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信标准与规范

通信标准与规范

时间:2023-06-08 10:5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通信标准与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信标准与规范

第1篇

摘要在分析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作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建立邮政通信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全网的综合通信能力。

糊眦躺性县(救当前,邮电行业为实现“九五计划和分,包括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生产组织管理、20__年远景目标,正在加速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涉及通信全局的大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县(市)邮电局来说,加强邮政通信的管理,以期适应整个经济走向市场化、集约化的客观要求,从而提高邮政通信网的整体效能,是实现邮政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正确分析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工作的特点,有的放矢开展邮政管理工作县市级邮政通信处于生产经营第一线,是邮政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既有生产任务又有经济指标,既有质量指标,又有数量指标,管理工作错综复杂。正确分析邮政管理工作特点,随时掌握邮政生产经营的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邮政通信管理工作,是适应邮政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目前,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邮政通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1)管理I作的内容繁[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注:]多按管理内容收端日期:质量管理、现场管理、通信服务规范管理、资金物资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管理、设备管理等l0种。按管理层次分,有股室公司、支局班组、台席班段。按管理强度分,有刚性指标,柔性指标等。

(2)业务种类多,业务性强按业务种类分,主要有函件、包件、快件、特快专递、机要、报刊发行、储蓄、汇兑、集邮等,而每项业务种类中又细分若干类别.,经办的各类业务均有详尽的规定。

(3)业务1种多,生产经营组织难度大按经办业务的工种分,有营业、投递、封发、分发、邮件接发、邮件运输等。除生产型工种外,管理型的工种有业务管理和查询、汇兑检查、储蓄事后监督等。在生产经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邮政通信质量以致成为通信事故。因而要做到全程全阿密切配合.上一环为下一环服务,下一环为上一环把关,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

2.邮政业务管理的法规性

(1)业务法律性强邮政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必须用法律来保障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邮政通信。邮政主管部门必须按邮政法、刑法及相关法规来制订邮政通信发展及服务方针,为邮政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法律保障保护用户的用邮权利,调整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使邮政工作人员处理邮件业务做到有章可循。

(2)业务规范性强邮政通信必须遵照

各类业务处理规则、规定、通知、通令及地方权力机构制定的地方性法则和规范性文件,如邮件禁寄限寄规定、邮件规格标准价格储蓄利息标准等

(3)邮政通信时限性强邮政业务的时限处理规则规定:邮件按种类分先后次序处理;各类邮件寄达各地最大全程时限;各类邮件进局的最大处理时限及投递时限;符合哪一级时限标准才能经办哪些业务等。

(4)邮件规格标准高为适应自动化分拣以及运输投递、查询等,对各类邮件明确规定重量、大小、书写、封装、封发规格标准。

3.邮政通信的社会服务性

邮政通信是服务性行业,优质服务是邮政部门的出发点和归宿(1)社会服务的广泛性从办理邮政业务的社会服务面来看,有社会的各阶层,如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军队等。

(2)社会服务的渗透性邮政通信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无法由其他通信方式和部门取代的通信手段,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往息息相关因此,邮政部门应努力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服务环境.运

用现代的服务设施、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严格遵照操作标准和规范.努力为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邮政业务的市场竞争性

国家通过法律赋予邮政企业对某些特定业务享有独家专营的权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许多邮政业务已进入市场竞争,例如特快专递、储蓄、报刊发行、商包等因此.邮政部门必须加强经营管理.转换经营

机制.增强竞争意识,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5.邮政通信物资资金的流通性

邮政通信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物资的空间转移、资金的社会流通。一是物资在空间转移中工作环节多、物资品种多包装各异、运输方式各异存放条件各异;二是经办储蓄汇兑、报刊发行等业务的资金流量大,且资金流动中每时每刻都发生动态变化如橙滋局1995年邮政业务资金达2亿元以上.业务收入达450万余元,三是邮政生产人员都与资盘金、物资打交道,物资资金的管理成为邮政通信管理总之,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规范邮政通信管理,理顺各方面关系,使繁杂的邮政通信管理达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熟练掌握生产经营环节,争取管理工作的主动,以适应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达到提高邮政通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二、建立邮政通信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全网的综合通信能力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邮政通信多层次、[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站-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注:].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满足用户对邮政服务功髓、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邮政通信整体素质和效益,正确处理管理与效益,管理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邮政部门在扩大外延增长方式的同时,十分重视扩大内涵增长方式,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建立邮政通信标准化,程序 化、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全网的综台通信能力

1.县(市)级邮政通信标准化建设.是邮政通信管理工作的起点邮政通信管理标准化是管理工作和生产

第1期杨昌柏提高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水平适应两个根本转变操作的行为规范。制订邮政通信管理标准,使邮政通信生产做到有章可依,有标准可考核,是邮政通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实施邮政通信标准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1)县(市)衄邮政通信标准化建设的目

的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标准化以邮政业

务规章制度为基础,根据各类业务的生产环

节制订操作规程,达到统一、简化、高质、高效

的目的。

(2)县(市)级邮政通信标准化建设的分

类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标准化建设内容

繁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通信管理

类,为管理工作行为规范,另一类属通信生产

类,为通信生产操作行为规范。通信管理标准

分为业务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管理、质

量管理、通信服务管理、基础管理标准等,通

信生产操作标准是各项业务生产过程中各环

节的规范。

(3)县(市)级邮政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邮政通信管理标准要根据县(市)级邮政通信

的特点,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来制订。第

,要适应市场经挤的要求,对竞争性业务要

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灵活经营的办法。第二,

要重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把改善服务、树

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发展业务的原动力。

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物资管理标准,并纳

入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第四,要重视生

产中各工序各环节的衔接,确保邮政通信迅

速准确安全、方便。在标准制订中要做到三

全,即:①项目全,管理标准与生产操作标准

并重,管理标准是为生产操作标准服务的.生

产操作标准是管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i②

业务种类全,各项业务有标准可依;③操作环

节全,操作大约可分为三个环节,如操作前期

准备环节,操作主要环节、操作善后环节等。

标准的制订要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既要避

免不切合实际的生搬硬套,又要符合业务规

章制度的基本原则。

(4)县(市)衄邮政通信标准化建设必须

注意的问题

①邮政通信管理标准的制订要抓住主要

方面和主要环节。

@标准的制订要可操作性强,应在生产

实践中反复实验,使之科学合理。

⑤标准的制订必须量化,便于综合考核。

量化要注意突出重点,综合平衡,通过量化考

核,能如实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和内容。

④标准要在执行中反复修订,不断提高,

以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人员

的管理水平,促进邮政通信整体素质的提高。

2、县(市)级邮政通信程序化管理,是邮

政通信管理工作的优化

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实

施邮政通信程序化管理的基础。邮政通信程

序化管理是把种类齐全的各类管理标准,按

通信生产的规律和通信管理的特点,以最优

顺序排列组合,达到优化管理工作和生产环

节,形成邮政管理和生产操作规律,避免管理

工作和生产操作的盲目性。

县(市)级邮政通信程序化管理内容很

多,大约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邮政通信生产的操作程序。把操作

标准有序进行排列,l例如邮政营业人员的班

前准备操作程序是:①检查营业室安全设施;

