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的基本素养

科研的基本素养

时间:2023-06-08 10:5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的基本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的基本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67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第4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当代大学生;现状;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215-01

当今社会注重科学发展观,主张科技兴国,因此,科学素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发展中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1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好的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发挥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水平,如果大学生能形成好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探索做出解答,将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时期这个思维活跃阶段养成好的科学素养水平。

2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科学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严格来说,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由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甚至素质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科学素养水平较其他国家同龄人员相比仍处于逊色。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素养培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培养模式上不科学、高等院校不重视等。造成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我国学校教育本质欠缺

学校开设的课程以专业理论课为主,即使有选修课,也是走马观花,学生不能深入期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由于我国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过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过于落后,多以讲授为主,学生的思想和创新意思得不到体现。学校缺乏创新氛围。

2.2 学生主观原因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即使学生有创新想法,他们因得不到支持,再加上创新本身的困难,以及学校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忽视,使他们缺少动力。主动性得不到支持。此外,学生本身对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因此缺少主观意识,易随波逐流,投身实践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欠缺。大学时期学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思想较为懒散,即使有一些好的想法,也不会付诸实施,因此错过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机会。

3 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要想大学生能形成高水平科学素养,首先应从根本改革,即改变我国的教育体质。转变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客观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老师起一个辅助或者指引学生思考的地位。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大学应打破传统的老师讲授式上课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科举制度的影响,使人才评价因素多样化。不要让成绩成为评价成功的唯一因素。(2)高校要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高校要从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兴国理念出发,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抓起,高度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完善大学生科研活动,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建设,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要从科研经费与时间上予以支持。此外,政府也可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建设作为一项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切实落实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要抓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鼓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课余创新科研活动。(3)大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重大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这就允许了大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时间,为他们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将科学素养培养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创新活动。(4)完善课程安排。因我国实行文理分科学制,导致学生的偏科现象严重,尤其是文科学生过于重视文字,导致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大学要弥补这种不足,大学要合理安排课程,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习科学史。

4 结语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潜在实力,大学是学生思维活跃阶段,因此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营造科学的教育环境及完善教育制度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大学生自身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清芬.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文化学刊,2011,01:36-38.

第5篇

一、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浅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调查发现,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上,有25.7%的幼儿教师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还有31.9%的只是觉得比较必要”。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只要管好孩子,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对科研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8.2%的人选择得考核、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幼儿教师反映,评职称要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评定职称不用,有获奖的就行了。可见,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教育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据调查,只有占总数的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方面课程,占总数32.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培训或研讨活动,仅仅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一般规范,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以为做科研就是写文章,根本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调查研究或实验观察,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也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同时也了解到,几乎没有幼儿教师会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专门的教育科研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教育科研能力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核心。

首先,从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难度认可来看,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占到总数的(71.8%),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占到总数的75.2%),只有极少数的觉得没有难度:仅1.7%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仅(2.5%)。其次,从幼儿教师通常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效果看,很多幼儿教师查阅资料的手段单一,尤其是通过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比较先进的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还很少(仅18.2°%),只有24.6%的通常能查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再有,从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程度来看,即使是学前教育科研中应用最多的“观察法,”非常熟练的也只有27.3%,其他比较常用的方法掌握的情况也不理想,非常熟练文献法”的只有14.1%,熟悉行动研究法”的只有8.7%,熟悉调查法”的只有9.7%。此外,从幼儿教师主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论文的实践经历和效果来看,有过主持科研课题”经历的仅5%,有过“参与”经历的也只有26%,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的为69%;经常撰写论文的只有18%,从未写过的有31%,论文既获奖又被发表的仅1.6%。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一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比较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招收的尽是那些高中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而且为保证生源数量幼儿师范学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把一些本应拒之门外的生源招了进来。这种生源决定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经历、论文撰写习惯、科研能力和其学历都呈显着正相关(r=0.434、r=0.538、r=0.332),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以下层次(2004年占95.11%,普遍比较低,决定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会太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资历反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起点只要求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相对偏低,加之很多地方操作不规范,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此外,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但难以吸引高素养的从业人员,而且导致了许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流失。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种更高的自觉追求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心。

