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收账款分析论文

应收账款分析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收账款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收账款分析论文

第1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课题性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设计学职号称教师专业班级单科研位教学√生产其他

论文√

课题来源

浅谈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进度安排、预

期结果、参考文献等)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在竟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企业正确运用赊销,切实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多,成本等费用的偏高,信用水平的偏低使得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加剧,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企业亏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所以可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维护投资者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我国的研究现状,企业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本论文研究目的就是对企业应收帐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2、研究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商业信用的国度扩展,导致大中小各种企业的应收帐款比例不断增大,当前国内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重视程度和力度不够,相关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规范,导致应收帐款质量低下,回收程度偏低,而应收帐款的增加和质量的降低必然导致其中一部分应收帐款的呆帐坏帐的产生,这些应收帐款的沉淀,使企业资产实际质量降低,严惩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转和经济的正常运行。作为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收帐款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分析应收帐款的管理方法和及其不足之处的改善方法,这些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对于我国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二、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于应收账款的相关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其信用控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因此,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也相对比较容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西方学术界对传统意义上应收账款的控制研究,逐渐转向对应收账款后期的证券化和保理业务的研究。1.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研究成果。Zweig认为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降低风险、多样化资产组

合的手段,增加了一种融资工具。Schwarcz指出,资产证券化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证券化引致的交易成本节省远远高于其它融资工具。他还认为发起人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报酬率小于其它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因而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有成本效率的融资工具。2.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研究成果。BenJ.Sopranzetti(1998)教授从企业的融资的角度探讨了应收账款保理的问题。由于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减少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是具有一定信用的资产,那么可以通过信用评估,与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鉴定协议,把应收账款作为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从而达到投资融资的经济活动的目的。LannyLatham(2004)应收账款是各种企业拥有的一项很常见且非常重要的资产,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用资源、损益情况、现金流量。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要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客户资信调查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观点,并对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Jamesc.Van.Horne(2003)教授认为整体经济环境和公司的信贷政策是影响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整体经济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信贷政策的变量包括交易账户的质量、贷款期限的长短、现金折扣、季节性延迟付款、收款程序等。企业通过改变这些变量必然导致额外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产生的机会成本。管理应收账款实际上转化为了对额外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投资所要求的收益进行评估,只有两者相等时,应收账款所产生的收益才是最大化的。国内研究现状: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导致国内对应收账款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企业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中,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比较淡漠,管理方式比较单一,所以我国的应收账款研究还在起步成型阶段。1.关于应收账款的现状研究吴蓬生、张维迎、李恩柱、闫培金等学者从我国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出发,努力的从全方位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这其中学者们最初的观点看上去并不能完整的构成一个体系,但是仍具借鉴意义。2.关于应收账款法律方面的研究吴蓬生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把应收账款看作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一种契约,解决手段(远期的应收账款)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他对不良债权涉及的许多缘学科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并做出回答。3.关于应收账款从博弈角度的相关研究应收账款是以信用为基础才得以存在,其价值的实现程度由当事人双方的博弈决定,张维迎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信用制度,进行信用调查、信息跟踪,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道关,进行控制管理。4.应收账款风险研究李恩柱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对应收账款对企业产生的分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对策进行了研究,以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陈英新从风险的角度指出:应收账款的风险是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了赊账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

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我国还很难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国企业只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应收账款系统化的管理知识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三、研究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原因分析,并运多种措施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一、企业应收账款的概述(一)应收账款的概念(二)应收账款的范围(三)应收账款的确认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应收账款拖欠严重,企业面临信用危机(二)应收账款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三)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总成本三、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产物(二)实现销售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差所致(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四)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五)企业防范风险意识薄弱(六)外界市场环境复杂四、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一)全面核算应收帐款的成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三)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四)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五)以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来降低风险(六)提高人员素质(七)应收帐款的控制结论四、进度安排1、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2012-9-8至2012-9-262、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实习期间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2012-9-27至2012-10-113、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0-12至2012-11-24、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1-3至2012-11-155、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1-16至2012-11-29

五、预期结果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及时收回关系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否正常周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六、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2]杨金观:《中级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杜英:《财务会计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姚铁梅:《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财会通讯》、,2004。[5]潘荣良:《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财会月刊》、,2004。[6]袁秀兰;《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会计之友》2005。、[7]王霞等:《如何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财会研究》、,2006。[8]黄艳华;《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账款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其实质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形成的产物。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安全、有效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

(一)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较大比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风险,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普遍现象。应收账款的逾期甚至成为坏账通常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且限制企业现金的流通、阻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二)企业应收账款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截至2009年8月的应收账款为3,5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63%。这些状况已严重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极不利于企业的继续发展,因此应收账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经营理财的意识和观念。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对现有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调度,致使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并且也不积极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去清理应收账款,造成大量资金长期滞留在外,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 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一)买方市场是应收账款存在的前提

由于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风险,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利用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赊销来促进销售。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越大,其承受坏账损失的风险就会越高。虽然赊销可以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但因为赊销而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高昂的资金成本是企业所始料未及的。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企业缺乏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有些企业缺乏应收账款管理规章制度,或者虽然建立了相应制度,但却并不照章办事,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沟通,销售与核算环节脱离,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其次风险,企业销售激励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只将销售人员的工资与销售工作量挂钩,而并未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量,只关心销售量的高低,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再次,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对销售人员追求个人业绩产生的应收账款,企业没有建立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回,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不细致

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滞后。应收账款发生后并没有做任何管理,只是让其挂在账上,未对其收现能力进行分析,只有发现应收账款已经逾期时风险,才被动地催收,结果导致了应收账款越积越多,最终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威胁。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决策者风险意识

企业决策者应该增强对应收账款风险性的意识,尽量将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决策者在制定销售政策时,不应该盲目追求销量的最大化,要考虑到应收账款所带来的成本、费用及其风险性,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和激励体制,以避免或减少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大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1、加强产品市场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首先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及时开发研制新产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风险,使生产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服务水平。另外,企业应有目的地选择客户,选择那些信用品质好,赖账可能性小的客户,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成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实现设备现代化和产品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精、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通过工艺设计、产品性能、产品寿命、销售技术、服务的提供等方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量。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风险,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建立合理的信用政策,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信用部门,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集中保存并及时更新客户信息,资料应该包括企业与主要客户交往的历史资料,主要有客户的基本信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公布的一些信用等级、营业执照复印件、信用调查报告、合同或订单、付款记录及往来信函等。

2、制定严格统一的信用政策。在企业内部从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款政策三方面制定信用政策。在信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信用等级对客户执行不同的信用标准;同时,要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对其的信用额度,从动态上保持信用政策执行的一贯性。

3、建立信用管理人员的奖惩激励制度,通过赊销责任制或者销售收款责任制的方式 将销售和信用部门的信用管理职能统一起来。

(四) 强化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企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合同管理,对客户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了解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风险,目前尚欠款数额、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用户付款的时间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2、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客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是实现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增强企业经营活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把应收账款的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的工作来抓,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志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初探财会研究2009年第9期

2.王芝杨企业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经济论坛2009年第13期

3.张海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国总会计师2009年2月刊

第3篇

关键词:资金链断裂 应收应付项目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引言

资金是企业整体运营的“血液”,企业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资金链断裂将会使企业的生产、营销等各项工作中断。2004年银行紧缩德隆系贷款,导致了德隆系“老三股”湘火炬(000549)、合金投资(000633)、新疆屯河(600737)出现资金链问题,一个拥有177个子公司、58000员工、年纳税额高达20亿的集团公司轰然倒下。2005年南方高科资金链断裂,对我国国产手机的生产企业给予沉重打击。自2010年之后,非上市的民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事件频繁发生,温州、杭州、鄂尔多斯、郑州等多个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老板“跑路逃离”甚至跳楼自杀的。资金链断裂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找到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并提前加以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很多,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相互拖欠款项,形成了大量的应收应付款项,导致一个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带动相关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这是当前在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面积出现资金链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是否成立有待理论研究的检验。