@打扫清洁卫生,③整理台席、用品用具及业

务单册按定址定位标准摆放整齐;④备足零

钱和出售票品,⑤开门迎接颐客。各项业务在

操作过程中也应按大的环节编入程序。

二是邮政通信管理的工作程序。把邮政

管理工作编入程序,根据各项管理的特点和

时限性,认真分析后进行程序设计。例如,邮

政通信的质量管理部分确定了全年季度、

月、天应实施的工作程序。栓滋局拟定全年邮

政管理文秘站 工作实施3个汇审、3个大检查3个

会议、4个通报:3个汇审即,1月集邮预订工

作业务资金汇审,2月报刊发行业务资金汇

审,5月储汇资金业务汇审;3个大检查即,4

月、1O月储汇资金业务检查,6月投递工作检

38湖北邮电技术

查;3个会议即,年初邮政工作会议.8月投递

工作会议,9月发行工作会议;4个通报即.按

季投递员营销工作通报.按季投递员排单管

理通报,按月邮件规格质量通报,按月储汇业

务质量检查稽核通报

以上检查、汇审均形成定型管理量化标

准,会议和通报均形成一定形式和格局。这

样.把邮政通信质量管理从大的方面引入了

程序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通信质量,确保了业

务资金物资的安全。‘

3.县(市)级邮政通信规范化管理,是邮

政管理工作的核心

县(市)级邮政通信规范化管理建立在标

准化、程序化管理之上,使标准化、程序化管

理在日常操作中得以准确的贯彻实施邮政

通信规范化管理是整个邮政通信管理工作的

核心问题,是整个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1)邮政通信规范化管理必须做到制度

化、经常化管理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二是按制度实

施职责。坚持标准、持之以恒必须贯穿在管理

工作和业务操作中。如松滋局每月初召开邮

政通信生产倒会,总结上月生产经营情况及

存在问题,安排布置本月生产经营活动。叉如

所属生产班组及支局,每日早上现场管理,检

查人员就位签到。支局、班组每月一次讲评会

和经济质量分析会等,都达到了有效管理的

目的。

(2)邮政通信规范化管理必须加强日常

的监昔工作

①邮政通信规范化监管要自上而下形成

体系必须建立各层次监管机构,配齐人员,

并明确本文来自文秘站 职责;监管工作要形成制度化,经常

化.充分发挥兼职监管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兼

职监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核。

@加强监督和业务部门的监管职能监

管的形式主要有:日常检查、突袭检查、大检

查、汇审检查综合评审(根据大检查评分、汇

审评分和日常稽查记录对各单位进行专业管

理综合评价)。

③总结表彰,奖惩兑现,鼓励先进,鞭策

后进要应用经济杠杆奖优罚劣。通信生产

实行转轨变型,变单纯的生产服务型为经营

服务型,把业务操作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接

受市场的检验,把执行操作规程规范变成每

个操作者的自觉行为。

三、县(市)级邮政通信管理工

作的两点建议

I.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

邮政通信专业性强、要求高,而管理人才

缺乏,不适应邮政通信管理工作要求。有计

划、有步骤地培养现代化邮政专业管理干部

已成为当务之急。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培养有

现代化管理知识、懂业务、会管理、有创业精

神的一大批邮政专业管理干部,已成为邮政

通信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首要任务。

2.加大对邮政通信设备和管理设施的投

邮政通信要采用专业化,集团化经营方

式,使经营管理电子化、生产操作机械化自动

化,努力改善邮政通信生产和工作环境,适应

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

总而言之,县(市)级虾政通信标准化、程

序化、规范化管理,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紊的使

用效率和合理构成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克服其重视通信能力发展和企业外部开

拓,不重视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是邮政

第2篇

【关键词】 民航通信 导航监视设备 校飞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航空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民航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民航飞行的安全越来越重视。而飞行校验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空间信号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并对相应的系统功能进行校准,以此来确保民航飞行的安全。因此,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的种类

所谓“飞行校验”是指,根据相关的飞行校验规范,并使用飞行校验飞机来对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空间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目前,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的种类有很多。一般而言,其种类主要包括四种,即投产校验、监视性校验、定期校验以及特殊校验。其中,投产校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校验对象所有的信息与技术参数;监视性校验是基于投产校验上的一种不定期的飞行校验方法;定期校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校验对象是否满足持续运行的相关要求和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特殊校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飞行校验,其主要是针对性地对校验对象所受影响的部分进行飞行校验。目前,飞行校验的对象包括很多,其主要表现为航向信标、全向信标、无方向信标、测距仪、指点信标以及下滑信标等。

二、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的有效性制定

由于行校验对于民航通信导航而言,至关重要;它是确保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民航部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进行有效性制定。笔者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

2.1对校飞实施单位的任务和职责进行明确

民航部门要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进行有效性制定,首先必须对校飞实施单位的任务和职责进行明确。一般而言,飞行校验机构应对校验时间进行明确,并为此负责。同时,飞行校验机构还应根据相关的规定对飞行校验所需的设备、仪器以及系统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此来确保其满足飞行校验的需求。此外,飞行校验机构还应根据飞行校验的项目和标准来严格对飞行校验任务进行执行,并在飞行校验结束后出具相关的飞行校验报告书。

由于校验对象运行管理单位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且其管理水平的好坏对飞行校验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民航部门还必须在校飞方案中对校验对象运行管理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例如,校验对象运行管理单位中的业务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在于上报飞行校验申请、校验结果以及设备开发申请,并对校验时间进行协调。

2.2对飞行校验的对象进行明确

民航部门要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进行有效性制定,还必须以文字叙述或表格的方式来将飞行校验的对象明确在方案之中。一般而言,飞行校验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校验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新建的设备系统。其中,校验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是指台站设备信息,如台站名称、设备厂家、设备类型与型号以及台站经纬度等。

2.3明确飞行校验的程序

民航部门要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进行有效性制定,还必须在方案中明确飞行校验的程序。一般而言,在对飞行校验分析程序进行制订之前,应先根据相关的规定对飞行校验科目进行确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设备系统其校验科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待飞行校验科目确定好之后,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飞行校验科目的相关要求来对各个科目的飞行校验程序进行制订。由于在制订飞行校验程序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的空域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在对飞行校验程序进行制订之前,还应对空域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以此来确保其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做好飞行校验报告的编制工作

在飞行校验正式结束后,设备运行管理部门应根据飞行校验的检测和评估结果来对飞行校验报告进行编制,以此来确保飞行校验报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飞行校验报告中的内容应包括各个飞行校验科目的统计数据、台站的基本信息、各个飞行校验科目的图标以及对雷电基本性能的相关结论与评估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飞行校验不仅能够确保民航飞行的安全,而且也是能够对其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空间信号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因此,民航部门必须对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进行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其校飞方案的有效性,以此来不断提高校飞的效率。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网络销售以其直接价格低廉、方便的交易方式、灵活的支付方式开始强势崛起,以成为很多公式主要的销售渠道。计算机通信给我国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为什么计算机通信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呢。这主要由计算机通信的特点决定的。以数据交换与传输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电话通信,其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的数据信息传输能力是计算机通信的特点之一。一条线路数字信息的传输速率为64kbit/s,具有每分钟48万个字符的传输能力。相比语言模拟信息传输方式的2400bit/s和每分钟18000个字符能力,数字传输比模拟传输具有更多的数据信息传输量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能够很好的应对现代大规模网络应用带来的全信息、高速度的传输处理要求。

由于计算机通信时用数字通信技术比较适和多媒体通信比如图像、语音、文字、数值、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而多媒体通信有在当今网络通信中占主导地位。

与传统的电话通信相比计算机通信应用数字通信技术易于加密,强行解密很难,信息安全的到很好的保证。在传输过程当中抗干扰能力强,同时还有很好的降噪能力,远距离传输信号稳定等特点。

