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08 10:5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调查都显示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巢传宣等曾对江西省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4.19%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度和重度占3.68%。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队伍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专职人员较少。沈之菲2013年对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69.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人员,只有30.1%为专职人员。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有待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半路出家”,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强烈需求不符。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只有22.8%。陈启新2013年的一项调查里提到,对于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心理教师“很了解”的仅为20.85%,“了解一点”的为65.47%,“不是很了解”的为13.68%,近80%的老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位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在具体工作上定位不清,与其他角色职责产生混淆,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都兼任学校的政治课、劳动技能课等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摆设,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和不被重视感。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指导原则的根本差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着与管理者角色、德育教师角色等很多角色矛盾和冲突。

(四)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知识只限于理论,不懂操作;科研力量薄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按部就班;继续学习机会不多,成长空间不大;进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彻底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处境,完善教育效果。

(一)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新《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教师凭证上岗。

(二)提供提升空间,创造提升条件

首先专业技术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挥所长,制定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如个体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另外也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方案,如新进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和高级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次科研学术方面,每个区域至少应该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清晰定位,清楚工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只有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有据可依,有规范可遵循,这也是保障心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有着根本区别,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每年开展独立的指导、培训、督察和评估工作。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在专业化的要求下,不断反思,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心理科学,2007,(4),977-978.

[2]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1),2-5.

[5]巢传宣,刘建平,熊红星.江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新余高专学报, 2007, (1),91-94.

[6]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4-7.

第2篇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发现中小学时期正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与辅导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文化氛围营造,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W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o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5]刘月红.近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42-44.

第3篇

研究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将大班学生化整为零,并通过学生工作坊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突破了教学的时

空观,突显了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工作坊 双主体性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

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

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

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

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

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

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

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

想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创设情境一操作体

验一问题感知一交流感悟。潘柳燕等认为,教学设

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

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

线”的原则。总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强调:一,

活动式、体验式的学生参与;二,团体辅导式的授

课风格。

然而,研究显示,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

效率最高,个体在小群体中表现更好;最有效的团

队规模不超过十人。所以,无论是运用团体辅导式

还是突出活动体验式的教学,在人数较少、教学时

间较充分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单元多以大班存在。“视野与

文化”研究推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覆盖范围

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

度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综合推算,

50-100人即可称为大班。人数多,无疑很难有效完

成活动任务。况且,在大班条件下,教师们最常用、

最习惯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于是,在班级学生

人数多、课时不充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境下,很

难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感受、体验与分享,

教学问题表现为:1.老师无暇顾及多数个体,课堂纪

律难以掌控;2.不少学生无法实质性参与活动,只能

当观众或听众;3.自我探索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起

信任感,人际互动减少;4.活动和体验往往随堂进

行,没有时间充分地分享讨论,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5.活动与体验的主题多来自于教师的假设和构思,

教学案例和情境创设都是教师主导的,难以切实反

映学生的需要,有教师自说白话的倾向;6.由于课时

有限,理论点拨不足,学生的感受难以深化为感悟,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学生实现心理

自助。

本研究在大班条件下创立学生工作坊,将学生

分成小的团队,并以这些团队为听课与活动主体,

自主设置学习与活动的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解决

问题的成果,以体现学生的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让更多学生受益。

一、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与主要工作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源于

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诞生于德国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

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王

雪华(2011)认为,“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

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

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

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讲座、短时演讲

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黄越

(2011)认为,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

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

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

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

“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

容。可见,工作坊教学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国外将工作坊用于各层次教学中,并形成清晰

的实施体系。如学生的“读写训练工作坊”分成两部

分:10~15分钟的小课程和30分钟的工作坊实践。

小课程部分侧重于理论,结构如下:引出联系点

提出教学点呈现示范点鼓励参与点布置任

务点。工作坊实践部分是学生们操作实践任务,教

师则在课堂上巡视,个别交谈、个别辅导。最后,教

师用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为例与学生们进行简短

的分享,工作坊教学结束。我国学者也尝试把它用

于教师培训、英语教学、音乐教育、市场营销、心理

培训中。

1.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工作坊教学通常是在一个课堂上既

完成理论教学又实现工作坊操作,但这在大班条件

下很难实施。本研究创新其为学生工作坊教学,即

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进行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工

