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应对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突发事件;风险级别;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2-0092-05
一、引言
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冰冻灾害以及各类疫情等频繁侵袭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应急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谓应急,其本质就是对应急资源的充分占有、合理配置和快速展开的过程,所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是保障突发事件物资供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带来空前的挑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应急物资储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再一次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敲响警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再次出现了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现象[2] [4],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应急物资已被调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已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如Abend等研究了核事故发生时应急资源的需求特征[5];Pavel Albores等研究了针对恐怖袭击事件政府应急准备的问题[6];Timothy探讨了对于危险化学品事件地方政府和社区应该如何准备的问题[7],其中就包含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储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准备,Brenda等研究了低收入家庭应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准备的问题[8]。此外,医院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医疗物资的整合问题也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关注[9] [10]。中国学者也对应急资源储备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包玉梅和陈桂香等分别探讨了中国应急资源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11] [12]。尽管政府部门和学者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然而政府部门如何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类政府作为主责部门,分别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本文以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分级负责”原则为基础,重点研究基于风险级别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以期为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理论依据,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二、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物资就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物品、设备和设施的总称。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1998年张北地震以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又决定将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24个,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大增加,但是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没有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小决定了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种和储备方式,而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没有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储备制度。
2. 应急物资分级储备的制度不完善。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级别,确定主要负责应对相应级别的突发事件,并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然而目前各级政府需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不明确,因而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也没有明确要求,以至于部分地方政府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储备应急物资。
3. 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少、品种单一。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求;另外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比较单一,也仅仅局限于帐篷、棉被等。
4. 储备方式单一。表现在只注重实物储备,对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尚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协议储备,但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1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这些合同储备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不得而知。
5. 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评估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尚缺乏科学的评估工作。
为了克服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须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然后以此为基础,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这样对于科学储备应急物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与应急物资储备
(一)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种类多、随机性强,如果仅仅依靠国务院进行应对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失去最佳应对机会。因此需要根据 “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即什么级别的突发事件由什么级别的政府为主负责进行应对。
中国已经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成4个级别: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但是突发事件的级别和需要负责应对的政府级别缺乏必然联系,如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属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但只需要当地政府就能够应对[14]。因此,需要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模、受灾人口数和应急物资需求等要素,可将突发事件分为3个级别:
1. 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就是造成的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经济损失大、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物资需求点多、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14]。这类突发事件需要国家应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迅速控制灾情、安置灾民、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影响极大,甚至需要国家动员去应对。
2. 较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一般指受灾面积较大、受灾人口较多、有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较多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超过了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的应对能力,需要省级政府为主才能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
3.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是指超出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范围,但受灾面积较小、有一定的人口受到灾害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只需要县级政府就可以有效应对。
(二)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1. 实物储备。实物储备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储存在仓库中,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随时可调用的物资储备,实物储备是突发事件尤其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应对的主要物资来源,实物储备对于生命的拯救、灾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全部或过多的依靠实物储备,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物资的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往往会造成社会财富巨大的浪费和大量资产的长期闲置等。
2. 合同储备。合同储备就是政府部门与拥有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能够优先租用、调用这些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进行救灾,这种物资储备方式称为合同储备。可采用合同储备应急物资很多,如建筑企业的铲车、挖掘机、大货车等设备,仓储企业的食品、药品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优先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救灾。但是,由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无法对应急资源的具体需求时间作出约定,所以要防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已报废、正在维修或者暂时没货,影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 生产能力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是对那些能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的企业或其他单位,通过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迅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这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称为生产能力储备。但是生产能力储备转化为应急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储备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长期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的依靠生产能力储备,会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尤其是前期的处置工作。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影响
1. 风险级别决定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和结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取决于需要应对的风险级别,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越高,需要准备的应急物资就越多,如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受灾人口多、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因此国家就需要储备较多的应急物资;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小、受灾人数少、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小,因此县级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量也相对较小。
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如巨灾不仅需要应急救援物资,而且需要灾民安置物资,但一般性灾害则更需要应急救援类物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洪水和地震容易产生衍生、次生灾害,所以在应急物资储备中,不仅要储备突发事件本身所需要的物资,而且还要储备次生灾害所需的应急物资。
2. 风险级别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影响也非常显著。大规模突发事件要求国家不仅要做好实物储备,而且也要做好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因为大规模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仅仅靠实物储备远远不够,而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是长期救灾的必要保障;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采用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并重的储备方式;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则只需要实物储备。
四、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
政府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者,同样也是应急物资的主要储备者。除了政府之外,家庭、企业和市场等也都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因为家庭和企业不仅是主要受灾者,而且也是灾害的第一应对者。企业、家庭和市场储备是对政府应急资源储备的必要补充,虽然数量较小,但是对于生命拯救以及灾情控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整个应急物资储备就形成了以政府储备为主、其他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图1给出了各类物资储备与突发事件应对之间的关系。
以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包括四个阶段: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一,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见图2)。
(一)确定各级政府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是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主要针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这类的巨灾,应急资源需求量十分巨大,如果按照这种百年一遇或者更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标准来储备应急物资,显然不现实,因为应急物资的使用期限都是有限的,而巨灾发生的概率特别小,什么时候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往往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科学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在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确定国家、省(市)、县级政府需要应对灾害的规模和级别。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主要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国家主要负责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或者根据风险概率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如国家主要负责应对50年一遇或更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省(市)主要负责应对20年或者30年一遇的突发事件,县级主要负责因对10年或者15年一遇的突发事件。
(二)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
各级政府根据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级别,确定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在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规模适度,既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少,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又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确定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在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在选择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急资源的用途、急需程度、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二,实物储备是应急救援的关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就可以立即调运这些物资;第三,存储重要应急物资,尤其是对生命救助和灾情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物资;第四,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合理安排各类物资的储备方式,确定哪些应急物资需要实物储备、哪些需要合同储备以及哪些需要生产能力储备、哪些物资需要多种储备方式相结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既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又能够使投入和维护成本最低。
对于大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应急物资需求量大,中央在应急物资储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物储备,同时还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要满足三天的基本救灾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生产能力储备、大规模的社会采购、社会捐赠等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应急资源筹集争取宝贵的时间。
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一般需要满足1―2天的救灾需要,同时也要进行一定比例的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由于各个省份的灾害类型、经济特征、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所以,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提高实物储备的比例,经济欠发达省份除了以实物的形式储备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之外,更需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较少,县级政府只需要以实物的形式储备应对中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以及市场上不容易采购或市场数量较少而突发事件又急需的物资,其他物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采购获得。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改善应急物资的存储质量、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案,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急处置的各个阶段――搜寻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恢复重建等阶段的保障能力;或者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对的各个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的保障能力。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执行的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部门,分别负责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因而也需要储备相应级别的应急物资。本文在分析中国应急物资储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提出以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界定了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将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为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以及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国家为主进行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省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县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
2. 界定了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储备方式,即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3. 提出了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王继群,段晓军,等.“非典”物资装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3,(8).
