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
一、
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低碳发展必须受到重视。通过对畜牧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从低碳视角着眼,制定一系列关于如何发展畜牧产业的方案,运用低碳技术,通过对废弃物充分合理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运用有效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展望畜牧产业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低碳;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畜牧产业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管是质量方面还是效率方面,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水平提高等特征。这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口粮”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畜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但畜牧产业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
1分析解决畜牧产业的低碳问题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提到环境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主要就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过多的碳排放引起的。碳排放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就包含畜牧业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非常青睐畜产品。但正是由于人们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畜牧养殖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从低碳角度来探究畜牧产业发展的路径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低碳经济是新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透彻。但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十分重视的,走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是我国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我国也是一个出口大国,为世界人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近几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路途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畜牧产业是保障人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方面,所谓“民以食为天”,不难看出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而我国对于畜产品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畜产品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畜牧产业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事关保障人类基本生活的根本问题。低碳畜牧业和以往的农业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对于低碳畜牧业的研究还不全面,正处于摸索状态。要想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就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其中可以引进畜禽新品种,研发推广更有效的养殖技术,使用新型设备,对养殖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例如:优化种养结构,标准化养殖,对饲料进行科学配制,对生态养殖进行综合利用等等一系列方法途径。
2展望未来低碳畜牧业
低碳畜牧产业追求的效益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通过新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优化旧的养殖、加工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先从养殖场基础设施上着手,发展太阳能圈舍建筑,使用节能高效的设施,利用机械化饲养工具等,这是畜牧业发展趋势。例如:可以从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减少能源消耗和饲料浪费,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还可以将畜牧产业渗透到服务业,即由畜牧产业衍生出的金融服务产业。达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农户们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组织。
3小结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由于农业信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虚拟农业的运用与发展,更有利于畜牧产业的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发展畜牧产业经济的同时,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而低碳畜牧业也将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金健玲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畜牧兽医局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 市场研究,2014,(05):4-5.
关键词: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5-03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 “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一、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中,煤炭资源利用以直接燃烧的粗加工和传统煤化工为主,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大。转变煤化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为后石油时代做好战略技术储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推进绿色采矿,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将单纯煤转变为提供油气等高效能源,是应对国外油气资源控制和平抑国际油气价格的重要反制措施。
(二)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资源加工逆向分布、流动,造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地区转移,给交通运输形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煤电运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可以有效推动能源资源类项目向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大举措
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可以显著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首先,能够实现大幅度深加工增值。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其次,可以提高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已查明的铝土资源储量不足30亿吨,按目前开采规模,保障年限不足20年。如果将我国高铝煤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可弥补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不足。同时,其副产品活性硅酸钙用于造纸行业可替代碳酸钙,可减少纸浆,极大降低造纸成本。再次,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能源损失。就地加工将直接降低运输成本。
(四)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国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要全面推进产业多元和升级,受到发展基础、区域特点等多因素制约,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资源型国家转型的有效途径。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可以实现煤炭的多级利用、多联产,与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盐碱化工、多晶硅等特色产业融合,构建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高技术、高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带动资源型地区相关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实现富民强国。
二、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针对我国对煤炭资源的粗暴式开采,2003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绿色开采”的理念,为煤炭行业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开采理念是在科学采矿三原则(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指导下提出的,强调在现有采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采矿科学技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绿色开采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关键层理论[2]。关键层理论认为,把保证覆岩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的经济效益,又可确保建筑物不受损害,关键在于能依据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和参数,掌握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的基础[3]。目前,绿色采矿技术主要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超高水充填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指导,主要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开采中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提供重要保障,可见从技术上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推进绿色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多联产,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
多联产是指将各种不同煤化工技术优化结合使用,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和多联产后的技术整体优势,从而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洁净的二次能源的煤化工技术[4]。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联产可以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多方面利用和煤化工项目的资源优化配置。
1.对高铝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将用于发电后产生的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进行开发利用,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非铝土矿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经采用多种方法提取氧化铝,成效明显,如大唐公司的预脱硅—石灰石烧结法、神华集团酸法中试生产线、华电集团的硫酸氨法等,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统筹配置资源、定向供应、集中燃烧,以及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后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产品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及资金扶持。
2.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热值的煤矸石和煤泥,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加快低热值煤发电装置建设,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推出支持煤矸石和煤泥等低热值煤电开发的的相关倾斜政策,核准建设一批煤矸石和煤泥发电项目。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煤矸石、煤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还可以缓解我国铝土矿等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在将经济活动纳入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也成为生态经济[5],是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商业化示范。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构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促使煤炭行业逐步走上速度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需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同时又能做到减少资源消耗,并削减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协调和统一。
