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体制机制

电力体制机制

时间:2023-06-08 10:5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体制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体制机制

第1篇

显而易见,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但对社会和百姓有利,对电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发明显。因为中国入世以后,开放电力市场是迟早的事。改革电力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不打破电力垄断,就不能建立电力市场;不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我们的国情和电力现状看,从打破垄断到建立开放的电力市场,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与加入世贸后的适应期相差不多,所以打破电力垄断迫在眉睫,决不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将电力改革放一放。推迟电力改革,将会错失电力可持续发展机遇。

电力现存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个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体制和机制问题,应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有人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实际上机制和体制是紧密相联的,没有体制的改革,机制创新不可能实现,没有机制创新和新机制的运作,就不可能使体制改革切实到位。怎么能说电力的问题是机制而不是体制的问题呢?实际上这种说法,说到底是要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管理方法的问题。电力系统的问题大致有:在电力建设方面建设成本过高,成本控制手段落后;在发电方面,电源结构不合理,成本核算过粗,管理有广度无深度;在供电方面,可靠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经营观念淡薄;多产业包袱重,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有人说“这些问题属于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不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逐步解决的问题”。这样回避电力体制存在问题,显然是不实事求是的。可以这样说,国有企业在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都存在,由于它的自然垄断性,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弊端更显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电力建设成本高、电源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多经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绝不仅仅是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体制问题。电力部门长期以来既是经营企业,又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电部门,政企不分,电源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的决策都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有的不是专家集体决策,而是长官意志决定,决策不当,重复建设也不鲜见。电价虽由国家控制制定,但是电价制定的基础和建议权在电力企业,同时电力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偏高,是一个重要的价格制约因素。电力成本高,电价确定的基数就高。电力建设成本和发电、供电成本高,单纯归结为管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电力服务质量水准低,管理也并非是根本所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并没有放松管理和少抓管理,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创一流企业接连不断地进行,为什么总是不能彻底地解决电力的根本问题?究其原因,体制是根本所在。没有竞争,不愁市场,谁会长年自觉地去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别无分店,没有对手,用户求电力,不养成门难进脸难看的习气那才不正常。所以,在这种体制下,无论你怎么加强管理,都难以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相反,倘若抓住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够展开有效竞争,通过加强管理,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今年2月和4月,为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情况,以及改革后电力立法和电价机制情况,我们先后去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作了一些调查。综观世界各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有降低电价、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经验,也有像美国加州电力危机这样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些国家电力改革的实践中学些什么呢?

电力改革要实现多重目标的平衡

实施电力改革、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有多重目标,而且相互之间有矛盾。这些目标包括:

用户希望低电价、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稳定供电。

股东希望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电力公司希望公司获得发展和采用新技术。

员工希望工作有保障和高工资。

政府希望实施全国性的能源政策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发展方针。

环境保护组织希望减少污染。

监管者希望能够通过竞争实现最优选择,通过监管实现价值最大化。

燃料供应商希望保护其市场和投资。

电力改革必须使上述目标相互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电力发展的不同水平,确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根据各国的经验,成熟的电力市场的标志是:电价水平一般反映了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用电客户有较高的电价承受能力;有限的用电需求增长;有限的筹措资金的需求。而发展中电力市场的标志是:在电价方面交叉补贴现象较为普遍;用电客户对电价上调的承受能力有限;对建设和扩充电力设施所需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要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和首要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

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电力的市场化改革除需要有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规则和电力工业特点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包括: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规模(容量):系统中要有若干的竞争主体,而且每一主体都能达到其经济规模。

系统要有充足的备用容量:这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之一(追求系统的价值最大化),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保证改革期间的安全稳定供电)。

要有高质量的输配电网络系统。

要有与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电力法和完备的基于激励机制的监管法规。

要有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输电配电过网费的计算原则和办法。

要有切合实际的长期电力规划(每年滚动编制一次),并明确组织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及办法。

输、配电设施发展的措施办法。

要明确系统运营机构负责发、输、配电间运行调度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营规则,明确现货市场和长期、中期、短期合同的关系及管理办法。

改革过程中原有电厂沉淀成本(因执行国家能源政策致使造价较高,缺乏竞争力)处理办法。

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水电等)发电补偿办法。

要有成熟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

要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实现灵活的进入退出。

周密设计改革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的设计包括:一、电力立法。审查现有的电力立法、准备立法咨询文件、起草修改后的电力法、通过修订的新电力法。二、经济财务分析。建立详细的经济模型,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准备过渡期合同,制定输配电价格。三、批发市场设计。制定系统安全标准,建立电力库定价,期货市场定价和对冲市场,检验电力库规则,建立信息技术系统和结算系统。四、形成具体监管法规。界定监管的范围,起草监管法规,通过监管法规,正式组建监管机构。在经济和财务分析方面要做更详细的设计:要检讨国际电力改革的经验教训;建立批发市场/电力系统模型;完成电力各环节的财务模型;建立供电价格对用户经济影响模型,包括设计市场和产业结构;确立和处理过渡期主要问题,包括补贴、沉淀资产、各环节收入的重新调整、过渡性的供电协议、新投资的需求;对电价结构和监管法规的详细设计。

电价核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虽然各国在电力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价核定的原则有所不同,比如正处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原则要与改革的首要目标相一致,电价水平要使股东有较高的回报,吸引投资,加快电力建设;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要有利于提高效率,让用户分享提高效率的成果。但各国在电价核定中都能共同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成本补偿原则。

电价能够补偿合理的成本支出。二是合理报酬原则。电价能够让股东有合理回报。三是公平负担原则。用户负担的电价应是成本加利润,取消交叉补贴。在正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竞争环节的电价,由市场决定;垄断环节的电价,由监管机构或政府核定并受监管。定价原则是否正确,是影响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加州管死了销售电价,而放开发电批发电价,因供不应求,批发电价猛升,造成两个电网公司破产,发生了严重危机。

建立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

电力行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是指独立于本行业的任何一家经营者,被充分授权监督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例如制定或改变价格。对电力行业有效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对本行业具有详尽的专业知识:有能力获取详细和准确的行业信息,包括财务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能克服监管者和市场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均衡性;能了解本行业中的变化,包括技术和竞争行为等;能吸引合格的职员。

基于上述要求,一家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比多头分散的行业监管结构更可取。为确保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履行职责,要有明确和清晰的法令法规;要有开放和透明的监管程序;要有由所有本行业经营者参与的监管程序;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期限要固定;要有完善的申诉机制。

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发电市场

首先,厂网分开,有利于电力系统清晰产权。比如,以往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由电厂投资建设,无偿交电力公司经营,成为电网经营企业的资产,延续这种作法只会造成新的产权不清和输电价格的成本失真。而实践证明,只有产权清晰,才能方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家认为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它对企业的制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又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的清晰性、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产权制度的设置要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等。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对我们来说首先是个体制问题,然后才是一个产业概念。实际上从这里又可以说明电力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管理体制问题。

第2篇

一、十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成就

“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取得实质性进展,发电领域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业务,对原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重组,成功组建两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和4家辅业集团,实现了产权关系上的“厂网分开”和中央层面的“主辅分离”,发电领域的竞争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对两家电网公司所属辅业单位成建制剥离,与四家辅业集团进行重组,形成两大新的辅业集团,标志着网省公司层面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

