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思维

技术创新思维

时间:2023-06-07 09: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思维

第1篇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第2篇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对机械行业的创新保障和创新方法做了探讨。

一、导言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足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认识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思维行为和活动。

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①产品创新②工艺创新③市场创新④资源供给创新⑤组织管理创新。十六大报告高度评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而言,创新同样是“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企业要生存立足于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残酷激烈的市场。必须在上述五个领域进行不断的创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已是越来越多成功企业的经典理念。

二、机械行业创新的各项保障

1、创新的制度性保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改革开放以前是改府主导模式:创新动机源于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或国家安全需要,创新决策由政府制定,资源由政府为主体投入②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导引模式转化③自1992年起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制度,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实施了面向21世纪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工程”即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和211工程。三大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结合,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通过实施,力争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创新欲望,树立创新意识,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创新的人员素质保障

要取得创新成果必须具有各种基本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支持人创新活动的各种生理与心理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感,由此而产生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探索拼搏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力量和源泉。我们生产的机械在工厂服役期达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以上。作为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者必须深切地了解这点。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者有了这个观念,就能在机械技术创新道路上不断的取得动力、取得进步和成功。

3、创新的知识技能保障

我们常说: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但知识、经验和技能仍然是创新成功的基础。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牛顿说他的成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结果。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是所有创新都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百折不挠实践的结果。要创新,必须学习知识和技能。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空前膨胀。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大学学习只能满足其需要知识的10~20%。其余的必须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我们就无法确定机械运动的空间轨迹,无法进行动平衡设计,如果没有必要的动手能力,新产品设计就只能束之高阁。因此年轻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工作者,应不断地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地提高自己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否则“创新”喊得再响也不过是一句“口号”。

4、创新的精神动力保障

既然是创新,必然是比照前人的扬弃。因此“闭门造车”和“唯书唯上”是创新的大敌。创新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生产需要出发,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术。书本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对知识的学习有输入转化和输出(即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知识不会形成力量:若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只是复印则知识并无增值。我们尊重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但要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用,尊重书本又不迷信书本,那么我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大大增加知识的附加值,创新的意义正在于此。

5、创新的思维保障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则是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它是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话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就凭借创新思维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外观或物化。创新思维与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逻辑思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其共性是二者都属于思维的范畴,是按不同标准对思维进行分类的产物,二者有并不互相排斥的交叉关系。其区别则在于思维形式、方法、方向和思维基础方面不同,创新思维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虽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

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锲而不舍的追求达到目标的注意力。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思维材料的来源,因此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知识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的深广就反映其创新能力的大小,并能直接决定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

三、机械行业创新的方法探讨

1、研究市场开拓创新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只是单纯的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没有或很少有市场意识,创新动力不足,造成产品几十年不变。在市场经济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推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企业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分析市场、开拓市场,从市场和客户处取得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的需求信息,通过技术创新不适应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产品。要求做好产品规划,开展产品创新开发和技术创新研究,以增加企业的实力、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2、资源创新

资金、信息及高水平人才是产品创新开发的基本保证。必要的资金是开展科研开发及其成果产业化的保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集中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及其成果产业化等的资金需求。

市场、技术、经济及法规等信息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来源和基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加速产品创新开发的助推器。

人力资源(人及其组织)是影响产品创新设计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建立吸引高层技求人才并让其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用人机制,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使用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为实现企业的近、远期目标,建立相应的技术开发体系(组织),实施多层次的技术开发,并有相应机构对技术开发经费的使用及项目进行管理和评估。

3、开发手段创新

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大多是模仿或经验设计,设计手段落后。初级CAD的应用主要在计算机绘图、改图、编制明细表等方面,而三维CAD设计、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信息与电子技术等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在工程机械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仍然很少。造成品种单一、结构陈旧,由此带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提高和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手段,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成熟应用,为企业产品开发手段创新开辟了有效的途径。随时着以CAD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应用,将开创崭新的产品开发模式-数字化产品设计,由此带来设计观念、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的全面创新,将迎来工程机械产品设计的现代化。

