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金融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56-04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不同于传统质押贷款中银行――借款企业的二方关系,物流金融由于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借款企业三方关系,由于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物流的运行非常熟悉,它们能够有效监管质押动产、防止贷款风险,并且不会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具体运作,保证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具有使物流金融参与方共同受益的多赢性质。
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仅社会物流的总额就达到75,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存货51394亿元,应收账款55519亿元。我国现阶段的流通机制主要以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能提供物流延伸服务、市场配套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是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9万多家,成交额34772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3.9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99%。2004年,我国超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达3365个,交易额26102亿元,至2007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已达4000多家,10亿元以上的有800多家,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规模甚至超过900亿元。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衍生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托商品交易市场尤其是钢铁交易市场开展的格局。而随着供应链时代的到来,物流金融必须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进行运作,因此要求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其他的融资形式紧密结合,甚至要和结算、保险等金融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无缝化运行,因此物流金融今后的业务也必然向全程化、组合性和客户化等方向发展。
目前制约物流金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相关业务管理技术的欠缺,而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一系统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能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有效防范运作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促进管理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益,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特点构建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分析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三方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进行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的物流金融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物流金融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这一信息系统还应该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这一信息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融资企业)的ERP等外部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开放式数据接口,以确保仓储――质押――监管的业务联动和数据共享。
在设计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客户的基本架构、功能、信息响应等需求。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在充分调查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先进的SOA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遵循SOA的模块化和开放标准接口设计,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原有IT资源的共享和复用,以及物流企业IT架构动态和柔性变化组合,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与物流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提高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企业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二)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三)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
(四)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问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SSL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MD5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CA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五)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六)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七)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Internet与Intranet。
(八)移植性:基于Java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Lin―u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九)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模版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BI等大型管理软件。
(5)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6)加强决策分析:增加决策参考因素,提高分析效率。
三、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和巨大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本土化特征,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标市场将以大宗物资电子交易市场为核心,并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向纵深化、全程化和全面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成长性很强。
据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内,物流软件行业将会一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1亿元的市场容量。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初步按照物流软件总规模的5%估算,预计到2010年将肯定超亿元。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有3类:物流企业、金融融资机构和物流金融融资企业。参照全球供应链软件市场9.2%的年增长率,考虑到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以及相关软件的欠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应在10%以上。
针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的巨大需求,国外物流企业、银行与软件商都在进行联合开发,其优势是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很强,例如,微软(Mi-crosoft)、SAP、Oracle等知名软件企业都具备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实力,而且参与物流金融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对国外相关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和面临的风险都相当熟悉,例如美国货币监管署和一些商业机构就专门分析了物流金融中的操作流程和风险,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不过,在我国市场,国外相关机构在业务发展上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而且我国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具有明显不同,国外针对我国业务具体情况的本土化开发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国内相关系统开发最近几年也发展较快,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的用友、金蝶、新中大等软件商实力很强,但它们涉及的物流和金融软件较少系统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一些和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也多集中在银行系统。由于目前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内涵与模式的研究不够透彻,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业务特点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进行的联合开发非常缺乏。
综上可见,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很大,相应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需求市场也很大。由于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不仅需要雄厚的软件开发实力,更需要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运作管理,这些造成了国内外相关信息系统的供应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且物流金融业务成长性很好,业务形式变化较快,这也说明相关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满足业务不断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因此,只有既能够满足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市场现实性需要,又能够满足高成长性与发展需要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势,这样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四、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拓展风险与防范
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在拓展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时,从市场的开发到稳固地占领市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尤其面向进出口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相关融资更加困难,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因此对一些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来说会存在宏观环境的风险。此外,物流金融业务也面临着大量法规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二)竞争风险。主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业和银行业巨头以及相关软件企业入侵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风险,此外,还面临着一些竞争者强有力的竞争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造成的风险。
(三)市场拓展风险。主要包括意识上主动积极性不够,技术上难以拓展以及目标市场选择过大或过小等风险。
(四)客户需求风险。即系统功能不适合客户的需要及变化的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如果不清楚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内客户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关的客户需求风险就会很高。
(五)成本风险。导致成本过高风险的原因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实用性差、设备选购上出了问题、基建预算控制不力、人工成本偏高、原材料采购价格偏高、浪费严重等,但最主要的是技术上以及产业转化上的风险。
面对这些风险,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有效化解,从而使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市场拓展:
1 对于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国家一直意图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要求优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物流金融创新业务能够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并具有多赢性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
途径,也是政策推广的主要融资业务,因此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市场拓展不用过多担心这类风险。对于政策和法规风险,国家也在2007年7月颁布实行了《物权法》,这给物流金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且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发展。由于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软件产业的扶植政策,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政策和法规风险将大大减少。
2 对于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很大,只要企业开发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充分地考虑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就能够使竞争对手的风险有效避免,保持开发的信息系统的长期高利润。
3 对于市场拓展风险,企业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战略意识,在业务开发上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并在意识和组织保证上有效防范市场拓展的风险,而且,在具体的开发时,企业还必须对目标市场定位合理,保持开发的灵活性,根据市场情况及发展分阶段地开发项目,并在技术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拓展的风险。
