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面广量大、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常年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生存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积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较高水平农村人才队伍。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训农村村组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村涉农专业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对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镇牵头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对各镇培训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学习需求,精心编写新型农民培训系列读本。
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发挥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数字化学习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学习在线”网和各镇社区教育网等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现与市内外相关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启动镇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室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向居民免费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学习在线”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广大居民注册学习。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居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始了。在成长、价值奋斗和享受人生的各个阶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刚需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全民终身学活动周内容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2021全民终身学活动周内容9月8日,教育部《关于举办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拟定于11月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活动内容
(一)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终身学习
针对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围绕职业技能培训、全民健康、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等主题,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讲座、培训、观摩、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宣传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和学习服务,组织广大从业人员、社区居民、老年人群参加全民终身学习。在总开幕式期间连续推出为期一周的系列活动,包括职工教育与人才发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乡村)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理论与实践、互联网+全民学习等主题。
(二)向社区开放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资源
倡导“职继协同”“院校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要结合各类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协调组织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学校、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科普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活动周,充分利用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发挥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师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服务基层百姓的继续教育相关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学习资源库。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要做好社区教育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
(三)强化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用,开展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活动,形成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门户网站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社区教育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载体作用。加强省级终身平台以及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相关网站平台建设。鼓励区域之间加强优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的协作开发与开放共享。组织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提升同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水平。活动周期间,因地制宜,面向企业职工、现代服务业员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城乡社区居民、老年人群、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者等举办各类线上大讲堂,努力拓宽活动周的覆盖面、参与度。
(四)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全民阅读学习
持续开展书香社区、书香之家、读书之城、好书推荐、好书诵读、书友会、智能学习等线上线下活动。广泛开展微信读书、数字化阅读等活动,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活动方式,广泛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加读书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以网络互联互通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大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力度。
(五)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
各地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广泛征集、深入发掘、持续宣传展示一批在疫情防控时期创新方法学习、坚持主动学习、带动群众学习、事迹突出、故事感人的典型人物。
各地组织开展“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宣传展示各地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在工作学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宣传展示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从业人员教育等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宣传展示继续教育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学习群体,服务从业人员提升素质能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秀成果,展示百姓学习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活动周总开幕式及各省区市活动周精彩活动。
(六)开展“智慧助老”专题宣传展示活动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45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5号)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智慧助老”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一项重要活动,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教育培训,服务老年人终身学习。要深度挖掘、广泛宣传在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组织推介“智慧助老”专题的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资源,并视情在活动周总开幕式进行专题展示和推介。
全民终身学活动周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经研究决定,2012年继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新形势下履行好央行各项职能,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地市中心支行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人民银行培训模式的变化
人民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不断整合和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包括以脱产学习为主的在职职工大中专等中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以电大、函授、党校本科,研究生班为主的高层次学历教育。这阶段的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
第二阶段,以全员岗位任职资格考试为主的培训。跟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培训不同的是,最初是要求全员参加培训、全员参加考试,后来经过实践,发展为除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学历以外的职工参加考试和培训。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培训不再单纯追求“学历”,而是以“适应性”为主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
第三阶段,围绕总行“五型人才建设”为战略目标的培训。以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培训不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而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及履职变化,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二、地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现行的培训模式
一是分层次的培训。包括对中层干部举办的注重领导管理素质培养的培训班和依托全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一般员工的培训。
二是以专题报告和讲座为形式的培训。邀请经济学者、党校教授或部门负责人作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同时开展一些诸如《物权法》、《公务员法》主题培训,以及结合新业务、新职能和新技能进行培训。
三是各部门自办的专业培训。各部门针对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如支付结算系统、国库系统、直接投资管理系统等培训。
四是外部资源培训。除以上三类自主培训外,人事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也积极争取利用外部资源,包括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总、分行举办的各类培训、人民银行系统外组织的相关培训等,如总行培训学院举办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会计师、审计师培训班等。
五是远程教育培训。随着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总行远程培训系统、电视电话系统“以会代训”为基层央行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的方式和强大的信息资源。
(二)现行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效沟通和增效协作的培训目标很难实现。一个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需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应该是科学系统的,而现实中有些培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往往只是体现领导意图,存在一定程度重形式轻实效,重数字、轻内容的现象,培训缺乏可持续性。
以市中心支行各类培训统计为例,从处级、科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总行、分行以及中支自身组织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培训达1790人次,覆盖面达到了100%,学历教育层次也不断提升。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手段与过去相比,仅仅是数字增长而已,对培训效果未做任何分析评估和反馈。
类别
项目类别
人次或期数
处级干部培训
总行组织的培训
1
分行组织的培训
1
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
6
科级及以下干部培训
总行组织的培训
1
分行组织的培训
68
参加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
25
本单位自办培训
培训班
期数
31
参训人次数
1068
讲座、论坛等
期数
8
参训人次数
621
总培训人次
1790
学历教育
本年度学历学位认定数
硕士研究生
1
本年度在读人数
(含已毕业未认定人员)
本科
3
硕士研究生
1
2、培训理念和职工认知度的偏差对培训质量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无论是培训经费还是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总、分行和中支都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断增多而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培训资源却相对“匮乏”。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培训理念与职工的认知存在偏差,培训初衷与培训对象实际需求不匹配。过去那种“要我参加培训”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我要参加培训”的氛围没有充分形成。这样,培训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以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经费统计情况为例,
序号
培训项目名称
人数
时间跨度(天)
标准
(元/人.天)
培训项目
金额
合计
187
210
287940
一 、
参加,总分行等外部培训经费小计
79
170
135123
其中:
材料费
57
38
4537
培训费
79
128
130586
二、
中支机关会计、信贷、发行、外管等部门专业培训经费小计
108
40
80
152817
其中:
伙食费
34
40
80
108800
住宿费
21
12
150
37800
材料费
108
30
3240
培训费
2977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的思考
(一)加强对培训的调研和分析,选择有效合理的培训模式。一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区别确定管理者培训模式、一般职工培训模式。二是要明确培训模式的不同定位,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注重培训系统化和综合化机制建设,寻求培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重视培训效果的测评和跟踪反馈,通过填表等形式反馈培训效果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借鉴商业银行培训模式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与商业银行培训理念和做法的比较,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差异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差异一,人民银行对培训功能的挖掘不充分,表现在仅仅偏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疏于央行文化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挖掘和完善培训沟通功能、文化功能,以充分发挥培训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终身学习;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07-03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其中进行的相互合作、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的场所;何克抗(2002)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分析以上各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一种空间场所,其包括物质的、社会活动的、心理的空间,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组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简而言之,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非物理存在的但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国外,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重在模式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员工、专家培训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社区教育对象广泛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学习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是有效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目前已有超过20%的企业培训都采用在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产业。2007年占美国培训业29%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和3G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终身教育模式的优势和需求正日益显现,但由于先期技术研发投入大、软硬件运营成本高、教学资源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招生入口等因素,使国内教育机构难以开展此类业务。部分专注于远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建立封闭式的“网校”,不愿开放技术平台,而仅仅为自身课程服务。
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与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趋势在全国基本确立,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
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并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在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为支撑点,依托电大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下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终身学习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
