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小学教师

乡镇小学教师

时间:2023-06-07 09:3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小学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小学教师

第1篇

一、2008学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安排

按照《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二个五年规划》要求,2008学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全年安排72学时,其中省级必修课48学时。要求分学段、分职务进行培训,内容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公共必修课1门;

《班主任培训工作读本》,将于2008年5月24日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考试,具体安排见附1。

二、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三继续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新课程岗位培训。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校本培训中推广使用“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发展报告册”》冀教师[2006]9号的要求,各学校要继续开展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的新课程岗位培训,充分利用好《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初中语文》等系列教材,分层次、分学科的组织好校本研修活动,要以《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发展报告册》为载体,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及新课程学科培训的新途径,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2008学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工作安排

2008学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5月24日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

1、考试对象:所有在编在岗中小学教师。

2、考试内容:2008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统考课程共安排了2门公共科目:《学校心理辅导》;《班主任培训工作读本》。其中《学校心理辅导》已于2009年完成辅导员培训任务,

3、考试时间:考试定于2009年5月24进行

上午:08:30——10:30《班主任培训工作读本》

下午:02:00——04:00《学校心理辅导》

4、考点设置及考试形式:考试以乡镇为单位县办、民办学校以校为单位组织实施。考点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学或完小,乡镇校长任考点主任,全面负责本考点的考务工作中小学分别组织,同时进行,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期间,县教育局将对各考点进行巡视。

5、领取及送回试卷:各乡镇教委、县办、民办各学校于2008年5月23日下午,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取试卷;考试结束后,于5月26日上午将试卷送到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阶段:利用2008年暑假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工作。

考点设在教师进修学校,由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换证、验证工作

第2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乡镇小学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小学英语教育开展至今已近十五年,不同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大有差异。以江苏省为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苏北地区小学在英语教学的重视及质量方面,普遍低于苏南地区同等级小学,而在苏北地区,城市小学和乡镇小学间的差异也很大。为了解苏北地区乡镇小学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找出现存的问题,笔者特做此项调查,希望对改善苏北乡镇地区小学英语教学有所助益。

二、调查介绍

笔者在调查地――淮安选取了县小学、镇小学、农村小学各一所,作为研究对象,以供城乡对比(下文中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统称为乡镇小学),该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电话采访的形式进行。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针对学生的调查主要关注学生作业量、学生对英语课的看法、学生对英语课堂活动的看法、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英语的注重程度,以及学生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等。对教师的调查主要关注师资力量、课时量、教学方法、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后续的进修培训及对自己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等。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详见表1:

三、苏北地区乡镇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1.乡镇小学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学习态度大多端正。

学生问卷中涉及学生英语课的认真程度、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2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待英语课“很认真”,52.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认真”。57.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英语“非常有兴趣”,29.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兴趣”,而且67.1%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有近八成的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是认真端正的,且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上课积极性较高,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利。

2.教师对待学生不够一视同仁。

调查数据显示,有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意见,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对大家不能一视同仁,总是提问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也有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怕老师,从而不敢在课堂上提问。“‘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只有当师生情感达到和谐一致,亲密无间的时候,这种主客体转化才会顺理成章,教和学的任务才能较好地完成”[1]。调查显示,目前在乡镇小学,认为老师“偏心”、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学生有三分之一,因为“怕”老师而不敢提问的学生也有三分之一,其中二者兼具的学生占六分之一,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3.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据调查,农村小学的老师在回答“你在备课时经常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多选题时,没有人选择“学生的兴趣方向”这一项。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把课上完,更应该考虑如何把课上好,如何在课堂中加入情景教学。以“小组讨论”这一方式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的各项环节中,农村小学只有18.9%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在各选项中这个比例最少,比城市小学28.8%的比例低很多。有73.5%的学生表示小组讨论是有益的,但是它的受欢迎度很低,这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方式有莫大的关系。城市小学使用“小组讨论”方法的英语课老师多于乡镇小学,从而导致在乡镇小学喜欢“小组讨论”的学生比例比城市小学低很多。乡镇小学英语课老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师教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少之又少,没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4.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重视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2、表3),乡镇小学学生的家长会说英语并给予学生辅导的比例比城市小学低,城市小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家里或学校看到英语书籍,乡镇小学的学生通过网络接触英语的比例要比城市小学小,乡镇小学的学生去上英语补习班的比例也比城市小学的学生低。在城市小学,有7.4%的学生表示一直去英语补习班,有67.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去过。在镇小学,有5.7%的学生表示一直都去,有63.9%的学生从来没去过。在农村小学,有3.1%的学生一直都去,77.1%的学生从来没去过。网络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弥补家长辅助不足,但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很容易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教育和监督。

(二)教师的教学情况

1.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

(1)英语学科的重视度不够高

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平时其他老师有没有占用过英语课?”时,45%的学生表示“偶尔有过”,5%的学生表示英语课经常被其他老师占用。其中,三、四年级更是有近六成的学生表示英语课被偶尔占用。可见英语课被其他老师占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低年级阶段英语课被占用的情况更多,在高年级的时候面临升学,这种现象相比少一点。此外,在接受调查的乡镇小学英语老师中,80%的人认为,在本校,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地位次一些。此外,学校里的英语竞赛很少(详见表4)。在县小学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有英语类的竞赛,但是在乡镇小学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有英语类竞赛,这比起城市小学要低很多。

(2)教师培养力度欠缺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总的来看,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尚未达到预期效果”[2]。调查显示,在乡镇小学只有极少数的老师接受过高级别的或大量的培训。而且在城市小学,英语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公费的实地调研培训,在乡镇小学这些名额几乎为零。

