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恋爱常青藤保险;情感疏导;恋爱保障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的教育方式未免过于生硬和死板,大学生不太愿意接受,教育效果也不明显,恋爱常青藤保险作为一款创新型项目,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恋爱群体看来,节日越来越多,情侣之间互相送礼物往往绞尽脑汁,却依旧难以逃脱大众化的现象,恋爱保险无疑能满足他们创新和浪漫的需求,如果恋爱保险真的存在,便是只属于两个人的独特的美好回忆。因此恋爱常青藤保险的研究不仅是一种保险的创新,也是为大学生恋爱群体提供美好记忆,促进恋爱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1恋爱常青藤保险基本内容
针对青年恋爱群体,拟推出恋爱常青藤保险项目,该保险项目包括恋爱保险、恋爱合约、恋爱基金以及爱情论坛四个方向:(1)恋爱保险。主要针对异地恋及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通过保险合同为这些相爱却被现实所困的群体提供特殊保障。(2)恋爱合约。是恋爱双方就两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立定特色的合约,为感性的恋爱生活中加入理性相处的原则,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争吵,降低因为一时冲动而分手的概率。(3)恋爱基金。为了解决约会开销较大的问题,恋爱双方协商后定期从日常生活费中抽取部分资金存储作恋爱基金,同时恋爱合约中如果有违反恋爱合约的罚金也一并存于恋爱基金,日后用于双方共同产生的高额消费。(4)爱情论坛。用于投放恋爱故事和问题矛盾,恋爱者可以匿名提出自己的问题,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寻求问题解答和情感疏导,为被恋爱所困的青年男女提供一个寻求帮助的平台。
2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该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对铜陵学院及周边高校部分学生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群体中异地的比例高达51.2%,甚至超过了同校人数。在恋爱消费情况方面,大部分表示恋爱前后消费差距较大,恋爱费用主要源于各自的生活费,另外兼职和花呗白条等所占比例也较高,分别占32.65%和20.41%,造成高消费的原因集中在日常消费、节日礼物和外出旅游。当双方的感情出现矛盾时,大部分人选择双方理智冷静的进行交谈,少部分同学选择找朋友倾诉,寻求建议,但是的会选择冷战直到对方低头或者直接一时冲动分手的人群比例也较高。在关于恋爱动机一项中,因为爱情而选择恋爱的占比最高,为寻找学习和生活的伴侣占21.02%,但是跟风从众心理而恋爱的人群也较多,约占19.75%。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和其他方面的调查总结,大学生恋爱群体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方面。
2.1异地恋现象普遍,导致问题不能解决
异地恋情中的双方由于距离原因,长期不能见面,只能通过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相处,感情中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导致问题升级。另外恋爱中的女方更为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造成心理落差,引发吵架分手的导火索。再者因为不能经常性见面,无法参与对方的日常生活,轻者由于患得患失的心理引发吵架,严重者由于猜忌,极度缺乏安全感导致分手。
2.2恋爱消费观不完善,容易冲动消费
大学生资金来源大多靠父母的生活费支持,恋爱随之而来的便是日常消费的变化。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不完善,大部分还没有理性消费的意识,在网络媒介以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社会,便捷交通出行方式日益盛行,娱乐设施也日渐丰富,很多群体盲目从众消费,出现经常性旅游等奢侈消费,从而对正常的生活消费产生影响。
2.3娱乐软件妨碍双方交流,导致矛盾无法及时解决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娱乐软件层出不穷,“低头族”现象明显。很多男生沉迷于“王者荣耀”等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导致情侣双方缺乏交流,双方的矛盾越日益激烈,由于沟通问题而分手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对感情的不负责任很容易导致;另外一方情绪低落,而此时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极易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造成终身的遗憾。
2.4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恋爱“变味”
当代大学生恋爱情况普遍,很多人刚进入大学,从高三的高压下释放出来,以及受一些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对恋爱的想法过于理想化,有些仅仅因为跟风,迅速脱单,于是现实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又极易冲动分手,使得恋爱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3恋爱常青藤保险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全面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息息相关。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恋爱观的形成要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身心发展,还会对社会中其他成员产生影响,所以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但传统的引导方式未免过于死板,大学生不太愿意接受,恋爱常青藤保险致力于通过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3.2引导消费合理化
恋爱常青藤保险中的保险基金一项主要针对消费过多现象,通过平时双方日积月累,存下属于双方的积蓄,像是两人共同为爱情的积累,消除恋爱谈钱很伤感情的想法。在需要高额支出时从中支取一部分资金,不至于由于压力太大而影响正常的生活水平或产生矛盾,同时通过储蓄的方式侧面让他们树立理财的意识,避免盲目,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3.3促进恋爱关系健康发展
恋爱常青藤保险中的恋爱合同一项主要就双方平时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做出约定,对违反的进行惩罚,减少因不必要的争吵而伤害感情或一时冲动造成分手。同时给情侣增加沟通的机会,理智的分析两个人之间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出解决方法,降低因缺少沟通而导致的相处矛盾升级,促进恋爱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3.4提供心理疏导场所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从生理上而言他们开始进入到性成熟阶段;从心理上而言,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促使他们对爱情更加渴望。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都有所欠缺,恋爱论坛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寻求建议的场所。尤其是心情郁结或沉浸在失恋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和开导场所,防止一时冲动做出无法弥补的事情。
4恋爱常青藤保险的可行性
4.1恋爱常青藤保险并非以情感作为商业噱头,有实际的保障意义
前几年突然被下架的恋爱保险类产品统统惨遭下架,在于各公司开发的恋爱保险大多无实质保障意义,存在炒作和制造噱头的嫌疑,而这正是我国银保监会明令禁止的。恋爱常青藤保险区别于以往的恋爱保险类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切实保障恋爱双方的利益,从恋爱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制最适合的保险方案。通过保险保障的形式,让恋爱的感性生活中增添一份理性的保障,同时,多元化的保险方案让投保人不仅能够规避风险,还能够规划资金,减少盲目的消费;在遇见问题时有一个寻求建议的场所。
4.2目标客户群体对恋爱常青藤保险认可度高
为了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本保险的看法,以铜陵学院及周边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问的方式展开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购买恋爱保险及其相关产品,对通过储蓄的方式积蓄恋爱基金的想法予以了支持。可推测恋爱常青藤保险推出以后,势必会吸引广大大学生恋爱群体的目光。并且切实有效的项目会让他们受益其中,将会更认可这款保险。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就指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006年秋季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后,教育部又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础”课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我曾就“基础”课教学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加本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材内容以前学习过,再学一遍没有多少新鲜感,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略显枯燥,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导致对课程的热情度不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体现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
二、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方式
