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风险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调查
1 调查概述
调查涉及河南省行政辖区内3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省级2个,省辖地、市级13个及县、区15个档案馆)。内容包括:进行了档案馆安全保障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情况问卷调查。发出电子调查问卷31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为97%。
2 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
影响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档案馆客观环境条件好坏,人为管理水平高低,科学技术能力强弱,都直接影响着档案安全。因此,笔者依据环境、管理、技术三大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
2.1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档案馆的环境调查了5个方面风险因素。县级档案馆环境问题较多,环境是基础,调查少、汇报少、投入少是主要原因,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60%环境存在较多风险因素,见表1:
2.1.1 周边环境风险因素。随着城市建设发展,2000年以后建设的新档案馆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并且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交通便利;而70%以上的老档案馆在老城区,排水环境、照明、取暖、变配电条件差,档案馆库区离居民生活区近,不便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处理。
2.1.2 库房环境风险因素。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档案馆,库房防震烈度指数、消防指数、防雷设施等基本建设达不到建筑标准。2000年后新建设的40%的档案馆门禁、自动报警、监视监控等安防系统设置不完善。同时,为网络布线、双路供电还达不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珍贵档案和声像、光盘等特殊载体档案保管、保护因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保温、隔热、温湿度控制、防潮、防水、防日光、防紫外线照射、防尘、防污染、防有害生物和防盗等防护要求。
2.1.3 设备环境风险因素。70%以上的档案馆在档案新装具、信息资源安全屏蔽、档案安全防盗、库房温湿度监控、自动报警、灭火设施和设备方面不符合国家综合档案馆有关标准,需要更新、完善,满足发展需要。
2.1.4 工作环境风险因素。仅30%的档案馆工作环境单独成区,库区或库房入口处设有过渡间、密封门,档案馆库房内部温湿度达到相应规定要求,但是,初步调查多数档案馆工作环境存在较多风险因素。
2.1.5 网络环境风险因素。三级综合档案馆,网络环境差异较大,80%的数字档案馆中心机房建设所需档案信息化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海量化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电磁屏蔽设备、防静电设备不足,网络环境风险隐患较多。
2.2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档案馆的管理调查了六个方面风险因素,县级档案馆管理问题集中,主要是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法、手段与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中,档案的载体和档案的形式特征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不适应。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50%管理存在较多风险因素。见表2:
2.2.1 管理机构。大多数档案馆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行之有效专门的档案安全管理机构和组织网络,档案实体库房、文件中心专兼职档案安全工作人员配备不全。
2.2.2 管理规范。多数档案馆库房管理标准和规范执行不力存在潜在风险较大。档案馆档案鉴定、销毁、修复、保护标准和规范执行力不足。
2.2.3 规章制度风险因素。档案馆档案安全责任制、档案安全紧急事故处理预案落实不到位、难落实、存在潜在风险。
2.2.4 工作流程。多数档案馆在档案接收、库房管理、利用接待、数据库操作人员工作流程执行中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
2.2.5 管理措施。多数安全状况普查工作欠缺。档案馆档案出入库记录、库房管理、信息处理、安全管理工作记录、日常管理考核记录工作欠缺。
2.2.6 业务技能。多数档案鉴定、保护、信息加工、开发人员业务技能不强,特别是文件中心、数据库管理、维护技术力量不足。
2.3 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档案馆的技术调查了保护和网络两大技术风险因素,计算机软件、网络设备投入少,使县级档案馆技术普遍较低,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70%技术存在较多风险,见表3:
类目
单位 档案安全技术风险因素自评情况(小项:16每项:满分:32分)
保护技术
8项得分 网络技术
8项得分 技术风险因素得分
省级B馆 9 8 17
市级A馆 13 13 26
市级B馆 13 14 27
市级C馆 3 5 8
县级A馆 5 3 8
县级B馆 4 3 7
县级C馆 1 2 3
2.3.1 保护技术。档案馆档案除尘、去污、去酸、杀菌、消毒、除霉以及字迹再现加固、修复破损褪变档案技术不能满足有关要求;计算机处理录音录像、档案信息数字化转换技术不能满足有关要求;防灾备灾同质、异质、异地备份技术力量弱,档案保护技术风险较多。
2.3.2 网络技术。档案馆服务器与网络设备、重要通讯线路及通讯控制装置等技术及设备没有备份;镜像、防病毒技术、数字档案馆加密、访问控制技术、系统监控技术力量弱,数字档案网络技术风险较多。
3 档案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与文化强国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强国”新战略目标,档案工作大力实施“安全第一”战略,确保档案安全与保密。在河南省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中发现,档案馆安全保障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普遍存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发展相对滞后,库房经费投入少,管理人员缺乏,技术薄弱,存在较多风险。
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要得到充分保障。包括要有适合档案安全的保管环境,即档案馆库;要有保证档案安全的各方面管理设施;破损的档案及时得到修复、抢救;有档案的容灾备份,如异地备份、异质备份等技术保障。
综合档案馆安全要实现前瞻性风险管理,要求档案馆工作列入领导日程、列入发展规划和计划、列入工作报告、列入投资概算、列入财政预算、列入立法计划、列入执法检查、列入考核体系;档案馆工作各方面条件满足需要,档案工作机构、编制、人员、经费、馆室面积、设备技术等应有尽有,满足需要。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法规标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等。
4 结语
对各级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分析,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作者:李凤伟 杜修力 张明聚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过对以往事故的分析,总结了明挖车站潜在的风险源,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计算风险源的权重。针对风险管理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关于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实施情况和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情况的研究还未见诸文献。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位于施工一线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关于对风险管理认识情况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对事故发生的时间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对施工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共40份。调查的结果主要从调查对象、风险管理意识、事故时间分布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说明。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等四个级别,共40人。各个级别的人数。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中,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施工技术人员为调查的主体,为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7.5%。这部分调查对象处于施工第一线。最能反映现场施工情况。风险管理意识把施工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按熟悉程度和重视程度从轻到重分为7个等级。其中第1等级在风险管理熟知情况调查结果(图略),没有风险管理意识的施工技术员人数为6位,有风险管理意识的施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数目为34位,占参与调查的全部人员的85%。并且,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最高的人数为25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62.5%。可见,施工企业对在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事故时间分布情况针对事故发生的时间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白天、晚上和工程即将结束时。事故发生的时间方面,40位调查对象认为48%的事故发生在工程即将结束时;40%的事故发生在晚上。并且,通过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面对面聊天发现,多数的施工管理者也认为晚上和工程即将结束时为事故多发时期。
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事故原因分析显示有风险管理意识的施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占调查的全部人员的85%。可见,施工企业对在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显示被调查者认为88%的工程事故会发生在‘工程即将结束’和‘晚上’两个时间段。经过初步的调查,对于事故发生在‘工程即将结束’和‘晚上’这两个时间段的原因有如下几个:(1)工程即将结束时,参与建设的各方对工程的关注程度和对施工安全的监察力度会大幅度下降:(2)工程即将结束时,各种收尾工作陆续到来,分散了各建设方对施工安全监察的力度;(3)晚上施工时,由于人的生活习惯原因会导致对施工安全的监察下降;(4)晚上施工时,一些在白天容易处理的风险会在晚上变得复杂;相同的风险源,相对于白天来讲,在晚上发生的概率会变大。控制措施针对事故在‘工程即将结束’和‘晚上’这两个时间段频发的现象,提出以下的控制措施:(1)参与建设的各方应始终保持对施工安全的监察力度直到工程竣工验收为止;(2)负责施工安全的监察员必须按时到岗;(3)应保证晚上施工人员有充足的休息;(4)进入晚上施工前,要对一些潜在的风险源进行险情检查。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风险管理’在施工企业的实施情况和施工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40位施工技术人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风险管理意识的施工技术员人数为6位,有风险管理意识的施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数目为34位,占全部人员的85%。并且,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最高的人数为25人,占总人数的62.5%。可见,施工企业对在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进一步,对事故可能发生的时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位于施工现场的40位施工技术人员认为48%的事故发生在工程即将结束时,40%的事故发生在晚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两个时间段容易发生事故的原因,针对事故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风险管理在施工企业的实施情况和施工技术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蔬菜物流; 物流成本; 风险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39-03
引 言
