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课题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关键词】 科研水平
关键词: 科研水平;矩阵;评估
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设计
临床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论文)来体现的.科研成果(论文)的评估,属模糊模式识别问题.如说某科研成果质量高,效益大,应用广,这些都是模糊评价概念.在具体评估时,必须使这些概念定量化.为此,采用模糊定量评估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有3个大项目: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每个大项目都分了5个子项目,为便于定量化,每个子项目又分了A,B,C,D和E五级,并规定了具体的数值(表1).
表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 略
2 建立项目-水平关系矩阵
根据表1对每个临床医务人员建立一个项目-水平关系矩阵R3×5 ,其rij 表示该医务工作者在第i项目中第j个子项目的水平.s1 s2 s3 s4 s5R3×5 =r11 r12 r13 r14 r15 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
35 ω1 ω2 ω3按各大项目的不同重要性,分别给出一定权重,用专家经验,权重向量设计为:A1×3 =(0.30/ω1 ,0.40/ω2 ,0.30/ω3 );rij =μ Ω (sj /ωi )式中μ Ω (sj /ωi )表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Ω空间中的ωi 分量(大项目)中的sj 个子项目上的水平.Ω=(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s=(s1 ,s2 ,s3 ,s4 ,s5 ).对不同的ωi ,sj 的含义及赋值就不同(表1).
3 建立评估模型
按照公式bj =Σ3i=1 aj ・rij ,(j=1,2,3,4,5)定义的*(・,+)算符进行模糊矩阵合成,得输出向量B5 ,即B5 =A1×3 *RT3×5其中bj 表示在ωj 项目上的水平.评估结果为:p=Σ3i=1 bi /3根据评估内容,以优、良、中、差四级作出判决.规定一个阈值λ∈[0,1],当λ≥0.9,优;当0.8≤λ
4 讨论
此评估方法,不但能评估出个人的科研水平,还能评估一个科室整体的科研水平.但另一方面,此方法只是对临床医务人员科研水平的一个评估,而对于其临床医疗水平并没有评估,所以,不能用其来全面评价一个临床医务者整体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苏均平.临床科研概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3.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团队概念
“团队”一词首先是以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被提出,主要针对企业来进行研究。关于团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在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概念
将团队的概念引入到科学领域便称之为科研团队。苏娜将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复杂的团队成员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型高校科研团队的建立,有些科研团队中会出现“联合培养”的情况,即一名研究生可能会有多位导师,即便不是“联合培养”的情况,一名研究生也可能参与到整个科研项目下的多个子项目中,这样研究生就往往会需要与多位导师进行交流,完成多位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这样往往会给研究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团队成员素质高低不一容易导致指导不平衡
高校科研团队往往是整合了几位导师及其研究生而形成的。虽然,通过团队的形式,研究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导师也能够在研究生的充分支持下完成科研课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师会给予能力相对较高的研究生更多的机会,而容易忽视能力相对较低的研究生,这不仅阻碍了能力较低的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对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了解不够充分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每个子项目的研究往往会因为项目需求而将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整合在一个项目团队中,该子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要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指导,也需要指导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同时,该导师的研究生也会被“外借”给其他的子项目团队。这样,导师与被自己“外借”出去的研究生的交流可能会因此减少,导致自己对自己的研究生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这样,也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疏离。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构建良好的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可以从导师、研究生以及第三方着手:
·从导师方面构建
(1)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专业权威
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较传统社会更为艰巨。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往往是通过他的专业权威与人格魅力来实现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享有的学术声誉及高雅的气质谈吐等,这都会吸引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服从导师的指导。学高为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专业权威,在学术、科研上要有较高的造诣,要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导师还需要具备协同分工的能力素质,在团队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促使整个团队有效运作,使研究生在团队协作中不断进步。
(2)实现角色转换,树立“以生为本”的师生观念
在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导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题的指导者,而且也是一个学习者。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不是使用自己的 “权威”。这样导师不仅可以从研究生群体中获得信息和智慧,也能促进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要求导师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接纳学生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并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信赖。这里所指的研究生并不仅限于导师自己门下的研究生,而是导师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研究生。
·从研究生方面构建
(1)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研究生缺乏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有些甚至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完成科研课题,这样不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并会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是研究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创新能力的本源动力。端正学习动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研究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有助于整个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反之,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则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阻碍。