4、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

企业产品创新开发就是要应用和体现自身的专有技术,并以专利的形式来保护创新成果。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与技术研究的各个环节,对专利应有强烈的意识。决策技术开发方向时,要广泛了解国内外专利发展动态;研究开发新产品时。应检索专利文献。以提高创新开发起点,确保项目具有先进水平;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过程中,要注意技术保密,并及时申请专利,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应利用新技术(包括专利技术)为企业服务。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社会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质态体现在科学素养的高低上,而创新思维能力则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同时注重能力培养,特别要重视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蕴涵着许多个性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素材。中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借助于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是高中物理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创新及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在前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观念,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技术,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事物或得到新的发现和发展。创新主要追求的是“突破”、“新异”和“独特”。创新与创造含义不同,创造是“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有中变新”,但二者都含有一个共同内核――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发明、革新创造出新的思想、技能和物质等产品。

创新能力的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对未知事物有创见性的思索。创新思维需要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把已掌握的知识、信息加工整理或重组,从新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成果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内容一般有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结合创新的一般性和高中物理教学的特殊性,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能创新,相应地,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以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认知过程,物理思想方法包括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案的巧妙迁移和重构过程,物理知识在新情境中的综合运用过程等方面为平台开展创新教育探索。

二、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物理创新思维是由多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和加工重构而成。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配合。物理形象思维是借助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按照形式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物理学中许多新的实验构思、新的模型建构、新的理论形成、新的解题思路打开等都归功于形象思维的创造性。

物理抽象思维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判断和推理形式反映物理客观规律,实现对物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物理抽象思维的创新作用主要通过辩证思维发挥出来。没有辩证思维的参与,创新思维的展开将寸步难行!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协调配合。物理发散思维是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旧知识框架的束缚,大胆地进行知识、观念和方法的重新架构,立体多方位地推测、想象、联想和假设,试探性地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过程。物理收敛思维是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目标,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集中指向这个目标。在物理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起作最主导的作用。物理上的许多理论模型、发明发现和奇妙的解决问题方法等主要靠发散思维。但任何一个完整的创新性活动过程,都是要经过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协调配合。物理求异思维是指在解决某一物理问题时,追求思维角度和方式差异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借助于发散思维来实现。物理求同思维则是指寻求思维的统一性,揭示各种解决问题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借助于收敛思维来实现。在创新思维中,求异思维虽占主导地位,但离不开求同思维的审度作用。求异思维提出创新的设想,求同思维则对创新设想冷静分析,二者几度交叉,逐步逼近最佳创新方案。

三、高中学生物理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思维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经长期艰苦研究和探索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非凡成果,如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重大发现和发明;第二层次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加工重组改造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新的知识和物质产品;第三层次是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产生对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后两个层次属创新思维层面。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因受知识、智力条件和动力因素制约,表现出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层次,产生出不同价值层次的成果。高中学生物理创新思维,因受知识、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限制,一般都处于第三层次,即通过自己智能去发现、掌握前所未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并迁移到各种实际情境中去灵活运用。这些物理知识和技能虽都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但对高中学生来说都是新的陌生的,他们获得这样的成果自然需要创新思维能力。

第4篇

对策一:打开“脑门”,走出“山门”,创新思维,秉持“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大力营造“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技术创新良好氛围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不创新,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各级政府要扮演好自身角色,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开放性科学发展理念,唱响“立足大科技,面向大市场,参与大竞争”主旋律。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任务紧迫,从长远发展看,技术创新比资金短缺更为根本和关键。我们要树立“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大胆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科学认知和把握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高利润、高回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时机难把握,错误决策也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我们要理性营造技术创新良好舆论氛围,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企业有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

