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时间:2023-06-08 10:5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第1篇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数学教学

一、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思考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乡村,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话,要不然就会受到责备。这样一来,孩子眼里的世界逐渐和家长眼里的世界趋同了。他们的思想也就固化在上一辈的思想里,没有发展。

2.小学课本的问题设计,过于刻板,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

案例见表:

显然:新的问题比之传统的问题,学生又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类问题变成了突出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某些事情是这样的。这样学生就能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要求学生从开放的问题的情境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并检验结果。所以,教科书在设计问题上的过于刻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思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过于注重知识的全面化和系统化。日积月累我的重复训练,完全抑制了一个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习惯了把内心和个性完全隐藏起来了,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否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学生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无法较好地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儿童的教育是一门复杂而又高深的学问。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个体,性格又是迥然不同的,教师一定要训练孩子判断和做决定时的逻辑思维,这对孩子一生都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他自己判断和决定,而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人。所以现在我们不要代替他做决定,而要教他如何思考及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启发学生。如果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尚待提高.他们无法对陌生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如果撇开学生的立场,完全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述,那么将回到“满堂灌”的时代。学生将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所以,最和谐的状态就是教学相长。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在旧的知识中寻找突破口,从此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才会觉得新的知识是自己在观察思考中获得的,而不是对老师言论的复制粘贴。其次,数学经常与图像,符号,实物联系在一起。而小学生在智力发展阶段对图像,实物的认知记忆程度远远高于对数字,文字的理解记忆。这就在无形中要求老师用一些相对实际的物体来反映数学的理性思维。小棒,积木,数学模型将是很不错的选择。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辩论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53—0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核心,小组交流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着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下面,笔者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出发,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前,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便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讨论资料,并进行适度的指导,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式、效果和表现等,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便于感知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保证学生不断实践所学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应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动画、讲故事、猜谜、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把课题改为“走进村社”,将全班学生按村社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各村社的环境、交通、风俗及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专题发言——“我村的能人×××”。因为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也特别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独立思考,进行合作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独立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抛弃学生的独立性,这一点教师应当明确,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也要养成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带着思考成果和困惑去参与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只有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共性的结论才会趋于正确和深刻。毋庸置疑,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但学生独立思考时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知识。

三、组织辩论活动,拓展合作深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敢发言。对此,教师要多加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帮助其分析基础差的原因,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克服心理障碍,轻装上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争论不休时,教师可尝试将某一个小组的意见作为辩题,让大家对该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辩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意外的收获。如,在学完“严也是一种爱”一课后,有学生提出:“有的家长不经子女同意私拆孩子的信件,这是不是一种爱?”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其作为讨论题目,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下列看法:这是家长关心子女成长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爱,但做法是不妥当的。这伤害了子女的心灵,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我并没有立即肯定他们的看法,而是提出了与其看法相反的观点:“严不是一种爱吗?”并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学进入了又一个。经过激烈的辩论,他们一致认为:适度的“严”是一种爱;过度的“严”就可能是害;错误的“严”则一定是害了,并且还商讨出对待这三种“严”的许多办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杜郎口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第5篇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每个成员说出各自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仅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让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

摘 要:高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必要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高中物理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养成深入、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独立思考,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善于鼓励学生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需要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是赶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鉴于做物理题目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力,对学生恰当而适度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及解题兴趣。

二、留出思维空间,设计科学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物理教学中,最枯燥的莫过于讲习题,有的老师往往照本宣科,把解题的步骤复述一遍,这让有的学困生可能都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学生失去了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无疑,这只会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从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独立思考要学生独立思考,教材和教学环境都要有一定的“开放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限制学生的思路、做法,不利于激发思考。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下足工夫,到了讲习题时,不应该把解习题讲得太死板,应该分配好每个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老师所写教案必须科学、高效、有趣。这种教案是平时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凭借这样的教学方案,老师的主导作用才会凸显,课堂教学才会高效有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三、注重实验,让学生学会质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验。目前有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正确方法。要注重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去发现,不断去改进,勇于去创造,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制作生活化的实验器材,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和主人翁的意识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向质疑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富有个性的、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

第7篇

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现象:强调学生听,老师讲。教师总是过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踏上教师所设计好的思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习惯于套用某些解题公式,思维方面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发生疑,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了合适的问题,人们才能专注地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课始,老师先请同学听录音故事《小红过生日》。学生爱听故事,兴趣很浓。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今年几岁?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15个生日?(4)故事涉及哪几个时间单位?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已学的知识去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过一个生日。

引发学生生疑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想课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也可以用操作尝试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始就在头脑里产生一大大的问号,随着教学的展开,并通过主动探索打开这个问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萌发独立思考的前提。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时,注意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问不能设计过窄过细,否则缺乏思考价值。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鼓励提问,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独立思考的,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不会思考也提不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与作法,不轻易否定,要敏感的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份,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和鼓励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出“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寻问题。学了某个知识不了解他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如果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用?(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对某个问题要能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怎样?