(二)幼儿教师教育不重视教育科研训练

我国在1990年以前实练三级师范”,直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落在幼儿师范学校身上,这些中等幼儿师范不太注重学生理论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也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将三级师范”转练二级师范”,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大专,或合并到师范大学,或与其他中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高专,由于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可以借鉴,学前教师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套用原来的做法。从教育部三次调整的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看,幼儿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根本就没有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幼儿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也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虽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但不够严格和规范。

教育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及〈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办法》等文件也没有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这导致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也不重视对在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机会少

1983年以后,我国才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国家级立项课题一共只有15个,其中十五”立项课题13个,其他4个五年计划中只有2个。在立项的课题中,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课题占多数,表明国家对幼儿教育科研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省级科研课题计划、立项、结题、审批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以幼儿园为立项单位的也不多,以湖南省为例,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规划立项课题仅3个,且都是自筹经费课题。

同时,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群团组织起步较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只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两批课题。省级幼儿教育研究会也起步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1979年成立后,组织举行或参与的论文评选活动只有3次,2006年才开始独立立项课题。总之可见,我国比较系统的幼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是距今不到20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提出相应的要求比较晚,幼儿教师得到的教育科研锻炼机会很少,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整体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若不注重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准幼儿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偏低。为此,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对教育科研有正确认识的准幼儿教师;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立足于培养掌握一定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的准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准幼儿教师。

(二)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

从幼儿园来说,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首先要不断进取,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看法;此外,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第6篇

确定和落实科研型都队伍建设的策略,第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什么是科研型的教师。科研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是关键。“科研型的教师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要求(包括科研的道德、科研的精神、知识、技能、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各种素养的集合体,它的作用是各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反映。”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一致的。从世界范围看,人们对于教育科研素质的关注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佛罗里达州为合格教师规定的能力最主要一条,就是具有研究教育问题的教学试验和教育实验的能力。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的“扩展能力”进行了多次探讨。所谓“扩展能力”主要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扩展能力”方案的着眼点涉及到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问题,它对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科研素质方面的要求,因为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二要深刻理解把握提出“科研型”教师命题的宗旨就是如何办好新世纪中小学校的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科研型”教师是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最高升华,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关键。提出“科研型”教师意味着中小学教育,不仅要出人才――一届届毕业生走出学校,成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要出队伍――一批批素质精良、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还要出教育家――能够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千千万万中小学教育家。

第三,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教师是科研主体的观念,教会教师搞科研,以培养科研型的教师为目标;2、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3、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并作为教师科研行为的基本理性支柱,将其融汇到教学实践中。

第四,构建可行性教师科研素养培养模式或制定策略。关键要把握可控性的因素。对可控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到宏观因素,又要考虑到微观因素,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果把培养科研型的教师作为实验所追求的目标,对教师实施科学的培养并创造有益于教师科研素养提高的环境,如果我们所创设教师提高科研素质的条件被实验所证实,就会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就能培养出科研型教师队伍,就能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可控因素,至少包括以下逐项,其结构如下图:

可控因素是相对的和发展变化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相结合,能量化的量化,定性的东西必须经上级鉴定、并把集体讨论与个人参与相结合。

就科研型教师水平而言:至少包括三个层次:1、专业人员水平(特别是学校科研室的负责人或分管的科研领导必须达到专业人员水平,也可聘专业人员长期指导,没有高指导绝无高水平,专业引领是关键;2、具备教育科研素质,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技能,能独立承担比较高层次的正规课题研究。(特别是校级领导能独立承担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研究);3、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能独立承担和开展一般层次课题和中短期小课题研究,特别是小课题研究。“草根小课题”研究是培养教师科研素质的最佳途径。但制定和落实政策时必须做到“五需”:需提高认识,需平衡价值,需抓实过程,需持续研究,需科学总结。 从“九五”起开始我校的课题研究基本策略是:每五年必须承担国家级、部级课题至少一项;省级两项;市级骨干教师每人一项;市、县级、校级课题不限量。(每位教师都要做)

待续(二)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及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总课题组〉实验方案》

2辽宁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及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总课题组〉实验方案》