蔬菜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作为流通对象,通过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相关环节,要求在物流过程保持低温或恒温,并做到农产品保值或增值,使其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该物流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及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各个环节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蔬菜通过物流体系参与市场流通实现其市场价值,蔬菜物流对于当今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蔬菜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及作业要求保持产品鲜活等特点,蔬菜物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蔬菜物流有着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高要求,因为蔬菜跟工业品不同,蔬菜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产品,其自身的易腐、易损性决定了蔬菜冷链物流的低温、低耗和高效等特点。因此,蔬菜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各种物流成本风险。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本文以中长途蔬菜物流为研究对象,并以蔬菜物流及其各环节作为风险评估的要素,对物流系统及物流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了解物流系统及各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防范,以降低蔬菜链物流及其各环节安全风险。
一、蔬菜冷链物流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确定
(一)蔬菜冷链物流环节划分和安全风险因素的确定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蔬菜物流的实际情况,借鉴冷链物流环节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冷链物流环节划分的方式,经过理论分析、访谈、风险测量指标编写与优化等过程,将蔬菜物流环节划分为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物流环节,然后在进行实际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蔬菜冷链物流系统6个环节及其所属的16项风险因素测量项(表1),并由此确定蔬菜企业的成本费用科目包括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方面。
(二)问卷的评分尺度
根据表1蔬菜物流环节风险测量指标的界定及分析,本文设计了蔬菜物流环节过程安全风险的调查问卷,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问题统一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进行设计,请物流相关的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或亲身感受对问卷各项测量问题的风险程度进行选择,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不同的分值,具体评分尺度为:“低风险为1分,一般为2分,比较高风险为3分,很高风险为4分,特别严重高风险5分。”
(三)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方法对经过验证的数据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结 语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前提下,针对蔬菜中长途物流风险问题,进行调查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在确保所得数据信度和效度都可接受的前提下,然后采用模糊数学算法对蔬菜物流环节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得出如下结论:
1.将蔬菜物流过程分成6个环节,针对各环节所属的16项安全风险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
2.运用SPSS17.0对229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信度检验,得出量表调查数据Cronbacha在0.7以上,通过信度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69,Bartlett X2的球形度检验显著,其概率值为P=0.000
3.考虑物流成本对蔬菜物流进行风险评估。以模糊数学法对蔬菜物流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使用调查问卷数据应用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以大样本数据作为评判权重,使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对229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运算及评判,得出各物流环节及物流过程的风险,该结果有利于对蔬菜物流过程中物流成本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朱伟生.物流成本管理 [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2] 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88-94.
[3] 唐立新.农产品物流风险分析[J].江苏商论,2011(4):84-86.
[4] 何开伦.重庆市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建议[J].包装工程,2006(6):130-132.
[5] 叶晓晖,吴超,栗红玉,等.物流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115-122.
[6] 杨改,许茂增.物流安全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7,29(2):33-35.
[7] 郑哲方,陈洁余,柳阳.基于纳什均衡的物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122-125.
【 关键词 】 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项目管理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Assessment
Yu Ying-tao 1 Li Xin 1 Xue Jun 2
(1.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2.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cluding risk assessment purpose, scope and risk assessment models, risk assessment project specific work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ols, and related items necessary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isk assessment projectmanagement requirements. Good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risk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 Keywords 】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ysis; project management
0 引言
政务信息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风险评估是一项很基础的工作。通过对政务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了解信息与网络系统目前与未来的风险所在,充分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威胁与影响的程度,依据系统的风险和威胁,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做到“对症下药”,可以有效解决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1 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概述
1.1 风险评估的概念
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关心的是保护政务信息资产免受威胁。风险评估是有效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在网络入侵防护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程序所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原理是对系统所采用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发现不合理的地方,采用模拟化攻击的方式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确定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级别。并根据检查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发现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其可能的危害,为后期进一步安全防护技术的实施提供了严谨的安全理论依据,为决策者制定网络安全策略、构架安全体系以及确定有效的安全措施、选择可靠的安全产品、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层次提供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指导模型。
1.2 风险评估的范围
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内容与范围需要涵盖整个系统,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的状况、网络及安全防护技术架构、通信链路、系统数据及业务系统加密情况、系统访问控制状况等。在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中,“人”是关键要素,无论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安全策略和安全手段多么现代化与智能化,都需要“人”去操作、运行和管理。如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不高,那么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会减弱,安全漏洞就会增加。
1.3 风险评估的原则和依据
1.3.1指导原则
由于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就需要本着多角度、多层面的原则,从软件到硬件,从理论到实际,从技术到管理,从设备到人员,来具体制定详细的评估计划和分析步骤,避免遗漏。在评估时一般需遵循的如下几个原则:标准性、可靠性、可控性、保密性、技术先进和成熟性、全面性、高效性、持续性。
1.3.2相关法规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147号);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273号);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计算机机房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0984—2007)。
2 政务信息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2.1 系统调查
开展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系统调查。通过调查政务信息系统上运行的所有应用,了解系统主要业务的流程,清楚的掌握支持业务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的结构及安全系统现状,收集风险评估所需的系统全部信息。在进行系统调查的同时,还需对系统风险评估的评估范围进行分析、界定。对系统边界进行明确定义,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工作,并对改进风险评估的质量都是很重要的。
Su Jianxiang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佛山 528100)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Foshan 528100,China)
摘要:培训需求作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员工的培训需求往往与基层班组的实际情况结合不足,不能引起基层员工的共鸣。员工虽然参加了很多培训,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乏引导员工主动学习,也达不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本文重点探讨了佛山三水供电局从安全风险体系建设中根据关键风险预控措施反向推出员工的培训需要。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 variety of training in enterprises, the training nee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enterprises. Staff training needs of employees do not adapt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team for a long time, and can not arouse the employees. Although employees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training, most of them are passive acceptor. They are lack of initiative to encourage their employees to learn, but also can not reach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oshan Sanshui Power Supply Bureau reverse its employees training needs from the security risks system, based on key the risk pre-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培训需求 安全风险管理
