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风险识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前言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论开展何种经营管理活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过,在运营过程中,伴随着利润而来的还有法律风险,如果不能对风险和收益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重视法律风险,做好风险识别和防控工作。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相关概念
企业的法律风险实际上并不固定,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根据个人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在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对企业法律风险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首先,企业是风险的主体,引发风险的原因是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在经营管理中没有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企业法律风险可以被认知和控制,不过一般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无法通过投保的方式规避;最后,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其他风险相互交叉。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应对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立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对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通常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识别模式,而想要保证识别的效果,就必须合理选择风险识别方法,当前比较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几种:
1.头脑风暴法
主要是立足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在一个相对轻松的会议环境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大胆抒发自身的意见,提出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观点,通过总结分析,形成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
2.标杆分析法
将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相似企业进行对比,借鉴其成功经验,引入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想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及时更新观念,了解行业动态变化,选择好标杆企业,做好必要的数据收集工作,以方便进行比对分析。
3.全场景分析法
从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着手,对运行、管理、业务等单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结合数据、图表以及想象推测,对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进行预测,识别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判断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4.历史事件分析法
主要是针对企业以往出现过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深入剖析,得到风险的诱发因素、发生概率、影响程度表以及应对措施,从而为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优化
企业法律风险本身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想要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具体来讲,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的优化和应对,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四种:
1.风险规避
如果法律风险的影响较大,一旦发生会导致企业遭受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则必须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尽可能对风险进行规避。不过,想要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就表明企业必须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主动放弃某种机遇,或者需要付出较大的控制成本,因此,在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时,通常都是企业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如职务侵占罪、抽逃出资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等,其所引发的影响和后果要远远大于企业的利润,必须做好风险的规避。
2.风险控制
当一种法律风险难以完全避免,或者风险避免及转移的成本过高时,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在无法避免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破坏程度。例如,员工在上下班或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突发事故出现工伤,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将自身可能遭受的法律风险转移到另外的主体上,一般适用于法律风险难以避免,同时风险控制成本过高的情况。例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改变传统直接雇佣员工的经营模式,由劳务公司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这样,如果员工出现工伤等风险,则可以将其转移给劳务公司,或者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交由保险公司承担。
4.风险接受
如果对于某种法律风险,既无法有效规避,也无法进行转移或者控制,则需要从风险收益和成本方面进行考虑,若法律风险带来的收益超过风险应对成本,则可以接受风险。一般情况下,在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时,企业会采取风险接受策略,又或者明知道风险可能发生,但是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则只能去接受风险。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法律风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优化,减少和杜绝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华军.企业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J].法制与社会,2012,(11):103-104.
【关键词】企业 合同管理 风险识别与防范
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会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但是主要就是围绕着产、销、供这三大环节展开的,而这三个部分是由合同连接起来的。在这其中,会有大量的合同需要签订,就很容易造成纠纷,因此企业对于合同的法律风险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如果合同管理混乱那企业一定会在经济上受到影响。所以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识别和防范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为企业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1在合同签订阶段中应该注意的法律风险
1.1合同当事人的资格不当
对于合同来说,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合同当事人双方的主体是否是合格的,这对合同到底可否生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双方必须要具备合法签约资格,不然会导致合同无效。所以,在签约的时候,相关的法律人员要对当事人进行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的一系列审查,要对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对于当事人的相关证明、法律文件和资格必须予以提供。对于谈判比较重要的,签约人也应该是法定代表人。
1.2合同的内容不规范
对于合同的文本必须准确的将谈判内容表达清楚,一定要做到严谨的文字表达,对于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的语句一定要拒绝。应该尽量多的使用我国颁发的规范、通用的文本,然后再具体按照招标文件和实际项目特点,再根据谈判双方的真实结果进行起草。如果在理解上发生了歧义和错误,就会造成合同引发的争议和难以顺利履行的麻烦。就比如在合同的命名上,就有很多企业单位直接使用“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此类的命名,但是在我国的相关规定[1]中表示,其是形式的意思不是一样的,在表达的法律效力上差别也很大。
1.3合同条款的漏洞
在签订合同时,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为了顾及面子或者不好意思等原因,不能把丑话说在前面,这些“丑话”如果不讲,就可能导致难以预测的风险。在实际案例中,经常发生“其他约定事项”等语言,对于此类就是被忽略的细节,容易造成欺诈行为的发生。
1.4合同成为无主合同
在双方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主合同。即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文书,比如建设工程的总体承包合同等。在没有主合同的情况下,从合同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没有根据,就成了“无源之水”。
1.5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有些企业会因为想要规避税费等问题而签署虚假合同,从本质上讲就是用“合同”来掩盖非法的目的,这就是无效合同[2]。在我国《合同法》的52条明文规定:凡对行政法规与法律进行违反以及强制性进行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作为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合同管理的法律防范措施与对策
2.1对于合同的管理制度进行健全
在完善制度上进行入手,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进行切实可行的建立,一定要做到管理职责明确、层次清楚、程序科学规范,将合同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进行。让合同的签订、考核、履行再到纠纷处理可以处于控制有序的状态;然后就是对管理进行规范,要对合同进行归口统一的管理,在企业进行重大谈判的时候,合同管理部门要积极进入,对资信进行调查、起草、登记、会签、备案,事无大小全权负责。
2.2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以提高
