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教学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片断一
(老师通过自由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提问)
师:你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棵绿色的柳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我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它的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春风中摇摆着。
师:哇,真美!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从远处驶来一辆马车,马车上,几位踏青的游人来到湖边,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碧绿的柳树在湖边摇摆着枝条,真是美极了。其中,有一个叫贺知章的诗人禁不住吟诵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
教学片断二
师:我这里还有一首诗,也叫《咏柳》,作者就是我。
(生作惊奇状。师出示另一首《咏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大声朗读)
柳叶青青柳枝长,
千条万条随风扬。
柳条拂面人心醉,
人间处处皆春光。
师:读得好!这首诗和贺知章的《咏柳》比,哪首诗写得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对比体会。
生:两首诗都写得好。
师:你更喜欢哪首诗一些?它好在哪里?
生1: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树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生2: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既写了柳树的动态,又写了柳树的静态,语言很美。
生3: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它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让我们觉得好像亲眼所见。
生4: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不仅写了柳树,还写了人,把景和人结合起来写,显得更高明。
生5: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含蓄些,不像另一首诗那么白。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师指名)
师:你读哪首诗?
(几位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诗高声诵读。)
师: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写诗。你们课后把写好的诗贴在教室里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教学片断三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咏柳》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诗人赞美、歌颂了柳树。
师:既然是歌咏、赞颂,我们就来唱一唱,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给这首诗谱曲,自由吟唱。
(学生纷纷唱起来,有的是自己谱的新曲,有的是老歌换上诗作歌词。)
师:谁愿意唱给大家听一听?
(老师指名,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
教学思考
1.感悟之新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上要花很多时间,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全部嚼烂了喂给学生。结果,一首优美的诗词被支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新的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于读,而不在于“讲”,在读中去感悟,去想象,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具有个性化。沈老师在《咏柳》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讲解和诗意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的图画,将诗的韵律、节奏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妙。
2.比较之新
为了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沈老师大胆地将自己创作的诗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佩服之情,主动积极地去研读,去比较,在深入理解,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古诗表达之精妙、用词之精当、想象之丰富,同时又感悟到同一意境,同一画面,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效果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学生不仅理解感悟了古诗的精华,又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大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感。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五、结语
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02).
[2]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J].江西教育,1997,(11).
一、诵读法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具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古诗教学应以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指导学生诵读时,先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在这样的诵读氛围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思。例如:《江南春》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读、评、再读、议”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从而将诗句的意思理解透彻。
二、联想法
具体做法可这样安排: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提出想象要求,在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联系说话或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完善,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比比看谁想想丰富,谁描写的语言生动。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喜欢古诗,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三、演示法
对于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写景咏物诗,可采用绘画演示进行教学。可提前让学生绘制好彩图,也可以课上及时勾勒简笔画,或指导课后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绘画能力。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后就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意境。学生积极性高涨,画的画也十分美丽,表现了诗歌的韵味。而且我还将画的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一些古诗词,可让学生以演唱的方式展示。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古代词牌来演唱那些优美的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现代歌曲的曲调来演唱古词。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上课时就先给学生唱了一遍,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整节课中,我将演唱贯穿始终,课堂效果良好。
四、时代背景联系法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愈发受到重视,并且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了古诗词,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笔者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了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品德情操的目标。本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究。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鲤鱼溪文化
一、探索与实践
怎样将古诗词教学与当地传统结合起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鲤鱼溪文化、民族图腾文化等精髓。笔者结合平常古诗词教学实践,进行了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尝试。
1.特色公开课,融入传统文化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最佳机会,也是将当地传统文化向外宣传的难得时机。古诗词公开课授课过程中,不仅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和当地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有计划的开展古诗词观摩课。如教学古诗《江南》时结合鲤鱼文化,可以先创设情境,出示剪纸画――“年年有余”剪纸图腾,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感悟诗意。教学“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段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读课文,分析人鱼嬉戏的场景。师: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鱼儿也来凑热闹做游戏和捉迷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戏”字可以看出。师:小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你觉得小鱼儿怎么样?生:鱼儿欢腾跳跃,争相追逐,很开心。这时可以播放周宁鲤鱼溪《人鱼同乐》的视频课件,师:我们的鲤鱼溪中的大小鲤鱼在悠然自得地游弋,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请你说说你和鱼儿怎么相处?生:鱼儿见到我们就游过来摇头摆尾,我们用手轻摸鲤鱼,鱼儿不跑,鱼儿和人很亲。师:鲤鱼溪人与鱼同处一块儿,人鱼嬉戏,构成一幅美妙的人鱼同乐的和谐画面……。这样,课文就可以巧妙地结合浦源八百年来的护鱼文化来充实。从宋代开始,当地村民就已经形成规定,要保护家乡的鲤鱼,小学生对本土的护鱼风俗早已耳闻目染,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特色传统文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意,更能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精髓。
