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时间:2023-06-07 09:3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探讨

自第一代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便震惊于计算机强大的功能以及其强大的延展性,而随着对计算机的研究越加深入,计算机的综合性便越来越另人震惊,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电子政务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如何在电子政务中添加“互联网+”的元素便成为了互联网技术的另一项具体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政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为了更好的建设民生事业,保证电子政务的时代性便成为了社会重点关系的内容。

1“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综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性成为了每一个个体所共有的特性,因此为了保证电子政务能与时俱进,将电子政务中添加“互联网+”元素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此之前必须了解“互联网+”以及电子政务的本质。

1.1“互联网+”的综述

科技是不断进步的,为了将新旧区分开来,人们通常会通过不同的名字来标记相同的食物,如互联网与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常态,不可否认,“互联网+”在给予互联网的绝大部分优点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大幅度融合所应运而生的一个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互联网+”技术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点。

1.2电子政务的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的理念提出以来,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便一直对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应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到了21世纪,所谓的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型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是电子信息与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电子政务具有高度的透明性,从而吸引社会广泛的参与性,从而在建设财政、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并能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使得人们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2“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再加上个人电脑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以及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技术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因此,为了不被时代所抛弃,不仅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同时也要保证已有的技术能更好的应用起来,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正是在新的时代、新的要求下对于新的的技术的具体的应用,在电子政务中添加互联网+元素就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电子政务的透明性,也提高了新时代下的电子政务的效率性,进而使得人们的幸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民生事业建设也更有底气。

3“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3.1电子政务的确认繁琐

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导致目前电子政务的加酸奶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社会的参与感以及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电子政务确认的繁琐性是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令下未行”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确认的主体繁多,而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时就会导致电子政务的实施性降低。

3.2政务不透明

电子政务的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透明性,这也是电子政务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私心问题,相应的政务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受到出乎意料地阻碍,而这些阻碍就会导致相应的电子政务不透明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这不仅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同样遏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及时的将互联网+元素加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中,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3资金问题

资金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而目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多是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时,由于多是国家拨款,这也就导致相应的款项会相对较少,所以在进行更为先进的电子政务建设时就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进而致使电子政务的建设只能草草收工。

3.4信息沟通问题

信息孤岛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影响电子政务发挥响应效能的最重要因素,这不仅是由于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时还采取旧有的建设理念,即先进行分散建设,在进行专项建设,而这种建设理念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减少,从而影响了信息的交流。

4改善“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4.1加强制度建设为了改善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必须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将相应的电子政务政令通过第三者进行交流,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同时将确认环节便捷化,通过吸引主体的确认来提高政令的实施,并且尽量谈话政府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参与性,进而提高政令的实施可行性。

4.2政务透明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就必须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设备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加强电子政务的透明化建设,而这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同样需要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提高服务人员的自觉性,进而保证民意能够畅通,从而保证政府所颁发的政令能够更加的顺应民心。

4.3扩展资金筹集的渠道

资金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十分重要的,而政府所拨的资金不能满足建设所需,所以必须扩展资金筹集渠道,这就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进行,而通过扩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就可已使得电子政务建设更具有时代性。

4.4完善信息输送

信息孤岛问题是困扰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改善信息孤岛问题,这就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所具有的信息“藩篱”,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应该转变观念,在建设过程中就应该及时的沟通信息,从而避免重复建设等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使得互联网与各个传统产业的结合更加深刻,而这也是促进相应的产业进一步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子政务系统想更美好的明天迈进,从而使得民生事业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王炎,程刚.“互联网+”视角下科技型知识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以百度新上线知识服务产品为例[J].情报杂志,2015,(10):183-188.

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150-02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达,而科技的发达加速了社会的进步,2010年我国出台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这一标准的出台给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使得我国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良好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安全保障体系,因此,面临当前县级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对安全管理的需求,深入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和创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当前电子政务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资产价值,二是互联网的运行环境。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可以分析当前县级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产价值信息少

建立县级电子政务体系,目的是保证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公开,拓展政务公开渠道,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开信息多,而信息少,政务公开的目的是为广大企业和公众提供广阔的信息渠道,然而实际上保密信息的内容不多,起不到实际的价值和作用。

2)安全等级比较低

由于互联网的大量使用,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有害程序事件、互联网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设备故障事件等多有可能随时发生,但是由于县级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管理措施还不完备,遇到这些问题缺乏相应的处理经验和处理措施,往往会危害国家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给电子政务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3)安全需求性提高

对于县级电子政务建设中,服务于民众,为企业和公众带来便捷性的服务是重点,同时应用是关键,只有合理而科学的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不能良好的应用成为电子政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4)管理策略不完善

县级电子政务管理中人员因素最为关键,电子政务的使用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等,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极其相应的安全管理意识等,都直接影响着安全管理结果,因此,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着管理策略的主要因素。

5)安全威胁在增加

由于互联网本身安全机制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有些人假冒身份,窃取口令,或者利用木马或者病毒窃取信息,或者篡改主页,造成网站信息混乱,有的窃取数据,导致信息大量流失,或者服务窗口被劫持,在网站上出现的大量非法信息,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县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互联网安全信息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2 县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管理优化策略

面对各种的安全风险因素,电子政务安全保证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因此,不仅需要各个部门内部进行统一规划,实施有效的配合管理,而且需要整个领域中形成良好的管理策略,探索先进的技术方法。

1)提高认证力度,实现安全监督

对于电子政务系统来说,身份的识别十分关键,需要加强身份认证服务,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业务实体定义的唯一电子身份标识,只有通过这一标识之后才能实现身份的认证,这样可以避免各种假冒身份者的侵入;其次,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利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在收发双方的一致性,保证信息的一致性目的是为了避免中途信息被修改的现象发生;另外,为第三方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完整性提供必要的证据,这样的规范是为了面对电子政务纠纷中法律证据提供必要的保证,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实现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当然,第三方平台由谁来管理,怎样管理等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证中心建立必要的立项和审批需要公安信息网络的审核,保证合法性。

2)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安全管理

对于电子政务维护中心来说,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利用,系统的运行和日常维护等都涉及到大量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加强,一是信息人员的管理。尤其是人员的管理中,当前电子政务建设虽然逐步走上正轨,但是操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大专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较少,整体来看应用系统利用不完善,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遇到一些关于安全领域较深层次的问题,操作人员常常束手无策,严重的影响了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提高县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

3)完善安全制度,加强行政管理

为了提高县级电子政务安全行政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加强机构的组建和制度的完善,首先建立安全小组机构,通过组织机构来实现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网络系统不安全因素,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和措施,进行多方面安全事件的协调等,如人事的审查和任用,岗位职责的制定,工作情况的评价,各种培训事务等;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如系统运行管理责任制度、计算机控制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病毒防护制度等,通过建立这些制度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行政管理力度,不断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技术管理

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在县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完善和加强。首先是加强硬件建设,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等设备的常规管理和保护,避免因为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设备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安全是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其次,加强软件管理,对于软件应用系统要注意升级与管理,避免被伪造、破坏和篡改等,保证储存和操作的安全性;另外,对于系统的使用较强密钥管理,对系统的备份、初装、恢复等均采用科学而严密的操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现象发生。

3 结束语

总之,县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能否扮演好可以为社会当好家、服好务的形象,同时也关系到企业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县级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从人员、设备、应用等多角度出发,优化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力度,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佳娜.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兴起,为改善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也被列为重点工作推进,由此,电子政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电子政务是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技术基础,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工作流程,使“电子”与“政务”有机融合,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的过程。本文以电子政务为研究内容,以电子政务为研究立足点,力图探寻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困境。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进一步探寻电子政务存在的困境及对策,对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