对于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合同管理的质量。对于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是在管理中的主要任务,相当的迫切。要进行学习培训的加强,让管理人员都对签约技巧和法律知识进行熟练掌握,要贯彻年检考核与持证上岗的原则,这种方法是要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加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进行合理的竞争制度建立,促进和激励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以提高。
2.3对重大合同的审查管理进行加强
对于企业的重大合同主要是土地使用权转让、涉外合同、独家协议等。要将这些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合同,进行日常重点跟踪调查,要对合同的项目论证、合同谈判、签订、文本起草、执行变更解除 、当事人资格调查、以及纠纷处理的全过程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2.4 对履约结算和动态监督进行强化
合同的签订就是为了可以保证主体双方约定的及时有效履行,为了避免违约行为,企业的法律人员就要对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监督[3]。然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出现问题及时向涉及的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隐患进行针对性排除,将违约行为杜绝。在此同时,法律事务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在合同的结算部分做好把握,这不仅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进行的全程动态监督。
2.5依法对合同的违约纠纷进行处理
在合同签订后,那签约的双方主体就成为了一种法律上的关系,一旦发生了违约的行为,就要按照合同上的明确约定来承担违约金的支付、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后果。而法律事务部门就要在审查时进行相适应的违规条款选择,这方面非常重要,如果违约行为一旦发生,法律人员就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沟通协商、诉讼、仲裁等诉讼方式,要对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全力的维护,让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要对合同的清算与清理管理工作做到进一步的加强,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3结语
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完善对合同的管理制度是基础所在。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对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正确的认知和掌握,这样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化解和规避,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企业可以在将项目的利益做到最大化的同时,把合同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企业负责,让企业可以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宁.石油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46-49.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 识别与控制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界定
企业合同管理本质上属于多环节、系统性的动态管理过程,该过程涵盖对交易相关方资信的核实、协商洽谈、文本拟定、内部审核审批、签署、履约及监督、合同归档和争议解决等环节。合同管理规范化操作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提升企业信誉、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合规业务角度上讲,可使企业在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中规避法律风险,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研究所围绕的合同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因履约当事人具体行为或履行环境与条件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其与合同管理事先预定实现目标发生不一致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对企业带来损失或者收益。在此基础之上,合同法律风险应当被界定为合同准备、成立生效、履行、变更、争议解决及救济过程中,企业因合同法律规范之规定或双方之约定所导致权益受损的可能性。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范围与识别
(一) 合同管理风险的范围与识别
1.合同管理制度风险
合同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对应的流程相匹配,是关乎到一个企业的行为能否全面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合同管理制度以规范合同管理行为。该风险直接表现为未经充分论证及调研或对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废止均未履行法定审批程序极易导致内容违法及制度冲突。
2.合同管理程序风险
程序事项是实现实体制度的基础,企业应当保证其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否则程序上的缺漏也极易导致合同管理上的法律风险。故确定具体承办人、分管领导审批、监督审查、登记备案等内容均应被纳入到程序性规范的事项中来。
(二)合同法律风险的范围与识别
1.合同订立法律风险
(1)合同主体
合同订立的相对方应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若与无法律意义上的对象签订合同即为无效,双方权利义务也就无法确定,这将会对企业构成严重的法律风险。企业要对合同相对方作如下重点考察:签约对方为自然人时,法律要求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应要求其提供身份及其他相关信息;当为法人时,应当考察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资质证明等),若存在具体承办人,应当核实其是否获取委托人的授权;企业还需就对方的资信状况加以重点考察。
(2)合同条款
合同文本约定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直接根据,尽管于合同订立过程中已按双方意思表示对相关条款做到基本的约定,但鉴于现实情况复杂多变或双方对条文理解不一、乃至对合同法律规范的把握不够等情况,均可导致合同履行发生争议。例如,违约责任约定过于简单,或者直接约定按合同法第107条以及其他规定处理,如此一来,本应属于双方争议解决重要依据的违约条款,但缺乏细致有效的约定(违约金的大小、违约责任具体情形等),将会导致对合同违约与损害的举证困难,部分违约责任难以确定、合同解除权难以行使等诸多风险。故企业应对合同各项条款逐一进行把握,强化对条款的法律审核,力求合同内容合法准确。
2.合同履行法律风险
(1)合同不履行(履行不适当)的法律风险
根据履约状态的分类,违约行为可分为合同履行不适当及合同不履行,合同不履行又可分为拒不履行及履行不能。首先,履行不能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受国家政策影响、标的物灭失等不可归于债务人的事由。法律规制合同履行不能的途径有多种,可采用中止履行、行使不安抗辩权、解除合同、追究违约责任等。其次,拒不履行为合同一方有履约能力但无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但这一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的违约(抗辩权的具体行使本质上也属于合同的不履行)。实践中存在部分法人或自然人主观上存在主观过错,借故不履行合同,这就要求守约方对履约的情况具体分析判断。对于拒不履行的法律风险控制,可用催告、抗辩、解除合同及追究违约责任等方式进行处理。再次,合同履行不适当的具体法律风险可类型化为合同的部分履行、提前履行、迟延履行、加害履行等。对于瑕疵履行的风险控制,采用的方式依旧首先考虑尽可能按约定履行合同、实现合同目的,如需提前或延迟履行或仅履行部分,双方应就合同条款再行沟通,以合同变更的方式为之,否则守约方应按合同约定向违约方主张相应的违约责任。对于加害履行,债务人的履行有瑕且因其瑕庇而致债权人受到履行利益以外的损害的情形。鉴于该违约行为的损害范围已经超出了双方约定本身,产生违约与侵权的请求权竞合的情况,其风险控制应重点考虑合同以外的间接损失,以实现合同法损害填补的基本目的。
(2)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合同变更的具体因素有很多,一般而言,合同变更只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法律上若存在特殊规定则应优先适用。首先,合同主体变更意味着权利义务由第三人概括承受,而缺乏对第三人履约能力以及资质的考察,对己方而言存在未知的风险。特别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则,债权转让仅需通知债务人而无需征得债务人同意,债权受让方对债务人来说就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其次,对于某些在履行过程中的合同,因其他原因导致履约变化,合同文本中事项的草拟无法涵盖合同履行的全部可能性,鉴于履约的条件已有改变,再按原有合同约定履行已无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合同变更,对双方当事人来说往往意味着风险的产生。对合同变更风险的控制,需具体分析变更的事由和条件,在继续审查合同主体资质的基础上,对确需变更的合同及时以书面形式将变更的各类文本(函件或通知书)等证据确定下来,有法律法规规定变更合同须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依其规定。
三、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控制路径
(一)不断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
本文认为,在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可以考虑成立合同相关人员(管理、法律、财务等)参与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该机构在企业中应发挥指导、协调、统筹解决法律风险重大问题的作用,统一决策法律风险重大事务,并制定及监督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战略规划。同时,亦有必要完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程序,该程序设计应主要把握三个阶段。阶段一的工作是对合同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二应根据实际环境具体落实该法律风险控制方案;阶段三的工作即为事后评估方案的实际效果,以评估结果作为风险防控制度调整的参考依据。
(二)实现对企业合同的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转变
由事务性、操作性的管理层面渐进至战略性、规划性管理层面是合同管理的发展趋势。合同风险的战略性管理目标应当是在明确合同经济价值的基础之上,根据合同的信息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控制力。事务性管理的普遍操作方式是按独立的个体对合同进行管理,解决的是每个独立合同项下的法律问题。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载体,单一合同包括的信息是有限的,但一定期限内企业所有的合同所蕴含的如经营管理信息、财务信息、市场信息是海量的,战略性管理通过对所有合同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战略决策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对合同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合同管理的发展趋势应为信息化和标准化,这也是化解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合同管理风险的所有数据以信息来固化,并通过技术的手段将管理方式、经验、流程在公司内部进行统一处理。其目标除在于要将大量的纸质资料电子化,以固化流程方式解决合同管理的问题,更在于对合同中的数据信息实施市场化信息统计分析,用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一个客观评价合同管理的指引。