首先,应该加快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将国家规划的具备条件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基地建设有限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为其提供支持。这样,既有利于扩大煤化工深加工规模,实现效率效益双赢,同时又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产业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拉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其次,应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平台,牵线搭桥,将掌握技术的科研部门与需要技术的煤化工企业联系起来。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研究所提供技术的模式,使社会的技术潜力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煤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整合优化配置地区资源,鼓励煤矿企业和国家煤化工项目实现联营。这样,可以发展集约化产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转化力度。
(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矿区环境整治
煤炭资源开发由于地下采掘,容易引起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废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煤炭开采目前主要采用的冒落法等管理采空区顶板,易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发村镇、铁路、桥梁和地面管线设施的破坏。因此,矿区的环境整治至关重要,当前的重点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匪气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完善
(一)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煤炭深加工产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支持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给予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一是给予差别化的能量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国家在分配能源消耗总量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一些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指标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合理确定能源输出地的能耗和排放指标。目前,我国在统计时往往将能源外送地区外送能源产生的能耗和排放都计入当地指标中,而未计入能源使用地区,容易加剧两极分化,建议合理分配能源输出地和使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标。三是扣除原料煤和洁净能源消耗。目前,我国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这部分消耗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转化,并没有增加能源消耗,应当从能源消耗总量中扣减,另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用量也应该单独统计并从改区域能量总量考核指标中扣减。
(二)完善煤炭资源领域收费基金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每开采1万吨煤炭塌陷农田0.2公顷,每开采1吨煤排放2吨污水。由于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能源输出地区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能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家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征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建议国家在其他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把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调整为煤炭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基金,按不同的煤种品质收取费用,主要用于保障和改革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等问题。
(三)建立煤炭能源开发中央属企业与地方利益分享机制
央属能源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部分能源大省,央属企业煤炭产量占地方煤炭产量的40%—50%,但由于总部结算等原因,导致央属企业在煤炭能源利益留在地方的收益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地方对资源环境治理、保障矿产资源区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力。因此,应该建立合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利益分享机制,可以通过采取中央投资和与地方资本合资的形式,根据各自在资源产权中所占比例入股,分享资源开发红利,所得税的缴纳逐步过渡到资源地为主。同时,可以探索将央属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平衡国家税务和地方税务的税收比例,一方面增加地方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加强资源保护和矿区人民生活改善的投资。
(四)创建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
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产权不清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产业经济的自身发展,因此,应当在保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前提下,依法建立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国有煤矿的所有权,实现科学监管;更要建立矿业权的招标、转让制度,使资源效用得到最大发挥;立法机关也应加强健全完善煤炭产业相关保障法律法规,真正为煤炭产业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运涛.试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对外贸易,2011,(20):437.
[2] 钱鸣高.绿色开采的概念和技术体系[J].煤炭科技,2003,(4):1-3.
[3] 张锦山.煤矿绿色开采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2):244.
[4] 周小野.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63.
[5] 张圣伟.探析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循环经济[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4.
Think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nging the coal industry economy
HOU Rui-fang
(Research center, state bureau of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China is energy consuming Nations, "coal-rich lean less gas"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s coal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direct combus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level is very low, and lar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oo dependent on energy of co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coal industry of primary, heavy, flattened issues outstanding. Thus, realization of green m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oal processing, raising the level of in-place convers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coal industry'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a series of changes, change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ountries the most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choice.
Key words:coal industry economy; new development model;circular economy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自然资源;资源结构;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更加凸现,区域经济发展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自觉。近年来,中学地理教材中不断加大地理与经济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对培养未来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自然资源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人们一般把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人文资源,即有形的自然资源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弄清资源的分类,有助于产业的划分,也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对资源结构进行搭配,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起着基础性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政府政策、自然资源及社会环境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基础,而对自然资源结构形式的改变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在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以自发性为主的时代,自然资源结构的形
式与社会生产方式是直接相关的。而当人类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结构的形式就首先直接与这种有目的的选择――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发生作用,一样的自然资源却因政策方针的不同,其重要程度及自然资源之
间的组合关系也会有所改变,即自然资源结构形式的不同。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赋予了自然资源物质的结构属性,而社会经济发展方针路线及区域与产业政策等更多地赋予了自然资源物质的结构属性。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应该从自然资源的结构属性来认识,而不是分别从单一的自然资源分析对
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所以,地区资源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为产业结构的组织所提供的更大的发展方向应尤加重视。
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海洋资源在环渤海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重要― 一般―非常重要”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结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它的转变是产业经济发展机制转换的一个良好的例证。因此,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影响着产业机制的调整,并最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自然资源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
自然条件的影响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制约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生产力水平。人类的进步促使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左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越依赖于先天的自然资源,反之亦然。同样,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结构的调整左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在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文明史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出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前的漫长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多数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狩猎、捕鱼、采集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存方式,农耕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产业结构,其依赖的正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这些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就是例证。
