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数字化论文

产业数字化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数字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数字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13-0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带来了阅读终端的多样化,手机报和手机刊等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编辑人员要适应时展,加强数字化意识,掌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当前数字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数字期刊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我国大陆在2007年数字和网络出版产业的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其中数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5亿元[1]。网络期刊杂志出版,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网站,已建立起比较可行的盈利运营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服务的读者面也更加广泛。我国的电子网络期刊杂志已有近4万余种之多、用户数接近9 000万,移动阅读的用户近3 000万[1]。数字出版加快了医学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大量与医学有关的学术博客和专业网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医疗专业知识传播速度慢、受众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期刊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与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相比,数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丰富翔实,形势多样。不少医学科技期刊都进行“数字化”,主要是对已经印刷好的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加工,获得数字衍生品,进而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网站,使期刊内容实现网络化发行,这是以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为基础和核心,属于传统出版模式在数字发行领域的再延伸过程。

1.2 存在问题

1)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在经过数字化并加入到网络数据库,需要一段时间,当制作完成可以供读者检索利用的时候,纸质期刊已经发行了 2个 月~5个 月,时间明显滞后,导致网络期刊多是过刊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与编辑打算通过采用数字化期刊的方式达到方便、快捷的传播期刊内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医学信息丰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流难以甄别良莠,无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内容。而一些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没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从信息林中脱颖而出,内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当读者需要阅读数字化期刊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借助特定的浏览器,这要求读者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才能浏览期刊内容,比如中国知网采用自行开发的 CAJ 软件来实现原期刊页面的浏览和打印。如果读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必需通过转换进行文字识别,再把相关内容转换成Word格式的文档才能加以利用;4)互联网特殊的环境使得每个网络版医学科技期刊都面临一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数字内容版权、软件版权、专利权等。版权不清,这是制约网络版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的医学数字期刊发展应是编辑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应贯穿约稿组稿、作者投稿、编委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读者阅读和进行反馈的全部环节。作为编辑,只有整个期刊产生和服务于读者的过程实现数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数字化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具有数字化意识。只顾埋首改稿的编辑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编辑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所有的信息存储、稿件处理、费用管理、与作者及专家的互动、网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网上实现。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医疗改革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数字化期刊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较传统期刊更为快捷,论坛留言本等互动专栏的设立使得参与讨论的环境更为开放宽松,编辑要应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除了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和编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感的新闻意识,在做好医学编辑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期刊这个窗口,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在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前,编辑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熟悉各种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划如何向学术带头人约稿组稿,邀请广大医务人员者共同参与刊物的选题版式设计等。编辑与读者和专家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稿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E-mail,QQ,论坛等更好更快地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专家可在网络上审阅稿件,作者可以登录网络系统,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动态,缩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时间,通过网络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对。数字化技术使得作者,编辑与专家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把传统的纸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制成PDF,放到网页上,使论文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和引用。

当前大部分医学科技期刊正逐步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相关医学网站相继建立,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医学论文全文检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医学数据库免费提供的信息仅限于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若要使读者在庞大的数字信息流中,通过网络迅速检索查询到本期刊的相关资料,编辑就必须针对网络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掌握数字化编辑技巧,在编辑论文时,从标题、关键词、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炼医学论文的检索点,选好关键词,尽量将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创新点及具体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来,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引用,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产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2.4 转变出版观念

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网期刊内容滞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编辑要转变出版观念,努力使期刊向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变。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在编辑修改校对定稿后,论文直接通过HTML格式从编辑的工作电脑上传到相应的期刊网络页面,时效性强,对于一些医学信息动态可即时报道。HTML格式是互联网出版的超文本标记语言,读者不需要下载其他软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浏览和检索,直接将所需要的期刊内容准确复制到Word文档中,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通过链接,作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网址,浏览获取相关医学信息, 保持了阅读和思维的连贯性。

2.5 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数医学科技期刊依附于网络数据库,其网页页面设置常常“千刊一面”,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2]。除了将与纸质版期刊全文的电子版期刊放在页面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相关网络页面设置知识,在网页上通过插入声音、动画、录像等多渠道生动地表现相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对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网站数据库的频道栏目策划和专题创意设计,尝试不同的发刊方式,如将本年度的医学科技期刊合成电子合订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专刊,方便有需要的读者下载等。定期向作者发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等,建立读者论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利用网络传媒,大力宣传期刊的学术活动,在网站上建立科技动态、医学科技期刊资讯等信息类的窗口,举办医学学术会议的消息,并可对会议做全程的跟踪报道。对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及会议论文进行评比、专家点评等,同时开展专业培训等活动。

2.6 加强数字化期刊的版权意识

编辑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注意防范知识产权风险[3],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关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典型案例,尊重医学论文作者作品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权利[4,5],如通过签署论文授权书等方式,在录用稿件时与作者签订协议,同意将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广大读者,并适当地支付相应稿酬。引导作者强化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在把纸质期刊内容转化成PDF版本上传到电子期刊网页时,注意打上编辑部的水印,对文档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保护数字化期刊内容的版权。

3 结论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不断加深,模式不断创新[6],只有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技术升级,加快与数字出版业态的融合,利用数字网络化的渠道优势,加大医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竞争力,使得医学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正为必然的趋势,编辑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数字化意识,在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各个时期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学习网络新技术,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数字出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2008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阶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广角,2008,14(12):1-16.