二、文献综述

(一)单变量预警分析方法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开展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之后美国财务专家威廉·比弗(William Beaver)于1966年建立了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1968年美国《会计评论》首次发表了关于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报告,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债务保障率,其在公司破产的前一年的预测准确率可达90%,其次是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我国学者吴世农、卢贤义(2001)也是应用单变量判定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模型,他们经过研究得出第一年的误判率分别为:净资产报酬率为9.35%;负债比例为24.46%;营运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为21.58%;;资产周转率为29.50%。

(二)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Edward I. Altman(1968)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法(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得出Z系列模型。这个模型在财务风险判别研究领域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Erik M.Vermeulen等(1998)运用多因素预测模型(Multi-factor model)建立了条件失败预警模型。该模型与通常的预警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认为破产取决于企业外部风险因素值而不是取决于一系列“内部的”财务比率。而且,该模型不仅仅把企业分类,还模拟外部风险因素(通过敏感性)对企业现金流产生过程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神经网络在财务失败预警方面开展了研究,诸如Odom及Sharda(1990)运用与Altman(1968)Z-Score模型中相同的5个财务比率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财务预警模型。基于一些学者运用神经网络在财务失败预警方面开展的研究,我国学者杨保安等(2001)、端木正(2004)、刘洪等(2004)运用前向三层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李晓峰等(2004)运用粗糙集(Rough)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建立的Rough-ANN模型等等。刘洪等(2004)学者运用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得到的估计样本精确度达到95.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在判定财务风险方面要优于MDA模型和Logist模型。董妍慧(2008)利用LVQ神经网络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选定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选择五类重要的财务指标,以Matlab7.0为平台,证明了LVQ神经网络可以成功的应用在财务危机预警实践中。Logit预警模型又称Logistic回归模型,是比利时学者P.F.Verhulst(1838)首次提出的。但最早采用该模型来研究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Ohlson(1980)。张扬(2005)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比较了适用于高新技术行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两个行业的Logit回归财务预警模型,两个行业的财务指标选择是相同的,得出的预测结果并不相同,财务失败概率的计算模型也不同,但是预测的效果都是不错的。李晓奇(2011)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财务危机预测模型,选取2009年ST公司104家和相同数量的对照组公司,设定财务危机发生点为T,利用样本中T-1,T-2,T-3年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9个具有显著性的指标作为模型自变量,得到回归准确率为84.62%,80.29%,71.63%。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聚龙首先提出并创立的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其实质是求各个方案与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由关联系数得到关联度,再按照关联度排序来确定关联程度。因为灰色理论融合了多个学科和理论体系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运用较少数量的已知信息去揭示系统的规律。灰色模型建模时对数据的数量要求比较低,并且不必知道原始数据分布的特征,通过有限次的处理便可转化为有规则的序列,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变化规律。灰色关联分析对样本数据的时间区间要求也不是很高,而且计算量比较小,预测精度比较高。这些特点均适合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样本。

(二)指标体系建立和因变量确定 目前国内针对应收应付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销售,基本上都是应收账款的管理、质押以及风险管理等。针对应收应付项目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更少。信用销售形成应收账款,在对方就形成应付账款。这部分被对方占用的资产,虽然本企业拥有债权,但事实上无法支配,企业不能使用这部分资金。一旦对方不能按期偿还这部分资金,就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困难,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主要有以下可能:(1)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例过大,造成企业资金链危机。应收项目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这些资金虽然属于企业的资产,但是被其他企业或个人占用,并不能够为企业随意支配。应收项目总体主要由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组成。流动资产项目可以区分为货币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很强,可以称为货币性资产。其他的流动资产项目的变现能力要弱一些,可以称为经营性资产。应收项目正是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构成项目。相对而言变现能力弱,但占有较大比重,如果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过大,就会对企业的短期资金造成很大的压力,很可能面对短期债务而措手不及,所以应收应付项目占流动资产比率也是衡量应收项目对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的重要指标。(2)赊账销售过度,应收账款过多,回收率低。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大量赊销商品,形成了应收账款。如果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企业资金可以良性循环;如果不能及时收回,造成大量资金占压,甚至形成坏账,使企业资金短缺,严重的话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失败。利用信用销售而扩大销售额存在很多问题,一味追求提高销售额,就会给回款造成压力,回款不及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就会给生产、经营等环节造成影响,影响企业的资金链。衡量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通常采用应收账款回收率指标。(3)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太慢,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应收账款都比较重要,在应收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是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企业不但要控制好应收账款的规模,也要控制好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比较严峻的,一般企业都会采取放慢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会有很多企业因为应收账款问题而导致企业资金链吃紧,甚至断裂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衡量企业对资金链影响的重要指标。(4)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快。应付项目是指企业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付账款是应付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应付项目对企业资金链影响的重要科目。应付账款是企业可以临时占用供应商企业的资金,如果应付账款的周转速度慢,就意味着企业占用供应商企业的资金周期长,对于企业的资金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5)企业整体债务过高。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整体债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用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一般企业在初创期间,运营资金多来自于股东的投资,但是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有资金已经不足以满足其快速扩张的速度,负债将成为维持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负债与权益资金相比较,不但需要在借款到期时偿还,而且还要支付借款产生的利息。如果企业发展战略安排的不合理,一味大量外债支持企业扩张,却没有及时现金流回笼去清偿到期的债务,就会让企业陷入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甚至资不抵债而被迫破产清算。所以,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重要指标。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的问题是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而因变量应该如何设定呢?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揭示应收应付项目的财务指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而资金链断裂并不是一个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在对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可以将参考序列的数值初始化在1和0之间,也就是把本文通过分析选取的五个财务预警指标即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例、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数据序列初始化到1和0之间。这些财务预警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企业资金链断裂趋势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应收应付项目占流动资产比例越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大,也就是规范化后的指标值越接近于1,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大,1就是资金链断裂风险的极差值,灰色关联度主要是寻求各影响因素与理想参考指标的关联系数,因此将模型的因变量定为1是比较合适的。资产负债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都是与资金链断裂风险同向变化的,比例数值越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回收率的变化趋势是与资金链断裂风险相反的,比例数值越小,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大。可以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将其变化方向调整为与资金链断裂关系变化方向相同。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国内外学术界在做财务困境、财务失败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时采用的样本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ST公司与非ST公司在财务状况方面显著的差异性,通过设计实验组(被ST上市公司)与对照组(非ST上市公司),对比其各项指标分析其对于被ST事项的影响程度。但是,本文研究的是资金链断裂问题,选择ST公司作为样本合适吗?ST公司一般都是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而被特殊处理的企业,公司连续亏损但还没有达到退市的地步。虽然有些企业亏损但是不一定资金链断裂,有的企业还是能够正常运营的。针对于资金链断裂而言把退市企业作为样本更合适,退市是上市公司由于未满易所有关财务等其他上市标准而终止上市的情形,既由一家上市公司变为非上市公司。正常经营的上市企业,没有愿意被特殊处理而退市的,如果是财务原因导致的,肯定是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资金链断裂,企业使用各种可能办法都难以弥补这个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上市企业才被迫接受退市的处罚。因此将退市企业作为资金链断裂的样本企业是比较准确的。选择中国A股退市的42家企业作为本文的样本企业。本文所选择的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利用历史财务数据对企业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判断,所以在样本数据的时间选择上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采用了距今最近可获得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主要选取退市的企业在退市之前被ST之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财务数据,作为资金链断裂状态时的样本数据。之所以要分别推三年,而不在同一年选取,是为了达到退市前的财务预警目的,也是为了消除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而可能导致缺乏可比性,而且选择前三年的数据来进行预测更为全面。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在进行分析时,剔除了没有数据的指标和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等指标。按照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计算步骤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新的数据矩阵。邓氏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对变量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可有多种方法,例如通过区间值化处理可以使得每个原始数据变换成为在0和1之间的规范数据,并且可以使原始数据接近或者等于1时为理想状态,接近或者等于D时为偏离理想状态最远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参考序列数据和影响因素的数据处置在1和0之间。经过这样的原始数据处理,数据虽然量纲缩小了,但并不改变原始序列的性质和顺序。根据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分辨系数的确定 分辨系数的确定要根据观测序列的情况,当观测序列数据差距比较大,而且出现奇异值,变异系数应取较小值,离散掉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当观测序列数据差距比较小,而且变化比较平稳时,变异系数应取较大值,充分体现其整体性、规范性。分辨系数ρ在(0,1)内取值。对于ρ的取值一般根据经验取值0.5,但是这样处理降低了模型的准确性。因为分辨系数的取值大小,直接决定着对关联度的贡献大小。ρ的取值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应该根据数据序列的性质,分析计算出ρ的正确取值。本文在对ρ值的选取过程,将根据数据的变化而赋予ρ值动态的取值范围。针对公式中用到的分辨系数ρ,使用上文的计算方法,得到ρ的取值范围表格如表(1)所示。

