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11 00: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馆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博物馆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生;认知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馆。如今,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300座,全国博物馆馆藏容量超过2000万件。然而博物馆的旅游产业却没有的到迅速发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很明显看出,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发现,有30.5%的人未去过博物馆,也不曾关注博物馆,去过博物馆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随学校组织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参观博物馆当做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11.5%的学生会选择跟家长一起去博物馆,因为家长可以给他们做简单的讲解,所以他们觉得跟家长去能了解更多的东西。30%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8]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第2篇

在本科的第一年,我在院系的安排下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史,历史文选等进入与历史学息息相关的本专业的必备课,而且学习了博物馆学概论,这门课将我领进了博物馆学的大门。我阅读了一些博物馆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包括《博物馆的沉思》,《中国考古大发现》等。沉浸在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中,我不忘专业课的学习。历史,古文和英文相关的课程对高中就在这方面十分擅长的我来说并不成问题,在这方大二面的优势,填补了我对数学的忽视所造成的偏科。我得到了一等奖学金,历史学院优秀团员的称号,以及nk之光文学艺术节金奖奖项。接下来的三年的本科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包括各项器物学,博物馆研究以及物质文化史。并获得不错的成绩,并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我把握每个机会参观我可以去的博物馆,三年本科培养了我作为一个未来的博物馆人基本的学科素质,。在此期间我对刘y老师执教的陶瓷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上课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及期刊杂志相关内容。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在我以后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学科领域新动态,把握研究动向,被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素质。出于对陶瓷器的喜爱,我曾花一学期时间整理总结了院资料库的核心期刊中关于龙泉青瓷的所有论文,并得到了很大收获。

大学期间,我在校团委担任过理论调研工作,并参加了很多文史类社团。在此中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文史类社团很难走出小众范围,同学们对这类社团的忽略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博物馆。社团的成功需要有效的推广。大二时我创办了nk大学yl协会,在各种工作中有了深刻的体会,文史类的社团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而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机构,如何吸引观众,并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轻松的收到文化信息,达成教育效果,需要博物馆考虑如何使自己变为一个更加亲善,更加让人愉快的老师。出于对着个方式的探索,我在黄cy老师指导下完成了《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论文。期间参考了包括钟敬文先生在内的很多学者的民俗学著作,和许多文博学者对新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试图探讨博物馆引进现代传播学的因素,改变固有展览构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民俗学也产生了很大兴趣。如果可能的话,研究生希望继续民俗学方向的研究。虽然大学本科并没有学到很多民俗学的内容,但是我相信本科只是探索的一个起点。

目前,我对自己将来的研究生生活有以下粗略的规划

1.进行陶瓷考古或民俗学方向的研究,争取做出自己的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2.尽量选修器物学课程,以及古文字学课程。因为我觉得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能对铭文,古籍等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是很重要的

3.弥补本科未进行足够的时间工作的遗憾,尽量争取实践活动的经验

对于未来,我还没有太多的想法。研究生结束后,也许仍然感到自己所学不足,继续攻读博士。也许觉得自己过于纸上谈兵,寻觅一份可以让我获得实践经验,并继续学术研究的职业。可能会进入学校,或是博物馆,或是国家或地方文化机关,对我来说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有一个明确目标,就是上研。相信三年的缓冲可以让我想很多,成熟很多。也许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我就可以真的确定自己步入社会以后,会站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但是现在我只能等待那个认知的时刻到来。但是对于自己能走上一条通往自己喜欢的职业之路,我感到很荣幸。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我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__级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经历了四年的高师教育和高校生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更坚定了“自信、自强、勤奋、谦虚”的人生信条。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省著名的教育人材培养基地,素以治

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切身地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素质修养方面,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真诚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化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理论,在各科的结业考试中,成绩优异。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出色的教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语音面貌,自然大方的教态,并在教学中善于创新。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书籍,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系统,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握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人才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

一直以来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在高中里当一名化学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直在努力。大学里面,我认真学习各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专业成绩进入专业前20%,并连续两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__年暑假,我以项目主持人的身份在胡志刚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教育熵的原理及应用》的研究,并撰写了《教育熵的作用原理初探》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入选了“福建师范大学__年度校大学生一百篇优秀学术论文”。为了毕业后能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我一直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来要求和激励自己!

我热爱贵单位从事的事业,如果贵单位能为我提供一份就业机会,我将深表感谢,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负您的选择。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第3篇

【摘要】美国儿童博物馆收藏、开发、利用物品的历史悠久,并

>> 藏品研究对提升博物馆水平的作用和意义 论博物馆本土题材藏品征集和展览的意义及途径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利用藏品提升博物馆公众吸引力 参观美国的儿童博物馆(上) 对我国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民间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几点认识 基层博物馆现代藏品征集的途径 试述县级博物馆收藏品的防霉 浅析博物馆典藏品入藏的条件 藏品与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博物馆青少年观众讲解及博物馆教育的研究 现代音乐博物馆征集藏品 浅谈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美国的音乐博物馆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对博物馆安全风险及防范的思考 关于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研究 试析美国儿童博物馆存在于社区的教育意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7] .

[8]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9]穆宪主编:《当代幼儿教育实用大全》,海洋出版社,1990年。

[10]小巫:《给小孩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11]珍妮特・冈萨雷斯一米纳著,徐韵、周红等译:《多元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 http://.

[13][14]http:// bostonchild /exhbits-programs/collections.

[15]俞平:《论基层博物馆的流动展览》,《黑河学刊》2006年3期。

第4篇

关键词:人类学;博物馆;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22 ― 03

所谓博物馆,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博物馆一词的解释为:“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博物馆是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人类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对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而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学的主要学科意义在于它对全球各种环境中人类文化的人文关怀,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学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描写、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2〕博物馆文创产品,依托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很好的发挥了其文化服务的功能。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创产品也是文化描写与解释的一种方式,这便与人类学的学科属性有其共通性,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予以浅析。

一、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得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参与观察、亲身体验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进而获取某一特定区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做好事实资料基础。从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来看,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指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而客位则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3〕就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要做出大众喜欢的文创产品,除了要加大藏品研究、深挖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外,还要对博物馆的参观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研究是博物馆学的一个传统课题,除了基本的对参观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及问卷法等对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借以分析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这对于开发出更切合博物馆主题、更符合观众意愿的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人类学的主客位研究视角一样,在对博物馆观众进行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调查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展开,一方面,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其兴趣爱好与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要站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自己馆藏实际开发有意义的文创产品。