“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加以推进。在高校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之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行动起来,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从以往的教学实际看,课堂中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视频观赏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是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基础”课实践教学比较复杂,必须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增强其生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在层次上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各层次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
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的建议,同时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针对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尽可能多样化的安排,争取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参与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相互关联的做法。
(一)调查研究型实践
所谓调查研究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调查研究课题为动力,搜集资料、拟定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生活,进行研究、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的一种实践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多个社会调查的课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大学生爱国意识与行为方式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大学生择业观与创业观调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等,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型实践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为例,在调查研究型实践中,教师需要事先获取相关指导信息,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调查研究的相关事项,教师必须给予清晰的说明。这些事项涉及:(1)关于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在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例充实和拓展课本内容。(2)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调查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个年级或某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大学生。(3)关于调查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问卷的形式,也可以是问卷和访谈或观察等方法结合的形式。对于问卷,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典型问题,发放数量不低于150份。(4)安全和协作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并注意安全,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调查任务。(5)调研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对掌握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调查研究的成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同时还要对调查研究报告写作的格式与要求作出说明和指导。比如,格式方面的规范:(1)根据给定的调研主题确定报告标题;(2)报告前言部分要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涉及的内容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果是做不同年级、不用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比较研究,在此部分就应加以说明;(3)报告主体部分要具体叙述调查情况,列举调查数据和典型事例,并作恰当的分析,得出各种基本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4)结尾部分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此外,对调查报告字数要求还应作出大致规定,但不必限制过死,以分析阐释完整为准。
对于调查实践的成效和研究结果的形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
(二)参与体验型实践
所谓参与体验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前述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制作课件,并根据需要,以讨论、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辅助情境,在课堂上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增强认知,激感,并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做法使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
为满足学生渴望自己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要求,我尝试了让学生将前述调查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文字和图像的做法。即由各调研小组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与调查成果相对应的PPT课件和其他辅助形式的编排与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根据需要选派代表承担主讲任务,其他非主讲同学可通过情景表演、对话、小品等形式予以适当配合。在课堂展示中可以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曾经布置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调研任务,负责该调研任务的学生制作了图文结合的PPT调研报告,同时,还制作了一个相关的视频访谈短片,其中学生变身记者,采访对象有学生、老师,还包括外教,既有对本校师生的采访,又有跨地域网络连线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还有一个小组在展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成果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网络骗局的现场情景表演,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网络自律问题请台下同学发表看法,生动而直观的演示,加之意见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以上实践方式的进行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进度做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以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虽然辛苦,但有所收获,十分值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从大脑细胞的运动规律来看,一种模式持续时间太久,会产生疲劳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此,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展示分开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段,如果安排在结束段就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课程开始,这样便于掌控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检验,因此,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以上实践方式进行总结和完善,为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积累经验、付出努力,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Abstract: With th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western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also brought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ought and ac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to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students, dialectically treating western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operability of measures are very important. On the one hand western culture provided more information sources to college students, let students choose become more broad, let the students self consciousness, equal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s more intense,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s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西方文化;社会转型期;影响;对策研究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influence;countermeasure study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97-02
0 引言
