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粮食危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其实很多学者在中国最初加入WTO的时候就提出过我国的大豆产业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原因之一:国外大豆以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自己的大豆市场萎缩,最后完全依赖进口,到时国外市场再宣布大豆储备不足、全面涨价,我们自己的市场也就将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状态。前不久到黑龙江省访问的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农业官员联合考察团竟然提出了让黑龙江省放弃榨油、集中力量发展食品用大豆这一极其荒谬的建议。原因之二:大豆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放弃大豆榨油业等于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近几年国内学者都反复呼吁大豆危机的严重危害性,以唤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级政府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后来由中粮集团牵头,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可是效果具体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美国大豆到港成本约在3100-3200元/吨,而目前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3700元/吨左右。受进口美国大豆低廉价格的影响,我国大豆正面临灭源灭种的危险。国内大豆主要产区周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开始拒绝到国内大豆主产区收购,甚至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而且大豆油价格则一路上涨,大豆油的定价权正日益被跨国粮商所控制。目前,我们老百姓熟知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都是外资的,可以说中国市场的食用油85%已被外资控股。这些外资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历史的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国际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Daniels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开头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开头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在2004年我国大豆危机出现的时候,面临国内无法出售的大豆,这些外资以低价吸纳了面临破产或停产的国内小企业,扩大了自己的在华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建立了规模大而且完善的相关产业链条。倘若我们的政府再不作出强有力的调整政策,不需要几年,我们中国人民的粮食将由国外企业完全控制。
当然除了要谨慎我国的大豆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以外,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大豆存在国产大豆比较成本优势丧失、产销区不协调、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不当等。而国内现货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大豆价格长期趋势判断失误则是导致这次行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产生成本高、出油率仅为17%—18%,而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无法竞争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而与种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产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种的农民也不懂这些道理,更加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当国外大豆在国内势不可挡的时候,他们除了吃惊无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应该给大豆产业像小麦、玉米、水稻相当的优惠政策和足够的重视以及支持。在我国,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更新了几十次,而大豆产业发展不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还受到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再次冲击。只有将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科技的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大豆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大豆种植面积过小。大豆的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农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导致现在的水稻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压在农民手中难以售出。反之,大豆的价格上扬而货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种面积减少,市场供给不足。为此建议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指标提供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产量,以缓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全球而言,我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要远远少于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但我们的市场门槛也远远低于欧美和日韩。我们经常能看到欧美或者日本对中国的某一项农产品提出贸易壁垒,我们也看到韩国民众为了抵制来自美国的牛肉,酿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我们做到其实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对以美国为主的进口大豆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这样,既可以反制美国对华贸易特保条款的滥用,也为国内大豆生产的尽快恢复提供政策保护。跨国资本正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媒体有了许多报道,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跨国资本对中国粮油市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资粮商的坚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英]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郎闲平.金融超限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5,(09).
[5]章胜勇,李崇光.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01).
[6]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7]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黄娟.农业、汽车业和纺织业取消出口补贴后获得补偿的可行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5,(09).
[9]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1999/2000中国大豆进口增加,美国份额高达63%[J].中国家禽,2000,(09).
