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时间:2023-06-08 10:5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第1篇

[关键词]煤矿;风险;管理;控制;调度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608-01

由于煤矿开采大多属于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受到瓦斯、煤尘、水灾、火灾和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难解决。当前的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的实时性和动态性不足、静态孤立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等诸多问题,都属于煤矿生产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研究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辨识和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潜伏的危险因素,从而消除或减轻事故的风险,防止其可能造成的灾害。

1 风险及煤矿事故风险

风险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条件,包括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的组合。不但涉及人身及社会财产的安危,昭示着事故、灾害等坏兆头的存在,还特别表征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通常用风险率来表示风险的大小。其风险率的定义如下:

R=P・C(1)

式中R-风险率;P-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用事故的频率来代替;C-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是人身伤害,如死亡、损失工作日等,也可以是财产损失,如损失金额等。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风险是系统危险影响因素的函数,即风险可表达为如下的形式:

R=f(R1,R2,R3,R4,R5)(2)

其中,R1-人的因素,R2-物质、设备因素,R3-环境因素,R4-管理因素,R5-其它因素。

这一风险函数是对风险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由此可知,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主动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人、物、环境和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2 煤矿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特点

煤矿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辨识,判别危险源和事故隐患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和控制风险,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2.1 煤矿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2.1.1 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

2.1.2 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

2.1.3 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1.4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

与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部门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将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

2.2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损失前避免或减少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引发损失的几率,损失后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2)风险分析是指分析企业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煤矿企业的风险分析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其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从而确定是否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的程度。

(3)风险控制就是选择以及优化组合风险管理技术,防止风险发生以及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以达到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决策两个步骤。风险管理决策就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选择投资少,安全保障大的方案的过程。

(4)风险处理是指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和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重大风险的控制、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情况,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计划是否有效并得到实施。将成功的部分保留下来予以发扬,形成后续安全生产活动的准则;将出现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进,对煤矿企业风险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确保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动态、完善、循环的风险管理流程。

3 煤矿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煤矿风险管理的上述特点和葛亭煤矿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煤矿风险管理的整套方法体系,并应用在葛亭煤矿的日常事故预防工作中。煤矿风险管理主要从日常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两方面来展开,同时结合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来进行。

3.1 日常风险管理

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检查信息管理、危险源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和带班人员管理等四个方面。煤矿生产过程中风险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人工采集的方式,由专职安全工作人员、安全监察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利用安全检查表来完成风险信息的发现和收集工作;同时,有条件时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或监测系统,自动采集风险信息。对发现的风险信息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同时将每天的风险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自动上传到煤矿局域网(服务器),在局域网上实现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

3.2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主要指每天的安全生产调度会议的召开、记录和指令传达等工作。调度会议主要包括矿安全办公会,圆班会和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安全办公会和圆班会都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班前班后会则每班次都要举行。

在安全生产调度会议上,利用煤矿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系统,将所发现的日常风险信息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由参加会议的矿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所存在的重大风险信息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将安全调度会议内容、决策指令等信息在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网站上,便于各有关单位按要求开展安全工作,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3.3 信息化、网络化风险管理

如上所述,煤矿风险管理工作在其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软件系统在计算机局域网上运行。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煤矿风险信息,实现日常的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

4 结论

在煤矿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煤矿安全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有益尝试,对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煤矿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科学实用、配套齐全,适于在煤矿企业应用,并可望在其推广应用中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技术管理模式构建的根本。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其实也是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根本,是技术管理模式的构成分子。为了合理的控制风险,电力企业要针对设备及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进行明确的辨识,且评定风险程度,按照其相应的规程、方式、指标趋确定承受不了的风险。风险管理的理念就是危害辨识、控制以及评定。

2技术监督

2.1技术管理模式运行监督

电力企业相关管理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监督,是确保相应模式合理运行及持续发展的措施。

2.2技术监督结构模式

技术监督按照需要构建几个主要的结构模式。1)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考核技术及监督全面工作状态,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供电企业,还有对监督服务的电科院。2)就是为技术服务相关的系统,对供电企业管理模式程序监督测检,又对相关人员实施考核及培训,还要全面开展实施设备跟踪评定,合理的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管理水准的提升。3)让领导重视生产运行系统,通过领导的重视,对各项危险以及潜在危害实施测检,领导还要按照监测结论予以相应的评价。

2.3技术监督内容

在实施技术监督工作的时候要遵循,安全第一、超前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一些原则进行,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原理,构建及有效保障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运行,利用开展一些技术监督工作,全面的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电力技术监督是技术管理模式的监督有力后盾,其监督工作基本包括管理体系性监督测检、试验能力的监督对比、运行设备的监督测检、设备处理措施的监督、相关技术内容的监督及强化等。经过合理的工作,深入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状态及分析评定设备,根据预试系统的周期性、按照指标的指向、仪器设的可运行性、人员素质的追准、实施测检的准确性、文件归纳的控制性,评定措施的完善性,分层测检供电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情况,对使用率较高的设备进行试验对比及直接的进行检测,按照明确的试验参数及运行值,合理准确的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定,要深入的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给出处理措施,跟踪测试处理情况。经过开展周期性技术监督测检,审核供电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在供电过程中是不是具有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可以进行年度审核及考试等措施,促进技术管理模式的完善,深化电网的安全运行体系。技术监督工作要遵循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实施系统控制的措施,从采购、设计再到制作、施工一直到最终的运行,要完善好基础建设的过程,就要实施周期性的测检及审查,还要有全面启动调试的核心验证环节。目前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也随之一点点的开始运作,电力业务的全面拓展正在持续的进行深化,一些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变的尤为明显,之前的行政措施已经没有效果了,实施依法监督,强化相关机组的技术测检及输变电基础构建工程品质的技术测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样也是电网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之一。电网公企业要全面发挥电科院的技术装备及人才特点,对输变电设备与并网机组按照相应的技术指标实施设备检查,准确的参数,定量评定审核,减小隐藏的一些风险。