Key words: training needs;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18-02
0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电力企业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对培训工作更是倍加重视,不断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听到的一些质疑,如:培训满足不了需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等。
本文介绍了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三水供电局在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摸索实践的方法,也就是从安全风险体系建设中寻找培训需求上的一些经验,目的在于和南方电网公司各基层供电局加强交流,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1一般的培训需求来源方法
1.1 岗位要求、岗位说明书为广大员工的技术技能能够满足电力工作的日常需要,上级公司对全体员工开展了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以学习带提高,培育学习型组织。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为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范围,巩固培训效果,公司对重点培训编制了工作流程设计,岗位说明书。通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方法提取重点培训需求。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培训种类复杂繁多,难以提取培训重点,实施难度较大;②培训项目众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事倍功半,而且容易激化学工矛盾;③影响培训学员积极性,不利于培训效果。
1.2 员工个人需求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解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在培训过程中也是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单位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向全体员工发放个人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培训需求进行统计。然后根据需要问卷调查可选取随机样本、分层样本(如按不同级别或不同部门)或总样本进行,以确定最终的培训需求并且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
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部分员工在问卷中填写个人爱好,与工作无关;②员工个体差异性大,培训需求项目分散,难以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有效依据;③培训需求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1.3 领导需求在寻找培训需求时往往也会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进行来提取培训需求。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培训需求具有主观性,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②培训需求具有片面性,培训内容不适合全体员工。
2从安全风险管理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概述
电网企业的安全风险包含了工作环境、设备运行状态、工作所需工器具、工作所需物资、工作所需人员及人员资质和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跨部门、跨专业、全面化、一体化、全员参与的预防和控制体系。我们在生产整个过程中识别出人为风险,并有应对风险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使电网的安全有了保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9个单元、51个要素、161个管理节点和488条管理子标准组成。2010年佛山供电局进行安风内审,审核以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为依据,尽管受范围和背景的限制,评估仍涵盖了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审核以审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管理内容为主,评估的内容包括:①安全管理;②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③应急与事故管理;④作业环境;⑤生产用具;⑥生产管理;⑦职业健康系统;⑧能力要求与培训;⑨检查与审核。
评估的过程包括审核组对中层干部、管理人员、部分一线员工进行随机的考问。审核邀请了汇安恒达咨询公司作指导。
在审核中,安风工作九大单元中存在的培训方面的问题如下:
①第二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存在:基准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需加强培训,回顾、修编质量有待提高。②第三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存在:对员工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不足,演练工作实效性待提高。③第五单元生产用具,存在:加强新型测试设备使用培训。④第六单元生产管理,存在:加强任务观察培训,提升任务观察质量及效果。⑤第八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存在:增加培训后的评估方式,改变单一的问卷调查的评估方式;将风险评估(特别是中高风险)结果与变化管理结果纳入培训需求分析。
2.1 从安全风险管理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方法佛山三水局在工作中将风险识别出来,根据作业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如配网风险、营销风险、基建风险,并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之后,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安全计划。通过寻找出的人身风险提取相应员工的培训需求往往简单有效,工作量小、成效大,不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下面以配网作业风险及预控措施的培训需要为例子,对如何从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危险点分析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方法进行说明:
2.1.1 培训需求之配网作业风险及预控措施梳理为加强配网风险的管理,尤其是强化配网作业风险的管控,根据南方电网对风险的分类方法,结合84个配网现场作业,佛山三水局梳理出了配网作业风险的三大类型(见图1),合计220余条造成配网作业风险的原因及其预控措施。
2.1.2 培训需求之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从配网作业风险梳理结果来看,配网作业风险多达几百条,存在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这既不便于班组人员学习,短时间内掌握,又难以分清主次轻重,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考虑到实际情况,首先对配网作业风险预控措施进行评估,筛选出针对重大风险的关键培训项目,经过多方讨论研究,最终选定三个指标作为测评的依据:分别为风险等级、培训有效性、培训实施难易,来对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进行评估(具体评估维度见图2)。
其中,风险等级是指配网作业发生风险后危害的严重程度,根据行业标准及网公司有关规定,配网作业风险按“特高、高、中、低、可接受”5个等级进行分级。有效性是指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的有效性,以100%为基准,每调整25%为一个等级,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按“消除危害、风险降低75%、风险降低50%、风险降低25%”4个等级划分。实施难易是指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实施的难易程度,主要根据实施需要投入的成本、人员来判断,划分为“容易、一般、难”3级。
同时,为了确保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的全面性,我们调取了2004~2008年安全事故的相关案例,从中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作为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的辅助。
2.1.3 从培训需求开展配网作业风险管理
2.1.3.1 严抓关键预控措施将36条关键风险预控措施纳入安规考试,进行重点督察、重点培训,作为基本的上岗条件。
2.1.3.2 完善常规预控培训①设备风险管理培训。配电设备数量多、分布广,容易受环境、气候和外力破坏等因素影响,会存在一些危及人身安全隐患。作业前需准确掌握作业区域设备风险。防范设备风险主要培训:一是开展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二是完善设备安健环标志的培训,三是加强日常消缺的技能培训。②运行管理风险培训。抓好“三种人”、电气操作人员资格考试,把好人员资质关,实现人员资质100%符合的培训要求。③环境风险管理培训。配网作业环境复杂,特别是在山区和河网地区,地形多变,现场环境存在一定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险。要开展应用作业表单评估作业环境存在的风险的培训,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④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培训,重点开展工作负责人岗位技能考核,提高作业现场安全管控能力,防止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
2.1.3.3 强化培训工作①风险评估要纳入作业表单,对表单进行回顾,将梳理出来的220余条配网作业风险落实到84个现场作业培训课件中,加强对配网安全管理风险的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普考、调考。②细化管理标准执行要求。组织各专业组按照风险管理体系和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梳理管理标准,编写业务手册和工作执行表单等,将管理标准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时间节点细化到具体岗位,融入日常工作中实施,确保各项管理标准在生产业务中有效执行。③全方位开展标准宣贯。以“照片+表单”的模式编制配网作业培训教材,明晰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主要存在的风险,对重点配网风险控制措施,以广告牌的形式摆放在办公室、楼梯间等的地方进行宣传。组织开展了“配网重点风险控制措施”讨论活动,局领导深入基层与一线员工进行零距离接触,畅谈配网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使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方法逐步深入人心。
3从安全风险体系需求培训的不足
在从安全风险中开展培训的工作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与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开展;②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不容易引起员工的响应与积极性;③培训前期准备与后期考核落实等工作较为繁重,加大了培训实施者的工作时间。
4小结
通过工作中将风险分级识别出来,在安全风险中寻找培训方法来开展培训,制定和执行应对风险的培训计划,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安全风险控制培训项目,员工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得到大大提高,电网安全有了保证,人身安全有了保证。同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将得到大力推行,佛山三水局安全管理的质量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左蕾.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统计分析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97-98.
[2]郭晓明.浅谈电力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4):235-236.
[3]佛山供电局2010年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次内部审核报告.
[4]广东电网公司加强配网作业风险管理议案.