(三)关联度计算与排序 通过对样本公司退市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资产负债率、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五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灰色关联度。关联度值如表(2)所示。通过对样本企业退市前三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有两个指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联度数值很高,分别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也就是说这两个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联性很强。每一年中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关联度数值要高于其他财务指标,而且数值差距很大;其次是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数值也偏高于其他三个财务指标,数值的差距较大;应收账款回收率、资产负债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之间差距较小,而且关联度数值也相对较低。观察每个指标的三个年度的关联度数值,发现每个指标的关联度数值变化较小,根据每年的财务数据得出的关联度数值都是非常接近的。本文实证研究通过选取退市企业在退市前,被ST之后三年的财务数据分别计算关联度数值,充分证明了灰色关联度计算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个结果也充分肯定了本文研究得出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将这五个财务指标三年的关联度值排序,再把三年的排序加总,得到三年排序的合计值,按照合计值由小到大排列顺序,得到最终的排列顺序,结果如表(3)。通过样本数据关联度排序计算结果列表可以看出每个指标对资金链断裂影响的排列顺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应收账款回收率≥资产负债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对于灰色关联度方法排列的顺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最为紧密,对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影响是最强的。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比较应收应付项目中包含的每个财务科目,应收账款是其中最重要的,讨论信用销售所引起的应收应付项目管理问题,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衡量应收账款对企业资金链影响的重要指标。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越快,给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就越小。在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都很高,如果周转速度太慢,将大大降低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企业的营业周期。很多企业都制定了有效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务指标衡量体系,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并在由应收账款引起的资金吃紧与获利之间权衡利弊。由本文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很紧密,控制好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是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2)应收项目指标中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也很紧密,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影响也很强。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对企业资金的大量占用是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流动资产是维系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资金。应收项目的款项虽是企业的资产,但企业却不能支配,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过高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大量被企业不能控制的、应收款项占用,企业经营活动资金紧张。流动资产也是企业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如果流动资产大量被企业不能控制的、表现能力不确定的应收款项占用,会带来支付和还债困难,也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实证检验结果将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排在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的第二位,也是可以解释的、与实际情况相符的。(3)应收账款回收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相对前两个指标较弱,应收账款回收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营业收入收回情况。首先,说明资金的回收时间长,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困难和资金压力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其次,如果回收率低,长期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公司只有账面的收入,却没有实质的现金流入。而且如果长时间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变成坏账,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现金损失,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所以企业也应该予以重视。(4)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相对较弱。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整体偿债能力的财务判定指标。很多企业盲目扩张,过分依赖举借外债来充实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这就给企业埋下了隐患,经营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将会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从企业整体来看,资金缺口可以从三个部分来考虑,即经营资金缺口、长期投资资金缺口和还债资金缺口。前两个部分的资金缺口影响的是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但并不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而还债资金出现缺口对企业而言是十分严重的,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措施,这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虽然实证检验结果资产负债率对资金链断裂的警示能力较弱,但是也是衡量企业整体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5)应付账款周转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于其他指标相比较最弱,应付账款本身是衡量企业占用其他企业资金的指标,对于企业而言,远远不及应收账款对企业的资金链影响程度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五、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国内外针对应收应付项目与企业资金链断裂关系的研究文献非常少,而由于应收应付项目异常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的案例很多,首次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总结了资金链断裂、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和模型,并且对各个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了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灰色理论虽然已比较完善、应用广泛,但将其应用到财务风险预警领域问题研究的文献也几乎没有。本文在新方法应用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研究结果还表明,与资金链断裂最为相关的财务指标依次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项目占流动资产比、应收账款回收率、资产负债率、应付账款周转率。排序结果表明: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中,影响营业周期的资产周转速度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流动资产的可控性和可变现性;再次是销售货款等回收情况;企业整体偿债能力和应付账款的周转情况与资金链的断裂的关系相对较弱。(4)检验结果表明,应收应付项目中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应收项目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例这两个财务指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系度很强,特别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表明企业应收应付项目中的这两个指标与企业资金链断裂存在着关联性,可以对企业资金链断裂起到风险预警作用。并且,通过三年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财务指标各年份的关联度数值稳定,证明了方法的适用性和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睿:《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其监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徐乙寒:《郑百文信用销售失败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4]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8期。

[5]严瑾孟:《具有新型预测能力的财务困境模型研究——Logistic模型的加权极大似然法》,《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段小存等:《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述评》,《经济师》2008年第7期。

[7]张祥等:《财务预警模型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董妍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张扬:《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统计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0]李晓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Logistic模型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崔玉卫:《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计算改进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12]尹苏红:《企业应付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年第35期。

[13]王成武等:《浅谈企业偿债能力评价常见指标的综合性分析》,《青海金融》2005年第7期。

[14]王小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5]东亚斌等:《灰色关联度分辨系数的一种新的确定方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Carey M.,Credit Risk in Private Debt Portfolio,Journal of Finance,1998.

[17]Amir F,Atiya, Bankruptcy Prediction for Credit Risk Using Neural Network: A survey and New Result, IEEE TRANSA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1.

第4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内涵与思路

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对企业正常 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做好财务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是企业因赊销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债权,是流动资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在未来管理环节中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讨论,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综合管理效果。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内涵

(一)应收账款的概念分析

所谓应收账款,就是企业在日常的销售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向购买者收取而暂时未获得资金的款项,也可能是因向购买者提供商业信誉而被占用的资金。在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应收账款更多的被认为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或提供服务环节中应该获取的收益,而在未来的收款环节中,这笔资金会以资金流入的方式转化为企业的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项目会直接占用企业正常的流动资产重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部分资产不能直接进入企业正常的资产环节,导致其在占有期内不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利润。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

对企业正常的资金管理行为而言,应收账款属于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应收账款来维护自身的市场竞争环节中的优势,也能提供应收账款维护原有的客户群体,达到提高效果、保证市场份额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希望自身能时刻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周转资金数量不足、坏账风险等。基于此,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其管理行为的主要目标体现在以下几点:保证账款回收的及时性。账款回收在应收账款管理中要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应该得到所有工作人员的重视,并通过及时回收资金,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重视逾期账款的催收与管理。在管理环节中,需要根据逾期应收账款的性质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保证能高效率的收回逾期款,切忌采取“一网打尽”的方式。

二、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对企业而言,其信用政策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整个管理环节中要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作为起始点。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先对本企业与相对应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在充分了解合作双方的社会声誉、负债情况、市场盈利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评价,并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现金折扣等内容。对相关人员而言,适当的延长信用周期,有利于增加销售额,会直接促进企业的生产。但与此同时,企业需要承担坏账的风险。为切实保证企业效益,若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风险,则可以实施积极的信用政策,通过适当延期来保证企业效益,反之要实施消极的信用政策。

2、重视履约保障建设

履约保障是应收款管理项目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新客户与潜在客户群体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当前常见的履约保障分为抵押、定金、质押等方法,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重视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1、重视日常管理

在事中管理环节中,要重视基础记录,详细记录客户的付款行为,包括付款日期,具体款数等,并根据客户付款情况及时变更客户的信用等级。同时,要不定期审查客户的赊款数量,检查其所赊欠的款数是否超过的信用额度,若超过信用额度,需要及时向企业反馈预警信息,降低企业坏账分析。最后,要全方面分析客户的信用期限债务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密切监视客户到期债务变化情况,若在规定期间内,客户债务没有减少,则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建立坏账风险控制制度