[2]谢新洲,万猛,柯贤能.网络期刊的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出版科学,2009,17(1):22-28.

[3]刘英,廖玉华.医学期刊网络版管理需注意的几点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洁,谭华.学术络传播现状及相关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第2篇

摘 要 数字内容产业的崛起为古籍再生性保护事业的持久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论文着眼于当前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籍数

>> 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 数字内容产业版权制度建设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述评 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的融资渠道分析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 浅议古籍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的油田建设与发展 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初探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未来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增值途径探索 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瞄准全球市场(下)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 力求教学内容实效 建设数字课程资源 如何进行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 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内容与管理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努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EB/OL].[2015-03-01]http:///dsb_zt/xzzt/sztsgtggcgzhy/hyclxz/201210/P020121015617416764410.pdf/.

[6]蔡晓川.江苏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6):93-95.

[7] 全勤.省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3(1):22-25.

[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国发〔2008〕9号) [EB/OL].[2014-11-15]http:///zwgk/2008-04/29/content_957266.htm.

[9] 李明杰,俞优优.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体构成及协作机制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1):34-44.

葛怀东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 210038。

(收稿日期:2014-12-15 编校:刘明)

第3篇

1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还存在产业链的循环不顺畅、赢利模式不成熟、版权保护难度大、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由于出版体制方面的限制,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大都规模小且分散,缺失市场主体地位,比较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数字出版,难以出现规模经营效应[1]。此外数字化出版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出版业特点的赢利模式。此外版权保护问题、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等都制约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但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出版模式正日渐式微(2009年首家中央级媒体《中华新闻报》被停办),全球出版数字化、网络化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具有内容个性化、缩短时空距离(实现与国际接轨)、按需提供实时自动化服务、交易电子化、减低出版成本等优点。因此,数字化出版的研究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尝试借助微信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2科技期刊利用微信的优势分析

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使用的主要媒体工具见表1。目前编辑处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有电话、E-mail、期刊采编系统(勤云、玛格泰克等)等内容,偶尔使用是短信。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使编辑摒弃了前辈们曾经使用的“剪刀加糨糊”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一些新媒体的出现,给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如E-mail和QQ/MSN、BBS、博客。但比较起来而言,微信作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电子通信方式(截至2017年5月25日,用户人数8.89亿),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共享流媒体内容资料和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是又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如可以通过组群而建立小团体等。而科技期刊因为其专业性强,其应该属于小众媒体(科普类科技期刊除外)。科技期刊这种既要求一定的公共特性,又要求较好私人特性的特点正好与微信的特点相同。而编辑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作者之间的小型讨论在微信中进行也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科技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还具有以下优势:1)增强传播时效性。传统科技期刊从收稿到发行平均需要6~8个月时间,而微信从策划到发送仅需数分钟,时效性更强。2)成本低。微信不收费,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免费发送信息[2]。3)信息反馈更直观、数据更易利用。相对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见调查,微信意见调查更直观、更方便进行数据分析。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显著。微信能为读者、作者提供增值服务,社会效益显著。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的增加,传播效果增强,科技期刊可以逐步探索和挖掘微信的经营潜力。

3科技期刊应用微信的思路

科技期刊应充分认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传统科技期刊带来的冲击,在人力、物力上对微信等新媒体业务予以高度重视。可考虑组建一个专门的微信团队,专人负责内容策划、时尚艺术设计、推广传播等。科技期刊可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推广:1)如纸质版科技期刊杂志在杂志的封底、版权页上刊登微信二维码。2)通过杂志官方网站、微博等传播渠道进行推广。3)职工推广。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与行业专家、读者、作者沟通时,要注意宣传微信,鼓励职工转发官方微信。4)通过主管、主办单位推广。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可依托主管、主办单位的宣传部门进行微信推广。5)活动推广。在科技期刊主办或派员参与学术活动时,在会场外张贴或摆放微信的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微信的关注人数。6)QQ推广。科技期刊要明确自己的优势是内容,微信只是一种手段,需要在传播内容上下足功夫。操作上要求内容自成一体,特别注意传播性及与刊物定位的一致性。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需要注重研究用户的需求,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容服务体系[3]。微信推送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应结合纸刊的学科与学术定位,选取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摘录核心观点推送给用户,帮助用户及时了解前沿的学术成果信息。2)应结合纸刊的学科与学术定位,选择具有明确观点的学术热点评论,原创或转载学科带头人物的热点评论,帮助微信受众明确研究方向。3)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是一个特定的学术团体,可以考虑传播名人访谈,在强化学术群体意识的同时也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4)分享学术经验。学术经验分享是科研工作者的共同需求。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不仅要满足用户资讯阅读需求,更应该提供更高程度的综合服务功能[4]。如利用微信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及时最新信息,提高阅读的时效性。如提供用户投稿相关服务,科研工作者都比较希望利用选定期刊发表学术成果。科技期刊应提供期刊简介、重点选题、投稿须知、投稿查询等相关信息,以满足作者投稿需要,为作者提供方便。改变单向的“我发作者看”的模式,重视与粉丝互动,努力增加用户忠诚度、情感依赖和使用黏性。微信的交互性这一个重要特征,可进行互动与反馈。要想得到粉丝的认同,不仅要依靠把自己的内容推送给受众,也应该重视来自受众的反馈。科技期刊重视专家、读者的参与性,努力建立了一个属于期刊特定学科与学术定位的读者、编辑、专家共同体。微信发送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科技期刊微信内容应注意图文并茂,并应用于探索创新。积极利用微信的功能,如用微信公众号对学会会议进行直播、邀请专家讨论前沿学术课题、发起投票等活动。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应注意细节的把握,如微信推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要与受众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何时推送内容受关注较大?注意推送内容的频率,频率太高,会被认为是话痨,频率太低,又不能施展足够的影响力。推送内容长短要适中,注意注意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图片弥补了文字的不足,辅助受众理解事实。微信上发表数字化产品应当注意作者版权保护问题。建议科技期刊提供电子版的版权转让许可协议的下载。在稿件确定录用后,请作者签版权转让协议,让作者承认将论文的一些需要的版权独家授予期刊编辑部。未经该期刊社书面许可,不再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该论文。上述版权应根据微信数字化产品的特点,获取数字化加工、数字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改编权、文字与图片的改编、章节、片段重组权等。其他的包括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许可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权等,全面得到授权后可降低后续数字出版工作的版权风险。对于引用的内容,应注意尊重微信的消息来源,可考虑在这些微信的最后,注明消息的来源。