对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厂网分开”基础上,相继开展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商直接交易,一省范围内的多边交易、节能发电调度,发电权交易以及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等试点工作。通过探索,对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围绕电力市场建设和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了电价政策。上网电价由最初的“一机一价”转变为“标杆电价”;为了引导节能减排,推行了差别电价、峰谷电价、阶梯电价和新能源电价;在电力市场建设的改革试点中,先后在东北区域市场推行两部制定价,在内蒙古市场推行双边交易电价。

行业管理体制得到创新。组建国家电监会,在电力安全、市场秩序、节能减排、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电力监管,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积累了经验。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了国家能源局,政府管理职能逐步明确到位。

农电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西部农网改造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电价格大幅下降。电网改造使农村生活用电价格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时下降到2009年的0.539元/千瓦时。

二、改革带来的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束缚,大大解放了生产力,2002年以来电力投资快速增长,一直保持能源工业总投资 70% 左右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年底,电力装机达到9.6亿千瓦,比2002年增长2.74倍,大大增强了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1999亿千瓦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

二是提升了电力行业生产效率。在发电领域,竞争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不断下降,彻底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电站工程造价连年攀升、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2年以来,在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条件下,发电工程造价降低40—50%;平均线损率从7.97%下降到为6.94%;全国燃煤电厂平均供电煤耗从383克/千瓦时下降到335克/千瓦时,已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

三是行业活力增强,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在多元主体竞争的格局下,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断提高。10年来,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国产化、风力发电、洁净煤发电、流域型大型水力发电等技术与运营管理已迅速领先于世界前沿发电技术。水电装机、风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均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底全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6.56%,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10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5号文”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关键领域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加之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电力行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累积,煤电矛盾深度发展,电荒频现,电力企业经营困难,厂网发展不协调,新能源并网消纳困难等,使得计划与市场、垄断与竞争的深层次矛盾表象化,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新旧矛盾的交错并存,反映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推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实施输配分开,调整电力产业结构。国际经验表明,打破传统的纵向一体垄断组织结构是电力行业构建竞争性市场体制的基础,输配分开是实现电力市场有效竞争、电力双边交易、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2002年开始实行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只是在发电领域实现了竞争,输电、配电、售电环节仍然维持了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电网公司在发电侧和需求侧双边的“独买独卖”格局。由于输配不分和缺乏透明的输配电价,电力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电力市场化价格机制和煤电价格传导机制的形成,导致煤电矛盾不断加剧,电力市场不公平交易行为层出不穷。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继续推进电力产业结构重组,通过输配分开打破电网独买独卖的垄断局面,以确保电网无歧视开放和电力公平交易的电力调度和交易组织体系,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

二是推进电价改革,建立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破解当前煤电矛盾的重要环节。目前电力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还由政府定价,输配电价尚未明晰,电煤价格到销售电价之间无法建立起市场化传导机制。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工业和商业用电价格在国际上已处于高水平,仅靠继续调高电价疏导煤电矛盾、解决电力企业经营困难的空间有限。电价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属于竞争环节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应由市场来决定。应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尽快形成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电价机制,合理疏导电煤价格上涨因素,有效化解煤电矛盾。

三是放开民营资本准入,实现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电网建设仍然保持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电力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仅限于电源建设和发电市场,并且,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也仅为4.82%,国有资本仍然占到95%以上。尽管国务院在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旧36条”和“新36条”,但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行业的隐形障碍仍然较高。由于电价机制扭曲,投资回报率难以保证,民营资本无法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已进入的民营企业近年来纷纷退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电力供应短缺和促进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发电、配电领域,培育和健全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电力行业经营效率。

四是全面推行节能发电调度,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当前的电力节能减排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缺乏市场化的内生激励机制。我国发电调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电厂或发电机组大致平均分配发电量指标的办法,大小火电机组不论能耗高低,都享有基本相同的发电小时数。这种平均主义分配发电量的体制和电力调度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在电能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导致高能耗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影响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当前已在部分省份试点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可打破传统的计划发电调度体制,形成一套鼓励先进、奖优罚劣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可再生、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机组优先发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机组发电,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催生节能、环保新电价机制的形成,建立起市场化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下一步,应在节能发电调度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全面推开。

第3篇

一、目前电力营销服务体制现状分析

(一)电力营销服务无法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

目前的一些电力营销服务体制相对来说存在缺陷,不完整,无法满足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很多的电力营销企业对于客户的终端需求不了解,无法解决用户和供电企业之间的矛盾,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强。例如当某些用户的用电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供电企业无法对用户的需求做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用户的用电系统出现故障,造成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服务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电力市场的正常发展受到了阻碍,制约着电力营销服务体制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使居民的一些正常的需求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

(二)营销服务手段单一

由于电力营销服务人员自身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的一些电力企业在营销服务体制上面比较单一、落后。服务体制不完善,无法对用户的一些详细的用电信息做到严谨的把握和了解,对于用户用电的增减情况等也不能做到合理的分析和掌握,缺乏对用户用电需求和电力市场的相关调查,对电力市场的开发和自身优势的增强意识不强,服务的手段单一受限制,制约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二、电力营销服务体制创新手段分析

(一)创新电力营销服务体制模式

1.以市场为主导,切实为消费者服务。电力企业首先要对用电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善,从而让用户的选择更加的多样性。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用电特点等建立合适的电价机制。另外不断的对用户的电费查询、缴纳、维修等方面的业务服务程序和服务水平进行优化,充分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目前的供电上基本上消费者没有什么选择权,所以在今后应对这一现象进行优化,尊重消费者的权利,让用户可以在市场中自主的进行电力供应商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户的需求得到自我的满足。

2.采取多样的营销战略。服务体制的单一性和不完善性是阻碍营销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力营销服务体制应该在创新中不断的丰富营销的手段和策略,根据时代的特色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从而通过全方位的营销活动来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另外,不管在于任何的行业里面,“信任”是交易进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所以电力营销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彼此之间信任的建立。例如电力企业可以为用户及时的反映用电的信息和信息的变化情况从而增加用户对自身的信任感,从而有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这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得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二)创新电力营销的服务理念

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电力企业应该树立市场观念,加强对动态市场的把握力度,不应该只是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思想和服务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对服务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转变服务理念。例如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发电、售电的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确立以用户为导向的销售理念,全面的了解用户的需要,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要建立一条完整的体系,争取做到密切的沟通的和交流,使电力企业可以充分的明白用户的需求和根本的需要,从而提升服务的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的对电力企业内部的服务体制和服务理念进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一些程序进行不断的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营销服务体制的不断优化。

(三)创新电费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电力消费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计价机制,另外针对目前一表一户的情况,在具体的电费管理工作中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所以为了节省投入,提升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可以聘请专门的抄表机构进行抄表工作和催促人们交电费,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人力成本,另外还可以提升对电费的管理效率,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四)创新价格营销模式

电价也是影响电力营销工作水平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做好对电力营销服务体制的创新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电力价格管理。可以采取两部制的模式进行电价的管理,分为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结合一些大用户的生产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方式。另外还可以对一些农村、城市等个人小型用户采取分时段的电价管理,调节一天之中用电的高峰和低峰,增加用户的用电量。

(五)加强电力企业自身的建设

只有不断的加强电力企业自身的建设才可以更好地创新营销服务机制,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还要不断的完善服务监督体制,加强社会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力度,从而促进服务体制的不断完善,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软实力的建设,逐渐转变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加强对营销服务体制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员工进行知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员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时展的需求,更好的进行企业内部的建设和工作,另一方面提升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通过不断的完善促进企业自身力量的增强,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4篇

