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材进出口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地震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1.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呈徘徊状态
在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伙伴中,日本一直是传统的、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自2006年创下6.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位后,2007—2009年分别为5.93亿美元、6.12亿美元和6.04亿美元,总体上相对稳定。2010年,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创下255.04亿美元历史高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也创下了6.6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见表1)。然而,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进出口贸易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多年来黑日双边贸易呈徘徊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增速偏小,双边贸易额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呈下降态势等。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同比上涨57.23%、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欧盟、东盟、美国、中东和拉丁美洲等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4.00%、35.99%、97.88%、65.43%、64.14%和68.9%的情况下,黑日贸易额增速仅为10.56%,增幅明显落后于中国同日本贸易增长速度(30.6%)及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增长速度和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长速度。另外,2002—2010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从43.5亿美元增长到255.04亿美元,增长了5.86倍,而黑日贸易总额从3.73亿美元增至6.68亿美元,仅仅增长1.79倍。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中,黑日贸易额除2009年其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外,其余年份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年鉴及黑龙江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整理
2.对日出口增长缓慢,商品种类增多
从出口市场排位来看,2007年以前日本基本保持在黑龙江省前5大出口商品市场之内,2008—2010年,位次有所下滑,基本维持在第九位水平。从出口金额来看,2006—2010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额基本上在2.7亿—3.9亿美元之间浮动,呈缓慢增长态势。
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有农副产品、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机电产品、锯材、家具、鞋类、箱包和服装等,上述产品年均合计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70%左右(见表2)。农副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也是黑龙江省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出口产品。2008—2010年,农副产品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25.5%、25.4% 和26.4%,粮食(玉米、谷物及谷粉、大豆及其他豆类)、蔬菜(鲜或冷藏)、食用油籽及干果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木制品类(含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锯材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源于黑龙江省丰富的木材资源、自俄罗斯进口木材较多以及木材加工企业较多等优势,2008—2010年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 和16.78%,其中,2010年比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机电产品也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商品类别,2008—2010年出口金额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9.3%、8.3 %和9.45 %。另外,箱包及类似容器、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等对日传统商品也基本保持一定出口比例;原来出口较少的商品,如医药品、手表、肥料、纺织纱线、初级塑料等商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黏土及其他耐火矿物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在2010年同比增长333.49%,达到2115.04万美元,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5.42%,已进入黑龙江省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类别。此外,在对日本出口商品中,药材、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天然碳酸镁、塑料制品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黑龙江省出口日本的商品种类正在增多和优化。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统计数据整理
3.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进口格局基本未变
日本是黑龙江省传统的进口市场之一,自2006年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达到创纪录的3.34亿美元后,2008—2010年分别为2.83亿美元、2.89亿美元和2.78亿美元,进口金额相对稳定,但所占全省进口比重有所降低,进口排位也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0年分别排在黑龙江省主要进口市场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
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金额位居前列的商品类别主要有机电产品、钢材、废金属、纸及纸板、农副产品等。机电产品(含高新技术产品)2008—2010年进口额分别占进口总额的57.5 %、58.6%和71.8%。机电产品中,2010年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额为6448.92万美元,较2009年增长121.1%,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肥料、印刷品、医疗仪器及器械、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苯乙烯等商品的进口同比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010年,钢材类及废金属产品等进口额锐减,同比下降42.76%和49.21%,这也是导致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进口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类(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废金属及钢材类产品等是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商务厅《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及网站数据整理
二、日本大地震对黑龙江与日本贸易影响分析
日本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本次地震给黑龙江省与日本贸易带来冲击。短期内除对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产生影响外,从中长期看,灾后重建需求对黑龙江省部分行业的出口和市场拓展增加了机遇。
1.地震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一是大地震及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引发的日本电力供应紧张、国内生产链条中断和旅游商业活动的减少等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对日本经济恢复构成严重冲击,日本经济恢复缓慢将对黑龙江省扩大对日贸易规模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日元汇率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除农副产品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传统商品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本次地震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保持高位,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发展。三是日本消费陷入低迷影响。根据日本内阁府2011年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数据,一般家庭消费者态度指数比3月份骤降5.5个百分点,为2004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显示震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食品及油价上涨也给消费心理留下阴影,日本消费低迷状态,将使黑龙江省对日非急需产品的出口受到压制。四是以对日进口带动出口的部分产品将受到冲击。如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机电产品的同时需大量进口高技术产品,其中,电子、精密仪器、机床、电器等领域对日本产品依赖度较高,此次地震一方面受累于日本原装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一方面面临日本市场消费下降影响,出口受冲击的可能性更大。
2.黑龙江省部分行业面临出口和市场拓展机遇
(1)农副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机遇
资料显示,本次地震及海啸、核辐射影响最重的日本六县(宫城、岩手、福岛、茨城、枥木和群马县)是日本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产区,水稻、猪肉、蛋鸡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20%以上。本次地震重创了日本的农业生产,海啸、核泄漏等造成日本可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将长期存在。为了保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日本将寻求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口来源,而中国作为日本的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农产品出口规模将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核辐射导致日本农产品超标的阴影将长期困扰日本民众的消费心理,与其消费可能受核污染的本地农产品,还不如消费相对价格低廉优质并经过严格检验的外阜农产品。因此,对具有出口农副产品绝对优势和潜力的黑龙江省来说是继续扩大规模的一个很好机会。
(2)木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家居、建筑、生活等方面大量使用木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地震前的2009年,日本木材总需要量为6321万立方米,而日本国内生产量为1758.7万立方米,仅为27.8%,其余72.2%依赖进口;地震前宫城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日本的1/4,地震后生产基地遭到严重破坏,产量下降。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建筑用集成材、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等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需求状态,而包括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锯材、家具等木材类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优势产品之一,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合计分别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和16.78%。本次地震后的灾区重建将给此类产品对日扩大出口规模带来机遇。
(3)建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除木材类产品外,灾后重建需要大量水泥、钢铁等建材产品,这给黑龙江省相关出口企业或公司对日出口带来新的可能。如水泥行业,震前日本为水泥净出口国,2010年水泥产能6147.7万吨,净出口水泥及熟料约1000万吨,按照2009年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动时水泥需求增幅46%计算,今后几年内日本水泥供应缺口在几千万吨左右。再如钢铁行业,日本是全球第一大钢材出口国,2010年出口钢材4240万吨,占全年产量的44.7%。日本震后包括新日铁、JFE、住友金属、东京制钢、神户制钢等5家钢铁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大约有1150万吨的钢铁产能被迫关闭。同时,日本建筑用钢方面竞争力不及我国,其国内产能无法应对房屋工厂重建的大规模需求,因此,黑龙江省生产建筑用钢材类产品企业、水泥企业及玻璃制造企业等应更多关注灾后重建创造的市场契机。
三、对双方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1.密切跟踪日本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事态发展,注意收集和研究日本大地震对相关产业及企业的影响以及给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及时研究应对举措,促进黑龙江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2.加大市场调研,了解掌握日本灾后重建市场需求变化,引导黑龙江省企业抓住机遇,优化对日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和扩大农副产品、木制品、服装、鞋帽、纺织品等传统商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机电设备、建材、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能力,加大与日本具有领先技术的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力度。
3.广泛加强日方客户关系。通过组织代表团到日本灾区慰问访问、在日本举办重点投资项目商谈会、产品展销会、邀请日本大企业来访等形式, 进一步紧密双方贸易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借机广泛深入地开展贸易投资推介,宣传黑龙江省比较优势,展示优势产品,巩固黑龙江省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地位。
4.积极把握日方业务转移机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日招商。经过破坏性地震,许多此前不愿意向我国转移的日本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会考虑至少向海外转移一部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很多日本企业地震前已经开始在本土之外建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的情况,经过此次灾难后,这一进程将会加速。黑龙江省应有针对性的、量身制定对日招商具有吸引力的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强化政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商务厅网站 hljswt.省略/
[2]张凤林.2010-2011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的形势分析与预测[R].2011: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7-2008、2008-2009、2009-2010各版.