作坊活动相对独立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被界定为

既是一个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

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是空间

概念(教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学习小组)

和教学过程(工作坊活动的准备与展示)的综合体。

郑碧波等将工作坊模式用于高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效果良好。本研究与郑碧波研究的主要区

别在于:1.学生工作坊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是受

教学生,而非任课教师,突出了问题来自学生、解决

方案来自学生、获益回归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

求与水平。2.学生工作坊教学的重点是工作坊建构、

活动演练及活动展示,这本身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和

提升能力的过程,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隐性教

学作用。3.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工作”在课外,课堂呈

现的是浓缩了的工作成果,以体现学生的心理面

貌,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心

理感悟能力与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工作坊具有现实

可操作性,尤其适宜初中以上的学生。

2.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学生工作坊。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

们根据个人兴趣或所存在的心理困惑,自主组合成

6~12人的团队,教师可酌情协调各坊人员,尽可能

使各坊男女比例相当、目标一致,并发放工作坊成

长记录袋。

第二,确立学生工作坊主题。学生工作坊成立

后,各坊成员参考任课教师所列专题菜单,并可自

行添加,确定本工作坊活动主题。供学生参考的工

作坊主题有:“抗挫耐压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

坊”、“我的情绪工作坊”、“青春之惑工作坊”、“珍爱

生命工作坊”、“正能量工作坊”、“快乐学生工作坊”

等等。

第三,进行学生工作坊课外“工作”。根据所选

主题,每个学生工作坊选取现实生活或自身出现的

典型心理案例,进行课外资料查阅、调研、讨论,并

转化为可以呈现的视听“作品”,比如多媒体课件讲

述、调研报告、心理剧等。工作期间,及时与任课教

师进行沟通与反馈。

第四,展示学生工作坊工作成果。课外工作后,

每个学生工作坊再回到课堂上,将所准备的“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并带动全班其它工作坊成员参与、

体验与操作,实现课堂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第五,反思学生工作坊工作。坊主对当天的展

示与互动活动进行反馈,之后,各位坊员完成书面

成长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在工作坊中的角色、任务、

投入、感悟、成长、遗憾和建议。坊主完成工作坊小

结,总结从工作坊成立到实现目标各阶段的工作、

困惑及解决方案。

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主要步骤

学生工作坊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学生工作坊教学导入(课堂)。第一次授

课,教师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介绍与动员,便于

学生理解与配合。之后,学生自愿结合,形成学生工

作坊,进行组织建设。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工作坊

活动菜单选择或自拟工作坊主题,为课外工作坊活

动做准备。

第二,专题理论教学(课堂)。学生工作坊团队

建构完成后,各坊成员集中而坐,以教师为主导在

大班中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则主要以个体存在的形

式完成课堂上的听课、讨论、体验等教学内容。专题

授课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认知与完善、人际交往、应

对压力、情绪管理、性的困惑、学业发展与规划等。

第三,学生工作坊活动(课外)。每一个理论教

学后,在坊主的带领下,坊内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

过查阅资料、讨论、编写剧本、编排多媒体、表演排

练等过程,完成工作坊活动内容,教师进行课外

指导。

第四,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课堂)。各工作

坊将课外“工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和带动课

堂。展示的环节可分为:问题的提出一情景再现一

现场互动一教师点评一工作坊反馈。展示的手段可

以综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情景剧、辩论等方

式,也可以进行团体辅导,其它各坊学生要倾听、共

情与表达。

第五,学生工作坊服务(课外)。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甚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以学生工