2.劳动资源的自然富源阶段――工业化阶段
温带是孕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母体,因为在温带气候区既没有热带那么丰富的食物和肥沃的土壤,也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要想获得生存必须依靠艰苦奋斗,这就激发了温带气候区人生存的潜力,造就了他们勇于开拓进取的坚韧个性,再加上温带气候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本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地区产生了。这个阶段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及工业化后期两个时期。
3.生活环境的自然富源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问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高科技产品有微电子技术、遗传工程、超导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空间科学等。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大多以“科技工业园”的形式为主,出现了一大批“硅谷式”的工业园。典型的如美国的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县,沿谷地延伸50多公里,这里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值约占世界五分之一左右。这里有八所大学,33所技校和一系列研究所,其中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研究所起了决定作用,硅谷附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满足了无污染工业的需求。又如,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它充分利用以北大、清华和中科院为代表的几十所高校、研究所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清洁优美的环境,高素质的人才,位于高校、科研单位附近,远离市区,位于城乡结合带。不过,我国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技术结构呈多元化,产业结构也相应的呈现了多样性,北京和上海等一大批沿海城市已迈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处于转型期,因此,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国的朝阳产业,仍需大力发展,完成工业化过程,不过在发展中要处理好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
总之,区域济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结构,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重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使地区的经济优势发挥最大化,从而使区域经济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资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并在长远上不利于产业经济。5月13日,《证券日报》记者从长江商学院的关于工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报告了解到。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利润留存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96%的企业回答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分别有3%的企业以企业创始人资金为最大资金来源。此外,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润留存来说,61%的企业认为这种资金来源占其资金总额的50%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经历了困难的2014年,产业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企稳。产业景气指数为50,处于荣枯临界点。
数据表明,中国产业经济不太可能出现硬着陆,原因有三:第一,在过去几个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反映经营状况困难的企业逐季递减,从2014年第二季度的19%下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4%。第二,虽然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普遍并且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严重程度在缓解。最后,融资仍然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多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速度上、规模上、效益上,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公司多产业刚起步时,几乎全部依托主业从事着经营活动,产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工艺落后、市场狭窄,生存能力、抗风险能力都较弱。而今,德州电力多产业已形成涵盖电力工程、建筑、商贸、饮服、汽修、运输、等十多个行业的产业阵容。
为将多产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我公司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围绕产品更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做文章,不断调整战略部署,采取合资、融资、股份、职工集资、协作加工、引进技术等多种形式,使产品的质量、技术、规格、品种等诸多硬件因素得到了较大改善。几年来,电力设备厂与厦门ABB公司、维坊浩特公司、烟台东源公司的联营等合作方式,有效利用知名企业、等级品牌,盘活了资金,拉动了企业,抬高了进攻市场的起点,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从“聚才”入手,加速多产企业的“核心”建设
人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没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人才,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基础管理、市场策划乃至企业的近远期发展战略都无法正常实施。目前,我公司电力多产企业干部、职工大多在知识结构、技能素质上有捉襟见肘之憾。与其他优秀的企业相比,我们多产业的人员学历、技术职称、研发新产品能力、市场推销手段以及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承受能力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们必须要有“求贤若渴”的姿态,弯下腰来,集中精力,按照“吐故纳新”的原则、“引进一批”、“换血”一批,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抓好这项工作。
2、从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
我公司多产企业有八成之众受制于主业的市场需求。主业每年的基建、技改、大修以及日常维护工程量直接影响到这些企业的产值、利润。因而,调整全市电力多产企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电力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经验表明,从社会这个大市场找突破口,这是大的方向。例如:与名牌企业联姻,走品牌战略之路;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的产品;多方融资把块头做大;职工入股买断企业,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总之,必须逐步放手主业这棵“大树”,实施“走出去”战略,再能真正在市场上占据稳固的地位。
3、注重企业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更新
电力多产业许多管理手段延续了主业的管理模式,有碍于优秀人才的聚集、有碍于职工的潜在智能的开发、有碍于良性的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残酷竞争,企业内“大锅饭”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我们认为,现行机制忽视了个人劳动价值的等值认同,即伤害职工又伤害企业。应从调整管理机制入手,一是物资激励。对职工的工作业绩采用更科学细腻的方式来衡量和奖励,明令禁止“一刀切”的奖金发放办法,对于突出贡献者应有额外待遇;二是精神激励。工作的意义、每个员工的前途、企业内外认同的荣誉等都应有合理的给予。特别是管理干部的升降任免,应从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上如实的考核运作。使企业各层面的员工能真正适应企业发展的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三是基础管理。良好的基础管理为企业提供详细的资料,进而演绎为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当前企业的基础管理“星星点点”,缺乏详尽、系统、真实这六个字。我认为基础工作夯实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4、严格把住企业用人之关
不少多产企业干部职工业务生疏,人浮于事,思想素质较低,政策水平不高,不钻研技术,不思进取,缺乏奉献精神,在议事决策中很少有建议性的意见。我们认为“庸者下,能者上”这是办企业的用人之道。要用“能人”(知识结构,思想素质,管理能力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以前用错了,要迅速纠正,不要等到干部考核时再说。
我公司电力多产业发展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在诸多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难以羁绊的活力,我们关注多产业发展的现状,但我们更期待德州电力的多产企业,在“质”与“量”上能有一个令人惊喜的飞跃。企业发展依靠广职工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的企业,把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粮食产业经济;新模式;“四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23-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理论的首创性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性。它必将对国家发展全局包括各系统、各领域、各产业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贯穿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引领粮食产业经济沿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向前迈进。
一、新理念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思想灵魂和卓越指南1.“创新理念”是牵动粮食产业经济前行的“牛鼻子”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破旧立新”牵动变革。一部经济乃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历史。社会不断变迁,技术不断飞跃,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不断演进,导致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本质。其言下之意是指,所谓创新就是“破旧”,包括打破过时理论的框框,破除过时制度的桎梏,消除陈旧技术的障碍,冲破陈旧文化的束缚。与此相对应,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使创新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灵魂,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有力“双翼”。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更是农业粮食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力,是加强粮食产业经济的根本支撑。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粮业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粮业未来,不创新粮业就会落后。在当今粮食领域,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内涵愈益深厚,外延愈益宽广,地位愈益提高,被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成为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前行的“牛鼻子”,有力牵动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协调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
如果把“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视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种新理念都是这部交响乐有机构成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乐的鲜明主题就是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贯彻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协调。从内在联系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协调一致,既服务和服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丁声俊,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100037)。
从于“粮安天下”的总目标,又彼此配合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观,简单说就是解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木桶效应”的“短板”问题,即通过协调发展补上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由于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化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当然,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协调主体、手段、机制与模式。协调始终与发展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过程,无限延续,永无终极。