根据网络数据分析计算机通信有25%数据通信持续时间在1s以下,约50%持续进间为5s以下。然而电话通信的平均时间约为3-5min;同时计算机通信还具有呼叫时间短等特点。所以计算机通信拥有更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这样能减少通讯的硬件设施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能来很高的经济效益。(5)计算机通信曼彻斯特编码技术,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code(又称裂相码、双向码),一种用电平跳变来表示1或0的编码,其变化规则很简单,即每个码元均用两个不同相位的电平信号表示,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方波,但0码和1码的相位正好相反。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遍布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网络、不同厂商生产的硬件之间要实现无阻碍通信就变得至关重要,一个适合于整个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通信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制定网络通信的标准主要考虑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硬件设施方面,硬件设备是搭建网络的基础,统一的硬件标准,有利于网络信号性质和传输的稳定,保证信号的质量。但是更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是网络通信的逻辑层次统一的标准。建立一套在逻辑上的约定与规定,形成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建立保障通信在不同文化、不同硬件、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传输、转化。因此标准性是设计,实施和评价通信系统的重要指标。

现在,EIA、IEEE、ITU-TSS、ECMA、ISO、ANSI等权威标准机构为通信协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立做出很大的贡献,全球通信行业都执行这些标准,为信息全球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包含三个电信标准部门(TSS),无线电通信部门和电信发展部门,其中从事标准化工作的TSS是由原CCITT和CCIR部分合并而成,其主要职责是对相关电信资费,操作和技术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全球的电信标准化。TSS关于计算机通信相关的建议系列有:F系列建议:除电话以外的电信业务;G系列建议:有关数字系统和网络,传输系统和媒体;H系列建议:有关非话信号的线路传输;I系列建议:有关ISDN;T系列建议:有关文件结构的重点性能,远程信息业务和高层协议;V系列建议:有关电话网上的数据通信;X系列建议:有关开放系统通信和数据网;Z系列建议:关于程序语言。ISO主要针对操作系统考虑开展计算机(数据)通信的协议标准化工作,使得计算机网络设备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ANSI是美国全国性的技术情报交换中心,是美国标准化和协调的最高机构,由通信载波、用户、制造商及其他有关组织组成。IEEE是美国制定电气标准的专业组织,对数据通信标准的制定有重大影响。它主要从事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制定工作。EIA是美国电子工业商界协会,重点关注标准的开发工作,主要从事OSI模型中物理层有关的标准制定,比如RS-232C标准。ECMA是一个标准化和技术评议机构,主要工作是开发用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有关的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局是我国有关技术标准与工程的法律制定机构,并颁布相关的标准。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业中,我国已决定采用相应的国际标准。在1983年成立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ISO/TC97所对应的标准化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光电子学、光纤技术、微电子科技以及计算机语言的成熟应用,使得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到了很大的普及。计算机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工业、电信、金融、教育等诸多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今社会代来了很大的方便,网络购票、购物已经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在线数据查询,电子邮件,可视图文业务等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于利益。计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葛洪玉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第4篇

令人茫然的文字迷局

患难见真情!想必特斯拉在无人驾驶车祸事故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以色列驾驶辅助芯片及软件制造商Mobileye认为特斯拉宣传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不成熟,有一定广告夸大手法存在,其宣传的自动驾驶应该是驾驶辅助系统。

如果说大家还能较好地理解“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那“无人驾驶”、“自我驾驶”、“自动化汽车”呢?不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运输部对同一个事物的用词出现偏差,我国产业界重量级人物对相关用词的意见也不统一。在2016年的两会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提案中建议加快“自动驾驶”立法,而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政策法规。连名字都没弄清楚,能指望无人驾驶行业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能跟上?这恐怕是无人驾驶最大的症结所在。

无人驾驶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种复杂的电子控制设备互相协同才能实现目标,从基本的车辆定位、控制、稳定到立体视觉、电磁控制等等,市场用十大系统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解析的同时,意味着这十大系统都需要相关的产业规范,这些都将成为无人驾驶能否崛起的关键。

不可或缺的高精度地图

无人驾驶最基本功能之一为导航,其实现需要依据自身GPS及高精度地图来确定位置和行驶方向。无人驾驶应用要求GPS定位精度需要到达厘米级别(目前精度>1米),并提供更精确的三维数据已应对复杂的驾驶环境。高精度地图不但需要百度、高德、四维图新等企业长期投入地图底层数据测绘,并同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厂商进行深度合作,而Here、Mobileye等企业也开始依托定制化完成对地图行业的布局,但总体而言,当前的电子地图还远不能满足无人驾驶的需要,这恐怕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

急需统一的通信标准

驾驶员会用语言、手势、喇叭等形式在驾驶过程中完成同其他驾驶员的交流,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呢?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分支,汽车在向无人驾驶迈进的过程中,通信标准成为急需迈过的一道门槛。从目前标准定立情况和国家政策推动看,V2X是指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它包括V2V(车-车)、V2I(车-基础设施)、V2P(车-行人)等方式车联网通信技术,即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V2X产业本身又细分为DSRC和LTE-V两个标准和产业阵营,欧美、日本及我国相关汽车产业链企业根据各自状况和应用环境选择不通通信标准,虽然LTE-V成为我国车联网通信标准的几率很大,但除本身有一定不确定性外,通信环境也是阻碍。

车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处理及回馈将产生大量的即时信息流,现有以4G为主的移动网络显然难以满足如此大的即时通信数据交换,5G成为构筑车联网通信环境希望的同时,其本身标准、资费等又需要市场解决。

以突破成本为首的激光雷达

在众多帮助汽车获得感知功能的智能车载硬件中,测距传感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相比超声波、毫米波、摄像头等其余传感器,不受天气、照明等环境干扰,能够清晰、稳定探测汽车周围3D数据的的激光雷达被市场一致看好能够成为主流技术,但高昂的成本却让激光雷达推广乏力。

百度在之前演示的自动驾驶车上,使用的激光雷达成本就高达70万人民币,已经超过绝大部分主流汽车整车售价了。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必要装备,激光雷达的成本将成为必须攻克的难点。

容易被忽视的伦理问题

如果在行驶途中面临一个道德困境,要么撞到马路上的一名儿童,要么急打方向盘以避免撞到儿童、但可能撞到其他车道的汽车以致本车人员伤亡,那么无人驾驶汽车会“果断”选择优先保护车内人员、宁愿撞到儿童。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立即作出踩刹车、打方向盘以避免撞人的反应,但无人驾驶汽车系统往往以“最佳选择”为核心,追求最佳选择的时候往往同人类情感伦理产生冲突。当被撞行人数量较少且以行人为主时,人们往往倾向支持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选择,但当可能被撞行人数量上升且出现儿童、孕妇一类弱势群体时,人们又很难接受系统“无情”的选择。

这类情感伦理的冲突不仅仅会引发市场对无人驾驶应用的讨论,更容易从行业规范、立法等方面产生争论从而推迟无人驾驶应用的落地。

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

无人智能驾驶的发展方向相对明确,但其发展始终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沉淀,依据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对方向盘及加减速操作的控制程度,无人智能驾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目前1级和2级辅助驾驶已经成熟量产,包括1级警告提示类功能车道偏离预警LDW、前撞预警FCW、盲点检测BSD、交通标志识别TSR等,以及2级干预辅助类功能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辅助LKA、紧急自动刹车AEB、智能远光灯IHC、自动泊车AP等。3级综合功能自动驾驶已有充分技术储备,如丰田的公路自动驾驶辅助AHAC,特斯拉的自动巡航Autopilot,以及通用的Super Cruise,但离量产还有一段时间。

任何技术从研发、试产到量产中间都要经过多个环节,而在全面推向个人消费级市场以前,试商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整个发展过程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需要时间,无人驾驶的症结可以说是需要用时间来弥补的。

第5篇

Abstract: The concept, requirement and structure of home sensor networking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and the system of home sensor networking based on TD gateway and OSGi service platform is proposed, the TD home gateway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the software system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devices of home sensor networking is pointed out.

