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工程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机电,安全,施工,技术
一、前言
由于施工安全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财政盈余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进行机电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把“安全”二字放在首位。要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工程品质和劳动者的生命安全,需要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教导他们规范地进行工程操作。
二、在机电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机电操作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难度最大、专业技能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由于国家目前细化了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与专业间的知识结构削弱,造成某一个专业的学习者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而不能综合联系其他专业的知识技术,以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专业为例,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建筑知识,建筑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电气知识,造成施工时不能将二者巧妙结合,影响施工质量下降,进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隐患。
由于机电工程行业的施工环节繁多,施工工艺难度较大,因此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尽管在组织施工时,施工单位已经了安全施工制度条例,但是许多施工者却忽视了这些条例,不能规范工程操作。除此以外,施工器械的保管也是施工单位经常忽视的问题,造成器械由于环境原因发生腐蚀老化,既减少了施工器械的使用年限,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施工的具体操作是决定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许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许多施工行为并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一方面,像进行电气施工时,安全接地和漏电保护工作时常出现问题,造成电流管理混乱、缺少防触电的保护设施等。另一方面,不少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选用没有从业资质证书的人员进行升降机、起重机等重要设备的操作,缺少经验、错误操作等都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如:气温、降水、风力等不可预测的自然条件对施工造成的改变;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引起施工材料达不到预期的施工效果;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的泄漏导致火灾、爆炸等;劳动者未取得相应地从业资质证书,或违反了施工的操作要求,等等。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关人员的缺乏工程安全意识。
三、保障施工安全的方法
1. 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机电工程十分危险,但是许多危险源是能够通过隔绝、保护预防的。有一些不容易保护的危险源,则需要相关人员在操作时更加小心防范。针对各类施工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保障施工安全。
(1)制定和完善规范用电制度,严格禁止私拉电线等现象。在施工时,安排专业人员按照规划图纸进行管线排布。还要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地绝缘措施和漏电保护措施。
(2)在组织施工前期,应注意本次工程会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例如对交通、动植物生长、人员活动等带来的不便,再提出相应地改善方法,建设安全防护带、路障牌、提醒标识。
(3)在施工器械方面,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按照国家及行业相关要求选用获得从业资质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此外,还应安排人员对施工器械进行监管和调试,如果施工器械出现老化、磨损等问题,应及时请维修人员加以解决,避免施工器械带来的安全问题。
(4)在规划设计施工方案时,应严格遵守国家及相关行业的规范要求,各类电气器械和电网布局都应符合行业安全规定,保障不对建筑物和行人造成威胁。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关于各类防火防电的消防、绝缘设备等的操作,这样一旦发生危险也能冷静处理。
(5)建筑行业在施工时,高空作业是不可或缺,也是最频繁发生意外的。对此应加强对高空作业的安全保护。应制定施工行为规章制度,进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安排专人按时加固防护网和防护栏,对施工者进行体检,不得酒后操作或疲劳操作,等等。
2. 对机电工程安全进行联网管理
考虑到机电工程的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完整化的工作,加上当前科技发展迅速,使用网络智能管理模式对机电工程的各类数据进行监控已经很容易了,因此可以采取联网的方法加以管理。具体的操作如下:利用电脑软件对机电工程的各种数据、内容加以存储和处理。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安全防护和补救工作。
3. 确保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
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时,要确保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通常情况下要使用漏电保护器。施工条件和工程目的不同,采取的漏电保护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为了防触电,应选择采用带有隔离变压器供电及双重绝缘防护的器械。此外,应加强检查各类机电器械的漏电保护装置是否能正常运行,防治存在漏电隐患。
四、总结
保证施工安全,是每一个施工者应该放在首位的任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一定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并对机电工程安全进行联网管理,确保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 蔡政国.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控制探讨[J].门窗,2012(12).