作坊为团队进行课外活动,用心理学知识服务校

园,实现学以致用。

第六,学生工作坊总结与评价(课堂与课外)。

结课时,坊员填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坊主

完成工作总结。

其中第四个步骤――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

是对学生“工作”过程的检验,也体现了他们对相关

理论的理解,还是教师发现问题、弥补理论教学不

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与

行为偏差,进行个体咨询。所以,这个亮相在学生工

作坊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也是整个工作坊教学的

关键。

三、学生工作坊教学评述

学生工作坊教学的思路与王海英等所调研的

最佳教学――诱导式教学一致,但又没有局限于课

堂内,而是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它浓缩了团

体辅导的暖身活动、创设情境、自我探索、团体内部

互动诸环节,将分享、领悟与促成行动放在课外;将

展示、点评与升华留给了课堂,联接了课堂内外,也

联接了理论与实践。学生工作坊教学先以学科理论

为线索,再以学生体验与自主活动为载体,将学生

的问题与生活融人到理论的普遍性中,实现了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学生工作坊的运用,使得

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作品”验收

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智慧与参与乐趣,

还使课堂成为一个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

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工作坊教学具有如下特

色。第一,化整为零。每个大班形成若干个小的工作

坊单位,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第二,组织稳

定。每个工作坊人员相对固定,有自己的坊名、主

题、坊主及角色分工,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坊内

的人际互动。第三,行动统一。每个工作坊成员上课

时集中而坐、共同讨论,既节省了考勤时间又增加

了彼此的亲密感,下课后统一活动,共同准备工作

坊活动,利于工作坊目标的完成。第四,过程评价。

每个工作坊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记录整个团队

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任务、贡献及成长,引导坊员对

学习和活动过程的投入。第五,课堂延伸。为了完成

工作坊主题,各工作坊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

备,增加了彼此的交往,还可以以工作坊为团队,进

行校园心理服务,引导坊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第六,师生共赢。各工作

坊在课外准备时,要与老师协商,将活动的内容反

馈给老师,这样也为老师做理论点评留有了思考时

间,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第七,“作品”展

示。各工作坊都有一次在课堂上将活动作品进行展

示的机会,带动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

优势所在,在大班中创立学生工作坊教学,符合现

代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它的双主体性上。双主体

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参与”和“发展”,这是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灵魂,也是连结理论与实践

的关键。其次,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坊打破了

传统的学科框架,以专题为学习单元,以学生真实

生活为教学素材,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知情意等心

理过程的综合。再次,借助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性。

工作坊注重通过学生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面

向全体学生但又能显示出个体差异,既有预防性又

有发展性,它融合了学科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行为训练等授课方式,既有显性课程明确的陈

述性知识与体验式活动,也有隐性课程的环境熏陶

与人际感染。这种模式不仅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98-0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9月,全国已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线路总里程约为1184km,全国已有28个城市获得批复建设,在建总里程约1500 km。至2020年,线路规划总里程将达6 100 km,轨道车辆将超过3万辆,急需大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下简称城轨车辆)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均有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并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予以分解。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城轨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轻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客)等企业现场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明确了企业对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城轨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特别是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行车安全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精神风貌,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逻辑关系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含招聘录用期、成长发展期)、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包含个人品质、个人能力、职业素质)、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评价、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等。经对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得到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要素如表1。

三、目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想政治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吗,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

四、城轨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设计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而不能简单的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加减法。

2.为达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采用更多关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协同工作,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系列呈现建设成果。

3.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开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强化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和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

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城轨车辆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校内教学集中6~8周、每周16学时(12+4)进行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模块)的教学,既符合现场情境,又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贯彻实施以证代考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2年校内教学,1年以现场实习为主的校外教学。总之是在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63).