2000年,泰州港到港外轮80艘次,几天之内便会见到一艘外轮;完成外贸进出口49.9万吨,是1995年的5倍多;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661teu(标准箱),是1995年的3倍多。今年外贸进出口、集装箱运输、到港外轮数又全面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泰州港正成为江边一颗闪亮的“明珠”。
港城联动
置身港口,你会感受到它的热闹与繁荣。绵延数公里的长江岸线,停泊着一艘艘不同国籍的巨轮,各种肤色的人们从这里进进出出,一批批物资在这里集散……
今天眼前的“车水马龙”,很难让人想到往昔港口“无米下锅”的窘境。过去,港口人也曾有过勃勃雄心,但由于受到地方行政体制的限制,没有中心城市依托,缺乏强有力的腹地经济支撑,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好端端的天然良港不能在国家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996年地级泰州市组建,给泰州港发展千载良机。就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发展战略,为港口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为了尽快实施这一战略,我市规划新设了高港区和滨江工业园区,新建了泰高路、泰镇路,极大地改善了港口陆路交通状况,实实在在地把港城联成一体。
港口业的发展与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市经济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港口生产的增长。以外贸进出口为例,我市外贸进出口以机电设备、纺织、轻工等适箱货为主,随着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长,大大带动了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泰州港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104teu,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3倍。
通过挖掘潜力,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外贸,开展集装箱装卸业务,泰州港呈现出勃勃生机。
目前,港口大宗外贸货种已由1995年的单一矿建材料出口,发展到现在的木材、钢铁、化肥、棉籽粕、沥青、液化气、铬矿、磷矿、硫磺、铁矿、白云石等10多种外贸进出口货种,与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发生了运输往来。
同时,泰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泰州海关、泰州海事处等涉外查验机构相继成立,港口的涉外口岸管理功能也得到了完善,这一切都为泰州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泰州港已经成为拥有高港港区、杨湾港区、过船港区,集装卸、仓储、中转、运输、船舶、货物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前港后厂
泰州港在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优势拉动城市发展,逐步向着“以港兴市”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沿江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在港口后方成立了滨江工业园区,投入巨资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耗水量大、运量大的基础工业在区内兴建,形成了“前港后厂”的雏形。
依托港口建设的滨江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9.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5亿元。在这里,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以及大运输量为主的基础产业,重点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来区投资开发。目前,沿江造船业发展迅猛,3家上规模的造船厂今年到手订单总量已达2亿多元,造船业已成为高港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港口在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带来资金流和技术流,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命脉”。此外,借助港口群、滨江工业园区的发展,这里的第三产业步入成长高峰期。目前,粮库、沥青搅拌厂在不断扩大规模,船货公司今年新增3家。由港口经济带动起来的特色餐饮、金融保险、货物仓储、船货等第三产业,已为区内外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结构 研究
1998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横扫亚洲,导致该地区新兴经济体遭到沉重打击。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诱发祸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致使各国实体经济纷纷遭受重大影响。文章对1998―2010年间的柳州出口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出口商品、出口国家、出口经营主体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优化柳州出口结构、提高区域经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柳州市出口贸易规模变化
近年来,柳州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国际经济合作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9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2.86亿美元,出口2.38亿美元。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出现下滑。2001―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负增长,降幅分别为-6.37%、-1.78%和-17.89%、-20.75%。
而后,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加优惠的地域政策为柳州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增长势头。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0.30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其中出口从1998年2.38亿美元上升至9.65亿美元,10年增长3.1倍。
2009年,柳州外贸受阻于国际金融危机,进出口总额降至17.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3%。其中,出口4.43亿美元,下降54.06%。但2010年出口下滑的态势并没有延续,据海关部门统计,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20.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94%,进出口规模全区排名第一。这表明,进入后危机时代,柳州紧抓国内经济的复苏之势,探寻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途径,力争将外在经济的波动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加速了区域经贸活动的恢复。
二、柳州市出口结构特征
(一)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明星商品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已建立起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冶金为支柱产业,以化工、日化、造纸、制糖、建材等为龙头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柳州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据统计,近年来柳州的出口商品主要有六大类:分别是粮油土产、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化工医药、机电产品及其他。具体而言,从1998年以来,粮油土产、纺织服装等产品一直保持较低的平稳出口水平,保有重要出口商品的一席之地。五金矿业及有色金属等产品出口出现较大波动,但仍占据主要出口商品的位置。化工医药类产品属传统优势产品呈现稳中有升的出口扩展趋势。
2003年以来,机电产品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成为柳州出口贸易最活跃的商品种类。2008年,全市机电产品完成出口总额3.297亿美元,首次突破3亿美元大关,在全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量中名列第二,同比增长71.95%(比同期全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高出21.3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高出54.65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4.19%,占比列居全区前3位,并创历史新高。2010年,机电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依然明显,据商务部门统计,2010年1―9月柳州机电产品累计出口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全市出口额的46%。
可见,随着区域产业分工及布局的不断调整,柳州出口商品迎来更多机遇,尤其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产品出口取得一定成效,在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促进了出口产品品质的提升,正逐步朝着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二)出口国别不断拓展,市场多元特征初现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周边贸易伙伴国经济造成重创,也使柳州出口贸易受到较大打击。究其原因,这与柳州对外贸易国别不均衡性,过于依赖传统出口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降低国际市场的波动风险,有效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柳州在巩固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中东、非洲及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2009年,柳州市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开拓新市场,做好重点出口企业及重点出口产品的协调服务工作,成功申请将出口许可证打印终端延伸至柳州市及下放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促进贸易便利化。特别是通过“伊朗柳州工业展”等“走出去”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开启了柳州对外贸易的新大门,重新实现全市外贸快速增长。
进入2010年,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9月,印度、澳大利亚和东盟成为柳州市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印度占据了柳州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额达5.5亿美元,增长2.3倍,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6%。对东盟的贸易快速增长,双边贸易总额1.9亿美元,增长71.8%。市场空间的扩大有力地保证柳州外贸在短期内获得恢复动力,顺利实现了2010年外贸的全线突破。
(三)出口经营主体的国有特征突出
自2004年7月1日开始,我国外贸体制进一步改革,外贸经营主体逐渐由以国有企业为主转向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呈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共存的新格局。
近年来,柳州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有所增长,但是,目前出口经营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以下几组数据可以加以说明:一是2008年,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4.7亿美元和1.8亿美元成为广西出口额排名前两位的企业,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36%。二是2010年前3季度,柳州国有企业出口4.21亿美元,增长82.8%,占同期全市出口总值的89.5%。三是在机电及冶金等主力产品的出口中,2010年1―9月柳工累计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占机电行业出口的55.8%。此外,东风柳汽、上海通用五菱、重汽运力等企业出口额均在2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柳钢累计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占冶金行业出口的96% ,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三、实现柳州出口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只有从柳州的实际环境出发,从柳州企业的自身情况入手,充分发挥柳州作为广西最大工业基地的优势地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出口结构优化策略,才能推动柳州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目标。
(一)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品牌意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要求。要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必须树立出口企业的创牌意识,强化品牌营销理念,通过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具有柳州自身特色的出口品牌,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高未来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防御能力。
(二)利用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产业,强化柳州优势产品的出口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是未来柳州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立足于柳州的产业基础,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整合优势产业的价值链,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柳州已成熟的汽车、机械以及钢铁产业集群,以国际标准作为产业建设的目标,实现机电产品和汽车产业的内在升级,实现产业与外贸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调整贸易区域结构,拓展多元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柳州的主要贸易伙伴多以越南、泰国、香港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为主,市场外拓范围较小,出口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的波动风险。今后应全方位、多元化地调整外贸市场的地区布局,以与周边东盟国家的贸易为支撑,以大洋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为重点,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的贸易份额,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灵活多变的出口发展策略,不断挖掘柳州外贸发展的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①李旭,杨旺,李红霞.柳州市2010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超20亿美元[N].广西日报,2010―11―11
②柳州市商务局.2008年柳州市机电产品出口再创历史新高[EB/OL].广西柳州商务之窗,2009―02―25
③李舟,刘丽.广西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
④朱宇兵,扈剑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广西对外贸易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11)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17-03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从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到2015年的24.59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在此期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这也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迄今为止唯一的发展中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改变了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同时也对一些国家的市场和国际贸易造成了冲击,从而引发了与其它国家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案件。当前贸易摩擦所体现的不仅是不同国家之间制度、体制的对抗,还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反映。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与市场的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当然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始终持警惕甚至敌视的态度,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出口产品受到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十几年遭受的贸易救济诉讼全世界第一,中国和中国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起贸易救济诉讼的众矢之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历年来对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最多的经济体。