使用未经授权或盗版软件,将使公司面临重大的安全风险,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所导致的损失远远大于购买廉价盗版软件所节省下来的成本。这一结论来自于商业软件联盟赞助,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市场研究与预测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中国独立完成的白皮书《中国企业推进软件正版化进程,消除盗版软件安全风险》,它评估了中国企业用户对使用未经授权或盗版软件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风险。
商业软件联盟中国区总监兼首席代表姚欣表示:“软件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了解到盗版软件所导致的风险,企业应该通过严格的IT系统管理,增加正版软件的投入,实施风险分析和审计,来支持正版软件的使用,消除盗版软件风险。此外,‘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也为企业用户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预算来使用正版软件,没有任何使用盗版软件的借口。”
这项题为《中国企业推进软件正版化进程,消除盗版软件安全风险》的白皮书,是IDC在一项对中国600多家企业的在线和面访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调查涵盖了金融服务、政府、制造业和公共事业等主要行业。调查受访对象均为公司参与软件采购、安装和维护工作的IT经理或高级管理人员。调查围绕盗版软件的使用、风险,对业务运营的影响,以及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少盗版软件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的观点。
调查表明,84%的受访企业表示盗版软件可能缺少正版软件的某些关键功能;76%的受访企业表示盗版软件中植入的病毒或木马,可致使企业数据或信息泄露;当系统出现漏洞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时,数名IT员工需要至少1到2天的工作才能还原数据,由此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65万;企业会经常低估因违反版权法所导致的官司和法律风险,这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造成客户流失、公司蒙羞,以及对公司的品牌和声誉造成损害。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成本损失,远远大于购买盗版软件所节省的费用。
调查还显示了受访企业对于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的不同看法。在被问到正版和盗版软件对于业界公司的表现如何时,除了价格因素以外,受访企业对于正版软件在售后服务、故障技术处理、技术支持、软件升级、IT培训、安装便捷性和功能丰富性的评分都远远高于盗版软件。
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表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电脑软件市场往往与硬件市场保持同步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15亿元,2011到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GAGR)将超过13.6%,而中国硬件市场2011至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软件市场的增幅远远低于硬件市场,主要是由于软件价格低、软件更新速度慢。此外,盗版软件是阻碍正版软件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软件市场的增长速度。”
“我们建议企业建立和执行正版软件使用方针,在公司守则中加入只购买和使用正版软件的条款,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和风险评估机制,并探索其它的软件使用支付模式。”郭昕补充道。
除此之外,IDC还针对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武汉和重庆的20多个中国城市的400名电脑用户进行了在线调查。其中85%的受访者承认盗版软件的确会带来重大风险;多达73%的受访者表示认识到盗版软件损害了正版厂商的知识产权;还有近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太可能会因为使用盗版软件而遭到任何或惩罚。姚欣强调说:“这份白皮书表明,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意识到盗版软件的潜在危害和风险,政府也需要持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出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促进消费者选择正版软件。”
关键词:地铁施工;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在安全风险管理上我国地铁建设工程的系统性不够完善,特别在安全风险指标和标准、资料整理的信息化和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等方面与地铁建设工程的规范有一定的距离。
1、地铁建设的主要特点
1.1工程环境条件复杂
车站一般采用浅埋暗挖法、盖挖法或明挖法来建筑,很多都处于十字路口,工程施工对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地下管网密集,紧靠建筑物,工程环境十分复杂;其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或盾构法修建,在城市干道下穿、侧穿建筑物来修建,同时穿过河流、还有地铁、铁路及各种各样的地下管道,施工中具有很大安全风险。
1.2施工风险大
地铁建设多为城市中心地下线,工程结构十分复杂,施工风险大,施工难度大,施工方法多,不可预见因素多。据报道,北京地铁近几年总共发生了42起事故,其中地下线就占了96%,而高架线、地面线只占了4%,如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的莲花池站位于三环路之下,因为地下管线改移难度大以及交通导改等因素,不得不由盖挖法改为浅埋暗挖法来修建,其增加了不少施工难度。
1.3工程前期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拆迁占地范围大,新建线路涉及面广,地下线路的加固、改修和交通导改等协调工作量大,以及工期的限制增加了地铁建设的难度。
1.4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
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现在全国22座大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工期要求短,工程规模大,质量要求高,工程投资多,建设设计、管理、勘察、监测、施工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经验,使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变大了。
2、地铁施工的风险因素
2.1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安全风险管理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法律的约束,各个城市有自我管理的一套体系,风险管理缺乏参与方的相互义务和责任,这些都导致了地铁建设的风险。
2.2设计与施工不能很好地动态结合
现在,地铁招标工期短,设计任务多,现场突况多,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当初设计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产生,而施工现场仍按原设计进行;设计对周边条件的风险因素估计不够,现场安全保证措施技术不够完善;变更程序十分复杂,周边的环境出现变化后不能迅速更新设计方案;或者在通过现场实践后原设计的技术措施不能满足需要等现象。
2.3建筑市场恶性竞争
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多,市场恶性竞争十分严重,有的企业为了挤人市场,进行低价中标。投标人为了提高利润,不惜搞豆腐渣工程来节约成本,这影响了工程质量,还造成了其他的风险。在低价中标之后,合同双方在进行实施过程时,因为承包商对承担风险估算不够全面,很难全面履行合约,以致于造成了烂尾工程。一些投标人得到工程后,想尽办法利用合同中一些不确定性条款为其工程项目牟取利润。降低安全系数,冒着风险施工,拖欠工程款。低价中标会增加工程管理的难度,施工潜在的风险因素变多,易出现安全问题。
2.4建设施工时的危险因素
地铁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及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因素,这些也将对地铁施工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安全事故。如:在基坑顶部堆放弃土、未妥善处理开挖出的弃土,可能引发坍塌事故;电气设备过载、机械设备失检、施工机具违章操作等会带来调件坠落、起火触电、塔架倒塌、设备损害、机具控制失灵等的风险;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激烈,会影响对话,影响信号联络,从而影响作业安全,还会导致作业人员感到不舒服;施工人员私自携带火种等可引发火灾的物品进人施工现场,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江作人员长时间吸人作业产生的烟雾、废气和粉尘,会引发许多疾病。
2.5地铁施工还会受到地质与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做好,地铁施工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引起:透水、坍塌、涌砂、冒顶、涌水等事故。施工过程容易产生:污水管道、排水管道断裂造成的停水或低洼积水状况;电信线、电力线破残造成停电,甚至导致触电事故;煤气管道的破裂产生的爆炸和火灾;地表面隆起或坍塌,造成周边建筑群产生坍塌和裂缝等事故,有可能会给城市区域性带来损失,导致人为灾难。
3、地铁工程管理措施与风险控制
3.1做好设计阶段的环境调查
地铁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的阶段就是环境调查,根据各阶段设计的不同程度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在设计时期要充分考虑风险,对于风险系数较大的管道采用迁改或拆除的方法来避免风险,针对需要保护的建筑文物,要在设计图纸上提出建议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3.2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
设计施工方案前,要进行建筑物和管线的调查。以设计调查为基础,进行详细的施工调查,对于设计图纸上标出的各种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等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探测的方法进一步详细探明周边的管线。在探测完成后绘出与施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施工调查过程中,调查的重点就是水管线,要搞清楚管线以及相关结构物的材质,结构形式,使用和埋深年代及现状。以提供的详实技术参数为基础,对施工有可能导致的变形和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管线及周周建筑物的安全,通常地铁隧道、基坑出现涌水、坍塌等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管线渗漏导致的,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地铁工程开工之前要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针对不同风险的特点对地铁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和评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3.3加强排除施工风险的力度
对于重大风险点的内容,工程施工前要对地下管线埋藏情况必须进行探测,准确弄清楚地下管线的完好程度、性质、埋默釜者焉、规格、容量、标高等。应提前做好相关产权单位和市政、交通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争取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充分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配合工作。应定期检查管道线路的状况,一旦发现沉降量达到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措施,如对管线下面的地基进行注浆,防止管线继续沉降,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若发现受施工影响很大的管线,应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移或加固。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导致意外情况产生的地下管线,事先应制订应急方案,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危险时及时抢救,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施工过程中若发现管线现状与上交内容、样洞资料不符合或出现直接影响管线安全等不正常情况时,应马上通知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单位到场商议,研究补救措施,在未提出统一明确结论前,不得私自处理或继续施工。
3.4 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预警预报制度
地铁工程与其他大型工程主要的区别在于周边环境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等,因此,风险评价的方法较多,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可概括为定性、定性定量和定量分析三类方法,地铁施工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风险综合评价法,即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进而获得该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在实施过程中,结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对于风险等级较高,风险较大的工程,根据监测数值,实行3级管理制度,当监测结果在允许极限值的70%范围内,可以进行正常施工;当监测值在允许极限值70%~80%时,施工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监测的频率,每日上报监理、业主,现场可自行采取措施处理;当监测值超过85%时,现场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监理、业主,承包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完成后根据专家意见采取加固和支护措施。
四、总结
在当今这个地铁建设工程难度大、工期紧、数目多的情况下,期待地铁建设相关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有作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准则,从而起到用有效、科学的方法管理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的目的。
1.1基于风险评估原则设计实施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设计实施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在进行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设计时,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级评分方法,在纳入任何一项监测项目时都需进行科学评估,从安全性、健康关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检测分析技术、实验室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选择监测的食品和污染物应基于国家或地区的特点
监测的内容国与国之间应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不应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现其他污染问题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检测到。因此,选择监测的内容也在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优先监测的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污染物构成的潜在性健康风险。在评估这类风险问题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神经毒素、致畸、致诱变、致癌)的严重性。也要考虑关于目前人群接触污染物情况及危险人群的资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3)肉用动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数量的样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测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饮食中的重要性,对主要的食品应加以特别注意;