4 对于客户需求风险,企业可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户的调查进行功能分析,使产品适合国内客户需要,并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拓展,有效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5 对于成本风险,企业在业务上可以进行一些前期开发,并在试点企业的相关实验基地进行有效评估和测量,从而精简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设计和市场推广的流程环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风险。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
[关键词] 物流金融 信用风险 指标体系
引言
物流金融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物流中来,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因此,很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出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
一、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意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在物流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物流金融的运营风险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质押货物风险、产品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等。在物流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映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到物流金融运营风险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和难以克服。
而本文所建立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考察,也转变为对企业所处物流金融运营过程及其交易风险的综合评估,进而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信用评价体系与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最大的差别点就在于它不仅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物流金融运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分析和履约状况。这8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3.物流金融运营状况。中小企业所处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物流金融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反之,则加强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使其信用状况恶化。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物流金融运营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质押物质量等要素来反映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
三、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文讨论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三类主要因素,设计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及向专家学者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指标参考权重,针对不同的区域,权重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重新确定。
四、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捷径,因此加快物流金融的发展,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及长远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刘 青: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02)
[2]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7
[关键词] 北部湾 中小企业 物流金融
广西北部湾国家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我国西部11个省区中唯一的出海口,与邻近的玉林、崇左两市形成“边海互动”的“4+2”的格局,面积为7.27万平方公里;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北部湾区域地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特殊的边贸地理特点,决定了北部湾区域中小企业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除具有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特质性。2008年初,中国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对于北部湾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广西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金融环境等外在约束则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随着物流金融这一商业活动的逐步开展,这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物流金融的概念及发展的意义
“物流金融”概念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于2004 年首次提出,
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解释,“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 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等。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这些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物流金融商业活动开展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1.为中小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
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普遍存在批量性和季节性的特征,这类物资的库存往往占用了大量宝贵资金。遇到企业的主要产品销售旺季,产品库存则要提前增加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存量,资金被大量占用,而且还要为租用临时仓库支付仓储管理的费用。物流金融业务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的商品做质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结算风险,最终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有利于企业集中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与长期稳住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逐渐转而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将有助于形成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物流企业有效地融入了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链和产成品的分销供应链中,为其提供了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占有不仅没有影响借款人正常的产销活动,而且还使其能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
3.银行开发新利润空间
银行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也有利于吸收由此业务引发的派生存款。银行在质押贷款业务中,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提供库存商品充分的信息和可靠的物资监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并且帮助质押贷款双方良好地解决了质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难题,降低了质物评估过程产生的高昂的费用,使银行有可能对中小企业发放频度高、数额小的贷款。特别是在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不高、呆坏帐比例居高不下,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发展新的业务成为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源泉。
4.供应链整合、实现“共赢”
物流金融是推进供应链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大型制造企业,或者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积极参与了物流金融活动。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这些企业既强化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又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二、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存在问题
物流金融业务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而成的创新业务,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目前也发展出多种运作模式,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经济圈,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状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于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流金融业务各主体间的风险不对称
在金融物流的信贷业务中,涉及众多市场主体,由于在分担风险方面还没有建立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计划,各主体只片面强调规避转嫁风险,造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之间的风险划分关系不一致,贷款银行处于提供信贷服务的垄断性地位,会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转移风险,但最终却可能承担更大风险。
2.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经验尚少,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相对落后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时间短,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操作疏漏和失误难以避免,主要问题有贷款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
3.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自身信用度低
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比较小,自身的信用显的不足。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才能作为公平、公正的第三方中介人,成为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的可靠保障,成为银行和工商企业间的安全、畅通的桥梁。
4.外界环境会弱化风险防范手段效果
转移风险的手段主要是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但是制度安排本身的缺陷和运行环境的问题,弱化了防范风险效果,甚至可能增大风险。如发挥信用制度作用的难点在于企业信用档案不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在我国现阶段质押制度的功能十分有限,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处置难等问题。
三、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对策
1.与客户及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信用机制
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基础是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建立信用机制,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使银行的贷款化为不良贷款,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
2.金融机构的大胆创新,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
金融物流是金融业与物流业的一个有机的结合,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完成,银行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通过对物流了解的专业金融人员去管理、操作,设立相关的适合金融物流特点操作模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该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提供也离不开第三方物流的支持,这是因为业务开展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了解抵押物、质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需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相应的信息。
3.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时间段,大部分都是具有很单一功能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信用度不高是制约物流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将小物流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后,信用度自然上升,有利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4.建设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
此前南宁市、柳州市的中小企业网站也在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第一批加盟链接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的成员。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通过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技术项目、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努力实现物流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发多种物流业务模式整合物流资源,以实现供应链的“共赢”,促进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俊刚,马峥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J] 经济师 2010年第5期陈新平.
[2]黄涛,张景新,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 [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年第07期.