一、导致贸易救济案件增多的原因分析
(一)源于贸易保护手段的限制性
在WTO的框架下,各国关税幅度大大削减,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在使用上限制越来越多,而国际贸易救济措施则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采用的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手段,因此贸易救济措施成为了各国保护国内生产、限制进口的最常用的手段。
(二)源于进口国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考虑
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的购买力逐渐减弱,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却增长迅速,外贸出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在整个世界贸易中仍位居第一位,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大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中国商品在进口国市场销售额的不断扩大却可能损害了相关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经济低迷,购买力不强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其内部相关利益,进口国的相关部门开始利用WTO贸易救济措施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和相关群体的利益。
(三)源于我国出口地域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均衡
从我国的内部情况分析,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区域和出口商品过分集中导致国内不少出口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状况,较低的商品价格给进口国提供了反倾销的机会,同时由于出口企业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救济措施缺乏了解,对出口产品目标市场的贸易救济相关措施缺乏研究,缺乏预警机制。
二、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现状分析
(一)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分析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新立案的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反倾销案件数量增幅明显。2015年,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启动98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4年增加了3起,增幅为3.16%。其中,反倾销72起,同比增加15起,增幅达26.3%;反补贴9起,同比减少5起,降幅达35.7%;保障措施17起,同比减少7起,降幅达29.2%;特别保障措施0起,同比持平。2015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新立案数虽比2014年有所增长,比2013年的108起明显下降。
(二)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别分析
2015年,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从来源国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有5个,发展中国家有16个,其他国家或地区有2个。在国外对华发起的98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发展中国家高达66起,占比67.3%;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共有30起,占比30.6%;其它国家启动案件的数量为2起,占比2%。美国以14起重新占据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首位,印度以13起位居第二,巴西以8起位居第三,欧盟和巴基斯坦均以7起并列第四。
在贸易救济措施的选用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选择偏向上有所不同。在2015年,l展中国家对华启动的50起反倾销调查,占全年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9.4%;9起反补贴调查全部由发达国家提起,其中美国6起、澳大利亚2起、加拿大1起;17起保障措施调查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提起,其中智利4起位居第一,印度和埃及均以2起位居第二。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较偏爱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而发达国家比较偏向于反补贴。
(三)贸易救济调查涉案行业分析
根据商务部和贸易救济调查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外对华启动的98起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钢铁及其制品、化工、机电、建材、有色金属制品、纺织、食品、塑料、玻璃、橡胶、运输工具、造纸、冶金13个行业。其中,钢铁及其制品行业以46起居首位,占比46.9%,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19起;其次是化工15起,占比15.3%,同比减少9起;位居第三的是机电产品8起,占比8.2%。根据主要行业的案件数据来看,钢铁及其制品、化工和机电产品三个行业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合计占总数的70.4%。这些数据表明国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行业集中度是比较高的。
具体分析来看:反倾销主要集中于钢铁及其制品,共计32起,占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44%;化工ll起,占比15.3%;机电产品7起,占比9.7%,三者合计占比69.4%;反补贴主要集中于钢铁及其制品,共6起,占比66.7%;化工、机电和造纸产业各1起,占比分别为11.1%;保障措施主要集中于钢铁及其制品,共8起,占国外对华保障措施调查总数的47.1%;化工和食品各3起,位列第二,分别占比17.6%,三者合计占比82.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钢铁、化工和机电领域是国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的重灾区,尤其是钢铁及其制品占比近半,针对钢铁制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的增多,使得本就困难重重的国内钢铁业雪上加霜,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三、贸易救济措施在新的环境下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增速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救济案件将居高不下
在当前美国加息,中国经济放缓和令人沮丧的全球贸易经济环境下,中国未来的贸易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大宗商品繁荣期结束,特别是油价暴跌,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多重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必然使大宗商品生产商的部分债务问题日益恶化,对于依赖大宗商品的经济体面临的困难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都是未知。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当前仍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仍进一步扩大,这必将遭受到别国的贸易壁垒。而且持续的经济低迷势必带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贸易大国强化贸易救济手段,加大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抬头,各国各种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会越来越多,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增多,贸易救济案件仍将居高不下。
(二)贸易救济的形式和手段会更加多样化,但反倾销仍然是最常用的手段
除了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还会使用看上去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方法和手段来对国内产业实施保护,打着以保护人、社会、环境等旗号实施的贸易保护行为,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这些方法更加隐蔽、更具针对性。在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等背景下,一些国家正试图通过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于是,这些披著“合法”外衣的贸易保护行为在国际上大行其道,争相效仿,贸易救济措施被频繁滥用。
影响比较广泛的例如美国的337调查,337调查主要适用美国联邦和各州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的各种法律以及其他关于不公平竞争的法律等。此外还有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了新的食品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在更广的范围,更加严格地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进行检测和管理。据统计自2014年起,二十国集团新出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就达1500项之多。
但在众多的贸易救济手段中值得关注的或者说对中国出口产品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反倾销,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三)贸易摩擦的数量和金额仍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额85.44亿美元,同比上升156%,涉案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数量前两位的国家是美国和印度。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外贸行业和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产品丧失了竞争力,出现企业经营困境,同时也增大了企业的出口风险,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
(四)贸易救济案件申诉的国家和所涉及的产品的领域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我国的对外贸易伙伴排名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多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近些年来根据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来自发展中国家所启动的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所占比例却不断攀升。如前所述2015年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数量前两位的国家是美国和印度。2015年23个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中有16个是发展中国家,启动的贸易救济案件占到七成以上,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对华发动贸易救济案件尤其是反倾销调查领域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中国的出口企业将会更多地遭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关于贸易救济的调查,即在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的过程中还将面临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问题。
气候变化是发展问题,也是贸易问题。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大,而且对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出口产品则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上。在我国每年的能源消耗总量中,除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之外,同时还服务于出口产品的生产,满足了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于产品的最终消费需求,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不必增加其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却同样享受到价格低廉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因此作为发展和贸易大国,我国的排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我国国际贸易与内涵排放
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额1.43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7.4%,进口贸易额1.13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8.6%。经测算,2007年、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分别为16.4亿吨、19.2亿吨二氧化碳,扣除进口产品内涵排放,承担转移排放分别为8.9亿吨、11.1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当年排放总量的14.8%、17.6%。2007年我国出口产品内涵排放量相当于英国当年燃料消耗排放量的1.3倍。
二、我国主要部门进出口额与内涵排放
根据测算,2007年我国主要部门出口与进口的贸易额和内涵排放如表1所示。其中部门净出口额若为正,则说明该部门是贸易顺差,反之则为贸易逆差。而部门的转移排放则是该部门出口产品内涵排放与进口产品内涵排放之差,该值为正,则表示该部门承担了一定的转移排放,反之则是其它国家或地区承担了一定的转移排放。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内涵排放较高的部门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纺织业、交通仓储业和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属于传统的高耗能产业部门,因此其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较高;而纺织业不属于高耗能行业,但是由于其出口产品贸易额较大,导致其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较高。因此部门出口内涵排放高部分原因是该部门本身就是高耗能部门,能源强度较高;而部分原因则是因为该部门的出口贸易额较高造成的。
三、我国主要部门外贸发展价值流与物质流的不平衡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技术含量低、能耗污染高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从而承担较高的转移排放。我国2007年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比为1.2,而其相应的内涵排放比约为2.2。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的价值流与物质流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其中贸易顺差比较大的部门,如纺织业,其出口与进口产品价值比为6.7,但是其出口与进口产品内涵排放比竟然高达78.8,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状,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普遍偏低造成的。
四、部门价值流与物质流不平衡的原因
一般而言,保持贸易顺差的部门承担较高的转移排放,如传统的纺织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以及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等;而通信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尽管是贸易逆差部门,但是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比进口产品的结构重,使得该部门也承担了转移排放。而石油天然气加工业属于贸易逆差较大的部门,导致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低于进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即世界其它国家也承担了一部分我国的转移排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和贸易问题需要纳入气候变化框架
改善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福利是全球贸易体系和气候变化体系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是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更为重大。由于我国规模庞大的外贸出口量及温室气体潜在的增长规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贸易和气候变化讨论中的一个焦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需要在新的理念和原则上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为寻求公正的全球解决方案发挥积极作用。
(二)贸易导致的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是一般的经济规律