文化的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选择范围的同时,也造成了中西文化间的冲突,文化冲突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演化成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人们价值选择的迷茫,特别是高校学生,调查表明,有70%的同学认为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他们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理想信念的摇摆不定、道德标准多元等的不利影响。
1 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物质的、感官的满足固然重要,对生命意义、理想信念等终极价值问题的叩问,也是人所不能回避和渴望有所回答的。”[1]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了可供选择的机会,由于有了选择的机会,使得学生很难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自相矛盾。大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前已经受到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理想信念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中西文化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下去。但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初步树立了为人们服务、为祖国学习的理想,但是受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的影响,他们放弃了本来的理性,或者处于两难境地,无法做出选择,使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2 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以善恶为评价标准,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停留在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入上。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干兼职的不在少数,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为了能赚到钱,如果有更赚钱的职业他们会马上换兼职,很少能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面对今天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的新现象,往往用金钱的标准去衡量,有些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党失去信心,认为“中国梦”只是一个梦而已。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人们都在追求自身利益,使部分市场主体的信誉、法制意识淡薄的同时也导致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这些负面的事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使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使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处于多元的状态。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存在也使大学生的恋爱观掺杂了许多金钱的因素,恋爱要求门当户对,部分学生的恋爱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寻找刺激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对家庭、对恋爱的看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怀疑。
2 对策建议
正确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日益劲猛的西方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了解这两个实际,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这个实际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潮影响的实际。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学生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向,引导他们写出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社会等的真实想法,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二是课堂讨论,采取设置主题、案例分析等灵活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的表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看法,从而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在当前舆论表达不够畅通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网络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网络成为表露心声、发表评论的主要渠道。
只有联系实际,才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才不会流于空谈,才会有实际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对西方思潮的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大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在内容上增加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结构上做了大的调整,打破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固有结构,突出了一些前沿思想。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西方思潮的博弈中不断地发展着,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批判的方式客观的看待西方思潮,树立科学的信仰。
正视中华文化的优势,明确立场。不能只看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拿别人的优势来跟自己的劣势比较。文化之间的比较不存在谁好谁不好之说,存在即有其价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这种沉甸甸的积累并不是西方一些年轻的国家几百年能够比较的。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而自豪,更应该自信地承认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用心去参透其中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舍己利他的群体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和为贵的人际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校正的弱势心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点的就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越能走向世界。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最有力武器。
2.3 增加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法 面对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学习生活的影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文件。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应对呈现出出台的文件多与可操作性的措施少,学院式的批判多与落到教学实处少的矛盾局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更多的是总体上强调应对错误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时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谈到要改进教学方法,但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却较少涉及。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极少有专门针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社会思潮的内容。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其研究成果真正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操作性的对策和方法不太多,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社会思潮的教学研究远远跟不上教学实践的需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现实生产力,无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作用。因此,找寻操作性强的措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应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实施改革。
引导大学生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分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优缺点,正确看待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两点结合非常重要,这就是教师的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必须形成统一的思路;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有说服力的正确引导相结合。通过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师应对思潮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可以理清学生的真实思想,有的放矢地开展应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庆.多元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21.
