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3-06-07 09: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复杂性理论企业集群动力模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4.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在和自身的纵向比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国外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起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

1.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不少产业集群区域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不新,仅以低质量的产量扩张经营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地区优惠政策差距缩小,增加了企业的区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结合不充分

由于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企业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集群缺乏发展后劲,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为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创新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性,使得许多企业的仿制动机超过其创新动机,希望成为创新产品的“免费搭车者”,从而降低创新投资和减少风险。因此,我国企业集群成员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往往重设备等硬件引进轻技术等软件引进,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潜能挖掘上不够。此外,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外溢来源。只有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使企业生产具有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严重缺乏,普遍缺乏合作氛围或合作的项目投资较小,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3.集群创新发展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体制因素制约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区域的集群创新投入增加较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然而在全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还处于初始低层次发展时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能力非常微弱。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制约了地方创新项目的开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市一级很难留住科技人才,非常不利于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尚未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创新体制,行政壁垒、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人为的封闭和隔阂,将抵了创新活力,制约了许多地区企业集群的产业技术升级。

4.政府对创新重视不够,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

首先,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鼓励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相对较小,增长率较低,与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不匹配。

其次,创新媒介服务不足,区内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支持系统。高效的中介组织的介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集群区内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且不少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诸如金融、保险机构、专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从而对集群的良性代谢和创新优势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次,产业政策、制度缺陷,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政府在科技园区扶植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向区域倾斜,而很少投向优势产业和技术;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业绩而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公共物品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且应有服务不到位,使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集群内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5.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缺少联合行动的主动性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关联度低,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充分,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地缘优势上的主动联合行动,宁愿“搞单干”,也不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导致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或相关服务不从区内购买而不远万里从国外进口;同时,市场竞争不是促进了创新,而是增加了区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和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这样,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能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进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率。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1.增大对集群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不断增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企业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为集群企业间及与外界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制定并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对于创新项目除财政直接支持外,可以实行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使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倾斜。政府同时可以协同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并为风险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创新基金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分散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2.构建集群的创新服务公共体系,促进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逐步建立完善多层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体的研发部门;在集群层面上,政府主导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集群成员自身研究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如建立信息咨询机构、人员培训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各种产品博览会和技术交流会,为集群企业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协会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利用行业自律作用,推动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促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集群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更加普遍,知识和技术创新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导致高新技术集群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集群发展的一个方向。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构成了集群演进的另一个方向。

3.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的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还要鼓励企业创新,为集群内大企业的垂直分离形成专业化衍生企业提供政策条件;积极进行集群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用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物品建设和信息、技术、经验等准公共物品的传播,培养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

第3篇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在和自身的纵向比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国外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起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

1.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不少产业集群区域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不新,仅以低质量的产量扩张经营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地区优惠政策差距缩小,增加了企业的区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结合不充分

由于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企业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集群缺乏发展后劲,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为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创新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性,使得许多企业的仿制动机超过其创新动机,希望成为创新产品的“免费搭车者”,从而降低创新投资和减少风险。因此,我国企业集群成员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往往重设备等硬件引进轻技术等软件引进,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潜能挖掘上不够。此外,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外溢来源。只有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使企业生产具有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严重缺乏,普遍缺乏合作氛围或合作的项目投资较小,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3.集群创新发展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体制因素制约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区域的集群创新投入增加较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然而在全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还处于初始低层次发展时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能力非常微弱。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制约了地方创新项目的开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市一级很难留住科技人才,非常不利于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尚未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创新体制,行政壁垒、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人为的封闭和隔阂,将抵了创新活力,制约了许多地区企业集群的产业技术升级。

4.政府对创新重视不够,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

首先,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鼓励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相对较小,增长率较低,与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不匹配。

其次,创新媒介服务不足,区内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支持系统。高效的中介组织的介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集群区内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且不少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诸如金融、保险机构、专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从而对集群的良性代谢和创新优势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次,产业政策、制度缺陷,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政府在科技园区扶植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向区域倾斜,而很少投向优势产业和技术;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业绩而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公共物品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且应有服务不到位,使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集群内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5.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缺少联合行动的主动性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关联度低,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充分,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地缘优势上的主动联合行动,宁愿“搞单干”,也不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导致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或相关服务不从区内购买而不远万里从国外进口;同时,市场竞争不是促进了创新,而是增加了区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和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这样,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能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进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率。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1.增大对集群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不断增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企业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为集群企业间及与外界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制定并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对于创新项目除财政直接支持外,可以实行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使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倾斜。政府同时可以协同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并为风险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创新基金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分散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2.构建集群的创新服务公共体系,促进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逐步建立完善多层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体的研发部门;在集群层面上,政府主导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集群成员自身研究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如建立信息咨询机构、人员培训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各种产品博览会和技术交流会,为集群企业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协会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利用行业自律作用,推动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促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集群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更加普遍,知识和技术创新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导致高新技术集群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集群发展的一个方向。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构成了集群演进的另一个方向。

3.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的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还要鼓励企业创新,为集群内大企业的垂直分离形成专业化衍生企业提供政策条件;积极进行集群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用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物品建设和信息、技术、经验等准公共物品的传播,培养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