关键词:电力体制;市场经济;电价改革;主辅分离

电力体制改革是打破电力行业传统的垄断方式,由电价改革、主辅分离等合力推进的变革。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电力体制改革要以电力市场建设为平台,以电价改革为核心,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可见,电价改革成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除了电价改革外,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优势,旗下的三产、子公司等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需要引入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以此盘活整个行业资产。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始在2002年,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开始引入了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利益分割层次不齐

中国电力进行体制改革前,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各个业务环节的利益由国家统一协调,这样国家在合理确定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电力工业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在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后,发电企业从传统的垄断的电力系统中分离出来,并参与“竞价上网”的市场竞争,而电力工业的输配环节仍然由电网公司(电力公司)垄断经营,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来保障整个电力工业的合理有效运行。第一,电网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提高自身利益,在竞价上网的过程中会逐步压低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目前销售电价和用电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的前提下,电网企业的垄断优势十分明显。而且,上游发电企业自厂网分开后,价格受到限制,又受煤价波动的影响,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现状是“市场煤、计划电”,在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发电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二,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规划不协调。厂网分开后,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由原来的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而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又密不可分,电厂建在哪里,电网就要延伸到哪里。目前电源规划的权利在省,而电网一般由国家电网公司或区域电网公司投资,那么各省在进行电源规划和布局时,就要务必和电网公司的电网规划达成一致。第三,存在电网电费回收与电力用户成本费用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用电大客户面临成本收益入不敷出的境况,导致电网企业电费回收存在很大问题。

(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强

根据中国能源结构的状况,中国电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20年都将以煤电为主。但是,由于煤价是由市场经济所控制,而电价则是国家控制,造成了“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双轨制,为了实现煤、电行业双方在价格上的协调,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15日《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初“煤电联动”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方案,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次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相应调整电价,如果不到5%,则下个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煤电联动”政策自出台以来,已经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两次。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能有效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首先,由于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给煤炭价格的测算增加了难度,导致“煤电联动”的实施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且“煤电联动”实施后,电煤涨幅的30%仍由发电企业承担。其次,电价变动的影响广泛,国家上调电价的压力较大,迫使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控制电煤价格,导致了电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所以“煤电联动”政策的可操作性受到了置疑。

(三)主辅不分导致利润空间层次不齐,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电力供电不仅仅经营主业售电,还参与电力施工、电力设计、房地产、酒店等等其他行业,在电力供电垄断优势下,这些企业有较低的成本费用,本可以做大作强,但是,由于依赖于行业优势不能很好的进行现代公司治理,使电网经营资产存在效率低下等现象,影响主业资产利用效率以及主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目前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距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经济危机迫切需要电力体制改革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用户用电量不断下降,自2009年1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1877.4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39%。2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比上月略有减少。3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2102.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5%。公司经营区域内宁夏、山西和内蒙3个省级电网统调用电量下降幅度超过10%。4月份,月度用电水平较2008年同期和上月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依次为:华中0.27%、华东1.41%、南方4.04%、西北6.33%、华北7.38%和东北8.53%。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负荷水平较4月份有所上升。分旬看,5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降幅呈振荡趋势。上旬降幅为4.11%,其中五一假期降幅为7.08%;中旬降幅减小明显,仅为0.57%,主要是气温较去年同期偏高及“5.12”地震,剔除地震因素后,中旬降幅为1.47%;下旬降幅再次加大至5.66%,主要是端午小长假不同步,端午假期降幅为7.4%,剔除端午节因素后,下旬降幅为3.3%。由于电费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大企业不负成本收益,用电量不断下降,使电力工业企业和供电企业都面临严峻挑战。

三、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

电力体制包含电价制度、产业制度等等,现行的电力体制在进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之后面临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利益分配以及主辅分离的问题。解决各相关群体利益分割问题的关键落在了输配电价体制改革的肩上,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体制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并且,由于电力企业基本属于垄断行业,除了基本的供电外,经营不同的辅业,辅业在垄断主业的庇佑下,难免存在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等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进行主辅分离。

(一)推进以输配分离为核心的电价改革,试点大用户直购电

电价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目前中国的电价主要有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对于中间环节输配电价没有合理的核算方法。但是由于对于大用户来说电费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之间的差距较大,输电电价平均占比例较小,考虑输配电价分离,采取大用户直接购电的方式,一方面缓解大用户面临的成本危机,另一方面,完善电网建设,而且大用户直购电并不是最终模式。大用户直购电是以考虑双边交易为思想,以培育市场机制为重点,以自主协商和集中报价撮合方式来实现准入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电。在国电公司系统终端电价中,发电占71%,输配占29%,在国外这一关系与中国正好相反,发电一般约占40%,输配约占60%,既然发电利大而网络效益又无从体现,投资者必然要“重发轻送”,导致目前输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电价信号没能正确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经营各级电网的电网经营企业,电网公司今后将主要经营输电业务,取得输电收入。而且,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需要试点实行直购电,而推进大用户直购电需要合理的输配电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二)以电网建设为主,实行主辅分离

主辅分离不仅是指与电网有关的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还包括旗下的地产、酒店等其他服务性产业,都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是说,是整个电网与三产、多经的分离。一方面,不仅仅是主辅分离盘活了企业资产,把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主业上去,使企业在主业上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不仅有企业寻求利润的需要,还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主辅存在多种利益关系,价值链繁多,存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因素。因此实行主辅分离是适应市场公平竞争、有效运营的选择,但是这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要从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这些基础性工作入手,以电网建设为主,逐步推进主辅分离。

(三)加快电力市场建设,优化调度方式和电源结构

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作用,能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紧张的供求关系。电力体制的表现形式有计划经济的因素,只有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上游发电企业受成本收益原则的困境,以及下游产业之间价格扭曲无法有效传导、市场终端用户需求响应不足的矛盾。加强区域网架建设和跨区联网,进一步推动跨省、跨区电能交易,规范交易秩序,按照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要求完善交易与调度机构组织体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高效、环保机组多发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建立并实施节能、环保、经济的发电调度方式。

四、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通过不断完善上网电价,大用户直购电和煤电联动的形式,使电力工业参与了市场竞争,不但产生市场煤,同时,把计划电部分划为市场电,保证电力工业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电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性。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时期,工业产品以高耗能产品为主,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高。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采掘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电力的直接消耗占全部中间消耗的11%-18%。这说明,电力供应和电价水平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电力由于其在各行各业中利用的广泛性,因而国家可以通过对行业用电的调控,来实现对产业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整力度,就可以通过加大高耗能行业的电价,减少用电高峰时高耗能行业的供电,来规范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而对国家要扶持发展的产业,也同样可以通过对其电价和电力供应进行调整,来提高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体改后的三产参与到市场中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社会产业利用率。

(四)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体改带来的电价调整对于不同发电企业采取竞价上网的电价,提倡了环保的发电形式,同时,对于高耗能企业采取高电价的方式限制。

综上所述,电力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的一场变革,其实施肯定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同时,电力体制改革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现状考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管理体制、电价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听之任之,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问题 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拥有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能否真正为企业所用,取决于企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取决于企业所培育的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文化环境。现代企业所有的资源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即是人力资源。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尤其是在电力企业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做保证,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就无从谈起。如何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抓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平、合理竞争机制尚不够完善

