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金融的功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生态文明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金融对促进生态文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目标,需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但现实中开发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的企业就需要寻求金融部门的支持,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新技术的成功开发。金融部门往往自企业技术创新前期就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利润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这个过程相当于金融在先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了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动力。金融对先进技术开发的支持,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得以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风险的降低,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二)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进行风险再分配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低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企业和项目,以及企业新技术开发优先给以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利率;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又不愿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或项目则不予贷款支持。通过资金导向机制作用,高污染、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因难以获得资金注入而逐渐萎缩,低能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则在信贷扶持下获快速发展,而这又加快了资金和资源流向的调整,使得落后污染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被逐步淘汰。同时,绿色金融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风险再分配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兴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产业,而大部分资金都是风险规避型和利润导向型的,如果没有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则大部分资金极易流向风险小可见收益高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其风险再分配功能为绿色产业创造了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
(三)绿色金融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资金支持。国内161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到10%,达标城市数量仅有16个;我国高达75%的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超标,超过19%的耕种面积遭到土壤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仅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3.8%。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环保部测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仅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所需的投资额就约需1.7万亿元,但财政能够投入的资金仅为500亿~800亿元,还存在85%以上的绿色投资缺口。对此,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杠杆及资金导向作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民间资本以PPP等模式投向这些项目或领域,通过民间绿色资本达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相关规范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如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经过10年实践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也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实践。三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迅速发展,除普通绿色信贷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拓展至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碳金融、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文明生态的理财产品等。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情况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在其总行一级设立环境金融部,开展环境效益测算,对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统计且并入台账。从宁德市情况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以水电项目为主,同时也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行业,业务品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同时也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
1.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2015年12月16日,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以其购买的排污权设定抵押从兴业银行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总金额为23万元,这是宁德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2.发放绿色并购贷款。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的控股企业,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满足CATL及ATL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体工程”获得环保部认可“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其工程应用核心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目录”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对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1.9亿元,期限5年。
3.发行绿色债券。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发行2016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周转及水电站维修等。该期短融券发行面额1亿元,期限为365天,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4.引入境外绿色融资。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氯酸盐和双氧水为主打产品,年产值7亿元左右的化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氯酸钠、双氧水被称为“21世纪绿色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纺织印染、食品消毒等行业领域。该企业在2013年开始的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厂的升级和扩容改造中,需要筹集一笔长期资金,其集团公司耀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5日,向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借入一笔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借款总额2200万美元,期限7年。
三、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一是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挑战。企业生产伴有外部性已为大众所周知,实现环境外部性向内部化有效转化的难度很大,如部分制造企业污染环境,导致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向污染企业索赔,其负外部性未能充分内部化,客观上助长了污染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又如污水处理或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可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住宅物业的市场价值,但若不及时借助适当的机制将这些正外部性货币化,则此类项目可能因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来自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挑战。具体实践中,相对长期的项目融资时常面临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这一期限错配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突出,且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来自金融业分析能力的挑战。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及分析也处于早期阶段,这种分析能力包括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项目分析中的发展思维以及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等方面。四是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的挑战。受地方政绩观的驱使,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往往具有强烈的干预欲望,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这种干预多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形式。
(二)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绿色金融发展已迎来政策鼓励、允许试错的契机,有利于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及发展。二是业务基础。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目前兴业银行正逐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截至2016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逾47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核心品牌业务、优势业务。此外,福建已成立碳排放交易机构。2016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九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全国性市场启动后,福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中区域绿色金融要实现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探索出台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契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避免绿色金融的发展偏离预期目标。
(一)完善相关配套
以对接中央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近年来,国内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区域而言,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对接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在本区域的执行效率,应是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通知形式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着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由此,福建应根据本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滩涂、海域、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拟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于现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属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厂址迁移。
2.争取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政策。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机构及试点地区名单,福建未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但鉴于绿色金融业务与科创企业融资有许多相同点,甚至一些绿色生产企业同时就是科创型企业,福建可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创新平台,会同福建银监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相关机构,向中央争取在福建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有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3.完善碳市场建设。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非试点碳交易平台之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对接全国碳市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摸排减排潜力,探索适应福建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各市、县(市、区)推出减排项目,参与碳汇交易;二是以林业碳汇为重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碳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完善碳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迎接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
4.先行探索银行体系绿色化。在全国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的框架下,可在省内先行探索,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支行,通过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专营支行,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制度,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简化审批流程、前移审批关口,为绿色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实务运营的专业人才,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早组建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机构,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
5.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由于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二)同步展开区域绿色金融整体框架布局
1.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竞争往往造成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如宁德福鼎的皮革产业布局于龙安与文渡两个工业园区,需要政府集中实施皮革产业污染治理项目,而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兼顾两个园区的污染处理。因此,亟需省市级政府统一规划此类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零星分散的污染行业企业往同类行业工业园区聚集。
2.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增信机制。许多绿色项目存在前期投资大、缺乏可抵押资产、项目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对增信与担保服务具有强烈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金融担保基金、成立国有背景的绿色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分散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消除绿色金融的担保瓶颈。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可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发展基金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服务于节能减排战略,支持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项目评估专家库。建议省政府建立省级专家库,引入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各地大型项目在立项之初,应由上级环保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此举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地方干预。