对企业而言,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坏账风险,若不能及时的预防该风险,则会对企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针对这一要求,企业需要遵守稳健的原则,及时建立弥补坏账补偿制度,降低坏账风险对企业运行的影响。

(三)重视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1、对应收账款项目进行跟踪评价

对企业而言,一旦出现了应收账款项目,赊销企业就应积极考虑如何按时足额收回欠款而非消极等待对方付款。而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重视对该项目的管理,并指派专业人员全程管理该项目,时刻监督应收账款的运行状态,并制作应收账款项目运行报表,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时刻掌握应收账款变化情况。而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深入调查赊销者的经营情况,并根据赊销企业的前期运行情况,分析其贷款偿还能力与整体销售情况,分析当前赊销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还款需要。必要时,可要求赊销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来降低本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2、建立催收制度

催收制度也是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发生逾期未回款现象时,需要采取多种催收制度(包括电话联系、委托专业的商业追收等)追讨货款。

三、结束语

主要分析了应收账款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几个角度,对如何进行应收款管理进行讨论。总体而言,在应收账款管理环节中,需要根据赊销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保证企业能随时面对多种风险,最终保证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薇.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的内涵及思路[J].中国外资(经济论坛),2013(07):55-56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决策

随着供应链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信用的不健全,企业在供货赊欠中产生应收账款风险愈来愈大,由此造成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企业因为应收账款风险变大而衍生的危机,控制与协调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银行进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利用这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手中持有的应收账款进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变现,最大程度的解决将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决策现状分析

企业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一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制约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一个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企业进行正确的融资决策,不仅有利于本企业的良好运行,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旨在对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应收账款融资决策。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抵押融资、保理融资和证券化融资等,下面对这三种主要的应收账款融资进行分析。企业正常运转,为了确保自己生产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往往在产品交易中采用赊销的手段,即延长货款交付期限,这就导致应收账款的产生。一旦出现大量的应收账款,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进而影响企业企业的正常进货出货,最终导致企业无以为继,濒临破产。应收账款是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后,向购货单位或劳务接受方索取的款项,作为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方的债权。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能够解决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得以以融资的方式继续发展,并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我国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信用评级机制,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跨越式发展。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应收账款拖欠严重。由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所限,几乎所有企业都采取赊欠的方式,应收账款过大导致资金被大量占用。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直接导致在供需双方无法形成互信,信用缺失严重。更重要的是,大量应收账款会虚增企业的营业收入,使企业的营业风险更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资金链脆弱。企业内部控制缺乏。企业的长期发展,科学管理是关键,而我国企业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信用监督和审查流于形式,会影响应收账款管理,使企业不能及时追索相关款项,缺乏危机意识,无法正确面对企业的发展。

三、应收账款融资决策模型构建

在对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了解后,企业能够在多种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但不能把本企业与上下供应链企业孤立来看,在有应收账款融资后,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分析出本企业最优的生产时间控制,最佳的应收账款融资收益,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使供应链中资金的可利用性达到最优的效果,这无论是对本企业,还是上下游供应商、服务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为了取得融资,作为债权一方,应该在交易中获取足够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是良性的,以真实交易作为基础。在上游企业向输送供应材料,供应企业应该预测所需供应材料的数量,一旦供应材料过多,会造成库房积压,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作为供货一方,而它所生产的货物也需要根据预测数量与流动资金共同决定。供应企业根据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这必须获取交易凭证,如购货单据,与此同时,供应企业还必须承担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利息的责任,一旦下游企业(债权方)支付货款,供应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注销合同。下游企业(债务方)在交易产品后,承诺并支付货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起到资金协调的作用,不仅要同供应企业密切联系,还要协助其想下游企业(债务方)追讨货款,并从中或得利息等收益。

四、应收账款融资应用分析

1.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核心企业解决资金薄弱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善,加之国内信用体系建立而不健全,传统的借贷方式在面对核心企业时总会发生融资时间延后、风险较高、管理难度大、融资规模小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适时的履行职责,不但对核心企业不利,也不能使银行在借贷的过程中获取收益。在上文应收账款融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借贷方式下,企业无法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企业需要等待应收账款到账时,使资金回流,从而造成生产中断,也不能满足下游企业对产品的需求。

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能够根据真实交易发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资金支持,满足了企业初期生产所需的资金,根据融资模型,企业利用融资的资金可以进行连续的生产,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借贷方式产生的机会成本,并且使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有了银行的介入,企业同时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生产运营上,而不是催债方面。下游厂商也得到了便利,一方面能够按时获取货物,免受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延缓了支付货款,下游厂商间接获取了初期的资金流。

2.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收益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扩大收益。在传统借贷融资过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良性资产和高的信用等级,这就造成借款风险的升高,银行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对中小企业进行借款。而应收账款融资这一方式,恰恰使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了借款担保,保证了中小企业在初期资金的充足,为下一步进行生产经营奠定基础,也为大量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投资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增加,核心企业为了保证足够的竞争力,不断增加生产量,需要更多的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了资金的需求,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满足了资金投资的回报率。当市场逐渐成熟以后,核心企业由于有了一定的资产和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也不断降低,最终停止,在这一市场发展中,核心企业在扩大规模和收益时,能够与银行产生密切的联系,促进市场的发展和整个供应链条的正常循环,同时也使银行扩展了足够的新市场。

3.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发展以至于完善,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总体调控,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努力,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过程中,会遇到企业在规模上的瓶颈和信用的缺乏,这一方面是市场并没有足够成熟,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所限,应收账款融资在本质上是信用融资,利用信用来争取银行的融资和时间,信用体系建立以后又反过来促进融资的顺利进行,两方面同时作用,可以争取新的融资方式的转变和信用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明[J].华北金融,2010(3):20-23.

[2]吴建勇.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9).

第6篇

一、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

应收账款增长率是指本期应收账款与上期应收账款之差与上期应收账款的比值,该比率反映应收账款增长幅度。用公式表示为:

应收账款增长率=(本期应收账款-上期应收账款)/上期应收账款×100%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期营业收入与上期营业收入之差与上期营业收入的比值,反映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用公式表示为: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100%

应收账款的增长会带来营业收入的增长,通过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比较分析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一般说来,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较好的经营状况下,应收账款的增长率往往小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当应收账款增长率大于营业收入增长率时,说明营业收入中的大部分属于赊销,资金回笼较慢,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有所降低,影响到了企业的资产质量,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收账款增长率应与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配比,决不能只为了单纯地提高销售额,去迁就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增加应收账款。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和赊销政策,才能有效地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二、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不配比的原因

在日常经营中,往往会出现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不配比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更改赊销政策,销售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其增长幅度小于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

(二)关联方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高,收款无规律;

(三)企业管理不善,原有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又盲目发展新客户;

(四)市场环境逐渐恶劣,竞争加剧,企业在销售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加;

(五)市场形势变得异常火爆,而且出现客户争相先付款后提货的局面,因此虽然销售收入大量增加但应收账款却反而大量减少;

(六)企业的经营方针出现重大变化,主营业务性质改变,替代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与原产品差异巨大;

(七)企业年度内有停产清算的设想,销售业务基本停止;

(八)企业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目前产品已经被新产品替代,消费者对原产品已经没有兴趣,因此销售业务锐减,但应收账款却仍旧收不回来。

三、 应收账款管理建议

对于收入良性增长的企业而言,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应该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匹配,且增幅小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促使公司良性发展,还可以充分利用应收账款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具体措施如下:

(一)重视信用调查

对客户的信用调查是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通过查阅客户的财务报表,或根据银行提供的客户信用资料了解客户的信誉、偿债能力、资本保障程度、是否有充足的抵押品或担保,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进而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作为决定是否向客户提供信用的依据。

(二)控制赊销额度

控制赊销额是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额度,对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限额,且必须将累计额严格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风险范围内。为了便于日常控制,企业要把已经确定的赊销额度记录在每个客户应收账款明细上,作为资金余额控制的警戒点。

(三)合理的收款策略

应收账款的收账策略是确保应收账款返回的有效措施,当对方不守信用时,企业就应采取有力措施催收账款,如这些措施都无效,则可诉诸法院,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轻易不要采用法律手段,否则将失去该客户。

(四)谨慎选择结算方式

企业通常采用的结算方式有支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对于盈利能力较强、资信度较好的客户,企业可适当放宽政策,采取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而对于盈利能力较弱、资信度较差的客户,企业则应该选择支票或银行承兑汇票。

(五)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坏账准备制度,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美珍,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14).