第4篇

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不仅对我国的科技事业,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看,科技政策重点逐渐由促进科技的发展转向促进自主创新,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趋向于更积极地推动和指导技术创新,并努力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整合为一体。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和金融机构的交易效率逐步得以提高,使得金融业可以更好地为高科技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一直都在持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企业自主创新从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外源性资金的渠道主要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资助、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逐步促进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金融的运行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有偿使用的资本。这个特点决定了借款人,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科技企业,必须保证把贷款使用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能够产生还贷资金的项目上。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核心是制度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具体说来,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鼓励探索各种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

一个可行的运行模式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形成风险准备基金。由创新基金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资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863”“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等的承担单位,通过集成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通过科技贷款贴息,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适当提高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企业承付基本利息,政府资金负担上浮利息。例如,厦门市科技局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先后于**年4月28日、8月8日,与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签订了“共同扶持科技型企业协议”,共同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年底,南京市科技局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共同开展“银政合作”试点,交通银行在两年内向南京市科技局推荐的科技项目给予8亿元的授信额度,南京市科技局负责筛选重点项目向银行推荐,对部分重点项目采用贴息引导科技贷款。

二、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是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科技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的有效运作关键是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如果银行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就能够有信心、有能力对科技项目进行贷款支持。相反,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可能选择放弃这个市场。这就要求银行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有效降低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发放多种低风险的贷款;可以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解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具创新

科技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既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政府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债券”,捆绑了12个开发区、发债规模8亿元,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再例如,以股票作担保的表外研发证券(SWORDS)就是一种重要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形式。SWORDS是在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典型做法是:发行SWORDS证券的企业负责管理投资运用;并根据预定价格的时间表有权收购所有公开发行的证券;相应地,投资者可得到在预先约定的时间段内以约定溢价价格购买该公司普通股的一个期权或认股证;一段时间后,该认股证可与原先购买的SWORDS单位分开交易。

四、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对银行而言风险偏大,因此,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为了促进扶持这些企业,政府可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政府财政出资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是我国自主创新金融支持制度的必然选择。设立贷款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出资的压力,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建立多点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投资效率,从而形成“企业有所创新,银行有所借款,政府有所保证”的有效机制以及较合理的贷款担保和开放的资金供应系统,从金融支持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美国小企业局向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已于1989年废止,而采用以贷款担保方式对小企业进行支持。日本的贷款担保措施更加完善,除对商业银行贷款给予担保外,还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的保证实行连环保险。1974年1月,台湾地区推动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信保基金主要来源于当局及有关金融机构。信用保证的项目包括:一般贷款信用保证、商业本票保证之信用保证、外销贷款信用保证、购料周转融资信用保证、政策性贷款信用保证、小规模商业贷款信用保证、进口税捐记账保证的信用保证、履约保证的信用保证、自创品牌贷款信用保证、青年创业贷款信用保证。在信用保证基金之外,1997年台湾当局又成立了“中小企业互助保证基金会”,推进各项辅导及互助保证贷款。该基金的主要运作为:中小企业互助保证为协助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五、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体系

必须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打造“信用社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诚信环境。有关部门要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有偿咨询,可以使相关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资源,信用状况更加透明,降低了信息成本,风险定价成本也随之降低。同时,信用记录也增加了中小企业及其股东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当前,特别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财产权,强化其供应商与顾客的履约义务,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且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和风险预期,强化了债务人的风险约束,因而会有实质性收效。

六、培育和支持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要改变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单

一、相互脱节、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促使中介机构如科技担保、评估推介等相互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认定资质、委托任务等方式,给予扶持。中介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应依靠其服务质量和信誉,开办初期应得到政府部门经费支持,但要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其在竞争、服务中依靠自身能力求生存求发展,不能由部门长期供养。

七、要注重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审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企业审计的本质

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营利作为目的的,所以在企业的经济问题上一定要严谨对待。企业审计是企业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企业审计就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问题上的监督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提出补救方法进行解决。

二、企业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审计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自然是十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审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

企业审计能够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上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监督和管理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和手段的提高,企业审计也应该顺应发展进行一定的改变,提高创新能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三、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企业审计手段是事后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了。我国当前的企业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

由于我国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审计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来进行审计工作,大部分选择了在财务部门中进行审计工作,这就给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也使企业的审计工作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在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受到不同部门、不同的利益的多方面的趋势,导致出现两难的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也会朝着利益驱使的一方发展,难以实现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彻底丧失了审计工作的最初的定位。

2.审计范围有限

我国目前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还是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审计,而大部分企业所不知的是,内部审计也属于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一环,所以这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强烈的界限,导致在审计工作中缺少公平公正的工作,所以企业应该增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审计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就会使企业难以建立规范化的审计体系,这就会使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各种审计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审计的重要性,导致审计工作开展进行的不顺利。

3.企业缺少主动性的审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手段来进行企业审计,审计工作也是对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定期的查看、收集,审计的对象也只是账本等资料,检查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有的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才开展的审计工作。这就是缺乏审计工作的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审计。这种心态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企业主动审计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没有对企业的运营进行很好的监督和管理。