对策之二:创新科技立项,开“智力”科技项目立项之先河,启动“科技・文化・人才素质”工程,着力造就一支有“文化底蕴”、有“科技意识”、有“创新能力”的能驾

驭市场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胆识、见识、学识、悟性、韧性、理性。科技部门要大胆开展“智力立项”创新尝试,政府要大力支持之,要打破科技立项“送钱”不送“智”的传统作法,开设“智力立项”投资,用于为企业家“输知传智”、“创新思维”、“就诊把脉”、“出金点子”……培育企业管理英才。政府和企业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力合奏“科技・文化・人才”曲。要克服区位条件等不利因素,下大决心,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人才培育。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将提升企业家的文化、科技、管理素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参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联系与协作,可采取“结对”合作,可借鉴“浙江大学与华伦集团、九源基因公司联手培养人才”经验。每年请专家、教授、知名成功企业家定期或不定期前来指导经营、开办讲座……宏微观结合,虚实结合,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中长期发展事宜,培养企业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对策之三:探索“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科技合作新路子,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打造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强大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欠发达地区企业要开展有为企业技术创新,就要寻求依托,主动与大专院校、利研机构结对,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就要建立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新型可靠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荣共发”。这样才能共享“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借脑上楼,借智生财,引人之长,为我所用。如一方负责资金投入、项目设定、技术孵化和产品生产,一方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科研。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内外科技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做到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实验在外、市场在外,把欠发达地区建设成为孵化基地、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大平台,建立起扎实长期牢固可靠的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企业还要密切关注行业科技动态和发展信息,充分利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这一载体和平台,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专家、学者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借脑引智”,为克服自身的劣势,拓展企业的可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外商合作,或与知名大企业结成联盟,着力实施技术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策之四:建立投融资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用于再生产上,流动资金相当短缺;技术创新投入少,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要筛选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努力吸引市外资金。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要千方百计吸纳存量、提高总量、扩大贷款,并向“特色行业”、“支柱产业”倾斜。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用足、用活、用好市内各单位自有资金,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的提升和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改革“抵押贷款”制度,探索“项目投资”管理新路子,实施“项目投资”管理新办法并与国际接轨。

第5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创新思维

一、何谓创新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具体指的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二、创新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上文中我们知道了创新的含义,接下来笔者将引入创新思维的概念。在此之前,先来谈谈思维的概念。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的一种。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通俗来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解答,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运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人们常常被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了主导,从而导致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

创新性思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十分的重要。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有一段这样的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三、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旧的教育制度之下,创新思维不够。我们的国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所以给我们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严峻的课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

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有几个障碍需要克服。一是思维定势。一个人的思维一旦定在那儿了,就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那么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为什么思维会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出不来呢?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是服从权威,二是从众心里在作祟。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我就定在那儿了。从众心理,就是个体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我过去是这样的,我的思维也定在那儿

除了顺向思维以外,我们还有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倒过来思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有个著名的叫费曼设想《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说的是,我们从小都听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我们的思维都是把这个大的物件加工拆分成小的物件。费曼这个物理学家就提出,可以把很小的东西加工成大件,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二十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纳米技术,就是根据费曼设想来的。除了逆向思维以外,还有转向思维。转向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

其次,应该是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记神圣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国敬业的楷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新型的师生观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第三,应该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按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他们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创新思维的提出,更新了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M]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命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8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力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公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高精发展;就没有社会的改革进步;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途。

创新教育应该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来说,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新思想,是对教育本质的发展和深化。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生命、材料等朝阳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是高中生的主要学科之一,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作为化学老师,我们有必要针对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强调内容时代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教育的使命感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和维持力,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源泉,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教学中,我们就要针对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利用化学与自然、生活、生产的关系,联系化学领域的新科技和新成果,分析我国目前在知识与技术创新方面与外国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二、构建新型关系,营造民主氛围,拓展创新教育空间