5.培育和引入绿色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培育本地绿色机构投资者、引导本地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或者引入区外甚至国外绿色机构投资者,有效拓宽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绿色产业战略政策信号,提振机构投资者信心;积极与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区域使用的环境成本/收益量化分析工具等,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辅助投资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在市场发展初期,尽量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放在开发其最感兴趣的、有较好流动性的债券和股票类产品。
(三)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突破口
1.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要从当前的浅层次信贷产品为主,向多层次多维度方向拓展,为绿色企业或项目提供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区情、能够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信贷质押物范围,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允许绿色企业设定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适合项目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期权、期货、股票指数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2.以PPP模式开展绿色项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十三大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等环保绿色项目与各种相关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提高绿色项目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完善绿色项目PPP相关法规规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总结现有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
3.培育典型绿色企业,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鼓励商业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分类,掌握客户的环保情况,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标杆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将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等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
(四)绿色金融热潮下的“冷”思考
1.关注可能的产能过剩。在绿色金融热潮下,区域内财税、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倾斜,应警惕过度资源聚集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所投入金融资源的安全。因此,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防范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针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赢利能力来灵活施策,并对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在绿色行业自身可以实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可降低或取消政策扶持力度。
2.关注“政策套利”。在现有绿色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同时考量货币收益与环境效益两个维度,但金融市场现有信息披露体系往往难以识别环境效益的优劣。因此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自身包装成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以套取优惠政策及绿色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收益不确定、不可量化的绿色效益项目,财税补贴这类金融资源仍更倾向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政策套利行为。
3.关注地方保护主义。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将关注点放在“正外部性”的绿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则通过课征高额税收及加大相关财政处罚的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这类企业是地方政府主要税收与GDP增长来源,则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滋生,上述这种“负向激励”难以见效。
4.关注利益驱动下金融主体的行为。尽管绿色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技术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短期内可获得的利润远低于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这明显与金融资本追逐高收益与规避风险的本性产生冲突。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下,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基于利益驱动而偏离政策目标,此前融资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马骏.宏观经济、人口结构与绿色金融[J].金融纵横,2015,(6).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关键词】绿色金融 环境污染 绿色金融工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暴露出来,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了实现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需要向绿色经济发展方向转变,而绿色经济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作用有限,故还需要金融发挥其投融资的功能。绿色金融可以引导资金流,调动社会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从而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终实现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经济的稳步增长。
绿色金融是引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投融资活动,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绿色金融工具如下。第一绿色信贷,银行向绿色环保型公司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等福利,而对高污染企业提高贷款的门槛,来让环保型公司更好地发展。第二绿色证券,企业或公司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或再融资时,会被设置环保门槛,以此来监管公司上市及之后的经营行为。第三即绿色保险,企业投保,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题,当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时,便会面临赔偿他人损失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保险公司来赔偿,因而保险公司会担起监督企业的职责。第四绿色风险投资,由于环保产业风险大、收益高,需要绿色风险投资提供资金,引导投向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发。除此之外,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产业基金等也属于绿色金融工具。
绿色金融的运行需要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作用。政府政策自身会影响市场的运作;政府政策同时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决策,例如通过改善公众的消费理念,决策,使公众资金流向绿色产业。金融机构运用投资、信贷、债券等工具作用于市场,同时对社会公众也会起到投资引导的作用。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投资起到监督的作用。在三方的相互作用下,投融资会偏向限制高污企业,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体系。
二、国外绿色金融经验
美国,在金融部门方面,银行会为建造绿色建筑的开发商提供贷款优惠,并为购买节约型住房的贷款人提供福利,让客户运用便捷的融资方案购买节能环保的住房;对风电市场及各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行投资;企业自身也会在环保方面进行融资,购买或使用绿色产品;此外金融部门提供绿色资产证券化服务、绿色抵押贷款等,同时在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进行私募股权投资。产业部门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会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友好型企业更容易得到环保部门的审批;对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税收,对绿色企业会有部分资助,而污染型企业会收到相应的处罚。消费市场方面,实行低碳消费,交通方面大力开发绿色的交通方式。美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现美国从高耗能到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的改变,能源消费、就业、投资等结构都向绿色转变,环境得到改善,污染也被控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随后促进了绿色科技的发展。
欧洲,以欧洲投资银行为例。第一,大力发展融资减排业务。促进可再生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的融资,帮助可再生能源工厂的建设;实施建筑绿色供暖;对绿色交通融资,加强对城市轻轨、铁路、公路等的开发,发展环保清洁的运输方式。第二,建立相关基金,通过募集社会公众资金,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推广,为可再生项目融资。第三,对欧盟成员国提供借贷资金,以支持它们的环保建设。
日本,以政策投资银行为例。为减轻环境压力,提供环保方面的投资。同时发放绿色信贷,并利用环境评级业务,帮助商业银行规避投资风险。对环保项目的实施注重奖惩并重,评估监督各企业贷款项目,对高污染企业规避投资,逐渐注重全过程的综合治理,从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环保技术的投资研发,帮助环保产业融资,促进企业环保方面的建设。
韩国,由最初制定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到最后与国际接轨,广泛参加绿色金融国际会议,同时建立基金对绿色产业进行投融资,对绿色产品设立优惠利率。
总体来看,各国都会对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信贷优惠,对高污企业进行惩罚或规避投资,通过融资、证券化、私募股权、成立基金等方式,为绿色产业发展募集资金。同时设立家庭、商业保险和碳保险,并制定各类环保评估指数,为绿色企业的发展以及资金的投资规避风险。大体上绿色金融产品的发放对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而政府会对绿色金融进行法律、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与市场结合,全面引领绿色金融的发展,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三、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环境污染的成本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财力来维持发展,而仅靠政府的投资不足以支持庞大的费用,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金融的帮助。我国应发展绿色金融,通过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速度快,但起步晚,对比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以绿色信贷为主。我国银行大力推进绿色信贷,直接融资的比重较小。同时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及银监会等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绿色债券,但仍在探索起步阶段。第二,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碳交易指企业将剩余的碳排放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使实际碳排放量不超过规定总量,环保企业可以通过卖出碳排放权获得节能减排收益。第三,碳金融起步,成立私募碳基金。
中国的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首先,碳市场发展日益紧迫,碳交易市场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企业可以从中获得利益,高污染企业则会面临成本的提高。其次,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但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上缺乏定价主导权,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帮助我国掌握碳交易主导权。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至今,已获得许多成就。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的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实现从行政方面到技术方面的拓展,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而且,我国的绿色金融规模逐渐增加,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程度逐步加大。主要的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都发挥了不同作用。
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法律建设落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行政运行中存在问题。我国已出台部分绿色金融相关文件,但体系仍不完善,执行力度、监管力度上存在问题,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具体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难以两得,例如政府绩效、转型升级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存在。再者,企业对于绿色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污染企业的高收益仍对商业银行的投资有吸引力。同时,环保资金以应急为主,缺乏长期战略布局。
绿色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主要业务仍局限于限制高污企业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上,未将绿色金融置于核心业务中,缺乏激励机制,对企业环保项目执行的审查较弱。
信息不对称。企业获取绿色贷款与其环保项目评估相挂钩,而企业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使银行难以获得真实信息,造成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存在风险。上市公司对污染的排放情况等披露不足、监测不足。
主要依赖于银行的绿色信贷,其它非银金融机构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也不够。绿色金融创新支持不足,中介服务机构例如律所、咨询公司等发展滞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国际上处于滞后地位,在碳市场中议价能力弱,缺乏话语权。
五、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引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以便对企业进行激励和监督。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明晰定位;给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信息联通机制。环保部门要统一量化标准,对企业进行监察;政府引导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资力度。
(二)绿色金融机构
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加大参与度;继续完善绿色信贷业务,在贷款和税收方面,对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优惠,对高污企业实施贷款利率上升和高税收政策;创新其他绿色金融产品,拓展绿色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发展碳交易市场;加强风险管理,让银行获取真实信息;建立绿色银行,将绿色金融发展具体化;加强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
(三)企业
加大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企业自身文化、价值观要与环保相契合;创新环保技术;自觉披露自身环保方面信息,不隐瞒不造假,坚持绿色环保发展。
(四)社会组织与公众
引导公众了解绿色金融的文化理念,让公众深入对绿色金融的理解,积极投入绿色金融的建设;建立公益、基金等第三方企业,带领公众加入到绿色金融的投资中来。
参考文献
[1]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
[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张承惠,谢孟哲,田辉,王刚.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
[4]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金{研,2016.