四、新时期企业审计的发展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了,想要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就要顺应时展的步伐,提高企业审计的技术手段,制定相关的企业审计制度和规定,在审计部门的管理下,更好的进行企业审计工作。

1.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审计水平

当前社会,大部分的企业审计工作都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通过计算机可以很好的对审计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的速度和质量。所以,企业在新时期想要提高企业的审计工作,首先就是要利用科学技术。从审计资料的搜集到整理和传送,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审计,可以实时更新企业信息,还可以对其进行审核、检验等,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和财务情况,能够更有效的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2.健全企业审计机制

我国目前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模式不利于企业对财务状况进行更好的审计,也不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现状,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审计方法,制定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在事前和事中也要开展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实时的监督整个过程。

3.建立审计部门

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一定要设置审计部门。企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审计部门的职责就变的更大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也是很重要的。企业应该选择专业的审计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法。还应该建立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审计队伍,包含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方便日后更直接,更快捷的进行审计工作。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核心,想要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就要在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些审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往往会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来进行审计工作,这样不仅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运营,还会使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甚至会触及到法律。所以在选择审计人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选择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员工。更要及时的进行培训,让审计人员能够最先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浪潮下,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合理的利用好审计部门。虽然我国目前在企业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只要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利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春.新时期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187-187.

[2]刘家义.推动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发展[J].人民论坛,2013,(7):14-16.

[3]李茂荣.新时期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策略[J].知识经济,2015,(12):106.

第6篇

关键词:供水企业 创新发展 管理型会计

目前,由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会计的电算化,所以也使得计算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供水企业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方法,就要提高信息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会计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1 会计管理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1 不够重视会计管理的创新 长久以来,供水企业的投资和运营都是由政府支持的,但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痕迹,以至于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会计管理创新认识都不够了解,尽管部分供水企业已经了解到了会计管理创新的意义,但是因为存在的垄断影响,致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对创新下的会计管理的制度不够了解,导致供水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1.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在供水企业中出现资金管理不当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经营的问题,还包括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也没有因为出现问题而受到重视。所以大部分供水企业在内部会计的建立上还没有完善控制会计制度,缺乏可实施的意义,以至于很多供水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

1.3 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编制 在供水企业发展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和企业发展的战略关系相对薄弱,一般均是采用年度预算的方式,对企业一整年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除非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要不然不会随意改变预算。在下一年度提交预算时,大部分部门都会在上一年度的预算中增加一些“水分”,致使编制预算的过程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权益博弈过程。这样的预算方式会产生很大的消耗,但是相应的收益却很小。

2 推进会计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对会计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供水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就一定要增强企业领导对会计管理创新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定期对企业领导进行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会计管理的创新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为建设现代化企业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一定要将企业领导对会计管理创新模式的认识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而增强企业领导对会计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视。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增强供水企业的会计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企业预测、计划、控制以及监督等功能,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供水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且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突出集中管理的理念,强调会计监督等各项职能的发挥,从而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一定的规范,不断健全供水企业会计管理的相关制度,推动供水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3 增强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供水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也由以前的信息记录核算转变为现在的信息分离利用,进而也就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会计业务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会计管理能力。在供水企业中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求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是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展开的基本前提,只有有效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可以促进会计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现代化、科学化,进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人力保证。

3 管理型会计的基本职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越来越多,并且来源也越来越广泛,进而也就出现了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供水企业以往的核算型会计管理模式的工作重点就是处理相应的会计信息,而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深加工与利用。从工作内容方面而言,管理型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是对核算型会计管理模式的延伸与扩展,其基础工作依然是会计核算,只是增加了计算机管理方式,扩展了会计工作的职能,使其充分体现了会计预算、监督、分析等作用。管理型会计管理模式可以为供水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投资成本控制有着一定的作用,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也更加科学、合理、客观,进而有效促进供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会计核算在市场经济下的快速发展,计算模式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时展的需求,供水企业一定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进行探索,引进一些信息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并且发挥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转变会计管理工作的模式,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坚定其在供水企业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对供水企业会计管理创新发展的分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程志烈.浅谈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第7篇

近些年来,绍兴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投入和支持,优化集群创新环境,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等弱点,制约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

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企业集群的省份之一,绍兴则是浙江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地区。绍兴企业集群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纺织、印染、袜业、衬衫、珍珠、领带、伞业、五金等30多类企业集群,其中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集群有柯桥纺织业、嵊州领带业、诸暨大唐袜业、上虞伞业等。绍兴企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轻纺产业为主”,凭借产业传统和区位优势,错位竞争,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群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集群中小企业通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实力不断壮大。绍兴集群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集群中小企业数量居多

绍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群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柯桥区的纺织业集群。柯桥区纺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大企业数量少,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到20家,以中小纺织企业为主。在全区6000多家纺织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第二类是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在诸暨从大唐镇全镇分布着的大大小小的10000多家袜子生产企业,到店口镇以海亮、盾安为支柱而形成的40000多家中小企业,一百多万人口诸暨人创办了10万余家企业。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第三类是嵊州的领带业集群。目前嵊州有19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五万多人,年产领带3亿多条,占国内产量的90%,世界的40%。其中年产100万条以上的领带企业只有50多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集群内企业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创新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绍兴各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逐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并通过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纺织、领带、袜业、伞业等产业开始由简单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设计新产品,由依赖进口设备逐步走向自主生产设备,由生产低质量、低档次产品逐步走向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名优产品,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为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绍兴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实力,绍兴市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先后加入该联盟的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等十家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绍兴市2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随着战略联盟攻关成果的不断涌现,对绍兴市整个企业集群的结构升级都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绍兴政府联合建立的绍兴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