2.教给提问的方法:(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地继续发问:“为什么……”(2)反问法。从教师或教材内容的相反方向提问:“难道……”(3)类比法。对于某些相似概念、定律、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提问。如“比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联系实际法。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鼓励学生提问,关键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情境加上他们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深深刺激他们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创新思路。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养成学习上的坏习惯,只能记忆,不会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指导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仅运用感官的看与听来学习,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的教学。

1.动手操作促发现。现代课堂教学,要变“讲数学”为“做数学”。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边思考边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最终发现了“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

2.化新为旧促转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数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识基础土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更多的独立思考过程是直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最终得出思考结果。

3.比较分类促提高。比较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引导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可用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又掌握了正确思考方法。

第8篇

幼儿教育独立性教育观由于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日常生活往往离不开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幼儿在很多情况下都习惯性地依赖于成年人的帮助,甚至他们已经力所能及的生活方面,都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活动,本文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尚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太完善,日常生活对成人的依赖比较强。比如,幼儿不能独立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带帽,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幼儿期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因此,幼儿教师不能只是照顾好孩子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

让孩子学会生存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幼儿的自理与独立性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性,避免过度的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案例及其分析

本文试通过呈现作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及日常生活观察到关于幼儿独立性的不同案例,分析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案例一:幼儿园刚开学,小班中午午睡起床时,不难看到这样一些情景:有的孩子朝着教师大声嚷着:“老师,老师!帮我穿一下裤子!”有的边找不到衣袖,边哭着来寻求帮助;有的在床上一边玩,一边等着老师来帮忙。连续几天,老师都是在这样的声音中忙碌度过的,但结果是,孩子们都学会了等待。

案例二:一天,在马路边无意间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只鞋,在哭着拉妈妈的衣服,妈妈边拎着两大包东西,边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把东西放下来给你穿鞋子啊!”接着,妈妈把东西放在了台阶上,蹲下来帮孩子边穿上鞋子,边说:“都三岁的孩子了,连个鞋子自己都不会穿,真笨!”

案例三:在亲子活动上,一个小朋友被爸爸妈妈两个人手拉手围住他站在场地上。当爸爸妈妈稍微一离开,他便不停地大哭大闹。亲子活动的练习内容是蹲下和站起来,由于孩子的要求,爸爸妈妈也不停地蹲下、站起来。不一会,爸爸妈妈感到累了,将围住孩子的手松开了,孩子便坐在地上不停地大哭,爸爸妈妈终于感到厌烦了,便不再理会孩子,而退到了远处观望孩子。过了许久,孩子见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了,自己站了起来,并往前走了几步,自己跟着教练学了起来。

从以上案例中,尤其是第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普遍存在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现状,让人感到忧心。其实,孩子独立性的体现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包括思想、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孩子们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够独立,而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未获得独立。

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帮助孩子。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家长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孩子不仅是每个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还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生活的节奏也在不停的加快,只有具有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宠着孩子,事事代劳,处处关照,使孩子养成“有手不做事、有腿不走路”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心键康成长,难以适应社会。

(二)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由此便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自己来试试。我们应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机会。应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并在幼儿时期让孩子自己做做看、试试看,成人则负责在旁边进行监督指导,如家长在扫地时,可让孩子来帮忙,先给孩子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教孩子学习扫地。在学习扫地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表扬,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若孩子能够善于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会使孩子养成思维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想像不同的季节,事物会有哪些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到了,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到了,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对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反思和建议

幼儿期是孩子生活习惯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但任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我们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使幼儿从小自力自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不需要帮助就能知道怎样穿鞋,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9篇

关键词:数学命题;教学策略;能力立意;习惯培养

当前,中考和高考的数学命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要求,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发展能力,在中考、高考都取得满意的成绩呢?