[5]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财政金融,2016.
地处江苏省昆山市东南部的花桥国际商务城,是江苏省三大商务集聚区之一,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承接上海商务外溢,凸显了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以“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体定位为指导,花桥国际商务城全力打造以金融外包为特色,以现代商贸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 项目概况
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地处花桥商务城核心区茅巷滩周边中心区域,基地北侧边界沿湖滨呈弧状地形,西侧紧邻中心路,整体沿商务区中轴线与另一地块中心对称,成为该区域的地段及形象中心。中心湖景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品质,使地段极具升值潜力,积聚周边人气并形成积聚效应。人聚则财聚,财聚则商起,中心区地标与门户成鼎力之势,形成一个稳定的金融内核,提升了区域的金融价值。
2 总体定位
秉承“藏风,聚气,水为上”的设计特点,并充分考虑基地建筑造型与城市的关系,通过金融产品展示及撮合交易中心、金融信息多媒体制作和基地、金融家俱乐部、商务办公、商务酒店、会议展览中心等高端特色业态及配套功能的打造,将项目建设成具有特色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运营模式”,打造区域金融形象地标。
3 总体设计
项目以充分利用土地、充分地块潜力和商业价值为准则,并前瞻性的满足目前及未来市场发展需求,将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为茅港滩周边中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基地的总体设计形式简洁,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动线组织有序,总体造型极具标志性,为将来全新城市地标形象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在注重建筑造型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地形,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呼应,我们为避免高层建筑对城市街道的压抑感,将塔楼布置于基地南侧,并呈放射状向北延伸,高层区双塔的形式,削弱了建筑总体体量,强调了建筑竖向感觉,提升了空间层次。
4 设计特色
城市设计与建筑形态紧密结合,将本项目完美的融入城市之中,使之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里程碑。规划设计在满足基地容积率、建筑密度与绿化率等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垂直分布各类功能,立体绿化等手段节约了用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感受。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提高了各种空间的舒适度与功能的适应性,从而达成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设计目标。
4.1 城市名片——打造城市地标
位于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其形象与体量无不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目前基地周边的城市肌理相对均质而平淡,缺乏显著的城市标示,未来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将不仅是城市的地标建筑,更是城市面貌与精神的铭牌。
4.2 垂直社区——体验新都市生活
城市核心地段寸土寸金,拥挤的建筑,绿色的缺失,环境的恶化,使得土地价值在无形中流失。如何实现城市核心地块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我们提出了“垂直社区”的理念。通过这个策略,将办公、商业、服务、绿化等水平分布的因素,在建筑中竖向展开,从而使人们既能享受到城市的繁华,又能使绿色触手可及,体验新型都市生活。
垂直社区流线分布
设计将商业人流、办公人流以及交易中心人流与进入基地的车流完全分开,通过分别组织竖向交通与水平交通,分离了办公人流与商业人流,减少相互干扰,动静皆宜。
垂直社区功能分布
建筑作为一个“社区”,自上而下分为金融家俱乐部、商务办公、公寓式酒店、金融超市、会议展示中心、金融信息多媒体化制作和基地、配套商业七部分,业态多样,功能完善。
垂直社区立体绿化
垂直社区通过引入“城市绿洲”的设计主题,在裙房屋顶开辟空中花园,提供一片可以触摸的绿色,于繁华之间享受无限清幽。各种庭院形成的立体绿化体系使生活空间充满绿色,塔楼顶部金融家俱乐部亦为用户带来不同感官的都市体验,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望与需求。
4.3 楼宇经济——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运营模式中心
项目以金融和商务为依托,配合完善的功能配套,通过“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的打造,汇聚了大量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了高价位上的土地再开发,创造了更可观的利润空间,财富效应显著,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企业集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不断提升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城市的投资环境也大大改善,“楼宇经济”效果显著,城市品位和档次得到大幅提升。
5 建筑及节能环保设计
5.1 造型设计
基地位于景观湖滨,设计以横向线条为主,通过层层进退关系,沿湖向南逐渐退台形成缓坡的曲线,减少对商务大道的压迫感同时呼应湖景,意寓山的形象,形成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集聚效应空间,谱写“高山流水”的新乐章。
整座建筑外型立体现代,外墙材料以浅色石材为主,流线型的立面风格将建筑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成为有机的一体;层层退台的造型利于打造多功能景观及活动平台,增加垂直的室外空间体验,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真正的户外运动,伴着优美的优越景观资源,体验高档次的办公及生活条件。
5.2 节能环保设计
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是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基地内地面使用砖块铺地,可使地面软质化,改善局部小环境并保持地下水循环平衡;
建筑南北布局,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遮阳板、百叶等遮阳系统的安置,既能调节阳光的直射,保温隔热降噪,又能调光通风防风防尘;
屋顶绿化小环境的精心布置,合理的窗墙比,外窗开启面积的设置、被动式节能设计,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等等措施,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能。
“绿色金融可以成为推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工具,以改变目前污染性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近日在“绿色金融体系:为可持续发展融资”研讨会上如是评价绿色金融的作用。
3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积极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马骏认为,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落地
继上证所《通知》仅半月有余,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已经成功发行。
4月7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以下简称“协合风电”)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期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6.2%,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项目建设。
这是国内首单按照国际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鉴证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继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绿色融资需求,也丰富了通过金融创新服务绿色新经济的手段。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主要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就全球而言,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已经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余亿美元。
发行人涵盖政府、多边开发机构、银行和企业等。随着债券发行人和品种逐步多样化,绿色债券投资者队伍也迅速扩大,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等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巴西和德国等中央银行,以及部分养老基金、知名企业和零售类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
“顾名思义,首先钱必须投向绿色。”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募集资金投向必须是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项目;二是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项目建设、偿还项目贷款和补充项目营运资金等;三是信息披露严格,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据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严格对标,以确保符合绿色标准。在项目筛选上,对照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从项目类型、转化率及衰减率等技术标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批复、污染防治和控制、职业健康及劳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
协合风电在国开行事先开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归集和管理募集资金,以确保发债资金专门用于上述项目建设,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在现有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础上,按照半年频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披露频率甚至高于“一年一披露”的国际标准。
业内人士普遍将此视为继银行试水后,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落地,认为是2016年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良好开端。
第三方认证机制亟待建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测,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金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企业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015年,上交所完成发行上市的支持绿色环保行业的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共24单,融资总额250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工业节能、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分布式能源、水力发电、林业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绿色行业。
去年12月,央行了关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建立了一个绿色债券市场,对银行绿色贷款进行补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色债券发行指导意见的国家。
进入2016年后,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申请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发行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两家银行已经发行了总额为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此外,青岛银行也公布了8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计划。如今,有了协和风电的先导,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积极准备发行绿色债券。
在“第八届(2016年)两会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座谈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从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等角度建议,绿色交易市场亟需政府做好标准制定和严格执法。
目前来看,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市场潜力都很大。除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债,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地方债、货币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绿色融资空间。
