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生素质培养

时间:2023-06-07 09:3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素质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素质培养

第1篇

关键词:篮球教学能力方法手段意识

1引言

学校体育工作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体育的发展一直以来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高校体育工作具有承担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多年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技战术和体能的发展,而忽略了体育能带给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受挫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太原理工大学篮球选项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13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30人,共发放问卷130份。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相关教学书籍和专著了、搜集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制作统一的调查表格,面向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问卷1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面向篮球教师发放问卷6份,回收率100%,全部有效。

3结果与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篮球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受挫能力、竞争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本文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3.1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显得越来越突出。篮球教学和比赛方式都与团队密不可分,其中包括位置、分工、配合等,都能充分体现团队合作。与其他教学项目比较而言,篮球教学更能是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在篮球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是最常见的[2]。本文调查结果发现,95%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有团队合作的教学练习内容。98%的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认为个人的素质即使非常好,也要在团队的合作配合之下,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篮球教师在教学中也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基本所采用的方式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具体步骤是:划定小组、确定组长、制定规范、确定合作方式、反馈总结。通过这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基本确定,并能通过学习完成个人的角色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这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团队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团队合作的学习目标,发挥领导作用,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篮球知识、技术技能。

3.2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极其复杂而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任何认识都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在本文的调查中,在有效的92份男生中仅有16个男学生认为通过篮球教学课,提高了创新能力,有效的28份女生问卷中,仅有3人,认为在篮球课教学中培养了创新能力。比例都不足20%,而对于教师的调查中,对于篮球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也没有经验和足够的重视,可见在篮球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个盲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篮球教学中运用何种手段能提高创新能力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的过程,都必须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篮球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己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思考-提问-练习这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拓展学习领域。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点的同时有意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行的联想,也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方式比如在传授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时:开始只做示范动作,不做具体动作讲解,提示学生在根据示范动作,自己根据之前学的其他传球方式进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鉴已有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感知,产生思维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3.3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体力活动对于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在篮球运动这个分数为评判目标的项目中,这方面,更是考验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文调查的120份有效问卷中,有110份问卷认为篮球教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教师的6份问卷中,也表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受挫教育,可见大学篮球教学对于受挫能力的培养已经具有相当的经验。在篮球教学中,挫折的心理往往导致学生的语言或者行为的反常和过激,这方面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对于挫折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大学生在收到挫折后能够正确合理的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的因素。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要有针对性和实际相结合。首先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唯物观,能够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树立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正确观念,同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能够科学的理解挫折和困难在人生中的意义,增强自己的信心。[3]

3.4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通过组织结构等,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能力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是沟通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和实施能力等多个能力的有机结合。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貌似难度很大,没有相关性。在对学生的老师的126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名教师认为篮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说明,在这个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不足。这也应该成为教师今后教学的新的努力方向。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需要参与组织活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在篮球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的加入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开发这方面能力呢?首先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提高学生队伍的建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体育教学课上,不指定固定的体育委员,而是采用值班制,体育委员轮流担任,每周体育课进行更换。值日体育委员的工作内容包括:集合队伍、组织学生借器械,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配合老师做示范动作、组织课堂比赛等管理工作。教师在这些环节中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就可以,这样的制度,也能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4]

4结论和建议

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在本文中只是对几个典型的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篮球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教法是篮球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有意的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篮球课程的有力补充。[5]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基本技术的掌握结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现代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陈秀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骨干[J].体育学刊,2002(5).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1.职业素质与职业指导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Flanagan)首先提出,发展到今天,通常与“职业指导”紧密联系。(2)职业指导国外的职业指导通常从中学开始,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未来职业道路,大部分的中学生通过职业指导都能确定毕业后的走向,或是继续到大学深造,或是选择某一职业走入社会。

(3)现状分析由于中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国内的中学生所面临的只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这一条路,至于高中毕业后直接求职的则认为是不走正路,或是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才会选择的一条路。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职业指导晚于国外其他地区,通常放到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我国大学大多是严进宽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扩大化,高校的扩招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日益加剧,使得各高校纷纷将职业指导内容具体化、扩大化,时间上也由原先的毕业前夕扩展到整个大学期间。

(4)存在问题我国的中学教育紧扣高考这一主题,中学期间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高考所需内容,与大学的课程设置严重脱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几乎所有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发现大学课程与中学相比较为轻松,学习氛围较为自由,没有师长来严厉管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一片迷茫。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初次接触到大学的专业,对专业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有的甚至在入学前从未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仅仅是遵从家长安排、老师建议或是跟风填报专业。这使得他们不仅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在学起专业课时也只能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2.辅导员视角下的职业素质培养