第7篇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不熟悉文献检索及网上信息检索、不会使用搜索引擎和缺少制定正确检索策略的常识,因此查阅文献的能力较差。其中部分人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具有查阅纸质文献及上网浏览信息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文献检索与获取工具不断更新,工作以后接受相关培训相对较少,偶然需要查找资料时才去接触网络和数据库,文献检索技能不专业,检出结果不理想。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专家会议在著名的布拉格宣言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电子病历的管理等都需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加强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医生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社区医生处在基层卫生机构,熟悉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减少误诊、急救及时送诊非常重要。正如中科院周国平教授在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上指出的“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它还是精神事业。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应该是学者,应该是科学家”。

目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40岁以上人员学历大多为专科,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及科研能力较弱。虽然国家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关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需求性。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方法

1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

意识的培养重于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了自身信息意识,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逐渐提高能力。可邀请医学高等院校或三甲医院图书情报、信息化和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普及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信息搜集、科研能力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信息意识,增强其利用信息的意识、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还要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强化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能力

一是以知识服务下基层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满足其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课题申报、撰写论文的需求。在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进行网络化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E-learning这种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决定了其文献查阅能力和计算机掌握程度各异。为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河北省引进了3家培训机构在全省开展网络化教学。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医学文献检索技巧、科研课题立项技巧、论文撰写、电子信息系统利用等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每个机构提供的不同专业论坛,进行在线答疑、网上咨询等。

结语

第8篇

摘 要 通过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基本技术技能,加强体育科研队伍建设,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体育学科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公共体育学科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学科建设 体育教师

体育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能力,它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等特点。体育学科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本质、规律及其管理的一门新兴学科,兼有基础理论、侧重以及应用为主的特殊学科。因此,加强体育学科的建设,对于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作一些构思。

一、高校(辽宁地区)体育学科建设现状

相关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数高校体育学科的科研队伍尚未形成,学科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潜能未充分发挥。表现为一些合理、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教师缺乏积极上进的思想,懒惰思潮在蔓延,挫伤了一些高龄、高职称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以及“传帮带”作用远未发挥,为晋升职称而写论文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条件差,体育场馆建设滞后。体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还远远不够,常常还依赖于电化器材的帮助。在被调查的高校体育部中,全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或影碟机)、电脑、摄像机和专门的放映室、资料室的学校只有一家。专门的放映室和资料室很少有,有的学校把它们与会议室合在一起,基础设施和配套体育场馆简陋,这种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体育课的教学较多的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模式上,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青年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教学。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教师基本技能的提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方向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教师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体育教师、优秀的师资科研团队,才能在高等体育学科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体育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基本技术技能

1.知识素养的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师贡献大小的基础,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常识有基本的了解;对人类道德教育思想和为祖国、为人民、为高校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博览群书以形成高校体育教改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基本技术技能,这是高校体育教师的特色所在,无专业特色就不能成为专业的教师。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综合性,它要求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的知识素养好比一座宝塔,塔尖是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塔中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塔的底部是专业学科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三部分构成教师知识的宝塔形结构。通过专业学科之间、专业和基础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中间学科知识的融合,构成各学科之间的过渡桥梁,为教师的知识开辟新的天地。

3.必须具备最佳的智能结构。因为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能力则表现为人的体力和知识运用程度,而智能则是人的能力和智力有机发展的综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是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和进取精神,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演讲能力,组织新知识和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以及评价、鉴赏能力等等。

(二)加强教师能力培养

1.激励学生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给学生以必要的鼓励。

2.教学评价能力。能正确地分析评价教学行为。能根据教学理论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及时检查自己的教学得失,写教后体会;听同行的课能做出一定的评价;能将评价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测试。能设计科学的阶段性测试试卷;能统计分析并利用测试结果改进教学。

3.教学研究能力。能及时吸收前沿的研究成果;能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能进行教学科学研究。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能科学的制定教学研究计划;能独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三)加强师资科研队伍建设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3-02

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过程。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向何处?高职教师该如何发展?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或方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信息化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化之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领域二者的作用是同等强烈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迫的推动压力。