[2][美]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M].刘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8.
[3]徐丽丽.浅谈文化引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1(10).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课堂,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和谐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践行中,无论是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策略,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结构,都应该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实践过程,以“以人为本”来检验和评价构建和谐社会所取得的效果。
当今的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生态等等相互作用的要素,诸要素之间和要素内部都有矛盾,社会和谐是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许多都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不足有关,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有待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坚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首先,和谐理念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人的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主体的发展策略在教育工作的任何工作环节和层次都应该得到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中,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才能在教育中目标明确,才能真正关心学生,进而才能使思想教育真正人心,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才能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和谐课堂的创建关键在教师,树立正确的平等的师生观。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是主角,是导演,肩负着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二是和谐是“交响乐”,是多种音符、多种乐器的配合。和谐是“和而不同”,课堂应该有多种声音的交汇,才能形成和谐。这要求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始终注意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讨论的位置上,不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生活的导师”;要求教师清楚认识到课堂的作用,它是给我们设置一种交流的环境,我们在这里交流思想,我们不是学生的心灵和眼睛,对学生强调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迸射出智慧的灵光。
再次,贯彻教育就是学生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主题。因此,在教育和教学中注重学生成长的需要,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笔者在担当《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出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说教,从关注与个人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手,走向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怀。课堂教学一开始,笔者就试图改变学生已有的被动听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第一章的第一节的主题是《我的大学》,通过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让大家思索怎么度过大学生活,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继而引入哈佛大学校长对新生的致辞《让激情似火》和《对话》栏目中《耶鲁大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对话,让学生思索大学的使命。接着又介绍了《大学时代应该做的50件事》,让学生相应的思考:我在大学应该做什么?让学生制定自己应该做的20件事。最后通过刘翔的百米跨栏,不仅论证了目标的重要性,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激情和梦想,让学生为大学生生活作规划,包括目标、方案、执行、反馈。
最后,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开创研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利用“五・一”长假前后两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学生一般由3―8人自愿组成课题组,学习程序是:建立组织结构、确立课题、安排日程、展开调查、写调查总结、组长汇报。学生所确立的课题都与课程密切相关,如大学生文明礼貌素质调查、大学生的恋爱观、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大学生的打工和兼职、对智障学校调查和实践、颐和园对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调查等等。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动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突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达到了如下目标: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社会调查学习活动,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社会调查学习,要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调查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社会调查和学习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总结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克服羞怯心理。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如。但调查要接触的大多是不相识的人群,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大学生要深入了解自身和社会,体现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是实现了自我教育。通过调查过程和研讨会,学生通过同伴教育,也就是每个同学都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相互学习和教育,达到了对大学生实行大德育内容的教育,通过对他人讲授的和自己所作的结果进行反思,得到思想的净化和升华。
关键词 “90 后” 思修课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90后”群体特征分析
1.1 思想特点
“90后”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新鲜事物,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崇尚个性与自由,且执行力超强。同时,由于每天都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显得有些早熟,面对问题他们很有自己的见地。虽然还只是孩子,可他们却有着成人般的思维,懂得权衡利弊,谙熟成人世界的社会交易规则,但有时这种超龄的成熟又表现出幼稚和肤浅的一面。过分的自信和自我中心,也使得他们很难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别人的意见,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来自旁人的意见是正确合理的。最后,他们大多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关注国家与社会,但相对“80后”,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是更加迷茫的一代。
1.2 行为特点
在行为方面,“90后”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往生代”的鲜明特征:首先,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网络生活时刻相伴。“90后”的童年时代正是互联网在中国流行并普及的时候,他们相伴成长。 比起“70后”和“80后”,“90后”算是地道的网络“原住民”,是中国最早完整接受信息教育的一代。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不喜欢思考,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问“百度”。其次,学习、生活上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较差。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玩起手机,对网络的迷恋也使得他们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作息混乱,生活缺乏计划性。最后,在人际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善于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并很少表现出羞怯与不自信;但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相比,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世界里表达心情和观点,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代人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1.3 认知特点
“90后”成长的环境也影响着这一代人的认知特征。首先,比起理性的文字来,“90后”更喜欢直观的图片、动画、影像或声音的刺激。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90后”多是漫画迷,习惯了图像搭配少量文字的图像思维,不喜欢大量深层的文字阅读。同时,在信息获取方式上表现出跳跃化、碎片化等“浅阅读”文化现象。阅读时不需要思考,通过跳跃化、碎片化的阅读方法,来满足自己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最后,“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丰富,思想也相对更成熟和独立,他们更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灌输。
1.4 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90后大都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也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90后”很早就知道了他们身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因而很早就有了独立、竞争、效率和创新的意识;但同时,自我中心、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也随之泛滥。其次,“90后”在选择专业、择业就业等方面也明显比“80后”更理性务实。他们好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确立目标是也不会好高骛远。
