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的定义

独立思考的定义

时间:2023-06-08 10:5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思考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立思考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独立思考

每个教师都劝诫读者要学会独立思考,但我发现他们对独立思考的定义并不一样,有“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对权威要有质疑精神”“对一些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浅显、普遍的定义,也有不少更有深度的解释,那么大家眼中的独立思考代表着什么呢?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思考习惯?

一、什么是独立思考

首先是思考的定义: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加上独立,那就是独立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独立不是一个人去闭门思考,但也不是很多人一起摇旗呐喊,它就像老师说的,我教给你们的,你们要理解进去,而不是我教什么是什么。

“独立思考”,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盲从”固然没错,但也不尽然就是对任何事都“特立独行”,而且要真正做到“不盲从”,就需要依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就是“疑而后信”,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有什么是“天然正确”的,你跟我说这是真理,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对不起,请先给我证据。“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质疑,然后是寻找原因及支撑这种解释的证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得不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高中物理所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的。所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脱离物理实验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明白物理的真正含义。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怀着求证的态度去做实验,而不是演示性的、走马观花式的实验。

1.把实验的自主分析权交给学生

由于担心学生不能按教材中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去做实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和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实验结论和理论值产生偏差或误差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习惯性地安排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步骤、理论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性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自主分析权交还给学生。例如《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这就要先讲清它们的基本原理:根据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与被测电压和电流表内阻的关系,将电流表刻度标示为电压值读数,实际改装时会串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并通过改变该电阻的阻值来调整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自主拟定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扬大家在实验中的表现。通过实验过程,将课本知识实践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2.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教师不要直接回答

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操作失误,或者是实验条件的欠缺,学生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往往和理论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而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设计具体的对比实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探索问题。

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能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作出重大抉择的人是必要的。只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必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师的有效“讲授”是学生有更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1.从时机和内容上看,有效“讲授”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要有效把握讲授的时机和内容,避免满堂灌、一言堂,就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讲授适当的内容才是有效的。

规律之一:先学后讲,以学定讲。

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有效,必须建立在学生事先对所要讲的内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此,当一个学生自己能够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要让他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即“先学”(这一过程很重要,这是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的必要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依然是重要且必要的。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授,即“后讲”。这种讲授,我们称之为“先学后讲,以学定讲”,即教学的针对性。正是这种针对性,才能保证教师讲授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时,即可采用此策略。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总结并提炼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充分学习并思考之后,再让学生来讲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应善于倾听并从中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有效的讲授抓住问题的关键。至此,教师只需讲请三个问题:1.为什么教材只给出三个实例就概括得出了函数的概念?(此时,学生会明白三个实例对应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函数定义中为什么限定是两个非空的数集?(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漏的。通过反思,学生会明白,函数是建立在非空实数集上的一种对应关系)3.定义中对于自变量的任意性与对应变量的唯一确定性的方向如何?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概念,仔细辨析其中的关系,体会定义的逻辑要求,从而真正明白函数的本质。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也才能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变。

规律之二:先讲后学,以讲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能力时,教师应把讲授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此时教师的讲授是为了以后的少讲、不讲,即教师的讲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的讲授才称得上“有效”。陶行知先生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即是教师的“讲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才能体现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同样在学习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及这部分内容抽象度较高,所以教师可采用此策略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关键是理解定义中的“任意”是任意两个而非一个或更多个。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构造正、反例,必要时画出图像加以说明。这时,学生会在正误的辨析中逐步领会概念的实质,在构造函数的过程中领悟函数单调性判断的方法。采用这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先讲后学、以讲导学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让学生自觉研究数学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并能从数学概念中得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研究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种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辨析的能力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

2.从时间和方式上看,有效“讲授”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第3篇

一、营造幽默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自学动机是进行自学的前提,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满怀激情地去主动探知,乐而不倦地去勤奋钻研。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充分利用故事,谜语,特别是幽默亲切的语言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

