔护理行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紧缺。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为护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存在缺口;而临床一线的工作者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间紧张等问题,因此,培养、发展一支优秀的口腔护理教师队伍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有部分院校克服困难,一方面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经学校和医院共同培训、试讲,走上讲台授课,形成学校参与医院实习,医院指导评价学校教学,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基地的局面。医院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发展、新技术运用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分析,注意学习医院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促进作用[15]。在此种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师资队伍,正在成为口腔护理教学的主力军,是未来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4.2校企合作的深化

在校企一体化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绘出“校中企、企中校”的图景,形成院校共同繁荣、师生共同受益的局面,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在前行路上的重要问题。对于口腔护理专业,由于存在医护一体化要求高、招生人数较少、管理方便等特点,使得其借鉴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十分必要与便利。因此,早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必经之路。随着口腔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素质的共同提高,因此,发展口腔专业护理教育迫在眉睫。面对发展的重任,口腔护理的职业教育可向理实一体化、医护一体化和校企一体化这三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为未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看来,我国的口腔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建立一套从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到实训安排、见习实习等方面完善的口腔专业护士培养体系,是未来急需研究的问题,有待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佛荣.口腔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

[2]林琳,徐桂华.国内外口腔专科护士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7-49.

[3]胡冬梅,谭荣,胡坤娥.综合医院口腔门诊护士角色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114-1116.

[4]吕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护理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学园,2013(5):115.

[5]生宏,郑铁丽,张大风,等.口腔医学专业四手操作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护理教育,2010,9(4):20-22.

[8]徐庆鸿,陈娥,刘敏川.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319-3320.

[9]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0]杨萌,刘东玲,凌云,等.口腔护士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差异的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54-4055.

[11]曾素琴,刘齐英.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100-101.

[12]刘东玲,王玉玲,卢爱工,等.口腔科护士的分阶段综合培训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8-1110.

[13]王春丽,杨国勇,李秀娥,等.我国口腔专业护理教育现状和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3-184.

[14]翟晓棠.口腔科辅助人员教育的中日比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39-41.

第5篇

1 将护理程序融入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准确的健康评估后才有可能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确保后续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张会君、刘涛等将评估计划实施评价( APIE) 的护理程序运用于健康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按APIE 四步护理程序为指导设置模拟临床健康评估场景,组织学生按照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步骤进行健康评估课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并用实验对照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证明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2 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培养其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提升护理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 包括形象仪表、健康史询问技巧、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等)进行了培养和考核,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3. 1 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微格教学法可

以让护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同时对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促进作用。袁红霞等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健康评估实践内容的教学,将课堂教学分解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若干项目,教师分步骤示教,然后让学生观看相应操作视频,在学生分组练习之后,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录像,师生共同点评录像,找出不足,并再次组织学生针对性进行练习,直到达到学习要求为止。微格教学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能够直接、具体地观察到自己的实践操作表现,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2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庄前玲

等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健康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具体的,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健康评估项目进行教学。其核心内容是: 不再将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与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以真实或模拟医疗环境作为学习基础,让学生运用已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和学习。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促进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3. 3 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

有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一种以对话、交流、互动和理解为基石的新型师生关系。马玲等认识到了学生参与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中。该方法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前详尽的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按照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讲解示教、教师讲解示教、上课分组练习、课后辅导的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3. 4 学生标准化患者应用与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标准化

患者引入我国已20 余年,具有真实、可靠、有效等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学生标准化患者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同真实患者近似情形,在临床技能考核中发挥模拟患者、评估者和指导者3 种功能的学生。将学生经过培训后选拔成标准化患者并让其适当参与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健康评估实践学习中有更高的参与度和更深的学习体会,变枯燥的理论学习为有趣的互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4 将临床实践融入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4. 1 运用床位负责制的方式进行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之后,将学生安排到医院内科病区,每人分配相应的床位,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健康史的采集,利用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在相应时间内对所负责床位的所有出入院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和记录,并定期接受教师的检查和指导。在临床带教中以分阶段的教学为基础,按照学生进入临床时间的长短和学习情况,循序渐进的分配给学生一定的病床和健康评估任务,加强了学生对健康评估的实践力度,逐步增强学生的健康评估实践能力。