参考文献:
[1]范彦彦.合同管理与合同风险规避[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法律风险环境;风险环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分析报告》中,《报告》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说明了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环境的因素,包括行业、组织形式、设立管辖、知识产权、采购和销售行为发生地,从而建立法律风险的评分体系。尽管这份报告的影响力较大,被多篇文献引用,但其没有对“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此后,也仅有吴江水、徐永前在其著作中对这一概念进行较为详实而明确的阐述。研究“法律风险环境”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能为法律风险对策的形成提供充分、全面、坚实的基础。
一、法律风险环境的地位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领域的概念,其地位可从风险管理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而风险又有三大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状况,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越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损失就会越严重。因此,风险因素累积至一定条件就会产生风险,而风险事故的发生最终将这种损失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损失。这三大要素反映了风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呈现递进衔接的关系。因此,风险识别的对象包含了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风险识别的范围即风险所在的风险环境。按此种理论,法律风险环境即法律风险识别的范围。
从法学角度看,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规范的规定与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利后果须由行为主体承担的可能性。通过对法律风险这一概念中的要素进行推敲可知,法律风险的构成中存在三个变量,即主体、环境、行为,这三个变量呈现相对独立、并列存在的关系,在其共同作用下决定了法律风险的类型与内容。因此,法律风险环境是法律风险的变量之一。
二、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产生和发展的,尽管这一词汇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之一,但也因广大媒体与文献的过度使用,其含义变得随意而模糊,缺乏准确的定位。
目前,国际上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且通常采取列举法律风险成因的方式进行界定。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法律风险成因及法律风险后果这两个方面对法律风险进行定义。学界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因法律主体的行为及外部法律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交织,从而产生不利法律后果或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中对风险的经典定义,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法律行为与法律相违背从而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尽管表述不同,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把法律风险定义为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徐永前(2011)认为,企业法律风险不是对企业某一类风险的概括,而是所有企业风险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企业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往往最终都会向法律风险转化。张晓玲(2009)认为,企业法律风险不是一种孤立的风险,而是与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法律风险(指由法律因素直接引发的各种企业风险)和间接法律风险(因非法律因素导致的企业风险,但最终需承担各种法律后果)。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的常以(2009)也将这一标准作为法律风险分类的依据之一。上述观点揭示了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与伴生性,表明法律风险既可能来源于法律因素也可能来源于非法律因素,是其他风险形态的最终呈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对“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法律领域。
王廷良、韩玉(2010)专门撰文研究法律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源是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流程的开始(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通过资金、法律、信息、市场、政策、行为、物质、技术等载体,在企业风险的子系统中发生效果,通过价值链、耦合传导、利益链,产生可能导致不能履行企业合同,并且发生争议甚至法律纠纷和诉讼,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特定危害事件或经济损失的具体法律风险事件,最终导致损失的产生并继续递传。这一流程不仅充分阐述与展示了非法律因素引发法律风险的全过程,而且详细说明了哪些相关领域中的因素应当纳入到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范围之中,从而强有力地论证了将非法律因素纳入法律风险识别范围中的合理性、及时性和必要性。
由于法律风险阶段性、关联性及法律风险复杂的传导机制,“法律风险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法律风险所存在的环境,还应当看到各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法律风险的形成过程及法律风险传导的过程。这也揭示了法律风险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三、法律风险环境与风险环境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这两个概念都涉及“环境”这一概念,因此了解环境学基本理论是尤为必要的。在环境学理论中,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是指作用于这一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改变、随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环境要素是指由各个独立而性质不同的针对环境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则最终形成了环境系统或环境整体。樊芷芸、黎松强(2004)认为,“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系统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因此,就“法律风险环境”而言,它是“风险环境”的子系统,即“风险环境”的环境结构单元;“法律风险环境”的环境要则是法律风险要素。就企业的法律风险环境而言,其中心事物应当是企业自身。同时,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都应当具备“整体性”或“系统性”特征,这是“环境”所赋予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
在风险管理领域中虽然有“风险环境”的提法,但鲜有文献对“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独立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1997)认为,外部风险环境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但对商业银行经营又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王刚(2003)认为,风险环境就是指造成风险因素存在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齐宏志(2011)认为,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环境,经营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确定的因素,不确定的因素则会影响到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说,经营环境就是风险环境。分析上述观点可得,风险环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且更为精确。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环境的子概念,必然继承了风险环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但同时也具备自身的法律特性。由此笔者得出,法律风险环境是指构成法律风险因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及各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风险环境概念的提出确有必要,并且要适当地将非法律因素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因此笔者对“法律风险环境”做出以下定义:法律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频率或加重法律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状况,而法律风险环境则是指一切以法律主体为中心,由法律风险因素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这些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法律风险环境作如上界定,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充分、全面地识别法律风险,避免法律风险产生的不利后果,为应对法律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征、要素、外延等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克仁,郑泗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控[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徐永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孙昌军.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导[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许晖.国际化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吴江水.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廷良,韩玉.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机制研究[J].前沿,2010(16).
