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技术 艺术 融合 实践教 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 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 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
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 “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 “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6-02
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开设于2010年,作为一个近几年兴起的复合型专业,知识范围广、技能要求高,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而对于很多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而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职业素养,具有视音频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制作、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动画与广告制作等职业能力,可以从事广告设计、网站开发与设计、动画创作与设计、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与合成、网络界面及用户界面设计与制作和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等后期合成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区内外企事业单位的调研走访结果,整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主要岗位、主要从事工作及就业方向,从而得出其职业岗位群,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媒体专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群 主要岗位名称 主要就业方向与工作任务
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位 1. 摄影师
2. 图像制作员
3. 平面广告设计师
4. 网站设计师(美工设计) 在数码摄影、广告、数码设计、数字排版与印刷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摄影、数码图像制作处理、广告设计、数码排版、产品包装及网络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
数字影视制作岗位 1. 摄像师
2. 多媒体制作员
3. 数字视频合成师
4. 数字视频(DV)策划师 在影视制作行业如:影视、婚庆、网络媒体、影视广告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拍摄与录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特效合成与美化、宣传片策划与制作等工作
三维设计与制作岗位 1. 三维制图员
2. 三维设计师 在影视公司、小型动漫公司、室内装修公司等从事三维建模和设计工作
二、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农类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特点,循序渐进,按学期将培养过程分成职业引导、职业养成、职业素养三个阶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结合等多种方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示范等多种方法,分别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能力,实现高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要求,完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完成,考核主要由授课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强化,主要在多媒体技术实训室以及校内工作室完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技能训练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经验的训练和分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侧重岗位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工作室、校园电视台等真实岗位进行岗位能力训练,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从而具备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构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突出农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开放性、应用性,从而形成由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及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以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并根据就业方向,把职业技能分为平面设计、数码影视和三维动画三个方向。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与数字媒体专业基础知识三部分。
(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我们通过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课题)毕业顶岗实习五个层次安排实践技能教学,形成“五段渐进式”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
(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从实习生到职业人转变的本质。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的联系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积累实用的工作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更快地胜任工作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也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职业认证,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一本专业技术证书或者取得一个行业或者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从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高素质、多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四、创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考核方式
专业考核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专业能力要求、是否形成职业素养的唯一标准。为了能让考核方式更加公开、公平、合理,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有利于他们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所有课程必须参加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职业能力拓展课以及岗前实训课等,通过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考核成绩与学分挂钩,成绩采用百分制,成绩合格才获得学分。技能考核是由行业真实项目构成,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由专业课教师负责组织考核与评定。
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比赛、专业认证等活动,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治区和学院牵头的行业专项技能比赛,如果获得相应的名次,证明学生已经具备对应的能力,可以免考核并直接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专业认证是行业对从业人员水平评价的标准,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也可以直接给予相应的学分。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要改革与创新。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因此,在考核时,我们应该突出专业技能应用,强调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从而让考核结果真实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过程性考核侧重他们平时表现和项目实训时的表现,完成的效果和质量;终结考核则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笔试+操作、作品+答辩等,结合平时考核、实训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和分值,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顶岗实习的考核是评价学生是否能马上胜任工作、是否具备岗位技能要求、是否具备岗位职业素养的标准,一般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带队老师共同考核,主要对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随着国内数字媒体产业的不断壮大,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应顺应时展要求,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觉敏.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20)
[3]付百学,张平,王兴彬,杨林.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3(01)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3JGB363)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游戏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3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以高速互联网、移动网络、数字广播电视、IPTV等为载体的数字媒体迅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批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高校新办或改办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1]重庆大学软件学院立以软件工程为基础,结合数字媒体新技术,培养能胜任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及编辑、数字内容传播、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工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作为数字媒体技术重要应用领域的游戏开发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国内从事动漫游戏自主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国产游戏份额越来越大,自主研发的力量越来越强,培养复合型游戏开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游戏设计与开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当前的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基础,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2]国内很多高校在游戏人才的培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分析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市场对游戏软件人才的需求及能力素质模型。[3]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多门游戏相关课程,并与公司企业合作,结合实训实习以及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游戏产业所需人才。
1 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字艺术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1.1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为游戏开发提供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理论和科学支撑,进行数字媒体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都需要大量的应用数学知识。游戏中的数字图形的表示、生成、处理,游戏中音频图像视频的处理,游戏的算法都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
1.2计算机基础
游戏开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才得以实现,因此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具体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