我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并采取系列举措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发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发展起步晚、发展慢

从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起步晚、发展慢仍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困境。具体来讲,一方面,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简单片面,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缺乏规划,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西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迅速,而且发展成效显著,政府运用电子政务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然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要看到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尤其是电子政务在发展速度及成效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

拓宽电子政务的覆盖范围,使电子政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进其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电子政务在服务内容上单一、片面,且服务内容覆盖面狭窄,缺乏系统逻辑的服务内容体系;二是电子政务的服务区域覆盖范围狭窄,一般只覆盖了基层较发达地区,但那些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严重缺乏电子政务的相关服务的;三是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狭窄,电子政务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领域,但就现实状况看来,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较少,且服务领域分布不均,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三)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然而,就当前的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电子政务的立法明显滞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建设“无法可依”;二是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信息管理方面更是出现了法律空白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安全健康发展。三是一些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四)电子政务技术水平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是推动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存在滞后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在电子政务的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推进电子政务的更新换代十分艰难;二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性。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其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三是电子政务的技术推广存在滞后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引导着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从现实情况中来看,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推广的难度较大,推广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也成为了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困境。

(五)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生命,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存在的网络系统缺陷、病毒侵害都对电子政务构成了威胁,电子政务尤为严重。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和技术安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电子政务的社会安全而言,主要表现在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居民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是,国内至今尚未出台一部针对电子政务安全的专门化法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技术安全角度讲,虽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有关电子政务的各种安全技术与措施不断推出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安全形势也得到持续好转;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结构的相对开放性使得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发展道路仍然坎坷。

二、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发展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发展逐渐进入深水区,发展依然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建设理念滞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依然相对滞后。一是重开发轻应用,大部分电子政务的建设只是以增加电子设备、加大开发力度为主要形式,显然,这些简单的操作根本无法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也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重形式轻内容,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仅仅做外在宣传和走过场的现象,对其实质性的建设较少。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在当代,电子政务的建设十分注重管理,但是在服务方面还没形成长远规划和统一协调的服务机制,服务水平低下。

(二)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单一

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建设是重要方面,但当前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电子政务内容建设简单,仅仅粗浅的围绕在基础内容方面的建设,在保障内容方面涉足较少,建设内容单一;二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重复、交叉,这种情况在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方面是普遍存在的,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基层政府在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工作职能交叉,工作责任相互推诿,最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存在更新发展慢的问题,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缺乏创新,更新换代不能与时俱进,这也是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建设的瓶颈。

(三)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不足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电子政务多方面、多层次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但就当前来看,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国家缺少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预算,电子政务的发展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二是电子政务建设需用资金多,但就现实情况看,电子政务资金十分紧张,使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步履维艰;三是电子政务的资金管理不到位,对电子政务的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统筹;四是电子政务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其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导致电子政务发展难度加大。

(四)电子政务建设队伍缺乏

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有一支掌握核心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缺乏是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又一原因。一是在基层政府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对电子政务的专业岗位的设置,这是导致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缺乏的直接原因;二是电子政务人才选聘不科学、不合理,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不能选聘到岗位上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做贡献;三是基层政府在吸引电子政务专业人才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且在其内部也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因此,我国基层政府的人才缺乏和人才队伍不合理结构是其处于发展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电子政务建设机制不完善

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政府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有关电子政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有的机构设置甚至形同虚设,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权限不明确,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内部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最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组织、无秩序;三是电子政务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科学化水平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实效性差,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制度性保障。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对策

解决好现存的问题是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文对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几点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以创新服务为前提,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服务理念的转变。电子政务的推行,一是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以企业和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和方向,也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二是树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注意把握多样性的顾客需求,以低成本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三是要树立公平至上的服务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电子政务将公平至上作为服务理念是响应时展要求,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以加强人才建设为核心,提高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应用技术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在选聘公务员的过程中,要设置有关电子政务专业技术的岗位,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等多种途径,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为后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要对选聘到的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的国家公务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各种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准备;三是要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的考核,要提高对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管理和政府二次开发的部门化、专业化。

(三)以加大资金投入为重点,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基本条件。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需要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把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列入相关的议程,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二是政府也应该更加关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列入相关的预算,努力解决电子政务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应该设置电子政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推进基层政府的网站建设和电子政务的网络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规范信息管理为抓手,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科学管理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政府必须要规范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以促进电子政务的管理科学化。首先,制定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以制度的形式加强政府信息的管理,保障政府信息管理规范、科学;二是加强对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对信息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不让信息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科学化。最后,要形成信息高效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着重加强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为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从而真正促进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

(五)以完善法律法规为保障,着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因此,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其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要制定相关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必须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真正保证基层政府网站正常运转,促进政府、公民、企业在网上的良性互动,而对那些本应该公开的信息资源却没有进行公开的政府部门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以此维护基层政府网站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修改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规范基层政府网站建设,确保电子政务依法依规建设,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190-191.

[2] 吴吉义.电子政务实践、前沿与案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5-17.

[3] 张建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李一骁、赵庆海.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5] 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

[6] 杨世木、司虎克.我国体育电子政务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

[7] 费蓉.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4.

[8] 何精华、刘慧.电子政务: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9] 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 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11] 孙晓勇.电子政务中存在的弊端与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1,2.

[12] 德权、雪娟、闫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国外启示与中国状况[J].电子政务,2011,5.

[13] 黄泽民.电子政务信息构架设置的基本理念[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4] 汤志伟、赵生辉、贾文.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2.

[15] 杨经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11,1.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系统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86-01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向社会提供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横联市级各部门,纵联各县市的政务网络体系,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得到推广。以政务办公网、政府门户网站为标志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推进了“电子政府”建设,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同时,政府部门进行内部协办后,市内的情况核查均可在网上进行,填堵了管理漏洞,体现了社会公正。各市级结合自身特点,先后建成了一批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各机关单位的办公业务信息数据的流转,由自动工作流平台和办公事物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

自动工作流平台主要由工作流定义平台、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及工作流监控平台三部分组成。工作流定义平台具有图形化定义流程的功能,流程的定义由用户通过简单拖放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是自动工作流平台的核心,主要功能是为过程实例化、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模型和活动提供执行导航以及与外部资源交互并完成各项活动;工作流监控平台的作用是监控所有文件的流转状态和办文情况,可按各种监控条件对文件进行组合式检索,也可对正在流转的文件进行催办和回收。

办公事务管理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公文管理、事务管理、应急管理等等。公文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各委办局、市领导以及大型企业的文书之间公文的收发文管理;事务管理模块实现的是个人待办事宜提醒、工作日志管理、委托代办设置、文档管理、短消息和全市统一的电子邮件等功能;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的预警、跟踪处理、总结及结果公示功能。

(二)数据库资源平台

数据库资源平台是通过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以及数据交换式两种形式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共享的。

数据库资源分为基础数据和专业应用数据两类。前者,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这类数据是全市各部门都需经常使用的,对这类资源采用集中式处理的方式建立中心数据库;后者,如医保信息、社保信息、低保及困难户救助信息等,这类数据通常是各部门自身特有的,对这类资源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由各部门自己建立本地数据库。

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数据库资源平台的枢纽,提供相关应用接口,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和维护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方面在数据交换设计中,通过采用可以定义适配器的中间件产品,实现数据的灵活定义和转换,能够提供数据的转换、过滤、压缩和加密、例外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在传输设计中,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配置消息的传输路径,即消息路由,以实现消息传输的灵活配置。

(三)网上在线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另一个是业务审批子系统。

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登录、接受服务请求以及事务办理状态的查询等。用户可以亲自或者委托窗口人员进行提交服务请求,系统接收到经过确认的服务请求后,按照预定流程,由工作流引擎确定当前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服务器的位置,通过可信Web Service平台,将所接收请求自动流转到政府相应受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中。

业务审批子系统是各个部门结合自身需要而定义的业务审批和服务系统,具有个性化,当窗口业务系统将请求传达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系统之后,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就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窗口业务系统,即时反馈用户或供用户查询。业务审批子系统将对每一次服务请求的处理进行记录,相关处理情况和操作痕迹将被全部保存,并对外提供查询。

四、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加入WTO,全社会对政府工作电子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9.