(3)多媒体设备、学校英语图书和网络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据调查,在县小学和镇小学里,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或电视等数字媒体,但是在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较低。在镇小学,投影仪的使用频率很低,老师习惯口头授课。在乡镇小学,图书馆只是一两间教室里的几个书架的书而已,其中英语图书数量很少。“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对词汇的教学,但是对阅读的教学确不是十分的重视,甚至词汇课的节数已经是阅读课的5倍,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词汇和对话的教学中,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在乡镇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几乎为零。据调查,在县小学的学生已经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实名登录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里面的英语教学资源多种多样,还提供老师的网络课程,但是这在乡镇小学是没有的。

2.教师的师资、年龄参差不齐。

据调查,乡镇小学教师的最高学历都是大专或本科,有的老师是英语师范专业毕业,有的不是,老师的资质和教龄个体差异很大。在乡镇小学的五位受访英语老师中,有的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也有已经工作几十年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对数字化教学的接受度大不相同。大多数老师年纪较大,且是大专学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水平的制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日趋显现,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4]。乡镇小学的老师中年龄大的居多虽然年纪越大教育经验就越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多滞后,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3.乡镇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更大。

调查发现(详见表5),在农村小学,每位老师带平行班的数量多于城市小学,且课时相比更多,都是12节课或14节一周。现在江苏省对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阳光工资”政策,这些老师每月的固定工资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他们付出的劳动确是不等的。乡镇小学老师的工作量大于城市小学的老师,但是得到的报酬并不比城市小学的老师多。

四、对策

为提高苏北地区乡镇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应共同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

目前乡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模式大多陈旧没有新意,生硬且无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如果老师的教学枯燥乏味,就令他们提起兴趣,更不用说将该学科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大脑对经验的学习是浸润在情景中的,教育中的情景作用不容小视。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主动建构知识”[5]。老师可以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如使用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们参与课堂。这些方法并不难实现,主要是要教师能积极组织此类活动,并且自身要融入其中。多举办或参加英语类竞赛,在丰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教师予以正确有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二)学校应大力开发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乡镇,有80%的学生父母不会说英语。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及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像许多县小学家长那样在家里给予孩子一些英语辅导,或是送他们去英语补习班等,家中也几乎没有英语类课外图书。这样乡镇小学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这就需要学校给这些孩子们提供既经济又便捷的帮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是对症的良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终端及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数字教材(又称电子教材、电子课本)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数字教材作为知识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载体,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6]。乡镇小学必须花心思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拓上,利用网络资源,校校合作,借鉴城市小学的已有平台,给学生增加课外学习英语的机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机房设备,对学生轮流开放,增加网络课程的课时,从而使乡镇小学学生有更多的英语学习机会和资源。

(三)不让图书馆变成“空架子”

学习英语,阅读至关重要。然而,“校领导图书馆建设意识淡薄、馆舍面积不够,基础设施短缺、藏书不足,藏书结构比例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低,服务不到位”[7]。乡镇小学的图书馆几乎名存实亡,藏书量特别少,英语类图书更是稀缺,这就需要学校把建设好校图书馆重视起来,增加馆藏的英语类书籍,鼓励学生借阅。

(四)加强师资培训

乡镇小学的英语教师都是本科或大专学历,部分还不是英语师范专业。要提高教学质量,对这些老师后续的培训十分重要。地方教育局在安排教师进修或是组织老师去外地考察学习时,应多考虑乡镇小学老师的需求。调查显示,虽然乡镇小学英语老师的工作量更大,但是他们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远高于县小学的英语老师。在县小学的调查中,没有老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很满意”或“满意”,甚至“不满意”。但在乡镇小学,老师都是满意度一般或是满意,没有不满意的。他们热爱这份工作,应该被给予应有的提升自我的机会。“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认可、社会和人际的认可及自我认可是影响个体农村教师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三姑力量。制度和政策的认可体现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相关政策支持、晋升与学习机会,等等”[8]。给予乡镇小学教师更多培训机会不仅能改善该地区师资质量,更体现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同,“会影响着个体农村教师对其工作的意义赋予”,自我身份认同感提升了,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会随之增加。

五、结语

此次苏北地区乡镇小学英语教学调查显示,乡镇小学英语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和家长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足,师资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教师工作量大但是培训的机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够灵活,等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需联合行动,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教学状态。受各种条件制约,该调查只是在一个地区三所小学的调查,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乡镇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要全面了解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区域性差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昌顺,马开叔,张纪光.教师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2):1

[2]赵淑梅.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3]王园园.乡镇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

[4]李宝忠,徐文友.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亟待解决[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1).

[5]戴丽娟.情境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J].学周刊,2015(10):40-40.

[6]尤佳鑫,孙众,宋伟.数字教材的技术接受度与教师TPACK能力的相关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102-108.

第3篇

首先,西藏农牧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许多乡镇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无法适应新课标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学设施匮乏,教辅资料陈旧落后,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再次,西藏农牧区教师缺少关于新课标教程的培训,传统的教学理论已不再适用于新课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其次,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书中一些思想观点已有些陈旧,不符合西藏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家庭及社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关注不够。再次,西藏地区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汉语言教学为主,藏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藏族传统习惯及信仰相距甚远。

二、改善西藏农牧区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加大藏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第一,针对西藏农牧区教学能力有限的现状,建立并完善模范教师“送教下乡”帮扶制度。农牧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优秀的尤其是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模范教师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难题是不切实际的,但为了农牧区的孩子们接受规范的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在乡镇小学健康、平稳地发展下去,建议建立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县城优秀模范教师对点帮扶乡镇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交流机制,让乡镇小学教师在浓厚的课改氛围中迅速成长起来,在乡镇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在全县范围内挑选课改优秀模范教师组成“课改讲师团”进行巡回讲座,实现“送教下乡”,打通乡镇小学教师与“新课改”的沟通桥梁,让乡镇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及时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第二,加大对乡镇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常下基层调研,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召开问题研讨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召开研讨会的时候应更多邀请基层教师参加,以更直接的方式提高基层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基层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第三、加大乡镇小学内部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教师教学环境、丰富教辅资料,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第四、提高基层教师薪资水平,改善基层教师生活环境,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扎根西南边陲,投身教育事业。

