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预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目的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该市所有医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87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发生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结果 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有229例有糖尿病,占7.97%;这些患者服药最多的是氯丙嗪,占39.42%,24 h血糖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压升高有关(P
[关键词]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87-02
精神病患者会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及言语异常,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患者生活需要他人的帮助,该疾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部分药物是引发糖尿病的诱因,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各方面都要注意,如饮食、用药等,然精神病患者意识不到这一点,最终使得病情恶化,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认真进行护理,为探究具体对策,现选择该市所有医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8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市所有医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874例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研究对象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 精神病家族史、 精神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 血压、血糖、血脂、糖尿病并发症、抗精神病药服用情况、住院饮食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制作成调查表。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以P
2 结果
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有229例有糖尿病,占7.97%,男147例,女82例,年龄为28~82岁,平均年龄为(48.38±3.83)岁,精神病病程为2~49年,平均病程为(21.38±3.84)年,41例患者为精神病家族史阳性(17.90%);使用药物比例:氯丙嗪39.42%,氯氮平24.84%,利培酮5.98%,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为30.48%;糖尿病病程为2个月~31年,平均病程为(13.42±1.93)年;10例(4.37%)患者为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糖尿病并发症:15例(6.55%)为糖尿病性眼病,12(5.24%)例为糖尿病性神经炎,22例(9.61%)为冠心病,5例(2.18%)为心肌病,7例(3.06%)为脑梗死,5例(2.18%)为脑出血,13例(5.68)为糖尿病足。
两组患者血糖 、体重指数 、血脂及血压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的是餐后24 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压(P0.05),由此可知,24 h血糖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压升高有关(P
饮食结构:有22.89%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为低糖、低脂饮食。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平等的态度关怀鼓励患者,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讥笑和歧视,以免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得病情复发;合并糖尿病,更需长期服药,精神病患者较难做到遵医嘱服药,患者易出现恼怒、烦躁等情绪,基于此,护理人员要认真的观察患者心理,用和蔼的语气和患者进行交流。
3.2 用药护理
精神病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意服药;因服药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疲惫无力、动作迟钝,进而无法坚持工作;部分患者会认为长期服药会中毒,使人脑子变傻;然精神病合并糖尿病者均需长期服药,基于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使其明白用药的重要性;如患者不配合吃药,护理人员要亲自督促其服药,对患者的血糖、尿糖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做处理。
3.3 饮食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每天保持进食适量蔬菜,注意饮食卫生,在饮食过程中注意安全,吞咽困难时劝慰患者缓慢进食;不要随意给患者进补,不给患者吃易引起兴奋的食物;对于糖尿病饮食也是比较重要的,要限制糖、脂肪及盐的摄入,精神疾病患者自控能力较差,如吃不饱或吃的不合口,就会大吵大闹,甚至抢食,基于此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3.4 预防并发症
3.4.1 预防糖尿病足 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包括每日对患者进行足部皮肤的清洗、按摩,对趾甲进行修剪(呈弧形),与脚趾等缘。鞋袜平整、宽松,对足部皮肤颜色、脚病、足背血管搏动、足部皮肤感觉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如表皮出现溃疡应及时给予处理。
3.4.2 低血糖 如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可出现软弱无力、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可给予进食含糖食物,15 mim内可很快缓解;补充葡萄糖,静脉推注40~60 mL 50%葡萄糖。
4 结语
通过对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不仅维持患者血糖稳定,还要在服用药物的同时注意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的问题,精神病患者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更需要护理人员去监督、理解、支持患者,可预防或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汤玉妹,沈静静.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四川精神卫生,2010(2):118-119.
[2] 黄晓红. 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32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9):7288-7289.
[3] 徐敏. 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4(21):145-146.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血糖调节功能影响的干预措施。方法 19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单一用药,入院时、治疗1、2、3、6个月及1年后测定多项血糖浓度,并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1年后IGR、IFG及IGT发生率分别为16.16%、4.55%及11.62%,氯丙嗪组分别为23.3%、7.77%及15.53%,明显高于利培酮组(8.42%、1.05%及7.37%),差异均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氯丙嗪;利培酮;血糖;血葡萄糖调节受损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nterfere measures in early influencing the regulating function of the blood-glucose affected by chlorpromazine and risperidal.Methods 198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who randomly treated by chlorpromazine and risperidal and were tested of their blood-glucose at the admission,one,two,three,six months and one year after treatment,single medication.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he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the impaired fasting glucemia (IFG)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were 16.16%,4.55% and 11.62% in group differently,were higher than in risperidal group (8.42%,1.05% and 7.37%),after one year.Conclusion Antipsychotics may impact the regulating function of the blood-glucose in early treatment,it is vary necessity to be interfered in initial treatment.
