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标准要求

建设标准要求

时间:2023-06-07 09: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标准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标准要求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场所;建设标准

近几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较快,招生人数更是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比如2012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达到3566411人,可见我国招生数量之多,对此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的体育场所建设也要加快速度,提高体育场所品质。但目前在许多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招生人数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一.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地数量太少,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而在城市由于土地紧张等因素,使得高校的发展用地等出现紧张,尤其是高校的扩大,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使得周围的用地土地,导致它们没有相应空闲的土地,据我国有关的统计材料显示我国的高校招生数量与体育场所的数量二者的关系出现了矛盾,体育场所不能适应招生人数的增长。追究起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于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落实到对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几乎没有增长的趋势,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体育场所的盈利或者学校的自有资金,而体育场所的建设需要持久性,它需要财政不断的提供资金给与支持。

二.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提出,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分为两类,即基本配备类和发展配备类。其中基本配备类包括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学校规模、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备。选配类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自主选择配备。必配类和选配类共同组成某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配备目录。而发展配备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要主动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

因此高等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赶上现代化的步伐。

(一)选择性与发展性

各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在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在选配类都有规定的内容可供选择,一般都是结合学校人力、财力及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其它设施内容。室内场地设施有跆拳道室、健美操房、乒乓球房、羽毛球房。同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配置应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态势相适应,因此,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项目上看,发展室外场地设施有轮滑、滑雪场、体操、武术、散打、健身器械区、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冰、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攀岩场、棒(垒)球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区。室内场地设施有风雨操场、乒乓球(羽毛球)室、手球场、拳击、防身术、形体场地、壁球、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

(二)全面性与实用性

从配备类看,室外场地设施配置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数量增多。室内场地设施配置在硬件、标准及功能上都有规定,且各专项用房地面均为木质或塑胶,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从发展类配备看,均按原学校规模提升一个档次和标准。室外场地设施配置注重内容、项目、面积、数量、环保、实用;而室内场地设施则更注重标准、规格、档次、质量、多功能综合性,“一馆多用”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的核心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配置一个很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面性和实用性,这与大学体育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而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目的,最终在于实际应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学校目标定位、发展规模大小、及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因素各异,因此,还应做到配置有序、立体选择、安全实用为原则。

第2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策略 规章制度 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85-01

引言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促进农作物更好成长,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落实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推动现代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落实相关的技术措施,注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逐渐受到关注。

1.1 改造现有工程。一些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较长,再加上维修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修复存在的质量缺陷,对提高灌溉效率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落实高标准建设的各项要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弥补这些不足,对现有工程实行改造,促进水利工程运营效益提升。

1.2 实现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设施完善,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机械化水平。通过合理配置机械设备,进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作物种植的各项工作,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防洪、抗涝水平,为农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1.3 促进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极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构建完善的农田水利沟渠网,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灌溉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绿色环保,降低对周围环境破坏,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

工程建设中,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制约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方向不明确。没有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相关制度措施和技术规范要求没有严格落实,制约施工建设顺利进行,对工程运营也带来不利影响。

2.2 标准不统一。相关规范标准没有得到严格遵循,一些地方的标准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灌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3 制度不健全。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措施,或者工程管理制度、运营维护制度不健全,难以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2.4 资金较缺乏。当地政府资金预算不到位,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调动社会的力量来融资,导致资金短缺,难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水平。

2.5 人员素质低。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严格执行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3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程建设的不足,落实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明确高标准工程方向。落实相关规范要求,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为工程建设和各项规范标准落实提供指导。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并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3.2 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构建行业规范标准,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和具体要求,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要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善于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3.3 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田特点,制定符合本地的规章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构建工程建设和管理责任制。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施工人员为农田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定期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进和完善,推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3.4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做好预算工作,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需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私人资金,组织社会募捐,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得到全面落实,防止资金出现被挤占或挪用现象。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破解资金困难,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5 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施工队伍建设,确保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较高,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意识强。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重视施工材料质量检测验收,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完善奖惩激励制度,让他们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建设队伍等方面采取对策,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运营维护,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更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正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7), 265-266

第3篇

一、总体目标

年,完成全区35%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年,完成全区70%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年,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二)统一标准,全面提高。《办学条件标准》是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改造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凡布局调整后定点的中小学校,都要确保在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种类、数量、质量上达到标准。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乡镇(街道)要依据中小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科学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建设工程按计划、分步骤顺利实施。

(四)统筹安排,总体推进。各乡镇(街道)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与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教学仪器更新、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统领,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

三、任务要求

《办学条件标准》是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具体标准,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的执行标准和评估验收依据。新建、迁建学校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原有学校要做好规划,逐步完成达标任务。

(一)学校布局调整。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生源变化、交通、环境等因素,坚持方便学生就学和“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避免资源浪费”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长远,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乡镇(街道)要对当地办学条件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薄弱学校,明确整改完成时限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校址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上学半径大于规定要求、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对于原有超大规模、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要求。