2.发展面向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学生对世界的了解首先是从其接触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人和事的思考,在其思想中形成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从而形成自我对道德、情感的认识以及自觉地履行道德行为。在某种环境下,人们可以脱离社会生活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学习道德伦理。道德是人类通过几千年的总结形成的生活规范和原则,学习社会道德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现实生活为教学场景构建的生活大课堂,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场所。我们要针对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各种事情随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小学生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诚信、礼貌等优秀品格,以及自信、热情、开朗的性格,为他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社会与家庭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成果要靠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实践来展现,家庭教育是小孩人格长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熏陶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中善良、诚实、进取等优秀品质对子女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3.双语教学与藏族传统相结合

双语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西藏自治区人口以藏族为主,在农牧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交流语言是藏语文,一味的汉语教学脱离了藏族学生的生活实际,藏族传统的道德品质被遗失,我认为双语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有以下好处: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西藏农牧区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牧家庭,接受汉语文教学的机会较少,在生活日常中习惯于用藏语文表达感情,与他人交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当教师完全用汉语进行教学时,藏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用藏语对理解有困难的部分进行补充解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双语水平。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藏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是藏族文化的积淀。思想品德课上使用双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更能使本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第4篇

1.1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教学质量的追求,贵州山区各乡镇下属行政村的小学生大量转入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导致各镇中心小学学生数量明显增长。这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镇中心小学出现了超大班现象,致使这些原本规模就不够大的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紧缺。二是由于学生人口的向外流动,导致各乡镇下属行政村小学的学生减少,出现了超小班现象,相对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就存在很大的浪费。

1.2师资力量差、人才流失严重

不可否认,当前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师资队伍老化严重和新生力量不足等情况。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毕业以上的教师比例比较少,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之后,继续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尽管许多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位,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小,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也很有限,仅仅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教学质量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在农村小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依旧占大部分,这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因贵州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上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因此,贵州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一些地处偏僻、条件差的学校教师非常紧缺,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1.3小学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贵州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就非常紧张。因此,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电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十分有限,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农村小学根本不可能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根本不可能接受现代化的信息,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的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2.1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小学教学点

从贵州山区农村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撤销一些行政村的农村小学,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农村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便利服务各村庄等问题。农村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生活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新建小学的作用。

2.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师资力量

贵州省已经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时间,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30多万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达3万多人,占农村教师1/10,部分乡镇学校,特岗教师比例可达80%。以后,我们应该加大该计划的实施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任教。对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小学教师,不但要做到引进来,还要做到留得住,从而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素质,增强教育力量。政府应大力实施“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小学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表率。调整师资结构,制定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乡教师跨校兼课、兼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2.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注重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应当借鉴国外把学校教育经费与教育行政经费分开的做法,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把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各级学校,从而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的需要,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第5篇

关键词:乡镇小学;学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3-02

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改革的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乡镇等农村学校,由城市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深入,促使着乡镇地区学校的改革和创新。而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管理改革必然会成为乡镇校园改革的重点。如何建立起既能够适应农村发展管理体系又符合教育需求的乡镇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等教育课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乡镇小学教学工作管理者而言,乡镇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艰难,抓好小学学校管理工作,配合新课改步伐进行改革教育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一、合理分配管理任务

目前乡镇小学的师资力量仍旧处于薄弱状态,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非常有限。由于乡镇小学教师常年在落后的地区教书,其思想和认知水平也难以适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就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培训和学习,但也会由于乡镇经济条件的不足而导致学习中断,继而脱离新课改教育的轨道。除此之外,乡镇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也十分突出,经济水平落后的乡镇地区,其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不足,很容易造成教师老龄化。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在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创新,导致人才管理的欠缺,并且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出现困难后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而缺乏正确教育认知的教师在对校园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差,给校园管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想做好校园管理,首先就要合理分配管理任务,让在校教师明确学校当前的师资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校园管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尽量提出宽松的管理要求,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对于年轻的教师则要加强管理培养力度,打造活力型校园,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在校园倡导文明之风,让教师带动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学习,改善学校风貌。对于优秀骨干教师则要发挥其典范作用,让其作为教师团队的领头人,带领在校教师努力为校园管理以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让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动员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带动学校进步。

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不少教师常年生活在乡镇,其生活圈也是自身生活的各个乡村,而一些教师的家中可能不止一位教师在乡镇小学教书,有的甚至父辈、亲戚都在同一所学校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分配教学教育管理任务时的混乱。除此之外,乡镇学校的学生自小生长的环境较为贴近大自然,其综合素质水平具有差异化特征,不少学生由于天性使然,在学习方面可能缺乏信心和兴趣,而在校园管理中对于校园综合素质水平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在校园内的所有师生都必须平等接受制度的约束,才能让管理有章可循,得以顺利的开展。所以,要想管理好乡镇小学校园,除了要做好教师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工作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合理分配教师管理,在管理校园时做到全方面考虑,既要将教师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还要重视起乡镇教师关系中的乡情和亲情,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来配合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做好自身职责工作,调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进行校园管理,配合学校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重视校园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师基础教学工作中,制定相关教育责任制,激发教师教育责任心,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

三、加强校内外管理教育

在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之前,对其成长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往往来自于家庭。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乡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较为复杂,有的家庭因为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孩子也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进入学校后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校园管理工作的进行。一般来说,学生所接触的层面越广,其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规范,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人生之路出现偏差。因此,在进行校园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引导学生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意识,从一言一行中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时,学校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做好孩子行为规范工作,注重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动孩子养成一个健康开朗、积极生活的品质。学校通过家庭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抗拒学习变为热爱学习,配合教师完成工作,从而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状态,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总之,要做好乡镇小学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巨大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乡镇教学管理工作者而言,要想改善乡镇小学教学管理现状,除了要贯彻实施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和路线,还要抓好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让乡镇小学学校管理真正为校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龙启.探索完全小学与初级小学均衡发展的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4):75-76.