二、文化深描

阐释人类学,认为人类学并不是探讨通则的实验科学,而是探讨意义的阐释科学,通过对人们行为意义的阐释去理解其行为本身背后的意义结构。马克思・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4〕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观众调查阶段,除了要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兴趣爱好外,还要知晓观众对依托展品或藏品所开发的文创产品的理解,进而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文创产品。就一件文创产品而言,它首先有其文物外在的含义,诸如外形、材质、尺寸比例以及实用功能等;其次有文物本身自己的文化价值内涵,其所承载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再次,由于每一个参观观众的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各异,其对每一件的文创产品的欣赏和理解角度亦会不同,这也就需要对文创产品进行多层次、不同视角的理解与解读,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诠释。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海晏河清尊,此文创产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歌颂天下太平。〔5〕

三、审美情趣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而对审美的研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类学对审美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最初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界定,发展为对审美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再演变为通过对跨文化审美感知的探询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与认知过程。博厄斯提出,与具体思想含义无关的形式上的美是最基本和主要的美感,当然,形式常常与不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艺术具有感彩,但内容相对于形式往往是附加的、后起的,并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常常发生改变。〔6〕审美具有主观性,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硅胶杯垫,该文创产品以环保创新工艺之姿,将元代磁州窑婴戏图瓷罐,透过全新概念融合东方风格与个性化,经食品安全认证硅胶制成,方便清洗,具独特触感,增添您的个人生活风格,为最佳中华艺术融入时尚的生活用品。〔7〕熟知生活美学的人就会理解,杯垫虽小却会给桌面带来保护,给生活带来方便,其实在很多时候方便就是一种美,加上杯垫本身所带有的婴戏图案,便使此文创产品既有生活美学又有了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四、符号象征

人类学对象征的兴趣以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溯源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初,怀特也对象征文化进行了探索,他指出:象征符号使人类从动物转变为真正的人,而且人所具有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在本质上是积累的和进步的。象征符号是人类意识的主要功能,是我们创造和认识语言、科学、艺术、神话、历史、宗教的基础,是理解人类文化和各种行为的“秘诀”。〔8〕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具有典型性象征意义的藏品便成为文创产品很好的题材来源。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后母戊鼎,该文创产品以馆藏后母戊鼎(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亦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为原型,采用现代工艺缩小比例精心制作而成,器形协调、纹饰精美、很好的再现了国宝重器的雄美气韵,是权力与信誉的象征。〔9〕后母戊鼎作为国之重器,以此为依托开发的文创产品便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一样,都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正如他最清楚地表达的:“文化功能主义的看法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有着某些任务要完成,代表着构成运转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个人”,他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的浓厚的兴趣,而拉德克里夫・布朗则强调“社会”。〔10〕但其二者无论是在社会抑或是在个人层面,都承认了文化所承载的功能。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因其所开发的门类不同,其功能亦会各异。比如服装服饰、文具用品等,除了其所附有的文化含义、文化功能外,其本身就具有使用价值,具有实用的功能。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一家亲T恤,该文创产品首先具有实用的功能,本款一家亲女款、男款T恤为均码,和儿童款一起搭配选择成为时尚舒适的亲子装,是居家休闲、出门游玩的上佳服装选择。与此同时,亦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婴戏图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表达了人们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并寓意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11〕

六、嵌合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的实在主义学派,是经济人类学界除形式主义学派外另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学派。实在主义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赞同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形式主义看法,而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波朗尼提出了“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的重要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复杂的交织在一起。〔12〕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合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单霁翔指出,对于博物馆而言,其责任就是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和谐,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使博物馆事业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使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13〕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荟萃馆藏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钱币等种类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开发了一系列蕴涵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流动的博物馆”,真正做到“将博物馆带回家”;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让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平台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14〕博物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博物馆要突出文创产品的文化意涵,强调其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动承担起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七、关注异文化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西方人类学研究非西方社会,着重研究遗留至近现代的原始文化。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等。“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他族群的文化。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在人类学者心目中,“异文化”一词没有歧视之意。〔15〕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耶稣受难记》明信片,该文创产品是根据“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的重要展品之一《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这件展品是美第奇家族和佛罗伦萨市民最喜欢的至圣天使报喜教堂中圣品柜柜门上系列绘画的一部分。这幅绘画清楚地表明了15世纪绘画创新与当时主要宗教团体必须“奉行的”宗教改革之间的紧密关系:直观明了的语言表现了耶稣受难的各个阶段,画面成为向信徒解释《圣经》的符号。这幅展品中对于和谐、透视、明亮空间的新的感受使它的系列叙述变得相当现代和富有现时性。该套明信片印制清晰,让人在愉悦收藏的同时,品味明信片散发出的浓浓艺术魅力。〔16〕 《耶稣受难记》明信片依据作为“异文化”的名作《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显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异文化的关注,这也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结语

综上,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社会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应该大力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而人类学注重对人的全面研究,主张通过文化来研究人性,人类学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有其文化上的共通性与实务操作上的相似性,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 .

〔2〕崔延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53.

〔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

〔5〕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6〕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

〔7〕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8〕夏建中.文化人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88.

〔9〕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132.

〔11〕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2〕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16-217.

〔13〕单霁翔.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1).

〔14〕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第5篇

关键词:中国,韩国,博物馆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51-02

一、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也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培训,这是最能体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努力的代表性活动,是狭义的博物馆教育。广义的博物馆教育则包含为了提高大众的知识修养而在博物馆内、外举办的各种展示、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一切带有教育目的的活动。本文所说的博物馆教育是广义的教育。

本文将中国山东省和韩国庆尚北道作为比较的对象。山东省是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经济发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韩国庆尚北道是韩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实力强大,并且完好地传承着佛教文化、伽■文化、儒教文化,其文化遗产的保有量占全国的20%。山东省和庆尚北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经济实力也雄厚,在各自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适合做比较对象。

二、山东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2008年为止,中国共有1722座博物馆,①每7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山东省共有96座博物馆,相当于每9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其中省级博物馆2座,地区级博物馆27座,县级博物馆67座。这些博物馆是指所属于山东省文化厅的省属,市属博物馆。私立博物馆和大学博物馆的大部分因其规模小,藏品少,社会影响力较小,加上统计资料的不足等原因,没有纳入到本论文的研究范围。96座博物馆中,选择已开设网页的13个博物馆为例,查看了其社会教育现况。