【Key words】 chlorpromazine;risperidal;blood-glucose;impaired-glucose- regulation
血葡萄糖调节受损(简称IGR)指的是空腹血糖过高(简称IFG)和糖耐量减退(简称IGT),二者属于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此期间对糖尿病的初级预防很重要。本研究通过早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血糖代谢观察,探讨早期预防IGR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本中心住院治疗的患者,符合:(1)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未曾接受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3个月以上;(3)无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史等。共213例,观察中15例由于不能继续服药或因病情反复不再服原用药物而失访,实际完成198例,其中男112例,女8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平均(34.17±10.85)岁,发病年龄(30.26±10.13)岁;平均精神病程(31.29±35.11)个月。
1.2 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逢单者用利培酮(简称利培酮组)共95例,逢双者用氯丙嗪(简称氯丙嗪组)共103例。在入院时、治疗1、2、3、6个月及1年后清晨抽空腹静脉血各1次,检测空腹血糖(FPG)、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还检测2h糖耐量试验(2hPG)。用日立牌7080型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上述项目。各观察阶段测定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
1.3 药物治疗 根据精神症状调整剂量,治疗1年后氯丙嗪日剂量250~600mg,平均(348.6±87.71)mg;利培酮3~6mg,平均(3.14±0.66)mg。
1.4 IGT和IFG血糖标准 根据1998年WHO咨询委员会临时性报告[1],确定IGT和IFG血糖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F),发生率比较用卡方检验(χ2),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r)。
2 结果
2.1 血糖调节异常率 治疗1、2、3、6个月及1年的IGR发生率分别为4.04%、5.56%、8.08%、11.62%及16.16%;IFG分别为2.02%、2.53%、2.02%、4.04%及4.55%;IGT分别为2.02%、3.03%、6.06%、7.58%及11.62%。治疗1年后氯丙嗪组的IGR和IFG及IGT发生率(23.3%和7.77%及15.53%)明显高于利培酮组(8.42%和1.05%及7.37%)(P
表1 不同治疗时期IGR发生率与现在年龄、药物种类关系比较 例(%)
2.2 血糖浓度 FPG和2hPG浓度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入组时两治疗组FPG和2hPG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6个月及1年后氯丙嗪组2hPG、治疗1年后FPG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利培酮组治疗1年后FPG和2hPG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
表2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比较 (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3 病程和年龄 治疗1年后不同精神病程组的IGR、IFG及IG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是发病年龄
2.4 药物种类、剂量及疗程 治疗6个月和1年,血糖正常、IFG及IGT者的氯丙嗪组或利培酮组日剂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目前年龄≥40岁组的氯丙嗪或利培酮日剂量与
2.5 体重指数和血脂 治疗1年,IGR和IFG的发生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IGT的发生与甘油三酯浓度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见表3。氯丙嗪组IGR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利培酮组IGR者的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表3 精神分裂症血葡萄糖调节受损与治疗1年后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报道较多,因此进行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很有必要。但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糖调节的早期研究很少,还不清楚其发生规律,尚未建立有效的早期干预机制。本研究发现,经氯丙嗪或利培酮治疗的半年内就开始影响血糖调节功能,既影响基础状态下的糖代谢,致空腹血糖增高,又影响糖负荷后的代谢功能,糖耐量试验异常,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非常必要。
精神分裂症治疗早期发生IGR的危险因素很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报道[2]氯氮平致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4.16%,氯丙嗪为7.41%,利培酮仅为6.54%,分析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有关。有学者认为传统药物本身对糖代谢就有影响,如对血糖转运的干扰。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很明显,大多认为利培酮没有前3种药物影响明显,比传统药物影响更小[3]。本研究发现,治疗半年后氯丙嗪的IGR发生率明显高于利培酮,说明前者引起的血糖调节异常比后者更早、更严重,遇到40岁以上、肥胖、高脂血症的该发生率更高,因此建议选择对糖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利培酮,能有效地减少早期发生IGR,提高用药安全度。IGT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血糖之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危险阶段,其转归有三:保持IGT、转变为糖尿病或恢复至正常糖耐量,其转变为糖尿病的年转化率我国为8%~9%[4]。IGT人群是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对象,因为此阶段糖代谢紊乱可望转为正常,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相对较轻,还没有出现肝脏内葡萄糖输出的异常上升,如果此阶段进行干预,有可能延缓甚至阻止向2型糖尿病转变。这种可逆性表明,预防2型糖尿病是可行的[8]。有关精神分裂症伴发IGT的随访研究很少,还不清楚这类病人最后的结局,但根据该类病人高血糖发生率高于精神健康者的现象,抗精神病药物较易引起高血糖症的特点,以及防治效果不佳的事实,探测这类患者患IGT后发展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机会更大,预后更差,因此治疗早期就应注意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防治糖尿病。
大多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日剂量与血糖调节障碍之间关系不密切。有学者[5]甚至认为糖代谢异常与药物日剂量和疗程无关。本研究发现,短期使用氯丙嗪和利培酮的日剂量与空腹血糖和糖耐量之间没有明显关系,IFG和IGT的发生与日剂量高低也无关,因此推测药物是通过复杂的代谢和许多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致高血糖作用的,药物并不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而是借助一些易感因素如血脂代谢、内分泌或神经功能紊乱等发挥作用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间接地加快了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迄今不明。Haupt等[6]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HT1a受体的拮抗作用会减少胰岛B细胞对血糖值的反应,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血糖代谢异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药物可促发或直接造成脂肪、糖代谢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发生[7]。总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发生IGR是多因素作用之故,需从多方面进行预防,综合干预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01.
2 王大开,李远,谭小林.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4,17(1):27-29.
3 Hagg S,Joelsson L,Mjorndal T,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zapine compared with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rtional depot neuroleptic medications. J Clin Psychiatry,1998,59(2):294.
4 许曼音,陆广华.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3-96.
5 石夏明,成秀芳,姚尚武,等.氯氮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血糖影响的比较.四川精神卫生,2000,13(3):174.