转移排放是国际贸易流中的隐含排放,它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在碳排放上的具体体现。转移排放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均是碳净出口国,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发达国家的部分转移排放。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较大比例的净内涵能源出口的状况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中分工地位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由于贸易导致的出口产品内涵排放是一般经济规律,未来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还会保持较高的水平,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向高端发展还需要一定时期的努力过程。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中小外贸企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99 -03
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货币而言,其购买力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来自于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国际环境外部的各种压力,内部的有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状况和利率水平等影响因素。可以说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注:指职工总人数在500人以下,或其销售营业额在15000 万元以下,在国家规定的相关领域内,有权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至少从短期来讲,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增加了交易成本,减少了贸易利润,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省内外贸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
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沿海与沿江地区,借助地理优势,产业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交通便利便于进行外贸事业。江苏省苏南五市(注: 习惯上,把江苏长江以南的五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称为苏南;把江苏最北边的四市,连云港、宿迁、淮安、徐州叫做苏北;盐城、扬州、泰州和南通四市叫为苏中。苏南和苏北,只是人们笼统地对于江苏省的一个划分)所组成的经济板块,自改革开放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城市功能以及市场体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江苏省外贸发展中一直存在,苏南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苏北和苏中,是江苏省外贸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一直占到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外贸进出口额也远远低于苏南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苏南地区实际出口2833.2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83.66%;苏中地区实际出口369.1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10.9%;苏北地区实际出口184.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5.44%。
(二)规模企业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的工业主导产业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到2015年,江苏省工业经济总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 从经济总量来看,江苏省中小企业总数已经突破177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6%,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制造企业4.5万多家,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吸纳解决了80%的从业人员,提供了50%以上的财政税收。江苏省现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化体系,机械、汽车、电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等行业是江苏工业的主导产业,并拥有一大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中小企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还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三)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在江苏省增加外汇收入、解决扩大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江苏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家具、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的也只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加工贸易企业所获利润也仅是少量的加工费用。因此,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的地位,国内价值链还有待延伸和拓展。
二、当前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突出问题
人民币升值对给全国各个地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江苏省当然也不例外。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在其自身实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等方面均发展不足,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今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仍将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并可能面临被随时淘汰出局的境况。具体来说,当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出口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虽然近些年江苏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但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依旧依靠廉价的低劳动力用工成本,企业的生产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仍然有许多中小企业还在从事着简单的加工、代工贸易。江苏省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加工业领域,高新产品的技术设计研发不足,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企业迟早要被淘汰。
(二)中小外贸企业品牌建设水平较低
企业的品牌建设水平,能够切实反映和衡量一个企业的出口竞争实力、发展前景和其创新能力。从本项目调研调查结果来看,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真正拥有江苏本土自主品牌的企业还是较少,大部分的企业依旧采用其他品牌的方式进行进出口贸易。
(三)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南北不均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给传统贸易业务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也为外贸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当前,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苏北的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通过本调查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高,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占样本总数的98%。而苏北地区的中小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低,占样本总数的70%,苏北地区的中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水平还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四)吸引外资能力减弱
人民币升值后,江苏省中小贸易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会相对减弱,投资者新增投资的成本会比以前有所增加,这将会削弱和减少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积极性,进而就会减少江苏企业的外资渠道来源,制约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其海外投资的成本也相应下降。当然这也对我们的外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企业在对国外目标市场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认识和了解海外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环境,以及法律法规对贸易的限制等内容和信息。
(五)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及时
当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大部分是来自加工、代工贸易,还是在变相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近些年,江苏省资本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虽有所提高,但其出口量占江苏贸易总量比重仍然还是偏低。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江苏出口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转变,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才能使自己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为促进江苏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带来的对贸易出口以及地区经济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的主动引导
1.加快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加快政策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资本密集度及其附加值,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快培育其自主技术和品牌产品,增强外向型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加强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利用
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得江苏中小贸易企业的出口增量和引进利用外资的增量进一步减少,但是对国内其他省份(地区)的销售、消费市场则不受影响。江苏生产的机电、太阳能光伏制品、高档消费品和纺织服装等在国内市场并非处处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所以,江苏地方政府应尽快鼓励和支持本地区中小外贸企业把引进、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江苏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国内相关市场,用其增长的利润来弥补在国际市场上的损失,在国内和国际的共同平衡发展中求得外贸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3.优化出口退税政策
近年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各类“两反”制裁措施对给江苏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尽快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得能够享受出口退税的企业早日取得退税税款,缓解资金周转压力,提升出口企业的出口动力和对外签约的积极性,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同时加强对国外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代表的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应对策略研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国外壁垒措施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贸易企业,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人力和资本成本。
(二)中小外贸企业的积极应对
1.灵活选用计价货币和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当前,人民币升值主要指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而人民币对日元、欧元等其他它货币并不必然同时升值。所以,中小贸易企业应该及时关注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率变动情况,灵活选择计价货币,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的原则,灵活选择使用安全的结算方式,进一步加快收汇结汇时间,从而避免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更多的损失。
2.从自身出发,优化产品结构
当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在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背景下,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随之消失。企业在面临外部市场压力下,首要任务就是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及时完善出口结构,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坚持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3.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争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和出口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为企业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创造了优势。有一定实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出口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生产并就近销售。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避开目标市场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出口企业应对汇率变动的抵御能力,降低人币值升值带来的影响,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4.压缩经营成本,解决出口贸易利润困境
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外向型中小贸易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内部调整,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尽其所能地在采购、生产、销售和仓储等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易成本费用,从而减少开支。另一方面,要通过外部多方面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如适当增加进口,提高进口原材料在出口产品中使用的比例,总体降低原材料成本;还有,如将生产加工基地转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当地更为低廉的劳动力用工成本、自然资源和优惠税收政策等优势,从而降低总体交易成本。
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到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出口面临的难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减少人民币不断升值给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这既有利于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又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也为中小外贸企业的稳定和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晓涧,耿萍. 影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5,(05).
[2] 邹朋飞. 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8 ,(10).
[3] 张琳玲. 中国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J].科学决策, 2011,(12).