表1 山东省13座公立博物馆教育现况②

图示说明:有;无

表1中96座省属、市属博物馆中,已开设网页的博物馆仅为13座,所占比例为14%。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现代人,需要通过网络及时、随时地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说开通网络是向社会展示博物馆的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的手段。

2008年为例,上述13座博物馆除了固定展之外,平均开展了11.2次特别展,其频次是比较高的。开展教育培训的博物馆为8座(43%),开展文化活动的博物馆为1座(7.7%)。其中,长期培训项目为山东博物馆实行的“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国学班”和青岛市博物馆的文博夏令营。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办国学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弘扬山东历史文化,培养观众高雅的文化情趣。文化活动为山东博物馆参加的“文化使命青春溢彩”决赛,国际志愿者日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因活动内容只限于博物馆内部职工和志愿者,没有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博物馆爱好者的亲自参与,其社会影响力很小。

山东省的博物馆主要通过陈列和特别展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近一半的博物馆虽然有教育培训课程,但是大部分为短期或一次性的培训项目,长期的培训项目或对外文化活动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博物馆与社会的紧密程度不高,其社会教育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三、韩国庆尚北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2008年12月31日止,韩国共有707座博物馆。其中,国、公立博物馆310座,私立博物馆310座,大学博物馆87座。庆尚北道共有65座博物馆,占韩国博物馆总数的9.2%,在16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前三位。其中,国立博物馆2座,公立博物馆37座,私立博物馆10座,大学博物馆11座,公立美术馆1座,私立美术馆4座。庆尚北道65座博物馆中,已开设主页的为49座,占75%。选择其中代表性的11座国、公立博物馆,将其教育现况整理如下。

表2 庆尚北道11座国、公立博物馆之教育现况①

图示说明:有;无;——资料欠缺

如表2,庆尚北道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固定展,特别展,教育培训课程,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及地区文化空间的作用。11座博物馆(100%)均实行短期培训,10座博物馆(91%)实行长期培训,培训项目亦较丰富。以庆州国立博物馆的长期培训为例,“第57届庆州儿童博物馆学校”,“在博物馆品茶”,“拼图中的新罗故事”,“一家人巡游博物馆”,“对小学,中学教师的进修”,“外国人的周六博物馆之旅”等,其对象包括幼儿、小中学生、教师、志愿者、专业人员、社会群众、外国人、家长等各阶层人士。文化活动非常丰富。电影赏析(国立灯台博物馆),博物馆庆典(庆山市立博物馆,大伽倻博物馆,文庆陶瓷展示馆),音乐会(东里木月文学馆),群众性民俗游戏(国立庆州博物馆)学唱童谣(安东民俗博物馆)等活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亲近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也成了人们学习鉴赏,休息娱乐的场所。

四、山东省和庆尚北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比较

近年来,国际社会把终身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把博物馆确立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中韩两国也不例外,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还是在社会作用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来比较一下中韩两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其一,中国的博物馆资源太贫乏,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持续地关注和投入。

表3 中韩两国博物馆现况②

表4 山东省和庆尚北道博物馆现况

如表3、表4所示,韩国及庆尚北道的博物馆数量从比例上明显大于中国及山东省的博物馆数量,其博物馆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中国的博物馆从其数量上就相当贫乏,这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的关注和投资来急需改善的问题。

其二,山东省博物馆主要通过固定展示和特别展示,庆尚北道的博物馆主要通过展示、教育培训项目、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

山东省博物馆中,开设主页的13个博物馆,2008年平均进行了11.5次特别展示,远多于平均举办2.1次特别展的庆尚北道的博物馆。但教育中占核心位置的教育培训项目上,山东省比庆尚北道少很多,尤其是能够挖掘和培养“博物馆迷”的长期培训项目,山东省只有2座博物馆(15.4%),庆尚北道是10座博物馆(90.9%)。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亦如此。山东省博物馆中的1座博物馆(7.7%),庆尚北道博物馆中的11座博物馆(100%)开展文化活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庆尚北道博物馆在做好搜集、展示、研究的基础上,为努力成为社会教育机构、地区文化空间而做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雕塑;意境;诉求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6-02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作为一个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成了东方艺术生命的源泉。“意境”的提出始于佛学术语中的境和境界,用于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民间,有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前的原始状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要求、感觉和记忆,通过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不断试验下,将感性认知以理性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介此,将以感性思想为特征的虚幻的、抽象的、琢磨不定的“意境”通过各种艺术的表达媒介,以立体化、具体化、实体化的造型艺术,即实物展现于大众的眼前,使抽象的主题思维以具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回归到大众与社会之间。

一、雕塑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一件雕塑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从情感的激发,形式的追寻到雕塑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境界或是精神的呼之欲出,都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打造一件精美艺术品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同外界环境或某种表象相互吻合的一个过程。对雕塑艺术创作来说,外界环境和时代特征都是一种表象,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所给予大众心灵上的感悟才是这件雕塑作品赋予公众的真实实质。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法,是雕塑艺术家表现雕塑所包含的精神上的诉求。它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展示文化的语言。

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雕塑作品,是展陈空间在博物馆内部的延伸,是一种主题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媒介,体现出展陈空间中的整体景观形态的连续性。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中常用于纪念意义而形成雕塑作品的艺术表达语言,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它将自身的硬质材料、三维艺术、鲜明个性及丰富情感等特征融入展陈,在丰富主题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延伸主题内涵,以最少的元素突出一种解构的过程,形成具有寓意的符号再生。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艺术创作中视觉上的一种三度空间,其最重要的语言是雕塑的体积。雕塑艺术家在尊重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寄物传情的创作立场的同时通过雕塑艺术品来丰富展陈手段,烘托博物馆思想,延伸主题内容,再现时代特征,通过雕塑的体积以及体积上的抽象变化来把握雕塑整体的形象美,并在表象的基础上传达出雕塑的精神诉求。随着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之意”在展陈空间的继承和发展,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及触觉表现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主题意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对主题文化的重新审视理解。它以浑厚、充实以及体块张力的实体性为特点,讲究气韵、气势,注重内在力量的刻画,侧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展示内容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移位与再创造。这种“以景还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雕塑的“意境”中体现了一种与展陈空间共存的理念,在深度刻画主题内容的同时给社会大众的审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兴奋感,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平衡和慰藉。