1.3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相结合,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软件产品的定义、设计、开发和维护。游戏作为一个产品包含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游戏程序的制作就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也一样遵循软件产品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升级一整套流程。所以作为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需学习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理论与方法、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等课程。
1.4 数字艺术基础
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来源于理科类高考生,缺乏艺术相关基础。而游戏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相结合的产物。游戏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与剧情创作、美工设计、音频视频制作的人员协作。游戏软件开发自身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了解媒体艺术领域知识,成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安排了数字艺术导论、色彩与平面构成、数字摄影摄像、数字作品创意策划等课程。
1.5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游戏开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在应用上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的支撑。具体开设有数字媒体概论、数字化音视频技术、DirectX图形程序设计、网站策划与Web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多媒体应用开发等课程。
1.6 游戏相关课程
游戏开发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游戏开发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背景知识、技术基础,对以后在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用到的工具、方法加以系统地讲解。开设的课程有数字动画与游戏设计、游戏引擎分析与设计、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2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学科,分步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1 课程实验
用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实验。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中安排与课程同步的验证性实验。在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软件工程方面,及素描、速写、色彩等人文艺术方面的基础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绘画、摄影摄像、数字媒体制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游戏开发以及音视频后期编辑、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艺术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艺术赏析、绘图和绘画、形态构成基础、视觉传达设计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解能力。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系列课程从浅入深完成学生基本程序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前期制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与摄影摄像、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具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应用能力。
动漫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动画设计、动画制作、游戏概论等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动漫游戏前期的设计与制作的基础概念和技术。
2.2 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采用特定的系列技术,运用已有的知识模拟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采取团队实践的手段,遵循软件工程原则,是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中等规模的应用开发。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依据项目的大小,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小项目开始锻炼,为以后走入职场打下基础。
另外加入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数字媒体作品制作和数字娱乐软件开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学生按照指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求选择课题,提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学生必须提交书面设计文档,学生也参加对于课题完成质量的评价,并最终以小型报告的形式提交课题。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制作和数字娱乐软件的开发。
2.3 专业实训
实训环节着眼于,在未走出校门的情况下,在学院内部构造一个与在企业里实习相类似的工作环境,针对在校学生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的突出问题,设计制定了合理的实战训练过程。基于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应用项目,是用主流的开发环境,采用符合软件产业界标准的软件过程规范,进行半封闭式企业化管理,让学生能够切身经历一个完整游戏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训过程由软件企业具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或学院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际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职业素质以及求职技巧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目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凸显自己的实力,能够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实现“零适应期”。
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或工程训练实验室中的实习活动体验游戏的制作工作,增加游戏作品创作和制作工程经验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实训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末或者学期开始,集中2-3周时间完成,具体安排见表1。
2.4 工程实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主要是指在短期或较长期培训之后,学生在实习单位直接参与企业实际课题的研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部分学生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部分学生在国内外软件公司完成。工程实践可以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一同开展。
3 结论
游戏人才是兼具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须具有扎实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编程开发经验,掌握游戏这种特殊产品的创作开发技能。相较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国游戏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在迎头赶上。高等学校在进行科研创新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社会,与相关行业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符合产业发展的游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研制专家组.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 核心能力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一个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其经济增长点仅次于IT产业,被誉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各地高校为应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纷纷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方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拼盘化”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核心技能,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够胜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因此做好专业人才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够切实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与核心能力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给“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做出了解释:根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主要研究图、文、音、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处理、存储、传播、运营管理,再现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就是数字媒体技术。根据以上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义和理解,可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分为数字媒体认知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和数字媒体制作能力三大类。
数字媒体认知能力主要是对数字媒体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认知,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决定了数字作品的优劣,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灵魂。数字媒体制作能力包括媒体软件操作能力、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能力、媒体内容安全控制和相应的管理能力,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关键能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要市场对人才进行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下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制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的分析,如表1所示。
严格来说,底置教寮际跞瞬诺呐嘌目标应是从认知能力、创意能力和制作能力多层次角度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不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进行人才培养,必然会导致学生核心能力不突出、泛而不精。目前,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可分为三类:理工类院校、文科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二)抓住核心能力,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行业是一个融合了人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兴行业,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综合全国高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多达50门以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来构建具有核心能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课程体系。
根据跨学科的特点,应整合课程资源,确定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基本教学指导方针。在对学生进行三种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展数字技术、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人文修养、艺术创意等课程,如图1所示。