(二)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组成,用地规模按《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学校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置。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布局调整中定点学校的确定及新建学校校址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学校占地面积和运动场地建设需要。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因客观原因限制,体育运动场地无法达标的学校,可因校制宜,充分挖潜,尽可能增设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要求。

(三)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要在保证校舍安全、符合消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与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相结合。教学用房标准化建设要着力解决大班额及功能教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普通教室数量应按照学校规模和标准班额确定,功能教室数量、种类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进行设置。学生生活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需求,解决宿舍拥挤、条件简陋、无餐厅等问题。要依据学校寄宿生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人均面积定额,合理确定学生宿舍、食堂餐厅面积。农村中小学需要建设教师周转用房的,一并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规划。

(四)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开展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创建工作,要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等建设为重点,与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同步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教师培训,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仪器上架管理,开展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等工作,促进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

1、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同时,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规定,配备高中教学仪器,完善城镇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对保留的农村教学点可依据满足所设年级教学需要,配备必需的教学仪器。

2、图书资料配备。加强中小学图书室管理,按照规定对现有图书进行全面清理,剔除可读性差及应报废的图书,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足配齐图书资料。

3、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及校园网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同时,加强教育区域网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重点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计算机室和校园网建设、专任教师用计算机配备、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配备。

4、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是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增的教学设施,应按《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要求配备。省级规范化初中和有条件的,可参照省初中探究实验室示范工程标准配备探究实验室。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备。#p#分页标题#e#

5、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等建设。配置体育、艺术与健康教学专用设备,本着规范、安全、耐用的原则合理配备,并及时补充。具体配置要求参照《办学条件标准》。

6、学校安全建设。按规定要求建设、完善校园警务室,配齐配全安保设备、器材,安装校园监控录像设施。

其他办公及生活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与更新。

(五)师资配备与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学校配备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年龄结构,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编制、人员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统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一分配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配备。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六)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使其按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四、保障措施

自年起,省、市、区将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结果将予以公布,并与教育督导成绩挂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里专门成立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工程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负责实施区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改部门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筹措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定点布局的规划指导;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用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学校的岗位设置,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审计部门要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税务部门应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并根据有关规定和相关政策,落实学校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安监部门要依法对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校舍安全工作的管理。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履行“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职责,负责实施辖区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在充分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摸清辖区内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掌握每一所学校与《办学条件标准》的差距,结合实际,按照标准要求,制定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第4篇

9月6日,省率先办组织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以及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业银行等部门单位召开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调度对接会议,调度今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展,对接落实2017年项目安排。此次会议省率先办听取了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对明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行了调度和对接。会议认为,明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落实“五个集中”要求为基本,周密安排各项工作,为明年工程建设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一、对标工作部署,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年初以来省直各部门和14个率先县(市、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五个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指示要求,做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力求年底投入使用,实现了项目建设稳步开局。

当前各县(市、区)大多数已经完成招投标任务,工程建设稳步实施推进。从发改部门的建设情况看,榆树市、农安县、双阳区正在施工,九台区、永吉县、公主岭市进度迅速,工程已经完成达70%以上。从农发部门的建设情况看,农安县、德惠市、梅河口市、东辽县、前郭县工程建设行动迅速,均已完成60%以上。从国土部门的建设情况看,农安县、九台区、敦化市、梅河口市、洮南市、抚松县计划年底全部完工,德惠市、梨树县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设。

二、坚持未雨绸缪,抓好明年项目调度对接工作

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是我省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战略的首要举措,2016年的项目建设收到积极成效。为了做好明年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要坚持主动调度、紧密协调,确保明年工作实现无缝对接。7月份以来,省率先办协调省发改委、省农发办、省国土厅、省水利厅与14个县(市、区)进行项目安排对接,于8月15日、9月2日先后2次调度项目对接安排情况。9月6日组织召开了省直相关部门与14个县(市、区)的对接协调会议,对明年项目安排进行敲实。9月19日又再一次调度项目安排情况。目前看,明年项目安排与今年项目规模大体持平,初步测算,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约215万亩,总投资近31亿元。

三、落实“五个集中”,着力将项目整合实施到位

按照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要求,省率先办坚持把落实“五个集中”要求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坚持计划先行,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下一步将尽快研究确定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计划安排,报请省政府认定后,采取联合发文形式制定下发高标准农田项目2017年整合安排实施方案,安排任务,制定政策。坚持合力合为,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局面。省率先办将与省农发行、省农行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金融贷款业务,在现有辽源金州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争推广3~5个金融支持试点。坚持有建有验,确保达到“高标准”要求。2016年11月中旬到年底将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年度验收。验收结果通报全省,并以此作为全年率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省率先办将建议省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列入政府督察事项,年底由省政府督察室组织相关部门对201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一次督察,切实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达标,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省农委发展计划处 供稿)

