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

出口贸易经济

时间:2023-06-07 09:3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出口贸易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出口贸易经济

第1篇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2篇

甘肃省贸易经济合作厅原副厅长周建新因涉嫌受贿、挪用巨额公款,日前被兰州市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周建新,男,1949年10月6日生,大专文化程度,2002年10月29日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13日经兰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被依法逮捕。 

周建新1995年前任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5年升任甘肃省外贸厅副厅长,2000年担任甘肃省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检察机关经过调查取证认为,1993年至2002年8月20日,周建新先后收受他人钱物贿赂13笔,共计人民币35.88万元。另外,检察机关查证认为,周建新在1992年至1995年4月利用自己担任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的便利,为谋取个人利益,先后为一些个人挪用公款共计9124.6610万元进行营利活动,造成近46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第3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出口贸易;机遇;挑战

后危机时代,各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世界整体经济仍处于调整和恢复中。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为南通出口贸易一方面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外在或内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也对南通出口贸易的持续性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南通出口贸易在当前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

1.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发展机遇

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在一些有利的环境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政策环境

中央和南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法规,比如减轻出口企业税费负担,给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或担保,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等。这些手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外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鉴于政策、法规实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在今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南通出口贸易都将受惠于政府的相关出口贸易支持政策。

1.2 海外需求环境

当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从而使得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世界整体经济的破坏力也并不是很大。随着各国陆续出台的政策发挥作用,需求逐步恢复,世界经济开始回升,外部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南通出口贸易提供了必要的市场保证。伴随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南通出口贸易也在回暖,2009年第四季度出口额为34.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8%,结束了年初开始并持续负增长的下跌局面,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1.3 竞争环境

金融危机是对出口企业的一次重新洗牌,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经受不住本次金融危机的打击而倒闭、破产,但也有不少出口企业在危机中立稳了脚跟,有的企业甚至借助金融危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实施市场开拓战略而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是一种助力器,借助于它一方面可以击败竞争对手,顺利扫清自身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拓宽产品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1.4 产业结构环境

虽然金融危机在2009年造成南通出口贸易的受阻,但由于中央和南通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当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有一项政策就是大力支持与和发展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出口。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出口增速-4.9%),南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实现了3.4%和1.9%的正增长率,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产业发展转型政策。目前,南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还在持续进行,随着这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南通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出口商品结构也将会更加优化。

2.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

2.1 外在因素

2.1.1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不明朗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虽然逐渐趋弱,但当前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仍不乐观:美国的“双扩张”政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日本经济增长率虽然在2010年达到了近3%的较高增幅,但由于大地震以及日益增长的债务风险等因素,使得日本经济在未来走势并不会有太大起色;欧元区整体经济发展持续放缓,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失业率、通胀率居高不下;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但由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过低,对带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作用有限。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开始放缓,这将直接导致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制约南通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

2.1.2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国内经济下滑以及政客操弄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势必对南通出口贸易构成重大阻碍。

2.1.3 人民币持续升值缩小出口利润空间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20%以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南通出口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型产品的影响显著。以南通纺织业为例,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造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和出口企业竞争加剧,而且还会导致本地外资纺织企业产业基地转移和影响就业率。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人民币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2%。2010年南通纺织业出口额约为46.77亿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按照我国纺织业平均利润率3.9%来测算,则2010年南通纺织业仅因人民币升值因素损失近1100万美元。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给南通纺织业等行业的出口压力是巨大的,同时也对将南通整体出口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2 内在因素

2.2.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在南通地方政府的主导和带动下,南通出口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目前来看,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仍是南通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但纺织服装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出口利润率微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偏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位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所以从长远来看,当前南通出口产品结构特征,不利于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

2.2.2 贸易方式构成不合理,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南通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规模比率近年来基本维持在6:4。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一方面不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容易受制于人,受制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南通很多出口企业从事以贴牌方式出口的加工贸易,由于参与的国际分工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很少介入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

2.2.3 出口主体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

南通出口主体地位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例一直在60%以上,而内资企业出口比例不足四成,这一情况与我国整体出口态势基本相符。外资企业虽然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外资企业出口比例持续偏大,将导致潜在的外贸出口风险,不利于南通出口贸易稳健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南通外资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实行的是“以量取胜”和“以价取胜”的粗放经营策略,这将不利于南通整体出口贸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阻碍南通内资出口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第二,外资企业赚取了绝大部分出口利润,而生产活动产生的诸如环境污染、高能耗等负面指标由地方政府承担;

