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护古建筑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维修加固
作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果结晶,江南园林本身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虽然这种历史大大提高了江南园林的历史底蕴,但园林建筑本身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为了能够较好的防止江南园林古建筑的老化与破损程度的加深,正是文章就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与维修加固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江南园林古建筑损坏现象与原因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实际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木桩腐朽、局部地基下沉或开裂、整体地基变动、墙体出现裂缝与倾斜、檩拔榫、梁柱弯曲劈裂或底部折断、木构件倾斜变形等都属于较为常见的江南园林古建筑损坏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类古建筑损坏现象,主要是受人为、自然、架构等三方面影响所致。具体来说,人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争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开发破坏等几个方面;而自然破坏则主要包括雨雪破坏、虫蚁破坏、地震水灾破坏;而结构破坏则主要受荷载等作用影响,这些都会对江南园林古建筑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坏,相关保护单位必须对这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2 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方法
2.1 传统经验法
对于传统经验法这一古建筑鉴定方法来说,其主要通过目测调查、结构验算以及经验评价完成具体的古建筑鉴定,其本身在我国有着较为长远的应用历史。对于传统经验法来说,其本身具备着鉴定快捷、方便简单、较为经济等一系列优点,但其本身对于鉴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经验法本身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持,@就使得采用这一方法完成的古建筑鉴定很容易出现结论因人而异的问题。
2.2 实用鉴定法
有别于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这一古建筑鉴定方法本身需要得到现代化检测技术等手段的支持,一般来说实用鉴定法会通过对古建筑概况调查、古建筑地基情况调查、计算分析古建筑结构等三个部分完成对古建筑的鉴定。具体来说,在对古建筑概况调查这一部分的工作中,相关鉴定人员需要结合传统经验对相关古建筑的规模、所处环境、构造形式等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而在古建筑地基情况调查这一部分的工作中,鉴定人员需要对古建筑的地基基础、地基变形、地下水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而在计算分析古建筑结构这一部分的工作中,相关鉴定人员需要结合前两部分收集的资料,在实验室进行古建筑相关构建实验与模拟实验,以此完成对古建筑的鉴定。
在实用鉴定法的应用中,相关鉴定人员必须遵循我国1992年颁布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并结合这一规范将残损点作为分析与计算的依据,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完成实用鉴定法中需要进行的相关计算。对于实用鉴定法这一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方法来说,这一鉴定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与时间,这就使得如果完全采用实用鉴定法完成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鉴定人员采用实用鉴定法与传统经验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具体的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这样在适当时候采用实用鉴定法弥补传统经验法在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中存在的不足,就能够较好提高这一鉴定的可靠性,并大大提高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效率。
3 江南园林古建筑维修加固具体措施
3.1 斗拱维修
当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出现损坏问题但可以通过维修解决时,我们需要选择妥当的维修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来说,其本身具备着构件小巧、复杂性较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很容易出现扭曲变形、斗耳脱落、糟朽等损坏问题。当面对斗拱的劈裂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粘结法对其进行维修加固;而当斗拱出现斗耳脱落问题时,笔者建议对斗耳进行补配,这一补配本身需要保证补配的斗耳木料、颜色与原斗耳相同;而对于劈裂但没有断开的斗拱来说,笔者建议采用管灌缝隙处理的方式。总之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的维修来说,相关维修人员需要结合斗拱出现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维修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维修的较好展开。
3.2 墙体维修加固
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来说,墙体出现裂缝与倾斜问题极为常见,而对于墙体的维修加固来说,相关维修人员同样需要选择恰当的维修加固方法。具体来说,当面对出现轻微残损的江南园林古建筑墙体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勾抹、打点、漫干活与漫水活的方式完成对其的维修加固;而对于裂缝与倾斜较为严重的墙体,笔者建议相关维修人员对墙体进行拆砌,这一对墙体进行的拆砌可以通过增加内外拉结的方式对墙体进行改造,但要注意对墙体外形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我国当下江南地区很多园林古建筑存在着严重损坏问题,而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机构必须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江南园林古建筑的长久保存。
参考文献
[1] 韩立波.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23): 347-348.
[2] 秦芳.探索中国古典园林保护新思路――借鉴英国历史园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J].四川建筑,2006(02):4-6.