[2]李燕.管理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2009.

[3]罗海滨.电子政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9,11(7).

[4]杨磊,陈凌云.Java体系结构、工具、框架及整台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0.

Design of e-government system

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创新 政务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39-01

1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创新的内涵。政府创新就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展开来说,一是理论层面上的政府创新。应做到更多的市场和更小、更有效的政府,从而在公共服务输出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体制层面的政府创新。它是指在政治和政府、行政和立法、司法等的横向关系上,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方面,加以全面改善和创新,重新塑造政治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三是技术层面的政府创新。以建设电子政府为中心,通过网上信息和网上办公,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改革原有繁琐的政府工作程序和复杂的政府组织结构,最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以计划经济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管理为主。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育度低,必须要在确立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基础上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二是从过去以国有资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国有资产管理与社会保障管理相融合的管理为主。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只承担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监督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并以宏观调控引导国有资产经营健康地发展,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从过去以强调经济控制为主,转变为以公民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管理为主。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通过行政系统功能的转换和重新定位,打破计划经济公共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锁定”状态,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建立良性的“路径依赖”,形成“市场主导―社会自给―政府服务”的现代治理结构。2008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应当逐步转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来。

2政务流程再造

政务流程再造的内涵。政务流程再造运用现代公共行政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办事效率、行政效能、行政成本、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使得政府部门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体现新公共服务理念的核心价值。

现代政府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实践。现代政府改革的趋势包括一体化趋势、扁平化组织、项目式管理等。我国政府管理改进型创新实践则包括 “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政务公开化、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契约外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竞争上岗、离任审计制、村民自制、社区建设和市长热线等。

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步骤。一是梳理政府部门的业务,对业务进行分类并划分层次。二是建立业务描述标准和业务流程图绘制标准,对每个业务进行描述并绘制相应的业务流程图。三是然后对办事人员和政府客户(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研究,征求他们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意见。四是根据调研结果对业务流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再造方法(如废除、简化、优化、合并等),绘制新的业务流程图。五是最后新的业务流程规范,对原工作流程、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调整,并建立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

3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电子政务主要着眼于技术层面,政府管理创新主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电子政务的技术层面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制度层面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同时技术的不良一面又会对制度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会构成潜在风险。因此,要警惕“技术主导”和“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技术可能在制度变迁中发挥某种辅的作用,却不可能成为决定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核心力量。如果以“技术”取代“制度”作为核心概念, 可能会走入误区。简・芳汀指出,有关著作多以以技术导向为特征,忽视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应用并充分发挥潜力的组织结构和新的、网络化组织安排对治理的含义”。而技术决定论不仅关注技术,而且相信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会导致理想的制度变迁。如果不以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为前提,发展“电子政务”则会使未来的创新代价更大,包括以资源浪费为主要形式的经济风险,固化现有体制和流程从而妨碍创新的管理风险,个人信息机会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社会风险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J].文史哲,2005.

[3]谢庆奎.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J].新视野, 2003.

[4]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刘靖华等著.政府创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8.

第6篇

【关键词】云环境 电子政务系统 中间件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正步入一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政府办公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概念被提出,相应的电子政务系统正在不断被投入到实践应用中。电子政务指的是运用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打破时间、空间、部门的限制,将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透明的政府服务[1]。电子政务系统自动化的特点使政府工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反复、繁琐的纸质工作过程,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成本,因此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现在的电子政务系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它们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而是根据各个部门的不同工作需求而建立,甚至在同一个部门内也可能存在多个针对不同业务的电子政务系统。这些系统由于建设标准不同,因此结构也各不相同,严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从一方面促使各个系统形成了信息孤岛[2],不利于各个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现有电子政务系统是由各自所属的部门提供设备、人员来运行与维护,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配置的设备资源常常多于实际使用的资源,造成了基础设备的浪费。电子政务系统现存的缺点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工作效率、规模的进一步提升,在如今讲求效率的信息社会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云是一个整合各种软硬件资源、面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的灵活、高效的计算平台,它的这一特性向我们指出了利用云环境解决电子政务系统资源问题的可能。通过使用云平台的服务,各部门不必再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只需要付出比原有成本低得多的代价便能使用同样的设备资源,同时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方面,也仅需投入开发、维护系统的资源,而不必再投入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将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简单地托管到云环境中,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并无太大作用,因为由于建设标准的不一致,各个系统之间的结构、接口仍存在着巨大差异,信息交互共享依然存在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将云平台与中间件结合来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中间层的软件,中间件可以将电子政务系统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各个步骤、数据信息进行抽象,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格式。作为云用户的各部门通过调用中间件,即可根据各自需求建设具有统一标准的不同电子政务系统,使各系统之间的交互不再成为工作效率提升的障碍。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云计算

根据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定义[3],云计算是一种允许随时、方便地对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进行按需网络访问的模型,它能够以最小的管理代价以及与服务提供商最少交互来提供或释放计算资源。

根据云计算的定义,它的本质特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按需自主服务。云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单方面地指定计算的能力(如服务器时间以及网络存储等)而不必与每个服务提供商都进行人工交互;

(2)广泛的网络访问。云计算的实现基于互联网络,用户可以根据标准机制使用各种各样的客户端平台(例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工作站、个人电脑等)对云进行访问;

(3)资源池。服务提供商的计算资源形成池,以多租户共享的模式为多用户提供服务,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为用户动态地分配以及再分配物理或者虚拟资源。用户无法控制或者知道服务提供商资源的准确位置,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定要使用的资源的位置(如哪个国家、哪个州或者数据中心的资源);

(4)快速灵活。云计算的资源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供应与释放,即对于用户来说,云计算能够供应的资源是没有限制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数量的资源;

(5)量化的服务。云系统能够通过在一定层次上测量每种服务来自动控制以及优化资源的使用。由于资源的使用能够被监视、控制以及报告,因此云对服务提供商和该服务的使用者提供了透明性。

目前存在的云根据其部署方式可以分为私有云、社区云、公共云以及混合云四类。私有云为单个组织的多个用户提供服务,仅仅只面向该组织开放。社群云面向一个群体的多个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如任务、安全需求、政策等。公共云则是面向所有的用户,任何用户只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就能够获得需要的资源及服务。混合云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云联合构成,通过标准化技术或者专有技术将不同结构的云连接到一起。

2.2 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是一类被设计用于帮助管理分布式系统复杂、非同质内容的软件技术[4]。中间件位于操作系统之上、应用层之下,为分布式系统各个部分提供抽象化程序接口,屏蔽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的差异,实现计算资源与网络通信的管理,其所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包含中间件的系统层次

一般认为,中间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5]:

(1)支持标准的协议与接口;

(2)支持分布式计算,提供网络、硬件、操作系统平台透明性;

(3)能够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与硬件构成的平台上;