[7]马克·S.道弗曼.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向飞,陈友春.企业法律风险评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张晓玲.依法治企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山西焦煤科技,2009(12).
[10]常以.论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
[11]胡筱敏.环境学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2]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商业银行风险环境分析[J].金融管理科学,1997(01).
[13]王刚.承包商面临的建设项目风险环境综合评价[J].基建优化,2003(01).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应用对策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充分了解,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同时以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制定出与企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审计策略与计划,把对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使审计成为一个不断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到最低。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是审计风险理论,风险评估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战略和系统理论的广元化风险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策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还会对会计报表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见从方法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考虑的更全面。它使得审计师从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将审计重心转移到经营风险上,并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各个方面的风险,来指导审计取证的程序,从而改进了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以风险管理为理念,采取科学的指导思想
审计风险管理分为审计风险识别、风险估价和风险处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分析和风险评估为出发点,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各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风险控制的影响,并分别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价、风险处理,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合理的怀疑假设为基础,依赖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对公司管理层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
3、以效益最优为原则,保证了审计程序科学性
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这使其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容易产生风险的领域,为审计意见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分析性复核的审计方法,将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为研究重点,要求审计师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部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合理准确的设定风险的高低水平。然后根据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细节性测试工作,降低了审计成本。
4、审计测试程序的灵活性及分析技术的先进性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标准化的程序,不能较好的适应被审计单位个性化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而且很容易使财务人员进行暗箱操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审计测试程序的灵活性,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的有效性。另外,在分析技术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分析性复核作为最重要的审计方法,关注财务指标的分析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同时,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战略分析、及剩余风险分析等,有效减少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因基于其显著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实务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确定期望审计风险的科学性依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性复核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部控制环境,有效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审计规范和标准来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很难对审计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与评估。另外,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操作的指导较少,可操作性不强。
(二)信息技术水平不能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我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对计算机信息辅助分析的依赖性相对比较低,没有将数据库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难以准确识别和量化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形式化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难以有效的进行审计风险处理。虽然,大部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已经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工作,但是也仅限于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很少通过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审计软件对客户进行审计。
(三)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中,不仅要求审计从业人员掌握审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环境分析、战略分析及经营风险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审计的成败。目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具备丰富执业经验、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审计人员,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这使得审计程序不能有效进行,从而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识别
1、前言
建筑项目工程施工建设周期较长,规模大,需要应用复杂的工艺技术,且参与单位较多,因此在项目造价管理阶段中会包含一定变更现象以及较多风险影响因素,倘若无法科学识别,有效防控,便会令建筑工程面临风险因素并蒙受经济损失,影响原定目标的科学实现。为此,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阶段中,应有效识别造价风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方能遵循工期安排,创建出质量优秀、成本投入合理,安全优质的建筑项目工程。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工程总量以及价格的风险囊括在总价合同之中,统一由承包方进行承担,为此总价合同为承包方面临风险的主体合同计价模式。单价合同内,基于工程结算阶段中依据承包方按照完成合格的工程总量进行计算,为此工程量的波动变更风险将是业主方的主体承担内容,价格风险则由承包方承担。也就是说承包方与业主一同进行风险因素的分担,因此当前国际工程项目中会利用单价计价合同进行管理。业主则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与顾问一同拟定合同,确保工程合同内容的全面优质,这一现象表明,较多对承包方不利的赔偿事项责任、相关规范条件以及业主反索赔风险将显著提升。加之,合同谈判包含的他类承包方相应权力会被业主有所管控,进而提升了合同风险因素。工程承包方则往往同业主签署没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协定,没有形成对合同规范签订的有效准备。合同内容之中相关条款欠缺完整性,同样也令业主的相关权利无从保障,还会令承包方蒙受不良损失。
承包方需依据各异的计价方式明确投标报价阶段中应用风险费率。一般来讲,传统定额报价需要施工单位担负报价以及工程总量计算的相关风险,而利用清单计价模式,则进行工程量的总体计算风险会由业主方承担。倘若在结算阶段中,现实完工工程量较工程量清单内的总量产生偏差,则需依据投标文件与相关施工合同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即倘若施工方没有依据图纸相关要求进行施工,进而引发实际的施工工程量同清单内容不相符,那么将以清单明确工程量作为既定标准,对于存在差异的超出范畴则不应予以认可。而由于招标阶段中建设方出具工程量清单内容存在误差,而引发了实际工程建设量同清单内容不相符,则应依据图纸进行明确计算,对施工方依据图纸完成的总体工程量则应给予明确认可。
3、完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阶段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有效的识别风险方式,然而对工程项目造价总体风险的识别,却欠缺全面细致的论述与科学的实践。由此可见,当前造价管理对风险的管控相对薄弱,管理人员没能全面及时的提前明确识别工程管理与造价控制过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而令风险管理不良失控,还会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不良超支。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在于对工程造价各类风险因素的识别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同时风险识别的具体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创建科学有效的识别方式与管控体系尤为重要。
3.1创建风险信息管控体系,做好有效的跟踪汇总与处理