[3] 杨俊,陈荻,张青萍.中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研究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5(04):91-97.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其中的古建筑文物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历史瑰宝,这些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本文就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虽然明确了文物保护的主体,但一些地方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主体不够全面,机制不健全,致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存在漏洞,修葺工作问题突出。也存在在修葺工作中大赚回扣,偷工减料,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1.2 缺乏文物保护规划整体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只注重个别建筑物的保护与规划工作,而缺少统筹兼顾的整体概念。有的部门在房地产开发利益的驱使下,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大兴土木,随意开发土地,随意拆迁重建。个别地区仅仅只注重古建筑物个体的保护与规划,忽视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建筑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
1.3 文物保护专门人员技术问题。虽然有很多地区和部门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配备了专业人才,但有些地区并不重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古建筑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是即使得到了保护,但保护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1.4 文物保护所需资金缺乏
由于对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要通过这些资金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优先保障文物保护的所需资金,才会更好地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而现实中由于资金有限,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即使损坏了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维护。
1.5 古建筑文物价值不能很好地发挥
由于受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对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古建筑文物就加大保护的力度,而对于经济价值联系不大古建筑文物科学价值、文献价值、社会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导致保护工作薄弱,甚至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2.解决古建筑文物现存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古建筑文物是依法治国背景下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最好的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自觉性。二是要明确法律层面上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细则,堵死各种死角和漏洞。三是严格执法,不断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最大程度地运用法律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四是各级政府要以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古建筑文物特点,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区的专门条例,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条例和法规,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坏。
2.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规划。在当前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屡见不鲜。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同时发展的格局,是做好古建筑文物保护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文化,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这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既要做好城市规划,又要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只有保护好古建筑文物,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才能有利于古建筑文物的利用和开发。其次要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既要防止自然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侵蚀,又要防止人为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
2.3 注重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离不开文物保护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因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既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案,又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进行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修复需要对古建筑文物的结构、材质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修缮方案,才能使古建筑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一是要成立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研究机构,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二是定期开展专业专门的培训,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后继有人。三是切实转变古建筑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保护理念,不断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技术和能力,保证古建筑文物得到科学、合理、专业的保护。
2.4 加大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除了要有专业人员,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做。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保护意识,并为古建筑文物保护筹措不要的资金,在经济上保证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这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和中心工作。
2.5 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同时也要对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用是否会对古建筑文物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要提前预测和实验,确保无误后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保持文物原有的结构和效果,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发挥其文物的价值。
结语
总之,古建筑文物是古代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建筑文物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需要温暖全民族自觉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筹措充分的资金,配备专业人员及时维护维修,才能使我国的古建筑文物永久长存,发挥社会人文价值。
关键词:农村古建筑;意义;保护;开发;方案
农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农村古建筑不单是建筑物,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是当地区域乡村风貌、人文习俗的真实反映,农耕文明、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第三批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新发现古建筑263885处,占新发现文物登记总量的34.42%,其数量位居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之首,农村古建筑在其中占很大比重,可见农村古建筑在全国文物中的地位之重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农村社区化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对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农村古建筑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农村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使古建筑生存空间存有很大隐患。与此同时,许多居民仍然生活在古建筑中,闲置、失修、无力维护、翻新改造、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等使古建筑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和毁灭。因此,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在目前就显得非常重要,也为今后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命题。
笔者通过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农村古建筑的状况有了切身体验,认为农村古建筑在保护和管理、利用上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的农村古建筑被拆除,尤其是农村中的宗教建筑面临重大挑战。首先、很多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片面,使反映农村宗教文化寺庙等古建筑受到了较大冲击。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了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其次、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所有权人对农村古建筑价值认识不同,保护意识缺乏,造成了保护措施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大量历史古建筑的消失。
第二,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进而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不忍任其倒塌,于是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原有的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普通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是却改变了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韵味减色不少。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个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新发现的农村古建筑:
第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中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物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其中古建筑的价值显然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精神层面的价值正是通过其独特的物质结构方式和展现风格向世人传达着它所独有的精神价值和时代特色,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比如:袁氏避暑山庄,有的书中将其称为袁紫兰避暑山庄,从该山庄的物质层面看,其功能就是为了方便袁氏家族避暑所建的别墅;但是其依山而建、层层递进、回廊相接的独特建造方式,反映出当时袁氏家族的财势和地位,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建筑工人的巧妙构思和高超建造水平。并且由此建筑可以同焦桥袁氏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认识袁氏家族的兴衰史,加深了对邹平历史人物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
第二、政府主导,把农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可以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社会行政资源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进行加强和支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也就是人力和财力,而政府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呈现规划为农村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如浙江省建德市通过出台《建筑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其中规定:“国土部门对需要建新房的历史建筑产权户,另行安排建房宅基地,原有的历史建筑土地收归村集体所有,从政策上鼓励历史建筑的产权户建新不拆旧,解决历史建筑产权户的新区建设用地问题,同时健全农村房屋产权交易制度,适当放松产权交易,允许有经济能力的集体或国家购买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等条款,为妥善解决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中较棘手的产权问题、土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第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比如袁氏避暑山庄,其主人袁紫兰曾有“山西康百万、山东袁紫兰、河南沈万三”的传说(民国初《文明杂字》),这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如同袁氏家族的故居、发家史、官宦史以及家族墓葬等各类文化资源统筹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袁氏文化旅游系列。就可以提高游客的到访率,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淄博市的周村大街(因电视剧《大染坊》而出名)、山西乔家大院(因电影《红高粱》而使游客暴增)都是很好的例子。另外,现目前大部分农村古建筑的所有权大部分属于个人,所以可以通过协商,让所有人将古建筑所有权以入股等形式加入到农村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尽量减少古建筑开发利用中的阻力,而且能够充分调用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来,为古建筑保护开发的成功实施献计献策,临沂市竹泉村的开发就很有说服力。
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地区的文明进程和文化积淀。它们就像散落在城市周边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颗都闪烁着不同的美丽和风采,留住了它,就等于留住了这个区域的文脉和灵魂。总之,只有将农村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利用好,让他们以其原有面貌长久的保存下去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更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义务!