[2] 崔庆.有关机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建筑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建筑行业的发展。机电工程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对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及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提升施工质量、规范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审查、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机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改善措施
0引言
与传统的机电工程施工相比,现代的工程施工中融入了更多的高科技元素,科技的进步能在施工中很好的体现。智能化楼宇建设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对工程施工管理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从细节从发,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机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机制。
1新时代机电工程的项目特点
1.1涉及面广
机电工程施工范围广,包含各类公用、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布线、电气、防雷、接地、给排水、采暖等系统的建设施工。从原材料采购到设备安装再到调试,涉及不同学科知识、不同设备,需要具备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合作努力共同完成。既要能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又需要让整个施工团队健康有效运行。
1.2新生事物多
处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施工人员来说,新技术的使用也意味着挑战。从材料的更新到设计理念的转变,新技术、新元素的加入既提升了施工的质量,又带来了便捷,科技带来的优势是值得肯定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及时组织施工人员的学习、培训是必要的。
1.3施工规模大
随着土地价格的攀升,建筑施工集团化,以建筑群的形式存在,占地面积大,楼层高。居民小区、大型商场、工厂建筑群,建筑规模的扩大给机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用电负荷更高、线路设计更复杂、供水系统稳定性要求更高……施工规模的变大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有了更高要求,容不得存在半点马虎。
1.4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机电工程施工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的投入使用,让原本庞大的施工项目变得更加复杂。材料物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人员绩效考核、员工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离不开统筹管理,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2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2.1对质量重视不够,产品粗糙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点在机电工程施工中同样有所体现。施工过程往往赶时间,想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接尽可能多的工程,尽可能少的节省临时工用人成本,以完工为目的的施工导致质量跟不上去。常见的现象有供水系统不稳定、接地不规范、供电系统设计满足不了后期需求等。
2.2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缺乏规范
我国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而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没有跟上,导致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乱象丛生。机电工程施工管理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容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如政策信息、定额资料等。繁杂的信息、多变的环境给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带来了一定困难。
2.3开发商实力参差不齐
在机电工程施工中,缺乏一套合理评定开发商资质的机制,甚至不少开发商是通过关系网络获得了开发资格。部分开发商缺乏开发实力,设计图纸不合理,为节省成本偷工减料,管理中存在漏洞等现象频发。导致建筑产品质量粗糙,施工效率低下,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时间浪费。
2.4施工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施工过程中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违规操作引发的,施工人员缺乏对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的重视,没有责任感,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部分施工团队为了节省施工费用,采用太多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临时工,不合理的作业方式导致施工质量不过关,产生安全隐患;技术的革新本应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质量,然而施工人员缺乏新技术的使用培训,高新技术的使用不当不但没有为施工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成为了累赘。
3机电工程施工的改善措施
3.1以质量为本、强化监督
质量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准则,施工人员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施工时间应该适当放宽,用于提升质量。然而,不能保障每个施工人员都拥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因此,需要建立质量督查小组,强化质量监督。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予以施工质量培训,明确质量标准,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每一道工序完工都要经过质量监督人员检验,若质量不达标对施工小组以组为单位通报批评,鼓励小组成员互相监督。
3.2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
网络化时代信息分享更新速度快,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市场变化。而机电工程施工对市场环境敏感,需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作出调整。互联网可以满足机电工程施工管理需求,有利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造价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数、价格、完工工序是其管理的三要素。可以建立网络数据库,及时积累并更新数据资料,便于施工人员查阅资料、沟通协商,及时制定出一套行动规范。网络的使用能够简化管理,让管理规范化。
3.3强化施工组织审查
部分施工组织不具备施工资质或在施工中唯利是图,不注重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施工审核管理,监控施工过程。建立合理的审查措施,对施工团队的人员素质、施工装备、施工图纸的合理性等进行全方位综合审查。建立监督举报机制,防止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团队通过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获得施工资格。
3.4及时教育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当前缺乏专业技能的机电工程施工人员分两种:一种是缺乏工作经验、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接受了先进的教育,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学习能力强;另一种是工作经验丰富,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对新知识技能缺乏了解的农民工。他们都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定期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满足工作需求。
4结语
机电工程施工中很多问题需要施工人员自觉遵守完善,如施工安全、对质量的精益求精等。强制性的监督管理措施只能作为约束机制,管理强度很难提升,因此需要相关的培训来让施工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意识,在团队中形成一种重视安全,追求完美的风气,这是管理工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甄胜龙.浅析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5(4):207.
[2]王传勇.浅析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科技展望,2015(8):172.
[3]张新民.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5):85-86.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以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特点;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一、概述
“机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机械和电力设备的统称。机电安装,通常也称机电设备安装,是指将生产厂生产出的设备主体和附属部件运输到施工地点,经过一系列必要的施工过程,安装到正确的工艺位置上,并通过调整、试运转,最后达到投产使用条件。它包含了工业、公用、民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通信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实用功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机电安装工程涉及专业面广、学科跨度大。它涵盖了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准设备制造和成套设备监造等,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经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直至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或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止。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也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