一、坚持“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二者并重

能力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是能力的基本前提,能力是在理解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夯实基础,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对于教材中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思考、细心体会、加强记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则需加以对比,弄清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点拔下,实现思维的突破,从而在大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总之,绝不允许重能力就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抽象、归纳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学会阅读、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形成能力。

二、坚持“能力立意”的课堂

1.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过去那种“满堂灌”的课堂,忽视了人举一反三的本能,只有学生对知识被动的接受,没有他的创造和发现,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培养能力。我觉得可以采用“问题、思考、交流、质疑、小结”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索、讨论、答疑、小结后,让学生找到自己思考的盲点,并找出解决这类题目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解决这类题型形成具体的思维模式。

2.整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镶嵌在学生熟知的实际背景中,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探索它有哪些性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首先要观察、思考、猜想它的边、角、对角线各自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有了猜想,他就会想办法去验证,验证时用的思想方法又各不一样,有的采用测量、有的采用平移、有的采用旋转,还有的直接进行证明,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证明获得知识,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数学的思想、方法很自然地成了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三、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在思考中掌握探索知识的技巧、方法和途径,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提供思考材料,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再让他们与同伴交流,让智慧与智慧进行碰撞,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丰富和发展智慧,拓展思路,品尝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乐趣,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2.培养准确阅读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几何图形、函数图象、数据表格等,都是学习中经常见到的内容,不仅要准确阅读,而且要从中抓住关键信息,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有些学生,在阅读题目时,经常出现遗漏或看错重要字眼,有的甚至题目还没看完,凭经验就做了。要解决这种现象,一是要培养学生平心静气的学习心态,养成静心凝神的阅读习惯;二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细心读题,并在重要的条件下面做上记号,这样就能避免遗漏,长此以往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练好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3.在计算时,培养学生计算准确、心手合一的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艺体生 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高中艺体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一直饱尝失败的煎熬,以致意志消沉,不求进取。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改变艺体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使他们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例如,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样,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对学生说: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 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 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 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 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 2倍,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与不愿。“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在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对于艺体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首先,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他们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感到自己还有学好的可能,在学习新课时,把知识“坡度”放缓一点,让学生吃透课本内容为主。例如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应注重从简易性出发,让学生掌握它的一些简易知识,而不易作较深层次的挖掘。

其次,上课时适当放慢速度,不强赶进度。由于艺体生普遍反应速度慢,对于重点内容,应放慢速度,在学生回答问题前,要给他们充分考虑的余地,诱导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真正掌握有关知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三、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自主学习的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教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的萌芽与基础。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当然也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数学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经验是财富,教训同样也是宝贵的财富。

3.引导学生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例如,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是导数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总结,则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类型一:已知切点,求曲线的切线方程;

类型二:已知斜率,求曲线的切线方程;

类型三:已知过曲线上一点,求切线方程;

类型四:已知过曲线外一点,求切线方程。

四、合理评价,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评价必须准确而又符合实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关注学习的水平,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中肯、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自信,给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如:什么地方有了进步,要继续保持,什么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改正。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学生日趋成熟,希望自己能给周围同学好印象,然而他们还不能应付情绪的波折,易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第11篇

试想一想: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激情四溢时,学生是否正听得昏昏欲睡?为什么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自已一做就错,老师一讲就明白?处理问题时,老师一点就透,而自己却不知如何下手?究其根源,是习惯了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灌注方式,没有参与挖掘问题、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也就被剥夺了归纳、反思、生成规律和方法的机会。所以,在遇到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时习惯上还是在等待教师的指点。小班化教学就是要还学生自己做事、自己实践、自己学习的权利,还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就是要解放孩子们的双手,手脑并用;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说、让他们问;解放孩子们的空间,博览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让他们尽情释自己心中的疑问和欲求,不要以无尽的考试,压制他们的创造才能。要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放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主角,把教师当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确,教师的工作表面上看来的确轻松了,但教师由场上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指导”,由“权威”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要为学生创设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和开放探究的合理环境,少了对学生的直接灌输,教师事先需要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更多了,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了。下面是我在落实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1 强化预习习惯的养成,执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案

学生课前预习,是为了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我在每节的课前案上都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学生预习后,对照预习问题,反观自己的预习结果,以便搞清哪些问题是通过预习可以自行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课堂上讨论探究后解决的。我在设计预习问题后都要反思:预设问题能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否就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探触到本节的核心问题?问题的设计梯度是否由易到难逐级递进?哪些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哪些学生需要对某些问题加以指点?课前收回学案批阅后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以问题反馈的形式,点评解答。

