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产业发展

金融产业发展

时间:2023-06-07 09:3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产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产业发展

第1篇

当前,我市正处于建设强市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现。如何推进我市金融产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最近,针对我市金融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到有关单位、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 我市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典当、信托和租赁业,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前五种。近几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金融工作的政策部署,积极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创新,金融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金融业规模发展壮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自身实力大为增强。20xx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市级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702.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86亿元、贷款余额483亿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141%、56%、104%和111%。保险业20xx年实现保费收入11.58亿元,较20xx年增长57%。证券营业机构20xx年股票、基金及权证交易量实现87.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9%,今年1-5月份实现交易量204亿元,比去年全年增长133%。担保业和典当业有了初步发展。到20xx年底,全市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达11家,总注册资本金1.1亿元,累计担保金额3.2亿元。典当行达三家,业务开展良好。

(二)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商业化改革,20xx年银行业实现利润7.5亿元,而20xx年亏损4.4亿元,不良贷款率比20xx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省银监局评选的良好银行中我市有3家入围。昌润典当公司自成立至今,没发生过一笔呆坏帐,20xx年昌润典当公司在全省96家典当行年审汇总中,排名第6位。

(三)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快。20xx年11月,城市信用社成功并入华夏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进展,8家农联社获准发行了3.2亿元的央行专项票据。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保险企业推行的契约式联防保险,得到了保监会的充分肯定。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到20xx年底,全市银行机构保函余额2.28亿元、保理余额5.35亿元、国内信用证余额1340万元、国外信用证余额9084.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0.23亿元、1.69亿元、1240万元和4224.5万美元。

(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增强。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20xx、20xx和20xx年积极牵线搭桥,召开了三次大型银企合作洽谈会,共签约资金320.97亿元,涉及74个项目和138家企业,实现了银企双赢。20xx年到20xx年,年均贷款增加5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加贷款52.5亿元。特别是工商银行**分行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工商银行二级分行经营30强,20xx年名列第16位,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22.5亿元,占全市所有贷款新增额的42.9%,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20xx年以来,各保险公司为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共计2726.6亿元,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2.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的作用。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组织开展了净化信用环境系统工程、诚信金融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信用**建设等活动,有效改善了全市信用环境。20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纳入了对各部门和县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20xx年下发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开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评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20xx年,高唐县被评为省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金融的现代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金融实力差,资源相对不足。金融业增加值总量(13.42亿元),仅是济南市(122.8亿元)的10.9%,增速比济南(22.5%)低10.5个百分点,比gdp增速低5.3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低于滨州近20个百分点。除按行政区划设立的金融机构外,我们缺乏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的有10家,我市仅有华夏银行一家。地方性银行只有农村信用社。证券营业机构只有齐鲁证券一家。担保业实力太小,20xx年,我市11家信用担保机构中,有5家未开展任何业 务,两家已名存实亡。全市典当行数量少、规模小。

二是银行信贷结构和市场工具结构单一。银行市场结构过于集中,信贷资金过分集中于少数大中型企业。20xx年,我市十户大企业新增贷款52亿元,占全市贷款增加额的74%,导致投放到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太少,新农村建设依然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此外,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个人金融结算、理财、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性产品严重不足,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滞后,基本没有业务发生。

三是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从金融企业风险看,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四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1.07%。从企业担保方式看,抵押贷款较少,企业相互担保、连环担保过于集中,全市互保贷款占比约为80%左右。我市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其互保贷款涉及企业20多家,而另一知名民营企业8亿多元贷款也都是互保贷款。如果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很容易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双力破产就涉及到中通、鑫亚、东方内燃机等企业,教训非常深刻。之所以企业相互担保过于集中,是因为一些挂靠政府部门的中介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评估、登记等手续繁琐、收费过高。如某客户在某行贷款1000万元,评估、登记等各项费用合计为抵押物评估价值1700万元的7%,占贷款额的1/10。从信用环境看,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不少企业不严格按照财会制度核算,对银行信贷调查敷衍应付。有的企业诚信道德缺失,刻意逃废债务,给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一定风险。

二、 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

温州、潍坊等地发展金融产业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重视发展地方金融机构。20xx年温州市辖内有5家农村合作银行和5家统一法人联社,农信社系统的存贷款规模占到全部金融机构的19%。温州市明确提出要组建“温州银行”,加快地方资本市场发展。20xx年初,潍坊市政府决定建设金融街,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德州市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达到34家,最大的民鑫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2亿元,累计担保贷款27亿元,担保收益达7500万元。二是注重理顺管理体制。20xx年潍坊市将体改委改为金融证券业发展协调办公室,统一协调境内各金融机构、企业,负责辖外银行的引进和企业上市工作。20xx年该市成立了金融服务中心,向各股份制银行免费提供业务工作场所和咨询服务,目前已有浦发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汇丰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进入开展业务,同年,全市辖外银行贷款达160亿。为促进辖区内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建立了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制度。三是重视金融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温州信贷经营创新不断涌现。20xx年6月,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在全国首家推出品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20xx年下半年,工行温州市分行推出了贷款收益与信贷人员收入挂钩,两人直接审批,一般1小时之内可办理完毕的“三包一挂”贷款营销机制。农行温州市分行推行了“五要素管理法”和首席客户经理制,即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7家重点挂钩企业,由该行中层及以上干部分别担任这27家企业的首席客户经理,为企业高层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服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特色,温州市各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私贷公用”,即用老板的个人财产进行贷款,可以用作公司企业的发展。据调查,温州市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银行贷款。按照等额置换、一次集中处置的办法,潍坊市政府分别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7.8亿元和30多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占比下降到3%以内,大大增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四是鼓励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目前温州大多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民间借贷。据估算,温州用于民间借贷的资金不低于6000亿人民币。温州有些县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通过民间投资来解决,减轻了政府负担。五是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收录温州借款企业信息6万余家,个人客户信息40万个。温州本外币不良贷款率仅为1.7%,在全国291个城市中,被评为5个金融生态级别最高的城市之一。潍坊市为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开展了企业资信评级工作,20xx年召开了首批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授牌大会,对163户信用最佳企业进行了表彰。

三、关于发展我市金融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我们过去一直把银行当作地方的“钱袋子”、出纳员,经常利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的投资行为,是有深刻教训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不局限于资本或资金的借贷功能,而是更广泛、更深刻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引导、渗透、激发、扩散作用。当务之急是转变认识,重新审视金融产业的作用,像对待制造业一样,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要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加快制定“金融产业‘十一五’规划及远景发展规划”。二是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完善由政府及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进一步培育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完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农业保险。目前**市正在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条件成熟后推广到全市。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保险诈骗行为。四是大力推进直接融资。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十一五”上市规划,大力培植上市公司资源,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对企业改制上市实行政策扶持,按规定给予相应优惠。进一步推动我市大型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工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五是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面落实我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改进中小企业评级授信制度,成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及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加快发展典当业,出台激励发展政策,使之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之一。

第2篇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三次产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upport on Development of Thrice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RAN Guang-he, Chu Ya-l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Data-Malmquis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thrice industries,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thrice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for 1999 to 2010. However, the annual data of efficiency index is fluctuant, and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s not very stable in Chongqing. So the financial policy is not adjusted timely, and constructing the sustainable financial policy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rice industries is needed.