作者简介:
【编者按】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WTO环境与贸易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专家组自2002年以来,研究领域在追踪参加支持WTO及其他贸易与环境谈判基础上,前瞻性和创新性地扩展到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及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保目标实现、运用环保手段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手段研究领域。
经过四年研究,专家组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利益是国家综合利益的一部分。我国应充分把握参加谈判的机遇,从环境保护视角进行利弊分析,确保谈判中的环境利益和国家环境安全,并以外促内,推进国内环保重点和难点工作的突破,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2、贸易政策对环境有重大长远的现实与潜在影响。我国应在贸易政策领域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我国综合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拓展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在政策领域的应用提供政策示范与实践指导。
3、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因此,应高度关注我国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此建议,我国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
外贸顺差,资源环境逆差
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每年对外贸易顺差超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同时,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3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超过 6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
然而,我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我国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探讨贸易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
贸易是货物或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贸易又是载体,既承载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又承载着一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无论货物与服务类的产品,在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都会消耗资源、排放污染,因此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产品中都隐含着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量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进而会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影响。对这些进出口产品对本地资源环境状况影响的可以进行定量平衡核算。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产生正面影响,则是资源环境顺差;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恶化、产生负面影响,则是资源环境逆差。
目前对贸易的度量,仅以价值量来衡量,而非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度量。贸易的价值量仅涵盖了货物或服务产品的市场名义价值,而忽略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成本。
总局环境与贸易专家组初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长期以来,我国以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一外贸增长模式成为我国目前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加速器,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我们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DRC-CGE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十五”期间SO2污染物排放量中,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那么由于外贸拉动SO2每年平均排放量约为150万吨,即我国“十五”期间每年对外贸易造成的SO2逆差约为150万吨,占我国每年SO2排放总量的近10%。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由于外贸拉动的SO2逆差将更高。
造成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曾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贸易利益,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体现为“四多”和“四少”,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
具体来说,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如纺织、皮革及制品、化工、食品和农产品、水泥建材、焦炭、钢铁等。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90%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其中,位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前列的大宗商品如笔记本电脑、等离子彩电及DVD等商品95%以上也是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而我国进口的产品多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服务类产品为主,例如金融保险等无污染的服务业产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明显低于货物贸易,1997-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1.3%,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0.2%。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位,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第八位。
我们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在“十五”期间,我国SO2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40%,而COD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4%。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全球7个主要污染行业的结构贡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所变化的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也间接说明我国污染物不仅来源于国内生产与消费,而且也来源于全球产品生产与消费。
第二,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的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
以纺织行业为例,我国每生产100米棉布大约要消耗3.5吨水和55千克煤,同时要排放3.3吨废水,产生2千克COD和0.6千克BOD5。再例如,对我国焦炭行业的环境损失进行粗略估算结果表明,我国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焦炭产量分别为1.78亿吨,2.06亿吨,2.43亿吨,按吨焦排污环境损失76元推算,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国的焦炭生产环境损失达135.28亿元,156.56亿元,184.68亿元,均约占各年度工业增加值的0.3%左右。在焦炭主产区山西省,焦炭生产的环境损失占该省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则高达5%左右。
第三,出口总量增速快
我国出口总量大并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根据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CGE模型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在“十五”期间,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只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了SO2排放。
减少并扭转资源环境逆差,改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面对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近期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这是继2004年初出口退税全面下调之后,我国又进一步下调或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并增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这些贸易政策明显抑制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2006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原油、成品油、煤炭、未锻轧铝出口量分别下降21.8%、21.1%、11.9%、5.8%。
我国“两高一资”产品贸易政策调整对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扭转资源环境逆差初见成效,但贸易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进出口贸易管理各环节中强化运用贸易与环境综合手段,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特别是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一步扭转资源环境逆差的态势,改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总局WTO专家组初步研究建议,在进出口环节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阀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阀门”可设置在以下三个环节: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环节、投资环节。
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切实把握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以环境优化贸易增长,综合运用贸易手段加强环境管理,促进可持续贸易,减少并扭转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态势,将贸易的环境管理效果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传递到生产与消费环节,从而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最终实现全方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应该综合运用产品出口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手段,加强环境管理,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具体政策建议:
扩大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加征高污染产品出口环境关税
建议国务院在目前征收出口关税商品目录基础上,考虑扩大出口关税加征产品范围,有针对性地对纺织、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等高污染行业中的高污染产品加征出口环境关税。
在征收出口关税时,建议采用从量计税方式,以出口货物的数量和重量计征关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对低价量多的出口产品加以限制,旨在扭转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以量取胜的困境,抑制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自相杀价严重和贸易摩擦比较多的商品出口,从而减少环境逆差,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征收出口关税应借鉴国家纺织专项基金的做法和经验,以征收出口环节环境关税的税金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相关行业环境设施建设投资、企业技改和清洁生产,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可设立外贸企业环境友好奖励基金,对环境行为良好的出口企业,对其实施ISO14000、环境标志或清洁生产审计等给予资金补贴。
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
建议环保总局会同商务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展改革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土资源部、林业局等部门,深入系统研究建立完善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目的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侧重从市场准出方面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手段的运用:
1、扩大与多国“环境标志”体系的互认,以差别关税税率、出口退税、直接补贴、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等措施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
2、设定环境友好型企业“白名单”,对“白名单”企业予以出口退税、通关优惠等待遇鼓励出口;以获得“环境友好型企业” 称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作为建立企业白名单的基本依据;以纳入政府采购、直接补贴、税率优惠等待遇,鼓励企业进入“白名单”;
3、以“重点污染企业”数据库为依据设定企业“黑名单”,并以强征环境关税、禁令等手段限制其进出口行为;
4、实施更加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对“两高一资”行业,以配额、许可、禁令、限价、信贷等贸易调控手段加以抑制;
5、限制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的投资,鼓励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到海外投资;
6、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延伸至国际贸易活动领域,针对贸易协定、贸易政策乃至具体订单等,实施不同层级的环评措施,并根据环评结论,实施包括禁止进出口、限制进出口、鼓励进出口在内的分级分类管理。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准入门槛,引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
建议总局从国家宏观层面、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与区域分布的调整着眼,在战略上、根本上解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环境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1、总局应尽快对现行《外商投资指导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方案,从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外商投资的环境准入门槛出发,扩大外商投资的禁止和限制类范围;
2、明确界定和细化《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中产业指导分类中的环境要求,提出具体的标准和适用行业范围,作为《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补充细则;
3、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工具,对外商直接投资中潜在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从严评价审批;
4、环保部门尽快制定 “绿色投资指南”。
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建议总局提高我国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的资源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把握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进口废物环境政策法规建设,强化进口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提高监管能力,严格执法。具体建议:
1.完善进口废物环境管理部际协调会机制,强化环保、海关等相关部门政策的协调,环保部门要加大相关法规、政策的建立健全,并强化执法能力;海关部门则要牵头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协作,打击非法废物贸易。
2.将进口废物贸易列入当地环境应影响评价的内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一律不予审批。
3.关口提前,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进口,预征排污费。排污费由进口商承担,将环境损失的补偿列入成本。
4.加强从进口、流通、再加工利用等多方面环境监控力度,严格执法,确保进口废物流向具备加工利用能力的企业,有效实施进口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
1、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一是引资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16个,引进合同资金540.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9.84亿元。引进的重大项目个数、合同资金、实际到位资金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03倍、2.7倍、2.67倍。实际到位外资总金额8824.2万美元,是“十一五”总量的3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连续5年荣获__市先进单位。二是招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组织各类大型招商推介活动10余次;参加省市重大经贸活动15余次;小分队外出招商20余次;通过招商推介,进一步宣传__,提高了__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招商推介,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并成功签约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的在建,有的已经建成发挥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招大引强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先后成功引进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5家央企,引进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四是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规范简化了办证程序,进一步加强了政务中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实行“两个授权”,即政府对中心充分授权、窗口单位对窗口人员充分授权,使项目审批真正实现“进一家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依规定收费,按时限办结”。县领导亲自对重大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真正形成了“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揽子负责”的工作机制。
