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贸易概念

对外贸易概念

时间:2023-06-07 09:3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贸易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外贸易概念

第1篇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所谓商务英语指的是在职场生活当中所使用的英语,其内容主要是涉及商务活动的全部内容。从字面上看“商务英语”是由“商务”和“英语”两个词组成的,其中“英语”在其中仅占到了4成,可见“商务”在整个概念当中的重要性。商务英语首先应该是以英语基本功作为基础的,在提高英语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再去强调商务。学者戴尔将学习英语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诵阶段,第二阶段是习惯阶段,而商务英语正是处于习惯阶段之后才可以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

(二)对外贸易概念。所谓对外贸易指的是将我国做为主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对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也具有交易的本质特点,而商务英语的交易过程当中主要涉及到的商品的宣传、商品议价、相互信任的建立等等过程。对外贸易活动是不同国家和商人之间开展经济交流的活动,而在此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交流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语言,如果语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没有办法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对外贸易也就没有办法持续进行下去。英语在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当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所以商务英语的重要性也就不容置疑了,商务英语以其职业化、专业化在对外贸易当中充当着基本的交流和媒介的关键作用。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分析

(一)商务英语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语法的形式、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商务词汇、商务内涵。

(二)在英语的应用当中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性的,主要体现在了用词的简洁、规范、容易理解上,在商务英语当中常用词是商务英语首先选择的内容,它是保证语言通用性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各个国家能够达成共识的关键工具。

(三)商务英语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文体上都是非常的复杂和规范的,这点在商务合同上体现的是最为明显的。

(四)商务英语是以陈述事物做为根本的,所以在表达上更加的倾斜于明确和具体的表达方式,词语和句子的使用上更为注重直接的表达,做到了尽量的规避含糊语句的出现。

三、对外贸易当中商务英语发挥的作用

(一)在对外贸易当中使用商务英语利于新技术成果的获取和交流。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知识引来时代的时期,那么知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进行分析。假如在某一商品当中有着一定的科技精华及知识的凝聚,那么这些科技精华和知识凝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就会成为竞争的主要动力。在对外贸易的实施当中,贸易交流的双方一直在进行着信息、思想、语言的交流和传递,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新的技能。作为科技人员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自己所熟知的商务英语将我国的技术和科技精准的翻译给对方。同时产品在进行翻译之后,再经过不断的加工和完善之后,商务英语是能够及时的将完善后的信息进行表达的,这对于更好的了解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对于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学习,可以实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能够在借鉴的基础上将本国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最后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二)在对外交流当中,商务英语搭建起了各国之间交流的桥梁。英语作为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在各国的交流过程当中已经得到了很高程度的认可,并且其重要性已经被各国所认同。根据知名语言学家所进行的初略估计,在全球的范围内,除去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外,世界上还与超过十亿的人能够能熟练的进行英语的使用。再有,在各种商务活动当中、全球性的贸易活动当中有超过七成是利用英语来进行洽谈、沟通的。我们知道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一体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着,这就使得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当中所具有的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而普通英语因为其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已经没有办法和现在多元化的经济社会相适应,这时候兼具了创新和实用的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了。在以商务知识、商务背景作为基础的时候,当中的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商务英语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的,所以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当中既充当着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还充当着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其正确的使用可以有效的规避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误解,能够有效的维系贸易双方的关系。

(三)使用商务英语可以有效的减少在对外贸易当中出现的摩擦,保证经济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企业对国家市场的了解及对商品的了解都是商务英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同时商务英语也在对外营销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多数的商务活动和外贸洽谈所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同时英语也在电传、信件当中是主要的语言方式。在对外贸易的电传当中商务英语的正确使用要做到在所有的环节上用词的精确、要保证语句的严谨,商务英语的使用当中要尽量的保证术语的专业性和行话的专业性,要避免因为用语问题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说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外贸易双方之间的摩擦的,同时还能够对合作中的问题做到有效的处理,促进合作关系的达成。再有当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双方出现摩擦的时候,处理问题的律师就需要使用商务英语来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律师为了对双方国家的法律用词格式及习惯做到了解,是需要对各个国家的有关法律文件进行查阅的,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让本国在对外贸易当中的利益做到很好的保护,最后一点,商务英语还能够在国家谈判当中、合同签订的过程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是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生的,那么也就是说其是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

四、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对外贸易 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一、“互联网+”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产生“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的发展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要实现“互联网+”行动计划,需要将互联网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这就需要对互联网的数据、知识、计算不断进行创新,利用知识、技术对社会、经济进行改造。