1.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给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这种可能性。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资源的积聚、共享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并解决全民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利用当下已有学习资源、开发新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学习资源提供商,集中到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上,建成课程库供各方共享,以减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快速积累,减少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经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2.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和乡镇(街道)化学校,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与功能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和电大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式基础服务平台,在市、县或企业生成机构子网站,机构子网站拥有与省级平台相一致的信息交流子系统、共享学习资源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共用,大幅降低机构用户学习平台的建设成本,并通过多方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变单方推动为多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繁荣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机构子站是系统为机构用户生成,机构用户可与管理信息动态,自定义界面,可选择、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
一个架构与运作良好的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即基于Web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为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实践系统和评价测试系统,通过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传输形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并由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过这一平台搭建的生态化学习体系,使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模块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本平台为每个机构用户提供独立的管理后台,包括课程安排、E—learn-ing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等内容。学员选择课程后,通过电子支付完成报名缴费环节,在线进行E—learning课程学习,并在培训完成后,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对教学进行评价。平台具有学习、管理、互动等功能,可实现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测试、社区互动交流。
整个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分成新闻子系统、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
1.新闻子系统:应用在主站上,同时作为一个子模块应用在机构主页上。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前台支持搜索,支持新闻评论,支持图片新闻。
2.课程子系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超市)、课程订购等三大功能。
3.用户子系统:用户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
机构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设定自己的子域名,形如XXX.我们的域名.com(或开设国际顶级域名)。管理下属的个人用户,包括专家用户和内部学习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课程资源指定专家用户,由专家用户负责在线指导、互动答疑;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开放给内部学习用户,链接查看内部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包括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历史。
个人用户可以使用学习管理、订单管理、学分累积等功能。
4.在线学习:用户登录以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列表(已购买成功的课程、得到社区机构授权使用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点击某个课程链接,使用课程学习、在线测评、互动答疑、学习心得、课程评价等多个功能。
5.互动交流: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支持社区与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的无缝链接。
6.后台管理:总站后台提供机构管理、课程资源审核、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用户拥有独立的管理后台,具体功能依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四、运行机制
(一)资源汇集、转换机制
借鉴淘宝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积极寻求和已有的各培训机构、在线学习网站的合作,汇集、转换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为平台运营奠定强大的资源基础。
(二)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共享与互动机制
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各社区提供了在完善的在线培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方便、快捷、较低成本地生成社区网站成为可能,又便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借助终身学习平台,社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三)与企业E—learning衔接机制
很多外企和大型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在线企业大学,但还有不少中型企业有建立企业E—learning平台的需求,但是苦于投入太大,资源不足。终身学习平台建立,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这方面的用户。基于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企业用户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界面、课程内容和分类等,只要在企业自有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企业网站的网络教育频道。而企业员工只需要到达企业网站,就能够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而不需要登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四)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的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通过平台的支持,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的网络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并可对本机构的课程安排、网络教育资源、班级与学员、学分等教学任务,对招生动态、机构介绍等宣传信息,对报名咨询、课程答疑等交互内容进行方便的管理。
(五)项目拓展机制
从培训项目来说,前期可以重点抓住一些政府培训项目、证书培训、行业培训项目等。从这些项目人手,第一,可以增加网站的权威性,扩大用户对网站的认知;第二,便于吸收培训人员,产生直接效益。通过平台的支持,各项目可拥有独立完整的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动态招考信息、培训项目简介以及考试报名等内容。
(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蒋东勤.数字化学习港网上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33.
[3]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杨孝堂,杜若,热哈提·努尔散.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4—17.
[6]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8,(3):57—59.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育行业;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和电子资金转账等技术,实现交易各方无纸化的业务信息操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www服务提供的声、文、图等多种表现方式,使电子商务在国内外掀起发展狂潮,教育行业也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
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同时也使教育培训可以实现跨国度传授,不受时间、地点和气候的影响。教学资源极为丰富而且内容新奇。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国内外大型的服务类交易平台和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教育培训的目标需求。
一、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现状
(一)远程教育借助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
远程教育在当前主要依靠的是网络技术,在网络时代里,远程教育以视频、文字、图片等为载体,将教育培训的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并且在这种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正是远程教育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下,电子商务才得以在教育领域里获得应用。电子商务营造的网络环境,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为:(1)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用户可以非常经济实惠地利用大量信息,获取极为丰富的知识资源;(2)电子出版社全面开发知识资源,通过协议让数字图书馆出售书籍,或者以自己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进入市场;(3)专门的知识和信息中介公司可以实现知识超市共享,极大的丰富网络的知识量,并为传播远程教育进行服务,增加电子商务教育市场的透明程度;(4)商务职业介绍所可以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帮助一些毕业于远程教育并且获得学位的相关人员寻找到相应的工作[1]。
(二)大众对网络教育的培训机构认可
网络教育被定义为在虚拟网络环境里,把现代学习理论、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使网络教育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同时利用它的丰富资源,为提供教育培训者和需求培训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网络环境,传递多种数字化网络教学内容,将学生是为核心并开展非面授型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可以在网络的帮助下便利地为学生提供远程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接受教育。同时学生也能够在网上下载相应的教程进行学习,现在很多网络教育培训机构,比如网络教育培训机构北京四中的网校、101网校及各大网络学院,这些网络教育培训机构运作非常成功,它们通过网络授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和网上答疑,保证授课和作业的顺利完成。这些成功的网络教育培训机构使得网络远程教育被大众逐渐认同[2]。
二、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后,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出块状发展的趋势,即东南沿海地区电子商务已经非常发达,北部和中部地区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方式也随着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变革,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运用是国内传统教育开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标志。现在电子商务安全隐患成为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自然而然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上电子支付存在风险
网络教育的电子支付全部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的,由于网络木马的猖獗以及我国互联网的法律漏洞,使得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从而导致用户在网络上的交易存在着较大风险。另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建立一些虚假的网络教育机构,或者克隆其他网校的网站,对消费者进行恶意误导,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这种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风险不但给学习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用户个人信息易泄密
网络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个人的不好习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性降低,容易泄露。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不法分子会根据这些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牟利,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一些网络教育机构的网站安全做的也很不到位,近年来时常发生的用户资料外泄事件,与这些网站的安全工作漏洞不无关系。特别是在网络教育新兴发展的初期,这种网站的安全隐患,将对登录用户在信心和认同感上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时代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对于保证用户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用户使用网络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一旦由于网络教育网站的安全工作疏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密,就会给用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网络教学模式缺少互动式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里需要老师与学生充分地交流,但在网络上则相对比较匮乏。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单向的交流,缺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式交流。尽管实现了网络答疑,但是老师也不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能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副作用,例如使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身体方面的疲劳,同时也会带来视觉方面的疲劳,会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目前主要的网络教学模式中,用户接受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资料等被动的接受模式,缺少互动交流,这也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并且对于网络教学的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应用的解决对策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培训专业精英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模式快速满足一部分想要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心理需求。但是,如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如此惊人,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而网络教育借助了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对上述难题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解决办法,网络教育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地域等方面限制的缺陷为特点,满足了不同专业、各种层次的需求;同时另一个方面,网络负荷的教育培训内容是网络教育模式的基石,让网络中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实现招收生源收缴费用得以实现,并且大众群体对这种盈利方式接受很快,认为教育花钱是一种正常现象[3]。网络教育在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建设、开发多媒体、管理教师档案以及学生学籍等方面也实现了盈利,所以网络教育必须依靠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实现多方位的网络沟通,实现网上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
(一)选择安全的电子支付方式,打击网络犯罪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应用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产品在网络中有序地进行排列,学校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整个交易过程需要安全包来进行完成,支付的方式可以是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等。网络教育机构应用电子商务的时候,应该选择主要的电子支付方式,比如网易宝、各大网络银行的网络银行功能,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交易保证。另外,对于网络中一些不法分子的牟利行为应该予以坚决打击,特别是一些利用木马程序盗窃用户账号密码,获取非法牟利的行为,应该予以严厉制裁[4]。此外,用户也应该自觉保障网络安全,对电子支付的网站链接仔细审核,避免上当受骗。
(二)建立相对健全的电子商务安全机制
在建立相对稳定安全的电子商务机制时,我们需要全面的利用各种电子商务在安全技术方面的科技手段,运用各种网络安全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宏观政策就需要制定严格健全的电子商务安全机制等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个安全的宏观环境,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需要引入一种网络营销新模式[5]。
(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定制服务
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中,教育培训的提供者需要负责学生咨询、报名、考试、交费、选课和课程学习等一系列的过程服务。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作为网络教育培训的提供者,应该拥有非常完备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首先,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更加快捷的学习和互动通道,让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更加自由地讨论相关的问题,快捷方便地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学员也可以通过网络BBS、电子邮件和实时答疑等途径随时随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建立呼叫中心提供全国统一的24小时全方位服务,利用BQQ全方位的服务通讯工具,为学生提供即时服务。
结论
电子商务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事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教育行业中越是需要电子商务为其服务,电子商务为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并且将在传统教育领域里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为推动教育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卓越电子商务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许仁妹.创新企业战略性电子商务[J].上海企业,2011(8).