3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对隐藏安全事故模式所定制的,其由调度进行相应的预案及技术预案构成。调度需要做的预案涵盖了:对能够预见的以后会出现的事故情况所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以及运作程序,技术预案通常是隐藏在事故系统所挺像到的领域,其中处置涵盖了预算配备的备用材料、抢险用具、技术安全概念等。调度进行预案主要针对能够预见的事故,且技术准备预案可以给出处置的灵活性以及机动性,还可以防止预见之外的一些情况发生,几种预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通常应急预案是要随机应变的,要保持阶段性的堆砌进行改进及全面完善,要一直有保有良好的状态。

4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电能的稳定供应,电力企业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电能安全、稳定的输送。

1管理中的问题

(1)风险预防工作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电力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只要实施“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事故的预防措施和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多以自身实际情况和经验作为理论依据,所以在风险预防过程中没有综合其他企业的经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被动预防状态,这样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也不适用于企业的现代化风险管理,制定的管理制度没有前瞻性,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超出经验的故障发生就会无法冷静判断处理。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领导没有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会脱离实际情况,也不利于领导的先进管理思想有效传达给员工,上下沟通不顺畅,造成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障碍,不利于生产环节中进行风险规避工作。

(2)责任划分不科学。在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划分,工作责任制度不明确,安风要素责任人只由部门、班组部分人员担任,未能达到“全员、全业务、全过程”参与,造成了风险管理工作混乱,具体工作没有落实到人,出现具体故障时,无法寻找到具体的工作责任人,在风险预防工作中也没有办法有效开展,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实施。

(3)评估系统不完善。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包含了电力安全生产、电力运输、电力资源营销三个环节组成,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生产环节,在电力资源运输和营销的过程都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动态管理制度,在电力企业运营环节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科学管控,造成了职责划分不详细、不科学,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营,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人员责任划分,再出现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风险预估,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电力生产工作环节中,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排查电力安全风险问题,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构建策略

(1)建立风险管理理念。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提出如何立足当前,把安风体系核心思想推广到“全员、全业务、全过程”,通过重视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生产安全,无论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基层工作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有效将风险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电力生产过程中,实施科学的风险管控办法,制定严谨的风险管控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监督管理促进风险管控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减少电力生产活动中生产风险问题。实现持续改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从而实现提高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把安风体系建设真正融入工作中。

(2)搭建完善管理体系。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包含风险项目识别、风险程度衡量、风险预估评估、风险处理等等。风险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全局观培养,全面开展风险管控培训工作。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制度,并且制定科学严明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具体执行方法,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保障风险管理具体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通过协调电力企业各部分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配合,能够有效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通过科学监管工作内容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意识,通过抽查管理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了电力生产工作效率提高,保证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重视实际应用。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力,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量。电力企业通过将安全生产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融合在一起,依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能够积极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进行紧密沟通,通过与普通基层工作人员沟通能够快速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中在的问题,精准掌握电力生产过程,有效掌握电力安全生产的整个环节,制定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风险。

(4)细化责任。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领导者要掌握电力生产管理环节,制定科学的电力生产制度流程,细化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通过明确生产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具体的工作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有效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环节中的风险管控效率。

(5)重视风险管理持续性。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中,要结合实际生产管理环境和生产进度制定不同的风险管控制度,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转,依据可持续性发展观进行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保障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通过有效执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有意识的进行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能够保障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训,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有序进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民生等工作内容,所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生产水平,所以依据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结合风险管理的环节管控,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斌,余里程,邢国杰.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电力企业的融合[J].电力技术,2010(04).

[2]田丰.基于安全生产理念的供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2(01).

第5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隧道施工;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施工风险管理技术

自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领域中的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细化到铁路隧道施工领域中也呈现出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施工难度不断提高的态势。针对这一局面,在当今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更为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最大程度降低施工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施工单位完成工程目标,同时达到最大化经济利益的重要措施。

1工程情况简介

乌岩山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境内,隧道总长度为6208m,根据列车行驶速度200km/h的规格开展单洞双线铁路隧道施工。隧道通过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断层破碎带较多,裂隙水发育,软弱围岩所占比例较大,造成施工的难度及风险巨大。该铁路隧道穿过丘陵低山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辅有平缓的褶皱构造,主要岩体有凝灰岩、泥岩和花岗岩等,隧道最大埋深为480m。除断层带外隧道进出口各300m范围围岩等级较差。隧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新奥法”作业,该方法从岩石力学的观点出发,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的方法和原则。为了保障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方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并指派相关人员开展了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该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使用的风险管理办法

2.1铁路隧道工程风险的识别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是促使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损失幅度增加的因素,风险识别是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确认和分类,工作中应以收集各工序的风险作为主要途径,以相关经验及资料整理作为辅助途径。根据工程开工前展开的施工调查揭示,在该工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较突出的问题。

2.1.1该铁路隧道洞身横穿了多条地域性断层岩层并受此影响,在隧道内施工过程中,隧道岩体非常容易发生碎裂现象,并且该种岩层十分易于水的贮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有发生坍塌和突水突泥事故的可能。