二、“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对外贸易一般都要经过海关、国检、支付、退税等各个环节,在对外贸易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流通成本,不利于小型制造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造成影响。随着“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出现,解决小型制造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模式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互联网+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互联网+对外贸易”通俗来讲就是跨境电子商务,也就是外贸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发展的电子商户应用到对外贸易中,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利用电子化的方式进行进行会谈和成交,将商品利用跨境物流的方式进行运送,使国际商业交易活动顺利完成,能够将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效的降低。这种“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外贸易的流程不完善,我国很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接的订单都十分零散,使得对外贸易流程变得非常复杂,工作量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缺乏特色,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制造的商品都具有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很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提高竞争优势,盲目进行降价,造成不良竞争,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良好的跨境物流需要昂贵的费用,能够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但是会增加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如果选择价格低廉的跨境物流,会造成客户满意度降低,造成客户流失,跨境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大。

三、“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一)规范跨境电子商务流程

跨境电子商务的流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跨境电子商务交谈、交易、支付、物流、海关、退税等环节,我国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手段,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流程进行规范,结合每个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使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不断规范。相关部门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和互联网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竞争,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建立专业的监理部门,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进行监管,对违反市场规律,进行恶性竞争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给予相关的惩罚,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监理部门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监管,对一些违法企业进行打击,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质量不合格的商品进行对外贸易,完善“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离不开信息管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不断完善。要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高校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我国发展“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储备人才。

(三)提高“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安全性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在网上进行贸易,虽然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互联网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计算机很容易出现病毒感染、黑客侵袭等问题,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对“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的安全技术进行加强研究,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促进“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使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煜祺.“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发展分析[J].时代金融,2015

[2]孙婷婷.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研究综述[N].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第3篇

【关键词】出口企业 对外贸易风险 防范体系

加入WTO之后,尤其是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彻底放开,由审批制过渡到提案制,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企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总体上来看,由于对外贸易经验不足以及风险意识较差,我国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比较高的风险水平上。在鼓励国内各大小出口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对外贸易风险意识和对外贸风险管理水平,建立起对外贸易风险的控制机制和防范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对外贸易风险概念和分类

1、对外贸易风险的概念

所谓对外贸易风险,就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风险。具体地说,对外贸易风险是指在对外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对外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对外贸易风险的分类

对外贸易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交换活动,各种手续繁杂,牵涉面很广,涉及因素种类繁多。因此,易引发的风险也种类繁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在对外贸易中,买卖双方自接洽开始,经过报盘、还盘、确认、订约、履约几个过程。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危及履约,国际结算时因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诸如出口商所交单据与货物不符;进口商拒绝付款、拖欠货款,开行拒付货款、拖欠货款等,都是信用风险。

(2)单据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指合同条款本身内容给双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例如,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和商品的检验条款及法律条款容易因注重价和付款方法等而被忽视,它的漏洞一旦被买方利用,卖方的利益无从保障。同时,货物海运过程中各个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诸如提单欺诈、租船合同欺诈、海运保险欺诈及集装箱欺诈等的单据欺诈行为,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活动中,因未预料到的汇率或利率的突然变动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的经济损失或收益,一般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风险等。对外贸易货款的清偿多以外汇支付,而汇价依各国采取的汇兑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而定。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交易双方有一方要以外币计价,但由于外汇汇率不断变化,在信息不十分顺畅时,就会给交易的一方带来损失。

(4)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因素、社会因、贸易制度因素以及国际性危机因素等多种。

(5)工作环节风险。外贸出口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合同准备、交易磋商以及履约阶段,甚至履约后的索赔,都需要各环节工作人员与组织机构的协作沟通。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沟通欠缺,销售部门与银行部门的沟通欠缺,以及货代与客户的沟通欠缺等,都可能使出口遭遇工作环节出错的风险。

二、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及原因

1、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

根据国家商务部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水平。一项对1000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风险而利益受损的遭遇,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根据相关权威报道预测,中国迄今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以中恒集团为例,由于对外贸易风险,曾一度影响到公司利润达1563万余元。这些数字都反映了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水平是比较高的。许多企业因外贸风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艰难,有的甚至无法正常经营,直接影响我国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出口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这些企业经常遇到贸易伙伴表现欠佳,导致无法及时收汇,或由于市场汇率波动,储运风险或者国际风险,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本。同时,中国周边贸易合作国家,如俄罗斯、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老挝以及缅甸,国家风险级别都在四级以上,均属国家风险水平显著之列,中国的外贸出口一直处于高风险国家的包围圈中。

2、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原因

(1)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些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一心只想着开发市场,增加成交量,而对交易中潜伏的风险因素无暇顾及,对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有效认识和利用。更有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基本不开展国际贸易防范的教育,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不健全。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缺位,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很不健全。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无法对国际贸易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预警,出现风险也不够及时控制、处置,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面前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3)忽视系统全面的信息收集体制。在国际市场上,客商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支付货款或提交货物;甚至利用假单据、合同中的陷阱条款等方式蓄意欺诈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出口企业忽视对客户信息的系统管理,缺乏对对方经营状况、注册或商业登记等信息资料的全面收集和调查,从而遭遇对外贸易风险。