在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条件下,企业绿色债券可能为绿色项目打开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既可以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可以为项目所在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无疑是个利好。”
当下,马骏担心的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刚刚启动,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那未来这个信用会丧失。真正的信用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保证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真正把所募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马骏希望看到对所有的债券都要做绿色化评级。
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债券发行实践中,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也处于探索中,绿色投资者群体也还在培育期。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最终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相关的准则和实践模式将趋于标准化、具体化。”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毕马威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何琪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何琪认为,第三方认证工作的规范化,将有助于提升发行人对投资者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降低发行人声誉风险,从而增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信心,促进良性的绿色投资循环。
我国经济正处于向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期,巨大的绿色投资需要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绿色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可以为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巨额资金支持,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并为整体金融体系改革提供契机。在借鉴国际债券市场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应完善绿色标准的定义并建立审核机制,积极探索绿色债券发行的激励措施,建立信用评级、增级制度,强化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做好绿色债券的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
【关键词】
绿色债券;绿色低碳;国际创新;中国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最新的“十三五”规划中一方面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同时也指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包含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为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巨大资金支持。2014年,国际上13家主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与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以及其他绿色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磋商的基础上,了《绿色债券原则》(GreenBondPrinciples),对绿色债券认定、信息披露、管理和报告流程给予了界定。该原则指出,绿色低碳经济所需的投资规模,需要来自债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共同行动。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年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也将为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一、绿色债券及其类型
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对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上认识的差异,国际上并没有一个被广泛采纳的“绿色债券”的定义。发达国家在绿色债券的定义上更关注气候变化,将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相应的技术调整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能够节约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降低单位能耗,其投资都具有“绿色”属性(例如高铁债券在我国被认为属于绿色债券,但发达国家并不认同)。尽管有定义上的差别,但“债券”和“绿色”是绿色债券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特征:一方面绿色债券应具有普通债券的基本特征,如发行成本相对较低,利息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债券本身具有良好的二级市场,符合流动性和灵活性的投资需求等;另一方面,绿色债券是收益转款专用于绿色项目的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必须投向可再生能源、改善环境状况、能源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以及有关水利、建筑、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因此,“绿色债券”作为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开发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可以简单定义为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或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而开展融资的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但关于“绿色”属性的界定和绿色债券的具体定义仍需要有关权威机构的进一步明确。和普通债券一样,绿色债券的发行人可以是政府、银行或者企业;债券购买人(投资者)可以是各类投资机构或个人。根据发行人的不同,可以把实践中发行的绿色债券归类为不同的资产类别,表1描述了实践中一些典型的绿色债券类型及其特征。
二、绿色债券的国际创新机制和实践
鉴于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其中金融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绿色债券得以迅速发展。标记为绿色的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门追踪绿色债券市场动向的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sInitiative)的《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2015》称,自2007年第一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15年9月底,全球总共发行了497只绿色债券。且发行量逐年递增,在2013年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达365.9亿美元,是2013年的三倍之多,2015年截至9月发行总额256.3亿美元。这种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在绿色债券公开示范发行和政策支持发行等方面的创新机制。
(一)为绿色市政债券提供双重追索权一般专项债券由发行实体担保,绿色抵押债券由相关的绿色资产决定,为弥补专项债券和绿色资产抵押债券的差距,政府实体可以发行双重追索权债券。双重追索权的绿色一般责任债券首先会赋予投资者对发行机构的追索权,当发行机构出现违约预期的时候,投资者对相关绿色资产池也同样具有追索权。通过让投资者深入了解相关绿色资产的绩效,双重追索债券提高了信息披露水平,投资者也就无需承担将投资回报直接建立在这些资产绩效上的风险。同时,如果一份绿色资产能够符合成为双重追索权债券的标的资产,就将成为从公共抵押贷款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转型的一个选择。随着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绩效更加熟悉,就将逐渐不再需要对发行机构的追索权,市场就可以发展为绿色资产担保债券。这种资产抵押债券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摆脱债务,因此具有沉重债务负担的地方政府会大力支持绿色资产抵押债券的发行。德国慕尼黑MunchnerHypo银行发行的“社会”抵押债券就是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的典型案例。
(二)绿色暂持融通和信用增级设计要开发主流绿色债券市场,需要债券发行达到一定的交易规模。而在绿色投资中,许多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同时单个银行又往往缺乏对某种特定类型的绿色投资足够的贷款量,从而使绿色投资无法达到债券市场所需的绿色债券规模发行的水平。因此需要跨银行合作集合资产形成暂持融通方案,直至贷款量充足。建立这样的暂持融通机制,还需要通过设定一定的贷款条件,甄别进入暂持融通的资产质量并衡量其汇总规模,进而推动跨银行绿色贷款协议的标准化。除了能够汇总贷款并推进贷款协议标准化,暂持融通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提供信用增级,使评级不够高的绿色债券能够吸引机构投资者,从而适应市场的风险状况。例如来自开发机构的低级和夹层债务具有不同的信用评级水平,通过参与暂持融通的银行机构进行汇总并进行信用增级,促成投资者在恰当的投资级别上发行绿色债券以吸引私人资本。
(三)绿色投资税收减免机制为了促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府可以建立绿色债券投资利息收入税收减免优惠机制。例如在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债券、直接补贴债券和免税债券三种类型的绿色债券税收优惠来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美国联邦政府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CREBs)和合格节能债券(QECBs)是税收减免债券,这两种应税债券以清洁能源和节能为目的,其债券息票的70%由联邦政府对债券持有人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提供,即投资者获得的是税收减免而不是利息收入,发行人不必支付与之相对应的债券利息。发行人除此之外的30%净利息支付,则通过政府的现金返还获得,因此这两种债券也是直接补贴债券。免税债券意味着投资者不需要支付所持有的绿色债券的利息收入税,从而降低发行人的发行利率。(四)基于绿色绩效的贷款差别价格绿色债券市场中有相当一部分债券来源于基于绿色贷款资产池发行的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因此,绿色信贷的发展对于绿色债券至关重要,绿色信贷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对于绿色优惠贷款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同的政策来实现。通过不同公司获得的环保信用评级,区别“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的企业信贷限制,为“绿色”贷款提供差别价格机制。政策制定者可以直接通过贷款人项目的环境效益制定一套银行的差别定价体系,也可以为绿色贷款产品提供有差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来实现这一机制。各国政府在探索绿色债券的实践中,创新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机制,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公共金融工具。
三、我国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一)绿色债券可为经济转型提供巨额资金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等。这些都需要巨量的建设资金投入,而债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债券市场是资本渠道再融资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债券市场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取决于债券发行的基础项目或资产,而不是发行实体的绿色资质,中央或地方政府、开发银行、商业银行或工商企业等都有资格发行绿色债券。只要绿色项目融资的基础和需求到位,就有源源不断的再投资可被用于绿色和气候资产,并被设计成收益可预测的债务工具。同时,低碳技术、商业模式和公司金融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风险,并且更加适合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投资组合。这些都将长期吸引机构投资者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弥补绿色投资缺口。
