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3-06-08 10:5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科研农场;作物轮作;重要性;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S3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05-01

Importance and Common Methods of Crop Rot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arm

MA Shao-kang YANG Jiu-chen * SHI Lei LI Ke-min ZHAO Guang-cai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Shunyi Farm of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an example,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crop rotation in research farm,and also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rinciples,and introduced several methods of rot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arm;crop rotation;importance;common method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试验农场主要承担高产、优质、多抗作物良种的培育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的田间试验任务,承担作物原种繁殖任务,承担作物品种资源保护、性状鉴定的田间试验任务;承担国家区试、农业部新品种展示任务等。农场目前直接管辖7个试验站,其中顺义试验地 109.4 hm2,每年承接着将近40 hm2玉米以及20 hm2大豆的科研任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讲话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三”连增,但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从农业生产的本质出发,科学种田。作物生产的本质就是如何激发品种的潜能,使其更充分地利用生态区内的光、温、水、气等自然条件,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其中栽培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轮作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者年间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模式,合理轮作可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土壤中病虫的危害,有利于全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1 轮作的意义

科研农场不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轮作对于科研农场意义重大。

1.1 科研农场的特殊性

科研农场种植的材料多为高代材料或承担国家区试任务,对土地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土地平整,精耕细作,而且土壤养分力求均匀一致。以作科所农场顺义基地为例,基地主要安排玉米、小麦、大豆3种大田作物试验,小面积的杂粮如谷子、高粱等,每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有严格的作业标准。如整地:要求地表平整、横向落差小于10 cm,无直径大于2 cm的土块,无秸秆残留;播种:试验材料人工点播,机播的要严格选种,严防种子掺混;施肥:要求施肥均匀;防治病虫草害:按试验要求配制农药,按规定均匀喷洒,避免重喷、漏喷等[1-2]。

1.2 试验材料的特殊性

轮作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生态区实际选择合适轮作作物。以顺义基地为例,能参与轮作的作物为大豆、玉米、杂粮,试验地种植的都是科研材料,对土壤条件反应敏感,尤其大豆的种质资源材料对试验地要求严格,有研究表明重茬大豆减产11.1%~34.6%,迎茬大豆减产5%~20%,由于大豆不能重茬和迎茬,且大豆种植面积较大,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大豆科研材料正常生长。

2 轮作的作用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轮作的记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作物轮作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2.1 平衡利用土壤养分

每种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种类和比例不同,同一块田地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会引起养分失衡,造成某种养分的缺失,久而久之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降低。例如合理轮作有利于作物平衡利用土壤中各种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避免某种元素的片面消耗,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2 调节土壤肥力

在北方农作物轮作中,大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大豆是一种很特殊的作物,大豆与根部的根瘤菌为共生关系,大豆光合产生的有机物一部分供根瘤菌消耗,而根瘤菌固定的氮则供给豆科作物使用。有研究表明,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只有1/3~1/2供给了大豆使用,其余的则留在了根瘤中,所以说大豆是一个好的茬口,根瘤中的氮素随着整地翻入土壤,有利于补充土壤氮素,供下茬作物使用。同时大豆主根系可深入土层60~80 cm以下,支根向四周延伸可达 30~40 cm,可有效疏松土层[3-4]。

2.3 减少病虫害

每种动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的栖息环境,在适宜的环境中会茁壮生长,否则容易得病,甚至死亡,引起大田作物病害的病菌,虫害的成虫、幼虫同样如此,常见连作会创造有利于病虫害生活的土壤环境,使得虫卵及病菌大量滋生繁殖,病虫害大量增加,危害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例如,一些作物疾病是通过土壤传播的,如将感染的寄主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可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引起作物虫害的线虫轮作不感染的作物后,会降低虫卵数量,减轻危害。

3 科研农场轮作特定原则

科研农场不同于普通的农户用地,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合理安排轮作,在不影响科研生产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顺利收获试验材料,完成国家区试等试验任务,同时完善栽培措施,以达到作物优质高产的目的。

3.1 统筹原则

因大豆生长的特殊性,大豆试验不能重茬和迎茬,需要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周期在2年以上,所以要合理作物布局,非豆科作物的种植比例要2倍以上于豆科作物,才能保证大豆轮作需要的土地。根据科研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作物与大豆轮作,以作科所顺义试验站为例,研究方向是大田主要粮食作物,所以玉米主要与大豆轮作。首先选择好需要轮作的地块,其次提前安排好未来5年的轮作计划,并提前把计划发给需要的各课题,最后报所里批准。安排好了轮作方案,才能根据不同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

3.2 相对固定原则

因秋播小麦的高代材料对前茬作物和土壤肥力及土壤肥力均匀度的要求较高;又因为小麦在秋天播种,且试验地种植的多为试验材料,收获期不一致,不能在小麦播种前完成收获整地工作,无法参与到正常的与大豆作物的轮作中,所以考虑试验地相对固定不变;水稻试验地由于水田的特殊性,且水稻对灌溉及土地平整度有较高的要求,要求试验地相对固定不变。

4 常用的轮作方法

4.1 小麦―大豆―小麦轮作

北方常用的轮作方式,6月中下旬待小麦收获后,可免耕栽培大豆,利用小麦生产的间隙收获一茬,既提高了经济价值,又培肥了地力,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对于北方科研农场而言,这种轮作方式也可以实现,但由于生长期积温不够,所以大豆只能在9月小麦秋整地之前,粉碎翻入地下,作绿肥用。

4.2 小麦―玉米―小麦轮作

北方常用的轮作方式,由于科研农场的特殊性,因全年积温的限制,玉米、小麦两者都保证收获很难做到,必须选择早熟品种或者玉米作青储收获,可提高经济价值。

4.3 大豆―油菜―大豆轮作

根据作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项目的特点,大多采用此方法,相应地制定了5年的规划,使有限的试验基地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5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王玉芹.关于轮作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0.

