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8 10:5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胜任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科研人才主要途径之一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39万,到了2010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增长到140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并稳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选拔时把好生源质量关,其次在研究生培养上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都涉及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尝试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探讨其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分析。

一、问题调查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调查目的

了解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为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二)问卷设计

问卷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通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在对研究生科研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分析,并借鉴胜任力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认为,以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多局限在认知特征、实践特征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素质要求,动力特征、自我监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同样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表现,故我们在编制问卷时将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

经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对文、理、工科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了分析,力求编制的测验项目能符合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真实情况,最终编制了反映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求的条目共87条。问卷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这些能力条目的重要度作评价,重要性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2个学科的8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76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能力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西方为代表的因素分析法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活动分析法。[1]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探讨主要采用了因素分析法,同时也吸收了活动分析法的合理因素,将活动分析引入因素分析过程,以克服西方传统因素分析法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将因素分析建立在现实活动的基础之上。

2.对问卷题项做项目分析(采用了区分度和鉴别指数两项指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区分度、鉴别度差和在因子上负荷低的项目共20个,剩下6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

3.对正式问卷的67个项目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最后抽取出8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35以上,67个项目共同度介于3.14-6.79之间。67个项目组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在信度上,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在内容效度上,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77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其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在结构效度上,通过因子分析抽取的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这8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4.14%。

4.根据每一个共同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对八个分量表(基本结构要素)分别命名如下: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借鉴Spencer的胜任力结构理论[2],我们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八个科研能力结构要素作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四个二级特征维度:动力与监控特征、认知特征、创新特征、实践特征,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二级多维模型。

5.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状况分析

对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性程度评价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度评价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评价存在着学科差异。在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三个结构要素上,文、理、工科的重要性程度差异显著。在科研创新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动手操作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文科>工科>理科。

二、问题调查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一)调查目的

在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及其学科差异情况,为更好地做好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问卷设计

研究2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研究1问卷修改而成,问卷的主体部分为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条目,共67条,内容与研究1正式问卷确定的科研能力条目相同,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采用了研究1确定的八个能力结构维度。评价方式由重要性评定改为胜任情况评定,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能力条目的胜任情况作评价,胜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问卷还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0个专业的45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总体状况

统计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维度上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M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在成就欲、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五个能力维度上,文、理、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差异显著。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

三、分析讨论

(一)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八个要素,分别为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与以往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能力要素的看法有所不同[3],我们研究发现,体现动力与监控特征的成就欲和自主监控能力,以及体现创新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成就欲主要涉及研究志向、专业兴趣、科研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成就欲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对科研活动起始动、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索精神是研究生做好学习、研究工作的内部动机,它能给研究生巨大力量,并使其在科研过程中体验愉快和满足。

自主监控能力主要涉及时间管理、过程监控、情绪管理、独立性、意志力等内容。自主监控能力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起定向、引导和调节的作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克服各种干扰,不断对自己的科研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涉及对研究内容的归纳、迁移、演绎、推理、关系分析等内容。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思维的判定和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正是通过逻辑推理过程获得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对已观察到的事实或已认识到的规律予以说明,对将要发生的事实或规律予以预见和发现。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界定和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主要涉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资料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是研究生从已知到未知,有所突破、有所发现的必备条件,在知识大爆炸、电脑和因特网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怀疑精神、课题创新、技术创新等内容,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用不同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从不同视角探索解释现象的能力;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性、思路的新颖性及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等。这些方面既可作为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依据,又可作为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

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涉及操作仪器、编制程序、绘制图形图表、数据运算、社会调查、课件制作等内容。其基本特征包括: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实现的;通常与动手相结合或表现在动手上;为保证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进行,必须善于把动手与动脑、实际操作与智力操作相结合。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撰写论文、学术报告、评审答辩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科研活动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别人的支持与配合,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及其意义

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的能力要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的能力要素。研究生科研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存在,因此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重视发挥研究生自身动力与监控特征的作用,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从学科差异来讲,对工科、理科而言,比较显著的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文科而言,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呈现出相对重要性。之所以产生科类差异,是和各科的学科特点分不开的。因此,在考察和培养文、理、工不同科类研究生时,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