[3]李剑.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关键词: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安全;系统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1-02
互联网的出现引领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信息服务,并且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教育培训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依托数字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采取多种媒体资源和手段相结合,形成的适应学员个别化学习的信息化教育形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它不受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1]。但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产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将大大加大延伸现有学校或单位的教育功能,优化资源利用,扩大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需求,对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顺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但是,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网络的很多安全隐患也被带到了服务器、网络机房与教室:黑客的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传播、有用数据的泄漏或丢失、非法用户的未授权访问、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得不到保障等都极大地破坏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开展。归结起来,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很多黑客入侵的先导,是目前威胁网络安全的祸首。它的侵入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网络系统瘫痪,重要数据无法访问甚至丢失。
1.2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失误
如网络管理人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不合理地设定资源访问控制,一些资源就有可能被偶然或故意地破坏;学员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过于简单或容易破译,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3]。
1.3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网络上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以发现和攻击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缺陷为乐趣,是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种仅窃听而不破坏网络传输信息的侵犯者被称为消极侵犯者。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重要数据的泄漏[2]。
因此,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种种威胁,应该充分认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所以网络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网络危险无处不在,这需要我们随时保持警惕,不断学习网络技术,与之进行长期斗争。
2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案
2.1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心理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破坏。具体而言,网络安全要做到保护个人隐私,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保证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无小事”,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员、教师、学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相应的学习,提高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而目前由于教学网络中的服务器开放程度很高,基本没有访问限制,由此导致服务器被攻击、侵入、丢失重要数据文件、邮件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
2.1.2网络安全投入资金不足,相应配套设施缺乏
由于很多学校或者单位用于网络建设的经费不足,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在网络应用建设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没有比较系统的投入,根本无法抵挡现今网络上五花八门的病毒攻击,尽管如此也要保证24 h提供各种文字、声音、视频等服务,网络服务器处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简陋的安全体系基本没有有效的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4]。
2.1.3内部网络管理混乱
一般来讲,大多数学校或单位都会安排特定的网络教室或者通过办公室计算机接入远程教育培训网,供学员和教职工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员由于没有条件上网而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教辅资料的矛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绝大多数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上网用户的身份无法唯一识别;另外,有些机房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安装了还原卡,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漏洞,无法按照安全部门的要求保留上机和上网日志;更有甚者绕开统一管理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相应的解决方法
2.2.1设计安全的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来讲远程教育培训网的结构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将E-mail、Web、FTP等应用服务器连接在内部网络(以下简称内网)上,在拓扑结构上,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策略,将服务器群通过交换机与防火墙的DMZ区接入Internet,构筑服务器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内网通过虚拟局域网的划分(VLAN),减少广播流量,释放带宽给用户应用;并且含有敏感数据的用户组可与网络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降低泄露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2.2.2配备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
一般来讲,在内部网络和外网接口处配置统一的网络安全控制和监管设备即可将绝大多数外部攻击拒之门外。另外,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由于需要传输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很大,广大学员用户也需要高带宽、高速度的服务,因此配置安全设备既要考虑到功能,同时也必须考虑性能,将配置安全设备后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5]。
3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体系的实现
3.1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程网络教育成为传统教育最有力的补充,也成为了当今各大院校或单位积极建设推进的教育方式,但随着教育网络应用的扩大,其安全风险也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会给求知者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在考虑安全系统功能之前,应针对远程教育培训的网络应用系统特点,详细地分析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一般应考虑以下的安全问题:
3.1.1如何预防病毒
一旦染上病毒,轻则使各种服务器运行速度变慢,重则感染整个网络,使网络系统崩溃停止,所有的服务器数据遭到破坏,造成极大的损失。
3.1.2未经授权的访问
一些不拥有访问权限的人访问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进行恶意更改,例如修改网站的主页、查看并修改财务数据、修改考生的成绩、档案等。
3.1.3信息泄密
用户口令泄密、邮件内容泄密、网上考试的考题泄密等。
3.1.4网络服务无法使用
比如拒绝服务攻击使网络主机崩溃;大量的垃圾邮件使邮件服务器无法正常工作;网络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导致黑客轻易地入侵等。
3.2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
3.2.1安全管理体系
大多数的外部安全问题是由内部管理不善、配置不当和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引起的。因此,建立组织的部门的网络安全体系是解决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应采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形成完善的安全体系,才不会遗漏任何威胁因素,避免安全漏洞和隐患。以下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对高校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作进一步论述。
管理方面。从全局管理角度来看,要制订全局的安全管理策略,从用户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统一的用户角色划分策略。
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资源的分布配置和统一的资源目录管理。从技术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安全的配置和管理。但是,安全的网络系统首先必须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保障。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体系等。
技术方面。除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我们要注意使用的安全产品在技术上是否成熟、有效,在使用安全产品时还应该采取合理的安全策略,以规避系统安全风险,减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的安全策略和防范措施包括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系统自身安全,安全审计,数据保护和网络数据备份。
3.2.2身份认证机制
在远程教育培训环境中,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所谓信息安全,即未经授权的信息不会被浏览;未经授权,信息不会被篡改或破坏。所以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全体系的基础。较为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是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简单、易用,在一定的安全程度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也可以通过数字矩阵、USB-KEY或者手机短信模式进行身份认证。
3.2.3实施访问控制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教师用户、学习者用户以及管理员,不同用户所能见到的内容、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障信息不被越权访问,应加强访问控制工作,按用户类别进行注册,记录用户相关信息。同时,对系统中的资源也应进行分类,实行多级管理。
3.2.4注意防范“病毒”入侵
当前Internet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为了丰富教学系统的资源从网上下载一些软件又在所难免,因此身处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病毒”防范体系,采取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定时运行杀毒软件查找“病毒”,重点防范要害部位,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等措施。
4结束语
高等远程教育培训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资源和操作平台的保障,我们必须对网络安全提高警惕,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技术学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将越来越强健。我们相信,随着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意识的提高,并对它深入地进行研究,远程教育培训必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使我们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增强校园网络的安全[J].教育信息化,2004(6).