2.古诗词擂台赛,传承传统文化
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班级每年举行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古诗词擂台赛。首先,组织诗词朗诵会。内容都是小学生必需掌握的近百首唐宋诗词和一些简单的古文常识,有些是小学课本中学到过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王维的《鹿柴》等。其次,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设计一些诗词文化常识、名家名作,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再次,以擂台赛形式推进比赛。学生根据事先分组推荐代表参赛,由教师出题,内容为小学课内外古诗词,还包括周宁本土的《怡园诗集》《乐天室诗草》等一批优秀诗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整首古诗,或整组背诵古诗词,不能重复,最后将这几轮成绩进行汇总,成绩高者胜出。通过这样的擂台比赛活动,学生不但更深入的了解课外古诗词知识,同时感受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氛围。这样,使古诗词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弘扬了中华国粹,传承了本土文化。
3.诵读经典,同品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前人智慧结晶,反映着深沉历史文化。如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本土文化的人文价值更不甚了解。因此结合古诗的经典诵读学习,会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做什么,而我们会做什么?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古人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而我们当地会吃芋头,吃糍粑,孝敬老人,组织老人登山比赛。古诗学习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要让学生收集周宁本土传统节日古诗词,了解当地民俗,并在班级交流会上展示。例如,在一节展示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他们了解到当地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绝不打井,因为浦源村地形像太极,形状酷似鱼,而郑氏祠堂形状为船,打井了无疑是船凿洞。除了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了解三月三驼灯节、清明祭祖,及独特鱼葬习俗等。引导和提示他们,用古诗词,来描摹眼前看到的情节,使得古诗词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学习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4.联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
实践出真知,结合导游活动开展“我是鲤鱼溪小主人”综合实践活动。让班级的小导游在课余时间置身导游实践。让学生根据景点的文化,加工撰写导游词,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拓宽孩子们的想象,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品格得到塑造。例如:小导游在给游客介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石牌坊――“孝子坊”时,结合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的诗句,《游子吟》写的是母爱,百善孝为先,在浦源这里有现实生活中的孝行,儿子为母敷药割股疗伤的事迹,可谓孝感动天,为后世孝子之楷模。
二、收获与思考
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收到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更高涨。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当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结合之后,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并且学习的负担减轻,学习的兴趣也提 高了。
2.学习气氛更浓郁。让每个教育墙都说话,在班级墙上教师设置了“传统文化区”和“古诗词学习区”,让墙壁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作用。当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古诗词教学的工作过程中之后,课堂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是非常浓郁的。
一、视诵读为诗词教学的生命线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我们不可能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悲欢离合,把人生体验浓缩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名句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均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取得考试高分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科的精髓很少深入研究。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亦是如此,这使得多数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都只是浮于词义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古诗文呈现的意境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造成了大部分高中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此外,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诠释与表达古诗文的内涵,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受限,难以自主了解古诗文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心境,这与我国新课改发展的需求相背离。
二、新课改下高中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1.加强学生的古诗文诵读
在传统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多数先由教师对古诗文进行通篇串讲,再对古诗文的通假字及生字词进行逐一解析,再对文章大意、思想情感以及写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古诗文的背诵与朗读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知,诵读是品鉴、领悟古诗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语感。首先,在正式开始讲课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古诗文朗读,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熟读古诗文中的精彩语句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古诗文,直到可以将其背诵出来。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学生诵读前,应先指导学生注意诗词间的联系以及应当停顿的地方,“枯藤M老树M昏鸦,小桥M流水M人家,古道M西风M瘦马,夕阳M西下,断肠人M在/天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悟词中所表达的凄凉与落寞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时采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从而品味出词中所展现的凄凉意境。
2.强化古诗文的词汇与句式教学
词汇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点、难点,分布于文章的不同段落与章节中,给学生的文章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教学情况,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重点内容时,应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归纳,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并利用其存在的联系与规律来进行系统记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对于古诗文中常用、常讲的词汇知识,如:虚词、实词以及词类活用等内容,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对词汇知识加以巩固,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清晰的词汇复习资料,以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此外,句式也是古诗文学习的另一重点内容,对于文言文的常用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结构及使用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完善学生自身的古诗文知识系统。
3.把握古诗文中的诗眼