经验表明多数学生喜欢一个老师便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而幽默与亲切是老师受欢迎的俩大法宝,更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钥匙――幽默的语言能打破课堂的沉闷,能开启学生快乐的内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身上。特别是在对学生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辅导过程中,幽默亲切能扫去学生的苦闷和失败的情绪,能重新燃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同时对待自己的学生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笑对学生。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符合学生的特点。教材是实验教材,有时结构不是很合理,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按照认知过程进行适当编排,组合成适合学生认知发展和具有生动特点的结构序列,充分运用适当的铺垫、运用按步思维、变式复习、可逆性联想等等方法,构建一个以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合理的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易被接受,由简便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在学习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推导求根公式,并能套用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探索不解方程如何判断根的情况;3、进一步探索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特别是计算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数学课上阅读能力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课前预习,粗略领略教材内容(一般的学生这个阶段是分不清楚重点的),再是课上教师可给10分钟进一步阅读教材,给出阅读提纲也就是本节内容的主要筐架,同时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理清难以理解的语句,给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对于定义、定理、公式、问题都要仔细审阅题意,抓住关键词语,分清条件(已知)和结论(求解),看懂和掌握定理的证明或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利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阅读完毕为了资源共享可以进行5分钟的交流,加强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强化对例题的思路,方法的理解。学生必须在阅读教材中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教师则利用手里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由衷的肯定――这将是一个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探索的动力。

三、 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体现在解决问题中。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发挥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题能力。1、引导学生研读例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2、研读例题中的解题技巧与数学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降次法、待定系数法等。3、研读例题的深层含义,对例题进行变式、拓展引伸,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训练等。真正的做到少讲,精讲。同时数学问题的解决关键往往在一点,找到这个点就很简单。但很多学生习惯边做边讨论,我认为是不好的,学生必须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很多东西只有自己去突破方才对自己是有益的,否则总是容易遗忘。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独立思考的成果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法替代的成就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等等。当然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学生用了很长的时间都不能解决问题,心理也会忍不住烦躁,甚至大发雷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他们或许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但是他们的思维已经得到了锻炼,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让他们体验完成的喜悦,不留遗憾。所以作为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寻找那份翱翔在数学世界里的快乐心情,从而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享受思考带给自己的乐趣。有人说习惯是可怕的,对啊,那么就让“可怕的”习惯去改变我们学生的生活吧。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完善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可以说是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核心,他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用一颗包容又睿智的心去关注学生们的思维和成绩,在错误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的思维,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针对成绩略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他们一塌糊涂的成绩中找出那一点点弄清楚的,正确的东西给与肯定和表扬。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试着建立类似于规则之类的东西,对学生的成绩包括思维等各种活动进行评定,完善的激励与评价机制能在学生心目中从一定程度上建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从而为自学活动指明方向。同时评价的结果也是教学的反馈,是检查自学成效的有力措施。结合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提升能力。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总结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的得失,将此归类整理,不断巩固提升。

第4篇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解决问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例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计算阅读的重点是明了算理、掌握法则。例如:学生在阅读“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要弄清“为什么×3=?”并且能举出几个同样的例子,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以此归纳、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阅读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等思路的理解上,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题意本身的理解,强化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不同类但有联系的题目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生活中的矛盾等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5篇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数学家协会”,“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的力必要条件。

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1)咬文嚼字:数学是一门严谨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简练、严密、准确、抽象。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反复咀嚼、推敲,认真分析,仔细缜别,方能领会其内涵。如: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理解什么是“单位1”,“平均分”,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2)相互转化:数学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画出图表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表述定义、法则、性质等能力。如:圆的直径的理解(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借助图形,及字母表示,清晰易懂。(3)读懂题外之意:数学语言精练、严密,隐含有丰富的“题外之意”,在阅读时要琢磨琢磨,切磋切磋,领会题外之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经常是从书本上或从教师的口中传递给学生,学生自己的思考被教师替代了。显然没有独立思考,知识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也就不可能被保持下来,反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欲望,有了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学生1问:“为什么2+2=2×2,3+3≠3×3呢”?我适时表扬该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未作答,而是将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去思考,接着许多学生争着发言,学生2、3、4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2与2×2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而3+3与3×3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3+3表示2个3相加,3×3表示3个3相加,所以2+2=2×2,而3+3≠3×3,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学生从怕思考到敢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1.课堂上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篇