(4)缺乏专业的风险防范管理人才。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经验、管理水平、责任心等方面。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处于空缺状态,严重损害着外贸企业的利益,影响着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多。面对大量贸易风险的现实,我国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对企业而言,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的体系建设。

1、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1)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门并配备风险防范经理,无疑会大大提高出口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大型出口企业可成立风险防范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中小型出口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直接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外包”给风险防范管理咨询公司。

(2)建立客户信息调查体制。在外贸业务往来中,出口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体制,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特别是合同交易金额较大的,更应重视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主要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内容。对客户特别是主要客户,必须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档案管理,按照业务往来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2、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1)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人才素质较高,能够对对外贸易风险进行最大限度地管理与防范。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吸纳专业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弥补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缺乏,优化风险管理人才结构,使其以较高素质和能力,适应复杂多变外贸出口需求,会更有助于外贸出口企业的获利,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2)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采用安排进修、专家讲座、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对本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强化培训,通过专业的外贸知识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租船订舱、跟踪货款等诸多环节中,做到专业操作,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

(3)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对外贸易过程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掌握贸易流程中规避风险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3、加强政府协会的职能建设

(1)构建外贸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各种政策和信息是出口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成为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强化政策信息的服务功能,构建好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在快速传达国家最新外贸政策的同时,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2)积极推行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档次。当前,发达国家相继采用各种标准来构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要规避因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遵循国际惯例,实施品牌战略,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在合同签订、货物交付、货款结算等诸多环节中严格按照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才能防范对外贸易风险。

(3)加强组织机构的沟通合作和应对风险能力。商会、协会是企业的联合组织,应代表企业利益,替企业说话;政府从根本上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关注者和引导者。通过与各国家间的外交合作,各协会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交易流程动态等的变化,及时捕捉国外风险动态,及时调整对策或制定更符合形势发展的政策,为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出口环境,最大限度的维护出口企业利益。

四、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和我国出口贸易水平的加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引起国家和出口企业的愈加重视。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风险,有效规避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应根据市场和业务的发展与变化情况,不断进行风险识别和度量,把相关的策略、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抵御国际贸易风险以保证出口企业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扩大。

【参考文献】

[1] 甘建华:国际贸易中的提单风险防范[Z].宽达律师上海事务所,2007-05-01.

[2] 马媛:对外贸易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7(19).

[3] 吴建功:对外贸易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7(11).

[4] 娄锟:对外贸易风险探讨[J].现代商业,2007(3).

[5] 王雪:对外贸易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0).

[6] 吴建功、米家龙: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的机制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

[7] 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5).

[8] 刘宏宇、王伯仁: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几点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 易依存度 加工贸易 经济增长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成功的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加入WTO的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对外贸易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外部急剧变化,及时出台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贸易总额提升到了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外贸依存度也连年保持较高水平。本文意在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依存度走势,及应对措施。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了准确的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的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为分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其中,进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

计算公式如下:

出口依存度=一国(一定时期)出口总额/本国GDP(或GNP)

进口依存度=一国(一定时期)进口总额/本国GDP(或GNP)

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一国(一定时期)进出口总额/本国GDP(或GNP)

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则表明该国的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

二、2001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分析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远远高于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平均水平。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

2001——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统计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始终保持在50%左右,除了2001年,2002年,2009年,2012年以外,其余年份都超过50%,2006年甚至高达6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呈现出如下四大特点: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这可以说是从上述统计数据中看出来的最鲜明的特点。入世以来,除个别年份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外,其余年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均保持在50%以上。

第二,近两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从高点回落。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入世初期,经历了一个长达5年的快速增长期,然后从2006年的65%的高点开始回落,2012年在2011年基础上再度回落3.1个百分点,回到50%以下,为4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均有所回落)。

第三,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这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动与世界经济的变动是趋于一致的。如2008,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蔓延,使得中国对外出口的贸易伙伴经济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缩减,贸易依存度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动与世界经济的变动保持一致。

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在持续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迅速崛起为外贸大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这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其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升了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政府实施了较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速始终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再次,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资国,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上具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外贸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业。这必然导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升。

最后,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从国际大环境看,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而在全球经济受影响的2008,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可避免的有所回落,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贸易自身发展的需要奠定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的基本趋势。

三、对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变动趋势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持续高水平,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家庭当中,在国际市场中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强大的海外市场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解决了我国的就业、税收等问题。可以说,这种“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关系,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形成了共同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如此高水平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如果仍继续增长下去,必将会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持续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导致我国的外贸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飞速增长,世界其他各国,特别是众多的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纠纷和案件日益增多,如光伏产品、铁矿石频遭欧盟的反倾销调查。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外贸环境恶化,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受阻。

