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7 09:3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会思考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质疑能力 重要性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7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在某何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数学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事实的确如此,相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真正值得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迈向成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无疑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身为教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学生们学会质疑、充分发展质疑能力。本篇文章即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系统的论证。

一、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夜晚的高中校园,灯火阑珊,学生们都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可是很少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告诉我,他认为数学学习就是记公式、练习习题、考试、在记公式、做习题、再考试。可是如果数学学习真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简单过程吗?如果人们都只是一味学习前人的数学思想、掌握已有的数学公式的话,那么数学这门科学就不可能发展至今、也很难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灿烂的成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问是打开知识的大门,学习的本质在于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研究出新的理论和成果。”正因为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数学学习的本质问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被动和盲目的状态,很难真正全面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容易陷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不懂得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而突破的前提就是学生们针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具备“生疑”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2.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强调学习者理性思维能力的科学,因此,任何一个不懂得思考艺术的学者都很难在数学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树。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学会思考,而思考也是推动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可是,我们在激发学生思考之前,必须首先确保学生们有疑问。如果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所有的数学公式、解题步骤都完全没有疑问的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学生们完全没有思考。因此,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层面上来讲,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取得最终答案的过程。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言语上的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们逐渐找到答题的正确思路,并且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得出最终的答案。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这个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一个启发者,学生才是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主角。因此,如果学生没有质疑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就启发学生们的质疑能力。

(2)在启发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顺向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们通过逆向思维的模式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论证一个命题的真假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先使用逆向思维的模式,从对立面论证命题。如果学生针对对立面的论证结果产生质疑,那么也一样可以得出争取的答案。总之,不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我们都是在努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境。

有的时候,学生产生疑问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学生们不擅长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因此,教师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景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学生们不提出质疑并不是因为学生完全不会思考,而是因为学生们习惯于依赖教师了,习惯于相信教师总是正确的。因此,即使他们发现老师出现了失误,他们可能也不敢说出来。鉴于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专门设置精心设计的“失误”,一来以此检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思考了,二来如果我们的错误被学生们发现,学生们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总是正确的,渐渐地,他们就敢于质疑教师讲授的知识了。

3.鼓励学生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

第2篇

关键词:话文自学能力;明确目的;诱发动机;终身受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0-01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作为语文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能学好语文,而且终身受益,那么语文自学能力应如何培养呢?

1.做好宣传,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布卢姆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学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完成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开设讲座向学生介绍"指导自主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做法及能够取得的成绩,树立信心,提出教师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学的重要性。任何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自学习惯更是如此。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依赖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自觉读书,自觉预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形成稳固的自学习惯和行为。

2.激发兴趣,诱发自学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通过对科学家自学成才典型实例介绍,树立学生自学信心。信心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给学生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去研究数学,成为数学家。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信心。

3.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文,高效率地取得语文成绩的基础

课前预习做得好,上课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理解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那么课前预习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进行?

3.1在自学前要注意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在自学时,注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生活、在学习中和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

3.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是自学的关键,指导学生粗、细、精的阅读课文。粗读即泛读,理解课文大意;细读要学生逐句、逐层、逐段地阅读,把握所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及与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联系;精读,要仔细思考课文的写作特点、方法及作者写作意图和作用,记下疑点、难点和关键点。

4.在课堂上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出提纲。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学生间相互讨论、探讨,启迪争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迫切需要帮助时,教师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矫正偏差,疏通思维障碍,归纳层意、段意及其课文的中心思想,明确思维方法,形成认识结构。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不用指令式、问答式语言,而要改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情感的谈话式语言。"或者用没关系","大胆讲","谁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有补充","你的见解独到"等来保护学生自尊心及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

第3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就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来谈几点体会。

知识,只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不是单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这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提问,不仅能把教学内容逐步展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答案。