(二)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PC机;第二阶段以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第三阶段以普适计算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电子书包和移动无线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源动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教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是电子书包与移动设备的应用,高职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这是基石。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要求较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中习得的实践经验与专门技能。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必备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产品等相关知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相对松散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理念、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这包含多媒体课件和教学信息设备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教学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科研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科研与学习表现为科研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使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与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基于所从事的专业纵向的以及横向的认识与积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综合体。信息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开发与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应用于教学与科研,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集合体,是贯穿体现于教师教书育人与职业生涯发展各个环节的素质与修养。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时代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时代和职业需求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得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理念。现代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高职教育教师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并且以信息化思想和技术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二)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专门训练主要靠培训。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形式一般有教师进修、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和学历提升。

高职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专业随着社会变迁和职业升级而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规格,这就需要教师跟上形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道德品质的传播,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与体验。信息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企业锻炼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锻炼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分散进行的;在内容上可以是生产实践,也可以是技术指导。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三)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一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后记、个人博客等不断反思。现代教师教学实践主要是信息化的教学,教学场地是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高职教师不应仅是教学能手,而且应是科研能手。高职教师科研既可以是科技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单独研究,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文献检索、虚拟仿真、网络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科研已经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四)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团体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联盟。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网络虚拟社区、讨论组、QQ专题群以及主题论坛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职教师群体共同成长。高职教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或是行业的技师能手,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跨时空的开展交流沟通,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家尤其是一线能工巧匠通过共同体平台,撰写实践反思日记、分享实践工作经验、上传工艺资料、推广技能技巧,能有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素材型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建设、网站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 个人素养 教书育人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1

在每一所师范学校的正门口,都赫然呈现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说明了为人师表的要求不仅应该学问高,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养。

1 教师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中的教师素养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学法的培训,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现状如下:第一,理论研究薄弱。[1]如高校中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队伍薄弱,有些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第二,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意识”、“课堂上流露消极心态”、“使用不正确的课堂语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等问题。[2]第三,教师科研道德存在着“学术抄袭”,“炒作学问”、“粗制滥造”、“学术作弊”、“学把作风和学术团体宗派化”等问题。[3]第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4]不能学以致用等等。

2 教师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人才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养。教师素养的内涵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业务素养、科研能力、身心素养、工作量、科学文化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等八个方面。[5]在这些素养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是其他素养的前提。

2.1 教书育人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责任[6]和核心价值。《高等学校教师职业思想道德修养》中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7]

2.2 教书育人的实践意义

第一,目标性的学习和在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基础上的信息输入是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习对象的现状和要求;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第二,认真实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除了要规范言行举止之外,合理的课堂设计和知识的有效输入更加重要。课堂是指挥棒,是导向,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课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第三,高校是学生的精神故乡。梅贻琦在上世纪40年代曾说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为。”英国诗人John Masefield说:“世间再无堪与大学相媲美的事物……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动之中。”[8]

3 教师素养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教师的良好素养,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钻研业务,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是“学高为师”的要求。全球化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更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第二,高尚的师德风范是教师的素养。光有渊博的学识未必就是一名好的教师,但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来要求自己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师表”是司马迁第一次使用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正直诚实的人;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满怀期望,理解和宽容学生,用真诚和爱心来帮助和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带动学生。第三,爱岗敬业,对教学生涯有很好的规划。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崇高和神圣的。这是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是因为爱心和奉献是教师的职业中必要的素养。没有“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气节和修养是不适合做高校教师的。宋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因此,必需造就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养教师队伍,对促进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教师个人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道德是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内在要求,今后将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7.

[2][3][6][7]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9-70,127-130,71-73,71.

[5]汪辉.浅析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1篇

我国学者祝智庭的研究指出: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专业的信息技能,而是指导个体形成技能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生存素质。其主要在于信息内容的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如何组织所需的知识,找到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使自己从中受益,他们为终身学习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层面:信息知识(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伦理(道德层面)。本文即从这四个层面分析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情况。

1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167人中,知道信息素养概念的占70.66%,计算机操作达到熟练程度的占30.54%,外语水平四级以上的占59.88%。说明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尚有待提高。随着网络的全球化和信息知识的广泛传播,前沿性、实用性的信息知识有90%以上都是用英文的,体育学科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工具书的检索方法,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无法参阅大量的英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英语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英文文献源的查找方法,将获取的最新信息运用于体育科研之中。