2、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一五”期间的80亿元增加到“十二五”的142.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8倍,年均增长15.5%。二是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全县各类大中小型交易市场由“十一五”的78个增>,!销售网点223个,销售家电、摩托车下乡产品29.74万件,销售金额7.42亿元,获取补贴资金9692万元。改造农贸市场7个,改造摊位1200个。全县各类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等社区商业服务业及水果零售、饮食、娱乐休闲等其他服务行业遍布城区各个角落。我县城区市场、商超及各类社区服务等传统商贸流通业总营业面积达50万㎡,城区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达2.8万余人,40平方米以上营业面积的门面、商铺达8000余间,日累计交易人流量约10万人次。三是新的流通业不断涌现。近年来,__县将原新街、老街改造建成长1384米,商业门面344个的__商业步行街,共汇集了160多个国际国内品牌。苏宁电器、麦当劳、德克士、七天连锁等商业连锁业巨头已纷纷抢滩__,生意火爆。百山木桶、__金银花、宝庆龙牙百合等电子商务网上购销业务迅猛发展。申通、圆通、韵达等知名快递物流纷纷进驻__市场,我县商贸流通业竞争态势趋向白热化。四是餐饮住宿服务业不断扩容提质。随着我县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来__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洽谈的消费群体日益增多,以友谊宾馆、恒丰假日酒店、阳光大酒店等为代表的一批星级、准星级大酒店、餐饮、茶吧、足浴、休闲等服务业,上档次、上规模、有品位,获得了外商的一致好评,恒丰假日酒店、五星级友谊国际大酒店正在向名店、品牌店发展。
3.对外贸易持稳发展。一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倍增。“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6519万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1倍。其中,进口完成1723万美元,出口完成4796万美元,进口、出口分别是十一五的2.6倍、5.1倍。2014年,__日报头版头条和__日报市州新闻头条,以“__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贸倍增”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结合我县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大力培育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我县具有自营外贸进出口权证的企业,到2014年底增加至16家。共引进__鞋类加工、新源发制品、视维特电子、__工艺品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年产值突破了10亿元。2014年,我县被省商务厅评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单位,是全市唯一的一家获奖单位。三是大力改进工作方法,为企业服好务。县商务局面对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的局面,采取主动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方面碰到的问题。每年举办全县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操作培训班,邀请海关、商检、银行、
税务等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讲课。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不是意味着减速,而是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加快释放。这些对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1、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4年70.2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124.4亿元,规划期内年均增长10%以上。
2、外贸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在2014年的4418万美元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7826万美元,年均增长10%。
3、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利用外资在2014年的2260万美元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4000万美元,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内资在2014年83.5亿元的基础上,2020年力争突破19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递增15%。
4、农村市场网络建设明显加强。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网络体系,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一村一店”建设试点。打造山界__乡“三辣”市场、清真食品市场、__乡百合大市场、__乡玉竹、苡米市场为重点的特色专业市场10个,推进以乡镇为主的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10个。
1、发展现代流通业,努力提高我县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在规范好县城现有超市等商业零售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步步高购物广场、步步昇乐佳百货购物中心为重点的综合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建成技术水平高、购物环境优、服务水平好的标准化、现代化购物休闲场所。
二是利用三年时间,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3000万元,在临近县城城区的__境内新建一个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设置有各类产品专区的交易大厅、冷库及仓储、检验检测中心、安控中心、结算管理中心及信息中心,有停车场、变配电及水泵房、废弃物及污水处理中心的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三是引进____实业控股集团独资投资超过20亿元,在县城东打造一座规划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集家具、家电、五金、建材、副食、小商品等批零兼售的综合大市场。
2、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
一是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引资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产业对接;二是推介优势资源、着力重点项目,努力引进一批外资企业和500强企业落户__,打造企业航母,建立新的产业链条。
3、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我县经济的外向度。
在“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扩展我县经济的外向度,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出口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办事效率。协调__鞋类加工、新源发制品、视维特电子、__工艺品等企业,引进外资,多出口创汇,力争在数量和类别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巩固扩大传统出口产品的同时,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对有出口潜力的富硒大米、富硒玉竹片、猕猴桃和红薯、马铃薯、高山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做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出口优势,使我县进出口贸易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历史局面。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继续加大市场体系建设,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和调整商业网点格局。以一个县级商业中心带为主线,围绕该中心带规划建立6个区域商圈。即1个中心带(以桃洪中路为县级商业中心带)和6个商圈(以城东综合大市场为中心的城东商业圈、以建材市场为中心的建材商业圈、以城南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城南商业圈、以城东南工业园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商业圈、以汽车总站为中心的城西商业圈、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火车站新区商业圈)的“以一带六”的大格局,形成资源共享、特色互补且与本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商业圈,再补充以社区(居住区)商业、专业(特色)街(区)等,全面构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且富有层次性与立体感的商业文化网络。
二是拓展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市场品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市场功能的提升与改造;推动和鼓励现有专业市场的调整、改造,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采用“拓展提质”的方法,结合__产业特点,培育一大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基地型、区域型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对现有布局重复的专业市场坚持“在发展中整合,在整合中发展”的原则,通过整合发展、调整布局,提升市场品位。
三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新型商贸流通体系。对县城区还未改造的老旧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标准化改造,鼓励乡镇以招商引资方式,一边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一边重点改扩建功能齐全的农副产品、日融百货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
2.夯实外贸促进平台,扩大进出口总量。
一是完善出口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各类出口创新基地和开发园区,重点打造中药材、农副产品、建材等产业出口基地。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及效应,突出科技兴贸战略在全县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进一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方便优惠的通关服务,推进外贸物流现代化,提升本地区外贸发展水平。用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高效低成本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出口企业融资和担保体系,用好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多方位促进对外贸易。
二是加强政策服务。健全涉外联动机制,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国税等涉外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加工贸易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3.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一是坚持“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强化园区引导和考核,实行功能分工,以产业招商、以特色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和高关联度的项目,作好跟踪服务和引进工作,形成特色产业群。
二是以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强化亲商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刀阔斧地压缩审批事项,切实加快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转变,严格控制审批时间,努力使行政审批工作实现项目最少、环节最简、效率
最高的目标。三是加快实施招商“走出去”战略。加快招商网络建设,扩大信息渠道,探索实施招商新的绩效激励机制,多方式、多形式的扩大招商影响力。
四是充分发挥招商的作用,全面实施项目制,接受投资者委托,为投资者开展咨询和一条龙的代办服务,开设VIP绿色通道,统筹协调各局委办的关系,使我县招商环境切实改善。
4.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筑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储备制度,以组建的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社为基础,以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区域性乡镇农资配送站为重点,逐步建成上联厂家或大型供货商、下联农资终端网点,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县农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
二是建设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领办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标准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副产品订单直供,延伸农副产品购销网络。
三是建设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以日用消费品专业公司、商场(超市)为骨干,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运用兼并、重组、联合、合作、开放办社等形式,整合各类社会网络资源,组建龙头企业和超市,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
一、我国外贸增长面临的问题
(一)内忧,主要表现在五个“过分依赖”
1、过分依赖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型的开采。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巨额的贸易顺差是以大量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产能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工业用水重复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资源,高能耗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国内的资源供给脱节,自给率不断降低,更加突出了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高污染出口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
2、过分依赖外商投资企业。我国外贸仍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中国商务部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前500名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出口额前200名企业排名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2.5%。我国外贸规模由于外企的原因不断扩大之时,我国从外贸中获取的大部分利益也落入了外商囊中。由于“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要素,外商把产品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加工作为其“世界工厂”中“中国车间”的定位。这阻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外贸效益的提高。
3、过分依赖数量扩张。政府打出出口创汇口号,企业低价竞销,出口产品量大于质。由于我国目前仍以GDP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标志,加上政府税收主要来自增值税,并且一半以上来自生产型增值税,这就使得政府非常关注产值的增长。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都向产值和数量扩张方向倾斜,从而造成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一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在开展外贸活动中普遍采取低价出口策略,以期赢得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当然,低廉的价格在某些时候的确能起到打开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作用。但低价竞争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低价竞争出口的利润空间微薄,不仅不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很容易引起贸易争端。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我国企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加狭窄。
4、过分依赖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仍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200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48.6%,占出口贸易的54.7%。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税收等社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加工贸易主要是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而大量引进的,多数是发达国家不愿意从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随着其数量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加工企业输出资源的同时也输出了污染,而且只能赚取低微的加工费,政府还要为此退付国内环节增值税,大大降低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应有效益。
5、过分依赖传统市场。我国出口市场过分依存于发达市场,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进出口要占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由于发达国家的多数产品技术含量高,而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两者形成明显的差距,极易形成贸易摩擦,具有风险性。
(二)外患
1、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应地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此外还容易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从1995年WTO成立至今,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尤其是2006年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发难之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也在“扎堆”发难。
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现在好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物产资源积极引进外资,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威胁和挑战。
二、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议
(一)实现循环经济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和传统线性经济不同,它强调循环,资源变为成品被消费后形成的废品应可以再循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较发达,实现钢45%的原料再生率,铜62.3%的原料再生率,纸的再生率也达35%。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二)改变传统对外贸易指标体系,改变考核方式。摒弃把规模和速度作为首要追求目标的做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真正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使产品出口注重质的提高而非只重数量和规模的增长,避免出口厂商的低价竞销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到不同层次,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国家层次看,要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三)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编制国家科技发展宏观规划,并规制低水平经营和出口。从企业层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首先,我国加工贸易需要从低层次的加工向高层次的加工提升。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其次,我国加工贸易需要从OEM(原始设备生产商)向ODM(原始设计生产商)转变,再向OBM(自有品牌生产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保税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66-03