2 回归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2006年9月,05方案在我国高校开始全面实施。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在谈到新课改方案时,提出要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①思修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居于基础地位,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特征和 “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和认知特征,思修课要想真正成为一门深受大学生喜爱,影响大学生终身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1)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这不是因为学生不需要书本理论,事实上成长于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90后”在思想层面比“往生代”显得更加迷茫和困惑,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非常渴求理论指导,只是“90后”的思想特征和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思政课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会有着天生的逆反心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它言之有理。”②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会遇到这个年龄段必须面对的一系列人生课题,比如人生目标定位、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保健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需要大学生们在生活用心去体察、思索、实践、选择。因此,思修课要紧扣学生生活现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才能赢得学生对课程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课需要“回归生活”。
(2)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德育课,其目标定位分多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具体目标最后都要统一于一个终极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的发展与完善。而学生的人生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两种基本能力,即生活的能力和生命的能力。“所谓生活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的能力。”③“所谓生命的能力,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学生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明白人生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④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开设的《幸福课》最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他也因为这门课程被学生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笔者认为思修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思修课教师也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找到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的钥匙。在“90后”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空虚、内心迷茫、情感冷漠、生活颓废、道德滑坡等现象,思修课要多向他们传导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困顿,引导他们学会去感受幸福、追求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现实感受。思修课要想真正地打动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这种“现实感受”,走进学生生命,切实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脱离了“生活世界”,思修课就丧失了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最后,“回归生活”也是思修课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修课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失去了对生命的教育、对生活的关注,人如何成为人?成长于新时代的90后身上有着很多为人称道的优秀特质,但“百无禁忌”、“我字当头”的作风也尤为明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德育工作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同这些有着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沟通时,社会道德准则他们都知道,书本的大道理他们都很懂,可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严重脱节,这就说明我们通过道德说教传递给学生的道德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景下自主地做道德选择,无论选择的对与错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学生道德观念重构的过程,也是德育理论知识内化的必经途径。从这个角度讲,思修课回归于生活势在必行。
3 思修课回归生活的路径分析
(1)思修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关注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中心展开。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⑤思修课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必须面向他们生活的未来,引导大学生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一种可能性的完满生活。这是时代赋予这门课程的特殊使命,也是思修课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思修课教学包括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这要求思修课教师在课堂外要与学生多做情感交流,切实关心学生们到底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多与辅导员做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同时,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行为特征往往是同时代的某种社会思潮在学生群体中的缩影,比如近些年在恋爱观方面风靡大学校园“高富帅”、“白富美”情结就是社会扭曲的婚恋观在大学校园里的折射,因此思修课教师还要多做社会思潮研究,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上积极引导,有的放矢。二是要引导学生建构更合宜的可能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理论指导,思修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现实,积极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一种更合宜、更完满的生活状态,并把这种可能的完满生活转换为大学生的需要和目标,引导大学生摆脱“迷茫”,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
(2)面向生活现实,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思修课教材的理论体系相对稳定,但我们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新的变化,思修课要上得有生命力,就必须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因此,思修课要贴近学生和社会现实,不断扩充新的内容。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新旧价值观念在很多方面的冲突异常激烈,年长者和“90后”之间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也有着很多的互不理解,这让“90后”在很多时候陷入了道德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对于历史问题,以现代语境进行阐述,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首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思想独立和追求个性的“90后”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思修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研究发现,当前的思修课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用好多媒体,使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出彩。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功能,那么如何来有效地实现这种传播呢?着当前技术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无疑是有效的传播利器,并被广泛地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收集一些音频、视频、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资料进行整合,让教学内容以多元的,立体的,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欣然接受课程内容。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如何突出教学内容体系的层次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如何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如何避免多媒体课件单媒体化,这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都十分受重视,这些年随着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也被纳入课程体系。一般来讲国内的学生德育实践可以分为大实践和小实践,大实践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开发设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配合下来进行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课堂,更多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完成,如暑期社会调查、“三下乡”等形式,而小实践则一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进行,如主题演讲、辩论赛、观看电影、课堂团体辅导等形式,我们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一般是指“小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来“做”,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省察甚至创造,这样学生的思修课中的主体性才能彰显,理论知识才可能被内化为素质。
注释
① 吕诺.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N].光明日报,2006-09-15.