2信息知识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理性把握、将实际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高校教师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下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表2可以看出,有82.63%的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检索相关知识了解或基本了解,有77.85%的教师能够或基本能够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并进行教学创新,有76.05%的高校体育教师能够或基本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目前甘肃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因此,作者认为,目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文化素养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信息意识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表现出如下的特点:充分认识到搜集相关教学、科研信息的重要性;基本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科知识和研究发展的前沿;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检索前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以利于提高检索的效率和速度。有68.86%的高校体育教师能够或基本能够在平时搜集、整理与专业教学、科研相关的知识信息,有63.48%的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定期发表科研论文。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搜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通过网络检索、电子邮件、专题论坛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的比例较低,“几乎不能够经常搜集、整理与专业教学、科研相关的知识信息”的教师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7.96%,还存在着信息意识薄弱的问题。

4信息能力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甘肃高校体育教师在文档处理、多媒体应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加强。当前甘肃高校体育教师在网络通讯、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技能比较欠缺,能够自行开发多媒体软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技能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要面向现代化网络教学的形势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其步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31.13%的教师完全能够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还不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占到23.35%,这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检索技能、技巧也有待提高。

5信息道德

信息网络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加便利,各种健康的、不健康的,有价值的、糟粕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中。近年来,高校出现了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道德腐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80.84%的体育教师能够主动抵制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因此整体上来说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是比较高的。但有67.66%的体育教师对购买盗版软件的认识不清楚,有31.14%的体育教师听说过但不了解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具体内容,仅有28.74%的体育教师看过相关书籍或听过讲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有全面明确的认识。说明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着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透彻的问题,甚至一些体育教师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其信息道德有待提升。

结语

1)在信息知识方面,有82.63%的甘肃高校体育教师了解或基本了解信息检索相关知识,有77.85%的教师能够或基本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有76.05%的教师能够或基本能够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并进行教学创新,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甘肃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2)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搜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通过网络检索、电子邮件、专题论坛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的比例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尚不熟练,部分教师还不能够在平时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知识信息,存在着信息意识薄弱的现象。

3)在信息能力方面,只有31.13%的教师完全能够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还不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占到23.35%,说明体育教师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利用网络构建学习平台或博客群进行学习环境建设,师生进行互动方面尚欠缺,这是目前甘肃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最为薄弱的环节。

4)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在信息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遵守法律的意愿较高,但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透彻的问题,甚至一些体育教师对此一无所知。

策略

1)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全面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规划,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评估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实行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同时,我省应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信息环境的演变状况,结合本省实际,在教师中深入广泛地开展国家信息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让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都能深刻体会信息时代对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的具体要求,以此培养他们的现代体育教育意识、观念、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使其成为满足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新型体育教师。

2)学校图书馆要直接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增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如:信息资源介绍、印刷型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改进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提高整个校园的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对教师进行网络信息资源与检索的培训;利用网络开展非正式信息交流、网上培训,把信息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科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科研过程中。

3)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应自学文献检索知识,提高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技能,并尽快运用于教学实际。根据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开发与传输优秀的体育应用软件;以不同形式展示体育信息的存在;准确地发现和使用保存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和自然地理体育资源)。正确认识各种体育信息资源的价值和区别,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分清偏差和优劣,并进行提炼、整合和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信息资源的实效性,适应“全球化”的体育信息环境,享用国内外的体育信息资源,利用“互通”的体育信息平台,参加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信息交流和体育竞争。

4)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英语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英文文献源的查找方法,将获取的最新信息用于体育科研之中。