【关键词】粮食自给率;TPP;阻力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时至今日经济景气已经持续低迷了近20年有余,其间日本政府在应对经济持续低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效果微乎其微。为了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迷,2009年实现日本政权交替的日本代表菅直人,在日本首相竞选演说以及就职演说中分别提出了日本加入TPP的构想。此言论一出立刻在日本朝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日本各界就日本是否应该加入TPP以及加入TPP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日本农林水产行业,他们认为如果日本加入TPP的话,对日本农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反,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估算,如果日本加入TPP的话,会给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日本GDP带来10.5兆日元的收入,也许会成为引领低迷的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尽管日本的经济界对日本加入TPP的前景作出了正面的展望,但是由于来自日本农林水产行业的强烈反对,导致日本在是否决意加入TPP方面举棋不定,踯躅不前。
一、TPP的定义与内容
所谓的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或者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是2005年6月3日由新加坡、文莱、智利、新西兰4国共同签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的经济合作协定。该协定约定2006年1月1日取消加盟国之间所有关税的90%,到2015年以前将所有贸易关税削减为零,包含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卫生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涵盖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所有主要项目的总括协定。协定生效以后,美国、澳大利亚先后表达了加入的意愿,于是该协定成员国决定于2010年3月召开扩大成员国谈判峰会,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秘鲁一同参加了加盟谈判,同年10月马来西亚也加入到了谈判的行列。至此,该协定的成员国已经达到9个国家。这之后还有日本、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家也先后表达了加盟的意愿,因此这一协定的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日本国内有关加入TPP利弊观点的分析
TPP的现有成员国当中,除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其他6个国家都与日本缔结了FTA(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日本加入TPP实质上一般也就可以理解成是日美之间的FTA,只是TPP不承认例外品种的阶段性废除关税这点同FTA不同而已。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日本加入TPP的话,整体是可以提升日本的GDP,但是对日本的农林水产业领域确实很严峻的。有关加入TPP日本国内的“赞成派”和“反对派”之间都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对利弊加以了阐述,虽然双方都不否认贸易自由化的方向,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双方的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赞成派”的主张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全球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国内生产力的提高会减缓和消除产业空心化,从而确保就业。另外,境外直接投资虽然暂时地减少了就业机会,但是几年以后企业发展壮大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国民的收入。所以通过将资源从非竞争部门(农业等)向竞争部门(出口行业等)转移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与其着力扩大内需,不如加入TPP,大力推进扩大海外市场。“反对派”的主张则认为,加入TPP会使以扩大出口目的的竞争不断地激化,由此会导致产品价格、工资的下降;出口的增加会导致日元进一步的升值;另一方面,同关税下降相对应,海外产品的进口也会随之增加,没有出口企业的地区和农业不仅会遭受打击,滞涨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在出口占日本GDP的比率不到2成的情况下,现在需要的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填补需求不足。增加劳动分配率、提高生活型的公共投资(环境、医疗、健康方面),暂时性的提高关税等也是必需的。
至今为止每当提到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有关农业领域的问题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这次也不例外。这次的问题主要是对种植谷物、奶酪畜牧业等的土地利用型农业、畜牧业,还有水稻等水田农业的影响;其次是设施利用型蔬菜和进口饲料依赖型畜牧的农业的冲击。“赞成派”认为加入TPP有推升GDP的效果,而且由于农业存在接近6成的第二种兼业农户,因此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心化对包含税收等的区域性社会的打击更大。他们建议对有干劲的农户、规模扩大的农户进行直接所得补偿;通过他们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大米以外的农作物的生产和向其他行业转换等。“赞成派”的主张不是维持阻碍自由贸易交涉的高关税,而是要向即使价格下降也可以使农户继续经营农业的直接所得补偿的政策转换。可是,关税下降,并且废除后,我们可以预想到能够继续经营农业的农户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另外,支付给农户的所得补偿所需资金也是不小的数目。有人指出即使只是大米一项就达到1兆7000亿日元,如果包含对其他农产品的补偿要达到2倍以上。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是无法永远持续的。总会让人预想到会削减补偿额,因此令人担忧的是农户的不安和对农业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只限定一小部分农户的话,财政负担也会锐减。“反对派”表达了加入TPP对日本国内农业的打击、粮食自给率及农业多面机能的降低、地区性社会的崩溃等的担忧。也有人指出加入TPP的经济效果并不是那么大,可对日本农业的打击却很大,即使不管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的损失是否准确,弃耕土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增大却是事实。由于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恶化,导致大米等农产品的总消费量也在迅速的减少。因此,“反对派”指出比起废除关税盲目求快的TPP,不如选择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的设有例外措施的FTA更加现实。
综上所述,日本是否能够顺利的加入TPP,除了要与TPP成员国进行谈判之外,国内方面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方面的阻力,而加入TPP对日本农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生产的减少、粮食自给率的降低、农业就职机会的丧失等方面。
三、日本粮食自给率的现状及影响加入TPP的原因
农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它所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每个国家在进行贸易自由化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保护这个行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这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在这方面日本也不例外,在WTO框架下或者与其他国家在签署FTA、EPA的时候,都为农业设置了例外品种,对粮食生产进行了充分的保护。那么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地坚守农业这个行业呢?甚至不惜牺牲其它行业的利益以及使用巨额的财政支出来保护农业生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粮食自给率只有40%,是名副其实的粮食进口大国,而且粮食供应上的不安定因素现在将来似乎都无法轻易地消除,围绕世界粮食生产的环境不容乐观。短期内,2010年秋季以后人们担心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秋季的世界粮食危机是否还会再次袭来。伴随世界各地发生的异常天气现象而出现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应的不足及不稳定(澳大利亚)、粮食禁止出口(俄罗斯)、新兴经济国家等的旺盛的粮食需求、粮食市场投机资金的流入等因素导致粮食供需呈结构性不安定状态。