3.“绿色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使人联想到和谐与希望、生命和生机。绿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色彩的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度生态的蕴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融合发展的“生命力”。“绿色理念”将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生富有生命力的重大战略转变。其一,绿色发展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与绿色发展相适应,必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粮食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其二,绿色发展是一场空前的生态革命。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且是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现代化治理的必要手段,还成为粮食产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其三,绿色发展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长期以来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彻底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循环低碳发展原则,变以要素投入橹魑以科技增强新动力为主,促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机”
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扩大市场、粮食事业不断进取的重要法宝,也必将使粮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来越紧密结合。依照“共赢”的逻辑,“开放理念”就像开路机一样,有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开拓发展,拓展粮食及其制品、服务的更广阔市场,即为粮食产业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国内市场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产业经济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情怀”
所谓“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就是“民本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共享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大力弘扬“黎元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忠实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实现人民的期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绝不可遗忘或忽视贫困地区还有5500多万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同时,共享发展还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民众能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当然,这需要更具延续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制度安排,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化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丰硕果实,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新路径和新模式1.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划,绘制其未来发展新愿景
以新理念为引领,就必须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境界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包括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第一,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即以新理念为引领,浓墨重彩绘制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一,建立健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健全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合理关系,动态地保持平衡化、协调化。其三,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和市场信用体系,包括普及连锁制、制,以及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并探索推广“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立商品回溯、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实现诚信化、放心化。其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从田头谷物收购,到仓储、加工、物流、供应,直到餐桌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起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其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法制化、严格化。其六,建立健全现代谷物储备体系,使得储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实现仓储绿色化、智能化。其七,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农牧、农渔、农林,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粮食产业经济形式,实现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生态化、融合化。其八,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双创”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蔚然风气,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创新能力集成化、前沿化。其九,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科技、环保,以及节粮等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烘干、代质检、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服务综合化、专业化。其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监控市场,实现宏观化、间接化、高效化。
第二,强化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协调。要从根本上克服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结构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弊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最佳选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关键,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新模式,必然会有力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掠夺式生产方式与浪费型消费方式,建立现代的集约型、精准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引导和强制所有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合作社、社团等,下同)对资源配置进行权衡取舍,做出最佳选择,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补上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短板,促使“两端”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第三,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前者如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劳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后者如无止境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豪宅、豪车与豪华生活,过度地追求“食不厌精”――精米、精面、精油,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粮食产业经济是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的最佳形式,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把粮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产业的层面和地位,从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出发对粮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深入探索粮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在不断深化探索中,以农业粮食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体的自利性为出发点,以“理性个体”假设为逻辑起点,在此假设基础上采用个体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与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有效、最可持续利用的配置。如是,就从粮食产业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开辟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形式。
2.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开拓发展新路径
新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灵魂。新理念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指向引路、谋篇定策。在新的坐标系下审视,新理念有力引领粮食产业经济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即遵循规律科学实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实干,瞄准“短板”有针对性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奋发实干,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即必须注重启动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和各种要素,特别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与此相应,凡是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从而,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新机制,开拓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二,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克服目前粮食行业各要素间孤立、分散,犹如一包山药蛋的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粮食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即把诸多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不断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把生态视为资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粮业兴;生态衰,则粮业衰。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可有效加快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拓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能防止和减弱面源污染,改善土地、水源等要素禀赋,治理粮食等农产品“病态产能”,扩大“健康产能”。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不断扩大粮食产业经济的市场话语权。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发展方式,可促其扩大开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实施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不断增强民众对共享成果的获得感。一个大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包容的制度设计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其长期持久健康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着力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显。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到足以维持健康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精准扶贫脱贫,注重机遇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布局,必将产生多面性、综合性、突破性效应。