来到庙后安村村口,一字排开的三座高大门楼十分壮观。门楼上保存完整的砖雕:镂空的麒麟、飞舞的凤凰腾云驾雾,惟妙惟肖,各种吉祥花饰、福寿字刻,工艺精美。门楼上的木雕,图案以花卉为主,保存完整,工艺也可圈可点。门楼后有四座对称分布、具有浓郁中原民居风格的老宅。在靠东门楼后的配房一层内,放置着黑漆圆木条几、太师椅、衣架、衣柜等老家具。染着铜绿的老式铜锁、斑驳的旧式着漆工艺,默默诉说着它们历经的久远岁月。
一位古建筑专家到庙后安村查看,发现安氏大院3座门楼与后4座配房相辅相成,留存完整,工艺考究,具备相当高的建筑研究价值。他认为,安家大院的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砖雕、木雕、石雕上,它们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基石、门枕石等多个方面,刀法娴熟,技艺精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安家大院里精美绝伦的“三雕”精品随处可见,可谓“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在安氏大宅的配房二楼顶梁下方的拱木上,记载着修造时间――清光绪贰拾叁年岁宕丁酉桃月仲浣建造,即农历1897年3月下旬,距今已116年。而据该座配房的房主、庙后安村安氏后人安翠峰说,这片古建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最早的门楼,修造年份可能在清嘉庆年间。
在庙后安村的另一处老宅院里,还有一株树冠庞大的皂角树,该树已有320年树龄。门楼以北的配房后,还有一株树龄300年的皂角树,树冠稍小。前几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勘察时,工作人员专门避开了古皂角树、古宅和古墓园。
在2011年公布的“三普”名录中,庙后安村的安宝山门楼、安氏墓地(清)、安氏墓群(汉)等6处古建筑、古墓葬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新郑市文物局称,庙后安村的古宅不属于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无法纳入国家直接保护管理范围,文物局只能建议保留。
据文保人士称,如今新郑市包含众多古建筑文物的乡镇大多都在本次拆迁范围内。这些文物中,上有新旧石器时代古遗址、汉唐宋古墓葬,下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国的古建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果它被一拆了之,会非常可惜。
为此有人建议,如果这些建筑不能被保留,可以选择一些精品易地重建,集中起来建一处“中原古民居博物馆”,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古民居博物馆虽然不如原址保护更妥帖,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建一处古民居主题公园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安村古建筑被限期拆迁引发多方关切。随后,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拿出了处置意见:组织专家进行保护论证,在论证结果出具前,针对该村古建筑的征迁工作暂缓进行。
安氏古宅尴尬遭遇,也暴露出文物保护法的滞后缺陷。文保人士说,随着时展,古建筑正逐渐减少,文物部门应该增加评审频次,尽早将它们纳入保护范围。而国家文物保护法虽规定,只要是文物就受国家保护。但是国家和省市相关方面出台的细节条款,主要都是针对文保单位的约束性规定,对一般的不可移动文物,却几乎没有涉及,让文物部门在具体执行保护措施时,往往无法可依。
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比,文物保护法规已明显滞后,需要自上而下改进,文物部立法如果能及时调整,文物保护工作可能就会顺畅很多。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这份祖业历经千百年来天灾人祸岁月磨难, 满身疮痍坚挺到如今, 甚为不易。感慨之余尚有几分庆幸, 庆幸之际又不免生发无限担忧。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 一个向祖先交账向后人承诺的问题, 就是古建筑能否在我们当代人手中安然无恙地传下去。这是任何一个当代公民尤其是掌权当政者都无法回避要正视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3、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
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3、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的保护措施
屋面已经出现大面积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这种情况应先考虑是否可以局部或全部重新揭墁,再进一步考虑挑顶问题。如果发现大木结构损坏严重,应先考虑局部加固或构件的更换,否则再考虑必要的打牮拨正等。一般情况不得轻易落架,有些情况是可以通过“偷梁换柱”解决的。除非遇基础出现严重问题或大木已无法加固,以及大木更换量过大等特殊情况。补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结构没有大的问题,因屋面瓦件破碎,树草丛生造成的险情。在修缮中一般只做局部揭瓦处理,如面积较大也可考虑重新揭瓦,灰背较好的可局部修补青灰背。这类情况轻者勾抹瓦脸更换瓦件,重则局部挑顶。但现在情况并非都是如此,全部揭瓦或挑顶在各类修缮中十分普遍,有些并非经过了仔细分析论证,不必要扩大翻修范围,使得文物原件保存数量比例大大降低,使文物价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 风化及残损的保护措施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保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化学保护在文物保护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施工方案,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残损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部位制定详细做法说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时应随时校对调整,以防止产生由施工单位看着办的失控现象。总之,无论是砖还是石的保护,关键是要对造成病害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既要慎重,又要本着一种积极负责的精神。
4、 大木结构糟朽变形的保护措施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 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 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 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 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保护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建筑类专业,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等,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研究涉及很少。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
总之,古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确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任务, 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解决为此, 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城镇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中, 对古建筑(民居) 的保护能引起高度重视,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力求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使古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城镇乡村建设规划的保护之中。
参考文献:
[1] 曹荣生. 关于古建筑修缮的几点体会[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8)
[2] 任啸,刘思敏. 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0(00)
【关键词】火灾;古建筑;预防
古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不仅遗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痕迹,也同时预示着人类未来发展进步的方向。我国的古建筑为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古建筑消防安全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古建筑的安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当前古建筑消防管理现状
(1)产权不清, 责任不明,责任制难以落实
按照1984年文化部、公安部颁布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的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一般而言,各地的文物局、文管所是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单位,但使用单位却是五花八门,涉及了各种行业,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解放初期,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的观念尚不十分浓厚,文物古建筑纷纷被作为办公、仓库等用房分配给各有关单位,并办理了产权手续,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文物古建筑管理和使用单位的脱节: 一方面,文物局、文管所作为文物保护的专业管理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对文物保护有着强烈愿望,而事实上却被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占用而难以插手;另一方面,文物古建筑占用单位保护意识十分淡薄,仅仅将文物古建筑作为一般建筑使用管理,使得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由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成为空谈。消防部门作为监督机构,只能在两家单位之间调停,事实上的消防安全责任难以具体落实。 我们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政府协调,清晰产权,明确责任, 把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头上,但是由于牵扯面广,操作复杂等等原因,政府也往往无能为力,这就造成了文物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职责始终处于飘摇不定之中。