第2篇

健康网讯: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刘 闯)

3 科研设计方案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3.1 尽量选择论证强度高的方案

科研设计方案由于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同,其科学论证度也会不同。常用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中,科学论证度最高的是随机对照试验,其次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前与后对照研究、交叉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最差的是叙述性研究。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科学论证度高的方案,这样得出的结果科学性较强。

3.2 真正做到随机

随机分配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科研质量的基本保证。设计方案有条件达到随机的,一定严肃认真地做到,万万不可将随机分配做成“随意”分配,否则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随机法得出的结论比非随机法得出的论证强度要高得多,更能令人信服。常用的简单随机法有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及随机数表法等。事先设定硬币的正面或反面为试验组或对照组,再抛硬币,决定入组,这种方法即为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与抛硬币法大同小异,随机数表法是根据随机数表决定入组,该方法较为科学,随机数表在有关的统计学书后附有。其它较复杂的随机法如间隔抽样、区组随机法等可参考有关的统计学书籍。

3.3 影响盲法的一些因素

盲底应由不参与试验的专人封存,到试验结束的时候才能揭密,中途泄密可导致试验失败。试验药与对照药的外观、气味等方面都需注意做到一致,防止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猜测药品。试验药或对照药如果有特征性的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可能影响盲法的真实性。选择的阳性对照药必须是疗效肯定,能得到公认的。

3.4 对照组的样本量

一般来说,对照组的样本量应与试验组的样本量相同。如果试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某一新药的疗效是否优于目前的标准疗法,选择的阳性对照药的疗效是确定的,而病员来源较困难,经费有限,又需要尽快得结果,可采用非等量对照方法,即对照组的样本量比试验组少。一般可采用试验组与对照组2:1或3:2的比例。

3.5 注意依从性

依从性是患者对规定执行的医疗或科研的试验措施所接受和执行的客观行为及其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全部患者达到完全依从是很难做到的。对于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最终总结分析的病例数不应少于进入试验时总病例数的80%,最好达到90%以上。脱失率超过20%,就会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研究的意义。对于能坚持完成试验的研究对象,也要保证能够完全遵守试验要求的各项措施。提高依从性首先是诊断正确,不正确的诊断,其治疗措施必然是不正确的,要求病人执行错误的治疗,本身就已经是错误的;用于治疗性研究的措施或药物要有科学依据,在这样的基础上鼓励病人依从才有价值;要在方案实施前仔细考虑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6 症状的衡量标准

对于治疗效果是否有效应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该标准必须是公认的,不能自己想当然地制定一个“独创”的有效或无效标准。但临床症状,尤其是药物依赖性研究中的症状,无法用客观的指标衡量。对这些症状,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出了症状评定量表,这些量表经实践考验,有些被淘汰,有些则留了下来,成为普遍采用的症状衡量工具。如果所研究的症状前人未做过深入的研究,缺乏测定工具,这种情况则可以自己编制相应的评定量表。但遇到这种情况要极其慎重,认真检索文献,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没做过,而是自己查阅文献不够,不知道而已。

3.7 注意医学研究道德

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健康,不能为获取个人名利而把病人当作试验品。在试验中如果发现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试验。研究方法要符合医德要求,必须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隐瞒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不能伪造,更不能为了而无中生有地编造出与某某“结果一致”的研究结果,况且,简单的重复本身就没有多少价值。

4 查阅文献完善设计

一项临床科研设计初步完成后,不要急于实施,还需要一个完善的阶段。除了邀请同行进行评议外,最主要的办法是查阅文献。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对所立项目的新颖性、所选择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进行自我评价。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1检索

1.1.1电子数据库选择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年限从数据库创始至2010年8月,中文检索词采用:“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英文检索词采用“medicalresearch,management,as-sessment,evaluation”。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点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

1.1.2手工检索手工检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关于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的文献。

1.1.3网络搜索采用Google高级搜索功能,在官方网站上搜索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的信息。

1.1.4其他检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从题目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如不能从题目判断是否相关,则获取全文后决定是否纳入。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人员,询问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问题。

1.2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后解决。如果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则请第三方裁决。数据提取采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格,但根据文献类型和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分两个部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内容,前者包括:评估指标筛选、评估指标确定、指标值的标准化和权重分配方法;后者包括立项评估、项目过程评估、项目验收评估和项目绩效评估。

1.3数据分析对个案报告或经验总结的文献采用主题分析方法的定性分析方法,提炼各评估方法或措施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词汇,将不同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纳入确定的主题下。对相同或相似的措施合并,或用能涵盖两者意义的词语代替。

1.4研究质量评价采用2006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针对管理领域的证据分级标准,反应本研究提供的证据强度[2]。

2结果

2.1筛选结果共检出65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7篇文献[3~19],其中立题评估5篇,过程评估3篇,验收评估2篇,成果评估4篇,全程评估3篇。证据等级方面,有两篇文献为综述或专家经验介绍,属D级证据[12,15],其他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属C级证据。