在古代,诗词创作者都非常注重语句的精炼,通过诗词中的字或者词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及创作意境。这样的关键词我们称之为“诗眼”。诗眼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大意的提示。掌握了古诗文中诗眼,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古诗文所展现的意境,使得古诗文教学事半功倍。如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都是古代诗词作者用词生动、凝练的代表之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仔细、反复品味古诗文中的语言特色,认真感悟古诗文诗眼的巧妙之处。又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与“自”这两个字,充分展现了祠堂的寂静与冷清,将作者孤寂伤怀、形单影只的心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整首诗的诗眼,分析其含义,进而深入探究作者的表达手法,发掘诗句的深层含义。
4.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文教学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影响古诗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感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一同分析研究古诗文的特点与意境,从而正确把握古诗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应优化古诗文的意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短歌行》是曹操人生感悟的直接体现,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曹操的洒脱与执着,并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这首词,从而加深学生对《短歌行》这首词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邱丽娟.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解析[J]. 文学教育(下),2010(10).
[2] 张平. 在语文课堂里栖息――高中古诗文审美化教学试探[J]. 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景教学法 意义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36-0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遍存在学生对古诗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理解古诗内容以及失去学习古诗的信心等问题,最终导致小学古诗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的情景,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而树立学习古诗的自信心,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水平和效率。文章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进行运用实践及意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目的性地创设或者引入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具有情绪感染力的生动场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和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实现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还原古诗场景,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诗人想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其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主动思考和学习,感悟和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主动记忆古诗词。情景教学法和传统直译教学方法相比,能够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学生主动思考,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同r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景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于题目创设古诗情景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古诗题目是凸显其内容的重要元素。教师创设基于题目的古诗情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重点,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汪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从题目中了解古诗的创作目的、背景等,有的学生回答“李白感激汪伦送行之情”,有的回答“这是李白赠给好友汪伦的诗”,还有的回答“表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厚友谊”等。学生们通过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人李白的作品,明白了由于两位诗人友谊非常深厚,学生们想象两人离别时的情景,如两人有没有相互送礼物,是否嘱咐互通信件等,进而增强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二)明确教学目标,紧抓意境
意境是诗人创造诗词常用的手法,使情中有境、景中有情,并且意境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古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诗句的描绘来呈现,因此在进行古诗阅读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古诗意境,通过一些词句巧妙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自主思考、感悟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诗句的意境作为古诗教学的切入点,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诗句蕴含思想的描述,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具体意境中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生动地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但由于课堂教学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完整透彻地表达清楚。故此,教师可以根据诗意绘制一套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小孩正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紧接着再来一张白鹅戏水的特写。教学时,配音、动画相映成趣,为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明确教学目标,紧紧抓住这一艺术形象,以诗句描绘的意境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走进诗句营造的意境,更加深刻地感悟和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兴趣,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其阅历。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情景
多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供了便利。基于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鉴赏、运用以及记忆能力。以《静夜思》为例,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月亮的视频或者图片,将学生带入诗的情境,同时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夜空,并将相应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在阅读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思乡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充分想象诗人创作的情感,领悟诗歌的中心思想,诗词中“疑”“举头”“低头”等展示了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整首诗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同时,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但是在应用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对教材进行钻研,理清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有目的地选择辅助方法,以便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四)引导学生想象,亲身感受古诗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进行小学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把古诗语言描绘成形象、生动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古诗的形象美。例如古诗《咏柳》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春天柳树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月时分柳树的优美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形象美的赞赏,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描述,赋予整首诗动态的美感,让读者在朗读诗句时不忘创造美的事物。
(五)整体回味,实现感受景物以及形象的完美结合
古诗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结课环节让学生对古诗的感受、景物以及形象等进行整体回味,根据景语创设情境,将景语转化成能够扣开读者心扉以及表达读者思想感情的情语,从景语中体会和感受情语,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体会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进而实现语言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古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以及建筑美,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杰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5):88.