2.1.2因为该工程当中最大深度为480m,按照相关理论公式进行推算,在隧道最深处的温度可能达到34℃以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给技术人员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1.3相关勘察人员分析,在此工程中存在有泥岩地质结构,含硫化氢地层,因此在隧道洞身可能存在有天然气气体的聚集,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2采取的风险评估办法按照《铁路隧道风险判定和管理办法》当中建议使用的风险评估办法,并结合该铁路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使用了下列风险评估办法:2.2.1风险打分。风险打分是按照铁路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实际状况,把铁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归纳成设计类、地质类、施工方法类等多个部分,对这些部分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评分的方式进行风险判定,最后根据总的评分结果,对该隧道的整体风险进行全方位评定。

2.2.2专家分析法。专家分析法是施工方和相关工程方面的专家取得联系,并对该工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向专家进行询问,并让专家对工程中的风险给出判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归纳统计的办法把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的意见全部进行考虑,很好的避免了其他风险评估办法中涵盖面不全的弱点。使用此办法的流程有以下四个方面:(1)把该项目工程的基本状况和施工方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给专家;(2)以成立调查组的方式提出个人意见,分析时对各方的意见进行整合;(3)将整合的结果返还给专家,专家就所整合的意见再提出自己的看法;(4)重复以上过程多次之后,意见就会趋于统一,这便是施工范围在后续施工作业中进行决策的根据。

2.3铁路隧道的风险评估程序

2.3.1针对起始风险进行判定,相关技术地质勘探人员列出该工程当中的潜在风险表,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工程层次模型。

2.3.2使用层次分析与专家调查的方式对潜在风险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系数进行判定。2.3.3由专家对起始风险中所指出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定,并分析这些风险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最终得出各大起始风险的等级。

2.3.4施工单位根据收集获取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后果,商讨出与之匹配的施工方式和解决方法。

2.3.5施工方还需要针对该项工程开展一次再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其他潜在风险。

2.4工程中主要风险等级认定

2.4.1隧道起始阶段的风险。在起始施工阶段,重点要求做好各项检查准备工作,针对此次风险判定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关于安全风险方面,并将产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作为最重要的风险判定目标。在对该工程风险判定的过程中,考虑到岩层极为破碎,岩层自稳能力极差,所以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判定上,等级为极高风险。

2.4.2隧道入口处的风险。在该铁路隧道的入口处,山体是剥蚀中低山型地质,这种地质存在风蚀断裂的地层,在自然环境中,该地势的坡度大约在50°~60°,并且因为植被的发育,导致这些地区的岩层较为松散,覆盖层薄弱,围岩变形大,施工安全极为不利,所以该段落风险等级定为高度。

2.4.3隧道洞身段的风险。经相关地质人员进行勘察,在该工程铁路隧道洞身当中,岩层因为受到风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不具有较高的完整性,施工环境较差。同时,在隧道中含有水,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该段落中断层破碎带以及可能的天然气涌出地段定为极高风险,其他段落定为中度风险。因此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尤为重要,重点做好钻爆施工、支护方式、衬砌类型、通风排水等方面的工作。

2.4.4隧道出口处的风险。该铁路隧道的出口处位置在斜坡之上,地形极为陡峭,并且斜坡之上覆盖有厚度为0.5m左右的粉状黏性土壤,在粉状黏性土壤之下为砂岩性岩层。因此在隧道出口处,地质环境增加了施工难度,整体施工安全形式严峻,该段落风险等级定为高度。

2.5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开展铁路隧道施工的前期,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是工程管理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项目开展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条例,对该工程开展现代化的风险管理。针对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部门管理人员,开展对应的责任划分,以求提高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3减少该铁路隧道工程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3.1总体措施

3.1.1在施工过程中,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针对之后开展施工的区域进行地质环境的预报工作。对该铁路隧道工程中可能发生坍塌、突水突泥、危险气体过高的区域,施工方在开展施工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处理预案,以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1.2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在开展正式施工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发生事故之后的自救应急教育。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需要为工程施工人员添置相关的安全设备,保障施工的安全开展。

3.1.3在该工程的高危地段,提高一级支护等级,进行不间断监测,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3.2具体办法

3.2.1对全体施工及管理人员进行各专业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岗位工作,坚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作业设备运行保养良好,建立完备的人员考核、设备登记保养制度。

3.2.2该工程的铁路隧道出口位置由于地理环境较差,施工较为困难。因此在开展施工之前,在该地段的临时边坡处进行了相关防护施工,同时增强坡顶处的排水作业,以求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2.3在隧道出口和入口处进行开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并未使用强爆破手段,而是加强管棚支护及预注浆处理,避免了发生隧道坍塌的可能。3.2.4指派了专业勘探人员对施工隧道的地质情况进行全方位预报,全过程建立预警机制,在断层破碎带、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地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加强围岩量测,实行信息化施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反馈指导施工,防止坍塌等事故。

3.2.5富水地段采用“以排为主”,“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裂隙水发育和水环境要求严格的地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组织施工。3.2.6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先期预兆时,果断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组织撤出。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对于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建设各方的综合利益有着显著的意义。因此铁路隧道施工时,应准确地分析与评估出各类风险问题,编制切实有效的防控计划,并将风险监测、监督管控、查漏纠偏等工作进行循环改进,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并始终贯穿于隧道施工的整个过程,才能使工程安全质量得到较好的保障。

作者:庄志恒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夏润禾,边玉良.山岭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以贵广铁路客运专线金宝顶隧道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0).