第4篇

【关键词】房产测量测量技术房产测量技术 测量意义地产测量

中图分类号:O3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商品房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房产交易中房产建筑面积、分摊面积、共用面积等核心参数成为房产购买者用于衡量房产的主要因素,而房产测量通过房产调查、房产平面控制测量以及房产要素测量,绘制房产图,测算房产面积,为购房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房产测量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房产测量的内容包括:房产调查、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要素测量、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房产图绘制以及测量成果检查及验收等。

房产测量是采集和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有关的信息,为房产产权、房地产开发和利用、房产交易、产籍管理、征收房产税费提供依据,同时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资料支持。

在房屋面积测算中,房产测量是具体形式,房产测量的结果通过房产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核和批准,具有法律效力,房产测量结果减少了房产产权纠纷的发生率,为房产产权人提供了产权法律保护依据。同时,房产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测量技术,实现对房屋面积的计算,能提供较高精度的测量结果,这为房产产籍管理部门提供了处理和协调房产产权纠纷。另外,房产测量根据国家有关测量测绘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房屋信息进行采集和测量,对房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占地位置、周边状况等信息提供专业性数据,形成了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为规范城市发展、管理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房产测量形成的房产簿册、房产图集和房产数据,为房产购买者提供了检测房屋买卖面积是否存在缩水、缩水比例大小等有所顾虑问题的解决手段。同时,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商品房屋价格居高不下的市场情况下,房产测量在某种程度上能监督房地产开发商的交易诚信,避免部分开发商因为房产利益趋势而在房产面积上动手脚,由此,加强房产测量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保证房产买卖双方的正常利益,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秩序。

房产测量就是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等相关信息的测量技术,通过采取科学的测绘手段和方法,根据房地产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对房屋及房屋用地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和测量,并提供测量结果,用于表述房屋相关信息。房产测量的结果,构成了建筑产权面积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购房者需要掌握的信息。由于房产测量结果涉及到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做好房产测量,减少测量偏差,避免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提高房产测量水平,对提高建筑质量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房产测量技术。

1.房产数字化测图技术。

数字化测图是通过收集房产相关信息,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数据处理软件,经过图形生成、编辑、处理,形成数字化房产图,利用数控绘图仪和其他图形输出设备,最终获得房产图的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通过收集房产信息资料,踏勘拟定设计方案,对测量进行基本控制,根据测量界址点进行测量,在完成房产调查后,采用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等光电测距仪和全站型电子测速仪,开展野外数据采集,将采集和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图形处理、测量软件和相关应用软件内,计算机进行图形编辑,通过数控绘图仪绘制线划图,最终完成房产图的绘制。

2.GPS-RTK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

RTK测量技术,即实时动态差分法(Real-time kinematic)是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其在野外测量定位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别,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作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测量的精度。RTK定位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施动态定位技术之上的,由于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实时的提供测量站点在测量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在RTK作业的模式中,基准站将观测值和测量站的具体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流动站,而流动站在通过数据链接收基准站的数据的同时,也同步采集GPS的观测数据,并在极短时间内将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实现精确定位。通过RTK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产测量的作业效率和测量精度,同时RTK采集的数据全部是数字化,经过软件的简单处理,可直接输出电子地图,非常适用房产测量要求。

RTK测量系统通常包括: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和GPS接收设备。通过在基准站上设置GPS信号接收设备,连续观测所有可见GPS卫星,并通过无线电传输其观测数据,及时的将数据传输给观测站,基准站根据观测数据,依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及时对整周模糊度未知数进行解算,并显示用户站的测量精度及三维坐标情况,根据计算的实时定位结果,监测用户站和基准站的观测质量和结算结果。RTK能实施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测冗余量,大大缩短了测量观测时间。

3.GIS测量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利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资源信息和环境参数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和分类编码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以满足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多要素数据的操作和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把所需要的信息以图形、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输出。房产测量中,GIS系统将信息以数字化、直观化和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采用动画图像描绘出来,为房产信息提供信息支持和可视化支持。

