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

时间:2023-06-07 09: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的利与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教育的利与弊

第1篇

P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多媒体技术进入到课堂中,这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也发挥出了较为关键性的作用,要想创设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突破难点就需要变教学抽象性为形象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倾向于生活化。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出教学的优势,让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以下笔者就对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利弊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分析

(一)为使用数字技术而使用,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当前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新颖,在教学中有动感的表现,有更加美化的图片还有更多更为强烈的色彩和动画,这样的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寥寥无几,也基本是在形式上对学生有吸引的作用,事实上给学生造成了诸多的干扰和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花哨的多媒体上,忽视了内部的教学内容,这种华而不实的课件,会让学生的精力耗尽,影响最后的学习效果。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置

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当中处于主体性位置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间产生影响,因而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在数学课堂上过多地使用数字资源就会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率,但教师缺失的是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发挥出传统教育的优势作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少,这样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性沟通。

二、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分析

(一)使用数学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用图片、视频、模型的方式展示数学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在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和学习到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相似数”的过程中,很多课本上的内容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教师要想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就需要在网上搜集一些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资料,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谁了解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我国的长江东大桥有多长?今年我校的总人数是多少?这些数字信息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鲜活的信息让学生了解相似数的概念。

(二)使用数字化资源去突破学习的难点,对课堂形式进行优化

多媒体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声音和颜色等等都能够叠加使用,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感官,以此解决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听懂晦涩难懂的内容,还能有突破性地了解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平均数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通过演示和移动之后,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有缺漏的地方就需要进行补缺,突破重点和难点。

另外,数字化的资源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性的作用,让教师开拓出更多的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性发挥,积极探索数学学习中的奥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数字化资源运用下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资源需要区分对待,看到数字资源的两面性,发挥优势和长处,避免短处和缺漏,让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数字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2篇

一、教师组数据统计分析

1.数字化教学方式带给我们哪些转变?2.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情况?(见图4)3.数字化教学方式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见图5)4.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出发点是什么?(见图6)5.数字化聚合教学方式带给你的思考是什么?(见图7)教师认识层面分析:调查显示,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59%的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学的新变化是“教”与“学”关系的新变化,59%的老师认为是有助于加强幼儿园学习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其中认为这种新变化是知识的快速更新占56%。89%的老师认为教学的“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化转换的教学信息进行教学;86%的老师认为教学最大转变为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幼儿为中心”的转变,67%的教师认为是“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的转变,只有5%的教师不太了解。70%的老师认为数字化教学对幼儿是非常有益的,数字化教学会影响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其中学习兴趣占89%,学习态度占43%,发展水平占59%,其他占16%。97%的老师认为数字化教学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78%的老师认为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43%的老师认为是拓展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实施好教学方案;只有13%的老师认为是为了在幼儿园比赛中获奖。教师实践层面分析:59%的老师将网络、视频等多媒体融入教学活动,感觉非常有趣;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大多数活动上都会使用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81%的老师认为大多数教学形式实践太少,动手能力差;97%的老师希望多运用多媒体,加入视频、音频、图片案例、网络等元素,丰富知识面;37%的老师认为在使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可参考;57%的老师认为当前要提高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迫切需要的是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68%的老师强烈希望活动室是一个集互联网、图书阅览、师幼活动的多功能教室,师幼可以随时实验,也可以随时上网、也可以随时阅览图书。

二、理性思考

(一)立足教学实际是前提

数字化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普及,权衡其利与弊关系,需要从儿童发展角度出发,是否切实为教育服务,是否指向人的发展,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泛滥,会使幼儿丧失许多充分感知,体验过程的机会,包括一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宝贵机会。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要以活动设计为依据,依据它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需要而定。信息技术手段的演示虽然形象易懂,但是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经验要比仅仅通过屏幕看到的结果印象深刻的多。因此需把握好尺度,依据幼儿园领域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使用数字化手段。

