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16:1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习惯于看教材、看教案、看教学参考书,对于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不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地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开篇“与同学们谈地理”就是这个话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大量存在的,但许多课程资源处于在“沉睡”状态,需要地理教师开发、唤醒,让它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静静地“呆”在那儿,在很多人眼里跟“书本”学习没什么关系。但如果运用得好,它们就是学习地理不竭的源泉。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湘教版第四章第三节)时,先在学生理解有关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后,安排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受太阳高度的影响,而太阳高度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请大家看一张照片。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校教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摆放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光热呢?
学生1: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始终对着太阳。
学生2: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目前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做到这些吗?
学生3:我们可以给热水器装上一个遥控装置,在家里用遥控器指挥它始终面向太阳。
学生4:我们可以模仿向日葵给热水器装上一个自动装置,让热水器的受热面始终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
学生5:我在“两有用”地理竞赛书上看到,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幅度约为47°。我国所有地方都可以是这个角度吗?
……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拿着学生a牌的遥控器,或者开动学生b牌的自动装置指挥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光热了。我们伊犁地区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拉萨调整的幅度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
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我在讲如何实地辨认方向时,教室外下雨了,有位学生走神往外看,我也顺着瞟了一眼,发现对面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并由此引出提问。
师:除了使用指南针、地图等工具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现象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学生1:太阳。
学生2:树木。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如果是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你处在陌生的街头,周围有没有树木,你又能从什么事物上辨认方向?其实,有位走神的学生往窗外看时已经发现了一个。请大家看他刚才看的对面的屋顶(走神的学生不好意思回到学习状态)。
学生:哦,太阳能热水器,它们都是朝南摆放的。
师:是不是所有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朝南摆放的。
学生:(思考后)不是,南半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朝北摆放的。
……
通过引导,把我们身边沉睡的一些资源激活,为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指导作用,也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生活与课程三者同构共生,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
生活中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明摆”在那儿,我们顺手拿来可以用。
我在讲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南北差异”这一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学生及家人外出旅游的照片,课堂上有选择地展示出来。
师:我们大家或多或少去过外地,也都照过一些照片,现在我们请大家把带来的照片展示一下,注意照片上的景观差异,并认真听上台同学的讲述。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照片并作说明)
学生1:这是我去长白山时拍的照片,是在秋天。
学生2:这是我去海南岛时拍的照片。
……
师:我们把照片按拍摄地点从北往南排列起来,大家能从中观察到什么?
学生3:从南到北树木从阔叶变成针叶。
学生4:能看出气温差异。
……
在引此例中,我把学生及其经历当作资源,在分享、交流彼此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自然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三、课程资源的创新
有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节时,问学生:“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叙述很快找到答案:“日本利用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但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它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很快抓住这个观点,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悟道: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具有低价进口原料、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而且其自身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学生有疑惑:但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上这一点呢?是不是说明教材也有不足?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学生说:可不可以在本节修改课文?我说:“可以呀,怎么改呢?”于是,学生互相商讨,并很快朗读自己修改过的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体现学生是资源创新的主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地理教师只有擦亮眼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七、八年级地理教师用书.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学生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初二地理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也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2、课程标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自主与对话(讲授、合作、探究、发现等形式)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2、具体目标
A、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B、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C、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D、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E、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地理科目每周课时少,同一课时重复多的优势,对每一课时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实验,再反思,再实验。
2、对第一节课进行电子课堂实录,对及时的反思调整做及时的更正。并课堂实录电子教案。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途径
由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在考试中一般概念很可能得不到直接体现,因而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但是我们纵观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却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运用渗透在每份试卷的各类题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实需要加强概念课的教学,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 ℃,零下3度,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本课题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复习巩固的课题,主要意图不是怎样测量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和设计测量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本例通过生活中测量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以上是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入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中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5(6).