6 Haupt DW,Newcomer JW. Hyperglycem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 27): 15-27.
7 李虹万.抗精神病药引起药源性肥胖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四川精神卫生,2003,16(1):60-62.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摘要】 目的 本文对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发生低血钾情况和因素的探讨,提出护理预防措施,为减少患者低血钾的发生及低血钾症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1年6月—2012年8月在我科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发生血清钾低于3mmol/L的19例患者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分析,通过停用抗精神病药、给氧、静脉与口服补充氯化钾、密切监测病情与血钾浓度以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达到良好的效果。结果 患者低血钾症状迅速消失、血清钾浓度很快提升。结论 综合的护理干预,能使病人的低血钾症状在1-3天里快速好转,血清钾浓度快速提高到3mmol/L以上。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病人;低血钾;病因与护理干预
临床上将人体血浆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血钾。血钾离子浓度低于2.5mmol/L为中度缺钾,血钾离子浓度低于2.0mmol/L为重度缺钾。低血钾可引起神经肌肉、中枢神经、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影响呼吸肌,出现呼吸衰竭嗜睡、神志不清、昏迷,麻痹性肠梗阻,软瘫,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脏停止在收缩状态及心律失常甚危及生命。临床缺钾常见原因为摄取不足、流失过多,体内转移、碱中毒。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发生低血钾情况较为常见,由于是慢性失钾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精神病人表述困难以及精神病本身的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掩盖等,使低血钾症状常易被忽视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及早的发现并找到病因有的放矢做好预防和护理,对有效地控制和纠正低血钾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在2011年6月—2012年9月之间的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病人中,发生19例次血清钾浓度低于3mmol/L的低血钾病人。其中17例血钾浓度在2.5-3mmol/L之间,2例血钾浓度为1.69mmol/L-2.5mmol/L之间 。年龄均在40-65岁之间,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精神不振、嗜睡、腹胀、便秘、心悸、四肢软弱无力,甚至活动障碍、无法翻身、不能站立等。
1.2 方法 通过查找病例回顾在我科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中血清钾浓度低于3mmol/L的19例病人低血钾发生情况、发病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病情的轻重停用抗精神病药、给氧、对血钾浓度低于2.5mmol/L的病人主要通过静脉与口服补充氯化钾液双管齐下、血钾浓度在2.6mmol/L—3.00mmol/L之间的患者主要采取口服补钾液,以及密切监测病情与血钾浓度以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处理。
2低血钾的原因
2.1 摄入不足:正常人体每天钾离子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每日人体对钾的摄入量,一般建议每天最少摄入1.6~2.0 克钾以维持体内正常的钾含量。经国内专家.研究发现,饮食不良是精神病患者发生低血钾症的主要原因1。患者进食差与长期患病精神衰退懒散、活动不足,胃肠功能虚弱消化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腹部饱胀不适无食欲感、使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另外患者偏食,饭菜不符合其口味,进食很少的食物使钾的摄入量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在人体摄入钾不足时,肾脏以不能明显地减少排钾,使钾不易保留于体内,更易引起缺钾。
2.2 精神症状严重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违拗、怕被害、拒绝进食或偏食、食欲下降、摄入不规律,甚至发生饮食障碍,而导致钾摄入足2。
2.3 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
2.3.1 抗精神病药可以干扰血糖、血钾的代谢,以可使患者产生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导致钾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将继续增多甚至出现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及代谢异常,同时,患者的低钾症状还容易被精神症状或药物副反应所掩盖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但使用剂量明显偏大,对血钾的影响同样很大3。研究发现,使用氯丙嗪、舒必利等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低血钾症发生率最高;长期使用氯丙嗪、氯氮平的患者出现低血钾症多见,症状比较重4。
2.3.2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引起椎体外系反应及意识障碍,病人吞咽困难、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下降、摄食不规律,甚至发生饮食障碍,而导致摄入钾不足5。
2.4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觉与思维发生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对精神病症状认识不足,对低血钾与精神病的症状无法识别;对疾病的症状和感受表述困难;工作人员对疾病的观察疏忽不仔细,使低血钾在早期症状被忽略。
2.5 并发其它躯体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钾利尿药如 双克、速尿、补充高渗葡萄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6 患者长期患病住院,无法工作,经济来源受影响以及家庭重视不足,导致含钾食品的缺乏使钾的摄入量减少。
3 低血钾护理
3.1 根据医嘱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吸氧处理,保持呼吸通畅。