为做好工程造价控制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应依据建筑项目工程根本需求创建优质的风险控制信息体系。该系统功能在于快速汇总、处理以及储存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类具体活动与实践过程阶段的丰富风险信息,进而便于为风险识别管控、研究分析提供优质服务。利用创建的管控信息体系,可做好建筑工程整体过程的价值化信息跟踪,明确建筑项目活动各个发展阶段,应用工程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的不断变更,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置收集,形成同建筑项目相关联的风险信息。该过程是持续的信息处理及汇总收集,同时也是风险识别实践活动中提供价值化动态信息的具体步骤。该过程是持续的信息处理以及汇总收集的任务,同时也是风险识别实践活动之中提供价值化动态资讯信息的具体步骤。相关人员应丰富管控经验,针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展开系统全面的评判分析,优化具体实践方式,应用有效的分析风险模型以及仿真模拟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类别丰富多样,为此应做好风险种类属性的明确认定,并对各个引发风险因素的产生概率做好全面研究,明确其具体大小水平与实际分布。该阶段需有效应用当前掌握信息、相关工程项目历史资料以及现实经验进行评判。倘若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呈现多层面,则应做好主体因素的研究评判,采用多变量的探究探寻引发风险的根本成因。
明确风险主体因素后应对其后果进行全面研究,掌握形成后果的具体严重性,并应将风险有可能引发的后果做有效转化,令其形成可引发具体数量的造价损失。建筑工程风险引发通常并非单纯而行,是并行引发的,因此应通过后果价值量衡量,明确处理的先后次序。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具体发展过程应实施有效的跟踪研究,并作出风险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明确风险事件将在什么时间引发,寻找其具体的成因,变化的标志,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风险策略。对建筑工程每实施一次风险因素识别,均应在最终出具相应的报告,内容包含工程当前风险因素清单。同时应明确风险事项的类别、具体成因、相关说明、风险实际后果与价值量,进而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3.2明晰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的具体分布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的具体分布包括理论以及简化分布,前者为造价风险引发的理论概论分布状况。借助理论分析、推导以及风险事件的仿真与模拟方式便可明确。针对不同造价风险、事件种类引发的概率分布状况存在差异性。一些服从正态分布特征,而一些则遵循T形或S分布原则。一般来讲多类建筑活动数值均呈现连续分布模式。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选择明确清晰的风险概率分布应秉承科学的实践原则,即首先应列出当前掌握的相关于变量的状况与其所处具体环境,而后应明确机会类型分布概率。再者应选择可映射研究变量具体特征状况的该类分布。工程造价控制阶段中风险因素的简化分布则是指,基于不同工程实践活动,会呈现出各异的造价风险比率,因此,倘若逐个将各项实践活动具体分布均找出,应用该类分布计算明确具体活动事项有可能形成的风险造价,是不可行的。为此人们研究创设了借助简化分布明确造价风险的手段,例如可利用三角分布,识别风险因素,制定科学预防控制策略,进而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4、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风险策略
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后,应制定科学的防范策略,掌握良好的处理方式,进行风险的控制与转移。
4.1 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
为有效规范工程参与建设单位实践行为,我国出台了较多法律规范标准、规章体制,而该类法律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依据。建筑工程当事人应依据法律规范行事,进而有效避免由于不良违规受到法律惩处,还可保护自身享有合法权益、免受利益的不良侵害。可将法律作为有效的保护利器,做好项目风险的科学管控。对市场各类动态信息应全面掌控,汲取汇总多样化资讯,还应对市场环境进行合理良好的预测与研究,进而为工程建设规模、施工进度以及相关标准、管理定位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建筑工程发包方应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在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做到事前控制,主动控制,明确控制的目标。承包方应依据招标文件、承包合同的实质性条款,科学捕捉市场竞争的趋向态势,了解劳动力以及各类设施设备的市场价格波动,进而有效依据法律规范形成有效的投标价格,并做好过程中成本管理。。
4.2 重视前期及设计阶段目标管理,做好事前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持续周期较长,且投资经费庞大,需要实施多次的计价管理,为此其造价管控目标的明确应伴随施工建设过程持续深入且分阶段实施。前期的有效决策以及设计则成为建筑工程控制造价的核心关键。项目投资制定决策后,则管控造价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做好科学设计。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经费涵盖一次完成的项目造价以及交付应用后的费用,还包括工程使用期到期后投入的拆除以及报废的经费。为此首先在设计环节中应明确设计目标造价,做到事前控制。控制过程中应注重做好设计规划方案的审核,倘若施工方案超过投资具体额度,应实施必要的全面整改。
4.3 完善招投标管理,实施有效的风险分离
就建筑工程发包方来讲,应科学编制合理严明的招标资料以及合同条件,进而可对承包方创建有效的约束指导标准。就工程项目承包应由技术、法规法律以及商务视角明确严格合理的定性以及定量标准,做好投资资格的有效审核,优选资质水平较高、信誉好的承包方一同投标。建筑工程投标书则应实施有效评定。建筑工程承包方应深入钻研、科学分析招标资料文件,制定投标策略,降低合同内容签订的后续风险。招投标管理应确保公平合理性,有效保护投标与招标方的相应合法权益,明确项目工程法人履行责任的现实状况,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规范管控,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规范、顺畅施工建设。
风险分离为令各个风险单位实现有效的分隔,预防风险因素引起连锁反应,并令各方受到不良牵连。该类处理方式可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畴之中,进而降低不良损失。针对建筑工程进行造价风险分离的有效方式,例如为降低由于汇率价格波动引发的汇本风险,项目承包方可将采购区域扩大,在不同国家进行设备的购买,支付多种类货币。还可令庞大的建筑工程有效划分为若干标段,并分配发包至若干承包方,而非令整体工程全部发包至一个承包方。这样一来便可有效预防承包方无法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而引发的整体建筑工程建设不佳、疏漏错误、提升造价投入的风险。招投标时将造价风险因素在建筑工程参与方之中作出合理有效的分配,令各个当事人均能够担负相应的风险责任,方能激发各方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令建筑工程整体造价风险实现有效的管控,最终合理实现效益目标。
4.4 加强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并采取有效策略
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材料价格、工程量、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物价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气候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也是有规律的,工程量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工程变更来体现的。工程变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变化数量。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工程变更。因为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形成阶段,而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实现阶段。合理控制施工中的工程变更,造价就不会超出施工图预算的范围。
施工环节进行成本造价管控,主要是加强投资跟踪管理,合理控制施工中的工程变更和索赔事项的发生。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材料费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应做好事前控制,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否则极易造成总体投资失控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质量、工期及价格都是通过合同约定来实现的,有效的合同管理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方法,科学合理的确定合同工期、价格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有效的合同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和提高索赔管理水平;竣工结算是施工阶段造价的决定性文件,也是该阶段造价控制的最后一环,加强竣工结算的审核的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也是科学合理评价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
5、结语
总之,准确识别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极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价值化资料的汇总收集、跟踪分析、全面捕捉识别风险因素,作出风险分布的科学分析,方能强化预防管理,有效应对造价风险,降低不良影响,分散风险的集中影响,规范建筑工程建设,令其在合理公平的招投标管理中、信息化体系管理下科学推进,完成工期目标,提升施工建设质量,节约成本投入,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充满不确定性,识别与控制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企业经营又要受法律和政策的规范和制约,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最终都将归结成为法律问题,就此而言,应当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当做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工作,就是在企业建立健全法律纠纷防范和应变的相关制度。