关键词:无线电测向运动 综合素质 作用

一、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定义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是无线电活动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捉迷藏游戏,但是这里我们所要捕捉的是能发射无线电波的小型信号源(即发射机),而我们利用的工具是无线电测向机。总而言之,这里的无线电捉迷藏,是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与传统捉迷藏游戏的结合。[1]

无线电测向运动的过程是:事先在公园、森林、丘陵、灌木、田野、深山、原野丛林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隐藏好数部信号源,这些信号源可以定时发出规定的电报信号。参加者手持无线电测向机跟踪搜寻信号源(隐蔽电台),测出隐蔽电台的所在方向。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能借用任何其他工具,也不能求助任何人的帮助,只能徒步寻找,迅速、准确地逐个寻找出这些信号源。参与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找满指定台数、实用时间少者为优胜。通常,我们把实现巧妙隐藏起来的信号源比喻成狡猾的狐狸,故此项运动又称无线电“猎狐”或抓“狐狸”。 [2]

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者不得求助任何人的帮助,完全凭借手中测向机的导引,凭借自己掌握的测向技术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探寻出信号源所藏之地。

二、无线电测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无线电知识的掌握

参加该项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无线电方面的知识,要掌握测向机或其它电子制作技能,这有利于学生对无线电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丰富和延伸了其课堂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学习更加轻松。当今时代电子技术无孔不入,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会必然终生受益。

2.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

在无线电测向运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得求助任何人的帮助,完全凭借手中测向机的导引,凭借自己掌握的测向技术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探寻出信号源所藏之地。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可能有些学生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信号源,这就要求学生意志坚强,永不放弃,继续完成这一项竞技运动。因此,无线电测向运动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3]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无线电测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凭借自己掌握的测向技术以及手中的测向机,准确的判断出信号源的藏身之地,参与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野外求生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在无线电测向运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置于一个无依无靠的环境中,他必须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寻出信号源,仿佛置身于一个小社会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让自己适应这个小社会,从而逐步过渡到适应大社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学生掌握无线电理论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又在不断的与同伴进行思维交流,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相互学习。每个学生能够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

6.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线电测向运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平台,每个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充分表现自我,使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

7.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无线电测向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输赢的概念,每个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指定的信号源,每个学生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都想为周围的小伙伴树立榜样,这在无形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成功的渴望。

8.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无线电测向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无限的神秘感与探险刺激,每一次的电台的位置以及所处的环境情况是不同的,受训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利用测向机追寻着电台发出的电码,找到电台从而自救,这一过程能够给学生一种与刺激,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无线电测向运动将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室内与户外、体能与智力充分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荣华.健康智慧的体育项目――无线电测向运动[J]. 搏击(体育论坛). 2010(02)

第7篇

一、提高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方法

1.注重对初中知识重点和难点作业的布置

在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结合知识点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难点往往是学生知识的盲点,教师通过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验,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进行动态监督,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作用布置,可以使学生对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运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整个数学制度逻辑能够合理地掌握,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数学知识架构和逻辑。

2.重在“质”而非“量”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作业质比量更重要。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作业的量很大,但是其质很堪忧。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炼,通过对典型例题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融会贯通,以点带面,以典型例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也能对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不仅仅提高了数学作业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数学作业中的问题,加强监督,防止舞弊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评价仍然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特别要注重对学生方法论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防止其舞弊。

例如,在布置有关一次函数y=ax+b的作业时,作业的要求是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理解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为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坐标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如:

y=2x+1其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y=2x+1][y][x][O][-0.5][1]

结合函数在坐标轴上的走势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该函数的数学函数性质,也可以让学生综合所学,拓展思维。

4.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作用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数学作业评价体系手段单一,评价标准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健全。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数学作业为唯一标准,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对学生数学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如以独立完成作业的比重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8篇

初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74-02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面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真正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实际事例,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虽然早已被数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是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对数学规律作出充分观察、思考、猜想、交流,使规律的出现适合学生自己的数学需求。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课本,接着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怎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请学生动手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和中位线及第三边的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并能应用到简单的计算和证明中。