第三,外资企业更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国际经济出现下滑或危机时,外资企业大量破产或迅速撤离,从一定程度会加大国内经济衰退的风险;

第四,外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我国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原因。

2.2.4 出口品牌建设整体意识不强,出口创牌能力薄弱

一般而言,从一个地区品牌建设的情况可以判断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近年来南通出口企业积极实施和开展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导致目前南通出口品牌建设工作尚没有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出口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出口创牌能力薄弱,拥有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数量过少等方面。

2.2.5 中小外贸出口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一直是南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当地就业、实现财政增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前国家推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导向的影响,南通大部分中小外贸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融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以上内在因素之外,南通外贸企业在出口市场选择、出口产品品牌建设、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南通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

所以,当前南通政府和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发展机遇,采取和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化解目前遇到的各种挑战,南通出口业才能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对南通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及建议[OL].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4,8,24.

第4篇

关键词:进口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2

一、我国贸易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出口贸易水平不断提升,大量国货被运往世界各地,出口贸易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进口贸易相比于出口贸易水平便是相差较大,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层次来说我国对出口贸易实施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非关税限制措施等给出口贸易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契机和便利,而对进口贸易方面相关政策较少,另一方面在总结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了出口或者是贸易顺差,而忽略了进口贸易的贡献,所以个人认为在贸易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应统筹全局,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二、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一)外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一些国家想要经济平稳发展,进出口贸易是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将国内经济整体水平又上升到了一个层次,主要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扩大进口,创造了“低通胀、低失业、高逆差、高增长”的新经济模式,通过美国的事例可以看出进口贸易对国家的发展的影响。再比如20世纪60年代以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当时日本企业竞争非常激烈,一方面国内新兴企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商品量也十分庞大,同时国家实施低关税和高进口战略,在这样的国情下日本企业的发展反而更好,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带领国家的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进口额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 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力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进口贸易的实施情况也直接关系着人民就业率与幸福指数的高低。

(二)中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我国学者对进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体上普遍认为进口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下图为我国1952年至2001年GDP总量与进口总量表,根据1952年至2001年我国进口总量和GDP总量数值可以发现,两者的

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9887,表明进口量与GDP紧密的关系,一方面进口增加可以带动GDP增长,另一方面GDP增长也可以影响来年的进口数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合作,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有着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随着进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可以预测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率是很大的,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进口贸易使得要素供给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生产企业的发展,而由于每个国家内的资源都不是能够完全供应本国生产生活,都需要进口原材料、半成品来满足本国的需求,而这种模式就可以在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利润率,一方面满足本国内人民生活,另一方面给企业和国家也能带来较大的收益;而欠发达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一些设备和技术欠佳,则可以向发达国家购买设备和技术,以求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共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总结:进口贸易对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进口贸易同样也是新时代新背景下符合潮流的必然趋势,与出口贸易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第5篇

关键词 出口贸易 增长方式 企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出口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交流中的主要障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其质量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货物实行限制;其次,贸易摩擦的存在。传统增长模式更容易激发贸易摩擦,比如:我国企业出口商品中需求收入弹性弱的商品占很大比重,经常受到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制约,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贸易增长空间被压缩;再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存在不足,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和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最后,出口商品中替代性强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占较大比重,国内企业对出口的依赖程度高,而贸易价格条件恶化,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受阻。

二、我国企业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方向

(一)从资源性产品出口向可持续发展贸易转变。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很大比重。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更多的出口收益,不惜大量耗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甚至牺牲环境。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许多企业走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我们的企业出口战略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期,资源供给与资源短缺、资源利用与资源浪费、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倡导企业从资源性产品出口向可持续发展贸易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从粗放经营向品质型贸易转变。

当前,我国企业出口贸易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产品档次较低,加工制造简单,出口效益有限。比如,我国东北、山东和安徽等地生产的红参经当地简单包装后出口到韩国、 日本等地,只能获取简单劳动价值。而日韩商人对从中国进口的红参进行精细整理与加工、重新包装后,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高档保健食品,大量销往欧美等地,甚至于返销到中国市场,使产品出口附加值提高了几十倍。由于企业粗放型出口贸易经营方式,习惯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以及高污染排放、难以循环发展的路子,使我国企业的出口贸易增长与社会环境极不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在国际市场上时常受到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制约。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加快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品质,创立出口品牌,增加出口产品经营的附加效益。