关键词:智能家庭网络;TD;OSGi

Key words: home sensor networking;TD;OSGi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84-01

0引言

智能家庭网络是指在家庭内部通过一定的传输介质(如电力线、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红外等)将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子系统连接起来,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对内实现资源共享;对外能通过网关与外部网(如Ethernet,ISDN,TD-SCDMA等)互连进行信息交换[1]。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能实现如下功能:对电气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家居安全、能源管理、多媒体服务、通过计算机或机顶盒连接互联网[2]。

1TD-SCDMA和OSGi简介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随着中国移动的TD三期建设,TD网络日渐完善,已经能覆盖重点城市的热点区域。

OSGi规范由OSGi联盟制定,为网络服务定义了一个标准的、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OSGi规范主要面向连接在网络上的家用终端和网关设备,Java的框架结构使其具有平立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动态性、安全性等特性[3]。

2基于TD网关和OSGi服务平台的智能家庭网络设计

2.1 网络总体结构

智能家庭网络主要是家庭内部的控制网络,与局域网基本相同,他们都是由自主处理器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各处理器之间可通过通信设备互相交换数据。系统主要由控制网络、计算机网络配置和管理子系统以及家庭网关等部分组成。

家庭的电气设备和电气子系统通过网络节点连接到总线上,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对网络系统进行初始化配置、调试和故障诊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网关进行远程报警、远程监控、远程抄表[4]。

2.2 TD网关

在计算机网络中,网关往往用来连接不同类型、而且协议差别又较大的网络。为了未来家庭内部的信息家电能连入Internet,并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以及信息家电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性问题,我们在家庭网络内部设置了一个TD家庭网关,提供一个智能家庭网络的控制平台。

该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的中心,它具备两方面的接口:与家庭外部的接口和与家庭内部的接口。家庭外部的接口将TCP/UDP数据包封装成TD无线帧,并实现与移动运营商基站的通信,该TD网关同时支持FTTH接口,以实现同Internet的高速通信。家庭网关与家庭内部的接口是指多个物理层接口,有HomeAPI、HomeRF、Bluetooth、802.3、802.11等,通过这些接口,实现与家庭网络中的家电设备相连接。

2.3 软件体系架构

智能家庭网内部各设备之间的软件体系架构图如图所示,Bundle是基于Java的应用,一个Bundle就是一个JAR文件,为了使框架能够获得服务,服务实现被打包成Bundle。

Bundle主要实现下列任务:安装、升级和卸载Bundle,开始和停止Bundle,Bundle的注册、注销和跟踪服务[3]。对每个安装在框架中的Bundle,都有一个相关的Bundle对象。对象用于管理Bundle的Java类的名字域,通过对类的加载和解析,通过建立Bundle的独立名字域,可以避免Bundle的类名冲突。

OSGi框架的注册功能用于在Bundle之间交换Service服务, 它提供了所需的安全性和受控性。通过这种注册机制,Bundle可以向其它Bundle提供服务, 同时也可以使用其它Bundle的服务。注册机制是有安全性保护的,Java环境提供了所需要的平台无关性、可靠性和安全特性。

图中TD网关实现了安全认证Bundle和病毒过滤Bundle来控制远程计算机对家庭内部网络的访问;电表实现了读数Bundle来支持远程读数;电视机实现了点播Bundle和记账Bundle分别来实现电视点播及有线电视计费。

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随着中国移动的TD三期建设,TD网络日渐完善;OSGi是最有机会成为智能家庭网络国际标准的协议规范,它运用Java语言来实现,具有最大的平立性和兼容性。研究基于TD网关和OSGi平台的智能家庭网络,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朝辉,扬士元.智能家庭网络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9:1-5.

[2]周新华,曹英其.智能家庭网关的OSGiR3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2):372-374.

第6篇

关键词 物联网 安全 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将给IT和通信带来广阔的新市场。目前,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1 标准化组织概述

物联网应用所涉及的技术保罗万象,整合了近年来各个计算机以及通信领域的前沿科技,例如标示技术、信息存储、信息处理、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等。在每一项技术领域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组织在推进发展着该领域的标准文件。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大的推动者ISO,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物联网的发展与大力推广需要得到标准化组织的支持,标准制定与推广直接关系到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领域以及普及程度。

2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方向与路线

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由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组成。ITU开展的与物联网相关的工作包括:标签,网络架构与需求以及传感器网络安全等。

ITU—T_SG17是专门研究泛在网安全问题的小组。针对泛在网总体框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是由欧盟批准建立的,其标准化领域主要是电信业。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是M2M的应用需求、架构,以及设备标识、寻址、安全隐私、计费等。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包含了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美国的TI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议六个组织。其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有移动终端、无线接入、业务架构和安全等。3GPP首先对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发展M2M通信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然后重点研究支持MTC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增强要求,包括对GSM、UTRAN、EUTRAN的增强要求,以及对GPRS,EPC等核心网络的增强要求。在安全方面,3GPP首先研究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业务需求,并对M2M设备的远程签约信息的管理进行研究,包括远程签约的可信任模式、安全要求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等。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3GPP研究支持MTC对移动网络的安全特征和要求。

Internet工程任务组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致力于互联网技术与运行研究,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进行解释与建议。在物联网领域,其正在推广的应用于低功耗,短距离通信的轻量级IPV6协议栈得到业界学者的重视与认可。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是国内企业、事业单位联合组织的。CCSA主要致力于推动国内通信业的标准化进程,其在物联网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融合、机器类通信、感知延伸等方向的标准化制定。CCSA的物联网技术路线是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络的融合,最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和产业化。

3 标准化成果与进展

3.1 ITU—T

IUT—T近年来在物联网安全方面主要成果表现在生物测定安全以及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内容上。生物测定安全即在通信业务中,利用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认证工具是通信安全的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手段。生物测定安全的过程分为:生物特征获取过程—提取过程—匹配过程—存储过程—判断过程—应用过程。将生物测定系统扩展到公众网络一直是ITU—T_SG17小组努力的目标,由于生物特征数据相当敏感,当数据在公网中传输时,需要有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

ITU—T_SG17规定安全通信服务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网络安全、移动安全、基于应用层安全协议以及网页服务安全。如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研究,移动通信认证架构研究,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安全研究以及反垃圾信息研究等。在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方面主要工作是为家庭网络应用建立证书管理体系,通过适当简化x.509证书属性内容,应用在家庭网络中。

3.2 ETSI

ETSI详细说明了M2M系统相关的安全需求,在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以及授权批准这些基本需求上进行详述并且提供了系统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的特例。此外,ETSI还对M2M系统的功能架构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高层的架构方案,并对架构中各部分涉及安全的模块进行了分析。

3.3 3GPP

3GPP描述了智能交通、智能读表、智能售货机和财产/货物跟踪四个用例,提出了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若干业务需求:Dos攻击防范需求、终端安全需求和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需求等。3GPP为了解决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细节做了分析。