三、制约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绍兴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不足

创新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自主创新较少,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集群内没有形成创新网络,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偏小,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自主创新。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集群的封闭式结构丧失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各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企业彼此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协调发展。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和机构的支持。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式结构。当集群内企业习惯于内部网络化交易后,逐渐不愿或不敢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活动,这样,集群便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进而导致集群衰退,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解体。

(三)协同创新不够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产品结构、产业分工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合作创新现象。这样,使得企业集群的很多潜在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一方面,集群中大型企业自身实力强,资金雄厚。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集群内大小企业难以协作创新,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处于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集群成员各自为战,相互竞争,产品同一性现象严重。由此致使整个集群呈现出平面重复,无序扩张,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严重制约集群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四)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需要熟练的工人,更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现有集群内的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土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创新能力,依赖行业积累的经验,难以适应现今国际化、高技术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直接影响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进程。

四、促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首先有关行政部门需要联合成立能够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有关组织,在相关政策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政策性保障服务、融资协调服务等各种优惠性、帮扶性、支持性综合服务。其次各类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信用担保方面、融资方面、软硬件技术服务方面、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人才专业化培训方面等领域。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加有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按照政策支持发展,兼顾防范风险的原则。以企业自身市场化操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思路下,促使高成长性的创新科技中小企业在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下,获得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二)鼓励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其能够技术创新的开发机构,以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带动加强其专业化配套的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实质性地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联合创新的道路,优势互补,力争把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进行产业性的转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到大企业的创新系列中,围绕大企业的创新提供相关配套系列服务,以创新中小企业自身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增加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

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以加强对集群内各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的引导,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成为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使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特色化经营的企业。在制度和规范保障的前提下,给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有效地促进机制,加强合作意识引导,使企业形成主动合作创新的氛围,发挥双方的潜力和优势,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同时,提高集群中技术、加工生产等信息的流通,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需求,提高集群整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避免集群的“锁定”效应。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员工的培训,拓宽具备条件的优秀员工上升的通道,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更要以全球的视野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一些想回国发展的海外创新型英才。企业想要培育出自己优秀的创新团队,首先就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保证,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具引领作用的核心资源。其次是以项目团队作为主体的引进,借此引进来带动企业自身项目发展,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总之,在推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为集群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同时中小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莲,于中华.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4期.

[2]傅为忠.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徐涛.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台州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4]董伟,曾光辉.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的成因、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第8篇

自2009年以来,汉能选定太阳能光伏中的薄膜技术路线进行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经历短短数年间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发展,成为一家在规模和技术上皆全球领先的“高科技+能源”企业,带动了国内薄膜太阳能产业发展,使中国薄膜太阳能产业实现了真正的全球领先,为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通过全球技术并购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2009年,在金安桥水电站还没完工时,汉能就一直在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升级。经过数年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汉能集团认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当时,尽管薄膜太阳能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并未引起业界的足够关注,市场占有率很低。与此同时,另一个发展方向晶硅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快,当时业内外看好晶硅的人居多。汉能决策层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薄膜化、柔性化是未来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方向,薄膜光伏正处于产业认知曲线的起始端,其蕴含着极大的技术潜力,转换率低、成本高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得以解决;从技术壁垒来看,薄膜太阳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可避免陷入晶硅太阳能行业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从核心竞争力来看,太阳能的利用不再是对资源的争夺,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因此,如果汉能掌握了薄膜太阳能的前沿技术,也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

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汉能选择了一条全球技术并购与整合之路,快速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汉能以全球的眼光,经过对上百家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跟踪、筛选,选定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发现技术先进的公司。2012-2014年短短3年时间,汉能把4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铜铟镓硒、砷化镓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

由此,汉能拥有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多条产品技术路线和专利,形成柔性化薄膜太阳能产品技术路线体系,同时还具备了核心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汉能弯道超车一跃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汉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汉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机会青睐于有准备的公司。2012年伊始,全球光伏市场出现不景气,特别是薄膜太阳能企业的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公司经营多年,其研发投入到了一定阶段,有的已经具备了做生产线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这时候人们对薄膜太阳能技术不看好,不仅没有新的投资进入,原来已投入的基金公司也急于撤出,一些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急需找到新的股东。汉能在这时候有了并购的机会。例如,2012年底,Miasole公司深陷资金紧缺的问题时,汉能基于前期对这家公司有全面的研究和了解,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举并购了这家公司。而在此之前因时机未到,李河君曾带着技术团队去美国Miasole公司,希望谈判合作,但是他们受到冷落,在公司的大厅等待了30分钟,连公司的CEO都没有见到。