[2]贺志军.山岭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

第6篇

一、VaR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 VaR的相关概念

VaR(Value at Risk)又称为在险价值,是指按某一确定的置信度,对某一给定的时间期限内不利的市场变动可能造成投资组合的最大损失的一种估计。它是对可能实现的价值损失的一种估计,而不只是一种“账面”损失估计。

VaR涉及到几个主要的参数,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参数是:置信度X%、目标期限和观察时间。

(1)置信度X%。我们通常选定置信度是95%、97.5%或者99%。假设我们选择的是95%的置信度,其含义就是,我们预期100天中只有5天的损失会超过对应的VaR值。

(2)目标期限。又有称持有期限。它是衡量回报波动性和关联性的时间单位,即取得观察数据的频率,如所观察的数据是以月、周、同还是年来计,它一般是根据资产组合调整的速度来定。调整速度较快的组合应选用较短的期限,较慢的组合则选用较长的时间期限,因为在既定的观察期间内,选定的期限越长,则观察期间所取得的数据就越少,从而影响VaR值的准确性。如将观察期间选定为一年,持有期限选定为三个月,在观察期间所取得的数据就只有4个,若期限选定为1个月,在观察期间就可得12个数据,显然12个数据的准确性要好于4个数据的准确性。

(3)观察期间。是对持有期间回报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个时间长度,即选取数据的数据范

围,如选择一年还是半年来观察某一投资组合回报率的波动性。一般来说,历史数据是越长越好。

2.VaR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1)VaR技术的优点:首先,VaR技术简单明了,把各种金融工具、资产组合、以及金融机构总体的市场风险具体化为一个可以与其它经营指标相互比较的数字,使得投资者即使不是市场风险的分析专家,也能通过此数值来直观地判断因持有或从事金融工具的交易所面临的风险状况。

其次,无论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的变化彼此存在着什么样的复杂关系,也不管各金融工具的收益曲线之间是否平行,都不会影响VaR的有效性。最后,VaR模型也可用于信用风险的评估。尽管VaR的计算主要是针对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而言的,但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对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2)VaR技术的局限性:首先,VaR技术的有效性是以市场正常运行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市场发生异常变化,如货币突然贬值、股价暴跌、利率骤升等,VaR将失去它的效力。其次,以VaR来测量风险,会同时遇到模型风险问题,由于VaR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历史模拟法、方差一协方差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得到资产收益的不同的概率分布,因而资产组合将得到不同的VaR值,这就使得真实的VaR很难得到。再次,一些VaR模型假定金融产品收益率与市场价格变动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在实际运行中很少成立,绝大多数金融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具有“肥尾”现象,这可能会出现在较高的置信度上低估VaR值;最后,一些模型只是一个部分估值模型,只能反映风险因子与资产价格的线性关系,而不能反映二者间的非线性关系。针对VaR技术的这些局限,现实运用中一般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VaR技术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压力测试和返回检验。返回检验是一个统计检验方法,运用到VaR技术中就是指用某一投资组合某段时间的实际损益数据来检验该投资组合的VaR预测值的有效性。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主观想象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如股价暴跌等)来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主要市场因子能否经受这种市场突变。压力测试是对用VaR技术测量风险的有力补充,它测量了特殊情况下VaR值所不能预测到的风险。目前,在VaR技术被越来越多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使用的情形下,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使用VaR技术测量风险的同时,除了要求使用返回检验来检验VaR技术的有效性以外,还要求使用压力测试来测量会融机构在遇到极端风险时机构的承受能力,以补充VaR技术的不足。

二、模型的实证与应用研究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香港恒生指数从2007.10.09到2008.01.31总数为8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数据,据此计算每一交易R的涨跌率,得到合约每日收盘价涨跌率的时间序列rt。

2.股指期货风险的实证分析

恒生指数涨跌率时间序列平稳,且具有聚集效应和时变方差效应,同时又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用GARCH模型能很好的评估恒生指数的风险。本文选用2007-10-10到2007-11-30共38个交易日收盘价的涨跌率数据建立GARCH模型。过程如下:

(1)借助Eviews5.0软件中的GARCH族模型对这38个交易日收盘价的涨跌率进行拟合,由该序列的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知它是一个3阶的自回归过程。

(2)在AR(3)和置信水平为95%条件下,建立GARCH(1,1)模型,得到方差预测方程:

同时根据该方程预测第39个交易日方差,开方即可得到:。依此类推即可得到未来各天的标准差预测值。

(3)在GARCH模型预测的标准差基础上,取定置信水平因子(本文取95%),此时查表可得α=1.65。根据式(5)可得合约第39个交易同有:

(4)检验VaR39的合理性。随机样本数T=38,置信水平为95%,查X2分布表得: 由式(15)得到VaR39,的置信区间为:

按以上方法逐日计算下一个交易日的VaRt,值,即通过前t-1交易日的实际涨跌率对第f个交易日的VaRt值进行预测。将2007-12-04到2007-12-28的VaRt和日涨跌幅度绝对值连成曲线得到图:

理论上预测值必须大于等于每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度的绝对值,这样才能使交易所有效的控制风险。事实上,从图可以看出:预测的。值很大程度上覆盖了实际的每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度(为虚线),而且风险变化与涨跌幅度的绝对值走势一致,涨跌幅度高的地方,。估计值大,反之亦然。涨跌幅度剧烈的地方,估计值波动也剧烈。但总的趋势是预测值大于等于每个交易R的涨跌幅度的绝对值。

三、结论

通过对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历史涨跌率数据时间序列的分析和GARCH函数拟合得到方差方程及其预测标准差,并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准确预测出下一交易日合约的VaR值,建立了VaR―GARCH风险评估模型。

1.直接地评估了股指期货合约的市场风险,并得出下一交易同的潜在最大损失。通过对恒生指数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实时管理的特点。

2.考虑了股指期货合约涨跌率的聚集效应、厚尾效应和方差时变效应,结合VaR风险评估对波动性的苛刻要求,借助GARCH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第7篇

