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医院检验科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我国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与国外医院的检验科存在的差距仍较大,这主要是目前我国大多医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1.1医院对检验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检验科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但受传统因素影响,检验科一直地位偏低,影响检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检验设备落后 由于医院资金不足及业务量少,多数使用半自动仪器,且仪器使用率低。甚至仍使用淘汰的手工操作[1]。所使用的试剂档次较低,有部分检验科为节约成本,试剂出现过期、发霉变质后仍然使用,难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1.3人员发展不均衡 目前许多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学历低,缺乏检验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细胞学、形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比较突出。由于条件限制,基础理论薄弱、知识更新能力差、知识老化的现象,只懂得机械地执行操作,对新方法、新技术引进较困难。
1.4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 ①医院人员少,一些检验科存在每个实验室只有1名人员,或1个人管2个室工作的情况,人员轮岗过于频繁,造成人员责任心不强,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无人审核,无人监管,没有起到控制检验质量的作用。②缺乏对仪器的管理。虽然建立了仪器使用、保养、校正制度,但未能按规定认真执行,室内质控及各种检验数据的登记记录和保存工作过于简单。③不注重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是许多医院检验科目前最薄弱和最关键的环节。开单医生普遍存在对空腹采集标本的意识不强,开单前未能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告知采集标本前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对空腹的概念模糊,造成部分患者在采集标本时未达到空腹时间的标准,增加了检验结果不准确性。检验人员往往不注意及时将分离的标本放入冰箱保存,有可能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使结果失真。某些医院检验科人员少,一些医院存在检验报告未经过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审核,发出失控报告,发出不准确的结果会被无临床经验的医生误用,造成医疗安全隐患[2]。
1.5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缺乏沟通 临床检验和临床诊断、治疗康复等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但现实情况是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通常处于一种脱节状态、缺乏交流,对相互间情况都知之甚少。临床医生不了解检验科的检测新项目、新技术、新仪器。
2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策略
2.1建立和完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临床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订各仪器及各检验操作的SOP文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制订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如《标本接收制度》、《试剂准入制度》、《误差分析处理制度》、《实验项目校准制度》、《不同仪器比对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2.2完善设施、设备及管理 对每一台仪器必须建立档案,确保仪器设备使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并做好记录。严格执行试剂的出入库管理制度,做好登记、验收和保存工作,确保试剂质量。
2.3加强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在使用仪器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要求检验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熟练操作自动化仪器。
2.4加强质控管理 质控管理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对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留取检验标本及送检知识的培训。注重分析仪器的校正、保养,建立健全仪器的保养、维修、定标记录,使仪器始终保持在正常状态。每个月对检验人员都进行质量控制考核。确保将每个环节都妥善处理,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加强对检验科的每台设备以及试剂的管理养护。同时医院需要定期检查检验科室需要引进的最新设备。
2.5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①作为医学检验人员,都是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检验工作者要为自己、同事及家人负责,提高认识,减少医源性感染。②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把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
2.6加强科室间的信息交流 检验科应重视提升检验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由于临床医师对新项目的了解不够,检验科室有责任指导建议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同时鼓励检验人员参加临床查房和病例讨论。医院可以通过组织知识讲座等活动来增进检验科与临床交流协作的机会。检验员的业务水平在与临床的交流协作中得到不断锻炼,有利于检验质量的提升和科室的良好发展。
3结论
总之,质量是保证。医院检验科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及评审的有关标准,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为临床各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AABB认证;输血科;质量管理
输血作为现代医疗中一种特殊的抢救、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救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输血科(血库)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库”(储血、发血)还担负着全院临床用血的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1]输血科的发展水平在医院的质量管理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内输血科(血库)现状