二、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建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使得施工和生产企业也随之大量发展。但由于对施工质量未能进行有效地控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危害,也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等重大决策成败的关键。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人员、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以及地质环境和天气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差异,造成质量事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退包换”,因此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重视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机电工程项目的各专业工程通常是同时安装、交叉施工,各工种需要互相配合、协调施工面,确立设备、管路、管线的安装位置,相互创造施工条件,才能正确地反映符合机电安装工艺的客观规律,满足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安全,加快进度以完成机电工程项目。
2、在建筑机电工程安装中,机电工程需要与土建、装饰工程协调配合,所以在房屋建筑中,土建、装饰工程为主线,机电工程为辅线,机电工程应以土建、装饰的施工进度来安排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
3、在工业机电安装工程中,机电安装工程要依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各类动力站(变配电所、热力站、泵房等)投运顺序来安排总体进度计划,因此应以机电安装为主线,土建工程为辅线。机电安装工程在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和安装质量时,要考虑土建工程施工进度和土建质量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影响。
4、机电工程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在保证安装质量的前提下,在施工活动中,还要重点注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公众利益。
四、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简称为4M1E因素。
1、人员素质: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建筑行业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
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质量。施工机具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4、方法: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是保证工程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因素。
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周边环境等。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改进作业条件,把握好技术环境,辅以必要的措施,是控制环境对质量影响的重要保证。
五、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
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在各工程对象正式施工活动前,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有关方面进行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投入施工项目的资源和条件的控制,具体内容是:
(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包括施工机具、检测器具质量控制;工程设备材料、半成品及构件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资格审查、操作人员培训等管理控制;质量控制系统组织的控制;施工方案、施工计划、施工方法、检验方法审查的控制;工程技术环境监督检查的控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审查把关控制等。
(2)严格控制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的质量;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的质量;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的质量,不能走过场。
(3)严格审查施工许可证(开工审批手续),把好开工关。
2)事中控制
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与工程最终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施工过程的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项、分部工程产品)质量控制。也称为过程控制,即
(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工序控制(一般工序控制和特殊工序控制);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的控制;隐蔽工程质量控制;调试和检测、试验等过程控制。
(2)设备监造控制,指大型特殊的设备必须派人到工厂监造。
(3)中间产品控制,在机电工程施工中比较多,比如锅炉及压力容器安装,实际是对中间产品进行组对的继续制造过程,这项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4)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或评定的控制。
(5)设计变更、图纸修改、工程洽商、施工变更等的审查控制。
3)事后控制
对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单位工程或工程项目)及其有关方面(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也就是已完工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验收控制,即:
(1)竣工质量检验控制,包括联动试车及运行,验收文件审核签认,竣工总验收总交工。
(2)工程质量评定。包括单位工程、单项工程、整个项目的质量评定控制。
(3)工程质量文件审核与建档。这是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要真实、准确。
(4)回访和保修。是一种制度的控制,是反馈工程质量的最直接的真实评价。
2、实施质量控制的措施
1)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投入资源的控制,还是对施工过程的控制,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五个重要因素,即对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地控制。
2)影响工程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只有通过保证人的素质质量,才能保证并实现工程质量,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水平,最直接、最真实、最具体地影响工程质量。为了提高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需不断地进行培训,取得各种工程施工中必备的人员资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考核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以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质量要求。
3)工程设备的质量、工程用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工程材料、阀件、配件、零件等质量是直接保证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对其选用材料的先天条件、供方选择、采购过程、进货检验全过程需进行全方位地监控,更要注重过程中的材料使用监控,做到不合格的材料、设备坚决不能使用,并留下相应的证据。没有合格的设备和材料,是不可能做成合格的工程的,这是质量控制的头等大事。
4)施工机具、机械设备、工具的控制,能保证工程质量过程质量优良实现,好的机具不仅省能、省力,而且还能加工出好的产品。而好的检测仪器和量具,能检测出过程中的质量状况以便及时纠正解决,避免返工和浪费。通过建立设备状态台账、明确责任人管理、机具设备的使用过程保养、计量设备的送检监控以及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等各个环节对设备及机具进行控制,使得在用的施工工具处于良好的使用和监控状态。
5)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考核和反映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员工技术素质的重要依据,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可以在精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里显现出来,先进的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可以指导施工人员做好施工,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要素,起到保证质量的目的。同时还应依照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工程标准、工法、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共同确保工程质量。
6)工程质量的环境条件控制,虽然不是施工单位能左右的,但是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略的措施。设计质量、设计变更质量、工程洽商等质量控制,也是工程质量的依据和先决条件,至于现场条件、安全、自然环境也可以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施这些措施,就能是工程质量更加优良。
六、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对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施工设备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影响因素入手,识别质量控制节点,建立各个过程的控制程序及奖罚制度,才能确保施工工程质量,进而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施工工艺和方法不断创新,同时不断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才能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付庆红;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关键词:机电安装行业;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