然而在汉能全球并购之后,随着技术进步,薄膜太阳能有了长足的进展,转化率提升很快,成本大幅下降。到了2014年底,全球又重新开始重视薄膜太阳能。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行业组织、商业领域专家、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等多次提议美国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代表太阳能未来技术的薄膜太阳能光伏发展。因此可以说,汉能成功地抓住了全球并购的最佳窗口期。

二是用专业精神赢得信任。为了顺利地实施海外收购,汉能组建了一支技术团队和一支商务团队。技术团队对上百家公司的资料进行筛选、对比、评估分析,深入标的公司实地考察判断其技术的先进性,进行全面技术论证把控并购风险等等。这种专业化精神展示了汉能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的决心,赢得了标的公司的信任。在并购美国AltaDevices公司后,对方给汉能技术团队的评价是“三最”:考察时提的问题最专业;技术方面的尽职调查做得最仔细;提供的材料和写出的评估报告最详实。

三是用诚意打动人心。商务团队整合了国际知名的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资源,负责并购交易的商务谈判。汉能的每一个并购交易,都对股东、债权人(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层三方的利益诉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股东希望尽量减少损失,并能把公司转让给靠得住的新股东;债权人则是关心自己借出的资金是否能收回来,不希望承担太大的风险;管理层则希望新股东能把公司发展得更好。汉能进行并购谈判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三方利益不一致性,对各方制定不同策略和承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用最大的诚意打动各方,赢得了顺利并购。与此同时,汉能设计了对核心人才的留任激励计划和奖励机制,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搭建成长平台,留住了绝大部分的员工。

汉能在几次并购中也是大赢家,最终都以较低的价格、尽量小的成本买下了这4家公司的股权。

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1.技术上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完成了并购的汉能没有停止继续创新的脚步,他们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整合国际国内的技术资源,不断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如下表。其中,AltaDevices公司的高效柔性砷化镓薄膜发电技术是全球最薄、最轻、转换效率最高的柔性太阳能薄膜技术,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单结电池研发转换率达28.8%,双结电池的研发转换率为31.6%”这也是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创建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全球共创空间。通过构建全球技术研发体系,汉能由此站在了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最前沿。目前汉能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有近1800名研发人员,从事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二是建立全球协同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整合努力,汉能已经在不同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多条技术路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互相参照和促进。由集团CTO丁建博士牵头,集团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组成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尽管各项技术之间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的、启发性的地方。比如,之前德国子公司正在研发一项技术,而美国子公司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美国子公司正在搞的课题,德国子公司也已经解决了,但是他们以前有技术保护,互相不来往。在汉能的全球技术整合的大前提下,几家子公司技术共享,产生了协同效应,加快了研发创新的进度。三是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对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实现鸟瞰。目前,汉能的专利一共有131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9.8%,覆盖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技术和市场活跃地区,为汉能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在产业化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

汉能开展海外并购,其目的并不只是获得一个现有的技术产品,或者规模和市场,关键是获得技术和能力。这几家欧美薄膜太阳能企业技术先进,量产规模相对还较小,通过汉能的技术消化能力、产业化和资金能力,把海外先进技术最后在中国落地生根,扩大量产规模,打开中国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能力,这是汉能海外并购的最终逻辑。

实现产业化除了要规模化生产,还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降低量产成本。汉能的研发主要放在国外,产业化放在国内。首先汉能将全球研发与国内规模化生产同时推进,例如,汉能海外公司在研发10.0版组件的同时,就开始帮助国内工厂大规模生产9.5版组件,使最新的研发成果与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汉能通过多方面的技术提升,扩大机组装备产能、提高产品优良率、国产化替代等措施,快速降低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使得成本已接近晶硅太阳能电池。汉能在四川、广东等地投资建设了多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薄膜发电产能已达到3GW,相当于每年可新增发电量40亿度。在江西、湖北等地也正在建设铜铟镓硒、砷化镓薄膜电池生产基地。汉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制造商。

3.汉能成为高端装备制造商

从全球来看,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核心设备基本都是非标的,没有独立的设备制造厂。汉能先后收购4家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不仅获得了电池制造技术,同时还得到了高端装备的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形成了汉能的核心优势。汉能促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国产化,目前,汉能已经完成对辅设备、设备的国产化,正加快推进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汉能研发团队在国产化道路上更加注重创新性研发,自主研发的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MOCVD(气相外延生长技术),在原有并购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将单机产能从KW级提升到级,目前这台设备正在调试。随着MOCVD核心设备大机组的升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成本下降。

4.以核心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汉能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下游打造分布式发电应用和“移动能源+”的新领域,例如,分布式发电应用:汉能户用发电、农业大棚、轻钢屋顶、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BIPV);“移动能源+”应用:便携发电产品、集成充电产品、无人机、太阳能汽车开发。构建了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5.培养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通过国内研发中心与海外研发中心的合作学习,把国内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培养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研发相融合,提升综合研发能力。汉能通过把基础性研发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起来,从最初的原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开发到设备的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通过国外研发人员带动国内研发人员的技术提升。汉能在立足于国外各个公司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对技术转移进行规划,派中国研发团队到国外公司,在研发生产一线上与海外团队合作,使国内团队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三是着重提升汉能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汉能通过技术并购,倒逼公司形成创新的氛围,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汉能模式值得借鉴