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计划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积,而是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兼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中人文艺术、技术和创意思维三个能力,对于每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单独开设了课程,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这三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能力均有相互的交叉,交叉部分也开设了课程,体现了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三者的交集为数字媒体创作与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将三者综合运用的能力,体现技术、人文艺术素养和创新性的统一。当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增加或更改其中的课程设置,使其适应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
(三)校企协同,实现核心能力协调发展
为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与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并与有较多联系合作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数字媒体企业机构里拥有大量成功经验的专家能手,高校要尊重他们的知识、技术,聘请他们为学生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字媒体技能,也可使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产业实现成功对接。
学校应成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并配备相关的设备、设施、师资和资金等条件,学生可根据项目成立研究小组,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借助企业的实际项目展开工程实践训练,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可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和项目规范能力,最终实现数字产品创意和制作能力的提高。
校企实践的协同,能解决“眼高手低”的顽疾,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增强严谨规范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核心技能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此种设计是基于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尝试,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对课程进行设置,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改进了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核心能力培养模糊、交叉学科课程意识淡薄等现象。其制定了以核心技能为中心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刚刚起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从第一所高校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至今已过去十余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希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琪.数字媒体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4):5-8.
[摘 要]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有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也给高校数字出版编辑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新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应用型的高校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全媒体;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7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4- 03
1 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200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主要是以数字出版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每年向社会单位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全国各类数字出版编辑需求日益增多,保守估算也有600万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差距太大,人力资源供需极不平衡。高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加大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为全媒体更好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1.1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非常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尤为抢手,人才的缺乏现象严重,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纸介或者网络电子媒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从事数字出版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以后,高等教育出版学专业正在让日益紧迫的形势倒逼教学课程改革,出版专业类从人员也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或者充实扩展自己的实力。
1.2 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展不协调
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或者只学习了技术上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是仅有一些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真正能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人才很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从大出版的视角出发,仅局限于对书刊编辑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是能胜任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全能型编辑出版人才。如果再不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会出现出版行业在到处招聘人才,毕业生却在四处谋求工作。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统一的时候,毕业生就面临就业的困难。如今出版行业缺乏专业性的数字出版人才,现有的编辑出版类毕业生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遗憾。高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新的培养机制与就业策略,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有创新,能引领出版业潮流的先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培养问题。
2.1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据统计,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编辑出版业内就业的仅占51.9%。而从国内外出版企业用人标准来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更多需要有专业、多技能型的人才,就业岗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经济、法律、医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涉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合现代出版工作要求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事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从业人才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 行业倒逼高校转换教育培养理念
以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W习,而且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编辑出版行业的背景,而且要求毕业生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高校需要从培养模式上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分析和处理能力,重点培养擅长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策划、设计、编校等新媒体产业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 商业运作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在我国出版企业用人的趋势是从编辑出版专业向非编辑出版专业转变,在高学历人才的招聘中,出版企业偏向选择多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人才。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具有出版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策划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不能掌握出版工作的综合技能,就不能进行品牌建设及新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提升,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
3 构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途径
3.1 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
3.1.1 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培养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再者要改革教育办学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要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搭建多种支持平台,如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3.1.2 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编辑出版专业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现代化出版业的应用能力、数字编辑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等应用课程的设计,如:网络通信、信息处理、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管理学、有关法律法规等行业基本知识也必须具备,还应给学生设置三维动画创意技术、平面媒体电子排版等课程,学会多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技能。
3.1.3 师资队伍创新改革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就得有一批“技高一筹”的指导教师。目前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由于环境局限,难以讲授和再现出数字出版中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高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观摩考察的机会,同时可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3.2 数字出版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数字出版编辑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度对学生海量信息发掘能力、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不断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不断满足行业细分对人才的需求。
3.2.1 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双元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时代加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深系,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实践创新,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这些专业联合培养出版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数字出版策划、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营销及管理人才,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和就业更具特色和优势。