在竞争机制上,电力企业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只笼统地归纳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没有制定具体的指标,操作起来人为因素过大;二是基本没有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只是拿出个别岗位做试点,大部分岗位仍由组织决定配置岗位所需人员,没有形成竞争的氛围,同时也有失公平;三是考评的方法不科学,比较普遍的方法就是考试、公开演讲和答辩、民主评议等。考试虽能保证其公正性,但后两项很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四是制度建设需要健全。制度建设必须以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为基础,要保证制度执行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将导致职工对企业失去信心,使职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受到打击,使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

2.薪酬分配机制尚不合理

目前,电力企业执行的是岗位技能工资制,即按照所在岗位确定相应的待遇。企业没有进行职务分析和岗位描述,岗位薪级是根据经验判断来制订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甚至出现因人定薪的情况;有的企业重学历、重职称而轻能力,规定学历、职称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上岗后不管工作再出色,绩效再好,都必须降低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职工的薪酬不能与企业的效益挂钩,不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奖金(绩效工资)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是对职工责、权、利不对称时的补偿,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系数与岗位相联系,没有体现本职工作完成的好坏,实质上也变成了岗位工资,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调动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易岗不易薪,有的职工到了待遇低的岗位,但却还保留原待遇不变,造成责、权、利不相对应。因人定待遇,与科学化的因事设岗相矛盾,使定岗失去了实际意义,不能体现岗位和劳动要素等的因素。

3.绩效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绩效工资奖惩的依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电力企业制定了各种考核办法,但只对员工的工作给予粗略总体评价,并未体现员工个人工作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尺,没有具体、细化的评价标准。考评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和平时的印象给予评估,与考评人员的素质和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无法控制考评的准确度;职工考核档案不完善,对考核的数据和结果没有相应的记录;有的岗位职责外的临时性工作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考核结果没有真正被应用,特别是在职务的升迁上,没有把绩效作为主要因素。只有强调主管如何帮助下属找出瓶颈,并改善缺点,这样的绩效管理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绩效管理。

二、改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与创新培训以打造人才队伍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工种编制受到严格的限制,每年进入电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新生力量较少。因此,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建设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依靠培训,依靠内部培养,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强调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强调“大教育,大培训”,从建设人才发展通道,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入手,初步建立起人才资源开发与生产管理统筹的运行机制。

2.改善电力企业薪酬体制

企业人才的流失与企业发放的薪酬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改善企业薪酬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改善薪酬制度的方法有:(1)企业管理者应该使自身企业职工的薪酬等于或者高于同行业工作人员的平均水平;(2)电力企业的薪酬机制应该使得职工的报酬应该与其付出、承担的风险以及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成正比,同时要完善薪酬体系,使其必须与绩效考核、晋升、流动等相配套,才能有助于激励企业内部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收益,有效的体现了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3)企业应该实行年薪沉淀的体制,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如果有人提前辞职,其沉淀工资不能支走;(4)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企业技术革新人员以及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人员予以资金奖励,有利于工作人员将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工作当中。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营造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

加强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调动人才队伍的活力。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和做法。紧密结合企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鼓励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从选拔、培养、任用、考核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鼓励技术专家和技术带头人根据岗位需要,提出自身培养计划,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电力体制;电价;市场结构

近几年,电力行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煤电矛盾深度发展,发电企业经营困难,电荒频频出现,新能源并网消纳困难,电力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13年3月大部制改革落地,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走过了十个年头的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入了国家能源局,回头看电改十年,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十年来电改取得的主要成就

(1)“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取得显著成效。对原来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发电企业重组为五大发电集团,发电市场竞争结果基本形成,同时极大的促进了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剥离辅业成立四家辅业集团,2011年,再次对两家电网公司辅业进行剥离,与四大辅业集团重组为两大新的辅业集团,至此主辅分离基本完成。(2)市场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电改以来,先后在东北、广东、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竞价上网”、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电等电力市场建设试点,为以后的市场建设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电价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上网“两部制电价”、多边交易“协商定价”等积极的探索。转变原来的“一机一价”为“标杆电价”,在需求侧推出了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和新能源电价等。(3)行政管理结构不断改革。2002年3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国务院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2008年7月,为加强对能源行业的集中统一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下设电力司;2013年3月,为统筹推进能源发展和改革,加强能源监督管理,撤销电力监管委员会,将电监会和国家能源局职责整合,重组了新的国家能源局。

二、当前电力体制存在主要问题

(1)市场结构输配售垄断一体。目前已经在发电侧构建了竞争性的发电市场,而输电、配电、售电仍由国家电网垄断经营,这种一体化的经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使得有效的竞争市场无法建立,供需双方被隔离,发电企业与用户缺乏选择权。同时由于大用户直供电威胁到电网单一买方单一卖方的垄断地位,使得大用户直接交易难以推广;二是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和电网的绝对强势地位对各市场主体的歧视性接入难以避免,普遍存在交叉补贴与关联交易。三是由于输配电成本无法理清,发电侧的市场竞价机制的效果无法正确的传递到销售端,同时也为政府的监管带来了难度。输配分开是构建批发竞争电力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理清输配电成本,疏导电力价格矛盾的重要基础。(2)电价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我国2003年与2005年先后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和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的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上网电价实行两部制竞价上网、输配电价由政府核定、销售电价实行分类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然而我国电价改革相对迟缓,发电侧的竞价上网仍处于试点阶段,缺乏独立的输配电价,需求侧销售电价管的过严。销售电价并不能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也缺乏对资源配置的引导。同时新能源的电价补贴不科学,致使可再生能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政府对上网电价的管控,所有的成本上涨压力集中在了火电企业,导致大面积的火电企业经营亏损。虽然期间国家实行了几次煤电联动,但是销售电价的上涨又会引起煤炭价格的上涨,陷入了价格轮番上涨的怪圈。(3)非公经济进入电力行业市场壁垒高。目前,民营资本可进入的领域仅限于发电市场,输配售电仍然是国有独资,电网公司独家经营。国务院在2005年和2010年曾先后出台了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旧36条,但是在民营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的隐形壁垒仍然较高。目前,非公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不足5%,而且由于电力价格机制的扭曲,致使这些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无法保证,一些已经进入的非公资本也纷纷退出。在国有资本成为电力行业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存在着未来电力供应不足和国有资本经营低效率的风险。