(三)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研究2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相对较低。这启示我们,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水平相对落后,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目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历来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缺乏针对性;有些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低,特别是一些工科研究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解决等。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上,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明确地表述和界定问题;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等。

从学科差异来讲,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

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这主要与学科特点、培养要求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受学科的影响较大。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过程多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好。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且基本都是要通过实验过程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故其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文科类研究生好。文、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往往要深入社会现实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人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多,锻炼大,因此其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反映研究生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八项: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属于认知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属于实践特征。除以往揭示的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外,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特征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最重要,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

3.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学科差异,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工科、理科具有相对重要性,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文科具有相对重要性。

4.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相对较低。

5.本研究编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整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抽取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各公共因素解释了问卷方差总变异的54.14%。本研究问卷根据需要修改后可应用于以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中。

(二)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创建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的科研能力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4]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单凭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分数录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以研究发现的八个能力要素为重要指标,借鉴美国研究生入学能力倾向测试(GRE)的思想和原理[5],根据心理测量理论[6],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科研活动潜能测试测验及人机测试系统。测验既要包括对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的测试,也要包括对研究兴趣、自我监控、创新能力等非认知特征的考查,测试系统既可用于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选拔,也可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发展的定期评价,从而为研究生的科学选拔和有针对性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先,改变以往研究生培养以课程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在保证综合开发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科类特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

3.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激励研究生持续、深入地进行科研实践的保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特征能力要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4.目前我国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发展上整体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这几方面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参考文献:

[1]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J].心理学报,1988(3).

[2]Spencer, L.M.(1993).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孟万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1(3).

第2篇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 民办高校 科研工作 重要性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培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H11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1-01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在完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已由最初的教学型院校逐步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面临着如何尽快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与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而逐步形成、积累并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字、音像等的原始记录。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记录,是科学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文字、图表、数据、音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为科研工作提供详实、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从而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多数民办高校科的科学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科研档案形成不明确,忽视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从而导致科研档案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2.科研管理机构缺乏经验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特点的原因,多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科研工作浅尝辄止,许多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这导致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辅工作。即使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知识了解较少,造成了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不相适应的现状。

3.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建档不完全、不系统)

现阶段民办高校竞争的核心已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对于现有科研制度的管理、执行、监督亦不能一脉相承;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科研管理制度的更新较慢,原有的科研制度不能适用于现阶段的科研管理工作。

4.各种硬件设施不足

对于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多集中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室的建立等。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仍处于量化积累阶段,需要归档保存的信息数据相对较少,借助于普通办公软件即可管理。另外,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大,不仅有前期的系统购买费用,往往还有后期的系统维护费用,因此,科研管理系统在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而对于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室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后期管理并不能很好的跟进。

二、科研档案管理在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

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1]。科研档案是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按照归档制度作为历史记录而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研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科学储备的重要形式,科研档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可指导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一般要经历选题、立项、完成、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申报等过程,需几年时间不等。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反映科研项目的系统过程,为确定申报课题方向和申报成果提供借鉴,提高工作效率。

2.适应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从基础学科的研究到分领域的专业研究是逐步形成的,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促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科研成果的体现亦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管理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逐日增多,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化的管理可增强对现有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增强对科研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数据整理的连贯性。同时,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对信息统计、科研报表都有重要意义。

4.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档案工作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研究既有辅助功能,又有促进功能。科研档案可对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进行评估,这不仅是现有科研水平的体现,更是发现科研方向的突破口。

三、加强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逐步强化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发展的理念,将科研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公共管理中去。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提高意思,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者更应摸索经验,开拓创新,强化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将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树立正确严肃的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统一思想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2.强化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是提高科研管理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民办高校应定期组织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意识。精准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将会使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3.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和开发有效的信息资源意义重大。民办高校应该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做好科研工作的积累,将科研工作的内容、过程、成果进行归纳,建立电子档案,并借助于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做好保密工作和资源共享等,真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网络化。这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更是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第4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09502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产学研用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但是,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科研意识不足,缺乏参与科研的动力。同时,高职教师的科研成果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难以进行定量评估。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评估教师科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在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但鲜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因此,本文拟根据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考核实际情况,选取国内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制度作为样本,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对查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文件基础之上,对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技论著、科技成果以及获奖成果四个方面。

