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文学专题

现代文学专题

时间:2023-06-07 09:3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文学专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文学专题

第1篇

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配合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既成结论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印象全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地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将使诸类现象得到改善,通过举办现代文学巨匠专题讨论会、现代文学名作细读专题讨论会等,让学生搜集资料,各抒己见,借以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的原由,探讨中国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学生查阅、检索相关民国老旧期刊,使学生从尘封的历史中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的具体感知,培养其动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强化现代文学和当下现实世界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下渐行渐远乃至成为一种传统而被肯定的时候,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哺育程度;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些举措会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隔阂,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人文学科被逐渐边缘化,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昔日精英式的书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明日黄花。有人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就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指导学生制作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现代文学作品课件,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服务;强化写作迁移训练,为学生从事相关文字工作服务等等。

二、实践教学形式举隅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实践场所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场馆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实践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认识文学现象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表达文学观点的能力。可采用现代作家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对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进行探讨,分析其文学地位、成就贡献、代表作品等。在讨论会开始前,拟订较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认真阅读其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论著和背景材料,撰写读书报告,作为讨论的基础。讨论时,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甚至摩擦、碰撞出火花,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粗浅朦胧上升为具体深刻。还可以举办现代诗文名作朗诵会,精心选择《雨巷》、《再别康桥》、《背影》等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名篇,在举办前同样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使学生通过理论课程了解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熟悉内容,然后再举办作品朗诵会。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情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场馆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利用文学场馆来进行,各地的作家纪念馆、作家故居、文学馆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活动。为满足教学需要,应选择较为集中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文学感知的场馆作为实践场所。比如开展“感受鲁迅之旅”的实践教学时,可以选择上海鲁迅纪念馆作为教学地点,它融合鲁迅故居、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为一体。在参观生平陈列时,学生可以获得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该馆的陈列,运用了大量现代技术和设备,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一展厅中的短片“生命的路”,通过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六分钟的气势恢弘的巨幅影视,勾勒了鲁迅的生命轨迹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第三展厅《秋夜》放映厅,在135度弧形银幕上投映电视艺术片《秋夜》,涵义隽永,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陈列馆的文物来感受历史,还可以通过场景模型来体验鲁迅经常去逛的内山书店、目睹鲁迅逝世前夕参观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逼真场景,这些活化了的文物资料,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的生命气息;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检验自己的知识。陈列馆参观完毕后,可带领学生去鲁迅墓前瞻仰拜谒,用切实的身体行动向这位文学大师致敬。接着参观位于虹口区的鲁迅故居,让学生感知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十年。其他诸如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故居都是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当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四个展厅中陈列了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等30余万件藏品,更是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地,教师可依据主题需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舞台实践教学

舞台实践教学是指以舞台为活动空间来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最直接的实践方式就是指导学生排演中国现代话剧代表作,如《压迫》、《雷雨》、《茶馆》等等。这种排演是在认真阅读、深刻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并非以表演为旨归,不以吸引观众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表演中认真品味话剧的语言,揣摩话剧的动作,体验人物的遭际,窥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对剧本的深刻理解。为便于操作,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训练;还可先在课堂进行小规模的排练,条件成熟时进行大范围的公演。此外,可鼓励、指导学生将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将叙事诗改编成诗剧进行排演,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体验不同文体的异同之处,在再度诠释中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4.社会实践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现实中去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比如,教师一直在理论课上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在什么层面上的?哪些作家产生的影响更大?基于这些疑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作家的联系,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这一课题本身产生比较深入的认识。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文献资源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并结合学生能力训练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上实践形式,有效编排和灵活实施。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观念陈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开展举步维艰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地位提升。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基于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实践教学在理工科及法律、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等传统人文课程中则罕见开展。因此,教师在长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学活动中因循守旧,缺少探索精神,使得这门原本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的课程在成为经典的同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着畏难情绪,因为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实践为主,但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组织进行,远比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复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各种实践形式,合理地设计实际教学方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与理论教学相比,更为直观、丰富、新鲜、有趣,但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监督,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如学生可能把参观考察当成是游山玩水,把舞台实践演化为娱乐消闲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组织管理,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在学生参观文学场馆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考察报告(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分析判断);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等,作为对其实践活动的考核指标。

再之,加大教学投入,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上所述,由于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经费的拨付方面,首先考虑的是理工类的实验设备、器材等等,即便在人文学科有所投入,也仅限于一些新型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践活动因申请不到相应经费而难以实施。因此,要使本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保证场馆参观、舞台排练、问卷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