4. 2 利用学生在养老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健康评估的

实践教学曹祝萍等利用学生参加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进行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对服务相应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按照护理程序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周1 次,连续数10 周的健康评估。在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健康评估技能。

5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是时展对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即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高仿真综合模拟人和模拟病房构建的高仿真情景教学系统,呈现逼真的临床环境,在尽量接近临床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该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但可以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提升学习的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有积极作用。此外,吕建忠等利用Moodle 平台进行健康评估的实践教学,通过该软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于校园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动态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的动态学习,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第6篇

关键词: 护士 职业认同 研究现状 影响因素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老年化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护理教育主要注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由于护理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处于较低水平,临床工作中容易缺乏工作热情,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离职率较高,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国外对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展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国内对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就护士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护士职业认同的定义

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职业角色的自我承认,是职业人发展的内在重要激励因素,发自内心地接受该职业,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国内外学者目前对如何界定“护士职业认同”这一概念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Leddy等[1]认为,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自我肯定,在角色实践中感到自己是可以胜任的,并能清楚地描述自己对职业的承诺与职业理想。Joakim等[2]把护士职业认同描述为人际互动现象,主要包括护士的自我感觉经历和他人对护士的看法两个方面。国内有学者[3]认为护士职业认同是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念和拥有的护理及相关专业知识。

2.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

2.1专业教育阶段。护生的职业认同的形成最早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学校理论学习阶段和医院临床实习阶段组成。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对护理工作的认知主要是期望并能帮助他人,随着学习的深入,有研究表明[4]课程的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修、对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合作性学习及教师的个人素质都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较大影响。医院临床实习阶段被认为是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护生刚刚接触临床,对护理工作热情很高,责任心较强。如果科室的整体氛围、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护士的互动交流较好,则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医院文化、工作价值内化,容易形成护士职业认同。

2.2职业提升期。该阶段护士开始真正思考护士职业认同问题,对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估自身和同事的职业行为中的职业特质。通过学历提高及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这一阶段的护士与科室的其他成员已经建立了紧密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存在感进一步加强。

2.3专家期。临床工作10至15年后,护士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始重新规划职业认同的结构。为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而探究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参与指导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参加行业协会和团体,提升护理的整体形象。

3.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社会因素。护理工作在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被轻视的现象。在我国,临床上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在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护士从事着繁重且具有很高风险的工作。媒体多次报道护士的护理工作不被患者认可,出言辱骂甚至是人身伤害的案例,对护士的积极性造成严重伤害,给护士职业认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公众对护理工作的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事护理工作的期待和热情,对在职护士更是严重影响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护士在降低对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影响护理质量。与同等学力的其他工作相比较,护士的付出多而收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导致素质较高的人才不愿加入护理队伍及离职现象不断增加,对我国的护理专业发展和队伍稳定极为不利。

3.2工作环境因素。个体的职业认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环境要求个体适应环境,从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学校、组织和社会中,个体也希望从环境中得到支持和帮助。护士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及有经验的护士能促进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Fagerberg[5]认为,工作环境对注册护士的职业和技能认同非常重要,它可以推动或阻碍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因此,为护理专业或个人发展提供充足资源,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很大帮助。

3.3学校教育因素。我国护理教育很大部分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校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护理职业认同的培养问题往往重视不足。蔡春风等[6]指出,学校教育对护士的职业认同影响较大,认为课程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学生时期的归属感、合作性学习及师生关系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学生在校期间越长,她们的职业认同水平越接近她们的护理教师。

3.4个体因素。护士个人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等个人特征对护士认同都有影响。一般认为,年龄越大职业认同水平越低;职称水平呈现两头高中间底的趋势;学历水平越高职业认同水平越低。

4.护士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

目前护士职业认同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认同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没有形成“护士职业认同”概念内涵的公认观点。其次,针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的客观、量化性的工具还不多,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都是自己编制的量表和问卷,缺乏统一标准。再次,目前的研究针对女性护理人员的较多,对男性护理人员的研究很少见。

参考文献:

[1]Leddy S,Pepper JM.Conceptual bases of professional nursing[M].3r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3:1.