3.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低血钾救护关键是及时、足量有效补钾,使血钾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至3.0 mmol L以上。对于中度与与严重缺钾者立即以浓度为0.9%NS 1000ml中加入10%KCI 20 -30ml从静脉通路,以每分钟60滴的速度输入。开辟静脉通道须注意;(1)常选用外周大静脉:如肘部静脉,能迅速提升血钾水平,不易渗漏,防止低钾对心肌应激性和血管张力的影响以及因渗漏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2)静脉穿刺宜选用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避开关节处,利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静脉血管。(3) 静脉补充钾要控制好速度与浓度,即速度不宜过快、浓度不宜过高,必须见尿补钾。严禁静脉推注,血清钾浓度突然增高可导致心搏骤停。外周静脉输入氯化钾一般用0.3%浓度,以每分60滴的速度持续的静脉滴入,补钾前4小时尿量应保持在30 ml/h以上方可补钾,补钾期尿量应保持在40mm/h以上才安全。(4)静脉补钾: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浓度太大,太快可刺激静脉引起穿刺部位疼痛,甚至致穿刺的静脉出现痉挛疼痛和血栓形成。(5)注意静脉补钾时局部疼痛的护理:疼痛剧烈的部位可予轻轻按摩、热敷;可使用糖盐水或生理盐水作溶剂可显著减少疼痛的发生;采用翻转针柄法可减轻疼痛,即将穿刺成功后的针柄逆时针翻转180℃,直至对侧固定。原因是针尖斜面对向血管下壁,药物流向发生根本改变,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未梢的刺激,而血管下避及深部组织敏感度较体表差,注意对血管的保护,防止氯化钾溶液渗漏至静脉血管外,致组织坏死,(6)严重低血钾时,钾盐不宜溶于葡萄糖溶液。因为输入葡萄糖可引起胰岛素分泌,使钾转移到细胞内,从而使血钾降低。维生素C不利于钾进入受损的极化不足的心肌细胞,故而不宜同时补充。
3.3 口服补钾,以加强补钾效果。以10%氯化钾溶液20ml溶于适量的果汁或牛奶稀释后饮用。氯化钾口味苦,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喉腹部不适及胸痛等症状时,应在饭后与稀释后饮用。应用氯化钾片剂吞服,不得咬碎。以可用刺激性较小的钾盐,如10%枸缘酸钾。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如胃肠道梗阻、慢性胃炎、胃溃疡、食道狭窄患者,不宜口服补钾。
3. 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观察和甄别精神病人低血钾的早期表现如:精神萎靡、倦怠、嗜睡、全身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恶心、呕吐,做到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救护。对伴有饮食不足,有呕吐,腹泻;碱中毒,应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的精神病人更要多一份关心与细心。(2)对于发生中、重度低血钾者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病情记录,严格床头交接班,有异常及时回报医生。(3)对低血钾患者特别注意有无心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在补钾过程中密切关注心率的变化,如心率减慢提示血钾浓度升高(4)观察肌无力的变化,有呼吸道不适感、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呼吸困难患者,要警惕呼吸肌受累麻痹甚至呼吸衰竭.(5)注意神经肌肉系统的情况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定向力差、昏睡、昏迷、四肢肌肉无力甚至软瘫,腱反射迟钝或消失. 要注意神志瞳孔的变化,要防止坠床,跌倒。(6)在 消 化系统,缺钾可引起肠蠕动减弱,轻者有食欲不振恶心、便秘,严重低血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麻痹性肠梗阻。低血钾症常伴低血镁、低血钙,镁是细胞膜钠-钾-三磷酸腺苷酶的重要辅酶,镁可保持细胞内钾的完整性,实验和临床皆发现低镁使低钾难以纠正。同时,硫酸镁还可以缓解高浓度滴注氯化钾时引起的静脉疼痛,但在静脉补镁时要防止过快过量引起的血压下降和镁中毒。低钾血症与低钙血症并存时,低血钙的症状常不明显,而在补钾后可出现手足抽搐,可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以逐渐缓解症状。
3.5 做好静脉补充氯化钾时心电监护:钾离子异常心脏功能受累多表现在传导与节律异常,心电图能较敏感地反映低血钾及高血钾的情况。低血钾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 波低而宽伴有U 波增大。注意防止短时间内快速大量的氯化钾进入体内引起血钾突然升高。轻度血钾升高时心电图无异常表现,若血钾在6. 5~7. 5 mmol/ L时,心电图示T 波高尖,严重者出现P 波消失,QRS 波变宽,心室律不整等严重心律失常表现。
3.6 严密观察血钾的动态变化,每4h测电解质一次,并保证标本的采集及化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标本不可在补钾侧血管上采集,以免影响血清钾值的测定,造成假性高钾血症的误导,另外,还应注意,握拳可显著提高静脉血钾浓度6,压脉带结扎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拍打,缓慢抽血,抽血后取下针头沿试管壁缓慢注血,血标本采集后即刻送检,切勿震荡,避免溶血
3.7 加强饮食护理:饮食障碍是引起低血钾的直接原因,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尤其重要,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创造条件安慰、鼓励、诱导精神症状严重的病人进食,并且多食含钾较多的食品7,如香蕉、柑橘、葡萄、红枣、蘑菇、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防止患者漏食、倾倒食物或藏食,对有厌食、拒食行为的患者专人护理,想方设法鼓励、劝导患者进食,劝说无效时给予喂食、鼻饲营养或静脉补液,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避免受凉、过多食用含糖类食物。对怀疑被投毒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给予进食示范,或当面给予未开封的食品,减轻疑问。
3.8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低血钾患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行动困难甚至软瘫,心悸易出现焦虑、恐惧致烦躁、不配合,要帮助患者认识了解低血钾发生原因,症状及治疗措施,说明只要抢救及时,补钾后不遗留后遗症,使之减轻恐惧和紧张心理,解除思想顾虑。
3.9 加强安全和基础护理: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平整;勤翻身,每2小时一次;要防止因低血钾全身软弱无力,行动困难,在小便时翻跌床下或跌倒致伤。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
由于多种原因极易发生低血钾、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病情的观察,认真地甄别精神病症状与低血钾症状。争取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若患者发生低血钾时及时针对病因、症状、血钾浓度的高低快速地进行一系例原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干预,改善缺钾症状,预防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对减轻低血钾患者紧张、恐惧,稳定情绪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精神病患者摄入不足者更要加强饮食护理以预防低血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九英,曹克慎.精神科住院病人低血钾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3):159-160
[2] 张晤琴.精神病佯发低钾血症的观察及护理[J].右江医学,2∞l(03):32.
史美君,侯言彬,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钾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12-01月(11): 17
[3] 梁绮美,林建葵,张蔚茹.住院精神病病人伴发低血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1):2001-2002
[4] 张华凤,陈惠珍.抗精神病药物致精神病患者低血钾症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1):70-71.