要想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提高专业能力必定能使师生之间交流更融洽。其次,信任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在研究生的交往过程中,重点强调以诚相待,相互之间保持真诚的态度,避免引致师生间出现不信任感。最后,研究生在与导师进行交流时要自信,克服与导师交流中的害羞、害怕心理,通过讨论学术问题、闲聊家常等多种方式促进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第三方方面构建
(1)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首要任务,应是规范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养以及考核,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对导师进行选拔时,要综合考虑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将导师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加强日常考核,特别是加强对新导师的培训。积极探索导师队伍管理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不断深入,研究生规模和师资力量逐渐发生冲突。单个导师所带学生过多,会导致导师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分散,从而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应注重过程监督。在合理设计研究生教育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如限定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的上限、采取联合培养的形式等。另外,还应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团队的形式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自由发挥 如何建立起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答科技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守旧更大。学术腐败对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构成了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学术反腐应该寻找突破口,加快构建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确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据
全社会共同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学术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侵权成本。可以不断探索改进学术科技审稿制度,试行文责共负追究制度。
第三加强对学术的有效保护。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学术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术保护和学术反腐培训工作,引导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网络检索科技开发,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腐败侵权者的成本。完善保护学术研究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术研究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和服务。
自由发挥 你是否撰写过科研论文?
答我是小学教师,没有写过专业的科研论文。而教学论文虽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关于论质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质量论文的必备因素——创新即理论、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如何判断是否有创新:检索阅读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如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常用英文数据库。
第二看论文各个部分的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体现创新点
文献综述部分:全面、准确而客观地评价相关方法(可能涉及到审稿人)
主体部分:突出创新点
实验部分:充分(特别注意参数的选取,增加说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对比
结论部分:阐明对同类工作的扩展 初稿要反复修改,重视中英文摘要的撰写
简答 简述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和要点。
答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有文摘式 条列式 图标式 复合式
一份高质量的写作提纲,从内容的角度看应该符合四条基本要求:
①突出报告主题,即围绕着报告主题科学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使用调查材料,深入论证基本观点,努力充分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阐明基本观点,即根据主题阐明观点,用材料论证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精选调查材料,即精心选择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调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并与观点一起共同突出报告主题。
④符合内在逻辑,即写作提纲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写作提纲的文字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标题法,即按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的形式,将内容分层排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提纲形式,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论述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种提纲形式的特点是内容明确,表述完整。
简答 课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
专业技术论文的选题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简答 简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一)发散思维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
维。包含(1)逆向思维(2)侧向思维(3)想象(4)联想(5)灵感(6)直觉(7)假设 (8)系统思维
(二)收敛思维1、概念: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特点 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独特性3流畅性4灵活性5精确性6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简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性,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简答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标准 即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网络查询等。
收集时注意1、先按标题搜;2、然后按内容搜;3、整合时要标题就不要内容,要内容就不要标题;
4、搜集的原则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呈现规律。6、还要注意最新文献。
简答 什么是科学研究?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关键词】科研质量;新制度主义;委托理论;治理机制
一、委托及其问题的产生
委托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1973年,罗斯(S.Ross)在《的经济理论: 委托人问题》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委托的概念,即“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关系就随之产生。”