汉能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仅仅靠自己创新。一是企业要在开放合作中自主创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创新,闭门造车行不通,而是应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在全球价值链中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二是善于促进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联动进行协同创新。企业要在国际与国内企业之间安排一种协同创新机制,利用不同国家的创新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从而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三是海外并购的重点不只是对技术的并购,更是获得技术创新能力,重在提升持续竞争力。

企业创新发展要放宽视野,由过去的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主动走出去并购国际先进技术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并能持续发展。汉能通过并购高技术企业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所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抓住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机遇,并购整合海外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甚至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条重要路径。

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为汉能持续发展带来了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引领汉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灵魂。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拥有一批与汉能李河君一样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以战略前瞻性、行动力和专注于事业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珍视、保护企业家的这种有眼光、有魄力、有信念、有责任以及百折不挠地精神,这是促进中国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的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要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全球并购高技术企业,对重点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实现弯道超车。

1.高度重视通过全球技术并购集成创新引领发展这一重要途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全球技术并购。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国家为后盾,发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前瞻性、敏锐性、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快速产业化的能力等特点,以及利用国际上对民营企业比较能接受,鼓励他们到国际上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有效途径。

2.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公司的技术创新。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或者新设高技术公司已成热潮,除汉能外,还有吉利、华为、复星、三一、上工申贝等企业都在海外并购技术型公司。有的企业从长远着眼,在海外收购一些掌握前沿技术甚至是颠覆性技术的公司,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要使这些公司持续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并迅速产业化,仅靠民营企业一己之力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对这些海外公司不论它在何国、不论它是否以外国员工为主,只要知识产权是中国的,海外技术资源为我所用,应在立项、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都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地得到支持。

3.政府专项资金和优惠贷款支持企业全球技术并购。将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纳入国家专项基金支持范围,让优惠贷款与贷款贴息政策惠及那些有利于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与实现技术升级的海外项目。

4.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并购基金定向支持企业全球技术并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行业等建立定向的海外产业投资基金,中司、社保基金等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身份,与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与基础,企业的财务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所以说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目标应当同时兼顾到利益双方或者是多方的需求。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处于计划经济的时候,我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法人资格,所以说在财务上也就很难做到拥有自。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以后,特别是建立起现代金融市场之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金融市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从之前单纯的会计行为转变到科学的统筹行为以及科学的投资行为,在对企业资本的成本有所降低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实现企业对投资风险较为正确的估测。

(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在新时期,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管理上的效益一起快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知识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多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想更高的层次进行发展。

二、新时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创收的核心要素已经从物质要素转向了知识资本要素,在这种形式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能仅仅盯着金融资本或是物质资产。首先,企业应当要认识新的资本,也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新资本的来源,其次企业要承认新资本的存在,也就是说企业要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清企业知识资本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分清在企业中知识资本所应当分享的企业财富。再者就是要利用和重视新资本,企业应当为知识创造以及只是商品化创造出一定的经营资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知识为企业创造或者保持利润的增长,所以说,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在新时期转变已有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应当给予重视。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在新时期由于经济活动的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的传播以及反馈、处理变得更加的迅速,这也就使得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具有风险性,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产品的使用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加大了企业的存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产品的开发以及设计风险,尤其是高科技项目,因为其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性,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风险加大。尤其是电子货币以及网上银行的出现更是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这就要求当前的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技师培养企业内的专业人员来对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准确分析与定位,并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以便降低企业的风险与损失。

(三)创新财务管理目标,扩大财务信息需求者范围

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系列目标是与企业的物质资本占主导的工业经济时期的目标相一致的,但是由于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企业内部物质资本的地位开始下降,但是资本经济开始上升,不同的利益需求者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会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利益不能仅仅归于股东,归于相关利益主体。对于财务信息公布来说,不仅要扩大财务信息需求者范围,同时也应当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范围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对其进行扩大,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在业务上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四)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从技术上保证了桌面管理转向非桌面化管理的网络方式,同时也使集中式管理有了可能性。企业可以运用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开发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财会工作方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将会大大提高企业财务处理的实时性,进而减少相应的管理人员,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能使得基层人员与决策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以便决策层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较快的做出相应的企业决策。

(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素质,不应当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培养,应当从多方位下手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使之成为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还应当在财务管理人员中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促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遵纪守法。

(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的状况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生产的实际状况,在一个企业中决策是否恰当,技术是否先进,都能在企业的财务资产管理中得到体现,其涉及到的范围广、内容多,提升企业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合理、科学地提升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等,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加上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也就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及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同时更好地促使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04).