Key words: Malmquist index; thrice industries; finance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与产业关系的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而逐渐深入的。Bagehot、Hicks和Robert G. King等学者都在不同时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之后,Rajan和Zingales采用1980年美国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金融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2],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金融对各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却并不相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对成长性产业的发展支持较多,对衰退性行业的支持则较少[3]。同样,商业信贷也更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间的资本配置,却将刚起步的弱势行业排除在外[4];而且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比在落后国家更为突出[5]。此外,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6]和金融公平[7]也都会对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竞争的加剧,金融自由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选择,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也将显著地促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8]。

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首先,在理论方面。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刘世锦提出金融应该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强调了金融单方面的服务性[9]。而冉光和等则认为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平等互利的关系 [10]。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对北京、上海、广东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的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和金融深化都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及其结构升级[11-14]。通过对我国整体的研究,张立军等发现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创新能够从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两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持[15],而且科学的金融政策体系能够促进金融与产业间的互补性优化,从而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16-17]。与此相反,马智利等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自身的惯性,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关系是不一致的[18]。可见,随着我国金融部门由财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了改善,但也面临着新的困境[19]。而且我国金融对产业发展支持效率的区域性比较明显,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单独研究才更有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以发展金融学为起点对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进行的是理论分析或者省(市)际间的横向比较分析,鲜有对单独省(市)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不仅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区域经济和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厘清区域内各产业、各部门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将会有益于构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并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已成为西部产业门类最齐全、经济活动最广泛和最具深刻性的城市。无论是其金融业,还是其它产业在西部都极具代表性。2011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11.1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04.66亿元,实现了金融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且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十二五”期间要将重庆培养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并改造提升其装备制造业、培育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其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代表性。鉴于此,本文将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1999-2010年重庆三次产业的面板数据,对其三次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纵向的评价研究,为重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模型介绍、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 DEA模型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共同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性,而现在其有关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运筹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领域。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决策单元(DMU)的Pareto有效前沿面,然后根据距离函数来计算各DMU到Pareto有效前沿面的距离,并据此判断各DMU的有效性。其中,主要的DEA模型有以规模报酬不变为前提的 模型和以规模报酬可变为前提的 模型。同时,它们也可以分别从投入或产出方面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鉴于这些方法在相关文献中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仅对与下文有直接关系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做一简单的阐述。

1953年Malmquist提出Malmquist指数之后,1982年Douglas W.Caves等将其作为生产率指数引入经济学领域,紧接着Fare直接沿用Caves的定义将Malmquist指数用于DEA模型,从而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模型[20]:

其中, 表示 期到 期的效率变化,它还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的积; 则表示 期到 期的技术变化。同时,本模型中的 和 还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模型得到,而基于规模报酬可变(VRS)的 和 的线性模型 可以表述如下:

其中, 是一个满足 的参数; 和 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向量; 是一个 阶常向量; 也是一个 阶的向量; 表示有 个决策单元。

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1),并将重庆看作独立的决策单元,假设三次产业的发展受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并设定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当年总产值为产出变量;设定金融业分别对全市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从业者人数和现金支出为投入变量。

三、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为了研究重庆金融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本文将根据上述以产出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对重庆市三次产业1999~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Malmquist 指数的计算和分解,其结果如下述表格所示: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99~2010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首先,它们的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都是1,都恰好处于生产前沿面,为重庆第一、第二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其次,它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023、1.037和1.084,表明全市经济总量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增长2.3%、3.7%和8.4%,都处于有效的增长通道内。再次,由年度数据可知,它们的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表明金融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投入并不连续,也不均衡,而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反复性。

比较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实证年度内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与第一、第二产业的不同,它受到了技术变化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双重影响。其中,第三产业的效率变化指数的最大值为1.031,最小值为0.875,表明其波动较大,稳定性不足,而且有下降的趋势;均值为0.967,表明效率变化指数下降了3.3%。但是第三产业的技术变化指数却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趋势,且均值为1.131,表明技术变化指数增长了13.1%,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规模效率指数的历年值均为1,处于生产前沿面。故从整体上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在规模上占据了优势,金融对其规模建设的投入很充分,这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情况相同。对于纯技术效率指数来说,第一、第二产业的历年值和均值都是1,恰好处于生产前沿面,然而第三产业的均值为0.967,未处于生产前沿面,而且历年值未向均值靠拢,方差较大,稳定性不够,即金融对第三产业此方面的投入是不足和不连续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支持不均衡现象。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显示,1999-2010年间,金融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支持总体上是有效的。在重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市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都大于1,处于生产前沿面,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但是金融业对三次产业各部门的投入不太均衡,对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持也不具有连续性。而且第一、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几乎完全取决于技术变化指数,与其他要素的关联较弱;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却受到了技术变化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双重影响,但技术变化指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效率变化指数却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年度数据也都未向均值靠拢、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升级。

前述实证分析表明,要提高金融对三次产业的支持力度,确保重庆均衡发展各个产业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重庆应继续保持这种金融对三次产业发展支持的有效势头,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主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资本瓶颈,稳定三次产业的融资渠道。其次,要构建能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加快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对接体系建设,实现三次产业金融支持的持续化、无缝化和均衡化。比如,实时监测金融市场动向,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指向性作用,及时为发展比较滞后的产业“输血”,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应鼓励金融创新,加强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云航.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 Raghuram G.Rajan, Luigi Zingales.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98(3):559-586.

[3] 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87-214.

[4] Raymond Fisman, Inessa Love.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 [J].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003(1):353-374.

[5] Felix Rioja, Neven Valev.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at various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conomic Inquiry, 2004(1):127-140.

[6] Nicola Cetorelli, Philip E. Strahan. Finance as a Barrier to Entry: Bank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in Local U.S. Markets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6(1):437-461.

[7] Elisabeth Muller, Volker Zimmermann. 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finance for R&D activity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9(3):303-318.

[8] James B. Ang. Research,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 (1): 457-468.

[9] 刘世锦. 为产业升级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J]. 上海金融, 1996 (4):3-4.

[10] 冉光和, 王定祥, 熊德平.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J]. 管理世界, 2004(4):137-138.

[11] 国晓丽.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7):94-103.

[12] 施卫东. 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 经济经纬, 2010(6):132-136.

[13] 黎平海, 王雪.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6):51-61.

[14] 高静文. 金融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内在机制研究[J]. 现代财经, 2005(7):22-25.

[15] 范方志, 张立军. 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 金融研究, 2003(11):36-48.

[16] 张丽拉. 试述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J]. 学术研究, 2000(11):53-55.

[17] 王良健, 钟春平. 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J]. 经济地理, 2001(6):669-673.

[18] 马智利, 周翔宇.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08(2):18-21.

第3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控制

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份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阐述,凸显出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云南正在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大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并重,彰显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宏大战略和深邃眼界。在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云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既是云南金融业承载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深思。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9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发表了题为《抢抓文化建设重大机遇实现云南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文章,充分阐述了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要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强一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差距,迫切需要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开发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全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二、突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要支持重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云南文化发展的比由之路。全省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重点支持和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旅游、节庆会展、广告印刷、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健身等传统文化集群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要支持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省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各类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国际图书城、高原体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等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文化设施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云南主流文化的发动机。全省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为重点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要支持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云南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周转限额贷款等信贷产品,稳步增加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构建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大力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打造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团队,主动开展文化企业的营销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合理确定文化企业的贷款期限,给予适当贷款利率和费率优惠,切实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企业银团贷款、联保联贷、信用保证贷款、并购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企业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扩展抵质押范围等方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融资,对资信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票据、贸易融资和保函等多种授信支持,提供财务顾问、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综合银行服务。

二要积极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推动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优质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引导创新性、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

三要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省内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扩大文化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企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推动全省基金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要引导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或知名企业来滇发起设立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设立云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库,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基金投资机制,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基金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多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类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好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同生共赢的良性互助格局。

六要规范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在积极开展各类交易所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规范有序发展省内文化、珠宝玉石类交易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渠道,完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流转、质押和托管制度,大力发展文化领域资产评估、研究策划、市场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尊重和保护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七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积极支持全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注重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促进更多的信贷、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跟随财政资金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