[2]周茵,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当代经济,2007(07).

[3]刘瑛,熊英.控制应收账款 防范经营风险[J],中国会计60年.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对策

在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商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提高商品交易成功率,很多行业采取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即产生应收账款,且这种方式已成为一种惯例。当前相当多的企业高比例的应收账款导致应收账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因财务压力而破产。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涵义及其危害

1、应收账款的内涵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商品、提供业务时,传统的现时资金结算变为资金的暂时延迟支付,它是一种商业信用。《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定义是: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债权,一种有约定条文的商业信用,所以在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签订还款协议。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着赊销而发生的,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成立时间。

2、应收账款风险的涵义

风险是指某种结果所承担的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资金延缓支付所产生的成本和代价就是应收账款的风险,坏账风险,指的是,企业因各种因素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收回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回收数额上的风险和回收时间上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数额上的风险也称之为坏账风险,是指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照发生数额收回,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风险也称之为拖欠风险,是指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成为坏账风险。如果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失灵,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二、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

1、造成企业高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费用

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和数额存在不确定性,阻碍流动资产的流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企业应收账款积累的越来越多,企业的流动运营资金就会越来越短缺,为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向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借款举债的方式,或者低价贴现的方式出卖给其他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来暂时解决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这种情况会造成企业的负债越来越高,从而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窘境,同时,财务费用也会大幅度增加,即使赊销能使企业增加销售额和营业收入,但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企业资金总和利用率极低,在高费用的抵减下,企业甚至会出现破产危机。另外,高额度的应收账款也会导致企业-银行-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债”、“债务链”等问题,将风险扩散到经济社会中。

2、夸大企业的经营成果,虚增企业利润

应收账款与收入紧密联系,我国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即使是以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只要满足五个条件,都确认为收入。基本上,发生的赊销都被确认为收入。在这种销售方式下,企业发生了商品的交易,却没有真实的资金流入,即企业的商品流通和资金的流动不同步,没有实际的资本入账,在应收账款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虚增了很多账面上的收入,出现了会计期末企业有可观的利润率,但是却没有现金,另外,企业不仅要垫付货品原材料等成本费用,同时,还需垫付各种销售费用、股东分红和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更加速了现金流出。因此在报表上看,企业是大丰收,实际上却资金严重匮乏,长期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三、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对策

大部分应收账款的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而导致发生的,对这种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

1、大力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监控制度等。

(1)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以信用为基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就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客户信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具备完善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客观事实去判断客户的可信度。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需要有专业的部门去搜寻、积累和更新客户的信息,每一次与客户的交易都需要对客户进行重新评估,及时更新客户档案也是完善制度的关键。关注分析客户单位的重大事件,并联系客户的财务状况,可以评估其偿债能力;客户与其他企业发生的信用交易,可以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客户与银行,金融机构发生的借贷交易也是关注重点。因此,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适当的赊销信用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一些规模很小、业务量不大的小企业没有必要设立专门部门,但应设立专门岗位。这些部门可负责调查和管理客户的资信材料、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以及监督各部门信用政策执行情况。信用部门的设置最好直属企业最高领导,这样可以加强该部门决策的独立性。由于信用部门的权利较大、作用较关键,所以为了防止信用部门舞弊,企业领导应直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信用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2、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不是每一笔交易都可以以赊销的形式销售的,企业要有这样的意识,每一笔应收账款都会有延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可能性,在发生时企业就要有事后风险的承担准备。不管应收账款是否发生,都需要对交易对方做信用调查,做好在应收账款的事前把控,预测可能会产生的风险,针对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对此,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额度大,可以为应收账款单独设置风控岗,专门预估应收账款的风险。

3、改革员工激励机制

不管是应收账款的管理人员,还是业务员,他们的绩效都应该与应收账款的回收程度进行挂钩。想要完成某件事,必须要给其动力和压力,才会有积极效果。改变业绩一般只与销售挂钩的做法,通过业绩与风险挂钩,业务员在销售每一笔业务时会考虑的更多,对于业务背后隐藏的风险会去估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在管理应收账款时,管理人员不敢马虎对待,该更新的及时更新,该反馈的及时反馈,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采取有效的金融手段转移风险

通过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例如将应收账款转换成应收票据,追索权显著增强;或者抵押出售给金融机构等方式都可以为企业转移风险,通过对信用期内无法收回的账款进行转移,提高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

5、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在其他因素正常的情况下,有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在众多以赊销为销售方式的交易中,发生应收账款坏账和呆账的比例会大大降低。企业应在产品质量这一环节做好管理工作,严格把控|检工作,决不让有质量缺陷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避免影响企业名誉。

【参考文献】

[1] 陈礼忠.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科技广场,2011.05.2.

[2] 刘福佳.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8篇

关键词: 应收账款 风险 管理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账款或代垫的运杂费。它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产生的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在扩大销路、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也形成了应收账款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应收账款占有流动资金数额大,加剧了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

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

2.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着潜亏或损失。

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营业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收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税法、行政法规中明确规定,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

3.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从赊销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赊销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使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支付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4.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

首先,被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的比例高达60%以上,而西方国家不到10%),导致被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其次,因应收账款而引起在催收过程中,迫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催收成本;同时,因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各种成本费用加大,使得资金丧失了赢利机会,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原因

应收账款是企业向客户提供销售信用。这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用管理不健全。

客户的信用风险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目前企业授予客户的信用是在主观决策控制下运作的,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系统;企业没有统一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客户授信制度,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档案不完整,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有力的保证。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信用标准和信用政策的规定,控制企业赊销业务的发生。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当及时记账、清理、催收,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及时处理。在实际工作当中,许多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前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并不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资信程度进行严格的审查,信用销售往往取决于行政干预或领导者的主观爱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从而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

2.商业信用不发达。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落后,缺乏观念。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信用体系不完备、不可靠,使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严格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树立成熟的信用竞争意识是很困难的。

3.商品质量因素。

商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和品种规格是否齐全均会影响客户的付款愿望。一些企业销售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或规格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客户购买此类商品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最终导致了客户延期付款,甚至拒付。

4.市场竞争因素。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竞争机制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赊销作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手段,它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外,还在一定时期内向客户提供资金。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起码与他的竞争对手所提供的相等,甚至更优一些。货币信用政策使其获得了竞争上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

5.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盲目赊销。

有些企业通常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把它作为考核企业领导绩效的重要指标。这就容易造成一种误导,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盲目抢占市场,扩大商业信用,大量业务采取赊销方式,追求高收入、高利润,忽视长远利益,最终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灵。而且迫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往往出现“买人情跑销售”的现象,赊销业务只增难减,企业现金流量困境越来越严重。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息收集能力低。

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高低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对客户资信等级的评价的正确性。而有些企业的这种客户信息的搜集能力往往达不到正确判断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人才缺乏,未构建自己的信息机构,且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能承担的成本相当有限,其自身获得信息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是企业外部原因导致的。政府缺乏专门负责企业信息统计的机构,缺少对企业基本信息,诸如生产规模、财力状况、资信信息等的了解,以至企业缺乏从外部了解合作企业的渠道。

2.日常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居高不下,坏账比率不断上升,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弱。有的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度。财会部门与销售部门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销售和财务信息不连贯,出现问题后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另外,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额挂钩的做法。这促使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忽略之后的收款工作,而这部分销售额成为坏账的风险极大。应收账款日常实际管理工作也不规范,未建立客户档案或档案不全、未按实际情况制定信用标准、平时不进行账龄分析等许多管理缺陷都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效率低下。