第2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高职;人文教育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缺乏兴趣,难以对其进行阐释,导致其教学流于形式,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增加了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简单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产生的教学价值以及两者结合的途径展开阐述,期望能够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及尊重,而且人文教育凸显了人的精神追求(包括情感、审美、道德、认知、创新与创造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人文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旨在于: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独具特色的学习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质量。人文精神着重强调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人的自由追求与发展,强调人的创造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完善,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且赞美的文质兼美精品,承载了人类高尚的思想情感、高贵的理想判断,是对丰富人生的记载,囊括了知识、能力、意志、观念等等,涵盖了多种人文素养,是优秀精神文化的集成品。但是,由于经典诞生的时间较为久远,空间、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均与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较大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距离”难以理解,同时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及其深刻内涵,做到立足于“传统”,着眼于“现实”,积极寻找切合点,消除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且保留经典特色。如在讲解《家》时,教师可以以家庭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家族中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与思考,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融合学生的就业,对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经典的内涵。再如《狂人日记》讲解时,传统的阐释往往重在揭示异化现象,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且该小说的人物、时空、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若单纯进行说教,学生难以吃透,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而且该小说中的四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将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影子”与《狂人日记》对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生活或者工作压力、亲情的淡化、自然环境的破坏、人格扭曲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高职语文的教育对象全是中文专业学生,其语文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太多的急功近利案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判断,使得学生忽视经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学经典教学具有明确的认识,制定科学而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专业人才,并且不奢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文化经典的学习技巧,可以量化文言文知识,鼓励支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多涉猎经典,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要有专业与非专业的明确划分,对待专业的学生,经典阐释需要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社会思潮等多个领域入手,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比较,引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考;针对非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内心感受。总之,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不能停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系统进行剖析解读。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在发展需求,需要因材施教,不得将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设置要适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涉及领域的不同,将经典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良好的文学经典作品阐述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其教学的有序性。如处世待人,可以将《荷塘月色》《阿长与〈山海经〉》分为一类。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可以将其观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专门设置一个学习专题或者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转化为学习行动力。再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讲解中,可以将令人讨厌却富有爱心、人情味的保姆——阿长的形象与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相联系,如环卫工人等,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欣赏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督促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提升。

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所产生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重点任务,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即: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并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创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兴趣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学生还要不断强化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强化科学认知,自主涉猎不同性质的经典,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兴趣、感悟等转化为学习行动力,在全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条件下,及时纠正学生三观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视频、音效、动漫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受其魅力,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经典,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行动,从而对学生起到情操陶冶的作用,同时有效、全面、深刻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学习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学生自主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兴趣学习小组,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彼此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便会潜移默化将从经典作品中感悟出来的思想情感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总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产生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也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是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两大内容,两者的结合,对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整合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备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中文专业人才,同时,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春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嬗变》、《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

[2]刘洋.现代曲剧对文学经典的立体阐释——试论曲剧《阿Q与孔乙己》的艺术创新[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2,(2).

[3]赵黎明.阐释想象创造——从《雷雨》的苏州评弹改编看现代文学经典教学[J].群文天地,2011,(12).

[4]WangHaitao.RenjianCihuacanonizationprocedureofreflection,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discussiononliteraryclassicsandlivingcircumstances[J].NanyangNormalUniversityJournal,2013,(1).

[5]李晓璐.被文学史书写的经典——论现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经典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人的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同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24-02

“人的文学”是一个很常见的名称,尤其是被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与“人道主义文学”这一名称经常形影不离。在很多文学史性质的叙述和研究中,更是频繁可见他们的身影。二者之间看来必然存在某种比较密切的关系。

一、两种思潮的能指空间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第一编为《五四:人的文学》,下列十章。本书在宏观的架构上将现代文学视为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将现代文学段落成从“五四”到“文学”,系统地梳理了现代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思潮。而从作者第一编十章的设置来看,作者很明显是将五四时期富有代表性的“人的文学”这一创作思潮作为文学“现代化”的开始。正如作者在文中说“从‘五四’时代开始的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曲折历史;现代化也是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征与性质。”“‘人的文学’的提出,又催生出了一种‘现代性’的新文学,推进了中国的‘现代性叙事’。”难怪夏志清会下如此判断:“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实在可以看做是现代中国文学成熟时期的开端。那么“人的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一种思潮,这种命名所要指称的是些什么内容呢?或许可以回到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来寻找答案。

文中开篇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周作人企图用二元对立的结构给“人的文学”进行理论约束,意在缩小这一提法的能指空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叙述:“同年(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见自从周作人此文发表以来,“人的文学”就一直被认可为五四时期创作的主潮,虽然当时有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的创作思潮,有创造社宣称“自我表现”的创作思潮,但一个关注社会人生,一个关乎自我体验,都是对人的强调。因此《中国现代主义主潮》首编一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在讨论社会历史变迁与改造时,文学思潮乃落脚于人的文学,寻绎出其发展轨迹,乃至个性解放、人生探索及后来历史新变下“人的文学”思潮的衍变、流播。

书中提到“五四人的文学一方面显示出五四知识者个性觉醒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主人公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使得五四人的文学中既有个性解放意识,又有社会解放精神的双重趋向。”这里呼之欲出的不正是人道主义的精神诉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也就是说“人的文学”这一命名是久已存在的,是先于概念而存在,只是在此概念诞生之前被笼统地包含在“人道主义文学”这一概念中。“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事实在刘卫国的专题研究中更清晰。

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一书,详细的梳理了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消退,并作了独到的反思,认为人道主义应该在推进“现代性叙事”进程方面发挥伟力,力图重建人道主义文学观念,即建立“文学本质观”、在人道主义价值观擎领下确立文学的本质为人学、表现“人性”。这正呼应了五四“人的文学”,也即是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的解释是“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用人的位置。”尽管后来周作人在《新文学的要求》演讲及《自己的园地》评论集中很快又对“人的文学”口号表示否定,但那已是“人的文学”思潮踏上历史舞台之后的事了。不可忽视的是他提出的“人的文学”这一口号成为“五四”时期文学一个中心概念、一种主流思潮的绝对影响和主导地位。

二、两种思潮的同质旨归

第4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六大家,20年代形成了北大的学生数次的思想潮流和文化运动,30年代形成了上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三大文学流派,形成了西南联大名师齐聚的独特风景,40年代出现了众志成城的抗日文学大潮等现象。同时现当代文学史中,经受历史涤荡留下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血和热。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曾经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现在多少已沦为“大众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就算读了作品也读不懂,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思考了却不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挂钩,以现代的眼光去质疑当时的文学发展。