【关键词】 电力通信网 风险管理 问题 关键技术 探究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通信等方面的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电力通信网的建设规模和里程不断扩大。电力通信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我国现代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电力通信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却每况愈下,这给电力通信网增加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运行风险。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以及加大力度研究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是电力通信网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根本是通过自愈环保护和独立双通道保护技术,进而增强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控能力。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1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掌握电力通信网的各项信息、做好分析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等各项工作是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对于分析风险来讲,其是利用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做好对电力通信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考量;紧接着,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就在通信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充分掌握风险来源,这是做好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关键。以上各个环节的实现需要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作为支撑。对于识别风险来讲,需要识别出导致风险发生的来源、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等等,风险应对以及控制就是综合以上各种信息,对于潜在的风险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最大力度的扼制风险的再次发生。

2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于依赖电网风险管理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在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电网风险管理的情况,风险管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来讲,对于电网的调度环节,程序以及相应机制已经初步成熟,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在加紧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过度依赖电网风险管理,对于风险源的分析不够精准和科学,造成后期工作无法正常完成,而且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过于强调现场因素,导致整个电力通信网的风险管理十分薄弱,亟待需要建立起完善、系统的通信风险管理体系。

2.2 风险管理意识亟待增强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内容,一旦任何一环节的工作人员配合度不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那么前期或者其他环节的风险管控工作就会功亏一篑。但是,就现阶段情况而言,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普遍认为风险管理工作只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风险管理意识的单薄直接导致了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工作存在架空或者滞后等缺陷,严重阻碍了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

3.1 建立和完善电力通信网风险指标体系

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电力通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电力通信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承包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其风险来源就越来越多,诸如设备以及线路质量、恶劣天气、业务分布以及运维管理等各方面。因此,风险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通信设备风险因素、业务运行风险因素、光缆风险因素、运维管理风险因素和环境风险因素。笔者根据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预测获取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建立起以下的电力通信网风险指标体系:架空光缆故障率、管道光缆故障率、站内光缆故障率、纤巧资源紧缺率、光缆严重故障次数以及光缆运行不良率是评估光缆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通信设备风险,则要考虑SDH设备故障率、PCM设备故障率、交换机故障率、室内线缆故障率以及通信设备运行不良率、缺陷率等;业务运行风险包括业务中断数量、业务受影响数量、业务双通道率、传输业务中断超时次以及检修影响业务数量。

3.2 做好对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识别

要想做好对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识别,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风险识别技术的开发。由于通信系统难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要对电力通信网做到兼顾通信电源、传输设备、站内联络电缆等各方面,增强风险识别以及分析的准确性;二是管理层面,充分了解设备运行以及管控等环节潜在的风险,主要还是得从通信设备着手做起,另外,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三是管理意识层面,要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引导、鼓励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一致参与,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定期展开专业素质培训。

3.3 应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技术

层次分析方法是风险评估技术最常采用的评估手法。主要是根据影响电力通信网安全运行的因素来建构安全风险结构层次图,进而锁定几率最大的风险源。明确任务清单与工作内容是做好风险评估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最为恰当的评价方法。另外,风险控制技术应当应用在风险评估之后,这就需要分析人员要明确风险性质,做好设备维修准备工作,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将作业环境作为日常费用部分,这是做好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4 结语

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做好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对于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孜孜不倦的探索。只有对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予以掌握,才能够让我国的电力通信行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苗新,陈希.电力通信网的安全体系架构[J].电力系统通信,2012(01):34-38.

[2]曾瑛,朱文红,邓博仁,罗云.基于电网影响因子的电力通信网关键节点识别[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02):102-108.

第8篇

【关键词】Project;风险管理;进度计划;甘特图;网络图;里程碑

1.引言

项目风险是指开发环境、设计、人员(包括个人和组织)、资源、客户及需求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以及它们对项目的影响。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或多或少地使用到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这就造成了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必然会给项目的开发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不加以管理这些风险,可能会使得项目计划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失败。因此,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借助以Microsoft Project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管理者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

2.计划编制中的风险管理

一个项目的风险涉及到成本、进度和质量上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规避,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使用PDCA环风险管理系统来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而所谓的PDCA环风险管理系统将整个项目的管理分成了四个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1)P(Plan)计划。制定出项目的成本计划、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

2)D(Do)实施。在成本计划、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3)C(Check)检查。一般采用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检查,看下项目的实施现状在质量上、成本上和进度上和计划之间的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4)A(Action)纠正。纠正偏差,将项目的实施过程拉回计划的允许范围之内。

因此,要做好项目的风险管理,首要条件是制定出符合项目实际状况的各种计划。但在项目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各类风险问题的发生,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完善、全面的项目计划,计划、资源和产品定义全凭客户或上层领导口头指令,并且完全不一致;

2)计划不现实;

3)计划基于使用特定的小组成员,而那些特定的小组成员无法胜任项目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4)实际的产品规模比估计的要大;

5)达到目标日期提前,但没有可用激动资源;

6)涉足不熟悉的项目领域,花费在设计和实现上的时间比预期的更多。

为了解决上述计划制定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引入了优秀的项目管理工具Microsoft Project。

3.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

Project软件是Office办公软件的组件之一,它集成了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管理各类项目。使用Project软件,不仅可以创建项目、任务分解,还可以设置项目资源和成本等基础信息,轻松实现资源的调度和任务的分配。最重要的是,Project是项目的计划制定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跟踪和控制项目的进度,分析、预测和控制项目成本,一边有效地利用项目资源,行之有效地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

进度、成本和质量是一个项目风险管理的三大目标。在兼顾成本、质量控制目标的同时,按进度计划完成项目是整个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之一。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在付诸实施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使得项目能够顺利得以实施,更好的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必须注重进度计划的管理和编制。