【关键词】物流金融;模式;发展现状;发展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二)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企业提供传递实物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2.垫付贷款业务
发货人(供应商)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送货,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提货人(借款企业)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全部货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发货人结清货款,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3.仓单质押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是指融资方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的仓储中心,并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金融机构依据质押仓单向融资方提供用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型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二、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典型业务模式
(一)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1.银行方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1999年开始涉足、探索、尝试货押和票据业务;2001年正式出台动产与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管理办法;2004年推出了“贴现”;2005年“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实现战略转型;2006年开始整合全链条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推出了“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品牌。
2.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中国诚通集团(CCT)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CMST)是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自1999年起,CMST开始了仓单质押业务。凭借自身以及母公司中国诚通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尤其是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的仓库网络的独有优势,通过10多年实践,已探索出了多种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模式。
3.物流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二)典型的几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1.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例
诚通旗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主要利用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目前,中储已与20家银行签署了总对总框架协议,合作开展金融物流业务,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奥地利中央银行等。
除了目前大多数物流公司和银行都在操作的动产监管业务外,中储还提出了金融物流业务创新模式,将原有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供应链模式等融入其中,并逐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对于中储而言,其物流金融业务已经相当成熟,而且这些业务都非常好顺应了社会对物流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从静态质押到动产质押业务的跨越,为我国物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以宏兴建材企业为例
宏兴建材企业,主营建材业务,采购款占用了公司的大量资金,同时账面上有数额巨大的建材存货,存货占有资金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由于企业经营扩张,流动资金吃紧。
宏兴建材企业在无奈之下,邀请鼎兴物流咨询公司前来为公司诊断,鼎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引入万通物流公司作为质押物监管方,为宏兴建材打开了通往银行的快速融资通道。万通物流将该公司的建材存货作为质押物向招商银行取得融资,委托符合招商银行准入条件万通物流公司进行监管,招商银行根据融资金额和质押率为宏兴融资。同时,万通物流公司负责建材质押的全程监控,而监控的建材正是向招商银行贷款的质押物,这就解决了采购款资金问题。
三、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
传统的静态质押监管是指这批货物质押后不再变动,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发货,客户的货物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很多企业都要不断的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和生产,客户的实际贸易和生产过程因为融资而被打断。因此,物流金融企业为了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动态质押监管。
(二)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
最初对物流金融服务有大量需求的客户主要是有足够固定资产以便获得银行贷款的流通型贸易商,随着物流金融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大为改观,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所以也开始参与到享受物流金融的服务行列。
(三)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
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物流金融的实施者正在从三方物流发展到四方物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融通商、保兑商与物流相结合的形式,是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同时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明显。
(四)从自有仓库向库外仓库发展
这一趋势是指在物流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流金融企业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于是将非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外包给专业从事仓库监管的企业。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监管服务,另一方面使物流金融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参考文献:
[1]黄湘民,陈雪松.中国物流金融研究、实践现状及进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56.
[2]莫智力,邵丹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8(8):13-16.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物流科技,2008(1):23.
在我国,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最早提出了“物流金融”概念,他们在2004年5月对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定义,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1987年提出了“物资银行”的设想,2006年提出并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我国物流金融的内容日益丰富。
(一) 提出“物资银行”的设想
1986年,唐保忠等人开始了对物资银行的探索,当时主要从生产资料市场的宏观管理角度,利用物资部门在物资流通中的“蓄水池”作用,调剂和串换不同的物资品种,以满足生产需要。1998年4月,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任文超总经理提出用“订单、信息、资本”去解决市场再创造和利润再发现的问题, “物资银行”的概念随着物流学的发展日渐成熟。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重新研究了物资银行的内涵,认为“物资银行”业务可通过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仓储企业将其拥有的原材料、存货、商品等动产作为质押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银行、仓储企业和生产企业三方签订相关协议的业务话动。
其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权利质押”的运作模式,主要以代表物权的仓单或者类仓单(如质押货主通知单、质押入库单)出质,仓单作为货物保管方向存货人开具的代表拥有货物物权的凭据;另一种是基于“流动货物质押”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具体货物的实体进行质押,物流企业代替银行对之进行特别监管,需要银行解冻或部分解冻的指令融资企业才可提货;二是在保持质物的名称、质量、状况不变,且在总量保持一定的前提下,质物可以相对地动态流动。可以说“物资银行”从宏观、全面、综合、集约化的角度提出了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的简称,指银行以一定的物流产品抵押或质押作为授信条件,通过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的综合服务业务。该业务与“物资银行”业务相比,更标准,更规范,同时还具有远程化、信息化和广泛性的特点。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银行”)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早在2004年,广发银行在广州、北京、南京、杭州等10个城市开始试点,针对民营企业从创业、成长到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了“民营100”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推出“物流银行”业务,即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大大降低了风险。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远)、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外运)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储)等多家全国性物流企业与广发银行签订了物流业务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广发银行还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多位终端用户。
(三)提出“融通仓”概念,尝试“仓单质押”