[2]王永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4):45.
[3]姜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巧妙应用[J].知识文库,2016(6):96.
摘要: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性体验的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1、课题的提出: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流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2、课题的界定: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 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找到古诗教学的切入点,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我们。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流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古诗教学中,学生是发现者与探索者
课程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一、由点到面:学会还原、学会拓展、学会联系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凝练性,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诗词又离现代生活很远,所以我们必须由点到面,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维的《画》为例。《画》这篇课文包括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抓住具体的事物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近听水无声”一句,教师先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再讲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再由水流的声音进行更广阔的启发,找同学来试着朗读。
通过这些特定的点,教师合理运用分散的意象,引导学生把整首诗连成一个整体,再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朗读,找不同的学生去读,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之后让学生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
二、由浅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树立问题意识
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此提倡的古诗词教学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从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用心仔细揣摩,与古诗词对话,与作者交流,将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从而在共鸣中使身心得到净化。
以杜牧《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首先是这首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春雨的诗有很多,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而那些诗句里的春雨描写和这首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开始讨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春雨描写与诗人情感和心境的联系,如“纷纷”两字不仅描绘了春雨淅淅沥沥的情景,也映射了诗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着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语文教师便可以“清明节”为着眼点,让学生们讨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知识,并普及清明节的相关文学典故。
在引导学生弄清楚了清明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过渡到对《清明》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就此发问:谁能解答一下为什么在清明节里作者和行人都会充满了愁绪?学生便能联想到佳节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绪纷繁,此时又赶上了下雨,心情会更不好。教师在此时点出,这正是中国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着问学生还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诗句,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认识和体会。
全诗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着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积极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师可以接着问,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打住,而不是继续向读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体取向呢?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留白的意蕴所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使这首诗更回味无穷。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识的对比、迁移和应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情感、主题以及诗的意蕴、意境,还要赋予学生独立欣赏诗歌之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诗词数不胜数,课本中的诗词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以品味课本之外的优秀古诗词,也是教师的义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精髓。古诗词最精妙之处便在于方寸之中蕴含着无限天地,往往一个字便包孕万千,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这方寸之间的无限天地,教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可谓是生意盎然,在教学的时候指引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个“绿”字换成别的字,如“过”“吹”“拂”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字词的对比分析中去思考“绿”字的精妙之处。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风景异”到底“异”在哪里,单这个“异”字就可以区分为“塞下”风景和别处风景的“异”,“秋”景和别的季节风景的“异”,“塞下秋景”和塞下别的季节风景的“异”,从而引发学生扩展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关“秋景”的诗句描写,有关“塞下风景”的描写,从而更细致深入地体会《渔家傲》的别样风采。
言语本身是抽象的,隐藏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更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体会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学生个人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丰富诗词的形象和意蕴,把握诗词的神韵,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还应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文化韵味。
一、营造氛围,注重情感的体验
古诗词都包含着丰富的想像和情感,在教学的教程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游山西村》时,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准确理解诗人是如何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在贫病衰老时仍想着为国效力思想感情。
其次,要通过表情、手势等补充语言的不足,充分传达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深情地朗读和表演相关的动作,表现作者是如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情感的困乏之时感悟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要尽量借助多媒体教学,以音乐、图像配合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例如,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播放《胡笳十八拍》的音乐,放映沙漠风光片断,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帮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边塞豪壮之美。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再深入体验,就能深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进行质疑,学会品读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读准诗词的音节,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学习古诗词不能仅限于对古诗词的朗读、背诵,以及对古诗词句、段、篇的翻译和简单理解。