当代教师要做新课标的实践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形成的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能动的、发展的、个性的,是知识学习的自主探究者、实践操作者及交流合作者。我们要改变过去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教师、内容和环境是课堂的四大要素,我们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增长。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尤其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务必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信任、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双赢”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三、树立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要会提出问题,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你的某一项技能;而提出新问题,则可能是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造、发现和发明的历史,其中,有经验有教训,蕴含着化学家们崇尚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他们求真务实的毅力与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习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学会观察化学实验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实践、交流、合作,并调动已有经验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合理结论。

四、创意实验设计,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

化学实验很多,有的实验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来创意设计。通过实验创意设计,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创意实验设计,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一切思维因素,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科学性与严密性;通过实验创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创新技能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对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我们要针对学习内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好实验。加强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训练,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务必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让他们在互动交流、探究合作、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各自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重要而艰巨的课题。我们要把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能力视作现代教学的主旋律。这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基础,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化学与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7篇

1. 创新与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1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1.2 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 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1.3 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1.4 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 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2.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 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2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 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 鼓励创见。例如, 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 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 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 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2.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 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 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2.4 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 综合一一再分析一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2.5 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 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 变成一幅简图,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 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3.1 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 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问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进发出来。

3.3 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 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 而让学生充分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4 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案例;培训;创造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77-04

引言

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生存能力,对于学生教育与成人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创造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领域对创造力的重视却十分不够,很多人甚至认为创造力只能是一种天赋,无法加以培养与提升。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在他的就职演讲上就明确提出人人均有创造力,他大声呼吁学术界对创造力关注得太少。他的这次重要发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与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投入到了创造力研究中。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关键成因,创新思维对商业成功的影响近年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商界的关注,哈佛等知名大学已经为商科的学生开设了创造力课程,来提升学生们的商业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创新思维是一个抽象与复杂的领域,有关创新思维与商业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领域的创新思维还是十分模糊。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提出创新思维的七要素模型,并将它们与商业案例进行匹配,旨在分析商业创新思维的内涵。最后,就如何提升商业创新思维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可提升性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度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4种;第二维度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5种;第三维度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6种。它们共同组成了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其中的第二维度:“发散思维” (卢家楣,1987)。

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个体不依常规方式“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并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输出”的思维形式(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聚合思维则是个体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分析给定信息,并从中获得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如库恩 (1987)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并且两者之间要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吉尔福特后来也认为,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运动形式(1991)。持有相似观点的包括沃建中等人(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2007),他们在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当中同样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创新不仅思维要发散,同时也需要概括性和逻辑性等聚合思维的参与。相似地,日比野省三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展开与整合的思维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首先选择展开,然后再将它们整合,以做出最好的决定。即首先应该将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展开,确定一个高水平的目的,然后开始收敛和整合,找到特定的解决方案,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今后的发展方向(付俊英,2000)。

学者们还提出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非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观思维、灵感思维等(陈湘纯,傅晓华,2003),逻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否则难以有创新理论与符合逻辑的概念。张丽华和白学军(2006)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状态和结果,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周明星,1999)。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等是人们心理特征的产物。孔庆新、孔宪毅(2008)认为,创新思维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结合。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学者们提出创新思维是左右脑的共同产物。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获得了诺贝尔奖。斯佩里及其同事发现,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大脑右半球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则优于大脑左半球。大脑左半球习惯做分析,右半球偏向于整体直观。左右脑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思维功能,它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是思维导图,它是一种以全脑思维替代线性思维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用图形辅助思考的一种简洁而有效的工具,具有以下作用:梳理凌乱的想法,聚焦主题;进一步拓展主题;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画出清晰的全景图,可以观察到所有细节与整体;将关注的主题形象化,便于发现不足之处;进行概念组合和再组合,进行比较;维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方案;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促进思维发散,多角度捕捉新思想。

我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林崇德老师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崇德,2000)。张晓芒(2006)在总结了各类观点后,提出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新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独特见解的复杂思维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可提升性