2000年复旦大学朱道立教授首次提出“融通仓”概念,2001年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取得成功,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手机销量第一的业绩。2002年2月,复旦大学罗齐和朱道立等人对“融通仓”概念以及它的运作模式作了界定,认为“融”指的是金融、“通”指的是物资的流通、“仓”指的是物流的仓储。它将金融服务与物资的流通和仓储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实际上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的创新,目的在于减少运营资本,提高经营效率,减少经营风险,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等。融通仓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仓单质押、保兑仓等,其主要区别是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
1、仓单质押
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中心,并以仓储中心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金融机构据此向融资企业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我国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992年中储开始尝试该业务,1999年正式开展,业务量逐年增加。至今中储已与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上百家物流企业开展此项业务。
2、保兑仓
指银行、制造商、经销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四方相互合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拟提货价款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银行向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加速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多赢。
(四)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
“物流银行”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其仍然受到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物流融资的需求。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储、中远和中外运共同打造了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概念,面向中小企业进行“自偿性贷款”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在供应链生产话动中,银行通过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物流公司具有在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的优势,银行基于物流企业控制货权、物流与资金流封闭运作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支持,搭建互利互补的物流金融平台,数百家企业因此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
三、结语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运作主体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有较少的固定资产、不健全的担保体系等特点,没有或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受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2008年中小企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及银行的资金困境,拓宽其融资渠道,近几年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了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金融业务。此业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欢迎,众多的商业银行及大型物流企业参与其中,实现了全程供应链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最终实现共赢。目前,处于实践中的物流金融在我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仓单质押模式的市场规模约有4,000亿元;而较早开展此项业务的中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份和2月份的该项业务量比2006年同期增长200%以上,这些数据均表明物流金融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物流金融及其模式
(一)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是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业务,其概念由邹小2004年首次提出,即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由此,中小企业不仅能通过固定资产向金融机构贷款,同时可以凭借自身的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等向金融机构质押融资;物流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我国中小企业“有款贷不到”的困境,并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二)物流金融模式。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融资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中的企业;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前者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和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金融活动的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的流通模式;综合模式则是上述两者的结合。
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在物流管理活动及金融活动中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及活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如何规避风险已成为当前物流金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买方信贷模式是资产模式中的一种,在此业务模式下,融资企业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先将货物送至物流企业的融通仓,物流企业借此向金融机构开具仓单,金融机构收到仓单后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在约定的时间内融资企业一次或分多次向金融机构还贷,金融机构根据还贷情况向融资企业发放提货单,物流企业根据提货单向融资企业交付货物,至此完成一次业务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在业务活动中是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桥梁。由于买方信贷业务在物流金融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普遍性,本文据此为例分析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影响物流金融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价格波动、法律法规的调整与修订、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二)质押货物风险。在质押模式运作过程中,融资企业要将货物质押至物流企业指定的融通仓中,若融通仓保管不善则影响货物的质量;同时,质押货物选取不当则可能影响融资企业的生产,同时会给物流企业造成损失,从而带来风险。
(三)信息风险。2007年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率不足10%,在进行物流金融活动时,各运作主体无法充分借助信息平台的优势,使得信息阻塞及沟通渠道不畅,造成仓单及提货单无法与在库质押品保持一致。
(四)流程风险。买方信贷业务模式中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业务过程中有诸多环节需同步进行。由此,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由于主体对流程的不熟悉或操作不慎而造成风险。
(五)员工素质风险。由于各运作主体内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理解工作岗位相关要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在物流金融运作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出现内部、外部欺诈行为等。
(六)单据流、信息流、物流不一致。在买方信贷模式中,涉及到仓单、提货单、承兑汇票等,而由于业务不规范及单据格式、内容的不同,引起仓单与货物的不一致,从而引起混乱,为融资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物流金融风险防范
根据上述对物流企业风险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融资企业根据自身生产计划及资金使用情况合理选择货物进行质押,同时要方便物流企业配送及保管。物流企业应加强融通仓的建设,提高其仓储能力及保管水平,在保证货物合法性及货主身份有效性的前提下,接收融资企业的质押货物。不同质押品对仓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应严格按照存储要求对质押品进行监管。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融资企业归还贷款后,货物的价格及市场购买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借助物流企业的优势委托其代为销售。
(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快运作主体间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应利用信息平台,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针对不同的风险做出相应的处理。
(三)强化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应始终保持较高的信用等级及健康的财务状况,同时应替代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前及使用过程中对借款企业进行监督、跟踪贷款的使用情况,根据这些信息增减借款企业的信用级别。
(四)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应引入评估机构或自身具备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能对融资企业及其质押货物进行公正的评估。在业务过程中,金融机构应与物流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还款金额科学、合理的设置提货数量,同时提货单与传达至物流企业的提货指令严格一致。
(五)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包括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强员工的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应详尽了解质押融资流程,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设计不同的防范策略。引入保险公司,加入雇员忠诚担保保险,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金融;现状与对策