2.1 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判高职院校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课题按照项目来源,科研项目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及院级。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要经过科研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三个阶段。一般而言,科研立项和结题验收是评判纵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具体指标;而横向科研项目实际到账金额是衡量横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唯一指标。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走“产学”之路,直到近年来才向“产学研”之路迈进。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因此,不少高职院校也将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结题验收作为是衡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指标之一。

2.2 科技论著

科技论著是高职教师科研产出最显著的表现形式。科技论著包括论文和著作两大类。论文的质量由刊物级别、影响因子、下载频率等因素决定。一般而言论文学术水平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被国际与国内权威检索系统(SCI、EI、SSCI、ISTP、ISSHP等)转载、索引的论文;二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三是未被上述期刊检索的一般公开出版期刊发表的论文。著作分为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及一般读物。专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多年探索所撰写的学术专著,其署名形式为著作。编著是作者依据有资料,经过选择、加工后编写的具有独自见解或新发现的论著。编著通常由主编和参编共同来完成。译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国外著作翻译成本国语言的翻译作品。教材是由教师编写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可分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

2.3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指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知识产品。高职院校教师科技成果以专利发明为主,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2.4 获奖成果

获奖成果是指科研论文、著作、教材受各级政府部门奖励或国家一级学会、省级专业性学会的非商业性奖励,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院级。

3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分析结果,得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为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taat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步骤l:先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建立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步骤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见式(l)。其中,bij表示bi和bj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

步骤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和特征向量问题。首先,根据式(2)求得列向量W=(WI,W2,W3,…,wn)T,再按照式(3)将向量归一化,得到W=(WI,W2,W3,…,Wn)T,即为层次单排序权向量。

研论文撰写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教师更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科研论文。2014年我校科研绩效考核办法拉大了在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上绩效的差距,许多老师更注重论文质量,力争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文章。2014年,我校321多篇,比2013年多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20多篇,是2013年的3倍多。

5.3 科技成果

2014年,我校科技成果没有进步,仅1项发明专利,与2013年相同。

5.4 获奖成果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67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第6篇

一、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现状

然而,笔者发现,虽然目前高校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管理制度缺失和管理设施缺乏

目前,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尽如人意,一般采用常规性的档案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求。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的具体工作的敷衍。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基本管理设施,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柜,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际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科研档案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对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管理。

1.2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缺乏

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也存在于具体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不重视,使科研档案在初始阶段就失去了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就会形成项目进行到最后才进行补充,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高校管理者的科研管理意识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学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也存在着管理、检查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约束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

1.3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高校的科研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应当对阅览、下载、复制、转载等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严禁杜绝非法利用。但是在实际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当缺乏,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有了大概的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方面也没有完全落实。

1.4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不足

随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撑,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远远不够,导致了很多科研人员并不了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时导致了很多从事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也严重制约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改善与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高等院校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2.1规范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科研管理工作倾斜。建立明确和详尽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归档程序。并且,在具体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也要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到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工作制度。

其次,从微观上来讲,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必须依托现代管理理念,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点,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同时把科研档案管理和现代办公技术结合起来,来达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具体来说,科研项目的申报环节、研究试验阶段的各种原始数据和报告等、验收阶段的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申报阶段中成果登记、成果应用等。这些所有的案卷,都要按照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归档和保存。并且还要注重档案管理过程中分类检索原则,充分适应当前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2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首先,从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不仅仅把自己看做一个服务人员,而要进一步投入到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及时掌握科研工作中的原始资料,从初始阶段就保证科研档案的高质量。通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为学校提供高效的服务,从而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其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要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充分明白科研档案的具体价值。这也进一步要求科研人员要重视科研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把这份工作作为自身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是科研档案管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再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适应当前时代对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并且,要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使二者互动交流,并能有效的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为科研人员进行高效服务。