八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加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新品种,探索以创意产品、艺术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为抵押物的担保业务,拓展以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物的担保业务。

第4篇

关键词:航运金融 港航产业 产业链

一、航运金融现状及特点

航运金融指航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结算、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和兑换等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广义上还包括以航运业为平台,通过对航运相关资产资本化运作产生的一系列业务的总称。

航运金融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又贯穿于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和船舶运营等各领域,其中大宗商品期货及中远期交易本身就归属于金融服务范畴。在政策引导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航运金融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开始涉足船舶融资业务。

总体来说,我国港航金融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民营资本较活跃。由于资金进入造船业要比进入房地产业、矿产开发门槛低,因此许多民营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该行业。以浙江为例,近5年来港航业吸收的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非政府投入就已超100亿元。但目前民营资本背景的船舶中1万总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占大多数,船台过剩,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较突出。民营资本对船舶、航运行业的投资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民营航运企业融资难,后续发展乏力,民营资本迫切需要统筹安排和引导。

二是航运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我国部分船舶交易机构除船舶交易外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其他航运金融服务,如船舶拍卖、船舶评估、船舶勘验等相关咨询和服务,但总体来说航运金融服务还在初级阶段,高端航运金融服务还十分欠缺,航运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问题突出。我国进出口贸易80%的贸易条款为FOB,由于缺乏正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经纪人公司,许多业务通过香港和国外经纪人在境外撮合成交①。船舶融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海事登记、法律、船舶检验、船价评估、审计、会计等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航运服务产业链仍集中在下游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如货运、船舶等,基本没有高端航运金融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航运金融对港航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港航产业发展指港口基础设施、航运业、临港产业、港口现代物流和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综合发展,包括横向的发展,即港航产业链配套完善和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纵向的发展,即港航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转变的产业升级过程。

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部门间的资金配置和流向问题。因此,港航产业发展离不开航运金融的支持。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基本机理是:航运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以及促进产品、服务和契约交换的功能来控制资本、激励技术创新,降低市场摩擦造成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发展②。具体来说,航运金融可通过三大机制来影响港航产业的发展:

(一)资金供给机制

航运金融可以通过资金供给机制从纵深两个方面影响港航产业。第一,可以增强港航产业实力,即通过资金供给机制,产生投资增量效应,促进投资增加,提高投资收益率,深化港航产业资本水平,带来产业扩张。第二,可以推进港航产业升级,其传导机制是:港航金融在政策指引下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进行资金分配,投入港航产业资金的流量结构将随之发生改变,进而港航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将随着资金走向变动,港航部门(企业)资金存量结构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引导机制

金融部门将在对港航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投资效益高、风险小的企业开展融资,同时在产业政策引导下,融资会集中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信息溢出效应,对港航企业而言,会以此为标杆,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获得资金;对民间资本而言,金融部门的融资活动信号会发挥资本集聚效应,进而改变资本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三)信用催化机制

航运金融体系的建立也包括交易平台和金融环境的建设,这可以帮助港航企业完善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和企业的贷款门槛③。在此基础上,可通过信用催化机制推进产业发展,即利用信用创造把潜在的资源加速形成资本。从而可使企业不必为了返还贷款局限于投资短期可回收利润的项目,敢于投向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利润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从而促进产业成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三、我国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与港航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我国港航业规模发展迅速。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0.7亿吨,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7.5亿吨,增长10.8%。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6231万标准箱,增长11.4%,目前我国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中国共有9个港口进入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其中大陆港口7个。我国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有20个。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配套未跟上。据统计,全球每年航运金融相关交易规模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额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量约700亿美元、债券融资和航运股权规模约150亿美元、海上保险规模约2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交易量约1500亿美元④。但是我国在这些领域涉足不多。纵观全球港口的变迁,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从航运中转和货物集散,发展到货物集散和加工增值,到目前同时兼具综合资源配置功能。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加深,如果在发展港航业的同时不具备金融服务功能,必将被边缘化。因此港航发展与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不平衡是制约港航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航运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呈现双向抑制

1、航运金融供给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港航产业链发展水平处于航运体系的下游位置,主要业务停留在仓储、码头、货运、报关等港口服务业,而航运金融业是综合性产业,许多业务要涉及海事登记、法律、船舶检验、船价评估、审计、会计等服务机构。因此我国航运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运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保险业发展不成熟,缺少再保险机构,保险经济等中介发展滞后

国内的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同国外著名的金融机构相比差距较大,保险产品匮乏,风险管控能力较薄弱,多数为粗放式经营,普遍使用低价竞争,致使许多航运企业倾向于选择服务质量好的国外知名保险机构。据统计,境内的船舶公司70%以上船舱责任险在境外投保⑤。并且国外的某些政策、法律更有利于航运金融机构,业务外移趋势明显,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保险业价格战。同时再保险机构不足,经营船舶保险的中介机构少,国际化网络较少,导致理赔实效性较差;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海上保险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不够,侧重经营国内货运险,海上保险业务参与较少,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

(2)航运保险法律及政策环境不够完善

我国有自己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海商法》,有的保险条款与国际通用的条款有一定出入,而国际性海事仲裁通常会采用欧美法律,这就造成法律与政策环境不明确,航运金融发展缺乏制度保障⑥。国内公司处理贸易、运输、结算等理赔案时由于要涉及不同法律关系、司法管辖,并对货损实施财产及证据保全、担保、反担保等,往往力不从心。

同时,在财税体制方面也受到极大的政策制约。如在香港等地船舶贷款无需交纳税负,而境内船舶贷款则要交纳5%的营业税;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出租人所出租设备等采取多种税收激励政策,以降低承租人租金压力;境内船舶登记周期长,一般需要七个工作日,且抵押费用高,达到船舶抵押额的万分之五。由于以上等原因,中资船舶大量在境外注册,相关的航运金融业务也随之外移。

(3)我国金融机构缺乏航运专业人才,航运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中资银行船舶融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具有海商法知识及海事、船舶、贸易、航运相关的技术人才,航运金融创新发展缺乏人力资本保障,相关衍生产品匮乏,金融机构在设置上也对专业化服务能力有一定限制,比如:在资金结算服务上,部分国内银行的技术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集中结算需要;在金融产品的提供上,因为国内投资渠道有限,航运企业集中托管的集团外币资金很难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2、航运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1)港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从银行得到满足

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起欧洲大部分银行船舶融资业务全面萎缩,造成船舶融资缺口,2010年仍普遍处于收缩状态,而亚洲金融机构则因流动性充裕在世界船舶融资市场迅速崛起。2011年,日本专注于灾后重建,中国则面临人民币升值和货币紧缩,亚洲银行业务规模则出现下降,船舶融资业务的发展明显放缓。而同一时期,欧洲各银行的船舶融资业务稳步上升,2011年上半年银团贷款簿记行前五名的均为欧美银行。虽然欧洲主要船舶融资机构融资利率多在Libor+300点以下,但为严控风险,贷款期限一般都在8年以内,贷款比例也控制在60—70%,致使船东自筹资金的压力较大⑦。同时资金向大企业集中趋势明显。2011年上半年,银团贷款交易总额是去年同期的一倍,但交易总量仅90笔,平均贷款规模为3亿美元,最大的3笔银团贷款总量达到92亿美元,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比重。比较去年同期平均贷款规模1.7亿美元,贷款结构的转变显示资金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反映出多数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获取贷款难度较大。