其中,最具实质性突破的是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径,即以创新发展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克服污染、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以共享发展克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3.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共享性、绿色性、整体性等特点,整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两侧”结构将趋向协调。适应这些特点,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勇于探索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别是要锐意开创其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学视角冷静反观和反思,我国粮食产业在取得辉煌“奇迹”之后,隐藏着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缺失的问题,即更多地把它当作单一化的“产品”,抑或是“商品”,而未把粮食当作一种产业经济去谋划策略、绘制蓝图、创新驱动、开拓未来。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现为“五大短板”:一是虽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短板”;二是虽然粮食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多年连续增长,但与消费结构演变与升级比较,结构性“短板”很突出;三是虽然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效益的“短板”仍普遍存在;四是虽然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但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比,现代服务的“短板”仍很常见;五是虽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相互依存、相互结合,但与粮食大国地位相比,拥有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短板”不容忽视。上述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性,是导致粮食产业陷入困境和困难的根本原因。当前补上这些“短板”的根本举措,就在于以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为抓手,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要坚持承继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继往开来的重大措施,既有承继性,更有创新性。所谓承继性,就是继续坚持和扩大粮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制度。例如,粮食省长负责制、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现代业态”的普及等,都需要承继和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视为金色的双翼,振翅起飞,勇于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新模式。
第三,开创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所谓融合化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综合国韧庋芯亢褪导经验,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而形成新产业模式。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包括:以农业粮食种植业为基础,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农业粮食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在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化发展为途径,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四链”系统构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把“四链”相互协调地“链结”甚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合;有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有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以及混合性融合;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可见,“四链”之间的“链结”或融合,是一个攸关多部门、多产业、多产品、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深化改革过程。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探索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1.构建粮食产品链和产业链
第一,构建粮食产品链。所谓粮食产品链,是指由粮食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这也是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在对初级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乃至精加工过程中形成粮食产品链,不仅能够提升粮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物流消耗和减轻污染,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粮食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和协力发展。当前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产品链时,要注重做到三点:一是每个产业环节都必须选择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不可一味追求产品链的最完整和追求形成最终产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形式;三是始终注重不断提高产品的“三品”特性,即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这是构建粮食产品链的核心,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
第二,构建粮食产业链。当前,我国粮食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像一袋山药蛋互不粘连,这种状况导致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对于这些弊端必须标本兼治,尤其要采取治本之法,即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所谓粮食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产业形态,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的实质在于,实现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立粮食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的关系。每一种粮食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维度”的概念,它们相互对接、相互依存、优化组合,形成对接机制,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产业链,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粮食产业链的集聚,即相关粮食产业活动的集合集聚。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企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等。二是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一般说,粮食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拓展到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基本上属狭义产业链,今后应向广义产业链发展,即探索和开拓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2.构建粮食价值链和供应链
第一,构建粮食价值链。鉴于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认识薄弱,实践存在缺陷,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用价值链管理和分析法。所谓粮食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概括而言,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由各种价值活动才构成价值链;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都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的关联性导致产生一种效应,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在采用价值链管理分析中,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视为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就是,凡一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它具有非独立性、转化性、交易性、潜在性,以及增值性,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起关键作用。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实践证明,粮食企业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就会把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置于整个系统价值链中进行分析,即从战略高度分析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价值链的关系,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与顾客的关系;市场(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及产品促销与分销的关系。通过从整体视角处理这些关系,就会收到“四减”的效用,即简化业务环节,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力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这意味着,粮食产业的资源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综合效益提升,把粮食产业经济引向高端价值链。
第二,构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粮食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跨区域流通量超过2亿吨。然而,粮食物流却成为粮食供应链的“短板”和“瓶颈”。目前,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相当落后。全国粮食传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致使物流设施孤立分散,未形成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必须积极建立健全粮食供应链。
所谓粮食供应链,简单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业务活动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完整的网链结构。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环环相连、相依为命。粮食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成长和做大、做强、做优,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粮食产业经济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6R”管理方式深入到各个环节,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这“6R”保障粮食供应链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意愿,即时间短、数量准、质量优、运距近、成本低、性价比高。
针对目前我国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状况,必须构建以“五主”为特征的粮食物流系统。“五主”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手段,以“四散”为主要运输形式,以“双创”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同时必须抓紧“两个关键”:一是狠抓健全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要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打破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部门分割的孤立封闭状况,树立全国“一盘棋”,整合和建立统一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现代“大物流”系统。二是狠抓粮食“四散化”的关键。即发展被称为“粮食运输方式革命”的粮食散储、散装、散卸、散运。实现粮食“四散化”,大大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水平,具有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粮食供应调控能力等重要效用。
上述“四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相互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粮食产业经济的“四链”网络,就会使产品链的基础更牢,产业链的纽带更韧,价值链的核心更强,供应链的条件更优,“四链”扭成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迈向“强、大、优”和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3]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丁声俊.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3).