贺仲明先生曾在《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表达了对当下背景下,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理论轻阅读的隐忧。其实这一隐忧并非贺先生一人独有,该领域的研究大家诸如朱晓进、温儒敏、陈思和、何言宏等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但遗憾地是,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总体上依然还是走的理论讲授大于文本阅读之路。典型的现象是:教学方面,各高校日益重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导致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对该课程的学术研究灌输给学生,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也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一方面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另外一方面学生跟着教师思路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文学观念。

一.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体认、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除了要和整个文学教育一样,负有“将文学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等进行发掘和展示之外,还应该努力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呈现着的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发掘其所蕴涵着的精神资源,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然而目前许多文学史教材与有限课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问题。

1.教材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尚未并重

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主要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教材权威编者比比皆是,但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看一遍如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朦朦胧胧,看第三遍的人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例如目前的教材,普遍都重点分析了郁达夫《沉沦》的病态描写以及“零余者”等常见问题,但学生在读完文本,还是会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他”一定要将自己学业、爱情、友情各方面的失落简单归结于“弱国子民”这一原因?同样为留日学生,为什么郭沫若没有写出《沉沦》但郁达夫却写出了《沉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由于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迈入大学,本身就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而现当代文学一开始又涉及很多新文学理论和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到第一个十年结束之后或许才对五四精神、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词汇有个朦胧的了解,对于郁达夫这种大胆地描写更多地学生是不敢评论,也不会评论,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识记教材中对该文本的分析,但这并不是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

2.教师教学地位的偏差,教学定位的倾斜

吴晓东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我们所理解的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做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研究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究竟想让学生从我们的讲授中获得什么?”的确,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普遍反映出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地位定位不准确,出现的“满堂灌”、“一言堂”现象,而且由于各高校现在对学术成果的重视,导致教师忙于学术研究,轻视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标准,照本宣科,讲授毫无新意,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教师的“满堂灌”貌似更侧重地是对教材中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的讲授,往往在讲到作品时以“故事梗概”的形式简短论述,丧失了文学本真的色彩,学生因为教师的故事梗概对文本有一知半解的了解,对原文反而没有了全篇阅读的兴趣。

同时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代文学中,在讲授余华的《现实一种》时,好多老师会根据作家的创作分期,将《现实一种》作为早期作品,给学生介绍一下他早期小说呈现出的“暴力”和“血腥”之美,并将《现实一种》这一小说简单地概括为:余华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然而小说其实从生命的本质上,为读者反思了人生、生命的本质的残忍。但是推而论之的话,后来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一种平实不动声色地叙述,未必没有展现生命的残忍。同时对于目前依然写作的余华(例如《兄弟》《第七天》好多教材未列入,好多教师也不讲),教师和教材不能将其目前的创作简单地划分为前后时期进行分析,类似的作家还有贾平凹、毕飞宇、余秋雨、陈染、林白、王安忆、严歌苓等。

二.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探索及建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与现今大学教育理念的建构、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均有着直接的联系。探索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新途径,对冷静审视大学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现状具有进步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上,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讨一下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思路和教学建议。

1.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文本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尊重文本,立足于文本表达,通过慢慢地读,细细地品,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做出丰富的阐释。但是,目前教学所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作品的阅读涉及的考试内容十分有限,同时学生阅读水平的日益下降,导致学生读作品读不懂,读不深。例如在讲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学生普遍反映搞不懂小说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书中的“陈年流水簿子”为什么是象征性的含义,狂人为什么是一个反封建反礼教的先驱。另外关于文本细读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反映在诗歌的阅读上。当代文学中,80年代的“朦胧诗派”以一种复杂、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的复杂姿态,表达了对抛弃的失落感、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执着、对失去家园的牵系,但是教材在介绍诗歌的时候,更多是以诗歌为基础,重点分析的是诗歌背后体现出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历程,但是怎么个独特法,可能更多的需要学生去阅读。但很多教师在讲到该节的时候,更多是先给学生列举作品,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诗歌背后的精神世界、艺术风格等。例如讲到北岛的诗作的时候,学生一般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要求,阅读的仅仅是《回答》《一切》等常见诗篇,但是北岛的《你好,百色花》、《五色花》、《我走向雨雾中》、《路口》等诗歌,同样具有一些和“朦胧诗”派总体特征不一样的美。笔者选了一个独特的讲课方式,课前让学生自行搜集北岛诗作,课堂上开了一场“朦胧诗派诗歌欣赏品读会”,在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一些诗歌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朦胧诗派”的总体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同时,也发现了北岛作为独特的个体,他的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品读诗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诗歌“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美,可谓“一举多得”,远比教师照本宣科讲授要好得多。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

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局限,体现了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是该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的适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效果倍增,但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炫技”似的课件展示,则会将原有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适可而止”。

多媒体教学使新颖、形象、丰富多元的信息传递得到了充分体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手写口说”的固定模式,使之成为“图、声、文、像”并茂的多样展示,增加了课堂信息的传递量,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一些已逝的作家的肖像图片、影像资料、手稿书影得到再现,从直观角度丰富学生对作家的认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的经典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的《雷雨》《日出》,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适当地运用试听资源,通过影视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难为易。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还可以从中对话剧、电影、小说等不同文学艺术门类的特征及表现手法加以直观地辨别和认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优势存在,但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失败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同样存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萧红等人的作品一方面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也对作家的爱情历程有所期待。有的教师或许会将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甚至爱情经历大做文章,导致课堂倒是热闹非凡,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但是这种做法明显喧宾夺主,偏离了课程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导致原本应为重点的文本分析、作品介绍等流于世俗和哗众取宠的境地。