[5] 梁绮美.林建葵.张蔚茹.住院精神病病人伴发低血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4(22):28.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陪护亲属;心理状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06-01
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病程迁延难愈,患者的陪护亲属在精神和经济上会产生较大的负担,在陪护患者过程中,亲属自身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陪护亲属的工作和生活,因而医护人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陪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以促进精神病患者疾病的康复。本文对健康教育在改善陪护亲属的心理状况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精神病患者其陪护亲属共7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6例,年龄为22-59岁,平均为40.5±18.5岁。其中与患者为父母关系的有41人,与患者为子女关系的有17人,与患者为兄弟姐妹关系的有13人。
1.2方法运用自评量表SCL-90对亲属的心理状况进行施测,在测评完成后对患者亲属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预防等知识进行介绍,对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疗效以及出现不良作用进行讲解,对家庭支持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宣传。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分为单独面谈与集体讲解两种形式,可以根据患者亲属的自身情况来确定。在接受健康教育2个月后再次运用SCL-90量表对陪护亲属施测,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将测评量表的数据结果运用统计工具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对两次施测结果进行比较,其中P
2结果
将患者亲属首次施测的量表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抑郁、焦虑这两项上,患者亲属评分与常模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明显,P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自身承受着疾病的痛苦之外,还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和心理方面的负担,致使患者亲属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危害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疾病康复[1]。本文主要对精神患者的亲属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健康教育在改善患者亲属心理状况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患者亲属的SCL-90量表评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在抑郁和焦虑这两项因子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这说明精神患者在心理上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与患者的精神疾病是分不开。一方面,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较为困难,其病程较长且极易反复,治愈的可能性小,作为患者的亲属与患者一样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费用一般都比较高,患者亲属还要背负来自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患者亲属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患者亲属对精神疾病有病耻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家人患有这样的疾病。且社会上对精神疾病存在部分歧视心理,这些都使得患者亲属的焦虑、抑郁心理问题加重[2]。
在本次研究中,在对患者亲属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二次施测的结果在抑郁、焦虑这两项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得分明显提高,这说明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亲属的抑郁、焦虑心理状况,减轻患者亲属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精神病患者从家人中获得家庭支持。通过向患者亲属详细讲解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让患者亲属从心理上接受精神疾病,并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患者亲属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相关知识向患者亲属详细介绍,能够增强患者亲属对治疗精神疾病的信心,获得对患者进行继续治疗的支持,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精神的康复[3]。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的陪护亲属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对其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增强患者亲属对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同时,健康教育还能够让患者亲属认识到家庭支持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疾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英,吴青.心理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18-719.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96-01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是中风、最终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由此导致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也时有报道。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长期良好的护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总结高血压护理的点滴体会,以便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1 病情观察
定期定时地对血压监测, 对病人的主诉(如头昏、呕吐等)要重视,精神病患者常常不能主动、及时、有效地反映其身体不适,在护理工作中应主动询问、细心观察、善于“察言观色”。加强卫生宣教,精神病人大多服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易发生性低血压,要嘱病人缓慢起床、站立等,切忌动作过猛过快,预防血压发生剧烈波动。
2 心理护理
2.1精神病患者常因自知力缺乏,否认有病,情绪易激动、恐惧、焦虑。入院后,护士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2.2高血压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并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
2.3避免便其受到强烈刺激,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多用礼貌性用语,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语言要科学性,针对不同的病人,根据不同的病情交谈,讲解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诸多因素、药物的副作用,使病人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护理人员还要多用安慰性语言和暗示性语言,避免刺激语言,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环境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也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力为病人娱乐场所,适当安排听音乐、读报、下棋、看电视,使病人生活充实、心情愉快,协调好病人及家属的关系,改善照料者对病人的态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刺激,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3 生活护理
精神患者相对封闭式管理,户外活动少,在工作中建立每日开放一小时制度,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病人体质,并由家属或院方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切忌进食油腻、过咸过辣的食物,对有的患者必要时劝其戒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可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血压控制。预防并发症[2]。
4 其他
高血压病人很难通过短时间治愈,治疗过程漫长,药物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指导和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认识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护士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及时了解病人的病况,针对病人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患者有护理措施,以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病;院内感染;肺炎
精神病医院内感染与其他临床科患者相比有不同之处。感染原因甚多,为加强防治措施,作者对精神科52例(54例次)院内感染性肺炎(下称肺炎)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其发生规律及有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 临床资料
根据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员所填报的医院内感染登记表以及不定期地巡视患者;以全国医院内感染监测中心统一诊断标准为依据,查阅了3个精神病区(2个男病区,1个女病区)1995年6月~1996年12月,共计1495份出院病历,对其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率 调查病历1495份,发生医院感染174例,感染率11.64%,其中肺炎52例(54例次),占院内感染构成比29%~89%,住院期问发生2次肺炎者2例。
2.2肺炎与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程的关系 52例肺炎患者中,男33例(63.46%),女19例(36.54%);年龄17~76岁,平均35.7岁,其中21~45岁35例(67.31%)。住院天数14~151d,平均69.58 d;住院至发生肺炎时间为4~80 d,平均22.8 d,其中4 w以内发生者40例,4 w以上12例;精神病的总病程为4 d~26年,平均4.1年。
2.3肺炎感染情况 52例(54例次)均经摄X线胸片后确诊,其中右侧肺炎36例次,左侧肺炎9例次,两侧肺炎9例次。感染前均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4疾病种类与肺炎发生的关系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Ⅱ-R分类,根据临床表现、精神病治疗的副反应情况、胸片、血常规、体温、临床医师诊断确定,见表1。
2.5 肺炎患者抗精神病治疗情况 本组患者单纯服用抗精神病物发生肺炎者31例次;服用抗精神病物并用电休克发生肺炎者23例次,见表2、表3。
3 讨论
3.1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平均70 d左右,在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占2/3-3/4,21~45岁者占住院患者的67.31%(该年龄段是精神分裂症的好发期),精神分裂症肺炎发生率占精神病患者肺炎发生率的88.46%。
3.2治疗的副反应 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作用,当患者处于深睡眠状态或进食、饮水易发生呛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人性肺炎。本组52例肺炎患者中,单用和合用氯氮平43例(82.69%),同期精神科氯氮平使用率为67%,可见吸人性因素占较高比例。此外表3可见,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电休克治疗的肺炎发生率是总肺炎发生率的42.59%。大部分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为极早控制精神症状,常常以电休克配合药物治疗,统计中发现,从住院至发生肺炎的时间,4 w以内40例(76.92%),考虑肺炎发生与这段时问治疗力度大、副作用明显有关。在每次电休克治疗后,患者出现短暂的自主呼吸停止、全身抽搐,抽搐停止出现深呼吸时,易将口腔分泌物吸人呼吸道,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多次电休克治疗的反应,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机制受损,致肺炎发生率增多[1]。
3.3对策