中长期也存在以下不安定因素:第一,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人口不断增长和世界范围的粮食消费的高度化(肉食化)导致的脸是需求的增加。第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粮食需求的增大和供应结构的不稳定。第三,以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等的地球环境问题为背景的生产受限。第四,在缺少粮食供求调整机构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意图(粮食出口的限制、禁止、粮食战略物资化)和粮食金融商品化造成的供应不稳等。因此不能说没有陷入粮食危机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日本筹备粮食的方法有自给、进口、储备三种。有关进口虽然谷物协定是有效的,但是不仅是限制、禁止粮食出口符合国际方面有关的法律的问题,也存在其它问题。第一,为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限制生产。第二,由于天气异常不得不进口粗劣的粮食。第三,即使国内粮食过剩也要担负进口的义务。第四,妨碍进口国、地区的多元化(战略性进口)。不受协定所束缚放开手脚来提高进口能力。
粮食储备是能够应对短期的不可预测的事态。作为一个简单的目测标准就是FAO(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给出的库存安全标准。谷物的在库率是消费率的17%~18%(大约2个月的消费量),大米是14%~15%。即使日本也要参考安全标准进行适当的粮食储备,西欧各国也同样进行粮食储备已备万全之策。日本的粮食供应基本方针还是自给自足。日本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平成11年法律第106号)中规定以增强国内农业生产为基础,恰当的搭配好粮食生产、进口以及储备之间的比例,基于此制定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中到2020年自给率达到50%。另外农业生产活动还要创造出数兆日元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所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仍然是日本农业现在和将来的首要任务。
粮食的自给除了为国民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维持多种功能外,也具有以下的作用。第一,不争夺应该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对减少饥饿人口间接地发挥了作用。第二,食物里程小,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了贡献。第三,粮食的进口也是水的进口,减少进口货不进口对出口国的水资源节约也有很大的贡献。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行列,而且每年都在进步,即便是近一年也有值得瞩目的新技术开发。可是,现实是不但规模扩大的速度很缓慢,而且从业人员(销售农户的从业人员)的大约60%都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无人继承;农业生产、农田管理不充分;农田弃耕的面积会不断增大。
因此如何协调好农民、农田、农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成了摆在日本农业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地加入TPP,寄期望于通过扩大出口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恐怕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仅凭日本财政补贴及有限的出口企业来支撑和提高日本粮食自给率,必然是无法长期持续的。所以,日本要想顺利的加入TPP,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提高粮食自给率。只有在有限的期限内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的农民、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TPP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矢口芳生.2E2F危機下の日本農業の進路[J].農業経済研究.
2009(9)
[2]森田倫子.食料自給率問題―数値向上に向けた施策と課題[J].調査と情報―ISSUE BRIEF.2006(6)
[3]中田哲也.フード?マイレージーあなたの食が地球を変える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油料能源植物高效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南方油料能源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核心专家。长期从事能源植物和生物柴油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 项,在国内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有15 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3等奖(其中《非耕地工业油料高产新品种培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获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推动我国生物柴油科研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李昌珠
进入新世纪以来,植物油脂用途的拓展加速,被广泛用于油脂基能源产品(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油和生物油)、油脂基化工产品(表面活性剂、油漆、涂料)和油脂基材料产品。在植物油脂市场巨大需求拉动下,以生产工业油脂、芳香油或类似烷烃类原料为主的工业油料植物产业成为相对独立的门类迅速发展壮大。
1960 年,全球油脂产品产量为3000万吨,到2004年增至1.31亿吨。这一刚性增长趋势反映了油脂产品用途的拓展和需求量的增大,同时也警醒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植物油料的生产。2000 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稳步增长,2011年达到2595 万吨,比2000 年增长44.3%,年均增长3.4%。2012 年我国消耗植物油脂达2700 万吨,其中72.2% 依赖进口维持供应。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命脉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工业,所需原油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60%。能源安全的形势异常严峻。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尤为迫切。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称,到2020 年,以能源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体燃料将达到替代石油1000万吨的能力。我国工业油料能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木本油料植物有400种。可利用的、含油率在15%~60% 的有200 种。含油率高达50%~60% 的有50 种。已经广泛应用的有30种。其余大部分还没有利用。巨大的挖掘潜力与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属性,使得工业油料植物可望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替换性资源。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脂和工业用途油脂的消费总量约4200 万吨,但利用耕地自主生产能力只有大约800 万吨。3400 万吨的缺口需要耕地约4533 万公顷。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耕地始终是稀缺资源。据有关部门分析,近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预警区间为1.0 亿~1.1 亿公顷,而2011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1亿公顷,接近预警红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70% 的耕地必须种植粮食作物。不与口争粮,不与粮争地,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工业油料植物大多具有野生性,耐旱、耐贫瘠,在山地、高原和丘陵等地域都能很好地生长。