第5篇

    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建设内容构想

    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而相应地方标准的建设却还在探索阶段,为此,笔者对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地方标准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大胆构想,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地方标准的发展之路。从上述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内容来看,数据来源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且数量巨大,形式层出不穷,如何管理、建设与应用好这些地理信息数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采取统一的标准体系,以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建设作为基础和支撑,才能满足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的要求,及时、适用、可靠地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标准化的各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促进广东省地理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升级和质量提高。同时避免产生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间相互兼容与沟通,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有序推动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的发展。因此应紧跟形势,按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技术、方法、产品和质量检查出发,科学严谨地研究出符合广东省地域特点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不能违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原则,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延伸和补充。初步设想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公众版电子地图及其测绘的方法、过程、成果质量、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及补充规定;2)测绘质量监督检查的方法、过程、质量控制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补充规定;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与维护的方法、过程、质量、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及补充规定;4)航摄、遥感影像的质量、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及补充规定;5)城乡地籍、房产、海洋和地下管线等测绘的方法、过程、成果质量、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及补充规定;6)GPS-RTK、CORS、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和三维城市模型建设等方面需要统一的其他技术要求。

    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建设保障机制

    建立标准组织体系由具体部门承担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建设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负责全省地理信息及遥感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分发服务,负责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管理、维护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负责信息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与遥感技术标准的规划、编制、实施与修订。在每个标准制定前由该部门成立标准编写委员会,为完成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证。确立标准形成机制标准的形成应按照以需求为引导,以应用为导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制定,加强各级各类标准项目、内容之间的协调。同时实行开放性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法,鼓励具有相应技术条件和基础的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建立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动机制。再就是严格标准审查程序,广泛征求生产、使用、科研、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对标准立项和标准草案的意见,加强对标准编制过程中的管理与指导,严格标准审查出口。笔者认为地方标准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地方标准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其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和城市综合体为主要思路和科学依据,在行业间或门类间项目存在交叉的情况下,应服从整体需要,科学地组织和划分。2)系统性。地方标准体系在内容、层次上要充分体现系统性,做到层次分明、合理,标准之间体现出衔接配套关系,反映出纵向顺序排列的层次结构。3)兼容性。在地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应充分体现等同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保证地方标准与国内其他体系和国际体系接轨。4)扩充性。在确定地方标准体系与标准项目时,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预见,所以,地方标准体系应具有扩充性,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系统建设的发展。5)适应性。在地方标准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省的实际情况,一是城镇管理的基本需求,二是地形地貌的特点和生产单位的生产力水平,使标准来源于生产实际并能切实指导实际生产。

第6篇

制定农田林网建设的标准与模式的主要依据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的意见和宁波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还需应用林学、生态经济学、风景学、美学原理等。

2制定农田林网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

2.1指导思想

以实现项目区农业现代化和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标准为依据,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以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强防护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兼顾经济观赏效益,实行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带、网、片、点结合,建设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现代农业项目区绿化体系。

2.2建设标准

根据省、市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的有关标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的特点,项目区的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必须高于普通农田的林网建设要求,具体标准如下:网格大小以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林带(即主林带)要求每20h耐有一个网格,经济树种或灌木(花)为主构成的林带(即副林带)要求每6.7一13.3h时有一个网格。绿化一盖率项目区的绿化覆盖率要求达到3%以上。绿化覆盖面积的计算按每行林带Zm宽乘以林带实际长度。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主林带、副林带标准与比例主林带必须由乔木树种构成,宽度达到lm。副林带可以由花灌木或经济树种构成,宽度至少0.sm。主林带长度要求占全部林带长度的30%~40%。树种及苗木规格项目区绿化苗木要求选用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合格大苗。乔木树种苗木高度至少在Zm以上(米径Zcm以上);花灌木苗木冠幅至少在0.sm以上,高度0.6m以上;经济树种(果苗)苗木(特殊经济林树种除外)须采用2一3年生良种合格苗,一般高度应达到lm左右。绿化资金投入绿化资金应达到项目区总投资的3%一5%。

3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我市地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条件较好,有利于多种树木的生长。但由于灾害性天气较频繁,土壤立地条件不一,同时我市又处于人口密集地区,人多地少,对农田林网建设的树种选择和建设要求带来一定难度。根据上述农田林网建设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因地制宜采用“自然网格法”、“通风结构”设计原则,提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包括标准田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以构筑田字型林网大框架为基本格局的模式,具体分为:A.乔木生态型模式;B.乔灌复合型模式;C.经济效能型模式,并分别确定绿化地段、主副林带配置、适宜林种、树种搭配、株行距、适用范围等。三种基本模式可以单独采用,其中以乔木生态型模式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主要林网模式,也可以因地制宜把几种模式混合组合使用,使我市农田林网建设更趋多样化,营造出功能各异、景观丰富、各具特色,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兼顾的农田林网建设新格局。

3.1乔木生态型模式

绿化地段项目区主要道路(指宽度sm以上)及主要河流。主、副林带配t在主路和主要河流两侧设主林带,不设副林带。宜采用树种常绿树种可选择杜英、深山含笑、浙江楠、袖、樟树、女贞、湿地松等。落叶树种可选择中山杉、银杏、黑杨、光皮树、喜树、香椿、柿、枣、垂柳、马褂木等。树种搭配纯常绿乔木树种或纯落叶乔木树种,也可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各50%。株行距单行林带:株距2一3m;双行林带:株行距为2一3mxlm,按三角型方式种植。适用范围稻区、棉区(果蔬区)。