(1)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虽然现在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有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航课程,但是枯燥无味的讲述和陌生理论的灌输,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专业的无知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陪伴大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最熟悉的老师,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调研摸底,根据班级学生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专业的陌生感,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使本专业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有清晰的认知和架构,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理清思路。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接任新的专业前,辅导员首先要研究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了解该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进程有全盘的把握。如果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差距较大,可向院内授课教师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请教,针对该专业特色,制定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充分运用主题班会等几大抓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如,开展以“XX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培养计划,将培养计划分阶段进行,尽可能地将每一阶段的目标给细化,针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特点,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培养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制定的个人职业培养计划阶段性目标已初步达成,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写下的职业培养目标,自查该阶段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没有完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来的目标是否需要修改。同时从辅导员工作层面分析部分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修改前期制定的该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案。通过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教育,辅导员有效掌握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度,学生也提升了个人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年年变化,新老专业不断交织融合,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老牌专业撤销、合并,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增添部分新新专业,但由于新专业成立时间较短,高水品的师资队伍较为缺乏,而老牌专业相对师资力量雄厚,造成学生冲着新专业来,但课程却以老专业知识为主,新老专业的冲突也日渐显著。对于类似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以当前热门的传媒专业为例,优秀的传媒人才大多供职于专门的企事业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广告公司等,且较为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本科高校,授课老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硕士生,或是原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在实践上有着天然的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学生立足于当下,利用大学的有限资源来完成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如校园新闻通讯、校内短片拍摄等都可以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引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教育他们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完成职业素质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4.小结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18-02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社会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高低,将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是否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十七大报告“信息化”贯穿全文,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大学生为了以后的生存、发展和适应社会,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认识、利用、创造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于信息存在的自觉、能动的反映。首先,它是人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是从信息科学角度对信息的共同属性和共同规律的认识,即对信息一般的认识。

其次,信息意识是人对各个具体事物信息的认识,是从信息角度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即对信息个别的认识。

再次,信息意识是人对自身信息需要的自我意识以及信息行为使自身信息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对信息具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包括对信息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等静态涵义的认识,对信息的感知、识别、变换、传递、存贮、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检测、施效等运动过程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源、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道德等信息相关事物的认识;应对特定的具体信息具有敏感的心理反应,能够从信息的角度感受、理解和评价事物。应具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意识,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身的客观信息需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信息动机,进而在信息动机的驱动下进行满足其信息需要的信息行为。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进行信息行为的本领。从信息行为过程的角度看,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主体根据自己的信息需要,从外界信息源中取得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评价能力是对所获取的信息的准确度、适用度等进行判断,并从中筛选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是对所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有序化,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是将整合的信息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能高效地、充分地获取信息;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有序地整理信息并将新信息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已被全球认同,而信息素质教育也一直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图书馆界所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像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7年就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专门研究、设计正式或非正式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和利用课时教学来实现,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在加快、加大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同时,我国也加快了对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最近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中增加了有关信息能力教育的课程,这样就会避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起点低的弊端,也为高校信息素质进一步教育奠定了基础。尽管我们在信息素质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缺乏连续性

我国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做的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地区还仅仅停留在只在大学阶段才有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在之前的中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在毕业后的就业阶段,个人也不是很重视信息素质的再培养与深造。

在美国,很多大学比较注意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如普渡大学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进行层次性划分,根据不同的需求细分为不同的内容,并通过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豍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放在大学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新生入学后的“怎样利用图书馆”教育;其二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教育,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时间拉得太长,明显缺乏教育的连续性。豎

(二)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重检索轻利用

我国文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①怎样利用图书馆;②文献基础知识、文献的类型及特点、文献的组织方法;③检索工具书;④计算机检索;⑤国际联机检索;⑥光盘、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⑦制定与分析检索策略;⑧文献的评价。综合日本、美国几所大学的教学内容,他们除了我国有的内容外,还有诸如信息应用能力的开发、因特网上信息的利用、论文的写作、语言的交际方法、文献分析与评价等内容。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文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文献基础知识、检索知识、检索技巧、检索策略制定等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已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信息分析、评价、利用的能力。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把人们带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信息素质正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监督和课程发展协会提出:“信息素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全球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机会。信息素质应成为每个学生受教育经历的一部分。”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国民。根据信息素质培养标准,创新是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分不开的。因为,独立性与批判性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没有独立性,就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意志与人格,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批判性与独立性密切相关,批判性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怀疑批评精神,就是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重知识、重学习、强调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能力培养的时代。为此,要针对我国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中不足之处,寻找新的切入点,力争在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全面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从狭义上来看,信息素质包括各种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从广义上来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人的行为是为人的思想所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行为。为此,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它不能仅局限于文检课的讲授上,事实上,文检课也包容不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除了要承担好文检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配合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进一步完善馆藏结构,加大人文、社科文献入藏比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聘请专家、学者开讲座,拓展学生思维;举办相关活动,利用宣传栏宣传报道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案例、社会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让学生自我感受、自我提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信息消费观,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二)文献检索和利用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版、网络版信息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文检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不断更新、充实。同时,这些新增知识都要予以及时讲授,以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电子文献。总之,文检课教材就是要不断吸收新事物,增添新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对大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检课教学也要体现这一点。所以文检课教学内容要不断完善,它不光要传授大学生文献检索技能,还要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使其信息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三)不断提高文检课教学人员素质