一要明确企业法律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确立企业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出台以来,在中央企业影响力和政府导向的作用下,风险管理已经引起国内企业的普遍重视。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法制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法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顾问已成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中的关键人物。所以,企业拥有长期合作、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的高素质法律顾问团队,并利用其发现、识别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参与经营决策,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要加强企业法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逐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骨干的法律经营管理水平。目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极为紧迫,最好的途径是对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是因为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懂一些法律知识、看几部法律条文是不够的,只有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才可能培养起法律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三要建立法律情报收集和法律论证制度。企业要关注政策动向和司法环境,不仅对本地的,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地区也要关注。要广泛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上的相关政策,研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案例,包括重视并能有效识别、评估、防范法律风险管理而取得重大效益的案例,以及忽视法律风险管理、缺乏管理程序系统而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例。同时,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出台前应经过法律论证,由法律顾问或法务部门出据法律意见书。
四要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建立企业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企业应积极注册申报商标、专利,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和保护。对于企业商业秘密,目前虽没有专门适用的法律,但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同时,要关注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必要时对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应当进行侵权调查及时启动法律追究程序。
五要建立企业合同风险防范体系。合同风险防范体系的首要目标在于有效防范合同纠纷,努力做到零诉讼,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合同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应当全面梳理企业的合同风险。从客户分类、业务分类、交易模式分类出发,综合考虑产业链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对公司的合同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从哪一角度出发更适合公司合同的法律风险分类管理。第二,建构合同模板。在对公司不同类型的合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合同模板。合同模板的建构必须符合有效性、确定性、合理性、操作性、主动性原则。第三,运用合同操作指引及风险提示,对合同模板的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一步做出详细规范。第四,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签订前管理、签约管理、履行管理、凭证管理、预警管理、评审管理。第五,建立合同审查和管理流程。签订合同应经过法律顾问或法务部门的审核,重要合同应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谈判和起草,法律顾问或法务部门应跟踪掌握合同的履行状况,督促各方面适当履约,对重要合同的关键“履约节点”要有评审程序。
六要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考核制度。综合考查与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人员,以便做到规范管理和有效授权,加强对员工法律意识及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将法律风险管控能力纳入管理层的绩效考核范畴。
(作者单位: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
关键词:国际工程; 承包项目;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风险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等过程的综合管理[1]。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需要做好全面分析识别、评估以及有效的应对。
1.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多国性
参与国际工程的国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一个国际性工程往往是由多国共同参与完成的,它需要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规范下进行工程项目的开发,因此它的法律涉及范围就比一般的工程要广泛得多。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很多的设施设备以及施工材料都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会有各种不同的合同来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
1.2影响因素多
由于国际工程是由多国参与的,法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国际工程的影响因素就会非常多。在国际工程中,它除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各国不同的法律约束以及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法律规范不一致,就容易导致分歧的产生。比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只要是国际工程的任何一个参与国受到影响,那整个工程都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种族歧视、教派纷争等因素,也会对国际工程项目产生巨大影响。
1.3支付手段多样性
因为国际工程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完工等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在进行货币结算的时候也会遇到支付手段不统一的问题。通常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现金和支票支付的手段最为普遍,还会有其他一些银行转账、国际信托等支付手段,这和国内项目工程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涉及范围和参与国家决定的。
1.4管理难度大
国际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但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存在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这就增加了国际工程的管理难度。对国际工程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以及管理经验,了解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2.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国际工程在承包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2.1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工程设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当前的国际工程市场并未完全开放,在很多国家,对外来国家的工程承包采取排斥的态度,使用政治手段来影响其他国家的工程承包。
2.2我国的生产质量问题严重
国际工程项目是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国的工程监管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这就使得我国的承包公司会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无法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从而发生很多不必要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企业的形象。
3.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概念
风险识别是指管理者对风险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后,运用一些专业的风险识别方法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归纳整理以及全面性的识别。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能否有效进行风险的识别,将会对整个风险管理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2]。
3.2风险识别的技术
3.2.1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当管理者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心中已经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个人常识和经验在起作用。根据自己的常识经验来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是管理者在风险识别过程中最先想到的方法,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意识。根据自己的常识经验判断的方法,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和经验,对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
3.2.2技术实验
技术实验也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识别难度比较高的风险就需要用技术实验来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在识别技术中主要有图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法等技术。图表法就是指将所有工程方案画成一个表格或者流程图,通过这个流程来逐一判断每个步骤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头脑风暴法通常就是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情景法就是指将工程施工的过程和状态描绘出来再进行全面的分析。
4.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评估