(二)立足幼儿发展是根本

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它可以将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抽象的现象和事物,清晰、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强化了多感官的积极参与,缩短了认识事物的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活动状态。教师要及时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如: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忽视对幼儿的分析,脱离了具体教育对象的活动需求而运用的数字化资源(如:PPT课件),制作的再精美,采用的技术再高超,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教师成长是关键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由于教师在信息素养和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也就存在着运用数字化资源的偏差问题,影响时效性。教师需加强学习,了解一些相关资源和信息的网页、网站,能掌握资源的搜索、下载和上传等基本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因此,还是要通过分批、分层培训,课堂教学观摩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再聚焦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效,进一步缩小应用方面的能力差异,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应用能力。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教学过程后,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调整。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快捷便利、功能强大的作用,它合理、有效的运用于教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虽然能为教学活动注入生机,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使用。它的运用不在多,而在于增效,要认识到它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服务的辅助手段。

作者:王芳 单位:淮安市教研室

第3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面授教育;在线教育;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DOIDOI:10.11907/rjdk.16148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95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黎婉倩(1992-),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刘赛娜(1992-)女,江西吉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董玉伟(1990-),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方媛(1989-),女,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

0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依靠教师知识讲解,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这种教学过程一般具有良好的结构,结构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轻松维持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此种环境下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此种环境下,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内化知识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个性化的辅助。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借助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由学习者主导,具有一定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但是,这种学习很难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容易使学习者半途而废,且情感交流不充分,不利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塑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在对传统教学和在线教育的利与弊进行反思后所提出来的。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1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面授教学,二是在线学习。这两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面授教学可以是在教室里进行的一次讲座,也可以是在现场进行的观摩和实地讲解,面授教学要突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更加适合重难点问题讲解、学生作品展示互评,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内化吸收。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关系在于,在线学习受面授教学主导,在线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长了教学时间,对面授教学起到支持辅助作用。虽然在线学习不受时间限制,但是学生与教师的隔离使得部分学习者难以控制学习进程,教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习的进行,故教师一般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分享一些有用资源,包括重难点知识、拓展知识等,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并且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相关消息与通知,帮助学习者为下次深度学习做好准备。如果面授课堂空间较小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讨论、作品展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行。

2实施混合学习的挑战

在实施混合学习时,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都会对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1教师教学掌控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延长了教师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计划,但这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规划好面授教学,还要引导学习者进行在线教学,在保留自身课堂主导性地位的同时,发挥学习者主体性地位的优势。例如,教师需要对学生者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在课堂上讲授大部分学习者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但是在“求同”的同时也要“存异”,教师需要对不同学习者进行不同的学习辅导,帮助学习者认清自身学习状况,引导学习者查漏补缺。混合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参与度高低、效果好坏与教师的学习活动策划能力和控制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2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支持下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并评估自身学习状况。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一些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混合学习模式中,网络自主在线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者不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可以说,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是混合学习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网络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一个强大的外界支持,但同时也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只有这样,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3学习者网络协作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群学习小组,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构建有意义的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面授教学中,教师能够直接控制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过程,给予有效指导,防止学习者的讨论偏离主题或者有效避免不利于团队协作的言论。网络协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 WBCL)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协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2]。混合学习模式中,网络协作学习一般发生在在线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互进行监控,适当予以帮助。但是网络协作学习也是由学习者主动发起的,学习者如果不能有效通过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将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交流与人文关怀。并且,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也无法立刻获知,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3混合学习模式实施要点

结合到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点与缺点,本文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实施要点。

3.1充分考虑学习者

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如何培养人,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关注的根本。混合学习模式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混合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在关爱学习者的基础上,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混合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行为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混合学习模式自提出后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有学习者认为混合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3]。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负担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适度结构化,根据学生的时间来制定面授教学持续时间和在线学习持续时间,并且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习者轻松维持学习活动。

3.2明确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混合学习由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组成。但是,如何处理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的。面授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清楚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学习者数量多、知识基础不一、认知风格不一;在线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建构相关知识,减少学习者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差异,提高面授教学效率,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线学习的难掌控性。混合学习实施中并没有固定安排是先面授教学还是先在线学习,此安排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就如Osguthorpe&Graham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使用混合学习的目的是找出介于在线学习中取得知识和面对面人类互动中而取得知识的平衡点[4]。

3.3发挥技术在学习中的支持作用

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收知识,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目前,如何将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同,对技术媒体的适应度也不同,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毕竟技术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工具。教师应该利用技术实现情感陶冶和启发诱导、知识构建与人生体悟,还原人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而不是让学习过程变得过分程序化与机械化[5]。

3.4强调面授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多种为互联网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是面授教育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忽视。面授教育可以完成从教师传递知识到学习者接受知识并且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情感效应是互联网远远不能及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8):4447.