3.3.1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继续教育。精神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科理论知识,还应拓宽知识面,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准确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去除潜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3.3.2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消毒共组进行患者的环境的消毒、杀菌工作。改善卫生条件,保持病区内清洁,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切断各种感染途径,预防各类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3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①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较为严重,由于不能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详细表达,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药物的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做好在患者的用药护理以及病情的严密监测,主动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问询,仔细分析观察到的每一个症状和体征,如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患者睡眠深,应督促患者采用侧卧位,协助患者清除口内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③做好电休克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尤其是电休克治疗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时,严防窒息及口腔内分泌物吸人呼吸道。
3.3.4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关键 精神病患者因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缺少主诉、治疗不合作、管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快改善精神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理念,配合医疗护理,服从管理,则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医学鉴定;服刑犯人;服刑能力;精神卫生
据文献报道,美国司法部1999年研究报告显示有12.5%的在押犯人存在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问题,7%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2003年我国相关报道显示服刑犯人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0.9%,高于全国7个地区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因此,对服刑犯人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成为又一大课题。本文拟对服刑犯人的司法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初步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1年2月~2005年2月期间首次在我院进行服刑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75例。资料完整,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逐项统计归类,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人口学资料 男47例,女28例;男性年龄19~61岁,平均30.8岁;女性19~75岁,平均29.2岁;文盲及小学38例,初中36例,高中及职高6例,大学1例,未婚38例,已婚30例,离异5例,丧偶2侧,无业30例,农民35例,工人6例,干部1例,其它3例。
2.1.2 家族史有阳性家族史2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1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癔症及拘禁性精神病各1例;无家族史48例,不详7例。
2.1.3 精神病学诊断 经鉴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0例(40%),情感性精神障碍11例(14.67%),拘禁性精神障碍7例(9.33%),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6例,癔症6例,癫痫5例,人格障碍2例,无病2例,神经症、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共6例。
2.2 司法精神病学资料
2.2.1 案件类型盗窃18例,伤害13侧,抢劫12例,故意杀人8例,寻衅滋事6例,纵火5例,诈骗5例,4例,职务侵占、运毒、强迫等7例。其中有4人系两罪并罚。
2.2.2 刑期≤5年49例,5~10年11例,>10年15例(包括无期、死缓8例)。
2.2.3 精神异常发生的时间 从入监第1天到19年不等,其中入监后0.5年、0.5~1年、1~2年、2~3年、3~4年和>4年,分别有46例、12例、7例、4例、1例和5例出现精神异常。其中1年内出现精神异常者占77.33%。
2.2.4 精神障碍与服刑能力。经鉴定有服刑能力者共20例(26.67%),其中诊断为癔症5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拘禁性精神障碍(已缓解)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神经症、人格障碍,癫痫、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各1例,无精神病2例。其余55例均无服刑能力(73.33%)。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共41例,其中无服刑能力39例(95.12%),有服刑能力2例(4.88%),而轻性精神病(拘禁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共16例,无服刑能力7例(43.75%),有服刑能力9例(56.25%)。两者相比无服刑能力的比率有非常显著差异(X2=16.34,P
2.2.5 既往异常史与服刑能力的关系见表2。从案卷材料中发现23例,以往有神经精神异常表现史,其中无服刑能力21例(91.30%),有服刑能力2例(8.70%);无精神异常52例,其中无服刑能力34例(65.38%),有服刑能力18例(34.62%)。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X2=4.23,P
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9月城关区摸底筛查精神病人1042例材料。
方法:对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社区的项目个案管理员采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和疾病信息以及每个月的随访情况,按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统计在册的1042例精神病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13例(86.5%),男371例(45.63%),女442例(54.37%),年龄11~79岁。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有417例(51.29%),其次偏执型精神病287例(35.30%),分裂性情感障碍79例(9.72%),双相障碍30例(3.69%)。
病种的年龄分布:各种病的年龄特征:精神分裂症以41~50岁多见有265人(63.55%),偏执型精神病以31~40岁较多有159人(55.40%),分裂性情感障碍以51~60岁较多42人(53.16%),双相障碍以41~50岁多见21人(70%)。
病种的职业分布: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以无业者为多有307人(73.62%),偏执性精神病以工人多见有165人(57.49%),离退休较其次有82人(28.57%)。
讨 论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2]。据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各类精神疾病发病率16%左右,而重性精神病发病率约6%[3];据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还远远不止于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周边农民进入城市居住的猛增,城关区的人口已猛增为127万。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精神分裂症的年新发病率0.11‰,也就是说按一般情况城关区每年将有139个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
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失业,离异、“低收入家庭”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如果城关区能够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将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的工作体系,不仅对预防精神疾病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①儿童及青少年:我国17岁以下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加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妇女、老年人和受灾群体等,每年我国有约1亿~2亿人有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城关区登记的813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20岁以下23例(2.83%),最小的患者年龄仅11岁。全国22省市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2.97%,已经影响到我国人口的素质[4]。由此可见,青少年问题不容忽视。②妇女:妇女生活的各个特殊阶段如月经期、孕产期、更年期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以育龄妇女为例,西方国家报道产后抑郁症达25%。国内资料提示孕产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生率超过20%。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愈来愈高,承受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多,那些具有敏感、多疑、孤僻人格的女性,诱发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大。在城关区686项目登记资料中女442例(54.37%)。③老人: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陈传锋教授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使“中国银发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由于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以往的“金字塔”型家庭结构逐步被“倒金字塔”型代替,特别是“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孤独成为困扰中国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果不未雨绸缪,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在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61岁以上的老人42例(5.17%)。④失业人群: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而这种“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指 “就业受挫、丧偶、离婚、退休、劳而无获”等困境,富人往往有条件解决,而对穷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就无形中增大了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在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失业329例(40.4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307例,占总登记人数37.76%、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3.62%。
建议: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社会偏见: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由来已久,消除这种社会偏见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根据2001~2005年山东、浙江、青海、甘肃4省调查显示,27.6%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从未因精神疾病就诊,12%的患者仅去看过非专科医生[5]。针对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偏见的危害性及严重性,WHO2001年精神卫生日提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6]。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和2015年)工作指标与目标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7]。②加强基层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基层社区医生都是非专业精神科医生,而且往往是身兼数职,政府应充分考虑基层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③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WHO提出,精神卫生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的基础上为所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城关区精神卫生工作需要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卫生、民政、公安等多部门的相互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将精神疾病的防治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结合城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实行一人一卡的管理方法,形成防、治、管相结合的精神卫生社区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1.7.19.