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对文检课的教学人员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学人员必须具有既专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既要有信息学理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语知识,又要有相关的背景学科知识,同时又要不断地了解这些知识的发展动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我国文检课教学机构设在图书馆,教师队伍成员基本上就是图书馆员。根据我国国情也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纳入各类人员组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所以只能对教学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或通过不间断的自学方式,不断吸收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以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状态,从而使文检课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注释:

①王辉.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3期;庞海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途径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②彭丽喃,李三衡.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200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王征清.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J].情报科学,2002(5).

[2]王东升等.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报杂志,2002(1).

[3]廖潘.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武立新,菜建峰.知识经济环境中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探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1(2).

第4篇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素质。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工具素质、资源素质、社会结构素质、研究素质、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

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人才成功的基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适用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最便捷,最可靠的提供商,是校园网中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坚强后盾,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图书馆也是大学生吸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图书的信息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其教育和信息服务功能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进行用户信息教育成为图书馆新的工作重点,使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因此,在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有些学生对信息缺乏需求,其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教科书上。有些学生,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信息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图书馆、网络、通讯、计算机知识,不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不懂得检索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无从下手。

个别教师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还有许多能力较差的馆员,不仅严重损害图书馆馆员的形象,而且耽误广大学生的学业。

(三)图书馆如何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把高职院校图书馆和校园网作为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共同开辟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对信息素质的宣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宣传栏和剪报栏等工具,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转贴于  营造信息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质的培养上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频繁光顾的地方,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激发信息意识的环境可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牛增强信息意识。

图书馆必须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导向,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的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获取途径,使其养成利用图书馆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新生入馆教育,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刚踏人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通过对新生的人馆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树立他们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他们以后更好的使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新书推荐。通过推荐新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开展读者培训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一直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代技术知识不足等缺点。因此,由图书馆组织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大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图书馆网上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在图书馆网上设立BBS、留言簿、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解答。通过改革调整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减少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理论教学比重,加大电子光盘数据库,中外联机检索系统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比重。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加大信息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刺激学生的信息神经细胞,组织读书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信息的兴趣,加大力度抓好学校图书馆建设,使学生有条件并乐意到图书馆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有榜样,信息意识自然会加强。

(四)图书馆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第5篇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SK201408-3)的研究成果。

今天,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摄影教育已成为常规的国民教育。我国的摄影教育始1930年的上海松江女子中学,是由我国摄影记者朗静山先生开设的,其摄影课程开创了摄影教育的先河。如今,高校的摄影教育得到迅猛的发展,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如在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拥有着两亿多元的专业教学设备和8万余平米的专业实验室,为摄影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教学设施和设备。无论是摄影专业的学生,还是选修摄影课程的学生,对于摄影的本身,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清华大学作为艺术教育开设的摄影选修课,是全校所有选修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拍摄照片,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拿手机的学生在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点点滴滴。

摄影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及自然现象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当今数码相机高度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突显了人对于审美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高等学校开设摄影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以美育为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总结,我们认识到摄影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过程是借助色彩、布局、构图等结构形式来组织画面的形式美和整体效果,来传达艺术构思,表现题材内容。只有进入审美、创作中,主动地去发现,选择内部结构,调整各物体诸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的方式和结构状态,才能转换成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才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属性,才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情感的属性,因而,摄影艺术是拓展艺术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诗句,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秋风中飘散的一片落叶、迎着冰雪盛开的小花……虽然它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就能感受到它们散发独特的魅力和美感。我们的摄影艺术就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这样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都有这样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赏心悦目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会给人以心灵的启迪。照片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其直观性使得摄影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不管读者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是否相通,都能读懂,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风光摄影拍摄过程中,同学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可以用光影抒情,用色彩表意,对于大自然的光线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流动美,通过画面倾诉自己对自然的诗情,赞颂山河的壮丽,咏叹天、地、人的和谐。在拍摄纪实摄影作品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可以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与社会的共鸣,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镜头,大学生就会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新的目光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的美。

2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了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拍摄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将被拍摄的照明由侧光改为逆光,景深由小变大,将出现怎样的效果,而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想象力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每个人都存在着想象力开发的巨大潜力。想象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学习摄影将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