[2]田俊友,刘子平.强化管理 推进乡镇小学教育均衡发展[J].新教育(吉林),2007,(1):14-15.

第6篇

一、调动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必要性

(一)乡镇小学教师责任感现状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直接导致产生职业倦怠。直至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素来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著称,作为教师总是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很少看到教师的不良表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农村教师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如家长的伤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高,当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下降时,总是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我们以前成绩很好的,现在不知怎么回事?”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这无形之中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的伤害,有些学校领导自身水平低下,处事方式简单,遇到对教学不利的事情总是当众训责教师,不给教师下台的机会;有些同事之间不团结,关系紧张,明争暗斗;有些是学校领导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教师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工作热情,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管理学生也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事务校长一人说了算,很少有民主交流,所有这些都教师职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这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不利的。

(二)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必要分析责任感缺失产生的原因:

1.社会评价不公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长期的、紧张的,并带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需教师呕心沥血地去追求。教育形式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易形成孤独、怪癖和精神的抑郁,加之乡镇小学教师与城里教师工作环境存在差异。从工作量上看,城内小学教师教单科,周课时约在10节,而农村小学教师都在13节以上、且要备几门课。农村小学和城市的教师一样承受着很大压力,一样的付出,然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受重视的程度却大不一样。社会上往往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低、“工作量不大”、“照看孩子的”。因此,农村小学教师产生了失落感、不平衡感,因此抱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工作要求高与自身水平低的不平衡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就是“全能”的人,要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写会画、更应是能工巧匠。众人的“期望”使教师们疲惫不堪、穷于应付,教师们对工作有诸多的抱怨和不满。教师不仅要能“看住”孩子,更要能“教育”孩子;除了要“安全第一又要“授道解业”、“改革创新”;既要“管好孩子”,还要与大人们“友好沟通”;不仅仅要“跟得上时代”,还要“不断进步”……有些年龄大的农村小学老师,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重复工作,将鲜活的富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是毫无个性的产品,仅靠“传统工艺” 以不变应万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业已娴熟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老师,面对新的改革,他们常常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这部分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并最终失去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对工作中的一切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与活力。

3.领导赏识程度的不平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老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但有的领导把最重、最累的活留给一些教师做,可“评先评优”时却从不考虑他们,学校领导不关心、体谅下属;不能对老师平等对待,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激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

4.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

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乡镇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等最基本的必需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有些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有的人连做一个教师都不称职,但却靠着某种关系当着校长甚至于更高的职务,可以想象他们会把学校管理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学校管理工作表现出失望和无助,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权力失衡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晋级考核等环,节中,存在着人为的不公平因素,个别水平高有能力的教师往往因此而受挫,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时间一长,职业倦怠必然产生。而且这一现象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策略

如何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呢?在学校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逐渐发现: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而调动教师责任感则需要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序化、事务型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一)注重和提倡教师自我教育,主动学习

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出来的。作为一名乡镇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专业知识储备充足,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总能从容面对各种工作任务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处理各种难题,显得轻松愉快。读书多,学养厚,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否则,正是教师自个儿动了自己的"奶酪"(岗位、评优、晋级)。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教师们多出去学习,交流经验,大胆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鼓励教师自学,包括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要使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教师之心。

(二)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岗位、评优、晋级、福利等的标准。这样,就把我们的教育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之中,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更重要的是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素质的提高状况,给予鼓励与表扬,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手段评价教师,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两者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既要注重满足于教师的物质需要,又要积极满足于教师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年终的考核,对那些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把工作表现、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与评优选模、入党、提干挂钩,使之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用激励方法,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鼓励可以是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是宣传栏、校园公示等形式宣传事迹;物质奖励可以在绩效工资发放上予以倾斜,也可以优先安排学习培训等。同时,对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成绩不明显的教师也要按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罚。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善于运用需求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需求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源于他的需要,需求也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动力系统。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他认为,人在某一时期往往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师的主导需求,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希望得到社会和同事及家长的信任和正确评价,希望得到荣誉;并对成就有强烈的需求。

(四)以身作则、真心实意为教师着想

教师责任感的提高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如一列火车的火车头,带动整列火车前进,这需要领导者宽宏大量、以身作则,并真心实意替教师着想。在学校管理中,不论什么情况形成的思想疙瘩或积怨,领导者要善于用宽容去化解消除,做到以德报怨、得饶人处且饶人,而对自己却要有错必纠。对各种意见要认真辨析:正确之言,虚心接受;不妥之言,解释疏导;逆耳之言,听而不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在工作任务的布置、落实上,要注意考虑到教师的心态,尤其要善于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自己不妨在布置、检查工作时转换自己的角度:假如我是教师,我如何看待?这样,就会改变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多为教师思考,就更能体会到教师的甘苦。如此以来,就会让教师感到领导是良师,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从而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也就会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五)丰富业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乡镇小学教师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乏味,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多关心他们,为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缓解因工作的负荷带来的心理压力,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同时对教师要多给予鼓励,看到他们的每一次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产生归属感,愉悦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种和谐的、优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可以释放自己工作中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在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强调身心健康的调节。要科学地调整工作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诸如设立教工娱乐部,组织教工进行各种有利于身心、智力发展的竞赛等,以调整教师的身心,从而激发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随着教师专业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地方高师院校原有单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交的《高师教育实习“改制”与农村师资“更新”一体化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一种长期的、制度性的高师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实现高师教育实习“改制”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西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支教迈出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并以实践证明了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随后,该校顶岗实习支教的成功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高师院校积极推广。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启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提出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使之成长为推进当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对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改革的实践表明,要强化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实习支教,必须改革以往“顶岗实习支教”中“高师院校—农村乡镇中小学”二元格局,构建“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三方共赢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1. 现实依据