3.2乔灌复合型模式

绿化地段项目区主路、支路(宽度sm以下)、沟渠、河流。主、副林带配里在路两侧和主要河流两侧设主林带(乔木树种);在支路、沟渠及小河流一侧(南北向种东侧、东西向种南狈四)设副林带。宜采用树种乔木树种可选择女贞、杜英、中山杉、银杏、深山含笑、枣、柿、佛香抽、光皮树、樟、湿地松等。花灌木可选择桂花、珊瑚、木模、海桐、小叶女贞、红叶李、桅子花、金桔、石榴、柑桔等。树种搭配主林带采用乔木树种和花灌木间隔设置,乔木树种一般占50%以上,副林带可采用花灌木或以花灌木为主适当配置乔木。常绿、落叶树种比例60:40为宜。株行距乔灌复合林带株距为2-2.sm,按乔灌间隔方式种植;花灌木林带株距为Zm。适用范围养殖区、果蔬区。

3.3经济效能型模式

绿化地段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路旁、河旁规划一定宽度(一般sm以上)的绿化用地,种植纯经济林树种。宜采用树种批把、柿子、银杏、象牙竹、大枣、香椿、佛香抽等袖类、金桔、杂柑类、桃、梨、果桑等。树种搭配一般宜纯林为主。株行距按树种不同确定株行距,一般为3mxZmo适用范围棉区、稻区、养殖区.。

4措施与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农田林网

建设高标准实施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项目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必须有林业的参与,林网建设主要是生态防护工程,也是形象、经济效益工程。各级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要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在总体规划及论证时要有林业技术人员参加,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好。

4.2搞好规划,出台政策,确保农田林网

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绿化用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基础。要改变过去在规划时重道路、水利设施,轻林网建设用地的倾向,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证满足林网建设必要的用地。林网建设乔木林带宽为lm,花灌木宽0.sm,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规划。建设经济果竹林带,实行“谁种、谁管、谁有”政策。

4.3建立苗圃基地,确保林网建设工程用苗

目前我市及周边地区生产苗木品种较为单一,大苗缺少,造成目前林网建设树种少、规格偏小。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定向培育的苗圃。为了能就地及时提供符合规格要求的良种壮苗,避免大调大运,确保造林成活率,根据宁波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五”计划,超前做好工程造林用苗,建立苗圃基地。基地除重点培育必要的大苗外,还要积极开展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和推广工作,逐步丰富林网林种、树种的多样性。

4.4增加林业措施投入资金的比重,确保林网建设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林业措施投人资金比重偏小,影响林网建设形象和效果发挥。根据以上提出的模式所选择的林种和树种规格要求,参照“宁波市开展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项目区林业措施的投资比率应提高到3%-5%,以确保农田林网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7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控制

1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①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建设项目标准以建设项目为对象,其主要内容有: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具体内容应根据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项目投资、指导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订得是否合理。标准订得过高,会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承受能力,增加造价、浪费投资;建设标准订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在制订建设标准时,应紧紧把握住标准水平这个核心,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的建设标准能使项目投资大幅度降低。

②建设地区的选择。选择建设地区,实际上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经济需要以及各地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从广泛的地理范围内选择拟建设项目的建设地区,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而且还影响着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效益。建设地区的选择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工业规模适当聚集原则。

③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厂址选择的主要任务是:在已选定的建厂地区,具体确定工厂的建筑地段、坐落位置和东、西、南、北四邻。建设地点选择最根本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从保证建设直接经济效益出发,要满足该厂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要求,二是保证间接的、社会的效益出发,要求厂址的布局有利于所在城镇和工业小区总体规划的实现。

④工艺评选。所谓工艺,就是拟建厂生产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方法等。评定采用的工艺是否可行,主要有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两项标准。

⑤设备的选用。在设备选用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要尽选用国产设备;要注意引进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合问题;在注意引进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引进技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①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要求,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是否允许,在建造能力上是否具备等各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研究结果,进行方案优选。从而提出拟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和怎样建设的意见,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般来说,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力求解答下述问题: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拟建项目在财务上是否盈利,有多大的盈利;建设项目需要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通过哪些渠道来筹集,怎样使用,何时偿还,怎样偿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它建成;项目在建设中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需哪些资源,怎样获得;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哪些影响,影响多大;

第8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对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现阶段唐山市基本农田面积约为48.22万hm2,约占全市耕种面积的85%,,其中以迁安市基本农田保护最佳。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这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多达120项,共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为0.32万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农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相关部门对唐山市的基本农田状况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

2 浅析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符合现代化农业和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农作物产量能够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但是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目前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性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排灌等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设速度,忽略了施工质量,为后期农业生产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计划较少,导致建成后的耕地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配合度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导致建设周期延长,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