其次,持续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导致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严重。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8,2009两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这无疑是受到欧美国家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水平需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外力才能得以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程度降低。一旦我们的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或者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那么我国经济将很难保持现有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

再次,我国的进出口依存度的结构不合理。如果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解成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来看,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要高于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过高,如服装鞋帽行业和家电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口依存度过高,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对于资源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依赖,从长远看,必将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最后,在我国高水平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中,出口主要依赖加工贸易,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出口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小,在技术上对国际市场长期依赖,但出口获利少,只能赚取少量加工费用,导致我国的贸易福利水平低。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现在以及将来的一定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那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继续面临上述风险。由此可见,合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平稳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口、投资、消费,这三架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中,一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了出口这架马车,过于强调出口导向,而忽略了国内消费这架马车。我国人口众多且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潜在的消费量大,因而我国国内的消费潜力巨大。为此,我国应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必然选择。

第二,改变对贸易总额量上的追求,转而注重质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远非贸易强国。许多地方政府只注重贸易总额的增长,特别是出口额的增长,导致我国很多产品都是靠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企业获利很低,基本没有知识产权。为此,我们应该放弃单纯的以追求贸易总额增长作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作为核心,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第三,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加工贸易在名义上让我们看到了贸易顺差,出口额的增加,实则受益的还是外资企业。所以,我们在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逐步改变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我国应大力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的进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特别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当前,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这说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大力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我国经济将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外贸依存度或将进一步降低。

参考文献:

[1]经月美;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中国商贸;2011.05

[3]刑杰;合理控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商场现代化;2011.07

[4]殷功利;中国贸易顺差研究:结构、效应与可持续性;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5]项义军,杜春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第6篇

关键词:外贸依存;提高;风险

一、外贸依存的概念及我国外贸依存的特点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被称为“对外贸易依存率”或“对外贸易系数”,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即进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粗略地反映本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有着自身很明显的特征:一是变化走向不同,世界其它经济体包括欧美和日本等外贸依存一直很平稳,变化浮动较小,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却呈直线上升状态,而且浮动较大。虽然现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衡量外贸依存的标准,但根据库兹涅茨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和其经济总量有着负相关的关系,不论是欧美这些实力巨大的经济体还是一些小国都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理论,而我国却是一个反例,虽然经济规模早已跃居世界前三,而外贸依存依然高居不下,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很大调整的空间。

二、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我国外贸摩擦有着微观化、随机化的特点,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后,外贸摩擦方式向宏观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外贸摩擦的案例不断增多,并且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除了常规贸易领域外,还有服务、环境行业等等。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1年这十年间,国外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事件有700多起,大约每年有600多亿美元的商品牵涉其中,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着巨大影响。传统上,对外贸易摩擦不外乎关税和配额许可证问题,可是近几年主要有反倾销、补贴和技术壁垒等问题,造成新的贸易壁垒,也使我国的外贸环境变得异常严峻。

2.进口产品的高依存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产品和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依赖进口来解决这些产品的供给,而这些高科技产品及精密加工部件的进口尚存很大变数,比如这些货物的主要输出国发生巨大政治波动或战争,会给我国的进口贸易造成短期的空白阶段,可是这些货物又不能短期内自给,就会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3.高外贸依存度阻碍国内产业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输出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但这种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它的附加值比较低,不能和高科技产品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利润空间比较来看也差出许多,而且外贸依存的不断攀升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很大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未来要走的路还很艰巨。

4.出口市场的集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我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却很单一,出口对象也很固定,比如近几年美欧、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它们国内的需求和反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趋势。特别是美国,不断调整进口政策,甚至对我国个别企业进行了强硬的经济制裁,这些都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

三、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1.促进产业更新换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总额不断攀升,但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制定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外贸政策,让我国从一个传统上的贸易大国走向梦寐以求的贸易强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要不断盲目地追求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要注重贸易的质量,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政策来规范对外贸易的健康增长,转变增长模式,追求效益增长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不断提升我国外贸对经济的运行优化和控制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原动力,不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是如此,而对我国来说不外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向,国际市场现在也日趋饱和,而且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很不景气,必须把目光转回国内,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城乡差距,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最大程度地拉动国内市场的需要。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大,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部分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是随着世界范围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加之我国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就造成了我国只能把目光聚集在那些经过简单的再加工包含极低附加值的产品,长此以往,不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得不到质的飞跃,还会造成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出口业方面也是愈演愈烈,造成产品种类过于集中,营销渠道变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4.彻底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一方面,本着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企业将逐渐取消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多年出口的大格局,即提高高科技产品输出量,减少简单粗加工产品的出口总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保证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取消国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严格约束和规范国外企业的经营,防止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企业扰乱我国经济秩序的现象,或者造成盲目依赖国外企业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存在产品积压,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我国新近几年引入的国外投资中,用于高科技研发的比例不足四成,超过六成是以低成本的再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产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几乎到了饱和的境地,不符合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甚至还干扰到了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影响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5.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必须严格控制国内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数量,提高环保意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精密制造加工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并建立能源储备,维护我国的战略和国防安全,并努力寻求国外稳定的能源供应合作伙伴,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和健全能源保障政策和措施。