三、未来改革方向

(1)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建设。首先,积极探索电力多边或双边交易市场建设与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在总结之前多边(双边)交易与大用户直供电交易经验的基础上,改善交易方式,按电量和电压逐级放宽参与交易的大用户标准;其次,独立电力调度与交易。调度权是电网企业维系独买独卖市场地位的主要手段,在组织和协调电力交易中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按照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我国应该组建独立的电力调度交易中心,为发电企业与用户创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打破电网企业的独买独卖垄断地位,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由能源局直接监管;最后,逐步推动输配分离。输配分离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选择怎样的输配分离模式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国际上目前主要有二种模式:产权分离、非产权分离。产权分离是指输配企业分别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国际上大多国家都实行输配产权分离,典型的有英国。非产权分离包括功能分离与结构分离。功能分离是指企业内部输电网与配电网的财务独立,各自成本独立核算,典型的国家有日本。结构分离是指输配电分属不同的法律主体来经营,但这两家企业有统一的控股主体。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改革的阻力和成本,可以先进行输配功能上的分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推进输配产权分开,从而最终实现配售分离,构建零售竞争性电力市场,实现所有用户的购电选择权。(2)建立市场化的电价形成机制。电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与电力市场结构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属于竞争环节的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由市场决定其价格,属于自然垄断范畴的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建立透明的电力监管体系。首先根据各地区电力市场建设情况,选择合理的竞争模式,促进发电侧形成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上网电价机制,同时完善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机制。其次,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在电网企业内部实行输电业务与配电业务的财务独立核算,理清输配电成本,按照成本加收益的方法确定输配电价格。最后,实现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的联动,形成反映资源稀缺与电力供需关系的电价机制,同时逐步建立成熟的大用户直接交易的定价机制。(3)深化电力产业投资体制改革。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减少电力产业投资政府核准,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开放范围,不仅在发电领域,在电网投资领域也要引入非公经济成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保证民营资本合理的投资收益,民营资本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如果无利可图就会出现民营资本的逃离,所以应确保民营资本的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以保证非公经济投资电力行业的活力。三是丰富民营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的渠道,引导民营资本规模化、集聚化,提高非公经济成分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使民营资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当下,电力监管委员会已经并入了国家能源局,这种结构重组使得能源局职责更加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电力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电力规划、项目审批、投资准入等方面的职责交叉。政监合一后的能源局归发改委管理,这也使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执行力将会增强,有理由相信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将会随着这种结构改革而加快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唐要家.市场势力可维持性与反垄断[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5~16

第7篇

摘要:介绍中国电力行业规制历程,结合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现阶段改革成果和不足;探讨应打破电力行业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格局,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电力行业一直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国有垄断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对电力行业放松了规制。主要是分解发输配售的一体化结构,在发电和售电环节方式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以扩大竞争范围。在可竞争的环节和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尽量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而在输电和配电领域不仅不放松规制,反而加强了规制。为了解决规制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规制无效率政府实施了价格上限、特许投标等激励性规制手段,以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价格。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学者认为自然垄断行业是那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因而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是不稳定的、破坏性的、不适宜竞争。随着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自然垄断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1982年报摩尔、盘扎尔,首次用了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系统论证了自然垄断行业。所谓的成本次可加性是指一家企业提供整个行业产量的成本低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范围经济就是针对多种产品而言的,如果一家企业生产所以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那么该企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而且电力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所以在电力行业内不宜引入多家竞争者。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电力行业因为没有竞争压力即容易丧失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又往往利用其垄断者的地位制定垄断价格牟取暴利。政府出于对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效率两方面的考虑,只能对电力行业进行严格的规制,限制潜在企业进入,同时设定一个低于垄断价格的规制价格以平衡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

由于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有关问题研究比较晚我国研究成果比较少。我国电力规制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在对电力行业的规制中还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并且常常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和法律手段。(2)我国的电力行业还面临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不足的问题,电力的供给必须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既要考虑电力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提高电力企业效率的问题。对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和秩序建设构建阶段、电力供应相对不足的国家而言,草率的放松管制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导致大量混乱和无序的状况。我国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本质上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国际上不少国家的电力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向我国这样一个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电力规制改革,以前还没有有过。因而改革意义相当重大。

总之,电力行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现状、政府规制水平的不足以及我国面临的经济转型,要求对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背景下就如何进行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力行业规制历程和方式、规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规制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进行探索。

2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历程

2.1第一阶段: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1949——1985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为,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即是电力行业有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管理机构,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又是电力行业唯一的生产经营者;还是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负责投资建设电力项目并取得收益。在此期间,虽然电力行业主管部门多次调整和变更,但是并未脱离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的体制框架。

2.2第二阶段:政企合一、发电市场逐步放开(1985——1997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府的管制政策有所调整,再发电市场引入了许多投资者,结束了发电市场独家经营的局面,但原有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方式以及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并未得到改善。为调动地方、企业、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办电的积极性,缓解日益严重的缺电局面,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并实行了“新电新价”政策。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管制政策的部分调整,试图通过放松发电市场准入及改革上网电价制度,创造发电市场的投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带来了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极大地激发地方政府和外资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基本得到缓解。二是打破了多年来国家垄断的市场结构。

2.3第三阶段:政企分开、实施深层次体制改革(1998年至今)

此阶段实施的改革开始涉及电力行业的深层次矛盾,重点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适时在五省一市进行以“厂网分离,竞价上网”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为了解决政企合一的体制性弊端,199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将原电力工业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到经贸委,着重解决电力行业政企不分问题。经过此阶段的改革,电力行业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电力公司仅仅是一个生产厂商,但是依然保持着垂直垄断的格局。原政企合一下垄断体制的“双重矛盾”转变为行业垄断这一主要矛盾,国家电力公司拥有全国46%的发电资产和90%的输电资产。但这种格局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新的电力改革方案的出台,这种垄断趋势很快被打破。

2002年,国务院出台《电力改革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我国电力体制将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原则。理顺电价机制是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电价体系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首先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对于仍处在垄断经营地位的公司的输、配电价,要在严格的效率原则,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条件下,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最终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销售电价。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公司重组,成立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国电力投资)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2003年3月,电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管理的转变。

3我国电力改革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

3.1从国家办电到多家办电,形成了多家竞争办电的格局

3.2实施多家办电的电价政策

陆续推出高峰低谷电价,丰水期和枯水期电价,鼓励用户多用低谷价、丰水期电力以减少电网调峰困难,降低电力交易成本。进行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各地电网企业按照差别电价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电炉钢6个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定价。

3.3从各地分散供电向全国联网发展

改革开放后,加强了电网建设,建成了一批500千伏的骨干送电工程,使各跨省电网联系大大加强。三峡电力以实现了华中电网与川渝电网、华东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互联,并将逐步推进全国的联网。

3.4从政企不分到政企相对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虽然这些改革在打破垄断和实现投资多元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与改革初衷相违背的问题。第一,改革本质上是体制内改革,即电力改革后电力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改革不过是按照地域分工进行的重组,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竞争,区域性垄断代替了全国性垄断。第二,尽管电力领域逐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电网公司仍由国家垄断经营即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即使非国有资本进入电力领域,在竞价上网环节往往难以获取与大型国有发电集团同等对待遇,加之电厂投资的沉淀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一旦因为非价格歧视而无法上网,其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这使不少非国有资本对进入电力行业持谨慎的态度,其结果是电力供应不足或成本过高。第三,投资宏观调控中的重复建设和电力有效供给的难题仍难以解决。一方面,电荒的存在要求增加电厂建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又多为国有资本,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防止供给过度,造成电力过剩,又要严格控制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旧体制弊端在新体制下依然存在,真正理顺电力投资体制还需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2004年,批准新建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6000万千瓦,而实际开工却达到了1.8亿千瓦,违章开工达1.2亿千瓦。第四,我国电力规制还有其特殊性。我国的电力行业是直接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下来,这就决定了我国对电力行业的规制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表现为一种人为垄断或行政垄断。而西方国家的电力行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自由竞争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上的垄断。我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成熟的规制制度,政府对企业的规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制,而是决定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在进入规制方面主要以、依赖行政力量阻止其他厂商进入。