(2)隐患较多,整改困难,资金投入不到位
一方面,整改火灾隐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在自身没有收入,仅靠上级拨款的文物古建筑单位根本无法实现,只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有充足收入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勉强能够实现;另一方面,即使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也还面临着许多技术性的难题。例如,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砖木或木结构建筑应设自动喷水灭火设备,这在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中存在着许多技术性的困难,一是消防用水与文物古建筑普遍缺乏水源的矛盾; 二是消防供水管网与文物古建筑古、旧的建筑风格存在互不相容的冲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消防供水管网的设置处于两难的境地:按照规范设计,暴露出来的喷淋头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风格,而照顾了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往往又存在喷淋系统不能发挥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状况。
(3)组织不健全,制度不落实,失控漏管严重
文物古建筑特别是没有形成群落、规模的文物古建筑,大多地处荒郊野外,远离城镇、农村。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使用单位, 或者由于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连最起码的保管人员也难以落实到位,基本处于失控漏管状态。文物古建筑作为特殊建筑,严加看管尚难保证其消防安全,失控漏管更无须赘言。武当山玉真宫、临汾尧庙两起古建筑火灾皆因人为纵火引起,派设专人看管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除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外,多数古建筑无组织机构或防火组织不健全,单位领导没有真正成为防火安全责任人, 没有专(兼) 职防火员和消防队(站),使防火和灭火工作没有保证。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少部分单位也制订了管理制度,但不能切实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4)使用性质变更,火灾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加大
一些单位对古建筑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消防安全管理,使其有的用作商店、招待所, 增加建筑物的火灾荷载;有的用作加工生产场所,违章安装使用电器设备,动力线路老化;有的室内违章动火,如火炉、火炕等, 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2.建议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防火安全意识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单位火警不断, 屡屡发生火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其一,领导的防火意识没有到位。有些领导对消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平时极少检查落实,上级消防部门来检查工作时应付了事,结果火险隐患没有及时整改,发生火灾也在所难免。其二,职工群众的防火意识没有到位。至今有些人仍然没有被众多的大火烧醒,不断违章用火、用电、用气,直接危害了消防安全。 其三,管理干部的防火意识没有到位。事务多,任务重,消防工作思路不清,不能很有效地指导本单位的消防工作。鉴于此,我们应加强消防教育,千方百计使全员消防意识到位。各级领导在教育职工的同时,自己更要加强学习,尽快使自己的消防意识到位。其次,拓宽、搞活消防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更多的职工和群众受教育,早日使消防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消防巡查措施
古建筑管理和使用单位应严格古建筑内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古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管道。在重点要害部位,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古建筑内点蜡烛应尽量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烧香、焚纸应在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古建筑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得安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古建筑还应尽可能都安装防雷装置,落实防雷措施。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得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 宜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除此之外,古建筑还应加强24 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 条件允许的可以安装闭路监控设备,发现情况, 及时处置。
(3)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因地制宜地完善自身的义务消防队和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就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①在古建筑范围内应设计、布置消防供水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水井和天然水源或市政水源逐步解决消防给水;在有消防管道的地区,参照有关规定设置室外消火栓,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修建消防水池,设置消防水缸。消防给水可采取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合用的给水系统。城市间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设置室外消火栓。偏远的古建筑还应设置地下消防水池或挖水井,消防水池的最小容量应满足扑救一次火灾,保证不小于2小时的用水量。
②应按国家《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备足够的移动式灭火器。为了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标准配备移动式灭火器。
③设置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在重点古建筑内及收藏、陈列贵重文物的重点部位有条件可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重要的砖木结构或木结构的古建筑内,应安装闭式自动或简易喷水灭火系统,容易蔓延火灾的场所应安装水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装设电话或配备移动电话以备报警时专用,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还要尽量开辟环形消防通道。
④建筑构件可燃性的处理。对已建的柱、梁、枋、檀、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 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有些木柱、楼板、楼梯等构件在尊重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可制作相应的防火保护层,以提高耐火等级。对扩建、改建、维修的建筑,尽量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非使用不可的木材应浸泡在磷酸铵、硼酸、氯化镁等阻燃溶剂里进行阻燃处理。
(4)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技术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具体实用的消防安全措施和方法,是做好防火工作的重要手段。技术防范措施,即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技术完善消防设施,确保消防安全。还以尧庙博物馆为例:该单位通过多方论证,在坚持需要和可能相结合,有效性和经济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在重建过程中,博物馆将消防安全纳入了整体规划,在广运殿中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有人形容,防火报警系统是“忠诚的卫士”、“不眠的哨兵”。广运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安装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在日夜不停地巡检着该建筑内的上上下下、边边角角,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防范的突出作用。
(5)发动社会力量,密切协调配合
古建筑的保护应由政府牵头,消防、文物、文化、宗教、旅游、城建等职能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把防火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并落实到人,以便积极有效做好防火工作,才能有利于确保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古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结晶, 要求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通过努力,着力构筑古建筑消防管理新机制,让古老神奇的神州古建筑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海辰,刘凤飞.古建筑防火安全对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4).
[2]宋泽春.古建筑消防特性及防火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1).
[3]何云锋.浅谈古建筑的防火特点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6(15).