6.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业。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有着广阔的市场基础,必须大力推行和发展,不论欧美还是日本,它们经济的迅速崛起都离不开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只有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尽快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但必须制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良好的约束才能促进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检贵.中国贸易依存度过高了吗[J].财贸经济,2004(7).

第7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理论;综述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绿色壁垒增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得不对产业革命以来农产品产业发展道路进行重新审视,以寻找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从而对其实践进行启发及指导。

一、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尔摩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随后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思想,提倡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目前,世界各国对这种无污染的食品有其各自的称谓。在英语国家多数称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在芬兰、瑞典等英语国称为生态食品(Ecological Food),日本称为自然食品(Natural Food)等,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含义基本相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这种食品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据《英国百科全书》解释: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作物栽培系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1990年召开的有机农业国际会议对有机农业进行了概念上的统一,认为有机农业应该是“在维持和防治病虫害方通过加强自然过程和物质循环方式,对能源和物质消费适度,使环境不断向良性衡方向变化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有机农业生式生产的农产品被称作有机农产品,把有机农产品经过无污染加工而制成的食称为有机食品。而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定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标准进行生产,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除必须符合一般食品的营养标准外对产品原料地的生态环境标准,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外包装等严格的要求。本文界定的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包括有机食品。

二、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途径

1.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间贸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李嘉图则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差决定。所以,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世界大部分国家间的绿色食品贸易进行了解释,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因此国与国之间生产并加工后的绿色食品的差异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产业间的差异,比如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大多为产业间贸易。

2.以新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与H-O理论预测相悖,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克鲁格曼模型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各国之间建立在要素禀赋相近或相同基础上的贸易冲突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国企业在产业内生产和出口差异产品。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部分绿色食品贸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较高,相同绿色食品的交换体现了产业内的差异,比如日本、美国、欧盟等国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产业内贸易。

3.基于市场区域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关税同盟理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维纳的观点,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第二、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第三、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因此,关税同盟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职能: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则是差别待遇。关税同盟理论主要研究关税同盟形成后,关税体制的变更对国际贸易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静态效果主要指贸易创造效果、贸易转移效果和贸易扩大效果;动态效果主要表现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刺激投资,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等五个方面。

(2)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认为,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内部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因此,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即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这样就可以使竞争性贸易的不稳定性尽可能保持稳定,并促进这种稳定。

(3)大市场理论。以西托夫斯基和德纽为代表人物的大市场理论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把市场分割得狭小又缺乏弹性,使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能得以充分利用,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只有大市场才能为研究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市场具有技术、经济两方面的优势。

以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对中国-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之间发展绿色食品贸易具有指导作用。

三、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目标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禁止或限制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禁止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基因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世界农产品贸易应该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据“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贸易发展高层论坛”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市场是我国的20倍。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刘建明、苏珊珊以及彭红斌等认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的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之下实现对外贸易利益的增加。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如何应对绿色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5年),迟凤玲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2003年),李长江的《加强中国与东盟食品安全合作》(2008年)等等。

参考文献:

[1]梅洪常,邓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2]王松霈.西部大开发的绿色经济道路[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第8篇

    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综合,又称国际贸易值。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

    (3)贸易量: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2、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1)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

    3、国际贸易条件

第9篇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基本经济国情;服务贸易;加工贸易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性机遇,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2001年的入世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我国已经名副其实地从贸易小国迈向了世界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而不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基于此,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1.贸易大国的发展背景

对一国经济情况的分析,首先要从其所在环境着手,因势导利,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看,四大国际经贸发展新态势为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密集型、知识凝结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和主导力量。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手段的变化,曾以国为单位竞争的发达国家开始倾向于把区域贸易协定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参加竞争,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提升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在国际产业转移化下,发达国家在经过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向发展中国际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例如: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转移趋势;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现象增多;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投资日益多样化,主导着全球产业调整转移。

第四,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下的贸易摩擦出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全球贸易摩擦案例数目不断攀升,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延伸到技术密集型、资源型等其他产品,从反倾销扩展至各类贸易保护手段。

2.贸易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

基本经济国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阶段的基本概括,是一个国家制定经济现代化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化、摩擦多样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这一集发展中国家、贸易大国、WTO成员国和经济体制转型国为一身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的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和贸易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这一基本经济国情表现如下:

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据统计,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9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到6.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到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64万亿美元,刷新了年度历史记录,中国的对外贸易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第二,对外商品贸易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引导和推动外贸企业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先后实施了“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为贯彻这些战略,我国开始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具备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国内急需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

第三,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深化,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我国在经济开放中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广泛参与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拓宽市场范围。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的改善,“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不断增加。我国贸易伙伴已从1987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欧盟为主,周边国家和地区为辅的贸易市场格局。

第四,贸易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比例不断扩大。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虽有下降,但是总量仍在增长。

第五,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虽然我国逐渐重视和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投入力度,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服务贸易逆差也有所缓解,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服务贸易的比重仍然偏低。

第六,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的贸易经济国情是“大”而不“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只注重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保证、效率提高,“出口创汇”和“不遗余力扩大出口”成为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这种发展观直接导致了对外贸易种种问题的爆发,最终致使我国停留在贸易大国的界限上。

3.贸易强国的特征描述

“贸易强国”是与“贸易大国”相联系的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贸易强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贸易强国首先应该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二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考察当今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贸易强国,发现贸易强国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综合国力上,贸易强国经济高度发达,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和质量很高。

(2)在经济影响力上,贸易强国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其对外贸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世界贸易和资本的变化方向和趋势。

(3)在贸易主体上,贸易强国的外贸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能持续地用较低的成本销售更多、更好的商品。

(4)在国际分工上,贸易强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保持领先。

(5)在政府管理上,贸易强国的政府具有对对外贸易积极的、强有力的、灵活的宏观调控能力。

(6)在整体协调上,贸易强国有一套健全的、强有力的对外贸易服务保障系统。

(7)在贸易构成上,贸易强国有与货物贸易相对称的服务贸易,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8)在发展过程上,贸易强国的贸易发展是可持续、均衡的发展。

(9)在开放程度上,贸易强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平均关税率很低,市场开放范围大。

通过与世界贸易强国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与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不高;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而不是内资企业;我国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分布比较集中等等。

4.贸易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快速发展的廉价劳动力和以引进为基础的技术进步等要素基础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新的时期,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因此,为实现我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各个目标,我国必须在外贸发展上做出重大的战略性调整。

(1)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是指继续保持和扩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份额,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这些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植适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的新兴产业,发展高薪技术产品出口。此外,要尽量减少“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品的出口,鼓励出口环保节约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2)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政府应顺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提供政策支持,并通过完善管理规则,提升市场交易的可靠性,为服务业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等知识、技术密集行业的发展,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大力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主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培育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我国应加大政府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出国门,组建跨国公司,实行跨国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将富余劳动力转移过去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今天,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此外,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而壮大。

(5)大力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强化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树立质量和自主品牌才是赢得市场的永恒法宝的观念,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开发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自己的品牌。而政府要采取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谌曦.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路径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7(24):

248-249.

[2]毛群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基于我国外贸发展背景与现实的分析[J].价格月刊,2008(10):36-41.

第10篇

效率违约理论虽早已为我国学者所注意,并在各种论著中提及,但就其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应用却鲜见深入的分析。究其原因,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只有因违约带来的收益将超出己方以及他方履约的预期收益,并且针对预期收益的损害赔偿有限,使之在承担违约责任后仍有盈余,违约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所以对效率违约的选择适用须谨慎对待。

一、效率违约理论的提出与评述

正确理解和认识效率违约理论,是应用这一理论的前提。效率违约,又称“有效益的违约”,是美国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的一种违约理论。它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超出己方以及他方履约的预期收益。效率违约理论的价值在于把效益原则和经济分析方法从经济学领域引入合同法领域,既凸显了法律的效率价值,又弥补了单纯法律分析方法的不足。波斯纳曾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举例:甲厂与乙厂签订协议, 委托乙厂为之加工100,000 个小器件, 作为甲厂制造的某种机器的配件。在甲厂收到货物前, 其生产的机器在市场上出现滞销。甲厂立即通知乙厂解除合同, 并承认自己违约,但乙厂回信表示要继续履行合同。这些小器件除了安装在甲厂的机器上外, 别无他用。波斯纳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为避免资源的损失浪费, 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获得最佳配置, 法院应许可终止原合同的效力, 判决用损害赔偿的方式代替实际履行。该案例作为解释效率违约的典型案例,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社会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效应。在对外贸易交往中,贸易的双方或多方参与者都是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在买卖过程中严格遵守合约,达到各自的交易目的,实现共赢的交易结果是最理想的交易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变化、价格浮动、信息传递等因素不仅影响到交易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和选择,也常常导致客观情势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一方违约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引发的贸易纠纷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带来两败俱伤的不良后果。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引入效率违约理论,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后果。