我国南方约有2000 万公顷的农林荒地荒山。利用这些非耕地种植油料植物,可以缓解耕地资源稀缺、实现生态重建和工业油脂资源规模化生产的有机结合。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工业油料植物,如蓖麻、光皮树、油桐和山苍籽等,对重金属污染土地、废弃矿区和盐碱地有相当强的耐受力。目前,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达到1000万公顷以上。湖南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因金属矿产开采等直接造成的林地污染及植被破坏有17万多公顷,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威胁的耕地有106万公顷,受到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20 多万公顷,受重金属污染影响的湿地等水域面积则更大。大规模培育工业油料植物,在提供能源产品解决能源危机的同时,也可以治理重金属污染、改善土壤质量。另一方面,工业油料高效转化油脂基化工产品、油脂基能源产品和油脂基材料产品,相对于用石油原料生产同类产品,具有毒性低、易生物降解、适应环境强等优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颗粒物质释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丘陵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是森林资源不能高效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生物柴油、生物油和生物航空燃料油以及油脂化工产品大规模应用于燃料油市场后,原料油的需求将大量增加。这将大大促进工业油料植物种植基地发展及农林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迫使工业油料植物原料生产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拓展,逐步形成工业油料植物农业、工业油料林业和生物质燃料油生产三位一体的生物液体燃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高效农林业创出一条新路。不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可以生产油脂工业品,从而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和林区职工收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缓解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浪潮,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另外,工业油脂清洁高效加工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将促进油脂产品升级,引领包括生物柴油、生物油和固化剂等产品在内的工业油脂新兴产业及良种、技术、产品和加工装备产业的发展。
以上充分表明,工业油料植物产业不与粮食争地,能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就业机会、带动新农村建设,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势在必为。
(未完待续)
知识链接:
论文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宏观调控
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经济思想和政策策略,它要解决的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摆脱经济危机,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历史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就业理论为核心,而就业理论的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的均衡,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而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就达不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还是在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规律的作用,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其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1]
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税制、利率和其它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在刺激投资方面,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投资主要是国家投资,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应该由国家负起投资的责任。
凯恩斯主义的目标是使国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以减轻经济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应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经济从萧条中解救出来;当市场经济运行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冷却过热的经济,抑制通货膨胀论文格式模板。国家通过采用扩张或收缩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和控制经济,尽量避免过度的上下波动,以获得稳定发展。[2]
凯恩斯主义客观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机制确实缓和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促进了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尽管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采取调控措施,通过动员市场外的因素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最终使经济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但是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该理论并非总是有效。历史上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都带来不少副作用,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规模不断膨胀、财政赤字增大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凯恩斯主义只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应付经济困局的一种方案,其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国际石油危机,该危机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里。凯恩斯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非自愿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并存的。当然,滞胀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就像任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归功于某一种理论一样。
因此,借鉴凯恩斯主义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制度条件,科学地实施理论的“本土化战略”,决不能盲目照搬或简单套用。