[2]王蕊.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3]王钢.大力提高网络安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6(3).
问:为什么甘肃省要制定这样一部条例?
答: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甘肃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300.37万人,从业人员1113.99万人。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9.3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7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全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科技的应用率和贡献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农民创业开展了培训。从农民的务农技术、务工技能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大力推进,培养了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成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教育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但农民教育培训“多口”管理,培训资源不足且缺乏有效整合利用,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短缺,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培训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依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甘肃省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制定出台《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十分必要。
问:农民教育培训执法主体有哪些?
答:《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农民教育培训,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其所属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财政、扶贫开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同时,由于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乡村,《条例》对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问:《条例》中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认定进行了怎样的规范?
答:《条例》规定对申请享受政府补助资金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实行认定,规范了教育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同时,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和资金下达环境,要求主管部门对认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建立档案,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或委托认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工种和数量,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问:关于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来源与使用,做了哪些规定?
答:《条例》规定, 各级政府应当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下转5页)
(上接4页)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推广、扶贫和移民安置、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民教育培训。针对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条件差、培训设施不足和培训教师缺乏的实际,要求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投入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改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实训条件,改善培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培训能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问: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方法做了哪些细化?
答:《条例》明确规定,农民教育培训应当采取定点集中、现场示范、参观考察、进村入户、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顶岗实习、校企联合等方式,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在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和农民创业能力教育培训的同时,兼顾科学文化、法律政策、权益维护、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教育培训手段,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安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教育形态。首先,远程教育培训溯源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至今已有35年历史,并经历了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媒介过渡,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的杰出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电大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战略为主导,教育培训从精英向社会大众普及,较早涉及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其次,农业广播学校系统虽然主要面向职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培训,2003年后也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广播电视和网络形式开展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广西农广校每年面向农村招收中专生6千人,其中部分毕业生进入农民工群体,每年完成非农技能培训6万人。再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以广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其中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乡村两级远程教学接收点实施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还有,企业的线上培训,以电子学习E-learning形式开展一线蓝领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培训将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平等互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并以其先进教学理念贯穿教育培训过程,带动师生交流和教学管理流程简化科学,带来教育培训理念、技术及机制的创新。
2广西电大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
2.1广西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实施情况
广西远程教育早已涉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广西电大于2004年列入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试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农村基层政权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受益学员考取国家公务员以及参与非农就业创业。以后,广西农广校和广西远程办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2008年,广西电大与中国人大、北航、中南等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项目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的驻园远程学习中心,送教上门为企业员工进修学习提供服务,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参与并受益。借鉴广东“圆梦北大100计划”经验,广西团区委于2011年春天在南宁高新区试点“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35名青年职工受助参加广西电大学历进修,接着,又于2012年春启动“万名青年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项目(简称“圆梦行动”),广西电大作为首个合作高校将项目进行系统运作,至今已在南宁、北海等七个市资助了1500多位农民工报读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业,“圆梦行动”人才培养涉及广西八个工业(产业)园区,受训学员平均年龄30.2岁;广西籍占90.7%,外省籍占9.3%;壮、苗、瑶、回、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占34.5%;生产经营一线员工占65.2%,后勤服务岗位员工22.4%,管理岗位员工占12.4%;专科学员占64.2%,本科学员占35.8%。首届试点班学员从南宁高新区学成毕业,按时毕业率为60.0%,能完成学业的占86.0%,辍学率为14.0%;以后届次学员各科平均及格率约为85.2%、补考率约为10.0%、辍学率约为4.8%;农民工学员学有所成可以期待。党的十广西农民工代表黄文宣(南丹县矿工)今年已获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文凭。广西电大在“圆梦行动”受训学员中进行了多个专项调查,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等,相关信息已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
2.2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特点
“圆梦行动”作为我区远程教育专门机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学历层次高、系统大规模运作、网络技术全面支持,又面向产业园区实用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2.2.1政、校、企合作协调推动项目
广西电大面向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源发于2008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由北海市政府和教育厅主导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迎合园区企业人才需求而协调项目落户,并解决场地设备困难,北海电大寻找契机主动服务企业,又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广泛响应,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促进园区人才培养,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至今仍是电大系统的标杆。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由广西共青团组织发起,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启动,电大各市分校找准项目落脚点,结合区域资金项目集聚的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得到园区管理层的支持响应并组织协调,发动企业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帮助学校建设驻园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政、校、企同心合力形成氛围、机制和措施推进,保证了项目的政府导向正确、符合企业需求、教学实用高效,项目持续推进。广西电大课题组对全区115个产业园区2438家共5.78万员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项目落户的工业园区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结合各类企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异同作出规划论证,按企业各类岗位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还建立了企业推荐、政府资助、电大系统服务的有效机制,加上学校人财物的投入,使项目意义升华:政府作为经济升级优化的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去协调推进项目;企业作为凝聚人心的文化、招工引资的品牌和创新发展的尝试去维护项目的运行;学校也赢得服务社会的声誉和人心向学的呼应。为此,自治区政府专设项目资金,各级团委也筹资支持学员学习,南宁经开区连续五届资助学员学费达50多万元,占总学费近一半的资助成为项目持续进展的重要条件。
2.2.2产、学、研融合服务人才培养