在Microsoft Project中通过使用甘特图、网络图和里程碑图来制定项目的进度计划,以到达风险管理的目的。

图3.1 某项目的甘特图

甘特图是一种按照时间进度标出工作活动,常用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图标。甘特图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从图3.1所示的甘特图中,可以估算出完成工程的总工期是12天。

网络图是制定进度计划时另一种常用的图形工具,网络图可以清晰地表示项目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使用Microsoft Project画出的网络图中,红色的粗线表示关键路径。所谓关键路径是指网络图中从开始到结束所花费时间最长的路径。一般当进度计划拖延或提前时,通过调整关键路径上的子任务时间,来进行进度的调整,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进度计划的良好实施。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进度的风险管理。在图3.2的网络图中,同样可以估算出完成整个工程的总工期为12天。

图3.2 某项目的网络图

图3.3 某项目里程碑图

图3.3的里程碑图是显示项目进展中的阶段性重大任务完成,是在甘特图的基础上标示出一些关键的事物。里程碑图可以方便的进行阶段性检查,通过比照项目的进度计划,做好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以便于项目更为直观良好的进行风险管理。

4.结束语

第9篇

Abstract: HS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which has been commonly adopted in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oil and gas industry. Risk control is the core of HSE management, various risk management tools are selected and implemented to mitigate and eliminate HSE risk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ne large scal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development project of SINOPC, this paper presen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ajor techniques used for project risk control.

关键词: 国际石油;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与实践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development project;risk;management techniques;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32-02

0 引言

①中石化某大型国际石油开发项目开发周期分三期,其中一期5年,钻井51口,建成中心处理站一座,计量站两座、自备燃气发电厂、水厂各一座以及120公里外输管线、道路及其它工业、民用建筑等。该项目所在区域地层压力大、硫化氢含量高,HSE风险非常大。为方便叙述,下文中将该大型项目称为“C项目”。②业主要求中石化在完成所有开发工作后,将油田移交给业主并同时交付符合国际标准的HSE管理体系。项目驻在国当地政府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监控。③中石化参考国际惯例结合壳牌、沙特阿美等著名公司的风险管理经验,狠抓设计、生产作业、竣工验收等各阶段、各环节的HSE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保证了项目的顺利、高效运作。

1 过程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

1.1 过程危害识别指的是要从项目开发周期的识别与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等全过程及钻井、地面建设、试运行等各方面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对识别出的所有危害因素进行登记,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全面明确项目风险控制的主要着力点[1]。

1.2 风险评估矩阵常被用来评估识别危害的风险。危害的风险程度被分为三类: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对识别和评估出来的三类风险,需要用不同的管理要求来进行控制和削减。对于低风险的危害,需通过HSE管理系统的规定措施进行控制;对于中等风险的危害,须专门的HSE程序文件及危害控制表进行削减;对于高风险的危害则须专门的HSE风险控制计划书(HSE Case)进行削减。

1.3 C项目先后组织了道路建设、钻井作业、管道铺设、罐体施工等方面的危害识别,实现了生产、建设危害识别的全覆盖,并针对高风险的危害,建立了C项目设计HSE风险控制计划书,钻井HSE风险控制计划书及地面建设HSE风险控制计划书等。

2 风险防控技术工具的应用

2.1 危险和操作性分析(HAZOP) HAZOP作为一种危险识别技术,它单独地考虑系统各部分,分析偏差对各部分的影响。HAZOP分析是详细识别危险与可操作性问题的过程,由一个专家小组完成。HAZOP分析包括辨识潜在的偏离设计目的的偏差、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评估相应的后果。HAZOP分析是一种结构化的危险分析工具,最适用于在设计阶段对操作设施进行分析或者在现有设施做出变更时进行分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C项目先后完成初步设计(FEED)、详细设计(DD)及原油处理装置变更的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研究。在对初步设计的分析中,邀请了多种专业的壳牌团队资深专家参与,分析涵盖装置的常规操作与维护、工艺及仪表流程及相关工具等,提出了583个改进行动,特别是对井口装置、阀门、输油管道、集油管汇、缓冲罐、分离器、储油罐直至外输泵等各参数配套、压力分布及安全关键设备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C项目在临时原油处理装置试运前开展了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研究。

2.2 工作许可系统(PTW) C项目的油田开发地层富含剧毒硫化氢气体,钻井作业、油气储运及处理等各环节都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油气。而钻井现场常常存在各种协同、顺序和交叉同时作业的场面;中心处理站的建设施工需要上千名工人在同一区域进行着吊装、焊接、挖掘、高处作业等多种操作,发生各种事故的风险非常突出。

为削减操作风险、杜绝事故的发生,C项目建立和实施了工作许可系统。所谓工作许可系统就是一套针对高风险作业的工作程序的工作审批制度,包括:工作许可程序,挖掘、辐射、起吊、动火、临时用电等10项特殊作业程序。同时,针对在同一作业区域进行多种操作的复杂情况,制定了“工作许可协调管理程序”以保证各操作的协调与统一。

工作许可系统的目的是在进行某项作业前对工况及作业条件进行查看、分析,确定在不影响主要工况作业并保证作业条件和防范措施具备的情况下许可此项作业。作业许可需要填写作业许可表,表中罗列了作业内容、作业存在的风险、作业所需设备和防护用具、风险防控的设施与措施以及与作业有关的责任人检查与签字确认等内容。如果全部做到所列各项,由C项目现场代表签发许可。作业完毕后,需要工作负责人和项目现场代表进行核查后进行关闭,并通报解除。这充分保障了作业本身的安全性和对其他作业影响的掌控,并注意作业过程的完整性。