[2]Joakim Ohlen,Kerstin S.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nurse:concep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J].J Adv Nurs,1998,28(4):720-727.

[3]王秀清,郑春丽,王丽敏.护士职业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调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5):534-536.

[4]Colden J,Smith R.Active Loac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pessional Identities[J].J Curriculem Studies,2005,31(6):17.

第7篇

1学历、资历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是指国家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学历。取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需提供国家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

1.1护理副高级:具有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历,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5年以上;具有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硕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4年以上;具有护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2年以上。

1.2先工作后取得卫生类硕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学位者,除了符合申报条件中所规定的任职和聘用年限外,获取学位后必须在专业工作岗位上聘任满1年。

2专业实践经历

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岗位设置要求,与个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工作业绩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参加护理专业工作天数;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天数;参加抢救危重病次数;主持、参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次数;主持护理查房数;参加护理专科门诊天数;康复指导次数;护理质量评析次数;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数;护理差错、事故。

3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申报人员须具有跟踪护理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任现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与申报护理专业相关的论文,并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3.1论文要求

3.1.1提交杂志原件,论文刊登的杂志需取得CN和ISSN?统一刊号,所有申报的国内论文,必须提供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网址:http://gapp.gov.cn)期刊在线查询详细结果打印页面。

3.1.2提交外文版的论文需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外杂志的论文,不能提供杂志原件的,需提供文献检索证明。

3.1.3《论文宣读审定表》要求

送审论文按要求进行宣读,并认真填写表中的内容。如日期、标明文章所在页码等;核心期刊文章需在表上标注核心期刊目录的序号。

3.1.4日期截止为申报年6月30日。

3.1.5不能送审的论文

3.1.5.1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中的“新闻机构查询”栏目中查询不到的期刊不能作为送审论文。

3.1.5.2综述、个案报道和译文不予受理,对罕见的个案报道由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审核后予以受理。

3.1.5.3所有杂志的论文清样稿、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证明不予受理。

3.2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奖项等方面

护士的科研能力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在完成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承担危重症的护理,挑战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主动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确立研究课题,解决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拥有局级以上的在研科研课题≧1或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前三名。

3.2.1科研课题或成果均须提供课题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结题验收等材料。

3.2.2有关科研奖项,均为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申报时须提供正式的获奖证书或证书复印件,评选获奖证明材料不能作为申报材料。

4职称外语合格证

4.1卫生类英语:A级有效期4年(如2014年申报的2010年考的有效)。

4.2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4.3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申报职称时,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5职称计算机合格证

5.1考试模块要求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员需考2个模块;

1960年1月1日至1969年12月31日出生的需考3个模块;

1970年1月1日起出生的需考4个模块。

5.2证书有效期一般为4年,计算时间从最后模块考出日期起计算,有效期时间延长到当年年底。

5.3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5.4免试条件

5.4.1取得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高级资格的,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5.4.2博士毕业四年内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书

由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提供任现职期间取得的合格证书,申报年的年中必须要验分。

第8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行业英语;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24-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培养的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本来就是面向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但是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我院的这个专业输送到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学生并不多,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专业。难怪有些教师会就此提出异议。但是据调查,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迈入老年化阶段,护士短缺已经超过数十年的时间。在未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护士的需求量会达到数百万计。在这么好的形势下,我院涉外护理专业却把学生送不出去。而出现的这种状况直接体现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英语技能的严重缺失。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了。课程是出现这一偏差的主要原因。课程设置是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尺。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的集中完整展现。那么涉外护理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优化英语课程设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现状

在网络上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相关研究的信息。笔者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共有176篇,其中核心只有16篇,数量并不多。但是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大家越来越关心这领域的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审读发现,对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某一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祁景蓉(2011)研究的是会计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企业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调查,提出了改革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毛亮清(2011)从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进行调查,阐释了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二是对某一区域内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李响,向前进(2009)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各类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在学时、教材和英语应用能力评估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指出课程设置要适合区域社会需求。三是以某一理论和理念为基础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研究。刘佳真(2008)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高职生语言消费状况,提出应该改革高职课程设置,促进形成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龚芳芳(2012)以个体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社会需求的潜意识等方面的调查,对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