4.1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就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的危害性进行预测、估计和评价的一个综合过程。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进行进一步地深刻认识,将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原因、特征、危害影响等进行具体分析[3]。因此风险评估的质量将决定风险应对的质量。
4.2风险评估的技术
风险评估主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
4.2.1政治方面
由于国际工程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利益,因此各国政府都会该项目进行一些支持。对国际工程项目政治方面的评估可以对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国家外交关系是否和谐等方面来进行。
4.2.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主要是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政府在经济上的财政投入、外汇储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4.2.3文化方面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方面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我国和西方国家进行一个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合作,就需要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去考虑存在的风险。
4.2.4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也会对国际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
5.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应对
5.1风险应对的概念
风险应对是指对风险进行一定的识别分析和综合评估后对风险进行策略应对并降低风险的过程[4]。
5.2风险应对的策略
风险应对的策略主要有风险预防、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缓解几个方面[5]。
5.2.1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就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解决消除。这需要根据风险的危害程度以及预防能力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进行逐个消除。
5.2.2风险接受
风险接受主要是对风险已经没有任何改变能力了,只能被动接受风险的打击,或者是风险承受者有着强大的承受风险能力,能够抵挡得住风险的打击而不造成影响或者造成很少影响。
5.2.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就是利用一定的手段将风险从某一处转移到另一处,使得风险不会对当前的工程造成影响。但是风险转移只是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风险。
5.2.险缓解
风险缓解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风险带来的危害。
6.结语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风险管理中,需要根据风险的特征来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增强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大大提高国际工程的质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杨兴川. 国际工程总承包的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2]李阳. 我国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3]徐文龙.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HSE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赵炜表. 哈萨克斯坦IPCI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3
职责
3.1总经理室: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公司的SWOT分析并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3.2品管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5供应链管理部:负责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
定义
4.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4.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因素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应急事件等。
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相关方风险等。
4.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4.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
4.12
SWOT: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5
程序
流
程
相关部门
使用表单
备
注
跟踪验证至结案
YES
内外部信息收集
记录保存
方案修订
NG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别
风险和机遇管控
风险和机遇评估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
部门现状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管控
董事会议召集
方案(经营规划)建立
合作洽谈需求收集
趋势判定
确定投资计划
方案评估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品管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FMEA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总经理室根据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客户技术信息反馈等,确定本公
司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识别出本公司投资计划要求,同时分析识别风险、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形成初步方案含经营规划等,同时上升至董事会讨论.
经公司董事会议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方向及方案,明确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总经理室根据董事会会议决议结果,识别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依照分析结果为重大风险或机遇的,需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各部门依总经理室决议后确定的公司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结合本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5.1.1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与背景、投资计划方案等阶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经营、环保政策环境,确定公司的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并形成SWOT分析报告。
a
.在SWOT分析报告中,
SO方面,属于公司的机遇,利用公司的优势与机会,由总经理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b.在SWOT分析报告中,
WT方面,属于公司的风险,针对公司的劣势与威胁,识别出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5.1.2相关方要求或期望中存在的风险或机遇。
a.
营销部识别来自顾客的要求或期望,识别出的顾客要求如果目前公司不能满足,则构成公司的风险,需要采取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b.
供应链管理部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c.
厂务部识别来自法规监管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d.研发部识别来自产品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5.1.3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
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
g.重大环境因素未识别的风险;
h.关键设备故障的风险;
i.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风险;
j.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
k.操作工无法准确理解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l.订单突然增加的风险;
m.客户投诉增加的风险等。
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5.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总经理室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
总经理室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a.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5.3
各部门风险机遇策划及识别
评估小组组长依据总经理室最终确认的战略规划及目标,以及总经理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表》,组织策划识别各部门风险和机遇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估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
5.4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5.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环保影响;
c.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a.
非常严重
b.严重
c.
较严重
d.
一般
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严重程度
描述
严重
等级
质量
质量环境
环境
顾客方面
影响后续过程
成本损失
(万元)
法规监管层面
污染排放方面
非常严重
顾客停止与我司合作
本过程无法工作
损失≥10
停业整顿
临近江河湖泊流域性
5
严重
顾客停线
本过程全部离线返工
10<损失≥5
行政罚款
本行政区域内
4
较严重
顾客退货
本过程局部返离线工
5<损失≥0.5
有条件运行
本工业区区域
3
一般
顾客投诉
下过程全部在线返工
损失<0.5
书面改善
本工厂内
2
轻微
顾客情报反馈
下过程部分在线返工
无损失
口头问题
不影响
1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
极少发生;
b.
很少发生;
c.
偶尔发生;
d.