四.结束语。

房产测量结果是房屋买卖交易以及业主办理房屋产权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是房屋产权的法律保障和依据。随着商品房市场的火爆走向,房产所有权更需要详细、明确,因此,加强房产测量研究,对于引导房产交易、提升建筑服务水平、提高建筑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善根GPS定位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2001年5期

[2] 李旭阳 浅议房产测量与质量检查[期刊论文] 《华章》2011年17期

[3] 龙明皓 浅谈GPS-RTK 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3期

[4] 周日圣 房产测量中预测与实测面积差异的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2012年12期

[5] 罗小春 小议房产测量意义及其常见测量技术[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互联网+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视觉艺术产业的发展,纵观现代建筑、影视、服装等各个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无不显现着数字技术的影迹。可以预见,数字技术下的视觉艺术产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视觉艺术产业

视觉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与创新方法研究

文/李婷婷 陈发禄艺术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各种材料、工具,以艺术设计方式创造出艺术商品。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3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逐步构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心的生产要素是高质量、创新型的人力资本,依靠人的智慧、灵感、想象力及创造力,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将艺术与科技进行有机融合。

3.1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

数字技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觉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同时,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的创意潜能,将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中将赋予文化创意成果更多的科技内涵,既缩短了创意和成品之间的距离,又能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

3.2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展示

随着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视觉体验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提升展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艺术作品在时与互联网和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以高清数字影像包围观众的全部视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环绕的立体声效,可以高度准确地再现真实现场的声音,为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3.3 数字技术融入生产阶段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视觉艺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成长,企业的生产制造应结合数字技术,在设计制作中大量的使用图形图像,并且在构思创作时求新求异,运用数字化手段吸引群众眼球。

3.4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宣传推广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过去以纸媒介为主的成果推广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了。如今,数字化虚拟网络、手机网络、数字电视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视觉艺术成果推广也应顺应数字媒体的特点,以文字、图像辅以声音等多种形式表达。在推广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并充分利用多种类的数字化平台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形象,最终使品牌推广成为视觉艺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3.5 互联网+成果销售

虚拟的互联网产业+真实的视觉艺术成果构成创意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的线上手段,将视觉艺术产业链整合,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并融入数字体验、电子商务、形象塑造还有顾客回馈等模块,打造文化创意成果生存的新空间――创意成果品牌虚拟空间。

4 未来视觉艺术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视觉艺术成果将在游戏、动漫、微电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球幕拼接技术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创新人才将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4.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可以构建虚拟视觉艺术成果展示场馆,并将视觉艺术作品在展馆中进行展示。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第一人称漫游方式详细了解视觉艺术成果的样式、材质、艺术价值等信息,为艺术品鉴赏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2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

可以将设计完成后的艺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出三维全貌和展品细节,在成果转化论证中,便于专家们对成果设计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4.3 利用幻影成像技术

可以将视频画面悬浮在一个实景半空间成像,利用玻璃的透射、反射方式,通过与模型、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整个艺术品鉴赏过程添上神秘色彩,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

4.4 利用球幕拼接技术

可拼接出半球形银幕,将艺术品鉴赏者包围其中,放映视域范围可达前后180度,左右360度。艺术品鉴赏者目光所及几乎全是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视银幕如同苍弯,加上立体声环音,使鉴赏者如置身艺术海洋。

4.5 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实现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中国视觉艺术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整合资源,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打造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交流合作平台,企业和相关成员间通过合作方式组织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5 总结

因此,数字技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推动了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打造出高技术、高智力的文化艺术作品,繁荣我国艺术品市场,提升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坚勇.平板显示与3D显示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王艺湘.商业展示与视觉导识系统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陈宏京.数字化博物馆的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慧.真实感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6篇

【论文摘要】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拥有多重优势的国际出版商,以及国内一批拥有技术优势的IT企业、通信企业和技术开发商抢占了先机。这给传统出版社带来巨大考验,虽然国内许多大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已逐步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但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了国内广大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当今的中国出版界正上演着一部市场导演的改革大戏,出版资源整合起一个个规模可观的出版集团。中小出版社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出版业的大改革,如何寻求突破,创造新的增长点,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一直困扰着中小出版社的决策者。数字出版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为中小出版社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

1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渐渐接受并习惯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阅读图书、报纸甚至办公文件。当前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一旦目前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等阅读器产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一旦这类“电子阅读器”能够“替代”传统的纸张阅读,毫无疑问,传统出版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都不惜重金,积极地拓展数字出版业务。爱思唯尔开发的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可提供爱思唯尔出版的1800多种期刊的在线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提供超过800万条有效在线数据,并计划每年增加约700种新出版的刊物。2000年,爱思唯尔还投资4000多万美元,启动了Scopus期刊数字化项目,把近200年内出版的400多万篇文章全部电子化。施普林格也以数字化的形式在全球领先的在线出版平台SpringerLink上出版和发行数字出版物。约翰。

2 数字出版可为中小出版社发展助力

数字出版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所谓“小”是指数字出版投入少、风险小;“快”是指通过网络发行销售速度快、反馈速度快;“灵”是指数字出版形式灵活多样,渠道灵活多样。这种小、快、灵的特点最符合中小出版社的特色发展战略。数字出版对于中小出版社有如下意义:

2.1 降低成本。

从长远来说,纸张价格、印价、能源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对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小出版社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数字出版因为无纸化运作,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也缓解了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