3在例题、习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得来的。数学合作交流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基础,离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尽可能放手于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试";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相互提问共同探讨;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整理反思,概括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题目进行拓展变式,应用迁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在"练"中层层递进,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分式方程"这一节课的开始,我首先请同学们回顾"同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同解原理"。然后,我由简单到复杂,由化简后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的分式方程,到产生增根,甚至无解的分式方程,我一连给出六个分式方程,让学生探索这些方程的解法。通过巡视,我请解题过程有典型问题的同学上黑板解答,然后请所有学生检验自己解题过程和解方程的结果。看看上黑板板演的同学的解方程的结果都正确吗?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再次回顾方程同解原理,找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根本差别,由此得出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让学生在测试练习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利用前次经验解决后一个新问题。一节课40分钟,学生几乎探索了教材上所有类型的例题的解法。使我高兴的是,由于前面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开展了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同解方程,方程同解原理,方程的增根以及为什么要验根,以及怎样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会解决的旧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得比较透彻,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正确规范地解答绝大部分无理方程,还能进行验根,舍去增根。

5反馈矫正中的探究性学习

第9篇

一、 为何要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经常听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话语,但是,创造性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界限,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理解,而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却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好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觉得有乐趣,愿意主动关注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而不会排斥厌烦物理学习,甚至是放弃物理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

(二) 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只会跟着教师的脚步走,经常是在课堂上感觉都听懂了,然而自己做题的时候又什么都不会,这属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无法很好地迁移知识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潜力,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迁移运用,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其实,高中的学习科目虽然很多,但是,各门课程也有相通地方。例如,在物理的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则可以迁移到高中数学、化学、生物等的课程学习中,发散思维,使其他科目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更加全面,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 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事实的确如此,物理的学习相对是比较鼓噪乏味,各种公式推导证明,原理的解释说明等,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物理课程中有很多的实验,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合理的安排物理实验,让学会参与实验,增强动手能力,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很多理论的、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而实验教学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融入实验中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体会,简单便捷。例如:在学习失重、超重的物理概念以及受力分析时,可以利用称、电梯等设备,让学生在电梯中感受并记录这一物理过程,就是平时的出行方式,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问,让学生既亲切又好奇,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 创新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课堂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这样适得其反,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会转换教学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营造和谐、自由、大胆创新的课堂氛围。例如,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轮流让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讲课学习,让学生当一下小老师,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何时快,何时慢,以此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更可以在这样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

(三) 适当拓展,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物理的教学解题中,要提倡学生一题多解,避免学生将物理的解答模式单一化、固定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发散思维的日常训练,功在平时课堂,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和讲解,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这样才能条条大路通罗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10篇

一、讲清思路,明确因果

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物理大纲中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适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问题等方面,必须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如在讲解“速度”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速度概念,是为了比较运动时间以及位移都不相同的两个运动的快慢。其次,让学生知道怎样定义速度,选用相同的运动时间(单位时间)标准,具体做法是求出位移与相应运动世界的比值。又如动能定理的得出应使学生弄清楚,它是以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例,综合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推理。它的作用是建立了功和能的一种定量关系。它虽然从特例中得出,但却适用于多个外力甚至是变力作用下的物理进行各种机械运动的情形,且不涉及物理运动过程中的状态细节。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因果,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能动地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二、潜移默化,渗透方法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这对于培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大有好处。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将平面视为“光滑平面”,将一个物体视为“质点”,利用这些例子教会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等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行合理的抽象,求得问题的解决。又如讲到加速度的定义时,把它与速度(s/k),密度(m/v),压强(F/s)等概念的定义进行类比,这些互不相关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思维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作为知识来灌输,只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丝点拨。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是想快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审题到位后,再把题中的描述转换成一个活生生的情景,当然,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为首先。

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现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物理思想方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都将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发挥作用。

三、独立思考,融会贯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努力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思维的独立性只有通过独立学习来培养,阅读教科书是独立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的阅读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完成。从物理知识的特点出发,阅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以“节”初读,了解新知识;以“段”细读,理解新知识;以“点”精读,领悟新知识;以“章”通读,理顺新知识。没单元、每章节、每学科分支都要指导学生适时总结、归纳、对比。老师的指导不是包办,应该让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对知识既要讲清楚,又不能什么都讲清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要适当地提示学生,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研究。但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大纲”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不考”,这样会堵塞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