2.3规范高校档案管理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来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对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产生、获取、流转等具体过程要真实和完整的记录,合法并且合理的来利用科研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成果。利用归档保存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统一集中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规范化,以及在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中的推广和利用。

其次,相关规章制度要落实到人,做到有责必查,出现问题能够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科研文档的形成、积累、完成由科研负责人负责。科研负责人对文档的管理期限和密集提出建议,并且要对科研档案进行超前控制,确保科研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科研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知道,帮助科研负责人保护原始科研文档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双重保护促进科研文档的知识产品不受侵犯。

第7篇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 目的 对山西省年轻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年轻临床医师的培养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山西省的临床医师进行调查,并从不同状态、不同级别、不同人群、不同工作时间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结果 山西省年轻临床医师有91.5%把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基本能力和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的重要性排在前三位,有86.2%的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排在末三位。结论 通过完善住院医师培训的相关建设,继续巩固对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培养临床思维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学习与运用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医疗管理,与同事和病患多交流,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通过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促进和教育,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意识。

[

关键词 ] 年轻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48-02

年轻临床医师是一个医院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是医院未来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对年轻临床医生的培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对年轻临床医师的培养已经从知识型培训转变为能力型培训,而针对临床医师这一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特征的综合就是岗位胜任力,它能够指出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良好的完成该职位职责的要求。本文对年轻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进行重要性分析,并对年轻临床医师的培养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2012年10月起,至2013年6月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访谈法,随机选取山西省各个级别医院共八家单位,对正式在岗的450名临床医师经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通过借鉴《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1],内容涉及三大部分:《年轻医师(三年内)胜任力重要性判定》、《本医院年轻医师(三年内)胜任力现状判定》、《临床医师自我评价》,具体考察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学习与运用医学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八个方面。

1.2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处理年轻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在不同调查人群之间的差异,若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调查单位包括省级医院、附属医院、市级医院、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表1)。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93.78%。(见表2)。

被调查者450名,男性207人,占46%,女性243人,占54%;其中临床医师280人,助理医师13人,住院医师95人,主治医师78人,副主任医师63人,主任医师3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5人,本科学历191人;获得国家级奖项4人次,省级奖项15人次,市级奖项48人次。其中工作时间5年(含5年)以下的年轻临床医师7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2人,获得市级奖项9人次。

通过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得分,来衡量其重要性,按无法回答0分,不重要1分,不太重要2分,一般3分,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故维度均分越高,越重要。P值从年轻医生胜任力重要性分析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年轻的临床医生应该重要掌握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年轻的临床医师比较注重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基本能力和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且在临床基本能力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3。

从不同级别医院的年轻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对比来看,被调查者都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基本能力和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对年轻的临床医师比较重要,信息与管理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最不重要,且在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4。

从不同人群对年轻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对比来看,被调查者都认为年轻的临床医师比较看重: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最不看重: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见表5。

从不同工作时间的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重要性对比来看,工作时间5年以下(含5年)的和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的区别在团队合作能力,5年以下的年轻临床医师比较看重,而其他几项能力的重要性排名无明显区别,且在临床基本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6。

3讨论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有91.5%的年轻临床医生把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基本能力和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的重要性排在前三位,有86.2%的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排在末三位。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到能力的学习期和转变期,具有一定的专业临床知识和能力,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足,对临床医师这一岗位认识不全面,独立诊治病人的经验还太少,没有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导致他们对带教导师、科室会诊及整个科室团队的依赖性比较大。但是他们的学历都比较高,研究生学历占53.2%,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很强,可塑性也比较强[1],只要在临床培养的过程中,给予其正确、恰当的引导,他们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

①继续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建设,确保住院医师培训的产出质量。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生进入医师生涯的第一步,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是年轻临床医师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的核心阶段,是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2]。医院可以通过强化培训教学的师资力量,提升培训教学水平;完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确保培训工作的完成,并且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产出。

②加强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年轻的临床医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他们往往都不太重视对科研意识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忽视了科研意识和临床思维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运用自身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对患者病情作出分析的过程,它有助于临床医师制订精确的诊治方案,是一个临床医师临床能力的最大体现。而临床科研意识的增强,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临床科学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反映现代医学发展水平,为临床诊疗的规范化,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的科研依据[4]。