(4)满足大量应用的不同需求。

根据IDC的分类方式,中间件可以被分为6种类型[6]:终端仿真/屏幕转换中间件,用于实现使用图形用户接口的客户端与使用已有字符接口的服务器应用程序的交互;数据访问中间件,用于应用程序与数据源之间的互操作;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用于客户端应用调用远端服务器的过程;消息中间件,适用于事件驱动应用,在一个事件发生时通知服务端做何操作;交易中间件,专门用于联机交易处理系统;对象中间件,提供一个标准的构件框架,使不同厂家的软件能够在不同地址空间、操作系统或者网络之间进行交互。

中间件技术屏蔽网络与操作系统差异、提供统一接口框架的特点使它能在消除信息孤岛、推动无边界信息流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现在结构各异的电子政务系统,中间件的使用是一个有效的优化方案。

3 云环境下基于中间件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3.1 总体层次结构

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的云电子政务系统将分为四个层次:UI界面层、应用服务层、中间件层、云基础设施层。系统总体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云环境下基于中间件的电子政务系统结构

在图2的这个结构中,应用服务层与中间件层构成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该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中间件设计的,因此下面将会重点介绍中间件层的内容设计,同时简要介绍其他层次的内容。

3.2 中间件层设计

在中间件层次中,我们引入了四类中间件:工作流中间件、消息处理中间件、文件管理中间件、认证授权中间件。这四类中间件基本上涵盖了电子政务系统工作流程中的所有步骤以及相关的信息数据,调用这四个中间件即可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电子政务系统主体结构或者框架。因此接下来介绍每个中间件设计的用途与特点。

3.2.1工作流中间件

我们的工作流中间件支持流程建模,它的元模型基于WFMC规范[7]实现,对业务流程所具有的共性进行完整的抽象与描述,模型中实现了规范中定义的包、流程、活动等概念。现有大多数的电子政务系统都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特征、过程,因此使用工作流中间件对现有这些系统进行流程的抽象建模是必要的,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流程标准。同时,我们的工作流中间件还支持在WFMC规范基础上的扩展流程建模,因为对于不同部门或者是不同地区的相同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流程也会有所差别,仅仅使用标准化的规范流程是无法完整描述整个业务流程的,这就需要对标准的流程模型进行扩展,补充各自业务流程所需的属性元素。由于是基于标准流程模型进行扩展,因此不同电子政务系统的流程结构仍然是统一的,不会影响系统之间的交互。

此外,该工作流中间件还支持静态流程控制与动态流程控制。静态流程控制是指工作流引擎严格按照定义的业务流程驱动相关业务实例的运行,静态运行的工作流模式包括串型、并型、循环等,其中并型模式又包括了同步分叉、选择分叉、选择合并、同步合并。动态流程控制则指的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动态决定某些步骤跳转或者回退等。动态流程控制使系统更加灵活,更符合电子政务系统业务流程需求。例如,对于一个具有审批流程的电子政务系统,当进行到流程中某一步时,发现前面某一步的审核结果不符合标准,如果不能回退,那就意味需要停止当前流程,然后从第一步重新开始,这会造成时间与人力的浪费,如果支持回退,那就只需要回到出现问题的步骤重新开始即可。

3.2.2消息中间件

我们的云电子政务系统采用消息中间件来处理系统运行以及云平台中各个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交互的信息。消息中间件是指支持与保障分布式应用程序之间同步/异步收发消息的一类软件。通过提供消息传递与消息队列模型,消息中间件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支持多硬件、软件、语言、操作系统之间的消息通信,目前消息中间件的主要标准规范为JMS和AMQP。消息中间件规范了消息的表示格式,能使不同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更为方便。同时,该中间件支持异步消息传输使得系统之间的通信不需要一方停下来等待另一方的回复。

3.2.3文件管理中间件

文件管理中间件主要用于管理云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种文件,它使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和组织系统中的文件,实现系统文件数据的集中化管理。由于使用了统一的文件描述与组织标准,各个电子政务系统的文件就不再存在格式与形式方面的差异,能够方便地进行文件共享,跨系统使用文件不会再因为标准不一致而造成问题。同时,文件管理中间件还能够对文件使用情况、文件生命周期、文件等级等进行控制与管理,及时地备份使用率高的文件、回收销毁过期的无价值文件,阻止对文件的越级查看。

3.2.4认证授权中间件

认证授权中间件为各个系统管理用户、分配权限提供统一的标准与模式。该中间件的存在使各个部门在进行角色管理时基于相同的认证与授权模式,为各系统之间的跨部门合作奠定基础,在跨部门访问系统时,只需要按照同样的标准为其他部门的人员分配角色与权限,而不必再花费其他成本来设计另外的权限分配方案。认证授权中间件还可以为云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防护,阻止不符合统一认证授权标准的用户对系统进行访问,同时防止越级访问等违规问题,以免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或者对系统的破坏。

3.3 其他层次描述

除了中间件层,我们的云电子政务系统还有UI界面层、应用服务层、云基础设施层这三层结构。UI界面层是为用户使用云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交互的接口,如web页面或者应用程序的客户端界面等。应用服务层是调用中间件层实现的各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应用程序。云基础设施层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托管的环境,同时解决云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存储、计算等问题,基于政府部门安全性的考虑,云的类型采用私有云或者社区云较为合适。

4 结语

目前,电子政务系统在各政府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追求效率的信息化社会大势所趋。但是,现有电子政务系统从基础设施到系统建立维护都是由各部门单独负责,这不仅造成了设备与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因为各系统结构标准不一致而导致它们之间信息交互共享存在各种问题,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按需取用特点的云计算的提出,为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中间件则能抽象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流程与数据信息格式,制定统一的系统建设标准,消除各个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壁垒。由此,我们提出了云环境下基于中间件的电子政务系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但是,我们的系统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中间件层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次,系统安全性没有进行足够的考虑,这在新兴的云环境中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云用户对于云环境的安全与隐私有着更多的担心。今后我们对于这些方面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凌云,刘文云.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04:170-173.

[2]马社亮. 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原因分析[J].电子政务,2007,04:54-57.

[3] Mell 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J].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9,53(6):50.

[4] Bakken D. Middleware[J]. Encyclopedia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01,11.

[5] 周园春,李淼,张建,李晓欧,张飞.中间件技术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5:80-82.

[6] 魏勇,张权.中间件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04,11:1-4.

第7篇

关键词:Web挖掘电子政务关联规则政府门户网站

一、引言

目前,Web挖掘已成为数据挖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已成功应用到银行、电信、保险、网络零售、电子商务等很多领域。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不断变化,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工作形式近几年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其中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1]。

本文讨论了Web挖掘在电子政务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并就关联规则Web挖掘算法进行了优化分析,对其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应用性的实证研究。

二、Web挖掘的基本知识

⒈Web挖掘的定义

从形式上看,Web挖掘就是从与WWW相关的资源和行为中抽取主体感兴趣的、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含的信息或知识。Web挖掘覆盖了多个研究领域,包括Web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计算机语言学、信息获取技术、统计学、人工智能等[2]。

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出发,对Web挖掘可以作如下形式化的定义[3]:

Web挖掘是指从大量Web文档的集合C中发现隐含的模式p。如果将C看作输入,将p看作输出,那么Web挖掘的过程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映射f:Cp。

⒉Web挖掘的主要类型

Web挖掘的研究主要有3种,即Web结构挖掘、Web使用挖掘和Web内容挖掘[4]。

⑴Web结构挖掘

Web结构挖掘主要是指挖掘Web上的链接结构,它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Web页面间的链接信息可以识别出权威页面、安全隐患(非法链接)等。