有人说:“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学生通过摄影的创作,通过镜头去感知、去判断、去观察,从而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发现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猎取时间长河里的逝去美,塑造空间坐标的立体美。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创作出独有的艺术典型,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中平中见奇,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东西,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摄影艺术可以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人的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创新。一副优秀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摄影可以将事物的原态记录下来,但不意味着生搬硬套,摄影能够表达人们的想法,需要富有新奇的创意和构思。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实现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3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摄影艺术教育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艺术不光是学理论,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去做,去感悟、体验艺术,让学生把摄影艺术教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文化经历,而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

摄影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摄影创作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能够熟练实用各类型的相机、掌握各种拍摄方法和技巧,边学边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对学生而言,大量的拍摄实践是提高摄影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摄影教学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就是要学用结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摄影艺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了自我表达的内涵。首先,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共同探讨摄影,让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们和热爱摄影的学子们互相交流,针对自己在摄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从而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摄影的执著和热情。其次,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已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大部分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社团,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倘若有人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通过相互交流都得以升华。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了学生作品的交流面。摄影教学的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业.摄影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2014,4.

[2]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第6篇

关键词:农科 大学生 经济学素质

高等农业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农业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站在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高度来认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农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鉴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一部分农科大学不太重视人文社科教育,更不用说经济学教育。农科大学的专业分布以农科为主体,主要教授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的知识,对农科类学生缺少人文经济素质的培养。

农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济学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利用好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农科大学生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有强烈兴趣。

第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科。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农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农业科技人”,必须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本领。

第二,经济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第三,做好农业自然科学工作应该具有相应的经济学技能。农业科技项目设计必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初步的财务预算,农业新产品开发必须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农业项目建设必须进行资金筹措和安排,所有这些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作为未来的农业科技从业者,农科大学生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学习经济学知识。

第四,农业科技从业者需要基本的个人理财知识。除了农业科技行业本身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外,农业科技从业者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物价、利率、股票、基金、房产等知识,也关注个人财富的增值或缩水,迫切希望掌握家庭理财的投资渠道。农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第五,农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由于专业范围狭窄的原因,农科大学生更希望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理解自己身边世界的能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取更高的工资。因此,本科阶段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部分农科学生未来成才的选择之一。

二、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农科大学生不需要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其着眼点是对一些常识性、实用性、生活性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则是宜广不宜精。

因此,我们建议,农科大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农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认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通过对微观的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对宏观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依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利用经济学作出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第二,消费与理财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税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汇率与利率、证券与股市、外汇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

第三,投资管理、会计统计、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一个团体的组织工作,必须具有基本的经营与管理常识。要看得懂简单的会计报表、会基本的财务预算,进行职业所要求的统计。掌握关于农产品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服务于“三农”,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第四,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新时期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农科大学生应该对家事、国事、经济事,事事关心。应该学习关于银行与货币政策,政府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金融危机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常识,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民生。

第五,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曼昆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农科大学生应该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就业、婚姻、购物、交际等社会行为,用经济学来看待生活,增进个人福利的提高。通过经济学,透彻地理解生活实践,提高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出正确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是对人们的选择博弈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研究。但不少人总觉得它太抽象、太难学,实际上经济学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其理论既可以用抽象的数学工具来表达,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只是对农科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生活经济学”就行了,应该重视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的素材积累,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基于经济学原理来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并准确把握个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途径

农科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培养经济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中列入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经济学素质课程体系。将《经济学原理》列为通识教育课,设置一定的学分,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体系与轮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常识性内容,供全校学生选修。此外开设《生活中的经济学》、《投资理财学》、《会计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系列课程,各课程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系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专业性不能太强,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二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课”、“案例课”、“问题教学课”等,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团体学习是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展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同时聆听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经济学思维,创造实践的过程。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等,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设立属于课题性质的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农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跨学科课程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开设经济学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校内外著名学者或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济学讲座,联系现实介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学理论最新动态、前沿问题等,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面,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扩大视野,跟踪前沿,将新理论和新方法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解释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房地产、股票、基金、经济泡沫等,开列选题,鼓励学生假期开展专题实践调查。学校可以组织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评比,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第五,推荐经济学课外阅读。对于具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农科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推荐阅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相关著作,提升其经济学理论水平。

第六,注重潜在的、非课程教育形式的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成立各种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模拟炒股比赛等,提高学生经济学兴趣和理财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浅论在理工科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9(2).