一、机电安装业的地位与作用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的好坏和使用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水平的发展,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要求建筑产品使用功能不断地扩大,而这种扩大则大量地表现在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更高要求上。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设备制造工程等。目前,在高层和高级民用建筑中,安装工程投资的比重从过去一般工程中的10%-15%提高到现有高级民用建筑中的30-40%左右;在石油化工项目和一些工业建设项目中,安装投资比例有的已超过70%,并且这种趋势只会有增无减。
二、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
(一)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周期比较长,涉及到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等各方面的工作,直到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为止。
(二)施工人员素质要求高。机电安装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的广,需要施工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
(三)技术要求高。在机电安装的过程当中,“高、精、尖、难”和采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情况具有普遍性。
(四)协调管理工作多。机电安装工程所涉及专业非常多,需要频繁的和土建、监理、咨询单位及消防等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
三、机电安装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安装总承包名存实亡。在建筑市场运行中,普遍的项目业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原本处在同一层面上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兄弟”关系,被曲解为“父子”关系。以致一些房建工程与机电工程分别招标投标的项目,一旦招(投)标结束,房建企业与机电安装企业居然成了总分包关系,房建企业于是以“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地向机电企业收取总包管理费;奇怪的是机电安装总承包企业对该项目中的所有机电专业工程(包括由业主肢解发包的工程)需作出免费承担总包管理责任的承诺。即便是以机电安装为主的建设项目,业主也转不过以机电安装企业作为总承包的弯,习惯于认定对机电安装施工相对比较薄弱的土建公司为总承包方。
(二)建筑市场上的优秀“配角”缺失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机电安装行业和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历来以“配角”定位。暂且不说这种“配角”地位是否合乎情理,问题是我们在强调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处于“配角”的机电安装业缺失良好的政策环境。现代企业管理十分注重企业品牌,于是有志于持续发展的企业与企业家,都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创精品、树品牌、塑形象已成为诸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明智的机电安装企业显然无一例外。然而,在各地、各级政府屡屡出台的发展建筑业的优惠政策中,我们很难寻觅到有关相对于扶持“配角”成长的优惠政策。或许有,也只是一些“调整产业结构,做精做强专业”之类的空泛之谈。就拿创优质工程为例,安装业内人士总有一阵难以平衡的心态。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总是要求投标方作出创杯工程的承诺,在工程质量履约保证中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房屋建筑和机电安装各自所占工作量的比例承诺质量保证金。使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施工阶段和创优过程中施工各方为了创建名优工程均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一旦大事告成,房屋建筑企业以老大自居,某些项目的机电安装企业就连申报优质工程的最基本的权力都在无形之中消失了。
(三)建筑机电安装企业施工质量观感差
目前我国城市高级民用建筑中的高档办公楼、豪华住宅和星级饭店越来越多,在这些高级民用建筑中,对装修及机电安装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常常会在一些高档建筑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风口、灯具的布置歪歪扭扭不在一条直线上;客房卫生间卫生洁具、五金配件不在装饰缝四角中间;吊顶有漏水痕迹,卫生间门口外地毯有水迹;内墙上同类型开关、插座面板位置高低不一等现象,给工程留下永久的、观感不美的遗憾。通过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分析和总结了建筑机电安装质量观感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机电工程项目部施工管理不到位,工程观感质量意识淡漠,片面认为机电安装后能可靠地运行,达到使用功能即可,与建筑物档次标准关系不大。2、水、电、通风专业之间综合布置图的深化程度不够,导致有的风口安装不到位,吊顶内有的灯具因安装高度不够,只能移位安装。等等。3、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机电产品表面产生划痕、斑点、裂缝等受损现象。
四、机电安装行业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期待政府着力研究安装行业的政策环境
安装行业既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建筑”中具有特殊专业技术、且“含金量”较高的一类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以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有别于其它行业所作出的贡献,对其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必须从观念上予以彻底改变。一是要制定机电安装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整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二是要出台严格区别工程总承包同施工总承包的关系、且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在建筑市场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格局。三是要付于机电安装业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在修订《资质管理规定》之际,要从有利于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面”的初衷出发,正确处理好机电安装总承包与专业承包的关系,力求理顺能综合机电安装特征的“水、电、风”与名目繁杂的多类专业承包资质的关系,从源头上治理工程肢解问题;四是在制订“发展和扶持建筑业优惠政策”中,要顾及机电安装行业的利益,从实际出发。诸如在创优工程中、在创建文明标化工程中所实施的奖励政策,应兼顾机电安装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投入”和他们应得的“产出”;在指定企业考核指标时,也应遵循客观实际。
(二)行业协会要为机电安装业的发展奔波疾呼。安装行业协会虽然在充分发挥联合、协作的作用,使各企业之间在平等、互利、民主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经济、技术开发和交流,为科技进步、创优夺杯、人才培训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作为行业协会,我们更期望在更高层次上成为沟通行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桥梁、企业之间信息交往的纽带,为政府当好助手、为企业当好参谋。要为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困境和瓶颈问题奔走疾呼;要提请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在改变现有资质不尽合理、竞争有失公平的大环境下,作大量的调研工作,以便向政府提请有力的政策依据。为机电安装业的持续发展大开方便之门,真正成为“企业之家”。
(三)机电安装企业唱好主角, 忧虑之中求发展。机电安装业要得以发展,首当其冲、当之无愧的当然是企业自身,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扮演好这个主角,务必铭记“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是永久的追求”,在创新管理、技术进步中注重以企业文化力推动生产力、增进凝聚力,合力发展。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谐发展。机电安装企业要编制针对项目实际的质量策划,重点控制关键过程、特殊过程或对技术质量要求较高的过程,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从人、机、料、法、环境各因素进行监督。
(四)关注机电安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业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建筑乐章的谱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动听,作为“大建筑”行列中的机电安装行业将在应对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行业可持续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机电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环境、社会和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行业和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殷切期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关注机电安装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利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保留):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第三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第三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3] 相咸高.结合中建安装的发展实际谈一谈对建筑安装企业发展的思考.