4电力行业规制经验和教训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应以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主线。电力行业改革的核心是电价改革。而电价改革的核心是尽快形成合理的输电价和合理的电价结构,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容量电价的基础性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既要做到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要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通过市场来配置电力资源。结合这么多年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情况,应吸取以下经验和教训:第一,要完善和健全法律。电力改革是体制改革,它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涉及到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与某些利益集团相冲突,所以,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第二,电力市场的参与者不能过少,太少了容易引起寡头垄断,但也不能过多,太多了难以管理。要有足够的发电公司参与竞争,我国现有5大发电公司,就我国国情来看,发电公司的规模总体仍然偏大,一些公司在个别领域内占有的市场份额非常高,形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非常大。需要制定严格的管制措施和法规来遏制操纵市场行为。第三,电监会要积极实施有效的监管,更好的为市场指明方向。第四,由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及电能不能储存、要求实时平衡等特点,电网运行仍需集中管理;同时需合理地进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建装机容量和新建输变电工程。第五,在制定电价机制时,应先采用简单实用、透明度大的办法,再逐步向原理先进、比较复杂的办法过渡。结合中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应根据不同的电网采用不同的具体的定价方法,我国电网规模大,不同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的结构差异很大,因而在输、配电价定价上,应因地、因网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第六,妥善处理已有的长期交易合同,使得有关的合同双方能积极支持市场运行。第七,市场化的理念要贯彻市场设计的始终,供求关系不能被分离,需求和供应应充分参与市场;要加大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时跟踪市场,把握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第8篇

电价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随着最近我国计委和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让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极不乐观的发展环境之下。传统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几乎属于垄断状态,经过一系列体制的变革之后,早已无法适应当今企业的发展,不但如此,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还出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1生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力企业生产的基础不牢,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还有待提高。二是电力设施的人为破坏情况严重,电力设施自身的设备也经常出现问题,主变压器经常容易损坏。基于以上原因,都需要电力企业加强自身物资管理的制度以及物资的调剂能力,从根本上确保电力企业供电、产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生产安全。

1.2在成本和资本上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成本而言,主要是电气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维修方面,会投入大量的成本,形成大量资产,使得财务费用逐渐上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电价的盈利范围小以及很多独立的火力发电厂在推动电价上涨等等因素,处于以上种种原因,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物资管理机制,最好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把好物资管理和物资采购关,切实做到降低工程造价,达到降低发电成本的目的。从资本方面讲,由于受到国家体制的种种约束,再加上政策的影响,使得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资产负率也在逐渐增高,使资金来源逐年递减,给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3要在电力企业内部不断加强物资管理制度在改革电力体制之前,一定要根据稳妥的原则,对改革后的体制精心组织,要将地区以及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分开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体制改革。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该约束电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想方设法使企业的工程造价降低,不断加强企业的物资管理,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二、对电力企业中的物资管理进行创新

2.1在采购业务流程上不断完善,对采购机制进行优化要想对电力企业中的物资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①要与那些品质有保障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价格的供方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定点采购,对供应商管理不断进行规范。②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个评标专家小组,对物资采购的招标范围以及评标活动进行规范。③把供电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业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将物资流程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合。④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找出最新的采购方式,并在互联网上实行网络营销策略。

2.2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在物资管理采购水平方面进行提高现如今,对于很多电力企业而言,在内部并没有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在内部管理上做得很不到位,时常出现浪费的情况,严重缺乏自我监督以及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没有对物资进行科学管理以及乱采购方面,在招标和投标的推行力度上还不够,使很多物资积压在企业中,让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出于以上种种原因,电力企业内部必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物资管理机制,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①电力企业内部应该强化整体的物资管理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材料招标办法以及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定额、物资采购、供货以及分类方面要不断加强,用制定出来的制度规范每一位员工,对采购进行全程监督。②在采购物资方面,要加强管理。在采购物资时,一定要遵循国家相关的采购法规以及政策,遵循市场管理规定,争取使用多渠道进行采集,从根本上确保能够降低采购成本,每次采购完成之后还应该总结经验,确保电力企业生产物资以及建设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购得,通过这些方面,逐渐让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进入良性循环。③将物资进行现代化管理。供电企业应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到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机构,将物资采购系统覆盖于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要对物资的定额、计划、合同、库存报表以及选购、加工等进行检索,进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小结

第9篇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成本和资本上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成本而言,主要是电气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维修方面,会投入大量的成本,形成大量资产,使得财务费用逐渐上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电价的盈利范围小以及很多独立的火力发电厂在推动电价上涨等等因素,处于以上种种原因,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物资管理机制,最好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把好物资管理和物资采购关,切实做到降低工程造价,达到降低发电成本的目的。从资本方面讲,由于受到国家体制的种种约束,再加上政策的影响,使得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资产负率也在逐渐增高,使资金来源逐年递减,给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2要在电力企业内部不断加强物资管理制度在改革电力体制之前,一定要根据稳妥的原则,对改革后的体制精心组织,要将地区以及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分开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体制改革。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该约束电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想方设法使企业的工程造价降低,不断加强企业的物资管理,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2对电力企业中的物资管理进行创新

2.1在采购业务流程上不断完善,对采购机制进行优化要想对电力企业中的物资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①要与那些品质有保障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价格的供方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定点采购,对供应商管理不断进行规范。②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个评标专家小组,对物资采购的招标范围以及评标活动进行规范。③把供电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业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将物资流程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合。④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找出最新的采购方式,并在互联网上实行网络营销策略。

2.2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在物资管理采购水平方面进行提高现如今,对于很多电力企业而言,在内部并没有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在内部管理上做得很不到位,时常出现浪费的情况,严重缺乏自我监督以及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没有对物资进行科学管理以及乱采购方面,在招标和投标的推行力度上还不够,使很多物资积压在企业中,让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出于以上种种原因,电力企业内部必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物资管理机制,提升物资管理水平。①电力企业内部应该强化整体的物资管理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材料招标办法以及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定额、物资采购、供货以及分类方面要不断加强,用制定出来的制度规范每一位员工,对采购进行全程监督。②在采购物资方面,要加强管理。在采购物资时,一定要遵循国家相关的采购法规以及政策,遵循市场管理规定,争取使用多渠道进行采集,从根本上确保能够降低采购成本,每次采购完成之后还应该总结经验,确保电力企业生产物资以及建设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购得,通过这些方面,逐渐让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进入良性循环。③将物资进行现代化管理。供电企业应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到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机构,将物资采购系统覆盖于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要对物资的定额、计划、合同、库存报表以及选购、加工等进行检索,进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的目的。在电力企业内部加强物资管理,对提升物资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安全运行和生产都有着重要意义,做好这一点,能够提升供电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作者:胡志文吴锡光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24-02

在当前电力企业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较多的采用以扣减为主的惩罚性管理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将从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体系建设的方法以及建立新型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改善电力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1 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市场化的日益发展,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企业通过绩效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挖掘企业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优化企业人才机制,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但电力企业在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依然缺乏完整的人才绩效评价系统和实用的考核体制,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绩效评价单一,考核体系不全

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反应在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两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制往往只重视考核结果,忽略整体考核的深入分析,缺少绩效沟通、问题反馈及绩效评估维护等重要环节;在管理内容方面,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大多停滞在考核指标上,对工作计划内容的考核设计比较匮乏。另外,电力企业绩效评估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比较单一,不能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 管理观念陈旧,缺乏体制创新

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垄断地位的影响,这就造成部分电力企业人力管理方面管理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企业发展,使其没有形成完善的战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再加上企业没有管理方面的压力,进而对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比较缺乏。另外,电力企业在组织形式及管理体制上比较固化,缺乏管理体制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开展绩效管理体制比较困难;再次,电力企业传统“重生产,轻管理”的观念很难改变,客观上制约着绩效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尽管部分电力企业在已经实施了绩效评价体制,但往往不能落实到实处,并且由于绩效评价体系自身的缺陷,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1.3 缺乏有效规划,目标任务不清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目标规划、任务细分是保障绩效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诸多电力企业在自身发展中,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划机制,对企业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甚至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规划部分,没有专一部门对企业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绘制、编排、分配、检查。虽然有总体目标任务,但没有细分下去,这就容易造成工作制定的目标任务无法细分分配下去,无法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导致企业目标分化,最终出现劳而无功的情况出现,严重损害了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1.4 评价机制不全,考核没有针对性