2、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杨江帆.当前农科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

第7篇

关键字:创新素质特征误区对策

一、创新素质的基本特征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特指人的创新活动稳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1)创新品质是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以追求创新,旨在鼓励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同时具备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2)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动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机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及变通性。3)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最终目标。与实际动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敢于运用创新的方法,积极进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竞争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真正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献身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进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滞后于发达国家,要加快我国的科技发展,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那些个人能力发展全面,尤其创新素质突出的大学生却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受到社会、企业的青睐与重视。近几年来,我校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广告创意、力学竞赛等竞赛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之际即能被用人单位聘任。因为他们参与此类竞赛或培训后,其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事实证明,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误区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与重点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如全国各类竞赛、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误区表现在:

3.1对创新素质认识不足,放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天赋”、与生俱来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备的,从而不注重对大多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人觉得大学生经常参与创新活动会减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捡了芝麻丢掉西瓜”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不是积极支持,而是进行推辞、限制。也有的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进行指导、培训的部分教师,认为花费这些时间、精力,还不如自己去搞教学、科研,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极情绪。

3.2忽视创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趋向细化现象,新专业设置不断出现,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中仍存在规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课时比例不恰当等现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束缚了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特别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学生当作“满堂灌”的对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缺乏求异精神、创新思维,使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3创新实践活动减少,获取创新能力降低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有组织的深入社会生产实际,去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和位置,去发展改变自己,这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或只作为常规性或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来应付,由于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视情感教育,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

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综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综合,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一定首先要具备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能力的条件。目前在高校扩招、网络普及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未落到实处,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综合素质整体滑坡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

4.1树立科学的创新素质观,充分激发高校和师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创新意识,要激发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中心,理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兴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应是具备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理应尽可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给予政策、财政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创新素质观,真正实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2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上,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比例,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层面上打好知识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培训上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7年修订本科人才方案时,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培养,突出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学与实践给出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的跨专业文化素质课程,即理工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其余5学分按照学校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管理条例,通过参加课外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竞赛、发表学术论文作品、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来获取学分。从2009届毕业生开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非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1门公共艺术类限定课程。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大学生文理知识渗透和融通,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确保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3建立科学管理方法,激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必须要对旧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管理方法,确保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同时,把学生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良好环境。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理应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重要课题来建设,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勇于进取、积极探索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他们步入社会、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才.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创新,2004(9).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模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2]黎家华.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5):16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118-121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96-0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3.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第10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通用素质 培养 理论思考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该说,素质教育思想被逐渐引入高等教育已有20多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也已得到了初步整合。

但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人才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此,与专业素质相对应的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的通用素质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并实现与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越来越需要提到了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上。

何谓通用素质

何谓素质?素质通常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等各种后天环境影响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素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是一对相对概念,是按照素质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进行划分的。其中,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由此而内化的技术品质,是针对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而通用素质则不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岗位,也不限于某个具体技术岗位,是某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结构。

通用素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身体素质、心智水平、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到性格、智商、情商、毅力、洞察力、忠诚度、信誉度、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诚信守法、批判创新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虽然不具专业属性,但却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它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而且是在市场运行机制和现代组织模式下非凡的管理者,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与文明的缔造者。

应该说,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加在一起就是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是通用素质的基础,正所谓就业的“敲门砖”;通用素质是专业素质的保障,良好的通用素质可使专业素质更充分地发挥,特别是当求职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良好的通用素质是毕业生从容应对、并尽快胜任工作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素质教育理念,其素质教育理念还停留于通用素质培养是专业素质培养之余的锦上添花,从而导致通用素质教育在学校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没有持续就业竞争力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建立一条与专业素质培养并重的通用素质培养主线。

通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和他同时代的康德也曾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所以,只有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通用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通用素质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扮演着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分工协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全球的社会专业化分工都在不断地细化、升级,对分工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越细越需要一个复杂的协作系统,因为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通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其了解并掌握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规律,使其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传统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体系的弊端不断显现。比如,在这种偏重专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下,学生往往只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学生适应面较窄;再如,我国的很多高校还不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够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也不多,未能做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能,但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却早已从简单地要求专业对口提升到了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层面。这就会造成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差距。例如,对笔者所在高校部分学院学生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位素质依次是:工作的责任心、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对口。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忽视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却要求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

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与设计

加强对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笔者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和在校大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取样,根据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筛选出大学生通用素质4大类、17项基本指标。

一是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较好的综合分析与认知能力、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决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进行系统思考,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对,还具有一定思考的前瞻性和进一步学习的可能。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社会中成才、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建设能力、自身的影响力和识人用人的协调能力等。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做事基础。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说服力并乐于分享自身的收获,还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别人的想法、换位思考,具有团队精神和协调、激励他人发挥作用的能力。

三是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拥有正直、诚信、严守秘密的品德和很好的抗压性。这些是大学生做人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同时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对待事业的持久耐力、面对困难的从容乐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需要去不断培养的良好素质。

四是工作态度。主要包括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尤为被人所看重的责任心、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头脑中潜在的成就动机和服务意识。它要求我们今天的90后一样要做到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对他人要像父母对自己那样真诚体贴。而且比他们的前辈还要能够实现自我挑战,在服务上更具有亲和力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文关怀。