3.2.2 采取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制订产学研结合标准和规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力合作。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和实训平台,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出版项目的立项和参与项目运作过程,在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动数字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3 构建行业对话,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第一,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第二,争取出版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第三,采取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四,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与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到校作指导交流,多参加实践与教育培养交流访问,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数字出版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B目标,必须有超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高校在教育培养时首先要把创新的思维培养、方式方法、实践训练、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编辑出版人员要具备经济、法律、营销、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市场需求的视野去策划和设计能力,能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版物。
3.3.2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的策划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其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筹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可与信息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开展合作,这些专业的技术和实力可以为数字出版提供一定的技能。
4 结 语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朝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注重单一专业的出版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把握好行业发展动向,洞悉动态性、前瞻性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人才的历史重任,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技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的专业。最突出的应该是全国首家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是其中两个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认识现状来说,都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都在培养体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2008年开设以来,很早就提出了“技术-艺术”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1]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为了打破现在很多高校出现的教学极端技术化或极端艺术化现象,我们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习的课程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不同的课程相互支持,互为依托。不仅在整个四年学习中,我们还在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中找到关系,比如第四学期我们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那么我们相应的会开设数字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再比如我们会把二维动画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几门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课程安排在一学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单独的课程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比如图案设计,除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技法外,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图案作品或把传统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做数字化处理。再比如图像处理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教学,实现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思想。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技术-艺术”思维等,让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有一个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和思想基础。艺术类型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设计能力;技术类型的课程包括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基础、三维动画基础、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储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能;“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包括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数字插画、数字影视特效、UI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艺术素养为基础,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创作的能力;实践类型课程包括写生、采风、数字摄像、毕业设计创作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该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里的师资结构指的是在“技术-艺术”教学体系中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数量、知识能力构成、学历职称构成等。教师可以包括专业教学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也包括外聘的教师。根据高等院校艺术类及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们“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学术工程统一的建设思想的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结构构成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该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必须提升我们培养体系的“技术-艺术”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学习研究一般的“技术-艺术”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将一般理论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适合“技术-艺术”教学的师资结构,探索师资力量的恰当融合。
在师资结构中首先是教师数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划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须配备专业教室。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4为宜。其中生师比=普通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职教师数+兼职教师数/2。其次是学历和职称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艺术型、技术型、“技术-艺术”复合型教师的比例要合适,达到1:1:2比较适宜。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所谓“技术-艺术”作品教学指的是以“技术-艺术”思维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以作品创作为驱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完善学生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作品教学我们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典型模仿阶段、类型定位阶段、独立创作阶段、作品展示交流阶段、参赛阶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针对某种技术运用、某种效果表现、某种艺术风格展示而进行的学习阶段,和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写的对象改变了,摹写的方式不同了。类型定位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技术-艺术”作品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而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以这种风格类型为主开始自己的“技术-艺术”作品创作。每个阶段完成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展览供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然后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指的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教学不应闭门造车,应该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专业发展状况、作品创作要求等,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工程中,“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内容作品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岗,罗维亮. 技术-艺术思维[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工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改革
一、我国工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近几年,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动画专业如春笋般发展,很多工科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里,有着和专业院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创新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探寻出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工科院校发展动画专业的优势
(一)互联网给动画专业带来了新发展
自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后,己成为各类传统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第一个单列的动漫产业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表明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现代动漫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带给传统动画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样也带来了机遇。利用“互联网+”将网络技术与动画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以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事动漫行业生产的企业、团队、甚至个人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初创型的动画团队在互联网时代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动画专业对技术实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动画的制作必然会涉及美术、造型设计、音乐、计算机技术、光影物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领域。工科类院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较为成熟,技术层面上可以支持各类动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香港设计大师叶伟山谈当今设计思想时,提到设计师应当具备“以变应变”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动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思想。“以变”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市场、行业需求而做出的改变。“应变”则是应对互联网给动漫产业带来的变革。在网络媒体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招生生源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生,还文理兼收,学生高中的知识背景存在差异化。工科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各方面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学科背景的培养方案。使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动画行业的需求,顺应时展,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动漫高端人才。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动画专业的艺术性,又能展现出工科类院校的专业特长,培养出体现交叉学科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特色人才。