2.2建立评估系统的方法科研项目评估较常用的是德尔菲法和综合评价法。指标的筛选及选择主要采用下面两种途径实现:①专家评议法: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打分,按加权总分值从大到小排序来取舍指标。②现场调查法: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调查对备选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再对各项备选指标的实测值做统计处理,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筛选指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多元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判别分析法。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①使用上级部门提出的各项标准与要求。②参考有关机构提出的有关目标与指标;③根据历史上一段时期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获得评价标准,即根据被评价样本的均值或最优值为标准。指标值的标准化要采用累计概率法、指数法、线性插值法、等级划分法对指标值进行量化处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处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并不相等,根据各指标在评估中的重要程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重是保证指标体系在评估中切实可行的关键。可通过直接经验法、特尔菲法、百分权重法、层次分析法、排序法、连环比率法和集值迭代法。其中百分权重法和层次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确定权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加权求和法、单纯求积法、对数形式的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分组乘积求和法(综合指数法)、分组相加求积法(综合系数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交叉积差法和Ridit法等。各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3评估内容5篇文献介绍了立题评估的方法[4,7,10,11,14]。立项评估按照公开、公平和竞争的原则,对科研项目进行的评判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的必要性、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成果的应用前景、课题实施的人员、设备及组织管理等条件。总的来说立项评估就是通过对项目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案、研究基础、研究队伍及经费等的评价,来反映项目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实施的必要性。3篇文献介绍了过程评估的方法[12,17,18]。项目过程评估为了解、控制并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管理部门或人员必须跟踪项目进展并对其进行评估。过程评估是根据项目需要而进行。由于缺乏及时的项目信息交流手段和有效的监控办法,管理部门难以掌握项目的动态情况,使得过程评估成为科研项目评估的难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调控仍是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1]。2篇文献介绍了验收评估的方法[5,19]。在项目结束后进行,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的内容做最终结题检查。各种科技计划及基金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报告包括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4篇研究介绍了绩效评估的方法[3,6,8,10]。项目绩效评估多在项目结束一定时间后进行,一般以投入产出来评价项目的绩效,投入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产出包括论文论著、人才培养、科学成果、发明专利和技术服务等。由于该系统多指标量化困难,实际评估中多以易获得的指标来分析投入产出,投入指标常为人力和经费,前者包括学历、职称等,产出为科研成果、鉴定成果、论文论著、人才培养、专利及学术交流,通过构建投入产出分析系统,来量化评估项目绩效。有研究试图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价。3篇文献介绍了同时对两个以上环节进行评估[13,15,16]。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全面总结了科研项目评估不同环节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虽然科研项目评估一直受到管理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人们更关心投入-产出比,对项目进展与中间过程关注不够。如何掌握项目动态情况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是科研管理部门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次采用综合全程评价的方法较少,没有从项目整体评估思路、项目管理决策的角度看待评估问题。项目评估是一个整体,应将项目选择、项目阶段评估、项目绩效评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握项目的全貌,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再则,目前科研管理的量化评估研究仍是难点,在评估中如何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至今尚无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模式。评估活动趋向于提高量化程度,但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缺乏严密的边界限定,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新的方法试图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模糊数学模型和不精确信息模型,但仍不能很好地解决主观性问题。因此客观量化方法也不能完全取代主观评估,需用非定量的方法评价科研工作的水平及价值。因此,正确处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也是科学评估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纳入文献证据等级按2006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针对管理领域的证据分级标准多数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但缺乏系统评价或政府法律文件等高级别证据。本研究虽全面总结分析关于评估医学科研项目方法,但实际工作中科研项目评估常由科研管理机构执行,有些评估方法可能以政府文件或报告的形式出现,而未发表,所以仍有部分研究未能纳入。本研究未发现不同评估方法相互比较的研究,不能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优劣,为使用者提供推荐意见。

第4篇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广大临床工作者越来越有必要更多地熟悉一些数理统计知识,以便获得可靠的资料,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全国不少医学期刊,从七十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注意。为了让临床医务工作者在科研和写作、评阅论文中,对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近几年来学习国内医学、生物学期刊中见到的一些统计学问题,略加讨论。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第5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评估;疗效评估;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评定和疗效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普遍采用的是与腰痛有直接关系或者潜在关系的评定方法。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具体如下。

1以疼痛改善程度为主的评定方法

临床上评估患者疼痛改善程度主要采用强度评分和问卷表调查。其中,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分法包括数字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语言评分量表等。

1.1视觉模拟评分法 该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最为频繁,具体操作为:在一条长10 cm的直尺或者直线两端分别标注无痛(0表示)和最剧烈的疼痛(10表示)。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疼痛感受程度,在直线对应的部位做记号,0~10代表的是痛觉评分分数.该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对患者视力及精神状态具有较高的要求;②疼痛评分是由患者估计的,受患者主观意识影响,评价并不客观。

1.2数字评分量表评定法 数字评分法要求患者应用具体的数字对疼痛程度描述,操作简单,容易记录,其中常用的有:11点数字评分法、101点数字评分法以及11方框评分法[1]。但是对没有数字概念的患儿,不建议采用数字评分法。

11点数字评分法时由0~10共11个点,其中0点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点数越大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强。临床测量主观疼痛普遍采用该方法。

101点数字评分法与10点数字评分法基本一致,主要是用0~100共101个点来描述疼痛程度,疼痛程度与点数大小成正比,即0点表示无痛,100点表示最剧烈的疼痛。疼痛评分随着选择点的增多更加数据化,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镇痛药研究和临床科研中。

11点方框评分法也包含了0~10共11个点,分别表示无痛至最剧烈的疼痛,每个数字被方框包绕起来,数字表示的更加直观,便于患者将疼痛与抽象的数字联系在一起。该方法是由11点数字评分法衍生而来,患者接受度较高。

1.3语言评分量表评定法 患者用情感类描述词语表示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微微痛为1分,不舒适为2分,痛苦的为3分,可怕的为4分,难以忍受为5分。据此求出患者疼痛评定指数或者总疼痛评定指数。该方法通常用于详细的疼痛调查或者临床科研工作中,但是该方法对患者具有较高的要求,表中包含的词语比较抽象,患者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限制。