(2)融资担保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按照国际惯例,融资担保主要是国外船东在向船厂下订单支付一定的定金后,船厂向国外船东提供银行保函,一旦船厂未如期交船,船东将可以向承保银行索赔。目前银行开具保函的前提是船厂有土地证、综合素质强,但我国多数中小船厂达不到这一要求。一些船厂与外商谈妥了业务,却因为拿不到银行保函而不得不放弃。我国有的船厂找大企业担保,除向银行交纳开证手续费外,还要支付给担保企业约百分之二的担保费,船企负担较重。民营船舶企业做强做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信用问题成为他们获得金融支持的巨大障碍。信用评估体系和机构缺失、担保途径单一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问题都在某些程度上抑制了港航企业的金融需求。

(3)航运企业对相关金融工具认识不足

依据本课题组对浙江地区部分船舶、外贸、货代物流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在业务中希望规避收汇风险、运价变动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但是对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了解得很少;企业最多愿意支付收入的10%购买相关金融产品,大部分可以承受支出收入的3%左右购买金融产品回避风险;一些企业因为对金融产品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表示不愿意通过花钱购买金融产品这样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目前的金融产品选择少,航运价格衍生品缺失,现有产品难以很好地规避风险、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有的金融产品门槛较高,有的金融产品专业性较强,航运相关企业很难了解其优点;还有金融机构服务航运企业的意识不强等。

四、航运金融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挥航运金融的资金供给机制、资金引导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更好地促进港航产业发展,首先应加强航运金融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利益群体参与,解决深层次矛盾,谋取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和整体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见图1)。

(一)发挥航运金融资金供给机制的策略

1、航运金融业务创新

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会是促进港航产业发展的强心剂。通过激励航运金融服务创新,开展各类新产品宣传活动,大胆进行服务创新试点。具体可以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入手。

(1)在金融产品创新上

一是可以考虑可在完善中国船舶交易指数编制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开发船舶交易指数的衍生产品, 并提供船舶交易结算、船舶评估、船舶融资配套、船舶拍卖、委托招标、船舶经纪机构资信评估等辅助服务,促进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可以设立船舶基金,吸收民间资本,结合绿色航运产业链发展,对高技术船舶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或股权注入,实现有效资金管理。三是为丰富产业融资渠道,可以考虑开发短期融资券、专利权或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创新产品。

(2)在金融服务创新上

金融机构应完善船舶融资市场管理模式,增强航运金融市场透明度。依据本课题组调研,目前中资银行提供船舶融资以出口信贷为主,船舶租约是船舶贷款的前提,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港航产业特点设计有效的金融贷款工具,而船舶企业十分希望能完善船舶抵押和在建船舶质押服务缓解贷款难的问题。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加强与国际航运银行的合作,开展企业船舶抵押贷款、在建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等形式多样的贷款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航运企业资金周转和回避风险的需求,应当利用离岸金融平台为航运企业提供离岸、在岸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

2、推动港航企业的兼并

航运金融运作应重点帮助港航企业内部兼并整合和对外兼并扩张。就国内而言,目前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型船企数量较多。本课题组调研发现,许多中小型船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困难,已产生被收购的意愿。因此航运金融在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业务需求量和发展潜力都很大。同时,应当引导资金进入规划重点发展的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并且对于航运产业链上的企业,如船舶修理、生产海洋工程装备及船用装置等配套设备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注入,改善治理结构。

放眼国际,目前我国港航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精良资产,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航运市场下行所带来的机会,宁波-舟山港应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展兼并扩张,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在航运金融的支持下实现多元化、集团化、股份化发展。

(二)发挥航运金融资金引导机制的策略

1、支持绿色航运产业链

2011年7月15日通过的《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VI修正案表明:2015年起将执行新造船出厂标准,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则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将受阻于绿色技术壁垒,失去国际市场,因此进行绿色技术革命迫在眉睫。

因此,我国在航运金融体系建设中应集中投资和宣传绿色航运产业链,包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改进动力推进系统、优化船体结构项目;以及对制定船舶能效管理计划,对操作流程和所用能源实施优化的企业优先融资。使我国船舶技术能够尽快适应国际绿色船舶技术要求,为打造绿色航运产业链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在航运金融支持下开展航运产业多方合作,为打造绿色航运产业链提供管理体系保障。

2、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业

依据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优先投资工程类船舶、液化天然气船(LNG)、LPG类船舶、豪华游船项目、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的升级换代以及海洋平台建设项目,以发挥引导作用。

(三)发挥航运金融信用催化机制的策略

1、投融资平台建设

根据我国港航金融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相关规划,可以考虑在宁波等地建设航运金融服务聚集区。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航运生态环境,支持航运经纪发展,提升本地船舶配套业比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可通过引进国际知名的保险、航运资金结算和融资机构,通过构建政府、银行、市场、企业共同参与的融资平台,利用推介会、项目库等促进国际项目交流,推动航运企业转型升级。

2、完善金融基础环境建设

建设和完善与航运金融相关的基础环境。首先,要建立全国船舶交易和融资中心,应在船舶融资政策上给予优惠,包括提高船舶抵押登记程序的便捷性;对融资租赁机构适当放宽投融资渠道;使用组合政策在船舶交易过程中对购买低能耗船舶给予优惠等。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当借鉴国际大港的经验,一方面减少航运保险税负,具体来说,可以降低银行对船舶贷款的营业税和保险公司航运保险的营业税;加大保险公司防灾防损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另一方面,对融资租赁给予税收优惠,比如对租赁取得的设备给予优惠,降低承租人的租金费用等。最后,在人才政策方面,应建立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交流机制和培训机制,具体来说,应当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熟悉航运业务和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在航运金融领域工作;加强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交流合作,开展与航运金融高级人才交流、培训计划,培养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①吴建环.航运金融:上海“双中心”建设最短板[N].上海:上海证券报,2009.4.29第7版

②Ross Levine,Sara Zervos,Stock market,Bank,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

③索纾.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5

④彭晗蓉,张敬之,陈小五.上海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的问题与对策[G].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论文集, 2009(12)

⑤吴文斌. 发展航运金融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⑥连平,肖建军.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大力发展航运金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

⑦刘玮. 船舶融资市场潜藏危机[J].船舶经济贸易,2011(10)

第5篇

关键词:小杂粮;金融;支持农村

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甘肃省制定相关金融政策促进小杂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地区特色经济,对于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1发展小杂粮的意义

1.1.1生态意义

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与甘肃省夏天和秋天的降水量和温度相适应,产量稳定,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气候环境。种植小杂粮有利于优化种植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1.2经济意义

小杂粮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小杂粮的种植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小杂粮的种植加工也培养出了大批的技术骨干。甘肃经济落后,人们的收入来源少,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失,但小杂粮的种植形成了地区特色,推动了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

1.2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状况

1.2.1实现了小杂粮的规模化种植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小杂粮作为甘肃的特色农业产业,其种植面积在保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小杂粮绿色食品示范生产基地,以绿色和无污染而赢得了口碑,目前已实现了小杂粮的规模化种植,小杂粮品种大约20多种,小杂粮的吃法有100多种。

1.2.2实现了小杂粮的主导化

甘肃位于西部干旱地区,土壤肥沃,但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发现小杂粮耐旱能力较强,又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且政府对小杂粮种植大力扶持,很快小杂粮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了小杂粮产业的主导化。

1.2.3实现了小杂粮的科学化

甘肃小杂粮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和高寒地区,近几年应地制宜培育优质小杂粮的种植区,采用精耕细作科学的种植方法,注重品牌意识,从品种培育、生产种植、分类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提高小杂粮的科技含量,大部分小杂粮生产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化经营。如会宁县西北磨坊生产的苦荞茶等一系列以小杂粮为主的产品,采取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形成了当地特有产品。