(6)有关食品的经济重要性及进、出口国家对污染物检测的法规;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续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对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转换成更具毒性的物质及其在食物链中蓄积的可能性;
(8)通过工业产生和来自居住区的空气、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数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环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农业、园艺、林业中应用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的性质及用量,动物饲养所用药物;
(10)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及制备中的卫生状况。
1.3采用多样性方式监控食源性疾病
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应当不断收集和分析食品生产链所有环节和人类疾病发病方面的有关数据,以便评价食源性疾病的趋势和来源。监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资料,主要内容应当有:
(1)了解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定病原体的存在及其危险性;
(2)对食源性疾病爆发和散发病例的调查;
(3)核对和解释所获得的资料,取得有效的证据;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WHO认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应当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监测小组,由所有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参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由于主动监测的信息范围不一定涵盖所有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内容,不同实验室数据监测的范围有所不同,因而实施带有管理性质的调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内容的监测活动,还应当包括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进出口管理、卫生和医疗机构等的分工与合作。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以“地方-州-联邦”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框架,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常规的主动监测,通过国家抗生素耐菌性监测网系统(NARMS)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专家网(OutbreakNet)和脉冲场实验室网络(PulseNet)及时获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信息并参与爆发的调查和控制。一旦确认有食源性疾病爆发,州或地方的卫生部门则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电子系统(eFORS)上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电子网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和处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国通过FoodNet实行了主动监测和相关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室监测、临床实验室的调查、内科医生调查、人群调查和配对流行病学研究。
1.4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经济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需要采取跨学科协调的办法,由“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所有部门参加,还应当包括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专家。为了促进沟通联络和协调,建立一个由相关方参与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1976年,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努力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项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员国食品污染状况,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摄入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贸易发展。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该体系。GEMS/Food体系要求每个成员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收集相关的污染水平数据,通过电子网页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给GEMS/Food,并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监测水平的参考目录(核心名单、中等名单和全面名单),供各成员国进行选择。在美国,全国性的监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完成的,数据信息可以达到相关部门的完全共享。丹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计划能够得以成功实施。丹麦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由行业、政府机构和科学界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负责监测计划的技术协调,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遗传病学专家积极参加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994年1月丹麦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担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该中心收集国内所有人畜共患病调查和控制计划的数据,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不间断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发生、评估人类食源性疾病来源,并进行基本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出版丹麦人畜共患病趋势和源头报告。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或组织,如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联合国等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以改进调查及促进交流和协调。然而,就当前世界各国监测状况的总体而言,国家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应用风险监测结果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将监测数据用于预警和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与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食品安全当局之间的合作,INFOSAN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多部门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统一配合。RASFF是一个覆盖面广、运转良好、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它通过系统的信息的收集、提供、传递、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实现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据,增强了欧盟消费者的信任。数据共享是发挥监测数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农业部(USDA)将每年的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网站,可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各联邦州相关机构免费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集团均可共享。EPA将该结果用于农药残留在膳食摄入情况下的暴露评估,也依据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的需求用于农药重新登记等工作,还为该国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2我国风险监测的进展情况
2.1风险监测制度的总体要求
我国风险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目标是主动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和流行病学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检验机构,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风险评估技术平台、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建立覆盖到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对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新发现物质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在监测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建立起能够“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风险监测仍然面临复杂和高风险形势
我国食品工业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虽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尚不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掺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传统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断产生。种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我们既要面对传统的常规风险,不断加强对传统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应对非常规和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2.3现行风险监测制度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有关国家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的规定,原卫生部于2010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卫监督发〔2010〕17号),该规定是目前开展风险监测的具体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具体的技术工作,初步形成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核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其他部门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国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虽然上述体制和机制已在全国成功运行,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风险监测计划的系统性设计不足,监测的内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够全面,风险监测结果的作用发挥方面尚不够理想等问题。
3对完善我国风险监测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现行做法和国际经验,本课题组认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快实施。
3.1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工作总体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
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和技术投入的活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风险监测结果,是牵头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提供高质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数据和高质量的暴露数据,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数据、剂量-反应数据,后者如食物消费数据、食物成分数据、食物分类、职业暴露数据等。从指导政府监管方面,需要了解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不良行为及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数据。从指导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正确经营和消费方面,需要监测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食品链阶段的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导致的食品危害等。而从目前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看,还难以满足上述需要。与此同时,监测的一些内容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如全国污染物监测计划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农业部门的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同时,制定每一项监测活动的针对性目标和效率评价标准,合理分配和设计相关参与部门的监测任务,尽量减少部门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
(1)根据风险监测的目的和作用,进一步规划国家风险监测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
(2)细化监测项目的分类规则、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汇总和沟通方式;
(3)明确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测设计;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部门、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的现有资源;
(5)提高实验室数据、监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汇总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门参与和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监测内容