三、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一)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利用好广东工业大学良好的工科技术条件和齐全的专业设置,结合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顺应数字时代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服务广东本土产业是主要任务,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动画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使动画专业渐渐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省内国内一流示范性专业,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动漫人才。
(二)创新探索与大胆改革
1.迅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构建良好的学科基础。广东工业大学并不是动画专业创办最早的学校,相对于电影学院和专业艺术院校,其起点是比较晚的。广东工业大学于2006年开办动画专业,于2007年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短短三年的时间,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没有经历一些艺术院校在摸索阶段的“动画与新媒体”“多媒体动画”等等各种尝试性的设置,而是秉承了工科院校的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之间的融合性和交叉性,迅速构建了完整的专业体系,成为至今为止广东省高校中“动画和数字媒体”学科中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大学。其专业依托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和现有动画艺术设计的教学研究实践,有效地把基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形成打造品牌优势专业的良好基础。
2.依托工科技术优势,大胆进行专业整合。1919年现代设计教育之父格罗佩斯在德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强调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整合在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里,开创了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的先河。在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这三个专业,归属于三个不同的专业类。动画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设计学类,数字媒体技术则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的计算机专业类。一般的院校通常把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设置在同一个学院或系,数字媒体技术通常设在计算机系、信息系或机电系等纯工科的院系里面。美国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立的创新设计学院——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构建创新设计系,在这个体系里,就包括跨专业创新整合的课程。广东工业大学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于2015年将原来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果断的调整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学,统一管理。为跨专业融合的创新教学提供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同时更加符合动画、数字媒体的专业规律,而且与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指导导向完全一致。
3.整合三大优势资源,立足服务本土产业。广东工业大学一方面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香港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与具有软件开发优势的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整合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第二方面是将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整合为一体,第三方面是联合广东工业大学独资的华南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通过引进各国先进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漫设计与编程、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化其相关产业领域的运作及管理,重点服务于珠三角的动漫游戏产业和相关生产制造业,如服装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等。这个整合不仅引进了国际优势教育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平台,也突出了工科院校的优势特色。
(三)具体建设方案
1.有效建立并利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设计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具有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水平的团队带头人。
2.建设完成符合专业特色教学和科研的设计实验室;完成特色教师工作室,设计博物馆,动画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建设,营造一流设计创意及相关教学环境。相关设备到位并付诸教学及科研项目。
3.打造动画专业(艺术生源)、中印国际合作班(文理兼收生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性创新氛围,实现专业特长互补协作的整合教学机制。
4.联合华南设计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服务地方企业。引入广东省知名动漫企业,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与企业一起打造多方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广东地区的生产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动漫、游戏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文具、饰品等方面的产业升级服务。
5.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2+1+1培养模式,指的是 2年专业基础课程+1年工作室课程+1年企业实践;还有3+0.5+0.5培养模式,指的是3年专业课程+0.5年国际交换+0.5年项目实践。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对接。
四、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改革成效
(一)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必须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广东工业大学广泛开展与印度、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合作交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着重建立与印度软件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建立让师生与世界顶尖设计师能够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有效系统。教育家阿特尔巴赫认为高等教育要跨国化,从2005年起德国不莱梅大学每年为广东工业大学提供国际化师资,参与本科生教学与专业建设,联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整合国际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印度的软件开发优势对动画专业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让国际一流师资为我所用,提升教学与研究的品质与层次。
(二)整合企业资源,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让教学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 TAFE 体系和英国的“三明治”都能体现出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广东工业大学聘请企业精英和企业技术型人才到学校为学生们授课,特别是针对影视特效、动画特效、交互设计等技术类知识。整合地方政府资源,依托华南创新园动漫衍产生品的开发平台,拓展师生社会服务平台。
(三)跨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1.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文科和艺术类背景的学生需要学习C语言、脚本设计等技术类课程,理科学科背景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艺术设计的课程。2.毕业设计的跨专业合作。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开题,数字媒体技术的老师和学生在动画与数媒艺术的题目中选题,然后组合成艺术与技术的跨专业团队,每个团队同时配备技术与艺术背景的指导老师。3.跨专业工作坊。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跨专业工作坊,各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至2 016 年先后 2次举办的“岭南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工作坊,由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其工作坊的作品在南方日报展厅、YACA国际动漫展公开展出,并两次得到《南方日报》的报道。
(四)实现更高科技产业化的动画产品。依托工科背景,通过整合的课题设置强化学生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摄影室、录音室、交互实验室、3D虚拟实验室等实验室及高端设备提高学生设计实施能力,为动画专业服务。201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展示作品《魔板》,从作品的创新想法,造型设计,编程设计,交互等都是由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动画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合作完成。2015年学生创作的广府风俗增强现实(VR)系列漫画,获得广东省计算机大赛二等奖。
(五)优化产业对接模式。2+1+1培养模式与3+0.5+0.5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画与数字媒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工作室课程、项目课程、企业课程更好的与企业对接,实现无缝的良性对接。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与奥飞、深圳华强、腾讯、网易等广东省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项目,定向输出优秀毕业人才。
五、结论
在新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科强大的技术师资和硬软件设施,都成为动画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正好弥补了专业艺术院校在技术上的短板,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学生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动画专业的本质核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动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开了先锋先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成效显著,也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动画专业建设的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翔. 动漫产业背景下动漫专业教学思路与模式探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田少煦, 李陵. “艺术设计(装潢)”与“广告学”——相关专业整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装饰, 1999(3).