3.4 IETF

IETF总结了6Lowpan 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挑战,主要包括要求是资源消耗最小化影协将安全性能最大化;6Lowpan的部署使得安全包含被动加密到主动干涉;网络处理过程包含端到端信息传输网的中间节点等。同时,该组织提出了6Lowpan网络的安全需求,包括:数据机密性、数据认证、完整性、新鲜指数、有效性、鲁棒性、能量使用效率等。大多数6Lowpan中对用户数据安全的攻击或威胁,看似可信的,其实后果很糟糕,这主要是因为6Lowpan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英特网。对6Lowpan安全的研究从研究网络各层中的各种各样的威胁开始,分为:物理攻击、DOS攻击、网络层攻击、传输层攻击。

3.5 CCSA

CCSA 泛在网工作组成立较晚,目前各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尚未取得明显工作成果,且多数标准文稿暂时都是保密的。在物联网安全方面,CCSA的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TC5)制定的《M2M业务研究报告》中,针对M2M 应用,对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

4 分析与讨论

物联网安全研究是各大标准化组织的研究重点之一,ETSI在完成安全需求阶段工作基础上,第二阶段网络架构也已经获得初步成果。3GPP的研究重点在于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对安全的影响和设备接入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有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3GPP研究了多种行业应用需求,其中包括安全需求,成果向应用的移植过程比较平稳,同时这两个标准化组织注意保持两个研究体系间的协同和兼容。ITU主要研究了泛在网中的安全问题,涵盖面比较广泛,任何与安全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进行讨论。IETF主要在6Lowpan网络上讨论了安全威胁与应对措施,并未形成工作组正式草稿。国际各大组织对物联网纷纷启动标准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果,但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协议尚未统一。

国内的标准化组织虽然起步晚,但对物联网标准化的形成工作仍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本文对国内外物联网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标准化进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需要加快标准化研究,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同盟,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化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制订我国物联网安全的相关技术规范。其次,确定核心研究方向,尽快形成统一标准。最后,攻破核心物联网安全技术,掌握标准制定主动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变电站自动化; 自动化系统; 信息设备; 可操作性; 可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84-01

1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构成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范围的拓展,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逐渐显露出“技术瓶颈”。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面临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将能有效地突破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瓶颈”。

2 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的特点是变电站二次系统采用单元间隔的布置形式,装置之间相对独立,二次回路线路长,所接设备多、负载重,在现场可以看到反应同一个电流的位置上安装了一串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TA以提高负载能力,常规变电站大量二次电缆的存在造成了变电站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信息难以共享。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入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电力系统运行信息、如电流、电压、频率等;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如一次设备、二次设备是否投运等;变电站设备异常信息,如测控装置异常,保护装置直流失却等;电网事故信息,如断路器、保护动作跳闸等。由于信息采集部分来自于不同的TA,因此,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主要环节的测控、保护、故障录波器等系统信息的应用、处理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管理部门,不同的IED以功能划分,独立运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变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以及控制中心层面不同应用之间缺乏统一的建模规范。来自不同信息采集单元的设备信息无法共享,形成了各种“信息孤岛”现象。

2.2设备不具备互操作性。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初期,人们就期待解决不同生产厂一家二次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甚至互换性,这里所讨论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是指二次IED设备,在同一个网络上或通信通道上能够工作,实现共享信息和命令的能力。这些IED还应具有互换性,也就是说,一个厂家的IED可用另一个厂家的IED替换,而不需要改变系统中其它元件。由于二次设备缺乏统一的功能和接口规范,通信标准的采用缺乏一致性,各厂家对于相同规约实现上的差异,至今不能实现不同厂家IED之间的互操作。通信标准对二次设备互操作性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规约制定、执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90年代初期为了实现各种IED之间互操作,国际电工组织IECTC57和IECTC95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开始制定IEc6087o系列标准,直到2004年才完成IEc60870一5系列标准,IEC60870一5系列规约的发展经过了10年的时间。九十年代中期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开始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推广和应用,国内1999年等同采用IEC6O870一5系列规约,规约标准化的实施滞后于国内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目前大量在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二次IED设备之间的互连是厂家之间根据工程要求制定相应的“厂方协议”来实现的。不同的设备厂家之间、应用于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其IED之间的互连协议都可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严重妨碍了厂‘家IED之间的互操作性。其次是规约与网络通信机制不一致。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内大量保护设备采用的IEC60870-5-103标准是基于RS232/485串行通信,其本质上是一种问答式规约。2000年以后各厂家推出的第二代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基于网络通信的,不能完全采用IEC6O87O-5-103标准。为了提高系统重要信息的实时响应速度,需要增加IED主动传输重要事件的通信机制,不同厂家实现这一机制的技术方案也存在相当差异,这些都妨碍了IED的互操作性。最后是规约结构上的不完整性。IEC制定IEc6O870-5-103标准时提出了IED通过采用通用报文来实现“自我描述”的概念,但标准缺乏通用报文具体应用时的指导性规范。为了考虑标准与此前开发并已实际应用的IED设备相兼容,在等同采用IEC标准时相应的电力行业标准在其附录中补充了很多不符合互操作性原则的专用报文,因此,没有很好地解决互操作性问题。

2.3系统的可扩展性差。按照莫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关的通信、嵌入式应用等技术的更新速度比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般认为其更新周期应在12年以上)的更新速度快得多。由于互操作性和信息模型等原因,现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系统扩展或设备部分更新时需要付出很大的附加成本。在变电站增加间隔或自动化系统中更新测控装置或继电保护装置时,由于通信接口和通信协议的差别往往需要增加规约转换设备,并且需要进行现场调试,甚至还可能需要更改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库定义并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采用不同厂家的设备更新时则更加困难。

2.4可靠性受二次电缆影响。现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IED之间,以及IED与一次系统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之间大多采用电缆连接,二次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变电站IED具有的耐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必须确保引入到IED的电磁干扰低于装置本身可以耐受的水平。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发生由于电缆遭受电磁干扰和一次设备传输过电压引起IED运行异常;尽管电力行业的有关规定中要求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一点接地,但由于二次回路接地点的状态无法实时检测,二次回路两点接地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并对继电保护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设备误动作。在二次电缆比较长的情况下由电容祸合的干扰可能造成继电保护误动作。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主编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典型故障分析》1101中215个事故案例中,因二次系统问题引起的保护不正确动作有92次,二次电缆实际上构成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对芯片的要求

    近年来移动通信发展迅猛,自70年代末期模拟蜂窝系统问世以来,不到二十年时间,已经发展到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第二代移动通信,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已着手探寻第三代移动通信(即未来个人通信)的实现路径。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多媒体、宽带化、智能化和高质量的全球通信;二是规范寻呼、无绳、蜂窝和低轨道卫星在内的多种标准,统一"空中接口"。IMT-2000将宽带CDMA视为优先考虑的方案,但在频分模式的选择上,欧洲建议由GSM向上过渡;北美建议由CDMA向上发展,日本力求与欧洲靠近。为完成以上两个目标,同时针对前两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不足,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以下要求:

    1、频谱利用率高。其中第二代的GSM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是第一代的TACS系统的频带利用率的两倍,而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要求达到TACS系统频谱利用率的四倍。

    2、可提供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就是要与已存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系统的共存与兼容,这其中包括:能否重复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某些网络设备,如MSC,计费系统,智能平台,与PSTN的接口,用户数据库等;能否重复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系统的无线接口协议和网络接口协议;能否实现两代系统间的漫游和软切换;能否实现在新系统上支持前两代系统的业务;系统间频谱的兼容性;等等。