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需求”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仅有65篇,主要集中在2011、2112、2013这3年。进一步阅读文献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侧重于介绍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需要用到的方法以及通过这个理论来评论某些英语课程的设置(李红2013,朱婷2013)。2013这一年出现了少数对社会、学生、企业等需求的调查研究(巫但;曾亚2013,谢艳红2013,李淑苹2013,吾雅平2013),但这些研究都主要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的是对英语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具有客观性。完全基于具体行业对英语能力的客观需求的实证研究是凤毛麟角,基于对涉外护理行业英语需求的调研来指导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没有。

三、相关理论综述

需求分析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 19) 。

国内外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Richard 1984);二是“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Huntchinson & Water 2004);三是“ 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束定芳2004)。综合上述几种分类,余樟亚(2012)认为,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其中社会需求包括一般社会需求和特定社会需求,即行业需求。

四、研究设计

本课题选择涉外护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有二:一是笔者从事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具有调查资源优势;二是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强,外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护理涉外机构对英语好的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研究涉外护理行业需求也是为研究其他行业需求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一是护理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需求,二是护理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需求,三是护理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需求。通过调研,这些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能以此为据,优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第10篇

1.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是由plan-do-check-ac-tion4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所组成。它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进行设计并紧紧地围绕其工作目标不断地进行循环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程序。PDCA循环20世纪20年代首次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瓦特休哈特博士提出,后来美国管理学爱德华戴明博士对PD-CA理论进行完善,并大力倡导,得到广泛传播,也称“戴明环”。完善后的PDCA理论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已被人们作为“管理化”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其特点是环环相套,相互促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呈螺旋式上升与发展PDCA循环的特点。

2.PDCA循环的实施

2.1 P-计划

2.1.1 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组织护理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领会《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规程》《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编写了适合护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内容包括护理毕业论文的选题及选题原则、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文献综述的写作、毕业论文规范写作等,并集中举办毕业论文指导相关讲座。

2.1.2 遴选导师,确保质量

制订护理本科毕业论文导师的遴选条件,结合各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护理部推荐的人员,确定导师人选,实行师生2:1制,即2名导师(实习医院带教1名,校本部教师1名)指导1名学生,实现院校统一指导和全程监控。

2.1.3 明晰进度,随时督导

导师与学生从结对起就形成一个整体,发放《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学生与导师人手一册,使导师与学生能明确护理毕业论文的要求,从选题开始就心中有数,按照学校规定的工作进程实施。

2.2 D-实施

将PDCA管理程序随时和反复自查自省的评价特点贯穿于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我们将《毕业论文工作手册》的电子版拷贝到各医院护理部,以便导师与学生按学院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同时将莆田学院护理系的邮箱告知各医院护理部,以便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有问题及时与校本部导师联系,也方便校本部老师随时督导。

首先学生与导师一起讨论选题,由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之后,师生确定选题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可行性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按学院的要求,认真填写指导教师的姓名、职称、研究方向、指导对象及论文的题目。由实习队长汇总后发送到护理系邮箱。护理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实习医院汇总的论文题目逐一审查,包括学生是否一人一题、题目大小、难易度、可操作性等,并填写毕业论文题目审核表,提出不符合要求或选题不当的题目,并由校内指导老师及时与有关师生反馈。如重新选题,应填写选题更新申请表,重新审核,直至选题通过。选题通过后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由各医院护理部组织开题报告,学生的开题报告材料以电子文件形式发送邮件存校护理系备查。实习期间导师的指导意见和方式及时以邮件的形式上传校内指导教师,以便随时跟踪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和必要的督导。

2.3 C-检查

第1阶段:护理系针对前期工作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导师落实、任务书执行、开题报告落实等情况,并统计选题更新率。

第2阶段:毕业论文进程计划及开题报告完成情况,临床导师的指导记录包括导师发现问题、指导意见、指导方式(面谈、电话、QQ、E-mail)等。

第3阶段:文献综述完成及评阅,主要检查文献综述是否围绕选题内容进行概括描述、参考文献的篇数、期限等,以及是否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要求。导师指导记录等。