Discussions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s Course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ENG Yi-yuan,HAI Tao,ZHENG Yang-bing,LI Gen-qua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s is one of compulsory courses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s and the necess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Key words: data structure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 reform;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1 引言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的重要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对于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需要对单片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件)设备、机器人等进行大量的编程控制,所以数据结构这门课程也成为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我们针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增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教育与国际前沿接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机电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2 数据结构课程特点
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结合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的比较抽象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编译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1],在形成学生编程能力与技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具有自身的以下特点。
2.1知识点多,抽象度高
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数据结构知识结构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章节与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大,但是却有相通之处。比如在线性结构(Linear Structure)中,线性表(List)是最常用且最简单的一种线性结构,往往我们介绍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的实现,以及线性表的应用。而后面章节介绍有关栈(stack)、队列(queue)、数组(array)和串(string)的内容的时候,它们属于特殊的线性表,同样也是通过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存储实现方式和应用来进行相应的学习,而这些都是基于线性表的相关知识。
另外,有关树(tree)和图(graphy)等非线性的数据结构时,抽象程度比较高,很多概念和定义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应用来进行教学。
2.2 计算机编程语言密切相关
大部分的数据结构教材中的大算法和描述都是基于计算机程序语言而编写,无论是C语言还是C++语言还是JAVA语言,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编程基础,这样才能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前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掌握的不够熟练,基础薄弱,那么对于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来说,就会觉得比较困难。可见,数据结构课程和计算机编语言是密切相关的。
2.3 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有效地设计、实现算法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来进行辅助。学生通过各种基础、验证和设计实验,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各类算法的优劣快慢。所以,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密不可分。
3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一次庄严提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而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我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既懂得机电类专业知识,又能够进行专业英语沟通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我们在机?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双语教学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水平。
数据结构课程和计算机编程语言如C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而C语言是全球通用,大部分的关键字和框架都是采用的英文进行描述的,因此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此外,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国际上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成果,通过双语教学,采用英文的逻辑思维来教授相关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3]。
数据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外语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
4 数据结构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4.1双语教材选取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的是作者为Mark Allen Weiss的英文原版教材《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in C, Second Edition》[4]的影印版,该教材曾被评为世纪顶尖的30部计算机著作之一,教材英文表达简洁易懂,内容知识点覆盖全面,风格严谨。同时,选取机械工业出版社冯舜玺所译的相对应的中文版《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5]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所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6]作为辅助教材和参考书,以此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4.2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形式,主要是老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我们针对数据结构双语课程的相关特点,拟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4.2.1 中英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英文教材,中英文对照的教案和课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涉及重要的概念、术语,尽量使用英语,但在一些复杂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和算法中,可以采用中文解释,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尽量采用简单语法的句子,少用复杂句,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课堂采用英文进行提问,以及和老师进行沟通,在掌握巩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口语的练习。
4.2.2 微课视频
因为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可以根据知识模块制作成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的5-15分钟的微课视频[7]。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课下的学习和复习。另外,网络上的各个主流MOCK平台已经有很多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的有关数据结构的精品课程[8],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来进行自学和补充。
4.2.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改革。我们考虑在一些章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和掌握知识模块。在课前把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督促并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重难点及时地反馈给老师,在课堂上就能作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9]。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可作为参考的英文书籍或英文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习惯在英文环境中寻求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扩展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除了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之外,我们在课堂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尤其是在讲授树、图等相关章节时,利用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演示,以此帮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4.3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关键在于实践,即需要把所学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应用,所以课后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在电脑上运用英文版的编程环境来进行相关的编程和调试,及时地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实际的程序运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栈的汉诺塔应用、二叉树中的HuffMan编码应用、图的最短路径应用等这些问题就可以进行编程模拟。同时,我们激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然后进行不同算法之间的比较。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可以由易到难,先进行教材中案例的一些验证性实验,然后再进行一些扩展应用案例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4课程考核
数据结构双语课程的考核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英文闭卷考试的方式,题目主要涉及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相关的内容,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综合题等题型来进行考核。实践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上机编程的方式,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相关算法的编程实现,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通过这个成绩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5 总结
追本溯源:
广州航海学院坐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毗邻著名的黄埔军校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名胜黄埔古港;前身为创办于1964年的交通部广州海运学校;1992年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为交通部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划转广东省政府管理;2013年升格为广州航海学院。
学校现有10个教学单位,32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5个,即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学校专任教师3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69人。学校1990年起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严格的半军事管理,在1998年建立了质量体系,1999年首次经过国家海事局的认证(质量体系证书编号:KAK6004)。
广州航海学院船舶工程系内设船舶工程教研室、机电工程教研室、实训中心、研究中心及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全系共开设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船舶工程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5个专科专业;研究中心内设船舶工程、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及数控技术等4个研究所。本系现有学生1150多人,36教学班,内设学生大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
师资设备:船舶工程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占13.1%;副高职务11人,占29%;博士6人,占15.8%,硕士21人占55%;80%为双师型教师。
该系教学、实验设施完备,建有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有船舶、机械及电工等实训室23间,包括与中央共建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港口机械实训室、船舶电力推进实训室及船舶空调制冷等实训室,以及与全球自动化领域领先企业(Rockwell)公司共建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训室,实训设备价值近2000万元。
船舶工程系科研实力强,开展了一大批各类科研及技术项目,曾获得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交通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交通部运输厅、广州市黄埔区项目,获得了一大批科研及技术开发成果。
学院管理:本着教会学生做人、做学问,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目的,全系教职员工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船舶工程系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船舶工程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
发展规划:目前,广州航海学院已经制定了《2013-2017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据此制定了《2013-2017年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等4个分规划,各规划对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节奏和近期与长远的发展目标,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在海洋开发大浪潮的推动下,广州航海学院就像一艘航海教育的大舰,自南海之滨起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坚毅进发!