[3]王竹立.如何看待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负担增加[J].现代教育技术,2009(5):2529.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 声乐教学 乐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2-01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就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将信息传播和展现出来,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约束和限制,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多媒体可以将枯燥的文字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轻松自由的畅游于声乐的海洋中。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了激发,扩大了音乐视野,对声乐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使声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

集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多种信息的集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多媒体为媒介感受更多外部刺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保持的时间更加长久。

2.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

交互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对其进行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媒体教学具有控制性

控制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加工与处理周边设备的数据。因为这一特点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难度。

二 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探索,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学习中。声乐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生应该首先产生对声乐的热爱,然后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具体的学习中,这样他们会发现原来学习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教学效率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到这样的术语,如口腔共鸣等,这些术语往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术语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起来,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

3.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唱中的情感

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情感,也可以说,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教学。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情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如果可以将情感与声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那么他的演唱将会非常动情,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如果学生只是注重用单一的方式去演唱,过于注重演唱的技巧,那么他的演唱将会缺乏情感,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歌声中如果没有了情感,那么观众听到的就是没有灵魂的音乐,同时也就失去了它的欣赏价值。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尚不成熟,所以如果想让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中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了多媒体以后,声乐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其集成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声乐中的情感。

4.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

想象是人的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思维形式,通过对头脑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加工,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东西,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想象。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独有的心理思维方式,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创作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进而创造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声乐艺术也是一样,艺术想象贯穿于整个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在一开始接触音乐作品时就对其表现的情感进行体验与感受,在婉转的声律变化中体会其情感与意蕴,最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将其演唱出来,这一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想象。演唱者的想象力越丰富,他演唱出的作品就越有感染力。

三 结束语

现阶段中国的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进行利用,从而使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将多媒体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声乐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数字技术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亦林、李霞.浅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利与弊[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教学 方法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一贯是“师传生受”“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节课完全由教师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化合物的知识、化学计算,实验技能及思想品德,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下面本人就在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归纳如下。

一、针对基本概念、原理,善用“化学口诀”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原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应用,而传统的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化学口诀”帮助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枯燥知识进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例如,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对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及体积比总是混淆,于是我就用总结的化学口诀“正一氧,负二氢”帮助他们记忆,避免了知识的混淆。还有在进行化合价教学时,对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感觉不好记,比较吃力,这时我将这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重新分类,总结成化学口诀“钾钠氢银+1价,钙锌钡镁+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为-2价。铜显+2铝+3,铁有+2和+3,硫有-2,+4,6。化合价须记清,金正非负单质0”。这样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规律性强,便于记忆。初中阶段类似这些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我们都可以试着总结成化学口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减少记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化学教学中多采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过程为了分散重点和难点,只能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散进行传授,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连贯的,因此我们必须适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有连贯性。例如,在初中化学涉及了几个数字的教学,非常分散、零碎,使学生也经常混淆,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就把几个数字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练习记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③化学式前的数字;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⑤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⑥离子符号前的数;⑦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电子层上的数字,使学生从各数字的意义入手辨别掌握,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三、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学习多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对化学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对于演示实验不但要成功地完成,而且要重视实验的设计,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研究实验的过程。如在演示CO还原CuO的实验时,组装好实验装置后不要急于实验而是让学生由CO的性质入手分析并讨论是先通CO还是先加热,思考实验中澄清石灰水以及最后点燃的酒精灯分别是什么作用,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生成物,同时还要分析实验后为什么熄灭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加深学生对重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式。实验中用到的一些基本药品,生活中我们基本都能找到,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还要重视这些家庭小实验,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重视情感培养

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为了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展示一些水污染的图片,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然后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如不随意浪费粮食,不单是为了节约粮食,也是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还有在我们介绍有机合成材料时,对于塑料的使用,我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辩证地认识塑料的利与弊;让学生开展研究环境保护的课题,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教学中重视习题,精讲精练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目的,帮助他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同时,微博等网络应用继续呈现火热态势,这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一个社会大环境。