第10篇

1.深刻分析安全教育形势,不断探索安全教育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目前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1)安全管理人员结构欠理想,高学历较少;(2)岗位工资低,但责任大、工作繁;(3)发展空间不够,留不住人才,干的好的辞职跳槽、转行,变数较大;(4)专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够高,管理能力需加强;(5)安全教育授课讲解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当前形势,企业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任务和措施:(1)采取激励机制,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2)通过互动式安全例会、组织安全活动、开展班组安全活动来促进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3)组织安全课件编制人员定期交流、研讨,完成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题库、讲课、考试等任务;(4)关键装置安全工程师全部聘任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人员;(5)鼓励安全工程师多总结安全管理经验,发表专业论文;(6)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安全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讲课能力,每人至少承担一门安全课程的授课任务;(7)每门课件力争制成多媒体短片,能够自动播放并分出层次,以备对不同人员施教。根据受教育人员的需求不同,分清了层次:中层干部、管理干部、工人(操作工、化验工、其他工人)、转岗人员、新职工、外委人员(长期固定、短期临时、运销相关人员)、临时人员(协助指导专家、参观交流、实习培训)等多个层次,分别由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编制培训内容,因材施教,大幅度提高教育效果。

2.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考核管理机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安全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应付考试考核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制定了安全在线培训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各部门可通过班组安全活动、安全讲座等形式进行培训。全员考试,检验了职工掌握安全知识的真实水平,促进了职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3.全员参与,创新形式,提高安全活动效果,助推安全技能提高

为进一步活跃班组安全活动气氛,增强活动效果,“讲述身边的安全故事”的主题活动中,职工们把自己日常的工作、生活经历编写成安全小故事,各班组利用安全活动时间,让大家轮流讲述、交流自己对安全经历,增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该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通过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实提醒大家时刻要注意安全,让职工们体会到安全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这种喜闻乐见、贴近实际的学习形式得到了职工的充分认可,使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式的安全管理,从而促进车间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对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装置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经过收集整理,已经把这些安全故事编制成了安全故事集,成为职工日常安全教育手册,为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二、增强安全技能

1.编制安全练兵卡,实现安全培训日常化

安全操作经验的征集。职工积极参与,纷纷将自己实际操作中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关键的一次提醒,关键的一个操作步骤,关键的一个阀门,关键的一次指挥等等,这些细微鲜活的例子让每一位职工都获益匪浅。活动为职工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达到拓宽职工眼界、相互取长补短的培训效果。大家从成功的经验中取长补短,在失败的操作中汲取教训,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跌跤、少走弯路,干起活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此次传授经验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操作知识,提高了大家的操作水平,而且避免了各类操作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消除了威胁安全生产的瓶颈。编制成卡片,成为了装置操作的宝典。在操作经验卡旁配备了一个记录本,便于日常安全操作经验征集,每季度进行梳理补充,不断丰富内容,成为一笔操作财富。

2.全员参与,创新形式,助推安全技能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知识产权

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工艺技术,工艺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工艺创新大部分是在原有工艺技术基础上的革新改进、完善和提升;也包括新技术的创造,从无到有。从广义上说它与新产品的发明、新理论的创立、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都是创新,不过工艺创新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需求。

1工艺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提供某种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工艺创新则是指企业采用某种方式对新产品及新服务进行生产、传输,主要是企业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或改进现有产品生产,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产出的最大化的创新活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即诸多生产力要素的整合上。

根据产品创新决定工艺创新,但又受制于工艺环境的规律,从创新活动的源与时序着手,把工艺创新分为三个层次:

(1)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工艺预创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产品型号发展必需的关键工艺;二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必然要发展的技术(如CAD,CAPP,FMS,CMS)等;三是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工艺。其创新源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为未来产品创新服务。

(2)源于产品创新的工艺实时创新。即产品研制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于产品中当前产品设计投入生产的技术瓶颈,主要为正在研制的产品服务。这一阶段的工艺创新更多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3)源于规模经济的批量工艺创新。即批量生产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是规模经济,目的是使试制的产品达到批量生产的质量和效能的要求,其实质是科技成果的工程化。

2工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倾向和行为,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现象。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取得较大经济利益,必然首先把资源投向产品创新,尤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过分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产品市场周期缩短,很多新产品上市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因质量、性能、价格等问题被淘汰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不断地转换产品也使企业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业效益滑坡。由于忽视工艺创新,某些进口商品一旦实行了进口替代,即国产化之后,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竞争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工艺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1工艺创新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工艺技术水平不仅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效率。也就是说,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各种投入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变换效率,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在企业工艺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及其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可能性是有限的。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大致区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地开展工艺创新。

2.2工艺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并能更好地推动产品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实现产品创新效益。反之,如果工艺创新能力弱,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会导致企业产品创新因为生产工艺“瓶颈”而不能实现,或是因为效益差而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的上游基础研究可能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在某些领域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方面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下游工艺水平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寥寥无几,据报道,两者的比例不超过0.5%。因此,工艺创新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3工艺创新可以延长创新企业的领先时间

新产品是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它开辟了新的市场,企业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大批的模仿者。企业一般采用专利来抵御这种迅速的进攻,但专利的保护具有时间性,专利失效后,产品在市场上就不再具有垄断性。同时有些专利技术到技术商品化的过程所需时间很长(比如新药的研制),许多专利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就已经失效。而工艺创新却可提供较为长期的保护。因为工艺创新企业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生产效率较高,模仿者在短期内无法企及,客观上存在一个模仿的时滞,制造技术的扩散速度要比产品技术慢。3促进工艺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与国外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的国内企业,而是为数众多的外国或外地区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确立、增强工艺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工艺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重视、加强企业的工艺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工艺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有限的工艺创新资金的利用率。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是我们在促进工艺创新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3.1保持工艺创新的连续性