[5]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J].学术月刊,2016,(7).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J].学术月刊,2016,(8).
[7]丁声俊.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16,(11).
[8]丁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农业展望,2007,(5).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Leading by the New Ideas
Ding Shengjun
Abstract: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excellent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ing good originality in its concept, full system in its theory, and accurate guidance in its practice. The new concepts are prominent sou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guid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which will lead it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It′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forces,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completely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four-chains of production, industry, value and supply, promote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a strong, large and excellent one and to the high top of value chai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a new mode; network of four-chains
关键词:种子产业;农业发展;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子产业更是农业的核心产业,因此,发展好种子产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近些年,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对种子产业发展进行相关的战略结构调整,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耿策支持及环境支持。中国种子产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为更好促进中国农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种子生产也经历从从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其生产方式及生产水平发生重大的改变。近些年,国家及地方都在积极推出发展农业的相关措施,这为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种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看到种子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种子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问题。
1.存在矛盾
多年砦夜种子产业一直存在着发展压力大但拉动效率小;市场空间大但销售产值小;产业潜力大但企业规模小的几个突出矛盾。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拥有者世界20%的人口但仅占不足7%的耕地面积,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粮食生产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及耕地退化的问题,土地生产能力也由于化学肥料的使用及森林的破坏呈下降趋势,劳动成本的增长对农业生产也带来挑战,外部气候环境对农业冲击,这些都加大农业发展的压力。种子产业作为农业的核心产业更加需要承担全部发展压力。中国种子需求量远远高于其经营量,种子产业总销售额排在世界前列,但没有一家种子公司市场份额或净资产达到指标。这与我国巨大市场需求量不适应,需要对此情况加以转变否则将会影响农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目前我国种子企业规模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大型种业寡头、专业化大型种业公司、生产基地型种子企业及众多中小分销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规模存在小、乱、杂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得到改变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
2.博弈中生存
自改革开发以来,对比其他行业中国农业是开放程度较小开发时间较晚的,随之种子产业更是如此。种子产业市场化从2000年《种子法》实施开始,这改变了当时国有种子企业统一市场的局面,各类种子企业纷纷进入市场包括民营、中外合资、科学院自办公司、农业技术推广员“自立门户”,还有一些“皮包公司”。这些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使劲浑身解数就是为从种业市场获取更大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小、三、乱”的局面伴随着种子企业存在强弱优劣共存的现象这严重制约种子产业健康发展,这要求国家必须要出台相应政策规范化种业市场,扭转当前的这种局面。
二、加快种子产业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发展
1.规范化种子产业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下的种子产业由于其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种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健全的法律规定来规范种子产业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为其发展提有力的环境保障。建立适应种子产业规范化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升级换代,使种子产业职能逐步向企业化过渡,另外充分发挥市场经调节作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水平
种子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改变其旧的管理模式积极引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种子企业特点进行改革创新,种子产业的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管理体制的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此外,加强对相关种子科研人才的引进,并积极进行种子培育品种更新,同时要加强与内外种子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种子产业的科研水平。
3.加强对优良品种的推广繁殖
加强对优良种子的推广繁殖是促进种子产业更新发展的有效发展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繁殖:首先,要进行种子繁育基地的建立,要保障种子产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质量避免分散式管理不利于种子产业的整体发展,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建立种子繁育基地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生产水平较高的面积较大的场地进行种子培育,并严格按照国家种子培育规定程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种子的培育繁殖。最后,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制定合理的推广计划,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合规供应体系避免因外部市场因素造成种子滞留或供不应求,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农企利益相结合
农民一直是农业的种植传播者,农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种子产业发展更是影响农民增收效益,企业加大对种子产业投资力度并积极与农民进行农企合作互助,企业对种子繁育提供技术及资金的支持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民培育的种子这样就把种子繁育质量与农户自身利益连接在一起,既保障了农户利益又有利于保证种子质量,这样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更多农户参与到此项合作中,帮助更多农户实现效益的增长,同时促进种子规模化的繁育生长增强种子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5.积极开拓种子市场
种子产业更新换代离不开种子市场开拓,积极开拓市场打破传统模式拓展思路开展多边协作发展,为公司间大合作奠定基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市场开拓: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被发展应用,通过网络信息加强信息传递及网络宣传,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品牌战略实施同时实施网络营销扩大网络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地理及经济优势实现跨地区合作,共同合作提高种子产业质量。
三、结语
总之,种子产业的升级换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的要求,通过营造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积极培育新种子,同时注意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等手段对种子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尚能.抓种业能力提升,促种子产业升级--浅谈黄羊河种业国家级制种玉米“四化”示范基地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1:110-112.