3.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辩证学习

众多教材中,对现代文学的分期一般为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40年代文学;而当代文学则一般为17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也就是大家所俗称的“六大块”。在题材上,一般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四种文体,这当然有其优势,便于讲授和区分,但是也有一些尴尬的现象。比如老舍这一作家,其创作历程从20年代文学可以一直延伸至十七年文学,创作成就涉及小说、散文、话剧等多种文体,在介绍该作家时,不免出现前后重复和渗透。所以在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现代文学中老舍的创作成就,反思老舍建国后文学的独特价值。从前后创作文体的不同,去反思老舍各时期的文学成就和不足。

同样,在学生学习过一学期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一些具有共同创作倾向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梳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线索。例如,从大的方面来说,现代文学史就是体现“人的观念”的一部发展史。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到冰心的爱“人”的哲学思想,老舍的批判“市民人”的思想,到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中“革命人”的文学思想、京派“独立人”的文学思想,海派“都市人”的文学思想……学生在梳理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重新回顾这些作家的作品成就,同时也从另外一条线索发现作家的独特魅力。相应的例子比如从现代文学的“第一代海派”到当代文学的“都市文学写作”,到通俗小说中的“都市小说”,同样可以梳理出不同时期,针对都市描写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当然,这种梳理一般放在较高年级的文学专题讲授中,可能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结语

北大温儒敏教授曾经提出呼吁:“本科文学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师能够看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从单方面的教授,转向导学、助学、促学的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何言宏.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性问题的反思[J]江海学刊.2006.(3).

[4]张伯存,王冬梅.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J].枣庄学院学报2014(3).

[5]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6]朱晓进.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J]江海学刊.2006.(3).

[7]贺仲明.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江海学刊.2006.(3).

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类 语言学 课程论 课程 结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一直处于或大或小的明显变动之中。有的表现在专业课、方向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核心课、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基础课、选修课及其关系上。这里要探讨的是,基于语言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及其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

要想系统思考这一问题,离不开这样三个出发点。一是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是课程结构问题中的关键概念。二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及与之相应的选修课等课型均属于语言学类课程。三是语言学类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层的内部结构关系。

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应该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意见,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时既应当注意内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又应当注意外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探讨课程结构问题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在汉语言文学范围里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具有具体、现实的意义。可以看出,课程、大学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语言学类课程,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等关键项目集中表现在课程类型上;课程结构即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会对课程类型有所限制。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会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一)是什么问题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些具体问题,如设哪些课、设多少课、设多少课时、设在哪些学期等。实际上研究发现,表象背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问题。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

1.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

2.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结构;

3.与文学类课程相对。

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这两对关系是一般专业课程结构的出发点,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的出发点。设哪些课、设多少课、设多少课时、设在哪些学期等问题,都要从这一出发点出发进行系统考虑。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问题中的关键概念。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及与之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均属于语言学类课程,它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它们之间具有深刻的结构关系。

与文学类课程相对这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别强调语言学类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宏观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这两类课程为结构主体,凸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个观念,为课程搭设框架,为方向课程奠定基础。

(二)为什么研究

探讨课程结构问题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在汉语言文学范围里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具有具体、现实的意义。研究表明,关于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起到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结构问题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优选课程类型;

2.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优选课程类型。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既独立成型又互相关联。独立成型往往容易做到,互相关联则有难度。不同类型课程的优选主要考验对三者关系的把握程度。一般情况是在独立成型上区别,在互相关联上一致。具体到语言学类课程,一致而不同质是十分关键的。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优化不同类型语言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作为关键问题,一致而不同质只是第一步。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独立成型,关系密切,需要优化。知识课如现代汉语基础,研究课如现代汉语专题,能力课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训练,属不同课型;它们具有诸如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一般与具体之类的关系;已经设置和准备设置的语言学类课程的内部关系可以据此加以优化。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协调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等语言学类课程得以优化的内部关系有利于对外探讨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通常,内部关系探讨得多,对外关系探讨得少。优化的语言学类课程有利于进一步利用这个角度向文学类课程发问,以达到调整关系、形成合力的目的。

(三)怎么样研究

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作为结构体,内部有自己的结构成分,对外则属于别人的结构成分。因此,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相应地,研究方法体现为“三抓”:

1.抓分相: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

2.抓内部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

3.抓外部关系: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

所谓“抓分相”,是强调对结构体进行科学的成分分析,试图在语言学类课程中规定合理的课型,在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的区别上下功夫。有了固定的课型,课程设置就可以因型设课,避免因人设课、因学科设课、因条件设课等不利的设课做法。

所谓“抓内部关系”,是强调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具体到语言学类课程时的三者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性,对多种课程设置都有效;落实到具体课程――语言学类课程时,对三者关系的把握会产生具体问题。

所谓“抓外部关系”,是强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按一定标准,语言学类课程有普通语言学与具体语言学之分,文学类课程有文学史与文学学亦即文学理论之分。大类与大类、小类与小类、大类与小类分别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关系下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它们能不能在课型模块中得到统一?这些都是外部关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课程类型源于特定的标准或角度。根据一定原则,可以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知识课具有基础性,研究课具有专业性,能力课具有实践性。落实到语言学类课程,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学类课程内部的项目取舍与关系安排,一是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应该具有必要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必然的、深刻的、复杂的。文学类课程是语言学类课程的升华。