⑵Web使用挖掘

Web使用挖掘主要是指对Web上的Log日志记录的挖掘。Web上的Log日志记录了包括URL请求、IP地址以及时间等的访问信息。分析和发现Log日志中蕴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客户、跟踪Web服务的质量以及侦探非法访问的隐患等。

⑶Web内容挖掘

Web内容挖掘主要是对包含文本、声音、图片等的文档信息,以及Web链接结构信息的挖掘。其中,基于关键词的Web内容分析技术已经在文本挖掘(Text Mining)和Web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等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⒊Web挖掘的复杂性分析

面向Web的数据挖掘要比面向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Web上的数据结构是非常复杂的,Web挖掘必须面对下面一些关键问题[5-7]。

⑴海量、异构的数据源环境

Web网站上的各种数据信息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异构数据源。如果要利用这种异构数据源进行数据挖掘,首先,必须要解决站点之间异构数据的集成问题;其次,还要解决Web上的数据查询问题,因为如果所需的数据不能很有效地得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集成、处理就无从谈起。

⑵半结构化的数据结构

Web上的数据更多是半结构化的。面向Web的数据挖掘必须以半结构化模型和半结构化数据模型抽取技术为前提,为此,寻找一个半结构化的数据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要定义一个半结构化数据模型外,还需要一种半结构化模型抽取技术。每一站点的数据都各自独立设计,并且数据本身具有自述性和动态可变性。

⑶动态变化的应用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Web站点的数据可能只有不超过1%的信息对特定挖掘主题是相关的,这些变数也是Web挖掘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Web的信息是频繁变化的,而且这种高变化也体现在页面的动态链接和随机存取上,像新闻、股票等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其次,Web上的用户是难以预测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兴趣以及访问目的;最后,Web上的数据环境是高噪音的。

⑷高度综合的网络信息内容

Web挖掘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涉及各个学科门类,因而内容具有较大的综合性,要在丰富的内容中挖掘有规律的知识,其难度相当大。因此,要注意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应用,同时综合利用各种挖掘方法,不断提高知识发现的有效性。

⑸模糊、多样的用户目标

基于网络信息Web挖掘的用户类型较多,用户目的各自不同。许多用户往往对所要挖掘的主题只有模糊的、粗浅的认识,不能提出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基于Web挖掘的知识发现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学习机制,不断地发现和跟踪用户的兴趣,并且清晰地表示知识发现的结果,从而提高知识发现的可用性。

⒋Web挖掘的处理流程

从典型的Web挖掘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该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8]:

⑴查找资源

查找资源的任务是从目标Web文档中得到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信息资源不仅限于在线Web文档,还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文档、新闻组,或者网站的日志数据甚至是通过Web形成的交易数据库中的数据。

⑵信息选择和预处理

该步骤的任务是从取得的Web资源中剔除无用信息和将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例如从Web文档中自动去除广告连接、去除多余格式标记、自动识别段落或者字段并将数据组织成规整的逻辑形式,甚至是关系表。

⑶模式发现

模式发现自动进行,可以在同一个站点内部或在多个站点之间进行。

⑷知识生成

该步骤验证、解释上一步骤产生的模式,从而产生有一定规则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可以是机器自动完成,也可以是与分析人员通过交互操作来完成。

另外,Web挖掘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在进行挖掘之前的信息获得(Information Retrieval,IR)和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IE)相当重要。信息获得的目的在于找到相关Web文档,它只是把文档中的数据看成未经排序的词组的集合;而信息抽取的目的在于从文档中找到需要的数据项目,它对文档的结构和表达的含义感兴趣,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数据进行组织整理并适当建立索引。

⒌Web挖掘的应用分析

目前,Web挖掘已经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如对搜索引擎的结构进行挖掘,确定权威页面,Web文档分类,Web Log挖掘,智能查询,建立MetaWeb数据仓库等;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银行、电信、网络零售、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领域。

三、Web挖掘对于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工作形式近几年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如何对大量的电子政务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从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模式,从而改进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技术――Web挖掘技术。

Web挖掘在电子政务中主要用来为政府重大政策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对网络各种经济资源的挖掘,确定未来经济的走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再如,在经费拨款申请等类似问题上,容易出现欺诈行为,因此在各级上报的申请单据中,很难确定存在欺诈的单位以及具有欺诈倾向的因素;而利用Web挖掘可以收集相关申报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离出导致欺诈和滥用行为的因素,制定规则来标识出最有可能具有欺骗性的记录和经费申请单据,这样有助于审核人员核查欺骗性,而且最大空间地调整经费申请。

另外,政府各部门自动化的实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Web挖掘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获得影响政府部门工作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帮助政府部门提高政府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总之,电子政务WEB挖掘是把数据挖掘技术折射到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的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政府部门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公众。

四、电子政务中Web挖掘应用的主要领域

Web挖掘技术应用在电子政务后,可以为政府重大政策出台提供决策支持,并有助于政府门户网站的优化设计,还可根据挖掘出的用户访问模式对网站的搜索引擎、网站导航和网站地图进行重新规划。具体来讲,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

⒈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对政务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为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如上文所说,通过对网络各种经济资源的挖掘,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又如通过对政府网站、社会公众网站数据进行收集,然后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挖掘,从中得到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益的知识,进而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的辅助决策支持。

⒉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

Web挖掘技术对政府网站内容的设计,主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挖掘,来有效地组织网站信息,如采用自动归类技术实现网站信息的层次性组织;利用聚类技术对网站文本的内容进行自动划分类别,以便于文本内容的分类浏览与检索;同时,还可以结合对用户访问记录的挖掘,把握用户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开展网站信息服务及个人信息的定制,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⒊信息检索功能的优化

WEB数据挖掘是目前网络信息检索发展的一个关键,如通过对网页内容挖掘,可以实现对网页的聚类、分类,实现网络信息的分类浏览与检索。同时,WEB数据挖掘通过对用户所使用的提问式历史记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进行提问扩展,提高用户的检索效果。另外,运用网络内容挖掘技术改进关键词加权算法,提高网络信息的标引准确度,可以改善检索效果。

另外,电子政务WEB数据挖掘还能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创新能力和人员素质。例如,在灾害预警系统中使用WEB挖掘的关联分析和回归预测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与灾害相关的因素、灾害发生发展的趋势,并制定急救措施及财政支出。

五、电子政务中Web挖掘应用的实例分析

Web挖掘的方法很多,如分类、聚类、决策树、神经网络、统计、粗糙集、关联规则、孤立点检测和分析、机器学习等。其中,挖掘关联规则在分析两个或者多个相关量之间关联性方面应用广泛,是Web挖掘中的常用手段。

为了研究Web挖掘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本文利用布尔的运算方式改进了传统的分层关联规则算法――Multiple-level算法扫描多次数据库及内存空间的问题,优化选取了一种多层次、适用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E-GMB,并选择了笔者正在研究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规划与建设”项目作为对象,对目前已经存在的一些省级门户网站的结构数据、用法数据和用户数据进行了Web数据挖掘分析。

⒈算法描述

下面的算法1给出了E-GMB算法的简要描述。

算法1:E-GMB算法―电子政务环境下多层次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部分)

Input: a database and a user defined minimum support

Output: E-GMB which contains all frequent itemsets

(1)for i form 0 to | ITk-1 |

(2)C[i]:=?k:=1

(3)E-GMB:=?(4)read database initial IT[i,j], TT[i,j], TTC[i,j]

(5)while ITk and TTCk1?(6)count C[i]