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定义
等级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0.001%
1
很少发生
0.001%<发生概率≤0.1%
2
偶尔发生
0.1%<发生概率≤1%
3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4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5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
系数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15-25
高风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5-15
一般风险
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5
低风险
风险较低
,接受风险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记录,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5.4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的额措施时必须将相关措施贯彻到公司日常运行程序中,且部门的管理活动不应与公司层面如SWOT
分析活动对应的措施冲突。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5.5.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
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b.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
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
其他情况需要时。
6
引用文件:
6.1《记录控制程序》--------------------
SST-QEP-02
7
记录表单:
一、主要风险
我国铁路行业正处在改革之际、“多事之秋”,所处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都处在或大或小的变化当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经营,才能有效应对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宏观风险。政治政策因素是铁路货运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铁路运价长期受国家管制。运价不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确定,而是政府部门主观认识基础上确定,这样形成的运价不甚合理,在某些方面阻碍了铁路货运与其他货运方式的自由竞争。另外,公益性运输给中国铁路货运企业多造成损失额有逐年上升的态势。2.安全风险。铁路货运企业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货物设备不足及维修保养不善、职业业务素质、货运安全运输保障体系未建立及路内外盗窃分子破坏等。铁路货运安全是国家铁路事业和货运企业有效管理的主要指标。安全风险是铁路运输企业最有特色的一项风险点,对于铁路货运企业的运输站段、辅助运输单位来说,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风险点。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报表是否真实、可靠,资产负债率过高、内部控制风险,再细致划分则包括票据管理不当、铁路局和货运企业收入划分不当、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不明及固定资产少折旧等。对于为铁路货物运输设立的非运输企业而言,应重点关注财务风险。4.名誉风险。当今社会信息透明度高,社会公众对铁路货运企业的经营管理、安全及服务质量等问题的关注度提高,铁路货运企业的各项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导致企业多年经营成果的毁失,因此,在信息社会,铁路货运企业应该对自身社会形象和名誉多加关注。声誉风险往往是因为其他几项风险的发生而间接导致。5.法律/合规性风险。铁路货运企业法律/合规性风险是指企业违法合约、行业制度或者法律规定而导致企业面临的声誉破产或巨大债务纠纷。合同风险是企业法律/合规性风险。因此,企业应对合同风险提高关注度。法律/合规性风险主要是货运站段进行其他业务产生的合同管理风险以及非运输企业违章经营管理的路风风险。
二、铁路货运企业风险应对措施
1.运用科学识别方法,扩宽风险识别的范围。风险识别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也应该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为达到扩宽风险识别范围、深化风险识别内容的目的,可以将战略管理的内容引入,如PEST分析、SWOT分析等,也可以运用定性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历史数据分析和行业调查等。2.重视与加大内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的程度。首先,应该重视内审作为风险管理中监控作用,相应增加内审人员,扩大内审广度,比如我国铁路货运企业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可以增加风险管理审计。这样,就能发现除了管理层财务方面以外的风险敞口;其次,建立权威性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可以是铁路货运企业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只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地位高于其他职能部门,从而保证其中立性及权威性,从根本保证内部审计质量。3.落实风险责任,加强监控和约束。风险不是静态的,它是有可能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次要风险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有可能成为致命的风险点,并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持续的监控对有效的管理风险是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在一段期间结束后,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落实风险管理失误的责任,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并明确在下一阶段风险管理中应该改进的问题。4.改变铁老大观念以培育铁路货运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的一套观念、信念和行为标准,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是一个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并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对以往的“铁老大”观念应该彻底的摒弃,规范铁路货运企业风险文化的内容,树立全员的风险意识,并加强铁路货运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模式的培育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的传播。
作者:张瑾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风险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园
创业,是指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以外界现有资源为基础,运用个人或团队力量开创性的去寻求机遇,创立企业并谋求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拥有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大学生创业无论对于解决就业压力,还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诸多风险,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因此,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园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创业企业的成功运营。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对于风险管理的内涵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极具权威性的美国COSO在其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将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决策等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总体目标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同时这一过程需要组织中包括董事会成员、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需要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根据经营活动中所处的内外部因素识别和应对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特征
创业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复杂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者有限的能力等原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普遍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些都是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有着很多现实存在的限制因素,致使他们创业更加艰难,包括市场动态、融资方式、法律知识、社会经验等的严重缺乏,所有这些都给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见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风险四个方面。其中经验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及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等因素,项目风险反应在项目选取、市场定位和环境判断上,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的筹措及团队利益的分配,而技术风险通常产生于技术的水平及其应用领域和创新能力。
三、个案研究
通过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本文将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就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剖析。
(一)创业园概况
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办于2009年3月,是学校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园项目。设立初衷在于为有创业愿望和已在自主创业方面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个人或者创业团队,提供“准创业”、“模拟创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该校创业园项目当前主要涉及广告设计、媒体推广、数码电子、物流、教育培训、环境检测、花木工程、纺织品设计等领域,包括绿舍生态花卉工作室、绍兴天艺广告公司、绍兴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兰草布艺中心、炫染坊等。创业园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果也逐渐显现,一些项目经过“孵化”羽翼渐渐丰满,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榜样,如兰草功能纺织品与布艺创意中心的徐海涯在2010年纺织品博览会上获得“越隆杯”首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并成为越隆集团的签约设计师。
(二)创业园存在的风险
截至当前,尽管创业园入驻企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创业“金点子”从设想变为现实,但通过对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调查分析可见,创业园现存项目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见图1):
1.经验风险。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经验风险成为最大的潜在风险。创业园受访的项目负责人均表示,大学生创业者在年龄、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在社会关系中也缺乏必备的经验,对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缺乏深刻认识。其中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在此风险中分别占38.6%和34.7%,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占26.7%。
2.项目风险。选择可行性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中,项目选择占37.8%,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者只看到项目新颖性而忽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选择团队成员时缺乏理性;对于市场定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不足,市场定位在项目风险中占35.2%;创业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27%环境判断风险。
3.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创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团队在初期创业中资金基本来自成员出资,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等问题导致资金筹集成为风险的主要原因,占41.5%。创业园的多数受访的团队成员表示,创业者自身财务运作能力不足,资金投资和利润分配也是重要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创业技能不足,创业园项目团队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调查显示:20家企业均表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因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创业活动遭遇风险。其中本身的技术水平占44.2%,技术运用占33.7%,技术创新占22.1%。由此可见创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创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