(三)从数量增长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依靠技术创新带来的贸易增长比重较小。据有关资料,我国的钢铁、纺织、服装、轻工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占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比,技术含量差距较大。要提高企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走创新型出口贸易增长的路子,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过程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这之中,许多企业较早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确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出口增长的新理念。目前,我国家电行业企业不断扩能投资,以高产量、低价格竞争国际市场的态势下,海尔、格力等企业坚持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开发领先技术与产品,提升品牌和质量,也为我国企业出口企业树立了典范。

(四)从实物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在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中,一部分是实物价值,更多提供的是服务价值。从制造到服务别无选择,这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看,服务只是售后的一种延续措施。 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竞争, 要求将服务放到了制造的前面, 先服务再制造,方能适应国际市场新需求。比如,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在全球首创了服务型制造企业全新的经

营模式,之后全球制造企业纷纷提升服务,拓展服务制造业。我们应真正确立服务先于制造的思想,用现代服务业融合传统制造业,创新经营管理与商务模式,适应国际市场新需求。

三、小结

2012年我国的贸易总额达到3866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这只能说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在当今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劳动密集的特征。在我国的对外贸易额里,绝大多数仍然是加工贸易以及外商投资的成分,种种原因都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企业外贸增长方式,在贸易质量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 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参考文献:

[1]滕聪,冯德连.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策略.北方经贸,2007,(2).

[2]张鸿儒.中国对外贸易的动态优势变化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出版社,2010.

第6篇

面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保增长”是现阶段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保增长”的目标落到实处,理所当然要将“扩内需”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扩内需”并非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对外贸易在“保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内需”的同时,如果也能够尽可能发挥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可供选择的手段增加了,“保增长”的把握性自然也会增大,“扩内需”过程因此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总体来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有所放慢。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连续6年都超过了两成,但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却只有17.8%,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7.2%和18.5%,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明显放慢。

现阶段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放慢,但2008年的全年统计只不过是由“显著”增长变为“温和”增长。可是,如果像证券分析师那样也做一张《分时走势图》,则不难看出,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基本上可以用“高开低走”这个股评术语加以概括。2008年10月以前,进出口贸易增长或快或慢,但基本上能够保持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出口和进口分别累计增长21.9%和27.6%。可在10月之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形势却可以用“晚节不保”来形容。据统计,2008年11月全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和17.9%,特别是出口贸易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月度负增长。更有甚者,进出口贸易的月度负增长并非“间歇”性,而是渐成趋势。2008年12月,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8%和21.3%。

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即使对外贸易规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萎缩,贸易顺差扩大的势头也依然得以持续。由于进口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出口贸易的下降幅度,2008年11月贸易顺差达到400.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月,而12月贸易顺差也达到了389.8亿美元的历史次高点。再看一看整个2008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54.6亿美元。

一般来讲,许多人都会认为出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拉动也就越大;而进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拖累也就越大。近期,由于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强化。

可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尽管贸易顺差还在扩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难度却在加大,许多企业苦不堪言。当下,眼看着一些出口企业停工甚至关闭,眼看着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甚至白领们丢掉饭碗,又有何理由为贸易顺差的增加而自我欣慰?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加大应当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来看,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由此,笔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小贸易的大顺差不足为喜,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一定比得上大贸易下的小顺差,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大贸易下出现的适度逆差。2008年11月贸易顺差创新高就能印证这一命题。否则,中央也就没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特别强调要靠“扩内需”来保增长了。

就对外贸易而言,净出口因素固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净出口因素绝非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会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对上述净出口因素起“推动作用”的唯一性提出挑战。按发展经济学的概念,贫困化增长是指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导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大于社会福利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穷。在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下,出口越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阶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萎缩,贫困化增长的先决条件不复存在。在进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对外贸易或许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化增长,但“贫困化”的特征却依然存在,索性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又何妨?