3.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厄运,必须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但有些企业因为规模小、品牌信用低等因素,销路拓展能力有限,往往希望借助赊销业务来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企业出于低成本生产的考虑,产品研发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买方单位出于谨慎起见,倾向于采用“试用”的购货方式,即没有问题再付款,这种方式毫无疑问增加了企业的赊销业务,造成了企业赊销业务只增不减的困境。

4.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的问题,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来说,从、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主观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使许多企业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和勇气,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呆坏账碍于面子只能“忍气吞声”。

四、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对应收账款实行责任制管理,各个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制定计划,详细地做成计划表单,下发到相关负责人,明确权与责,加强销售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落实收款责任。还要严格应收账款核销制度,对每笔应收账款都做到清晰明确,进行准确的账龄分析,对因质量、数量、交货时间、合同纠纷等没有得到处理的应收账款单独设账管理,并计提坏账准备,强化内部控制,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要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制度化,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可以看成是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有三条制度可循:一是赊销审批制度。赊销业务应遵循规定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应经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办理。超出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强化谨慎性原则,不得盲目追求销量而滥用信用,要尽量少产生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2.保证信息沟通顺畅,优化资信评定手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赊账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对其进行事先评估,那么风险将更容易防范。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可以参考以下的程序进行评估。第一步,获取信息,包括信用申请企业的财务报表、银行资信证明、商业信用评级证明和其他供应商提供的客户信息,地方法庭判决登记簿,企业工商登记资料,以及企业内部信用部门根据自身经验对信用申请者的信用评价。

第二步,可靠性分析。在收集相关信息后,企业要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这些信用信息的分析,判定对应收账款及时归还的可靠程度。

第三步,信用决策。这是信用评估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应收账款风险将在此产生。在完成了对必要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就必须作出是否提供信用,即应收账款是否生成的决策。实践中要注意根据客户对象,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新客户,首先要制定的决策是是否销售产品和提供信用;而对于老客户,就要确定提供多大的信用规模,即信用额度。

企业只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才能降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最大程度地保证经济利益的实现。评估客户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虽然在适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思路是可以借鉴的。首先应该保证企业内部销售和财务人员的信息沟通顺畅,按时记账,及时反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企业自己专门的信息机构,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企业信息质量的要求。同时,还要学会巧妙寻求社会和政府的保护,为企业应收账款的实现增厚缓冲垫。

3.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方面。(1)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商业信用应达到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2)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这个期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必须谨慎确定。(3)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政策与措施。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将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4.正确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该改变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意识,也应该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充分认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认识其危害性,不能只是为了获得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赊销量。应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在赊销形成应收账款时,一定要谨慎,降低经营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加强应收账款事后管理。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率之所以高居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收账款事后控制不严格,所以,为了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应该加强事后管理。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或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但不同的客户信誉度不同,在具体的催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作出恰当选择。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企业应专门成立应收账款催收小组进行催讨。其次应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兼顾人情与法理,权衡收账费用与回收效益,在双方利益都得到最大保证、商业关系得到最恰当处理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每个客户的处理方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应收账款的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来抓,使得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力求将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把坏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免费.2006.

第9篇

论文摘要:浅析应收款项中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及其他应收款应计提坏账准备的相应问题

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坏账的发生。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遭受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按我国有关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在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一、坏账准备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现就坏账准备从计提方法、计提范围、计提数额、比例等方面,对“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作一比较:

(一)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金额百分比法等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按客户分别确定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提取坏账准备金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除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超过国家税收规定的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不确定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

税收制度《办法》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为年末应收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从2003年1月1日起根据《通知》规定“为简化起见,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

(三)计提坏账准备的数额、比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在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首先比例不限.其次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同时对滥用会计政策做出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计提秘密准备(是指超过资产实际损失金额而计提的准备)。

《办法》规定: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案例:甲公司会计上采用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2003年末应收账款余额8000万元,坏账准备贷方余额240万元。200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9000万元,包括关联方往来100万元,会计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

会计处理:2004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金额9000×3%=270万元,由于坏账准备的年初数小于本年应计提数,应按其差额(270-240=30)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30

贷:坏账准备30

通过上述处理,使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保持在本年应计提数270万元。

税务处理:本年末按税法规定的税前列支数额,(9000-100-8000)×5‰=4.5万元,纳税调整30-4.5=25.5万元。

通过上例,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270万元,是按照200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计算提取的,在提取时应注意与年初坏账准备余额相比较,本年应计提大于年初余额时应按其差额补提,反之应冲回。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时,应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剔除关联方往来,计算出当期应计入费用的数额,然后与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并已计入当期费用的数额相对比。

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

(一)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以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其他应收款的内容多、项目广。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应将其他应收款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产生的两大类。对于与外部企业形成的其他应收款,应定期或至少在会计年度末确认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类其他应收款包括:①应收外部单位的各种赔款、罚款;②应收出租包装物的租金;③存出的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④预付账款转入(企业的预付账款若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⑤与关联方之间产生的其他应收款;⑥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而对于与企业内部科室等形成的其他应收款,由于收不回的可能性很小或者无需收回,因此应采取简单的进行处理,在收不回时直接转销,无需计提坏账准备。这类其他应收款包括:①向企业各职能部门科室、车间等拨出的备用金;②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赔款、罚款等。

(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核算

1.计提的方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其他应收款,在估计损失时,可采用的方法有其他应收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法、销货百分比法。只有账龄分析法最恰当。因其他应收款内容多且来源杂,随着关联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之间往来的日益增多,仅以其余额或当期发生额来计提坏账准备显得过于粗糙,甚至还可能使企业利用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机会操纵利润,误导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因而,账龄分析法比较恰当。且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计提的比例。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根据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还款能力、信用程度、形成原因、实际用途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按欠款时间的长短对其他应收款进行分类,如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并在此基础上估计合理的损失比例。下列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①当年发生的其他应收款;②计划对其他应收款进行重组;③与关联方发生的其他应收款;④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企业之间发生的其他应收款与应收账款一样,也应当在期末时分析其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净额”项目以应收账款的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的余额列示,“其他应收款”项目也以余额列示。随着其他应收款的内容增多,特别是关联方之间其他应收款大幅度地提高,这样处理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时应设置“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科目。以便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区分开来,准确无误地反映其他应收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会计期末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其他应收款”项目应以该科目的账面价值列示,即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列。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应收款项坏账坏账准备

[论文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应收款项管理上违规操作的分析,说明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对应收款项有关坏账和坏账准备及应收款项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有工业企业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在运用商业手段进行促销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特别是应收款项的管理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在应收款项的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应收款项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管理好应收款项对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次数,创造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益严重,造成了企业应收款项增加。另外,由于销售和收款时间和地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收款项的增加。

二、应收款项的管理方法

应收款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信用,那么对信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信用管理上尚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企业最常用的信用政策是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

1.商业折扣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或针对不同的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企业在核算时按照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2.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免除,一般现金折扣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企业在核算时应采用总价法,即将未减去现金折扣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可予以确认。

由于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我国一些企业迫于市场压力或为了追求短期账面利润,不惜通过大量赊销扩大销售。例如上市企业东方通信98年其应收账款比期初激增2.5亿,将同期1.6亿的净利润吞掉,使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全部处于应收账款状态,没有现金保证;上市企业宇通客车在1998年其应收联营企业2048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43.4%。应收账款急增导致的结果是:一使企业账面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二是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这些结果对企业极为不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利息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资金,又要发生利息支出,企业受到双层损失,第三,这部分现金无法收回还可能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使先进的机会成本提高。三是货币贬值损失扩大,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0%,应收款项一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下降20%,如果数额巨大,其损失不可估量,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因这种损失无法在报表中体现出来。所以,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这些措施在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性、经济性,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资产质量。

三、应收款项的控制分析

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化,从而确定企业应收款项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优劣。

首先,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按照多个标准(如客户信用等级、账龄、应收款项数量)进行分类,随时将应收款项置于企业的监督之下,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要相互及时传递信息。