一、中国一东盟保税物流发展急需保税物流人才
(一)中国一东盟贸易快速增长带动物流飞速增长。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双方的进出口贸易当年即达547.6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0%,远高于中日贸易增长的16.2%、中韩的22.8%、中美的20.8%。此后中国一东盟贸易额不断攀升,2011年更是创下3623.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2010年增长约24%,与20世纪90年代初与东盟贸易建立对话的79.6亿美元相比,增加了将近45倍,年均增长超过20%,2012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1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在世界经济疲软的今天,中国一东盟贸易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表明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强大市场潜力。从2012年东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来,东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及出口目的地。随着贸易额不断扩大,双边投资也快速增加,截至2012年6月底,双方相互累计投资已突破930亿美元。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市场物流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建成加快了中国一东盟保税物流的发展。保税物流是指在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监管区内,企业从事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方案设计等相关业务,享受国家及海关实行的“境内关外”制度,在税收、外汇、通关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保税物流具有保税仓储、流通加工、国际转口贸易、展示服务、监测维修等功能。因保税物流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及联动作用。2004年海关总署提出建立“以区港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优化的公共型、自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体系。经过8年的实践,我国保税物流体系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保税物流网络,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目前中国主要的保税物流形式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综合保税物流区等,布局如图1所示。
为加快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深化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区位优势和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构建沿海和城市保税物流体系”,国家也积极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功设立,形成了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为沿海对接西南、东盟的保税物流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临近的海南、深圳、厦门等前沿地带也设立了保税港区,这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保税物流体系的建成加快了保税物流的发展,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例,一期建设于2010年7月26日正式运行,建成冷链项目,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的进出口,不再需要从广东大型冷库中转,可直接进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冷库保鲜,然后再运送到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凭祥综合保税区2011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营,已有37家企业签订协议入园发展,2012年1-5年通过凭祥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的进口车辆达22000车次,其中出口占了21000车次,贸易作业量,贸易额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北海出口加工区也迅猛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8.3亿美元,初步形成的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服务东盟的作用日益加强。
(三)保税物流快速发展急需保税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新增就业岗位约140万,其中85%是一线操作,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生人数只有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较大,物流人才被人力资源专家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物流产业人才需求达到95800人。而随着保税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人才尤其紧缺。
保税物流体系是国家硬件建设和政策的结合体,要想使保税物流功能发挥到最佳,除硬件设施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外,保税物流人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目前保税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却远远赶不上保税物流体系的发展,从而使保税物流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及效应。以原产地为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使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商品实现了零关税,不过中国和东盟的零关税政策针对的是中国和东盟的商品,中国和东盟以外国家的商品不能直接享受零关税,但按照自贸区的原产地规则对非完全获得产品的规定,只要这些国家的商品在东盟国家或广西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增值40%以上,原产国就可以认定为中国东盟国家进而也可以享受关税减免和其他优惠待遇,而要享受这种优惠政策的必须有其官方凭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却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规则来享受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以2010年为例,中国企业出口东盟所获关税优惠仅为应受惠货值的10%。随着人们对原产地的认识日渐加深,整体上看,外贸企业申领原产地证呈增长状态,但与实际出口情况相比,申领原产地证书的比例还是偏小。例如2012年上半年广西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和金额更是增长了27.2%和17.7%,但整体比例还是较低,南宁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上半年,广西对东盟出口33.5亿美元但包括各类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也就9亿美元,比例还不到出口额的27%。除了企业对优惠政策利用率偏低,还存在着企业对协定国的优惠政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就原产地这方面而言,除检验检疫机构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介绍普惠制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优惠政策,以及成功利用优惠原产地证的典型案例外,相关企业加强对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保税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与岗位技能要求
(一)保税物流人才研究及培养现状。目前针对保税物流人才的专门研究非常少,更多的是针对整个物流人才的培养,而保税物流的运作比如进出海关监管区的报关和一般的物流运作有较多的不同,但目前还少有学校专门培养保税物流方向的人才,而有关专业的保税物流教材目前才刚出一本《保税物流仓储实务》,保税物流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中有简要介绍,并且侧重的是理论介绍。
截至2011年初,我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物流教育体系,但从高校专业设置上看,没有专门的保税物流专业,极少学校开设有保税物流方向,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保税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保税物流人才岗位技能要求。根据企业的需求层次,物流人才可以分为基层保税物流操作人才、中层物流管理人才、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有所不同。下面根据需求层次及岗位对企业对保税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分,具体参见表1。
通过表1不难看出,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是递进的,也就是说中、高层岗位除需掌握一线操作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的领导技巧。但总体来看,保税物流才人都应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掌握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是良好的沟通和学习能力。物流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良好沟通是顺利工作的基本前提,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员工要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信息。三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国际贸易、报关报检、运输仓储,特别是保税政策、国家对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管理、保税仓储、保税报关等保税物流知识及技能。四是外语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涉外经济活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掌握越南语、泰语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将更加走俏。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总之,熟悉国际贸易、具备保税物流专业知识及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等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保税物流人才是企业之急需的。
三、基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人才需求的保税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建设情况,保税物流人才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校企合作开发保税物流教材。教材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目前保税物流方面专业建材却非常紧缺,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开发教材方面,学校可以和保税物流企业共同开发教材,这样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得教材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岗位需求。
第二,加强专业建设,制定保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自身条件开设保税物流专业或者在现有物流专业基础上增设保税物流方向。比如,随着广西保税物流体系的完善,课程设置上可以突出保税物流体系内容。针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深化及物流业的发展,开设介绍东盟各国经济贸易状况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的填制、申领等有关原产地规则方面的课程。另外,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还要学习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语言、风情文化和法制。如有地缘优势的广西、云南等省区高校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或加强越南语、泰国语的教学,使学生至少能够熟练运用一种东盟国家语言。
第三,加强保税物流专业教师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物流教师更多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实际操作经验比较欠缺,因此有计划地派遣专业老师到物流公司顶岗锻炼,获取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是目前之必须。
第四,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素质。人才培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德育培养。特别是在经济高度发展,道德水平却相对有所下滑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道德教育远滞后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高校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仅囿于开设课程,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把道德教育融于日常课堂之中。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人格的修炼,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第五。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培养。物流行业是务实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所以物流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培养。一方面在授课时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保税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企业去进行现场教学,融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一体,只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院校应主动与校外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等物流企业联系,加强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聘请保税物流企业专家、业务能手到学校做专题报告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例如可以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技能大赛报关赛等。
【关键词】出口 退税 行业 影响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送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的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
一、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经济背景
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2620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47.7%。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政府出台了这次税收调整政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碳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
2、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
3、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
鉴于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考虑到去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设置过渡期出现的问题,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而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以使企业有提前准备时间。同时,考虑到一些造船合同和对外工程承包合同一般期限较长,价格难以调整,因此,规定对此前已经签订的船舶出口合同和签订的价格上不能更改的长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涉及的出口设备和建材,于2007年7月20日前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的,准予仍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完毕。
三、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该政策对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明显,主要受冲击的行业为磷化工、纯碱等化工行业,以及造纸、纺织等行业。
1、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对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性行业产生影响,如磷化工、钛白粉、纯碱、染料、电解氧化锰等产品影响较大。因受出口产品可替代性、出口量、出口外销依存度、行业利润等诸多因素影响,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化工各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大部分无机盐产品(不包括纯碱、烧碱、化肥)原来的退税率为15%或13%,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后,常出口的300多种无机盐产品退税全部取消了。因此有些企业会出现亏损,个别企业很难生存下去。
钛白粉、氧化铁、铅铬黄、立德粉、氧化锌等无机颜料的出口退税率全部由13%降至零。有关数据显示无机颜料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较大,因此税率调整对此类企业影响也较大。
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烧碱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零。我国的氯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国外的聚氯乙烯和烧碱存在着供需矛盾,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因此不会因为我国出口价格的提升而大幅减少进口量。
橡胶行业,此次炭黑和部分胶鞋的出口退税率降至零,轮胎等橡胶制品、橡胶助剂等出口退税率全部下调至5%。据有关部门统计,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将影响橡胶行业利润30亿元。对平均利润率只有2%的橡胶行业来说压力很大,其中轮胎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橡胶助剂和胶带。