1引言
所谓金融就是资金融通,它对于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初创、发展、成熟和衰退,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对资金有着大量的需求,特别是企业的初创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很好的资金支持,则企业的发展便无从谈起,现实中企业由于在初创阶段没有很好的资金支持而面临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一个企业要顺利的从初创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资金是最重要的。然而企业的初创阶段的特点就是缺乏相关的资金支持,刚开办的企业,因为没有规模面临的风险很大,所以很难得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没有了资金融通,企业的生存将举步维艰,纵观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物流行业现在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国外的物流企业而言,比如UPS、联邦快递等,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很不成熟,同时缺少雄厚的资金,所以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然而现阶段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很难,所以,研究物流金融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平稳运行显得至关重要。
2相关研究综述
3物流企业金融实例分析
说明公司也有着足够的资金特别是货币资金。
我们可以观察到上述两家上市的物流公司共同的特点就是资产规模比较大,在速动比率的控制上比较好,而流动比率的控制上比较差,年份之间的波动很大。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好,同时公司也有着足够的货币资金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从长期来看公司较容易发生债务危机,同时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公司的债务危机可能增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来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财务结构和经营状况,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4.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物流保险
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去开发相应的险种,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民营物流公司的保险,而民营物流公司在我国的物流行业中处于主力地位,占据了相当多的业务。一旦碰上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那么将对这些企业造成严重的打击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保险覆盖机制将有利于这部分企业的生存。
4.3建立起相关的物流行业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我国现在对于物流行业没有专门的会计法规,物流企业的会计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不统一,在具体会计项目处理上千差万别,同时缺少准备金计提制度。这会带来很大的不良后果,比如,一旦发生货物的损失,企业将对这部分损失承担赔偿,如果损失金额很大的话,则企业承担的赔偿会给企业的财务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导致有的企业濒临破产,一旦有了损失准备金,企业可以利用准备金部分对损失的货物进行赔偿,从而不会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4.4建立银企合作伙伴关系
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大力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从金融家机构角度看,可以派出相关人员专门入住物流企业,对物流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及面临的风险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那么在提供贷款时即会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可以确保金融企业贷款的安全,另外贷款也可以支持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4.5政府应加大对发展物流金融的支持与扶持力度政府鼓励相关物流金融的发展,比如给予物流金融相关的政策上的支持,可以出台相关的物流金融优惠措施,对于给物流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给物流企业,以支持物流业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立基金的方式,对于一些对物流行业有着贡献的公司给予奖励和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物流;金融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82―01
1金塔县农村物流金融模式及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缺失非常严重,具体的表现为独立性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缺失、专业化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的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开展农产品的物流金融业务。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不仅要创新农村物流金融产品和其发展模式,还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组织”。
金塔县采取了六项措施,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带流通。金塔县围绕棉花、肉羊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兴办了皮棉加工、棉纱纺织、羊肉分割、脱水菜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个,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发展订单农业保流通。县乡各级瞄准市场调结构,主动出击找订单,按照订单搞生产,使全县各类农副产品订单签约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健全产销网络活流通。建立起了县有协调领导小组、乡有信息站、村有流通协会、组有流通能人、大户的四级流通服务网络。四是组建专业协会活流通。全县共组建各类专业协会22个,其中各类农副产品运销协会6个,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开辟绿色通道畅流通。县、乡在切实加强农副产品运输交通安全和防疫检疫管理,严禁超载车辆的同时,安排交通、道路征稽、运管、货运等部门为农产品流通大开绿灯。六是创建特色品牌促流通。县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已初步形成了棉花、脱水菜、面粉、白酒、番茄酱、温室蔬菜等20多个品牌群体,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运销。
2金塔县农村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独立性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在金塔县独立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缺失,农民没有一个融资渠道去买回农产品资料,而且缺乏正规的物流组织将其产品运输到位。
2.2农产品生产资料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就金塔县农村地区而言,组成农村物流体系的主要是分散的、实力不雄厚、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这种现状造就了一定程度的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退货、索赔无门。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农村物流经营难度大。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因此建立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架构是十分必要的。
2.3金塔县农村物流的局限性
除了市场因素之外,农村物流金融模式最大的问题为农产品物流,农产品作为农村生产中离经济利益最近的一环,但是在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上有着很大的制约。
分散的农业生产,季节性,农产品物流的风险增加。
3解决金塔县农村物流金融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独立的农村物流金融机构
建立正规的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农民可以向其申请农业物资贷款,用贷款购买物资,在农产出售后再归还贷款,这将改善农民的资金缺口,也将使当地经济有良性循环。同时金融机构承担农产品的物流运输,供应物流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有利于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
3.2对物流局限性的改善方法
物流信息可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物流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其次,在农村失业及隐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如配送、维修、市场调研等者日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与物流相伴的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降低了农民的资金占用成本。总之,从成本和效益两个角度来看,发展农村物流都将增加或变相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物流金融是农村物流和资金流的紧密结合的产物。农村物流和农业农村金融合作与发展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各方利益主体合作促进,互相监督,共同发展,以实现“双赢”的效果。中国农村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物流和金融服务的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自我身体优势,访问来自多个来源的信息,以便更顺利地融入农村物流和资金流。
参考文献
[1]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1820.
[2]刘丹.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3):6062.
[3]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8588.
[4]杜小芳,张金隆.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2):7173.
现有的文献中已经对物流企业、借贷企业和银行的明显利益进行了定性说明,但是还缺乏定量的解释,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作出定量分析,说明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投资的必要性,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性。