(二)绿色债券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契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较高水平的短期高成本债务。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需要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可用的金融工具也相对有限。相对全球债券市场规模占GDP的平均水平138%,我国债券市场仅占GDP的47%。从银行贷款向债券转型为更大的透明度和流动性提供了机会,并释放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空间,使其回收资本投入新的项目,加速资本周转。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比例为居高不下,1年或1年以下到期债务的比例为78%,而美国公司此项比例仅为28%。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一个危险因素。绿色债券的投资者往往都是债务的长期持有者,更青睐较长期的稳定回报债券,而绿色债券恰恰提供了从短期债务资本向长期债务资本转型的机遇。此外,绿色债券为企业实体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新的主要贡献力量,绿色债券可以解决他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储蓄存款资金,而同样囿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这笔资金投资机会有限,导致大量存款外泄流入未受监管的投资领域,也带来了风险隐患。绿色债券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可以为此类资金提供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
(三)绿色债券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明确写入“十三五”工作报告,全面建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绿色转型的基石。据“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绿色融资需求将超过14万亿元。而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相当单一,业界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概念,对于绿色金融的其他产品如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产品的理解甚少,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有待完善。目前的绿色信贷大部分为政策性或开发性信贷,远不能满足未来绿色融资的需求。同时信贷资产缺乏必要的流动性,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绿色债券的组成部分,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为巨大的绿色资金缺口寻求更多的投资者。私人部门在当前价格信号下,污染外部性无法内生化,导致私营部门对绿色项目投资兴趣不足。通过包括免税在内的政策支持,绿色债券可以在财政无法充分纠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动员和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投资中。因此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特别是绿色债券在内的系列绿色金融工具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丰富我国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参与绿色金融投资,从而健全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
四、绿色债券的中国路径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促进我国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和金融市场改革的必然选择,但需要注意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债券中国路径。
(一)完善绿色标准的定义和审核发展高效有力的绿色债券市场首先需要对与债券紧密相关的绿色投资有明确的定义标准,一个健全的绿色体系可以为绿色债券发行人的绿色主张提供保障。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由于缺乏对于“绿色”的清晰、可操作定义,使得银行在遵守该指引时受到了制约。制定我国的“绿色”标准定义,必须考虑我国产业发展的具体阶段,并与相关政策领域的标准和已经推出的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关键产业政策保持一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于2015年3月27日联合13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出台的《绿色债券原则》,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较为宽泛,指那些可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发行主体和相关机构评估和选择的项目和计划,而我国的绿色债券投资领域需要有别于这些关注点。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2015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所列出的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六大类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领域,但该目录也同时指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中国绿色债券的具体定义可以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管理下,通过与银监会和国际上相关标准和认证机构沟通,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或其下属有关绿色债券研究的委员会作出。要很好地实施有关绿色债券的定义和标准,需要同时建立完善的审核和执行系统。绿色债券的审核过程可以结合国家节能计划的结构和社会信用体系采用的结构,作如下设计:首先,此项工作可以由政府许可的第三方验证机构如信用评级机构或者相关审计机构来承担,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独立、非政府非盈利的监管审核机构。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建立严格的专门审核平台,并由监管机构责成其有效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工作。其次,审核系统必须确保较低的审核成本,发行者能够通过营销绿色债券获得的额外收益弥补该成本,而不能因此项成本限制市场发展。最后,审核平台要着重审核与绿色债券收益关联的绿色项目或资产,而不是审核债券发行人实体的绿色资质,并确保项目或资产的绿色资质在债券持有期内得到担保。
(二)做好绿色债券公共示范发行与试点发行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前期,需要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从而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必要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参与。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对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务有所限制,并计划在市政债券中引入更多的结构性融资产品。因此,可以给予绿色市政债券补贴,为市政债券扩大现有的市政债券配额,扩大与可持续发展计划或基础设施明确挂钩的绿色市政债券限额,或者强制要求绿色债券的配额比,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都将提高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并积极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早期发展。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为PPP模式的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提供部分担保,促进政府在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水平,改进其债务结构。做好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有助于提高相关潜在绿色资产融资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调动绿色投资者热情,吸引潜在投资者,并降低整体市场风险。
(三)探索绿色债券发行激励措施借鉴国际上绿色债券发行中的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有益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政策措施。探索发行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通过为相关绿色资产关联的债券提供政府担保,在地方政府层面制定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发行支持计划。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可以作为桥梁从显性或隐性由政府支持的债券市场,先过渡到引入对相关资产的追索权,并最终脱离政府担保发展为收益抵押债券。改革财税政策,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或为绿色债券发行人进行利息补贴,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发行人发行成本。制定绿色差别价格政策,通过对借款人项目绿色属性的严格认定,给予其优惠利率。降低绿色债券交易成本,鼓励公共基金参与绿色债券市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设定购买绿色债券的目标。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绿色债券提供特别窗口,在满足境外投资者对我国长期资本市场的投资需求的同时,弥补国内绿色投资的资金缺口,促进绿色债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提升投资体系的风险管理和实践治理水平。
(四)建立信用评级、增级机制,加强信息披露试行在现有开发银行中设立绿色资产暂持融通功能或建立独立暂持融通实体,为规模相对较小的绿色资产进行恰当汇总和包装,以达到发行绿色债券所需的必要规模和质量,扩大合格绿色资产总规模。建立并完善绿色债券评级机制,结合债券基础资产的绿色质量,确定评价指标和相关权重。允许通过资产暂持程序为优先领域的绿色债券发行提供信用增级。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出具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绿色认证,也就是“第二意见(SecondOpinion)”。通过审查债券的项目筛选机制、资金流向等,证明绿色债券确实具有“绿色资质”,并出具相关报告。“第二意见”可由绿色标准审核的第三方机构依据相关标准作出,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此类绿色资质审核、认证机构。信用评级的相关程序应确保债券发行人信息披露齐备。一是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要确保使用在与绿色债券相关的绿色项目或资产上;二是确保相关绿色项目或资产的“绿色资质”。监管部门必须制定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指引,强化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五、结论
长治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延伸产业链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长治市下大力气改造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到2010年底,逐步形成煤化工、硅工业、LED、镁工业、乙炔化工、玉米深加工6条循环产业链,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被科技部等十九部委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随着2013年以来煤炭等能源价格下跌,全市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遭受冲击,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使企业许多新上的技改项目因资金短缺导致步伐放缓。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在信贷政策上仍然给予倾斜,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企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产品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8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9%。其中,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跨跃项目—长治市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共实施煤化工项目24个,煤化工产业链条由原先的4条增加至8条,煤化工产品品种数增加至19种,特别是焦化企业,在主产品焦炭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等产品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三)制定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实,丰联广场与第五广场中间仅隔有一条二环路,对于企业办公而言,两栋写字楼的现代化程度并无二致,其差别主要在于两者所处不同的行政区域。
“公司对落户在哪里非常慎重,并非东城相比朝阳开出了多么丰厚的条件,像补贴、退税等对类似我们这样的企业而言,其实产生不了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东城更具有适合我们相关业务发展的氛围。”必维(BV)国际检验集团北京办公室行政经理、认证部北方区大区经理蒋林华说,作为一家以船舶检验入级起家的老牌跨国企业,法国必维(BV)国际检验集团同时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联合国CDM项目审定验证机构,此次搬迁缘起集团与绿色建筑认证、CDM审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板块风生水起,原有的办公面积已经不能承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高速发展。