为促进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国内的输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各地区的调查表明输血科(血库)还存在很多不足11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但部分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仍挂靠在检验科其次部分输血科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业务用房面积不到位、仪器设备的配置不能满足业务的正常开展[2-4]12输血质量管理水平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有些医院虽设有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但制度形同虚设并未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科室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督查不到位对输血存在的问题不进行追踪与评价缺少对输血管理工作的总结、分析[5]部分输血科甚至无针对从血液发出到临床输注的相应管理制度对整个输血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13输血全流程操作不规范输血前医护人员缺乏对患者的评估时常不能正确把握输血指征、选择恰当的血液成分致使血液制品应用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杜绝输血过程中疏于对患者的继续观察和监护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差、处理程序知晓率低导致不良反应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和上报输血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排除输血后未进行及时的疗效评估对输血没有达到预期要求的不查找原因血液制品的使用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输血工作质量的好坏、输血科的发展建设与管理水平对临床用血质量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危如何有效提高输血科(血库)的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输血科(血库)建设和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立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已成为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6-7]AABB认证是由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血液银行及输血业务的标准指针”的最终认定组织单位全球先进的输血和细胞治疗技术联盟(AdvancingTransfusionandCellularTherapiesWorldwide简称AABB)发起的认证活动它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为患者提供完善、统一、安全的医疗服务致力于制定输血医学的各方面标准从血液的采集、制作、检测、血液发放、血液管理全过程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持续改进最终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水平的提升1957年AABB出版了第一版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之后每两年官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修订使其与国际标准相适应2016年4月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第30版正式生效与ISO15189相比AABB标准具有明显的优势:(1)专业性更强ISO15189是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描述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适用于医学实验室服务领域内现有的所有学科AABB标准仅仅针对输血医学和细胞治疗专业性更强(2)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在用于输血服务机构评审的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中评估的内容包含了十大要素:1)组织结构2)人力资源3)仪器设备4)供应商与客户5)输血全流程6)文档和记录7)输血不良事件8)内外部评审9)持续改进10)生物安全这些内容覆盖了从血液采集到最后血液输注的各个环节既包含了血液制品的制作环节、输血科实验操作环节也包含了临床输血各环节全方位地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实施AABB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输血科提供更具体、更全面的专业要求为实验室的检验能力和服务质量提供保证
3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3.1科室走向国际化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与国内医疗环境迅速发展的今天认证是机构打造核心竞争力寻求持续发展与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8]AABB标准是衡量输血科质量管理水平与患者安全的良好工具通过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使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
3.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践行AABB标准的过程会促使科室在质量和管理方面进行持续改善在满足AABB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形成科室自身的质量体系
3.3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AABB标准对输血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对照标准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不定期检视临床输血操作的规范化通过科学的认证标准和方法、长期的持续改进、常态的标准化、对细节的卓越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4结语
AABB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增强临床患者对输血科的信任程度从而得到社会、医疗单位和患者的信任只有高度重视和加强输血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输血科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屈英晓张文涛.三级医院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9):2714 ̄2715
[2]王显荣付铁红张萍萍等.浙江省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输血科现状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124(4):248 ̄250.
[3]刘建辉王凤红贾桂丛.河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现状调查与探讨.河北医学201521(7):1217 ̄1220.
[4]吴琼晟.基层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探讨.大家健康旬刊20137(10):291 ̄292.
[5]郭军.医院输血科现状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33 ̄34.
[6]李天君赵锋刘晓丽等.ISO15189认可在输血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6):124 ̄126.
[7]安万新宫本兰梁晓华.血站实验室申请ISO15189认可的必要性.中国输血杂志201427(8):801 ̄802.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1-3]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要素[4],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7-9]。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 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7-144
[6] 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68-269.