[2]王晓霞.临泽县力促玉米种子产业转型升级[N].农民日报,2012-09-24007.
关键词 FDI 第二产业 经济增长 滞后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和广化。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5项,同比增长13.8%;合同利用外资16.5亿美元,下降5.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1亿美元,增长24.8%,增幅高于全国1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加快4.5个和4.2个百分点。安徽省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徽省位于中东部地区,处于泛长三角的优势地位,连接南北,联合东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优势。第二产业作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12年其产值占安徽省总产值54.64%。第二产业增长的业绩对其自身和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
1安徽省利用FDI的现状分析
1.1安徽省利用FDI现状
安徽省地处中东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本、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较少,外商一开始不太愿意在皖投资。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原料等成本的上升,产业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安徽省应凭借着自身的相对优势,紧紧抓牢这难得的机会,扩大FDI的招商力度,弥补安徽省内资的不足,同时带动其它要素的高效率利用。
1.2 FDI在安徽省第二产业中分布
FDI进入各行各业的规模因行业发展程度和当地的政治法律等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安徽省第二产业利用FDI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除了在2004、2005年之外,均在70%以上,这意味着安徽省的FDI绝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FDI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为安徽带来重要机遇,安徽省在新一轮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中会获得更多利益。
1.3 FDI在安徽省第二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的分布
安徽省第二产业细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我们以“十一五”期间为例,制造业利用FDI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子行业,约为84.66%,其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约为12.29%。这是安徽省发展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的结果。其中,制造业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外资工业的结构性倾斜加快了安徽工业结构的加工化进程。
2 FDI对安徽省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模型介绍
假设其它因素不变,考虑FDI对安徽省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一个分布滞后模型,以FDI(万美元)和GDP(亿元)分别作为解释和被解释变量,模型如下:
其中,GDPt表示安徽省第二产业第t个时期的GDP水平,FDIt-n表示第t期以及各滞后期的实际外商投资总额,Z表示常数项,et表示随机干扰项,[n表示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期FDI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GDP的变化。
对于一个分布滞后模型来讲,理论上包括无穷多项,由于样本观测值的有限性,使得无法直接进行估计。我们这里采用科伊克(Koyck)方法将分布滞后模型转换为自回归模型,然后进行估计。
假设回归系数随[i滞后期i按照几何级数衰减:
该式表明,用GDPt-1代替了大量的滞后变量FDIt-n,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自由度,解决了滞后期难以确定的问题,并且也缓解了多重共线性。若此时该系数d越大,说明以前各期对该期的影响较大,反之则影响较小。
2.2实证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将2000-2012年安徽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值GDP做回归,得到下面的回归方程。
可以看出,R2为0.9912,说明拟合优度很好;D.W值比较接近2,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变量FDI的t值为1.8367,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11的临界值t0.05(11)=1.796,说明FDI对安徽省第二产业影响比较明显。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第n年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第二产业增加0.0057个单位。
3安徽省第二产业利用FDI的对策建议
3.1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第二产业利用FDI的配套能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吸引外资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的投资环境包括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而且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均有极大的外部效应。安徽省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等投入和建设。多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改变安徽省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为外资的进入创造先决条件。
3.2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战略,扩大安徽第二产业利用FDI的规模
从安徽省FDI的来源看,2012年,亚洲实际投资额为629730万美元,占总来源的73%。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实际投资额较少。在亚洲投资额中,香港地区投资占72.69%。由此可见,安徽省引进外资的来源过于集中和单一,而这无疑会加大经营风险,不利于稳定增长经济目标的实现。
安徽省应当在保持来源于亚洲地区FDI规模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不断扩大引进FDI的广度和深度。安徽省应当积极宣传安徽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欧美FDI的流入,扩大FDI投资来源和规模。
3.3合理引导FDI流向,提高安徽省第二产业利用FDI效率
外资利用的低效率表现为外资企业生产或运营水平未达到其企业本身的生产可能性前沿进而没能对东道国带来最大化的效用水平。安徽省利用FDI效率水平较低,形式粗放,导致资源的浪费。引导FDI流入第一、第三产业不仅不会负面影响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相反,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壮大第二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FDI在第二产业内部各子行业的分布来看,FDI在很大程度上用于制造业,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安徽省应积极引导FDI入驻高新技术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去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安徽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该优势吸引FDI投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发展;意义;现状;策略
党的十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林业承担着保护改善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多项任务,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经济则在帮助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断更加明确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产业是通过加工林业资源、提供木材、花卉、药材、森林旅游产品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并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从国际意义上来说,通过一个国家的森林绿化覆盖率及其国家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的优劣及文明发展程度。林业是生态要素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林业在生态建设的很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于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盲目采用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对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索取日益增强,进而导致大量生态资源在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下濒临枯竭,大气污染、沙尘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随之加剧,这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意识到:我们应当自觉地走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开始关注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时推出了保护天然森林资源、退耕还林、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等诸多生态林业工程,逐渐改善了环境、获得了很好的环境治理效果。林业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门,也是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以森林为主体的林业资源承担了林业产品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生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要求,林业经济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飞跃,林业经济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林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2.1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且林业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