其实在搬迁之初,必维(BV)集团就为新办公室的选择确定了两个关键词:距离、理念。“距离不难理解,就是离我们的客户要近,在这一点上,由于我们的主要客户都是集中在东二环周边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丰联广场或是第五广场均能满足,但我们更注重的是新办公室所在地政府一定要有率先实践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因为这对于集团‘绿色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蒋林华解释说。
营造“绿色环境”
大多数人因为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知道了什么是低碳经济,当概念普及期基本完成,2010年3月5日的2010-2012年《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正式,便被各界解读为北京迈向低碳绿色发展之路的标志性政策。 事实上,在此之前,有些区县早已等不及市级政策出台而先行一步了,东城区便是其中之一。 2009年9月,东城区便举办了建设低碳绿色城区的专家论坛,“当时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之后又经过多次对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使全区形成了加快建成低碳绿色城区的共识。”东城区发改委主任许汇说。 具有实质的进展是2009年年底,区发改委组织了区产业促进局、科委开始着手编制《绿色东城行动计划》。之后在形成初稿的情况下,又相继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和政府部门座谈会,广泛征求专家及各部门对《绿色东城行动计划》的修改意见。
几乎与《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正式实施同步,《绿色东城行动计划》(讨论稿)也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开始面向东城社区居民和驻区企业征求修改意见。
人驻东城仅3个月的必维(BV)集团同样收到了《绿色东城行动计划》的讨论稿,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蒋林华还是感叹东城区政府的效率之高,“在与东城区政府的频繁接触中,区领导曾多次谈及要建设绿色东城,可没想到行动计划会来得如此之快。”在他看来,从“想不想做,能不能做”到制订行动计划的“怎么做”,东城区离低碳绿色城区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4月28日,《绿色东城行动计划》已经东城区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将于五一期间正式向全社会公布,成为全市率先制定并的区县绿色行动计划。
当然,建成绿色东城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一个成功的行动计划”之上。 据了解,东城区为行动计划设定的三年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城市建设绿色化、低碳生活全民化、绿色发展制度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东城区确定要实施‘1546’工程,即,1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5是实施区域合作低碳示范、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产品技术示范、垃圾分类和居民绿色出行等五大绿色示范工程,4是开展低碳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四进低碳活动,6是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保障、评价考核、协调合作、人才支撑等六项保障机制。”许汇告诉记者。
按照“1546”工程构想,东城区将在2010年重点推进区公安局办公楼、东四街道办事处、市民中心、二中改扩建工程、王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玉河国际企业总部基地等标志性绿色建筑,使它们成为东城区建设低碳城区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 为何从绿色建筑率先人手?许汇解释说,作为北京中心城区之一的东城,服务业比重达到了96.9%,又没有工业厂房,所有的产业几乎都集中在楼宇之内,选择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无疑是通向绿色东城的最佳路径。但推广绿色建筑,仅靠开发商的自觉显然不行,只有在政府主导之下才能得到切实推动。
尽管眼下的天气与人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时间似乎“全球变冷”代替了“全球变暖”,可谁也无法否认,长远看全球变暖仍是人类公认的未来生存面临的最大危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量消耗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职责。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所有建筑物贡献的温室气体占到了总排放的15%,比各种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总和还多出1.5%。因此要追求低碳绿色发展,改变旧有的建筑模式势在必行。
蒋林华愈发认为集团选择东城发展的决策之英明。在他看来,不仅必维(BV)集团正蓬勃发展的绿色建筑认证、CDM等相关业务将很快在东城找到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的率先垂范实践,东城将会吸引到更多类似必维(BV)集团的绿色产业服务企业向这里聚集,这将为必维(BV)集团参与中国的绿色崛起创造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
而这亦是东城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东城区产业促进局副局长兼金融办主任陈勇告诉记者,“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投资发展环境,吸引符合区域定位的产业形成集聚,此次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可以让社会各界看到东城区在低碳绿色城区的建设方面已经不只停留于口头,也通过切实的行动告诉外界,东城是一片适宜绿色产业发展的乐土。”
谋划“绿色金融”
除了必维、博奇环保、摩根大通等这些服务于节能环保的绿色企业,分布在东二环一带包括中石油、中海油、神华等在内的庞大“能源群落”,亦是东城区发展绿色产业可以依托的重要力量,这些能源巨头如神华集团出资400亿元成立国华投资专门投资风电、水电等在新能源领域动辄数亿的大手笔动作,足以为东城区率先完成绿色崛起增加了可能。
“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和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实体金融业的渐次深耕,使得东城区很有希望成为
一个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集聚区。”在陈勇看来,东城具有雄厚的新能源投资主体,占据全市10%份额的实体金融也已初具规模,在《绿色东城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绿色与金融将在这里实现有机结合。
陈勇谈到,北京市将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定位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服务于北京市的新兴产业发展,但并没有明确到底应服务什么新兴产业,而如今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服务等在内的绿色产业在东城区的蓬勃发展,正好给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能源巨头与金融的结合已有成功实践,中石油参与了国内首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筹办,而达成我国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中海油、中国国电的身影也闪现其中。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新能源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服务、专业的银行金融产品、担保、中介评估机构等在内的集绿色产业投融资主体与评估论证等专业组织在东城区的闭环发展。”陈勇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东城区致力发展的低碳绿色产业都具有高投入的特点,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难以支撑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东城的实体金融产业恰恰具有这种先天条件。
为强化金融对低碳绿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带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升级,记者在《绿色东城行动计划》中也看到了这样的表述:东城区将吸引绿色金融和碳金融研究开发机构、节能减排评估认证及登记机构、能源审计机构、商务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入驻,建立支撑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出资、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设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投资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碳交易领域的民间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在区域内投资低碳相关产业・鼓励区域内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对低碳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与专业机构合作探索碳减排交易机制,开展包括绿色股权、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和碳排放权在内的绿色产易,促进金融与低碳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希望,今后大家只要一提到东城,就能想到这里拥有国内最强的绿色产业投融资氛围。”陈勇说。
据了解,由东城区政府出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低碳产业引导基金正在积极筹备之中,而6月份,东城区又将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举办“绿色金融国际论坛”,届时东城区不仅将发起成立绿色金融联盟,还将会有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和碳金融研究院等“绿色金融”机构宣布落户。
在认识不充分的影响下,进一步导致了金融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相对单一,较难符合创新发展的多元化需要。由我国当前金融体系来讲,一些金融机构依据赤道原则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呈现出了种类较少、规模不大的现状。且金融市场较难为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完善的融资平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水平较为落后,因而令低碳经济建设中直接融资百分比有限。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与创新策略
1.提升金融机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
当前,金融机构实施信贷投入仍旧是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配置资金的有效渠道,为此,应进一步提升信贷支持。可通过提升政策性支持,符合低碳经济建设中有关新能源开发、节能降耗等基础项目建设拓展的经费需要。另外,应进一步全面贯彻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政策,提升商业金融单位针对发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核查评价以及动态鉴定,进而创建健全良好的绿色信贷工作系统。另外,应扩充业务规模,创建绿色通道,将排污许可凭证作为抵押物,有效缩减低碳项目面临的信贷风险。
2.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全面创新
创新为金融市场不断向前的核心动力,因此金融机构应依据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特征,全面更新服务、创新产品。可直接以基金方式投资低碳项目,进而为其供给更广泛、更可靠且持久的资金支持。另外,应创建良好的信用交易管理平台,推动低碳产品的快速交易。再者可推行低碳信用卡,吸引消费并扩充可再生性能源的再投资。为扩充市场需要,金融机构要加快推出低碳理财产品,例如同碳排放交易量融合的理财产品,同水资源、环境变化相关的环保产品等。金融中介单位也应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例如主动提供信用登记、为低碳项目做好资金结算、发挥托管管理功能,优质的进行清算服务,进而推动低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创建完善的支持低碳经济建设金融机构系统
完善的金融机构系统其效用价值十分明显,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内部体系,提升其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工作效率。可积极引入控股机构、股份制经营单位或是外资金融企业,提升其分支系统的总量,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建设中金融支持机构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另外,应准许外资金融单位进行绿色信贷服务,发展绿色证券以及保险业务,进而借助其在低碳项目发展中的优势,推动合理有序的竞争,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创新发展。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倾斜政策制度应合理应用,快速组建同低碳经济建设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信用评价单位、信息服务机构与独立的三方认证单位,激发他们在扩充低碳经济建设融资途径中的核心功能价值。