[2]赵文武,伍国正.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0).
[3]杨文键,胡文峰.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J].中国减灾,2009,(3).
[4]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
[5]Abend M,Bubk O,Hotop S,et al. Estimating Medical Resources Required following a Nuclear Event[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1999,(29).
[6]Pavel Albores,Duncan Shaw. Government Preparedness: Using Simulation to Prepare for a Terrorist Attack[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8,(35).
[7]Timothy R. G.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8).
[8]Brenda D P,William C. M,Leslie A N. Disaster threat: Preparedness and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Lowest Income Quartile[J]. Environmental Hazards,2005,(6).
[9]Robert K,Kanter,John R. Hospital Emergency Surge Capacity: An Empiric New York Statewide Study[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7,(9).
[10]Dent C M,Drake D. Development of a Healthcare Coalition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6,(5).
[11]包玉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12]陈桂香,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1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4]唐伟勤,张敏,张隐.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
The Study on 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Model of Chinese Government
Zhang Yongl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也是一家银行发展能力的表现。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要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我国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成为应对危机的主导。如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认为,凡是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产业结构相对较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强;凡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产品竞争力就比较强。同样,监管部门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为商业银行的应对提出了方向、方式,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和积极落实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
二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我国的企业由于大多没有经历过经济金融危机的洗礼,所以缺乏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在危机到来时我国的企业反应慢,反应滞后。这次金融海啸来时亦是如此。而作为距离市场更远、比企业更年轻的银行反应就更慢。商业银行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的机制,强化对危机的快速应对能力,敏感地把握危机的影响,形成快速反应、及时了解、认真应对的体系。形成反应快速、决策及时、风险控制有力、管理到位、措施有效、执行坚决的快速、协调的运行和应对机制。
三是要正确区分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性风险分类应对。应对危机的核心是通过对企业的分类管理,对企业运行状况的充分了解,在信贷政策上区别对待。不能是全面的收缩,也不能一刀切,而是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流动性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原材料供应基本有保障、产品有市场,但出现临时性资金困难或短期应收款增加导致回笼资金少于资金正常需求,对这种情况政府又有扶持意愿的,应该予以维持;清偿性风险是企业已经难以维持生产经营或生产经营停止,受原材料供应价格提高、管理成本增加、产品市场萎缩企业销售断裂,或重大投资失败形成的重大损失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或企业已基本没有现金流,造成企业生产难以为继,通过资产处置也难清偿企业的债务。对清偿性风险的企业要坚决作好退出或加固保全资产的工作。
四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应对危机时,企业会有新的需求、新的服务工具和新的产品的要求,这应该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重要时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新的需要及时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在新的层面拓展客户服务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和积极态度,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创新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是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要充分提示风险,有效地建立经营管理风险政策,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梳理经营管理流程,所有的新兴业务和新兴产品都以事前的风险论证为前提,使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要高度重视风险数据的积累和完善,特别是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积累判断未来风险;要明确风险政策,使之具有可执行性;要严格控制操作性风险,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精细管理,在内部人员管控、制度执行、授信业务审批流程、激励机制、信息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都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五是坚持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根本。存款是商业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过去的“存款大战”是应该反对的,它是存款至上思想把存款推到了极致的地位后,使用了不规范手段的结果。但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存款立行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贷款监控仍然是“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实行严格的存贷比控制的情况下,银行放贷的总量是由银行吸纳存款的总量来决定的。这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以存款作为放贷标准的方式更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坚持存款立行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存款规模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这家银行的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为银行产品提供营销平台和客户基础;存款也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业务基础,从而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盈利来源;通过存款立行可以有力地推动银行品牌,可以通过存款客户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六是坚持服务兴行提高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服务业,其本质是提供服务,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重要要素之一。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在应该重提服务兴行这一基本战略,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提供的产品趋同,服务手段趋同,卡功能趋同,服务质量就成为是银行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质量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服务质量的内涵已上升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如设立理财室、理财中心等。商业银行服务应追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效率高、诚信、有历史责任感的发展目标。要细化服务对象,按特点、对象和目标分为生命客户、重点客户、潜在客户、控制客户,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服务手段和服务组合,配合不同的服务战略,使客户服务细化和专业化。细化服务流程,从业务营销向顾客营销转移,从单一业务营销转为根据客户不同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组合和产品,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对接,实现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培养服务文化,由被动的管理事、物、向客户提品转为管理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从管理人的行为向管理人的思想并逐步形成一种服务观念、理念转变,从外部实施控制转为自主性控制。营造良好的营销文化氛围会带来全员特别是营销人员服务效率的提高,是培养全员价值认同、归属感的基础。实行细微服务和服务创新,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客户需求,积极主动的参与,加强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是商业银行的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基础。(作者为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054-02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的各个方面,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的具体步骤为:制定风险监控计划、建立风险监控方法及系统、跟踪检测项目实施、评价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及实施风险控制。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该循环不断的运行,通过风险的跟踪评价,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因素,进而进行风险预警及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进而可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1.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概述
1.1施工安全风险应对的内涵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就是在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整体水平及其潜在的影响,以风险管理目标为依据,选择和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处置对策和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提高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保障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
1.2施工风险应对过程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应对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了解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水平。
(2)拟定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计划与策略。
(3)选择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4)实施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方案等。