二、博物馆雕塑作品是生活的创造

博物馆展陈空间内,雕塑之所以能快速地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是在于它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现手法。雕塑的意境不是一种单纯地利用不同层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解构思想,是一种深层的创构主义。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中的一组雕塑《群雕:武同儒指挥的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这尊雕塑所反映的是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英雄形象。这组群雕艺术注入了雕塑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者以雕刻艺术的手法将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历史时代背景融合在了这组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神态下,作品蕴含着人民大众不畏险阻的英雄精神,显示出力量巨大的革命理想。这尊雕塑的精神之所以触动人心,是雕刻这尊雕塑的艺术家对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大众对英雄们钦佩之情的化身。这尊雕塑的意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超脱出历史时代所给予这尊雕塑的枷锁,巧妙地运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以简练、古朴、率真、诚实的手法,经过高度的提炼,传神地将这场斗争以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雕塑是一种再创造,它所要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隐秘的,使参观者感受到雕塑所赋予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1]。在雕塑艺术的范畴中,也可以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经典理论,将所表达的主题中繁杂的部分剔除,使雕塑所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感留在创作中的一笔一画上,以少概多的形式表达作品丰富的内涵,使雕塑艺术品既造型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在当今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中,雕塑艺术品的展出已经成了一种导向,大众群体对视觉艺术的看法也在逐年的产生变化。存在于博物馆或其中的雕塑不等于大众眼里的世俗艺术,它并不是一种平庸的,独立的,而是承担起了一种对于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感的责任。作为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它拥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与它仅作为纯欣赏类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雕塑作品所要展现的不仅是雕塑本身的艺术充实感,还要引导出对大众心理的“充实感”[2]。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的关于美学的论述在雕塑艺术上有着较为贴切的描写和详实的互动,造型、神态及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雕塑艺术作为“再现性艺术”[3]的一种,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纪念馆的主导性格和人文精神,使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意义,具备了双重性能。因此,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中展陈空间设计上的空间面貌,是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凝聚点。

雕塑是一门三维艺术,但是,在纪念馆的空间布展中,雕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它自身的三度空间已微不足道,一件雕塑作品在馆内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融于与周围展区相关联的结构关系。雕塑、陈展环境、参观者、历史背景等元素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雕塑的造型、材质、颜色发生了质的突变。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上,雕塑作为展览唯一的可触性展览品,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配以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及雕刻艺术手法,注重造型与环境的融合,雕塑人物精神本质的挖掘,使人的情感自觉地融入雕塑作品之中。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谷牧的雕塑,作者对其的造型与神态做出了正确的把握和创作,利用雕塑的材质品性、雕刻手法与所要雕塑的谷牧同志的形象的气与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了雕塑的生命活力。这尊雕塑以具体的形态、线面进行有机地整合,去掉繁杂的衣服纹理,以粗广的雕刻手法较好地处理了材质的刚与柔,节奏的缓与急,肌理的粗与细,借以其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平衡,使这尊雕塑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同与赞赏。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陈展空间中的雕塑欣赏者通常是人民大众,馆内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诉求就是要走向社会,贴民百姓。这种雕塑则更注重的是与参观者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一件馆内雕塑作品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设计手法和技巧再高明,社会大众不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就代表着这件雕塑在馆内并没有起到一种好的宣传馆内思想的意义,这就说明了这件雕塑艺术品它只限于它所在的艺术品的象牙塔中,没有形成一种有助于融合馆内特质文化、品味以及功能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馆内景观环境。

依附于馆内人文历史背景而存在的雕塑作品,是根据特定的馆内文化、人文习俗、宣传思想和情感寓意来创作设计的,注重雕塑作品自身的造型形式与馆内历史文化的衔接、对应和互补,使博物馆或是纪念馆所要宣传的思想通过雕塑作品得以延续和连接,给予参观者情感上的震撼,还原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宽度,激发社会大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记忆,是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雕塑能够强化馆内的环境特质,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陈展环境、雕塑作品、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馆内环境和内容的生命力。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去探索前人对雕塑艺术注入的情感,也不可能像雕塑大师那样情感共同而专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而多元。因此,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杜桑说过:“你能学到高超的技巧,可你学不到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创作中个性是很重要的,失去或淡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其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原创性和生命力。”[4]

馆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与馆内整体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交流的展览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的对话的品性,建立起了与公众亲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使社会大众在馆内的参观上的主客体关系趋于淡化,并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它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任务的纪念、时代观念的象征或是文化传统的隐喻来表现出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大体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总而言之,雕塑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它对塑造馆内环境的体态特征和人文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斌.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解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周阿成.雕塑的“充实”感[C].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学术论文集年,2009.

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适宜业态;文化产业链;发展策略

1 研究背景

博物馆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其塑造的地域文化舞台为各城市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模式,维持自身持续良好的发展循环、平衡文化本质与商业营销之间的天平是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因为博物馆无法忽视市场经济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潜在条件建立造血机制,而造血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把博物馆与商业摆放在一起,而是应该选择适宜业态与博物馆结合。

2 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建筑有将近2300个比起1989年翻了将近3倍。但是博物馆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保守模式导致其运营能力和自身独立性差,多数博物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调查显示除了一些知名博物馆如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运营较好,其他博物馆均走下坡路;2009年,南方日报报导广州市博物馆这座曾经号称“华南第一”的博物馆居然发展停滞、逐渐没落,2012年华商网记者实地走访西安半坡博物馆,发现该博物馆游人稀少、无人问津。这与笔者调研也高度吻合,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只有100~200人来参观。博物馆整体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3 博物馆建筑困境的原因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发展停滞的原因是:①博物馆为非营利性的,从而博物馆在经济上受到极大限制;②博物馆一般把选址定在城市近郊区或远郊区;③博物馆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这些方面都阻碍博物馆的发展。

3.1 经济方面的制约

博物馆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导致其社会化运营程度低,运营管理受政府控制。而政府对博物馆拨款仅考虑其正常维持,多数博物馆也是政府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经费有限导致馆舍修缮、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运营和发展必要的环节都受到限制。如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主要展出全省26个民族的各类文物。然而博物馆无法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加上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博物馆的访客逐年减少。

3.2 建筑选址与到访率

传统的博物馆发展模式是独立建筑用地、独立建筑体,低层建筑。但是在现代城市中都以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为主导,这些占据了城市中心。在符合市场经济前提下,博物馆只能建在一些偏远地区。然而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性、周边人流量少导致博物馆使用率低。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博物馆,普遍地呈现出门庭冷落的景象。截至2009年北京博物馆分布统计,其中位于城区的约占总数的41.9%,近郊区约占总数的37.2%,远郊区约占总数的20.8%。位于市区内的占总数四成的比例,因此市民想参观更多博物馆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地前往。