一、第三方物流参与投资的必要性
假设1:假设借贷企业选择传统的融资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其可以借贷给大企业获得的利息收入为,借贷给中小企业获得的利息收入为,很明显对于银行来说;银行的贷款损失为;银行的审核监督成本为。
则,银行借贷给大型企业的得益函数为,
银行借贷给中小型企业的得益函数为,
,则
很显然,给大企业贷款符合银行的利益;而给中小企业贷款不符合银行的利益。
假设2: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则银行不需要完全承担贷款损失,假如只承担其中的倍,,同时银行也不太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进行事前审查,不太需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也就是说监督成本降低,假设银行的监督成本和审核成本变为原来的倍,,那么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得益函数为,
,且,则
虽然从单个企业来看,无法判断与的收益大小,但考虑到在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银行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得益函数要比不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得益函数要高,应该说进行物流金融业务,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如果银行利润来源主要来自中小企业的贷款,其就会更加关心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假设3:借贷企业不采用物流金融业务时的贷款额度是,借贷企业利率为,借贷企业进行贷款耗费的时间,为借贷企业得到贷款后会有规模效应,设其为,时间收益影响系数,其得益函数为:
设借贷企业进行金融物流业务时,借贷企业的贷款额度会得到提高,且,其企业的借贷利率会发生改变,且;贷款花费的时间,且,则通过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贷款是的得益函数为:
,,;则
假设4: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会有更多的客户及收益,假设此时的收益为,设其不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的收益为,且。
从以上的假设可以得出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借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博弈矩阵,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银行和借贷企业会更加倾向于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融资业务,而从自身收益角度,第三方物流企业也会选择参与物流金融业务。从这个角度,应该说第三方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是一个三方盈利的局面,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第三方物流参与投资的风险
以上在阐述第三方物流参与投资的必要性时,将商业银行只承担风险损失的为。实际上到底承担多少风险比例,是由中小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决定。问题的关键,不是商业银行承担多少风险,而是能分散多少风险。商业银行分散风险越多,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越大。按照纳什均衡理论,任何一方抉择的改变,不能使其他各方的处境变坏,才能出现均衡状况。
表1.1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博弈矩阵
银行
委托 不委托
第三方物流 接受 (,) (,)
拒绝 (,) (,)
表1.2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企业博弈矩阵
借贷企业
委托 不委托
第三方物流 接受 (,) (,)
拒绝 (,) (,)
假设:在与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博弈中,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有下列几项选择:发放贷款,承担全部风险,收益为零;发放贷款,不承担风险,收益为3;发放贷款,承担四分之一风险,收益为2;发放贷款,承担二分之一风险,收益为1。
而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比例决定了物流金融服务收益,它的物流金融服务收益等于保费收入减去风险损失与监督成本之和。现假设物流企业为理性经济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假设物流金融总的服务费收入为3,全部风险损失为2,监督成本为1,也有下面四个选择:不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不承担风险,收益为零;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承担全部风险,收益=3-(2+1)为零;给中小企业承担四分之三的风险,收益=3-(1.5+1)为0.5;承担二分之一的风险,收益=3-(1+1)为1。从纳什矩阵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有四种组合:(0,0),(3,0),(2,0.5),(1,1)。第一种组合均为两家的劣势选择,两家都不会选择,舍去;第二种组合为物流企业的劣势选择,物流企业不会同意,也不符合双赢原则,也舍去;第三、第四种组合是比较符合两家利益的选择,也符合纳什均衡条件,两家均可以从为中小企业放贷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中获得收益。惟一不同的是,在第四种组合中,两家获得的收益相同;在第三种组合中,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物流企业。因此,第三种组合是商业银行最佳选择,第四种组合是次佳选择;而对物流企业而言,第四种组合是最佳选择,第三种组合是次佳选择。但到底选哪一种组合取决于双方博弈。在现实情况中,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只需承担很小的风险,大部分风险由物流企业承担,也就是说第三种组合是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博弈的合理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进行物流金融业务时,在三方博弈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银行将风险进行了转嫁,而且大部分都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因此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很好的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以及风险进行详细的研究,为其业务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铁物流中心 宁夏银行 物流金融
一、前言
银川公路铁路运输物流中心(以下简称银川公铁物流中心)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技术开发区以西,是银川市西夏区政府“十二五”重点建设工程,特别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又赋予了该物流中心新的经济发展意义。银川公铁物流中心规划用地面积7800亩,将建设成与综合货场优势互补、功能配套、覆盖宁夏、辐射全国的大型综合现代物流园区,到“十二五”末,年营业额达100亿元以上,使之成为全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示范项目之一。
宁夏银行新市区支行位于西夏区核心地带,业务范围覆盖整个西夏区及周边地区,有着较强的金融服务竞争力。随着银川公铁物流中心的投入建设,我支行已经与西夏区政府洽谈入园金融服务相关事宜,并随着园区建设落成后的逐步运营,我支行也将结合物流园区的具体情况,与物流园区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园区增设服务点或是社区支行、ATM机、对公及个人结算、物流金融服务方案等内容。
本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我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短缺的现状,试图找到与银川公铁物流中心合适的物流金融服务合作模式。
二、银川公路铁路运输物流中心概况
(一)规划范围
公铁物流中心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炼油厂以西,北接城市规划道路,南至桑园沟,东临文昌南街,西至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总面积5.20平方公里(78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1650亩)。
(二)功能定位
公铁物流中心与银川火车站南货场优势互补,功能配套,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铁路联运三种运输方式为一体,重点发展工业产品仓储物流,物流配送服务、冷链物流、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及机械产品交易及展示等物流业态,具有库存管理、中转分拨、装卸搬运、车辆集散、包装加工、公路铁路信息服务、海关监管报关及金融配套服务等多重服务功能的覆盖宁夏、辐射全国的大型综合现代化物流园区。
(三)功能分区
公铁物流中心主要分为七大功能区:综合服务区、仓储加工区、物流配送区、铁路货运区、二手车交易区、中转分拨区和保税区。
公铁物流中心对入驻园区的重点物流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由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设立的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或由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或本市重点物流企业设立的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对银川发展区域物流和区域配送物流具有一定推进作用的工业产品仓储物流、商贸物流配送、冷链物流、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及机械产品交易及展示等物流项目。二是对于具有现代物流理念,所依托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水平达到当前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生产业或物流信息系统投资项目,经银川公铁物流中心审批后可适当降低投资额标准。
(四)当前物流园区建设和企业入园情况
银川公铁运输物流中心目前1期建设用地已经动工,后期工程的拆迁工作正在开展中,2号用地将在2013年2月底挂牌,从物流园区的整体来看,该物流中心所有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四川中拓集团与银川市西夏区政府签署协议,将承担物流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拟以出让方式取得银川国际公铁物流城市场交易区的商业用地345.74亩,用于开发物流交易市场;目前进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包括宁夏鸿河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国药控股等多家公司。
目前,我支行已经与上述所有企业取得联系,并将有进一步的合作。宁夏鸿河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和国药控股已在我支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四川中拓集团正与我支行商讨《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包括项目贷款、营业场所建设和物流金融产品支持等内容。
三、物流金融服务业务对参与各方的利益