电大看准广西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解决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门槛过低、建设开发粗放的问题,以区域发展目标为重点设置学历层次、专业分布以及教学改革,例如:北海出口加工区的装配特点、南宁高新区的前沿技术特点、南宁经开区和来宾华侨投资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南宁东盟经开区的轻工食品产业特点等,都纳入前期调研论证内容,各地电大因地因材实施项目,专业推介注意服务园区发展优势,听取企业的意见反馈,教学适应产业一线员工特点,着力解决各类学员的学习困难,完善适于园区生产生活的教学支持服务,还借力国开大《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核心理念和关键措施,大胆改革教学实训模式,着力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职业教育的转型融合,以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创新发展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提高学员实用技能水平和适岗能力。各地电大还积极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将“圆梦行动”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的短期培养相结合,开办了涉及企业精神、团队合作、社交礼仪和营销策略等专题讲座。课题组对二年级以上学员的调查统计反映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和明显进展。
2.2.3思、教、行互动提高员工素质
尽管“圆梦行动”属于成人业余教育范畴,广西电大依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覆盖教学实训环节:设有班主任全程管理服务,选拔学员班干队伍构建自治机制,网络平台和交流介面常换常新,表现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及感情宣泄,线上线下的班组活动形成制度;教师更是表现了教学一丝不苟和师生的平等互敬,各类讲座、公益活动和交友组织连通师生之间、学员与社会之间、校企之间对教学的监管互动以及合力参与,使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传授技能、又兼顾学员素质提高的发展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收到良好效果。
2.2.4上、中、下配合形成育人环境
电大系统上中下配合是“圆梦行动”广泛延伸的关键因素之一,线上线下(O2O)配合又是项目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二。35年的办学历程,电大从中央至省到市、县“五个统一”的教学规范实现了资源共享、快捷时效、受众面广的优势,项目经试点到推广,共得到7个市级电大的响应配合,省校决策方案经市校协调组织直达园区学习中心,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资助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上中下动作一致的系统运作受到政府的好评,项目受益面广,得到学员欢迎,层次分明的扁平化管理又增强了基层学习中心的灵活应对。同时,电大以网络技术支撑教学管理特色在项目实施中受益,专业广泛、资源丰富、网上学习个性化收方便快捷等特点较好解决了学员水平差异、工学矛盾突出和个人需求繁杂等问题,信息技术作为听课、自学、交流的工具适合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题组总结归纳“圆梦行动”的实践创新,就电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研作了总结分析,证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培训适合大规模农民工业余进修、职业技能学习和市民素质培训。但是,“圆梦行动”也有专业分布不合理、重文轻理;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一线蓝领人才培养不足;学员职业规划和人才交流还有待加强;农民工群体学习诉求不普遍,学员还不适应数字化教学等等不足;需要认真总结,加以改进提高。
3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启迪
和总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有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又提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市民培训”等。各级政府的科学部署和各地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前行。从广西电大农民工专项远程教育培训的“圆梦行动”阶段性总结中,给出了经验的启迪。
3.1重新认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仅限于提高人口红利、增加农民收入、或者提高生存技能和实用技能水平都是不够的。首先,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达2.6亿人),而且正在城乡社会中形成新的阶层,甚至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的封面,关注并扶持他们事关社会公平、缩小差距、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帮扶措施能够改变命运、促进公平、构建和谐,运用互联网也突显民主公平属性。其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升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和“双核驱动战略”实施都需要大批人才支撑作为基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拼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要转向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上来,农民工教育培训应成为发展战略重点。再次,农民工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其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兼顾其基本素质提升和持续进步发展。教学内容应倾斜于技能知识又要兼顾理论基础,避免“以技能、以收入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观,促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还有,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扩大农民工的受教育幅射面,以科技创新应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以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形式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对因政府职能出现条块分割造成农村新增劳动力(广西约70万人)享受中职免费教育与大量农民工(广西约1100万人)为生存打拼得不到培训的不平衡局面要认真对待。要在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资助、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社会响应的协调合作机制,以提高受教育水平造福广大农民工。
3.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首先是服务理念,中国教育具有平民化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传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北京大学在1918年就创办了“校役夜班”,2006年北大校长又为学校保安甘相伟的专著《站着上北大》作序。为大众阶层服务、以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是大学的精神和传承,关注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能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自觉、提高学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效,“圆梦行动”是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是高校办学理念转变促进为社会服务自信自为的案例。其次是教学理念,在社会各类形态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界都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电大远程教育自谥为网络先驱,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驱动下,加上网络技术,带来了“教与学颠倒”、“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这还远远不够。用户至上(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王(完善支持服务)、免费模式(类似“慕课”)加上颠覆创新(模式改革),这些“互联网思维”都在改革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当然,互联网以最低成本满足最大化需求的市场机制正影响教育培训,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促进技术应用、搭建共享平台。2014年广西电商的政府统筹推动就是先例。再有是技术理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扩张渗透,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电大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落后。电大要加快微博、微信、二维码、QQ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尝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学习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素质提高,促进学员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3融合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弹性学制 学分制
一、背景
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所以在“十三五”期间还将要培养500万以上高技能人才。
首钢技师学院是企业办学,多年来始终坚持教育培训双轮驱动,通过不断改革与建设,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在办好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每年近万人次的技能人才培训规模,为首钢发展及首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大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开展,笔者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弹性学制学分制、订单培养、技师研修、双导师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企业“职工不离岗、课堂在现场,企业下订单、学院出菜单”的培训需求。其中,“弹性学制学分制”培训模式有效地突破了企业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冲突的瓶颈,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意义
弹性学制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基本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习期限具有弹性,允许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期限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采取放宽学分的学习年限、允许跨专业取得学分、校际学分互认、竞赛成绩互认、职业证书互认等多种方式,构建学分互认网络,从而形成以社会需要为转移的多专业、多工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育培训体系及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真正实现终生学习。
2.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满足学习社会化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计划、内容、方式和弹性的学制,将职业教育培训变得更加多样化、开放化,满足人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等不同的需求,从而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3.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解决工学矛盾
在培养对象上,面向社会全体成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环境的逐渐建立,职工终身自主学习已经是必然趋势。而大规模组织职工脱产进行集中培训不很现实,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则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特别是对于大量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可以保证他们边工作边参加培训,做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4.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有利于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使职业培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可行性分析
1.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是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前提条件
弹性学制学分制包括了弹性学制、弹性课程、弹性学习计划、弹性教学内容、弹性学习管理等,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热点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需要有个性特征的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弹性,正好能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得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成为可能。
2.学习主体需求的多样性,是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基础