创造力培训的有效性在教育学与管理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不少验证(葛操,白学军,2007;胡l平,林崇德,申继亮,2003;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2007;杨敏,2012;鞠慧卿,2015)。现有的常用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和托仑斯发散性思维培训及测验法。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63年首创的一种创造性技法,它是众多创意生成方法的鼻祖。头脑风暴法提倡在不加评价的氛围下分享创意,打破头脑中的封闭局面,掀起思考的风暴,使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自我和他人的求全责备中释放出来,促使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创新想法。它的四大原则是自由畅谈、禁止批评、追求数量、对设想进行组合与改进。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创造力培训中,这一方法在硅谷的IDEO设计公司得到出神入化的应用。一些创新思维的培训方法已经得到了开发与广泛使用。比较知名的是托仑斯的发散性思维测试方法,它包括了12种题目,如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他为了解该图而欲询问的问题;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图中所描绘的行为可能的原因;要求对给定玩具提出改进意见;要求推断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会出现什么后果;要求对熟悉及不熟悉的音响刺激做出想象等。

以上相关国内外研究说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思维特征,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不同思维成分的组合,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得到提升的。由于教育与学习的一些传统偏见,创新思维中的一些能力得不到训练,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有创新力的思维组合。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创新思维的系列核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商业实践中的运用。

二、创新思维的七个要素及其在商业上的应用

本文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七个基本要素,它们与商业领域的成功有紧密的关系。

(一)突破思维定势能力

创新意味着另辟蹊径和思维突破,这就需要警惕自我思维的定势。突破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商业创新不可缺少的要素。其中一个例子是云南白药。中药是我国的四大国宝之一,凝聚着文明古国千年文化的精华。云南白药治疗跌打损伤有很好的功效,但是一个人一生使用云南白药的频率是很低的。为了突破这个小众市场的局面,云南白药利用技术创新与牙膏进行联合,牙膏的使用频率要比云南白药高出很多倍,云南白药就从小众化市场转向了大众消费品市场。突破了药店只能生产药品的思维定势,云南白药将中国的传统老字号品牌在今天的市场做得业绩斐然。另一个例子是,在广告传媒领域,流行的观点是媒体的受众群体越大它的广告效果越高。然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江南春却在思考如何把广告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中去。他发现在社区公寓楼等生活轨迹必经的点却没有广告媒体。于是,他们就在电梯里放了电梯海报,变成框架媒体;在写字楼电梯口装了楼宇电视,在大家等电梯的时候,播放广告;在卖场装电视、电影院片前安置广告。通过将消费者的生活、工作、购物、娱乐的轨迹点设计成广告投放点,分众传媒公司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

(二)对潜在问题的敏感性

发现一个高质量的潜在问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对商业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引发商业创造力。比如,随着近年空气污染在我国的日愈加重,IBM和微软看到了一个业务机会:空气质量预测市场。随着“认知计算”的进步,计算机程序能够不断提高自我建模能力,预测软件可以利用天气、交通、国土利用以及来自政府监测站的实时污染数据,甚至是社交媒体的发帖,提前预测未来十天的空气质量。IBM已经将产品推广到北京市环保局与30多家我国光伏发电公司。再如,Laptop Lan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发现一个衣着考究的经理人在机场寻找手提电脑的插座时,激发了他的问题思维:商务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携带手提电脑,他们中许多人希望与同事和顾客不间断地保持联系。出差职员的旅途通信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问题。于是他在机场推广舒适的、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站,每一个地方设有4―12个办公室,面积为36―48平方英尺,墙高7英尺。场地租用费为前5分钟2美元,以后每增加1分钟38美分,提供复印、隔夜快递、会议室出租、传真和打印服务。

(三)抽象与本质思维

抽象与本质思维让人们从具象中摆脱出来,提取事物的根本特征,在创造的过程中,这可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更具创造力。抽象与本质思维让商业营销与广告紧扣消费者的需求本质。比如,露华浓是一家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它的创始人查尔斯说:“在工厂里我们制造的是化妆品,在商店里我们出售的是希望。” 另一个例子是支付宝的诞生,马云意识到电商销售中买卖双方需要建立彼此信任的交易机制,在这种本质思维的启示下,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得以建立,极大推进了在线购物。