其次,根据企业应收款项的变化,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把应收款项的增加额与本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对比分析。如果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较大,则应收款项蕴涵的风险较大;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比例较小,则风险较小。

2.从应收款项增长的绝对值分析。如果其增长较大,同时又集中在几个主要客户,相对风险比较大,当这几个客户经营发生困难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应收款项中不同账龄应收款项的增长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分析,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增长较多,企业的坏账风险就较大。

3.对应收款项回收情况的分析。通过应收款项登记簿、账龄分析表,了解应收款项的回笼情况:有多少款项尚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款项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款项会可能成为坏账。对此,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账政策。

四、加强对坏账损失的科学核算

企业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属于清算期间的,应当作为清算损益。有关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在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规定。

坏账准备是对坏账损失而计提的一种损失准备。目前对于它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1.赊销净额百分比法。该法是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并针对当前经营情况,确定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百分比,然后以期末实际赊销净额而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估计坏账损失=赊销净额×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估计百分比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该法同样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确定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余额的百分比(0.3%~0.5%)

估计坏账损失=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百分比

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 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周转期

一、供应链营运资金基本理论概述

供应链可以直译为英文“supply chain”,许多学者对于供应链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如: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再比如: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计划与控制等职能,同时它也是一种管理策略,主张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分担采购、制造和销售的职能,从而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企业的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想要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上获得胜利,企业就必须与其供应商和客户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与此同时,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充分考虑营运资金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地位与关系。由于企业的营运资金目标不同,种类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选择以提高周转效率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作为研究的对象[1]。

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快资金的回收,同时也可以提升支付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企业进行内部的管理,提升其内部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中所有战略合作伙伴的绩效。

图1 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营运资金可以分为采购过程中占用的营运资金、内部生产占用的营运资金和销售过程中占用的营运资金。所以,结合本文对所选案例――苏宁电器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分析,就是选取一定的财务评价指标,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苏宁电器2009~2012年度的营运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并期望评价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苏宁电器在该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以及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一)营运资金分类

营运资金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环节管理相结合对营运资金进行分类,这样,既考虑到了全部的营运资金,又直观地反映了营运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分布。

表1 营运资金具体项目分类表

如表1所示,根据业务流程,将营运资金分为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和营销环节营运资金。结合图1及表1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分布图。

图2 营运资金在各个环节分布图

(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相关指标,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使用的计算指标如下:

1.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由于在现实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往往是不能同步的。所以,仅用企业的存货数量衡量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是不科学的。因此,要真实的测算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就要在物流的基础上考虑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对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影响。

采购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1)

采购过程营运资金= (2)

2.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要考虑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如应付租金、出租包装物的租金等。因为其他应收款表示的是企业已经支付某单位的款项或是尚未收取的款项,所以其他应收款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而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应付但尚未支付的款项,所以在计算营运资金时应扣除其他应付款的款项。

生产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3)

生产过程营运资金=

(4)

3.销售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销售过程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市场的需要,最终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因此销售过程也是供应链的最后一环。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厂商、商、经销商和顾客共同参与完成的。

销售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5)

销售过程营运资金=

(6)

三、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初期发展

1.“1+3”的运营模式

成立于1990年的苏宁电器最早主要致力于空调的直销,但由于当时中国空调人均消费水平低,空调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量。所以,苏宁电器逐渐将自己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建设和完善零售的环节上,并建立了“1+3”的运营模式。其中“1”指连锁店, “3”指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和客服中心。“1+3”的运营模式就是建立一个连锁店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和客服中心。“1+3”运营模式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也可以稳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帮助企业提供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2.传统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分析

传统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分析,就是按照要素来对供应链的营运资金进行分析。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2所示的绩效指标。图3是对应表2的营运资金绩效分析图。

表2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绩效指标 单位:天

从图3不难看出,苏宁电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在2009至2012年是逐年上涨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2009-2012年间,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都明显上涨。如果将2009年作为基期年,那么,2010年的存货周转期比2009年基期年上涨22.97%,2011年上涨34.34%,2012年上涨58.72%;2010年的应收账款比2009年基期年上涨78.48%,2011年上涨337.97%,2012年上涨615.19%.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1至2012年的供应链营运资金周转期涨幅最明显。

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使苏宁电器代垫财政补贴款增加,客户增多,从而使应收客户款项增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相应增加,最终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加,所以苏宁电器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期的延长是企业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图3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绩效指标分析图

(二)基于供应链的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采购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3所示的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图4是对应表3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3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2)采购环节的绩效分析

由于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天数必须是正数,但是根据公式计算出营运资金周转期是负数,所以,为了符合实际要求,本文将营运资金的数值取绝对值后进行计算。再结合图3计算得出:2009年~2010年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上升了46.34天,2009~2012年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下降了30.51天。虽然从2011年的51.65到2012年的57.11上升了5.46天,但是,总的态势较2009年的周转期还是呈下降趋势。如果把2009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看成基数,那么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4年中相对于2009年来说下降的百分比分别是100%,112.26%,25.12%,38.35%。

图4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采购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表4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流动负债内部结构分析表(%)

另外,从表4中也可以看出苏宁电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最大,分别为86%、91.7%、86.1%、81.8%;同时发现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比例在这4年中没有过大的波动,且始终保持在高位。在苏宁电器2009~2012年流动负债总额中,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两项总和都在80%以上,是流动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表明苏宁电器利用供应链的优势,既增强了议价能力,又增加了对供应商信用资金的使用力度,从而加快了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的运转。

总之,苏宁电器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在2009~2012年度表现较好,虽然在2010~2012年间周转期有所延长,但是,相比2009年是呈下降趋势的。在2009~2012年的4年间,苏宁电器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应付票据的增加。

2.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生产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5所示的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相绩效指标值。图5是对应表5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5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图5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生产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2)生产环节绩效分析

从表5和图5可以看出:2009年~2012年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了波动,2012年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比2011年上涨6.45天,上涨比率为176.71%。2009年~2012年在产品存货金额均为零,其原因主要是苏宁电器是以家电零售为主的企业,不涉及产品生产,所以不存在在产品。

通过计算可知:苏宁电器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2009~2011年间下降了8.75%,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但2012年上升明显,苏宁电器应更加关注生产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

3.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销售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如表6所示的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图6是对应表6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6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2)销售环节绩效分析

从表6和图6可以看出, 2009~2012年期间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逐年上升,上升的比率分别为66.38%、103.87%、70.54%。同时,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成品存货占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的比重最大,致使2009年、2010年的成品存货金额比整个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的金额还分别高出46265.6万元、22443.6万元;2011年、2012年成品存货占整个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的98.06%、94.99%。说明苏宁电器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存在潜在弊端。二是应收账款占整个环节资金的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苏宁电器的坏账风险较高。

图6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销售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四、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周转期长,导致成本上升

通过图表分析可以看出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所包含的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成品存货在其各自的营运资金中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在采购环节中,如果把2009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看成基数,那么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4年中相对于2009年来说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销售环节,结合图6不难看出,自2009年~2012年周转期逐年上升。可见,在苏宁电器供应链循环中,存货周转期越长,说明存货在企业滞留的时间越长,企业的成本就越大,这样就提高了销售该存货的亏损概率。

2.应收账款周转期上升,降低了企业偿债及盈利能力

根据上述图表的数据显示,对于应收账款周转期来说,从2009年~2012年上涨了615.19%,这一现象表明其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变慢,也说明了苏宁电器从2009年~2012年资金在企业外部滞留的数额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形成的利润并没有以实际的货币作为基础。所以,应收账款周转期的上升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解决对策

1.优化存货管理结构,降低成本

无论是苏宁电器的门店还是供应商都会有自己的存货库存。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优化库存,降低成本;但是,以某一环节的优化代替整体供应链优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苏宁电器应该调整各环节存货结构,提升配送环节的能力,以达到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目的。

2.关注与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赊销方式,寻找赊销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

参考文献:

[1]James A. Gentry,R. Vaidyanathan, HeWiaiLee. A Weigh 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J]. 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1990.