【关键词】文庙;古建筑群;白蚁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R97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白蚁是人类世界性的重大经济害虫,危害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电讯设备、园林树木以及江河堤岸,水库堤坝等等,全国每年因蚁害造成的财产损失约15至20亿元。霍邱县地上文物遗存匮乏,古建筑更少,其中仅有的几处木结构古建筑普遍遭受白蚁危害,做好文物古建筑的白蚁防治已是保障文物古建筑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文物古建筑的蚁害治理工作,全面了解文物古建筑白蚁危害状况,科学制定蚁害治理方案,开展对文物古建筑白蚁危害状况的全面调查和防治探讨,已显得十分必要。霍邱文庙古建筑群位于城关镇文化街,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皖西地区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二千二百多平方米。多年以来,文庙内每年的4至6月份发现有大量的白蚁有翅繁殖蚁分飞,经检查发现白蚁的危害程度较重。
1.白蚁危害状况的全面勘查
1.1蚁害勘查
对霍邱文庙遭受白蚁危害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文庙东、西庑生活用房有白蚁活动痕迹,房屋内有多个木柱及地梁遭受白蚁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现场调查到有翅繁殖蚁、工蚁和兵蚁。从有翅繁殖蚁大量分飞来看,文物古建筑已遭受蚁害多年,白蚁种群庞大,且成虫传播危害性极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否侧向周围扩散蔓延、危害周边房屋安全。
1.2危害蚁种
对采集到的有翅繁殖蚁及兵蚁进行鉴定,确定危害种类为褐缘散白蚁和黑胸散白蚁,属鼻白蚁科散白蚁属。
1.3危害状况
调查发现,散白蚁危害主要在东、西庑及最后一幢尊经阁房屋的木柱、木梁、门窗等木构件上,其中墙木柱、木门窗上还筑有很多分飞孔,危害较集中且严重。
2.防治方法
2.1防治技术要求
霍邱文庙属砖木结构类型的古建筑,房屋内部多为实木构件,为白蚁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广泛的食物来源。文庙古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是宝贵的文物资源,不容有任何破坏和损失。因此,防治工作要以“保护文物古建筑”为宗旨。鉴于白蚁活动具有危害性大、危害范围广、扩散性强、活动隐蔽等特点,技术上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及时、快速、有效,尽最大努力第一时间做到阻止白蚁对古建筑的进一步侵蚀;另一方面防治施工必须对古建筑本身无任何破坏或将破坏性减小到最低程度。此外,文庙内不断有游客还有住户,加上内部办公人员,是一个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因此防治工作在技术上必须做到对环境无污染。
通过综合分析,霍邱文庙古建筑白蚁防治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灭治效果及时、能有效控制;
②防治效果持久,能长期监测;
③施工操作破坏性最小,对古建筑无损害;
④确保对环境无污染,不影响文庙的日常活动。
2.2防治方法
传统防治文物古建筑白蚁的方法是:(1)冬天挖巢灭蚁(只限于台湾乳白蚁,对散白蚁无效),(2)木构件钻孔灌化学药剂灭治白蚁(破坏木构件并污染环境),(3)埋设引诱木块引诱白蚁,用化学药剂处理(有污染并轻度损坏绿化)。而白蚁防治“饵剂系统”技术避免了上述三种传统防治方法的缺陷,达到了以上四项技术要求,是适宜于霍邱文庙古建筑白蚁危害治理的最佳方法。
“饵剂系统”的治理对策和防治策略:从房屋建筑发生白蚁危害的根源上采取防治措施,为城区公共环境采取诱杀的方法使用环保低毒的诱杀药剂,将发生危害的白蚁给予消灭并控制环境中的蚁害,使环境中几乎不发生蚁害,避免房屋建筑遭受白蚁危害,达到既持久有效的预防白蚁,又不污染环境的治理目的。
“饵剂系统”防治白蚁,实行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防治策略,核心技术所采取的诱杀方法,不仅有有效的诱杀药剂,而且将诱杀方法进一步广泛实施进行监控检测,通过埋设诱杀的器具,引诱白蚁,探测白蚁,检测蚁情,并通过定期检测的方法在检测中发现白蚁,使用诱杀饵剂消灭蚁群,未见蚁情则继续监测。预防白蚁危害采取持续管理,有则灭之,无则防之,防治相结合,达到持久控制蚁害的一个完整的白蚁防治体系。
2.3防治范围与施工操作
白蚁危害防治范围为整个文庙古建筑,其中以东、西庑生活用房作为治理的重点范围,在该范围内适当增加盒装饵料装置安装的密度。盒装饵料装置以10盒为1组,组间距为2米进行安装。安装完毕,对饵料盒进行编号,并现场做好档案记录,绘制安装平面图。以后每隔1个月,对每个饵料盒进行检查,打开后发现饵料被白蚁取食完的,要迅速回补新饵料,并详细的记录档案。
3.防治效果
在霍邱文庙古建筑安装白蚁饵料系统――“心居康”地上型盒装饵料装置30天后,对安装的装置进行检查,发现15套装置有白蚁取食痕迹,对其中8套取食完的装置及时进行了补给饵料。60天后,再对所有装置进行检查,仅有6套有白蚁少量取食。90天后,进行列行检查,无明显新增白蚁取食痕迹。在以后的持续1年多的跟踪观察,检测到文庙古建筑木构件再无任何白蚁活动明显痕迹,白蚁“饵料系统”防治效果显著。
4.小结与探讨
霍邱文庙古建筑群遭受白蚁危害经过“饵料系统”技术的综合治理,现已得到了控制,安装的地上型盒装饵料装置还能对古建筑内新入侵的白蚁群体进行长久监控。可见,白蚁“饵料系统”技术是十分适合文物古建筑白蚁预防的一种最新型的白蚁防治技术,其优点是生态环保,无损害文物古建筑原貌,把白蚁引诱到饵料装置,通过取食让白蚁把药粉带回巢内,传播药剂使整个群体中毒杀灭。
霍邱文庙古建筑群白蚁危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有翅繁殖蚁从空中分飞入侵,修缮中人为夹带有白蚁侵蚀的木料,从邻近的房屋地下扩散进入。防治白蚁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文保部门应将白蚁防治列入到日常工作中,力求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将蚁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所采用的木材的检查,最好能用药物进行处理,以防白蚁和蛀虫夹带传播。
5.结束语
只有发挥“饵料系统”的长期监测功能,做好全面检查和维护工作,才能掌握和控制整个古建筑内的蚁情发展趋势,从而确保文物古建筑遗产免遭损害,以发挥它应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白蚁防治中心.中国白蚁防治专业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2]刘智源,江涌,苏祥云,中国白蚁生物及防治[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黄复生,李桂祥等.《中国白蚁分类及生物学》.天则出版社,1998.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著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
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2)建筑群体的衰败
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存在质量不一,布局缺乏规划,并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对保持建筑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同时,现状村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个村落的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从而影响古村的整体保护延续。
(3)人居环境条件差
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落的人居环境条件差,这也是部分居民极力想建设全新但是毫无特色且不协调的新居住建筑的原因之一。
3.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建议
3.1整体保护措施
(1)自然环境
对周边现有山体、山林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山林地、河流和鱼塘水体,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定期维护以保持水体洁净。
(2)传统格局
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基础上,以晚清建筑为中心,重点以贯穿全村的两大巷道为主要骨架,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重建已消失的村落入口,并充分利用炮楼对村内的分区性作用,进行整体格局的修复与改造。
3.2建筑风貌
在总体保护方面,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要在建筑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方面延续历史风貌,对于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加以整治,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围墙、门楼等进行修复,但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3历史建筑
根据档案显示与实地调查核实,龙道村现有须重点保护的古民居50处,炮楼5处,门楼7处,书院1处,祖庙1处,其中包含了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大多分布于龙道村古民居的东南侧和西北侧,部分夹杂在一些风貌协调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中,数量不多。具体保护建议如下:
(1)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部分古民居、龙门庙、门楼等),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修缮,改善设施,修复过程中应多采集当地老者的记忆并进行历史还原性修复。
(2)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做到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3)对现有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结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应尽可能做还原修缮,做到安全与原真性共存。
(4)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应做到先实地考察,做好当地村民的社会访谈,并根据得到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建筑的最初原貌。
3.4其他建筑
(1)相关单位须做好对龙道村的相应规划,对古村落中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建筑等)应进行改造或拆除整治。
(2)据档案与实地调查显示,龙道村现保留古樟树4处,古井2处,地坪1处,拱门1处。这些地方也要做相应的保护改造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建立相应的管养责任制度,使得整个村域的生态环境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得以越来越好。
4.结语