(四)联想组合思维

创造的过程是要素组合的过程,这需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联想到不相关的要素并进行组合。联想组合是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思维能力。例如,功能组合就是把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组合到一个新的物品上,使之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按摩椅就是按摩功能和椅子功能的结合体,具有计算功能的闹钟也是一种新的组合,将智能手环UP和咕咚运动组合形成了健康医生。再比如材料组合,柠檬和红茶组合在一起,就开发出了柠檬茶;调酒师调制鸡尾酒采用的也是一种不同的成分组合。

(五)类比思维

大自然里蕴藏着许多知识,仔细观察并加以利用,可以创造出许多商业财富。比如,珍珠是由于某种异物进人了河蚌的胆囊后,在它的周围凝聚起许多胆囊分泌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这一原理被人们巧加利用,在河蚌中人为放入异物进行人工育珠。相似的,天然牛黄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只能从屠宰场上碰巧获得,无法满足制药的需求。一家医药公司为了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运用比拟思维,把一些异物埋在牛的胆囊里,果然从牛的胆囊里取出了和天然牛黄完全相同的人工牛黄。

(六)原理迁移思维

知识不等同于创造力,如何使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需要原理迁移思维,即将知识进行跨界使用的能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视屏游戏中任天堂的Wii技术。这家公司利用来自汽车领域的防抱死系统和气囊弹出技术创造了游戏中的控制杆,将体感操作化为标准配备,让平台上的所有游戏都能使用指向定位及动作感应,使用者可以挥动、甩动、砍劈、突刺、回旋、射击等各种方式来使用方向盘、剑、枪等工具,这种其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让玩家爱不释手,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七)创新导向的元思维

元思维是指导个体思维倾向的思维,创新元思维是指不断要求自己求新求异的思维认知。在技术与市场的变动之下,建立创新元思维是持续赢得商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尔集团。这家公司在发展壮大的30年中,已经经历了五次大变革。1984―1991年是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当时的冰箱供不求,但是张瑞敏为了提升质量求名牌,做出了“砸冰箱”的举动。1991―1998年是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海尔通过“吃休克鱼”的方式,通过兼并重组进入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各类家电领域。同时,它打造了“日清管理法”。1998―2005年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转向“出国创牌”的战略,开始在美国、意大利建立或收购工厂。海尔还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和“人人成为战略业务单元”的主张,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盈利单位。2005―2012年是海尔的全球化战略阶段。海尔推行“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提倡“自主经营体”和“倒三角”的组织管理。从2012年底至今,海尔开始提出网络化管理战略,提出了在全球企业经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新经营主张。张瑞敏身上的创新导向的元思维,使得海尔不停留在以往的成功中,而是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此对应的是,曾经是海尔榜样的索尼、松下等公司却由于无法很好满足用户需求,而遭受了长时间的巨额亏损。

三、相关建议

商业创新思维关系到商业的竞争力,提升商业行为的质量不仅需要掌握各类商业经营的理论和技能,需要经营知识与逻辑分析,同时它还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对潜在问题有高度敏感性,懂得提取本质进行抽象思维,灵活联想与组合,巧用比拟思维,将不同领域的原理进行迁移使用,并持续不断地寻求创新。这七方面创新思维的提升,将会为商业创新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本文在总结以上七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结各行业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关键的创新思维

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产业正在兴起,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由于各个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推广上各有差异,按行业总结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不同行业中关键的创新思维,将有助于培育更多的商业创新。比如,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解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以个性化生产、口碑和快速响应来取胜。这是一种商业竞争模式的大改变。然而,人们在商业创新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只是联想与组合思维、原理迁移思维在这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里显得愈发重要。总结各行业的商业创新现象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去繁就简,在各式各样的商业创新事例中捕获创新思维的根本。