2.2 突破资金链条的束缚。

中小出版社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数字出版前期的低投入无疑降低了图书出版的风险,使得中小出版社能够大刀阔斧地将资金投入到后期的市场营销中去。这是一种良性的市场运作,对中小出版社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提高效益十分有益。

2.3 稳定销售渠道。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市场需求量小,印数问题和销售渠道一直都是困扰着这一类型出版社编辑和发行的大问题。数字出版不用考虑印数,相同的销售渠道可以使中小出版社与大型出版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4 突出专业图书的特色。

数字图书易于检索、分类的特点,结合良好的网络宣传,可以使专业程度很高的图书也能被需要的人找到,实现专业图书应有的学术价值,扩大专业图书的销售量。这大大拓展了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而且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比较优势,使专业出版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 产品线形成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出版产品线的形成,是和已有资源基础、经济实力、出版特色、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中小出版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形成产品线的过程中,以下路径似乎有一些共性,难以绕开。

3.1 现有图书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出版社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一些宝贵的图书内容资源,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资源都没有合理有序地保存,大部分以光盘的形式存储,存储格式多样,不利于资源查找和再利用。出版社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数据库存储管理软件,把图书排版文件转换成国际通用的文本格式,有效地存储起来。同时针对特色资源,构建特色资源库,为个性化和多媒体的出版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从而实现深度挖掘资源的出版价值。

3.2 构建资源和收集的通道。

出版社原先的网站主要用来展示图书产品和对外宣传,并没有加入运营的成份。出版社可以利用特色资源,例如教育类出版社可以提供配套的网上服务功能,提供在线测试、家庭作业管理、课件、视频下载等。同时可以倡导一些主题活动,收集网友们的资源,利用网络组织线下的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建立成资源和收集的通道,实现资源的大量积累。

3.3 打造数字产品的多种展示形式和手段。

电子书是大部分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合作的一种成熟的形式。但国内主要还集中在原版原貌的电子形式的展示,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几乎微乎其微。深度开发增强型电子书是未来电子书的发展方向。出版社可以突破传统局限,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辅以多媒体表现手段,对纸质图书进行多媒体增效拓展,以视、音、图、文实现图书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从而使得读书变得更有趣、更轻松。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式很多样,电子杂志、电子书包、资源包等形式都可以拓展,同时能实现电子资源向纸质资源的转化,被用户认可的电子资源,转而再用纸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媒体出版。

4 中小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中国政府的高层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的趋势、影响、前景,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制订数字出版的规划,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发数字出版基础性的大工程。但国家只是对基础性的项目投入资金开发,其并不能代替出版社自身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参与。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4.1 出版社在推进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态度积极,制订规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工作。出版社要明确机构,制订制度,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字出版工作。其次,要对现有的已经出版的拥有专有出版权的纸介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保管好电子文档,积累数字出版的资源。与此同时,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注意签署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方面的合同。如果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为数字出版奠定人才基础。出版社要防止在缺少必要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但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一些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出版社和运营商,都是精心运作多年才取得眼下的成绩。如龙源期刊网,是1997年就开始筹备,十年努力,才具有现在这种规模。

4.2 占有内容资源的制高点。

数字出版的载体与形式尽管很多,如电子阅读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但内容却是其根本。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无论技术运营商如何介入内容资源,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但是,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也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而不是同质化的,缺少专业水准的“大路货”。这方面,需要出版社在特色定位、掌握核心资源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知识产权出版社通过自己掌握的专利信息,从销售图书、光盘转而为客户建立数据库,推广在线服务。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的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全社收入的50%,利润的60%。实践证明,出版社的图书不在于内容广泛,而在于内容要精,要专,要新。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4.3 要从传统出版的产业链逐步过渡到数字出版的产业流程中。

过去出版社出版图书,从选题的策划到图书上市,编、印、发、营销,要经过很多程序。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流程、销售的模式都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出版社要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管理数字化,进而实行内容数字化。如高教社通过建立内部的ERP系统,实现了出版各个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进而建立了内容的管理平台CMS。这样,无论是向读者或客户销售条目式数据,或是为手机终端服务,都会减少额外的工作。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的销售主要是个性化的读者服务。《长尾理论》的作者提出的新的“二八理论”,其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必须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才能为出版的全面数字化做准备。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态与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破冰之旅。中小型出版社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医院;知识产权

Discussion about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digital library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in a hospital,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own opinions concerning some conspicuous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library.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hospital;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在未来的五十年内我国医院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除了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热情的服务态度,优越的就诊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从而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过硬的医疗技术来源于对知识信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医疗过程专业性强,是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对信息和处理工具的需求具有专业化、知识化、智能化的特点。医疗服务过程高度依赖专业信息,医生对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和知识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医生需要不断地用新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医院图书馆作为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它的建设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因此,医院图书馆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院管理专家所重视。与此同时,人类已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型的图书馆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产业经历了以硬件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步入以软件和数据库为主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数字化的网络资源及其收藏模式正式占据医院图书馆馆藏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信息资源“质”的变化,从根本上对现有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带来重大的影响。它不但改变医院图书馆传统的馆藏建设、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而且对医院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考。医院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正是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1]。数字化图书馆是一种拥有多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提供方便高效的信息服务机制,是对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利用的过程。我国医院图书馆在建设各自的数字化图书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医院的专业特点,并从我国国情及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1 引进成熟数据库与自建特色数据库相结合