一、前言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其中以葫芦岛兴城为首的文化旅游胜地不胜枚举。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商机,同时也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带来威胁。旅游资源被开发的同时需要被保护,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辽宁葫芦岛兴城地区,古城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比较突出,为此,本文就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中,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化遗产旅游保护的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旅游在我国发展火热,在旅游业中作用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经济带来契机。文化遗产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经济形势,现代人不能在文化遗产建筑中有所延伸,但是却能对其进行保护。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灿烂的文化,是地区的瑰宝。人们在对其进行观赏中,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强大的历史氛围,为实现文化传承的固态形式。文化遗产经历了上千年的环境冲击,遗留下来,更需要现代人对其的保护。例如,在兴城古城中,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实行古建筑防火等措施。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展现,因此说在文化遗产旅游中,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三、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视觉环境遭到破坏
文化遗产旅游业中,能够吸引来众多的游客,对古建筑进行观赏。目前,我国旅游业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却带来一定的环境危机。在葫芦岛兴城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兴城古城、长城等旅游胜地。从旅游环境调查中不难发现,古城中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可见游客遗留下的垃圾。古城周围的街道以及居民建筑环境与古城氛围相吻合,但是近几年,在很多丛林中,建立起现代化的建筑,与古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其视觉环境[2]。
(二)古建筑拆毁现象严重
兴城市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比较重要的城市,但是随着科技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古建筑被拆毁,部分古建筑部分房屋倒塌。政府部门对这些古建筑并没有重新修建,对其文化传承作用不够重视。而在古城的古战场遗址也面临着被拆毁的威胁。
四、促进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策略
(一)古城内、外部景点开发
兴城古城具有比较完整的古城故居以及城墙形态,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地处交通要道,是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要想促进古城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首先需要对其景点进行合理开发,在保护其文化风貌基础上,进行内部景点开发。内部景点开发主要有文庙、城隍庙、钟鼓楼、明代一条街、将军府等;而对于古城的周边景点的开发,需要在保持其员工居住民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环境上,需要与古城建筑风格相适应,维持文化遗产自然风貌。其周围的景点开发主要有觉华岛、首山、温泉等,其中觉华岛旅游资源程度比较发达[3]。
(二)古城防火保护
对于古城资源的开发,能够为辽宁葫芦岛兴城地区的经济带来发展,对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固然重要,但是要想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例如,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古城防火上。由于古建筑的材料多为木材,木材含水量较少,防火性能较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防火保护,古建筑防火的效果比较显著的就是喷射式灭火器的应用,该种灭火器安置于古建筑外,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通过喷射出水膜对其建筑物进行保护。与其原理类似的是灭火射水枪,能够喷射出强力的水柱和泡沫,进而达到较好的灭火效果。此外,在游客中对古建筑防火意识进行大力宣传,在古建筑观赏中严禁烟火,以防不测,对违者重罚,达到约束游客行为的作用[4]。
(三)延伸性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在兴城古城周边,文物古迹众多,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开发需要在其原有建筑基础上,利用其区位上的优势,结合周边景点特点,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对周围景点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实现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建立从景区一到景区二的一站式旅欧路线,避免旅游重心偏移,资源浪费。对于兴城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以兴城古城为出发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例如创设古城-首山-觉华岛文化遗产旅游路线,打畅游古城、舒心观山以及极限游岛的旅游产品路线。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古城为起始点,带动周边文化遗产旅游观光行业发展,切实做到一点带面的旅游开发。延伸性的旅游资源利用,一方面能够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另一方面,科学化的文化遗产旅游行业发展能够带动经济链状发展。
五、结论
“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这一副追悼会上的对联,概括了罗老繁忙而充实的一生。
罗哲文,1924年出生在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等,参与过国旗和国徽的设计投稿竞选,一生从事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1952年,28岁的罗哲文担负起了修复长城的重任。他每天骑着毛驴考察,迈着步子丈量,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修复时他和工人一起拣青砖,挖砖块,用原有的材料保持长城的面貌。实地勘察,亲手画图,修旧如旧,向工匠学习。作为梁思成的亲传弟子,他说:“梁先生那种‘勤勤恳恳做点事情’的精神也成为我一生的做人标准。”长城修复后,他又亲手把长城送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0年来老人对长城的关注始终没有中断过,他也因此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直到2003年,他还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参加了汉长城遗址的考察团,并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不仅长城,全国100多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洛阳、西安、大运河、蜀道,仅苏州大运河他就考察过近百次。从长城保护到大运河申遗,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罗哲文奔走疾呼、日夜操劳,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却是打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幌子下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面临着被摧毁的命运,罗哲文说“每看到一处有价值的古建被拆都很心痛”,为此他变得越来越忙碌。退休前,他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退休后,他依然头衔不减,担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多个学会的名誉会长。全国文物被毁、重建的求救电话此起彼伏,他几乎来者不拒。罗哲文形容自己的电话就像119热线,本该安度晚年的他只能扮演救火队员。画家方砚记得老人总说:人对待文物,应该像对待自己家中的好东西一样,千万破坏不得。即使不幸损坏了,修复时也要“修旧如旧”。但并非所有人都认真履行老人的建议。“一半尊重他的意见,另一半只是听听,该怎么修还怎么修。”弟子齐欣说,“会议过后,常发现结果不是他当时提的意见”。但他还是要去开会,要去说。他担心“不去的话更胡修”。就在住院之前,他还曾经一天赶了3个场子。
就这样,罗老像个围绕着古建筑奋力旋转的陀螺一样,怎么也停不下来。为了省出更多时间工作,他的衣服从来一身中山装,吃饭就喜欢一把花生米,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忙碌得很。”好友舒乙如此回忆他。身边的人则喜欢用“不服老”形容他。每次外出,学生一搀,他就跑。他不爱去医院,认为看病是耽误工作,也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外界。是的,这位目睹古建筑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老人,尽管心里痛苦,却从来都对别人说“还有希望”。提到文物保护,他说亡羊补牢永远不晚。乐观如斯,甚至有一天,他高兴地告诉学生自己家被盗了,学生不解他的反应,他才解释,至少被自己视若珍宝的相机没丢,文保材料没丢。
但就是这样一位和善乐观的老人,却很少有人想到,他的心底有着怎样沉重的忧虑。晚年时,他最常回忆的一段往事是他与梁思成一同拯救北京城墙。
“拆城墙就像扒我的皮,抽我的血。”城墙最终被拆,梁思成失声痛哭。时隔数十年,罗哲文还常向旁人回忆起这些。
“我们现在留下来的东西太少了,再不保护就没机会,没时间了。”罗哲文说。
去年10月,罗哲文再一次带病赴安徽泾县,为当地的徽派民居村落设计保护方案。察看完当地村落之后,罗哲文一头扎进附近公园的洗手间,再也不能自己走出来。
这是这位老人最后一趟出远门。
热议锐评
从梁思成到罗哲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不功利。这不但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精神,更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成员,罗老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学习他对事业的热爱与全心全意的付出;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学习他生活简朴和勤恳做事的原则;学习他用平常的心做伟大的事……这些无不是我们当代日益浮躁的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精神和品质。学习之外,更要反思。古人说,见贤思齐,对中学生尤为如此。愿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拥有一颗静影沉璧的心灵,细细地观照前人言行,鞭策自己前进。(高明燕)
话题拓展