(一)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源于特定的标准或角度。在一定的标准或角度之下,专业课程可以有必修课、选修课之分,核心课、边缘课之分,基础课、高级课之分,知识课、能力课之分,理论课、实践课之分,等等。这里列举的课程类型源自两分法,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课程类型具有根本意义。由于出自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纳入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就具有多重身份。例如,现代汉语基础课可以是必修课、核心课、基础课、知识课,现代汉语专题课可以是选修课、高级课、理论课、能力课,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训练课可以是能力课、实践课,等等。可见,课程类型受制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等诸多因素,需要根据诸多因素加以汇总、整理、提炼、定型、实践、反馈,最终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结构。

讨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课程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莱维(2011)的看法。莱维指出:“课程开发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目标、学习者个性特征、教学内容和策略、学习评估、学习资源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一定要置于一个有效的规划或结构之中。因为课程本身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跨度的人为产物,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设计的计划。”莱维强调:“在这个计划中可以表明,有关课程的不同决定和要素是如何在一起组织及调整的。这个设计将课程的内容实质与现实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例如,课程结构的结论应能指明课程中的哪一部分由哪个年级或学年去学习。每个年级的内容、学习活动、目标应当结合起来加以确定。”[1](P50)可以看出,课程类型决定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规定课程类型;两分法是认识课程类型的基础手段,根据诸多因素加以搜集、整理、提炼、定型、实践、反馈,是综合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具体步骤。

根据上述讨论,从两分法出发、以综合法为抓手,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类型要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可以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每大类型可以包含若干门具体课程,具体课程在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下可以拥有多重身份。大类型中的具体课程在独立成型上区别,在互相关联上一致,为学习者提供三个不一样的课程模块。模块中的具体课程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知识课、能力课,理论课、实践课,等等,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类型。

(二)三者关系

根据一定原则,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大类型包含若干门具体课程,具体课程在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下拥有多重身份。在语言学类课程中,举例来说,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一般属于知识课,词汇研究、文化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一般属于研究课,汉字应用、普通话训练、现代汉语写作等一般属于能力课。在同一课型中,包含不同程度的具体课程,如汉字学、音韵学、现代语音学等一般属于知识课,但要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为先修课程。知识课是研究课的重要基础,知识课、研究课是能力课的学科基础,能力课是知识课、研究课的基本目标。

徐辉、季诚钧(2004)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中受益。[2](P216)他们还明确指出,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专业与通识的关系――回答各类课程所占比重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回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回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问题;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回答教学总课时的问题。[3](P207-P215)

可见,知识课具有基础性,研究课具有专业性,能力课具有实践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课实现“厚基础”,通过研究课实现“宽专业”,通过能力课实现“重实践”,进而使三者形成合力,以达到实现“强个性”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知识课的基础性、研究课的专业性、能力课的实践性为课程分型提供了关系依据。换个角度看,三者关系可以按下述方式概括描述:

1.知识课――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以过程为侧重点的课程理论用“多级循环”这种说法来表述不同课型所建构的体系。莱维指出,“过程倾向的理论将课程作为一个反映式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加以概念化。作为过程的课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多级循环,一个渐进与合作式进步的支撑。一项新的课程文本自身无法确保实施的成功,即使它是富有洞察力的见解。”[7](P133)以结构为侧重点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具体课程的筛选、分布、推进、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莱维指出,结构主义课程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如何选择和证明有价值的教育性知识,如何在课程中组织这些教育性知识。[8](P134)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落实到语言学类课程,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体系建构至少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项目。第一,课程内容的范畴,如语言学的本体、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应用。[9]第二,课程内容的构成,如知识板块、研究板块、能力板块。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如本体知识的取舍、研究项目的取舍、能力环节的取舍。第四,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教学标准、教学讲稿、教学材料等。

按照上述思路,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应该具有四类结构成分。一是范畴,包括语言、话语、语用;二是层级,包括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三是课型,包括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四是方法,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四类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任何一类成分都可以用其他三类成分分别解释。例如范畴中的语言,可以是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可以是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可以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另一方面,范畴与层级关系更直接,课型与方法关系更直接,具有四类成分、两个范畴的格局。这一格局中的语言、话语、语用范畴意味着“语言学类”,层级、课型、方法意味着“课程系统”。格局具有闭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建设的基本指标。

(三)相邻

课程系统与课程系统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应该具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尽管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内部格局具有闭合性,但与相邻的课程系统应该有“友好”的界面,具有开放性。这个相邻的课程系统就是文学类课程。同样,文学类课程也具有范畴、层级、课型、方法这四类成分,语言学类课程对文学类课程的关系既有迹可循,又提升了复杂程度。例如从课型看,语言学类知识课与文学类课程可以具有平行关系、支持关系、互动关系,研究课、能力课与文学类课程也具有这三种关系。从范畴看,语言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工具性上,话语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文本性上,语用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创作性上。加上层级、方法等方面的关系,我们考虑诸如现代汉语课程与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关系、古代汉语课程与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关系、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的关系时,既要面对客观存在的关系规律,又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存在的规律办事。

上述关系一般表现在两个方向上。大的方向是由层级、课型、方法三个成分构成的,小的方向是由范畴这个成分构成的。大方向上,要有课程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概述,体系设计,并加以分项表述;要有课程计划,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整合,对课程功能加以试验论证;要有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选定合理理念,规定系统思路,安排技术程序;要有课程教材,明确课程教材的概念定位,了解课程教材的一般原理,规划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要有课程方式,注意课型的选择,课时的分配,细节的安排。小方向上,要规定“语言” 的含义,对“语言”与“话语”“语言”与“语用”进行区别;要规定“文学”的含义,对“文学作品”与“文学历史”“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进行区别;要规定“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对“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只有把握好两个方向上的各种关系,才能处理好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