弹性学制学分制,不仅向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学生开放,而且向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以及转岗人群提供培训与再培训。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扩大了生源范围,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并可以工学交替,跨专业听课,决定最佳学制,从而淡化专业界限,这无疑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适用型的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规格性,真正满足了学习个性化的需求。
四、弹性学制学分制在学校的实施情况
笔者学校近几年与北京冶金新功能材料有限公司、首钢物业公司等单位合作,举办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多个方向的“委托”弹性学制学分制班,累计学员人数达到500多人。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学校坚持机制保障为先、校企合作贯穿全过程的做法,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受到企业与学员的好评。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学校针对职工是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试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学校专门成立了弹性学制学分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先后制订了《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弹性学制学分制试点学籍管理办法》《弹性学制学分制学生选课办法》等相关文件。
在教学管理上,引入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新的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对弹性学制学分制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自主创业,形成学习――创业――再学习――再创业的良性循环;改革考试制度,增加考试内容中企业实践成分的比例,允许用职业资格证书补充学分。
2.坚持校企合作,提高培养质量
(1)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文件。学校深入企业调研人才培养需求,在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文件及学生管理办法等,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并按照工作任务难易程度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统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衔接,实训项目与学员在岗位工作相结合。从而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学员和企业的认可。
(2)采取“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参与培训与管理。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教学方式采用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即由学校老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完成对学员在学习期间的指导工作。
在培训过程中,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优势互补,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形式以集中讲授为主;企业技术专家一般来自学员所在企业,主要负责结合企业工作需要对学生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方面的指导,更加关注学员个性化的需求。
(3)校企共同对学员学习成绩及获得学分进行评价与认定。学员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及学分的获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校老师对于学员理论学习成绩的评价,学员获取相应的学分;二是学员的实践成绩由企业技术专家根据学员在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操作水平给予评价,学员获取相应的学分;三是学员在培训期间获得单位及以上部门颁发的荣誉或参加技能大赛获奖,也可获取相应的学分。
这种评价模式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3.弹性学制学分制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通过开办弹性学制学分制班,一方面使得员工技能得到提升,提高了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为员工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成长通道,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笔者学校通过开办弹性学制学分制班,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与应用情况,促进了在全日制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打造了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学校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截止到现在,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仅在以企业为单位的培训中实施,还没有对社会个人学习需求进行相关的培训。主要的问题是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与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突,学校不能实现针对个体学习者的服务与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平台,整合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好信息化跨时空、高辐射作用优势,将更多现代化培训手段应用于技能人才培训之中。笔者学校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包括网络、视频、网站、支持四大系统和考试、在线、同步、异步、远程教学五大功能的远程教育平台,解决了职工培训多地域、跨时空带来的困惑。培训学习网点击量急剧增加,年度超过10万人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开发了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学习知识/技能细分表、课程标准、学习软件(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指导书(专业知识和技能)、练习题库和素材库为一体的数字化学习包,并将学习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内,便于学员学习。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学分银行的管理模式,满足学员自由选课、跨地域、跨时空的学习需求。总之,“互联网+开放的培训资源”将为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培养模式插上腾飞的翅膀。
六、小结
【关键词】高校;二级党校;思想政治
一、学院分党校的职能
高校二级党校也称分党校,是学校一级党校的补充和完善,不仅针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集中培训,针对学生党员进行入党后再教育,针对党员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工作,更应针对普通学生,激发入党兴趣,增强其党性。做好二级学院分党校工作,前提是明确分党校的职能定位。
对于分党校而言,首先应明确其“分”、“党”、“校”的内涵。首先,作为校级党校的分支机构,分党校应在校级党校的统筹下具体实施教育培训,做到前期报计划、过程报进度、结业报名单。其次,党校的首要任务是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党校课程的选择也需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包含《党的性质》《党的指导理想》《党的组织和纪律》等基础课程,并选择性设计“观影学习”、“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等环节,加强学习效果。第三,从严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学员的考评。以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分党校为例,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课纪律细则》《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课小组长选拔制度》等条例,使党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党校培训的纪律性与严肃性。
二、学院分党校的组织架构
目前大多数高校党校的培训对象重点是入党积极分子,而对于入党后的学生,缺乏系统性再教育。于是构建“大党校”,将教育培训范围覆盖到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党员干部在内的各个群体,构建由初级到高级分层次的管理体系,实现由浅入深,互相衔接,具有延续性、系统性、周密性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体制上,学院二级分党校分别有院党委书记、副书记任校长、副校长,并安排专门负责党建工作的辅导员分管具体工作。校级党校集各分党校负责人进行学习培训,熟悉工作程序、规范和要求,使党校教育教学更为专业化。
三、学院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
党校教育有很明显的三种属性,一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二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三是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活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富有成效地开展好高校党校工作,需配备软、硬件两方面资源。
软件设施上,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大学生学习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师资团队尤为重要。学院分党校的教师聘请应坚持“多元化”原则:一是吸纳校内现有高水平专业课教师;二是选配从事党务、思政等工作的专职党务干部、离退休老同志、辅导员任教;三是由学校选送部分专业相关、有意愿任教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学习;四是借力于校外资源,通过兄弟高校联合讲学、优秀校友返聘讲学等形式,实现教师的人才成长。
四、学院分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针对不同受教群体,采取“模块化”教学。目前大部分二级学院分党校基本服务于积极分子的培养,下一步应思考如何填补正式党员再教育的空白区。可将分党校教育模块化,通过划分受教群体,将党校教育划分课程级别,分为积极分子网上党校、发展对象课堂培训、党员社会实践、党员干部研讨交流“四个”培训模块,由此形成一个教育对象全覆盖,教学内容层次分明、街接有序的,教育过程递进式的分党校管理体制。其次,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实践育人”。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有更强的意愿参与到社会现象评判与实践活动中,党校教学需改变以往一味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学。第三,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构建网络教学体系。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分党校教学,开辟“网上党校”。我校现已成功搭建平台,在党校课堂教育前期成功使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与考核系统”,实现对游客和注册学员的基本知识讲授与考核,并据此进行上课学员筛选。
五、学院分党校教学组织与考核
首先,集中形式的课堂教育与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相结合。党校的教育培训除满足“届次化”培训外,更需在平日依托党支部,从“灌输式”教育向“互动式”教学转型,通过固定学时的要求,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带入其中,逐步实现自我教育。在抓好党校培训课堂教育之外,将先进性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工作,培养学员的政治敏锐性,引导其合理看待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其次,实施多维度考核,健全管理制度。二级分党校需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建立宽松适度的合理的入学选拔机制,在入口、过程、出口等环节实现全程性、多维度的考核,评选优秀学员,激发榜样力量。
六、学院分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的创新方法研究
(一)教学规模小班化。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可将班级学员规模固定,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二级学院分党校均已固定每班80人的规模,对于学习需求较大、培训人数较多的学院,可开设2个班次,以保证学员间的充分交流,体现党课高级班教育的精英化。
(二)教学时间分散化、长期化。二级学院分党校可借鉴专业课模式,将党课置入选课系统,一周安排1-2节次党课授课;同时将党校教育寓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举办“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聚焦时政红潮论坛”“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培训、座谈等活动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习惯,将教育拓展到课堂以外,实现长期化。
(三)教学成果数字化。以我校经管学院分党校为例,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党员考核办法》,并据此设计开发“党员在线学习考核系统”,将党员整个学年的理论学习情况、实践服务情况、以及日常表现全面纳入考核体系,并形成数字进行量化,结合年末党员民主评议,自动核算党员全年的党校学习结业成绩,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使结业考核过程化、数字化。