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通常不是通过一些重大的跳跃式步骤及突破式完成的,而是通过稳定连续的、渐进的创新完成。在工艺创新过程中,有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重大的变革步骤,如采用新的生产系统或改进组织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总的来说,企业长期成功的工艺创新来源于连续不断的渐进式变革。企业在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视角,将最终导致企业所采用的工艺与企业的具体环境脱节,从而降低企业的总效率。

3.2注意区分工艺创新中的要素

与工艺创新相关的要素有两类:结构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结构性要素包括一些具体的工艺要素:生产设施的数量、位置、尺寸、质量等;生产设备的类型和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的基本组织形式;生产配套服务的状态,如水、电、排污设施等;外部供应和分销网络的状态。基础性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生产流管理系统。同时基础性要素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生产人员的素质、年龄、经验等;生产任务的组织方式;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倾向;企业的沟通模式以及总体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最后,基础性要素还包括文化的因素,如生产部门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的行为模式。与前者相比,基础性要素略为抽象,但它对工艺创新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把握这些要素对工艺创新过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注重工艺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产权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工艺创新过程中将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采用专利的保护方式,而对于解决“瓶颈”问题的特殊方法则可以以技术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这种将工艺创新成果固定为知识产权资产的方式,一方面可将成果从隐性知识状态转化为显性知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形成排他占有权,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将人力资源中的个人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知识资本,促进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更有效控制和利用,并可以减少由于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资本的损失。

3.4加强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组合

技术创新组合是20世纪80年代由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提出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单纯的产品创新难以长期维持其竞争效益,必须依靠工艺创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工艺基础。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且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呈交替式地发展。形成这种交替转换模式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的演进之间存在依赖性和交互性。所以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相互作用,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3.5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工艺创新加强管理

当企业只着眼于短期的工艺应用,而对未来的工艺模式缺乏准备,会导致企业花费大量资金来发展先进的工艺系统,但最终却无法融入企业原有的生产系统的情况发生。而当工艺创新缺乏统一规划时,企业的产品将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由于这种不稳定性,企业可能将最终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所以,工艺创新必须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朋.高技术企业应重视工艺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1997(5)

第12篇

一、电子商务内涵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给予浏览器或者服务器的应用方式,买方和卖方不谋面就可以通过电子支付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问题是当前电子商务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诚信问题的缺失导致电子商务中刻意夸大产品质量、产品说明与产品自身不符合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0年,张女士在某网站上看到诸多大品牌化妆品促销,这些价格比市面专柜低将近15%。张女士通过电话咨询其销售的化妆品是否为正品,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从网站购买了一瓶兰蔻智能愉悦臻白乳液等化妆品。结果收到化妆品之后就发现化妆品存在着严重质量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该网站销售的东西明明不是正品,他们却在宣传上说是正品,这种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导致了产品质量的问题。

(二)缺乏第三方的监督

缺乏第三方的监督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电子商务进行的交易中,很多产品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这些网站都是通过网站自身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这种缺乏第三方监督的现象会导致我国产品质量或者货款方面存在问题。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需要法律的有效保护。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部分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信用法制建设方面更是明显落后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失信惩罚制度不完善会导致这些失信的单位和个人能够继续失信。同时,在一些失信和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这对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

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刻意夸大产品,从而获得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不顾及产品自身会对消费者造成了如何的影响。同时,无论是商家还是网络服务商,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第一反映并不是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是如何去推卸自己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二)社会的约束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来看,一种能够被网民普遍认同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网络经济秩序的社会约束制度尚未形成。在这种社会约束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必备的社会约束力,网络商务运作的诚信原则容易被违背,违背了诚信原则,交易就失去了最初的价值。相应地,没有社会的约束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商家在电子商务中刻意夸大产品质量,被消费者发现,但是另外的消费者并不知道,他还是会购买,还是会受骗。这种没有社会性质的约束力来约束,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正常发展。

(三)缺乏信用意识

缺乏信用意识是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历史比较短,在电子商务的交易市场中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规范。很多企业的诚信度不高,由于诚信度不高,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比较强。同时,由于缺乏信用意识,在网络交易中,三角债情况严重,假冒伪劣商品也泛滥,这种现实状况无疑制约了电子商务信用状况的改善。

四、解决措施

(一)加强电子商务的诚信建设

加强电子商务的诚信建设是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只要商家、网络运作商以及买家自身都重视诚信交易,电子商务才会健康发展。加强电子商务的诚信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包括设立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并设定信用部门的管理权限,完善交易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信用管理,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以信用额度和交易方式。

(二)加大第三方监督工作

加大第三方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效避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就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来促进信息的公众化、公开化。就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总趋势而言,资信评估机构如能客观公正独立地为企业和个人传导信息,做好监督工作,为消费者传达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正规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国的PT37网监督工作做得就比较好,它成功破解了当前电子商务行业中假货扎堆、诚信缺失、偷税漏税严重、效率低下、竞争环境不公平等困局。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产生问题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监督,对这些问题单位进行惩罚,有效地保证了企业或者个人开展正常的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