③积极参与医疗管理,锻炼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年轻临床医师缺乏与带教导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科室所管辖患者缺乏有效管理,这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好坏以及个人的临床能力的学习;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沟通能力和技巧的不足对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5]。所以年轻医生必须提高对沟通能力重视,他们可以通过理论层面来学习交流倾听、沟通合作的技能,通过临床实践的日常查房、科室会诊、处理医疗纠纷等各项工作,与同事、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多方交流和换位思考来强化沟通意识,锻炼沟通技巧:也可以通过带教导师的言传身教,来提高沟通能力[6],树立管理观念,积累管理经验,为成为管理者奠定基础。

④加强基本卫生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健康教育和促进。临床医师作为患者的最直接的接触者,可以在为患者进行医疗诊治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促进,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基本医疗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居民的疾病预防医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所用问卷.

[2]李兆伟.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上海青年医生工作满意度提升研究[D].2011.

[3]彭婉丽.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住院医师培训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4]俞卫锋.加强年轻医师的临床科研意识[J].上海医学,2013,36(4):275-277.

[5]倪磊.我国企业团队沟通与人的全面发展[D]. 华中科技大学,2010.

[6]崔渺,冉素娟,卜迎,等.多源反馈评估住院医生沟通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499-501.

第8篇

一、科研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国家对农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吉林农业大学“十二五”至2014年底,科研经费达4.57亿元,其中科技部、发改委、农业部等国家级项目近3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10余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努力突出科研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防范日渐成为高校科研腐败多发的经费使用问题。

(二)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保障。

(三)按照学校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做好规划,责成科技管理处制定相关科研政策,调动一线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促进学校快速良性发展。

(四)通过科研管理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通力合作,畅通项目申报、过程管理、验收等途径,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校企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开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农业创新人才。

二、目前农业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科研管理工作导向有待改进。由于过去一直以来高校的各种考核标准,如晋升职称、职务、课题申报等过分看重课题及论文数量,导致科研数量多但成果质量低的现象,一些科研成果未能通过转化真正应用与生产、实践和应用,从而造成经费和人员的各种浪费。

(二)科研管理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由于人手少及近几年科研经费迅速增长,同时科技管理处未能就国家、省、市等有关科研政策的成分理解和落实滞后,忽视服务水平。校院科研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学习先进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管理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差,队伍相对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和转化与应用。

三、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探索科研管理模式

(一)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吉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是学校组织教师科研发展工作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信息、项目申报、材料审核、过程管理、验收结题等工作,需要很高的业务素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科技管理处在建立机构合理、机制健全、队伍稳定的现代管理队伍,还应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质量为重、效率为先”的新型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

(二)探索管理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学校科技管理处,应根据国家相关科研管理政策,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文件,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科学、民主的科研环境,确保每位科研教师能够全身心顺畅做好自己的科研任务,既能多出成果,也要出好成果,严把科研各个管理环节,并及时对科研管理及科研教师中各种经验教训和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好的典型给予必要的奖励。

(三)加强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通过学术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与学校科研力量相互合作,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解决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科研教师搭建更多的合作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吉林农业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和宣传科研信息,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了解科研信息和资源的服务,便于教师间和学科间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培养优秀的科研团队,鼓励相关学科交叉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学校近日成立的“青年教师科学技术协会”,将会有力的调动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服务的积极性。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4年9月22日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科研团队。吉林农业大学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学习先进科研团队的经验、打造更多全面、系统、完整的科研团队,鼓励不同学科联合申请国家级大项目。

(五)强化项目科研过程管理,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及成果转化率。吉林农业大学科研管理处,对项目申报、评审、项目实施、进度等做了相关规定,对到期、拖期项目都进行严格的追踪和督促,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每年项目数量和种类的大量增加,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任务繁重,仍然存在一些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好学校科研管理系统,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书,监控项目进度。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队伍 措施