1.4疼痛问卷调查表 Megill疼痛问卷是综合患者的情感因素、生理感受、认知程度等设计而成的[2]。临床广泛使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表,该问卷表中包含了11个感觉类的描述词、4个情感类的描述词、现时疼痛强度以及视觉模拟量表。虽然该评定方法比较全面,但是患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

2 以功能改善程度为主的评定方法

当前,在功能评定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自评问卷、症状体征评定量表、腰椎功能结合社会活动评定法。

2.1自评调查问卷 普遍使用的有Oswestre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swestre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主要是用于腰痛患者自我量化功能障碍,其中0%表示功能正常,百分比越大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该问卷调查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该方法在脊柱外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将其当作判断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临床用来评定腰痛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调查方法还包括临床腰痛问卷调查表、NASS下腰问卷调查表、腰椎问卷调查表。这些问卷调查表从不同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价,但是导致患者腰痛的因素较多,许多疾病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腰痛,这些量表在临床上都属于相对的特异量表。

患者自我评价是组成疗效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几年,循证医学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部分PRO量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2症状体征量表评定法 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评分系统是"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是由日本整形外科协会制定的。其中量化评分指标有:腰腿痛、步态等主观症状(共9分),感觉、肌力、直接抬高试验等临床体征(共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够能力(共14分),膀胱功能情况(共6分)[4]。具体是根据患者改善指数和改善率来表示疗效,该量表在临床科研中应用比较广泛,参考借鉴价值较高。

Splengler根据患者性格特征、神经体征、坐骨神经紧张体征,利用脊髓造影技术和计算机扫描技术,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标准,实用价值较高。

2.3腰椎功能界和社会活动评定法 Prolo腰椎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主要是根据患者社会状况和腰椎功能状况进行评分,在评定下腰痛患者功能状况方面,该量表使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腰椎术后中应用频率较高[5]。

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下肢肌力、腰椎活动、腰腿痛症状、膀胱功能。

3 总结

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和疗效的方法较多,但临床上大都是以腰痛评价为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医学界正在大力研究患者自我评价方法,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方法的完善。疗效评定通常被认为是对某种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评定应该具有测量患者临床变化的作用,不仅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能力增强程度等相关指标,而且还应该囊括患者腰腿痛等体征改善情况。医护人员在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和功能时,应该联合使用查体指标评定和主观评价量表,如此才能将术后疗效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朱国文.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522-525.

[2]王洪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7):568-571.

[3]陆湖清.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0-42.

第6篇

关键词:美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管理研究”(项目编号:zknuqn20093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1日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在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中得以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其中心任务。受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一些本科学院和大学也慢慢开始重视科研,并将研究和作为教师评价的因素和指标。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高校在教师的科研绩效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

一、美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来看,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科,其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按照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制定的全美高等学校分类法,美国3,000多所高等院校被分为六类: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综合性)大学和学院、专业院校、文理学院以及两年制学院。这些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曾对134所高校的系主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所列出的16项指标中,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本人独著或作为主要作者出版的书籍数、经过本校同行专家评定的学术研究和出版物的质量是其中比重最大的三项,对学术研究和出版物质量的自我评定、本人成果在各种出版物中被引用的次数、未出版的论文或报告数等指标则最不受重视,其他指标受重视的程度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不一致。

1991年针对二战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中过度重视研究出版物、论文引证、科研经费而忽视其他学术活动及其质量的现状,前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其研究报告《学术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领域》中明确指出应该拓宽学术视野,以全面的学术观来看待教师的科研工作。他将教师的学术活动分为四类:(1)发现的学术:接近于过去所说的科研;(2)综合的学术:在学科间建立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3)应用的学术:不仅指科研成果的应用,而且包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4)教学的学术: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化心智。博耶的研究报告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许多高校开始反思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问题,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密歇根大学在进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时,要求教师在提供的评价信息中单独列出是否有新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多作跨学科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规定,在建筑、音乐、戏剧、舞蹈等领域的卓越表演和指导都可以作为教师创造性工作的证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对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时,不仅关注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还注重对进展过程中的研究工作做客观的评价,评价时注重研究工作的创造性思想与效果,将教师对专业著作、专业实践的贡献或专业教育的新观点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还重视教师对待研究工作的态度。

博耶提出的全面学术观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研究贡献存在的多样性,并在评价中予以肯定和奖励,体现了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教师自身潜能的充分激发。

二、美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程序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填写自评表,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第二步,考核者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鉴定,确定等级,并签署意见;第三步,系主任将考核者的评价报告交给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审阅,并将审阅意见反馈给院长,由院长决定该教师考核结果。

在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上,主要有引用分析法、成果计数法、同行评价法等。

1、引用分析法。引用分析法是科学计量中的常用方法,是用文章或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来分析其产出质量的一种相对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的。与成果计数法相比,该方法更为客观。这方面西方已建立一些得到普遍认可的标准,如科学引文索引(SCI)(1961首次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69首次出版)、文学与人类科学引文索引(AHCI)(1978首次出版)、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1978首次出版)、工程索引(EI)(1884年首次出版)等。一般认为,是否进入这些索引是衡量论文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因而,引用分析法为评价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成果计数法。这是一种常用的量化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教师获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评价教师的科研绩效。在美国,学术成果发表的数量不但基本上决定一个教师的报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的声望、地位和影响,因此各种类型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成果计数法来评价教师的科研绩效。在具体计算时,通常采用对出版物直接加总和使用加权法计算这两种形式。

3、同行评价法。近代以来,知识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学科不断分化和学者的专门化。这使得非本学科的学者无法很好地对本学科学者取得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价,因此同行评价成为国外科研绩效评价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在评审终身教授时,候选人的科研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由校评审委员会请20位具有国际水准并且与候选人无利害关系的同行专家对候选人的论文和专著进行匿名评审,并写出书面鉴定意见。