的确,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应当体现在净出口方面。可是,如果将微观层面也纳入观察视野,仅从净出口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免有些狭隘。单独来看,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只不过这种拉动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而是通过微观层面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

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商主义色彩,但对不同国家来说,通过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来推动经济增长或许具有可行性,动机也无可厚非。可是,就整个世界贸易体系而言,各国对贸易顺差的追求恰似一场“零合游戏”: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必然要以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为前提。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福利的“正合效应”,而非“零合效应”或者“负合游戏”。否则,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保增长”绝非单靠贸易顺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资源的全球配置力度不断强化,过分追求贸易顺差不仅无助于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未必就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富国并不少见,而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穷国也屡见不鲜。

不难看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仅仅靠贸易顺差的大小来加以简单评价。现实状况表明,近期的贸易顺差加大颇具“贫困化”特征。

首先,在当前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出现萎缩的状况下,月度和年度贸易顺差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说明这一顺差本身就存在质量上的隐患。在出口保持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贡献度的情况下,随着出口贸易出现萎缩、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压制,不仅会导致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收窄,开工率下降,赢利减少,也会对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造成压力。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贸易规模出现大面积萎缩,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机会也相应减少,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效借助“外力”,很难更多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弥补内在资源的“瓶颈”约束。

其次,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合作都要立足于一个为相关各国所接受的共同平台。一般来说,在这个平台之上,一个国家的顺差大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强一些;而顺差小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牵制作用强一些。可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平台已经不再稳固,净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的确很难说。将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2008年11月出现双向萎缩,对中国经济而言尤为不同寻常。在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国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产业链条上自然也会出现相当多的断裂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的损害最大。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征,加工贸易的下滑还有可能会导致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双向萎缩。

再次,近期贸易顺差的迭创新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变化因素。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上的反应并非完全都具有对称性。总体来看,初级产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最为立竿见影。相反,工业制成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逐步显现的,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初级产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而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却相当大。因此,目前中国进口萎缩速度要快于出口萎缩速度,贸易顺差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规模很难保得住,甚至有可能转为逆差。即使贸易顺差能够进一步扩张,也很难摆脱“贫困化扩张”之嫌。

总之,无论是出口规模下降,还是进口规模下降,对经济增长来说不一定都是利好因素,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整体萎缩对经济增长来说则进一步构成了利空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对外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时刻保持警惕。

表面上看,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否关乎“保增长”的大局,而具体的进出口业务只不过关系到相关企业的“小算盘”。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出口企业来说,只要做好每一笔进出口业务,都有利于“保增长”。

一方面,为了推动出口贸易,今后应当通过进一步挖掘商业机会,强化出口企业的技术投入与管理水平,扩大出口企业的赢利空间。这些努力看起来是针对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但最终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饭碗”,有利于增加税收和就业,从官方和民间的立场去面对出口企业的福利“溢出”,最终会为宏观经济带来活力;另一方面,推动进口贸易,要利用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通过进一步引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间产品,来加大相关企业的赢利空间。

第7篇

关键词:汇率;国际收支;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

一、引言

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对国民经济内外均衡和稳健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运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波动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目前针对汇率波动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研究结果并未达成一致。

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Marshall(1923)最先提出在均衡条件下,当各国总体需求弹性小于1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不会有积极的影响,Lerner(1946)在其研究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Robinson(1937)提出了汇率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条件是进口和出口的相对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即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后续的研究多围绕ML条件展开,Marquez et al.(2007)在传统的OLS模型下验证了ML条件的存在性,Baharumshah(2002)运用协整理论也证ML条件满足,即汇率贬值可以在长期内提高贸易余额。然而,Eckaus(2004)、Ahmed(2009)等却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满足,即货币的贬值不能改善贸易余额。

中国学者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厉以宁(1991)发现,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贬值会导致出口状况的恶化。谢建国和陈漓高(2002)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沈国兵(2005)研究发现,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