2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分析

从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分析,资金供给主要来自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会宁县兴起了一大批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已经逐步拓展其在支持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贷款的范围扩大到生产加工环节的贷款,为小杂粮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由于贷款门槛较低,能满足农户的资金灵活需求。在财政资金的供给上,政府给农户和生产企业较多的财政资金补贴。

3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覆盖范围和农业信贷对象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甘肃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落后,改革的进程较为缓慢,金融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3.1政策性金融服务不够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小杂粮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具有补偿、支持和开发等功能。但是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营业网点较少,其主要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导致涉农业务难以展开,不能为小杂粮农业的种植与生产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小杂粮产业的持续而稳定快速的发展。

3.2小杂粮的个性化

金融创新不足农户贷款难等问题的原因与金融机构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管理流程上没有创新和个性化不足密切相关。目前,甘肃省大部分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办理存、贷、汇以及代收税费等业务,信贷模式相对单一,缺乏支农的创新产品,无法满足小杂粮产业发展对金融多元化服务的需求;支农金融业务本来覆盖率较低,网点营业面积较小、电子化程度低,基层网点的员工对银行新开展的业务掌握还不熟练,办事粗糙简单呆板,不够细致周到,柜台服务质量较低;金融服务“乱收费”现象存在,农民还款负担较重;金融机构对落后乡镇村民的信贷门槛仍然过高,一些有创意的农户或企业由于达不到信贷条件,致使创新创业的想法得不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不彻底,向农民宣传金融法规、市场动态、致富信息等工作开展地也不尽如人意。

3.3农村信贷管理体制落后

客观上,小杂粮的种植农户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很大,主观上,农民的贷款意愿并不高,部分乡镇的支农信贷额呈现萎缩趋势,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品种少、期限短、利率高。想要小杂粮产业化持续健康的发展,信贷必须要延伸到小杂粮的产业链和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上。农信社资金规模相对有限,满足不了农户或农企规模加大的贷款额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信社一般的做法是首先要取得农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然后转手再贷给农户,这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中间环节,增加了资金成本。为加强风险控制,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实行集约化管理,县级基本上没有贷款的审批权,信贷期限也不合理,不利于下杂粮产业的发展。

3.4涉农保险不到位

由于农业保险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殊性,除少数政策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外,大部分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或很少开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范围和覆盖面积比较小。农村政策性保险不足,商业保险涉农不深,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农业保险的缓慢发展不利于改善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现状,导致其信贷条件恶化,提高了农业资金成本。

4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对策和建议

一是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二是政策性银行在办理涉农业务应该因地制宜;三是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持作用;四是创新适合小杂粮项目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小杂粮企业的生产想要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在产品上实现创新。金融机构在存、贷、汇业务的同时,要满足农户对资金需求的多元化服务,保证支农业务的覆盖率和有效的金融供给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营业网点、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是下功夫;在银行的柜台业务上,应该选择有涉农经验的工作人员,这样就能够使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考虑地比较全面,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落后的村镇应该降低门槛,使一些在小杂粮产业方面有创意的企业能够得到即时可用的资金,同时向农民宣传关于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征信。小杂粮的种植农户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每年小杂粮种植能够顺利进行;小杂粮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如果降低资金门槛,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根据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信贷业务,根据信贷对象和信贷条件的不同,开发农户大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贷款等,以适应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生产性需要。注重各种金融产品在乡镇地区的普及,以提升涉农金融机构在乡镇地区的业务综合效益,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汇款、信托、保险等业务,以满足小杂粮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涉农金融机构为了控制其有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办理农业信贷业务时授信评级较为严格,发放贷款期限较长,与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时机不匹配,严重影响农业贷款的实际应用效果。要尽快下放农业信贷的审批权限,提高县域机构的审批额度,并适当简化农业信贷的业务程序,降低支农贷款的成本,同时要提高涉农金融业务的办事效率,有效解决农户和农企贷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于甘肃省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各地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与周期、销售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采取弹性较大的授信制度,及时满足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4.1加快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

由于甘肃省各个地区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涉农金融机构要不断的研究金融产品的创新,向农户或农业企业提供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工具,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

4.2加强农业保险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保险服务,达到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对农业造成损失的效果。甘肃省要引进或者成立有实力的专业保险公司,逐步完善保险等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保险市场,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效果。

4.3扩大保险公司的辐射范围

目前,甘肃省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大多集中在发达城市,不利于农户和农业企业办理保险业务,所以甘肃省应扩大农业保险的辐射范围,根据各地区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县级或乡镇级的分支机构,扩大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地域覆盖面积,方便农户和农业企业办理保险业务。

4.4实施农业保险扶持政策

甘肃省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继续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施政策扶持,一方面对投保的农业企业和农户给与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如在收取保费时,其中一部分可由政府承担,解决人们因为保费过高而不愿投保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免交涉农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从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4.5提高保险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目前,甘肃省农民对保险公司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所以保险公司必须提高其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保险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为了保障受灾农户及时得到保险赔偿,保险公司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和被保险农户核定保险标的实际受损情况,并迅速达成赔偿协议,提高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同时规定保险公司应该把现场勘定结果和理赔结果予以公示。

参考文献

[1]任瑞玉,等.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4).

[2]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市委会.关于运用金融杠杆和信息化手段促进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4(4).

第6篇

一、实施“千百工程”细则

“千百工程”是基于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业发展现状,在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下,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产业金融业务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金融改革措施。在现阶段“千百工程”的组织和规划实施上面,以“十二五”规划为发展前景,构建适合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全面开展的格局,在以系列发展目标和市场统归前进的途中,全面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工程实施中,除了以支持农业现代化为服务宗旨外,还要实现农业金融发展流通渠道的价值。农业银行要担负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项目上来,同时还要积极扶持农村服务化建设。

二、实施“千百工程”,推进农村金融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总行,制定“千百工程”发展规划模式,将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推向改革的路子里面。该项工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是以农业产业链金融,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群体发展。在支持农村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出模式的投资外,对于有机蔬菜和产销一条龙龙头企业的合作,也将其经营效益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到一定高度。在争取限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配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扩大客源。对于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抵押品,采取灵活方针,保障业务的协调发展。该工程,是以农村经济发展特色为基准,全力贯彻农行总行方针,稳步推进和规范农行改革方案的最终定调“整体改制,服务三农”,这是农行景荣改革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只有解决农村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在谈到农行改革的问题时指出:“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农行在实施“千百工程”中,除了继续强化农村基本业务外,还以中国银行业发展和国家整车作为改革的参考。农行的此项工程,必须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除了加强农村地区的业务建设外,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充实其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除了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的投放外,还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己任。朝着为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行还提出将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重点加快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在鼓励农行下乡,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推动机制改革,健全筹融资渠道,将农村金融改革定位科学化和思想化。强化农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价钱对“农业产业链金融”信贷信用的监测、预警和预防。为了实现农业信贷需求与信贷产品的均衡发展,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规模和数量上,都要以创新业务和拓宽信贷渠道为主要手段。

在政府规制相关性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在推进中,要谨慎以防范风险。以县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带动村级规模的千家万户走向大胆创新的道路,对于农村流通企业的金融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以“大三农”带动“真三农”的问题上,农业经济的发展,融资业务和业务等全方位融资服务,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以强带强,强强联合,才能优化服务,综合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建设,在贷款兴商中,对其龙头企业和特色经济加以投资、实现,农行与龙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层层兴盛,资金资助才有现实意义。

三、总结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浓醇金融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经济的腾飞,在带动了一系列改革的同时,在实施“千百工程’改革中,也渗入了新的内容。解决农村金融产业链问题,还要在具体的实施方略中,以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三农为改革方向。农业银行的此项改革,对推动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尽管”千百工程“自实施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和银监会实施监管,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村金融产业的综合发展。