现行监测计划只包括部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境中化学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对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物等尚没有在现行监测计划中体现,缺乏食品源头污染方面和产地环境的长期、系统的监测资料,势必影响风险监测制度的完整性,难以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科学系统的数据要求。扩大风险监测内容势必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为完善风险监测的部门协调和参与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国家层面成立风险监测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数据标准化框架,并分别设立消费数据专家组、环境和化学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农业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负责指导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工作,为科学设计和利用风险监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
(2)将风险监测扩展到食品链各个阶段,收集食品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危害因素。根据现行部门分工,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等部门的相关监测内容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风险监测计划中来,相关监测内容可由专家委员会向主管部门提出技术建议;
(3)建立风险监测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监测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和经费审计范围,将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协调配合成效作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国家风险监测统一数据库框架结构,建立一个有多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平台,为信息报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5)最大限度公开风险监测信息。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内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这就要求其采用的数据也应当是科学、公开、可追溯的,同时也为风险交流提供数据支撑。风险监测信息公开,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高风险危害实施针对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与食品链各个阶段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与食品链各阶段相关的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国际上积极开展的危险性分析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应当由疾病报告系统、实验室主动监测系统和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3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传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等内容中,并且分别由不同机构按照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所需要的工作机制,存在数据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难,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数据库难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发病数据等问题,难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体情况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很好发挥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交流的指导作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问题,应当开展或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规划和管理,明确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信息管理和汇总机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质,配套建设实验室网络,提高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会同农业、畜牧业等部门,收集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动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数据;
(2)改进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核实调查机制,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水平,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调查。建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机制,实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调查、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针对性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检测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将食品消费数据、食品成分和分类、职业暴露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污染物数据同步规划,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预测预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风险监测管理的方法,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方式,实施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相结合的监测计划。将国家层面需要的持续性监测内容,结合国家规划的实施,每5年印发并修订一次。在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情况的变化,以年度为期限制定补充监测计划,同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应急监测计划。这样有利于监测技术机构做好技术准备,稳定工作安排,又减少国家层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学水平;
(2)进一步扩大不同部门和地方监测内容的灵活性。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大,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方式和重点品种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以往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生鲜乳三聚氰胺掺假事件”以及诸如“大米镉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镉污染”“多宝鱼含硝基呋喃药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问题很难通过事先设计的计划来发现。应当树立只有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监测计划中为不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柑橘;农药残留;安全指数;风险系数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1203
1引言
慈溪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片种植蜜柑,是柑橘种植的北缘地区[1]。现在种植的柑橘品种以“宫川”为主,且多集中在龙山镇。柑橘因其产量高、易管理而受种植户欢迎。柑橘在其果实成熟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需要把施用农药作为防治病虫害,提高柑橘产量的重要手段[2]。当地的柑橘多以剥皮鲜食为主,很少利用柑橘皮。部分种植户认为,施用农药后农药残留在柑橘皮上,不会对果肉有影响。但在柑橘中发现农药残留时有报道[3~5],基于此,利用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对慈溪市散户种植的柑橘进行了29种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分析,并利用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拟通过了解柑橘农药污染现状和质量安全风险特点,为科学食用柑橘、柑橘农药残留监管和科学指导种植户进行果树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慈溪市本地散户种植的柑橘作为调查分析对象。于2014年10月对慈溪市龙山镇21家种植户上市前柑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抽取样品21批次,每批次各10个柑橘。种植户均为散户,种植面积在1-5亩不等。
2.2仪器设备
Agilent公司气相色谱仪(6890N)配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和气相色谱仪(7890A)配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Waters公司液相色谱仪(2695)配荧光检测器(2475),高速匀浆机(IKA T18基本型),离心机(TD5A-WS),氮吹仪(DSY-III)。
2.3样品前处理过程与方法
样品到实验室后,对柑橘剥皮,仅对果肉进行检测。每个柑橘取对角线的2瓣,放入匀浆机中打碎。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25.0 g样品放入125 mL的磨口试剂瓶中,加入提取剂乙腈50.0 mL,用匀浆机高速匀浆2 min,静止提取30 min,倒入加有4 g氯化钠的100 mL离心管中,充分振荡1 min;然后离心管以4000 r/ min离心5 min,吸取上层液体10.00 mL到10 mL带塞玻璃刻度试管中,用水浴80 ℃,氮吹仪吹至近干,待净化。每20批次样品做1个添标样品作为质控样。
2.4样品分析与测定
按照NY/T 761-2008[6]方法净化测定29种农药。29种农药详见表1。采用外标法峰面积定量,保留时间定性,双柱确认。检出限和定量限均采用了NY/T 761-2008的相关数值。测定结果按照GB 2763-2014[7]进行判定。
2.5安全指数
用安全指数来评价某种农药残留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8],其计算公式为:
IFS=EDIc×fsIC×mb,
式中C、EDIC分别为某种农药、农药实际摄入量估算值:
EDIC=R・F・E・P
式中E、f、mb、F分别为水果可食用部分因子、安全摄入量校正因子、人体平均质量、水果估计摄入量;sIC为安全摄入量,采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P、R分别为水果加工处理因子、水果中农药残留水平。
柑橘估计摄入量采用2002年浙江省居民水果最大消费量149.3 g/人・d[9],mb为60kg[10,11],E、P、f均取为1[8,10],F为149.3 g/人・d,R取为该农药在该次检测的最大检出值。29种农药的ADI值[7,12]详见表1。
IFS=∑ni=1IFSCin
式中IFS为柑橘中各种农药对消费者健康的整体危害程度[8]。
2.6风险系数
风险系数计算公式为:
R=aP+bF+S。
具体计算方法同柴勇等(2010)[13]。
3结果与分析
3.1抽样过程中发现的农药
在柑橘样品抽样的同时,通过查看农资仓库、田间使用过的农药瓶(袋)和询问种植户等方式对种植户在柑橘上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21个种植户不同程度地使用了7种农药中的1种或几种。通过归类发现有2大类农药,一类是用来防治霉病等的杀菌类农药,有4种;另一类是用于红蜘蛛、蚜虫等,主要在柑橘成熟期使用的杀虫类农药,有3种。具体详见表2。本次调查发现在柑橘成熟阶段杀菌类农药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3.2柑橘中农药污染情况
通过对29种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发现,2批次柑橘样品有氧乐果农药残留检出,残留检出量分别为0.092 mg/kg和0.107 mg/kg,其余样品中均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这次调查中柑橘农药检出率为9.52 %,样品农药检出率为3.45 %。
3.3柑橘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评价
除氧乐果外,其余28种农药均没有残留检出,因此只计算氧乐果的IFSC值和值。经计算可知,IFS值和值分别为0.888和0.031,都小于1,说明这29种农药在该时间段对柑橘质量安全没有明显影响,其安全状态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
3.4柑橘农药残留风险系数评价
采用短期风险系数进行分析,设定b=0.1,a=100 [8,10],由于本次检测的数据来源于正常施检,因此S值设为1,只计算有残留检出的氧乐果的风险系数。由于氧乐果农药的样本超标率为9.52 %,经过计算可知风险系数R值为10.62。当R值大于2.5,该危害物高度风险;R值在1.5~2.5之间时,该危害物中度风险;R值小于1.5时,该危害物低度风险 [8]。由于10.62远大于2.5,因此为高度风险。
3.5常用标准对柑橘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
目前,适用于柑橘农药残留限量判定的常用标准有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4]和NY/T 426-2012绿色食品 柑橘类水果[14]等标准,对照标准,发现此次抽样检出的2批次柑橘样品氧乐果残留量均超出了GB 2763-2014规定的限量要求,为不合格样品,而在NY/T 426-2012中对柑橘氧乐果的限量要求未做明确规定。29种农药限量标准详见表3。从表3可见,GB 2763-2014对26种农药做了限量要求,而NY/T 426-2012仅对9种农药做了限量规定,出现了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限量要求落后于国家强制标准的现象。
4结语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在柑橘中没有氨基甲酸酯类、杀菌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残留检出,只有1种有机磷农药氧乐果有检出。氧乐果为高毒杀虫剂,其具有内吸、触杀和一定胃毒作用,击倒力快、高效、广谱等特点,是较理想的根、茎内吸传导性杀螨、杀虫剂 [15]。氧乐果在花木种植中有较大范围地使用,但在水果中为限用农药。内吸性农药常常会在柑橘等水果果肉中有残留,而非内吸性农药往往只在表皮有残留,而在果肉中没有残留[16],因此在水果种植过程中应禁止使用内吸性农药。我们调查发现氧乐果残留检出为柑橘种植户误用了在花木中使用的氧乐果。
从柑橘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评价结果来看,29种农药在该时间段对柑橘安全没有明显影响,其安全状态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可见这29种农药都不是影响慈溪市柑橘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从风险系数分析结果来看,氧乐果在柑橘农药残留方面是高风险的,其余28种农药在柑橘农药残留方面都是低风险的。虽然安全指数法评价质量安全已有广泛应用[10,17,18],但目前利用安全指数来进行特定产品风险评估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缺少一些基础的权威的调查数据,特别是单一柑橘品种的单人日均消费量缺失和柑橘作为季节性水果都给风险评估的结果有效性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调查发现有2大类农药在柑橘种植过程中使用,主要为杀菌类农药。但只有1种农药在我们29种检测的农药当中,而这种农药在柑橘中有检出。可见,提高检测能力,对种植户使用的农药进行全面检测,切实实现对柑橘质量安全的全面监控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慈溪市农林局.慈溪农业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5.