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2007年以来,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消费品中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是,由于其余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最近几年,中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快,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但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有效需求,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餐饮业、汽车、家电、服装等行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问题较大,导致此类商品降价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拉动内需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6-2010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2%,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就业量没有明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经济增长恢复相对显著,但是失业率不仅没有相应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近几年,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中国陷入了经济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怪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平显著提高,宏观经济τ谙喽晕榷ǖ亩态平衡。但是,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合理、失业人口增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总需求疲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金融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失业人口较多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运用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 1993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采取紧缩政策,使经济在 1996—1997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然而,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这种“过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出现的,属于发达国家早期出现的那种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研究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重要的意义。[4]
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其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增长,而且也限制了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其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存在很大差距论文格式模板。因此,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促进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要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要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要调整税种和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四是要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长期失业无助群体施行社会救济。
(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有效需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变或微有上升,提倡和鼓励自由贸易,努力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修改,积极协调国际贸易纠纷,积极扩大出口,适度引导进口,力保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四)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等都需要由投资拉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政府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
(五)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靠市场来引导劳动力供应,重视发展能够多吸纳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形式并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其引导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作用。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结束语
凯恩斯主义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石和里程碑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该理论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不是简单否定。凯恩斯主义能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合理吸取其中的科学成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重译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吴易风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
[3]“十一五”中国GDP年均增11.2% news.163.com/11/0301/10/6U29S7S600014JB6.html
[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朱晓青,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04年第三期P14—16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着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着,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 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专业提供论文和职称论文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 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4] 吴志丹: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城市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议[A].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平整;土方量;方格网法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62
引言
随着长期以来积累的人口压力,我国存在着潜在的粮食危机,若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确保国家耕地安全。从而迫使政府部门提出强硬保护耕地的要求,力保耕地面积不破1.2亿hm2红线。为此,国土整治项目成为了许多地方国土部门争相申请的项目之一,他们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项目区五大整治要素是田、水、路、林、村,通过对它们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之上,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最终效果。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核心内容是对土地平整进行实施,有利于农田灌溉的实施,农业机械化、高产稳产性的建设,对基础农田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大量的土地平整工作,高投资的特点,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完成,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土地平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1 原理与方法