2 谭友果.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R].中国学,2002,14(2):104-106.
3 陈圣祺.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策略[R].职业与健康,2003,10:140-142.
4 戴文益.中国精神疾病现状及其出路.安全与健康,2005,4:51-52.
5 精神卫生工作5年重点确定.医药资讯,2010,17(27):1.
关键词:预防和降低;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5-02
一、引言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指的是患有精神病的人群的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具有突然性等特点,暴力行为所侵犯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暴力行为的突然性特征意味着受害者在没有事前防备的情况下,无从提前预防,因而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一旦猝发,受害者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因而对精神病患者周边的人和事务具有相当程度的危害性,而且对于患者本人而言,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这种暴力行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对精神病患者自身的安全也有着极大地隐患。特别是精神病患者由于具有精神上的缺陷,暴力行为往往没有限制,暴力行为的轻重也没办法把握。因此,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对精神病科的医疗护理和正常的管理工作有着显着地影响。据此,在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进行管理时,务必加强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以提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地减少相关的损失,从而增强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本文将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4年三年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所出现的90例为研究对象,以此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本院在2011年到2014年三年期间收治的90例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中有暴力行为的。本院在上述三年期间共收治精神病患者为2359人,呈现暴力行为的患者有90例。其中男患者48例,女患者42例,年龄从15岁到75岁不等。按照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他们中分裂症为42例,存在心理障碍的为23例,存在癔症的为7例,因为癫痫而诱发的精神障碍患者为6人,因为酒精诱发的精神患者为6例。另外还有精神发育迟滞患者1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例,其他因素导致的精神病患者为4例。上述由暴力行为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相关的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中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包括对上述暴力行为的患者的病历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核对,并且对医疗护理的交班资料和报告进行仔细的逐项核对,并将检查和核对的结果进行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另外,还将结合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表征进行研究,以期从中发现某些特殊规律,以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临床表现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存在着不同的表征。一般来讲,暴力行为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又称为口头攻击。语言暴力最明显表现在谩骂和不堪入耳的辱骂,从而造成施暴对象的愤怒,从而进一步激发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行为暴力则体现为对人和事物的突然性攻击、破坏,而且严重的则体现出自残等多种类别和情形。行为暴力体现为肢体上的暴力动作,特别对于男性精神病科住院患者而言,其暴力行为的破坏性更大,也更容易导致难以弥补的伤亡的悲剧。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往往相互交杂,互相影响,通常情况下,行为暴力都伴随着语言暴力,而语言暴力也大多呈现出行为暴力的特征。其中,女性语言暴力较多,男性则行为暴力较多。在行为暴力伤,男性患者多体现为强力攻击,如使用拳头打、捶等,女性则使用撕扯和抓挠等多种动作。
以下是精神病患者攻击感知量表(POPAS),经过调查发现,90例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中有暴力行为的具体表现如下:
五、诱因分析和研究
1.精神疾病引发
有些精神疾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幻觉状况,从而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有些精神疾病容易导致患者抑郁,在抑郁症状下,患者的情绪和压力不断地积累,终于在某一时点因为某件事情而爆发,此时就会出现攻击人和事物的情况,此种因为精神病症状引导出现的暴力行为大概占到了本次研究对象的一半。因此,精神病科住院患者而言,大多数都存在潜在的暴力倾向,而且容易被诱发,作为精神病科室的医疗护理人员,应当提前做好各项预防准备工作,以应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可能突然爆发的暴力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预知的悲剧。
2.疾病认知错误
有些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属于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他们对于自身的精神疾病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期间,对医护人员的行为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抵触和对抗心理,严重的就会出现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行为,此种情形的患者大概占到本次研究对象的20%。
3.环境陌生感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在本院入住后,由于生活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面对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对陌生的环境和肃穆的医院产生了畏惧感和恐惧感,尤其是有些病区的环境不尽人意,存在着嘈杂、空气混浊等情况,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加重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压力达到一定额阀值时,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就会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行为。因为环境的陌生感导致的暴力攻击行为占到本次全部研究对象的10%。
4.医疗护理因素
医疗护理因素指的是医疗护理人员的相关的因素:一是指有部分的医疗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服务不到位,或者未能按照护理规范准时查房,或者对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缺乏必要耐心,或者由于对特殊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护理不专业导致精神病科住院患者产生怨恨及不满,最终引爆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情绪阀值点,此种因素占到全部患者的7%;二是精神病科住院患者之间可能因为在住院期间生活上的琐事,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发生暴力行为,这种因素占到全部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10%。
5.药物因素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服用的相关的治理药物,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程度的药理反应,故而容易导致精神病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出现发燥、抑郁等情况,有的也会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出现过于亢奋的情况,不管是上述情绪中的任何一种,极端的情绪都会诱发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出现暴力及攻击行为。当然,因为药物而使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比例仅占到全部研究对象的1%。
6.讨论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暴力行为所涉及到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受精神病症状影响、不满意医护人员的态度、药物副作用、与其他病人发生不愉快、环境因素、与家属关系紧张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受精神病症状影响以及无自知力拒绝住院,本次研究中因为这两个原因为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共有50例,占总人数的50%。其中受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影响的患者时因为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不接受住院治疗,被家属或是单位的领导强制住院,因而与家属或是单位领导等人发生冲突。受精神病症状影响的患者,受到病态思维的影响,会出现关系妄想或是被害妄想等症状,因为出现暴力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护理:
①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在患者人院时,仔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病史,对于具有暴力病史的患者、过于兴奋与躁动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分开管理。对于具有毁物、伤人、自伤以及自伤表现的患者,应将患者转移到重症室,并由专门人员进行看护,必要时可采取保护性约束。