古诗词的创作讲究竟境和留白,古诗词的语言也非常精练,简单的翻译会显得枯燥,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启发学生思考:诗中黄河是如何“远上”?诗中写的“孤城”会是如何的“孤”?作者是以在什么样的心情下远眺这些景物?学生们通过思考,再造想象,在想象中看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郁郁苍苍的延绵群山,听到了黄河水的轰鸣,也听到了守卫边疆的士兵那呜咽的哭声,等等。通过想象,极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形象层次,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雄壮凄凉的边塞风光,进入诗歌的意境,较好地体验了诗歌的内在艺术之美。
三、掌握方法,自主阅读诗词
由于时间限制,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学习的数量不可能过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由讲析解译为主转变到以艺术点拨为主,以学生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归纳或概括等,在课外自主地阅读古诗词,加大阅读数量,从而达到积累文化提升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要求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通过对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不同用词进行分析比较,理解两者主题或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渔歌子》是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江雪》则是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蔑视社会现实,孤高以倔强。
【关键词】 高中 古诗词 五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9-01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因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吟咏,初中古诗词教学重点是吟咏和初步理解,而高中古诗词教学就要在吟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运用的表达手法。这就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适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 “五环教学法”环节一:一个问题的引领
一个问题的引领即课堂导入环节。但此环节不仅关注课堂的导入,更加关注的是问题的引领,此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下面以笔者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诗经》中的《采薇》为例来说明。
《长相思》“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这本书——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展示这本书)那么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谁的作品呢?有人会背整首词吗?(生回答)
和纳兰性德同时代的曹寅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
《采薇》“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
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的诗句?同学们说的以上诗句表现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复杂情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对“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的总结:“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两节课设计的一个问题的引领,不仅关注了课堂的导入,更是这两节课的重点,也是这两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
2 “五环教学法”环节二: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个思考的空间即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自主学习环节。此环节既保留了传统古诗词教学法的吟诵、整体感知环节,更增加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设计一道题目,制造无干扰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
《长相思》“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充分阅读文本和吟唱。
(2)自主学习问题——划出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采薇》“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学生朗读。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2)自主学习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对“一个思考的空间”的总结:此环节重在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对诗歌有总体的感知,并通过一道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题切入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给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 “五环教学法”环节三:一个交流的平台
“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即合作探究环节。此环节提供给学生的题目很关键,要能够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此诗的鉴赏重点。虽然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要先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作答,然后再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更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后的探讨交流,这样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交流。
《长相思》“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采薇》“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对“一个交流的平台”的总结:此环节不仅真正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更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 “五环教学法”环节四:一个检测的契机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即当堂检测环节。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认识。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的总结:非常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的总结。《长相思》作为边塞诗,其中的思乡情感和对军旅的厌倦情感是边塞诗中很普遍的情感,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过这方面的题。所以附上一道高考真题来检测。《采薇》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几乎囊括了后世边塞诗表达的所有情感。所以课堂上重点分析了本诗的情感后,附上一道以检查边塞诗情感为目的的当堂检测题是恰当和有效的。
5 “五环教学法”环节五:一个规律的总结
一个规律的总结即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此环节,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强化,让一首诗变成一个规律。
《长相思》“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边塞诗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答案: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
《采薇》“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总结边塞诗的情感。(答案:1思乡念亲之愁
2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3从军生活的艰苦
4对敌人的仇恨
5对久战不休的厌倦和历尽艰辛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