【摘 要】古镇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古镇人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古镇开发热潮的推进,规划不足、环境污染、产品同构等问题被显露出来。本文关注榆中县青城古镇的旅游开发,讨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给予古镇旅游开发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开发;发展
榆中县青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有丰富的古建筑、古民居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古镇以其清幽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随着古镇旅游的升温,古镇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古镇旅游的特色氛围,推动古镇旅游进一步发展,是目前各个古镇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青城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规模小,力度不足
古镇内古建筑保存良好,文化气息浓厚,城隍庙、民俗博物馆等都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古镇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水泥、沥青铺成的道路,充斥着现代化气息的砖房,使一部分传统建筑被掩盖,无法开发出来。这不仅使资源被浪费,更大大降低了古镇的旅游价值。除了建筑以外,当地的旅游产品也开发的不彻底。剪纸艺术和刺绣是古镇的传统技艺,但目前古镇中的剪纸和刺绣产品顾客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这要求古镇人民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元素,做出创意、新意。此外,青城古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虽然现在抽水烟的人比较少,但将水烟打造为一项当地独有的旅游商品依然是可行的。
2.知名度不高
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但知名度却不高,这与古镇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青城古镇为黄河岸边的小镇,交通不是特别发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便。知名度还与信息的传播有关,古镇宣传力度不够,当地旅游资源信息无法传播出去,知道的人自然也就少。扩大宣传力度是打开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做好古镇保护与规划,提高旅游价值才是提升知名度的基础,如果只有宣传做的好,实际情况却并不相符,不仅无法打开知名度,还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使古镇口碑下降。
3.缺乏长期规划,整体布局散乱
古镇旅游大多注重开发而忽略规划,导致整体布局散乱,缺乏美感。青城古镇是典型的街巷结构,交错的小街巷两旁分布着商铺和古老建筑。传统小作坊、特色餐饮以及各类旅游纪念品店铺随意的分布在街巷中,没有整体规划,这样不仅导致古镇的整体风貌不佳,一些特色店铺也被埋没,失去应有的价值。古镇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一步步规划,达到最佳效果,而不能追求速成。只有做好长期规划,优化古镇布局,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4.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足
古镇内的建筑物虽然保存完整,但做多建筑物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已经出现风化、虫蛀等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古镇都存在着建筑物破败的问题,这与当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有关,不及时修缮或修缮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文物的破坏。仿古建筑也是古镇中普遍存在的事物,甚至有些地区不惜以破坏古建筑为代价修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虽然有古建筑的外形,但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等都具有浓重的现代气息,在古建筑群中会显得突兀,会破坏古镇的整体格局。因此,要及时修缮文物古迹,尽可能保护古镇建筑的原汁原味。
5.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古镇旅游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们到古镇旅游,这为古镇经济良好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对古镇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游客与卫生设备之间数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古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当游客遍布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许多地方却缺乏垃圾桶等设备,这就导致了游客乱扔垃圾的现象,给古镇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解决青城古镇旅游开发问题的有效措施
1.保护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多元性
青城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要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维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不要使用现代技术破坏它的独特性。尽可能的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不要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传统技艺更是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并存,既要保持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格,又要与时俱进,让古镇焕发新风采。古镇的旅游的重点就在于古镇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只有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展示出来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古镇旅游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2.加强管理建设,重视古镇的整体规划
古镇的旅游开发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方案,且规划要有重点、有步骤,才能实现古镇的良好发展。古镇的布局散,商铺分布杂,都是由于缺乏清晰的规划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政府和群众两方面进行,政府可以对古镇的布局进行强制性的规划,并整顿古镇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群众参与也是建设好古镇的重要内容,只有群众遵守古镇管理的内容,自觉维护古镇经济秩序,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古镇内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对出现的风化、虫蛀等问题及时修缮。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承载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要注重保护工作,不要让其因为人为的过失而消亡。古镇文化资源保护不只包括外在的文物保护,还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当地特有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的维护。
4.加强宣传工作
宣传是提升古镇知名度,推进古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古镇要重视宣传工作的开展,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是一种比较好的宣传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等优点。但古镇的宣传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此,做好古镇的开发管理工作,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才是宣传的最有效途径。
5.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文物,还有其优美的环境和宁静的氛围,但由于管理的不足这些优点正逐渐被打破。因此,加强古镇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防止游客乱扔垃圾,应该在古镇中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古镇排水系统不完善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还要修筑完善的排水系统。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美的享受,要从多方面进行环境保护。
三、结语
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在古镇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整体规划,带给游客丰富的文化感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物 保护 发展 途径
历史文物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是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规,文物保护环境日益好转。不过,整体来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探索全新的文物保护途径,也成为文物部门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旅游业的基础,教育载体
文物指由人类创造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物质遗存。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古人创造出了许多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文物不仅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工艺,联想文物制作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探讨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意识、民族性格。保护和利用历史文物,我们可以教育子孙后代,让他们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和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青年群体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培养加油助力。