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制定出不同的绩效考核体制和考核指标,需要对考核体制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设计出不同的考核指标,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方案,这样才能加强考核的针对性。但是,现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考核体系比较单一,考核内容基本雷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差异性。

1.5 偏离企业价值取向,不能激发员工积极性

当前,电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中,其考核指标往往偏离企业价值取向,不能将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有效融合。企业把考核目标更多的定位于生产安全和市场效率方面,而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对企业自身发展起着重要意义,其绩效考核体系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要将企业绩效考核同企业价值取向,员工利益有效结合起来,关注员工成长,引导员工学习,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将企业价值观同员工价值观有效统一起来。

2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是电力企业考核员工绩效,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体制建设。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图1)。

2.1 健全电力企业规划体系

健全电力企业规划体系是强化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基础前提。电力企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企业职能划分、企业人力划分、架构设计等内容,其中需要着重加强架构设计的组织建设,强化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在构架设计方面要做好电力企业未来五年的组织构架设计,并且让员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在部门职能划分方面,强化企业部门职责,加强企业部门间的联系,强化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2.2 加强电力企业岗位体系建设

岗位体系包括企业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岗位评价等内容。这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任务。在岗位体系建设中要强化岗位职责,让给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任务,明确工作要领。另外,在人员编制方面要做好岗位编号统计,确保绩效考核的精确度。

2.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包括改善体系、评估体系、授权体系、考评体系和目标体系等内容。在完善考核体系中要加大考评体系建设,对考评内容以及标准进行明确化,确保考核体系的公开、公正、公平性,确保被考核人员平等权。另外,要严格加强授权体系的建设,授权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估的结果,不利的授权会损害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2.4 加强员工体系建设

员工体系是绩效评估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劳资关系、人员配置、职业规划、人才测评等内容。其中尤其要注重的是加强员工方面的培训,这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另外,要关注员工自身发展问题,注重员工职业规划发展问题,通过设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发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价值。

3 改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

3.1 改变管理理念,发挥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势

构建健全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入手,为绩效评价创设一个优良的氛围和环境。绩效评价机制建设不仅需要健全各种评价体系,制定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还要积极做好宣传鼓励工作,进而强化电力企业内部人员对绩效评估的重视度,增强企业内部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让企业内部人员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在考核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3.2 完善企业绩效管理,加强考核体制建设

完善企业绩效管理考核体系,首先要对企业目标进行细分,理顺企业管理思路,制定目标化管理体制;其次建立绩效管理模式,重新考核企业内部体制管理,规范内部考核体制,改变企业传统意义上“重生产,轻管理”的理念,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再次加强以产业价值链为本的战略考核机制,提升企业管理理念,让企业管理真正的为企业整体发展服务;最后进行多种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转变企业战略绩效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3.3 构建科学考核体系,岗位目标细分

电力企业战略绩效指标分析可以分为部门级指标分解和企业级绩效指标分解两部分。在进行部门指标分解时,首先要对岗位进行细分,确定岗位目标和岗位职责;其次要对岗位内容进行规划,对关键点进行总结分析,从流程上进行把握,要明确责任,对整个流程进行监控。在对企业级绩效进行分解时,要从财务角度,创新与学习角度和内部控制及角度进行细分,构建以电力企业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分解体系。

4 结 语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而且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确保绩效评估的有效性,这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青.浅谈电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4).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多经企业改革与发展困难对策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的新阶段。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即“主辅分离”中的辅业部分),也必须在短期内实现转变,适应新的形式,并且在转变过程中妥善处理诸多问题与矛盾的任务。

一、电力企业“主多分离”改革的难点

电力企业的多种经营大多由八十年代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修配厂或为安置待业青年和富余人员的劳动服务公司起家,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在主业扶持下,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历程,逐步发展壮大,已基本实现由安置型、福利型向规模效益型、生产经营型转变。但是由于涉及的企业面广、地区差异大、就业人员数量多,电力多经辅业分离改革成为矛盾重重、推行难度大、风险高的一次改革攻坚战。这项改革的核心难点主要集中在辅业和主业在人员与业务上的双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薄弱。电力多经的业务定位往往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从全国的电力多经产业比例分析,(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 ”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其中超过90的企业单一从事电气建安行业,从事产品制造开发的不到10,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与产品比重很低,且大多无效益或效益很低,高科技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呈严重的弱势。再者多经企业一般是背靠主业且在高壁垒的保护下形成的,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摊小面广、没有规模效益,对主业和主管部门的依赖远大于对市场的依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向它们要优惠和照顾上,很少去研究市场,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创新的意思。

其次,电力多经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化程度低。电力多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主业,他们大多数习惯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一个独立企业来考虑。加上对他们的考核往往还是参考主业同级别人员的标准,而不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再有,电力多经企业基本上都存在“两种人”的问题,一种是电力主业委派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主业富余分流的人员,另一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前一种人待遇明显高于后一种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电力多经企业中。由此导致前一种人压力不足、后一种人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电力多经企业的利益关系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电力多经企业的成立往往是基于主业的人员分流安置(也包括职工子女的就业安排)和主业职工福利提升两大目的。因此,对于电力多经企业的分离改革的利益人绝不仅仅是多经企业职工,更牵涉到多经企业所对应的主业的每一位职工的利益,甚至包括已经离退休的职工。

第四,电力多经企业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由于电力多经的福利安排目的,持股人员覆盖了对应主业的全部职工,持股人数多,且大多比较平均。这种本质上的投资行为在职工脑海中往往被误化为集资,对多经企业发展的决策不关心,但往往对回报的期望很高。而对于多经企业发展决策的投资人权力一般就让渡给对应主业的领导班子。这种异化了的公司治理体系客观上将多经企业的运作风险转嫁到了主业。另外,对于多经企业经营企业的约束与激励的不到位导致了多经企业内部体制与机制平台的不健全。

总之,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间矛盾重叠,业务转型与体制优化错综交织,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结构性难题。

二、妥善推进电力“主多分离”

电力多经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本次改革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

解读目前关于电力辅业改革的政策及相关文件,“一刀切”的倾向比较明显,也就是限定的最后期限,在此前全部完成改革。诚然,“一刀切”的改革模式有其内在的优点,具体体现为:有利于统一部署,避免有关人员的观望与拖延心态。这种模式往往容易被理论界及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认可与接受。但这种模式对于电力辅业而言,推行的成本高、难度大,往往改革的微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已经印证了这些,国家原定于20__年年底前完成的电力主辅分离未能实现。纵然实现,国家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综合改革成本。

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的攻坚战,对于改革进程及效果的过分乐观预期将是非常危险的。有鉴于此,从政策推进层面看,“有效试点、分类推进”的政策指导思想应该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关注。由于前面所述的诸多难点与障碍,采取“有效试点、分类推进”模式有利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改革成本;有利于电力多经人员乃至电力主业人员的稳定。