3 建议及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提高唐山地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关人员应当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如土壤土质、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为后续该地区农田改造提供了详细且全面的参考资料;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大对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流程,做好监管工作,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并提高其执行力度,全面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配合、协作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落实各部门的建设责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以保证农田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

3.3 保证投入资金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在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资金,力求实现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特别是对农业、水利、国土以及财政部门的涉农资金使用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聚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缓慢,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力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一)工程建设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包括安装)及验收等通用的质量要求;

(二)工程建设通用的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

(三)工程建设通用的术语、符号、代号、量与单位、建筑模数和制图方法;

(四)工程建设通用的试验、检验和评定等方法;

(五)工程建设通用的信息技术要求;

(六)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通用的技术要求。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一)工程建设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包括安装)及验收等通用的综合标准和重要的通用的质量标准;

(二)工程建设通用的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标准;

(三)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术语、符号、代号、量与单位、建筑模数和制图方法标准;

(四)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试验、检验和评定方法等标准;

(五)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信息技术标准;

(六)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通用的标准。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第二章国家标准的计划

第四条国家标准的计划分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五年计划是编制年度计划的依据;年度计划是确定工作任务和组织编制标准的依据。

第五条编制国家标准的计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体现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二)适应工程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在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的要求,综合考虑相关标准之间的构成和协调配套;

(四)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统筹兼顾,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轻重缓急,做好计划的综合平衡。

第六条五年计划由计划编制纲要和计划项目两部分组成。其内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计划编制纲要包括计划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计划的主要措施等;

(二)计划项目的内容包括标准名称、制订或修订、适用范围及其主要技术内容、主编部门、主编单位和起始年限等。

第七条列入五年计划的国家标准制订项目应当落实主编单位、主编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担过与该国家标准项目相应的工程建设勘察、规划、设计、施工或科研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能组织解决国家标准编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第八条列入五年计划的国家标准修订项目,其主编单位一般由原国家标准的管理单位承担。

第九条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原则和要求,统一部署编制国家标准五年计划的任务;

(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的要求,提出五年计划建议草案,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三)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五年计划建议草案进行汇总,在与各有关方面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并提出五年计划草案,报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下达。

第十条年度计划由计划编制的简要说明和计划项目两部分组成。计划项目的内容包括标准名称、制订或修订、适用范围及其主要技术内容、主编部门和主编单位、参加单位、起止年限、进度要求等。

第十一条年度计划应当在五年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国家标准项目在列入年度计划之前由主编单位做好年度计划的前期工作,并提出前期工作报告。前期工作报告应当包括:国家标准项目名称、目的和作用、技术条件和成熟程度、与各类现行标准的关系、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参编单位和起止年限。

第十二条列入年度计划的国家标准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年度计划的前期工作报告;

(二)有生产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相应的科研成果经过鉴定和验证,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

(四)不与相关的国家标准重复或矛盾;

(五)参编单位已落实。

第十三条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五年计划的要求,分期分批地安排各国家标准项目的主编单位进行年度计划的前期工作。由主编单位提出的前期工作报告和年度计划项目表,报主管部门审查;

(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当年的统一部署,做好所承担年度计划项目的落实工作并在规定期限前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三)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主管部门提出的计划项目,经综合平衡后,编制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年度计划草案,在规定期限前报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下达。

第十四条列入年度计划国家标准项目的主编单位应当按计划要求组织实施。在计划执行中遇有特殊情况,不能按原计划实施时,应当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变更计划的报告。各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整计划的建议,经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调整的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国家院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主管的国家标准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负有监督和检查的责任,并负责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各主编单位在每年年底前将本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下年度的工作安排报行政主管部门,并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国家标准的制订

第十六条制订国家标准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密切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资源,充分考虑使用和维修的要求,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十七条制订国家标准,对需要进行科学试验或测试验证的项目,应当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科研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写出成果报告。凡经过行政主管部门或受委托单位鉴定,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项目应当纳入标准。

第十八条制订国家标准应当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纳入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或受委托单位鉴定,有完整的技术文件,且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

第十九条制订国家标准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凡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或测试验证,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当纳入国家标准。

第二十条制订国家标准,其条文规定应当严谨明确,文句简练,不得模棱两可;其内容深度、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应当前后一致,不得矛盾。

第二十一条制订国家标准必须做好与现行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工作。对需要与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协调的,应当遵守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规定;确有充分依据对其内容进行更改的,必须经过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方可另行规定。凡属于产品标准方面的内容,不得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中加以规定。

第二十二条制订国家标准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对国家标准中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对有争论的技术性问题,应当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或专题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恰如其分地做出结论。

第二十三条制订国家标准的工作程序按准备、征求意见、送审和报批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十四条准备阶段的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主编单位根据年度计划的要求,进行编制国家标准的筹备工作。落实国家标准编制组成员,草拟制订国家标准的工作大纲。工作大纲包括国家标准的主要章节内容、需要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必要的测试验证项目、工作进度计划及编制组成员分工等内容;