    3、可提供多种的业务。除提供窄带业务外,也要提供第一代和第二代所不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2MBPS的语音(包括声话码),传真以及宽带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这就存在着话音和图象压缩技术。

    4、多种移动通信的融合。包括蜂窝、无绳、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要使得系统对每个无线接口的包容性最大,以便简化多模移动终端的开发。

    5、各种运行环境。包括陆地、航空、海域和各种运行业务,要求其服务质量相当于固定网的水平,保密性好、收费合理、频率资源管理、系统配置、业务提供、网络结构等均更合理、灵活、可与智能网相结合。

    6、系统的起始配置小而简单。可平滑升级,支持IMT2000以前系统的演进和过渡,移动终端便捷,成本低等。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家居 产业链

1 物联网智能家居概述

智能家居概念的起源很早: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住宅电子化开始实现;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全防范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又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至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过总线技术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防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被称为Smart Home,也就是现在智能家居的原型。

智能家居在WiKi百科中定义如下: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进入21世纪后,智能家居的发展更是多样化,技术实现方式也更加丰富。总体而言,智能家居发展大致经历了4代。第一代主要是基于同轴线、两芯线进行家庭组网,实现灯光、窗帘控制和少量安防等功能。第二代主要基于RS-485线、部分基于IP技术进行组网,实现可视对讲、安防等功能。第三代实现了家庭智能控制的集中化,控制主机产生,业务包括安防、控制、计量等业务。第四代基于全IP技术,末端设备基于zigbee等技术,智能家居业务提供采用“云”技术,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目前智能家居大多属于第三代产品,而美国已经对第四代智能家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已有相应产品。

近年来,物联网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领域,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最重大的科技创新。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发展也为智能家居引入了新的概念及发展空间,智能家居可以被看作是物联网的一种重要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表现为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同居住环境中的各种物品松耦合或紧耦合)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家居智能化。其包括: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终端(家居传感器终端、控制器)、家庭网络、外联网络、信息中心等。

2 物联网智能家居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自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家居在美国建成以来,欧美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的方案。智能家居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的广泛应用,为世界范围内智能家居产业标准制定和业务模型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8年微软提出“维纳斯计划”之后,相关行业都在积极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仍处于初级启动阶段。图1~3分别为2005~2009年国外智能家居产能产量统计、国外智能家居产品消费统计以及国外智能家居主要消费领域统计。

美国智能家居以数字家庭和数字技术改造为契机,偏重于豪华感,追求舒适和享受,但其能源消耗很大,不符合现阶段世界范围内低碳、环保和开源节流的理念。日本的智能家居是开发、设计、施工规模化与集团化,以人为本,注重功能,兼顾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住宅技术现代化。德国的智能家居追求专项功能的开发,注重基本的功能性。韩国政府对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采取多项政策扶持,规定在汉城等大城市的新建小区必须具有智能家居系统,目前韩国全国80%以上的新建项目采用智能家居系统,产生了像三星、LG等知名的智能家居品牌。

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阶段之后,建筑面积目前已达到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300亿平方米。2010年中国的智能建筑将会达到9000幢。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数量,未来十年将达到上万个。中国智能家居产业中北京、上海、深圳发展相对超前:深圳的智能家居在布线方面做得比较好,前瞻性较强,考虑电源、空调、电话、电视、网络等方面较周全,预埋智能布线的观念比较超前;北京的智能家居在考虑功能和地方风格方面做得比较好;上海浦东新城区的城区规划和小区布置更符合上海这样一个商业化大都市的需求。青岛海尔和霍尼韦尔的示范应用值得借鉴。青岛东城国际作为U-home智能家居示范项目,曾在2008年底让前1000户业主享受到了U-home智能系统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2.2 标准化现状

与智能家居关联的技术、产业众多,涉及的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广泛,如电子、通信、建筑业、家电等几个领域。

(1)电子信息领域

工业与信息化部成立“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IGRS)”和“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与家庭网络平台接口标准”工作组,提出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共19项;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组织相关国内企业在IEC/TC100提交了家庭多媒体网关规范(现已进入CD阶段),在ISO/IEC/JTC1/SC25提交了闪联系列技术标准(现已进入FCD或CD阶段)。

(2)通信领域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建了家庭网络特别工作组,于2006年颁布了首批2个标准;

在3GPP提出与轻量级IPv6相关的移动通信标准。

(3)建筑与社区信息化领域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了由国家建设部制定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包括四个子标准;

2008年4月,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成立,负责智能建筑物数字化系统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家电领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了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制定的QB/T2836-2006《网络家电通用要求》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给智能家居带来新的内容,因此近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标准化工作,如2010年2月2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成立,其中智能家居相关标准也已立项,标志着我国开始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标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2.3 物联网智能家居产业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物联网智能家居产业有如下特点:

(1)需求旺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强。虽说智能家居在国内已发展10年多,但仍然面临着传统解决方案性能单一、价格高、难以规模推广的发展“瓶颈“。不过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居行业将迎来新机遇。

(2)产业链长

智能家居涉及土建装修、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传感器件、家电、医疗、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

(3)渗透性广

由于智能家居涉及的业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产业链长,导致行业的渗透性强。

(4)带动性强

能够带动建筑、制造业、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

2.4 物联网智能家居现状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从体系架构上来看,由感知、传输和信息应用三部分组成。感知指家居末端的感应、信息采集以及受控等设备,传输包括家庭内部网络和公共外部网络数据的汇集和传输,信息应用主要是指智能家居应用服务运营商提供的各种业务。物联网智能家居产业链现状如图4所示:

图4 物联网智能家居产业链现状

可以看出,作为物联网重要的应用,智能家居涉及多个领域,相对于其它的物联网应用来说,拥有更广大的用户群和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与其他行业有大量的交叉应用。目前,智能家居应用多是垂直式发展,行业各自发展,无法互联互通,并不能涉及到整个智能家居体系架构的各个环节,如家庭安防,主要局限在家庭或小区的局域网内,即使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给业主提供彩信、视频等监控和图像采集业务,由于业务没有专用的智能家居业务平台提供,仍然无法实现整个家庭信息化。但也应看到,智能家居已经发展很多年,业务链上各环节,除业务平台外,都已较为成熟,而且均能获得利润,具有各自独立的标准体系。在都有各自的“小天地”但规模相对较小的现状下,要在未来实现规模化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图5所示。

造成目前智能家居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前期政府扶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行业壁垒、地方保护,以及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短期内不成熟等。由于智能化家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国家部门的扶持,相关行业协会的成立,智能家居将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也将进一步得以制定与完善。智能化家庭网络正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模块化、规模化、平民化方向发展。

3 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建议

政府推动示范项目,使拥有一定智能家居技术、行业用户、相关产品、解决方案的厂商企业得到更多资金支持,使用户得到消费补贴等实惠,从而带动物联网技术发展,推动智能家居应用。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可集成性是建立在系统的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要求系统所采用的协议必须有广泛的产品支持,并不断加强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智能家居标准的步伐。要想在未来实现规模化发展,需要出现涉及整个业务链的智能家居业务运营商,提供整个业务链的解决方案、业务集成以及设备维护等,这样才能使得业务链良性发展,进一步促进家庭保险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以及三网融合的发展。智能家居核心位置企业应研发共用平台,降低中小厂家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培养专业物联网智能家居服务和技术人才,包括方案、开发、设计、业务支撑等。国家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按“急用先行、采监先行、城市先行和以点带面”原则,有规划、有步骤地扎实、积极推进,形成2~3个重点发展区域,强调地域特色并进一步推广;产业链各方应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针对国内实际需求,共同为实现智能家居在国内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4 结束语

智能家居作为家庭信息化的实现方式,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公共服务以及政府需求来看,凸显出发展智能家居产业的迫切性。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将是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对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跨产业、跨领域技术和业务融合成为现实,并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产业化加速器。在物联网给智能家居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参考文献

[1]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移动M2M业务研究报告[R].