[2]刘丽芳.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5).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 学生 心理困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87

职业技术学院中,作为辅导员职务的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是极为繁琐的,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又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还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等。一般来说,一名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以上的班级,管理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本文就从辅导员的视角,以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进行探索,对部分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学会心存感恩

新生在进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前,因为在这以前大多数学生都同父母在一起生活,或多或少的都会觉得受到了一些约束,所以学生大多都想有朝一日能够独立起来,脱离父母的视线做回自己。而这些都只是学生的简单想法而已,等学生进入了职业技术学院后,一下子从有父母约束的状态转换到了相对自由的状态之中,这使得学生开始逐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特别是每逢佳节之时,由于学生受到教育的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学生的思想不断的成熟,其会对亲人加倍思念。

当然,在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这一个过程中,辅导员亦要积极的予以学生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思想的转变,逐渐褪去原有的青涩。辅导员要能够以身作则的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开始从自身做起,学会如何去进行感恩。在辅导员自身做好了感恩的相关事宜,并了解关于感恩的一些细节时,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的引导,利用好母亲节和父亲节之类的特别节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二、摆脱逆反心理

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辅导员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对父母怀有一定的感恩心理,辅导员还会教导学生如何去尊师重道,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在学习中对教师心怀尊重。但是由于学生与父母和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相互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或教师的理解,从而产生了我们常提到的“代沟”,这就使得学生会对父母或者教师的说教表现出相应的逆反心理。以此同时,由于父母和教师的年纪要比学生大不少,生活阅历也随之更为丰富,这时学生会在心中产生一定的疑惑,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应该去采纳父母或教师的相关意见,这就使得学生的内心处于一种较为矛盾的状态。正因如此,辅导员在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懂得一定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说教,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学会尝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

三、树立责任意识

学生在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时,基本都已经年满18岁了,就算是读书较早的学生,也在入学数月之内就迎来了自己的第十八个生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而言,学生一旦年满18岁后,就是法律所承认的成年人了,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了。当然,因为学生才刚跨入到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行列,加上其还处于在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的阶段,所以学生的思想还稍欠成熟,往往表现出想多做少的情况,这使得其学习效率尚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之中。因此,作为一名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要能够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让学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让学生能够轻松的面对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相应压力,让学生能够不在就业时感到迷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要在一些性别比例悬殊较为明显的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就业指导,辅导员切勿在此时意气用事,追求所谓的“男女平等”。

四、把握好社团活动的尺度

学生在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关于人及交际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在学生初初进入高校校园之时,都会对校园生活充满憧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激情,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急于表现自己,而积极的参与到一些社团活动之中。当然,这些社团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为积极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需要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在社团活动和学习之中找到平衡而选择中途退出;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原本的基础就较为薄弱,从而使得学习的时间被占用,最后导致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样一种情况,辅导员要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分清主次,让学生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去适当的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而不是为了社团活动将学习舍弃。

五、同室友融洽的相处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室,而生活的场所则是寝室,而一个寝室通常由4-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立个体,学生在日常寝室生活中会产生一些细微的矛盾。如果辅导员对这些细微矛盾放任不管,那么最终会使矛盾不断的积累,并在到达了某一临界值后爆发出来。因此,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一方面让同寝室的学生学会相互欣赏和鼓励,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相互体谅和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合理的解决,并让学生能够同室友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

总之,作为一名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工作的根本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因此,辅导员要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良师,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益友,这样才能将学生辅导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蒋伟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7):131-133

第6篇

关键词:法律知识;青少年;成长;宪法

青少年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干力量,民族的希望。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增添删减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最精华的法律知识,上述举措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有利途径。但与此同时,教师也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是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逐年攀升,这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直接关联。若法律教育开展的深度不够,学生很容易越界。因此,有关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仍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一、法律知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析

宪法是我国的第一大法,是制定各项法律所需参照的母法,其中对青少年所应享受到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能够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其处于即将步入成年的人生成长关键期,虽然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早已渗透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开始,法治教育就开始了,通过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长期的法律熏陶,其中所倡导的各项文明美德,早已在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例如,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在班级要遵守班规;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凭着自己的实力交出一份真实的答卷,不作弊,不抄袭;在放学的路上,更应遵守交通规则,做新时代遵守规则的好青年。上述青少年应做到的行为目标是遵纪守法的最直接体现,是底线,是原则,是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据青少年法治与社会行为融合程度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都能很好地理解并纠正自身的行为,这与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法律教育有着直接关联[1 ]。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高度,其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在思想政治教材中重点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论是有何特权的人,都不能逾越法律这道红线,这也正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人最公平正义的武器。通过法律教育,学生能很好地认识社会,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努力去争取自己未来想要的同时,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从个人做起,去感染身边的人,只有社会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准则,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浅析