行政管理是高校的三要素之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挖掘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完成学校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1]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的三要素之一,其队伍建设关系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发展的自主性增强,管理权限增强。如何招揽学生、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保持永续发展,不仅需要教学管理工作的运筹,更需要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2]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使高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教师、科研、管理、制度、观念,优秀的管理可以有效激励教师,可以健全管理的制度,科学规划发展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一直被忽视。[3]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从而被轻视。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这种现象实质是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刻认识。

(二)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低。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三)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偏低。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行政人员工作量大、待遇低的问题。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相适应,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逐步得到落实,教师队伍逐步稳定。但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分配制度向教学倾斜力度较大,行政管理人员待遇达不到教师的平均水平。[4]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偏低,很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员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有些已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想方设法提高学历为转岗做准备。行政管理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工作人员无法潜心研究工作,创新方法,扎实做好工作。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42-02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全国2305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计111所,其余的2194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18%。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科研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职能不以科学研究为主,但地方高校仍须重视科研工作。

伴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高校现有专任教师1295248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608928人,占47.01%。由于地方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低于部属高校,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是硕士甚至本科毕业就任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因此,青年教师的科研在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地方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而绩效是决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提高组织绩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管理,能够帮助地方高校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科研能力

一般认为,能力是影响绩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天赋、智力、经历、教育、培训等。汪晓春(2009)研究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学历及受教育层次因素对其科研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博士后层次的教师科研绩效水平是最高的,其次为博士学历的教师科研绩效水平,本科学历层次和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科研绩效水平基本上是一样的。可见,科研能力强的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能够取得更高的科研业绩。

2.科研态度

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变量。Vigado(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投入会影响其工作结果,即对工作绩效会有所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态度也是影响其科研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科研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以及忍受枯燥,因此,只有对科研有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其中的人,才能取得良好的科研绩效。

(二)客观因素

1.职称评审条件

龙飞鹏、丁强(2006)对云南省几个州市的几所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科研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目的中,高校教师的职责和晋升职称职务排序位列前两名。徐璟等(2009)将实施职称量化考核后通过正、副高级职称评审教师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各项科研绩效在实施量化评估之后均呈现出正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见,很多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做科研是为了达到职称评审条件,职称评审条件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行为产生引导作用进而影响其科研绩效。

2.组织激励政策

心理学对于创造的研究表明,如果组织对新思想和创新行为进行支持和鼓励,人们产生创新性思想的可能性更大(Parnes,1964;Parnes & Meadow,1959)。组织对创造的奖励和认可有助于创造的产生(Abbey & Dickson,1983;Paolillo&Brown,1978)。张伶、张正堂(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在激励因素通过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知识员工的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类知识型员工,其从事的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其科研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组织激励政策的影响。

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提升对策

(一)提供支持与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首先,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学历较低,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地方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更高级别的学位,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分批赴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校进修学习,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其次,代文彬、纪巍(2008)对天津、上海、广东、湖北、江苏五省共31所高校192位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4.7%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科研工作中最待解决的问题是“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点”,因此,地方高校应为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让本校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中老年教师在科研方法、科研课题申报技巧上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地方高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还应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和倾斜性的经费投入,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将高学历青年教师凝聚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方向上,通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帮、传、带,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地方高校之间也应寻求合作,因为每个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得到共同提高。

(二)进行价值观教育,端正青年教师的科研态度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涌现出了众多能带来丰厚物质报酬和精神满足的岗位,这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我国很多高校错误地将科研与工资待遇挂钩的做法更是抹煞了高校教师创新的灵感,促使其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的产生。好论文需要好科研,好科研需要好思想,好思想需要好动机。如果没有向广大同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希望他们从中有所收获的愿望,没有为创造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作贡献的理想,只想尽快凑足职称晋升等所需的论文数量,把开展科研、当作提高身价、满足虚荣并获取利益的手段,势必就难以坚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想出好思想,做出好科研,写出好论文。因此,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绩效,必须改变他们的浮躁心理,端正其科研态度。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价值观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端正其科研态度。学校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树立榜样、完善奖惩机制、营造健康学术环境等措施,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发扬脚踏实地、甘于寂寞、追求真理、坚持不懈、锐意开拓的精神,在科研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审条件,发挥职称评审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职称挂钩,因此职称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高校教师做科研就是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绩效水平,省级职称管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条件,以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审的引导作用。