(一)自由与

自由、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互联网自由、开放、虚拟的环境,既让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调查中,对于“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的提问,学生们回答的排序是自由(47.2%)、免费(20.3%)、平等(18.5%)、效率(1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各个高校的调查来看,学生们在网上异常的活跃。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学生们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这表明,大学生们在网上坚持主流价值思想的同时,其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更趋个性化、多元化。尽管网络大部分将能满足高校学子们追求自由与自信的思想情怀,但网络传播中的绝对自由,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中的迷茫。通过对大学生“你对‘网络黑客是21世纪的游侠,值得我们崇拜’这一观点如何评价”的调查,反映出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性、主流社会所提倡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在网上只是大学生众多选择中的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已难保统一;还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评判能力弱化,出现双重道德人格,网上道德水平令人堪忧。

(二)时尚与粗俗混杂

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针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们看来,它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调侃幽默、形象传神、蕴含智慧、极具创意,前卫、时尚、高雅,大都热烈追捧。网络语言让大学生体验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另一个自我。其中,虽不乏标新和创意。但也存在矫情和粗俗。

(三)学习与娱乐失调

信息时代,网络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成为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当今网络已成为一种博学工具,学生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所想所需。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学习平台,也为大学生开通了休闲娱乐的各种通道。网上悠扬悦耳的音乐旋律、丰富生动的影视图像、惟妙惟肖的动漫、魅力无穷的网络小说、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都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令他们流连忘返。网上娱乐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丰富而快捷的网络资源虽然开启了大学生学习新知的大门,但也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不再刻苦钻研,甚至弄虚作假。此外,就网上学习和娱乐相比,上网学习的学生仅占40.2%,在网上娱乐的则占到了59.8%,网上学习和娱乐有点失调。

(四)真情与冷漠相伴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孤独寂寞伴随其成长。他们渴望真情,希望与同龄伙伴的真心交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寻找真情、追求真爱架设了一道桥梁。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交往的范围,又能保护个人隐私,让校园学子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二、网络的利与弊及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一)网络的利与弊

现代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往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上学习,可以使人们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网络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学习新的知识,得到课业辅导,而且可以进行交友聊天,与各地的朋友联络,获得各种信息。当然,网络和大千世界一样,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潮湿的角落,自从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一些网民,就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每天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在网上流连忘返,结果浪费了许多时间,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网络是人们的好朋友,同时也是个无底深渊,所以说我们应该积极向上的对待网络,不应该整天沉溺于网络。

(二)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只不过,有的学生上网时间长,有的上网时间较短。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几项内容:(1)社交需要,主要包括交友和工作两个方面。(2)购物需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潮一族,很多人都喜欢网上购物,也都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和习惯。(3)娱乐需要,大学生上网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学习,大部人还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放松,享受自由的态度去上网的。在他们看来,打游戏或者看电影能让他们暂时摆脱枯燥的功课,忘掉学习的劳累,获得一种心身的解放。(4)学习需要,学习是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信息与网络应用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高校为学生服务的学习信息也呈现出多元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和共享化等态势,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都在被颠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网络教学课程设计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通过系统后台操作管理,方便快捷有效。此外,师生间交流更是多了一个渠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方面依然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实惠,缺乏理想

大学生对更加现实、具体、体现个性的目标选择代替了过去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这样虽然能增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减轻心理压力,但更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其生活缺乏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贪图享乐,怯于奉献

调查了解,近年来,金钱在有些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这些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根据我们的了解,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风气导致的。

(三)强调自我,忽视他人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被教育对象的长处、潜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被教育对象量身定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方法。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走向,采取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们端正上网态度,抵制网络诱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在网络的大环境下迷失自己,丰富自身,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思想政治教育,2004(6).

第7篇

(一)开拓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三)增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距离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四)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接受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

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三)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

(四)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

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摘要]网络已经引起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正确认识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为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问题。

[关健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法制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第8篇

特点一:补写题更具灵活性和思维性。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6题: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有研究指出,②: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第一步,整体感知内容,语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应该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弊端相关,第二个空是说明二氧化碳的好处。第二步,根据衔接和照应的要求,确定内容。第一空根据上文的弊端,可以填一句概括性强的话。第二空根据“然而”应该写一句“好处”的话,第三空根据前后语境内容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6题:

大家都知道,①;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

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匆灿泻粑?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的过程。