参考文献
[1] 谢秀琴.完善二级学院分党校运行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数字化资源平台一般是指根据实践中存在的教育和教学需要,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收集和开发的主要用于教学辅助的数字化资源。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主要是围绕专业进行建设,形成某一专业的数字资源库,目的也是辅助职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会有不同的内容结构,也会带来不同的现实效果。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应该遵循的建构理念有:(1)要与现有课程资源错位,产生增量;(2)以便捷的网络形式呈现内容;(3)体现和反映职业教育特色;(4)关键特征在于资源的丰富性和客观性;(5)应以专业为中心,结合课程开发和改革。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立,既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也可以凭借资源共享与全国其他职业院校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和进步,实现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第二十二期 王雪《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研究》
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状态,就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契合的影响因子。(1)规划契合: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专业结构规划的着眼点。具体内容有:理念前瞻,专业结构规划紧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突破,专业结构调整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发展方式转变。(2)主体契合:以校企合作为专业机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桥梁。具体内容有:政策导向,在“强制”与“扶持”中促进契合;利益互惠,在“共育”与“双赢”中强化契合;技术互通,在“互助”与“共享”中推动契合。(3)微观契合:以立体式对接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具体内容有:要素契合,以“关联度”作为核心标准;载体契合,以“互动度”作为基本保障;方法契合,以“适应度”作为发展要求。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二十七期 李守可,丛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
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范式。(1)整合具有范式的共性特征和属性。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信念,就是与学科教育相比较,一致认定它是“另一类型”的教育,它的本质内涵就是整合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最具特色和创新品格的研究假设;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和策略。(2)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全能的、通行的方法体系。从整合方法的性质看,整合不仅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实践方法,也是形而中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论,更是形而上的、宏观的、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从整合方法的特点看,它是联系的、综合的和辩证的方法;从整合方法的功能看,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于创新;从整合方法的适用性看,它是最适合职业教育的一种范式。(3)整合是一种研究的理论框架。框架是安置问题的假设和联系,整合的框架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承载力的理论架构,整合还是一根贯穿职业教育研究的线绳和纽带。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第二十五期 张健《整合: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范式》
农民职业教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必须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有清醒的认识。从外部环境看,社会轻农观念依然十分严重,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小;从需求上看,务农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难度越来越大;从供给上看,涉农教育“去农、离农”现象愈演愈烈,农民职业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从条件上看,随着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和项目的增多,农民职业教育条件严重滞后;从实施主体看,政出多门、规模小而分散、区域差异大,农民职业教育政策效益愈来愈低。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是:第一,强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重大问题研究;第二,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第三,创设现代农民职业教育重大支持政策;第四,完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二十九期 王守聪《关于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新思考》
信息消费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活动形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问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效应。(1)信息消费对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影响。信息消费的社会普及率显示了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信息消费在高职院校的覆盖率彰显了其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的负面信息消费成为令人忧患的现实。(2)信息消费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的策略分析。首先,信息消费的普及面宽,影响范围广,可扩大增强吸引力受众面。高职院校应加大社会声誉投资,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其次,信息消费的高效快捷、影响效率高,可快速增强吸引力。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应把信息消费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应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再次,信息消费的立体效能、影响多维化,可持续增强吸引力。在具体策略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正面信息消费渠道,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宣传顺利进行。最后,要降低信息消费的负面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要用“疏”的方法降低已产生的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影响;要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形象,挽救高职院校形象。
摘自《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年第九期 于浩《信息消费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科研数据 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 科研数据服务 科研数据管理
早在201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要求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时需要提交数据管理计划之后,其他的一些基金组织,如国家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DOE)等,也陆续提出类似的要求。基金组织或期刊出版社的推动为图书馆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提供了外部条件,考虑到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数据管理服务成为了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英美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主题主要涵盖研究数据管理的概念、内容、技术、政策、工具、培训与教育、案例分析等。考克斯(Cox)把研究数据管理(Research Data Management,RDM)界定为贯穿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收集、存储、安全、保护、检索、共享与再利用等一系列主要活动与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设施、道德准则、法律问题与管理框架等。田纳普(Tenopir)调查了美国和加拿大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Research Data Services,RDS)实践,结果显示目前RDS没有有效开展起来,主要以资讯型RDS为主,而技术型RDS相对较少。品菲尔德(Pinfield)提出的图书馆RDM项目的组成元素有战略规划、政策、指南、过程、技术与服务,以及文化、技能、交流等诸多影响因素。约翰斯顿(Johnston)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介绍了图书馆围绕数据管理为全校师生举办的“数据管理”系列研讨会实践。威廉姆斯(Williams)通过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物科学系教师进行访谈,探讨数据共享的原因、途径及优缺点、图书馆在数据共享中的作用等,并总结了数据共享面临的挑战。国内诸多学者主要通过网络调查等方法引介国外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
在对美国50所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进行网络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体系构建的3个核心要素:技术平台是支撑、机构人员是关键、资源工具是基础,从中优选了服务体系构建特色比较鲜明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埃默里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4所高校作为分析案例,并辅以现场考察、咨询交流等方式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服务案例进行了详细剖析,构建了“361型”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
1.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案例研究
1.1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要通过成立服务团队、开通交流平台、举行研讨会、依据数据生命周期免费向全校师生提供数据管理计划、元数据、数据标识符、数据共享与发现、数据保存等服务。成立6人组成的研究数据管护项目团队,1人担任主任、其余5人各司其职、职责明晰。开通的数据咨询交流平台,方便科研人员在提交数据管理与共享之前进行自我摸底,如数据的潜在用户、数据存在与利用方式、是否为敏感数据等。通过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专题培训,如利用数据管理计划工具(Data Management Plan,DMP Tool)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利用长期标识符EZID(easy-eye-dee)创建标识符等。提出了科研人员和服务团队分工合理的6个阶段的数据生命周期,团队可以参与除数据分析和数据出版外的其余4个阶段的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1)数据管理计划。提供适用各种基金资助机构要求的DMP Tool案例和模板资源。(2)数据描述。提供元数据咨询、元数据标准、协助创建元数据,以及审查元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等服务。(3)数据存储。学校的数字保存服务网络(Digital Preservation Across Space&Time)Chronopolis提供长期的数据存档,具有健全的管理流程和持续的监控功能。(4)数据共享。主要包括使用元数据描述数据、获得永久标识符、选择学科存储库(如生命科学的Dryad等)和学校存储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DAMS)。(5)最佳实践服务。包括数据保存、备份、存储、组织、描述、标识符、元数据和清洗服务。以数据保存为例,长期保存最好选择学校的数字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科研团队内可以考虑电子实验笔记(Electronic Laboratory Notebook,ELN)维护和共享数据文件。
1.2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通过成立数字管护团队、联合校内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等形式免费向全校师生提供数据管理计划帮助、咨询、培训与教育、参考等服务。数字管护团队由15人组成,成员背景广泛,来自科研人员、图书馆员、IT职员和图书情报专业的研究生。团队的使命是利用合适的工具与资源满足科研人员的数据保存和维护要求。图书馆联合信息技术部门(Divi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DoIT)、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研究生院和图书情报研究学院共同提供服务。丰富的资源链接包括研究数据管理的指南教程与工具、校内外教育资源、会议日历表、培训资料、推荐阅读等。