[3] 付百学,杨林,王兴彬.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视角,2012(18).
[4] 汪兰川,张娜,周思.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理论研究,2016(14).
[5] 葛蔓.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 宗传玉.对“大动漫”产业背景下工科类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设计教育, 2014(05).
【关键词】数字媒体产业 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1
数字媒体产业(the 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的设计和制作为中心,包括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也包括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是科技文化娱乐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中国的数字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基础比较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列为重点领域,数字媒体产业具有 “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科技部通过国家 “863计划”在动漫和网络游戏两个领域率先进行了布局,2005年5月13日以国科高发字(2005)150号文件批准北京、上海、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组建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职院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本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然后,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运用艺术思维进行对象策划与包装,动画、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具备良好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熟悉各类设计软件的工作界面,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第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多媒体等多门学科。数字媒体产业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艺术文化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手段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动手能力。(2)培养综合能力。(3)培养设计能力。 (4)培养研究能力,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的制作,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实践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需要出发,高职院校应在传统的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动画、设计、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2)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和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践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跟上市场发展行情,随着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践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数字媒体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践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实践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践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
5.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实践教学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80-01
目前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量猛增,该领域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大部分高校也已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是,实际社会中却出现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是该专业发展的新出路。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1.1创新性
创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是该专业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与教学质量,因此,在专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积极贯彻“创新性”原则,探究科学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职业定位,尊重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因材施教,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1.2以学生为本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构建自身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职业目标,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展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实践教学,彻底打破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
1.3系统性
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应积极贯彻系统性原则,将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建设充分结合,将实践改革作为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调配二者比例,保持专业体系的系统性。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性与职业性特定,积极构建实践教学新目标、新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可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50%左右,这对达成专业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建设实践教材。教材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依照实训教学大纲,集思广益,共同编写整体性、创新性、应用性的实训课程教材,并设计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树,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以及考核标准。另外,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必须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完善、实践技能高超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并将教师送入一线岗位锻炼,在实践锻炼中检验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积极聘请一线高级技术人员任职教学,并加强这部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力度,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2.2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校内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锻炼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数字视频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流媒体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数字动画实验室等,并积极购入实验室所需教学管理软件、专业软件以及专业图书资料,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另外,还需要积极调配、整合学校实训资源,更好地承担实验教学、实践锻炼、毕业设计、学生创新等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实现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充分对接的重要途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专业实践的重要目标。学校应积极聘请数字媒体企业中的技术专家,聘请其来学校指导、讲座,使学生迅速掌握多媒体技能;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定向培养、对口接收等方式,将毕业生分配到相关实训基地实习并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2.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考试评估方式并积极引入现代高新教育技术,是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一,结合数字媒体行业发展新要求,按照重实践、宽知识等原则,积极创新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吻合的教学新方法,例如,积极推广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创新性应用模拟训练法、实地考察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新模式。第二,充分利用教学新环境,积极开发网络学习资源与教学软件,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加强教学与竞赛的结合度,以竞赛为契机,集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并将学生作品直接拿去参加比赛。通过竞赛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传统“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促使考核方式多样化。例如,过程性评价与最终性评价相结合,实训操作与笔试成绩相结合,作业设计与报告相结合等方式。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将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实际技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专业教学模式必须按照一定原则,积极建设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环境,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多方面入手,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秀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05).