第一步,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语段是谈“生命的呼吸”。第二步,分析前后语境。第一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第二空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空说明“人体呼吸”和“土壤呼吸”是相同的。第三步,要结合相关科学常识作答。第一空根据“倘若”、“呼吸”、“生命终结”可分析出“生命不终结,呼吸”的信息;第二空根据“排出”可分析出“吸入氧气”;第三空根据“和人的呼吸一样”,分析“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据此,将分析出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整合成句。答案: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特点二:图文转换题稳中有变,贴近时代特点。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每个徽标都有独有的特征,解读徽标类题,第一步,要分析出此徽标的特征,观察分析徽标构图的元素,从而了解创作意图。第二步,辨别或挖掘出某种隐含的信息,对徽标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判断。第三步,解说画面依照一定顺序组织语言揭示象征意义。从此徽标中不难看出:图形中心由青山、绿水、太阳组成,寓意人类生存的环境;三者的是十个环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圆,围绕着环境,可以看做环境的屏障。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再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7题: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本题图形较为抽象,主要是橄榄枝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力量”分析“齐心合力”和“和平”的寓意。答案:图像与标题的契合;“联合”、“力量”与图像中“鸽子”(和平)、组成鸽子的“旗子”(联合)和鸽子口中的植物橄榄枝。

虽说图文转换题目作为以后语文试卷的常态题目,但图文转换题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图表、漫画、图片等。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独立命题省份的图表题,对学生进行图表与补写题结合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对策一:图表与补写题的结合。

阅读下面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调查显示,学生和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在礼仪教育承担者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同时,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

第一步,仔细观察图表特征,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第二步,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我们复习语用题,可以放开思路,在语用题中多找一些这样的结合点,提高复习质量。答案: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对策二:回归课本,重温经典。

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第9篇

一、图象传播与文本传播的区别

随着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技术大大突破了“书”的时空限制,人们坐在电视前,甚至拿着手机,随时随地便可“看到”想了解的事,其“见识”的广博远非之前“读书”时代所能比。但是,他们的“气”不但没有“华”起来,还越来越“暗”。这是为什么?有人说,那是因为网上的东西太乱,太杂,会对读者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但过去的“书”就不乱吗?低级趣味、荒诞的东西少吗?退一步,如果说网上的东西太乱,那么,电视播的东西经过层层审查,经过有关媒介组织及编导的层层“把关”,但却没有发现“多看电视气自华”的案例和研究报告。相反,大部分家长、教师坚决反对孩子看电视,有的家庭甚至为了防止孩子看电视,把家里的电视信号电缆掐断。研究发现,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与睡觉时的脑电波是一样的,就是说,人看电视时,是“不动脑子”的。由此延伸到网络,时下流行词叫“浅阅读”,是说人在浏览网络时的状态,这个“浅”是什么意思?显然也是说“不动脑子”深究。这,应该才是看电视、看手机不但不能使人的“气自华”反而使人“气自暗”的原因。那么,人为什么在看电视、看手机时,就“不动脑子”了呢?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看,这是因为电视、网络与图书、报刊等传播方式不同决定的。图书、报刊传播依靠的“符号”是文字,是“书面语言”;电视、网络传播依靠的“符号”大量的是“画面”,即便是文字,也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即“易懂”——不用动脑子就懂。文字符号传播与画面符号传播,由于“符号”不同,受众的大脑对传播的“符号”信息的处理模式是不同的。文字符号传播时,人的大脑处理模式:文字——思维——通过已与作者建立的文字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还原物像(事物的演变过程及画面)——做出判断作用于情感。而图像画面符号传播时,大脑处理模式:真实的图像(物像)——做出判断作用于情感。

二、文字传播与画面传播对受传者影响不同

那么,这两种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或者说对受传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字传播是一个学习提高和再创作的过程。

1.通过思维把文字符号还原到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你要读懂别人的文字,必须得对每一个字(符号)的特定含义能够理解,即建立共通意义空间——掌握文字——这就要学习。比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理解这句诗,你就要明白:粗缯:即粗布;华:同花,鲜艳,漂亮,引申为高雅。

2.通过与作者(传播者)建立的文字符号的共同意义空间还原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于阅历、学识不同,对于文字(符号)的掌握程度不同,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再还原的物像,每个人还原的物像是不同的,所以作用于人的情感就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有时甚至要比作者自己丰富得多。如在阅读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有人理解为人融于大自然中的大美,其情感体验非常美好;有人理解为遁世的无奈;有人理解为极端的孤独;其情感体验大苦。每个人都会根据这四句诗在脑海里还原一个画面以及还原画面中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钓”的内心情感——是融于大自然的美还是遁世的苦还是孤独还是其他——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再创造过程。还原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通过画面传播就远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画面传播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简单而浮浅,变得僵化。