目前,很多地方的职称评审条件不甚合理。如某省的职称评审条件规定,申报讲师任职资格者,在学历和任职年限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担任助教职务4年以上;2.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在科研业绩方面要求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同时规定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实行任职年限破格。上述职称评审条件对科研业绩要求偏低,不允许中级职称实行任职年限破格,不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如果适当提高中级职称的科研业绩评审条件,同时设置较高的中级职称破格评审条件,有利于促使青年教师更多地投入科研工作,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四)制定适当的科研激励政策,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资历浅、职称低,难以获得科研资助,科研经费缺乏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为了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设立了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但是资助面窄、额度小。郭淑兰、邬开俊(2009)对西部地区8所高校260名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科研需求方面,60%的教师希望得到科研经费资助。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经费的投入,用于扩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面,提高资助额度,报销青年教师的部分费用,对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学术交流对青年教师来说,既是对外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分享同行科学研究经验的过程。地方高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组织校内学术交流活动,让青年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启示,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创新水平。此外,教学任务繁重也是很多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高校应对青年科研骨干和有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适当减免教学工作量,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在校工作时间达到四年以上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学期的学术休假,使青年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

[参考文献]

[1]龙飞鹏,丁强.云南省州市师专青年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6(2):76-80.

第11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实践教学;工程能力

电气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的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电工、控制和信息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运作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必须结合时展背景和学科特色,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教学改革冲破了我国原有重视知识传授和基础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具有明显的优势。

1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渐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日渐注重自身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而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引入优秀人才,以人才为导向吸收先进技术,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对于电气学专业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工程能力方面,其主要指与工程技术有关的知识、意识、思维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现代工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模式,而是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并参考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之中,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②有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现阶段我国注重科技发展,在各地相继建立电力设备研发基地、智能电网产业园等项目,对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提升电气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有利于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2.1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础电气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专业课程较为落后,与企业发展实际和经济结构转型相脱节,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重建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某高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协调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以人才需求为基础,遵循市场导向性原则,并密切关注该领域技术成果与行业发展形势的对接情况。同时课程目标的设置出发点为工程,并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多元化和层次化趋势,融合技术、知识和能力等多个模块,进而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2.2创设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践平台是学生与外界联系的主要端口,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创建超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在我国某高校电气专业发展中,学院意识到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性,与当地企业实现联合发展,首先建设校企合作软平台,校企双方商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此实现专门人才与宽口径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次在企业帮助下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指标要求学生,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情况;最后学校与企业进行协商,让企业接受学生的毕业设计,并根据学生的设计方向配置合理的企业导师,以此促进生产与科研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此外,学校和企业还致力于研发中心的建立,并将具体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此为学生提供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的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2.3完善教学设备,夯实科研成果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趋势明显,在实验设备方面的投资有所增加,并且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投身于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进展之中。同时很多专业意识到科研成果向实践教学环节渗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引导教师自主设计实验装置,以此提升实验装置水平。例如在某高校电气专业教学中,师生致力于实验装置的自主研发,形成了以交流变频调速实验装置和数字相控、斩控直流调速系统为代表的实验装置体系,其中前者的核心控制器为单片机,并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模式,给师生以友好的使用体验,在实验中感受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而后者的主控芯片为DSP,拥有直流脉宽调速单元和四象限相控整流调速单元各两组,为直流调速系统实验提供了诸多便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并且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进程加快,对我国人才培养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气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而其中实践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应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着手,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武,王红玲,李明,等.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工程能力提升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77-79.

[2]王晓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才智,2016,(1):90-90.

[3]杨超,苏畅,胡丽娜,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教育:文摘版,2016,(4):00043-00043.