作者:陈舒欣单位:广州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金融创新 路径探索

■一、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难题

(一)受文化产业发展因素限制,文化产业获得金融支持难。国内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一些文化产业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企业不多。中小文化企业内部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意识有待提高,缺乏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信用状况距金融业支持的条件相差较大。大多数文化企业抵押品匮乏,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弱,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二)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文化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过去由政府投资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尚未完全推向市场,没有形成必要的市场规模、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稳定盈利来源,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即便是确定了重点培育也是呈现开发周期长更新慢的状况,应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

(三)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度量,难以作为无形资产向金融业进行抵押。

■二、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金融有效支持的原因

首先,文化产业主要是一种服务形式,其产出的并不是如同钢铁、汽车等行业的物质产品,如图形、影像、文字等,这和多年以来银行业现有的、通行的资产融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多由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济组成,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中小企业融资原本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再加上文化产业的特性,融资操作上比较“麻烦”,其中的风险识别也需要再创新。第三,市场上缺乏普遍认可的关于文化创意类产品、服务和企业的资产估值体系,金融机构客观上存在操作难的问题。

■三、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通常包括原创型创新、拓展型创新、整合型创新和摹仿型创新。在推进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我国金融业发展时间不长、金融深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基本国情,对国外的做法和经验采取辨证吸收的态度,又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以先进的金融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尝试与推广各类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

(一)原创型创新是基于对新的金融运行技术、规律的发现与理解所做出的开拓性金融创造。作为金融创新最高水平的体现,原创型创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得到了初步运用。例如, 2006年“新华传媒”的上市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和上海市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华发行集团推出了“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具有创新意义并多方共赢的方案,通过资产重组与置换方式成功借壳上市。2007年上市的“粤传媒”则是首家成功由三板转到主板的公司。“粤传媒”成功上市意味着三板公司转板之路正式开启,一改三板“只进不出”的历史,是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一次重要突破。

(二)拓展型创新是金融机构以现有金融产品为基础,通过调整、改进,将其推广至文化产业相应客户群体。拓展型创新是目前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主要形式。例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与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联合推出广告投放定向贷款,银行贷款首次进入了广告投放领域。2005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新五角场下沉式广场户外媒体广告贷款”,开启了商业银行与户外广告媒体在贷款方面的合作。这些都是银行业务向文化产业拓展的典范。

第8篇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金融机构与区域文化产业对接,在上市融资、信贷融资及股权融资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许多地区文化企业规模较小,资产结构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担保、评估等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中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投资外,这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少,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也不甚畅通。

2、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

一是信用基础欠佳。大多数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小型、微型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资产质量低,信用能力差。二是产业链短。大多数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实体支撑及衍生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没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形成了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但大多带动效应不强,尚未形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3、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亟待优化

一是信贷支持总量小。金融机构向文化企业尤其是区域性文化企业发放贷款少,即便在金融与区域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也不足1%。二是区域化的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符合区域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稀缺,银行贷款仍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方式为主,手续复杂,周期长,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创新不足。三是征信体系尤其是区域文化产业征信系统及环境建设尚不完善。四是担保体系不健全。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不易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不能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产业化需求。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文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是无形知识产权,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几乎不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不会破坏环境,而且还有利于营造更人性化、更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但后期边际成本非常低,也就是说初创期的创作(创意)、研发费用高,但当形成规模优势后,其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进而通过广泛传播、综合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利润最大化。世界文化传媒巨头的经营实践也表明,虽然内容产品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但70%左右的利润是来自全球化的传播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因此,文化企业表现出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求特征,使得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当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二者有效结合,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支持文化产业优化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外生扩展向内生增长的内在要求。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见图1)。只有实现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内生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效对接,最终完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其边际收益较低,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支持。而通过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消除信贷体制弊端、鼓励民间资本注入、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对金融资源实施政策性引导,可以提高资本逐利动力,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当文化企业发展到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优势得以显现后,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可以选择退出,由商业金融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主要表现在通过资金募集与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以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初期阶段,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银行一般不愿独自承担较大的风险。而直接金融,即直接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募集功能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散特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间接金融的缺位。

三、地方探索和创新

基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长春市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示范区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人民银行长春支行推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下,吉林省文化产业支持信贷力度不断加大,金融对文化企业支持的信贷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末,全省文化产业类贷款同比增长38.4%,高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信贷投入已覆盖文化产业中的十大行业,并对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动漫网游业进行了重点支持,这三个重点领域贷款占比高达62.5%。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吉林省各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在原有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摸索出多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三种模式。

第9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美国新能源产业;七大战略产业;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金融支持

2008年的金融海啸把全球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世界经济由此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竞争环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选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以往新兴产业并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研究现状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的界定尚无统一定论,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理解有着不同的结论。2009年11月3日,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即,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包含“战略性”及“新兴性”特征,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绝不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两类产业特点的简单加总,战略性产业的特征需要从更深的层次去考察和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以下特征: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体现。2、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3、导向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4、长远增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且长远。5、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诸多的不确定性。6、动态可变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内容和领域不断更新。7、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资源友好和环境友好的理念。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的时间还较短。在实践上,该产业现阶段还处于一个学步阶段。因此,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正式提出作为起点,自该时间点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即“初期”,仅从产业发展周期的形成期和成长期两个阶段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的具体分析如表1.1所示。

表1.1

接上表

二、以美国新能源产业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金融支持

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开始将能源政策的重点从保障供给转向节能降耗、发展新的可再生能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更是认识到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对新能源产业在形成期的金融支持

1、美国政府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支持。

美国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美国财政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支持增长了27%、87%和118%。2007年,美国对新能源的财政支出达12.08亿美元。

2、美国政府提供税收优惠。

美国政府明确规定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免征各项税收;为企业鼓励技术研发投入,美国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实行“费用扣除”和“减免所得税”的双重优惠。此外,《2009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对纳税人符合条件的用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研发设备的安装、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大项目,都可按照设备费用的30%给予投资税抵免。

3、美国政府提供补贴。

2009年,美国政府对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项目给予直接的补贴,补贴项目达5000个。美国各州政府也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利福尼亚州2009年出台了强制光伏上网电价,对新型储能资源供应商提供每瓦2美元的补贴。

4、美国政府协助拓宽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为新能源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例如,2009年,为满足新能源、智能电网和传输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对其提供 60 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新能源产业。政府相关机构出资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起到了引导其他风险资本的作用。

(二)对新能源产业在成长期的金融支持

1、传统银行体系金融支持。

美国以其发达的金融市场著称。其中,银行体系主要包括8000多家商业银行、储蓄与贷款银行和1700多家信用社。美国的银行体系对于新能源产业在成长期的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Bank)2010年共为可再生能源产业融资12亿美元,其提供的资金占风力发电总装机量资金额的16%。

2、证券市场金融支持。

美国的证券市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上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证券市场是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相应地,美国还拥有数量众多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投资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公司信用等级评估机构等,它们都为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

3、政府直接投资。

美国政府不仅对新能源产业贷款提供了大量的担保支持,美国政府还向新能源产业项目给予了大量直接投资。2010 年,美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费用占美国能源部总预算的25%。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在可再生、可替代能源方面的投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

4、风险投资。

除了政府扶持及传统的市场融资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融资模式,如吸引风险投资资金( VC) 等。但是,从总体上看,风险投资仍不是美国新能源产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以2010年为例,除了太阳能外,其他能源中的风险投资都不及10亿美元。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金融支持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国务院于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大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段分析