(1)“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存在的缺陷。“顶岗实习支教”,顾名思义,同时具备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援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双重功能。即,将师范生实习时间适当延长,通过组织实习生到贫困地区农村乡镇中小学以部分或全部承担实习学校教师实际工作岗位职责的形式进行教育实习,同时置换出实习学校的教师离岗到高校接受培训,以达到培养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和支援地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双重目的。显然,这种“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在现实的条件下只能在师资短缺、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才能进行。因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这种高师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二者之间的合作流动模式,对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

首先,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来看:不利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其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度。这个认同度有助于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能动性。而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学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与自己预期的工作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极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感,以致影响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进而影响到他们毕业后对教师职业的选择。

其次,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对师范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师范生到农村顶岗实习,以置换出农村教师到师范院校接受职后培训。师范生就必须将自己的角色直接从学生转为教师,并且拥有一个教师所拥有的全部权利,同时也面临着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全部困难。从整个顶岗实习的过程来看,师范生只能通过“试误”来获取实践教学的经验,缺乏“纠误”的过程和有效的指导。

最后,从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来看:不利于城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城区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城区中小学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主力,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然而“顶岗实习支教”通常做法只关注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学校二者之间的合作,忽略了城区学校在整个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中引领和辐射作用,忽视了城区学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准教师和农村在职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挫伤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利于其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2)“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 “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延伸和完善。所谓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在“顶岗实习支教”模式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置换”新思路,即地方教育部门派出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并置换出部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高校参加培训,而师范生则以顶岗的方式顶替城区中小学教师的空缺岗位。“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地方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三者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三方”联动共赢机制,从而有效解决了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及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提升问题,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和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差错管理氛围 中小学教师 创新教学行为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不犯错是不切实际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后及时改正,则再好不过。受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类有限理性(Simon,1957)的影响,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体都无法完全规避差错。国内学者王重鸣、洪自强(2000)将组织差错管理氛围定义为:与差错有关的组织实践、程序和态度,简而言之,差错管理氛围就是指组织处理差错的方式方法[1]。我国学者陈文沛(2013)在分析差错管理氛围具体的测量时,选取了包括差错掌握、差错预测、差错风险、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机制在内的五个维度来对我国组织差错管理氛围进行测量[2]。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具体的研究目的,以学者Rybowiak等人(1999)编制的差错取向量表为基础,结合学者王重鸣和陈文沛的建议,最终采用以差错掌握、差错预计、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四个维度的差错管理氛围量表。

差错处理维度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生差错时能主动与其他成员分享、沟通和思考差错产生的原因,从差错中学习经验和总结教训,达到减少差错负面影响的效果[3]。差错预测维度是用来描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组织中的成员能够预测差错的产生,不惧怕出现差错[4]。差错压力维度主要指组织中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害怕出现差错,阻碍了企业良好差错管理氛围的产生[3]。差错管理维度主要指的是组织对待差错的一些具体规范和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教师是其中的个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差错不可避免,如何营造良好的差错管理氛围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善于发现并积累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6]。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差错管理氛围可以促进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产生,消极的差错管理氛围抑制教师的创新教学行为。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江苏省泰兴市五所中小学的268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5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225份,回收率为95.5%,有效回收率为83.96%。其中,男教师占35.6%,女教师占64.4%;小学教师占39.6%,初中教师占32%,高中教师占28.4%,涉及语数英、文科、理科以及艺术类教师。

2.研究工具

(1)差错管理氛围量表

以学者Rybowiak等人(1999)编制的差错取向量表为基础,结合学者王重鸣和陈文沛的建议,最终采用和编制了以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制度四个维度的差错管理氛围量表[6],该量表共27个测量条目,采用5点计分,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进行试测,得到有效问卷120份,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2道题,形成最终问卷。修订后的问卷仍旧包括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四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60,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863,有较好的信、效度。

(2)教师教学创新行为量表

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师教学创新行为量表,是参照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1977),以RIBS(Runco Ideational Behavior Scale,2001)为蓝本改编而成,共计31个条目,分为原创性、发散性、灵活性、兴趣性、冒险性和反思性六个维度。为了保证量表的有效性,本研究针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得到有效问卷120份,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了13道题,形成最终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包括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共18道题,采用5点计分法,从1(从不这样)到5(总是这样),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39,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940,有较好的信、效度。

3.数据的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基本现状

以225位中小学教师感知到的学校差错管理氛围、创新教学行为各因子的因子均分为统计指标,来比较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水平的状况。

由表1可知,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均分大体在3分左右浮动,差错处理和教学创新行为分数相对高于其他维度均值,分别是4.23分和6.22分,说明两者整体水平较高。在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的具体结构上,差错处理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差错管理和差错预测,而差错压力的得分最低。在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具体内容上,教师的兴趣性得分最高,其次是开放性,而发散性得分最低。

2.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为因变量,将性别、学校性质、是否班主任和教师职称作为自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只列出具有显著性的情况)。

表2结果表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下教师的兴趣性、发散性及开放性思维在不同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比较可知,处于城市公立性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上都显著低于乡镇公立性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