(7)if C[i]

(8)eliminate row IT[i], TT[i] and C[i]

(9)generate of frequent itemsets

(10)x:=i+1

(11)for i from 0 to | ITk-1 |

(12)for j from 1 to | ITk |

(13)ITk[i,j]:=ITk[i,j] OR ITk[x,j]

(14)TTk [i,j]:=TTk [i,j] AND TTk [x,j]

(15)count C[i]

(16)if C[i]

(17)eliminate row IT[i], TT[i] and C[i]

(18)k:=k+1

(19)generate of frequent itemaets

⒉实验数据

实验环境采用VISUAL C++设计,考虑通用性,硬件平台使用Celeron 850MHZ、内存512MB,仿真数据库采用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synthetic databases,共产生4个仿真数据库T20I4D100K、T20I8D100K、T40I2D100K、T20I4D100K。

在实验中设定参数值为N=1000,L=2000,I=4、8,T=20、40,D=100K。

(其中:D代表原始数据交易纪录;T代表平均交易纪录;I代表平均可能频繁项目集合之项目个数;L代表可能频繁项目集合之项目个数;N代表数据库所包含的项目个数。)

实验结果数据如图2所示。从图2结果可以看出,Multiple-level算法在交易数据库变大时,其所花费的时间也会跟着快速增长,但E-GMB算法并不会随着交易数据库的成长而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知E-GMB算法的效能比Multiple-level算法还要快。

⒊应用效果

笔者应用该算法对我国中部某省会城市的门户网站的Web行为数据进行了综合挖掘,并结合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

该门户网站优化后,其应用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用户反映良好。在2006年一家权威部门对我国36家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该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与2005年相比,一下子上升了多个名次。

六、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电子政务中应用Web关联规则挖掘的必要性,优化了一种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E-GMB。通过实验论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将该算法具体应用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规划建设中。可以认为,Web挖掘在电子政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Web挖掘在电子政务中,尤其是在对政府门户网站优化设计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非常值得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⑴通过对网络结构的挖掘,规范和重构政府门户网站的规划与建设;

⑵通过对网络用法的挖掘,分析政府网站用户的网络行为和访问习惯,以便提供最佳的个性化推荐优化方案;

⑶通过对网页内容的挖掘,实现政府网站网页的聚类、分类,实现网络信息的分类浏览和快速检索,并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速度。

参考文献:

[1]张蓉.Web挖掘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15)

[2]王大玲.支持个性化推荐的Web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

[3]韩家炜,孟小峰,王静,等.Web挖掘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4):405-414

[4]徐甜,田有贵.数据挖掘在Web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06(9):162-163

[5]陈恩红,徐涌,王煦法.WEB使用挖掘:从WEB数据中发现用户模式[J].计算机科学,2001,28(5):85-88

[6]孟小峰.Web数据管理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4):385-395

[7]王中海.基于Web的数据挖掘――网络挖掘[J].图书馆学刊,2006,28(3):35-36

[8]刘云,刘东苏.基于Web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4):289-290

[9]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第8篇

随着全球信息化层次的不断提升,社交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其在信息交流、协同工作、资源共享、过程管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得其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大放异彩。而反观政府机关中还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办公自动化使用阶段,更高效、更透明、更便捷的社交网络技术尚未普及开来。本文旨在通过多方位的分析对比,以实例为参照,研究企业网络社交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 电子政务 政府机关 内部管理

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信息化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传递信息量与日俱增,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组织信息、提高沟通效率,成为当前信息化新技术应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移动互联网、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云计算迅速发展,ESN(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ing,企业社交网络)概念在国际上已较为普及,国外Yammer、Success Factors以及国的金蝶等公司主要以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运营服务模式)方式向企业提供基于公有云的企业社交网络服务,用户在国际互联网上通过租用等方式进行使用;IBM自主研发了企业社交网络产品;微软、Oracle、Citrix等通过收购拥有了企业SNS产品。国内也涌现出一批诸如iWorker工作家、金蝶、微洽等具代表性的企业社交平台如图1所示。企业社交网络时代正在来临。

集监督管理与服务公众于一身的政府机关亟需以更快的速度应对复杂的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实现工作流程的进一步优化重组,使运作模式更精简、更高效、更廉洁、更公平,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规范、更透明、更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 企业社交网络技术特点简析

2.1 概念

企业社交网络技术是把成熟的社交网络运用到企业或政府组织中,让企业或政府机关组织内部的员工能够通过类似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工作和自我管理,以实现其组织内部员工间高效、透明、便捷的沟通与协作。

2.2 特点

相对而言,传统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只是实现了“人找信息”,也未实现信息的汇聚、积累和分享。而企业社交网络的应用是一种“信息找人”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新型信息交互模式,可以实现流畅准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高效的工作协同,形成知识网络,并能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灵活使用,其存在优势非常明显:

2.2.1 提高工作效率

PC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双端同步,打破时间地点限制,降低沟通成本,有效地解决以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遗漏、扭曲或延时;实现工作任务的实时管控,减少重复工作,工作流程完整清晰展示,提高领导决策服务水平。

2.2.2 信息资源共享

形成群体智慧和公共知识库;轻松了解同事们正在谈论和进行的最新工作和话题,更加了解彼此的任务,在不打搅他人的情况下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2.3 改善工作氛围

打破层级及部门边界,通过自由、开放的信息共享,营造相互协作的文化;任何人可以记录并公开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采纳;可以清楚地了解合作人的背景资料和关注话题,轻松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4 高效安全沟通

比邮件沟通更实时、快速、简练;可以随时截图配以各种图片、文件具象,避免电话中描述不清;信息可以被开放检索,不会被埋没在某人的邮箱甚至大脑里;快捷创建在线讨论组,不会骚扰到他人;内部信息与交谈内容不会被泄密等。

2.3 进一步对比――以与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对比为例

目前OA在不同单位使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不影响对比,这里假定传统OA已整合了单位内部所有文件,包括人事、财务等所有部门的资源及各类应用系统,同时拥有邮件、会议室预定等其他基本拓展功能,在此条件下进行对比,如表1。

表1中的对比并不一定全面,但不影响我们看出OA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企业社交网络更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笔者认为,目前在任务链相对更严肃、精准的政府机关,企业网络社交并不能完全简单取代OA,但将OA与企业社交网络有效集成,使严肃的文件流转与积极的内部沟通协助融合起来,消除不必要的重复,互为补充,对目前电子政务现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企业社交网络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探讨

3.1 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对社交网络的应用多局限于政务公开与公众服务等方面,在机关内部作为一种工作协助和交流平台的情况较为少见。目前政府机关内部管理中OA与外部网络社交软件互补使用的情况非常普遍,然而,从工作敏感信息保护角度考虑,作为国际互联网的SaaS应用模式也并不适用于政府内部人员工作使用,特别如果互联网和政务网进行了隔离,就更不便。全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社交网络的存在优势不容忽视,在种种现状要求下,笔者认为企业网络社交技术引入电子政务以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合作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应考虑差异问题

由于企业与政府运作模式的差异,我们在借鉴企业网络社交技术的同时应当根据实际加以调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3.2.1 信息安全

首要关注的就应当是在社交平台中流动的信息的安全性,做好防泄密保护。企业的泄密会对企业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而政府机关作为国家机器的特殊性决定其敏感信息泄密将会影响社会秩序,严重的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3.2.2 层级管理