3.3 管理体系与服务意识

现代多数博物馆由政府包办管理,盈亏也由政府承担,导致博物馆管理团队很难实施合理的资金运营,以妥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同时管理团队没有考虑博物馆特殊性,很难制定有效措施管理博物馆,导致博物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总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博物馆要摆脱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找出路,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同时重视博物馆优化改造和造血机制的建设。

4 业态延续博物的意义

博物馆使命是为公众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然而生存还是发展博物馆都需要资金,经费不足阻碍博物馆的发展。自从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为博物馆带来人气。因此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珍贵的馆藏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把一系列与博物馆紧密相关的业态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加外延和补充性商业,建立造血机制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4.1 业态延续博物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开发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对此先要有整体观,掌握本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对文化的集聚和培植,然后进行文化的释放。文化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所以不可能齐头并进,而需采取重点突破战略。按照市场要求,结合博物馆本身的优势,开发与博物馆结合比较好的商业。其次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形成一个“微型产业链”,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整体效益。

4.2 博物功能与业态结合

大唐西市建立在西安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型商贸、文化主题区。大唐西市分为九坊,第一坊为商贸大观、第二坊为金市广场、第四坊为文博天地,设有大唐西市博物馆;第三、六、九坊为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第七、八坊为国际古玩城。博物馆是展现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起点、盛唐文化等元素。而第三、六、九坊的商业街区则是结合博物馆里面展现的丝路文化历程,使市民和游客在购物、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唐文化气息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同时延续了博物馆的博物文化。由于商业的带动、交通的便利、人气的聚集,博物馆影响力提升也体现了其商业价值,达到了“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局面。此外笔者曾参与的实际项目昆明市前兴路商业文化中心――玉石综合商业与玉石博物馆设计。初次与甲方接触时,我们就提出博物馆应该寻求与商业之间平衡发展的观点――业态延续博物功能,这一观点打动了甲方,改变甲方想把博物馆作为商业噱头的初衷。在这过程中,笔者领会到博物馆应该根据展品差异,寻找本身特点,结合适宜业态,形成串联的文化产业链。

5 总结与展望

考虑周边环境,将一定规模、业态丰富的商业融入博物馆中――适宜业态延续博物功能,商业反哺博物馆的模式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的融入,给博物馆带来先进的商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升博物馆建筑整体竞争力。多元化商业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博物馆与商业的结合,适宜业态延续博物的同时其他补充性的业态――餐饮、影视等也为建筑群带来人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形成文化产业链为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持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际欧.浅析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特征、结构与开发策略[J].中国博物馆,2006.

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3-0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共事业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博物馆的专业功能和社会职能必然不断完善和提升、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日益成为构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成为保护遗产、服务社会的永久性机构和最佳场所。

一、博物馆应是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主线的当代社会,传统的博物馆如何加强自身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今风貌,文化因素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一)博物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博物馆可以提供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尽可能久的保存下来。海先生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归宿”。收藏和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只有博物馆最广泛、最全面地保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尽力把它永久的传递给后人。有了这些被保存的文化遗产为前提,博物馆就可以围绕馆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

一座城市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人们了解一座城市,也总是从现存遗迹、遗物承载的文化,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种文化传承和汇集的媒介。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需要博物馆作为载体去展示城市风采。

二、博物馆应是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一)精美的陈展为公众拓展了社会教育领域

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实现方式,是由博物馆自身的功能特性决定的。大多数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可供观众学习之用,而且可以给他们提供幽雅的环境和专业的人才支持。例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字过大年”的展览中,用丰富精彩、欢乐喜庆的对联、年画、剪纸、灯谜等传统文字载体恭贺新春,并通过汉字起源、汉字六书、成语典故、唐诗宋词四个部分,感受古人的文字艺术。当学生们看到一个个立体的文字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课本上的字。可见,发挥博物馆特色,让文物“说话”,通过文物与课本的结合,给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拓展了教育的方式

博物馆的教育是在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学习模式。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博物馆发挥文物资源、教育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优势,针对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创设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暑假期间博物馆举办的夏令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们的欢迎,成为了博物馆教育的一个新方式。首都博物馆针对学生推出了“魅力北京”的夏令营活动,在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小伙伴们一起做门墩、堆城墙、当“九门提督”,可以实地参观正阳门、永定门、燕墩、辽金城垣历史博物馆、皇城艺术博物馆等北京城内外的人文景点,探访身边的北京城,使同学们了解北京的都城历史变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增加互动、动手的项目,提高观众参与度

博物馆增加观众互动、动手的项目,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如在举办“年俗展”时,请观众参与猜迷语、写春联的活动。要改变过去博物馆“禁止”的面孔,使观众与展品“零距离”接触,让孩子们可以亲手修复器物、铸造古钱币、制作铜镜,还可以学写甲骨文,用传统方法拓印字帖,在沙堆中模拟考古…,让各种人群都能在博物馆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

三、博物馆应是改善民众文化生活的积极力量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博物馆应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公益特征。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让公众公平、均等地共享历史文化资源,使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走出馆舍,资源共享

面对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期待,博物馆不能在囿于过去所形成的传统框架,循规蹈矩的限定在馆舍之内或有限范围,而应创建和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阔的领域,进一步拉近和社会公众的距离,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走出馆舍,就是最大限度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实践转向。四川省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农民进城难,进博物馆参观更是遥不可及,基层群众对流动博物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此四川博物院率先启动“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并作为一个二级馆常设机构,尚属全国首创。整合、优化博物院原有的文物资源、教育资源等,通过社会赞助的车辆送展到农民的家门口,实实在在地让他们认识博物馆、享受博物馆。

理念一转就别见洞天,资源重整可成新曲。通过创办主题突出、形式灵活的流动展览,博物馆的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利用,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享受博物馆,这也是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的魅力所在。

(二)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的博物馆公众服务体系

1、提升博物馆的陈展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传播、普及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不可能对历史、考古等专业领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因此,要使观众接收到丰富的文物信息,让他们感到参观的味道,就必需在诠释上多下功夫,改变辅助展品越少越好,说明文字越少越好的办展思路。文物说明要从名称时代出土地点的简单格式向更加通俗、生动和较为详细的阐释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学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更好的让文物说话。

2、讲解服务是观众与文物展示之间的桥梁

转变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使之更趋大众化,最大限度地与观众的认知结构相吻合,要努力做到:

(1)讲解词和讲解方式灵活多变

面对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需要不同类型的讲解词,要深浅有度,详略得当。面对未成年观众时需要更亲切的语言,使同学们更快的融入博物馆的环境。讲解语言的表达是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能够使观众听明白并接受,进而产生兴趣与共鸣。

(2)建立不同类型的讲解队伍

由于受众群体的增多,讲解员难免会面对特殊群体,需要讲解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语,甚至要懂得手语讲解。

建立起专职讲解、专家义务讲解、志愿者讲解以及语音导览系统四个层次组成的多元化讲解服务体系,打造出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高超的讲解艺术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讲解导览团队。另外,博物馆要形成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提供有创意的文化产品

博物馆以有代表性的藏品资源为依托,开发兼具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纪念品。上海博物馆是打造文化产品行业的龙头典范,编辑了介绍基本陈列和馆藏的《上海博物馆简介》、《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系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观众既可以把它当作参观博物馆的纪念品,又可以当作进一步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教材,还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及文博系列学术论文集等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或刊物。开发了富有特色的复仿制青铜器、书画、玉器、丝巾、桌旗、名片盒、书签、行李牌等各类工艺品。

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博物馆的服务方向,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博物馆让社会更和谐。为了人类文化的连续和理性的进步,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形成,博物馆将努力在公共服务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注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管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 艺术衍生品;博物馆;设计;产业开发

博物馆文化的衍生品,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博物馆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等,开发出的一系列博物馆文化产业产品。例如,配合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展览,编辑一些图片和文字的图书或音像制品,开发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复仿制品,设计以一些藏品为基础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博物馆本身或博物馆举办的某次展览专门设计的宣传品等。如印有艺术作品的创意海报、生活用品(餐具、冰箱贴、钟表)、服饰(T恤、丝巾、围巾、帽子、背包)、文具(笔记本、便签、钢笔)等不同类别的商品。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及原创作者的创作理念。讲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商品之间进行沟通与链接,是可以带回家珍藏的博物馆文化记忆”。

一、博物馆艺术衍生设计原则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衍生品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机制。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艺术商店。法国国家博物馆在全国经营了40多家的商店,艺术衍生品的产品大到古画文物的复制品,小到钥匙扣、手机链、丝巾、水杯等,一年的收入达到4000多万欧元。

目前国内的艺术衍生品刚刚起步,设计研发到管理、销售都不是很规范。目前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还存在以下种种不足:一方面是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单纯的原样复制或在印上某些商品上,不能很好的和商品结合,另一方面为质量细节不够精细,工艺品的水准比较差,甚至很粗糙,这对顾客或游客来说像小儿科,不值得购买收藏。

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上面,必须把握同一性、差异性、民族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实现VI设计的标准化导向,必须采用简化、统一、系列、组合、通用等手法对企业形象进行综合的整形。对设计内容进行简化设计,通过提炼在加工来达到好的视觉效果。尤其在构成元素的组合上面一定要简化,便于标准施行。在广告和包装袋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来达到视觉效果。

二、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创意设计重点

在博物馆视觉设计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单一的展品形象,和社会与时代的融合不够,在视觉效果上面,没有达到真正的视觉传达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媒体也随着信息流量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扩大,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博物馆媒体。在科技发达的国家里,博物馆的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从而为博物馆的传播空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注重衍生品的多样化的设计

在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设计元素中,要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空间,让大众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环节中来,就必须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赋予时代化符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文化特色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设计形式上面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2、注重塑造知名品牌的设计

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推广和运营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文化品牌意识。品牌文化是赋予品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能够赢得顾客忠诚,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制作的比较粗糙,这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质量粗劣不值得收藏购买。但是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在产品策略包装上,就懂得相应的品牌策略设计、品牌推广和包装设计,产品质量精细,追寻新意、创意的包装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能够对公众有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时效方面,会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就不会被市场上重复和粗糙的复制。所以说,要完善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市场环境,树立名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对品牌的不断延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文化视觉识别的设计与数字动漫产业结合的开发

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现在已成为博物馆活动的重点。目前市场活动已进入策略经营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博物馆活动的各个领域,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竞争也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环节。

同时还可以与数字动漫产业相结合。通过四维空间技术展现出来,动漫文化不论是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在情节上,都有较强的可读性,画面唯美、虚构出来的形象集智慧与美丽一身,适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因此动漫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全球仅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就高达5000亿美元,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已经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量超过钢铁4倍。”所以,好的文化视觉识别设计,以及有效与数字动漫产业的结合,才能焕发起博物馆衍生品设计的艺术新生命。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虽然先天条件不足,但仍有很好行业前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从本土文化出发,来挖掘文化视觉符号,从本土传统艺术文化中吸收精华。从传统艺术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知识,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图像、形式等中提取设计的重要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母题,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开创出具体而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

参考文献:

[1]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2003,04

[2]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士论文

[3]黄海.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新趋向.美术大观,2010,10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对河南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立项编号:132400410358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媒体博物馆;实践教学;开放性实验室

作者简介:刘鹏(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文阁(196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KXQ-02)、黑龙江省教育厅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1553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54-02

动物学的实践教学是农业、林业、水产、医学和师范类高等学校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提高其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丰富学生动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1]同时,高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作为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为了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验条件,学校应建立更多的、有专门教师管理的、完全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标本不仅在物种分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直观教具,对学生的实验起着重要作用。[3]近些年,许多高校依据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收藏、保管了大量的动物标本,并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博物馆,这些集声、光、电、三维动画、多媒体触屏、视频为一体的博物馆成为当地的动物资源信息中心、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以及普及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4-7]这些标本种类众多,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弥补自然博物馆标本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开放实验室的一部分,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融入到标本馆的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让这些博物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尔滨师范大学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成立于2005年,经2009年扩建至1400m2,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原生物系(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标本室扩建而成的,是黑龙江省较大的综合性高校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它是集声、光、电、三维动画、多媒体触屏、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现代手绘生态场景模拟的动植物博物馆。

动物标本收藏范围除已覆盖多个省、市、自治区,另有少量国外标本,总藏量达2万余件,在这基础上该馆的收藏与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哈尔滨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动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博物馆的空余时间,为本科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使其参与动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物种鉴别、标本讲解、科普宣传、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验,为其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素材。