第12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以及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医药卫生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医药卫生类属于高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文、理、医知识,扎实的医药卫生实践技能,良好的医学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检索、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创客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教育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创客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支撑,要想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能,满足信息时代对医技工作者的需求,将创客教育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中是必要的。笔者将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创客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而完善医药卫生类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创客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1创客与创客教育创客代表利用新科技和新方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群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创客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创客聚集在一起,组成任意形式的创意场所,共同开展信息交流、创意分享等活动,这就产生了创客空间。当前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创客空间超过1500个,为创客们践行创意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和设备[2]。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创客也创建了网络社区,方便在线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创客空间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也催生了创客教育理念。创客教育并非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是采用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让学生利用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1.2创客教育的相关理论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指出,美国高校学生在未来五年内,将由知识消费者变为创造者,表明创客教育是美国教育领域的变化趋势。创客教育虽然属于新兴词汇,但它充分利用了先进信息技术,也融合了创新教育、项目教学等理论(如图1)。其中创新教育即依据创新理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创个性进行培养。创新教育根据教学实际,存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项目教学即通过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3]。体验教学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协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DIY理论也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3创客教育的特征创客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保障创客教育效果,就需要新颖、复杂、关联度高的设计课题,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知识,也让学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创客教育倡导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是保障完成创客任务的前提。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在取长补短、交流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创客教育也要求有高强度的训练和充足的资源,通过反复探索尝试,将已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2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概念,也是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提升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任。而将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创新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1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优势创客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全新教育理念,其继承了体验教学、探究学习等成熟的教学思想,拓展了高校创新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图书馆引进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协作中获得更多信息反馈。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图书馆,就是发现、创造新知识以及重构社会关系的场所[4]。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动力,在于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建立方便用户开展交流、学习的空间。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吸引更多用户,采用网络社区巩固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现实社会无法比拟的关系网络。2.2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医药卫生类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非单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的要求,也是借鉴创客教育多元化功能,弥补传统教育缺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2.3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创新性《信息社会灯塔》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属于终身学习的核心部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寻求、利用、评价信息,以尽快实现教育、社会和职业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造性改进,扩展了传统的教学范围,在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利用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要求。创客教育本身融入了创新教育内容,强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点,倡导营造以创造、创新、实践为主体的教学场所。它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能够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形成讲座、作品展、培训等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3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可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信息素养教学水平提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医药卫生学科特色与创客教育需求,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基本素养、中级素养和研究素养3个层次,并构建相应的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3.1初级素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学习思维方式,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基本能力等。对于医药卫生类学科而言,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发音、含义和应用方法,具备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能力等。不同的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思维训练法,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科思想渗透,了解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深入学习与创新创造动力。针对特定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要求结合该学科思维模式和思维规律,指导学生开展系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在长期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并且增强创新能力。3.2中级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文献检索素养,提高对信息工具、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护理专业为例,该学科具有课程多、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全面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系统知识,还需要具备学科信息服务能力,即具有利用所学的信息知识开展服务的能力,如查询病历资料、检索病案等。信息工具与技术的应用,并非单纯利用计算机开展信息检索,也要求学生掌握医疗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的应用[5]。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中学生应该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设备,熟练开展信息处理和检索工作,如记录、处理实验数据等。3.3研究素养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开设了与学科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6]。学科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密切联系,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信息检索方法,掌握与科研相关的技能和方法,更好地获取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素养教育工作。根据现代信息理论,科研活动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与信息分析等部分,属于以调研、观察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掌握与学科研究相关技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指导学生开展文献研究工作,了解基本的研究理论与交流方式,具备信息洞察、处理能力,便于他们更好地选择所需信息,并且在问题处理中合理利用这些信息。

4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中心,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应用能力是其主要职责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4.1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以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信息交流的方式,弥补资源、财力不足的缺陷。不同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特色,在分析各自实际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通过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从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估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并且以在线测评的方式了解教育成效。将图书馆用户作为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平台入口,利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展咨询、跟踪服务,免费为他们提供分层次、个性化信息,扩展图书馆的教育范围。4.2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嵌入式教学,也称作渗透式教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安排学科馆员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或者组建学科团队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7]。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学科馆员应首先制定教学规划,争取获得图书馆其他部门与各院系的支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其次,与专业授课教师合作,参与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中,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课程需求相契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全面掌握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知识点以及学时分配,保障信息素养教育不偏离基本教学需求[8]。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资源收集、信息处理、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4.3基于博客的信息素养教育博客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在线信息交流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实现与他人的在线交流互动,也可轻松便捷地各类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学科博客的方式,设置参考咨询、资源导航、学科研究等栏目,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更容易激发用户兴趣。博客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图书馆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利用博客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并且参与教学讨论活动,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技巧。结合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置“资源导航”“参考咨询”等栏目,帮助用户解决信息检索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处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