三、美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为教师的薪酬调整、晋升和终身聘任等提供了有效依据。一般来说,美国高校每年都会对教师的薪酬进行调整,而包括科研绩效评价在内的年度评价结果是决定是否提薪的依据。在高校教师的职级晋升方面,科研绩效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或出版专著以及获得科研经费的情况。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晋升,完成这些科研绩效指标是必要的途径。近年来,不少高校对终身聘任标准的调整也主要体现在对科研绩效的要求上。例如,在教学型的理士满大学,教授们过去不需要出版任何学术成果便可获得终身聘任,而现在年轻的生物学教授必须得到研究经费并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才有希望获得终身聘任;在研究型的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要获得终身聘任,过去只需出版一本专著,而现在需要两本。正如博耶所言,“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获得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只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深刻印象的记录”。事实上,在研究型大学文化日益蔓延的美国高校系统,对教师进行奖惩和确定去留时,科研指标的分量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研究学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把当一名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目标的教师达到98%,但相信学校会奖励教学好的教师的仅有10%,同时80%的大学教师认为研究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叶赋桂,田静,罗燕.美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变革及其动因研究[J].教育学报,2008.4.5.

[2]夏妍,张怀菊.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6.9.

[3]赵庆.美国学术反思运动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影响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

第7篇

摘要:本文根据土木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探讨不足、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充分等问题。笔者通过对科技论文写作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论文结论等部分,进行逐一探讨分析,强调了土木工程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规范,对提高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提出了注意事项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一)题目(Title)英文科技论文题目一般仅15个字左右,读者会根据题目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因此,要求题目新颖、尽快切题,一般囊括以下元素:1.研究对象。如隧道、边坡、桥梁、混凝土剪力墙等;2.论文目标,即论文所要解决或回答的问题;3.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4.研究范围,有时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所处的地质条件、试验条件等外部环境。论文题目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的单词缩写和感叹号。但疑问句式和问号也常出现作为论文题目。

(二)摘要(Abstract)论文摘要一般包含300个词左右,可用篇幅并不多,需要高度简洁和凝练。本文介绍最常用的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abstract),主要包括: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摘要中不能包括探讨性的语言,如对研究工作的评价、主观注解、主观推测、

第8篇

本文作者:王海林 李相银 王志兴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物理实验中心

21世纪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使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适应这一任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2]。物理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最早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时间长,而且涉及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内容的需求,是目前国内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研究的主要课题[3-6]。在近几年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层次—递进—素质互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包括了各种教学元素,例如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优化了多种教学元素[7],例如:教学模式结构一体化课程体系层次化实验知识递进化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融入教材注重实验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展研究个性学生创新团队产生。实践表明,该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取得了成效显著的多项标志性成果。1层次与递进互联教学新模式与实验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所谓“层次、递进”,是指将课程体系内容的展开为“层次化”,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按由浅入深、从基础到研究的秩序进行,使课程的实施逐步“递进化”。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其特点与作用表现在:教学新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课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针对本科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将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实验必修、选修课的教学有机结合,采用3个实验教学层次并依次展开[8]:基础性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提高性实验(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应用物理类、光信息类本科生必修)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物理实验新技术进展与专题实验,全校本科生选修,重点培养优秀生)。

1.1基础性实验课程特点:①以基本实验方法、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思想训练为主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的普及性实验;②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的开放性基础实验(包括预备性实验、网上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实验等);③内容丰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基础性实验教学的要求:(1)对学生要求:①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每个实验结果数据经教师签字认可,实验结果数据处理正确,能够撰写符合规范要求的实验报告;②通过基础性实验训练,基本掌握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比较法、放大法、转换法及传感器法、干涉法,补偿法等;③在基本实验训练中能够进行常用物理量的一般测量,如电阻、电压、电流、磁感应强度、长度及微小长度,温度(含热电偶测温)、折射率、液体浓度、光强度等物理测量;④了解常用实验仪器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及操作技能,如测长仪器、电桥、测温仪器、计时仪器、分光计、共振仪、He-Ne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干涉仪。(2)对教师的要求:授课讲稿必须说明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施细则、授课时间、拓展思维性的实验主题或能够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实验问题;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灵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评,批改全部实验报告,并指出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和不足。(3)对实验人员要求:学生实验情况及时反馈,征求每位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情况意见,每位学生实验完成后,按实验桌号(仪器号)填写实验仪器使用情况记录本,包括实验仪器使用的满意度(仪器完好率、性能、稳定性等)提出意见或建议,保证课堂教学仪器完好率达到100%。

1.2提高性实验课程特点:①在同一个实验中综合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实验”;②由学生按课题的设计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全过程的“设计性实验”(完成方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实验类型与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将综合性实验与新技术实验有机结合(在实验训练中观摩现代技术测量仪器)。原则上每个实验大类配置1~2台反映现代技术水平和物理实验原理、方法紧密结合的实验仪器,例如在长度或微小量测量的物理实验中,配置了激光测距仪、电子水准仪等;在物理光学类实验中配置了光栅光谱仪、椭圆偏振测厚仪等;在电磁学物理实验中配置了B-H特性测试仪、磁光或电光效应实验仪等。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训练与观摩现代技术实验仪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有利于拓宽学生实验技术应用的知识面,引领学生站在新技术实验领域的高度去审视实验技术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1.3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在提高性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科研基础训练,进一步提高其科学研究素质,锤炼其创新能力。训练的形式与内容主要有下述两类:①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研究课题,学生以个体或团队形式参与,采用科研方式,创新性地完成所研究实验项目;②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基础训练,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个体或团队形式完成的研究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的步骤: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提出某个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等有创新的设想或一些新的构思,以书面形式提出初步方案送交创意性实验室或网上申请、登记,并约定实验时间。研究与创新性实验书面申请要求:①创新性实验题目。②要完成构思或设想的条件,是否要教师指导或自行完成。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突出新构思或创新点。研究与创新性实验内容提示:①实验原理、方法及理论方面的创意性。②对提高或改进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创意性。③基础实验原理、方法与小科技作品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结果总结报告:①创新性实验技术报告(原理、方法、结果)。②创新性实验结果成败原因,提出下一步打算或设想。研究与创新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接受科研工作能力基本训练的同时,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初步平台。