一、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动物标本的采集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8]教师一般利用暑假和野外实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在一些典型生境中(如森林、湿地、农田、校园)进行标本采集,采集种类以原生动物、土壤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主,然后将采集到的动物制成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和玻片标本等献给学校博物馆,用以扩充和更新馆内展品。学生通过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生物技能,还增强了学习动物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爱校园、爱自然、爱集体的优秀品质。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现有馆藏中就有近200余件展品为学生自己采集、自己制作的,每当讲解员讲到自己采集的标本时都会充满着自豪感,边讲鉴别特征,边讲采集生境和经历,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述,往往能得到参观者更多的掌声和赞许。每个展区的多媒体视频播放器中播放的也都是同学们每年实习中录制的关于各种动物最真实的生态场景,如2009级同学录制的关于《灰喜鹊育雏行为》的视频,就成为一个经典之作,其录像效果和录像技巧都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二、物种的识别、分类和保养

对常见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是动物学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但是一些大型的、珍稀的标本由于件数有限,不可能放在实验室内提供给实验教学使用,而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让学生到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参观和查找相关的标本,甚至使用检索表对照标本的主要特征进行物种识别和分类鉴定,可以培养其物种识别和分类的基本能力,为我国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专业人才。此外,动物标本需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9]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标本防虫和防腐的知识,才能保证标本的完整和美观。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件标本本身都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无法自动根据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的参观者显示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10]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学校每年从本科生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讲解员对标本馆的历史及标本的种类、特点、生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说和介绍。讲解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自然和科学文化知识、相应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哈尔滨师范大学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讲解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公开竞聘“上岗”的,他们对标本馆都有着深厚的情谊,因为其中的某一件展品可能就是由其亲手制作的,他们讲述起来更加娴熟和生动。讲解员们还注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上一届讲解员总是手把手的培训下一届讲解员,犹如在把自己最钟爱的“宠物”交给下一届同学。

四、网站制作和维护更新

与传统标本馆相比,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而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网站和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标本展厅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打下良好的基础,[11]此外,在网站的维护及管理上,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需要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12]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创新平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普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要对所学动物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外,还自觉主动地学习了网站维护和多媒体资料编辑、整理、上传等现代教育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中的多媒体资料,每年都有新的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在动物学实习结束后,同学们都及时地把在实习中拍到的鸟类照片和鸟类育雏录像上传到多媒体平台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欣赏和研究。

五、科研创新和能力培养

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在长期的建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稀的、濒危的动物种类标本,这些标本是进行分类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谱系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3,14]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有保藏、科研、宣教三大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工作除依靠精良设备外,还有赖于17450件生物学标本、2550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对于教学中学生认知性的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但是面对浩瀚的生物标本藏品,想要提高其科研价值并将其最大化,就首先要对动物标本藏品进行准确的鉴定、分类、统计并建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择科研项目,进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完成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其中,2008级本科生的《哈师大动植物博物馆物种多样性分析》和《哈师大动植物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化石考证》两篇毕业论文由于论据充分,挖掘深入,被评为系内优秀论文。这种以科研为目的,以多媒体博物馆为载体的创新性、开放性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六、结论与讨论

高校的多媒体博物馆在向社会开放,实施公众教育,进行科普宣传,弘扬绿色文明的同时,主要是面向学校,服务于教学,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15,16]因此,将高校的多媒体博物馆建设成辅助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验室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博物馆的开放,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标本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而且这些博物馆将来还可以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实验和实习机会,如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旅游管理、绘画等专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汪安泰.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19-122.

[2]沈秀,张黎,戎红仁,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3-165,192.

[3]李进步,邓道贵,方丽平,等.论动物标本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79-180.

[4]马波,李梦龙,刘冀昆,等.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网络数据库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6):839-843.

[5]唐杰波.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动植物标本馆的意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0):151-153.

[6]张伦,林昌虎,陈翔,等.贵州省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的研究与建设[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948-953.

[7]谷颐.我校生物标本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5-97.

[8]潘红平,陈风华,王晓丽,等.动物标本的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357-359.

[9]齐龙.浅谈高校动物标本的管理与保养[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1):150-151.

[10]梁玉实,张丹.浅谈标本馆的讲解工作[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2):26-27,37.

[11]张福平,李俊昌,陈俊辉.“生物标本馆网”的开发利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50-52,71.

[12]何远辉,朱建国.脊椎动物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生物多样性,1997,5(1):54-60.

[13]黄大卫.昆虫标本馆的建设和昆虫系统学的未来[J].动物分类学报,1997,22(4):337-343.

[14]崔桂华,李崇云,王云珍.动物标本的收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J].四川动物,1998,17(3):125-126.

第11篇

关键词:特色优势;科普基地;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高校博物馆是建在校园内并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高校博物馆的特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博物馆一百多家。涉及的领域包括强社会历史类(历史、民族民俗、考古、艺术、纪念馆)、自然科学类(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科技等)和综合类等众多门类。专业性是高校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高校地质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专业的地球科普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中的热门博物馆。据昝淑芹等2003年统计,我国高校地质博物馆13家。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馆,笔者目前已知高校地质博物馆14家。

一、高校地质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

高校地质博物馆大多建馆较早,建馆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服务,在展室划分、展品选择、陈列方式上基本遵循地质专业课堂,多为学科科研教学实物标本。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石家庄经济学院博物馆等知名高校地质博物馆创建于建国初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野外采集,是几代地质学者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些藏品来源于社会征集和校友捐赠。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丰富,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都十分珍贵和罕见的藏品。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标本6万多件,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化石骨架标本,“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迄今为止亚洲和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

二、专业的科普展厅是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

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设计上,既要符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又要发挥自身展教资源优势适合社会大众的参观需要。博物馆在展厅划分上通常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常设展为固定展览,临时展有一定的展览期限,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展览主题。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陈列设计上通常按一定的主题进行划分,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分为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等5个展厅。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爬行动物,是地质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展品,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我国恐龙化石丰富,各高校博物馆恐龙化石又各具特色,因此很多高校博物馆将恐龙设为专门展厅,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

三、高校地质博物馆是重要的教育基地

教育是高校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科普教育是一项极有社会意义的事业。为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积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中国科协于1999年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在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等10家高校博物馆被首批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有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4家高校地质博物馆。199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3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选中,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至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5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荣获此称号。此外多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还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大多数建在校园内,大多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面向校内外开展教育服务。高校地质博物馆承担校内地质相关专业教学实习任务,是学校教学课堂的延伸。通过观赏各类地质标本,听取专业教师及讲解人员对藏品的介绍,受到比在课堂学习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教育。高校地质博物馆为学生及参观者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以实物资料为载体的显性教育。正如古生物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学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追溯最古老的生命;地质学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岩石、矿物标本。