[2]孟建平.七年级数学课本的教案、学案.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紧抓特抓。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在学生基数庞大的农村,学校对于地理课程的忽视和专业教师的稀少以及地理授课设备的短缺都造成了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一、有效性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任职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上接受所学知识,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这是一个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1.加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魅力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奋度,一名充满爱心和包容心的教师会造就一名优秀的学生。只有学生自己喜爱的教师,才会在他的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也会形成一个“磁场”,影响到周围的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处于什么地方的学生,只要有兴趣,他才会去学习,所以说在农村地理教学中,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上,是对学生个人兴趣激发的最为关键时刻,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周围事物和地域地理知识的案例进行学生兴趣的激发。我们可以以电影《后天》为开头,其中讲述的CO2导致的温室效应而产生的全球性变暖,地球面临冰河期的再度来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多角度受到冲击,对于兴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对学生所处地区的发电厂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我发言,各抒己见,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大家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地理课堂上为农村的学生带来一个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他们的学习会因此而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3.创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一直是孩子的代名词,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好奇有着极大的兴趣。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多建立问题情境,以一个多姿多彩的课堂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内容和知识。学生还会因此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在教师设定的这些问题情境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是一种乐趣,特别是在其中加入多媒体手段,以讨论和竞赛、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课堂不再沉闷。例如,在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换位后的“老师”自己搜集教材,模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证明比教师的枯燥教学有着更佳的效果。
4.充分开发与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处于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硬件设备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退缩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地理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开发创新性的地理教学工具,对学校既有的图书、教学工具物有所用的前提下,同学生一起组成地理爱好小组,利用周围的废弃塑料、沙土等构件地球仪、地势模型等,搜集相关的地理图片。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地理调查,在地理知识的大搜索中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对于新旧教学手段的使用要统一结合起来,例如,在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结合课前设计的精彩教案讲解方案,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势特点,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在七年级下册《中东》一课中,我们从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中东战争、冲突的时事新闻资料,制作成关于中东局势的专题片“昔日的家园,今天的废墟”,在向学生展示中东局势的动荡与混乱的同时引入中东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下更能深层次的接受本课内容,这时再进行板书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会取得一定的提升效果。地理教师更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快乐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加深印象。
参考文献:
[1]周志安.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的思考.新课程:下,2012(10).
[2]李川.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2013(01).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课堂;体会
“有效课堂 ”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因素,以及学生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学生易接受知识与内化知识。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1营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1.2视频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我在上七年级思想政治课上册“意志品质”的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孟佩杰“带着瘫痪母亲上大学”的先进事迹视频,接着设问:从孟佩杰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入新知。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如:案例引入、故事引入、名言导入、小品表演。
2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学习目标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全面、明确、具体,同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层深入的。
3培养问题意识,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3.1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总是鼓励学生将经过思考之后仍存在疑惑的问题汇总,上交,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倡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一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流。
3.2注意做示范,引导、渗透、实现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直面挫折”的知识时,播放了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的先进事迹及有关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发言非常活跃,问题百出。有的问:什么是挫折?有的问:挫折有什么作用?有的问:面对挫折应有何态度?有的问:我们如何战胜挫折?等等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记住:教学过程一定意义说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之过程。
4引导讨论,感悟道理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初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体验,加深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素质。比如,七年级上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要让学生认识“如何做到换位思考,相互支持?”懂得“换位思考,相互支持,与人为善”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师设置了两个情境,然后再组织其他各组的同学一起来讨论。情境一:开学发书,小王同学拿到新书发现有一页破损很想给后面的同学,但他想后面的同学不会要的,于是,他自己要了。问:小王的做法对吗?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情境二:一位老师在上课,而有几个男同学有的在教室后面溜达,有的扔粉笔头,有的讲小话。问: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有何感受?这几个男同学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
5让学生从实例或事实中概括归纳结论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己的学科特点。要学好其需有一定方法、能力,其中,概括归纳结论是学生应备能力之一。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很重要。教授“法律的特殊性”时,指导学生阅读原自治区主席因贪污受贿,数额巨大受法律严惩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观看其被法院现场受审的图片。学生善于抓关键词并体会,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表情等,学生很快概括归纳结论: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的;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效率。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教育部出版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政治;个性化教学;个人体验;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38
所谓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自身的良好素质,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用教师的创造性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包括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情境的个性化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有效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准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
新课改实施后,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强调学科的独立与整合,强调教学的人文性,将个性化教学问题推向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探讨的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建构和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这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艺术创造,也不利于以发展学生个性为重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笔者认为,在重视教学模式建构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时,必须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一、与教学目标合拍的个性化才是有效的