②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高教等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PBL《性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这种特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客观世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 年于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迅速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传入中国以来,除在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外,在《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实践中也发现有一定成效。
一、《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高职院校及大专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迫切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性健康方面的知识也是他们欲了解的内容,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健康教育就具有重要得意义。性健康教育从公认的定义上来说,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知识、性道德知识、性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其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责任感、社会感、使命感,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情感与有关的法律意识,促进身心健康,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也可以让他们安全地度过叛逆的青春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应是现阶段国家教育的最佳选择。首先,我国的大学教育已步入大众教育的行列,在大学中开设性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正规的性健康教育;其次,大学生面临的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更多,更需要科学的性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来加以引导;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相对中学时期比较轻松,也相对主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迫切希望接受正规的性教育;第四,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世界观成熟的时期,补充完善中小学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可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已成年的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家长也不会成为阻力,反而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共鸣;最后,综合性的大学拥有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雄厚师资力量,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拥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资源,并且已有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教材问世,可将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使学生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虽已广泛开设,但效果不佳,教学方法也较落后,必须探索新的互动型的教学法,来使这门课程真正达到开设其应有的目的。
二、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过程的设计
采用PBL教学法,关键环节就是要将《性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过渡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与解决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来上课,成为课堂活动中的对应主体。在实际授课中,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分组来分别讨论课程设计中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指定一至五名小组长组织讨论。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应尽量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常常有问题、有疑惑,但却羞于提出,而他们却恰恰需要教师帮助。
在课堂上,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可尝试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进行,将整个班级分成甲方和乙方,座位也可适当调整,以便在辩论中达到提高授课效果的目的。如果遇到分歧很大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纠正。在讨论或辩论完成后,每个小组长要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最终结果和尚存在的分歧,教师可随后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对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精讲和专练,对学生仍未理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来自行解决,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相关指导和提示。
三、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问题型”“创新型”的课堂教授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方面,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教师是课程推进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但限于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课程的把握与理解存在差异,常常出现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的情况,这种方向性的错误会使学生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是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的情况经常发生,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地安排小奖品来鼓励发言积极的学生,表扬认真预习、准备充分的学生,两种奖励方法有机结合可以适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是PBL教学耗时较多的问题,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度”的把握,使讲授课和讨论课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是单独辅导的问题,对一些对本门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和有疑惑需要教师帮助的学生,教师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
总之,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创新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成其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快速提高,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值得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兵,蔡闽.大学生性知识调查及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29,(3):110-102.