二、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现状分析

在2006-2012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分别升值4.9%、5.7%、2.7%和2.6%,而同期的贸易顺差依次为1453.1亿美元、1724.9亿美元、1859.6亿美元和1933.85亿美元。2014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1053贬值为6.1189,但同期的贸易顺差却从184.8398亿美元下降到69.8232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06年至12年期间虽然人民币对美元保持稳健升值的态势,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却也一路飙升;而在2014年1-2月,人民币出现贬值,同期的贸易顺差下降。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并没有直接恶化中国进出口贸易,而人民币贬值也没有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改善。本文将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贸易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行为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因变量,实际汇率水平是作为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而国内外产出水平、国内外价格水平为控制变量。国内产出水平用国内GDP来表示,国外产出水平数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国GDP为代表,国内价格由中国的CPI增长率,通过月度同比和等比增长率以2005年作为基期换算得到,国外价格水平以美国CPI月度数据代表,数据都来源于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与IMF。研究跨度从2006年1月到2012年年末,共有84期,并进行对数化的处理。

(二)实证模型

式(1)中出口额(EX)受到国外产出水平(GDP*)、国内价格水平(P)、国外价格水平(P*)以及人民币真实汇率(REER)影响;式(2)中进口额(IM)受到国内产出水平(GDP)、国内价格水平(P)、国外价格水平(P*)以及人民币真实汇率(REER)影响。将(1)式减去(2)式,可以讨论贸易余额变化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上述方程展开协整分析,以讨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变化。

(三)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后,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分别对变量水平值及其一阶差分做检验作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水平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进行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

(四)实证结果

1.出口方程式

在对出口方程式进行回归后得到(4)式。表2汇报了出口方程的协整分析结果,为了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地描述,分别对出口方程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国外GDP是造成出口额变动的原因。国外物价水平、我国物价水平及实际汇率的变动不是造成出口额变动的原因。

在对进口方程式进行回归后得到(5)式。表3汇报了协整分析结果,为了对变量之间关系作进一步描述,本文分别对出口方程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实际汇率及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会造成我国进口额的变动,而国外物价水平、国内GDP不是造成我国进口贸易变动的原因。

在对进出口余额方程式进行回归后得到(6)式。表4汇报了协整分析结果,并对出口方程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结果可知,在5%的水平下,国外GDP、国内物价水平、国内GDP是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原因,而实际汇率的波动并不是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变动的显著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尽管人民币币值变动会影响我国进口额,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不能直接影响我国的贸易收支关系,人民币贬值并不能直接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马歇尔-勒纳条件更加适合贸易小国,而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二是我国的出口商品物美价廉,即使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优势依然非常明显;三是我国政府一直提倡出口创汇,并因此实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会不断降低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等贸易伙伴的施压,以提升我国的贸易经济实力,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转变我国的外贸方式,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第二,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第三,继续积极主动的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来消减顺差。(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Aziz, J., Li, X. China’s Changing Trade Elasticities[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8(3): 1-21.

[3] Marquez, J., Schindler, J. Exchange-ra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5):837-853.

[4] 罗爽.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 国际商贸, 2013(4): 132-133.

第8篇

关键词: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双高”阶段问题

实践证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地区(香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初期,都在自己国内或地区内设立出口贸易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与补偿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抓住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调整政策,使我国贸易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多年来,加工贸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量”和“质”上有了很大的飞跃。

一、来料加工阶段

为了抓住以我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机遇,1978年6月我国制定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有关政策。来料加工业务首先在广东、福建等省市开展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来料加工开始向沿海其他地区乃至内地迅速扩展,加工工厂近3万家,加工商品品种成倍增加。1980年~1987年,来料加工进出口从13.3亿美元增至116.71美元,年均增加36.4%,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80年的3.4%上升到1987年的14.1%。

来料加工又称“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广义的来料加工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它是指由一国客户作为委托方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由另一国的被委托方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由对方处置,被委托方按照约定收取费用作为报酬的贸易方式。来料加工发挥了我国的生产潜力,补充国内原材料的不足,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发展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

二、进料加工阶段

随着我国加工能力的提高和资金短缺状况的缓解,加工贸易由来料加工这一初级阶段向进料加工中级阶段迅速发展,并在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额,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比重由1987年的9.1%飙升至1989年的17.2%,1991年又升高到24.7%。

进料加工一般是指从国外购进原料,加工生产出成品再销往国外。由于进口的原料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所以习惯上称进料加工为“以进养出”。进料加工有利于解决国内原材料紧缺的困难,利用国外提供的资源,发展出口商品生产,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有些不能出口的产品还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开展进料加工可以更好地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组织原料进口和加工生产,特别是来样进料加工方式,有助于做到产销对路,避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积压。通过开展进料加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并有效利用相对过剩的加工能力,扬长避短,促进我国外向经济的发展。