避开政策层面的改革模式问题,电力多经改革涉及到的有关人员对改革推进的力度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强调困难、不积极思考与推进、抱着“混”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推进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念要革新,尤其是相关的领导层的观念与认识一定要到位,在此前提下,筹划面向职工的宣传与观念引导。

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对电力多经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多经企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多经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一是通过内部管理机制与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效益的提升与自身能力的打造。二是通过前瞻性的进行股权结构优化,为进一步的分离改革奠定基础。

电力多经企业以及对应的主业机构应该紧跟时代变迁的步伐,审时度势,系统思考,积极筹划改革的有关工作。

从现阶段看,电力多经企业分离改革有以下三个关键点:市场化业务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经营团队运作能力的提升、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

1、培育和提升市场化业务能力。市场化业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前与主业相关的关联业务应该逐步引入市场化竞争

机制;二是大力开拓完全市场化的业务。市场化业务的培育发展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分离改革后能否生存的命脉。2、提升经营团队运[本文属文秘站 =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作能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尤其在经营团队,不断地调整与提升经营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显得刻不容缓。分离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经营能力。

3、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率先筹划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股权机构调整过程中,对于权属不清的要加以界定,对于直接从事多经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需要有大力的倾斜措施,同时要规划主业人员股权的处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

三、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力多经企业要以国家电网公司“以电力为主导,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全面进入市场,兼顾两个效益,实现协调发展”的多种经营36字方针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为重点,抓住机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多种产业。

1、更新观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主辅分开势成必然,多经企业必须从一味紧紧盯住主业、围绕主业做文章的圈子里跳出来,每一个职工需认清自己面临的形势,积极主动地进入市场,学会在市场“找饭吃”;同时积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规范改造多经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规范运作,明确划分责、权、利,形成调节所有者、公司法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制衡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好出资者和多经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提高企业的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最终一个目的,以市场资源为导向,围绕科学管理、精简机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和主动性,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达到各岗位责权利的高度统一,追求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应变能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严格管理,只有外抓开拓市场,内抓严格管理,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单纯地靠人治不靠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情,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企业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竞争在市场,决胜在管理。

3、深化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注重培育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力求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引导人,着眼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要深化电力多经企业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内部潜力,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是电力体制改革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早改早收益。

(1)要在多经企业推行人事制。实施岗位动态管理,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新机制,打破“大锅饭”、实行按贡献大小拉开档次鼓励贡献的分配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上岗靠竞争、在岗有考核”的动态管理机制。

(2)要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好的企业领导可以搞活一个企业,反之,无德无才的领导可以搞垮一个企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层次领导干部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层次、高素质、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职工整体队伍素质,为多种经营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4、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健全财务管理及监督约束机制

要切实加强多经企业的财务管理,积极推进多经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帮助企业以最适宜的技术和质量,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成本取得满意的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要加强对财务、劳资等重要部门的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加强纪委、监察、审计的力量,实行项目效益评估制和经理离任审计制,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职工的民主监督。

5、实现经营创新,为企业多种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多经企业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多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现有的同行业基础和水平的条件下进行种种有益的创新,使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

(1)巩固传统的服务于主业的产业。电力多经企业是主业的“业”,是主业稳定运行、高效协作的基础保障。首先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入手,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声誉好、信誉高的优势,狠抓售后服务工作,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其次加大促销力度,确保产品销路畅通。

(2)发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力多经企业在牢固占有现有电力市场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熟悉的市场和有潜力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与行业有关的设计、施工、材料制造、加工、工程监理等业务外,也可将一些业务合理地向整个社会延伸。除了加工

电力工程建设用的铁塔、金具等外,通过提高质量、服务、信誉、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等竞争手段,逐步打入通信行业所用的通讯铁塔的加工行列,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推进多种经营的产业化和集团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规范,电力行业对其多种经营的保护正在削弱以至逐步消失。电力企业兴办的多种经营实体最终也要走进社会大市场,面临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和挑战,经受优胜劣汰机制的考验。这些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和集团化的道路,通过产业化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集团化寻求自己的综合优势,克服先天不足,提高电力企业多种经营的整体竞争能力。

诚然,建立起完全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变化及要求的电力多经企业是一项复杂、艰难的任务。这些企业只有在自己和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市场形势和顾客的需求变化中不断地反思,创新经营,才能实现多经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电力监管条例》20__年2月2日国务院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

2、《电力体制改革方案》20__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 营销体制 营销管理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083-01

1、前言

从目前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营销新阶段。但是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供电企业面临着专业营销队伍缺乏、营销理念滞后等营销管理方面的挑战。所谓电力营销,是指供电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和外部环境,为满足电力用户的需要提供高电力产品质量的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供电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全面分析研究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体制和管理成为许多学者、专家、电力企业管理者研究的主要任务。

2、电力营销体制及管理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是供电企业营销的三个主要方面。且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为营销理念是基础,营销组织是关键,营销技术是保障,高质量的营销团队既需要科学的营销理念,又需要先进的营销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效益第一”与“客户第一”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供电企业除了盈利的主要目的外,还承担着特定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目前,营销体制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

2.1 营销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亟待提高

文化层次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供电企业进步与发展。由于供电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的特点,致使供电企业在内部运作上脱离生活实际,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员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完全把服务品牌体现在电力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每一个环节中,操作技能差、业务知识不熟练,缺少人性化的服务,难以为广大电力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2.2 缺乏服务创新意识,电力营销理念滞后

供电企业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务必遵循市场营销的原则。由于供电企业过去长期处于垄断经营和政企不分的管理状态,电力营销理念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电力供需矛盾逐渐缓和,而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员工没有与时俱进,体制和管理上未能实充分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部分供电窗口服务质量差,供电企业员工缺乏服务创新服务意识,营销理念任然停留在执行电力规定和相关制度上,对于一些业务办理时,缺乏有效的服务措施,优质服务仅为更新电力营业场所、加大宣传活动等传统销售形式,现代的“以营销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没有完全形成,电力产品相对滞销,难以适应电力营销改革的需要,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各类营销活动,使供电企业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2.3 信息管理风险大,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能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实现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的主要标志,由于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且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风险,致使抄表不到位、电费差错、计量装置加封、反窃电不力等系统不安全或不稳定事件偶尔发生。同时还面临着非法用户和电脑黑客入侵电力营销系统,导致客户电费统计偶尔出现错误现象的发生。

3、供电企业营销体制及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转变营销理念,强化营销工作

供电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中的营销部门是企业开拓市场、推销商品并获取利润的重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务必立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对电力营销的认识,大力提倡“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把转变营销理念和营销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实现“优质服务、自觉承诺,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确保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并最终实现企业与用户双赢的目的。

3.2 实施激励奖惩机制,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营销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务必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定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同时,建立科学的营销员工奖惩制度,对于违背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差的员工给予惩罚,对于营销业绩突出、服务态度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营销人员以客户和市场为工作重点的营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3.3 充分运用网络营销,打造品牌服务

科技含量是电力营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着电力营销企业的形象、品牌以及核心竞争力,务必通过增加触摸屏服务、大屏幕显示服务及网络服务,为广大电力用户实行有特色、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做到信息服务的顺畅,主动营销,科学调度,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用电服务。确保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时时处处为客户利益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围绕增加市场客户和扩大市场销售量而开展各项工作的,首先务必在提高供电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上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结合,其次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处置管理工作流程,为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努力营造营销工作的“严、精、细”工作氛围,在对客户用电进行耐心指导的前提下,促进营销专业化管理,实现供电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娟.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机电信息,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