1.1 原理
土地平整工程作为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平整规划应与实施相协调与其他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是获得耕地、道路、防护林、农田灌溉和排水渠、机井、泵站、输线和村等有机结合,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用“运河上的地形,村,平道”的原则,运河路踏石,侧面板。对干、枝、茎、枝、横管的大方、生产方式和点为小党,指导运河,并套小广场,每一个测量的土地形成一个网格。应付排水、道路、骨架,然后平整土地,在党的建设中。
1.2 技术要求
灌溉和排水的要求,并风,以方便现场的运作和管理。农田的大小应考虑地形起伏,对工程领域的困难,有利于农业和灌溉和排水等,确定,运河系统和道路的领域来控制土地的测量的大小和形状。一般测量在平原地区长度控制在800m范围内,宽度一般控制在300m,南北方向。农田设计要建立在能保证畅通的灌溉和排水、灌溉和排水控制方便。在边坡的设计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域,最好是横、纵坡小于3‰。进行柔和的土壤表层,尽可能在土地平整基础上保存熟土,记得把土块,继续推进,确保养殖场土壤和粮食产量提高质量。在坚持“有机肥、乔速效肥”的原则下,开挖部位的施肥量应大于补部的2倍。在种植方面,抗种植作物:加强田间作业管理。土地平整、挖填土方量保持基本等价。填充位置和开挖槽位置必须保持一定的虚高,大多数情况人为高回填厚度保持15%~20%左右。
1.3 基本方法
常用的土地平整工作有“倒行子法”,其次是“抽槽法”与“全铲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拥有各自独有的特点与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们都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时,由于不脱离现实。
1.3.1 倒行子法
倒行子法,平坦地的一种方法,是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步骤是:根据设计开挖线测量,土壤,围绕开挖线进行开挖,顶部和底部分别排lm宽,与地球和填写必须确定。平挖第1个地球带,直到25cm的标准地面,第1个充满将填补,采取了第2个地球约25cm厚的表层土壤肥料,填补在第1个地球或槽年底。然后原土开挖二地球带、带、填写第2填充同时以第3填充表土回转二填补,所以要不断抽生留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平整土地,该方法有2个优点:保持表层土壤,保持土壤肥力均匀;地上深化翻整,可以达到土壤改良的目标。但这种方法操作相对较细,影响施工进度。
1.3.2 抽槽法
抽槽法是一种人运用机械,将两者结合的平整方法。它具有3个要点,其具体步骤是:首先,人们应该对土地进行相关的勘察,并设计出方案,制定好开挖线。然后保持插槽的平坦的和水平。根据设想,划槽土。返回到松软的土槽梁,原土垫层较低。最后找到了根扁梁,进行油箱。
抽槽法是用来平滑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开放,进步很快,工作效率高。缺点是,槽上的梁表面上不易保存,造成土壤不均匀。
1.3.3 全铲法
全铲法是依靠机械铲法进行施工的,它是一种常用的土地平整方法。操作方式时将设计的地线以上的挖到土壤,高垫低。该方法适用于机械调平,拥有较高的平整效率。但缺陷十分明显,生土、土壤肥力容易遭到长久破坏。在人工地面施工不建议使用该方法。
2 平整中土方量的计算
在土地平整中,对于土方量的具体计算有多种方式使用。相对于网格法计算法、梯形法(分割法)、辛布莱体(抛物线法)、轮廓等人工计算方法,当前很多计算机模型也提供了不少计算方式。比如CASS常用MAPGIS制图软件,TFT土方计算绘图软件,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EM),等[4]。利用相关软件,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体积大。但其工作原理,与传统的计算方法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高精度的地形图应是基本的数据。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就是,大多数施工都在平原地区,其地面落差并不超过1m。当然,没有地形图,计算基本数据。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采集项目面积的每一个离散点的地面高程,然后到土方量的计算。网格方法c步骤进行了计算依据,有必要在这对传统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网格法计算土地平整挖填土方量的基本原则是:平坦的土地分成若干个正方形,测量格的高度,计算出它们的平均高程,根据平均高程和坡度的设计,和填挖挖几个边界和晶格的两侧,最后挖填土方量的计算。
在定边县北面的一个典型的情节下村土地开发项目(400m×400m)为例,介绍了网格计算的方法填土方量的简要过程。
2.1 方格网的相关测设
测设的第1步就是在平整的土地设一个正方形网格,和大小的正方形根据地形和冗长的施工方法,一般多用人工建设20m2×20m2,以波动在10m×10m;机械施工多用40m×40m,或100m×100m。由于救灾不大,并以机械施工为主,提出了网格的大小100m×100m,格按横向和纵向的行列数(例如,2.1等),完成布置图的绘制。
2.2 各方格点处的地面高程测量
RTK测量各级格阅读或场(精确到mm)。这时候要注意的是网格点的右上角用来记录每一点的高程值。
2.3 计算方格网的平均高程
由于各控制点的面积不一样,四点和周边的边缘控制要求在各区域的控制面积小,算术平均法计算的平均高程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以1/4的正方形面积为单位,其重量为1,然后每一点,分别是:角点的重量为L = 1)(一个角度,边缘点为两(2)边:中心为4(Q中 = 4)。加权平均法是使晶格的高程分别在动力上,得到组合后,各点按总重量分,加权平均是工程区高度(h)的设计。根据该方法,加权平均高度(h)的典型图为12.584m。
2.4 计算斜平面上各方格点的设计高程和填挖数
倾斜平面,控制纵向坡度在1/5000,横向水平。由于测量土地的规则形状的重力中心点必须在“工程设计”2的近东西向的直线坐标(2-0),由于平整的东西水平后,线上各点标高12.570m。南北2个网格点的设计高程差为0.02m(5000×1/100),以设计高度为基准的12.570m,格构设计标高为南0.02m,向北递减0.02m。每一个点的设计标高,都直接在草图上,设计的阅读是写在右下角的格子里。
当对格的设计标高进行计算和验证时,可以按各点的按型计算:
填土数=地面标高。设计标高
公式中:填挖数为“+”,称开挖;
填挖数是“-”,表示填方。
每一个点上的填挖次数直接计算在草图上,写在书中的每一个点下的设计标高。
2.5 计算零点位置,画出填挖边界
有一个点必须在开挖和填充网格之间,不挖不填挖边界点(零点),与所有相邻的零相连接,是填充挖边(零线)。零、零线是土方量计算的重要依据和施工。在此基础上,零位的计算方法与三角形关系的比例相似(见图1)。
因为xl/h1=l/(hl+h2),所以Xl=l・hl/(hl+h2)
式中:
l―方格边长;
h1、h2―方格两端的填挖数的绝对值;
X1―零点①距填挖数为h1的方格点的距离。
如在“土方工程设计图”中,0-3点与0-4点填挖数的绝对值分别为hl(0.130)和h2(0.084),方格边长为Z(100),0-3点至零点①的距离为x1,则:
Xl=100*0.130/(0.130+0.084)=60.75m
同理,求出各零点②,③,④,……⑦的位置,在图上连出零线,通过实地根据方格点找到相应的零点位置,然后用白灰撒出零线,施工时以此作为填挖的边界(见图2)。
2.6 计算填挖土方量
根据零位和点对填挖的次数,可以分别计算出双方当事人的数量和开挖量。该算法是准确的,但计算工作量大,设计采用近似算法。在一个正方形中不计算两边的填充和挖掘的零线,但填补挖了4个点的代数和乘以一个1/4的正方形区域,如在网格中的填充量或开挖量进行。通过计算土地的总测量量为5975m3,总开挖量为5920m3(见图3)。
由于理论方式与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填量与开挖量并不一定对等,但为了减少相应的误差应该多次调整相应的程高,在反复测量与计算中实现。另外,也可以借助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计算,这样是减少误差的有效方式。
本文从项目实际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北畔村土地开发项目区一典型田块土地平整为例浅析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可为提升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效果,并为优化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达到提升土地整治项目整体综合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珏.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以山西省为例[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廖兴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江平,周连,卓荦,贺申泰.土地整理中土地平整工程的若干方法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5).