(二)推广商业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育与心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商业创新思维也可以加以训练与推广,以提升大众的创新素质。本文认为,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关注思维的习惯,经由思维的习惯提升思维的能力。思维训练应当不同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如何关注思维的走向与思考的过程,只有将七种创新思维内化为个体的思考习惯,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创造性的思考。因此,需要通过持续的大量的商业思维练习,进行习惯培养。这项工作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风格(罗斐,吴国宏,2004),思维风格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偏好方式。因此,对于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是一个有待深化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发散思维训练对 62 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69-172.

[2] 陈湘纯,傅晓华.论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J].科研管理,2003,24(1):10-14.

[3] 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19-22.

[4] 葛操,白学军.训练方法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13-17.

[5]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

[6] 鞠慧卿.三至五年级小学生感觉寻求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05,13(2):87-90.

[7] 孔庆新,孔宪毅.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2):25-31.

[8] 库恩.对批评的答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9]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10] 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11] 卢家楣.吉尔福特智能三维结构模型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43-144.

[12] 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29-35.

[13] 杨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7):44-45.

[14] 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86-89.

[15] 张晓芒.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6] 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17] 罗斐,吴国宏.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3):718-720.

Seven factors mode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LI Shang-zhi,WANG Can-ming

(High school section,Beijing Petroleum Institute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Beijing 100083,China)

第9篇

[关键词] TRIZ 金融教学 创新人才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近年来,创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创新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认为是人们从事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特征。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向学生们传授并使之掌握一套相对系统科学的创新理论,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会大有帮助。金融教学中运用TRIZ理论,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TRIZ理论

1.TRIZ理论基本内容

TRIZ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提出,目的是找出人类在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他们研究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发现了其中一条重要规律:将已有解决方法建立知识库,问题可通过选择类似的方法得到解决(类推);而对于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也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加以解决,同时反过来又可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综合运用这些规律,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还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

2.TRIZ理论特点

(1)广泛的适用性。TRIZ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可广泛应用到多个技术领域。

(2)通用、统一的求解参数。TRIZ理论通过矛盾矩阵对不同问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进行统一、明确的描述,在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上找到与该对矛盾相对应的创新原理,然后应用40条创新原理来启发人们寻找解决方案。

(3)规范、科学的创新步骤。TRIZ创新原理提供了统一的创新步骤和思路,即将特殊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算法寻求标准解法,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形成初始问题的具体解。

3.TRIZ理论核心思想

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次,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二、TRIZ理论在高校金融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高校金融中运用TRIZ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可大大加快学生的创造发明的进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工程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附加上处理创新问题的前处理模块与创新方案生成的后处理模块可以构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培养提供思路,对指导如何实现从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TRIZ理论在高校金融教学中启示

高校金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TRIZ理论,通过遵循创新活动产生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对创新方法的把握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创造条件,举办TRIZ理论的讲座,或者作为学生的选修课,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金融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使广大学生认识TRIZ理论的重要性,了解其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

TRIZ理论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学习和领悟这种方法将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教学中应用TRIZ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燕 邵云飞: 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

[2]张锦荣 黄健求:浅谈TRIZ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2009.07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启发;实验教法研究

当今,人类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我们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创造史和发明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1994年国际滑雪教育会议(ICCE)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涉及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有意识的让学生展望化学的明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此外,还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把学生引入化学问题情趣中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强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创新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花心变化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具体,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想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结构中,包含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撒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得出多种解法、多个结论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化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发散思维的素材,引导得好,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中。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当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有待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化学作为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就更有必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萍.中学化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20).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TRIZ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3-02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本科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的重任。人才的种类有很多,对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言,社会需要的和我们要培养的是科研创新人才。因此,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增强本科生在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具有创新精神是增强创新能力必要条件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若要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得有创新精神。培养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非常重要。第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在争辩和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其次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使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另外要做的是创造一个相互鼓励、认真对待科学的学习气氛。