1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对机械设计类课程内容的改进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5结论
机械设计类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机械类专业各个方向的专业基础,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基础部承担着全校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多年来先后面向“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方法和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成为校精品课程。此次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要求,将机械设计类课程从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对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梳理,使其完全符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作者:宁慧燕 苗淑杰 刘喜平 刘春香 徐莉 付彦虹 毕凤阳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8-01
高职教育能否成功,在于能否为经济建设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重要方式。作为农林类高职院的机电类专业,在这一方面要做得更多,必须依托学院的农林优势,将机电类专业应用到服务现代农业上去。
1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高校的产与用往往被忽视,而只注重学与研,理论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即使取得了某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对外功能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产学研用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机电类专业为社会制造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发展专业时必须不断与市场靠拢,与企业接轨,一方面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在实践和应用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创造事实依据。
2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向传统机械工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机械设备、产品发生了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量涌现,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机电产品。所以传统机电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变革,一是从传统的依靠机械为主的方式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柔性、集成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变;二是从过去机械与电子彼此独立,向彼此高度融合、渗入多种高新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所以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为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生产一线或者某些技术岗位服务的,所以必须紧密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了解最新的技术需求,培养适合的人才。
3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实践
3.1 教学方面的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农业机械与应用共7个专业,下设3个教研室,在校生2000余人。近年来,多名老师和学生在省级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农机专业数名学生在江苏省农业技能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这都是实践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以来的成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系部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机电类的专业特点,结合学院实际,我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技术领域的学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东南大学的张国凯教授,多次到系部指导学生农机具修理工作,江苏省农机站的徐金德副站长,到系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座谈等。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开展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参与指导实习等。在此基础上,与用人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各方面的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现在的毕业班学年改革,由原来的2.5学年变成2.25学年,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学科考试后,率先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寻求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避免参加过度拥挤的市场招聘会,也有利于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面向市场,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证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践能力训练的实习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现如今,系部已经确定校外实训基地60余家,并在苏锡常多家企业举行校外实训基地挂牌仪式。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我院是农林类高职院,有两大实训基地: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所以师生可以通过平时参与课题的研发和在实训基地的开放式创新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机电类专业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三农服务。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搞好高职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因此,系部每年都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专项学习,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和教学培训,支持各种途径的学习,以更新知识,把把行业最新发展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推进产学研项目,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系部教师积极申请省级、市(厅)级、院级教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开展,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之中,加快产学研的实质性进展。比如学院农博园的一些改造项目,都是由我系教师在负责的,很多学生从中获益良多。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功能,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项目,力争把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应用化阶段发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接轨,所以推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在机电类专业的发展中,实践应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郭宗诚,张连峰.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7-40.
[2] 罗国玺.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及存在问题[J].青海交通科技,2005(1):47-48.
[3] 杨榕,张麟,武振业.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1(2):120-123.
会议以“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暨‘教师工作室’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工作室”(名师、大师工作室)的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实践经验等领域展开了多视角、跨学科的高水平研讨,深入探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建设经验。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全全受邀为研讨会作了题为《“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及专业化发展》的主题讲座。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生作了题为《以支柱产业发展助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转型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广东省内的5所高职院校在论坛上分别介绍了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工作室”建设的做法与经验。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广铁职院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室、广铁职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教师工作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并就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工作室”方面的问题与广铁职院“教师工作室”部分负责人交流探讨。
(本刊记者)
广东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
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2013年年会圆满召开10月25~26日,为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部署2014年工作,广东省职教学会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部在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金沙校区(东莞长安模具培训学院)召开了2013年年会,全省共有162位领导、师生参会。
会议分全体会议及分组会议进行。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彭国民副校长主持了全体会议,省教厅高中职处和省竞赛办领导、省职教学会和机电指委会领导、东莞市职成科领导、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曹校长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会议还听取省职教学会机电指委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主任、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李保俊校长做的工作报告;学会领导还宣读省职教学会机电指委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理事单位理事和专业组核心成员名单,对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部8个专业的核心组成员颁发了聘书;会上对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耐斯卡特?铁真”杯现代制造技术类专业竞赛一等奖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进行了颁奖;最后省教厅陈亚林副处长与赞助商――耐斯卡特?铁真公司金峰总经理签订竞赛刀具赞助协议书。
在26日举行的分会上,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彭国民副校长和与会单位负责人分组召开了专业部工作研讨会;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袁长河主任主持了专业人员分会,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竞赛裁判长张伦教授作了2013年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赛项技术总结报告,分析了上一届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详细指导,同时说明了2014年省赛要求。耐斯卡特・铁真公司专家、CAXA公司的专家分别对刀具产品、性能和软件功能进行了介绍。