思想品德教学的个性化是根据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学习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心理特征不同,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片面地理解个性化。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教材、紧扣教材,不能盲目地让学生“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而使教学真实、有效,为贯彻教学目标服务。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教材不尽相同、教材学习目标也不相同、课堂个性化也是多样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将教学个性化置于课程标准的“主目标”,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个性化的学习前提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提高是非能力、审美能力,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中辩证地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让个性化的学习贯穿教学过程,达到培养人、启迪人,学会做人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知识点时,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引导学生,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不允许的,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二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笔者及时地出示一些案例让学生讨论,进而分辨是非。
二、有效的个性化是以注重学生自我体验为前提
1.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角色转换,使自己从唱独角戏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2. 注重有效课堂,强调个性化教学。将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教以学生自己体验为主,把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课堂。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把握、赏析教材,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生成个人体验。当然,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偏激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不能一概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够从各种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
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这一课题的“依法维护隐私权”知识点时,笔者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对隐私受保护的敏感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文明人的基本需要,注意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有助于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维护公民个人的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法律是通过制裁损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保障公民利益免受非法侵害,维护主体人格尊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自觉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最后要落实到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教学个性化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政治课的教学,阻碍教学的个性化。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个性化的评价。
1. 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每一堂课教学中,要使班上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情感经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基础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地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三个维度”方式(下转第60页)(上接第38页)的评价,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完不成教学任务。
2. 要取消答案的统一性。我们政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一致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课文问题答案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认识和经验,离不开个性的思维方式,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我们在备课写教案中,教学步骤往往是一致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形成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获取的结果也各有差异。因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认识水平,对教材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来理解,学生就能萌发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与答案迥异的见解。因此,只要给学生放飞思维、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就会有力地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 要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评价。当前,初中学生已掌握电脑初步知识,精彩世界拓宽了他们视野。政治课教学证明,个别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和所获得的成绩都有可能超越教师本人,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评价交流、深入学习、获得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学生自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教师要把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评价更为客观、更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个性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教学实践证明,关注学生个性,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个性化初探[J].教育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09(2).
[2] 袁红玉.中学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3] 朱建仁.打造有效探究的政治新课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7).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37
作为一名在汉语土壤中教英语的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只靠教室课堂45分钟要让孩子学好英语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语言文化中的差异令学生很难熟练体会和运用地道的英语”。笔者现就自己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教学,并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供同行们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用语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惯,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 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李老师”“吴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name”的称呼方式,如“Teacher Li”“Manager w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Mis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刘老师”为Mr./Ms/Miss Liu.。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在讲英语国家或地区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而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 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您过奖了”“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3. 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 .),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应当面打开,不然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而在我们中国当面打开礼物又是不礼貌的;当一个中国人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当然,除了这些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在这里不尽列之。
二、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1. 备课设计巧妙,做到“四维”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而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在备课阶段设定的。在备课阶段,我们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去进行设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候,我们应该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并巧妙地融入我们备课的教案之中。要充分体现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力争集悬念、新意于一体,做到“四维”融合。
2. 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化内涵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就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教师可给同学们介绍fast food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如食物类型和结构,就餐方式和礼节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感受文化的差异。
3.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掘资源,扩大视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仅靠教材的文化信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不断开掘资源,扩大学生的视界。如,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让他们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剪辑有关新闻图片和视频录像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学生感受、领悟异域文化。
4. 加强语言积累,比较分析深义
学习英语,学生很容易犯以中译英的毛病,这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对于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不断积累,感受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英汉语言的差异,如词汇、修辞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小心对待,尤其是英语中的成语和俗语,不能随便按字面来翻译,否则就很容易闹笑话,甚至出洋相。如,man-of-war(误)―军人,(正)―军舰; duck soup(误)―鸭汤,(正)―轻而易举之事。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吹,人畜悲。)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风从西方起,气候最宜人。)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以“东风浩荡,春回大地”母语文化去诠释,因为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吹来自海洋暖湿的风,冬吹来自大陆干冷的风;而英国是处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来自大西洋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宜人,若受来自欧洲大陆的东风影响,就会出现寒冻天气,这是地理条件差异所造成的。
5. 扩大阅读,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