我国众多的医院图书馆大多为小型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在2~5人,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围绕着医院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并结合各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有目的地收藏医学文献。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一个小科室,医院的投入不可能太多,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经费差距较大。医院独自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同时,就我国大部分医院而言,图书馆人员素质和技术力量相对较低。而且在建立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技术,例如: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信息生成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标准化方面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进一步实践与探讨。因此,对大多数医院图书馆而言,全面自行开发、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不切合实际的。目前,国内外有众多优秀的数字化资源可供选择,合理地选择和利用有助于各医院扩大馆藏文献量和提高服务的水平。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医院,建设本院的特色知识信息库是十分必要的。如上海市瑞金医院在烧伤、高血压、内分泌等学科方面积累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因此医院图书馆在引进成熟的数字化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自行收集、组织、开发有本医院特色的数据库。但为了方便读者的检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考虑用与引进数据库系统统一的平台。

2 充分利用网上医学信息资源

由于医学文献严重的语言发表偏倚,许多非常重要的医学文献常常发表在西文医学期刊上,通常这类原版期刊的价格又十分昂贵,而医院图书馆在此类期刊的投入上则显得严重不足,因此,西文医学期刊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院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共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医院临床与科研的创新和发展。图书馆界一直在寻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尽可能满足临床医学与研究对西文医学文献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医学信息资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这同时也是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面。互联网上有众多的免费科技医学信息,例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提供Pubmed数据库的免费检索服务,freemedical journals.com网站提供约1100余种医学期刊,但其中许多杂志只免费提供某一时段的全文文献。许多杂志的网站也提供其出版的最新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献信息,甚至全文,并可对该刊进行刊内检索。医院图书馆完全可以定专人负责,在互联网上对专业网站进行筛选,并按服务对象需求的不同,有目的地对筛选后的网址排序,进行网上医学信息资源导航,方便读者使用。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引进专业网络搜索工具,实时跟踪指定网站信息的更新,并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强大检索功能的网络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弥补我国医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在西文医学期刊及全文数据库系统采购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2]。

3 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的网络平台

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90%以上的大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近50%的中型医院正在建设全院的HIS系统,网络环境为医院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文献传递的平台,使本院读者可以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所带来的便利,医院的医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病房等那些网络所布及的地方随时随地检索所需的专业文献信息。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时,无论是引进成熟数据库,还是自行开发,均应该充分考虑与本院HIS系统的兼容与安全性[3,4]。

4 保护知识产权

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许多领域正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也正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医院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应随时注意版权问题,医院图书馆无论是引进数据库,还是对本馆馆藏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均应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令,在资源开发使用的范围上也应做到合法使用[5]。

5 小结

总之,医院图书馆网络化发展是知识信息时代的需求,图书馆收集、组织各类信息,采用有效手段将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提供给医务人员,并针对性地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需求。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使医院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服务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世界范围内新兴的信息产业也为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资源、技术等多方面的保障。在国内,以清华同方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工程囊括医疗行业所需的几乎全部信息资源载体形式,从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图书、报纸文献到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并彻底解决版权问题,能与医院各类HIS系统实现有效结合,为我国医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专业知识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解决方案。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的开发、积累、交流与共享,始终贯穿于医务人员的各种医疗活动之中,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竞争力[6]。

【参考文献】

1 王芳,刘军.入世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与策略.中华医学图书馆情报杂志,2003,(1):19-21.

2 谷晶,杨东升,张琳.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医学信息,2003,(3):142-144.

3 杨俊志,周脉芳,郭透莲.医院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研究与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4):252-254.

4 吴俐群.知识经济与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3):16-17.

第9篇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数字化;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引言

从1998年~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率达到11%,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达23%,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从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园区算起,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了,数字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为工业园区数字化铺平了道路,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探索数字工业园区的建设。

1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试验相结合。以江西的工业园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对工业园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进行研究。

研究的技术路线上,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和涵盖范围进行界定。其次,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由各企业、园区管理人员等填写,达到足够的样本数最后,对文献分析研究,结合样本与调研结果分析,为数字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2文献综述

数字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工业园区信息化的基础上,是实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搜索到相关文献,我们论文及其时上共检索到300多篇相关文献,并做相应的筛选,确定其对本研究的的价值,采用Excel记录统计和分析数据。

从文献检索总体情况来看,以工业园区信息库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地理信息平台的应用较多。数字化城市建设导则数字工业园实施细则中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概念出发,剖析数字工业园区[1];苏州工业园数字化地形图的测制,从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等方面介绍了所采取的作业方法、技术措施及达到的精度指标[2];工业展览中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加工、模具加工、逆向工程、艺术设计与浮雕加工、质量检测和协同合作管理等应用领域[3],对数字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港工业园建设用地控制测量及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研究,阐述了工业园建设用地进行控制测量和数字化地形测绘中的实践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任务的内容及工程环境,进而探讨了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的思路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实施步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探讨了当前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措施。

在对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淅的定义,这对工业园区数字化范围的管理尤为重要,而范围边界又是需求分析的前提,对数字化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从文献入手,阐述这两个问题。