4.开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可在较大范畴中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经济建设发展筹措所需的充足资金,推动各区域经济建设实现稳定、优质的发展。为此,应积极发展培育良好的货币市场,例如票据贴现以及回购市场等,进而获取更多的资金量,扩充低碳经济单位的融资途径。另外,应做好资本市场发展建设,引导低碳经济单位利用股票、债券的发行使融资规模全面扩充。对于有能力的单位应基于资本纽带鼓励其跨区域、跨行业进行重组兼并,进而构建形成更大规模的新能源、降耗节能低碳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
5.扩充商业融资渠道
为扩充商业融资渠道,应利用政府单位多边组织以及基金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并吸引外界风险资本,提升投入力度,优化低碳经济项目质量。再者,应有效应用融资手段,扩充民间投资,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单位积极完成技术创新,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世界“绿色革命”的浪潮,我国金融业必须完成由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的转变。基于对我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方向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绿色金融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绿色金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及发展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及经济发展的短视性等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往往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浪费式的使用,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来,人类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活动,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绿色革命”,绿色概念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理应顺应历史潮流,步入绿色的行列,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去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资金角度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在投融资活动中应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在面向企业、团体的借贷行为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是传统金融功能与现代环保意识的融合,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绿色金融的经营理念不是以眼前利润为最终归宿,而是始终把“绿色利润”作为自己的目标。通过运用利率杠杆、制定行业重点扶持政策,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另外,传统金融一般不涉及绿色环保产业,而绿色金融则将资金输送到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环保、生态等产业之中,以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投融资向绿色产业倾斜时,必将大力推动诸如旅游等“无烟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收获经济利益。其次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绿色金融的产生,改变了环境友好型项目融资难的窘况,有利于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各部门对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水平。再次能够带来生态效益。绿色金融能弥补国家对污染治理进行投入的资金缺口,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用更小的环境牺牲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当然,金融业也能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金融市场在金融业资金运用与配置效率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而且,绿色金融所支持的资源开发、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又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资金回流更有保证。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是全球第三产业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这5年中,国内旅游总人次分别为12.12亿、13.94亿、16.10亿、17.12亿和19.02亿;旅游业总收入分别是5285.86亿元、6229.74亿元、7770.62亿元、8749.30亿元和10183.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9%、2.94%、3.02%、2.91%和2.99%。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内旅游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它依然逆势而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旅游业将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在今后几年内它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潜力。然而,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旅游环境的恶化和资金面上的紧张,是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些旅游开发者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顾资源特点,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经营管理者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对自身的旅游活动、行为不加约束,恣意妄为。由此造成了对景物本身、自然环境乃至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毁灭。这种低效的旅游经济增长,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资金面上的约束也一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严重“瓶颈”。我国旅游项目之所以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青睐,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问题。因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管理随意性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管理体制问题。因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而且产权归属不清,贷款主体不合格因而达不到银行信贷要求。贷款抵押问题。因旅游资源大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资产的不可抵押性,使金融机构出于审慎考虑而不愿过度介入。投资回收期问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资源开发往往投资大,周期长,这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对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等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是内在的、本质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旅游大市场中,中国旅游业不仅要迅速扩大其经济规模,更要提高其产业素质。这就需要旅游全行业共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此,可以从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产业生态化这两个方面来探索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吸引人们旅游最根本的动力,优良的生态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因此,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首要的。旅游循环经济就是以生态效益为目标,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旅游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建立起旅游资源环境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循环利用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样,就可以杜绝原有盲目开发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中的环境污染,促进我国旅游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即促进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三层含义,即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与保护自然。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永续发展。生态旅游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正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总之,旅游循环经济是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扬弃;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两者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在实现三大效益整合的方面走着不同层次的同向之路。
绿色金融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绿色金融强调要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政策和业务流程,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应引入环保理念,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将金融资源投入到绿色产业、环保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项目上。因此,能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绿色金融进行产业选择和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准。由于旅游业是能够较好地达到三个效益统一的具有特殊优势的产业,因此,它恰好能够成为绿色金融的给力之点。通过前面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举措,让绿色金融在解决我国旅游业资金短缺,改善旅游环境,引导其走向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完善信贷管理,加大绿色信贷投入
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应制定更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引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制定监管措施和内部实施细则,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贷款,控制对环境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项目的贷款。
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银行应重点向生态旅游产业倾斜,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旅游经济的优化和升级。
加大银行信贷力度。各银行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扩大和增加对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鼓励各银行机构在每年的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一块旅游产业信贷资金,以此来增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在审批贷款时应优先考虑绿色环保型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用足、用活、用好贷款审批权和推荐权,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信范围和额度。