[4]朱娟娟.提高电气工程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9):93-95.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型本科教育 创新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35-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目前创办研究型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所追求的目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矿业和安全特色,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经相结合的国家重点大学,1998年恢复招收本科生。本科教育恢复初期,一切工作从基础开始。针对先有研究生、再有本科教育的特殊发展形式,如何继承中国矿业大学百年传统,在短时间内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实现“国家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根据教育部教高[2001]4号、教高[2002]5号文件精神和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校提出了由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奋斗目标 [1],逐步建立起了以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由基础性实践环节、应用型实践环节和创新性实践环节相互联系和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但是,由于我国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尚短,研究型本科教育模式更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改进。笔者结合近年来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实践,从微观层面对创新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及分析

我校“创新教学环节”以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开展,为期两年。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性研究实践教学过程,融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训练和培养,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着力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但是,笔者通过对三届本科生创新教学环节的指导发现,不少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热情不高。2010级的项目组有5名成员,只有2人真正参与研究并坚持到项目结束;2011级项目组学生整体积极性不高,很多活动都是在教师或学院要求下开展的,学生主动性不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生对创新训练的兴趣不高。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但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学生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热衷于报考各种资格证书。笔者曾对我校2010级、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的68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据统计,有31%的学生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格培训,5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直接工作或先工作,不到40%的学生有直接考研深造的打算,还有少数学生没有明确想法。

二是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研究能力。任何研究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由于本科生经历及知识面的局限,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之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直接的体验和认识,发现不了问题,更不用说提出较好的创新性课题了。即便由指导教师给出了选题,学生也缺乏研究性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不会查资料,更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这也是影响学生研究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客观条件的局限。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学科实验平台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落后,没有开展讨论的场所,没有必要的软件,学生在接受科研选题后只能去图书馆或在宿舍上网查阅资料。而且大二、大三的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比较繁重,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科研训练项目上的时间投入。

四是教师对创新教学环节热情不高、投入不够。研究型本科教育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然而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学校对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倾向性,经常让教师感到本科教育既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不是最值得做的工作。而且要将一个个本科生引上科研之路,让他们了解科研、体验科研,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和大量时间,这势必影响指导教师自身在科研工作中的投入。因此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在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投入的精力必然不够。[3]

二、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认识创新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在创建一流大学的热潮中,创新教学环节是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从实践来看,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对于创新教学环节重要性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导致教师在实践中投入精力不足。必须充分认识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及其创新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努力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模式。

(二)积极营造科学研究氛围

研究型大学具有人才丰富、科研成果多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布告栏、会议等多种途径将教师、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向本科生进行公开和宣传,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为本科生营造从事科学研究的氛围,以激发其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4]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以学院为单位成立学生科协和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小组,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有机会接触相应学科的研究生,与他们共同探讨科研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要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实践与创新,开展大学生学术与科技成果奖励计划,对在校期间、获准专利、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等进行奖励,并在保研、评奖等方面给以倾斜。

(三)坚持因材制宜的施教原则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决定了其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的多样性。有的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读研攻博,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所作为;而有的学生则希望尽快工作,成为脚踏实地的蓝领阶层。这是学生对科研训练项目态度不一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型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因材制宜的施教原则,应当突出教育与社会经济、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不能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推崇学术研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既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高层次人才,也应重视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来确定个性化的培养发展方向,不能一刀切、死规定。在选择科研训练项目时,首先由教师做好说明引导工作,再由学生按照兴趣和自愿原则自主选择。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去领悟、去探索;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应降低一些要求,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这样因材施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避免消极、被动的现象。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锻炼与培养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对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集研究和教学于一体。不少教师由于本身缺少实践经验、缺少研究课题,创新教学环节的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因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实践经验,包括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参与科研及企业咨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对实践教学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推进研究型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设计与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要从过去以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为重,转向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与并重的轨道,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定、考核评奖时的比重。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制度,把研究生的教育方法融入本科教育中,鼓励教师将本科生引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把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可设立实践教学优秀教师奖,获奖者除可获得一定的奖金外,还可在评职、工资方面获得优先资格。

三、结语

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型本科教育的成功推行对创建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教学环节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进、提升创新教学环节的运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希民,彭小沾,杨可明.具有矿业特色的测绘工程专业研究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9(8):74-76.

[2] 范迅,常维亚,邢鹏,朱郴韦.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