1.3施工风险应对策略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主要有: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减轻风险、接受风险、储备风险、监控风险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水平和实际的项目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策略的组合。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2.1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主要是指经第五章的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其评价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风险非常大,且没有合适的措施去控制风险时,通过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的实施方案,来遏制风险的一种策略,回避风险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手段。
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地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也是一种消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该方法是最简单的规避风险的方法,但是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可能会失去获利机会,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而言,如果放弃项目或停止项目,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2.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也称为分担风险,主要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从而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转移风险同样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该方法只是将风险的后果或责任转移给第三者,并不能消除风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转移方法主要有:财务性风险转移及非财务性风险转移,其中:财务性风险转移又可分为保险类风险转移及非保险类风险转移两种。
(1)财务性保险类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财务性保险类风险转移,主要是指建筑施工方通过签订保险合约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从而实现风险对冲,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目前国外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经常使用的险种包括:安装工程一切险、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十年责任或者两年责任险等,而我国的保险机制及险种同国外还有差异,尚不够健全。
(2)财务性非保险类风险转移。财务性非保险类风险转移主要是指通过中介的方式,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将风险转移给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比较常用的方式有工程担保。
(3)非财务性风险转移。非财务性风险转移主要是指除财务性风险转移之外的风险转移策略。主要包括出售、发包、分包及运用合同条件等。
2.3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主要是指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来杜绝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该方法是一种主动的风险应对策略,在机电安装企业较为常用。预防风险的策略主要有两种手段:有形手段和无形手段。
预防风险的有形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和减少已存的风险因素及隔离风险因素。防止风险因素及减少已存的风险要素的出现,主要是在施工前,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减少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各类风险要素。隔离风险要素,主要是采用将风险要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隔离,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隔离或错开的方式,将人、财、物隔离,已达到预防损失的目的。其中工程法是一种常用的预防风险的方法,但该方法的投入较大。
预防风险的无形手段包括:教育法和程序法。所谓的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而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减少损失。程序法主要是指以制度化的方式从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活动,预防风险的发生。
2.4减轻风险
减轻风险主要是从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出发,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尽量减少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
2.5接受风险
接受风险也即风险自留,该方法是一种由风险主体自己承担风险后果的策略。在制定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应对策略时,对于一些无法回避风险,且能获得较大收益的项目,一般采用这种风险策略。接受风险的策略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主动接受风险和被动接受风险;所谓主动接受风险也就是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诊断,进行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有意识、有计划的承担风险;被动接受风险就是对于没有被识别及预测到的风险,或被低估了的风险,由于没有采取一定的风险防控措施,因此,一旦风险发生,只能接受。
2.6储备风险
储备风险主要是指根据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和规律,提前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与计划偏离的情况,可启用后备的应急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后备措施主要有两种:费用后备措施及技术后备所持。
2.7监控风险
监控风险就是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结构风险状况的监视和控制,该方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跟踪及识别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风险因素的变化,进而动态掌握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3.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机制3.1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组织及职责体系
为实施有效的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该是其首要保障,因此,要首先建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来负责整个项目的施工安全,该组织包括管理公司、项目经理、现场经理、安全经理、安全员、各分包单位及施工班组,可以说是一个全员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教育及培训体系
所有参与项目施工的员工,都将接受各项培训,这其中包括安全培训、技术培训、操作培训、质量管理培训、工作纪律培训,以及工作现场情况介绍等等。工人的安全培训一般为期一周,以了解安全方面的所有知识和要求。培训后的工人发给胸卡,并发放个人防护用具:安全鞋、安全帽、安全眼镜、安全背心等。如果胸卡发生遗失,立即汇报给业主。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教育及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工具及设备培训、便携梯子培训、人身安全防护培训、脚手架作业培训等。
3.3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应急演练及事故处理
应急演练及事故处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活动的要求;为现场人员和施工场区周围人员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保证现场各种应急救援资源处于良好的状态;发生事故时,能按照既定预案进行救援;防止因救援组织不力或救援工作的无序、混乱而发生更严重的损失;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救援行动的及时、有序、有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3.4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绩效考核与奖惩
绩效考核及奖惩体系是整个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保障,只有对项目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考核,且在考核的基础上,严格进行奖惩,才能促使以上各体系的逐步完善,因此,应建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绩效考核体系。
一是建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绩效考核体系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应依据考核对象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并选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绩效考核可以从项目执行单元、生产单元及分包商单元三个方面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并分别进行考核。二是建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奖惩体系在考核的基础上,必须建立适应的奖惩体系,否则考核就等于虚设,因此,可以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分别从项目执行单元、生产单元及分包商单元三个方面建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奖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民.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5).
[2]高强.提高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3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重要性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开发项目表现出规模大、复杂化、周期长等特点,前期受环境、资金、政策等各方面制约因素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投资风险就越大,项目开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必将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房地产开发竞争必将以项目管理水平为核心。
1房地产项目前期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房地产项目前期管理主要是指房地产项目的前期决策分析、规划设计和计划准备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管理规划的编制和开工前的其它各项准备工作等。其中,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项目前期管理风险识别与管理是前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分析研究项目。
2可行性研究论证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对拟开发项目在技术、经济上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为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是对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可靠,在经济上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的论证与分析,通过对多个开发项目的方案比较,选出其中最为合适的开发项目方案来进行实施。可行性论证的目的就是实现开发项目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民主化,减少在投资方面上不必要的失误,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的可行性论证过程中,由于开发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等都不相同,也就使得其可行性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以住宅开发项目为例,其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内容主要有:项目概况分析、市场调查分析、项目规划设计建议、项目投资分析、项目财务评价、项目风险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开发计划的编制、结论和建议。
3项目前期管理风险识别与管理
3.1项目前期风险计划
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应该制定一个针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案,对于那些可能无法规避的风险因素,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并设定风险观察值,可以在风险来临时,启动相应的风险计划来减缓风险造成的后果。风险计划过程目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重用成功的风险应对策略,其次,是奖励自动触发机制,再次是能从中看出主要事件和风险演化为问题的条件,再然后是理解为每一个严重风险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最后是优化选择标准。