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由于沿袭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多数贸易主体的观念中,"合同必须遵守"的认识根深蒂固,但我国《合同法》第110条却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其中的第(二)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对“效率违约”理论的借鉴与改造。尽管这一认识尚且未被学界一致认可,效率违约理论的形成及价值仍处于学界的争论和探讨阶段,并且对该理论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之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违约性质的案件不乏带有效率违约的影子,因此,对于这类案件的立法规制引入相关立法理念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必要和基础。深究效率违约理论的源起,波斯纳所分析的效率违约行为也确实包括了履行不经济的情况。

在对外贸易法律适用层面,对于相关问题在贸易参与国国内立法上能够得到统一才能够切实起到加强贸易交往的作用。应该说效率违约理论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和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均有体现,而我国在1999年出台的《合同法》中恰恰是借鉴了相关英美法系制度和理论,这对我国实施对外贸易政策是极为有利的。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守国内立法,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国际公约或其他国家的法律作为准据法来处理交易纠纷,在立法理念和制度构建层面的一致性可以减少纠纷的产生,利于纠纷的解决。

二、效率违约理论运用的法律与道德争议

事实上对效率违约理论的考量除了较为客观的实际损失赔偿数额难以精确计算之外,更多集中在效率违约行为与诚实信用原则相背离的道德评价方面,这和两大法系对该问题在探讨中产生分析的意见相一致:第一、违约行为在道德上是否应受谴责;第二、违约责任应体现为制裁功能还是补偿功能。讨论这两种分歧应加以考虑的基本前提是不以道德制约法律,不以法律干涉经济规律。效率违约行为是从经济学理论中得出的具有正当理由和现实价值的违约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违约行为。不经济的情况不仅仅是从微观角度上对交易参与者个体利益的考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社会资源也在坚持传统的强制实际履行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这种情况并不是违约方出于自身不道德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取舍:最终的结果是违约方只是选择了损失较小的方案来终结合同的履行,这是社会信用理念可以接受的情况。除此之外,关于违约责任的功能,不论是体现为制裁功能还是补偿功能,效率违约基本理论都要求对非违约方的实际损失和预期利益作出补偿,这就使非违约方实际上并没有遭受不经济的后果。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合同法》应该通过立法修改或者法律解释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地引入效率违约理论。

针对对外贸易实践中的问题,效率违约理论的反对者往往紧抓诚信道德问题不放。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对能够实际履行却选择违约的行为给予谴责,这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一般很难再客观、公正的分析具体违约行为的现实必要性。从效率违约的概念分析,该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正在于其之效率的受益范围不仅仅体现在主动违约的一方获益。

违约方在经过斟酌之后做出选择违约的决定来进行减损或者获利是无可厚非的,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生活的主体到底都还是以利己为出发点进行交易的。而在缜密的思考的过程中,一个合格的贸易主体是不会因一时利益的诱惑而不顾长远发展贸然选择违约的。并且信誉是市场主体参与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资本,轻易的丧失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甚至是遭受毁灭性的排挤,所以信誉是违约方必须考虑如何弥补的因素。经过对多方面影响的综合考虑,最终仍旧选择违约,必须是做好了全方位的应对准备,从而获取所谓最终的利益。

除此之外,违约方自身遭受的信用质疑几乎是攻击效率违约制度最有力的武器,如何能够说服对方接受一个追求效率的事实是违约方的工作重点。加之我国的传统理念始终对于实际履行的重视要大于替代履行,对于效率违约实际操作的阻碍也就更大了。分析这一弊端,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在将效率违约理论付诸实践时能够理性思考,以期克服由此带来的不利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结构 外贸依存度 政策调整 多元化

一、外贸依存度基本概念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以及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主要研究外贸的依存度对于宏观国民经济影响,采用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外贸总额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快速上升。2009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上年比有所下降,gdp虽然增长速度比前几年下降,但依然处于上升趋势,所以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9年出现相对大幅下降。但是无可否认的是,44%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表1. 我国2000——2010年外贸依存度数据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

三、贸易依存度过高的负面影响

高外贸依存度是一柄双刃剑。外贸依存度的增长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交换和分工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诸多外贸依存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从而甚至影响我国的经济决策能力。根据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贸易分工虽然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但是也固化了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单一地集中于制造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美国、日本、欧盟等贸易伙伴国内需求和对外政策的影响。例如,美国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以及特保案,针对我国劳动力和环境的蓝色和绿色贸易壁垒,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额,造成出口为主的产业纷纷转向内销,使国内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扭曲,并造成更多工人失业。

由于战略资源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国家安全收到威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许多战略资源的需求也逐年升高,当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对于资源的进口也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从原油的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支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发展的资源形成对国外的依赖,使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国,还威胁国家的政策自主性。

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会使得国内出口企业不断增加从而满足国际需求,从而改变国内的就业格局。生产和就业格局的改变,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增多,失业率上升,企业也不能第一时间雇佣到合适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受到影响。