②加强用药护理
每日督促患者用药,并在患者用药后仔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对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主管医生,使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或是更换药物,从而尽快控制患者的症状。若发现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给予治疗,并想患者解释,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于药物有正确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从而预防暴力行为。
③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自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多加关心,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应因为精神病症状而歧视患者,应将患者当成亲人般对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每一次治疗与护理之前,应首先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对治疗工作、护理工作有所准备,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质量效果。
④加强护理人员巡视
对于病情为重的患者,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如果发现治疗中存在不良反映的,应当即刻报告当值医生进行处理。如果家属有异议,应当按照医疗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封存药物(医方、患方、护理方同时在场),以备必要时的核对。巡视护理人员在进行巡视时,能对患者的不良情况进行及时处理,获得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改善医患关系。
⑤抓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当体谅患者的焦虑的情绪,面对患者的情绪应当保持宽广的胸怀,并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安慰,让患者拥有治疗的信心;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及相关医护人员,缓解患者的担忧情绪;时刻关心患者,向患者讲解护理措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忧虑;需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1)老年因素。
在导致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老年因素已成为独立易感因素。衰退精神病人生活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随着病程、住院时间、年龄增长更疏于活动,他们不仅由于躯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而且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更易受感染。因此,中老年衰退精神病人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监控对象。
(2)疾病因素。
衰退精神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存在诸多不足如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沟通能力缺乏、懒散少动、个人卫生差等。患者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免疫机能降低,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同时衰退精神病患者多合并有一种甚至多种慢性躯体性疾病,导致衰退精神病患者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这些疾病导致的院感率明显高于平均感染率。
(3)药物因素。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基本上所有的衰退精神病患者均使用有一种或两种甚至三种不等的抗精神病药物且用药年限几年至几十年不等,用药时限均较长。抗精神病药物对白细胞有着不同抑制作用,可使白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大大削弱了抗病能力,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长期大量用药容易出现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流涎、咳嗽无力、吞咽反射迟钝等,使患者在进食、饮水、睡眠时易发生呛咳致口腔分泌物或胃反流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4)住院时间长。
衰退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年龄偏大,并发症多,家庭照护困难,因此住院时间均较长,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的机会。精神病医院多采用封闭式病房管理,精神病人长期处于封闭式的环境中群居,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减少,也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5)地域特点。
我院地处南方多梅雨地区,一年四季梅雨多发,尤其以春、冬、初夏季节多见。梅雨季节为免受潮湿空气的影响病房多采取门窗关闭的办法,人多且病房门窗关闭,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因而这些季节内院内感染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控制策略
(1)针对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衰退精神病患者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院在2010年开始完善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工作。首先从病房优秀护士中抽出6名医护人员成立康复部,有计划的针对病人存在问题及需要开展工娱疗、音疗、体疗、运动疗法、生活技能训练及健康宣教等活动。通过康复训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与人沟通能力,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针对我院地域所处导致的问题,护理部通过研究讨论,充分利用我院患者活动大院的便利,通过调整户外监控护士的班次,将患者户外活动时间适当延长,减少了长时间、多人数密闭室内活动的机会,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减少院内感染的隐患。
(3)加强医院感染监督管理。针对慢性衰退精神病患者为院感高发人群,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手、无菌物品的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剂的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等。以完善预防院感的屏障系统。
(4)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提高感控意识。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合理用药、标本采集、医疗废物管理、职业防护等。尤其重视手卫生: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好规范的洗手,增加洗手的频率对去除手上暂住细菌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
(5)合理用药。避免广谱抗生素的长时间应用、频繁更换、联合应用。避免抗精神病药物多联、大量应用,定期检查白细胞数量,注意患者免疫受损程度。同时注意进食、饮水时避免呛咳发生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婴儿出生的季节会显著影响他日后患精神疾病的概率。虽然一个人患精神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出生季节可能是主因。
研究者认为,准妈妈在冬季要面对更多的困境,比如在冬天容易受到流感侵袭,如果产妇感染有可能提高婴儿患精神病的风险;而且准妈妈在冬季想要摄取水果、蔬菜都不那么简单,这些会对婴儿的发育造成影响;最主要的是冬季光照不足,妈妈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
然而,这些影响都是很细微的,并且因为过去的研究通常一次的实验对象只有几千人,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出生年月和随后的精神健康之间的联系只是一个统计假象。同时,以前的研究常常是从不同国家汇集数据,混淆分析,而国与国之间人的差别是巨大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些统计数据不是很可信。
为了找出出生季节与患精神疾病概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研究者开始对同一个国家的大量的新生儿进行分析。英国科学家就患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以及复发性抑郁症是否与出生月份有关,对将近58000个患有精神紊乱的病人和超过2900万的正常人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所有他们观察的不同精神病患者都表现出季节性分布。数据显示,一月份出生的人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最高,七、八、九月份相对较低。抑郁症是五月最高,十一月最低。
旧金山阳光、营养和卫生研究中心的威廉·格威特尽管没有参加这项研究,但他说:“这个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这些后期被确诊患有精神病的人出生月份是呈季节性变动的。这就牵涉到怀孕期间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了,而最可能的两个因素就维生素D和温度。”
研究者猜测:“不同的因素影响不同,或者说一些因素在怀孕的不同阶段角色不同,这些就导致了患不同疾病的概率不一样。比如,同样的一个因素——维生素D含量,在妊娠三期对于预防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是很重要的,但在二期时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防止抑郁。”
研究者雷玛·葛帕兰说:“产前的其他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举个例子,相较于其他稍年长的同班同学,年末出生的孩子可能显得不那么成熟,并且在学习和社交方面也不是很优秀,而这些都可能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此外,我们没有更多的细节去显示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区别的影响,这也使结果看起来不那么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