(1)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来看“数字工业园区”。 1998年美国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或“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当我们把“数字地球”看作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的话,那么“数字城市”就是该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信息节点”,因此,“数字地球”可以说是建立在“数字城市”基础之上的,通常可以把“数字城市”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Internet),将城市中的各种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处理、分析和优化,进而对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文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发展[1]。由上述可见,数字工业园区可以定义为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园区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智能。

(2)数字化对象。工业园区以企业为主导,围绕服务与管理,将园区的企业、产品、服务、建筑、设备、文化等数字化,并建立起某种关联,经过对江西工业园区调研,从园区的事权及物权配置角度来看,数字化对象主要有企业、设备、知识产权、产品、服务、人事、文化教育、环境评测、服务与管理机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中介机构、第三方机构、建筑或配套设施、园区文化

3实证研究

3.1分析方法

主要从企业及园区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调研,通过深入工业园区、企业走访,通过电话、邮件、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建立了三个样本库,综合起来看,工业园区的类型不同和性质不同,其信息化程度有所差异,但对整个研究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3.2实证分析

调研中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是“在生产过程方面,贵单位希望通过信息化达到的目的”、“制约本单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覆盖的领域”,“园区已有或计划研发的管理信息系统”。

(1)从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控制生产成本和提高个性生产能力,不管园区数字化水平如何,其目的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水平,这也符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2)制约本单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对信息化预期效果持怀疑态度的较多,其次是对人才、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明显,这就要求工业园区数字化讲求实用性,同时需要培养相关人才,从资金与管理方面也要给予扶持。

(3)对企业目前应用软件覆盖的领域来看,财务软件基本上都具有,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方面,这与工业园区多为制造业的特点相关,在采购和库存方面的管理系统需求较为普遍,物流管理与客户管理方面建设力度较弱,数字工业园区可以将具有共性的软件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企业使用,提高园区管理水平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4)对50个样本园区服务与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调研中,网站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及项目管理是园区比较关注的,在办公自动化及虚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欠缺,。从总体上看,园区信息化应用软件建设水平较低,均值为19.29(总值50),占39%;从区域来看,东部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工业园区建设时间较长,经济实力及应用水平均较高。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分析,数字化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明确三个关键点,即数字化对象、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服务与管理。

(1)数字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现状分析研究是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标准建设,从数据分析来看,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略高于工业园区的服务与管理。

(2)提升园区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数字工业园区的发展之路仍很漫长。一方面是以企业数字化为主导,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信息智能。另一方面是以工业园区服务与管理数字化为主导,注重园区发展规划,对工业园区地域分布和产业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资源共享与信息智能是数字工业园区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系统的标准化、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是其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工业园区数字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数字工业园实施细则.[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版权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8-02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已经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或者网站的方式,实现了上网,科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实现转型发展就成为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主要是以电子期刊的形式来发行和出版的,而电子期刊则主要是指期刊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介设备上,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读取,科技期刊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没有印刷版载体的一种网络出版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国家科技部门把科技期刊上网列入到了国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中加以启动,不仅把国家知识基础工程(CNKI)提高到一个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建设高度,而且把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付诸于实施中,此外,重庆维普等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也实现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知识资源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直接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

(一)中国国家知识基础工程

CNKI是由我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建设的,中国期刊网作为我国第一部集成化的全文电子期刊,主要是以清华大学的重点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目前,整个数据库共收录从1994年至今的国内5700多种期刊的50余万篇文章,其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了理工、文史哲学、经济、教育、医学等126个专题和9个专辑,作为一个大型网络全文数据库,其所有期刊是和印刷版期刊相对应,可以在世界各地提供区域性内部机构信息服务和知识资源共享功能。

(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作为万方数据库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的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化学术期刊资源数据库,其共收录2000多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甚至早在1999年,该数据库系统就已经推出了较为完备的系统记账功能,是一个集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论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资源。

(三)维普期刊网

维普期刊网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较为权威的中文期刊咨询网站,也是悠游网智能中文搜索引擎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一种完美结合,自从1998年至今,其共收集了各种期刊多达12000余种,收录各类文献400余万篇。

虽然许多出版社已经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印刷型期刊电子版,大型数据库系统也提供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对于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国内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还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其规模和质量仍然相对落后。由于出版体制的原因,国内还缺乏一个商业性质的大规模学术期刊电子出版单位,科技电子期刊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出版对于我国科技期刊而言是一次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期刊数字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标准未能统一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我国知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所以,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对科技期刊建设标准的统一,使用共同的信息语言和信息技术,实现科技期刊知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例如,在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基本是将排版的数据直接转换成统一的PDF格式,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只需要下载一个统一的阅读软件就可以原样打印和阅读。但是,在我国,CNKI、万方和维普之间,无论是知识信息检索手段,还是期刊上网浏览格式,都具有自己的标准,例如,CNKI是采用自己开发的CAJ软件来实现页面的原样浏览和打印,万方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浏览器阅读期刊页面,维普期刊数据库也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由于在期刊存储格式方面存在多样化问题,读者就难以对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统进行知识资源利用,在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多个障碍。