应当考虑层级管理与平等交谈的结合尺度。相对企业而言,政府机关的层级管理更清晰、严谨一些,企业社交的“一个面”、全网状式关系结构,在政府内部管理中并不完全适用,而同时我们又应当从同步协作、人文关怀等方面对传统过于层级分明的工作方式加以变革。

3.2.3 实现目的

企业运用社交网络是为了加快信息流通、提高协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等从而达到增加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政府机关运用社交网络是为了优化内部管理、知识有效累积、工作协同快速、行为有效追溯从而达到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3 应用实例――“e浙检・快信”

该项目是笔者所在单位基于云计算环境和社交网络技术的新一代政务协同工作和信息交流平台应用软件,是企业社交网络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探索。

3.3.1 主要内容

为了与政府机关实际工作模式相协调、适应,平台构建时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1)应用系统架构。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私有云平台,开展多租户机制,保证其在应用系统大用户量、大数据量下的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信息交流和共享。工作信息即时、更新和信息快速、准确和及时的推送;信息有效过滤和汇聚;对信息的分类和识别;通过多种类型的消息即时传送替代邮件传送等方式;防止平台中出现的不良信息。

(3)协同工作。线上协同工作内容扩展、创新;建立个人或部门工作日志,工作安排清晰;按需动态创建协作组,有效汇聚交流信息和控制信息传播范围;多人多人、多组织、跨地域的政务协同工作,协作者能够在线讨论,共享任务的布置、执行、结束,并实现任务状态的实时监控,共享文档资料。

(4)文档的分享和集中管理。使多种格式文档(包括音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能够支持在线浏览;使文档集中存储、分类和版本管理;使文档便于分享;达到文档的权限控制。

(5)人员管理。人员、部门、小组等按照类别和层级进行注册;人员行为记录,提供追溯和管理;安全准入许可和权限设置。

(6)移动终端上的协同工作。多种类型消息、通知、任务状况更新实时推送;使文件双端共享。

(7)其它便捷协同工作应用。自建讨论组、发起投票、活动等。

(8)集成第三方应用门户。提供标准开发接口,用HTML5技术定制现有成熟应用,以OA为例,融合多种应用,提升使用性能。

3.3.2 效益评估

该项目将对检验检疫的政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较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提升信息化程度,使业务信息化不断深化;引进社交网络、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发挥社交网络与云计算技术优势,提升内部协同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升信息化安全水平,通过集中存放、限定传递范围、严格权限与安全保护等,降低敏感信息传输风险,提供可靠的追溯手段。

4 结语

企业社交网络技术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在信息的汇聚、积累和分享方面的缺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信息找人”的方式,更是以人为本的新型信息交互模式体现,可以实现流畅准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高效的工作协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合作交流的优良效果。同时,由于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企业社交网络技术在政府机构中的应用不仅使公务工作交流与个人生活信息隔离开来,更能有效防止敏感信息泄密,起到很好的安全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剑敏.社会化媒体在政府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08).

[2]于松明,于骁.政务微博发展状况浅析:优点、不足及对策――以南京政务微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04).

[3]孔晓娟,林文珊.国内政务微博特征研究综述[J].才智,2013(26).

[4]高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2(22).

作者简介

项逸婧(1988-),女,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助理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软件工程。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化服务;强制使用;象征接受

中图分类号:TD67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科技接受行为相关理论来研究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受行为,是目前国内外信息系统管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信息系统强制使用的情况不断增多,基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用户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基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相关电子政务系统用户接受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一、政府电子化服务科技接受实证研究

Chu et al构建了一个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科技接受模型与终端使用者满意度结构的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得出结论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有用性、正确性、帮助条件、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等。

Phang,Sutanto&Li通过对为老年人特定设计电子政务服务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第一,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对决定老年公众使用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影响显著;第二,因特网的感知安全性是知觉有用性的决定性因素;第三,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文化的影响作用会超越一些知觉有用性相关因素。

张荣芳使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以海关报税为例子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均成立。该模型中的各要素都影响着公众的使用政府电子化服务意向。

Hung,S.Y.,Chang,C.M.&Yu,T.J.研究了使用者决定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的文章,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系统地假设了影响公众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各种可能因素,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做出了证明。

萧健文以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选网上申办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有用性、易用性、态度、外部人际影响、外部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帮助条件、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均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Fu,J.R.,Farn,C.K.&Chao,W.P.在有关纳税人对电子报税系统使用意向的研究中,通过实证,得出兼容性影响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知觉易用性影响知觉有用性同时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意向。

Carter&Belanger在研究政府电子化服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时,从公众的创新、接受度和信任三方面来探讨公众的使用意向,假设并证实了信任因素对使用者意向的重要影响。

曾裕选取杭州市以及温州市政府网站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公众对政府网站在线办事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提出知觉有用性、知觉易用性、知觉风险性、兼容性、个人创新性、信任、外部影响、人际影响、帮助条件、自我效能、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均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

从以上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用户接受相关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对象都没有考虑强制使用的因素。

有些研究者认为在强制使用环境下,TRA、TAM和TPB不应该也不能用于预测和解释信息系统的使用行为。TAM的提出者Davis,F.D.预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增加额外变量使TAM在强制使用环境下也能有效应用。当TRA、TAM和TPB用于预测和解释IT强制使用行为时至少会遇到两个概念上的障碍:第一,如果强制IT使用是一种低意志控制的情况,行为意愿和行为的关系就可能很微弱;第二,这些理论是否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多种类型的IT使用行为尚存在争议。

此外,还有一些概念性分析的研究也表明:在强制环境下,行为意愿不适于衡量用户心理的接受程度,态度――意愿――真实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不成立。

Pozzebon提出了将基于行为的理论和结构化理论两种研究分支在定性研究中进行结合,提出一个新的因子:象征接受,指的是个人对某项创新在心理的接受程度。

Karahanna指出,象征接受发生在实际的接受之前,在自愿使用的环境下,会影响但不一定导致最终的使用行为,而在强制使用的环境中象征接受不能影响实际的使用或接受,但是会影响对系统的导入。

三、象征接受的相关实证研究

从上面关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科技接受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对强制使用环境下信息系统接受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故本部分将国内外关于信息系统象征接受的研究进行梳理。

Nah,Tan&Teh(2004)对TAM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象征接受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感知兼容性和感知易用性对象征接受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态度间接的影响象征接受;而感知适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则是通过态度来间接的对象征接受产生正向影响。

Sehumaeher&Moser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了Nah,Tan&Teh的象征接受模型对预测ERP系统接受的有效性,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感知适用性、态度对象征接受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姜江对TAM及TPB等模型进行了拓展和综合,对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的员工应用ERP情况进行研究,共收集133个样本,经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象征接受分别受到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主观规范以及自我功效等因素的正向影响。

Seymour,Makanya&Berrange以UTAUT模型为基础,对ERP系统终端用户接受进行了研究,将象征接受因子取代行为意图因子和使用行为因子,实证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计划交流、培训和利益共识是象征接受的前置因子,并且年龄对努力期望与象征接受、培训与象征接受、利益共识与象征接受、计划交流和象征接受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四、以往研究的评论

从以往一些关于信息系统用户接受的研究可以发现,往往注重对相对简单的信息系统或组织内部应用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而对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在少数的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中,研究的对象一般具有自愿使用的特点,未考虑到强制使用的特点,因此理论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其次,过去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用户对信息系统初期的使用、浅层次的使用,关注系统使用的频率,而很少考虑影响用户深层次使用的因素。信息系统应用效益的提高,靠的是后期的深层次使用而不是初期的浅层次使用。用户早期采纳的系统,到后期可能失去了深层次使用的动力,因此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CiteSpace;可视化