[2]袁吉泽,张O,余建伟.降低桔子皮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技术[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3): 283-288.
[3]罗江,刘小文,齐琼,等.永州市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抽样调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4):59- 61.
[4]张耀海,焦必宁,赵其阳,等.我国主产地柑橘的农药残留现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7(4):189-19.
[5]唐淑军,梁幸,赖 勇,等. 水果农药残留研究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0(8):253-25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761-2008,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GB 2763-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8]金征宇,胥传来,谢正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75-82, 255-257.
[9]金水高.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十: 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集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柴勇,杨俊英,李燕,等.基于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重庆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风险[J].西南农业学报,2010, 23(1):98~102.
[11]聂继云,李志霞,刘传德,等.苹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18):3655~3667.
[12]李厚品,刘路,吕磊,等.贵州毕节市售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分析[J].北京农业,2013(18).
[13]柴勇,杨俊英,李燕,等.基于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重庆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风险[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98~10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426-2012, 绿色食品 柑橘类水果[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5]姚建国,周卯星,冯瑜.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分析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3(2).
[16]王冬群.翠冠梨不同组织中农药残留分布规律[J]. 浙江农业科学,2013(1): 63~66.
【关键词】
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培训需求;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技术的运用自1832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因其方法直接、见效快而成为当今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2003年,对我国156所医院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达73.35%[1];也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护士的75%以上的工作时间是用在静脉治疗上[2]。由于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故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3]。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安全管理,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静脉输液小组对临床护士进行了风险意识程度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东珠海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护士,纳入标准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1.2 调查工具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4]相关内容,自行拟定“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学历、职称、所在科室),静脉输液风险程度、对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这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需求等多个项目。
1.3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7.89%,回收的9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中,职称为护士的有55人,占59.14%;护师28人,占30.11%;主管护师10人,占10.75%。学历为本科的有11人,占11.83%;大专69人,占74.19%;中专13人,占13.98%。外科护士38人,占40.86%;内科护士55人,占59.14%。
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程度及知识培训需求情况
2.2.1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程度(表1)。
风险程度从低至高分别是“有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大”、“风险很大”。表1显示,在“有风险”的程度上,中专学历和护士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分别为53.85%和45.46%,属于风险意识较低的一级;在“风险较大”的程度上,本科学历和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风险意识属较高的一级。而在“风险大”和“风险很大”的程度上,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2.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调查(表2)。
表2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的“需要”程度上均占60%以上,有接受培训的欲望;在“很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职称低、学历低的护理人员在“有风险”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最低的一级,而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在“风险大”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较强的一级,这可能与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和资历有关。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较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差,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的能力也不如大专和本科人员,致使专业知识肤浅,对这项技术的危险性预见不足,最终导致风险意识不强;而资历较短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看不到潜在的安全隐患,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问题,简单的地认为静脉输液技术只是护士需要掌握的基础护理项目之一,没有什么复杂之处,还没有意识到这门专业技术在近年来已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方法、新用具、新设备层出不穷,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等,也是导致这部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的原因。
3.2 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程度
表2显示,临床护士无论何种学历和资历,超过60%以上人员均表示在这门专业技
术领域里“需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意识到凭借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为临床患者服务是不足够的,要求对相关知识,如药品知识、输液用具、如何选择输液材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培训。
4 管理对策及小结
鉴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程度的不同,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兼顾学历与资历;对低学历、低资历的人员需结合这项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新进展,加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带教和督导,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职业保护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自身的保护;对大专、本科及护师以上人员,应加强对急救知识、药理知识、新设备、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护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2]唐蕾,郭锡华,陈均茂,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践静脉用药集中混合调配的探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5(7):397.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3.