[2]Lohfeld,L.,Neville A.,Norman,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J].Adv Healt 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Price,K.J.,Eijs,P.W.,Boshuizen,H.P.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2005,39,(4):394-401.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管理学,管理职能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其工作职能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很重要,事情很难办,责任很重大”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普遍认识。管理学原理是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管理。高校属于文化组织,管理学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管理活动。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管理职能理论来做好辅导员工作做一简单阐述。
一、做好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是很琐碎的,有人形容辅导员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推得辅导员团团转,辅导员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因而倍感疲惫。这其中缺少必要的工作计划是一个主要原因。管理学原理中指出,计划即是制订行动方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去做。计划工作就是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和要去的地方之间铺搭路桥”。计划工作的任务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怎么做,计划职能是管理四个职能中居于首位的职能,没有计划则后面的三个管理职能都无从发生作用。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尽管有统一的认识,但具体来说有工作内容包括哪些任务和活动,从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历来看,各个辅导员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每学年、每学期有哪些具体的学生工作要做,辅导员一般都是凭经验来判断,缺少统一的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的四级工作计划体系。而没有一个预期的行动方案,辅导员的工作就显得被动而且杂乱无章,无法提前安排各项资源和控制各项任务进度,很多任务成了眼前事、急事,在限期完成任务的要求下就会使辅导员手忙脚乱、加班加点、身心疲惫。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活动纳入到规范的计划中,建立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四级工作计划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每学年和每学期末学校团委、教务处、医保处、资助中心、招就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下一学年和学期的学生工作计划并汇总到学生处,由学生处根据任务的工作量和紧迫程度安排各部门工作的优先级,编制一个统一的计划下发各院系党支部和学生科,各院系党支部、学生科根据学校的总体学生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制定本院系各年级学生工作计划并下发各年级辅导员,各年级辅导员依据院系学生工作计划细化制定本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工作计划并下达给各专业班级,各专业班委进一步细化制定本班级各项相关活动和任务的工作计划。在各项计划当中要明确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各项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任务(5W1H)。
二、建好组织,保证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管理学原理中组织的定义是人们为了一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团体。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静态的组织是保证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的资源组合体,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才能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在高校中,学校获取有关学生信息的渠道来自于辅导员,只要和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最终都由辅导员来负责完成,所以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对此,辅导员只有充分地调配和使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及时和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这需要辅导员用心构建各专业的班委团队,处理好班委分工和协作事宜,明确各个班委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在计划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实现每个班委团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明确组织层级中的指挥链和信息传递链,保证命令下达的有效性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同时根据各班班委的工作能力和接受任务的主动性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如果每个班委都能各司其职并切实发挥作用,就可以使辅导员免于陷于事无巨细均要亲为的低效率工作境地,从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制度建设和例外事件的处理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各专业学生班委的组织架构以直线职能制为主,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以采用矩阵制结构,即从各专业班委中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进行处理,辅导员担任临时小组的负责人,事情处理完毕小组即自行解散,从而保证组织体系稳定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当好领导,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管理学原理中对领导的定义是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为实现所期望的目标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这里要探讨一下辅导员的角色问题,在诸多研究文献中不同的学者对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传令兵”、“高级保姆”、“服务员”、“政治指导员”、“法官”、“救火队员”、“心理咨询师”等等,但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就是“领导者”,即所带年级学生的直接领导者。在管理学原理中,领导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方向上的引导;二是技术方法上的指导;三是沟通;四是激励。在辅导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成为一个政治思想过硬、道德情操高尚、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为青年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即领导职能中方向上的引导。而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管理团队成员熟悉和掌握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和要求,使学生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就是领导职能中技术方法上的指导。辅导员与学生管理团队之间讨论问题、制定方案、探求思路中体现的是领导职能中的沟通艺术。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使学生班委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辅导员除了在方向上引导、方法上指导外,还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以及考虑如何以最少的激励成本获得最大的工作效益,这其实就是领导职能中的激励。发挥好领导职能对辅导员而言最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最能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而带好一个团队不仅可以打造高效运作的班委集体,使各项学生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而且可以通过班委集体的工作和影响力带动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年级的同学共同进步。
四、做好控制,确保工作目标实现
管理学原理中对控制的定义是指对组织内部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计划是控制的前提,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同时控制又是保证和衡量计划实施效果的必要手段。在辅导员工作中,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职能,通过控制可以总结前期活动和任务完成的效果,发现各项工作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为下面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控制是一个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地介入其中,改变以往“无事就是功”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地调查搜集学生对各项工作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调整,保证预期工作目标的实现。辅导员在行使控制职能时要注重遵循例外原理,即把控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超出一般情况的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情况,这样控制工作的效能和效率就越高。
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例,各班级团支书和心理委员要通过访谈方式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个别思想过激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同学要特别关注,出现异常情况或仅仅显露出一点苗头就要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迅速介入进行相关教育和疏导,从而消除可能的恶性事件发生,目前许多高校实行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实质就是控制机制。
五、结束语
学生工作无小事,这是每一个辅导员的共识。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很多学者从辅导员的现行体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角色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依据管理学原理的管理职能理论对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做了相关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限于篇幅本文关于辅导员在管理学理论指导下做好工作只是提出了一点思路,还欠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建议,这将是笔者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慧中主编.管理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式汶.高校辅导员工作感悟-班级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