3.2风险跟踪
风险跟踪指的是根据风险应对计划,跟踪监控那些可以计量的风险因素,并且持续重复这一过程来检测各种风险因素的状态,分析风险的变化情况,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已经暴露或是将要暴露的风险事件。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指的是当跟踪的风险指标达到设定的数值之后,系统就会自动的触发对应的应对方法、策略和处理方案,从而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及时检测风险应对的结果,以便及时调险计划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得项目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可开发状态中。在风险应对中,其应对的目标主要有:第一,报告风险应对的结果;第二,确定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第三,将责任和权利分配给个人;第四,对意识到风险做充足的准备工作;第五,必要时采取有效的校正;第六,加强小组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对风险进行系统的控制。
4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4.1招投标、合同签订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招标采购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项目工程进行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重要设备与材料等发包的首选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项目工程的特点、结构分解任务、组织结构,选择合理的合同结构体系,划分合理的工程任务发包标段,明确招标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招标方法和程序。
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注意对合同体系进行策划。合同签订时,一定要秉持自愿、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价有偿的原则。在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国家统一的文本,语言要简洁、严谨,内容要清晰,明确权利、责任、义务,并将双方的法律关系表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合同来约定风险的合理控制和转移,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尽量避免违约行为的出现,减少合同风险。在合同中,一些条款不仅要进行开会研究,还要经过企业的法律顾问进行把关,严格的执行合同的鉴定程序。
4.2项目开发建设管理规划作用
第一,指导项目开发建设管理。第二,促进项目各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明确职责,加强项目控制,降低项目风险,节约工程成本。第三,楣司监控项目工程管理提供基准计划。第四,项目工程实施管理规划明确目标、责任,规定如何做、由谁去做、在哪里做、何时做、花费多少,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第五,统一管理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开发目标的实现。
4.3项目实施管理规划问题的影响分析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传统的项目管理理念的影响,对项目的分析和控制较为重视,反而忽略了项目资源环境整合,不重视项目管理的科学规划编制工作,导致开发项目在后期出现无计划性、无目标性,影响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开发商的管理部门在前期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没有进行管理的规划和编制,使得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在项目工程的建设方面的资源积累较少,资源整合不足,导致招投标工程不能够顺利的进行,严重的影响了开发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甚至后期的建设施工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上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管理主要工作的分析,从它们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影响,对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对投资方案的决策分析,说明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非常重要。可以说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着项目开发的成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区治理 危机管理 风险管理
一、风险社会理论简析
(一)风险社会的界定。
在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们倡导用“风险”来代替“危机”,用“风险管理”来代替“危机管理”。关于“风险社会”的界定有三种:“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第二种理解是文化意义上的,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第三种理解是制度主义的,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将风险界定于一个由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着的社会中”。本文中将主要运用贝克和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对社区危机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风险社会”理论看待、分析风险的方式是十分独特的。第一,“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第二,“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在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很多风险都是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很多风险都是“人为的”或者“人造的”。“风险社会的中心论题是:各种后果都是现代化、技术化和经济化进程的极端化不断加剧所造成的后果。”第三,“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是不确定的,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算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存在风险,却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风险以及在哪发生风险,也不知道风险会造成什么损失以及多大损失。第四,“风险社会”理论既把风险看做挑战,也把其看做机遇。贝克认为风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五,“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是分散的,是落到每个人头上的。“风险社会的中轴原理是分配风险,分配坏处,分配危险。”这些措施不管其实施效果如何,都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我们探讨社区危机管理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措施。
二、我国社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本身建设不完善,以致于社区和民众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在危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的基层社区并不具备完整的组织结构,也没有相应的功能和资源。作为基层社区的领导机构的居委会或者业委会,更多的是作为传达上级命令的机构或者一种服务机构,而并非一种自治组织。这种职能界定的不明确导致社区缺乏在风险管理中应具有的各种职能,进而导致不作为现象。
(二)社区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应急管理能力差。
我国社区本身建设的不健全从根本上导致了社区的应急机制建设的不健全。此外,一些社区健全应急管理体制的意识的淡漠,更加剧了这一问题。在我国,“社区一级普遍对应急机制建设重视不够,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保障等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运行机制不畅,甚至一些社区根本没有应急预案”,这导致在危机发生时,我国很多社区出现了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缺乏明确的应急计划、没有有组织的应急行动、居民缺乏相应知识和能力等问题。
(三)社区与民众缺乏风险意识,只采取被动应付的措施来应对各种危机。
我国社区一般都是在灾害发生之后被动地加以应对,在危机发生后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小损失,而不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提前排除潜在的风险源等措施来减少危机的发生。
三、对于改善我国社区危机管理的思考
我国在社区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社区在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善。
(一)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职能,实现多元主体参与。
我国应该明确制定有关社区的规则条例,对社区的组织机构、职能以及角色定位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强社区的建设,健全社区的管理机构,完善其应有的职能,使其真正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二)改变危机管理的方式,变被动的危机管理为主动的风险管理。
首先,社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地理、水文、气候等各种条件,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尽量避免社区建设加剧风险发生的情况。其次,社区要详细调查本社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风险,制定风险档案和风险地图。最后,针对各种可能的风险源进行改造和处理,尽可能的将风险消灭在源头状态。
(三)加强社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社区的应急能力。
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以实现应急管理过程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促使整个应急管理活动可以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还应该与其他社区和社会组织建立应急管理的合作机制,以获得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四)培养民众的风险意识,提高民众应对风险的能力。
我们要加强对民众危机应对的培训和教育。在社区层面上,社区管理机构,如居委会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课程培训等途径,加强社区居民危机意识,使公众了解应对常见风险危机的自救和协防知识。
(五)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公开和信任提升。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管理机构,都应该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和传递机制,向民众及时准确的传递有关风险的各种信息,以确保公民的知情权。信息的公开并不会带来恐慌,反而更有利于提高民众应对风险的组织性。“人们在只拥有模糊和不完全的信息时,更可能会不服从命令。”
此外,还有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应急技术等等,也都是加强社区危机管理的有效措施。
结语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是多元化的、分散的,风险的应对也是分散的、多主体的。我们要想真正改善我国社区的危机管理,就应变政府单一主体的应急管理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多主体的合作治理,变危机管理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2]杨雪东.风险社会理论述评[M].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财务风险;企业;识别;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企业在财务管理的途中,在资金的应用过程、资金回收、分配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若不及时加以识别和应对,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危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加以论述,并就怎样识别财务风险提出可行性的思路。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办法
1.财务报表识别法。这种方法是以财务报表作为识别风险的载体,拿企业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根据,经由垂直鉴定法、水平分析法、趋向走势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识别。本办法较为适合预测未来的财务管理趋势。