随着公铁物流中心园区的建设投入运营,我支行将逐步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物流园区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机构均有益处,分别如下:
(一)物流金融业务对我行的利益
1.我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有效降低了资金风险。
2.通过物流金融业务,我行可以深入企业的资金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扩大我支行的业务范围。
3.物流金融业务为我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
4.我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
5.通过物流金融业务,也将增加我支行的存款收入和结算量。
(二)物流金融业务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益
1.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物流企业通过物流金融业务切入金融业,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
3.利用物流金融业务,物流企业结识了新客户,拓展了新市场,延伸了服务链条拓展了服务网络。
(三)物流金融业务对融资企业的利益
融资企业通过物流金融业务将会获得综合物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益处:
1.物流公司以其专业的物流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企业实施物流方案的策划和物流项目的实际运作,提供陆空铁多式联运、仓储、搬运、装卸、配送、普通货物、危险品货物、集装箱运输等各种物流服务。
2.物流公司全方位负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及废弃物流,为其打造供应链一体化流程的业务。
3.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银行融资成本,发掘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物流金融服务设计方案
随着银川公铁物流运输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我支行将利用地缘优势和在西夏区的金融服务竞争力优势,为公铁物流园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所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营业网点的铺设与结算服务
我支行拟在公铁物流运输中心交易区设立社区支行,负责整个物流园区交易结算服务和融资服务。社区支行的面积、人数、ATM机数量和经营规模须随着物流园区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规模以实际建成情况为准。
(二)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
当前,我行涉及的物流金融相关概念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厂商一票通的商品提货权融资业务和保兑仓融资业务,这两种业务的主要参与方是:供应商、经销商和银行机构,没有完整的关于第三方物流的相关金融产品。我支行拟根据银川公铁物流中心的具体营运情况,开发设计相关物流金融产品,报请总行相关部门审议,并请总行在风险合规和管理办法方面予以帮助。我支行初步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有以下四种:
1.仓单质押贷款。
仓单是保管人(物流企业)在收到仓储物时向存货人(借款企业)签发的表示收到仓储物的有价证券。仓单质押贷款是仓单持有人以所持有的仓单作质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一种贷款方式。仓单质押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贸易类企业的融资问题。
仓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号召力。物流企业对于库存的变动及流通的区域,可以通过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做到了如指掌,所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担保服务就应成为一项物流增值服务的项目,不仅为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
2.买方信贷业务。
供应商、借款企业(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供应商在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是一定得信贷额度),专项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或是贷款)后,供应商向物流公司的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这一过程中,供应商承担回购义务,从以上的业务流程分析可以看出,买方信贷业务是在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这与我行现有的金融产品-保兑仓融资业务类似,不同的是本业务加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一角色,增加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可控性。
3.授信融资模式。
授信融资业务是仓单质押模式的进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简化了原先仓单质押的流程,提高了运作效率。银行根据物流公司融通仓仓储中心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仓储中心一定的信贷额度。融通仓仓储中心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融通仓直接同需要质押贷款的会员企业接触,沟通和谈判,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服务协议,向借款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为借款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该类业务主办银行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银行账户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根据授信额度的变化随时调整保证金比例。
4.垫付货款业务。
垫付货款业务对标的货物的要求较高,主要是易于变现、市场流通状况特别好的商品。关于垫付货款业务模式的说明: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供应商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借款企业(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发出放货指示,将提货权还给借款企业。当然,如果借款企业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供应商承担回购义务。
五、结论
本文拟从战略发展角度对我支行为银川公路铁路运输物流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公铁物流中心在经营发展的同时,实现无缝接入物流交易市场,扩大我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本方案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将帮助我行形成完整的物流金融产品体系,对我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着重要影响。在宁夏“两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金融业务是一个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业务。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我支行将深入研究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制定完备的风险评价体系,并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夏露 物流金融 科学出版社 2008-6-1
2.胡愈 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1-1
3.李向文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8
4.张余华 现代物流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2-1
5.钱东人 物流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1-1
关键词:物流金融;仓单质押;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concept of logistics finance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e the warehouse mortgage mode of logistics financial servi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is mod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China's use of warehouse receipts to carry out the logistics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provide some of the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logistics finance; warehousing pledg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1 仓单质押背景分析
物流金融属于供应链金融的范畴,随着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的发展急需金融服务的带动与支持,就国内而言,截止2016年底,我国已有32万余家经营物流的企业,物流园区1 210个,从业人员2 800万,而全球范围内的物流发展规模要远远高于此,所以目前国内外的物流市场规模十分庞大。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的物流金融发展均较为迅速,并且涌现出了众多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每种模式都是物流金融在服务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仓单质押是众多物流金融模式当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国内外对仓单质押模式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仓单质押这种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开展过很多研究。David A. Wuttke, Constantin Blome, H. Sebastian Heese, et al(2016)基于巴斯扩散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情况下买方应当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时机以及运用方式;庞燕(2015)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并制定出一套评估体系;鞠红梅(2016)利用博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刘雷(2015)通过分析研究国内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方向;董兴林、牛春云(2016)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仓单质押模式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质押物风险与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贾妍(2015)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业务的现状,并提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业务过程中存在重复质押、监管不力、信用危机等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业务活动中,以物流的经营运作为基础,通过应用和创新各种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提高物流活动中货币以及资金流的运作效率与实际价值。物流金融的出现实现了物流领域与金融领域的有效结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物流金融的出现看作是一种极化效应,即迅速增长的物流产业吸引和拉动了金融产业,因此二者实现融合形成了物流金融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物流金融的主要功能是物流融资、物流结算与物流保险。在服务模式上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存货质押模式、保税仓模式、存货抵押模式、应收账款抵押模式等。目前物流金融服务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