2教学新模式促进了实验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

在“层次—递进—素质互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以6个结合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1)基础实验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示范中心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辟了一个开放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目前网上实验有68个。每个实验室都为多媒体实验室,所有实验都用PPT方式向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学,内容丰富,效率高。此种结合方便学生实验过程中能察看课件内容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2)基础实验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原则上每个实验配置1~2台反映现代技术水平和物理实验原理、方法紧密结合的实验仪器。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的训练与现代技术实验的观摩和测试,有利于学生在基本训练实验过程中了解现代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宽了实验技术知识面,引领学生站在新技术实验领域高度来审视实验技术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课堂教学中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该结合促进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热电偶测量温差实验,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测温方法;在示波器基本实验中,出现了仪器故障或理论与实验不符合,通过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排除故障或解决为什么理论与实验不符现象;对薄膜厚度测量的方法,在基本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劈尖干涉法,通过提高性实验又掌握了白光干涉法,通过研究性实验又掌握了椭圆偏振法,采用“递进式”学习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4)课堂教学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物理实验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本科生开放,利用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所有仪器设备名称、用途和图片等,有些仪器设备的介绍用展板挂在实验走廊,展板的内容为实验原理、用途、仪器主要性能及测试参数等。所有开设的物理实验必修和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近百个实验向本科生开放,利用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开辟了一个开放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科研和学术思想面向本科生开放,在硬件(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和软件(提供一些研究性或创新实验项目,提示、建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内容)上同步进行(5)“层次、递进”教学新模式与实验教材实时结合。实时组织编写了典型的实验教材[9],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透彻剖析,向学生提供了26个设计性实验案例、18个创新实验案例、17个专题实验仪器介绍,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其逐步积累在实验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物理技术,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共振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纳米材料或薄膜制备技术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6)课程考核内容层次化与合理性结合。该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拓展研究个性。考核层次分为三部分:基础性实验(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考试)(50分)+提高性实验(50分)+研究与创新性实验(20分),满分为120分。评定等级: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59分;凡超过100分的学生可优先安排创新实验和科研基础训练项目。

3结束语

近几年教学新模式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热情、敢于实践学习精神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例如,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得教育部、江苏省、学校资助的有多个,有20余个创新实验项目组获得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杯奖和全国高校物理实验论文奖等[10-11];2010年9月申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杯奖的项目组(每组3~5人)就有20余个,充分展示了知识、能力、兴趣、个性。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物理实验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实验中心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第9篇

【关键词】蒙医;穴位;模型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83-01

蒙医穴位是指脏腑之气散发于体表的部位,与脏腑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1]。数千年来,在蒙医传统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准确选择穴位,在其穴位上进行灸疗、针刺、放血、按摩等施疗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蒙医穴位内容多且繁杂,不易牢记把握及传统蒙医穴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借助于单纯的平面挂图和简单的模具上进行,从而很难适应现代蒙医学的发展和要求。蒙医穴位是蒙医传统疗术学的主要内容。为了改进功能少、内容缺乏的穴位平面模型图,本课题首次对蒙医穴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研发一个功能强、内容丰富,能动态演示的多媒体人体穴位模型,从而为现代蒙医传统疗术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该多媒体模型成功的吸收包含了蒙医穴位内容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高科技手段,易于使用和检索蒙医穴位的相关内容。它是对蒙医穴位的名称、白脉、定位、选择疗法、操作方法、适应症及常见病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针灸教学演示系统。

1人体穴位模型构建

人体是一个整体,在五脏六腑及其他器官之间都由黑脉和白脉等脉道连接。在临床中,能否准确选择穴位,直接影响疗效。蒙医穴位是脏腑之气散发于体表的部位,与脏腑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为了适用于穴位的演示或教学,本模型包含表皮和深层的显示。在建立模型时,参考大量医学书籍图片或挂图,使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模型包含皮肤层、肌肉和血管。并且比例恰当,结构合理。②具有基本的体表特征,如:五官轮廓、指(趾)甲、、肚脐等。③PC显示器上显示表皮和深层的显示。

1.1穴位定位穴位的定位主要依据参见文献《蒙医传统疗法大成》,《蒙医传统疗法及现代研究》,《蒙医针刺学》。在模型上定位时,以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和骨度分寸定位法为主。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如: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肚脐等。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主要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

1.2系统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技术研制蒙医多媒体人体穴位的模型及模型认知系统。具体要求为蒙医穴位模型身高为170cm,该模型一套配有点穴模型和发亮模型,发亮模型上共有169个发光穴位和点穴模型111个点穴穴位。模型认知系统采用微型处理器(MCU)作为模型的中央控制单元,通过对MCU的I/O口进行扩展,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RS-232芯片实现PC和单片机的数据通讯,从而实现PC和人体模型间利用软件控制的输入与输出,进而实现已知白脉和全部穴位的显示与认知。穴位的分布,加之屏幕表层、浅层、深层穴位解剖图谱的配合,使学生对人体穴位信息有更全方位的了解,更利于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穴位的名称以蒙汉文标注,脉道内容不标注,穴位有蒙汉对照。系统语音(多媒体语音)为普通话,声音内容包含穴位名称、白脉名称、部位、位置、疗法。软件界面以蒙、汉、英文等三种文字标注。整个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稳定,可广泛应用于蒙医疗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