三、“双高”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开始自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双高”方向演变,最明显的例子是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并位居加工贸易主导地位,使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工贸易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通过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无疑是引进外资、提高生产力,使我国经济赶上和超过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加工贸易的作用及在发展加工贸易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实证结果显示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政府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把握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且这种产品生产对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并不非常高,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增加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优势。第三,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比较优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使生产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第四,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推动外贸经营体制改革。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民营对外贸易发展。

第9篇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第10篇

[关键词]出口货物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一、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进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和关注的热点,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学派,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持“促进论”观点的代表性学说包括Smith(1776)的“剩余出路”学说、Ricardo(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Ohlin(1933)的“要素禀赋”理论、Innis(1935)的“大众商品”学说、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Robertson和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以及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认为贸易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或起阻碍作用的学说包括Bhagwati(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Prebisch(1950)的“中心外围”理论、Findlay(1984)提出了一个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认为,当国际贸易推动一国的产业向非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发展时,它会持久地减少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Kravis(1970)的“折衷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对外贸易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二、福建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1.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且顺差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平稳增长。就近十年而言(见表1),2000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为129.08亿美元,2005年达到348.4亿美元,而2008年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70亿美元。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福建省的出口额稍有所下降,为533亿美元。但总体而言,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平稳增长的势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六,这对一个经济总量仅排在全国第十的省份,是十分不易的成绩,也说明了出口贸易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1 2000-2009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差额2000年129.08 83.15 45.932001年139.22 87.02 52.22002年173.70 110.3 63.42003年211.31 141.93 69.382004年293.94 181.32 112.622005年348.41 195.69 152.722006年412.61 213.97 198.642007年499.40 245.10 254.302008年570.01 278.3 291.712009年533.19 263.30 269.8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福建省的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且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269.89亿美元。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口贸易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首先表现在近十年来福建省初级产品在出—70—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一般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即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来表示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图1可见福建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一直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89%一直稳定到目前的94%左右。说明福建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福建省出口的主导产品,贸易结构呈优化状态。

图1福建进出口商品转换率(2000-2009年)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进一步分析占福建省出口商品主导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主要包含化学成品及其制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如家具及零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等产品。其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化学成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对2003—2009年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出口结构分析(见表2),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17.88亿美元,同年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79.67亿美元;而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316.8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80亿美元;

这说明了近几年来虽然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表2福建省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2003—2009年)单位:亿美元工业制成品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化学成品及其有关产品4.3 5.8 9.17 12.6 17.1 20.3 14.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9.50 38.54 50.85 69.4 84.5 91.5 86.3机械及运输设备75.37 108.10 129.60 147.8 177.0 211.5 165.9杂项制品88.38 117.24 137.18 156.4 191.0 214.1 230.5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3.出口市场初步呈现多元化从全球五大地区分布看,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的数据统计,2003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为59.8亿美元,占该年出口总额的28.3%,其次是北美地区为34.2亿美元。而2009年福建省对亚洲的出口额已经达到2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1.6%,说明福建省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为更深入分析目前福建省的出口市场,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出口贸易中的前六大贸易伙伴。

由表3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前六大出口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和新加坡,该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合计占当年福建总出口额的60%以上,说明了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2009年福建省的前六大贸易伙伴基本没变化,但是对这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份额已经降至出口总额的48.6%,说明虽然福建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地区,但是出口市场国别已经慢慢呈现多元化势态。 表3福建省前六大出口贸易伙伴

单位:亿美元2003年2009年出口市场出口额出口市场出口额美国51.3美国108.4日本42.8日本50.7香港21.8香港35.1德国7.6德国25.4英国5.0马来西亚16.4新加坡4.4英国14.5占该年出口的份额63.0%占该年出口的份额48.6%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4.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外贸经营主体多样化,不仅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还包含了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作为福建省出口贸易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8.9%;而近十年来,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出口额3.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95.5亿美元,逐渐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起成为福建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表4福建省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情况单位:亿美元2000年2009年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企业47.3 55.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集体企业2.2 8.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3.6 195.5外商投资企业76.0 273.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