仓单是保管人收到仓储物后给存货人开付的提取仓储物的凭证,因此仓单代表着仓储物的所有权。仓单的概念不仅存在于物流领域,在金融产品领域也有仓单质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仓单具有不同的属性在物流领域当中,在金融领域中,仓单是一种有价证券,是不要因证券,具有流通性,可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尤其在期货交易所当中,标准仓单质押业务开展的相当广泛。在物流领域中,仓单是存货人已交付存储物的凭证,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仓储合同存在的证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仓单可以通过背书转让的方式移交给他人。
仓单质押是物流金融服务的一种模式,属于仓单交易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分离,节省了时间和中间流通费用。仓单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其标的物为仓单,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基于权利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仓单质押类似于反向保理,不同之处在于反向保理在运作过程中是以应收账款为质押的。在实际操作中,仓单质押率通常不得超过其标的物市场价值的70%,质押期限不得超过标的物的存储期限,并且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一般仓单质押的具体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从仓单质押的业务流程以及要求可以看出仓单质押具有如下的特点:(1)融资企业若通过仓单质押模式进行融资必须依赖物流公司和银行来进行;(2)物流公司是两种委托的连接点,既是融资企业的方,也是银行的方;(3)仓单质押实质上是一种短期融资业务。
我国对于仓单质押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学者开始研究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在21世纪初我国的物流业开始兴起,我国开始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看作是仓单质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部分,此时我国仓单质押与物流领域开始相互结合。中储运公司在1999年与银行合作开展质押监管业务,揭开了我国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序幕,2000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尝试在小范围内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仓单质押业务。但在这一时期,在实际操作中大规模应用仓单质押模式的只有中储运公司,其它公司还并未能将这一模式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直到近些年,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概念的提出,仓单质押模式被纳入物流金融领域。
2 基于仓单质押模式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仓单质押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
首先,仓单质押不同于基于流通性货物的现货质押业务,它是以代表物权的仓单开展融资业务的,在操作过程上与传统的存货质押模式相比更加便于管理。
其次,对于银行而言,融资企业需要向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注入了新的资金,提供了利润增长点。对于融资企业而言,可以及时地获得现金流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而仓单质押对物流公司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增值服务,也可以提高物流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力。
最后,仓单质押模式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方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闲置物品的资金占用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2 劣势分析。从仓单质押的业务流程可以发现该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对物流公司的运营水平要求比较高,要具备可以提供仓储、配送、资产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能力。对借款企业而言,企业则必须同时依靠物流公司和银行两方才能进行融资。同时,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银行一般会假设融资企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提交大量能够证明企业自身的材料给银行,而银行则必需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还需派出专门的团队进行实地调研,这对企业和银行而言均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仓单质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止会涉及到一个行业领域,所以管理难度较大。
仓单质押模式在运作过程中更大的缺陷体现在价值评估与货物监管上。首先,在签署仓单质押协议,要对仓单标的货物的价值作出评估,对标的货物的价值评估关系到质押率的确定,包括现价和对未来一段时期市价的预测。目前银行和大多数金融机构通常只根据货物的现行价格作出评估,难以全面考虑未来市场价格波动,而对于货物的现行价格考察又不够全面,经常仅根据某一区域内的现行价格进行评估,未能放在整个大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分析。其次,在仓单质押协议生效期间,融资企业仓单质押的标的货物是要一直放置在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库内进行保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仓单标的货物具有直接监管权。在此期间,融资公司和银行均无法实现对货物进行实时动态的了解,当货物出现质量损失时,融资企业与银行很难在第一时间获悉具体状况,常会因此错失最佳补救时机,造成重大的财物损失。
2.3 机会分析。就行业发展而言,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物流金融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物流行业中,我国在运费垫资上每年大约就有6 000多亿的融资需要,庞大的融资需求将会有效地刺激仓单质押这种便捷有效的融资模式的发展。在政策方面,我国目前鼓励“大众创业”,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数量会迅猛增长,而这类企业通常注册资本较低,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又少,同时又难以证明企业自身的信用度,因此难免会面临因库存积压而造成的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仓单质押这种物流金融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既能给企业注入流动资金,也可以缓解库存的积压,因此中小企业对仓单质押的需求度会很高。
2.4 威胁分析。对仓单质押这类物流金融模式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行业标准和程序规范上的问题。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在仓单交易业务这一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较少,明确提及仓单质押的法律只有《物权法》、《合同法》与《担保法》,缺少清晰明确的法律导向。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仓单标的物的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仓单质押业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对银行的影响尤为明显,若在贷款期限内标的物市场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融资企业在贷款截止日期未能偿清贷款,银行则需对这些货物进行处理或拍卖,而这些货物市场价格已很低无法弥补银行的贷款损失。以上的两种风险均是非系统风险,无法靠完善仓单质押模式自身来规避。
仓单质押的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融资企业而言,若企业的信用级别较高,仓单质押业务的安全性也会较高,反之,仓单质押业务就会存在较大风险,有些信用很差的企业甚至伪造虚假仓单蒙骗银行获取资金,给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仓单质押业务的顺利开展。
仓单质押的行业标准问题是指目前我国对于仓单的格式、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行业甚至各企业的仓单形式各异,这种情况下,在融资企业提交仓单之后需要进行的审批环节中,会给审批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在进行统计核算时也会出现困难。
程序规范问题往往会给仓单质押带来难以消除的恶劣影响。在仓单质押业务正式开展之前,无论融资企业的规模如何,银行或金融机构应当派出相关业务人员对融资企业的仓单标的物进行严格审查,在确认无误之后企业要将仓单标的货物存放到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给企业开付仓单证明,融资企业凭借仓单证明向银行申请资金,这就是仓单质押业务中所谓的“看货不看人”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却违反了这一原则,对一些大企业或相互熟悉的企业进行特殊对待,不考察仓单是否在仓库便授信于融资企业,提供给其资金,这种“看人不看货”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仓单质押业务的程序规范,很容易引起重大事故,当前很多大宗商品非法融资案均与仓单质押有关,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种“看人不看货”的行为。如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骗贷案,德正资源公司便是因为银行的疏忽利用仓单重复质押向多家申请贷款,给银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银监会等监管层均对这种行为负有重大责任。
仓单质押的SWOT分析如图2所示:
3 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