针对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阶段,开展全方位的通用素质培养。大一通过进行适应性教育、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忠诚度;进行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人生。

大二依托校内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成功学》、《创新学》、《口才培养》、《领导力》、《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提升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潜能。同时,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大三时,学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通过实践与实习等机会增长职业技能,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和发展趋势,丰富社会经验。另外,应开设大学生求职技巧、社交礼仪等培训课程,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逐步提升。

大四则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职业认同教育和职场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把握整体就业形势,及早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身职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掌握职业道德并尽早地接触和适应职场规则。当然,在整个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要根据每一年的培养要求设定一定的素质学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计入素质学分档案。而这个学分和专业学分一样,是学生完成学业必要的前提条件。

提升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实施途径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氛围。首先,高校上下要在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的问题上统一思想,各部门齐抓共管,携手共做。尤其是一线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思考和挖掘通用素质的内涵,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他们应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够制订出一系列活动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使通用素质教育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操作路径,与专业教育一样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其次,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为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激励体制,将学生通用素质的评估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通用素质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制定培养原则和培养计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制定并坚持公平对待、同等考核、同等待遇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通用素质的培养计划。通常一个好的培养计划,要有具体的目标、严谨的逻辑、科学合理的阶段划分以及良好的可行性。制定通用素质培养计划也不例外,而且还要注重统筹兼顾。例如,将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与通用素质联系更为紧密的内容,纳入到通用素质培养计划的体系中来,一方面使专业素质培养计划的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则丰富了通用素质培养计划。通用素质培养计划可包括健康教育、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还可包括各种参与程度更高的游戏、竞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也就是说,凡有益于锻炼和提高学生通用素质的内容、组织形式都可以纳入其中。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和体系。在通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缩减或弱化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以体验式和实训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社会适用性。聘请有较为丰富社会经历的教师或企业领导担任课程主讲,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同时,将通用素质培养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大学四年中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如一年级新生要抓适应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二、三年级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四年级则要抓职业教育,围绕就业创业问题,传授就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挫折承受力,使其能更快调整和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教师的引领示范和网络媒体作用。“言传身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任何阶段都不容忽视。高校教师除在专业方面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其言谈举止、处事理念等也具很强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所以,高校应建设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以身教带言教,既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又能在与教师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另外,还要针对当今新兴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并建立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通用素质教育新模式,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知识学习、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的暗示作用。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外活动。除了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外,还要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通用素质。例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其中,努力创设和营造生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养;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处理、思维表达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开展各类模型制作比赛、设计创新大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表达等方面能力。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思路,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训结合起来,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双重任务的育人基地。在帮助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的同时,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以后就业求职、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实现从“成品包装”到“产品设计”的转变,即实现从较低层次的传授学生择业求职技巧向更高层次的指导学生自主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和寻求职业发展的转变。不仅要开设基础性就业指导课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各级各类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此外,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定期调研回访工作,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具体人才需求,以便及时调整通用素质培养的方向和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女大学生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12-02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而女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巨大。所以对于女性创新型的培养成为了学校和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大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有些欠缺。这就需要对女大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分析,我们通过对各个大学的调查,统计了解到了目前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不够优秀,而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影响造成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对社会和国家,中小学教育和家长方面都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我国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让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数量得到长足的发展。

1 目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

(1)就目前而言,高校教学还是以文化教育为主,所以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对于文化知识的高度重视,只是关注自己的成绩而不关注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师方面,老师只为学生讲解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利用灌输式的方法使得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使目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显得不足。

(2)我们在广州、河源、惠州、潮汕等地在10所中大学随机抽取了500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从专业,性别上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生中男性大学生占89%,女性大学生只有11%,在这些女大学生中理工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占93%,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只有7%。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男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比女大学生优秀,理工科女大学生创新能力比文科女大学生高。

2 影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

(1)我们通过在以上随机调查汇总了数据,通过对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女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素质上的不足主要是由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和社会原因。

(2)在自身原因方面,目前女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创新能力素质显得不自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差,27%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优良,只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好。这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在从小的教学中常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家长和教师认为女性学生不及男性学生聪明。在这样的看法下,女大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自己天生逻辑思维能力就不算优秀,学习成绩只能也来自于自己的勤奋学习,造成了自己思维的固化和僵化,在学习方法方面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来学习。我们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57%的女学生通过上课记录大量笔记,下课通过大量做题的方法学习,只有20%的女学生采用了上课记录重点字词,在课后不用花大量时间练习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样的数据我们发现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女学生的学习方法就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3)在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让女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巨大的原因是家长和教师采取了差异化教学。家长认为男孩应该经历风雨,苦难的教育而女孩应该被保护。在这种教育下,男孩遇到问题总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女孩可以请求自己的家长帮助解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高达70%的女大学生家庭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20%的家庭中首先会让女孩自己解决,但是最后家长还是会帮忙,而仅有10%的家长是完全让女孩自己解决。而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也采取性别差异化教育的方法。在学校中,高达68%的教师认为男学生比女学生更善于思维,20%的教师认为女学生比男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仅有12%的教师认为男女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同。在这样的方式方法下,女性学生的右脑发展得不到锻炼,所以这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不高的一个原因。