2.3 工作安全分析(JSA) 这是以生产一线员工为主实施的工作危害分析,它是有组织地对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和制定实施控制措施的过程。主要过程是组织岗位工人对自身的作业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仔细地研究和记录工作的每一个步骤,识别已有或者潜在的危害。然后,对人员、程序、设备、材料和环境等隐患进行分析,找到最好的办法来减小或者消除这些隐患所带来的风险,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工作安全分析可帮助岗位员工自主分析作业中各环节存在的危害,明确防控措施,这一方面既培养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其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2]。

C项目明确要求承包商必须对各个生产操作过程组织员工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分析的结果要作为获得开工许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钻井承包商必须完成钻机安装、起下钻、下套管等主要操作的工作安全分析。同时在在特殊作业前,须开展工作分析,作为获得工作许可的必要条件。

2.4 工具箱会议(TBM) 在现场HSE工作中,C项目推行安全工具箱会议制度。工具箱会议是将工作人员聚集于作业场所附近,由工作负责人主持讨论某些特定主题,比如最近发生的事件、作业场所的特殊危害、设备的安全操作、新的工作程序或与该批人员相关的一些作业安全问题。这类会议历时极短,也可每天、每周或由工作负责人根据需要举行。

每日工具箱会议是每日作业前召开的班前会,工作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解说每个人员当天的工作范围,讲解工具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查看各施工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各种工具是否齐全,告知施工人员各生产区域和环节可能造成的危害因素及处理对策。每日工具箱会议记录上必须要有安全监督人员的签字才能生效。其中工作安全分析(JSA)常被用来在工具箱会议上进行危害的识别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工具箱会议的目的是要求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都明白施工中存在的危害以及操作程序[3]。

2.5 HSE 观察卡(HSE Observation Card) HSE观察是一种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效工具,它是通过主动观察员工在作业区域内行为表现、设备设施状态等方面,确认已有的制度、要求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寻找可以改进的方面,并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的积极的事故预防方法。

C项目的每个员工都有一个HSE观察卡册,员工可就其观察到的好的做法及需要改进方面进行描述,并提出建议性的整改或预防措施。员工的观察范围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安全管理制度、程序等。HSE观察卡在现场作业的应用尤为重要。

如在钻井生产现场,甲方、钻井承包商以及第三方等工作人员都可对自己在现场观察发现的任何安全隐患及时填入HSE观察卡卡片中,以便告知他人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个隐患或风险。在具体的操作中,甲方现场钻井总监和安全监督负责推行和管理HSE观察卡的运作过程,井队安全官每天收集现场作业人员填写的HSE观察卡卡片交给甲方安全监督,甲方安全监督审查后与现场钻井总监沟通协调,在每日例会中做相应地告知,并向C项目总部钻井HSE负责人作出汇报。井队及甲方钻井HSE主管人员每周、每月对HSE观察卡的内容进行汇总分析。C项目每月评选高质量的HSE观察卡,并对观察者在项目月度HSE例会上进行颁奖。

2.6 安全救命规则(LIFE SAVING RULES) C项目借鉴并推行了壳牌公司的12条安全救命规则,即:

在有要求情况下获得有效的工作许可证;进入封闭空间之前需获得批准;必要情况下进行气体测试;工作开始之前检查隔离情况和使用专用防护设备;取消或关闭安全设备之前需获得批准;高空作业时防止跌落;不要在作业中的起重设备下行走;不要在非指定区域吸烟;工作或驾驶时不要喝酒或服用带有麻醉成份的药;驾驶时不要使用手机,不要超速;系上安全带;遵守行程管理规定。

C项目规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12条安全救命规则,如有员工被发现违反上述规则,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书面警告,第三次则解除雇佣合同。12条安全救命规则的强制推行,有效增强了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制度的意识,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3 结论

HSE管理的核心工作是风险管理,通过各种手段将识别的风险削减到可接受的水平,以杜绝事故的发生。中石化C项目借鉴壳牌、沙特阿美等公司的成熟经验,将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贯穿到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并合理选择和应用一系列的风险防控工具,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地化解了各种安全风险,保障了项目开发建设的顺利、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文华,龙政军,徐春碧等.石油工程HSE风险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管理水平上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阐述了当今世界银行业所采用的主流的风险管理技术,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众多环节所构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在前两个要素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环节,都具有相应适用的技术工具,但通常谈到的风险管理技术是指风险度量技术,尤其是用于风险测度,的各种建模方法。事实上,风险计量模型也正是商业银行推行量化风险管理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从而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方法论工具。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1.信用风险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率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增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1)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运用VaR框架,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2)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CSFPCreditRisk+信贷组合模型,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糟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2.市场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绝大部分是基于VaR方法。计算VaR主要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方差一协方差方法(参数化方法),二是历史模拟法(经验法),三是结构性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除此之外,极值方法和压力测试也是常用的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

方差一协方差法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是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一协方差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有组合正态法、资产正态法、Delta正态法和Delta-Gamma正态。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潜在损失。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出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可能的价格变化。并由此推算出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进而求取其投资组合回报。将每一个模拟的投资回报进行分布处理,可以得出投资组合回报分布,从而按照一定的置信水平要求,求出VaR的大小。

极值理论是通过极限值理论或情景分析,研究小概率事件,估计损失规模,计算风险值。极值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处理损失分布的尾部,且没有对损失数据预先假设任何的分布,而是利用数据本身说话。主要的极值理论模型有传统极值理论、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模型、POT(PeakOverThreshold)模型和C()PULA一极值理论方法。

压力测试被用于测量极端情况下的操作风险情况。压力试验包括情景分析和系统化压力试验,其中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两大步骤: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描绘出某些极端情景。包括银行极端损失的大小、风险因子波动的极端范围等。情景构造的主要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情景方法、典型情景方法和假设特殊事件方法。