例如,在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节时,设计预习问题如下:①一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如图1-1,经过时间t,运动到p点,求:a.p点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b.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各多大?②计算电场力的公式?静电力做功的特点?③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式?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④如图1-2两平行金属板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两极板间的电压是U,两极板间的距离是d。求:a.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多大?若把一个电子无初速的放入其中,电子会如何运动?b.其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c.t秒后的速度和位移各多大(假设电子一直没有碰到极板上)?⑤如图1-3初速度为v0的电子,垂直电场线的方向进入匀强电场,a.电子将做什么运动?b.粒子的运动轨迹如何?c.加速度多大?d.如果电子能飞出电场,电子在电场里运动多长时间?沿垂直初速度的方向偏移了多大的位移?偏转了多大角度?这里面既有对直线运动、平抛规律的回顾,又有对新授内容的探索。对问题①②③的预习,提醒了学生,本节课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的规律及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④⑤两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新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触及和探究。学生经过认真的预习、相互间的探讨后,对后续的课堂学习内容: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充分发挥问题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我在备课中的重点之重,问题引领的恰如其分,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进而急欲实施行动。问题设计过易则无需探究,过难则易放弃。问题设计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叙述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问题梯度合理递增;兼顾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异;还要顾及:如果设计的问题不能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领域,甚至引导了其他方向,我该如何处理?

例如,在《远距离输电》一节,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②电能损耗在哪些方面?③如果输电电压为u,输电线的电阻为r,输电线上损耗的热功率是多少?对第三问的计算:有学生自然算出P损=u2/r,结论便是:输电电压越高电能损耗越多!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反应了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现象,我没有急于给学生指出错在何处,而是让他们思考、讨论后,学生之间自行解决。效果要比教师讲解好得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现在重点落实的是“教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预设的意境,在解决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以后的教学,我们会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质疑结论的习惯,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旁敲侧击,使其进入正轨,学生在互动中不知不觉的获取了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自感和互感》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后让学生做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闭合S的瞬间,会有什么现象呢?实验二: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再断开,观察断开瞬间的现象。原因何在?实验二做完之后,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灯泡之所以发光是因为电路中有电流,断开电建后电路中就没有电流了,为什么灯泡亮度突然变得那么大了?那电能是哪来的?既然电建断开的时候灯泡都要很强的闪光一次再熄灭,可实验一在断开电建时为什么没看见两个灯闪光呢?是不是断开电建后两灯也要过一会再熄灭?问题的层层质疑伴随着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在相互间的询问、探讨、解答中形成活力涌动的课堂氛围。

3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之所以对某些知识似是而非,恰恰是由于缺少了独立思考这一环,这些知识只是被教师习惯性的填输给了学生,而学生呢,学是学过了,却没有真正掌握。我们总是埋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的主动性不够,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他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我们就已经给出答案了,因为我们要赶时间、赶进度,要为考试成绩而奋斗。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生当老师,把自己当学生,与他一同思考、一同辛苦、一同惊奇,认真的听他道出思考的结果呢?因为时间紧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当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在教学中不断调整的一个方面。

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从不急于给他们正确的答案,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这是能让学生各显其能,尽情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好时机。在学生们进行组内生与生间、组与组之间、生与师之间的探讨时,有了智慧的交锋、碰撞和融合,会形成活力四射、个性张扬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智能,学会沟通的本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都主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对知识信息的分析、比较、纠错、归纳等也会在学生们之间的质疑、争辩中形成。少了老师的灌输,多了学生的付出,他们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和对过程的深切体验。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眼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基本素质。

4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反思、总结、归纳、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我在制作学案时最后都有一个反思归纳环节: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分组讨论的结果给予充分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及时给予鼓励,不急于求成。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判断、调节、完善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和方法,从中享受到成功与自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可以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概括能力。对每个章节都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是对知识进一步认识、深化提升的过程。通过对物理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拓展,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形成专业的物理经验和物理意识。

5 关注学生差异,评价方式多元化

第12篇

伴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和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多流于形式,“假合作”、低效乃至无效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并切实发挥作用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对组内成员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探究问题,明确方向

数学教学想要有成效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教师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学后做好笔记,再在小组交流中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和遇到的疑难点,与同组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既避免了讨论问题的模糊性,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的讨论动态,若某一小组遇到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3.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意义的而非流于形式的。因此,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时间的预设关系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这是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只在某些地方受阻的探究.这样三种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时完成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4.引入竞争,体验合作学习的喜悦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了集体荣誉,要有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此,应把竞争引入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间各种各样的竞赛,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小组都能体验这个合作学习过程,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都将大有裨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