(本刊记者)调 研11鲁昕赴广东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地调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月21―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行赴广东东莞、深圳等地对有关学校、企业等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职成司等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鲁昕一行实地考察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业务以及自主创新等方面情况,并就人才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华为公司介绍,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速度加快,特别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整个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迅猛增长,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具备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兴公司提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呈现出高端研发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并重的趋势,目前的普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尚有差距,大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普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腾讯公司提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服务、营销、设计等领域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三家企业负责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十分赞同,认为加快培养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鲁昕指出,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华为、中兴和腾讯都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希望企业能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并希望三家企业能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通讯、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
鲁昕对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听取了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汇报。鲁昕要求,职业院校和高校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趋势,积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学校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通过集团化发展、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右一)一行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视察
活 动11省教育研究院组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美育课教师微课堂比赛获优异成绩
11月16日―1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3年“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美育课教师微课堂比赛在宁波举行。省教育研究院通过全省选拔,共组织了11名教师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力获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佳绩。省教育研究院也获颁“全国中职学校美育课教师微课堂比赛优秀组织奖”。
比赛首次采用新型的课堂展示形式――微课堂,要求参赛选手只用5―8分钟的时间展现授课的精华内容,一方面与传统的说课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省全部选手在比赛中均展现了良好的风范,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
省教育研究院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专项培训、组织全省公共艺术说课大赛、编写公共艺术教材、开发教学资源,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推广和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刊记者)
责任编辑雷顺慈人力资源11中央再拨95亿资金扶助失业人员就业
近日,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补资金共计95.41亿元,同比增长55%。2003年至今,中央财政已累计下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补资金258.36亿元,支持了约4000亿元贷款发放,按照人均5万元贷款额度测算,帮扶超过800万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创业。对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改变社会就业理念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是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设立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财政部门提供贷款贴息的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等群体提供创业贷款支持。
我国将逐步建立务农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务农农民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不足4%,其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与美国一半以上农场主是大学毕业差距很大。而我国现行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针对务农农民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块几乎与底部齐平的短板。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务农农民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不足4%,其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与美国一半以上农场主是大学毕业差距很大。而我国现行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针对务农农民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块几乎与底部齐平的短板。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职业院校280余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700余所,农村职业高中4000多所。韩长赋说,这些院校都是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搬到农业生产一线,促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相贯通。
据了解,从明年起,由农业部推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将全部实现转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教育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民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真正从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
人社部与欧盟联合举办亚欧青年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
11月20日至21日,人社部和欧盟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亚欧青年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重庆市副市长刘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亚欧青年就业促进”,旨在加强亚欧国家间在就业和技能开发领域的合作交流。亚欧各国政府及公共服务机构代表,国际工会联合会、国际雇主组织的一些成员参加会议。
关键词:工程图学Ⅰ;考核;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0-02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年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两个大型会议,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普遍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份子,各高等教育学校都在陆续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相继出现了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考试、撰写论文、笔试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答辩等考核形式。这些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哪种考试形式,关键是根据课程特点来决定。笔者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特点,在河海大学机电学院2014级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探索试点,希望通过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变。
二、课程考核现状
传统的理工科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出现。以河海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大一开始所学习的《工程图学Ⅰ》课程考核方式一直沿用闭卷笔试这一单一形式,由70%的笔试成绩,加上30%的平时作业与出勤记录,构成一个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期末考试考完后,短时间内就将知识遗忘,以至于在做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需要画工程图时,都不记得最基本的理论方法,让人产生“是否学过工程图学”的疑问;而且课程本身偏重理论,再加上当前学时压缩、大班上课等客观因素,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课后又不愿意主动找老师答疑,作业抄袭情况近两年来有所增加,没有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对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课程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客观评价;(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Ⅰ》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从初高中沿袭来的“追求标准答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期望改革达到的目标
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工程图学Ⅰ》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改革。首先,将传统的一次性考核分解在若干次教学过程中,降低课程最后一次考试的权重,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的水平;其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三,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打分,锻炼并展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并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对后续的各种机械类课程的学习,都能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学习根基。
四、课程考核改革初步计划
将传统考核的百分制分配如下:(1)25%模型设计:把学生按宿舍分组,4人一组,共10组,每组在《工程图学Ⅰ》课程结束前交一个手工模型、模型三视图以及模型展示说明,制作模型的材料要尽量绿色低碳。根据模型制作的水平、材料选择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以及对模型的展示手段,由另外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班级的全体学生投票给出成绩,满分25分,将每组的得分排序,并计入总成绩。(2)15%的学生自主命题:仍然是前面的4人小组,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章节后,每组出两个与本章节相关的题目,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借鉴其他参考书,也可以是原创。组内同学轮流徒手画出原题,自己解答,给出参考答案,最好能附带解题的思路说明。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题目满分为5分,总计满分为15分,由教师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解答正确度、题目解析是否具体到位等标准来打分,计入最后的总成绩。(3)10%随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将练习成绩作为随堂小测验成绩,折合成10%计入总成绩。(4)40%课内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将笔试成绩折合成40%计入总成绩。(5)1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在10分内计入总成绩。
五、新方案的实施和效果