(二)主编单位筹备工作完成后,由主编部门或由主编部门委托主编单位主持召开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其内容包括:宣布编制组成员、学习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有关文件、讨论通过工作大纲和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印发国家标准的参编部门和单位,并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征求意见阶段的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编制组根据制订国家标准的工作大纲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对象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调查研究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提出调查研究报告,并将整理好的原始调查记录和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由编制组统一归档;

(二)测试验证工作在编制组统一计划下进行,落实负责单位、制订测试验证工作大纲、确定统一的测试验证方法等。测试验证结果,应当由项目的负责单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鉴定成果及有关的原始资料由编制组统一归档;

(三)编制组对国家标准中的重大问题或有分歧的问题,应当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专题会议邀请有代表性和有经验的专家参加,并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及会议记录等由编制组统一归档;

(四)编制组在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条文说明。主编单位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条文说明的内容全面负责;

(五)主编部门对主编单位提出的征求意见稿及其条文说明根据本办法制订标准的原则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国家标准的适用范围与技术内容协调一致;技术内容体现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准确反映生产、建设的实践经验;标准的技术数据和参数有可靠的依据,并与相关标准相协调;对有分歧和争论的问题,编制组内取得一致意见;国家标准的编写符合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编写的统一规定;

(六)征求意见稿及其条文说明应由主编单位印发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为两个月。必要时,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可以采取走访或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征求意见。

第二十六条送审阶段的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编制组将征求意见阶段收集到的意见,逐条归纳整理,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形成国家标准送审稿及其条文说明。对其中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补充的调查研究、测试验证或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处理意见;

(二)当国家标准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时,编制组要按国家标准送审稿组织试设计或施工试用。试设计或施工试用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进行。试设计或施工试用结束后应当提出报告;

(三)国家标准送审的文件一般应当包括:国家标准送审稿及其条文说明、送审报告、主要问题的专题报告、试设计或施工试用报告等。送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制订标准任务的来源、制订标准过程中所作的主要工作、标准中重点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其成熟程度、与国外相关标准水平的对比、标准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对标准的初步总评价、标准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等;

(四)国家标准送审文件应当在开会之前一个半月发至各主管部门和关单位;

(五)国家标准送审稿的审查,一般采取召开审查会议的形式。经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也可以采取函审和小型审定会议的形式;

(六)审查会议应由主编部门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应包括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有经验的专家代表、相关的国家标准编制组或管理组的代表。

审查会议可以成立会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会议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会议由代表和编制组成员共同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对其中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应当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集中代表的正确意见;对有争议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应当提出倾向性审查意见。

审查会议应当形成会议纪要。其内容一般包括:审查会议概况、标准送审稿中的重点内容及分歧较大问题的审查意见、对标准送审稿的评价、会议代表和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等。

(七)采取函审和小型审定会议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时,由主编部门印发通知。参加函审的单位和专家,应经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主编部门在函审的基础上主持召开小型审定会议,对标准中的重大问题和有分歧的问题提出审查意见,形成会议纪要,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并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报批阶段的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编制组根据审查会议或函审和小型审定会议的审查意见,修改标准送审稿及其条文说明,形成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标准的报批文件经主编单位审查后报主编部门。报批文件一般包括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报批报告、审查或审定会议纪要、主要问题的专题报告、试设计或施工试用报告等。

(二)主编部门应当对标准报批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并会同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对标准报批稿进行审核。主编部门将共同确认的标准报批文件一式三份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

第二十九条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标准的顺序号和标准的年号组成,并应当符合下列统一格式:

(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编号为:

GB50***—**

─┬──┬──┬─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

───┼────────标准的顺序号

─────────标准的年号

(二)推荐性国家编号为:

GB/T50***—**

─┬──┬───┬─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

─────┼─────标准的顺序号

───标准的年号

第三十条国家标准的出版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国家标准的出版印刷应当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出版印刷的统一要求。

第三十一条国家标准属于科技成果。对技术水平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国家标准,应当纳入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范围,予以奖励。

第五章国家标准的复审与修订

第三十二条国家标准实施后,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需要,由该国家标准的管理部门适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复审。复审一般在国家标准实施后五年进行一次。

第三十三条国家标准复审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标准管理单位负责。复审可以采取函审或会议审查,一般由参加过该标准编制或审查的单位或个人参加。

第三十四条国家标准复审后,标准管理单位应当提出其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的意见,经该国家标准的主管部门确认后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五条对确认继续有效的国家标准,当再版或汇编时,应在其封面或扉页上的标准编号下方增加“****年*月确认继续有效”。对确认继续有效或予以废止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定的报刊上公布。

第三十六条对需要全面修订的国家标准,由其管理单位做好前期工作。国家标准修订的准备阶段工作应在管理阶段进行,其他有关的要求应当符合制订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家标准应当进行局部修订:

(一)国家标准的部分规定已制约了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国家标准的部分规定经修订后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国家标准的部分规定有明显缺陷或与相关的国家标准相抵触;

(四)需要对现行的国家标准做局部补充规定。

第三十八条国家标准局部修订的计划和编制程序,应当符合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局部修订的统一规定。