(二)为文化和科技创新提供实物例证
文物是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沉淀,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在文字出现前,文物就是历史的“笔记”。在文字产生后,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可以用文字记载下来,但是如果没有文物,人们始终无法了解其历史特征。如在古代建筑工艺研究方面,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建筑实物例证,我们始终无法全面了解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精髓。因此,可以说,历史文物可以为文化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料。事实也正是如此,正是有了文物、资料的存在,我国许多古代科技和艺术成果才得以传承,至今仍旧被广泛利用。
(三)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中外文化交流
我国历史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有的财富。历史文物作为民族发展历史的真实见证,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许多历史文物都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它们可以为中华民族认识本民族、了解其他民族提供了物质参考,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文物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同样可以供其他民族借鉴和认知,以文物为纽带,我们可以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事,单凭文化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近年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发动群众上做出了许多努力,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来看,许多民众和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许多地方在城市建设中都存在重开发、轻文物保护的思想。许多干部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没有关联,一旦有机会,他们也会占有、偷盗文物。为了金钱,一些人更是利益熏心,四处挖宝,文物保护环境日趋严峻。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物,存在时间久远,历经多次战争和认为破坏,损坏严重。以个别文物古建筑为例,许多古建筑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亟待保护和修缮。但是,文物部门人手不足、文物保护经费不够,给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如在经费缺少保障的情况下,文物管理部门建制低,缺少高素质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专家提出的意见也常常引不起重视。在文物保护和修缮上,因为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和人手短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和抢救工作开展困难,许多古建筑都得不到及时修缮。
(三)建设性破坏现象令人心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原未开发的文物也面临着开发热潮的冲击。许多城市在基础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经常是置文物保护于不顾,盲目规划开发区,肆意拆迁古建筑;一些建筑施工人员和施工单位在挖出文物后,还会想方设法将文物占为己有;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政绩,根本不会将为文物保护放在心上,也会对个别人、个别单位以“开发”名义做出的文物破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多古建筑如萝岗古墓、西安兴教寺等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一些文物还因为保护不力而损坏、丢失。
(四)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各文物部门的文物展示技术和保护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文物保护水平还比较低,在文物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防虫技术中,高新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在修复过程中,因为技术不足而损害文物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再则,文物保护是个精细活,它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非专业人员难以胜任。但是,许多文物保护部门都缺少高级综合性人才,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此外,许多文物单位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消防、活动上还存在许多管理漏洞。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有法可依,是文物保护执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政府要结合文物保护需求,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对《文物保护法》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如扩大文物保护内容的范围,健全文物执法体系,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使其与新法制实现有机对接的同时,加快与国际公约接轨的步伐;其次,政府还要对法律实施进行监督,规定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保护监管职责和权限,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并将文物违法事件报告制、文物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实处,要求各个部门加强配合,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二)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是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为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执法机构建设的紧迫性,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不断充实地方文物执法力量,并为执法人员配置完善的执法装备,开展执法人员培训,要求执法人员的依法办事,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切实做好辖区内文物行政执法工作。
(三)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许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在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认真咨询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科学进行规划,使开发区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主管单位则要慎重启动拆除重建方案,能不拆迁的古建筑就不拆迁,需要加固维修的就及时维修,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并加强对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的监管,杜绝破坏式开发,以减少对古文物、古建筑的破坏。
(四)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文物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和特征,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传统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时,文物保护部门要深入了解现代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优势,将先进技术、数字化保护系统运用到文物保护中来。如在古建筑复原上,我们既要肯定传统技术的可取性,也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摸清文物情况,开展修复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不会对古建筑造成损伤。
(五)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的关键。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做支撑,也离不开专业队伍的努力。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各文化单位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由其专门负责文物保护法宣传和政策执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文物保护、发掘工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则要秉承因地制宜、勤俭办事的原则,创新文物保护机制,强化文物保护措施,在文物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基础工作上多花力气。此外,文物保护部门还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文物真迹维修;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选拔引进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建立一支吃苦耐劳、精诚协作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
(六)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违法事件屡禁不止,与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低下有直接关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文化主管单位和文物保护部门首先要加大文物保护法宣传,完善文物保护宣传机制,将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其次,建立文物保护公共平台,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推送文物保护信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如在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部门可携手博物馆、档案部门、传媒单位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