自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召开以来,我国档案学界对电子文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2015年,我国电子文件研究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对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有助于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CiteSpace是用于计量和分析文献数据的可视化软件,可较为直观地反应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识别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该软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档案领域,利用CiteSpa -ce做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包括档案学研究可视化分析[1]、档案数字化可视化分析[2]、档案价值问题可视化分析[3]、国际档案服务领域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分析[4],都侧重于通过图谱来解读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路径,极少利用词频进行分析。

本文以CNKI为检索平台,篇名为检索项,“电子文件”为检索词,时间区间为1996.1. 1- 2015.12.31,根据北大最新核心期刊目录,将数据来源设定为《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山西档案》八本期刊,检索到文献1012篇,经数据清洗后得到有效文献944篇。借CiteSpace,运用词频分析法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研究,并以五年为单位进行阶段研究。文中所提“高产”标准为年平均发文量为一次以上(含一次),“高频”标准为年平均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

1 电子文件研究作者分析

1.1 高产作者分析。在CiteSpace软件界面,设置“Time Scaling”为 l,网络节点为Author,数据抽取对象设置为30。运行CiteSpace,得到研究作者图谱(图1)、节点信息表(表1、表2),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出现频次,节点间连线表示作者合作情况,凸显数值(Brust)表示该节点在短时间内受到较多关注。

可见,二十年间刘越男、张正强等十位学者发文较多;刘家真、徐义全等十一人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成果。在535作者之间,共形成了123条连线,其中与其他作者合作较多的有冯惠玲、刘越男、张照余等学者。

1.2 作者发展脉络分析。以五年为一个时间区间运行CiteSpace,得到各阶段的高产作者汇总表(表3)。

可见,在1999年~2000年,有刘家真、冯惠玲等四位高产作者,最高达3.6篇/年;在2001年~2005年有徐全义、刘越男等七位高产作者,最高达2.4篇/年;2006年~ 2010年有陈勇、张正强等十一位高产作者,最高达2篇/年;2011年~ 2015年,有刘立、赵屹等七位高产作者,最高达1.6篇/年。可见冯惠玲、刘家真、张宁、于丽娟四位学者开启了我国电子文件研究热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该研究中,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产作者年平均发文量有所下降。

2 电子文件研究机构分析

2.1 高产机构及机构合作分析。将网络节点调整为Institution,可得研究机构图谱(图2)。

笔者通过节点信息表将不同名称同一机构进行合并,可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简称人大信管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武大信息管理学院等九个高产机构(表4)。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浙江省档案局外,其他机构七个机构和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均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表5)。798个机构之间的形成了42条连线,机构间的合作并不明显。

2.2 机构发展脉络分析。以作者分析相同的方法对电子文件机构进行阶段分析,可得每五年的高产机构汇总表(表6)。

可见,在研究初期(1999年~2000年),人大信管院以及武大图书情报档案学院形成了研究的基础性成果;2001年~2005年,人大信管院、苏大档案系等八家机构都投入到电子文件的研究中;2006年~2010年,人大信管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八家单位为研究的高产机构;2011年~2015年,人大信管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八家机构为研究的高产机构。可以看到人大信管院是研究主要阵地,引领这一主题的研究;电子文件的研究机构相对比较稳定,并逐渐得到档案行政机构的关注。

3 基于关键词的电子文件研究热点分析

3.1 电子文件研究热点。将网络节点调整为Keyword,可得关键词图谱(图3)及节点信息表(表7)。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研究热点。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词,且早期的文献中作者没有提供关键词,由CNKI根据文章正文提取,故对关键词进行了数据处理:忽略“比尔曼”等无实意词;去除“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信息”等与主题高度重合词。可得1996年~2015年电子文件研究的热点为电子文件产生对来源原则以及传统档案工作的影响、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存储、凭证价值、国家战略、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国外电子文件研究。

3.2 电子文件研究热点发展脉络。从五年为单位的研究热点汇总表(表8),可见1990年~2000我国电子文件研究集中在归档、管理、文件保存、凭证价值、国外电子文件研究、来源原则、档案工作八个方面;2001年~2005年集中在管理、归档、文件保存、凭证价值、前端控制、档案工作、数字案馆、电子政务、元数据、档案利用十个方面;2006-2010年集中在管理、归档、文件保存、电子文件中心、 电子政务、国外电子文件研究、前端控制、档案工作、凭证价值、电子文件格式、数字档案馆、国家战略十二个方面;2011-2015年集中在管理、归档、电子文件中心、前端控制、数字档案馆、国外电子文件研究、文件保存、

元数据八个方面。可见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研究的关注点由基础理论逐渐向实践领域发展,从电子文件对基础理论的冲击,到探寻电子文件管理新模式再到对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等管理机构及元数据技术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3 电子文件研究热点内容分析。

(1)电子文件管理。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历经了第十三届国家档案大会、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三次转折[5]。形成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体系、管理流程及管理模式、国外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研究、管理系统、管理机制、体系、标准、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相关技术、管理现状八方面研究成果。

(2)电子文件归档。自1997年起,我国学者就开始对电子文件归档进行研究,主要着眼微观研究,内容涉及国外归档办法、归档格式、范围、流程、时间、载体、保管期限、办法、规范、移交、技术及高校电子文件归档。

(3)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该研究自1999年开始,在保存格式、载体、背景信息保存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的策略研究,如政策框架、规范标准、合作机制、实现策略、国际合作、国外借鉴、异地备份。

(4)电子文件凭证价值。我国学者围绕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主要进行了电子文件是否具有法律证据性、电子文件法律依据的定位、可采性以及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性三方面的探讨。

(5)数字档案馆。作为电子文件的管理机构,我国学者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需求、条件、技术、实施方法、风险对策、功能模块、标准体系以及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的辨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6)电子文件中心。我国学者从电子文件中心的定位、作用、功能、建设模式、技术方案、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讨。并通过定量方法对电子中心研究进行综述,对建成的电子中心进行实证研究。

(7)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2006年5月,冯惠玲教授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提上日程。

第11篇

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浙江省余姚市域总体规划为例

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逆向物流风险控制

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及预防和解决对策

对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

浅谈我国环境税的开征

基于制度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障碍及对策

国产笔记本电脑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

谈如何开展烟草商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考评研究

浅析电子政务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影响

TARCH模型在人民币/美元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的思考

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探讨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策略浅析

路在何方——我国房地产业融资渠道探寻

体验营销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服务外包业经济效应研究

浅谈当今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以公务员制度为视角

浅谈新时期下和谐航道的建设

也谈紧缩财政政策的反周期效应

如何实施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

谈QFII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

关于我国如何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分析

试述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和保护

我国存货准则的国际化进程探析

关于经济法本质的二重论

调优结构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现阶段科普主客体嬗变浅析

试论广告与跨文化营销

无罪推定与疑罪从轻

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浅谈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监督

台州市人才资源与人才环境指标的灰色关联性分析

网络经济上收益递增的原因分析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浅谈现金流量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与中国对策

比较国外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自身的思考

欧盟竞争法对汽车领域纵向限制行为的规制

浅谈欧盟电器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从审计业界与公众视角看新审计准则的八重突破

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再思考

西部地区形象设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于新收入准则的比较

浅谈军队物资网络化采购

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分配模式分析

论新时期企业家精神的构建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财政扶持政策研究与借鉴

做大“财政蛋糕”加快经济发展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对大陆的启示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设计、运作和退出方式研究

国内外顾客忠诚度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

第12篇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解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正式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而这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化变革。一方面,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认识。这使得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①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②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③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5]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