第4阶段:后期检查,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包括格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标题、内容、图表、志谢、参考文献等)是否规范。由学生填写原创性声明。

2.4 A-处理

检查中对能按计划、进度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汇报相关实习医院护理部,由护理部组织进行护理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会,请有关护理专家参与评审,按照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论文规范(结构、行文、字数)、论文撰写(理论分析、实验数据、逻辑性、论述层次等)、学术水平、创新4项指标评定成绩。对个别不能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实习基地,由护理系组织校内专家按照上述程序和要求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终审成绩由导师考评成绩、同行专家评审成绩、学生答辩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形成。在此基础上,分别由学生本人及导师填写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申请表和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表参与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评选。

在C-过程中,如果第1阶段出现临床导师变更(进修、培训等),及时与护理部沟通,请护理部协调,另选导师或更换选题。在执行任务书和开题报告中有困难,校部导师及时给予理论上指导和帮助,以免耽误下一环节的进程。检查导师的指导记录能及时督促临床导师定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并能及时发现学生完成计划的情况,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不至于积累问题,造成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3.体会

PDCA循环包含4个阶段8个步骤,其精髓在于不断地分析现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效果、理出思路、总结经验,如此循环,不断晋级。实践证明,PDCA循环的应用,确保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①论文选题上既能与时倶进,又避免“多人一题”现象,且选题的难度、深度较前有一定的提高;②强化了参与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了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到位和学生的严谨作风;③增加指导教师压力的同时提升了导师的理论水平;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科研诚信品格。在最后递交毕业论文的同时各上交一份学生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声明,并通过有关软件对毕业论文进行文献检测进行查新,杜绝了抄袭行为,有效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互动教学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明显效果。方法: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与教员共同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结果:互动教学的方法使同学临床专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员的带教表扬率均明显提高。 结论:在优化护理课程和调整培养护理方案的基础之上,采取学生与教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激发同学的热情、很好地发挥同学的创新性和潜能,培养同学热爱护理事业的积极性,提高带教教员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互动教学;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98-01

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不断完善,近年来,较高学历的护理学生陆续进入临床实习、工作。这些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综合能力较强、有优越感、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特点对医院的临床带教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那么寻找一个有效的临床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世界医学的发展,是当前护理教育关注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我科共接收护理实习学生56人,均为女生。学历本科17人,大专39人,除4名为在我科未完成实习外,共有52人参加了临床互动教学。

表1 实习同学对互动教学的评价(n52)

1.2 方法:每名护士在我科实习期间均要至少与教员共同完成一次护理查房或者读书报告体会交流。在开展活动前,由护士长或者教学组长拟定内容,实习同学和带教教员分别利用业余时间搜索、查询相关书籍和文献,学习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自己总结、提炼其中的精华,进行文献综述,并把查阅所得文献和同学、教员共同学习、探讨。互动学习内容每周安排5-10分钟的学习和10分钟左右的教员、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案例收集整理,作为样板,供大家学习参考。

1.3 效果评价:以医院护理部对同学设计的出科信息反馈表为基础,结合我产科专科要求设计互动教学信息反馈表。在实习同学出科时发放,内容包括:互动教学对同学自学能力、学习兴趣、查阅文献、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同学对互动教学的满意度、对带教教员带教能力的满意度。

2 结果

实习学生对互动教学的反馈表见表1

3 结论

使实习同学具有独立获得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地之一[1]。在临床实习阶段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实习过程调剂成有意义、有趣的一项工作来完成。避免了繁忙、琐碎的临床工作使同学感到厌烦、枯燥、乏味,从而对护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互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很多同学在没有深入到护理工作时,通过亲自查阅、思考,能够较容易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形成综述后,与他人共同分享知识,不但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还能使临床教员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互动教学是一种轻松、自由的沟通环境,能够让每一位参加人员畅所欲言,拓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等。认为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对教员满意度均达到了100%,同时还掌握了查阅文献的方法、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拓展了获取知识的途径等。

第12篇

关链词:护生,护理;个性特征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着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动态结构系统护生的人格特征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能否成为合格护士,胜任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了解和掌握护生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对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出自于拉丁文“persona",又称个性,原本是面具的意思.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对人格所作的正式定义已不下十几种。艾森克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米歇尔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中国《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研究背景