[2] 于明,胡前笑,周伟杰. 运营商M2M技术与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通信世界, 2009(40).

[3] 智能家居技术趋势扫描[J].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2008(10).

【作者简介】

童晓渝: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院长,对信息与通信技术、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有着丰富的实践与研究。曾参与多项重大项目,并获多项科技进步奖、管理创新奖和发明专利,出版过多本著作。

房秉毅:现任职于中国联通研究院研发部,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核心网新技术、物联网等方面的研究。

张云勇: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目前在中国联通研究院从事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网络、IPv6、3G核心网与软交换、WiMAX。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总装备部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的研究。

2010年世界电信日主题与上海世博会主题相互辉映

第10篇

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实现了模拟量采集的数字化,相继IEC61850通信标准代替了传统的通信规约,解决了不同厂家的二次设备互操作问题。目前,智能变电站内的运行状态全部以数字化信息表示,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

在智能变电站中,间隔层中的二次设备主要接收由过程层合并单元发送的数字式电压电流信息,而合并单元通信采用IEC61850-9-2标准传送电流电压采样值数据给间隔层的保护与控制设备。这样就要求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具有以太网通信接口,并且数据通信遵循IEC61850-9-2标准,为了验证数据通信设备的正常连接和数据通信的正确性,还需建立以太网通信接口的上位机测试系统。本文在详细研究IEC61850通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智能变电站相关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介绍了一种基于IEC61850-9-2标准的通信及测试系统设计方法。

IEC61850-9-2协议简介

IEC61850不是一个单纯的通信规约,而是一个面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性的标准,它指导了变电站自动化的设计、开发、工程和维护等各个领域。IEC61850共分为10个部分,其中第1、2、3、4、5部分为简单概述、术语、总体要求、系统项目管理、通信性能评估方面内容;第6~9部分为通信标准的核心内容;第10部分为IEC61850规约一致性测试内容。其中IEC61850-9-2主要应用于智能变电站中的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的通信,它通过ISO/IE C8802-3的采样值传输,基于混合协议栈的抽象模型定义了由应用层直接映射到ISO/IEC8802-3链路层的协议规范。

通信数据包含在APDU(应用协议数据单元)中,它由APCI(应用协议控制信息)和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两部分组成,在IEC61850-9-2协议中要求APDU是经过ASN.1编码的,其ASN.1编码的APDU帧结构如图1所示,该图为连接4个ASDU的APDU帧结构示例。

IEC61850-9-2中规定SMV报文帧格式是不固定的,里面的内容可以自定义,且数据组织比较灵活。在应用层中,ASDU是模拟量采样值信息最终的承载者,它由通用数据集ASDU与状态数据集ASDU两部分组成。报头、帧起始、广播地址、源地址以及最后的帧校验为以太网帧结构的标准形式。TPID/TCI存放以太网帧的优先权标记和虚拟局域网标志信息。IEEE为IEC61850-9定义的帧格式分配了以太网类型值为0x88BA,它是IEC61850-9标准定义的SMV报文的标志。帧格式中间的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部分即是以太网帧的内容,存放着模拟量采样值数据。APDU的开头部分为APDU长度标记和数据集的个数,它采用ASN.1编码规则的基本编码规则(BER)进行编码。状态数据集ASDU反映其他IED设备二进制输入的状态,通用数据集ASDU中,开头部分为逻辑设备名、逻辑节点名和数据集等标志ASDU来源的信息,真正用于电能计量的信息是ABC三相电流和ABC三相电压。

以太网通信系统设计

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数据传输需要一款支持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芯片,而且传输速率要求达到近百兆。本设计选用DM9000A以太网控制芯片,该芯片是一款全集成、功能强大、性价比高的快速以太网MAC控制器。它带有通用的处理器接口和EEPROM外扩存储器接口,支持10/100Mb/s的可选择数据传输速率,内部带有16KB的SRAM,其中13KB作为接收数据缓存区,3KB作为发送数据缓存区,该芯片还采用单电源供电,IO接口电平兼容3.3V和5V。DM9000A不只在性能上满足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而且采用数据线与地址线复用的访问模式,极大地简化了硬件电路设计。

该系统由DSP5409处理器和以太网控制芯片DM9000A两部分来实现,以DSP按照给定的算法运算处理数据,通过以太网控制芯片DM9000A有序的将基于IEC61850-9-2协议的数据帧发送出去。DM9000A这款以太网控制芯片不仅性价比很高,而且封装引脚较少,有利于PCB信号走线设计,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由于以太网传输速率比较快,所以要求PCB合理走线以提高其工作稳定性。信号线“RX-”和“RX+”、“TX-”和“TX+”最好分别采用差分等长走线,并且16条数据线尽量成带状等长走线。

2 系统软件设计

对于系统软件设计,首先要编写DM9000A底层驱动,在编写驱动时首先读取其VID和PID寄存器以测试能否建立基本的读写操作,在实现对寄存器的读写操作的基础上,初始化DM9000A芯片及其数据发送操作。如若无法读取到DM9000A的VID和PID,可考虑通过示波器检查各控制信号(CS、IOW、IOR和CMD等)的电平建立和保持时间是否符合DM9000A数据手册要求。

通信系统的数据输出流程如图3所示,当上电/复位,或者当上电/复位,或者DSP5409处理器更新了数据时,以太网控制芯片DM9000A将被初始化,并且重新组建IEC61850-9-2数据帧,当对接收到的各路数据处理完成之后,将调用数据发送函数,否则等待采样数据处理完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发送函数并非每次调用都重新写入整个数据帧到以太网发送缓存,而是只将变化的数据更新到数据帧的相应位置上,其他没发生变化的数据将不必重复操作,当更新完整个数据帧的数据后则启动DM9000A发送数据。

LABVIEW测试系统设计

本测试软件是通过使用NI公司官网上提供的以太网数据抓取模块实现对以太网通信数据的抓取。因获取到的数据均为瞬时采样值,不能直接作为校验数据,校验所需的有效值和初始相角在测试软件中使用傅里叶算法得到,下面给出算法思路。

被采样的信号是一个周期性的时间函数,可表示为:

式1中n=0,1,2,…;an和bn表示各次谐波的正弦项和余弦项的振幅。因为各次谐波的相位可能是任意的,故将其分解为任意振幅的正弦项和余弦项之和。根据傅里叶级数的原理,a1和b2分别可表示为:

在用计算机处理时,式2,3的积分可以用梯形法求得:

由于x(t)是周期函数,则求a1和b1的积分区间可以是x(t)的任意一段,只要满足一个周期的长度即可。测试软件中傅氏算法的周期采样点数根据合并单元周波采样点数设为80,即是N=80,而xk(k=0,1,2,…,79)则为获取到的一个周波的瞬时采样值。其部分LABVIEW测试程序如图4所示。