启发学生勤奋思考,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改变结论,条件又将如何,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勤思多想,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5)=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勤奋思考,引导他们养成用脑的习惯,遇事多思多想,特别是在困难面前能够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养成勤奋思考的习惯,不仅关系到他们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关系到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诚然,教学方法指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除了要学生养成勤奋思考的习惯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听,学会读,学会讲,学会记,真正做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不学” 。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学会“渔” 方法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当今学生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今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古人云:“学贵有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些都是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阐释。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渔”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预习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做事要心中有数,才能成功。因此,学生学习就要先做好预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上课中带着问题去听课、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在预习时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仔细看例题。教材中的例子,是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法则、公式最好的示范。预习时要将例题作为重要部分,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学生可先试着做例题,如果做不出来或做错,再看教材的解答。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帮助。

2.仔细看概念。只有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才能学好数学。预习时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看,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都弄明白。多想想为什么,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3.预习抓住重点。所谓抓住重点,要抓住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会点、划、批、问。把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把重点、公式和结论都“划”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质疑和心得等“批”出来,把没弄懂的地方都“问”出来。其次,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或许预习到后面,前面不懂的也就明白了。最后,不同的参考资料比较着看。某一处内容不太容易理解的,不妨看看别的参考资料是怎么讲的。不同参考资料的讲解有深有浅,叙述的方法有正有反,这么比较着看,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

为了帮助学生较好的预习,预习前教师要布置给学生预习提纲,使学生预习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会学习、会听课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由于学生有意注意的精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听教学重点和自己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与交流活动,并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小结记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要准确、及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法,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易顾此失彼,使听课效率降低。因此,重视学生的听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点;(2)听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重点、难点分析(特别是预习中的不明白的);(4)听老师讲例题的解法;(5)听课后小结。这样,学生既能抓住重、难点,又能提高听课效率,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作业

在数学课后,学生往往只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忽视其它作业(如复习、记忆、动手验证等)的完成,以致出现死套公式,照搬例题模式,甚至抄作业的现象,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更难发现自己课堂学习的不足。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后先复习再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解题过程中强调审题意识和解题的规范性。

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应着力于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2)从创设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入思考;(3)从探究“问题链”来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问题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4)培养学生解题后进行反思,使学生对解过的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善于表现出思考的过程,留下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在知识的衔接点、想在问题的疑难处、想在矛盾的解决上、想在真理的探索中”,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学会小结、归纳

小结是为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以便加深理解、减少遗忘。许多初中学生不愿进行单元小结或阶段学习小结。教师在单元或阶段性复习时,应先采用教师小结与指导学生小结相结合的方式,并最终过渡到学生自我小结,实现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学生知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每学完一章,都需要对这一章的知识点作必要的小结与归纳。但许多学生自己不愿意单独对知识点进行小结与归纳,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有这几种情况:一是缺少对知识点归纳的习惯或根本没有对知识点小结进行复习与归纳过;二是虽然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与归纳,但由于其对本章知识掌握不全面、理解不透,以至于不敢进行小结与归纳;三是思想懒惰,不愿动手。因此,我认为从七年级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的指导学生培养自我进行小结与归纳的习惯。当然一开始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结与归纳,要做到:一要会看,看书、看习题、看笔记等,通过看,理解、掌握本章所学的知识内容;二是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是找出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找出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结与归纳,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三是要做,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应档次、类型的练习,通过做习题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归纳出解题方法。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小结与归纳,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结与归纳作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本章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精炼与升华,对本章知识的运用灵活自如,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今年我要从初一开始带班了,鉴于中学的起始年级,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教训,我深刻感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坏的学习习惯会让人终身烦恼。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受学生的控制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迅速增长,且可塑性大,自主学习的培养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有助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到了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明确内容、目标,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落实预习情况是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必须要坚持。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我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在备课中要设计好问题,让问题有思考性、新颖性、启发性。在数学课堂中,每节课都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训练,是长期的过程。

3.让学生学会复习

“学而时习之”,复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复习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使知识得到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的能力,使自主学习得到升华,使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对数、几何图形等的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找到问题的实质。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培养善于联想、猜想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是最能发挥我们想象且最需要发挥我们想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在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有一组相似的命题:

(1)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2)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3)连接矩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4)连接菱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5)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6)连接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思考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猜想,最终可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系,即对角线相等时得到的是菱形,对角线垂直时得到的是矩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是得到的是正方形,根本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在解题中要大胆猜想,要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四、培养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第6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反映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后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解题教学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化归、学会迁移、学会创新,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后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破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题. 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理解、识文断字等综合能力的反映. 学生经常抱怨自己因为“粗心看错”而丢分,并且深感惋惜,其实这种看似偶然的失误也是审题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该尝试通过提问、启发、引导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学会审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审题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还要掌握常用的审题方法:读题要认真细心,关键点要多读几遍,看清式子中的每个数字、符号及图形中线段、角之间的确切联系;要学会边读题边画图,尝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弄清楚条件、结论及其联系;要学会边读题边思考,把形式问题抽象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既有助于顺利破题,又可防止在解答过程中出现错漏.

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索:运用其他数学知识能否解决此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适当点拨:考虑分离变量法,将左式中a2及右式中的a变换为常数1,即=和=,可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提示犹如一石击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纷纷联想到三角公式、两点斜率公式、构造函数f(x)=等. 学生在探究中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更享受到数学的美妙与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 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后续发展的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第8篇

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各位专家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3.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

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新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的理解,基本上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

三、了解到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增强了使命感

了解了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距,如教材的陈旧、方法的古板、对学生统得过死等弊端,增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更加坚定了以培养祖国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信心。

四、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通过听取了报告,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五、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第9篇

关键词: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的具体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楚、听明白,并能够把握重点,进行简要转述,这不但是能力,也是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所必备的习惯,也让我们的孩子将来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和教养。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我们想要让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有活跃、热烈的讨论,更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氛围。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基本养成倾听的习惯,“听”的技能有所提高。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一)、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目的是要使学生认定自己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更快地进步。倾听时必须全神贯注,相信自己至少能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一点收获。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适时引导,长抓不懈,孩子们的倾听意识一定会慢慢增强,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会内化成孩子们的素养。

(二)、提出课堂上倾听的具体要求

1、倾听中做到四“心”。四“心” 就是指用心、细心、耐心、虚心。对于学生在倾听过程中,需要他们努力去做到。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听完整;耐心,当同学的发言有异议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指出不足;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不随便对别人的发言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等方式参与交流。

3、边听边思考。如: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4、注意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至,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们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

5、对英语课培养学生倾听和发言习惯的十点要求

(1).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不要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

(2).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三”时学生全部静下来,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

(3).听录音跟说跟读,要注意语音、语调、句重音、停顿等。

(4).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多用“有意点叫”“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频繁交替使用。

(5).提请学生说话时不要低着头,或眼望天花板,或视窗外,要面对听者,举止要自然,不拘束,从小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

(6).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错了,该如何纠正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7).学生在讲英语时,教师不去打断,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

(8).引导学生注意讲话音量适度。要求学生大声讲英语,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音量大小,声音高低,对于活动、小组操练宜轻声些,班上发言得响亮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9).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要求先想后说,想好再说。

第10篇

【关键词】 英语课前预习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82-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和构建适合自己学校学情的教学模式。其中“自探互教”式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很多中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互教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情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展示为方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如何向45钟课堂要效益,如何能在课堂上消灭一个个难点,疑点,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古人云:“凡事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明确指出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学生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巩固,深层次理解,又可以明白新知识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和疑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做到提前对教材内容心中有数,能够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的掌握上,和对难点、疑点的思考,理解和分析上。有效的课前预习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又让学生参与到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复制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

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每天都要不断努力地去学习。而课前预习则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特质的有效手段。通过预习,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心理方面来讲,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因此而提高。而自信心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更加促进学生去主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最后,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就本人在任教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记好课堂笔记。由于英语这门学科不同于语文和数学,它的知识点比较杂,碎,很多学生在上课时,老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主次不分,重难点不分,对疑点更是云里雾里。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课效率低下,成绩得不到提高,自信心和兴趣都会有所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提前好好预习。