2.整合建议法。经由与企业每一个部门的指定工作员工开展深入沟通和交流,并努力征求各方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由风险管理者将这些观点集中起来,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决策,以便于全面、系统的了解财务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形。
3.现场察看法。本方法是在仔细观察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财务管理活动之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控企业自身的每一种财务风险。
4.实例分析法。在识别企业每一项财务风险的同时,需与以往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风险相对比,从成因、特征再到类型和影响等全方位总结归纳出识别的有益经验,汲取相应的教训,为以后精确、完整地识别风险夯实基础。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策略
1.依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地风险防范策略。通常意义上,在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同时,会采取转移法和多样化经营等策略来转嫁风险。这里提到的“风险转移法”是由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组合而成。前者主要是把企业的某些风险转移到保险企业;后者是针对于企业某一特殊的风险向专业的部门、单位或机构直接转移。而多样化的生产经营则是企业将财务风险分散化的首要办法。
2.拓宽融资来源渠道。一方面,企业需努力开拓境外融资的新渠道,尤其是对于在境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更要大胆尝试以股权、知识产权或者债券加入股东的行列,并且与境外企业联合设立上市的企业,也可经由国内的贷款担保机构向财团或者设立在海外的银行获取信用贷款;另一方面,企业要始终保持与银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会让银行对企业的信誉、形象和资质更加认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更加了解,当企业陷入资金困境时,银行会尽快贷款给企业,这样企业会取得足够的资金使自身摆脱财务问题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股权变更、租赁融资等方式为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已成为当下的市场发展趋势。从这个视角来看,企业尚且能依照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来源途径。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经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会有效地辨别出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企业正常生存、发展的影响程度。假若企业内部已经存在明显的财务安全隐患,那么建构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财务风险经常发生在财务管理环节的纰漏之处,若未及时发现并识别,久而久之,就会对企业的资金安全与经营效益产生深远地负面效应。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预算,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财务运作的好坏直接关乎企业的整体效益,对财务风险的快速识别与预警,能把一切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朝着健康、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一般角度来看,设立子公司的企业,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委派总监专职负责财务管理,选拔具有业务素养好、财务学术背景深厚、实践能力强、工作态度扎实的人才全程担负监督企业的财务问题的任务,还可经由监事会和董事会对子公司的日常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严密监控,按时向总公司汇报情况。在这里主要考核相应的指标,比如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流失比率等。企业需切实采用实时的财务信息系统紧密监督、管理和限制资金流,以此克服无效能的资金占用情况,提高企业资金的综合应用效率。
另外一方面,构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在财务风险还没有实际出现之前,就能经由该系统及时捕捉到,通过其展现出来的迹象、轨迹和特征,及时予以监控,以便于抓住最好的预防时间,采取最及时、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企业而言,只有建构起较为实用、可靠的电子计算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做到精准地识别财务风险,并按时上报给技术员工,各部门密切协调、有条不紊地处置风险,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强化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企业内部可适当推行较为保守的财务策略,以便于维持企业长短期负债的比例,减少负债的成本、降低负债的风险。比如采用最前沿的账款管理模式,预先收取企业不需偿还利息的流动性负债。其次,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资金的管理,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把企业财务管理与预防财务风险的最新经验及时有效地传授给技术员工,提高职员财务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忧患意识,提高财务风险应对工作的技术含量,依靠管理模式和手段的创新,自觉与国际领先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相接轨,发挥人才优势,下大力气控制好应收、应付账款周期和存货的期限,使企业经营环节资金周转与流通正常化。第三,企业应不断使资金的使用得以优化,努力减缩债务期限,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结语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企业需立足于自身的资金状况,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雯颖.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2]王岩岩.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03).
关键词:EPC模式 长输管道 风险应对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ong distance pipeline EPC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e describe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EPC general contract management mode is explained,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e project risk response strategy, especially the risk response design and procurement interface were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EPC; pipeline; risk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U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背景
管道运输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用打通了竹节的竹子连接起来输送卤水。近几年,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管道运输业更是迅猛发展,管道运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五大运输业(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之一。而长输管道建设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陕京三线、西部管道、兰郑长等管道工程的建设成功,使我国天然气的产地与能源需求市场间的布局流向更趋合理。我国长输管道建设从国内管道到跨国管道,从管道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呈现纵横东西、贯通南北、连接海外的网络状发展态势。
随着长输管道运输体系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水平也在逐步提高。60年代,大多管道建设采用传统的会战方式,以完成建设任务为目标。80年代以后建成的长输管道,如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二线、冀宁联络线等天然气管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替代传统的会战方式。
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地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日益走向专业化发展,传统地项目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要。EPC管理模式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业主的客观要求,成为目前国内国际市场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使得管道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EPC 总承包模式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EPC 总承包模式是指在项目决策后,从设计开始,经过招标委托一家工程公司对设汁、采购、建设进行总承包。在这种模式下,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采用固定总价或可调总价方式,由总承包商负责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费用、质量、安全管理进行控制,并按合同约定完成工程。
目前,EPC 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被广泛采用,并正被我国国内部分大型建筑企业逐步应用。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及优势:
(1)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委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2)业主只与工程总承包商签订工程总承包含同。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后,工程总承包商可以把部分设计、采办、施工服务工作,委托给分包商完成;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而不是与业主签订合同;分包商的全部工作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
(3)业主可以自行组建管理机构,也可以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对工程进行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4)业主把管理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因而,工程总承包商要承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同时工程总承包商也拥有更多获利的机会。
(5)业主介入具体组织实施的程度较浅,EPC总承包商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其管理经验,为业主和自身创造更多的效益。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高速发展,大型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项目的管理也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除了承担施工风险外,还承担工程设计及采购等更多的风险。相对其它承包模式而言,EPC模式下承包商的风险无疑是最大的。因此如何防范风险,特别是如何应对风险是总承包商所热切关心的、也是我国要推行总承包模式所必须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国内许多项目管理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
研究的意义
目前EPC总承包模式已成为长输管道建设领域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如何有效的进行长输管道EPC模式的风险识别和应对,是长输管道项目各参与方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的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EPC总承包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因此,进行长输管道EPC总承包模式的风险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长输管道工程的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减少或消除风险因素而制定方案、决定采取对策的过程。它贯穿于项目控制的全过程,是项目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影响项目实施的最终结果。
风险管理计划是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步骤作出安排与说明,用于指导总承包商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计划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数据信息来源;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风险管理的费用;实施风险管理的频率和时间;风险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风险应急预案。