近年来,由于对林木的乱砍滥伐,我国大木材的数量急剧下降,整体森林的蓄积量也急剧下滑。在人工造林中,幼林由于树种的单一也极易死亡。导致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支撑较弱,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停滞,质量不高,进而经济效益不佳。从资源分布来看,我国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而中部、东部次之。但是,东南部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和福建等省的林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相对的,我国西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却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的优势,产权配置不合理,且市场中由于例如地方产业垄断、进入外地市场成本较高、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出现市场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林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这也致使全国林业经济地区发展较为不平衡,各区域资源的拥有量和发展速率没有达到统一。
2.2林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在现阶段,林业企业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较低,效率不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产业链较短,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林业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极不协调,林业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比较高,而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降低了整体的经济实力,对林业经济效益的拉动力不够,这成为了阻碍我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加快转变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方式可以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林产业区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林业第三产业不光是林业产业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整个林业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反映林业现代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3林业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质的飞跃还是需要靠林业科技的发展创新。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有很多地区林业企业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手段等还严重欠缺,林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较为缓慢,创新成果很少。这也导致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停滞不前,科技创新能力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林产品科技含量低,落后产能庞大的问题长期存在,加工林产品的相关机械设备智能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例如人造板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无法保质保量。林业产业的经营运行,尤其是林产品的制作人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木材销售厂家利用人工分检原木进行销售产品的分检,板材、家具利用人工分检进行原材料的分选分检。但目前存在人力成本过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现状。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使得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工劳动成本日益增加。林业产业现有的科技水平没有与我国现有科技水平相匹配。所以林业产业科技的发展创新是林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2.4林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执行还不到位
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严明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林业相关产业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林业的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执行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破坏林木的违法行为,一些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
3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4个方面措施。
3.1提高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解决林业经济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从树种的选择、培育开始,加强对森林树种生长过程的监管控制,提高成活率。并且切实加大林地以及湿地清理力度,为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的质量过程中,也可以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提升地区林业经济的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缓解林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针对地区发刘曲星等:浅论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展不平衡的市场经济情况,可以通过发展林业资源,优化制作成本,进而降低市场价格的方式较快进入外地市场,促进市场流动。并且可以加大有关地方产业的宣传,利用互联网提高地方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地方林产品外销,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积极发展林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应依照国家或地区林业政策确定优化方向,通过改造和提升林产品流通业,扩大林产品市场流通市场规模,大力发展森林绿地旅游生态休闲产业等方法,达到充分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市场,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可以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财属性更符合中小微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而林业产业中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的过半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有效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开发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对于中小企业起到发展模范作用,还可以通过增加龙头企业,提高核心企业数量,为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担保质押,促进林业供应链金融发展,达到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经济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进行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结构和风险研究的实地调研时,发现绥芬河市木材加工业群就存在龙头企业几乎只有三峡木业一家的情况。龙头企业数量稀少导致三峡木业无法充分的实现自己核心企业的作用去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供应链金融,经调研得出引入铁路仓单质押的方法才可以化解中小木材加工业的资金困境。所以如果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打造龙头企业,也是一种全面促进林业产业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林产品宣传,增加线上销售模式,进而扩大市场范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经济发展。
3.3提高林业产业科技水平,实现林业经济发展
依托国家“中国制造2025”政策来迅速提高林业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需要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利用互联网+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解放劳动力,优化产业体系结构,提高林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例如目前市场上已开始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智能木材分检设备,一台设备可以成功地替代至少6个人进行木材分选检查工作,提升分选技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速度,这就是我国自主开发技术,利用研发的高质价优的智能设备来提升产量,解放劳动力的实例。再比如目前“中国制造2025”政策最新技术成果无人机设备,也可以用于林业产业中。利用无人机进行林业播种、喷洒农药、火情预警等等林业生产活动,可以有效地替代人工作业、代替大型飞机机械设备作业,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是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3.4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针对我国林业体制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行林权改革。认真按照国家规定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要求,明确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切实落实林业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其次要加大对我国商品林使用权方式的研究和改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有关法律也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施展着重要作用。必须建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相关法律制度,控制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同时,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国有林地减少和逆转,加大对林地和森林砍伐和开垦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也要依照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通过法律的强制力量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之,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虽然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推进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和分析,遵循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林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孔凡斌,荀龙巧,廖文梅.林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7~192
宋洪峰,王刚,陈建成.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3(12):88~93
于龙江,刘俊昌,陈文汇.我国林业投资与产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