[8] 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
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85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一些较大医院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 15189(学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 88[1](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认可依据。CLIA 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科医(技)师主动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1缺乏质量管理专业人才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工作环境也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对于相关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先进的医疗检验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等必须要有积极学习和了解的态度。因现代检验仪器较为先进,涵盖了抽样、检验以及编写检验书等内容,如果技术上出现失误,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因此,对于临床检验工作来说,如果缺少较为专业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将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
1.2缺乏严格的检验过程质量管理
对于医院临床生化检验来说,检验结果就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比如,因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在进行结果分析时的误差控制也不同,由此导致检验结果有误差。而有的因对检验设备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或者对于检验的各环节时间和技术控制不到位等,亦或者是有因患者的饮食、生活情况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同[4]。因此,应有效地控制好检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减少因其他因素导致的检验结果误差,以有效控制临床检验结果。
1.3检验设备落后、质量管理不足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高低与检验的仪器、设备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医院的检验仪器与设备正在不断的改善。尽管如此,很多医院的检验设备与仪器更新速度仍然滞后。医院对于检验设备的财务投入较少,因资金不足,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的设备更新与维护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发展。在检验结果的解释上,很多临床医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或是不承认干扰物质的存在,或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有的不理解实验的特异性;亦或是对于实验的精密度局限性认识不足,有的医师没能意识到检测灵敏度的作用,或者采取的方法学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均可造成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降低检验的准确性。
1.4检验与临床之间沟通不足
医院临床医师是确定患者治疗方案的主要人员,包括临床实验室的检查项目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运用,临床医师的工作贯穿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因此,临床检验的质量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充分的协作与交流是保证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检验分析结果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而现实是,很多临床医师与临床检验人员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因此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2完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对策
2.1合理调配人才和资源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专业人员较多,对于不同检验项目的人员互相协作的要求较高。因此,合理的人才和资源利用对于医院的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避免因检验人员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造成检验失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医院应为经验不足的专业人员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好在旁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以通过大量的实践观察与试验,让专业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主动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意识。其次,还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时定期开展相关技术讲座,也可以通过不定期的邀请检验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与培训,积极鼓励医院相关人员对自我能力进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生化检验。
2.2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
想要建立完善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盒的使用以及检测过程标准操作流程等文件和内容都应进行标准的规范。对于检验时使用到的商品试剂、试剂盒以及仪器设备在购置时也应注重其质量,应针对这些事物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针对一些非仪器的产品应进行相关的对比试验报道,为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打下基础。另外,要控制好整个检验质量,还应针对样本、试剂、仪器、室内质控以及室间质控等内容进行质量管理。采取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处理好产生的问题和细节,以确保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3成立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小组
除此之外,要保证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还要加强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此外,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领导包括生化、免疫、细菌以及血液等专业负责人的小组。通过制定个人责任制,提高小组成员中个人对自身的项目责任意识。对于小组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各项检查措施和规定,采取绩效考核的措施,以提高每一位检验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检验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多次使用后产生的仪器磨损应尽快进行更新、维护,选择稳定性能好的实验方法,以确保检验各项环节的质量。
2.4提高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检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还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检查项目的意义,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合理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其实,过多的检查不一定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反而可能干扰医师决定诊疗方案,从而影响诊疗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检测项目不仅能够得到可靠的诊断数据,更能帮助临床医师有效的对比,选择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所以,加强检验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必要。
3结语
1制定计划(Plan)