根据李媛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需求、投资、市场规模这四个方面对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阶段进行的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则基本处于成长阶段。具体分析如表3.1。

表3.1

影响因素 节能环保 生物 高端设备制造业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技术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熟 成长 成长 形成

需求 形成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投资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市场规模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总结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1、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金融支持。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目前以研发创新为主,产业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政府扶植政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存在技术不成熟、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的问题,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范围。(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原则。(3)加大政府采购的力度:政府应制定鼓励优先购置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条款,同时,应出台更为明确的实施标准和操作细则,依照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的原则,积极支持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逐年提高采购量。(4)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创新性金融信贷体系。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境内外上市、吸纳民间资本和自有资金积累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其他六大产业的金融支持。

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六个产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这是由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突破。主要有以下金融支持策略:(1)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首先,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的资金投放。其次,商业银行可针对企业不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再次, 商业银行对重点企业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然后,积极创新担保方式, 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机制。最后,加强对产业的信贷风险防范。(2)建立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第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第二,创建政策性投资开发专业公司。第三,创建政策性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3)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4)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引导作用, 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充分利用主板市场融资, 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其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优先核准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再次,建立相关产业源创业板市场。最后,加快发展与产业技术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5)推进与产业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产业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综上,我国应根据格个产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金融支持策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2.33-55.

[2]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张家睿.美国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史丹,夏晓华.新能源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3-43.

[5]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及其效率评价[D].南开大学,2013.34-39.

[6]吴军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23-39.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娄底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煤炭、钢铁、水泥、火力发电是娄底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以来,娄底市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总体来看,呈现如下特征:

(一) 配套环境日趋优化

积极加快新兴产业配套环境建设,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链式发展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上,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开展了“新材料产业技术专家企业对接会”、“生物医药技术专家对接会”等行业性产学研合作,并与高校建立了4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地促进了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娄底、新化、双峰经济开发区积极建设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产品研发、检测、专利信息服务和项目孵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形成了以产业链关键环节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模式,如薄板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的开发,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16项,获得省科技成果奖9项,并成功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在生物技术领域,牛猪等动物繁育、杂交水稻育种等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新材料技术领域,新型电池材料、炭/炭复合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有色金属领域,锑白生产新工艺等4项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氢能制取设备、光伏发电系统、生物质能源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 改造传统产业初显成效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有色冶金、机械化工、陶瓷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率达78%以上,其中华菱涟钢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达1413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3163%,闪星锑业、中兴液压等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辐射、带动、提升传统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二、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现实审视

(一)贷款快速增长,但信贷总量偏小

截至2012年9月末,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贷款余额为954亿元,较年初增加482亿元,增速为10211%,超过同期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速8221个百分点。在娄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获得的银行贷款也最多,两者的贷款余额分别为662亿元和243亿元,占全部四大新兴产业贷款的9486%。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严重偏小。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末,娄底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全市贷款总额的176%,而同期湖南省的平均占比为6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7个百分点;贷款占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05%)的占比低329个百分点。

(二)信贷产品推陈出新,但总体服务能力偏弱

商业银行在发展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传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3大类20余种信贷产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权力质押类信贷产品。以辖内支柱企业华菱涟钢、冷钢和闪星锑业等依托,针对其上游中小企业创新推出了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运单质押贷款;二是动产质押类信贷产品,针对原材料在产品价值中占比大的中小企业,开发了铬铁质押贷款、有色金属产成品质押贷款等产品;三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创新推出了联贷联保、中小企业手拉手贷款。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尽管开发了多种信贷产品,但这些产品都是以企业当前的偿还能力为核心因素开发的,而对成长性、未来现金流等关键因素考虑不够,同时,也未结合新兴产业特点开发专利权质押、无形资产质押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种设备质押贷款等产品,企业因有效抵押品不足产生的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直接融资取得进展,但融资量远不能满足需要

政府积极推动上市融资,2011年全市有12家新兴产业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3家企业得到省财政上市专项引导资金扶持,2家公司进入报备培育阶段。同时,积极引进外地私募股权基金,实现了直接融资方式的历史性突破,但与企业的旺盛需求相比,目前直接融资额可谓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健全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体系建设

顺畅的产业培育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强化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推动经济开发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载体和辐射源。经济开发区是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政策区域,要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在创业、科技研发、教育、金融、专业化服务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发挥孵化器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作用。通过创业培训、辅导和技术支撑、市场服务等活动,促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三是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发挥联动效应,从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二)完善新兴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在产业政策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以及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制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完善各种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等。

在财政政策上,一方面,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风险投资发展的扶持力度,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使风险投资者形成比较准确的收益预期;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拨款、补助的方式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如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实现风险资本的社会化、多元化。

在税收政策上,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的多元化的税收扶持体系。税收优惠重点要体现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环节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税收优惠的“受益人”由企业向具体的科研项目、具体的开发环节转变。优惠方式主要推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减计收入、加计扣除、减免所得额、低税率、减免税、投资抵扣、投资抵免等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范围。

(三)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

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观念,尽快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融资服务体系。一是要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服务渠道。商业银行要积极向企业提供PE、VC等创投企业推介和财务顾问服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同时,还可以与PE、VC、产业基金在资金托管、新兴产业客户推介等业务领域加强合作。二是要建立合理的项目评级授信体系。在设计内部评级和授信体系时,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具体特点,不仅将企业历史经营数据引入模型,更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和项目的成长性,将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项目所处产业链环节以及项目融资周期与行业发展周期的对比等重要指标纳入评估模型,在注重模型形式的同时,提高专家评级和专家授信的重要性,客观测评企业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三是不断拓展融资担保渠道。加强信贷担保方式创新,提高对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模式。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金融模式,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担保渠道。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最新趋势;发展现状;未来前景;战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38-04

一、经济衰退条件下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巨型金融服务外包交易规模明显下滑

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是损失巨大,占服务外包三分之一的金融外包业务严重缩水。2008年1-9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100份上下,合同金额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巨型合同下滑更快,从2008年上半年的12个减少到下半年的3个,合同总额由170亿美元下滑到6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35%。2009年以来,仅有美国保险公司英杰华集团选定EDS和惠普公司升级和管理它在英国的两个数据中心而签订的合同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而在2007年最大的一单外包业务曾超过500亿美元。

(二)辅后台业务潜在外包需求加快释放

由于在危机期间承受着削减成本以求生存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减少或控制成本,削减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开支,就金融行业而言,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辅后台业务如数据处理、资金清算、应用开发中心、银行卡业务、呼叫中心等成为新的外包热点。据报道,摩根大通和美国国际集团等都将在近期在菲拓展他们的信用卡等外包业务。麦肯锡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领先银行的各个部门(从前台、运营、IT到财务、人力等)在高成本地区以外员工比例都计划大幅提升,并计划在2-3年期间继续保持离岸外包项目,其中一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品(基金托管、外汇、现金股权等)建设甚至将加速,一些期待市场复苏的机会主义的产能也将加快建设。在成本压力下,西欧的金融机构也在寻找新的外包机会。2009年7月。葡萄牙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圣精银行(Banco Espirito Santo)与IBM宣布签署了一项价值1.5亿欧元、为期10年的外包服务合同,将由IBM管理该银行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

(三)服务外包行业掀起新的并购浪潮,国际金融机构自营运营中心外部化成为新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中,部分金融机构损失较大,为降低经营成本,出现自营中心外部化、出售给专业服务外包商的新趋势。2008年7月,英国Aviva保险集团将旗下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AGS出售给专业BPO服务商WNS,并与WN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其在英国和加拿大的保险业务提供服务外包。2008年10月,花旗集团将建在印度的全球处理中心CGSL出售给TCS(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后双方签署为期9.5年的外包合同。由TCS继续为花旗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提供各种相关的后台流程处理业务。花旗集团也由此成为第一家将包括核心后台运营处理在内的完整处理流程外包的全球银行。