2、对造纸业的影响。因为属于“两高一资”产品,所以纸制品出口退税调整幅度明显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3%降低至5%。受出口退税调整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我国纸制品出口呈现了大幅下降,行业平均利润变得微乎其微,整个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纸制品出口在整个造纸业中所占比重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出口增长率,对行业整体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实力雄厚、产业链成熟的大规模企业已形成了从种树到基地的完整产业链,再加上对政策的调整已有预备,很快采取了稳定出口的应对措施,受到本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较小。但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部分小型纸制品生产企业面临关停或转产,而部分企业通过调整经营模式,改变产品结构,控制供应链来进行成本控制和提高竞争力,在出口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管是否受到本次利润下滑的波动,品质提升已成为整个造纸行业的发展趋势。
3、对纺织服装业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 2006年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顺差为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第一季度纺织服装行业贸易顺差达272.8亿美元,占到总顺差的近60%。所以,出口退税调整中,纺织服装行业首当其冲。服装出口退税率本次从13%下调至11%,基于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4.6%。实际上,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低10%以上,竞争力明显高于国际同行,出口产品利润微薄,产品价格涨一些,对外商仍有吸引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全行业效益下滑的趋势难以避免,行业未来需要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
4、对钢材行业的影响。此次出口产品税率调整中,部分钢铁制品(石油套管除外)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与2007年前两次调整相比,此次调整的产品范围较小,力度较弱,对国内整个钢材市场影响不大。本次调整出口税率可以说不是专门针对钢材产品。由于去年前期已连续两次调整钢材出口税率,但并未涉及钢管类产品,此次取消一般普碳焊管产品(石油套管除外)的出口退税,将部分钢铁制品包括无缝钢管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律降至5%,是对前两次调整的补充,此次出口税率调整力度明显小于前两次,将对管材、窄带钢价格有直接影响,但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同时,对石油套管仍保持13%的出口退税率,说明政府支持此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短期来看,钢管及钢铁制品出口受阻会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经销商的心理影响将加大市场的波动。但长期来看,有利钢材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5、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此次税率调整对有色金属行业是“双刃剑” ,从有色金属出口退税调整情况来看,国家不支持有色金属半成品、初级产品和一般性制品的出口,并且逐步降低中档次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但铝箔等产品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从出口产品的调整结构方面来看,对铝箔等高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会是一种利好;而对于单纯的电解铝生产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快我国电解铝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和重组。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出口退税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国内外价差进一步减小,未来产品出口走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在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持续下降、取消,甚至增加关税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产业链比较完善或者即将被重组、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受此次出口退税下调影响较大的行业有关数据见表1。
四、结论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范围调整,是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所作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几大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内外失衡,顺差过大,贸易摩擦频发;流动性过剩;环境污染问题。而这几大问题除了国内需求方面原因以外,出口增长过快也是重要因素。
我国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两源(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因此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限制了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低附加值类产品的出口,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同时,也有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本身也是基于履行WTO规则,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和全民的长远利益。总体上看,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适中,并且重点在于结构调整,不会对正常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媛源: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N].中华工商时报, 2008-1-2.
[2] 王晓华: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调整答记者问[Z]., 2007-6-20.
[关键词]辽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出口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我国因为潜在市场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因素,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聚集地,而加工贸易则成为国际资本直接投资的首选方式。当前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构成了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辽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日益成为辽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并将对辽宁产业结构升级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一、辽宁加工贸易现状
1.加工贸易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小于出口增速。辽宁得益于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及沿海地理优势,近年来加工贸易发展很快,加工贸易额不断增长,截止2007年,加工贸易额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发展势头良好。但从表1中也可看出,加工贸易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中有降。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来看,除2005年与出口增速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出口增速,其中2004年和2006两年指标的差距还比较大。另外虽然辽宁加工贸易增幅较快,但其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07年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为9861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6177亿美元,辽宁分别只占2.74%和2.66%,远低于广东、江苏等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且加工贸易占辽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显示相对与整个进出口而言,辽宁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对速度有所放缓,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数据来源:2002年~2007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2.省内各市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2007年在辽宁省14个城市中,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有两个,分别是大连和沈阳,超过1亿美元的有7个,分别是营口、辽阳、锦州、丹东、抚顺和朝阳。其中大连市加工贸易出口130.2亿美元,沈阳为11.7亿美元,两市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6.3%。素有我国“钢都”之称的省内第三大城市鞍山,加工贸易出口仅为0.4亿美元,排在第10名。可以看出辽宁省各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加工贸易发展集中在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沈阳附近。除大连、沈阳外,其余城市加工贸易出口规模较小。
数据来源:辽宁外经贸统计专报
3.外商投资企业仍是辽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体。2007年辽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176.63亿美元,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而且发展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出口直到2007年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出口达到10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4.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来料加工增速超过进料加工。采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辽宁加工贸易的增值幅度,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从表3可以看出2002年~2007辽宁加工贸易增值率基本在50%以下,只有2007年才有了较大幅度的跃升,基本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显示辽宁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另外2005年以来来料加工增速开始超过进料加工,2007年进料加工贸易进口77.06亿美元,增长5.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口28.21亿美元,增长33.6%。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相比,原料由外方提供,我方仅收取工缴费,增值能力低于进料加工,也说明辽宁的加工贸易还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数据来源:2002年~2007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二、当前发展辽宁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政策变化减少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空间。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屡创历史新高,截止2008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达6.84,相对汇改初期的8.11累计升幅已超18.56%,大大削弱了出口加工企业的价格优势。2007年7月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旨在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意味着部分辽宁加工贸易企业将面临着被洗牌出局的危险。
2.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辽宁加工贸易主要还处于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即使高新技术产品也少有自主研究的产物,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以及品牌等环节,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辽宁2002年~2007加工贸易增值率数值较低,也印证了加工贸易仍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环节上。
3.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国内企业参与不足。辽宁当前的加工贸易主要依赖外资企业,而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往往将高附加值环节限制在母公司内部。为了集中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而将附加值低的组装环节转移到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这也造成了辽宁加工贸易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环节。而国内企业对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则参与较少,从长期看辽宁加工贸易如固守在加工组装环节,将会出现出口越多,价格越低,附加值越低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4.加工贸易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作用有限。由于外资企业的经营要服从母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因而其从事的产业与辽宁相关产业关联度较低,其贸易规模对辽宁国内企业和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有限,对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不大。另外2007年辽宁14个主要城市加工贸易出口较不均衡,也体现出了各市加工贸易彼此之间的关联与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辽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辽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关系到辽宁对外贸易的发展,关系到辽宁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到辽宁经济的振兴。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到辽宁经济整体发展的系统工程中来,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结合起来,与辽宁“五点一线”战略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战略布局。
1.沿产业价值链延伸,实现产业链升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各国将依据其竞争优势而分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辽宁劳动力资源丰富决定了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以劳动密集型环节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同时沿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从简单组装向上游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研发和下游销售和品牌环节转移,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实现由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仓储、物流行业建设,拉长国际产业链在辽宁境内的长度,提升产业附加值。
2.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承接跨国公司资金、产业和技术的转移,按照辽宁的发展定位,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辽宁,实现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方向转变。改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低的现状,利用外资促进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及服务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3.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实现主体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使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内资企业主导。外资企业受制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而且还有随时撤回资本的风险,因此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最终要依靠内资企业,要推动更多内资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通过利用资金扶持、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政策,培养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力争成为加工贸易新的出口增长点。
4.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升级,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开始陆续向我国转移,并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汽车、化工为代表的全球重化工业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辽宁的沿海地理优势明显,辽宁的港口承接了东北三省绝大部分进出口贸易,海岸线上为数可观的沿海滩涂、废弃盐田,是迎接国际产业转移不可多得的宝贵土地资源。因此要把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与辽宁的“五点一线”战略结合起来,要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物流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备,提供金融支持等,引导外资和相关产业进入临港经济园区。例如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将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新能源、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成黄海北岸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同时引导内资企业通过主动配套、自主创新、联合开发等途径,通过产业集群,打造为外资企业的配套网络,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和积聚效应。逐步实现制造优势转向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并最终向产业集群优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兰勇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2]孟亮梁莹莹:辽宁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38~39
[3]李风华孟祥生:我国加工贸易转型与政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10~11
[4]吴玉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2):49~51
[5]王珍齐艳霞王惠钦:加工贸易增长模式与“贫困化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7,(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