课堂是落实教育目标、完成课程教育计划、对学生全面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必须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力。这已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四.强化观察,学会识图。

第11篇

一、重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

可以这样讲,在数学课上,没有哪位教师不倡导自己的学生要学会思考。然而,经常听到有教师在抱怨:“学生的思考能力太差啦,简直没有一点思路。”“给那么长的时间充分思考,可就是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教师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无形中混淆了一个事实,即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也许仅仅是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独立思考的权力。学生被要求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就教师限定的问题进行线性的思考,以期得出同步于教师思维的解答。在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学生逐渐变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木偶的手脚动作整齐好看,又怎能责求他们跳出奔放的舞蹈?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曾经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所说的“毛病”,恰恰正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正是这个优点,使他敢于突破牛顿力学,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相对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当我们的教师慨叹自己的学生缺乏爱因斯坦那种独立思考的品质时,又有多少教师想到自己正在扮演着爱因斯坦老师的角色呢?所以将独立思考的权力彻底交还给学生,应成为每一位走进课堂的数学教师必须恪守的第一要旨。这种彻底交还,意味着完全还原学生为思考的主体,让他们拥有作为独立思考者的最大权限——思考方式的自由和思考内容的无限。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发问者;应该是一个解惑者,而不是一个质疑者。发问质疑者的优先权应当归属于学生。教师更像是学生思考路途上的交通指挥,将学生自由的思考引入合理有序,将学生无限的思考导向主次分明。当一个教师别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角色转换时,就会时时感受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思考的亮点,常常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将教材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引向精彩与深入。例如,在一次教学调研听课中,教师出示问题:

若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于定义域中的任一x的值都有|f(-x)|=|f(x)|成立,则必有( )

(A)f(x)是奇函数

(B)f(x)是偶函数

(C)f(x)不可能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

(D)f(x)可能是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

对于这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些同学轻易地选择了(B),但也有部分同学不同意,凭直觉认为应该选(D),但一时又举不出具有说服力的反例。上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相互议一议,让他们调动智慧与知识贮存。通过尝试探索,学生找到了令人叫绝的反例:函数f(x)=-x(-2≤x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规定动作”的展示,学生被动地接受,当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自选动作”的思考权限后,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接纳或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对于那些能准确理解问题、表述清晰的学生,教师自然会欣然嘉许、怡然称道,而一旦学生的观点有悖于教材注解,和教师的理解相悖,甚至有些“不着边际”、“没头没脑”时,课堂话语权这颗至重的砝码又该加在教师和学生这架天平的哪一边呢?

曾经参加一次高三数学研讨课,内容是圆锥曲线部分的一节复习课,教师给出题目:过点P(0,3)的动直线l与椭圆+=1交于不同的两点A、B,若A位于P和B之间(不含P、B),求P分有向线段AB的比λ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教师的“规定动作”是首先设出A、B两点的坐标,通过定比分点的条件列出方程组,而后由A、B点的坐标的范围,解得λ的取值范围为(-1,-],过程繁长,得到结果确实不易。但有不少学生的“自选动作”是:

当直线l与x垂直时,|AB|=1,|PB|=5,则λ==-;又当直线l连续不间断地运动趋近于与椭圆相切时,A、B两点趋近于M点,则λ的值趋近于-1。

而又λ≠-1,故所求λ的取值范围是(-1,-]。

这一解题过程和思路与教师的“规定动作”相去甚远,简洁流畅得令人惊讶。教师为了追求预设的课堂效果,对学生的解答仅说留课后思考,仍然按备课内容讲解。在课后的听课教师座谈会上,一位教师提到:“那几个学生的理解其实很独特,推理无漏洞,反映出的是思维的敏捷性,具有较强的求简意识。如果当时授课老师能够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完全可以挖掘潜力。”另一位教师尖锐地指出:“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却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何谈起?”这堂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表述的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知识交流的完全平等,才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教师不能再将自己看做是科研课题的占有者去统治课堂教学,而应作为相对于学生的更多知识的拥有者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刻是如何的贫乏和微薄。何况数学内容和方法的丰富多彩,数学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数学课堂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果园,而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花园。教师只有将课堂营造成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的学习空气,学生智慧的花朵才能开放得更加娇艳。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完全平等开放,并不是意味着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就可以简单置换,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表述一味无原则地赞扬与迁就。平等是知识交流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平等,开放是宽容学生歧见,尊重思想多元的开放,架通师生之间平等开放的桥梁,永远是对知识与真理的绝对尊重。