论文关键词:WTO,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农业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外围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991.6
816.1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2-2009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也给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挑战,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由顺差变逆差(2002-200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是顺差),并呈现一直延续的趋势(见下表2)。
表2 2004-2009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亿美元)逆差
46.4
11.4
6.7
43.7
181.5
113.9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9
分析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口品种数量增加、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较弱等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刚性增长和供给增长乏力的共同约束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将保持扩大态势。但对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不必过于敏感中国。要加快实现农产品出口方向的战略转变,努力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转变为面向世界大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农产品出口的重点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1.2.1中国农产品贸易相对优势
目前, 中国农产品贸易品种的格局是:畜产品、水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初级农产品出口在减少,而加工农产品在增加。从市场结构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日趋多元化。进入90年代,由于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劲,中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经从 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05.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17%,上升到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现状,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6.33%。中国畜产品、干豆、水产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进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进口中居前十位;茶叶、水果、干豆、坚果、蔬菜、水产品和食用油籽等农产品出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出口中居前十位(见下表3)。
表3 2008年
中国分类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出口
进口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
茶叶
3
14.43
畜产品
10
3.07
水果
8
3.58
干豆
10
2.70
干豆
3
11.50
水产品
6
4.76
坚果
6
4.67
食用油籽
1
44.60
蔬菜
3
11.19
植物油
1
10.68
水产品
1
11.17
食糖
6
3.62
食用油籽
7
0.91
棉花
1
43.9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业既会迎来机遇也会面对挑战,虽然WTO会对中国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2.1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下,势必会带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1)入世可以享受 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 ,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回到了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直接享受到100多个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减幅在40%左右,同时还要取消有关非关税的歧视性规定。我国农产品出口不再受高关税和非关税的歧视性的限制,同时还扩大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这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和促进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2)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国。此外,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1]。
(3)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
加入WTO后,可以促使我们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素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中国将不再仅是国际贸易的执行者,而且将有资格参与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协商与制定。这样,中国就有资格提出有利于我国的贸易规则,保护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序竞争,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2]。
2.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挑战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入世前中美两国签订农产品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入世后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见下表4)。
表4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减让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农产品关税减让百分比
21.30%
19.90%
15.80%
15.50%
15.50%
15.50%
15.20%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02-2008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国外农产品将涌进中国市场,将使我国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的冲击,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1)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简陋农产品贸易现状,科技含量较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并且大多数的农产品质量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势必会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和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比例,导致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
(2)入世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会逐步放开经营,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农产品行业将接受国内外市场的严格挑站,物美价廉的绿色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而现在中国农产品质量低、品种少、层次低,已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需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事情,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
(3)对农业就业的影响
我国在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国外农业产业的冲击农产品贸易现状,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落后产能部门的淘汰,农业生产部门的部分收缩,这就会造成食品制造业等部门劳动力的失业,并且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较高,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减让和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入世前中国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调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加入WTO后,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只能转化为相关的等效关税之后,按规定削减[3]中国。关税减让一旦实施, 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就会丧失,国内市场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廉价优质商品的冲击, 为国外农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进而对我国农业形成更大的挑战。
3 入世后中国农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不仅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为迎接WTO 给中国农业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保护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增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农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和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现状,根据我国农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我国对农业投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农业基础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与民间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确保农业的产业化,优质化增长。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关系到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入世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实力。
(4)积极应对国际上农业保护政策
入世后农产品贸易现状,高关税政策会逐渐被取消,但替代它的是绿色壁垒,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利益,都采取绿色壁垒,抵制我国农产品进入,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检与认证体系,以应对国际上的农业保护措施。
(5)加快农业集团化经营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经营将是加入WTO 之后,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农业的集团化经营旨在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创建规模化生产基地, 通过合并、合作的方式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并严格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 巩固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体系, 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结 论
受近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环境呈现出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日益增高,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中国应加强对国内农业支持,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何伟林.WTO 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平原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论文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经济
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衰退,许多潜在风险可能尚未显现。2009年末爆发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和希腊的主权信用危机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担忧。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借此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1 财政政策的内涵以及近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2004年至2008年考虑到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主要的改革措施是继续在东北进行增值税转型政策试验。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