[2]李宣,秦丹.基于威客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
【关键词】数字出版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第五届中国数字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了《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近几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仅为213亿,到2010年,数字一跃达到1051.7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5倍;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1935.4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10倍。数字增长越来越多,而时间却越来越短。电子图书与手机出版势头正劲,悄然改变着国人的阅读与社交方式;网络游戏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改变着国人的娱乐与休闲方式。然而,数字出版强劲发展的背后,问题也逐渐显露,数字人才的培养滞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人才的缺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顺利发展的阻碍。
二、数字出版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完善和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我国从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以来,不少高校纷纷也加入到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中,甚至设立硕士、博士点,然而从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无法满足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数字出版时代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与传统的出版不同,传统出版对人才要求的是对出版整个流程的掌握,强调对出版知识的精与专。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主要围绕报纸、期刊、图书的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一整个出版流程,盈利模式较单一。而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多个产业链的融合,包括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等,这就使得数字出版成为多项技术与知识的融合。因此,数字出版对人才的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数字出版属于出版,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数字出版必然要懂得出版专业知识。2)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当前数字出版是在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背景下,对人才的文化及社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出版在我国又处在转型和发展的阶段,常常遭遇数字版权问题,懂得法律知识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进行数字出版交易。3)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能力。当前信息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良莠信息夹杂在一起,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与传统出版单一的纸质终端不同,数字出版涉及多个终端,包括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这也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具备创意思维,能够根据不同的终端的特点,策划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内容。4)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要求数字出版人才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能够用技术手段呈现和表现出版物内容。5)数字内容的经营与运作的能力。数字出版最终的目的是营销,了解整个市场,具备互联网推广与营销、跨媒体营销能力才能在数字出版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由上可知,数字出版时代要求懂得出版专业知识,有文化和法律背景,具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又能够宣传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数字出版时代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当前,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有两种形式:高校培养和在职培养。其中高校培养又分为高职培养、本科培养和硕博培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硕博培养侧重理论研究,从宏观上来把握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经营运作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本科培养目前大多重在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背景、数字媒体基本技术,了解数字媒体推广和营销的实干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不同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型人才。在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出版教育并未深入到博士层次,而是把数字出版视作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给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本科培养与硕博培养的目标,数字出版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则是培养了解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具有数字媒体技术并能够利用技术表现数字媒体特点的能力,且有一定创意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张完整的教育网,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不同类别的人才。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因为传统出版专业的特点,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分并不大,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技能一般也是通过课堂或者模拟的教学情境进行传授。而数字出版是一个实践技能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数字出版涉及的产业结构多,知识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而数字出版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都处于摸索阶段,以往的教育理念已难以跟上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数字出版时代,职业院校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再束缚于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再闭门造车,多与外界接触,与企业合作,培养顺应时展的数字出版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与应用,呈现出日渐壮大的发展趋势。在国务院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要配套文件中,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之一。这意味着对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政策,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又是多学科交叉性专业,贯穿着人类的生活、文化、传统、科技等社会要素,高职院校就要反复不断地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型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造性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就成了必然要求。其中,如何使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高也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无疑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而言,部分实践性课程依然采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存在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问题。
(一)学生基础与跨学科的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本专业所学软件居多、内容具有难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软件掌握后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运用所学软件进行设计,更加注重设计思维、创新思维进行设计作品或解决方案。然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艺术专业学生,学生在高中时文化理论基础掌握得不够牢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运用到数学和英语时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导致对学习软件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课下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不能够坚持完成等特点。
(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滞后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处于新媒体的时展下,其中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中提倡通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和任务进行综合性的项目化教学,运用形成协同合作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环节等依据数据的变化进行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分析、学生间的互动讲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专业理论基础上还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专业岗位的实际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课堂上只能依附以前的教材内容,无法根据自身经历项目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代脱轨,没有更新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产生代沟,无法形成共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产生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困难,学生想要学但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三)教学资源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专业教师常常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准备的巨大压力,因其更新速度快,其中必学软件在更新速度上更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从而与新媒体时代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和实力等限制,一些学校无法实时更新换代教学设备,也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期仍然需要进行相关岗前培训,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新鲜“血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特殊学科,体现在其作品的呈现方式为数字化的,在面向数字媒体相关的产业需求下,针对如: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师、虚拟现实、数字拍摄、数字视频编辑等相关的岗位技能需求,在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界面、影视、媒体等行业岗位,从事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化制作等工作,能够将基本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结合应用,同时,在设计时能够做到“有创意、通技术、强应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些教育方式上出现了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偏差,例如:在教育上只看中知识本身,而弱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应采取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复杂多样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标准,分层分类进行教学,注重个体差异,创新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应不断鼓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利用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手段让复杂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习兴趣高等特点自主开发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移动资源APP,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实质性突破。