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等特点。通过对美国4所高校的网络调查以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实地考察,本文构建了“361型”的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图1)。“3”指的是技术平台、机构人员和资源工具组成的服务基础,这是服务实现的前提保障;“6”指的是服务内容,包括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组织、数据存储和共享、数据引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再利用,这是服务实现的组织核心;“1”指的是教育培训,这是服务实现的有效途径。
(1)技术平台。指用于数据管理服务活动的大型存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等基础设施。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图书馆或校内其它相关部门建设的基础设施,图书馆自建的主要指学校机构库,校内相关部门主要是指数字档案馆、各院系的IT部门、科研办公室等,如埃默里大学的学校技术服务部和艺术与科学学院均提供数据保存服务。二是图书馆与校外关机构合作建设的基础设施,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分别与Box云服务公司合建UW-Madison Box和UIBox。三是校外机构第三方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学科存储库(如Databib、、Dryad等)和第三方云存储(如Amazon S3 Dropbox等)。
(2)机构人员。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是图书馆顺利开展数据服务的先决条件。机构设置是通过设置实体机构或成立服务团队来实现,以图书馆为主体,联合校内其它相关机构共同提供服务,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成立的数据管护项目团队、埃默里大学成立的数据管理团队等。人员配置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来完成,内部挖潜主要是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外部招聘是引进数据管理方面的行家能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划招聘2名数据管护人员和1名数据机构库工程师来弥补现有人员职责分工方面的不足。
(3)资源工具。资源工具主要是指与研究数据管理活动各环节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实现工具,丰富的数据管理资源是图书馆顺利开展数据服务的重要保障。信息资源的内容包括数据管理活动的指南与模板案例、最佳实践、培训资料、数据政策、元数据标准、资源链接等。提供方式主要是网站链接、参考咨询、教育培训、开通博客等,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提供校内外教育资源、会议日历表、培训资料、推荐阅读等丰富的资源链接。数据管理工具主要包括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如DMP Tool)、数据组织工具、数据存储工具(如DataBib、Figshare、Dryad)、数据引用工具(如DataCite)、数据分析工具等。
(4)服务内容。指记录与数据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包含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组织、数据存储共享与出版、数据引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再利用等全过程的资源、工具与策略服务,其中数据管理计划是数据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对其它活动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主要包括:①数据管理计划。包括DMP的组成部分、DMP工具使用指南、基金组织的模板、优秀案例等。②数据组织。包括数据文档(元数据标准)、文件命名与重命名、文件格式、版本控制、文件管理等。③数据存储共享与出版。包括数据存储共享与出版的原因、方式选择(网页、机构存储库、学科存储库、数据期刊)等。④数据引用。包括数据引用的原因、组成部分、格式、工具、案例等。⑤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分析的对象、方法、工具等。⑥数据再利用。包括数据再利用的对象、方式以及限制条件等。此外还包括围绕数据管理活动相关的其它服务,如数据安全(保密与隐私)、数据备份、数据政策、数据版权与知识产权、最佳实践等服务。
(5)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图书馆员与科研人员沟通的桥梁,是决定图书馆数据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既包括图书馆员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图书馆员对科研人员各种方式的指导、咨询与培训。主要方式有链接网络资源、举行研讨会、开通交流平台等,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通数据咨询交流平台(Research data Curation ProgramConsultation Form for Data Providers),为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存储提供基本反馈;埃默里大学计划开通培训网站(researchdata.emory.edu),为全校师生提供数据管理资源与服务。安排专人成立专门的服务团队,针对不同的受众开发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面向全校用户以研讨会的形式举行3个讲座,面向本科生录制数据管理概述的微视频,面向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发证书项目,面向学科专家提供数据管护原理和数据管理工具服务,面向一般馆员提供数据管理用户需求与资源工具服务。
3.我国图书馆开展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策略
3.1以战略规划为根本点,全面营造服务氛围
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同样,对于图书馆开展的数据管理活动来讲,计划阶段是重中之重。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制定战略规划,不折不扣、斩钉截铁的实施战略规划,把计划变为行动,有利于实现服务愿景与预期目标。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各馆都会实事求是的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通常成立专门小组,仔细梳理以前的工作基础、目前的实际进展、未来的实现目标,制定制度与政策,构建包含机构、人员、资源、技术平台、教育培训、服务内容等数据管理活动全部内容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成立专门规划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剖析图书馆已有的数据管理服务基础与存在问题,结合未来目标,有侧重、有特色的选择规划内容。三是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战略规划,营造服务氛围。四是细化战略规划为年度计划、月度计划,甚至周计划,落实跟踪阶段表的实施与监督,确保顺利完成。
3.2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着力创造服务效益
了解、挖掘、满足用户需求成为用户和图书馆服务提供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理解用户真实需求是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有效切入点,能够提供针对性的精准服务,创造一流的服务效益。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各馆都会千方百计、不失时机的采集、捕捉用户需求,然后分析用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有的图书馆采取网络调查的形式,有的采取派驻学科馆员进入科研一线的形式洞察用户需求。有的利用国家自然基金申请时的有利时机开展培训,抓住用户的需求心理,“顺藤摸瓜”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巧妙设计用户需求调研内容,做到难易适中、恰到好处。二是合理选择用户需求调研时机,切合用户的心理需求与技术需求。三是丰富用户需求调研形式,如网络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观察等。四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调研结果,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预见性、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3.3以内容构建为着重点,切实保障服务运行
服务内容是核心与灵魂,是决定服务开展成功与否,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确保服务顺利开展。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各家图书馆都会根据本校与本馆的实际,竭尽全力的拓展、完善服务内容,直至构建生态化的内容体系。虽然各馆服务内容建设的数量、层次与水平有所差异,但从整体来说,以生命周期为理论,由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组织、数据备份、数据出版、数据存储与共享、数据引用、数据分析与数据再利用组成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内容框架基本形成。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服务内容,结合本馆实际,构建特色的服务内容理论框架。二是细化服务内容理论框架,对每一部分服务内容,都要进行深入的分解,如概念、目的、方式与途径、工具、案例、特点等。三是在具体服务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采纳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反复修改与完善。
3.4以学科团队为突破点,顺利引导服务实施
数据管理服务的基础准备工作就绪后,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为全校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由于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对数据管理服务需求的层次或程度千差万别,很难一刀切的全盘推进,因此以重点“学科团队”为抓手,成为推动服务开展的上佳选择。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各馆在具体开展服务时,都会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科馆员从自己所服务的学科团队人手,逐渐总结经验,不断深入,即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谋略。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学科团队为突破点,按照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执行,带动数据管理服务不断全面铺开。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确定学科馆员所服务的学科团队,采集其服务需求内容,总结规律以制定相应对策。二是选择合适的服务时机,立即切入,以此为突破点,把服务推向深入。三是学科馆员嵌入所在的学科团队,先行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加以交流、推广。
3.5以多方合作为支撑点,确保提高服务质量
鉴于图书馆一方在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时在技术、人员、费用、资源等方面能力有限,因此寻求校内外多个机构与部门的合作是面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策略之一。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各馆在开展服务时都会根据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合作机构与部门,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技术机构包括学校的机构知识库、档案馆、各院系的IT部门以及校外的学科存储库、第三方云存储等;如进行服务规划、营销、提供的合作部门或人员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图书情报专业教师、专业科研人员、校外数据管理专家等。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成立数据管理服务战略顾问委员会,成员由图书馆馆长、副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IT部门主任等组成。二是成立数据管理服务团队,以不同职能分工的图书馆员为主体,联合IT部门职员、图书情报专业师生共同提供服务。三是根据具体的服务目标与内容选择合适的校内外合作机构与部门,如校内的IT部门,校外的学科存储库、云服务公司等。
3.6以教育培训为结合点,努力搭建服务桥梁
教育培训是实现图书馆员与科研人员双向沟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在供需双方之间的一座双向交流桥梁。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案例表明,教育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幻无穷,既有针对员工自身的充电培训,保证员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便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指导;当然更主要的是员工针对科研人员的指导培训,让科研人员了解并掌握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对我国图书馆来讲,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依据,为用户设计培训内容框架体系。三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如研究人员、博士生、本科生等,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四是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既包括静态的链接网络资源、开通交流平台、专题视频点播等,也包括动态的参考咨询、举行研讨会、嵌入科研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