表3结果表明,在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具体方面,教师发散性思维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在发散性思维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女性教师。此外,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在是否任班主任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上的得分均高于不是班主任的教师。

3.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关系

(1)差错管理氛围与创新教学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4结果表明,除差错压力维度与教学创新行为各维度呈负相关外,差错管理氛围其余三个维度均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从统计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差错处理与创新教学行为兴趣性的相关系数为0.396,表明中小学差错处理对教师教学兴趣性的影响效应可能具有协同性;教学行为的发散性,差错压力与其相关性最高,说明差错压力越大,创新教学行为的发散性越弱;而差错处理与创新教学行为的开放性关系最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差错处理的氛围越浓,教师越能更好地展开教学的创新。

(2)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独立作用,以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各因子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兴趣性上,差错处理、差错压力、差错管理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46.2%,三种差错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在教师发散性思维上,差错压力、差错处理和差错预测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38.8%,三种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预测力较高。在教师教学开放性上,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和差错压力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37.2%,三种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力(见表5)。

三、讨论与分析

1.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整体状况分析

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及其各因子均分在3分左右,整体氛围还不错。究其原因,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行,中小学差错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创新教学行为。然而,在差错管理氛围各因子得分上,差错预测因子和差错管理因子得分并不高,这表明中小学教师预测到差错发生的意识还相对薄弱,亟须培养和加强。差错处理因子的得分最高,表明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差错发生后更倾向于与同事沟通和学习经验。在教师教学创新行为各因子得分上,中小学教师教学兴趣性因子得分较高,其次是教师教学开放性思维,教师教学发散性因子得分最低,说明当下中小学教师对待教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但教学内容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不够开阔。

因此,在从事具体教学活动时,中小学教师也要敢于抛弃传统的不敢犯错的思维模式,当出现差错时,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同事沟通交流,找出差错背后潜藏的内在规律,解决教学差错,掌握差错处理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总结教学经验,促进自身和学校整体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2.不同人口学变量中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1)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学校性质上的差异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学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在不同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公立性质的学校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公立性质的学校。究其原因,乡镇公立性质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可能更宽松些,不及城市公立性质学校严格和规范,通常而言,“事过犹而不及”,管理太过严格,束缚了教师的开放性思维,捆绑了教师的发散性思维,降低了教师对教学的兴趣性,“约法三章”也需适度。而乡镇公立学校则不同,它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不过分以条条框框对教师的教学加以限定,教师个性教学方法的施展得以保证。

(2)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是否班主任上的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教师教学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在是否班主任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发散性和开放性上的得分均高些。主要原因可能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处理的教学工作更繁杂、更具体,班主任须兼顾学生学习与生活。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教学事件,仅凭专业教学知识是无法应对和处理的,教师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也至关重要,班主任需要灵活地处理各种教学事务,保证学校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

3.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关系分析

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和差错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差错压力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产生。差错处理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教学兴趣性、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Beta值分别为0.379、0.200、0.287,P

这给中小学教学管理实践带来新的启示,差错孕育创新,教学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基于教师不断的教学试错,与同事不断沟通、学习并归纳总结的结果[7]。中小学教学管理阶层要改变对差错的认识,要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包容、理性地对待差错尤为重要[8]。包容差错并非对教学中所出差错熟视无睹,而是在教师由于疏忽出现差错的前提下,学校理性地看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差错,特别是教师因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出现的差错要持包容态度,并对教师的探索和创新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中小W校可考虑以周或月为划分周期,在教师间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教学差错问题,达到纠正差错、总结提升的目的。鼓励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正确面对所出差错,促进教师间的差错学习、沟通和思考,引导教师从差错中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教学,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差错管理氛围,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Edmondson A C.Learning from mistake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the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human error[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6.

[2] 陈文沛.差错管理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分析[J].现代财经,2013(10).

[3] 高晶.差错取向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基于团队性绩效考核中介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

[4] Edmondson A C and Lei Z K.Psychology safety:The history renaissance and future of an interpersonal construct[J].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4(1).

[5] Frese M and Keith N.Action errors,error management,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5(1).

[6]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 杜鹏程,贾玉立,倪清.差错能成为创新之源吗――基于差错管理文化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跨层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9).

第9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近年来,虽然我省农村教师工资逐年提高且都能及时发放到位,但与城镇教师和当地公务员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金华市东苑小学教师告诉记者,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三部分组成,目前基本工资实现了城乡同级同等标准,但是地方津贴、补贴和学校补贴却差距很大。“我们一同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同学,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每月比分配到城市学校的少500来元收入。”

金华市东苑小学的一位校领导道出了缘由:中小学校工资外福利待遇主要是单位自筹资金发放,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如果当地财政不予安排就没有其他来源。“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农村学校除财政发放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这位领导无奈地说。

调研组发现,常山县每年教师工资外福利城镇初中7900元,农村初中2500元,城镇小学2600元,农村小学1100元;苍南县城镇学校4000―6000元,农村学校1000-1500元。丽水市各县(市、区)农村教师人均福利不足200元/月,多数县(市、区)农村教师住房至今未得到解决。

2008年4月,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通知》,规定浙江省乡镇(不含城关镇)及以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正式在编的专任教师可按所聘的岗位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年限,从2008年1月1日起每月增加60元至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贴。这一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

但是,调研组在宁波、丽水等地调研中也发现,许多涉农街道学校的教师对此持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涉农街道的学校无论在设施设备还是教师配备上与乡镇农村学校并无差别,通常也把涉农街道学校作为农村学校来对待,通知把农村学校定位在乡镇学校,就把一大批涉农街道学校教师排除在外。