3.操作风险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中。将操作风险正式单列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第三种主要风险,首次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一起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并强调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一种最为初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它将单一风险暴露指标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资本准备要求,即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为基本指标法所计算出的操作风险资本准备;El是机构的风险暴露指标;a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常数比例指标为银行某年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加权风险资本8%的比例来计算;GI为银行同期用于规范资本的总收入。是采用平滑方法计算得出的最近三年总收入的均值;1Z%是巴塞尔委员会给定的调整系数。

标准化方法对操作风险的度量要求银行将总收入与业务线进行匹配,对每个业务种类都设定·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以反映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规模和业务量,从而对整体操作风险的资本金要求为 ,其中Ks为标准化方法下的资本分配;El。为每条业务线的风险暴露指标;为每条业务线的系数值,其计算公式与基本指标法相似S为银行分配给第种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份额,MRC为银行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Ej为银行第i种业务的指标值,12%是给定的调整系数;是对特定业务种类下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相应概括性指标间关系的衡量。不同业务种类的口值不同,均由巴塞尔委员会给定。

高级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出的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计量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三种,它们均建立在对损失数据的分布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测算:(1)内部衡量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是指银行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风险资本要求的水平,即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8大业务种类(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和7大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损失事件组合(共有7×8—56个组合),银行可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预期损失EL。监管资本则由预期损失(亦即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2)损失分布法(LDA)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它使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历史数据库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数量。在对损失事件频率和损失强度的有关假设基础上。对每一业务线/损失事件类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估计。损失分布法依赖于银行的内部数据来把握其特有的风险特征。每一个银行中的每一种业务都具有自己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该业务的内在风险(如产品类型、复杂性和法律环境)和控制机制(如文化、系统、内控和政策等)。由于每个银行都是独特的,量化其风险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检查分析其实际的损失数据;(3)极值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领域。具体方法与市场风险的极值理论模型相似。 4.一体化风险模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银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批风险管理专业化公司,以及基于全面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新一代风险管理模型——一体化风险度量模型。这些一体化模型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整合管理,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1)由AIgorithmics(简称Algo)公司设计的风险观察(RiskWatch)模型,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未来定价(MarktoFuture)”方法来为资产组合定价;(2)由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RiskMonitor)模型,将方差一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及多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整合,对所有市场,业务线及金融工具的风险提供一种可以持续、一致测量的方法;(3)由Askari公司开发的风险账本(RiskBook)模型,用一种一致的分析提供多种风险的视角;(4)由IQFinancialSystems公司创立的RiskIQ模型,基于RAROC的风险综合管理模型;(5)金融工程公司(FinancialEngineeringAssociates,Inc.)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矩阵RiskMetrk的基础之上改进了VaR技术,可以使用户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并提供了VaR成份分析;(6)网际测险公司(Measurisk.Conr)风险管理模型,基于监管者的规定,对客户的基金在总体水平上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

(1)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落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量化管理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会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的风险转移策略,这主要得力于国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尚无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对以市场风险为主的银行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大量风险量化模型,如VaR等,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同时为监管者、市场和银行所接受的数据甄别标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无法建立完善的、整合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基于数据统计分布的量化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由于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使得银行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使用定性分析和人为直接控制,主要依靠缺口管理和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管理,大多依据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又如经济资本的计算,由于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量化标准,还只能采取标准法进行衡量。

(2)数据库的缺乏

数据库是构建整个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储存着大量内外部共享性分类信息。通常而言,这些信息分别与特定业务、损失事件或风险目标相对应.这些存储的数据包括前台交易记录信息、各种风险头寸、金融工具的信息、极端损失事件、外部损失事件等等。数据结构由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参考数据(静态数据)两大类。前者包括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交易数据以及内外部损失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产品数据和风险管理模型数据等。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模型,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的损失数据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数据的累积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数据库用于搜集内外部损失数据,然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并且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外部损失数据尤其是低频高危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具有较大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据库一方面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更新较慢,限制了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着重点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

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新晨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金融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其面临极大的考验与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尽可能将自身风险降至最低,以良好的姿态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控制等手段,回避、转移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再加上入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金融机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不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管理观念落后、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基本业务等运用公众资金、经营货币资金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的特殊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其唯一的经营目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观念主要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严重忽视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管理。过分追求客户数量、增加贷款数量等硬性业务指标而忽视资产质量的粗暴式管理观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极大风险与挑战。

此外,专业从事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的原因。

2.2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组织制度、运作机制,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商业银行资金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理财部门、内部稽核部门等各个业务部门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目标,多为自主管理,未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其二,缺乏独立的、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缺少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预测、防范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其三,即使偶尔有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它们对其余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突出表现为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其四,缺乏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责任主体。

2.3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预测和监管系统,风险管理方法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有失客观性。同时,风险评估、风险量化技术方法过于简单、落后,缺乏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先进、有效技术。比如操作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范围过大、成本高等原因,只能以定性分析来识别、度量、监测。

2.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世界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四大业务还在金融创新业务上狠下功夫,以求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金融衍生工具更是层出不穷,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变幻莫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得日趋复杂,使商业风险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国外商业银行大都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法,并针对金融创新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研发、采用了先进的计量模型来管理或控制风险。然而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的我国,随着统计理论和金融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还是难以摆脱传统的、粗放的风险管理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在世界金融潮流中站稳脚跟。

3.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观念,注重人才培养

目前,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观念,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除了业务竞争,人才竞争是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注意人才的选拔,从国内外高等院校引进相关、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风险管理更加专业化。由于现代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是需要各大银行树立,要从上到下,甚至银行的每一个员工应该都有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理念。

3.2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水平,充分建立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达到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从而全面地、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逐步建立预警系统来覆盖所有业务风险并进行评价和监控,进行持续的评估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