三、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方法背景激发学生个性自由的创造活力

一位物理教师不无感慨地说道:“教了二十年的课,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对物理实验课本上的任何一个实验过程提出疑问。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错了,而是说学生们没有想过也许还有更简便更实用的实验方法。”老教师的话发人深省。在现今的数学课上,学生同样不是对老师的讲授句句点头,对课本资料上的解题方法机械记忆?是什么抑制了学生质疑的勇气,是什么淡漠了学生创造的激情,让本应丰富的想象变成整齐划一的答案?这让我想起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的一段名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本,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残它则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这番话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许,正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本位意识和权威意识无形中为学生灵动的思维画出了条条框框。

第12篇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探究是人类四大本能之一,进而将探究方法引入教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20世纪50、60年代,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迅速被世界各国教育者普遍认同和接受,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探究式教学研究,并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究式教学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20世纪80年代国内才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后虽然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改变。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在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是指自觉主动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主动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主动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探究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从而得出“个性化”的见解。思维的独立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授课过程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顺着教师的授课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剥茧抽丝、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得到问题的答案。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经验证明只有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平等互信、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争辩,构建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方式,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个体,提倡打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式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潜能得到最佳的发挥。教学民主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把握教育规律、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提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各个学科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这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当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这门课程是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枯燥、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学科交叉、更新快速以及实践性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简单。由于网络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教师在教授网络管理课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枯燥的理论和大量的名词术语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氛围,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管理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在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教材、授课内容知识陈旧,不能紧跟技术发展的问题,甚至一些过时的技术还在授课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授课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缺少互动。网络管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授课中,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以及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的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得很认真,学生在台下理解接受得很费力,课堂氛围沉闷,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不同步的现象。

(4)实践环节薄弱。网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思想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实验室硬件条件达不到学生实践的要求,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既定实验方案步骤进行实验,这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探究式教学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提高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授课中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引入了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中,一本书、一套讲义、一根粉笔就能满足整个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课堂互动,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在授课中应努力改进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对象命名机制这一内容时,在讲清楚网络管理要面对各种对象的特点后,提出问题:如何为这些复杂的对象设计一种统一命名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的取名规则以及网络IP地址命名机制等内容出发进行思考,考虑是否可以将它们的命名机制运用到网络管理对象的命名中,如果不可行,那么有什么可以借鉴或者需要改进的。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后,我们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方案,而后,教师进行讲评,对的予以肯定表扬、错的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综合学生的方案,给出现有OID命名树结构,并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2)合理设置互动环节。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法。课堂上良好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合理设置互动环节,适时进行讨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如何用宏模板定义表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如何在已定义的表中增加新的列?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的结果是重新定义一个新表。此时,我们再进一步让学生结合这种定义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课堂讨论。这样,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宏模板定义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为讲解SMIV2中如何扩充表机制这一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

(3)融入最新技术内容。网络管理技术时刻都在推陈出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在讲清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关注网络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搜集最新的技术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网络、车载网络等新型网络不断涌现,但课程中介绍的SNMP协议还是针对因特网提出的,直接将SNMP协议用于这些新型网络显然行不通。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引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这些新型网络的特点改造现有的SNMP协议,既保证新型网络与因特网网管协议的兼容性,又适用于这些新型网络。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针对某种新型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网络管理知识。

(4)注重实验的自主性。在课程的实验环节中,我们打破了教师提供标准实验方案、学生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我们在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不提供标准实验方案步骤,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践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实验,内容是对捕获的SNMP消息进行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BER基本编码规则以及SNMP消息格式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加深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限定学生使用何种软件进行SNMP消息的捕获,也不限定SNMP、PDV中携带的具体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实施。通过开展类似实验,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