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可以由财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贷款担保公司,以自身符合银行信贷要求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为其贷款进行担保,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建立银企联结机制。金融机构应充分借助于人民银行组织的银政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切实加强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信息沟通,有效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参与绿色环保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前期考察和后期开发,增强金融机构对绿色环保旅游项目的选择能力,准确判断项目前景、预期收益和风险程度,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流通性强,筹资量大,效率较高,是解决资金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一些社会与生态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生态环保旅游项目,可由专项的绿色金融债券来解决。与此同时,应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以解决其资金难题。
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由大财团牵头,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专业人员操作,绿色旅游发展项目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基金的支持。
尝试资产证券融资。可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进而将其推广。对于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应考虑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国家可以考虑设立更大的旅游板块,专门提供给生态旅游企业等上市融资。国家应该放宽绿色旅游企业一级市场发行资格限制,优先鼓励其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可动用财政收入为环保旅游产业提供可靠的风险担保机制,增强市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为二级市场的流通和扩大提供足够的支持。
完善利用外资政策。鼓励外商开发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项目,允许外商在重点地区设立绿色旅游经营机构,允许中方以旅游资源入股,加快利用国外资金的速度。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我国的民间投资力量较大,应该利用民间投资为旅游业发展服务。这里,首先应放开对民间投资者不必要的限制,凡是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民间投资只要具备条件也可进入。同时,有关部门应通过税率、利率的调节,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可以得到合理利润的环境,使民间投资有利可图。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绿色金融的融资渠道。
加快开发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为旅游产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手段。应积极研究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品种,推广使用旅游信用卡、储值一卡通、企业商业卡、远程银行、电子银行等创新产品;重视国际游客的需求,全面整合本外币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个人自主结售汇业务、外卡取现、本外币通用信用卡等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为各旅行社之间的资金往来提供高效的结算手段,加强如电子商业汇票的使用,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尽量缩短资金来往时滞。
相信在绿色金融的积极支持下,我国旅游业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它也将以强大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我国的绿色GDP,促进社会与环境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春明,赵宇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观察,2009(10)
2.陈植雄,彭敏玲,曹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探析[J].金融经济,2007(12)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
一、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客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创新转化为现实产品。在创新企业的初创阶段,尤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初创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社会信誉低、信用记录少,难以得到直接或间接的融资;企业在技术创新阶段更需要大量研发资金的投入。因此,现阶段需要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才能解决创业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这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
创业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创业企业进行的创业投资,主要方式包括:商业银行可以直接给创业企业提供贷款,可以通过附属机构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可以作为中介机构对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托管,还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财务顾问、资金管理、资产重组、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最终实现综合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在推动创业金融发展中担当最重要的角色,对那些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提供优先金融服务,对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适当削减融资成本、降低授信条件要求。在推动创业金融发展的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大幅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增加客户资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利用金融创新工具防范和分散创业投资风险。
二、促进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互联网金融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长和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快捷的结算方式、更加便利的资金供需平台、更加充足准确的数据信息,为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亦是商业银行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又一路径。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的模式:第一,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将网络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简称“金融网店”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上银行以及基金淘宝店。网上银行除了银行基本的存贷、汇兑业务之外,还开通了基金、理财、期货、贵金属等多种金融业务的通道。第二,将网络平台作为资金融通双方的信息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资金的撮合,信息中介不参与资金的交易,简称“资金撮合”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人贷和众筹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第三,互联网公司或金融机构依托旗下电子商务网站产生的交易和信用记录,对网络商户发放订单贷款或者信用贷款,网络商户的业务经营全过程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网络平台可以积攒庞大的信用数据库,主要是网络商户的交易和付款记录。
三、积极倡导绿色金融发展
在“十三五”的开启之年,政府适时地推出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十三五”规划中也将绿色发展、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为经济运行主体和传导机制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倡导低碳金融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扶持科技创新产业,发挥自身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助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国家鼓励发展的、积极扶持的绿色产业和核心行业的特点,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新兴的绿色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资产规模不大,缺乏启动资金,贷款抵押物不足,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并采用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如环保收益质押信贷、绿色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抵押方式。商业银行可实施差异化的融资策略、动态化的授信方案,基于经济结构变化的新特点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法规的变化相应调整信贷结构。
国家邮政局、发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方面,将推动出台《快递暂行条例》,明确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计划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属等特殊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
随着电子商务和快递行业高速增长,快递包装废弃物中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编织袋、胶带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亟待出台系统性政策,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A股公司中,金发科技在半年报中表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有望在未来实现持续增长,公司已参与阿里巴巴的绿动计划和京东的清流计划;皖维高新主营的聚乙烯醇(PVA)具备高分子材料中少有的可降解特性,广泛应用在粘合剂、纺织浆料等领域。
要闻简报
1、国资委:前三季度,中国铁物实现债务重组协议全部落地,市场开拓成果显著,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盈利能力稳步回升。1-9月,中国铁物各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302亿元、454亿元;各季度累计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4亿元、6.5亿元。
2、邮政局等十部门:联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主要快递品牌协议客户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递包装耗材减少10%以上。
3、能源局李创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最大的国家,下一步将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建立光伏发电、预警及投资体系,适时启动绿色证书强制约束交易,协调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价格政策,力争实现光伏发电2020年用电侧平价上网的目标。
4、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商务部将采取三方面举措扩大进口。完善扩大进口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关税,增加消费品进口。改善供求关系和贸易便利化条件。改革进口管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5、南方都市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风险防控及管理上将进一步凸显监管功能。据悉,目前广东省各市正在起草相关方案。包括广州在内的广东大部分主要城市将在明年年中完成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子加挂工作。
6、证券时报:商务部白明表示,国内的其他港口,也具备发展自由贸易港的潜力。不排除别的地方跟进,只要条件成熟,上海能做的,其他地方也能做成。目前大家最为看好的是天津港和宁波港,认为这两大港口最有希望继上海之后成为第二批筹划自由贸易港试点
周四早盘沪深两市双双低开低走,弱势震荡。午后,两市持续低位盘整,创业板指震荡走低。临近尾盘,金融股相继拉升,上证50指数快速翻红,沪指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盘,沪深股指双双收跌,沪指跌破20日均线,创业板指跌逾1%。盘面上,券商、医疗、煤炭等板块涨幅居前;钛白粉、特斯拉、农机等板块跌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