[2]Tim Reason. Capital Ideas: The 2005 Working Capital Survey[R]. CFO M agazine,2005.

[3]George William Collins, Analysis of Working Capital, Accounting Review,1945, Vol.21 Issue 4.

[4]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02).

[5]宫丽静.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供应链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邓连凯,王文文.供应链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6).

[7]吴克,熊燕华,王佳强,朱亚敏,张杰.供应链环境下苏宁电器VMI的实施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8]郭晓莎,吕素萍.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1(5).

[9]王竹泉,马广林.分销环节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06).

[10] 王竹泉,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分类研究――由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引发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0.

[11]戴鹏.营运资本一个尴尬的概念[J].对外经贸财会,2001,(9).

[12]李心合,叶玲.嵌入供应链的公司财务理论研究[J].当代财经,2013,(05).

[13]李聪聪.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8).

[14]王竹泉,王苑琢.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第12篇

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虽然不能左右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展,但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试就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的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莱维思.瑞尼尔,在一次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首次使用了“资产证券化”这个词,以后资产证券化就在金融界开始流行起来了。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是指主要由现金流支持的,这个现金流是由一组应收帐款或其他金融资产构成的资产池提供的,并通过条款确保资产在一个限定时问内转换成现金以及拥有必要的权力,这种证券也可以是由那些能够通过服务条款或者具有合适的分配程序给证券持有人提供收入的资产支持的证券。”

目前国内学者使用较广泛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把缺乏流动性的,但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及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使不流动资产能够得以流动,主要依赖于三个机制:资产组合机制、破产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

1.资产组舍机制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待资产化的资产(债权)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资产证券化的这个功能首先是通过资产组合机制实现的。对某项资产来说,其风险和收益往往难以把握,如提前偿付或到期不还。而对于一组资产,情况就不同了,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整个资产组合中的风险收益变化会里现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通过整个组合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数做出可信的估计,可以有效地规避组合中资产的提前偿付风险、信用风险等。

2.破产隔离机制

在构造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时,证券化结构应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设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硕士论文从而不会影响对资产担保证券持有人的按时偿付,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到特设机构的转移必须是真实销售。资产转移可以被视为真实销售和担保融资。如果资产在发起人和特设机构之间的转移被认定为丰日保融资,则发起人必须以自己的全部资产为偿付担保。当出售者遇到破产或清算时,已转让的资产就有遭受牵连的风险,影响本息的偿付,投资者的利益就受到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的影响。但如果资产的转移被认定为“真实销售”,则发起人就能实现资产的表外处理。当发起人破产时,该资产不作为破产财产,从而使资产担保证券的投资者利益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破产隔离机制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被限定在证券化的资产中,而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

3,信用增级机制

信用增级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交易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信用增级是用于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利息的各种有效手段和金融工具的总称,信用增级就是使投资者不能获得偿付的可能性最小。

二。资产证券化有关会计要素定义

在进行会计确认之前必须保证某项经济事项符合相关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对象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举例说明:甲出售一组应收账款给spv,甲保留对资产服务的权利,spv要求附带对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担保限额,即甲以这组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签订担保合约,则甲在应收账款表外化的同时,其资产负债表上会出现一笔服务资产和按合约确定的担保负债,郎甲的资产负债表上产生了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spv的资产负债表上相应产生有担保合约确认的新金融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1.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2.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指下列资产:(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它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医学论文(4)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权益工具,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3.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指下列负债:(1)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2)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3)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吲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4)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义务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随着金融创新的衍生工具的日益繁荣,传统的资产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运用这一宽泛的概念不能做到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

三.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确认问题

从会计要素的确认方面看:所谓确认是“指在效益大于成本及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列入某一具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对证券化的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的核心问题,即资产证券化是“真实销售”,还是有担保的融资。这决定了证券化的资产作表外处理,还是表内处理,对发起人意义重大。

(一)“担保融资”和“销售”确认分别对会计报表带来的影响

如果该项资产证券化交易被确认为融资,发起人在资产负债表上继续将证券化的资产确认为一项资产,通过证券化募集的资金确认为负债,其交易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该项交易被确认为销售,转让的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得到的现金及其它与转让资产无关的资产作为销售收入,产生的新业务是销售收入的减项,并同时确认相关损益。

(二)两种会计确认模式:风险与报酬法与金融合成法

1.传统的确认方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方法。根据该方法,“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属的风险与报酬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只有转让了相关资产组合所有的风险和收益,证券化交易才能作为销售处理,所获得的资金作为资产转让收入,同时确认相关的损益;否则,如果发起人还保龆出售资产的部分风险和收益,则该资产不能做销售处理,而继续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同时将现金流入视为以此资产为担保的负债”。该方法适用于资产证券化产生初期交易较为简单时的会计处理随着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证券化交易过程曰益复杂。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暴露出本身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实质,具体表现在:

(1)证券化交易过程中,多项复杂的合约安排使得控制权与风险、收益相分离,并以各种相互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分散给各方。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下,职称论文交易就不能视为销售,发起人就达不到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

(2)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导致人们对具有相似的经济实质的财务活动做出了不同的会计处理。例如,发起人与证券持有人达成协议,承诺对证券化资产的信用损失,提供其面值10%的担保。由于担保合约的存在,使得发起人仍被认为保留有证券化资产的相当部分的风险与报酬,因而全部证券化资产仍继续被确认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相反,如果发起人转让全部证券化资产,而向某一独立第三方购买上述相同比例的信用担保。则其确认证券化资产的出售业务,同时只需对面值的10%部分确认为担保负债。

2.会计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一—金融合成分析法

1996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第125号准则:《金融汝产转让与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该准则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承认以合约形式存在的金融资产具有可分割性,各组成部分在理论上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进行确认。按照这种方法,金融资产转让过程中,应该将已确认过的金融资产的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与资产转让合约所产生的新的金融资产的确认问题严格区分开来。具体来说,已确认过的金融资产的再确认和终止确认能否视作销售来处理要看其控制权是否已由转让方转移给受让方,而非看其交易形式,转让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可视作转移合约的产物,可按新金融资产和负债加以确认,这样就能与移出资产的终止确认区分开来分别处理。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ias39,也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金融资产的转让加以确认。一项转让者失去控制权的金融资产转让(全部或部分)应确认为销售。

新准则对资产证券化的确认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体现会计的实质终于形式原则。

3.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与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比较

当交易的结果导致发起人的金融资产发生转移时,两种方法的确认结果不同。仍沿用前述的甲出售应收账款给spv的例子,甲保留对资产服务的权利,spv要求附带对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担保限额,即承担了坏账损失的相应风险。按照金融合成分析法,甲应终止确认这组应收账款,同时按照合约确认相应的坏账损失担保负债;另一方面,spv由于获得了应收账款的控制权,直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这笔资产,将甲提供的担保合约确认为一笔金融资产。但按照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由于甲仍保留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继续确认这笔资产,而把得到的现金时作一笔担保负债。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更偏向

于把证券化资产作表外处理,同时对由此产生的新金融资产和负债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

由此可见,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反映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实质,更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是证券化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但金融合成分析法也有一些不足:表外处理时,会计报表可能不能全面、充分地反映发起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且容易成为其操纵利润的工具。掩盖债务,虚增利润,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持续的经营,且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安然”公司大肆使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从事表外融资,高估利润,低估负债,是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已经填补了在指导、规范资产证券化交易方面存在的空白。我国通过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关于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有关设想,顺应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的形势已将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制定出来,将基本框架建立了起来。这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一大进步,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更加完善。相信当操作指南出台之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将正式进入实务界。

 

参考文献:

[1]张超荧,瞿祥辉.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john henderson ing barings:asset securitization:cur—rent techniques and emerging market applications, published by euromoney books。1997.

[3]于风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o6.

[6]杨琼.银行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03.

[7]王宏伟,苏洪亮.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j].湖北财税.2002.

[8]凌云.关于制定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的思考[eb/ol].会计理论,中华财会网www.e521.oom。2005—3—22.

[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s].2001.

[10]乔炜.资产证券化及其会计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