不难看出,课程系统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相邻关系。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古代汉语课是文言文课吗?古代汉语课是古代汉语言学课吗?古代汉语课是古代汉语言学课加文言文课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去落实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以现代文学课为例,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历史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和历史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的历史课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落实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再问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了,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的文学的意思吗?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和文学的意思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真正落实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

实际情况是,关于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与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结构问题,在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现实价值。

总体来说,语言学类课程是一套系统结构,既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又具有独立的分相意义,课程系统含有四类结构成分。一是范畴,包括语言、话语、语用;二是层级,包括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三是课型,包括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四是方法,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操作过程中,要规定“语言”的含义,对“语言”与“话语”进行区别,对“语言”与“语用”进行区别;要规定“文学”的含义,对“文学作品”与“文学历史”进行区别,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进行区别;要规定“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对“语言和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对“语言的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 只有把握好这些基本关系,才能处理好语言学类课程本身及其与文学类课程的结构关系。

参考文献:

[1][4][7][8][以]莱维主编,丛立新等译.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5][6]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等师范院校 文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如何调整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以适应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面对高师院校的文学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严重脱节的状况,2008年召开的“粤东基层教育论坛”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反思”的主题展开探讨,还提出了欠发达地区课程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韩山师范学院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师范类高等院校,尤其关注“高师院校文学教育与基础语文教学”这一议题,多次与来我院讲学的校外专家进行交流,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寻求高师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基础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同时也为粤东地区培养适应时展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早在2006年,杜运通教授便在《错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一文中谈到师范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质量息息相关。但从现状来看,二者在教材文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纠正这种错位现象,疏理高师和中学语文教育的通道刻不容缓。”[1]而高师院校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其他文学类课程在课程改革中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和难题,和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无论是教材文本,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凸显出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特色,与基础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存在明显的鸿沟。如果我们的文学课程不关注基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不了解当今基础教育的现状,那么学生们毕业之后将面临很多教学中的难题,很难融入到工作中去。这一问题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很多实习生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了解,到中学后才发现所接受的观念、方法已然落伍。尤其是面临实际的教学任务时非常无助,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沮丧心理,认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完全用不上,而实践中需要的教学技能又存在很大的欠缺。另外,由于师范类院校过多强调学术研究,忽视教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研究上没有确立优势地位,在成人教育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直接关系到基层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高师院校的文学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求索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基础语文教育的需要,不仅为基础语文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且要在基础语文教育改革中起到引领作用。不少中小学教师来高师院校来接受继续教育时,都希望不仅能补足知识体系的缺陷,而且要获得一些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可是我们的高师文学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关注新世纪基础语文教学的新变,最终导致学生积极性降低,成人课堂成为一种形式,来听课只是为了一纸文凭。

针对高师院校文学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开始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我院开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探索全国尤其是粤东地区高师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基础语文教育的关系。作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近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基础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他尤为强调基础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化解读,还非常注重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单位的联系。2010年4月他来我院以“当代语文教育的热点问题”为题作了一堂生动的讲座,这次讲座非常有特色,参加讲座的不仅有我校师生,而且邀请了很多地方教育局的领导、潮州市部分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可见温儒敏先生相当重视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仅如此,他还特地深入当地中学课堂听课,了解潮州基础语文教育的真实状况。温教授在讲座中深刻剖析了课改过程中涌现的社会教育问题,认为课改对课程和教学观念有较大冲击和突破,基本观念被激活了,但是课改的某些亮点并没有体现出来。温教授还着重谈到了语文学习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对于基础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指出,在“听说读写”中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要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要注意培养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2]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该读一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才称得上经典?经典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编选一些被中小学教材选录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指导,尤其是针对本地区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章进行经典导读。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等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需求,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语文课本的302篇文章中,就有120来篇文章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发现每一单元的末尾都会附上几篇关于文学鉴赏的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相对之前的教材来说,更加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不能仅限于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作品分析上,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介绍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在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在师生教学互动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解读。

作为鲁迅研究方面的专家,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生与鲁迅先生是能够产生心灵交流的,中学生不仅应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且完全有能力研究鲁迅,对鲁迅作品作出自己的解读。朱寿桐先生在谈到中学生如何读经典时也指出:“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中,着重点应该从文学欣赏转向文学的批评。对现代文学作品如果过多欣赏、过多留意艺术方面的因素,会掩盖其更丰富的价值内涵。从欣赏转移到批评也许有些困难,但是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3]因此,高师院校的文学课程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文学史的扫描,而应该要求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新时代的学术视野审视经典作品。不仅要提高学生解读经典作品的能力,增强其文学素养,而且要切实提升其教学能力,这样我们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凸显师范教学的职业特征,进而实质性地提升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将高师院校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基础语文教学实践紧密衔接起来。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途经可以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但是关键是要加强与基层教育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辟与中小学的联系、合作的多种途径。如利用多样化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信息化水平,有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具有高师特色的精品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深入基层教育实践,师生都要深入到基层教育实践中去,不仅仅是教育系或教学法的老师需要参与其中,其他专业的老师,尤其是文学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关注基层教育现状,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形势。专业课老师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处的地位,熟知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运通.错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26.

[2]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中国教育报,2007-7-4,第3版.