(4)而在大学中所选专业方面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不高的一个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3%的女学生在高考后选择师范类专业,26%的女学生在高考后选择的是文学专业,17%的女学生选择了商学类专业,而仅有4%的女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了理工科专业。从一方面而言,这些专业符合女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受到家庭和教师对于自己文学,艺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这些专业普遍业余时间较多,不需要像机械,自动化等工学类专业需要在课后动手钻研。而对于工学专业来讲,要想得到好成绩必须不停的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技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而对于文学,商学类专业只需要将教材上的内容背熟悉就能在本专业得到很好的成绩。从而更加固化了女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她们的创新能力更得不到提升。

(5)从社会上讲,尤其是中国社会上讲,对于女性的看法还是有些受到封建残余的影响,“相夫教子”等看法还是存在于人们心中。中国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鲜有女性身影,就我国现有的世界500强公司来说,公司内部女性高层管理人员只有不到1%,中层管理人员也只有2%为女性。这种看法和现象在无形中就会影响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她们会认为自己无法在社会中得到很高的地位对于自己思维的锻炼也会停滞,这就更加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得不到提升。我们对大学中毕业班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63%的女大学生就业意向为文员,20%的女大学生就业意向为教师,10%的女大学生就业意向为客服类工作,5%的女大学生就业意向为销售类工作,而只有2%的女大学生愿意做技术研发类工作。而文员,客服类工作不需要进行逻辑性思考,所以女大学生也就不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

3 在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上的困难

(1)从对象上讲,女大学生自身在思维发展上的滞后性会为她们的创新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时教师会发现她们的思维能力普遍不活跃。对于女大学生自己而言,从她们自身内心来讲就不怎么接受对于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于长期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应该有着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她们对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素质等意识还具有抗拒思想。这在对她们进行思维训练,让她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方面造成了很大困难。这就需要让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完善和改变,让她们明白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当代女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从心理上,从根本上让女大学生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

(2)如果处在一个充满活跃思维,每个人都充满创新能力素质的环境中,那么女大学生会不自觉的也会融入这个环境,从而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是自己的创新能力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可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女大学生所身处的环境仅限于自己的大学校园里的同学,朋友,家人亲戚等。这种环境往往会使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受到影响。再者,当代大学生所处环境复杂,若是自己有让自己拥有创新能力素质的这种想法,就能够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素质。所以对女大学生而言,处在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对提高她们自身的思维能力,让她们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很有帮助。

(3)想要提高创新能力素质,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而实践方面对于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实践方面,复杂的实验和艰难的思维训练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十分困难。所以在实践方面应该更加注意,要培养女大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而想要培养女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实践的兴趣,就需要大学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例如在大学课堂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家中,家长也要注意女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4 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女大学生自觉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她们对创新能力产生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具体方面,培养兴趣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好奇心。所以这就要求女大学生有质疑精神。在培养质疑精神方面,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教师要注意不能让自己成为传统教师那样的“权威人物”,在教学时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时常和学生进行讨论,使女大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不只是培养女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兴趣,也需要让她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持久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而对于家长而言,经常和孩子交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让女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素质的兴趣日渐提高。

(2)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不局限于现有的观念和知识,不断前行和进取的观念。在具体生活方面,女大学生有创新精神的表现就是不拘泥于传统看法,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充满批判性精神。在这一点上,国家和社会可以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多在电视和网络上播放社会上女性杰出人员的事迹。而在社会舆论方面,国家也要注意将社会看法导向对女性创新能力的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女大学生就会养成不服权威,独立精神的当代女性优秀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从而在培养创新能力素质的过程中让女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3)对于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而言,有一个好的平台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现代大学应该为女大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而培养创新能力最快速途径的就是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因此,大学可以时常组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趣味活动等。例如:可以组织各个学院的学生进行辩论会,通过辩论的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科研活动,例如机器人制造比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几乎是男性大学生参加的竞赛项目教师要多鼓励女大学生去参加,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女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对于需要独立思考的理科竞赛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思考的习惯,让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4)并不仅仅是社会和国家需要大量宣传杰出女性的事迹,企业高层,国家管理人员和大学方面也需要大量任用女性,从实际出发激励女大学生。例如:目前国内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在高层管理人员上多给杰出女性一些机会,让她们用自身的事迹来为当代女大学生做榜样,使目前女大学生对工作有信心,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国家干部方面,我国可以更多的启用女性作为国家高层干部,让现代女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男女平等”。在大学里,学校可以让更多的优秀女性教师走向管理岗位,在教学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就让女大学生充满力量,努力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该将男女学生分为不同的两类分别培养,而是应该通过每个学生不同的自身情况来制定培养计划。对于女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文静,好学,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于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中想办法使她们对于数学,物理等理工类科目感兴趣。而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就更应该培养她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可以有效的改变目前女学生偏重文科专业的现象。选择理工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多了,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会较为简单。