二、如何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前预习

1. 预习任务的布置

《牛津英语教材》把每个单元分成Welcome,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 Project这六个部分,体现了教材对“四会”能力的要求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每个部分都有它的侧重点。所以,预习任务的布置既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又要符合学生的学情。预习任务太重太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预习任务太易或太难又直接导致学生预习效果的好与坏。据此,笔者认为,预习任务的布置应该含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明确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目标,了解每个单元所要掌握的单词、短语、重点句型和语法项目,能够认识到一个单元内在的网络联系。(2)新课里的单词、词组要做到音,义准确,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单词要学会查字典和翻书后的生词表,对四会单词还要会拼。(3)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对难句要作标记,做到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4)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同时,还要规定完成的时间,要让学生在应试状态下完成练习。最后,让学生写总结反思。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把学生这个主体的自学能力过分夸大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应该有明确的预习要求,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多思考,多分析,多能够学会读、划、 查、思、问。

3. 及时检查,科学评价,激励学习

第11篇

摘要: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生物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起起落落。而如今我们慢慢明白了生物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 结课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0-01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涉及面最宽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问。初中的生物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期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低于数、理、化。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新时期的生物课堂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以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何为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作用呢?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设置问题情境当然少不了对于学生心理的研究了。新奇、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是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方法重视。下面一些方法是我的一些薄见,抛砖引玉。我们应该重视笔记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小看笔记的作用,不能轻视记笔记,相反我们还应该重视记笔记。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刚一开始学生可能跟不上,可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每节课可留适量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上课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初中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采用写标题留空白课后补充的方法。我们在记笔记的同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学习时要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学会思考。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应该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学生要学会去研究、去探索生物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当然如上的一些方法只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缩影,优秀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总结,寻找更加优秀的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 善始善终,重视每节课的结尾总结

结课,很多教师都不重视,不在乎,以致于很多教师直接放弃。然而经过大量的研究,课堂结课是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精要的结尾,还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每节课的最后总结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总结的作用,反而要更加的重视,并利用好。每节课的最后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对于知识系统,可以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结尾总结的优势很多很多,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期望更多的同仁来进一步探讨生物教学问题,以推动整个生物教学的发展与提高。

第12篇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

这一主题包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对信息的内容与目的进行分析与解释,了解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媒体通信;熟悉社会中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及现实社会与媒体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媒体合作;数据安全、演讲自由与批评人士;通信技术工具及其多样化的使用和网络伦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一种通用的、负责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以及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与利用的能力;对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对有关伦理与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合理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各种互动的情境中,利用媒体和交流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

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一主题涉及:有关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与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团体与社会中民主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多种方式;构建提升个人以及整体福利的网络;参与到所在学校以及生活的环境中并发挥影响及其对个人行为所发挥的影响进行估量;创业精神,理解这种精神对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了解创业的基本信息,达到对工作生活的了解。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运作的视角理解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以及组织的重要性、运作与需要;利用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批评性观点;学会适当地参与当地和学校组织中的事务,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面对和应对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冲突,以一种进取而主动的态度采取行动;学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对自身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开始对工作生活以及创业活动进行了解,理解二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生态性、环境性、文化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个人以及团体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环境的状态所负有的责任;环境价值观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产品、社会以及每天行动方式的生态效率、产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行为及对自己家庭的管理;理想的未来以及实现这种未来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理解人类健康的前提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发生在环境中以及人类健康方面的变化,清楚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并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采取行动;学会对自己日常消费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并为可持续发展采取所需的行动;学会提升自己所在社区的健康标准,理解对全球范围内人类身体健康存在的威胁以及可能的威胁;理解自身的选择与行为会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类共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学会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采取的建设性行动。

安全与交通

这一主题包括下列内容:保护自己免受交通事故、酒精以及犯罪行为的伤害;环境与职业安全;提升健康、安全、非暴力与和平的行为模式;周围社区和更广泛社会中的暴力范围;主要的交通规则以及各种交通环境;谨慎的交通行为、交通环境的安全与安全的装备;在当下环境中确定危险的区域,并提升自身安全;用于提升安全的服务;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安全。这是为达成下列目标:辨识安全和危险,能够对危险的情境进行预测并避免出现危险的情境,采取行动提升自身健康与安全;在遭到恐吓的情况下,能够采取非暴力的、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在事故以及危机的情形下,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对学校环境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交通环境;开始了解社会中的福利服务。

科技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