如丽水市莲都区富岭中学,原是农村学校,自从2006年成立街道办事处后划入城区学校,但就读的仍是农村学生。在2007年农村学校教师浮动一级工资时,该校教师未能享受,但年终统筹福利时又按农村学校计算。今年,按省文件规定提高农村教师津贴60―400元,如按城区学校,该校教师又不能享受。对这些教师而言非常不公平,也不利于涉农街道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在金华,正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公平的促进机制,引导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金华市副市长林一心说:“现在有一种现象,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好像是校长的责任,这是责任的错位。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津贴的投入,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一个县总共只有两位特级教师,其中有一位刚评上特级教师,马上就被大城市的学校挖走

目前,农村学校不仅相对生源少、专业教师缺,而且教师们承担着比城镇教师更多的工作量,如兼管住校生、餐饮、护送等。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按城市、县镇和农村3种规格划定师生比,其中农村学校最低。调研组发现,按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配置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口大,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

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原因不仅于此,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和超编问题严重也是重要原因。如金华市武义民族中学,50岁以上的教师占50%以上,存在着年龄老化、理念僵化、知识退化的“三化”现象。

“‘三化’现象不改变,势必难以引进新鲜血液,教学质量怎么会不下降呢?”武义县的一位老校长很焦急。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农村学校条件落后等原因,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而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却很容易流向城市学校。如某市2007年农村教师2955名流失了590名,其中流向城区441名,跨区122名,经商5名,流向机关22名,流失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有14名。

“我们青田总共只有2位特级教师,其中有一位教师刚评上特级教师,马上就被大城市的学校挖走,我们还怎么敢培养教师?”青田教育局一位领导痛心地说。

调研组在丽水的座谈会上,当地政府和学校的人士直言:“目前我市优秀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发达地区有些学校以为教师重新建立档案的做法,把我们付出很大成本、经多年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挖走,给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正常的教师流动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优秀师资的流失和教学质量的下降,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拉大。从调研情况看,差距最明显的是城乡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据金华市统计,农村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比城镇教师低10余个百分点。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比例为0.08%,仅为城镇的1/25;普通中学高级教师比例为1.8%,不到城镇的1/8。

台州市人大在调研中建议,要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的在编在岗问题,是否可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按班师比来核定。对教师的培养,要突破旧思路,探索新机制,鼓励优秀贫困学生就读师范学校。教师退休年龄宜适当灵活,特别是农村学校,建议放宽教师退休年龄,促进新老更替,增强农村学校活力。另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设立正高职称。

第10篇

关键词:山区教育 教师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7-01

1 山区学校继续教育现状

1.1 继续教育经费缺乏

广东仍有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县,经济效益低下,且省财政统一转移支付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不多,分配到山区学校的金额更为少,难以满足山区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此外,由于山区学校额外创收经费缺乏,不但难以支付继续教育所需经费,而且有的学校难于承担上级组织的免费培训所需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基本费用,无形中影响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

不少学校的领导认识还不到位,未能以长远眼光来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有的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培训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或“杯水车薪”;有的认为花钱、费时搞培训不划算,干脆“以干代训”等。

1.3 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积极性低

多数受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把继续教育看成上级的硬性规定,碍于评职称和提升工资水平的需要不得不参加学习。少部分则没有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满足于学历已经达标,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有的认为在师范院校学过的知识完全能应付目前的常规教学,无须再学。

1.4 培训师资参差不齐

许多山区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不重视,导致选聘继续教育师资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出现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且培训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培训后缺少跟踪、反馈,影响培训效果,造成受训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素质较差的情况。

1.5 教师压力有待减缓

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均有了明显提高,但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生活处境仍然很艰辛,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一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除工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福利待遇可言。很多教师面对养家糊口、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大笔的支出,仅靠那点工资很困难维持,多数出自“热爱教师职业”而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中小学教师逐渐开始厌倦这个职业。

二是农村学校的工作量较大,生活环境较差,导致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造成一些农村教师紧缺。

三是基层学校大都以考试来排学生名次、教师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绩效考评,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2 解决山区学校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加大山区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轨道,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下,教师本人、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学校也可通过校办产业、教育融资、集资办学等途径开拓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2.2 牢固树立可持续和终身教育的观念

广大山区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争取更多的紫金扶持和继续教育机会,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是对个人、教育和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石。

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形势下,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就很难跟得上时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配套,晚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明确教师参与培训的权力和责任,逐步将教师培训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使教学培训成为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优化继续教育模式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其次就是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管理为手段,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相沟通,实行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其次,根据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可采用: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乡镇,送教上门等方式,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还可以节省费用,多样兼顾,事半功倍。

2.4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减缓他们“一师多职”的压力,让他们尽可能在专业上有所发挥。有条件的县区、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改善办学条件和任教环境,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让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在农村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评论,1998(5):28.

[2] 李凤英.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及解决办法[J].中国成人教育,1997(8):25.

[3] 杨昆,于杰.当前基层继续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继续工程教育,2000(5):11-13.

[4] 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新课程资源网.

第11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县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全面提高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l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桂政发〔*〕192号)《国家教育部(原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小学管理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教育教学业务”主要指小学内部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业务。

第三条小学的工作重点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服从和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县内城区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各村小学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根据我县小学校点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各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直接对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县通过乡镇中心小学管理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直接对中心小学负责。

第六条县对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有:县教育局教育股、教育局秘书股、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局电教站、教育局仪器站等,由教育局教育股协调管理。

第七条乡镇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机构是乡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是县教育部门领导的教育机构,同时又是协助县教育部门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实施管理的事业机构;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中心,同时也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心,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具有组织、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职能。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县、中心小学、村小学三级要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学管理制度,确保全县小学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对认真履行职责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应予奖励。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九条小学各学校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制度,保持良好教学秩序。严格执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三)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籍管理。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转学、休学手续完备。逐步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积极组织开展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广泛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索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五)严格贯彻执行县颁布的教学常规,督促教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测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六)切实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和安全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工作要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七)应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上好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美育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服饰、仪表、语言、行为等审美要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八)积极参加县级、乡镇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积极协助县级教研室部门和本乡镇中心小学在本校开展教研活动。