分析我校自2003年以来10多年的医学检验专业理论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提炼总结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制定整改方案计划,包括整改计划的实施目的、实施步骤以及及预期效果。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体系文件是教师进行检验教学前的必修课。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达10门,短短的一学年时间内完成10门专业课的教学,不仅任务量大,而且涉及的授课教师众多,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这就更需要全程标准化和规范化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全面熟悉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计划工作的重点。我系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来自临床一线,对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和质量控制非常熟悉。任课教师在进入专业授课过程以前,检验系通过对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秘书及任课教师的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教学的程序性文件和教学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依据文件要求组织和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再收集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计划。
2实施计划(Do)
根据已制定的整改计划,关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全程质量控制,包括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
(1)授课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教案的准备、新教师试讲、教学课件的规范化制作及审查、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计划。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在授课前对所授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估和充分准备,力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
(2)授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即时评价、及时反馈,跟进整改。
(3)授课后的效果审核和分析,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课后的提问和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还可通过期末考试分析来反映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另一角度评估教学的效果。
3效果检查(Check)
检查已制定计划的实施效果。采用教师自检、教师互检、教学督导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将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通过期中、期末考评和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重点是考核教学效果,来反映教学计划及实施情况。
4进一步措施(Act)
在检验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的正确做法予以确定下来,形成文件确定下来予以传承,对于已发现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整改效果还不显著的问题,继续深入探讨其内在根本原因,并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输入内容,启动下一个PDCA循环。
5PDCA案例
1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医学检验实习生,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理论知识较丰富,知识面较宽,接受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也较高。但是,也有部分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自认为比专科生、中专生高人一等,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有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很强,但动手能力极差。有些学生则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独自进行操作,容易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2应对措施
2.1树立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根本的意识
质量是检验医学技术的生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质量保证,纵有再好的仪器和技术人员,得到的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毫无帮助的,甚至会误导临床。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切身体会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已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CLSIGP26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监督临床医师规范开申请单、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与接收等,带教老师应在工作中根据本科室所制定的关于各项标本采集、接收和拒收的规范化制度随时对实习生进行强化,解释不合格的标本造成检验结果错误的原理和原因,引导同学加以理解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让实习生加深拒绝不合格标本的思想意识。分析中质量控制:要从标本的准备、取样、加样、混匀、进样各环节均做到规范化操作。掌握建立可靠的分析测定系统的方法,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控靶值的制作,做好质控资料记录和失控分析并及时纠正。分析后质量控制:要对结果审查并及时发出报告。正确合理地解释检验结果[2]。作为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必需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认识到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也是检验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2.2注重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3]。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层次实习生的重点。因此,在带教时,不管是血液检验还是体液检验,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检测,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比如在血细胞形态学的临床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细胞形态外,还告诉他们有时候骨髓象相同,但病因却不同,比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型的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来出具骨髓诊断报告,否则会造成误诊。学生通过这样的带教,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3重点加强实习生血液细胞学知识的学习
中专和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生,一般来说血液细胞学的实习并不是重点,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也只有可怜的2周,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而韶关大学医学院对这批本科生在血液细胞学方面的实习非常重视,安排了8周的时间在血液室实习。血液形态学教学最基础的技能非细胞辨认莫属,作为入门技巧,细胞基本形态能打下厚实基础,就如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4]。因此,在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外周血细胞形态外,还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了重点带教,让实习生对贫血、白血病、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浆细胞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骨髓象加强学习,多看片,能熟练掌握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和细胞形态学特点。
2.4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临床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教会他们能够从小事做起,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很重要,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要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工作不够细心,有时会发生失误,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的分析,让他们懂得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提高法律意识和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使患者得到安全的医疗服务,又要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实习生工作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带教老师必须规范操作,认真讲解操作步骤,大胆让学生亲自操作,老师在旁监督指导,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一、我国临床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近50多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临床医学日臻成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我国临床医学在医疗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不少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靠引进国外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加强,这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如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医院里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准确、可靠和及时的检验报告,从而给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诊断依据,便于临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及时的诊断。