第7篇

专业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6日(星期六)

4月17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584

室内构造与材料学

06216

中外建筑史

04583

室内设计工程基础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9

国际税收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068

外国财政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248

国际金融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0889

经济学(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2

房地产投资

08591

金融营销

08593

金融衍生品投资

05175

税收筹划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889

经济学(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6

专业英语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20213

企业财务

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政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政法学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20

中文工具书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政治学概论

00483

科学思维方法论

00482

人生哲学

00480

中国传统道德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96

体育测量与评价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87

体育心理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501

体育史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19291

普通语言学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 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 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 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 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市南区于5月24日开馆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是我国首家以现代文学名著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由老舍的儿子舒乙亲自任名誉馆长。“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名人故居的修复工程。今后要向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是日,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老舍的子女舒济与舒乙也用了“很像嫁女儿一样精心”的话,来表达他们对博物馆的钟情与感动,而博物馆所有的题字都由舒乙亲自题写。

“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现黄县路12号)”。老舍夫人胡絮青曾在重游黄县路老舍故居时如此深情感慨。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来到青岛,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36年春,老舍移居黄县路12号一楼,在此创作了光耀文学史的巨著《骆驼祥子》等多部作品。在青岛期间的岁月不仅是老舍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而且他也在这里收获了舒乙和舒雨两个孩子。所以,直到现在,舒乙仍自称是“青岛人”。

从大学路青岛美术馆正门斜对面的小巷步行2分钟,市声被隐在了外面,静谧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安坐于此。门口的老银杏树,经历了近百年的栉风沐雨,见证着老舍一家温罄幸福的日子,于岁月流转问散发着淡淡的怀念,让博物馆浓郁的人文意韵暗香浮动。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是这样描述的:

“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如今,进的门来,依旧可以看到邻院探出的淡紫色泡桐花,闻到清新的花香。曾经的冬青树,被画龙点睛地穿插到整饰一新的院落,充溢着温情的绿意与宁静。

整个院落散发着《骆驼祥子》式的怀旧气息,无论屋顶翻新的普通红瓦,原色做旧的木质门窗,还是泛着淡光的青石板和暗灰色外墙采用新工艺刻意制造的复古细拉花墙面,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的“祥子书屋”,老舍的头像和老北京的人力车夫雕像让整个博物馆的主题呼之欲出。

庭院东墙有《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八幅老舍不同时期代表作的陶版画。庭院西、南墙的二十六幅陶版画是选自著名画家孙之y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每一幅连环画中的人、事、物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骆驼祥子》迄今为止最形象的解读。

老舍常常在作品中描写真实的行动路线,其中属《骆驼祥子》中的路线描写最精彩。祥子书屋西墙外有一幅《祥子行动路线图》,由舒乙亲自绘制,详细描绘了祥子行动的七条线路。跟随“祥子”逛北京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触模到正宗的老京味风情。

一楼老舍博物馆的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征集和老舍家人捐献来的与老舍以及《骆驼祥子》有关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展品实物,全面地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以及《骆驼祥子》这部文学名著的创作、发表、出版、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整体结构的架构不仅匠心独具,而且还采用了多媒体、电子书、触摸屏等现代科技元素。这种亦古亦今、动静结合的展示,让游客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价值与骆驼祥子博物馆“让历史建筑有了更多尊严”的魅力所在。

难能可贵的是,展厅中有很多展品都属于极为珍贵的精品、孤品。比如,版本厅集中展示了40多个版本、300多种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骆驼祥子》版本。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展出了鸳鸯螳螂拳的的后代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捐赠的兵器。老舍当年的武友、岛上一代宗师毛丽泉掌门曾与他在青岛有一段以武会友的交往。他们二人赏析文章、切磋武艺留下了~段佳话。这个细节也颠覆了老舍“文弱书生”的形象,让一个“文武兼备”的老舍更丰满。

创作厅原是老舍当年创作《骆驼祥子》、《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的房间。如今,复原了他创作的情境。厅内展出的由舒济捐赠的《骆驼祥子》手稿(复印本)是首次亮相。老舍用过的眼镜、毛笔、印章、花盆等物品和老舍悼唁傅抱石先生的真迹、胡絮青在97岁高龄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幅画作,都令展厅大放异彩,平添了无限的厚重底蕴。艺术厅大屏幕播放的是老舍纪录片,以及不同时期的话剧、电影、电视剧、曲剧的剧照、资料。四个小屏幕分别是话剧、电影、京剧的影视资料,观众可以现场收听观看。老舍穿过的衣物,被精心地陈列在玻璃橱柜里,看上去那么亲切。

青岛厅全面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印迹。这里有文史家鲁海先生捐赠的胡絮青的画作、有舒乙的画作精品、有当年山大的校刊和《月牙集》、《我这一辈子》等老版本和老舍去世前7个月的原声光盘。舒济看到当年她在这个小院里的童年照片,感慨万千。

老舍喜茶、爱茶。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喝上三通茶。博物馆的二楼和三楼就专门设置了“老舍茶馆”。走累了,可以到此小憩,品味飘散着书香与茶香氤氲的雅致情调。

5个古香古色的茶室,分别用《樱海集》、《蛤藻集》、《东海集》、《避暑录话》、《月牙集》等老舍创作的文集命名。茶室依照民国时期的装修风格布置,老舍书法的摹件悬挂在墙上。老舍文采的另一种展示,从70多年前的怀旧氤氲中缓缓流出。“每一个茶室都不需要摆花,因为窗外都是春色”。老舍茶馆馆长赵成华如是说。喝壶清茶,享受高雅而宁静的书卷气,看窗外毗邻的老房子和老银杏树斑驳的树影,想象着老舍当年在这幢房子写作的那种状态,丰沛缠绵的老青岛风情和百传干折的老城区情调,让心情和旅游变得柔软。