高校地质博物馆除了要完成相关专业学生实习课程外,还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高校地质博物馆还根据自身人才优势,组建大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实践证明,师生们在这里培养了科学精神,提高了文化素质,也增加了自豪感。

五、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建在大学校园中的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她们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生了转变,为充分发挥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逐步走出校园,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辐射到社会。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主题活动中,高校地质博物馆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国内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举办“教你认矿物”系列活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法国南特市共同主办“辽宁带羽毛恐龙展”。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充分发挥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特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向光.2009.物与识 -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遗产;改扩建;“新老”建筑;连接体

1.研究内容和对象

历史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历史建筑遗产保存状态,局部进行修缮、加固。另一种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遗产的环境,功能,形式,空间等进行改建或扩建。在本文中,历史建筑遗产的改扩建指的是在原有建筑遗产的基础上或与原有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而形成新的建筑单体的改造过程。

历史建筑遗产改扩建中“新老”建筑有四种连接方式,即新老”建筑分离,“新老”建筑相连,“新老”建筑交叉,“新”建筑包含于“老”建筑内。由这四种连接方式的存在,决定了“新老”建筑之间的连接空间的类型分为外部开放空间连接,连接体连接,新旧建筑交叉连接,包含式连接四种。而在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便是“新老”建筑之间的实体连接空间。

2.研究意义

在历史建筑改扩建的过程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新建筑,引入的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等现代建筑语言,以及在历史建筑遗产中由于新元素的注入,如何协调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不显得突兀,使二者和谐共生的问题。而很少关注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遗产之间的连接空间,本文通过对新老建筑之间连接体的类型、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寻建筑遗产再利用中新旧元素的和谐共生关系,延续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适应现代建筑的要求,使二者成为有机统一彼此互利的整体。

3.建筑遗产再利用中“新老”建筑连接体的功能

3.1 引导性空间

“新老”建筑之间的连接体往往位于新建筑与建筑遗产之间,最常见的便是将连接体用作引导性空间。在水平方向上,连接体可作为廊道通过空间,水平方向上连接“新老”建筑,引导水平方向的人流。在垂直方向上,在连接体内设置楼梯、电梯等垂直方向上的交通体,同时连接上下空间,引导垂直方向上的人流。而往往,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交通功能共存于连接体内。同时,通过一定的形体和立面的处理手法,例如凹凸变化,材质区分等,使连接体具有独特性,也可作为建筑遗产再利用中“新老”建筑的入口空间。

3.2 公共休息空间

由于连接体的位置的特殊性,新旧元素在这里转变,在这里最容易发生各种活动,最容易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因此,连接体还可以作为公共休息交流的空间,例如中庭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新旧元素之间的对比与融合,感受时空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融。

4.建筑遗产再利用中“新老”建筑连接体的设计手法

4.1 文化元素表达

连接体是“新老”建筑的中介空间,也是新旧元素相互转化的空间。因此,在这个空间中需要用某种文化元素来表达现代与历史文化的信息。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以保护为首要因素,以建筑遗产为服务对象。因此,从建筑遗产的文化背景,形式,材料,空间,结构,装饰等方面抽取相关的文化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重新加以解读,在连接体的空间中表达出来,这样将新旧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时空的转化更加平和,自然。例如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扩建项目中,连接“新老”建筑的是一个通透的玻璃连廊,玻璃之间由钢材质的竖向条状构件连接支撑,而此构件便是抽取自东大寺的木结构梁、柱等元素,并用现代的钢材质加以表达,在现代元素中体现着历史的身影。

4.2 交通流线

“新老”建筑之间的连接体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其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引导性的交通空间。在这样一个中间过渡区域内,根据需要设置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交通体,合理引导组织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人流,使建筑空间流畅有序。

5. 乔斯林艺术博物馆扩建

5.1 概况

1931年乔斯林艺术博物馆落成于美国奥马哈市,它是一座以艺术和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中心,是美国新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实例之一。整个建筑采用产自乔治亚州爱多瓦夫鲁里的罕有大理石,建筑形体简洁规整,厚重而又不失美观,透漏出深深的文化感。博物馆内部空间采用中轴对称式的布局。进入博物馆,一条主轴线将门厅、具有顶部采光设计的喷泉庭院和一个拥有1200个座位的音乐厅依次连接起来,整个内部空间张合有序,尺度适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不断发展,博物馆的空间和相关配套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建的需求也就成为必然。1992年6月,诺曼・福斯特应约对博物馆进行了扩建设计,在原有博物馆的北侧修建了一座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新建筑,用作展览、收集和管理之用,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和翻新。新建建筑延续了原有建筑简洁大方的建筑风格,其外墙部分同样采用了60多年前原建筑所采用的同一采石场的大理石。建筑外形方正规整,在色彩,质感,比例,尺度上均与原有博物馆建筑保持一致。

5.1.1 入口空间

在博物馆原有的场地设计中,主入口处未设计停车场,只有人行入口,而将停车场设置在辅助入口处。因此人们更多的选择在停车场停车之后,从辅助入口直接进入博物馆,这便造成了博物馆主入口的使用率降低。在福斯特新的扩建设计中,将新老建筑之间的连接体底层架空,作为博物馆的出入口,并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打开博物馆前的入口大道,重新将人流吸引到主入口空间,解决了原主入口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5.1.2 共享空间

在新的扩建设计中,连接新老建筑的玻璃大厅空间除了底层架空,用作入口空间之外,作为二者之间的公共空间,还被用作新的餐厅和接待区。厚重的石材与轻盈的玻璃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击,同时透漏出的是历史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顶部通透的玻璃顶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引入室内的光线映射在两侧干净的实质墙面上,随着时间的变化,光影也随之变化,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东西两侧落地玻璃界面将室外的场景引入室内,无形之中使空间放大,使人们在这里休息的同时,感受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深厚的历史文化感。

总结

历史建筑遗产改扩建中新旧建筑之间的连接体,是现代与传统对比最强烈的区域,最容易给人带来别样的空间感受,从建筑遗产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形式,材料,空间中提取某种元素,用新的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便是新老建筑连接空间的存在根本。同时,它还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含义,不仅是新老建筑间的实体连接,也是现代与历史的连接,在这里可以体验不同时代所带来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感受,体验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鲍威尔著.于馨,杨智敏,司洋译.旧建筑改建与重建(Architecture Reborn: The Con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Buildings)[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卫著.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王峰.当今建筑空间改造中“新旧”共生设计理念研究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