1.画面传播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简单。这是因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画面(物像)——完全相同。如果我们直接给出如下这样一个画面:原诗中那种文字的对仗美、文字组合搭配的高超技巧已不复存在,甚至,原诗的那种意境也几乎不复存在。显然,对于画面的理解要比对于文字的理解简单得多、浮浅得多。

2.画面传播会使人僵化。笔者曾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实验,将上述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熟背,然后让学生在心中“还原”原诗描写的画面,然后再把上述图画展示给学生,问:这幅图画与你心中的画面是否完全吻合,结果,回答全部是“不”。无疑,无论画家水平多么高,这个画面也不会是,也不可能是读者脑海里根据原诗还原的那幅图画,也没有内心里那幅图画的意境美。显然,画面固化了人的思维,固化了个人的再创造,固化了人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文字传播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再创作空间。正是这种想象和再创作,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层原因。

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时下,多媒体课堂、网络课堂成为了潮流和趋势。但其中的利与弊,如何趋利而避弊很值得研究。不少业内人士已发现课堂“过度”使用多媒体现象,但这个“度”怎么把握,却莫衷一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仅停留在如下一些层面:

1.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研究。一节课处处都是多媒体,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使用课件时应注意多媒体使用的容量与播放节奏。容量太大使学生很难消化,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效益反而下降。

3.处理好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的关系。本属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却用模拟效果代替,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放电影式的代替,学生的印象很肤浅,甚至会误导学生,效果很差。

4.多媒体教学与教师板书的问题。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板书。

第10篇

《中国农民调查》偏重于从政治的眼光看待现代中国农村的改革,现在,让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农村中的收入差异和贫富分化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00年中国城市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6279.98元,农民年纯收入为2253.42元。根据这些数据,许多学者估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1。而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若把城市居民享有的补贴算进去,城乡居民收入比例高达5:1。这就是农村存在的收入差异和贫富分化,而这正是一些农村社会问题的根源。我们许多人只停留在表面,高呼农民增收,而极少有人进一步考虑这一点。

我们以山东省为例,2000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59元,但达到这一平均线的农户不足40%,高达60%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在平均线以下。下面是我对各层次农村家庭的分析。

在农村中,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他们能够利用手中的资金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够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可以从事其他非农业的行业,如从事农村的运输业、服务业。有些人甚至进入城镇从事劳动和经营,但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他们仍属于农民行列。这些家庭一般拥有高于普通农户的年收入。

而普通家庭缺乏必要的财力,不能采用先进的机械和技术,一般只能靠天吃饭。这些家庭属于普通收入的家庭。当然,这些家庭也有劳动力进城务工以获得收入的。

还有一些家庭,他们缺乏劳动力。我们知道劳动力主要是成年男子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缺乏劳动力,就意味着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无法取得正常的收入以维持家庭的支出。这些家庭一般属于低收入群体。

而且即使在收入均等的情况下,由于农户日常支出的不同,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条件差异。

根据持久性收入假说,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农村农民为养老和一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如婚嫁、建房等)的高储蓄,农民一般保持低消费的倾向。但有两种在现阶段比较特殊的家庭群体,他们的支出较高于普通农户,造成其经济状况的拮据。一种是存在老弱病残的家庭,一种是有较高教育支出的家庭。

我们知道,由于农村养老制度的严重不健全,农民自己承担着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巨大负担;由于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严重不健全,农民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卫生保障,自己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因此,那些存在老弱病残的家庭通常是特别困难的。同时,农村中子女受高等教育的农户并不占多数。以山东省平均年纯收入2659元为例,一个三口之家的年纯收入为7977元,而中国人民大学普通本科生一年所缴费用一般在6800元以上,而一年的生活费用最低在3000元以上,这样仅教育一年支出9800元以上,这已经是入不敷出,家庭还要支付日常的水电等生活费用,以及春节等节日的开支。所以,这种家庭一般是十分困难的。