系统测试结果

合并单元的输出IEC61850-9-2数据帧格式是已知的,测试的目的在于检验以太网数据发送、传输与接收是否正确无误,其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测试软件抓取并解析出来的数据经过软件匹配处理后,将数据依次还原到IEC61850-9-2协议规定的帧位上,图5中帧位“Ethertype”对应的数据为88BA(十六进制),帧位“APPID”对应的数据为4001(十六进制)。测试表明各个帧位上的数据跟发送的IEC61850-9-2数据完成吻合。测试软件界面显示的是还原得到的IEC61850-9-2采样波形,信号源给出的是频率50Hz,峰峰值1V的正弦波形,从还原出来的波形可以看出各个通道的波形连续、完整和平滑,满足测试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应急通信;弊端;规划

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特殊通信机制。应急通信应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灵活性、安全性等特点。

1 常见的应急通信手段及其特点

目前主要的应急通信手段主要有卫星通信、集群移动通信、短波无线电通信、微波接力通信方式。这四种方式都具有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机动性好、通信设备开通巡视等特点,非常适合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

1.1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不受一般紧急事件的影响,具有覆盖面大、无缝隙覆盖、在卫星覆盖区域内无通信盲区、与地形和距离不敏感、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能够覆盖到大范围没有地面通信网络覆盖的地域,是组成无缝隙覆盖信息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应急通信广度的需求。缺点是卫星通信容量有限,使用成本高。

1.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是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电信道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群组内用户共享前向信道,支持群组呼叫,它采用PTT方式,呼叫接续快,被叫不需摘机,适合调度类业务和专用系统。其基本系统可为单基地台或多基地台,基本结构可分为单交换中心的单基地台网络结构和单交换中心的多基地台网络结构,组网方式便捷、灵活,非常适用于应急现场指挥专网应用。缺点是其覆盖范围有限。

1.3 短波无线电通信

短波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强、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采用地波传播和电离层传播,能满足中、长距离的通信要求。同时短波电台实现了数字化和小型化,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机动。缺点是频率资源有限、受地形、地物、天气影响较大,同时通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1.4 微波接力通信

微波接力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稳定、可跨越高山、水域快速组建链路、抗灾害性强、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等优点。但是微波接力通信绕射能力差,微波接力站站与站之间必须直视,频率较高在自由空间传输损耗较大等缺点。

2 当前应急通信手段存在的弊端

虽然通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应急办、公安、通、消防、武警、警卫等部门都分别具备了较强的现场通信能力,采用了包括无线宽带接入、“动中通”卫星通信、单兵视频传输等在内的各种先进通信技术,但仍然存在如下弊端:

⑴各参战部门间现场信息的共享和联合指挥通信还没有能够较好的实现,导致现场处置部门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指挥调度“条块结合”的整体优势,现场指挥主责单位不能较为全面的掌控现场情况。

⑵现场应急通信组网没有形成规范和流程,各部门具有很大随意性,大大影响了现场通信组网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可能导致现场通信组织的混乱,甚至不同部门间互相干扰的情况。

⑶以卫星通信设备为核心的应急通信指挥车建设模式和思路,削弱了现场处置指挥的功能,使“现场通信指挥车”变成了“现场信息采集车”,没有能够起到现场通信组网,支撑现场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的作用。

⑷各单位内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没有形成体系,各种应急通信手段功能单一,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3 应急通信体系发展及技术探讨

3.1 应急通信体系规划

⑴顶层设计与规划。我国国土面积大,各种突发事件与灾害多,国家统一规划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很有必要。要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人员分布特点、城市特点及环境特点等,拟制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规划,即做好集群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几种手段的建设技术方案。

⑵制定标准,系统建设规范。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在不断完善之中,对一些突发事件与灾害,应急通信的使用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地区的应急通信设备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灾区应急通信设备数量配备不局、设备配备单一、设备互连不上、人员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应急通信标准。

2010年1月,CCSA应急通信特设任务组(ST3)审查通过了国家第一部应急通信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更加规范。

⑶做好预案,随时投入使用。国家、省、市(地)、县、乡等各级各行业均应根据自己所处地理位置、所配通信手段、所配设备数量、所在岗位保障重点等,制定出相应的切合实际、详尽周密、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对可能发生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的预案,更要多次演练。

⑷监管到位,专网互联互通。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安、人防、消防等部门的应急通信建设投入较大,各应急通信专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或更新。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强对各专网建设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严格督促检查与考核,加大对专网间互联互通工作中出现的恶性事件的查处力度,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厉追究。同时,加强专网间互联互通相关标准的制定,用制度约束,否则提高应急通信效率就是一句空话。

⑸努力发展优势通信。目前,指挥中心话音与突发事件与灾害现场进行话音通信的同时,越来越要求送来逼真的现场视频图像和相关数据,目前主要是配置车载Ku频段“动中通”、车载Ku频段“静中通”和便携站“静中通”,其业务集语音、数据、视频于一体,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广泛地用于应急通信。但Ka频段卫星通信可用带宽宽(3500MHz),传输速率高(总容量超过70Gbit/s),干扰少,设备体积小。因此,今后应急通信应广泛应用Ka 频段车载站和便携站。

3.2 应急通信组网技术体系研究

⑴C3P IM的理念。通过借鉴美国军方使用的指挥调度模型 C4ISR和雅典奥运会安保指决策系统C4I的理念,对下一代应急通信项目Project MESA的研究,总结各类重大事件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的案例,分析现有的通信资源和技术手段,提出采用C3PIM重大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的理念,为各类重大现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通信支持。

⑵技术体系设计。参照C3PIM的设计理念,笔者提出了应急通信保障的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现场综合通信指挥平台、现场通信网络、单兵通信设备三大部分,共同组成一套有机整体,为现场处置的指挥员、各部门参战单兵提供从语音指挥调度到现场图像采集的综合通信支持。

现场综合通信指挥平台:该平台是重大突发现场通信控制和信息汇集的“大脑”,能够灵活快速部署在现场指挥部。它实现不同现场使用的通信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包括数字集群电台、模拟系统电台、双工电话,甚至军队上使用的一些短波电台等。通过通信互联上的灵活控制,为多部门现场处置协调提供技术支持,为决策提供辅助,以及对现场通信组网资源的控制和调配。

现场通信网络:现场的通信网络可以是多样的,主要针对两方面应用。一是指挥调度话音通信网,应急处置部门是使用半双工的集群或常规系统。二是现场数据网络。考虑到单兵通信设备应具备便携性、小型化,且应兼有话音、数据和图像的功能,所以该网络应具备独立组网的能力,能够融合传输多种业务,经验证明基于Mesh技术的多跳自组网比较适合。

单兵通信设备:前端处置小组的通信单兵配备的通信设备,这些设备应具有便携性,而且发射机功率应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在传输网络上,采用基于IP的多跳自组网技术,能够让通信单兵只携带一套通信设备,满足语音、数据和视频同时传输的需求。相关设备包括了无线电台、图像采集设备、单兵通信网络终端以及其他传感设备。

4 小结

应急通信越来越重要,建立起能够在各种突发性事件与灾害下,将现场音视频采集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等综合信息在现场实时研判和快速决策以及传输到指挥中心研判和快速决策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是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和远程决策能力的发展方向。作为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企业,有责任学习和宣传应急通信的相关内容,关注应急通信相关标准的制定,应用应急通信的新技术,设计和生产出应急通信新装备。

[参考文献]

[1]王太军,李旭光,何华锋.应急无线通信体系架构浅析.民营科技,2008(11).

第12篇

一、改革理念

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1.改造课程体系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2.改革实践教学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四、结束语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作者:金小萍 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