在风险发生时执行应急预案,及时确定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降低损失。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规避、自留和转移。风险的应对,必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迅速恢复生产,保证预定目标的完成。
规避风险指改变项目计划,以排除风险,或者保护项目目标,使其不受影响,或对受到威胁的一些目标放松要求,例如,延长进度。出现于项目早期的某些风险事件可以通过澄清要求、取得信息、改善沟通或获取技术专长而获得解决。
转移风险指设法将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的责任转移到第三方身上。转嫁风险实际只是把风险管理责任推给另一方,而并非将其排除。对于金融风险而言,风险转移策略最有效。风险转移策略几乎总需要向风险承担者支付风险费用。转移工具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利用保险、履约保证书、担保书和保证书。可以利用合同将具体风险的责任转移给另一方。在多数情况下,使用费用加成合同可将费用风险转嫁给买方,如果项目的设计是稳定的,可以用固定总价合同把风险转移给卖方。
风险自留是指有关项目参与方自己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中,许多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且造成的损失也很小,采用风险回避、降低、分散或者是转移的手段都难以发挥其效果,以至于项目参与方不得不自己承担这样的风险。另一方面,从项目参与方的角度出发,有时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长输管道EPC项目设计、采购接口的风险应对
EPC模式即包括了设计、采购以及工程施工,他们之间的有效衔接是EPC模式的优越性之一,同时,他们之间能否有效衔接也成为了EPC项目要获得成功所面临的风险之一。
设计是EPC总承包的龙头,也是项目管理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工作不光要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还要考虑和施工及采购之间科学合理的衔接。
设计接口风险应对
长输管道EPC项目通常都是规模很大,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项目。这些项目对工艺的合理性、稳定性、安全性要求都很高。在设计阶段,EPC总承包商所面临的典型风险有:设计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设计与其他部门的接口衔接。
设计接口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组织和技术两个方面工作的规范化来减少设计阶段最容易发生的接口衔接问题。设计接口是为了使得设计过程中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设计各专业之间能做到协调和统一,为了让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有效、低风险地开展,必须明确规定并切实做好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主要是采购部门)、设计内部各专业之间的接口。设计的组织接口和技术接口应制定相应的设计接口管理程序,由项目部组织评审后实施。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设计接口管理,以保证设计质量。
采购接口风险应对
采购费用往往占工程总投资很大的比例,采购的质量和进度对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在长输管道工程中,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通常约占总投资的50%~60%。其中设备费用占20%~25%,散装材料费用占30%~35%。因此在总承包项目中,总承包商如何保证采购工作的科学管理、顺利进行,对节约项目投资、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购接口的主要风险包括交货进度、设备和材料的规格、数量是否齐全、设备、材料的质量好坏等。采购接口的风险管理还应加强采购与施工间的合理衔接。
参考文献
金融投资是一种投资行为,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以实物投资为基础,根据投资概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比实物投资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行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投资又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不同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实物投资构成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融投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金融投资作用的发挥,对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也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金融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市场现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较弱,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仍然过分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滋生了银行贷款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财务风险。同时,融资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给金融投资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证券行业、银行系统、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存在清晰的分割,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金融传递的风险,但阻碍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给金融投资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二)融资工具现状
金融投资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行、交易等环节。目前金融市场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投资环境不完善,相关要素的组合不合理。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政府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市场,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
为了应对金融投资存在的不足,促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为改变当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对外资的引进,发挥外资的作用。重视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国外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方式灵活,对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倡导多方式的引进,注重对经营理念、技术、管理的学习,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要把握好投资和引资的各项工作。政府应该加强调控,增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促进金融业务的不断革新。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把握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全面分析各类投资结构,借鉴和学习金融投资风险应对的经验。投资之前应该做好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高预防意识,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配套政策
近年来,在转变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这种对外资的引进,这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推动了资金的快速运转,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国外投资流入高科技行业、服务行业。今后在促进金融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对外资的有效利用,注重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应该考虑金融投资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革新经济结构
在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规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一些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应该增强保护力度,促进民用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风险投资管理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风险投资管理。在制定风险机制的时候,应该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进行全面分析,最大限度减小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采用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债、股票、基金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风险,在交易的时候,价格波动也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引入专业人员,加强对投资的分析,全面分析和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措施。在投资中,通货膨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要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投资,以减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三、结束语
而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经济转型之期,充满了各种经济风险,如果应对失误或者过于患得患失,就难免会让自己置身焦虑之中。
钱将越来越不值钱的实际负利率,可能是当前和中期内我们需要面对的残酷局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量化宽松作为全球各经济大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何时退出和如何退出直到现在都难有明确的说法。
中国近几年的CPI控制目标都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013年目标是3.5%,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似乎以负利率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复苏已经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取向。
所以,如何能够选择到稳定的投资工具对抗通胀成了当务之急。其中,房地产成为主要乃至首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一句“经济形势好转比高利率对储户更有益处”为自己实施量宽政策辩解、间接承认不得已要牺牲储户利益时,给储户的投资建议之一就是持有房产。
实际上,关于未来房价的涨跌谜题已经成为“通胀焦虑症”的一个主要源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焦虑。
一种是基于中国房地产大牛市10年来基本一路高歌上扬的现实,上涨预期逐渐固化。为此,有些人坚信房子才是唯一保值增值的可靠工具,所以为应对政策性限购,不惜冒各种风险,包括以离婚等方式获取资格,购买更多的房产;或者将资产过多地集中于房产甚至不惜透支未来现金流。
另一种是受困于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预期的收益因为强制性税收大幅度减少,变现难度增大也会实际上减少收益,更糟糕的是房地产调控的不确定性,作为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很可能会成为被迫作贡献的对象。
经济调整期,政策变化、资产价格波动在所难免,产生焦虑很正常。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焦虑的情绪所左右。面对现实的通胀威胁,需要投资应对的同时,做到不为投资而投资、顺势而为而不盲从、分散投资以控制风险,避免因为焦虑导致大的投资失误出现,是避免因焦虑而升级到“焦虑症”的积极有效的办法。
就房地产投资而言,要看到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今天,住房绝对紧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善,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开始显现;房价已经处于高位,继续上行的空间正在缩小;货币紧缩导致的实际投资成本、交易成本与持有成本的上升风险越来越大。所以,投资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的话,风险很大,更没有必要用离婚之类的非常规办法“抢”房。
而且,房产买卖并非实现房地产收益的唯一途径,甚至也不是最好的途径。