人格类型的研究最早起始于医疗实践的需要,并从医务部门发展起来,这种研究为医疗教育、管理和职业选择等工作提供了便利。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行事风格,同时它也是预测个体职业成就、员工招聘、人事选拔的重要指标。护理是一门结合了科学、伦理与艺术的学科,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有研究表明护生的人格与其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焦虑程度等方面都有相关性,现将国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护生人格的研究工具

任何一种人格理论都承认人格存在着个体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对人格的评枯,常用的可分为两类,即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

3.1投射测验(projectivetechnique)是采用各种云图、墨迹图、插画、图片等测验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目前最著名且应用广泛的投射测验,一个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H.Rot-schach创立于1921年的罗夏墨溃测验,一个是由H.Murray创立于1938年的主题统觉测验。

3.2客现测验(personalityinventory)是一种常用的对人格作客观测量的工具。是用经过精心选择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要求被测验者根据提出的要求选定适合于自己情况的答案作出反应目前最常用的是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Eysenck人格问卷。

3.2.1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MMPI在全世界广泛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及医学的研究工作,在人格测定和精神病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中国大陆,至1989年正式推出MMPI的中国版.

3.2.2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全称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Hcatell16personalityfactortest),系R.B.Cattell所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的各类人群。作为测量个性的工具之一,16PF被广泛应用于个性测评、人才选拔、职业咨询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预测被测者的稳定性、承受压力能力、成熟度等,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专业成就、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2.3Eysenck人格问卷(EPQ)EPQ系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H.J)编制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1980年引进中国经过有关专家的修定,项目内容较适合中国国情,并建立了中国常模.

4国内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4.1护生的人格特点用EPQ量表调查的结果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E,N,P量表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L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护生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情绪不稳定、孤独、掩饰度低、质朴性和诚实性较强社会适应性差Cs-vl采用16种人格个性因素测查表(16PF)对实习护生进行调查,显示实习护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胜、幻想性、实验性、自律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女性常模,聪慧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则低于全国女性常模。李瑜和苏志达等闭的研究显示,军校大专护生诚实、掩饰程度低,性格趋于外向,但人格倾向不稳定、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尤其是从医院招收的大专护生人格倾向稳定性更差。杨群和王锐安等用对军校非军人护生进行调查,表明其个性特征为:内向、羞怯审慎、学识浅、严肃、沉默、理智、注重实际、保守、传统、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也存在过分现实、忽视生活情趣、容易贸然行事等特点。刘喜文和胡文东等用对护生进行调查,护生在4种人格因素(C,G,N,q)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人格因素(M,Q,)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二者8种次级因素比较,护理学生在4种次级因素(Xo,YtIY,IY,)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次级因累M,凡)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

4.2个性特征与护生焦虑的关系个人的个性特征决定其对外界因素的反映,情绪不稳定的明显精神质倾向的护生易于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护生的人格与焦虑状态明显相关,内向型、偏内向m高护生的焦虑程度高于混合型、偏外向型、外向型的护生。

4.3个性特征与护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症状的产生源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对生活事件的适应不良,而个性特征在两者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其中,心境,家庭关系满意度,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工作学习以及健康的满意度.婚姻状况等与心理健康有关因素和各个性特征联系密切。

有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护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较好。

神经质分高的护生,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冲突、精神质高的护生,易出现孤独、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人格特征,这些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的气质类翻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多血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气质类型,胆汁质、抑郁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具有固执、倔强、攻击、孤独、敌意和缺乏同情心,以及过于安静、深沉和过于紧张、焦虑,情绪不稳等个性特征的护生面临更为严峻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压

力。

44人格特征对护生适应能力的影响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刺激,其适应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内倾型”学生具有沉默寡言、羞于表达、适应环境比较用难的特征。

4.5人格时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性格与人际沟通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内向型与中间型及外向型比较,内向型护生的沟通能力最差。

4.6人格对护生其他方面的影响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场合讲话能力、情绪和心境与外向型的人格特征有关,外向而情绪稳定的护生具有更强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调整自我的能力,她们似乎更适应护理职业要求。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