首先,利用移动APP的方便快捷、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等特点突破传统上信息传播的时空性。其次,利用移动APP的双向高效的交互性,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新时代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充分体现,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通过移动APP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将把知识点和技能点指导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已掌握和未解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能接收到更适合的知识技能,从而为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往往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培养。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要求专业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和思政教学理念,通过与时俱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行业标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力争做到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确保学生在掌握最新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实践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飞越数字媒体创作人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应具有敏锐力和洞察力。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内涵、又富有影响力的作品。但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与行业要求形成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通过德育教育进行弥补。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定期举办优秀作品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定期带领学生到所在的地区进行写生,熟悉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比赛,用作品生动讲述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充分利用学院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创作优秀的动画短片、微视频、动画角色设计等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四)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分享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意义在于更快捷、方便地使各项资源和经验得到共享。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就更加要具有敏锐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将与时俱进的知识点、典型案例、实践操作剖析等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APP,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以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接触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扩大知识面和获得教学资源的范围,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探索出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
[关键词] 跨学科 整合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人才培养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是20世纪诞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化艺术、智能CAD、计算机动画、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字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软件、数字娱乐等产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音乐、数字舞蹈、数字美术、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博物馆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后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后工业设计时代,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的边缘与交叉学科。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主要包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技术、设计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和产品设计,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产品等手段,从二维、三维、时空等角度进行表现。里面包含了各种信息的获取、组织、表征、设计、反馈等,是一个新兴的、复杂的研究领域。数字化的优点在于,它在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不易丢失信息,而且,存储的信息量很大。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就是指用数字的形式表达、传输、设计作品或者产品的形式,它由于采用了新的形式而具有新的特点。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是在我国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数字科技、艺术、设计高度融合、高度交叉的产物,需要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充分参与和协同工作,同时也要培养既具有很高的软件开发水平,又拥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时间还比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初具雏形。
因此,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创新性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的教育现状
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集中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等纷纷组建了跨学科中心。
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但是,在研究方面,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索:①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方法学的研究,研究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范畴、内涵、特点以及支撑学科等内容,为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②进一步开展艺术、设计的研究,探讨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形式;③进一步研究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智能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CAID&CD)技术、虚拟人技术、软计算技术等。
纵观国内各高校现有的在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思想、体制以及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思想不够解放,管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2.具有跨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尚未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在进行尝试,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3.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规范。目前,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校而异、因导师而异,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还不规范。
4.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一般来讲,导师很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而言,往往不是很理想。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不相吻合的方面。
5.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未形成。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需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3年审批成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博士点以及硕士点。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实验室、产品创新课题组等基地,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交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和开发设计力量,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人员三十余人,目前已形成了数字化艺术、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虚拟人与新媒体、虚拟设计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同时,该学科点依靠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和“网络与数字媒体”专业,不断吸收新的研究生人才,朝着世界前沿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图1所示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政策、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
(1)招生政策
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因此,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
目前,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
3.考核制度
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硬性层面和软性层面。
硬性层面主要针对论文进行要求。博士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必须进行严格要求。因此,本学科的学生既要达到学校、学科的要求,在学科认可的一级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被SCI、EI、SSCI等检索;同时,毕业论文也要达到导师认可的水平等。
在软性层面上,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3.设置导师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现在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并且可能只会注意到一家之说,而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4.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国内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画、漫画、游戏。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漫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在2005年6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国内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罗仕鉴 陈杭渝 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