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以买卖方式炒房子挣快钱,不舍得或不愿意再投入资金装修,而是选择空置,然后伺机转让。在转让税负大幅度提高的政策环境下,不妨转变思路,由买卖收益转向中长期持有收益其实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相对早期买进成本,持有的收益应该能跑赢通胀,而且在急需资金的时候也可以作为抵押品套现。因此,为了房子而焦虑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钱如水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其中汇付和托收属于商业信用项下的支付方式。随着世界经济的景气度下降,买家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卖家赊销信心,卖方担心如果先发货会收不到货款,买方则担心如若先付款会收不到货。虽然信用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信用证利用了银行信用,将买卖双方重新拉在一起,撮合了贸易的发生,使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变得更加通畅、顺利。这种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保障机制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结算方式,既解决了贸易商间互不信任的问题,还解决了贸易商与银行、银行与银行间的结算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中有85%以上均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第一大结算方式,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中,也被广泛采用,曾经有人形象化称之为“国际商务中的生命之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使用率呈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除了托收、汇付等外,还出现了保函、备用信用证、保理和福费廷等补充或辅的结算业务,结算种类的扩大,增加了买卖双方选择余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根据ICC 2011-2012年度数据显示,世界各地采用信用证结算量仅为44%(见下图),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比例已经高达贸易量的80%-90%,80%-85%的贸易量采用OPEN ACCOUNT,显然,信用证结算方式已经不是国际贸易的“宠儿”,其地位弱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信用证结算地位弱化的成因分析
早在2005年,有人对世界各地区或国家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和比较后认为,选择何种结算方式,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信用程度相关(见表一),在发达的经济体的国家或地区,其信用程度较高,信用证使用比例较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其信用程度较低,依赖信用证进行结算的比例较高。此外,对于那些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信用证也被广泛使用。
除了上述原因外,国际结算方式还与买卖双方贸易的商品品种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农产品贸易为例,信用证结算地位弱化是与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农产品边际利润与信用证结算费用、农产品的时效性与信用证结算方式项下单证流转时间等因素分不开的。
农产品的特殊性是导致信用证结算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农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水、海产品及其制品、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等农产品都对节假日和气候有着较大的依赖性,气候变化都会直接增加其保鲜成本,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本身的弱质化也是其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不像工业品那样,农产品大多为自然生长,生产加工过程长、环节多。在技术贸易壁垒制度化趋势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农产品贸易结算方式选择更加谨慎。这种谨慎被认为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微薄的农产品利润与信用证费用不对称
从农产品出口企业调研数据来看,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季节性用电用水紧张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促使出口农产品成本提高,致使农产品出口企业处于微利边缘。例如,2013年上半年,浙江某企业出口脱水甘兰、速冻毛豆、速冻毛豆原料的成本同比分别上涨10.8%、4.7%、3.7%;冷冻蔬菜、蜂产品的劳动力成本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08%、30.89%;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经从年初的1:6.4升值至1:6.20,升值了3.2%。从信用证结算的银行费用来看,通知费、修改费、议付费、不符点处理费、转让费、电报费和邮电费等各种费用,无疑使微利农产品出口成本雪上加霜,尤其是有些进口商将开证费等所有费用由受益人(出口商)承担,采用信用证结算意愿进一步下降。
信用证结算时间冗长复杂是外部原因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有条件支付的承诺书,当受益人递交了相符单据,开证行才会将货款支付给议付行,并由其转交给出口商。出口企业能否取得货款,最终取决于开证银行的资信和所交的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的规定。如开证行确定单据表面与信用证的条款不符,它可以选择拒绝付款,也可以联系进口商接受不符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出口商处于被动地位,能否顺利收回货款,取决于进口商的态度。如果市场行情看好,进口商就会同意去银行付款赎单;如果行情跌落,进口商就会示意银行拒绝付款赎单。按UCP600的规定,银行审单时间为5个工作日,以此推算,一笔农产品贸易业务中,光银行结算时间可能需要10个银行工作日左右,冗长的结算时间使农产品货款不能及时到位,一旦议付行与付款行之间就单据中某一“瑕疵”发生“口水战”,其结算时间将大大被延长。鉴于此,农产品出口商使用信用证意愿降低就不足为奇了。
信用证中暗藏的“软条款”成为“欺诈”的幌子
作为纯单据业务的信用证结算业务,银行关心的是单据而不是农产品货物。只要“单证相符,单单一致”银行就必须支付货款,反之,则不能。因此,对于卖方来讲,使用信用证方式能减少收取货款的风险。同样,对买方而言也减少了获得货物的风险。但是,有些农产品进口商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往往会利用信用证的“单证相符,单单一致”的规则,在信用证中人为设置一些农产品出口商不能把握的条件,尽管ICC反对这样的做法,并明确要求开证行予以阻止,银行与进口商利益共同体使得这样阻止成为一种“泡影”,为了对付暗藏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农产品出口商干脆摒弃信用证结算,转而采用更加便捷实用的结算方法,如前T/T,使农产品贸易之路越来越狭窄。
应对农产品信用证结算方式弱化的建议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量却呈现弱化趋势,传统的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受到了挑战,如何应对信用证弱化后的收汇风险,保障我国农产品贸易商的资金安全是每一个出口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人才素质是应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内生动力
高校是培养外贸人才的主要阵地,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和教材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信用证结算方式不仅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予以重点介绍,还在《外贸单证》课程中围绕各种不同类型信用证展开单证模拟操作,就连一些国际商务类职业资格考证中也将信用证内容作为重点知识点予以考核,但忽视了结算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人才素质提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水准人才素质的重要保障,是抵御农产品贸易风险的内生性动力。此外,从事农产品贸易企业,不断进行“内训”,要围绕农产品自身特点,结合运输方式和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提高从业者实战经验。
创新结算方式是应对风险的外部正能量
围绕货、钱二个主要环节,派生出农产品的运输、商品检验等一系列过程,从而透射出形形的收汇风险。在传统的货物贸易中,结算方式已经是外贸业务员耳熟能详的了,也能够运用各种结算方式为开拓市场、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农产品贸易而言,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能否从已有的结算方式外寻找到“第三条道路”是每一个农产品贸易工作者在外贸活动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一个买方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卖方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为了平衡开拓市场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农产品出口商并没有良好的万全之策,仰仗能够用一种结算方式帮助其防范风险或许透露出一种期盼,因此,创新结算方式是当务之急。就目前而言,组合结算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组合结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买家的违约成本,防范农产品贸易收汇风险。
贸易前的风险评估是掌控风险的有效手段
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情况来看,海外买家资信状况呈现动态变化,以往履约记录良好的海外买家,随着市场变化频出“状况”。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来看,传统信用较为发达的欧美地区、交往5年以上的老客户和“百年老店”都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害人者”。另外,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2008年统计显示,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该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就将美国等国家贸易风险评级调低,这种信用风险等级变化都说明买家资信状况是动态的。因此,面对实实在在存在的农产品贸易风险,内地农产品贸易商在出口农产品前,除了对刚刚结识的海外客商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外,也不能放松对老客户的监控,尤其是那些小微农产品贸易出口企业,委托其他企业或中介机构协助调查海外客户的信用信息并给予信用评级不失为防范风险有效之策。例如委托内地商业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驻外机构对目标客商进行资信调查或评级,了解买方的信用状况,将贸易风险评估前移至业务洽谈阶段,使农产品贸易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建立信息平台是防范风险的天然屏障
我国是贸易大国,不是贸易强国。之所以不强,除了与从业者素质不高有关外,就是缺乏有效而实用的海外农产品买家资信信息共享平台。一些不良海外买家能够连续欺骗数家农产品供应商,除了利用内地农产品贸易急于成交的心理外,就是因为内地农产品贸易商间缺乏海外买家资信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及时获取海外买家资信信息,即使有也可能是不完整或信息滞后的。因此,要在内地农产品贸易间建立海外买家的信息共享平台,这种信息共享平台需要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引导,积极引导,使各个农户、农产品贸易商抱成一团,不断提供频出“状况”海外买家信息,使其他出口企业免于再次“中招”。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的分析和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煤炭运销 财务风险 管理工作
财务风险一般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企业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通过对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的分析和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关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报告财务风险是一项重要职责
现代企业的发展正逐步呈现出公司规模扩大化、管理层次多级化、经营区域广泛化、经营领域多元化、交易形式复杂化、公司管理软性化等特点,这些新特征的出现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增加,财务风险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关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和报告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把握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特征