笔者在开始讲授《工程图学Ⅰ》时就将有关考试方案改革对学生进行了讲解。关于自主命题这部分考核,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接受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在得知自己所在班级属于教改班时,同学们在一开始的惊讶过后,暂时还没有能很好地进入状态,在讲完《点、线、面》这部分章节后,各小组交上来的自主命题题目质量良莠不齐,有解答完整、分析透彻的,也有照搬作业原题、一字不改的。在对学生的自主命题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第二次《立体截交线》部分的自主命题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观;而第三次关于《相贯线》部分的自主命题有两组同学给出了原创题,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自主命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收集到了很好的课程练习资料。
关于手工模型这部分考核,在布置下去一个月后,有学生表示,想将全班各组的模型都先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再到快速成型机上加工出成品。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如下问题:一是学生本身对工程图学的基础知识尚未学习透彻,尺规画图尚且不熟练,很难熟练操作三维软件画图;二是学习三维造型软件本身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大一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没有多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软件;三是利用成型机做模型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违背了改革的本意。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再次强调了模型制作的要求是手工及绿色低碳,最终每个小组均提交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模型及模型的图纸。在选材方面,7组学生使用的是废弃的快递纸箱,剩下3组中,1组使用矿泉水空瓶,1组使用铜版纸,1组使用废弃的塑料管,都比较符合绿色低碳的选材要求;在模型展示方面,6个小组拍摄了视频短片,4个小组做了PPT,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讲解,给模型增色不少,也体现出了“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的一面。通过制作手工模型,学生普遍反映对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转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随堂小测验这部分考核,是利用课时安排中的一次组合体习题课,将原本的课堂练习成绩记录下来,作为一次小测验的成绩,没有给学生增加新的课业负担,而且小测验成绩比重较小,即使发挥不理想,对最后的总评成绩影响也不大,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心理压力。
关于平时成绩这部分,考虑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经常会讨论后再画图,而且近年来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有所增加,所以将它所占的比重变小,从传统的30%降低到10%。
采用了新型课程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学习更有节奏性,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借助自主命题,可以对所学知识做相应复习,而手工模型的制作,更是动手又动脑,帮助学生将立体与平面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课程结束,笔试之前,教改班的同学普遍比较轻松,复习压力相对于普通班小很多。最后的总评成绩,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平均分为79.1,使用传统考核方式的机械工程3、4合班平均分为78.9,教改班同学在相对轻松的备考环境下能得到比普通班略高的分数,可见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
六、总结和思考
教改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本的自主命题部分,笔者根据课程体系安排了4次,但根据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实际进度,取消了最后1次的自主命题,将分值转入别的考核部分。而且教改还需要教师投入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评判学生自主命题的水平,考虑模型评分的机制,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随堂测验。
新的考核方式的设置,将考核的要求分布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就不用担心期末的总成绩。因此在期末的复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压力,只需对课程的整体掌握,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针对本课程,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长期记忆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针对本学科,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体现考试这一考核形式的评估反馈功能。
本次教改只进行了一个教学周期,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之处,改革的效果还需要再多进行几个周期后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命题和做手工模型时,存在着少数同学出工不出力,或者是不服从安排的情况,造成一个组内有的同学做的内容多,有的做的内容少,最后得分却相同。如何修改打分机制以体现公平性,如何引入监督和激励机制,是下一阶段教改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93-194.
关键词:机械专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
计算机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机械领域,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已成为其必备的基本技能,企业在招聘中也将这项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调研和细致分析,结合我校机械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典型数字化设计、分析、制造技术工程软件应用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贯穿于机械专业培养过程始终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培养体系。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保持专业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教学内容、实习和实训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工程制图类教学与实践
工程制图类是学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等制图类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计算机绘图将制图基本知识、视图表达方法、零部件绘制、装配关系等用计算机实现,提高了效率和设计质量,加深了对机械制图的理解和掌握。在三维设计中,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动态仿真,使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新热情。
(二)工程力学类教学与实践
开设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如ADAMS)和有限元分析(如ANSYS)等分析课,增强工程力学类课程的直观性。如将刚体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变成动态的曲线或动画等输出形式,将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等,变成动态的颜色改变、形状改变以及数据改变,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三)机械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械基础类包括完整的机器设计过程―运动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利用ADAMS等可以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建模,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为工作能力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ANSYS等进行应力、应变以及应力集中问题的仿真分析,加深学生对传动方案、结构尺寸和选用原则的理解。
(四)机制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制基础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能力。针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机械产品零件,根据生产纲领要求以及现实生产条件,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利用数字化设计表达夹具零件和装配体,并验证其设计结果。
(五)数控技术类教学与实践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典型加工对象,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首先进行建模、编程,生成加工轨迹,仿真加工及检验,后置处理,最终生成数控G代码。通过串行通讯或网络,实现上位机与数控机床之间通讯,将编制好的数控G代码下载到数控设备中,从而进行实际加工。从对象建模、刀具选择、工艺规划、代码生成、实际加工、加工效率检验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综合能力。
(六)现代设计方法类教学与实践
反求工程是现代设计方法之一。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接触地扫描被测对象表面轮廓,获得几何数据,构建曲面数字化模型,经过后置处理,生成RP需要的模型截面轮廓数据或NC代码,最终复制出原型或加工出实物。反求工程实现了从产品原型、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数字化,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训练的目的。
二、工程训练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工程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四年不断线,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机械基础认知实习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包括传统设计、数字化设计、常规制造技术以及数控制造技术等在内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参观演示,使学生对主要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实现方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二)机械基础技能训练
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绝大部分时间是用于车削、铣削、磨削、钳工、焊接、铸造、锻压、冲压、剪切等传统制造技术训练。同时,也进行简单典型零件二维、三维设计、读图能力训练以及基本的数控加工技术训练。
(三)数控技术训练
学生使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手段进行典型零件的设计和数控编程,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突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二者的有机融合。
(四)特种加工训练
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多种与特种加工有关的设计、加工软件,掌握特种加工方法。加入这些训练内容,可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生动、丰富。
三、项目驱动式第二课堂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实践过程与听课不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经历。项目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总结,提出有创造性价值的课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根据各种学科竞赛的主题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践,选拔优秀的创新设计作品参加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教师提供项目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设计构思、具体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装配调试以及产品商业化等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付诸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手段为项目课题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以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该方法行之有效。不但使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常规工程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其创新设计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适应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辉. 机械类专业实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链式工程训练实验教学法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 (6).
[2] 张树仁. 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专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黑教高处函[2009]7号);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