如果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报告是不准确的或检验数据不够全面,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正常的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检验质量关,相关检验科领导对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此外,检验医生还要加强临床医疗知识方面的研究,并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资历高的临床医师的交流与沟通应更加予以重视。在检验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实践创新的检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检验工作水平,提高检测技术,达到全方位地给临床医学提供更可靠,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报告,从而提高现代医学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检验医学检验人员队伍和检验设备的管理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加强各检验科室人员的管理,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管和控制,医院要建立健全相关检验监管制度和责任制度,加强对检验队伍的建设管理。同时,检验设备要长期保养好,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做到检验设备无检验失误,达到极高的准确率,从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在工作上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双方在整个医疗进行过程中都相互渗透对方的医学知识。如果临床科室人员对检验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知识的渗透,就很快地对检验报告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对临床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而且,检验科室对临床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对检验报告产生的检验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更有效更准确地作出检验报告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从检验方面的角度来看,检验项目包括定性法或定量法,老方法或新方法,生化法或免疫法等项目。而各种方法的报告方式、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具体区别,从而对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有帮助,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应从双方科室医生人员互动交流和进行经验的沟通方面入手,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结语
总之,只有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存在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医院没有单独输血科的设立,而是在检验科血库的基础上建设而来。而设立输血科的医院,建筑与设施往往达不到国家要求,存在科室面积不足、设施配备不够、布局不合理等情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性学科,有着独立的理论、管理体系。因此,若不进行专业输血医学的培训,易造成临床输血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等情况。此外,除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外,很多医院存在相关仪器、设备落伍等现象。科室内没有专用离心机与贮血液冰箱,或未按规定建立档案与标准操作程序等。1.2输血适应症控制不严:输血适应症有着严格的临床评价体系,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医院仍存在输血适应症控制不严等现象。很多临床医生仅凭工作经验对患者进行输血,而一些医生为了搞好医患关系,满足患者主动提出的输血要求。该情况不但造成临床血液资源的紧张,而且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另外,很多临床医生认为输血质量管理属于输血科的事,对输血知识与输血安全认识不足。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将血液制品当作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血液制品的特殊性,未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在输血方式上,一些医务人员对于自体输血的认识不够,在需要输血时未介绍自体输血的优势,造成临床自体输血率不达标。医院管理部门多重视输血科的日常工作管理,但对于各临床科室,却缺乏相应的输血规范及检查制度,缺少临床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疗效评价。1.3缺少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临床用血过程中,血液从输血科出发,到患者最终进行静脉输入,很多医院缺乏管理制度。对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患者临床监测缺乏具体管理流程与明文规定。而血液输送过程中的取血人员,未进行相应资质认定,亦未进行相关培训。另外,血液制品运输过程中,未制定运输时限。病历书写中,很多医务人员不注重操作者姓名、输血时间、血液成分、数量等临床证据,而输血过程中,输血反应未亦做记录。1.4输血质量控制未落实:输血科临床工作中,未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没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等指标的定期评价。工作中,没有明确质量及安全管理措施,未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未建立、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科室质量控制制度,没按规定参加国家、省级部门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
2解决对策
2.1建立输血管理院内规章制度:我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院需要设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进行临床输血的质量管理与技术指导,定期开展血液制品使用培训。工作中,履行输血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定期在院内召开输血工作会议,对院内出现的输血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进行改正。此外,不光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血液制品使用知识教育,对于输血较为频繁的科室人员,亦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培训。临床工作中操作人员的用血安全意识,强化输血相关制度与知识的掌握。2.2建立输血科,并与临床科室相适应:输血科的建立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必须掌握输血、检验、医疗与护理等各科知识,并且制定考核项目,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安排上岗。输血科位置选择上,应当考虑远离污染源,尽量靠近手术室与病房,方便临床用血。在科室内部布局上,需要符合卫生条件要求,并设立入库前血液制品处置室、标本处理间、储血室以及发血室等,同时需要配备必要的消毒处理仪器。此外,输血科相关设备需要严格根据医院建设标准进行配置,并执行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确保输血安全。2.3制定输血相关临床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应急用血制度等,同时建立特殊用血协调机制,以保证输血安全。此外,对于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建立预案。履行输血报批程序,输血前严格核对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医院职能部门对输血科及各个用血科室进行定期督导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2.4制定输血质量管理流程:参考PDCA质量管理原理,成立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制定与质量控制相关科室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等。建立院内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方案与详细流程,科学、合理制定输血质量控制目标。医院相关部门定期对各科室输血质量进行考核、分析,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为输血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并持续性改进输血工作,逐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2.5强化输血管理与输血安全培训: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执行好输血前评估。医院相关部门联合输血科对各用血科室及医务人员合理用血进行定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让医务人员自觉做到用血规范。用血科室则需要根据制度与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相关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总结