(二)数字化出版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颖、交互性强和快捷。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较慢,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在时效上,维普、CNKI、万方电子期刊在出版时间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刷版期刊,例如维普为了避免对印刷版学术期刊的销售和发行造成影响,特意把发行时间比印刷版期刊出版时间滞后三个月以上;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是直接翻印印刷版期刊内容,未能够在网络优势基础上增加更多内容;并且,由于科技期刊时间覆盖面较窄,可以出版的回溯性电子期刊种类较少,例如,CNKI期刊数据库至今只是回溯了1994年以后出版的期刊,其日更新速度是3000余篇文章,但是美国Web of science则已经回溯到了1945年以来的多种科技学术期刊文章,其Uncover原文服务系统则是以每天5000篇的增加速度供论文用户免费检索;而且,我国电子科技期刊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缺期问题,许多文章全文阅读和下载还出现一些困难。

(三)数字化出版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困难

当前,在我国由于数字化以及网络的复制行为尚未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对于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未采取有效措施,在文章版权支付方面是采取稿酬一次性支付,而且这种稿费支付也只是少量的。但是,科技期刊文章在网络中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时间较为长久,发行量较大,文章价值增值是无限的,作者实际所得和文章网络出版收益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等,作者作品被重复发表以后,其收益并没有增加,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著作权有关规定的,严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究其原因主要有: 国内网络技术(上网速度、带宽)尚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无法统计提供因特网信息服务的具体使用情况, 使得上网期刊无法收取合理的报酬; 同时, 与目前网络尚处于发展阶段, 各网站收益较低有关。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其期刊上都发表声明,凡是投寄该刊的文章,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视为是同意在网上进行发表。这个带有强迫性质的规定,是不利于文章著作权的保护,特别是作者和期刊之间,前者为了文章的发表,往往委曲求全,处于弱势地位,这给文章的发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例如,有的文章往往只适合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如果在网络上出版的话,将使文章的保密性难以得到控制,所以,期刊编辑部通过简单的声明来取得作者对文章上网授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前景展望

相对于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印刷出版时滞严重,降低了科技成果的首创性,而数字化出版能大大提高出版时效,利于读者、编者和作者互动,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指出:“面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趋势,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科技期刊向数字转型的措施,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创新。”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科技期刊和现代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优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应用的价值。传统出版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二者将共同促进,互相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使知识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吴业进.印刷业现状与数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

[2] 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3] 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第12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得不升级为数字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

一、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面对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图书馆的职能开始由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图书馆的职能向知识服务转变。作为“生态圈”中的一员,图书馆的上游企业——出版商、文摘索引商、数据库服务商、零售商、技术运作商、服务提供商等,都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与图书馆处于同一环节中的信息内容服务商、集成化信息提供商也在以市场化的服务与我们竞争。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图书馆在与社会信息服务链和其它环节的交互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采集更为贴近市场的经营和运作方式,来提高经营效率,实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管理、服务、经营和运作图书馆教育产业化的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以电子媒介为重点,以网络为中心,以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知识服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化。信息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提示我们应将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上,能够提供有效的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的服务,这是图书馆工作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图书馆既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能够适应的经济负担,又要从知识市场的角度去了解知识消费及其附带消费,提供相关资源的特色服务;通过产业化经营,建立投入与收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增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增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使图书馆教育产业化走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用户知识消费的需求。信息流速的加快、知识应用的直接生产化、持续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必然性等各种社会因素,均直接冲击着个人与团体的知识需求与知识消费。知识需求意识与知识消费行为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知识市场,包括书刊阅读、数据库检索、网站搜寻以及参考咨询等。在这个新兴的知识消费市场中,有传统图书馆熟悉的一般性阅读需求、资料查询需求以及相关的知识信息需求,更有相当专门化、高价值和高成本的知识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为图书馆的开展教育产业化的运作项目提供了市场。

2、用户知识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服务机构,是人们有效获取知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经费的有限性、读者知识需求的广泛性和个性化,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传统服务为读者提供现有文献资源的检索借阅服务,无法按用户的目的或目标组织的知识信息服务,要进行类似这种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图书馆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是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针对个性化知识需求,开展产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根据完成用户的知识信息个性化需求所耗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对个性化服务的合理收入,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而且完全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图书馆的产业化道路途径

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一)从改革管理起步

1、改革高校图书馆用人制度。高校图书馆的开发利用,需要一批信息意识强、专业性强、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信息市场化也需要一批善于公关和懂得市场学的人才。如何改革过去的一套用人机制,培养适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首先要落实完善以馆长为核心的领导体制,选拔德才兼备、擅长管理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图书馆的“掌门人”,引进一批信息人才,聘请学者、专家、教师、科研人员与现有工作人员相结合;废除终身制,今后的图书馆员将逐步具有网络管理、网络导航、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分析研究提炼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每一位职工都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实行竞争上岗、竞聘职位,对各部门及个人制订年终工作目标,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改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对图书馆的效益评价,是图书馆管理方式的指挥棒。传统图书馆评价主要是以馆舍、设备、藏书量、阅览室面积等为指标的,今后将逐步转向以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服务的范围、功能与效果为指标。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要一改传统的内部机构按文献加工流程设置的办法,实行按服务功能设置,即在原有采编、典藏、流通等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特色阅览室、信息快讯部、技术公关部等。同时,随着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心理的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也要相应作如下变革: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以人为中心,管理重心要从对馆舍、设备、书刊的管理逐步转向对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

(二)走合理的产业化策略

1、建立市场运行机制。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

2、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讲究产品开发策略。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刘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产业化探讨[J].图书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