1.2.1从模型查找穴位当人体穴位点穴模型上的任一穴位受到压力作用,PC显示器上就可以显示出该穴位的名称、类型、适应症、常用的针刺手法等三信息及播音内容可复选穴位名称、部位名称,位置,疗法;同时,发亮模型上该穴位处的指示灯会发亮。“光电感应”操作功能,只要手持笔状“光电感应器”,点击该模型其穴位,其穴位立即发光且自动播音,播音内容可复选穴位名称、白脉名称、部位名称,位置,疗法。

1.2.2从PC查找穴位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情况,由PC选择要求显示的穴位,在人体穴位模型上通过指示灯显示。比如PC上输入穴位名称或部位,发亮模型上该穴位处的指示灯会发亮,同时、PC显示器上显示出该穴位的名称、类型、适应症、常用的针刺手法等信息及播音内容可复选择穴位名称、白脉名称、部位名称,位置,疗法。

2总结和展望

第10篇

在微生物检验及研究工作中经常使用菌(毒)种。菌(毒)种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菌(毒)种保藏不仅有利于重现已经做过的实验,证实发现新的菌(毒)种,而且也是研究、推广、开发和实际应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保藏的菌(毒)种有的是开发利用的对象,有的是悉心研究的成果,有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有经生物技术修饰改造获得的,都是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的潜力[1]。因此,菌(毒)种的保藏工作至关重要。

菌(毒)种保藏和管理是微生物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它要求菌(毒)种在保藏和管理过程中不死亡,不被污染,并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及遗传稳定性,以便长期使用。

1 菌(毒)种保藏[2]

菌(毒)种保藏就是对活体微生物群体进行有效的保藏。保藏方法有20多种,从总体上可分为4大类:传代法、干燥法、冷冻法和冷冻干燥法[1]。无论哪种方法,其原理都是创造一个抑制细胞代谢的环境,如低温,干燥,缺氧,营养缺乏等。简易的方法有定期移植法、液体石蜡法、无菌蒸馏水法、硅胶干燥法、玻璃或瓷珠干燥法、滤纸法、麸皮法、沙土管法等。不同类型或不同种属的菌(毒)种可根据生理特性选用不同的保藏方法。如产芽孢或孢子的菌种适用于干燥法,无抗逆性结构的细胞如酵母菌或某些种属的细菌可用定期移植法和液体保藏等方法。目前公认的长期保存微生物菌(毒)种的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是冷冻法和冷冻干燥法,而其中制备和保存生物材料的最佳方法是冷冻干燥法,此法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毒)种的保藏,因为它适用于大多数细胞结构的特点、生存环境及其生理状态,能满足微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干燥、低温和隔绝空气的手段,降低细菌(或病毒)新陈代谢的速度,使细菌(或病毒)的生命活动处于半永久性休眠状态,以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3]。另外,保藏效果良好的还有液氮保藏法等。

2 保藏方法

菌(毒)种的保藏是微生物检验、教学科研和有关生产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4]。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菌(毒)种的种类和需要选用不同的保藏方法[5]。通常通冻干燥真空法最佳,但在一般条件下,限于设备等诸多情况,常采用其它保藏方法。如定期移植法,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能随时观察所保藏的菌株是否死亡、变异或污染杂菌,缺点是经常移植易发生变异或污染空气中的杂菌。用此法保藏菌(毒)种常用的有:琼脂斜面、半固体穿刺、鸡蛋斜面、血斜面或血高层保存、沙土保存等[6]。

2.1 传代法

分传代培养保藏法和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前者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培养厌氧细菌用)等,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2干燥法

也称载体保藏法(滤纸、沙土),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方法,沙土保藏法和滤纸保藏法应用相当广泛。

2.3 冷冻法

分低温冰箱保存(-20―-30℃,-50―-80℃)、干冰酒精快速冻结(约-70℃)和液氮冻结(-196℃)等保藏法。

2.4 冷冻干燥法

先使微生物在极低温度(约-70℃)下快速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有些方法如滤纸保藏法、液氮保藏法和冷冻干燥保藏法等均需使用保护剂来制备细胞悬液,以防止因冷冻或水分不断升华对细胞的损害。保护剂溶质可通过氢和离子键对水和细胞所产生的亲和力来稳定细胞成分的构型。保护剂有牛乳、糖类、甘油、二甲亚砜等。

3 常用标准菌种保藏法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常需保藏一些实验中常用的标准菌种及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几种常见的沙门菌、志贺菌等。因此对这些菌种的妥善保藏是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质量的重要保证[7]。

标准菌种保藏的核心是必须确保标准菌种与检测有关的关键的形态学、生物化学或遗传学特性。菌种的保藏方法必须根据各类微生物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保藏。长期、稳定保藏的菌种采用冷冻干燥法保藏保留菌种;日常检测工作需要经常移种或传代用工作菌种。工作菌种一般保存于半固体琼脂,上层加封液体石蜡或其他方式,并根据标准菌种种类情况而存放于4℃―8℃、室温或其他合适的温度及其他相应的环境条件[8]。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菌种的一般保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斜面保藏法

3.1.1 普通肉汤琼脂斜面 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上,置37℃培养18―24 h后,放于4℃冰箱中,可保藏1个月,每经1个月需接种传代1次。

3.1.2 血琼脂斜面 链球菌及肺炎球菌的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7℃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保存,链球菌需0.5―1个月接种1次,肺炎球菌需4 d移种1次。