这两种家庭往往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

以上是关于农村中收入差异和贫富分化问题的分析。由于农村收入差异和贫富分化,按人口同比例征收农业税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是农业税的弊端,它不仅没有给予困难家庭相应的扶持,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相对于城市,农村中缺乏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的机制,所以,农村中的收入差距比城市中更能引发矛盾冲突。《中国农民调查》中发映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这一深层原因引起的。

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利与弊的权衡

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高达1亿多,农业的无利可图以及城市的高速发展之间的巨大反差,使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农民工的处境。

大批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从事劳务,其中很多人,他们长年工作在城市中,甚至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所以,他们从根本上已不是农民。但由于户籍制度这一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无法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的待遇,得不到城市的认同。这些人的子女本应在城市接受教育,但由于城市无法提供这一条件,他们只能将子女送回农村。这些子女接受了一定教育,又回到城市,从而又开始又一个循环。这种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同样生存在城市中的人,无法享有同样的居住、受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待遇,是如此的可笑,不可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开始反对户籍制度,而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我相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户籍制度依然不会被废除。原因我将在下文中分析。

上面我们分析了户籍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现在我们系统地分析一下其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种田几乎成为其收入的唯一途径。家庭为了生存,就必须拥有一个成年男子,从事农业劳动。拥有的成年男子越多,成人后分到的土地就越多,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收入。令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他的成长、抚育等生活费用)为mc,边际收益(即他所分到的土地创造的收入)为mr,只要mc≤mr农民增加劳动力就是理性的。事实上,这个式子或许不成立,因为很可能是mc>mr.但由于农民判断能力的有限以及其主观的期望,农民往往是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就增加了生育,增加了人口,从而扩大了粮食需求量,政府进一步努力通过行政政策加强对农民种田的控制,农民又开始增加劳动力供给,于是形成了下图所示的恶性循环。

强化驱使

农民种田

生育

增加劳动力

户籍制度

人口增加

强化对农民控制

粮食需求量增加

那么我们因此就废除户籍制度吗?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就业形势。

就中国城镇而言,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其中包括800万的失业人员,600万的下岗人员(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是1400万;另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包括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这显示了城市就业形势的紧张。

况且,我们现在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普通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农村劳动力恰恰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废除户籍制度,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中即使只有一半流向城市,也会加剧城市本来已经紧张不堪的就业局面。结果只能是增加城市失业人口。我们知道,城市居民一旦失业,就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只能依靠政府救济。中关村大街街头许多办假证件、发票的人都是城市失业人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处境。因此,废除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不仅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反而加重了社会负担,造成社会混乱,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而如果使这些劳动力暂时不涌入城市,留在农村,依靠土地和农业,是可以自力更生地维持生活的。

所以,综合考虑户籍制度的利弊,在现阶段情况下,我不赞成废除户籍制度,虽然它是《中国农民调查》的主要矛头所指之一。当然,当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废止户籍制度,因为它的确违背了人的平等、自由和尊严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 高校体育 影响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铁道部进行了计算机联网的实验,1989年我国建成国内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并投入运行。1993年建成了新的国内公用分组交换网,并设有国际出入口。1994年,我国正式连入因特网,成为接入因特网的国家之一。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建造了9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即: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3、中国科学技术网;4、中国联通互联网;5、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6、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7、中国移动互联网;8、中国长城互联网(在建);9、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在建)。另外,大量的局域网都已经投入了使用或正在建设。

以下是CNNIC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于2013年1月)给出的一些数据。

(1)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整体网民规模持续增长、速率放缓。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2)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是上网的主力,事实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网络,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会是什么状况。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和课程模式的构建没做任何的规定,这给全国各高校留下很大自主发挥的余地。也即在遵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个前提下,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构建体育课程。这给网络课程教育的制定、实施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网络课程逐渐被重视,这也就为高校摆脱过去的教育方式、方法,转向以“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又具备一定适用社会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

正因为这些变化,对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1)网络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生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连贯性;

(2)网络技术使得资源的共享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地域已经不再是制约学习的障碍,至少不再是主因;

(3)网络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且打破了传统的课时定性学习,能够在一个更自由,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4)先进的网络技术带来了更多知识获取的渠道,也促使教师改进、加强自身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5)网络的应用对高校体育老师的综合能力、对网络的了解、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年龄段老师熟悉运用网络,自身学习要不断加强。