临床输血是临床医师、护士和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涉及的环节较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据统计,临床输血出现的差错和事故70%是人为因素所致,与疏于管理密切相关。临床输血的管理范围是从采供血机构将血液输送到医疗机构并进行交接开始到患者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全过程,单纯依赖输血科(血库)进行管理显然难以胜任。只有对临床输血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才能减少输血差错和事故。整个输血过程的管理必须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医疗、护理、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参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认真贯彻落实,才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换言之,临床输血管理属于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输血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质量。因此,参与输血的各方人员了解一些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很有必要。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对输血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帮助。
作者:许婵媛 杨凤 陈奕雯 许源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基层医院;输血安全;输血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13-01
输血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病人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由于血液不足,不少医院相继出现被迫减少或停止手术,严重影响了对病人的治疗,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用血,甚至浪费血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我院规模扩大,手术量的增加,临床用血量增多,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和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保障临床安全用血,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现将我院的作法介绍如下:
1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
1.1 成立输血科或血库
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或血库的要求,中心血库设在县医院内,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在单位临床用血。医院输血科由检验科管理,负责临床用血的配血、发血。中心血库独立运营,负责采血、供血,除设有规范的房屋和设备外,在门诊就诊大厅设立献血屋,墙面的醒目处悬挂献血知识,医院门诊大楼两侧,悬挂宣传图片,此地人流量大便于招募。
1.2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
成立由业务副院长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教育和培训。
1.3 合理的人员构成:因本院目前受编制的影响,从本院实际工作出发,中心血库的2名人员均为医院编制在内,两名工作人员均经过进修培训已取得采供血机构上岗证,并承担实现了从采血,储血,供血一体化服务。
1.4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科的科学管理,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发展,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仓库”,建立和完善了输血科或中心血库工作制度,人员职责,用血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到了安全、合理有效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每季度对所有输血病人病历,输血科,中心血库质量进行检查反馈整改。
1.5 业务技术、硬件设施建设与管理。
科室具备了符合采血,输血、要求的全套设备,如专用离心机,贮血专用冰箱,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转氨酶快速测定仪等,中心血库业务技术管理通过网络、数据库与省血液中心联网,实行集中化检测,实现了信息共享,规则共享,经验共享。
2 临床用血管理
2.1 为规范临床输血,加强输血科人员及临床各级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至少一次进行输血法规,输血安全,输血新知识讲课,提高整体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的重视,以便更好的合理用血,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事故。
2.2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落实一书两单,对每一例输血患者应确保有《输血同意书》《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不良反应单》和输血前传染病抗体的检查,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核查,审核和签字制度,有效的防范了输血医疗风险。
[关键词]医学检验;工作质量
一、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主要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素质教育:
良好的思想素质、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是对医学检验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抓好医院的临床检验,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管理,规范的管理。
2 对工作要积极主动:
检验工作者要服从临床需要,按检验申请单进行检测。不但要做好检测,而且还要正确分析检测结果,对不符合常规的异常结果要高度重视,要及时与医师、护士联系,查明原因。如果是送检的标本不符合要求,则应及时要求临床医师或护士另送标本,不能盲目检测和发送报告。否则将给医师提供错误信息,贻误病情,影响对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检验工作者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协助临床医师做好工作。
3 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技术:
由于医学检验飞速发展,作为一个检验工作者应该及时掌握医学检验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医学检验方法和增加检测项目,重视对有关检测项目和方法的评价,筛选、更新,努力提高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4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医学检验技术操作规程是各种检验实验技术操作方法的步骤和程序,也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按程序规范操作,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擅自更改操作规程,以免影响检验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临床知识,以便将检验和临床更好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5 建立和完善质控制度:
质量控制是为保证检验科工作质量而建立的一个重要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要避免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否则质控将失去它的价值。检验工作者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要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室间质控与室内质控,尤其要坚持室内质控,不能走过场。每天都应将质量控制血清按规定复溶,随同标本同时测定,如果其值超过了3s,则视为失控。此时应立即报告有关负责人,迅速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测标本,确认无误方可发送化验报告。
6 检验人员岗位应该相对固定:
各项目岗位必须有相对固定的人负责,至少1人,至少1~2年,不要频繁轮换。因为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临检室、血库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经常大换班,对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各室的发展不利。总之,医学检验人员要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学习,必须以医学检验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种方法进行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检验人员要积极学习医学理论,不断捕捉医学检验发展信息、更新知识、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验数据。同时,应努力提高科主任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之具有较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改革理意识与较强的自信心和质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医学检验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促进临床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实施计算机信息管理,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
1 标本的验收、确认:
检验标本是否符合送检要求,是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也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师(护士)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采集合适的标本,在送到检验科时附加了很多信息,都被录人计算机,发送到服务器,检验科收到标本时,同时接受了所有信息,可从计算机里核收、确认。
2、标本的分析与报告:
自动化分析仪器在检验科已普遍使用,每台仪器都和计算机联网,检验人员通过授权密码登陆网络进行标本的分析、结果录人、审定等,结果自动传输到计算机,最大限度降低了差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每个操作均有记录,便于规范化管理,也可防止出假报告。
3、结果查询、分析:
在检验工作中,除了高质量的检测数据外,取报告的速度,查询方便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对检验质量与服务的满愈程度。计算机数字化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便捷,检验结果一旦被审定,自动进人服务器,检验科和临床各科室只要具备相应的访问权限,均可进行数据查询与分析。
4、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
质量控制是实施医学检验质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检验科计算机管理系统有一模块负责质量控制工作。
室内质控是将质控方法和质控物的基本资料输人计算机,每天随常规工作将质控物和待测标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从控制值来了解分析过程的质控情况。由于其实现仪器和计算机间的直接通讯,从而杜绝了室内质控数据的虚假填报,提高了数据实时性、真实性和连续性。
室间质评,接收来自省(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质评内容和要求,并自动设置好质评活动的各项参数,把各质控项目的实际仪器检测结果录人系统,数据录人完成后,生成数据文件,上报临床检验中心,并能接收临床检验中心对本科质控项目的评分成绩和质评结果回报表。
5、科室工作管理
科室工作量与经济收人管理,计算机管理网络化大大减少了漏费现象,自动记录了检验科各室收人明细表和工作量,加强了核算和人力资源合理分配。
三、结语:
提高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是目前最需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加强医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减少失误,并避免一些麻烦。而如何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提出了几个要点。
参考文献:
[1] 张志德.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J]. 实用医药杂志. 2007(05)
[2] 侯小红.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提高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34)
[3] 沙薇,沙莉,安晶红,王黎光. 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 中外医疗. 2011(10)
【关键词】检验;临床;沟通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73-01
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多学科交叉并相互渗透的学科。检验科为临床科提供的检验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一个准确、可靠、及时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相反,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同时,临床科室也需要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项目的选择和也要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筛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密切联系、沟通十分必要。也是使提高医院整体医学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施现代化管理
1.1 建立沟通制度,强化沟通意识。
教育每一位工作人员,认识到做好沟通的重要性,树立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医学检验隶属于临床医学,服务于临床医学,同时它又对临床医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它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检验医学是当今医学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临床检验的自动化分析程度明显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应用于检验医学,检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贯穿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整个过程中。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必须对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受检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运送、结果检测分析、直至发出检验报告等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尽管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在检验科,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患者受检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控制及标本的保存运送等,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由于方法、技术、仪器的改变,临床医护人员也需要及时的更新知识。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
1.2 做好临床各个部门间的沟通
1.2.1 检验科与临床护士间的沟通
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及患者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与临床配合最容易发生问题的部分。采集血液标本禁止从输液端抽血,送检样本的量及标识信息是否完整、无误等等这些都需要和护士沟通,使其掌握标本采集的正确要领。检验科人员应主动到临床科宣传室前质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他们讲解各种标本的采集部位、采取标本的量、采集的时间以及各种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和化验单的正确填写等等,使他们对检验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的提高同样需要他们积极地配合,认真做好室前的质量控制,以减少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2.2 检验科与临床医生间的沟通
检验科在发现异常结果时,应及时主动报告临床医生,使临床医生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同样,当临床医生发现检测结果与 病情况不符时,也应及时和检验科取得联系,检验人员应以专业的方式来分析、处理临床医生反映的检验质量等问题,给予临床合理、满意的答复。同时也能使双方得到共同提高。 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出现异常检验结果,是否及时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记录,对避免医患纠纷也是至关重要的,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可以联系检验科进行复查,如确实有错误,立即纠正。如复查结果仍与原结果一样,与临床预期相差太大,可能是病情又有新的变化,这一反馈机制必须要由临床医师及时与检验科配合、沟通,才能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
1.2.3 检验科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的沟通
采集标本患者需要配合的如:是否需要空腹 痰细菌培养需要时漱口、留取从深部咳出的痰液,标本采集不同时期的结果间的差异,特殊结果报告的领取时间等,解释得当,可使病人满意而归,反之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意,甚至投诉、索赔,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影响检验科的声誉。因此作为一个从事检验医学的工作者,如果做不好沟通是不能生存的。同时,还要善于倾听病人的意见,并和病人主动沟通,这样才能使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2 做好与临床沟通相关内容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