3.1.3鸡蛋斜面 含有Vi抗原的沙门菌等,接种于鸡蛋斜面上,37℃培养18―24 h,加无菌液体石蜡至斜面浸没,再超出约1cm,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3.2 普通半固体穿刺法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可穿刺接种于普通半固体培养基内,37℃培养18―24 h后,加无菌液体石蜡,厚度约1cm,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3.3 罗氏培养基

结核杆菌的营养要求较高,在培养基中需加入复杂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盐类才能生长。结核杆菌的培养基种类很多,实验室最常用的是罗氏培养基。该菌生长速度很慢,一般分裂1代为18 h,37℃培养2―3周,置4℃冰箱,可保存2―3个月。

4 保藏方法展望

目前菌(毒)种的保藏研究分两个方向:一是科研机构寻找保藏期长且稳定的方法,如冷冻干燥法,液氮低温法等及其保藏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基层单位寻找简便实用、经济的方法,如熔封法、胶塞法等,研究应用较多的为食用菌的保藏方面[9]。

冷冻干燥法是目前保藏技术领域研究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集冷冻和干燥技术特点为一体,应用于微生物菌(毒)种、菌苗、疫苗、生化产品的长期保存。由于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微生物的生理状态、细胞浓度、pH环境、保护剂类型、保护剂浓度、预冻温度及时间、降温速率、冷冻干燥条件、细胞含水量等[10]。这些因素成为保藏研究者们的研究对象和热点,其目的是力求提高微生物菌(毒)种保存的质量和延长其保存期限,并进而对其质量能加以控制。

关于冷冻干燥法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保护剂的选择和解冻后菌(毒)种生理特性变化这两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曾对解冻的菌种进行了一些生理特性的检查,胡润茂采用脱脂牛奶组与土壤组为保护介质比较,冷冻保存放线菌270株12年,结果表明土壤介质优于牛奶组,存活率为88.5%,其中对双孢菌属影响最大[12]。

冷冻干燥法、液氮冻结法效果虽好,但条件和设备要求高,一般基层单位难以达到,故影响了在基层单位的实际应用。

由于菌(毒)种保藏方法多种,又是一项比较烦杂的科研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开展研究。日常工作中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研究一些适宜的简便实用方法进行保藏是今后菌(毒)种保藏研究的目标之一;而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则可多做一些保藏基础理论的研究探讨,开展各种保藏条件、介质、方法对菌(毒)种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结构等的影响的保藏研究,如苏风岩等[12]对Frankia菌的研究,将是菌(毒)种保藏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5 菌(毒)种管理

菌(毒)种的管理包括菌(毒)种的收集、整理、核对、编号、保存、供应以及菌(毒)种资料保存等。要经常收集典型菌(毒)株和对临床诊断有参考价值的菌(毒)株,扩大菌(毒)种数量和种类,凡需要保藏的菌(毒)种应登记造册。菌(毒)种经鉴定、核实后将有价值的菌(毒)株进行编号,由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移植、活化,并做成冻干菌(毒)种或按其他方法保藏。采用冻干法时,每一批菌(毒)种冻干后要检查外观、真空度,同时要启开一支进行形态生化、血清学等方法核查,符合原种后放4℃―6℃冰箱内保存。置半固体培养基管穿刺或斜面培养的菌种,大多可于室温中保存,在保种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它的形态颜色方面的变化,并定期移植。

菌(毒)种的交流和供应等管理要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制度规定执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及菌(毒)种的使用销毁处理等方面也是和菌(毒)种管理紧密相关的。菌(毒)种实验室的防火、水电管理、有毒易燃药品的管理措施与一般实验室的要求相同。只有严格按操作规程来办,才能把好菌(毒)种保藏和管理的质量关,更好地为微生物检验和科研工作服务。

第11篇

1实验室开放的组织与实施

1.1实验室开放对象

正学习生理学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生理学实验课后,对生理学实验感兴趣或者想进一步提高的学生以及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

1.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1.2.1定时开放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生理学实验课学时仅为26学时,故该实验课结束后即安排开放性实验内容。教师安排好要开放的实验项目及时间,学生在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并由教师作相应指导。

1.2.2预约开放此种开放主要针对进行大学生基金项目: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科研课题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开放。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出书面申请,实验室根据具体情况作统一的协调安排后,再给出下一学期具体的开放时间及开放地点。

1.3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措施

1.3.1基础阶段医学检验专业生理学实验学时数较少,而学生又初次接触动物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接触该系统,考试结果显示,45%左右的学生不能熟练应用该系统。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基本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1.3.2提升阶段少部分医检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三年级及以上)对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学生自由组合为科研活动小组,利用实验室开放的空间和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实验室对这些科研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并指定相应的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系列科研基本技能的培训,如讲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的书写等。之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确立研究内容,撰写申请书申报学院的大学生科研基金。一旦立项后,利用短学期机能学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开展其研究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实验室开放的成效

2.1实验室开放得到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实验室开放几年来,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和认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实验室开放的系列活动;65%的学生对实验室开放设置的项目比较感兴趣;10%的学生希望通过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2实验室开放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放机能学实验室。尤其在我校实行三学期制后,学生在短学期自主利用的时间较多。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设备,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不同仪器的功能及用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使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J。开放实验室改变了以往“有课实验室开放,无课实验室关闭”的状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3实验室开放为优秀学生的科研活动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的验证和演示,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验室的开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列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技能的培养j。我校推行三学期制,目的是使学生在短学期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机能学实验室在短学期内面向医检专业的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为一些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几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这些优秀学生组成的科研活动小组完成了多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如花生壳提取液抗小鼠衰老作用的研究、草乌甲素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等,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第12篇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1]: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1]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2,3]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转贴于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参考文献

1,强亦忠,范裕华,主编.医学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6-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