三、福建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福建省近十年来出口贸易额作协整分析。在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处理上,考虑到这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小(物价指数均在100之间轻微波动),因此没有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只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量纲的处理上,把两变量分别转化为以亿美元为统一单位的量纲。另外分别对GDP和出口额取对数以消除数—71—庄新霞:福建省出口货物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异方差。数据变量定义如下:GDPL=LN(GDP);EXL=LN(EX)。

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大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此变量存在单位根,该变量的序列为不平稳的,应在存在单位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其单位根的阶数;反之,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该变量的序列是平稳的。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5单位根的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EXL(C T 1)-0.973-4.196不平稳1.530EXL(C 0 1)-3.861-3.423平稳1.722GDPL(C T 1)-2.394-4.196不平稳1.973GDPL(C 0 1)-3.554-3.423平稳2.193附注:a.其中检验类型(C,T,K)中的C和T表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b.ADF检验统计量及相应临界值来自软件EVIEWS 3.1;c.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由表5得出:EXL和GDPL,因为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其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对于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它们的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水平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2.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由于两变量都是I(1)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同阶差分平稳,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协整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关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下利用简约阵的秩来检验协整并对协整向量极大似然估计,即Johansen检验。本文主要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ADF检验来求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按照协整理论,首先对GDPL和EX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GDPL=3.61+0.73EXL+Ut(5.62)(3.39)Prob:(0.0001)(0.0001)R2=0.46 DW=2.26如果上述二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上式中的Ut应该具有平稳性。所以要对Ut进行EG检验,检验结果为:表6残差分析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Ut(C 0 0)-3.47-3.29平稳1.99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GDPL与EX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0.73个百分点。

四、促进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对策

由协整分析可知,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福建省的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贸易这匹强劲有力的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贸易出口额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推进市场多元化

目前虽然出口市场呈现多样化,但是出口市场仍然过于集中,所以为了促进福建经济的增长,必须扭转这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格局,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贸易伙伴,规避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2.转变观念,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改变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服务甚至品牌战略等手段使产品增值,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培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加大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福建省私营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业务。对内要强化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信贷制度,以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求私营企业有序出口,对私营企业提供各种相关支持,建立倾销与反倾销的预警机制,增强其面对反倾销时的信心。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则要合理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努力加强对外商投资资金的引进,进一步落实有关外商投资的优惠规定。

[参考文献]

[1]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2(74):678-688.

[2]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53-279.

[3]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贸易政策 调整措施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已经迅速的蔓延到全球,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受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大低于2007年3.7%的增速。

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市场震荡,使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放慢“难以避免”。此外,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这对许多依靠出口驱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的进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一、2003-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

根据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对外贸易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都保持较大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一直保持较强的需求。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的每年增长速度变化不大,甚至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在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上,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从贸易依存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3月中美贸易逆差下跌至161亿美元,减少12.4%,创两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美出口63亿美元,比上月增长10%;进口224亿美元,下降7%。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中国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面临终结。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更为常见的是具有规模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次级贷危机,导致了美国在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的股市大跌等效应引起了民众对经济信心的丧失,最终使消费支出减少。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每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但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出市场规模缩小的影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可能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在与美国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几倍。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总之,我国进出口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见底,并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减速不可避免。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外需将会继续减弱,我国企业出口的成本上涨,难度增加,风险提高,交易环境变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中,出口企业惟有面对现实,积极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度过难关。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有效的发挥政策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建国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政策,到国家统一领导和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再到国家管理下的开放型的过渡时期贸易政策,到现在所实施更加开放的积极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都是随着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不同进行调整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当着手从以下几个思路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1、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市场规模在持续的衰退,为了将损失降低,应当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对于非洲、拉美市场的出口在增加,通过对于新兴市场的开拓弥补发达国家市场的下降,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降低对于美国市场的贸易依赖,有效的降低贸易风险。

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

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3、加强境外投资

单纯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作用比较有限,并极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增加贸易纠纷,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外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金岭南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澳洲PEM公司是为一例。

4、加强国际经济协调,配合灵活的国内外经济政策,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安妮、黄明欣、齐子磊: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改革[J].网络财富,2008(11).

第12篇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由下表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

服务贸易总额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运输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讯服务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务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险服务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务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专有权利使用

费和特许费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广告、宣传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电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

87-1.35

12.其它商业服务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别处未提及的

政府服务9.0911.893.785.505.3116.94-1.5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

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