第六章国家标准的日常管理

第三十九条国家标准后,由其管理单位组建国家标准管理组,负责国家标准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十条国家标准管理组设专职或兼职若干人。其人员组成,经国家标准管理单位报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后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国家标准日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主管部门的授权负责国家标准的解释;

(二)对国家标准中遗留的问题,负责组织调查研究、必要的测试验证和重点科研工作;

(三)负责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四)调查了解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收集和研究国内外有关标准、技术信息资料和实践经验,参加相应的国际标准化活动;

(五)参与有关工程建设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咨询;

(六)负责开展标准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七)负责国家标准的复审、局部修订和技术档案工作。

第四十二条国家标准管理人员在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和管理单位的领导下工作。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其的领导,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定期研究和解决国家标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推荐性国家标准可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单位编制计划、组织制订。

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建设;经济效益;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11-02

质量标准化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简称,它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企业安全评价,它是时展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和完善的重要发展机制。

1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定义中的各部分不可私下分割。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和灵魂,标准化建设是将质量和安全建设融入到产品生产和企业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也就是说,企业生产中要注重“质量”和“标准化”概念的落实,将质量融于安全生产领域,反过来用安全生产为质量提供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和谐生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是:安全生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增长带来了障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时展对企业生产的深度要求,也是稳定企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

2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1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经济效益

质量标准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需求,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将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都囊裹进去,为企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要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质量标准化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层层落实,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质量,实现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不但要切实保证广大职工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要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高效,树立企业良好生产的根本途径,夯实企业生产基础,有效预防企业生产事故,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很多生产高风险、高难度企业,如煤炭生产、石油生产企业等,都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搞好安全质量生产的重要途径,确立了向安全要效益的工作思想,大力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2.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长效机制

国家新时期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因此,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企业在社会生产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关注生产和生命安全,狠抓质量管理工作,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认识,推动企业沿着安全建设的道路发展。

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结构完善和调整。从加入WTO开始,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建立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作方面不断创新,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手法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监管制度,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的制度监管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主题意识,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这对其他行业来说,同样值得参考。

2.3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互动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标准化水平为依据,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此,很多企业都将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当作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和武器。

在现实实践中,针对我国三大产业分布不协调、发挥水平不齐的现状,加大现行标准体系的改造重组工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党和政府应加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力度,制定完善的行业发展标准,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对全球经融危机的应对能力,通过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

以河南煤炭行业的发展为例,河南煤炭行业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模块,建立了相应的考评项目体系,在强化企业内部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了企业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监督。此外,很多通讯企业还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使企业发展细化、条理化,从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2.4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质量标准化建设将质量和标准两个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发展内涵。企业质量标志体系建设必须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安全质量生产标准严格规范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设备设施的安全生产环境,对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和特殊防范。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利用质量标准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分线负责和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员参与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河南神马集团向来注重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针对企业生产固有的安全特性,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规范了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而为企业和谐环境的构建、企业品牌推广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细胞

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基础单元。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

深化改革促使企业要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企业要结合企业建设的特点,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围绕工作内容指标和工作标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和生产准则,认真做好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落实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做好班组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工作,认真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企业建设新途径,有效开展交流和总结,为企业建设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要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一支文明高效的员工队伍。

3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3.1企业领导阶层要对质量标准化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企业发展,都要由领导阶层全权衡量,因此,人们都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企业领导阶层要在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强化领导作用,并做好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的良好结合,在坚决执行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规定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和“治本”作用。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决定者,但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消费者和市场才是企业命运的最终决定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明确企业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通过咨询和计划实施,让质量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