5 结语

对于现在社会而言,创新型人才越来越紧缺,而女性创新型人才更加紧缺。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对于女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社会上对于女性的看法还会受到封建文化糟粕的影响,因此对于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让女大学生充满毅力,不屈从于社会看法。在大学校园中,杰出女性教师是女大学生的榜样,可以让她们更加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在国家和媒体方面,多进行优秀女性人才的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多采用女性人才可以让女大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更需要在中小学教育时就注意培养女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日后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艳红,黄少英.和谐社会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71-72.

[2] 赵艳红,张海钰.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J].改革与开放,2009(8):133.

[3] 康艳明.复杂科学方法对女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131-133.

[4] 李洁,王颖,石彤,等.社会性别观念对女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之女大学生典型群体调查数据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3(3):18-27,40.

[5] 姚丽琴.“PK”教学组织形式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健美操项目为实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6):82-85.

[6] 凌生智,胡松林.关于数学文化与提高女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4):9-11.

[7]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差异性研究―― 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3):91-94.

[8] 卞素芹,刘丽梅.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原因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6):111-113.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戏剧活动;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5-01

中国高校戏剧团诞生于天津形成于重镇,其是在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倡导下成立的,成立之初正逢抗战年间,因此可以说,高校戏剧活动成立的初始目的,是运用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去鼓舞民族志气的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戏剧活动本身就拥有一种强大战斗力和生命力,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戏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高校戏剧活动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思想道德的培养

高校戏剧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思想方面分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而戏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对学生的思想会形成有效引导,同时戏剧运用一种生动而又形象的直观表演让学生去欣赏,更有利于他们不由自主地对这些观念进行思考,从这一点分析,运用戏剧去影响学生的思想。[1]例如,最近浙江大学的戏剧社就以“长大成人”为主题,编排了一部名为《黑白》的戏剧,而这台戏剧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反响非常大,很多学生都在这台戏剧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加深了对社会的思想认识,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想培养。其次在戏剧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也会有所提升,道德修养是现在社会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也是社会风貌的一个反应,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的重点,而戏剧活动虽然是一出戏,但也是人生的一种反应,让学生运用戏剧去交流认识,会比普通的德政课程更易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戏剧活动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同时也不能一味地为迎合学生去进行戏剧活动,不然不但会让学生迷失在物质的道路上,也会失去戏剧活动原有的真谛。

(二)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创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这也是戏剧活动对学生的培养。在学生进行戏剧活动时,从选定剧目,到设定演员,再到戏剧编排,都需要创作能力进行指引,以《茶馆》这个戏剧为例,虽然是一部旧曲目,但是不同的高校在进行表演时,都会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无论是表演特色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会给观众不同的反响,而这就是学生创作力的一种体现。[2]其次是团队协作能力。一出好的戏剧,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剧务,都要进行密切协作。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在进入校门之初,都是未接受过戏剧表演训练的,只是凭借着兴趣去参与戏剧活动,因此在最初加入戏剧社时,多半人唯我独尊,但是参加一段戏剧活动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渐渐被转变,他们会学着如何去倾听他人的建议,如何去配合他人完成戏剧活动,享受集体带来的乐趣,感受集体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就得到了提升。最后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戏剧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责任,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由此可见,戏剧活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再造具有显著作用。

二、高校戏剧活动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以政策支持带动高校戏剧团建设

高校戏剧团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的领导首先应该认识到戏剧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为戏剧社的必要经费支出予以一定的保障,设立高校戏剧基金,成立大学生戏剧节,并对一些优秀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将戏剧带向社会、服务于社会,让学生在高校的支持下,真正发挥出高校戏剧活动的价值。

(二)加强高校戏剧团未来组织管理

虽然我国的高校戏剧活动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戏剧团建设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若想真正发挥出戏剧活动的素质教育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一个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对戏剧活动做出有效引导,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增添戏剧活动的生命力。[3]其次,高校戏剧团建设应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只有树立寓教于乐、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新时期为学生做出新的引导,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素质人才,带领学生运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将高校戏剧团推入新的高峰。

三、结语

高校戏剧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高校应给予戏剧活动更多支持,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戏剧素质教育。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戏剧活动的开展,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杰.两个戏剧老人的闲话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部分戏剧活动[J].中国戏剧,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