(6)网络容易导致信息沉迷,让自制能力较差者沉迷于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而忽视肢体和身心的锻炼。网络信息驳杂,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浸入其中,放弃正常的学习生活方式,这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者引导学生,并创造更加有趣味、更加有参与度的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学生回到正确的网络体育信息传播道路,做一个信息的传播者,而不是沉迷者。

(7)对一些家庭收入困难、自己无电脑,没有条件去机房上网的同学来说,网络课程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自卑心理,产生厌学情绪?这个问题是新时期网络兴起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

简言之,网络已经深深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难题,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网络的本身就存在着各种的利与弊,我们要发更好的运用它的有利一面,让它的好处得以更好的发挥,同时也要重视它的弊端,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治理防范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总之,我们期望能更好的应用网络提高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宁,刘传勤,浅谈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当代体育科技,2012.2(32):38~40

[2] 姜平,许琛,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295~296

[3] 魏乔,网络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新途径,当代体育科技,2012.2(32):41~43

第12篇

班级电教设备的管理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据此,信息中心联合学校学生处、总务处对校园电教设备实施了精细化管理。

完善规章,加大宣传

明确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责任与要求,制定保养操作规程和教师的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设备的维护、维修制度、设备人为损坏的赔偿制度、班级电教管理员的聘用与定期培训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借助校园晨会、班会、全体教师集会(政治学习)以及领导干部行政会等时机,加大这些制度的宣讲,而非悬挂高墙、敬候检查。通过宣传,切实提高领导、老师、同学关注电教设备合理使用的意识,做到“心中有规章”。

落实检查,跟踪反馈

布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就要落实到位,做好督促和反馈工作。具体做法有:结合学生处对班级的每周10项常规检查,增加班级电教设备的抽查项目;结合学生处全校性的卫生大检查,将钢制讲台内卫生情况作为检查内容之一;结合总务处校产检查,对各班电教设备的完好度一并检查登记等。这些检查绝不仅仅停留在反馈一个分数值上,而是下发“提醒单”至班主任处,明确提出具体问题和改善意见。

建立台账,总结分析

建立设备台账,完善设备档案,分门别类登记、存放设备的使用说明、驱动等技术资料,此外,设备检修、故障排除以及设备升级改造等都要一一做好记录。这些台账并不是做给领导来检查的,而是为了全面及时地反映电教设备当前状况,保证设备的有效控制,同时为摸索总结设备维修经验,改进设备维护、维修方法提供依据。

例如,网上报修平台。目前,我们所做的是各班自行报修登记,管理人员维修后回复登记。一学年(或一学期)后,通过对后台数据库不同关键字的排序,可以统计出各班报修、各类设备的报修情况等等,透过这些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班级电教设备的使用

如何使用好电教设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重视培训

培育一批懂技术、会使用的教师。具体做法:和教务处合作,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纳入核心队伍,由信息中心负责对这些老师首先开展培训,内容侧重于电教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利与弊的探讨,其次开展全体任课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电教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与程序,故障的应急处理办法等。

培训对象除了教师外,还需延伸至各班的电教管理员,针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认知班级电教设备、如何为教师使用电教设备提供服务,简单故障的排除以及网上报修等。

开展活动

以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为载体,加强教师对班级电教设备使用的指导。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新进教师展示课、教研组教师同课异构等,在活动中关注教师对电教设备的使用,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要经常进课堂,观察教师设备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班级电教设备的维护

电教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作为管理部门,需对班级电教设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合理计划维护时间,如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等,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又保证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班级电教设备具体需要维护的内容有:讲台内外卫生每周打扫一次,可由班级同学进行;电脑软件的更新、系统漏洞的打补丁,交由管理员,使用网络同传功能,频率为每学期一次;液晶投影的过滤网清尘,交由管理员,频率为每学期两次;液晶投影的光路清洗,频率为设备使用3年后需每年清洗一次。

班级电教设备的有效维护光靠校内的信息中心也是不够的,对于精密器件的保养,如为液晶投影光路清洗等,还需要求助校外的产品集成商或维修中心。

结束语

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些设备投入后的产出是隐性的、无法具体量化,但班级电教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显性的,要高度重视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其效益。

参考文献

[1]汪逸新,周军.多媒体教室技术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6):88-91.

[2]韩小平.多媒体教室的维护与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