2008年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性金融风暴由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和国内投资信心。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 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飓风”,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损害到美国的经济发展,更严重的是逐步蔓延到世界各国。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以拯救本国经济。
(1)从国际看来,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经济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
对美国来说,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影响。第一,房地产投资的萎缩严重拖累美国经济。第二,消费的下滑加快美国经济回落的速度。第三,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衰退,美国政府继续采取大量发行美元的政策来刺激经济,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对欧盟来说,也遭受到了本次危机的影响。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股市纷纷大幅下跌。美国房市的不断跌深引起市场对欧洲房价的担忧,欧洲房贷市场抽紧。
对新兴国家来说,受美国次贷以及华尔街大公司破产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国家金融市场遭受重创,股市普遍下跌。越南、南非等国家的信用风险加大,已经难以应对由于对外账户失衡和经济减速带来的不利影响。
(2)从国内看来,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规模巨大但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中国出口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进出口出现下滑、部分出口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不少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目前,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也早已采取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限制“两高一资”企业的投资和出口,适度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商品出口退税率等。
再次,威胁到我国外汇资产的安全。我国目前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7000多亿美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在危机因素的作用之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节节下降,目前已趋近于零。
最后,影响我国国内投资信心。危机发生后,国内相关的投资受到牵连,国内的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目前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 选择财政政策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政策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我国制定财政政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2010年3月初召开的两会要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份,2.7%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价格调控目标,也使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有所增强。
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这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效果,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其内在滞后较长,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适当调整财政投入的重点取向。
去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大规模举办政府投资的六大基础设施建设,即农田水利、江河治理、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电信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国家储备粮仓,农村电网,经济适用房。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必要的,对促进经济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3)地方性的“隐形财政风险”。
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主要依靠综合效益来还款,这里蕴含着城市政府以及财政性的风险。
4 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由前文的分析看来,世界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波动与回升中,我国的国际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国内经济尚未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上,还有必要保持扩张形态必要的连续性,并注意适当按实际经济走势进行宏观微调。
(1)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
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期为“保增长”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及时有效,但外需仍显疲弱,总需求仍然不足,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在财政政策实施中,把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2)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避免对于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以下个方面出发:一,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虽然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均超过gdp增速,但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却指出,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二,建立社会保障扩大内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
(3)大力支持“三农”,促进农村发展和劳动力转移。
理论界普遍认为,推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积极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新农村运动的倡导者也主张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农村的有效消费需求。
首先,建立健全政府农业投入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性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长。
其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抓紧研究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并总结经验改造能繁母猪补贴机制。
(4)规范地方政府融资。
一、农业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片莽莽大地是块肥沃的田园。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故乡。众所周知,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就已经发现了猿人,叫“中国猿人”或“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从古猿人到广东曲江县的“马坝人”(介乎于猿与智人间的过渡人类),再到内蒙古的黄河套地带的“河套人”(智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真人),他们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用制造的石刀石锤,来与野兽像鹿、豹、熊、虎、土狼、野猪等搏斗,猎取食物。为了避免风雨等自然现象和野兽的侵害,群居于洞穴。古史称“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经济是简单的狩猎采集经济,其特点是:(1)通过流动来保证资源供应;(2)通过分裂来缓解人口资源的压力;(3)领土占有意识较弱;(4)强化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中石器时代,先人们在石器的制造、捕猎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猎物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猎肉储存困难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只能靠野生植物冲饥,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久而久之,先人们就渐渐的尝试保护、种植可食植物,来弥补肉食之不足。然而开启了农作物种植之先河,这是一个比狩猎更艰辛、更漫长的过程。因此,中石器时代的“广谱革命”是因生态环境和资源变化的影响,食物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迫使人类探寻新的生存资源。广谱经济的特点是:
(1)通过强化采集来保证食物供应;(2)增加劳力投入;(3)强化领土意识;(4)减少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人类借鉴动物觅食的习性和规律,采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力投入、利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储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时代是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转变时期,是农业的发轫。究其原因,正如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农业发展的条件》(1965年出版)和美国考古学家科恩《史前期的粮食危机》(1977年出版)的论点:农业起源是对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最早从理论高度阐释农业起源的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分辨出8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它们是:中国(136种植物)、印度(117种植物)、近东(83种植物)、委内瑞拉高地(49种植物)、安第斯山(46种植物)和苏丹—阿比西亚(38种植物)。中国的农业起源,一是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三与氮十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选法等,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通过对内蒙赤峰西辽河上游地区兴隆沟遗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铺地黍或野糜子,这四种植物都是现今常见的田间野草。兴隆沟遗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乃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农业考古》,2005年
论文关键词:农业起源考古
论文摘要: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先人们在自然环境和人口压力的条件下,采取半定居、定居的群聚方式,模仿动物的觅食习性,通过长期对植物的研究、筛选,开始了由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的转变,发明了农业。农业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结构向高层次的演进。
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致使全球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或缩水,乃至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深入探讨次贷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健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1.1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1.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3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2.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2.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一,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二,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2.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