新古典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关系的确立可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双方效用的最大化。这一理论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交易以人的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为基础”。然而这一前提在现实经济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契约人是有限理性的、信息不对称的,并且获得信息也是需要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传统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提出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最优地满足其偏好的行为。在这一假设下,合约不仅能够完全描述且能够严格执行。但事实上,人的认知能力、获取知识或信息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信息的处理是有成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人不可能完全理性,违约以及违约风险是存在的。针对理性人假设的不足,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 2001)认为,决策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包括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前者是指人们不可能获知一切信息,只能用所有信息中的一部分来分析、决断事情。人们既不能在事前把相关的全部信息写入合同条款,也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偶然事件,更无法在合约中为各种偶然事件确定相应的对策及计算出事后的可能结果。后者是指合约当事人一方拥有另一方不知道的私人信息,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或者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大量物力、财力和精力。
新制度经济学还提出了机会主义假设。机会主义是指“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特别是指那些精心策划的误导、歪曲、颠倒或其他种种混淆视听的行为”。只要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允许,机会主义倾向就会转换为实际的投机行为。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契约理论关于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的前提假设,指出由于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一方面有限理性的委托人无法在契约中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事先在契约中规范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人的行为无法直接观察和监督或因监督成本过高使得委托人无法实施完全监督,从而人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偏离委托人的效用目标,使得委托人利益受损。由此产生委托问题。
二、党校科研管理中的委托关系
当人们(人)按他人(委托人)要求行动且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运营情况(信息不对称)时,就会产生委托关系。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党校将科研任务委托给课题申请人(一般指教师),委托关系随即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可视为委托人通过缔结显性或隐含的契约,将科研资源控制权有条件地转让给人并获得相应科研成果的一种合作关系。由于党校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需求有别、目标各异,且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委托人很难验明人的实际行为是否合理或面临着验明这一情况的费用会很高的症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得知委托人对自己的行为不很了解,因而能够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受惩罚,那么人就会受诱惑而机会主义地行事。因此,如何协调好关系,使委托人和人构成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行,便成为一个独特的组织问题,即“问题”。
三、党校科研管理中的委托问题
(一)科研道德风险。
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的探索过程。然而,随着科研资源竞争空前加剧,及对学术荣誉和与个人密切相关的职称晋升等各种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在科研领域中出现了背离科研道德甚至学术腐败的现象。当人们发现,由于所欺骗的人不知情或难以察觉,他们能够机会主义地行事而不受惩罚时,就会出现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论文、署名“搭便车”、一稿多投等学术寻租行为。导致此类道德失范行径的产生和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诚信缺失,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监督惩戒机制不到位等;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学术价值观错位、浮躁心理、科研能力较弱等。
(二)逆向选择问题。
由于害怕承担无法顺利结项而产生的不提供资助资金、三年内不得再申报科研项目等潜在风险,科研人员可能在申报时选择相对容易结项的课题,从而降低创新动力。以2012年度江苏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为例,31项结项重点课题中,结项鉴定 “优秀”的为14项,占比45.2%;“合格”的为17项,占比54.8%。其余34项一般课题,鉴定全部“合格”。科研合同的“高履约率”与科研课题的“高成功率”,恰恰佐证了科研人员在课题选择时容易避重就轻这一点。此外,由于课题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科研课题过于集中少数专家学者,不仅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抑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党校科研管理中委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当事人一方持有另一方不知道的尤其是无法验证的“私人信息”。在党校科研管理机构与科研人员的委托关系中,依据发生于科研委托关系前与后可将其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信息不对称两种。外生性信息不对称是指党校科研人员自身所拥有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态度等信息;内生性信息不对称是指由于党校科研管理大都以直接进行课题申报审核的形式管理,管理机构并不直接实施课题,只能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信息了解课题的执行情况。前者主要由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品行和道德操守决定,后者主要是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失灵。因此,在相关信息方面,科研人员占有绝对优势。委托、双方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严重降低科研课题和科研资金实施的绩效。
(二)契约不完全。
首先,党校科研管理主体存在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因此党校科研管理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党校的管理活动是需要交易成本(人员经费和管理经费)的,同时党校科研经费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经济主体,其管理活动又具备了有限理性的特点。其次,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其从事科研活动也是需要交易成本的,如投入科研活动的精力和一定数额的经费等。最后,综合以上两大主体的特性,党校科研活动也遵循着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有限理性的原则。因此党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契约是不完全的。
(三)寻租行为。
在委托关系中,作为委托权利的人,存在着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滥用委托权参与非生产性活动的可能,即寻租(Rent-seeking)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寻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与受到的监督直接相关。而在党校科研管理活动中,对科研人员的监督相对较弱。虽然党校对科研课题实行了中期考核、结项验收等制度监督,但整体上仍未能形成严格的科研课题全程管理制度,也缺乏较为严格的问责和惩罚机制,直接导致了科研课题管理中监督和惩罚弱约束的现象出现。监督不力以及寻租行为被发现后的处罚不力必然容易滋生人的寻租行为。