(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望赢得“反向式增长”机遇

全球经济调整带来风险与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发展机遇,印度外包产业曾在此前的三次经济衰退中逆势增长。本次金融危机强化了具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特定领域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通过人力成本套利加速发展,“反向式增长”势头明显。以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目的国菲律宾为侧,在全球经济呈现一片阴暗的情况下,2008年其外包收入达60亿美元,实现25%的增长,其中85%的客户来自银行服务业,成为菲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避免菲经济陷入衰退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中国BPO服务外包行业已成长为约23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其中,约占20%份额的金融业服务外包,增长率在20%以上。例如,中国本土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华道数据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重要机遇,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已与30多家中国和北美的信用卡发卡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结为合作伙伴,股东包括以鼎晖投资在内的四家全球基金,华道数据成功人选IAOP2009年度全球外包100强企业,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之一。

二、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本土市场规模较小,外包渗透率偏低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总体规模较小,渗透率偏低。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4亿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同期美国则达到了1.86%。原因主要在于国内金融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以及市场、产业和法律环境基础不够完善,风险管理和监控手段有限,因此,迄今为止,实施外包的金融机构以中小银行为主,主要国有大型银行涉及较少。

(二)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产业成熟度低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从业务内容看,相对简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从服务层级和内容看,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以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如IT服务、数据加工、单据审核等基本后台处理低端业务为主,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采购及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从业务深度看。以单点或局部外包业务为主,相对复杂、涵盖环节较多的整体流程外包尚不多见;从发包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方面,特别是短期的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与外包商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

(三)本土服务提供商成长迅速,但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尚嫌不足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打开,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本土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等优势。由惠普、IBM垄断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比如神州数码凭借在核心业务系统外包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一些银行的核心系统外包项目,成为国内第二大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唯一能提供金融高端咨询服务的本土服务商,使得国内银行IT系统外包(1TO)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以华道数据为代表的部分专业从事金融BPO业务外包的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但是。总体看,本土服务提供商在资质、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与跨国服务商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包括人力资源培训、知识创新和产品研发等知识流程外包(KPO)方面稍嫌不足。

(四)国内监控体系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金融服务“离岸化”商业链外包成为重要趋势,金融机构与服务商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转变为战略合作,离岸业务的增长产生了监管当局对“国家风险”进行监控的需要。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层面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相对成熟的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服务外包陆续出台了一些监管措施。就中国而言,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近几年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针对金融行业BPO的法规,在原则性层面提供了一些指导,但总体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引起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除了一部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外包的征求意见稿,其他主要在一些银行业务管理文件中零星涉及到外包的规定出台,对于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外包现象涉及很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相比,中国对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监管还比较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日益成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面临重要机遇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将加快重组和转移

尽管金融危机引起的需求收缩令中国服务外包增长放缓,但未来3至4年中国仍有望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一旦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服务外包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印度相比,中国仍然保有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平均IT劳务成本比印度低三至四成,而对比在成本上更低的加纳、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中国多源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以及人力资本的性价比,也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到2015年,中国将可能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其在远东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

(二)对外开放和竞争加剧将加快释放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需求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金融机构开始更多关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创新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积极进行业务梳理、整合和集中,进而越来越多地尝试将自身部分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此外,国内金融机构信息化起点低,在新型金融业务和流程方面存在人才、经验和技能缺口,可以直接采用已相当成熟的外包模式作为有益的补充,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的战略协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述原因势必加快释放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需求。

(三)跨国服务提供商的进入将带来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运营模式,对本土服务商产生示范效应。大大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从全球看,金融服务业是外包市场规模最大、业务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欧美等国际同行的外包项目早已超越简单的操作性后台业务,而是以涵盖复杂环节的多节点整体流程外包为主,跨国服务提供商通常具有很强的业务流程咨询能力和IT系统实施能力,发包商与接包商形成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项目金额动辄上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随着外资银行和跨国服务商的涌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从业规范必将给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带来从概念到实践的全面冲击,进而对本土服务商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和中国金融外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积极发挥外资机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服务开放阶段,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应大力借鉴制造业的有益经验,积极引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公司,在外资金融机构密集、国际金融业务集中及具有显著地缘或成本优势地区加强金融服务外包园区建设,鼓励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咨询监理中心,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服务外包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金融研究中心,打造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基地和全球后台服务中心,积极发挥外资机构在培育市场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鼓励国内金融机构释放内需

专业外包商往往比金融机构具有更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经验,因而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经就的快速增长,金融产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应大力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推介和宣传活动,鼓励本土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金融企业将服务外包作为减少风险投资、降低经营成本、转移安全风险、提高服务水平、获得竞争优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建设外包市场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改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外部环境,打消金融企业在外包风险管理和就业问题等方面的顾虑。

(三)尽快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行业对风险具有特殊敏感性,覆盖面窄、指引规则不够细化等监管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外包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外包产业发展动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综合考虑金融机构的效率要求与金融安全,坚持有效监管与合理监管的原则,适时出台明晰的监管规则,将监管范围、内容、权限和程序予以具体化和规范化。

第12篇

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情况下,我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逆经济周期特征,出台各种政策,以文化产业促结构调整,以文化产业促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湖南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大力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46.8亿元,分别比2007年、2006年增长14.7%和36.8%。以建行湖南省分行为例,截至2009年9月,该行对全省文化产业客户的意向签约金额已达到150亿元,对24家文化产业客户实际授信金额超过60亿元,实际贷款投放也已超过20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增幅超过30%。但从全省实际情况看,由于文化产业在资产结构、盈利模式和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特有属性,以及金融创新、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仍然相对较弱,文化产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远低于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客户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服务手段比较单一,贷款集中于大城市、大企业和传统文化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企业支持不够等,这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与银行自身优化发展的战略都是不相适应的。

同时,文化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且收益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资金用途难以控制、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不足;无专门的客户评级办法;抵(质)押不足或价值难以确定,变现困难,甚至面临法律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选准选好客户,突出支持重点。突出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如广播影视业、出版业、动漫业等优势文化产业。突出支持省级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企业集团和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联合兼并重组,做优做大做强;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开拓境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突出支持园区基地建设,根据湖南文化产业布局,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和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高地;支持大湘西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园区基地,支持大湘南与湘东地区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基地。突出支持有活力、成长性好的中小文化企业,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支持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有效激活市场竞争、繁荣文化市场。

2.细化信用评级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细化现有的客户信用等级评级模式,根据文化产业各子行业特点,合理确定信用评级要素,科学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打分标准,如对无形资产占比较大的文化企业和项目,酌情考虑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经评估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价值的权重,加大对企业信用、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因素的考察力度,结合实地调查结果,灵活、有效地划分文化企业信用等级。

3.适度放宽准入标准,培育合格融资主体。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适度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客户门槛,整合省内文化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骨干龙头企业,加速文化产业集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上规模、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规划和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规范内部管理,明晰商业模式,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与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交错竞争的市场格局。

4.完善授信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对主营业务突出、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行包括贷款、承兑、保函和贸易融资等业务在内的综合授信,同时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控制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对其重点项目建设在贷款利率、用款计划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

5.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突破信贷融资瓶颈。根据不同类型、规模、资产结构,以及地区文化产业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以专利权、版权、著作权、收益权、销售合同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权利为质押,开展质押贷款业务;对需要并购、重组整合行业资源的文化产业集团,可提供并购贷款、搭桥贷款等产品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对农村文化市场,要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覆盖范围。组建了专业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团队,有针对性的为文化产业客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