(九)加强本校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大力抓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形式的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各乡镇中心小学,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上交教育局教育股,教研计划和总结要上交县教研室。各村小学的工作计划和总结要上交本乡镇的中心小学。

(十一)积极完成县教育部门和乡镇中心小学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条乡镇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除了要履行以上的职责外,还要履行如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示范作用。乡镇中心小学要依法依规办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校园安全卫生、“两基”巩固提高等方面成为本乡镇小学办学的示范,带动全乡镇小学的发展,促进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发挥小学教研中心作用。小学教研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中心,全乡镇小学教研活动由中心小学组织实施。在中心小学校长统一领导下,由中心小学教研组牵头,组织全镇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课题实验、经验交流、教学基本功训练、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中心小学校长、辅导员等领导应有计划地深入各小学听课、指导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

(三)发挥小学教师进修培训基地作用。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乡镇中心小学负责制定并实施本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加强小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全乡镇适龄儿童档案,掌握全乡镇每学年适龄儿童人数,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己入小学的儿童,在中心小学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并于每年9月底前报一份到县教育局教育股备案。

(五)负责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两基”档案收集和管理等工作。

(六)协助和配合乡镇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办学责任,促进本乡镇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组织发动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治安和安全、校舍建设等有关工作。

(七)在县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小学毕业考试命题和组织考试等工作,配合做好小学教学质量调研工作。

(八)完成县教育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县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仪器站在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加强对乡镇中心小学的领导、管理和指导。

(二)检查督促各乡镇小学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抓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检查督促各乡镇各小学抓好学额巩固工作,严格控制学生辍学率,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指导各乡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全镇性的教研活动,总结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五)督促各乡镇中心小学加强对本乡镇各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督促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二条县教育局的有关股室要根据新的小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大力加强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德、智、体、美全面评估教育质量的科学标准,要通过多种形式评测教学质量,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和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评定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第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调研制度。县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学教育教学调研不少于1次;乡镇每学期开展全乡镇的调研不少于2次。调研前要制订出具体的调研方案,调研结束后要撰写出调研报告,并送交教育局、教研室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

第*条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各小学每周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不少于2小时(中心校每周星期一、三下午4∶00-5∶30,村小学每期星期一下午放学后,为活动时间),教师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各中心小学每学期要集中全镇各村小学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组织不少于2次校际教研活动。

第十六条小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制度。各小学每学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各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要事先做好方案,事后做好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教学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全县的教学常规检查每三年1次,抽查每年1次;乡镇每学期抽查1次;学校每学期抽查2次。三级常规检查,事前均要制订出方案,检查结束后要撰写检查总结,并表彰先进的集体和个人,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第十八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制度。县教育局各股室干部每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室教研员、中心小学业务辅导员每学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80节,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0节,学校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后要进行评课。

第十九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制度。县级每学年举行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活动不少于2次(由教研室小学组统筹安排);乡镇级不少于3次;校级语文、数学不少于10次,其他学科不少于1次。每次研究课事先都要制订出方案,定出研究专题,事后撰写活动总结。

第二十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制度。县级的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每年不少于1次(可结合有关会议进行);乡镇内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校级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

第二十一条教学质量检测制度。根据我县在自治区立项的A类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调查研究”的要求,县每学期组织1次部分年级和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测。每次检测必须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深入分析,总结表彰。

第二十二条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制度和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制度。教学评比活动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优质课(含班会课)评比、说课评比等活动。县级每学期不少于1次;乡镇级自行举办的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每三年进行一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每次活动事先要制订出方案,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

第二十三条教育教学果奖励制度。修订完善《*县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每年表彰奖励1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先进的做法和经验。

第12篇

二、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根据全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08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7月27日在我县拉开帷幕。同时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的教师(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共30名,也在山东省师范大学开始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学员论坛、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等模块。英语培训课程要适当开设英语口语课,培养英语教师的发音和听说能力。实施沾化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县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8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题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县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共15个学科。这次培训全县共有407名专任教师参加。

08年新课程骨干培训省级培训的工作6月份开设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4个学科。省级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第二期培训班报名我选拔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参加了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广大农村教师心里健康教育水平,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和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县选派了中小学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并于12月份进行了二级培训,共培训县级骨干教师小学76人,中学38人。

为全面提高全县语文、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经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洽商,沾化县教育局聘请华东师大知名教授、专家对我县初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师进行暑期培训。8月11日—13日,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分别在县实验中学、沾化一中老校区顺利举办。8月11日上午,平金明局长、杨金明委员及华东师大汪晓勤教授、李俊副教授出席数学班开班典礼,王立村副局长、杨福泉主任、郑桂华副教授、沈龙明副教授出席语文班开班典礼。培训班每天授课6小时。全县初中语文、数学各14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班,各初中语文班、数学班各派一名教育干部带队参加培训。

五位华东师大教育专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授各具风格,见解深刻,且紧扣教育实际,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崇高的学术风范,有力地诠释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中国教师精神。参训教师听专家报告,恪守时间,状态投入,如沐春风,一致表示不能再只靠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必须凭借教育科研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三、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师范类待就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近几年来共招聘师范类毕业生385人到学校任教)研究制定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手段,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

四、教育创新人物。为激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牢固树立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滨州市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滨教[2006]46号)精神,对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在自下而上,层层推选的基础上,对乡镇、县属中小学推荐的26名校长、教师进行了认真评审,共选出6名县级教育创新人物参加市级以上教育创新人物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