五、党校科研管理中委托问题治理建议
(一)坚守党校教师的政治本色和学术道德底线。
学术精神是学术的灵魂支撑。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进、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核心力量,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者和践行者,首先必须成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和引领者。而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党员领导干部的专门学校,党校教师的政治本色和学术道德底线不仅影响着党校的整体形象,更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学术研究中道德严重失范的现状,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思潮,党校要想发挥作为党委政府“思想库”和“智库”的作用,就要求党校教师在牢守“党校姓党”的政治本色、严守党校纪律的同时,必须弘扬和重建学术精神,必须理性地把握学术内涵,进而培育具有党校特质的学术精神气质和科研氛围,并使之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
(二)营造和谐的党校科研制度环境。
制度是规范工作行为、解决工作矛盾的有力保障。和谐的科研环境具有内外事物的统一性,需要以制度来作为坚实的基础和支柱。科研工作是各个工作元素之间结构互补以至功能互补的工作,需要制度来协调和促使各工作元素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状态。因此,制度建设是营造和谐科研环境的关键。要通过建设科研服务管理制度来保障党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来管理和协调科研项目的和谐开展;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科研激励制度来激发党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实施科研约束制度促使科研工作变成教师的稳定需求且规范其科研工作行为。
(三)施行弹性化期限的科研管理机制。
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不仅受到科研人员努力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科研人员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党校科研项目的资助期限一般都不很长、多以半年、一年的短期项目为主,因此要在科研期限的约束下完成具有学术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相对较难。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科研人员只能重速度轻质量,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结项。因此,党校要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期限;而科研人员也并非一定要完成一定数量、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才能结题。只要他们“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咨政参考作用”、参加了一定数量场次“学术”交流、“为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都应允许其通过结题验收。
(四)推行党校科研质量全面管理。
要解决党校在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认真思考如何发挥科研管理应有的作用,坚持不断改进。同时,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那种“重立项、重评审、轻过程”的不良现象。推行党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做到不仅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报奖,也重视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进一步强化项目立项以后的追踪检查力度,努力使管理更加全面、规范、到位。
总之,根据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何激励人成为科研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腐败给人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人努力从事本职工作的边际收益的环境下,要通过树立人科学探索精神,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从而降低人从事机会主义的行为努力。
参考文献:
[1][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陈昕编.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255.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并没有教给学生解题思维,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利用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点,有的学生甚至死背题目和解题过程.这是数学教育的一种悲哀,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意义,学生不会举一反三,当题目一换,学生也就不会做题了.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中,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策略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一道数学题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从何而来?前人都做过了什么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抽象的讲解没有形象的描述所达到的效果好.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如讲述数学家的小故事,概念、定理、公式的发展过程,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上的运用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知识的传授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的教学才会轻松,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起主导地位,课堂就是“一言堂”,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这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达不到预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承担引导者的角色.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走神,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然后一起分享研究成果,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重视.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科研课题、数学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只要一提到数学竞赛很多人都会想到奥数,不可否认奥数确实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那只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言,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机会参加奥数竞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适合全校学生都参加的数学竞赛.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科研课题,这并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很多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做一些简单科研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数学文化的修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为进入大学作好准备.