四、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外贸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转变,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我国外贸是大而不强,虽然进出口规模大,但整体利益比较少。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政策来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程。

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 ,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国内资源,并协调地区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最优化。

[1]吴汉嵩.论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经贸论坛》2009;7

黄晖.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换 2009

肖海霞.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的利弊之所在

第12篇

1贸易安全概念解释及《国际贸易法》的缺陷

所谓的贸易安全,国际法意义上指的是当一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加强国际合作,牢固地控制或占有国内外市场,使本国产品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安全的国际贸易状态应该是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保证本国的经济不受到因别国经济波动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趋利避害,在遇到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高效地整合国内的资源,迅速扩大贸易份额,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的利益,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生存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贸易安全日益受到各国关注。影响国家贸易安全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国际市场参与度,也可理解为对外依存度,依存高或参与结构不合理等都会置于高风险环境中;二是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总体稳定,贸易安全风险相对较低;三是国家的贸易政策。正确的、连续性强的贸易政策有助于为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从而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国际贸易法》也不例外《。国际贸易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在平衡国际金融关系和国家间的贸易争端方面,国际贸易法的中立性和权威性作用便体现出来,它既能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得到有效协调,又能很大程度上遏制发达国家借助“天然”的主导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合法”的惩罚,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然而《,国际贸易法》由于面向的主体极为宽泛,适用的成员国的复杂性、特殊性极为明显,这些因素使国际贸易法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国际贸易法覆盖面广,涉及很多成员国,各国在社会经济和法律政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所以不可能完全做到综合考虑各国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法的制定;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法在执行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存在。贸易壁垒还没能完全消除,资产利益无法做到较为均衡的分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法》面临的缺陷和局限性使得国家间的贸易安全风险始终存在,且风险不断滋生和变换,但在目前的经济格局和修改完善《国际贸易法》的困难局面下,惟有充分吃透现有的法律条款来应对贸易壁垒造成的安全风险问题,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方向。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对外贸易安全不利因素

2.1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上升,并且呈现出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出口贸易依存度持续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以及与世界经济增长同步的显著特征。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上升甚至已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出口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经济大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十一五”时期平均高达65%,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现状来看仍有上升的趋势,而“十五”末我国外贸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虽下降到6.4%左右,但工业制成品大多数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高技术及其原料进口的比重不低,很多关键技术都依赖进口。在关键产业的进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高,机械设备特别是高技术设备50%以上依靠进口,民航飞机完全依靠进口,微电脑核心部分基本依赖进口。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数量扩张基础上,顺差来源国家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自身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波动的风险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变化等都对我国的贸易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2频繁的贸易壁垒近年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和欧盟基于国内就业形势的疲软和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萎靡不振原因,纷纷把矛头指向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限制从中国进口商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着滥用的现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3利用《国际贸易法》维护贸易安全的策略

维持国际贸易顺利、健康地进行是国际贸易法的根本宗旨和现实中的主要作用。其不仅具有国际贸易关系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起到规范国际贸易市场的作用。此外,国际贸易法还具有约束贸易双方使其行为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作用,国际贸记得这些作用通过对国际贸易争端进行调解和仲裁来实现。我国加入WTO已整整10年,在WTO营造的有利外贸环境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稳稳跃居世界第二位,且还处于快速上升势头,也可以说我国是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典范,因此加强而不是自我封闭与国际的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游戏规则和仍然受发达国家掣肘的《国际贸易法》,在积极调整自身内部产业结构,降低对外依存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国际贸易法》的研究,学会利用《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来维护自身的贸易安全。

3.1准确把握《国际贸易法》的发展动向并认真研习、熟练运用应当充分理解并认真履行WTO规则和对外贸易法的各项基本规程,在此基础上与国际贸易法结合,完善国内相关规定以及法律制度,为加强对国际经济新局势的适应能力而积极进行调整。此外,认真研习涉及对外贸易方面的国际法律,并学会如何运用,避免出现在遭遇壁垒站时无从应对的尴尬局面。如《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反补贴条例》《、反垄断法》《、反倾销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都是法律内容所涉及到的。通过上述法律,以多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保护,为国家贸易的安全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安全机制我国已是世界进出口贸易规模第二位的国家,与世界上绝大对数国家建立的贸易关系,因此我们应利用自身的国际贸易地位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安全方面的机制制定,有助于维护提升自身和发展中国家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和发言权。参与制定一套同WTO经贸协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于贸易、投资、市场、竞争等经济行为的政策体系,从而规范国际贸易活动行为,保持国际贸易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有关优惠条款的,并通过立法形式将其确定下来;还必须加强对政策中的保护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理解和恰当运用,把竞争维持在我国企业有能力应对的范围内,保障国内企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对外贸易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