企业财务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财务收支活动。财务风险就是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从大的方面来分,一般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等。(1)筹资风险 主要表现为因举债成本过高、资金使用效益差、偿付能力不足,无法支付到期本金及利息,从而产生财务风险。(2)投资风险 主要表现为由于投资决策不科学、不规范,投资项目调研论证不充分或其他盲目行为,导致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3)现金流量风险 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疲软、产品滞销、应收帐款居高不下且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资金严重短缺、获利能力下滑或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现金流量出现问题,持续经营面临严重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生存。(4)资产损失风险主要包括:①资金舞弊;②实物资产使用效率低下;③发生资产损失;④资金支用过程中不受支付规定和审核流程约束,擅自支用或审批程序倒置等。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财务风险信息的监测。要建立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确保将分散、零星的财务信息整合为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及时呈报给决策层,作为财务风险危机预警的判断依据。
2、财务风险信息的甄别和风险评估。对监测到的财务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财务风险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预警机制中还应包括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通过风险评估,确认全部的财务风险源,并为其排列了优先等级,就可以考虑如何最好地管理每种财务风险源。
3、财务风险预控。财务风险预控是指企业应针对引发财务风险的众多可能性因素,事先确定防范、应对措施和制定出各种财务风险处理预案,以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尽量使财务风险的损失减低到最小。
四、会计人员应发挥熟悉本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和分析、控制风险
企业会计人员应发挥熟悉本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和会计基础工作状况的优势,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看待财务风险。有时风险和机会往往是并存的,对于风险和机会的把握,需要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按照同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识别和深入地分析,并本着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加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有一个“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涵义是:企业必须为追求较高收益而承担较大的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收益。在市场机会既定的情况下均衡就意味着:①收益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应选择风险最低的;风险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应选择收益最高的。②收益和风险不同的若干项目,收益最高的项目不一定最好,因为其风险也往往最高。现代风险管理已逐步从注重避让、减少损失,控制风险,以获取更大的企业目标转化,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取得创造价值和实现未来利润增长计划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权衡风险与收益时,应当以企业能够承受相应风险为前提,然后进行选择。
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培训,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思想上克服自满情绪,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定期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小组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订的财务风险应急方案是否充实、可行。
六、建立财务风险应对机制,制定风险管理应急预备方案
1、建立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其基本目标是在企业一旦遭遇财务风险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以最快速度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地判断财务风险的性质、程度及影响范围,并按照财务风险管理应急预备方案,果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求将财务风险危机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2、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应急预备方案。不论针对哪一种财务风险,处置预案都要从可能的财务风险情况着手,策划应对的战略战术、基本政策和有效沟通的渠道,并分清先后秩序和轻重缓急,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安排,最后以书面形式作为正式文件,作为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行动指南。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对预案及其备用方案,还必须进行反复论证和测试,必要时还要组织财务风险应对的模拟演练,以确保方案严密可靠。
1.高速公路产业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方面的力度不断的加大,作为高速公路产业的发展而言,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从传统而对自然垄断理论来看,高速公路产业就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从这一行业的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必需产品或者服务以及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征,产业所处的生产环境及地理条件有着天然优势,产品无法进行贮存等,这些都是高速公路行业所具有的。从类型划分上来看,也能够将其划分为依靠独一无二的资源形成的,以及依靠信息独占及特权形成的和产业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垄断。这些理论特征都能够适用于高速公路,所以在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倘若不能妥善的处理公众利益的关系,就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风险。
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国外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情况来看,已经有四十年到七十年的历史,所以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从经营管理的模式来看主要有国家投资兴建及管理以及政府资助地方建设,建成之后交由地方进行管理,还有就是通过国家规划监督进行组建特许公司实施项目的融资,在建成之后交由公司经营管理。我国现阶段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上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从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国家独资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事业单位管理型的模式,和企业管理型的模式。从企业管理型的模式来看,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经济实体上相对完整,经济主要是自主经营以及独立核算,对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比较有利。
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问题及风险应对策略实施
1.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相关法规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高速公路自身的高速性以及封闭性,通常会由于经营管理以及交通事故等引发民事以及刑事和经济纠纷的问题,但在实际的问题处理上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所以只能参照相关的法律加以判决,这样就使得案件的统一性质在处理的结果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管理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造成事故,对管理的责任也通常得不到重视,这些都存在着风险问题。还有就是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存在着政企不分以及事企不分的风险问题,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方面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以及银行贷款进行实现的,所以在国有性质上比较强,这就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改革带有诸多复杂性,国有企业往往在干预上表现的比较频繁,这样在政府和企业的职能上就比较混乱,所以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效率得不到提升,在管理经营的创新上也得不到加强,从而就造成政企之间的矛盾深化。还有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膨胀以及队伍庞大和成本的增加也会带来风险问题的发生,会造成人才断层的主要风险。
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应对策略探究。
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应对要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要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项目所处在内外环境综合性的分析之后,然后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认识的过程。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有着相同的生命周期,并在信息的产生交换处理等方面也有着一致性。此次的经营管理风险的方法应用主要是根据风险源来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后逐次的进行解决。要在资料的收集上进行加强,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环境,如金融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对经营者以及合作伙伴的对风险应对的能力也要进行详细的判定,而后对关键的风险进行确定,和高速公路经营过程及风险来源等加以分类,可将其按照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性的分类。最后是风险层次的确定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划分为风险要素层次、指标层次等。再者就要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针对性的应对,首先要在机制以及管理上加强风险应对的策略实施。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等还处在不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要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从而探究适合的经营管理方案。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在管理机制以及扶持机制方面加大效力的发挥,要在短时期内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要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市场化运营及经营等进行跨区联网及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能够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经验上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将其引用并创新,针对经营管理的法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针对性的应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上要将起点定高,对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对管理要实施严格的监控。在安全方面以及高素质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得到加强,首要就需要保障安全,这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效益提升的保障,将安全作为效益。并要能够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控制和避免经营管理风险发生的重要基础,这对提升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效益也比较关键。由于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缺乏造成的风险问题的发生在当下比较严重,所以针对这一风险问题要积极的培养管理干部,在道路运营管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真正的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
三、结语