(一)仍存在着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认识不足的现状

从当前来看,分数成为了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重分数)表现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课时安排中实际占有的比重严重缩水,表现为实际则为学校与社会并不真正重视法治教育。从当前来看,法治教育仅局限在线上课堂中,缺少实践课堂的比例,从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养成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另外,相关人员更应清晰地认识到,法治教育在课程中的定位较为模糊,法制教育与反腐败教育、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间的关系仍处于难以厘清的状态。形成体系的法律教学,当前只在法律专业的学生可见,这是极其不利于法制教育广泛进校园推广的。

(二)学生对一言堂的法制教育形式并不感兴趣

知名教育学者王静波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既不感兴趣,也不讨厌。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方式仍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式不科学的现状。建议教师采用针对参与式、互动课堂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利用调动起其实际参与度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法治理念的认同与法律知识的了解。

三、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据调研表明,曾接受过一定法律教育的学生相较于法律知识了解匮乏的学生,在校园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2 ]。可见法律知识匮乏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中获取到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提升法律教育在课堂中的比重,用教育手段扭转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状。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通过如下途径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训练: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提升法治知识宣传质效

法律作为一种工具,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而言,考虑到其尚未进入社会,对于部分如合同纠纷等领域的法律知识,只需稍加了解即可,但不能一点也不了解。其更需要重点学习的应该为涉及自身权益保护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生动的案例宣传法律知识;播放案件片段,并采用旁白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基本案情。如在自我权益一章中,教师介绍如下事例:小白与父母曾到某一知名景点游玩,并使用照相机拍摄了几组游玩照片送至冲印馆。后冲印馆未经小白及其监护人许可,将其中一张有小白的照片置于展览橱窗中展览,使得其生活中遭受了很多无关的困扰。后经法院裁定认为:冲音馆需赔偿给小白4000 元,并主动向其赔礼道歉。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师更要充分发挥交互性课堂的作用,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如向学生询问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肖像权等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教育学生应如何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态度,特别是在移动智能终端盛行的背景下,应如何保护收集存储照片安全、电脑数据安全等方式。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播撒法治精神种子,让学生了解法律,尊崇法律,树立对法律的正确认知。也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律活动的方式,利用动漫视频、抢答互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3 ]。

(二)教师应定期持续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减少校园欺凌案件发生

据中国青少年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35%的学生偶尔被欺负、6.2%的人常常被高年级同学所欺负[4 ]。通过分析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学生对自身权益维护及法律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成人教育,切不可重分数而轻人格。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的好坏,正确选择人生之路;另一方面需尤为注重“差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加以干预,重视其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用教师的一己之力,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与校园欺凌事件干预工作。

(三)增添第二课堂比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育远远达不到扩宽学生眼界的标准,开展延伸课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学校应联合教师,采用多元化形式,为学生进行直观且生动的法治教育。例如在大课间等空闲时段播放法治教育电影、案例等;在学校走廊的展览橱窗中,增设法治宣传模块;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让学生充当旁听者,更好地了解学习法律后,应如何利用法律中的哪一项要求对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有益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当前,“互联网+法制教育”模式的逐步推进,教师与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例如我校定期在课堂环节中,增设模拟法庭环节。关注“罗翔说法”公众号为案件来源,定期组织模拟法庭;在思想政治期末考核中,增设法律知识问答模块,并纳入最终成绩,此举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四、结束语中小学生守、用、知、护法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力源泉,是传播法治正能量的有利途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每位青少年铭记于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育人,先育人后育才,法律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成长路上具备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为其未来人生发展提供坚实的导向作用。

第7篇

在工作中,我们围绕市教科所下发的“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分部实施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对照市“2009年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二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二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二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二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国家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二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年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年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

我县“十二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二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年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年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及时反思目前我县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