2 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2.1开展TRIZ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和改善创新方法

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从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出TRIZ理论与科学研究发明是密切相关。将其应用于创新领域,特别是科研创新领域,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25个国家已经开展了TRIZ研究和培训,而且有35所大学把TRIZ纳入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通用汽车、福特、摩托罗拉、强生等世界知名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展了TRIZ的实践,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热点0。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开设创新课程后,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创新杯”设计大赛中,运用CBT/NOVA中提供的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等工具,借助于软件,设计出“城市乌篷”方案,一举夺得设计大奖。

TRIZ理论作为一项国际先进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对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可利用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TRIZ方面专业人才,选择试点领域开展TRIZ应用尝试,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2.2从“实验”到“试验’’。稳步提升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中的实验常作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动手操作,通常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即可,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作用不明显。而试验的英文解释是:to test,t0 make an ex-oeriment;to put to the proof;to try out从这可以看出,它有努力尝试,求证的意思,也有不断坚持实践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实验”走向“试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逐步递进原则,不断的往更高层次发展。在平时实验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目;开放学校实验室,从“工程实践”到“个性化实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到“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到,能力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我校于2006年7月份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至今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拔尖人才的。该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每年申请人数呈递增趋势,如下图1所示。每年不少SRTP和国创项目均发表了学术科技论文,其中09年国创项目《高空输电线除冰机》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从“实验”到“试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均获提高,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创新能力是一回事,去创新又是另一回事,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不经常地进行实践,这种能力就会萎缩,反之,若经常地去实践,个人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与提高。

我校已成功举办两届“实验竞赛月活动”,竞赛项目从去年的18项到今年的3l项,参与的同学从2747名增加到4700多名(表1)。全校各专业本科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 完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在考核评价上,适当增加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平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在监督机制上,对于参加个性化实验,SRTP,国家创新实验计划以及做毕业实习设计的学生,应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要定时进行中期答辩和不定时的抽查检验。在激励机制上,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奖学金、创新奖金、奖励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第12篇

1.设计游戏环节,有效进行知识导

入小学生对游戏都有极大的热情,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究,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金山打字通”中键位练习操作和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练习,他们在开始时积极性很高,但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在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比赛完“吃苹果”的游戏,他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没有掌握的键位进行了认真练习,提高了打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2.进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作品,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操作,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例如,在教学用Word进行文字输入和排版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在观看优美的作品时,学生都被吸引了,发出:“好漂亮啊!”的感叹。接着我又告诉学生:“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今天的学习内容,也能创作出优美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他们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并通过上机操作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知识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在压抑被动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讲授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累,但是学习效果却不明显。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用新理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合作探究方式成为了普遍运用的方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习氛围轻松活跃,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探究,并通过互相交流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让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画图时,很多学生由于对软件掌握得还不熟练,他们在画图时经常采用模仿的方式,很少有学生能够用创新的方式进行画图。为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先进行讨论,促使他们的思维清晰,并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发生碰撞,发展创新思维,再进行绘画时就能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使他们勇敢地进行尝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引导他们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性探讨的能力,并使之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是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有效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给幻灯片配优美的语言,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都进行积极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了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并利用自己的语文能力为每一张幻灯片配上了优美的解说词,实现了学科的有效整合。

四、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使他们在探究知识时大胆思考,多元分析,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在多思多想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例如,学习Word软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我不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版面,让他们按格式完成。对其中一些本不属于课本内容也未作讲解的复杂的设置,如样式的使用、页眉页脚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我也是略作提示。学生带着疑惑不断探求,不断发现,亲身品尝到了成功后的快乐。由于教学环境轻松,学生养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冒险的精神,这在学习用Word设计的电子报刊时体现得更加明显。对于要设计的内容,我讲解时的设计以及构思,极少有学生照抄。这种敢于尝试,总想张扬个性的思想,对其他学科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掌声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