沿着蜿蜒的木质楼梯继续上楼,是小巧精致的三层阁楼。修日如旧,除了必要的加固,这里没有做任何改动,使得这里成为青岛上世纪30年代老房子架构的经典。房屋保留了原有的工字梁结构,老木头只是经过了重新打磨,当年的老铜钉还在,穿越时空的沧桑感不期而至。午后的温熙阳光从老屋的窗户细碎地投射进来,洒下了无边的情致与浪漫。在3个雅致的日式榻榻米茶间里席地而坐,最适合游走的年轻人在此感受青岛老房子的怀日味道。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作为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3]197。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耳濡目染,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因此,有人认为,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倪文锦认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2]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这样,以往的过于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对培养师范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及现代意识,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因此,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师一方面须针对上述的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引起的部分生源文学兴趣的淡漠、文化素养有所下降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使其达到高等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调整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理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师。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

在借鉴上述综合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应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努力建构本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使之能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将语文新课程纳入本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的视野,教师对于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适合高师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增强教学的师范特色,课程可将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师范生的课外辅助读物,了解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使师范生既能达到该课程的高等学校学习要求,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

转贴于 其次,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指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明确规定的并要经过考试、考核的正式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式课程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中的以及学生从家庭、社区、小团体中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禁忌等活的教材[3]241。潜课程时时都在对学生产生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商业社会的功利价值观、人生观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师范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与接受,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潜在因素对显性课程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在实施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随时根据当时教学情境,穿插有利于学生形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人生观、文化价值观及健康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内容,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3]263。当前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重点,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阅读少,养成了学生对教师过分的依赖和对教材的一味拘泥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写说能力弱,理论知识空泛,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消除过去教学的弊端,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师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更是刻不容缓。

1.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由于一些教师使用不当,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遭到许多的批判。实际上,不能一概否定讲授法,而应该扬长避短,使之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能凭空产生,是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更不可能去探究问题的。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由于中学应试教育体制和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导致学生少读文学经典,甚至不读经典,高校生源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面对大学中文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确立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首先开列必读书目以明确阅读目标。其次,为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介绍基本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同时,教师通过对相关与导读篇目相关的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题材、风格相同或相异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问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发问,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内容,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

3)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专题报告教学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阅读,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发言。课堂以学生发言、讨论为主,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评。

以上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教学法,可以使这些未来的教师切身体验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他们将来当教师时,也会照样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和表演的机会。

当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建立本专业课程的音像资料库,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进行文学创作,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都将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虽没有升学率之忧,但主要的评价方式依然是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占了一小部分。学生也沿袭了中学应试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围绕考试转,不考的不学,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那将是片面的。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对课程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有大的突破。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针对文学原著导读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的原著阅读鉴赏评价有具体的要求,如可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情况、记忆情况、对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鉴别及作品意蕴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性把握程度,对是否有阅读笔记及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对问题思考是否有深度和广度,思维是否有创新,学生自身提问是否积极,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教学法,应看学生针对话题发言准备的资料是否丰富翔实,组织材料是否有逻辑性,报告结构是否合理、完整,是否有针对性做出评价。同时,要评价其发言时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程度,仪态是否从容大方等等。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21.

第11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

开放教育主要是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现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实现同学彼此间的网上互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互动、体现专业特色的网上学习环境。对此,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采用更加灵活的讲课形式

开放教育学生以社会在职人员居多,学生出勤率肯定不如普通高校。如果某批学生本来人数不多,而缺勤状况又很突出时,采取大班讲课的办法显然不合适。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出勤率好的时候应以教室授课为主,教室授课可以更加方便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欣赏课件与集体讨论交流,而在出勤率不好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师同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手段,或者教师同学生在一同浏览网络页面,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些汉语言课程文学性很强,如现代文学课、古代文学课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就要多讲,少提问,少组织讨论;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古籍导读、西方文学史论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学习,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使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师则需采用理论及实践相配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中小学老师,用这种课程设计手段,能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二、注重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1. 精心设计资源内容,构建文学主页。

网上教学资源是构成网上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教学内容,我们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大及其他高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梳理出适应本地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鉴赏力,通过构建文学主页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梳理,使学员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清晰;通过诗文诵读、视频播放、名家名作讲评等形式,从情趣、审美等方面创设情境,调动学员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设专题论坛。

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正常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情感状况将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计算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内容时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网络语言的交互性、风趣性。为了更好的体现网上资源建设交互性的特点,应开设专题论坛,如把文学课程按类别划分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开展讨论,论坛主持教师对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回答学员提问。

3.建立图书资料索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图书资料索引是由专业教师搜集的本专业相关教学资料数据库和导航,如各类相关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学术性文章、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所有资料全部对学员开放,既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也为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一方面要在一定距离间隔的情况下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远处把一个教育环境置于学习者的正常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在学习个别化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因此具体实践操作中,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大教学平台和获取教学资源;中文教育应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集中的网上课程培训,组织三次(学期的初、中、后期)大型网上课程研讨;教师每周至少上网值班一天,每周至少三次进入教学平台,登陆BBS,搜集回答学生的疑问;E-mail、电话应成为个别化辅导的常规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尝试以双向视频系统组织论文辅导和答辩;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制作电子教案,制作网页和CAI课件,进行网上教学。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享多元文化知识资源。

四、开展动态教学交流活动

1.明确教学主题。

成人在职学习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书上说是“富有表现力”,但什么是“富有表现力”,很泛泛,很难使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分解,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口语”、“方言”、“俗语”等例句,熟悉小说的同学可能随口就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关注学生需求。

网上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师生间“教”与“学”的孤独,原因之一就在于无人关注,尤其是作为求学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因此,要求教师要仔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既关注共性的问题,又要注意个性需求,激发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

3.拓宽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作业讲评、期末辅导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课前应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放在相关教学栏目中,供其自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努力争取为全国开放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在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们全心全意地服务,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第12篇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