三、结语
一、实现科研管理网络化,共享科研信息资源,提速科研成果转化
21世纪人类已步入网络信息时代,随着以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应用,必然引发科研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这种变革表现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冲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信息网络传输具有了瞬时性、国际化的特点,可以使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瞬时扩散各地,科研人员可以远距离、跨地区、非常便捷地获取最新科研动态及相关数据、文字、图片等资料,探讨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以及成果转化,使时空障碍不复存在。这一切必然对科研管理产生巨大影响,科研管理必须建立与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实现科研管理网络化。
科研管理网络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科研信息管理中,实现公文、科研数据和应用程序的网络传输和共享,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及时反映科研管理和科研信息的动态。科研管理网络化具有远程、规范、动态、集约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的优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对实现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方面,是社会信息化概念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只有在一定的技术平台上,管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质量才能提高,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的时空障碍才能尽可能地被消除,即所谓的“工欲善其技必先利其器”。②在充分重视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进行科研管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网络化,所以一方面应该吸收管理科学中先进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起适应新的科研管理理念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任务是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使科研成果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现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够应对当前信息化社会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可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并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的必由之路。科研管理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单位科研发展、成果获奖、经费使用、效益高低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科研管理包括对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经费、人员、机构等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科研管理人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整理数据,完成各类审查报表,这会影响到分析、研究和发现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科研服务。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才能看准和把握科研方向,选准科研课题,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对科研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制定科研计划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计划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管理工作的水平、效率和效益。掌握的信息质量越高,做出的计划越切合实际,越符合客观规律。第二,信息是确定科研选题的基础。科学研究选题一靠研究人员的实力,二靠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科研人数和设备条件都十分有限,科研管理人员在确定科研课题之前一定要掌握大量的信息,了解国内外有关课题的发展水平、科研方向、专业技术等情况,充分利用信息,选出有生命力和竞争性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课题的中标率,使有限的科研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第三,无论是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题、鉴定,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都要依靠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科研成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归宿。鉴定(或评价)一项科研成果,首先要了解它的科学价值或社会价值,它的技术指标是否合理、应用是否广泛等。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依据信息才能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两个角度来正确评价成果的价值,克服鉴定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第四,信息化将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Internet的出现使科研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可能。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信息交换方便、快捷,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化,还可以使各项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各院系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科研信息、科研成果,下载各种资料,从而实现网上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的是既懂科研管理,又具备一定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使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达到全面、科学和合理。尤其要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三、实现科研管理自动化,更新科研管理手段,提升科研管理效益
科研管理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的一部分科研管理办公业务活动转化为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这些设备与科研管理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即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
科研管理自动化的特点:(1)是综合性跨学科的技术,其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其直接利用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处理的对象是文字、图形、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载体。(2)是人机信息系统,体现了人、机器、信息资源三者的关系。(3)目的是提高科研管理办公的效率和质量,最终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推进科研管理自动化建设水平,应该首先推进核心业务的自动化建设。科研的两块核心业务是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而其中项目管理对办公系统软件的依赖度最大,因而开发相应的作业流程,这对于更新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以及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科研项目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为一位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以下是我培训后的几点体会: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动向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产生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
(三)、美、英及台湾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体系
(四)、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从以上四方面了解到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们建构科学教育的改革思路。科学教育应将科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现代科学教育大都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应当是一位引导者,强调儿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探究法的运用。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的视野还比较狭窄。
三、小学课程科研课题的选择及科研课题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探究首先,要了解:
1什么是教育科研
2教育科研的类型
3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每当我们在教育工作实际中碰到一个疑问或问题,总会想到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或解决方案来回答、解决这一疑问或问题.教育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要给所遇到的疑问或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类活动,旨在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以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包括系统的搜集和评价信息的过程,或者对教育情景与教育事实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新版小学科学4年级下册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