企业的社会性质不尽相同,生产规模和企业资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没有捷径和经验可以照抄。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要生硬模仿和照抄。有的企业为了加快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速度,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结果管理质量不仅没上去,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3.3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涉及了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教育、计量、质量信息管理等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要完善企业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好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其次,要做好企业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通过质量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技能。总之,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本质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设计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大力参与。企业领导阶层要重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手段,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峻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质量管理,2010(3).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国家市场经济形势、强化医院内部管理能力、促进医院整体改革发展等方面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近年来互联网络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将就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体探讨,结合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中的不足,从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医院这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医院未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策略与方式。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互联网络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了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医院,其也应顺应这一潮流趋势实现院内的信息化建设以为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包含以下的两方面内容,首先,信息的获取。这一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利用互联网络对医院所需的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并通过有效的处理对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传递;其次,信息的共享。这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医院的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是要在医院内部进行患者信息的共享,保证各医疗工作之间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另一方面则是要在公众平台进行医护人员信息及相关医疗知识的共享,以此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现状来看,其中普遍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首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系统多为单一系统,这就造成了医院信息化使用的单一性,而使得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能实现标准的规范统一;其次,由于技术型人才的缺失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无法得到规范。就目前我国医院来看,其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都是网络信息工程的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尽管在信息建设方面具备较高的能力,但往往对医药等内容却知之甚少,而医院对医药知识熟知的人才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又不足以支撑信息化建设,这也就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无法得到规范;最后,资金投入的不充足。我国有多数医院仍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导致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无法充足的投入建设资金。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医院仍认为医院应当以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为主,因此,在资金的投入中更多的是用于购入医疗设备,或者是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培训提升等。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政府层面给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充分的政策支持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要求我国政府部门能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以此来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并做好日常建设管理中的宏观调控。除此之外,在相应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统筹与规划,以此来加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范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卫生部所具备的监督功能以充分的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监督,并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与完善充分纳入到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进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基于医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基于医院层面其信息化发展建设应针对医院现阶段在信息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现状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方针:1、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针对现阶段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系统质量层次不一的现状,往往要求医院能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等为目标,来对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这往往也就要求医院能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与依据,来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进而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根据针对性与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来实现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的提升。2、加强院内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设。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了市场的必然趋势,但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缺失也导致的其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这对这一现状,就要求我国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能强化院内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针对网络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知识等方面缺失的问题对其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保证医院的信息建设人员在具备专业的信息建设技能的同时,也具备充足的医疗知识等来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加以完善。3、加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医院的运营是指来看,其往往也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医院会用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医疗设备的购入或医护人员的培训的原因。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尽管在表面上无法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但其实质上却能给医院带来隐性的回报,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能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因此,针对信息化建设医院也应给予其充足的建设资金,以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以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发展优化已然成了我国医院日常管理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医院能给予院内的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给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充足的政策鼓励,以为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要求医院能对其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规范,通过综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及建设资金的充足投入来切实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昕.对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的思考[J].中国病案,2013(06).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 标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52-01

前言: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影响到了图书馆整体发展水平,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我国图书馆建设步伐,且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以标准规范建设形式推进图书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就是对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图书馆建设策略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以公共图书馆为例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图书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需求逐步扩大自身资源领域,例如,音频、视频、图像等相结合的电子期刊即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且其以便捷的优势获得了受众的认可。但由于数据格式等问题的凸显也由此引发了数字资源应用问题,同时引发了资源配置混乱现象;第二,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均以中文为主,因而在此基础上影响到了数字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1]。

二、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一)标准规范体系

在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过程中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注重明晰标准规范体系,即基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视角下对其创建、服务、保存等层面展开系统化的规范,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体系框架执行,最终由此满足受众资源利用需求。此外,在标准规范体系规划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数字资源利用环境,应注重将规范内容、体系层次、体系位置等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同时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互操作、集成服务目标的达成,继而由此缓解数字资源应用问题。另外,在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明晰标准规范制定原则,即前瞻性、开放性等,从而便于数字资源应用环境的创造,且达到最佳的建设状态。

(二)字符、数据格式、元数据等

基于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情境下,字符、数据格式、元数据是其重点建设内容,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字符建设过程中为了提升数字资源整体利用率,应将字符编码设定为GB13000、GB18030等国际标准,同时保障Unicode与内容的统一性,最终由此实现良好的字符设定状态。此外,在数据格式规划过程中为了应对资源类型、级别多样化的问题,应注重将ISO/IEC15444(JPEG2000)、TIFF等工业标准贯穿于其中,从而满足数字资源应用需求。另外,由于元数据建设是标准规划建设环节实施的关键,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应注重为传统文献、网络资源、档案资源配置不同形式的元数据,即MARC、DC、EAD等,继而由此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同时营造良好的资源利用环境,满足当代图书馆机构发展条件。

(三)重点发展方向

美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过程中为了规范相关标准体系以MODS等的映射设计形式营造了良好的互操作资源利用环境,且满足了受众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图书馆机构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亦应强调对美国成功案例的整合,继而由此改善我国数字资源标准建设问题,实现多元化格式并存资源管理状态。另外,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ISO2790等格式的应用遏制了数字资源建设环节的开展,为此,应将XML作为通讯环境重点发展目标,且结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现状及模式对其应用标准进行规范,就此满足数字资源应用需求。另外,基于网络资源发展的背景下,其保存规范问题逐渐引起了受众的关注,因而在图书馆机构未来发展背景下,应将WARC作为自身重点建设体系,最终由此达到高质量建设状态[2]。

三、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策略

基于传统标准规范建设模式下数字资源利用率随之下降,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带动受众对资源利用的自主性,要求图书馆机构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视为自身支撑条件,同时对共享机制进行完善,继而由此引导受众在数字资源利用过程中可运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且就此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基于图书馆机构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其坚守科学化、系统化的建设原则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另外,当前我国开放式登记机制、国家标准修订等层面的宣传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而在此基础上,图书馆机构应定期举办相应的展览活动、知识竞赛项目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数字资源应用氛围,避免利用效率较低且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的凸显[3]。

结论:综上可知,我国图书馆机构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标准规范建设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字符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到了数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果,因而在此基础上,要求当代图书馆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强化自身标准规范意识,且从明确重点发展方向、规范字符、数据格式、元数据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建设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满足受众资源利用需求,且为其创设良好的网络资源、传统文献等资源运用空间,并以资源共享的形式提升整体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刘军.试论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J].才智,2014,35(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