1.社会网络及其对风险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视角,它将个人或组织视为“节点”,将这些人或组织之间的联系视为“线”,这些点和线形成了一个个网络状的结构,人类社会即由这一个个网络结构构成,甚至整个社会都可视为一个大网络[17]。社会网络视角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研究之中,其中社会网络与健康的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早期研究社会网络与健康关系的学者主要采取一种“功能性”视角,关注社会网络可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对健康产生的直接积极作用或间接“缓冲”作用;其后有一部分研究者开始采取“结构论”视角,重点关注个人所处社会网络结构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认为社会网络从两个方面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一是通过提供知识/信息。有关网络与信息传递的研究表明,网络的规模和结构均对信息传递有影响,规模较大、异质性较高的网络更有利于信息传递。二是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情感、社会关系支持等方面。个人除了从社会网络中获取信息以外,还能从网络成员那里获得各种物质70《科学与社会》(S&S)和精神上的实质性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对精神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心理方面的适应性、减少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即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缓冲效应的存在是因为社会支持促进“适应性评价(AdaptiveAppraisal)”和“应对(Coping)”。从生理学途径来看,社会网络有助于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以往研究表明,强关系和同质性关系多的网络在提供社会支持方面更为有效,亲属是最主要的强关系。网络密度描述网络的连接性,网络密度与更多的合作、信息分享和责任有关,可以预测个体能够获得的物质支持的程度。网络密度也影响个体获得关系资源的能力[29],高的社会网络密度意味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有助于成员之间形成归属感。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了社会网络对风险行为影响的问题。Berten研究了青少年在同伴网络中的位置对个体风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滥用和风险等不仅受到关系最好的同伴影响,还受到网络中位置相似的同伴的影响;相比较中学3年级的学生,5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网络凝聚力的影响大于网络中同等结构位置的影响[2]。一项针对走失和无家可归年轻人的研究表明,没有社会网络支持的个体,更有可能非法使用、有更多的性伴和生存性;对于有社会网络支持的个体而言,当社会网络的规模较小、但情感支持特征明显(社会网络主要有朋友构成,通常包括酒精和非法使用者)时,社会网络将不是他们风险行为压力的来源。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在线社会网络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在线上青少年对风险健康行为有更加正向的态度,更多地使用(网络)社会网络媒介会增加个体的风险行为,比如吸烟、滥用酒精、吸毒等[30]。有关社会网络与融资决策这种风险行为关系的研究也表明,社会网络可以给决策者提供信息,帮助过滤掉复杂的信息,借款的社会关系会直接影响他的借款行为。总之,已有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可以从提供信息、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对风险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不同的社会网络特征提供的信息和社会支持不同。比如网络的规模、异质性、弱关系等更多地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网络密度、网络同质性、亲属关系的比例、强关系等与网络可以提供的社会支持相关。
2.社会网络对有机食品选择的影响尽管社会网络对风险行为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具体研究社会网络对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行为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表明公众的主观知识(信息)是他们感知的转基因食品风险的风险因素[26,29],也有研究表明给公众提供生物技术相关的信息可以增加他们感知的生物技术带来的利益,但是没有减少他们感知的生物技术风险[6]。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是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风险的积极影响因素[23]。那么,社会网络的不同特征是否影响公众对有机食品的购买意愿?如果存在影响,网络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影响公众对有机食品的购买意愿的?已有研究并没有关注这些内容。本文以调研的数据为基础,分析社会网络的不同的结构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对有机食品的购买意愿。
二、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项调查,一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于2007年在北京市和湘潭市进行的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问卷调查;二是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于2008年在长春市进行的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问卷调查。两项调查均使用了基本相同的调查问卷和方法,考察了三城市居民关于食品风险的感知、行为倾向、信任和政策需求,三地数据分别代表中国大城市、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公众风险感知情况。三城市调查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入户调查方法,先在城市社区名册中随机抽取若干社区,再在每个社区中随机抽取若干家庭,最后在被抽中家庭中用Kish表随机抽取1人作为调查对象,被访者是现居家中的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北京、长春和湘潭三市共获得有效问卷2153份,三个城市的有效问卷数分别为987份、506份和660份。
2.变量与测量方法(1)因变量。我们在调查中询问被调查者:假如市场上的一般黄瓜卖1块钱1斤,您愿意花多少钱买没有喷撒农药的黄瓜?以此测量被调查者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2)自变量。本研究中的主要自变量是个人讨论重要社会问题的讨论网络,具体测量方法采用提名生成法(Name-generator)。提名生成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的要求,让每个被访者提供自己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姓名、个人特征以及这些成员的关系等信息[32]。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描述社会网络的情况。我们要求被访者回忆跟自己讨论问题最多的5个人,以及这些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类型、讨论的问题、关系亲密程度等。然后计算社会网络的密度、管理人员的比例、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等指标。以此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研究的自变量,包括:网络规模、平均熟悉程度、网络密度,网络中亲属的比例、讨论食品安全人数的比例、管理人员的比例、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3)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健康状况、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程度、自己或者家人的经历、自己最近七天的健康状况、已有的食品风险知识等。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分析方法由于因变量是一个连续变量,我们在对其做对数处理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OLS)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SPSS软件分析社会网络特征对有机蔬菜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模型一中分析的社会网是讨论网,即与被调查者讨论任何重要问题的成员构成的网络。统计结果表明,个人讨论网络的密度和网络中管理人员的比例显著地降低了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网络中讨论食品安全人数的比例和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则显著地增加了公众对有机食品的购买意愿。研究结论也表明,相比较基准模型(仅仅包括控制变量的模型),在模型中增加网络特征变量,显著地增加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就控制变量而言,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相关知识都显著地影响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女性的购买意愿显著地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显著地降低;文化程度和相关知识显著地增加了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在只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成立)。在前面的文献综述中我们提出网络影响风险行为可能存在两种机制,即传递知识(信息)和提供支持。根据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般认为密度较高的网络更可能提供社会支持,同时网络中的管理人员因拥有较多的权力资源而更可能提供支持,而网络中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员和受高等教育的成员则更可能提供知识和信息。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点,我们又单独分析了食品安全讨论网的情况,这时的网络成员仅包括那些与被调查者讨论食品安全的成员。我们的假设是:由于食品安全讨论网的成员都会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这种网络中知识和信息传递是必然存在的,而社会支持的传递则不一定存在。从表2模型二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讨论网中,只有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显著地影响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而其他网络特征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们的推测,既网络密度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更可能是通过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而降低了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而网络中讨论食品安全人数的比例和网络中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通过提供信息而增加了公众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
四、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
随着大量的化学药物及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加之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使得护士职业的风险系数逐渐增高,特别是妇产科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1]。医疗护理风险,一方面指难以避免的护理技术缺陷导致的患者安全损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服务质量差或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的医院在机遇、信誉及病源上的损失[2]。医疗护理风险意识是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我院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合格问卷共80份。年龄22~52岁,平均32.6岁;学历:中专4人,占5%,大专26人,占32.5%,本科49人,占61.3%;职称:初级57人,占71.3%,中级13人,占16.3%,高级5人,占6.3%。
1.2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妇产科护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调查问卷。
1.3调查方法 采用邓璐璐[4]等研制的《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为妇产科护士,遂对问卷进行修改,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
1.3.1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统计 利用妇产科护士业务学习时间,在正式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要求护士以匿名的方式在15min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回收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97.8%。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录入、统计。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和频数对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用频数和构成比对妇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进行分析。
2 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表1)可知,妇产科护士构成已年轻化,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
2.2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表2)
3 讨论
3.1医疗护理风险教育欠缺 本次调查的妇产科护士虽然对医疗风险知识有所了解,但对特殊护理操作告知制度(30%)、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含义(34%)、风险事件的高发区(38%)这三项定义不清。在业务学习中应加强这三方面的教育。
3.2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本次研究发现,妇产科护士法律知识掌握较全面,与邓璐璐等[4]对学生风险意识的现状调查不同,说明医院再教育工作颇见成效。
3.3和患者有关内容及临床操作要求知晓度高 患者的权利、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护士义务、护理规章制度的意义、三查七对制度的内容、三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常用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正确的洗手法、何种操作时需要戴手套、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羊水的处理及被血液、体液、羊水污染的针头的处理这些项目没有人不知道,说明医院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4 对策
4.1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护理法律和医疗护理风险知识 重视护理风险的再教育,将护理法律和医疗护理风险知识纳入到业务学习的范畴中,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参与性,用感性形式促成临床护士理性的提升。
4.2将职业防护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从护生的院前培训开始,医院有必要将医学职业的神圣感与职业风险危机并重,早期树立良好的职业定位[5]。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6]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永久性教育,并制定相应制度监督落实。
改进对护士医疗护理风险知识的培训方式,使护士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2]杨雪冬.奉献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3]蔡学联.护理实物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
[4]邓璐璐,周卫.护理专业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